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与实践(1)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与实践(1)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与实践(1)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与实践(1)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与实践(一)

编者按:针对现行研究中存在的“方、证、病割裂,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分离”等问题,我们提出构建以多层面生物标志物群为特征的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整合的生物标志物群包括中医证候指标、临床生化及影像学指标、系统生物学标志物群多个层面,系统生物学指标包含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多个层次的标志物群。建立的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可应用于疾病早期预警、临床诊治、指导个性化用药、疾病预后以及药物评价。

一、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1997年首先提出并发表了中药复方有效部分理论,进而构建了中药化学研究体系,即“一个结合(化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相结合)、两个基本讲清(基本讲清药效物质基础,基本讲清作用机理)、三个化学层次(复方整体、有效部分、有效成分)、四个药理水平(整体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生物学)”(简称为“一二三四”研究体系)。即将中药化学物质体系的特点与后基因组时代“组学”研究思想相结合,创建了化学物质组学(Chemomics)新方法。将作用于生物体系的某一个外部扰动体系的所有化学物质的集合定义为化学物质组(Chemome),化学物质组学方法则可以研究化学物质组的组成及其变化与生物响应(效应)的相互关系。中药复杂体系的表征推动了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发展。

在化学物质组学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与开发中,我们提出了层次化的研究策略,即整体化学物质组(药材配伍的传统中药)、有效化学物质组(开发有效组分配伍的组分中药)、有效成分群(未来可以开发有效成分配伍的复方药物)逐步递进,

在优先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使中药的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并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研究模式。

将中药化学物质组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了中医药整体系统生物学,即“系统-系统”的研究体系,采用化学物质组学表征中药复杂系统,采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经典药理学等表征生命系统,建立了研究两个复杂系统相互作用和网络调控机制的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为适应中医药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以构建多层面生物标志物群为特征的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开展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是中医药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1.整体观是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精髓和发展主流

王永炎院士曾提到:“中医治疗不是单用对抗疗法。而是以中药方剂为主,采用整体综合调节的形式,针对疾病的主要发病环节,通过多途径、多环节作用于人体的多层面、多靶点,使其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得到相应的调整”。中医药的整体观还表现在“医药一体观”,中药方剂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理、法、方、药通过“辨证-立法-处方”3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呼应,结合为统一的整体。这些“系统论”与“整体论”思想是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精髓,与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主流不谋而合。

系统生物学的提出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提供了方法平台。目前,基于各种“组学”技术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逐步发展为中药复方现代研究的支撑技术,广泛用于中医“证候”模型的评价和筛选、中药配伍规律研究、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及新药的开发,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复方研究的发展。但迄今为止,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还存在以下两个明显的局限。

2.“方-证-病”割裂的研究体系违背了中医药“整体观”

长期以来中医药的探索性研究沿用了西方医学“还原分析”的模式,割裂了“方-证-病”之间的整体系统性。基础研究多停留在动物和细胞模型,仅通过一个或几个反映西医某一“疾病”特征的特异性药理指标或局部功能的改变来评价药物的疗效。缺乏与中医“证候”相适应的动物模型和评价指标,得到的研究成果不能体现方-证对应的本质特征,无法阐明基于辨证论治的方剂疗效机理,与临床实践“脱节”。

在临床诊断中,西医对疾病的诊断具有明确生理生化评判标准(包括影像学在内的生理生化指标),对于靶器官等明确部位的器质性病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一些多因素复杂性功能性疾病在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仍存在诸多问题。现代医学诊疗体系尚不适用于以“证”为基础的中医施治、立法、处方。证反映了患者整体症状体征,包括病理变化和生理变化,但基于中医证候的诊断体系主观性较强,评

价指标难以量化,缺乏反映证候学特征的客观化数据。开展“方-证-病”关联的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可望为中医药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施治提供基础和支撑。

3.“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分离”的研究模式缺乏“系统性”

各种“组学”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生物技术为从整体上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目前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大部分还局限于使用一种或两种组学手段(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从特定靶点和通路着手探讨机体对中药干预的应答反应,这种方法容易导致对疾病的治疗出现“碎片化”倾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此外,西方系统生物学把生物体作为和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相关的整个系统,而把药物作为单一扰动因素,注重单一药物分子干预前后生物系统的整体刻画(网络药理学)即“点(单一药物分子)-系统(生物系统)”的模式,缺乏对药物系统(中药复方)的研究。而中药复方整体性作用的特点本质上体现为中药与人体两个复杂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一个更高级的系统整体,即“系统(药物系统)-系统(生物系统)”。照搬西方系统生物学模式显然无法与“方-证-病”结合的整体化研究相适应,难以揭示两个系统(生物应答系统和中药复方的复杂物质系统)之间的内在关联,不能从根本上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

4. 传承是责任,创新是使命

创新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内容从继承中来,但不应受其束缚,而是知识挖掘(KnowledgeMining);二是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体系和技术的结合、整合和融合,上升为创新的高度。我们在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的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将西医药研究模式(单分子药物针对单个靶点,Pointto Point, P2P),到单分子药物针对生物系统(Pointto System, P2S),进一步发展为药物复杂系统针对生物复杂系统(Systemto System,S2S)的“系统-系统”研究模式。在用化学物质组学表征中药复方基础上,将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结合临床研究,进一步发展为以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IntegratedBiomarker System)为特征,“系统-系统”研究模式的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

