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高二学业考点背诵

2012高二学业考点背诵

2012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考点背诵201111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新增)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朝最终被商朝所取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理解分封制(新增)、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1)对象: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2)诸侯的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3)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1)核心内容或特点:血缘关系维系,嫡长子继承制。(2)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了解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都城咸阳。

4、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三公

皇帝制度:首创于秦始皇。特征: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秦朝的三公:中央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5、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意义: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各地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6.认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巩固。(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3)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4)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易激化阶级矛盾。

7、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郡县制)、封国(分封制)并存。

8.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还有“宣政院”、“腹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意义: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9.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朝中央设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

(2)评价: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用。

10、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新增)

(1)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3)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11.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①夏商周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世袭);

②汉朝的察举制(孝廉),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③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门第);

④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读书考试):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意义: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标准的变化:世官制(血缘)、察举制(门第、出身)、科举制(考试成绩)。

12.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2)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宰相内阁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13.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14.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2.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协定关税,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资本输出的侵略特点)

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3)《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①巨额赔款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外国控制。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清朝腹地京津到山海关广大地域,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⑤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⑥清政府接受《辛丑条约》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了解台湾军民发割台斗争

《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刘永福表示“万死不辞”,“愿合众志成城”,反对日本割占台湾。台湾新竹秀才姜绍祖自散家财,招募义军,组织抗日。台湾苗栗秀才徐骧率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中弹跌倒时,仍然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4、了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

5.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发动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标志日本局部侵华战争、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卢沟桥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的抗战由此开始。

6.了解南京大屠杀和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1)1937年12月,日军在占领南京六周内屠杀中国平民和士兵达30万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

(2)1931年到1945年,侵华日军先后对中国发动了30多次大规模细菌战。“七三一”部队是日军细菌战部队。7.了解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片面抗战路线)

(1)初期①淞沪会战: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②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八路军)取得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③徐州会战: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④武汉会战。在抗战前期,中国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①枣宜战役张自忠捐躯、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抗日

8.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

(1)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纷纷开赴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变敌人的后方抗日的前线。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后,敌后抗日据地逐步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2)初期配合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在华北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9.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建立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

(3)作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使抗战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10.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认识其意义

(1)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2)意义:①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二)近代中国求民主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定都天京、天京变乱(新增)

(1)背景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与清王朝对峙。

(3)天京变乱:1856年统治集团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内容:①平均分配土地。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分配产品。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评价:①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只是空想;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

(2)《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内容:政治:以法治国,官吏公开选举。经济:发展工商业。技术:奖励科技发明。教育:开设新式学堂。

评价: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世界潮流。但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3.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1)兴中会成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华侨中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成立:1905年兴中会等骨干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成立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机关报《民报》。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是核心),平均地权。意义: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

5.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1)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尤其是责任内阁制。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6.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君主专制)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⑤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⑥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辛亥革命成功在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失败在于: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7.认识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

(1)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外交的失败

(2)过程: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第二阶段:6月5日起。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①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的开端。

9.理解中共“一大”

(1)召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嘉兴)。

(2)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③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④成立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3)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10.了解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

(1)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3)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吴佩俘、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4)由于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于7月15日,血洗武汉三镇。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11、了解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新增)

(1)南昌起义:①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②过程: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两万多起义军经过几小时战斗,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③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12、了解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3.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创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建设: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毛泽东还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理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4.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1934—1936年,72页图)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主要史实: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长征开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开始了革命新局面。

15.了解遵义会议(1935年1月)

(1)背景:红军长征初期,博古、李德推行“左”倾错误路线,红军和党处在生死存亡最危急的时期,使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和处于危急局面。

(2)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3)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6.了解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1)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改编了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三大战役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3)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17.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确定了北京为首都、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公元纪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

2、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增)

(1)内容: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3)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

(2)意义:①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③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④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4.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

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意义: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的政治制度)

①初步确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进一步完善: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标志着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基本的政治制度)

①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②发展和完善: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体现:建立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五个省级自治机构。

5.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由此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6.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基本涵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家后、加快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7.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8.了解《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以及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

(1)《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九二共识”:1992年,台湾海基会(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3)民间交流:①探亲: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两岸隔绝被打破;②商谈对话: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③访问: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3)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②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③在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的情况

(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2)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4.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5.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原则。结束两国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

6.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积极作用。

7、了解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实行裁军、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8、理解上海合作组织

(1)时间与参与国: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2)性质: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3)作用: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进行改革,

内容: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内容: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2.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称为“黄金时代”。

改革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迸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放公职工资和观剧津贴。

本质: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无政治权利。

3、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新增)

(1)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2)政治原则、民主运作方式等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了借鉴,雅典民主政治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蓝本。

4.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罗马共和国时期:(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形成,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一定程度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公民法: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罗马帝国时期:(1)万民法:3世纪,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2)《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5.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1)维系统治: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2)影响后世: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其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重要影响。第七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和“光荣革命”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此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2.了解《权利法案》

