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懂学生守住教学之根

读懂学生守住教学之根

读懂学生守住教学之根

/2011·8青年师

美籍匈牙利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

确实,读懂学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和主要方向。因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该教师读懂学生的什么呢?

读懂学生已有的起点。学生学习新知,必须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这个道理跟盖房子是一样的,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建造才能使房子更坚固,否则只能是海市蜃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我们施教前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以此为基点铺设教学之路,课堂教学才会给人以踏实之感。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细心解读学生的知识需求,寻找并确定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了解、研究、关注学生,及时掌握他们的认知基础,关注他们之间的差异,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只有读懂学生的这些,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准

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读懂学生学习过程。真实的课堂不可能完全是一种预设的执行和再现,更多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更需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反应,真正走进学生。一是读懂学生的困惑。读懂学生的困惑,教师换来的是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份

“柳暗花明”的欣喜。因此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思维的受阻情况、错误的解答等,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

新问题。教师要善于从“说话的强者”变成“积极倾听者”,倾听学生的需求、思想和情感,倾听学生的差异、优点和不足,并能在亮点处欣赏、在冷场处解围、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纠正,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读懂学生课后收获。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一堂课上完了,学生到底掌握得如何?是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说得头头是道,一做作业就傻了眼,尽是差错;是不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因此,读懂学生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后的访谈交流、作业分析应成为一个教师读懂学生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和学生个别交流,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可以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练习,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学习反思。通过交流反馈,教师不仅要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得失与感受,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纠错,以弥补学生的认知缺陷。

读懂了学生,课堂才有活力;读懂了学生,课堂才有生命;读懂了学生,课堂才会焕发智慧的光芒,也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守住教学之根。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城南中学)

生活

自由谈

读懂学生

守住教学之根

○浙江/陶弘标

64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

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 【摘要】:新课标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念,针对乡村学生的特点,见识少,思维缓慢,还有家庭或社会原因,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读懂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我们乡村教师面前的新问题。传统教学观念,只是强调学生怎样尊重师长,很少注意学生的感受,更谈不上怎样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问题,只是一味灌输、强制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词】:读懂学生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存。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之间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交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引导学生明白事理,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自身。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呼唤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真实健康的个体的出现。教师的课堂反思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共享课堂教学带来的欢乐。 首先、教师要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和读懂学生,就要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考虑,还要顺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发展,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并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要想读懂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状况、学习上存在什么困难、有哪些想法等。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方法基础和经验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对待学生错误应该是把它作为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引领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一道题展示出来,学生还来不及思考,老师觉得这样等下去,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包办代替,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这种情形是较常见的。新课标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包办代替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动手,借助于书本已有的知识去总结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明白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课前自学课本内容,完成书本的相关习题,每一堂课都布置一些思考题,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知,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新知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2019春学期全员培训高中语文作业 一,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具备语文素养,尤其是具备语文核心素养…… 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理论、理念只有落地,才能生根、开花乃至结果。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文道统一,听说读写互相促进,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 当下的问题是:这些还需要坚守吗? 相信在培训过程中,对以上问题你通过琢磨、切磋,“于我心有戚戚焉”。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为例,说说体会,谈谈看法。 要求:(1)小角度。(2)不抄袭。(3)800字。 如何使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作为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重要定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那么如何让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落地生根,笔者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三维目标作为新的课程理念,主张课程回归真正的知识,回归真实的知识学习。比如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文言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应该占据首位,继而是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三维目标的确定使语文学科素养得到体现。 比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中,我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些学科素养。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论辩艺术。在教学是我就紧紧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使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到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运用思维导图图文并重的技巧,可以充分发挥左右脑的机能,提高学习效率。 时下,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将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锻炼思维,充实精神,提升境界。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那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高效阅读,这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必将优化语文阅读过程,促进学生高效地达到阅读效果,渐渐形成乐学善思的思维品质,受用一生。 【关键词】: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对比主题阅读思维培养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运用思维导图图文并重的技巧,可以充分发挥左右脑的机能,提高学习效率。目前,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将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锻炼思维,充实精神,提升境界。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那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高效阅读,这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必将优化语文阅读过程,促进学生高效地达到阅读效果,渐渐形成乐学善思的思维品质,受用一生。