无论对于药物复杂系统或生物复杂系统(特别是人的疾病)均要考虑复杂系统的表征方式。对于复杂系统的表征,我们提出要有3个整合:

(1)整体表征与局部特征的整合

对生物体系的研究,既要体现整体效应和系统、网络的构建,也要重视靶点和特定信号通路的研究。对中药方剂体系的研究,既要体现方剂整体组成轮廓,也要关注关键成分的量效关系。

(2)定性分析与定量测定的整合

对方剂临床效应的评价,传统中医擅长定性描述,须进一步加强定量药效学的研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更好结合。对方剂化学表征既要有指纹图谱的定性、半定量评价,也要整合指标成分的定量测定。要将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物组指纹图谱和关键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的定量测定加以整合并聚焦。

(3)多层面指标体系的整合和聚焦

要将中医证候指标、临床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指标和系统生物学指标体系(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3个层次)等多个层面数据加以整合,再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处理,聚焦得出适宜的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IntergratedBiomaker System, IBS)。

我们提出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IBS)来开展临床系统生物学的“系统—系统”模式研究(见图1)。

5.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为中医药走向国际架起桥梁

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我们提出发展基于“方病对应、证病结合、方证病整合”策略的“系统-系统”的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模式,即在现有系统生物学基础上,发展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通过化学物质组学表征药物干预系统(中药复方)的组成及相互关系。通过临床系统生物学来刻画生物系统(临床病人)的应答过程,进一步整合分析两个系统间的交互关系,系统揭示中药复方(化学物质组)的变化与生物系统应答的时空响应的相关性,实现“方-证-病”信息的关联。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既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又充分整合最新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模式、策略和方法平台,应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通过科学数据证实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可望为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架起桥梁。

三、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的目标和愿景

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是为适应中医药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的需要,以推动4P 医学(预测医学、预防医学、个体化医学、参与式医学)为目标,在中医药整体观和系统论指导下,整合运用多种系统生物学技术,通过对病证诊疗方法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的创新研究来为临床服务,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学科。现阶段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要针对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方、证、病割裂,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分离”的通病,建立一套整合的生物标志物体系(IBS),包括中医证候生物标志物群、临床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标志物、系统生物学标志物群多

个层面,系统生物学指标又可以包含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多个层次的标志物群。应用于疾病早期预警、临床诊治、指导个性化用药、疾病

预后以及药物评价。

1.早期预警与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发现和临床应用

当前国际主流医学界也已普遍认识到过去单纯对治疗疾病的关注具有局限性,而应该是对人体健康的全面关注,“健康医学”、“预防医学”等提法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一理念。将中医药“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健康对照、亚健康状态、疾病早期的比较研究,有望发现与亚健康状态相关或预测疾病发生风险的系列标志物,可用于早期预警,以便更早做好防范,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而疾病早期发现的生物标志物也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尽早治疗,提高治愈率或延缓疾病的进展。

2.多因素复杂性疾病的诊断分型、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

疾病谱的变化使得多因素复杂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恶性肿瘤等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我们提出通过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建立一套整合的生物标志物体系,包括中医证候生物标志物群、临床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标志物、系统生物学标志物群多个层面,通过与各种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可望更全面更准确的应用于多因素复杂性疾病的诊断分型。

药物干预会对代谢酶的表达、代谢产物的组成和相对浓度等产生重要的影响,采用整合系统生物学体系可在药物干预的早期甚至在药物干预之前预测药物反应(药效或毒性)。通过多种生物样本(体液、组织和细胞等)的采集整合,多种检测、分析技术的整合运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整合分析,阐述基因变异、蛋白表达和代谢扰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药物治疗相关的生物代谢标志物,开展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3.药物基因组学、药物代谢组学与个体化医学

通过药物基因组学分析基因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或者药物代谢组学揭示代谢系统的个体化差异,结合临床相关数据,一方面预测药物的效应和毒性反应来达到个体化治疗目的,另一方面发现群体规律提示新的药物作用靶点。通过药物个体化用药基因和代谢标志物检测,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有效率,降低毒副作用和医疗成本。同时开展研究遗传因素与临床合理用药之间的重要关系,确定引起个体对药物处置和疗效差异的遗传学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与评价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4.基于药物体内过程与代谢组学优化临床治疗方案

药物干预人体过程中,通过阐述药物体内过程,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促进医药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例如治疗药物监测(TDM)、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研究等。在总结进行监测的治疗药物及其给药剂量、疗效、不良反应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治疗药物监测网络和监测药物的数据库,发现并探索监测药物群体特征,为临床服务。

论文:生物与中医药关系

论生物学对中医药的发展作用 岳雷四川省达州中医学校邮编:635000 摘要:中西医理论体系争论由来已久,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成为共同发展方向。生物学理论或可以成为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桥梁,成为中西医结合共同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物学,中医学 一、中西医之争 由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再次引发中西医之争,始终贯穿两个问题:中医学到底是不是科学?中草药有没有效果? 始于宣统三年天津中医与《大公报》笔战,因为中医疏离于国家防疫,对鼠疫应对失效,划上了一笔败笔,从此陷入沦落深渊。对于中医,我们认识到:中医是经验性的,西医则是实验性的;从理论上,中医较西医处于比较低级的科学阶段。这个结论应该能够得到普遍接受。从历次的辩论中,可以得到佐证,争论似乎可以分成归为两类: 1)肯定西医,也肯定中医; 2)肯定西医,但否定中医。似乎没有肯定中医同时否定西医的,更没有否定两者的。显然,西医比中医有更高的认同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将如何发展?客观上,也只有两种可能性:1. 自恃博大精深,而固步自封。如果中医固步自封,面对西医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迟早有一天被淘汰! 2. 自感技不如人,而奋起直追。如果中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经验性科学

的不完善性,而奋起直追,那么只能是步西医的后尘,拿来西医的试验方法,诊断方法,而融入到西医的行列。而随着“拿来主义”和“融入西医”,中医也就自我消灭于无形之中!所以,中医不发展,就是自我淘汰;中医若发展,就是自我消亡;殊途同归,可以中医的必然归宿是------自身发展,并融入西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西医结合。 二、争论结果 无论哪次争论,始终存在一个现象:西医的理论凌驾于中医之上。实际上,中医本身不应该被消灭,而应该借助现代生物学手段发展。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中医西医之间的沟壑会越来越小,而融合成为一个体系,当然这个体系除了中医向西医融合,也不排除西医对中医精华的吸取。而从生物学解释,中医也成了一般性意义的科学,或说,实验性科学时,那时,中医也就完完全全地融入了西医,成了西医的一部分。 2014年11月24日,中国农工党中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第一届“中医科学大会”。会上陈竺认为,中医药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和系统论、整体论的认识特点,已为现代医学理论所接受,应当借助现代学术语言实现对中医药学的解读和发展,要加快传承与创新步伐,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他认为,如果能够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与现代西方医学结合,将有望给医学

NSFC资助的中药学领域H28分子生药相关项目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NSFC资助的中药学领域H28分子生药相关项目的研究热点 及趋势分析 [摘要]研究收集了1995―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资助的中药学领域项目中分子生药相关研究共595项,采用TDA等工具对NSFC资助项目概况、热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排序,并进行热点研究内容相关性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药学研究中,分子生药技术相关项目及经费数量逐渐增加,经费占中药学研究经费的比重趋于稳定;主要支持了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道地药材、次生代谢以及种质资源的研究;热点药物包括丹参、地黄、冬虫夏草等,热点内容包括丹参酮的生物合成、地黄的连作障碍等。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药 [Abstract]This study collected 19952014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study,a total of 595 items,fund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TDA and Excel softwar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the projects about general situation,hot spots of research with rank analytic and correlation analytic methods Supported by NSFC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projects and funding a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the proportion of funds for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funding tends to be stable;mainly supported by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s of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s,secondary metabolism and Germplasm Resources Research;hot drugs including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Radix Rehmanniae,Cordyceps sinensis,hot contents including tanshinone biosynthesis,Rehmannia glutinosa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 [Key words]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Molecular Biotechnology;molecular pharmacognosy doi:10.4268/cjcmm20160908 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已渗透到生药学研究中[12],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药用植物系统演化、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濒危药用植物保护、道地药材形成机制、活性成分生产等,分子生物学和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研究领域交叉、结合开展的研究意义重大,且日渐增多[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资助的项目分类中,中药学(H28)领域包括H2801H2819共19个分类,本研究对1995―2014年NSFC的H28分类下的分子生药相关的研究项目进行分析,总结项目资助的特点,以期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药学研究中的研究热点与应用趋势。

学生社会实践记录表

活动名称清扫街道卫生活动日期9.5 指导老师参加学生 (班级) 七年级2班活动地点街道 活动目的 1.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自己的才干,培养了自己的韧性; 2.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活动过程 1、参加清理黑色广告10余处,连擦带铲,清除很干净,并清扫了我校周边环境卫生。 2、参加清理黑色广告8处,清除很干净,并清扫了街道卫 生。同学们正在清扫卫生 3、参加清理黑色广告6处,清除很干净,并清扫了街道卫生,得到了当地居民和居委干部们的称赞。 社区反馈评价 清洗认真,我们很满意。站在家长和老师的立场看待问题,这是一次不错的活动。它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爱卫生的良好习惯。

活动名称菜市场实践活动日期9.10 指导老师参加学生 (班级) 七年级2班活动地点市场 活动目的到社区菜场实地考察,对菜场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菜场的框架、摊贩的位置和物品的种类。 2、深入了解菜场内某种小吃,从小吃的名称、来历、特色、原料和工艺等方面开展采访,提高自身交往能力。 活动过程1、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可研究的课题。 社区菜场的基本情况与功能,可以通过观察菜场布局,采访工作人员开展研究。 2、小组方案设计 学生四到五人一组,成立研究小组。 小组活动方案 3、方案交流 各个小组完成方案设计后,进行全班交流,同学之间可相互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方案。 4、开展活动 社区菜场采访表 社区反馈 评价 很好

实践活动记录表 活动名称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做一次 调查 活动日期9.15 指导老师参加学生 (班级) 七年级2班活动地点学校 活动目的1、了解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有关春节的民俗文化,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调查了解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观念,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拓宽知识面。 3、了解春节来历。 活动过程 1.上网查阅春节的来历和有关的民俗。 2.写春节日记。 社区反馈 评价 通过家庭、社会,了解春节的常识