美国一个学者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阅读的层次分为四步: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下面结合我的“传记阅读教学”实例,选取其中三个层次的阅读来具体谈谈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基础阅读,思维导图绘制人物事迹 基础阅读也可以称之为初级阅读,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学生要明确所读书目的大致思路框架,了解书的总体内容,明确书中的故事梗概。在这一层次的阅读中,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绘制人物事迹,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逐步理清文本思路,以图的形式展示阅读所得。 以“传记阅读教学”所选《纳兰容若传》为例,全书共分十六章,学生采用“旁批式”阅读,边读边批注,最后要绘制出纳兰容若的事迹图,了解传主生平。 示例如下:

2,教育智慧与真情 ----读懂学生的心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懂学生的心》心得体会 侯营学区郭白小学白翠平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用师爱这把金钥匙去呵护、关爱每一个学生。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我有幸听了杨敏毅老师的报告视频,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第一、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理念。 现代全新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此为出发点和终点目标,实现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生与老师处在平等、理解的情境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从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改变班级的精神风貌。学生有了缺点,犯了错误,班主任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后,确定处理对策,力求使问题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宽松和谐的气氛,感受到自己意见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尊严被重视。 第二、真诚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做一个好的班主任,首先必须拥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一视同仁。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这种爱要像农民爱土地、工人爱机器一样,发自内心,纯出天然。要用严父慈母之爱,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认真处理好班级的日常事务,不能有私心、偏心,要以心

有效课堂需教师读懂学生的“心”

有效课堂需教师读懂学生的“心”

————————————————————————————————作者:————————————————————————————————日期:

有效课堂需教师读懂学生的“心”-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 网 有效课堂需教师读懂学生的“心”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金家漕小学(315000)朱军 一把结实的大锁牢牢地挂在大门上。一把斧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无法将它砸开。这时,一把钥匙钻进锁孔,瘦小的身躯只是轻轻一转,大锁却轻而易举地被打开了。斧头很憋屈,不解地问钥匙:“这是为什么?”钥匙说:“因为我读懂了它的心。” 课堂上经常有这么一个现象:当教师见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遭遇到不理想的预设效果时,总会埋怨学生笨,不懂老师的心,而不是反过来想一想,自己读懂学生的心了吗?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吗?可能有很多时候,我们教师自以为是,没能真正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我们不要让课堂只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我们的学生,尝试着去读懂他们的“心”,这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 一、读懂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进行丰富的数学活动。”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但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因为教师没有把握好学习起点而导致教学失败的例子。 一位教师上人教版二年级(上)《角的初步认识》时,课一开始,就问学生:“角是什么?”有学生说牛角;有学生说羊角;还有学生说5角钱、三角形。教师发