分子生物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分子生物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基因组DNA的提取 1、为什么构建DNA文库时,一定要用大分子DNA 答、的大小(即数目)取决于基因组的大小和片段的大小,片段大则文库数目小一些也可以包含99%甚至以上的基因组。而文库数目小则方便研究人员操作和文库的保存。所以构建文库要用携带能力大的载体尽量大的DNA片段. 2、如何检测和保证DNA的质量? 答、用看,有没有质白质和RNA等物质的污染,还可以测OD,用OD260/280来判断,当OD260/OD280< ,表示蛋白质含量较高当OD260/OD280> ,表示RNA含量较高当OD260/OD280=~,表示DNA较纯。 实验二、植物总RNA的提取 1、RNA酶的变性和失活剂有哪些?其中在总RNA的抽提中主要可用哪几种? 答、有DEPC,Trizol,氧钒核糖核苷复合物,RNA酶的蛋白抑制剂以及SDS,尿素,硅藻土等;在总RNA提取中用PEPC,Trizol 2、怎样从总RNA中进行mRNA的分离和纯化。 答、、利用成熟的mRNA的末端具有polyA尾的特点合成一段oligo(dT)的引物,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将mRNA从总RNA中分离出来 实验四、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感受态细胞制备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答、A)细菌的生长状态:不要用经过多次转接或储于4℃的培养菌,最好从-80℃甘油保存的菌种中直接转接用于制备的菌液。细胞生长密度以刚进入时为宜,可通过监测培养液的OD600 来控制。DH5α菌株的OD600为时,细胞密度在5×107 个/mL左右,这时比较合适。密度过高或不足均会影响转化效率。 B)所有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和冰上进行;实验操作时要格外小心,悬浮细胞时要轻柔,以免造成菌体破裂,影响转化。 C)经CaCl2处理的细胞,在低温条件下,一定的时间内转化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24小时达到最高,之后转化率再下降(这是由于总的活菌数随时间延长而减少造成的);D)化合物及的影响:在Ca2+的基础上联合其他二价金属离子(如Mn2+或Co2+)、DMSO或等物质处理细菌,可使转化效率大大提高(100-1000倍); E)所使用的器皿必须干净。少量的或其它化学物质的存在可能大大降低细菌的转化效率; 2、感受态细胞制备可用在哪些研究和应用领域? 答、在中将导入受体细胞是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则将它用Ca2+处理变为质粒进入。 实验五、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转化和鉴定 1、在热激以后进行活化培养,这时的培养基中为什么不加入抗生素? 答、活化培养用的一般是SOC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比LB培养基营养,此时进行的活化培养只是为了让迅速复苏,恢复分裂活性,此时的细胞还不具抗性,加入会细胞会死亡。 2、什么是质粒?根据在细菌中的复制,质粒有几种类型?用于基因重组的主要用到哪些质粒? 答、是细菌体内的环状。

综合性医学院校中医的临床实践教学研究

综合性医学院校中医的临床实践教学研究 目的分析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探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改善方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学校3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应用改进临床实践教学方案,并选择同期26名未参与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的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自拟问卷及实践操作结合的形式,观察两组学生的中医知识实际应用能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通过改进临床实践教学方案,观察组无论实际操作能力及中医基础知识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综合性医学院校中,中医的临床实践教学尚存在一些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地方,需要综合分析改善。 标签:综合性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中医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临床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目前综合性医学院校中中医临床实践教学尚存在诸多不足。本研究以58名综合性医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了不同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方案的实际成果,旨在探讨其改善方向及措施,为今后的中医临床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学校2008级医学生58名,其中男31名,女27名,年龄20~22岁,本着学生自愿原则将学生分为参与改进型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观察组(32名)与参与常规临床实践活动的对照组(26名),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实行改进教学方案。包括:(1)临床实践教学实验室配备电子计算机及投影设备,采用DB2数据库及pureXML格式存储人体经络及经穴数据,运用图像、三维模型等方式实现直观化教学。(2)实验室配备人体发光模型、脉象模型及舌苔模型供实践使用,首次临床实践课由教师讲解模型用法及基础知识,实验室开放时间由学生自行使用。(3)教学活动类别主要包括中医检查、急症处理及中医护理技术等,由教师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及示范,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实践活动中由教师指点操作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4)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规定考核内容由学生重点练习,考核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及笔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评分标准以操作时间及准确性为准,笔试则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准。(5)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制度,除少数贵重物品外,学生可随意使用设备及模型进行学习活动。 1.2.2?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临床实践活动。仅进行传统的临床见习活动,以病例观摩及讨论为主,穿插于理论课的讲授之间,不进行教学实验室活动。 1.3?成绩评价 实际操作能力考评包括经络、穴位识别、针灸操作、手法按摩等,所有学生的考评成绩均由同一考官给出,按照操作时间及准确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档。中医基础知识测验方面,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考卷作答并评分(由于本次教学活動为试验性教学,以上成绩均不记入学生档案)。 1.4?统计学处理