浅谈语文教学一定要守住语文的根

浅谈语文教学一定要守住语文的根 发表时间:2012-09-27T16:44:01.653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年第46期供稿作者:吴丽[导读]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线老师都在用自己的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理解来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新疆博乐市第八中学吴丽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线老师都在用自己的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理解来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我认为无论教学模式怎么变都不能脱离语文的根,那么语文的根到底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有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这才是语文课的目的和归宿。 我听过很多课,由于老师对语文理解产生偏差,语文课就被上成了音乐.美术.自然等大杂烩的课.语文课应该是语文的综合,语文的实践.没有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就不是语文课了。有专家讲“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这才是语文课.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手段是听、说、读、写。语文课上的不是语文课了,主要有两方面的误区。 一、语文课只重形式,不重目的,多媒体使用效果差 多媒体的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可是如果教师不考虑该不该用课件,用什么课件,对学生学习是否有益,心中没有数,带很多盲目性,那么多媒体的使用就只是一种形式了。如:我听过,《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老师收集了大量的一年四季的图片,幻灯片放了近二十分钟,看得人眼花缭乱才进入课文学习,以致于没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任何综合性.实践性学习就匆匆下课了,这样怎么向四十五分钟课堂要教学质量呢?更有甚者课文《将相和》的课件动画.设计注重的是古代的服饰和道具,忽略了学习的目标.还有把《中国石拱桥》上成了关于桥的建筑课,《苏州园林》上成了园林的介绍课,《爱莲说》上成了关于莲的自然课……只有合理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才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有些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 “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朱熹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培养 “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多媒体的使用在语文教学中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在运用时要冷静,忌盲目,不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都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当大量的信息充斥学生大脑时,就会无形中剥夺学生消化和思考的空间。就少了读书的韵味,少了咀嚼的滋味,少了书写的墨香,自然就少了语文本身的“语文味” 。 二、语文课只重表面,不重目标,阅读教学效率低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手段,课堂教学阅读显的尤为重要。曾有人形容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如果我们阅读课文总在“模模糊糊”的状态下进行就不可能发挥阅读的功能,很多公开课阅读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读的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热热闹闹读完了,你问学生在读中要完成什么学习目标,学生往往说不清楚。实际上,阅读课文时该积累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该研究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也要明确,该拓展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要明确,该朗读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更要明确。 《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开宗明义:阅读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说明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阅读实践中究竟要发展学生的哪些能力呢?从显性方面看,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诵读的能力培养。从隐形方面看,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即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诵读的过程中,均要以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为重点。语言文字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只有通过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使读者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对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作用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教学生用心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课堂的阅读真正呈现“百家争鸣”的现象达到阅读的目的。 总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根,没有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深入理解,一切就不是语文了。其他任何教育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真正理解,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才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文化底蕴。时时想着在“教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小学语文全面落实课改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下面就简单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教师讲到海底鱼多这一部分时,展示出《西沙群岛洋底》的课件。这时,学生们个个都瞪大眼睛,尽情地观赏着眼前五彩缤纷的鱼,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于海底。这时让学生讨论回答:“在海底你看到了哪些鱼”这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又问:“海底有那么多鱼,课文为什么只写这几种”,学生又马上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之中,最后领悟到课文是按鱼的颜色和形状来选材和叙述的。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感知理解了语言文字。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由于学生受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有时难以沟通。然而,在多媒体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王桂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在课堂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最终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会用,真正地实现有效的 一、读懂教材:定制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不是为了完成教学文本而去履行的“公式”,而是保障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的必不可少的设计。所以,我们要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定制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定制教学目标时,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目标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 例如在设计《平均分》的过程中,我首先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方法。定好了这个目标我又在思考:既然有动手的过程,应该动口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有了动手和动口,更重要的是动脑,所以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教学目标中又多了一点: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又看了看教材中的情境,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何不在这里渗透德育教育呢?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又增添了“礼貌待人”、“谦虚礼让”的文明习惯。有了这样的4个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目标,为本节课的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读懂学生:把握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准备中,不妨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 ③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在课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在课后,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的作业分析等了解学生的情况。读懂了学生,有效教学自然不成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总是感觉内容很简单,就是用除法算式。但是教学后我才发现并不是这样,比如“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学生能直接列出算式12÷3=4,但是遇到“12个苹果,每4个分成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却仍然用12÷3=4来解答。是我高估了学生,课前,有的学生对除法有一定的了解。课中,有的学生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得一知半解。课后,把这两种情况综合分析,这两种情况理解不够透彻。所以,课前,他们没学过的就一定不会?你的教学设计一定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并不是这样,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对所教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可以用调查问卷法,也可以通过与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2019年文档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能让学生亲近我们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法力,而心灵的相通是要以读懂彼此为基础的。读懂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前提,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我们教育的优势。 在一次绍兴市领雁工程的脱产培训实践中,教研院推出了领雁工程学员的课堂展示活动。我所在的鲁迅小学实践组也推出了两堂课,为了更出色的上好这两堂课,我们进行了分头试教,由于我们同一个学校的蒋月红老师也要上课,我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她一起磨课的一员。 蒋老师上课的内容是六年级《常见的量》的复习,在秀水小学展示的那一天,她所讲的课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蒋老师在梳理过程中,有扶到放,教给学生自主整理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但没有想到,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没能在同桌合作的前提下,将自己选的一类量整理完成,都出现了没写全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蒋老师不得不沉下来,将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了在继续下面内容的教学,因此花了很多时间。在这节课之前如果我们能做一下课堂前测的话,可能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会更多地考虑孩子的起点问题,效果自然会更好。” 回想蒋老师的前三次磨课的经历,更加证实了关注学生的起

点是多么的重要,作为老师真的要做一个有心人,去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起点。第一次和第三次在鲁迅小学展开的,同样是第二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原来,鲁迅小学的孩子在整理的时候,在整理完常见的量的同时,课堂上还纷纷提出了不常见的量,有些真的我们老师也搞不清楚,但孩子们提出来了,在课堂主干上生出了许多的枝丫,而花了时间。第二次试教是在镜湖小学展开的,同样的环节,自主整理,该出来的也出来了,也没有出现不常用的,也有遗漏的,但不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应该的状态”,也要重视学生“现实的状态”。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好心人”,更要做学生学习的“有心人”。读懂学生很重要,让我们读懂学生,从关注孩子的起点做起。 通过观摩人家的课堂教学,也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真切地感受到在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时,自己也老犯考虑不周的错误。由于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而老师以试教中出现的问题不断重复在另一个班级学生的身上,自然使得自己的教学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而且实际教学中固守教学预设,不能敏锐地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教学中一度成为了无味的“咀嚼”。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是抓好教学的前提。俗话说:知己知

听讲座心得 做一名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始

听讲座心得做一名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 始 初识黄宝国老师,是在上周六梧桐叶落满校园的老郑大体育馆内,幽默的开场白吸引了我,这是一位会“聊天”的老师,也是一位会读懂学生的老师,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黄老师演讲的主题是“读懂学生,做一名好老师”,我认为读懂学生不仅仅是优秀老师创造出的“结果”,更应该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条件”。 如何读懂学生?我埋头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各色书籍里面寻找答案,觉得仍不甚明了,黄老师的一语惊醒梦中人,读懂学生,并不是空中楼阁。那如何做到读懂学生呢?首先便是那最简单也最难的“师爱”,让学校成为爱的家园。我们人类都是感情动物,学生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客体”,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学生永远都是“主体”,我们对待学生需要用心,而不是用冷漠去伤害他们。其次要了解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即所谓的“差点教育”,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其中黄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那便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发现人之长,人生要用有限的生命来扬长,而不是补短。”每个人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特别是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优点,早一点走在成功的路上,发现闪光点就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多走到孩子当中去,

这些都是老师需要做到的。最后要让孩子了解自己,海明威曾经说过:“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孩子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超越自己,这便是胜利。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成就了各行各业的人,我们的学生不是批量生产出来的物品,而是大自然所造就而成的一道道美丽风景,要做一名好老师,需要从读懂学生开始,了解差异,尊重差异,缩小差异然后共享差异。