分子生物学与中医药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卢晓丹07级中医临床2班200706000240 【摘要】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中医中药的研究上来,从基因和分子水平研究中医藏象学说、针灸学、中医临床以及中药鉴定培育与开发等方面应用的作用,既不脱离中医的整体观,又能使中医从客观化、定量化上与综合、演绎的方法联系在一起,填补中医缺乏微观还原分析的空白,不但有利于中医从朴素的方法论尽快地转到现代辨证的方法上来,也有利于利用基因组学这一纽带将传统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中医现代化;应用及展望 中医理论主要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病因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原则等内容,虽然受到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及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导致其中存在一些糟粕,但瑕不掩瑜,中医药学仍以其辨证的整体观、构成论的研究方法、辨证论治的治疗模式以及属于天然植物药的中药所特有的低毒性、无耐药性、具有整体调节效应等优势而逐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所认同并引起了持续升温的中医热。但是中医药学要想真正走向世界,仅凭祖先传下的传统中医理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使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明中医辨证原理及中药的作用机理。这样,传统的中国中医药学才能转变为现代中医药学,并真正成为世界的中医药学。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生命科学中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以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中医药,来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取所长,这样才能加快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医药“拿来”分子生物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由于中医药学对现代科技具有广阔的包含性,留给分子生物学的空问很大,作为生命科学带头学科的分子生物学的引入必将极大的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1.1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藏象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藏象理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肾与基因关系的探讨。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与寒热证候研究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与寒热证候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科技论坛 摘要:中医学是传统的系统生物医学,只有在系统层面上研究传统中医药,才能更为合理地使之 得到继承,阐释与发扬.本文阐述了项目组开展的"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内容,发现基于生物 网络及其调控,可以较为有效地理解中医证候宏观与微观特征,方剂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等重要问题, 表明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可望成为符合中医特色,又与当今科学前沿协调发展的中医药现代研究方 法. 关键词:中医药寒热证候计算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网络 一 ,中医药特色与当今有关科技趋向 中医学以整体观,辨证论治,方剂干预为鲜明特 色,以复杂的生命系统为对象,本质上具有系统科学的 思想.因此,只有在系统层面上,中医药的特色才能更 为合理地得到继承与发扬.如果不能有效地揭示中医 药内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现代意义上的中医药诊疗 与评价很可能就失去依据和进一步发展的凭藉. 理解生命在系统,整体层次上的规律,并建立有效 的"系统"方法,也是当今科技探索最为活跃的热点和 前沿之一.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乃至"组革命",多学 收稿日期:2006—12.12 修回日期:2007-01-09 科交叉的"系统生物学"应运而生,并被看作"21世纪 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组

学"本身并非"系统生物学",如果没有系统模型为指 向,单纯的"组学"被认为是"大规模的还原分析"…. 以"计算"为先导的系统生物学,即"计算系统生物学(ComputationalSystemsBiology)",突出了生物信息学 等学科"计算"的作用,强调了"计算与实验"的交 融,成为切入探索生命系统性,复杂性的重要途径, 并迅速成为系统生物学领域的新前沿."系统生物 学"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以生物信息学为联系还原 与系统的重要方法,并促使医学,生命科学研究朝向可 预测,可预防,个体化的医学的目标发展.以上科 技进展,对于中医药重新审视自身特色,发展自身特 色,既是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又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挑 ★第291次香山科学会议报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006BA108B05):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方法及其示范研究,负责人:李梢;教育 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200366):中药分子组合调节血管增生的理化与生物信息研究,负责人:李梢;科技部国家十 五攻关项目(2004BA721A47):医学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研究,负责人:苏式兵. ★★联系人:李梢,医学博士,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副教授,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医 药生物信息学,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Tel:010~2797035,E—mail:shadi@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3108727.html,. 【wr0r2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 eriaMedica】105 2007第九卷第一期★V o1.9No.1 战. 二,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还原与系统 结合,宏观与微观并举 中医药现代化在方法学上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中南大学_医学分子生物学试题库答案.pdf

医学分子生物学习题集 (参考答案) 第二章基因与基因组 一、名词解释 1.基因(gene):是核酸中储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 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2.断裂基因(split gene):真核生物基因在编码区内含有非编码的插入序列,结构基因 不连续,称为断裂基因。 3.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基因中用于编码RNA或蛋白质的DNA序列为结构基因。 4.非结构基因(non-structural gene):结构基因两侧一段不编码的DNA片段,含有基 因调控序列。 5.内含子(intron):真核生物结构基因内非编码的插入序列。 6.外显子(exon):真核生物基因内的编码序列。 7. 基因间DNA (intergenic DNA):基因之间不具有编码功能及调控作用的序列。 8. GT-AG 法则 (GT-AG law):真核生物基因的内含子5′端大多数是以GT开始,3′ 端大多数是以 AG 结束,构成 RNA 剪接的识别信号。 9.启动子(promoter):RNA聚合酶特异识别结合和启动转录的DNA序列。 10.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 ):TATA合上游的一些特定的DNA序 列,反式作用因子,可与这些元件结合,调控基因转录的效率。 11.反应元件(response element):与被激活的信息分子受体结合,并能调控基因表达的 特异DNA序列。 12.poly(A)加尾信号 (poly(A) signal) :结构基因末端保守的 AATAAA 顺序及下游 GT 或T富含区,被多聚腺苷酸化特异因子识别,在mRNA 3′端加约200个A。 13.基因组(genome):细胞或生物体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称。 14.操纵子(operon):多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成簇串联排列,与上游共同的调控区和下 游转录终止信号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 15.单顺反子(monocistron):一个结构基因转录生成一个mRNA分子。 16.多顺反子(polycistron):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带有几个结构基因的遗传信息,

中医临床基础论文

中医临床基础论文 中医临床基础论文 【摘要】中医教育向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临床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术的重要措施。在现行的中医临床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在于对理论教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不足。为改善目前的中医临床教学现状,需要采取必要的教学对策,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旨在对中医临床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医;临床教学;教学现状 教学对策中医是独立的医学体系,在中医院校已经开展了系统化教育。虽然我国在中医人才培养上已经一定的成效,诸多中医人才为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中医临床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上依然有所欠缺,特别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不足。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即要推动内涵式的教育发展道路。这就需要中医院校在临床教学上要不断创新,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人才。 1中医临床教学的现状 1.1中医临床教师的教学素质不高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中医临床医学的实践性非常强,需要教师具较高的教学素质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在中医临床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展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增加动手操作训练。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教师的教学情况来看,由于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教学而没有对实践操作训练予以足够的重视,加之所安排的实践课课时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而且多数临床教师还从事临床工作,工作量大而且繁杂,投入备课的时间非常少,更没有精力思考学生的临床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必然会受到影响。高校对教师素质的评定以科研为主,将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作为硬性指标。这就导致教师注重科研而忽视教学,甚至在临床教学上存在着敷衍的现象,使临床教学质量下降。 1.2学生在中医临床学习中难以集中精力 现代的中医临床专业学生面临诸多的压力,诸如毕业后的就业以及研究生考试等,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未来发展前途的选择上,而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甚至存在学习的'知识没有实用价值的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必然会影响学习质量。另外,现代大学生物质攀比心很重,部分学生更多地关注物质而对学习没有集中精力,导致中医临床学习中不会自主钻研,对中医临床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1.3中医临床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中医临床教学管理中,由于管理理念不适应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需要的改变,导致临床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当理论教学完成之后才进入到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脱节。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出现学习内容与实践操作难以融合的现象,学生学习了理论课程,却没有通过实践操作子以验证,而进入到临床实践环节的时候,部分理论课程内容已经忘记了,需要重新温习理论内容。 2对策 2.1提高临床教师的综合素质 信息时代,临床教学中可以引用信息多媒体系统开展教学,一方面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课堂氛围更为活跃。随着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意识。临床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提高综合素质,除了医学专业素养较高之外,还要具备人文知识,在教学中将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效结合,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2】。在中

关于分子生物学与医药的综述

分子生物学与医药 专业:11生技姓名:檀慧芳学号:1102021036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不仅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和生气的领域,也是新世纪的带头学科。在医学中,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其同疾病发生、发展关系,乃至在诊断治疗上的应用[1]。医药是关于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增进健康的科学,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医药的逐步发展,分子生物学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生物医药行业中。下文将通过对分子生物学和医药的介绍、分子生物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分子生物学再生医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展望这三方面内容来介绍分子生物学与医药。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生物医药应用发展趋势与展望 1、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医药简介 1.1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的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科学。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它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其研究成果已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材料、能源、冶金、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所有生物学现象的分子基础,内容十分广泛,但可以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研究一直是影响整个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主线。近20年来,由于重组DNA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人们已经改变了从表型到基因型的传统研究基因的途径,能够直接从克隆目的基因出发,研究基因的功能及其与表型的关系,使基因的研究进入了反向生物学阶段。 2.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此方面研究的重点是DNA或基因怎样在相关的酶与蛋白质因子的作用下按照中心法则进行自我复制、转录和翻译,以及对mRNA分子剪接、加工、编辑和对新生多肽链折叠成为功能结构的研究。 3.基因表达调控和研究:基因表达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在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按照一定的时空发生变化,并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修正。基因表达调控主要表现在对上游调控序列、信号转导、转录因子以及RNA剪辑等几个方面。 4. 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科学技术。应用此技术能将不同的DNA片段进行定向的连接,并且在特定的宿主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表达。它的主要目的用于大量生产某些在正常细胞代谢中产量很低的多肽也可用于定向改造某些生物有效阻止病情发展。DNA重组技术还被用来进行基础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核心是遗传信息的结构、传递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DNA重组技术必不可少。 5.结构分子生物学:任何一个生物大分子当它在发挥生物学功能时需要有两个前提:必须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并且在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结构和构象的变化。分子生物学已经渗透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生物学的面貌[3]。 1.2生物医药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