“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doc

“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摘要】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知识型语文教学形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方面成长诉求。语文教学必须变单一性的知识告知为多信息的归纳分析,变被动的接纳为主动的寻找,变“师—生—教材”间的互动为“师—生—教材—多元化信息”间的互动。同时,又不能丢弃了语文教学的育人之根。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互联网+多元互动终身发展 【正文】 经济社会中,“互联网+”被通俗表达为“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即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已经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以及各种在线服务,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将“互联网+”引入语文教学,是信息化时代无法避开的一个教学课题。且不说“翻转课堂”“慕课”等全新教学形式的出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型语文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单是发生在语文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中的各种影响,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教师、课堂和学生。比如,教师备课由独立思考、自主设计,转变为海量教学设计中的精心筛选;课堂问题探究由参考资料的一元解读,转变为各种观点的碰撞交流;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路径,由单一的课堂拓展至无限丰富的网络资源。“互联网+”的教学背景下,传统的知识型语文教学形式,必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方面成长诉求。甚而至于,学生利用网络而获取的知识信息,已在很大范围内超越了语文教师。 面对这样的挑战,语文教师该如何变革自身的课堂,才能将语文教学和“互联网+”进行巧妙的“深度融合”,进而创设出新的、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的“发展生态”?又该如何在变革中守住了语文教学的根,不为“互联网+”无限丰富的内容所困扰而迷失在信息技术的丛林中?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 1. 把信息检索权还给学生 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在极大程度地丰富语文教师备课资源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丰富着学生自主研修时的学习资源。网络的开放性,让教师和学生实现了资源拥有的完全平等地位。此种平等,使得语文教师大脑中储存的那些文学史知识、汉语知识、应试技巧等信息,全部成为“公开的秘密”。学生们只有愿意,打开电脑,轻点鼠标,或许只要一个休息日,便可将课文中涉及到的各种资料作一个粗线条的通览。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学,还需要“认认真真地”把“公开的秘密”磨碎了给学生看吗? 当然,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懒得”上网寻找这些“公开的秘密”。这类“懒汉”的数量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实施有效教学的再思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再思考 发表时间:2011-12-15T09:10:40.06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李桂华[导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吉林省白城市通榆蒙校(137200)李桂华通过第一轮的《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使我更加明确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懂得如何读懂,懂到通透,达到博懂,才能行之有效。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一谈几点做法:1正确使用教材 教材是专家所编写,要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在读懂“四目标”(课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课时目标)并转化为学生个体目标,明确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合理恰当使用教材。①换掉不符本班学生实际的情境图;②对书中信息零乱的进行重新梳理。如六年比的应用49页例2,读懂教材上的信息、明确还可以配制不同比例的洗洁剂,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不同问题,补充书中的空白点;③对知识上跨度大的内容要架个梯子;④对学生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提供些辅助资料,如课件、实物。有助于学生的理解;⑤把教材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即概念类,固定不变的定义、性质、公式……,计算类,解决问题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它们的编排特点,指导他们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此类问题,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有路可走。如对一些定义概念,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反复阅读,在读中消化理解。对一些性质、公式要掌握其推导过程,对于计算要掌握方法,对于解决问题要明确此类题的结构,了解条件与问题的关系,掌握解决不同类问题的方式方法。 2正确评估学生 对学生既要看到他显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他隐性的一面。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学生是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责权主体,教师要正确评估每一个学生,要让他感觉到你是关注他的,而且很公平。在课堂上不要随便冷言冷语的指责,出现问题要委婉处理,能课下解决的课后解决,课上要赢造民主愉悦氛围,让他们拥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心境,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思维才能积极主动,无忧无虑,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对学习才能达到乐此不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达到极至。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建立起与学生沟通的绿色通道。教师教学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和平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在课堂上与教师平等、民主交流的愉快感。 4学会沟通与交流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主动营造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情景。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使我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正内涵。 5重视自身发展 大家都知道,教学的三要素是教材、学生、教师,课堂是活动场所,教材是媒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如何常态下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最大化的发展,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我觉得它是经验不断生成的过程,由“读——懂——行——思”到“再读——再懂——再行——再思”。经过师与生、生与生的思维轮回撞击,不断升华总结的过程,所以教师本身应不断“充电”,做到“一面教、一面学”,多渠道地广纳信息,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逐渐趋于高效。 6优化学法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会预习,学会怎样去读懂教科书,学会如何质疑,怎样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怎样和同学合作去解决疑难问题,久而久之将形成自学能力。 7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静下心来认真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对教学中的纰漏与不足加以斧正,以便更好地完善教学并警示后续教学;对教学精彩的瞬间记录下来,给予他人借鉴与光大。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教师往往进步很快。这也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每日三省吾身”,一省,早起今天几节课,每节讲什么,学生达到什么标准,哪些学生会有困难,如何解决。二省,一天下来,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没做到,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材的理解,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并做好简单的记录。三省,明天的事需要做哪些准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是我们永远话不完的主题,也是教育者永远要历练的教学行为。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

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老师读书随笔 《读懂学生的智慧与技巧》心得体会

老师读书随笔《读懂学生的智慧与技 巧》心得体会 利用闲暇时间,我读了于波先生的《读懂学生的智慧与技巧》。读懂学生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只有读懂学生成长的需要、读懂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读懂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才算读懂自己、读懂教育,才能受到学生的拥戴,赢得学生的心。对此我颇有几点感触。 读懂学生是前提。自从接到学校分配给我的教学任务后,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第一天,进教室就先来了个“高压”政策,想以声镇人,可没效,学生们压根没听我的,继续打闹。任我喊破喉咙,他们也全然不顾。可与我搭班的老师只喊了声”三六班”全班学生齐说“到到到,抱臂、坐直”,立马坐好安静了下来。当时真的挺佩服的。阅书使我明白:学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直接对象,而且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如果连自己的学生都不了解,那又怎么能够去和他们沟通交流,从而让教学效果更佳呢?读懂学生是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前提。可读懂学生是需要教师多方面努力,要有信心、爱心、

耐心,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生建立真诚的互信和沟通,这样才可以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关爱学生是基础。作为一名教师要关爱学生,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看待,用心读懂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家庭残缺不全或留守儿童,对他们多一份关爱,就多一份成长,多一份收获,更多的是关爱学生心灵的成长。用心读懂学生既是教师对学生爱的升华,爱的给力,更是对爱的奉献。我班有一个名叫崔晨曦的学生,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发呆。和班主任沟通后得知:他父母离异,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与姑姑生活在一起。知道情况后,我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试着和他交流、沟通,发现他的优点,有自制力,爱动脑会思考。慢慢地上课时他坐姿端正也敢举手回答问题,学习进步了,他很开心,我也感到欣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多么重要!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语,一颗关爱的心就可以让学生收获一片天空。其实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巨大的,哪怕是一个看起来木讷的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教师只要用心发现并挖掘学生身

语文教学行与思

语文教学行与思(转中国教师报) “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常常想,我今生之“大事”是什么? 我今生就是为“教语文”这一大事而来。弹指30年,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且行且悟,回首自省,总结了语文教学四诀:读、做、写、友。这是我实践“教语文”之大事的一点思考,如能做得引玉之砖,幸甚。 读:力去贫瘠,冀希丰沃 记忆里,我在学生时代几乎没有读过课外书。唯一有些印象的就是在初中时读过一本叫《剑》的长篇小说,但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只是浏览而已。由于小时侯没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当我面对厚度寸余的书时,实在没有耐心仔细看下去。 参加工作后,被推到讲台上的我才发现自己阅读能力的浅薄与贫瘠,当我明确阅读的重要性并开始阅读时,我已经在讲台上站了七八年。让我真正下决心开始阅读,源于魏书生的报告。那场报告后,我的阅读之旅才真正开始。那时,阅读主要以语文教学杂志为主,我要感谢那段时间的阅读,是它们让我快速进入语文教师的角色,熟悉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技法与原理。是阅读促我反思:过去的自己是怎样无趣而无奈地站在讲台上荒废着自己与学生的光阴。 本以为,对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这样的阅读量足够了。然而,2004年暑假,我的见解发生了变化。这一年也成为我语文教学生涯的另一个重要转折。

那一年,我参加了一个教师高级研修班,让我收益颇多。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不长,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知道了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知识。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对阅读有了兴趣,而且跃上了新的层面:开始阅读语文教学专著,如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王荣生的《语文课程论基础》;也开始阅读语文教学之外的文史哲专著,如钱穆的《人生三论》、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余世存的《非常道》、余杰的《铁窗里的呐喊》、陈冠学的《大地的事》……这些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跳出教育看教育,才发现外面世界的精彩,才知道学生需要怎样的教育。 大量阅读后的成长与喜悦让我迫不及待地将阅读引入课堂,让我的学生也能在阅读中享受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开展课堂共读和课外阅读。课堂共读,就是班级所有学生共读一本书。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书单,由他们自由选择。在共读前,我会对学生进行简单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阅读。读毕,再在班级里交流研讨,围绕一些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倡导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建立班级图书室。每学期由学生出资(100元左右)集中购买图书,这样,每学期,每个学生就有上百本图书可供选择。学期末,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出资购买的图书带回家。这样,一个学生花100元钱,既能得到100元的图书,又有价值四五千元的图书可以阅读。 开展读书竞赛。我会按月统计学生阅读的书目,对阅读数量多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