遗传病试题及答案

1.遗传病的最基本特征是:A. 家族性 B. 先天性 C. 终身性 D. 遗传物质的改变 E. 染色体畸变2.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不同疾病发生中作用不同,对疾病分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B.基本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C.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都有作用D.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作用同等 E. 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发病*3.揭示生物性状的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科学家是A.Mendel B. Morgan C.Garrod D.Hardy.Wenberg E.Watson,Crick4. 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A. 人群中约有3%~5%的人受单基因病所累B.人群中约有0.5%~1%的人受染色体病所累C.人群中约有15%~20%的人受多基因病所累 D. 人群中约有20%~25%的人患有某种遗传病 E. 女性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约为5%*5.研究染色体的结构、行为及其与遗传效应关系的遗传学的一个重要支柱学科称为:A.细胞遗传学B.体细胞遗传学 C. 细胞病理学D.细胞形态学E.细胞生理学6.研究基因表达与蛋白质(酶)的合成,基因突变所致蛋白质(酶)合成异常与遗传病关系的医学遗传学的一个支柱学科为:A. 人类细胞遗传学B.人类生化遗传学 C. 医学分子生物学D. 医学分子遗传学E.医学生物化学 7.细胞遗传学的创始人是:A.Mendel B.Morgan C.Darwin D.Schleiden,Schwann E.Boveri,Sutton8.在1944年首次证实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学者是;A.Feulgen B.Morgan C.Watson,Crick D.Avery E.Garrod9.1902年首次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学者是:A.Feulgen B.Morgan C.Watson,Crick D.Avery E.Garrod 10.1949年首先提出“分子病”概念的学者是:A.Mendel B.Morgan C.Darwin D.Paullng E.Boveri,Sutton*11.1956年首次证明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为46条的学者是: A. Feulgen B.Morgan C.蒋有兴(JH.Tjio)和Levan D.Avery E.Garrod 12.1966年编撰被誉为医学遗传学的“圣经”--《人类盂德尔遗传》一书的学者是:A.McKusick B.Morgan C.Darwin D.Schleiden,Schwann E.Boveri,Sutton*13.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A.遗传病B.先天性疾病 C. 先天畸形 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14.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以上成员罹患的疾病一般称为:A.遗传病B.先天性疾病C先天畸形 D.家族性疾病 E.后天性疾病15.婴儿出生时正常,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疾病称为:A.遗传病B.先天性疾病 C. 先天畸形 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16. 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称为:A遗传病B.先天性疾病 C. 先天畸形 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17.遗传病特指:A.先天性疾病B.家族性疾病C.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D.不可医治的疾病E.既是先天的,也是家族性的疾病18.环境因素诱导发病的单基因病为:A.Huntington舞蹈病B.蚕豆病C.白化病D.血友病A E.镰状细胞贫血19.传染病发病:A.仅受遗传因素控制B.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但需要环境因素的调节C.以遗传因素影响为主和环境因素为辅D.以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和遗传因素为辅E.仅受环境因素影响20.Down 综合征是:A.单基因病B.多基因病C.染色体病D.线粒体病E.体细胞病21.脆性X综合征是:A.单基因病B.多基因病C.染色体病D.线粒体病E.体细胞病22.Leber视神经病是:A.单基因病B.多基因病C.染色体病D.线粒体病E.体细胞病23.高血压是: A.单基因病B.多基因病C.染色体病D.线粒体病E.体细胞病 1.下列哪些疾病不属于多基因遗传病?A.精神分裂症 B. 血友病A C.唇裂和腭裂D.开放性脊柱裂E.多指症2.人类遗传病包括下列哪些类型? A.单基因病 B. 多基因病C.染色体病 D. 线粒体病 E. 体细胞遗传病 *3.遗传病的特征多表现为:A.家族性B.先天性C.传染性 D.不累及非血缘关系者E.同卵双生率高于异卵双生率4.判断是否是遗传病的指

中医实践心得体会

中医实践心得体会 中医实践心得体会1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为期十个月的中医实习生活已经结束。实习是我们将理论用于实践,用于临床所迈开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心得体会亦不少,下面为我对本次实习的谈谈心得体会: 我XX市中医院实习,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和规定,我分别到了内、外、妇、儿、五官、急诊、骨伤等七个科室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冻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十个月的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各科室的特点及各科室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初步处理。较好地完成了各科室的学习任务,未发生任何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 此外,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与所在实习医院的党支部取得联系,保证离开了学校,不在培养人的视野仍能继续吸取党的教育,不断向党组织靠拢,其间我踊跃参加了实习

单位及各科室组织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和各项活动,使自己的实习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之,我对自己实习期间的表现是较为满意的,同时我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也充满了信心,也诚挚希望大家能给我提更多宝贵的意见各建议,帮助我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医实践心得体会2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 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课程总结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教案(7)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总学时数48

课程总结和部分新技术介绍 (4学时) 一、中医药对基因组作用的研究 实验1 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类似于RNA的提取) 实验2 Southern blot(方法类似于Northern blot) 实验3 PCR PCR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缩写,中文译作聚合酶链式反应。其特点是可以在几小时内方便、快捷地将微量DNA(含由微量RNA反转录成的cDNA)扩增达106倍,得到ug级的DNA!该技术发明于八十年代中期,到了八十年代末,由于引用了耐热DNA聚合酶,使这一技术得以蓬勃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方便快捷,在中医药实验研究和临床检测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观察慢性炎症的活检组织中一些与肿瘤发生的基因是否存在突变,中医药治疗后防突变的作用如何;一些与肿瘤发生、转归、转移、凋亡等基因的表达如何,中医药的调控如何;探针的扩增等等。 原理 采用两段引物,分别与DNA两条链上各一段序列互补,位于模板DNA中拟扩增片段两条链的3'端。加热使模板DNA变性解链,当反应的温度下降时,两引物分别与模板DNA 两条链发生退火,然后两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伸。在摩尔数大大过量的两段引物和4种dNTP的反应体中,位于两段引物间的DNA在反复的变性、退火、延伸的循环里,每一轮扩增的产物再一次充当下一轮扩增的模板,使其产物增加一倍。经过30-40个循环,目的DNA可由原来的1pg扩增到1ug。 1)引物退火与模版DNA结合;2)PCR第一链的延伸;3)再次变性解链后,上下游引物分别退火结合到原先和扩增了的模版上;4)PCR第二轮的延伸;5)再次变性解链;6)再次引物与扩增了的模版退火并延伸。 注意事项 PCR的常见问题主要有: 1.没有PCR产物。其主要可能有PCR反应的有关试剂缺乏,循环次数不够,退火温度太高,引物设计不好,模版不够,模版质量差,变性温度过高或过低,变性时间过长或过短,链延伸时间过短,Taq酶数量不够或质量不行,Mg++过低,dNTP过少,模版C/G过于丰富,等等。 2.PCR产物不纯,见多条条带产物。其主要可能有循环次数太多,退火温度过低,引物设计不合理,污染等。其中,引物设计不合理的可能性最大。 3.PCR产物前后一片,拖带。其主要可能有循环次数太多,退火温度太低,链延伸时间过长,模版质量差,模版过多,污染,Taq酶数量过多,Mg++过多,等等。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4.关于引物。 (1)引物的长度。引物的长度要求不一,如模版是单一的载体和单一的插入片段,可以选用较短的插入片段两侧的载体序列作为引物,一些常用载体有现成的引物商品,可以购买。对于复杂的基因库,或反转录产物,为提高引物的特异性,建议采用较长的引物。具体可以参见RACE PCR介绍。 (2)引物的CG与AT的比例。可能的话,建议1:1左右。 (3)引物的计算机设计参见本书RTPCR介绍。 5.关于酶。一些实验反复失败,竟然会与酶的质量问题有关。因此,我们建议购买那些经常从事PCR实验的实验室所经常使用品牌及其供应商的PCR酶。 6.退火温度。通常按照检索到的文献或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可以确定退火温度。但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A) (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 班级学号姓名 注意事项: 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在答题卡上填上学号,将相应的数字涂黑,并写上班级、姓名和试卷类型(A卷/B卷)。交卷时必须将答题卡与试卷一起上交,否则以零分计算! 2.本份试卷由基础知识题和病例分析题组成,共150个选择题,请按题目要求,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做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原则上不允许上厕所。 第一部分、A型选择题 (由一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共90个选择题) 1.哪种疾病的病原体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疯牛病 B.梅毒 C.结核病 D.沙眼 E.体癣 2.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 B.二分裂方式繁殖 C.对抗生素敏感 D.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 E.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A.肽聚糖含量少 B.缺乏五肽交联桥 C.对溶菌酶敏感 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 E.有蛋白糖脂外膜 4.青霉素杀菌机制是: A.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C.影响核酸复制 D.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E.损伤细胞膜 5.有关“细菌鞭毛”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与细菌的运动能力有关 B.许多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鞭毛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D.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E.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半固体) 6.有关“芽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产生(都是阳性) B.不直接引起疾病 C.对热有强大的抵抗力 D.代谢不活跃 E.通常在细菌处于不利环境下形成 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总放大倍数为: A.10倍 B.100倍 C.400倍 D.900~1000倍 E.10000倍 8.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后,菌体分别呈: A.红色和紫色 B.紫色和紫色

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中医中药的研究上来,从基因和分子水平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疾病的本质和中药的作用,既不脱离中医的整体观,又能使中医从客观化、定量化上与综合、演绎的方法联系在一起,填补中医缺乏微观还原分析的空白,不但有利于中医从朴素的方法论尽快地转到现代辨证的方法上来,也有利于利用基因组学这一纽带将传统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中医理论中药机理新药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近年来在农林、医药、环境测与石油、化工等方面得以广泛应用,特别是基因工程药物的产生、转基因动物的研制成功、基因疗法的临床应用等已取得显著成就,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来发展中医药,是摆在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近年来,在中医药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已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中医中药的研究上来,基因和分子水平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疾病的本质和中药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中医理论与分子生物学 中医学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以及药物四气五味与归经的理论, 无不体现了朴素的整体观、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 其构成论的整体思想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贯穿着中医临床和实践。而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分子生物学, 从分子水平辩证地研究整体的功能和联系, 即应用还原方法对生命进行研究, 从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的物质基础, 再经综合分析过程, 利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协调论等学说, 把“孤立”的物质与组成整体的所有器官联系在一起, 把局部的作用和整体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把局部的病变和整体的健康状况联系在一起, 把人体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 1] , 这种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辩证的整体观不仅与中医的整体观有相似之处, 而且比中医对整体的认识更为客观、清晰。分子生物学在充分的实验根据上形成的反馈调节论、信息论等, 比中医学中反映在五行生克关系等中的朴素的控制论、信息论思想更具有现代性和实用性。引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中医, 既不会脱离中医的整体观, 又能使中医从客观化、定量化上与综合——演绎的方法联系在一起, 填补中医缺乏微观还原分析的空白, 使中医的抽象思维建立在深刻的实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同时, 分子生物学的辩证的整体观、系统论等方法论, 有利于中医从朴素的方法论尽快地转到现代辩证的方法论上来。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从分子水平去研究中医, 不仅证实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而且能有机地沟通功能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中医以阴阳学说来解释生命运动变化的对立统一性, 如何从客观入手, 揭示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和一般规律? 过去曾从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机能变化进行了不少研究。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Goldberg 根据cAMP、cGMP 这一对环核甘酸对细胞功能的相互对抗、相互制约, 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和相对平衡作用, 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阴阳学说, 认为这就是东方医学的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 二,从分子水平研究中药作用原理 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 是通过其所含的生物活性分子而发挥作用。由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不太可能是机体单一某个环节的机能失调, 大多数是多个环节的失调。中药复方含多种生物活性成份, 即使是一味植物中药, 也常常含多种化学成份, 可能是某种或多种成份从各面调节病体内的多个环节, 使之逐渐恢复正常平衡。因此, 在中医理沦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所给的复方治疗, 常常是西医用单味药物不能奏效, 而中医复方却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是中医治疗的一个特点, 也是西医所不及的地方。但是, 综合的结果, 并不排除用分析的方法进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