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

内容: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3.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组成: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组成责任制;

(2)形成: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度形成,第一任首相是沃尔波尔。

(3)权力:英国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首相是内阁的最高首脑、议会党团领袖、下院多数党领袖;拥有行政权,通过议会拥有立法权,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4.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的选举改革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5.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最大特点:责任内阁制

概念: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特征: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虽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或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

6.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

前提: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内容:①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②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体现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③实行总统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评价:①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③存在不足:允许南方的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地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一样的权利等。

7.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见41页结构示意图)

美国1787年宪法(1)规定美国国会(参议院+众议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立法权);

(2)规定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的职权(行政权)和产生办法(选民间接选出);(3)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司法权)

一定要强调“分权与制衡”原则

8.理解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特点

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极广泛的权利。但总统任命官职权和对外缔约必须得到参议院批准方可生效,总统一旦违宪,将受到国会制裁直到弹劾。

9.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5年通过。

内容:(1)立法权属于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2)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10.了解德国统一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方式: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11.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通过

内容:(1)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的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包括宰相)、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2)宰相是政府首脑,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3)议会是立法结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但权利很小。

评价: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是很不彻底的代议制。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欧文)法(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理论来源。

2.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3.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1)导火线: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投降卖国政策激起巴黎人民反抗。(2)公社成立:1871年3月18日革命;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3)意义①性质:是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4.了解二月革命的结果

时间:1917年3月的推翻了沙皇统治,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际掌握政权)。

5、了解“四月提纲”和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1)“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2)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这次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这次代表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6.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对俄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3)对世界:它成功打开了资本主义体系的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4)启示: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2)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2、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3.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是美苏冷战导致的后果。

(1)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2)朝鲜分裂:1948年,在美苏支持下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分裂。

4、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表明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弱势。

5、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但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6.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1)背景:①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②美苏争霸威胁欧洲的安全。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

(2)历程:①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性质:经济实体)。

②1993年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3)影响:

①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③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7.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尤其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8.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首脑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9.了解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推动。

标志: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苏联完全解体。

影响: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10、理解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

(1)两极格局的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时代终结和两极格局瓦解。

(2)多极化趋势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表现在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的兴起、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影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时间: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原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当前,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局面,(即美、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

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①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②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③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等。同时,人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单位,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延续的重要原因。

(2)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自然经济: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

5.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朝出现了织机;西周斜纹提花织物;汉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冶金: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二里头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②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③南北朝发明灌钢法,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①东汉:瓷器生产技术成熟,烧制出青瓷。②北朝:烧制出白瓷。③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③宋代:五大名窑:汝、定、钧、官、哥。④明清时期:青花瓷(明宣德年间的是珍品)、彩瓷、珐琅彩(清朝)。江西的景德镇是瓷都。

6.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北宋为转折点)

前(1)县治以上设市;(2)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市坊分开;(3)有严格的时间限制;(4)官府直接管理贸易。后:(1)宋朝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2)时间限制也被打破;(3)官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4)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

7.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1)商业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城市;经济中心南移后,隋唐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扬一益二”)等成为繁华的大都会。

(2)商帮:明清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8.理解“重农抑商”

①含义:首倡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手工业和商业。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

②影响:是维护封建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消极——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9、了解“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①明朝政府禁阻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

②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③影响: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使正常的海外贸易停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

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①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地点: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上海、广东、天津。

③最早创办者:官僚、地主、商人;

④著名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2.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瓦解。(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起了诱导的作用。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4、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①时间: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1912-1919年)

②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南京临时政府的奖励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地推动;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③发展情况: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江苏南通的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④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5、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①时间:1927—1936年。

②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③发展状况: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6、了解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①时间:1937——1945年。②状况:战争破坏、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掠夺、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7、了解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①原因:美国商品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②状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曲折历程: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产生(2)19世纪末(1895-1912)初步发展

(3)20世纪初(1912-1919)短暂春天(4)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发展较快

(5)抗战时期(1937-1945)沉重打击(6)抗战胜利后(1946-1949)日益萎缩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时间:1953——1957,主要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和鞍钢三大工厂先后建成投产。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理解三大改造

(1)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

(2)时间:1953——1956年。

(3)过程: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结果和实质: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主要内容:①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5.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主要内容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我国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6.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2)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7、了解国有企业的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世纪初,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8.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

(2)实行: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率先允许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3)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9.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1)首先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8年起至2007年3月,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有连云港、南通、南京、苏州工业园区等。

(3)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10、了解“南方谈话”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1.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1)1992年召开中共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2)1993年召开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基本框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1997年召开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①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中山装。此后,学生装、裙子也在大城市流行起来。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废止缠足”: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2)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3.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1)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3)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4)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北京——天津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4.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

(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5.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申报》。

(2)1873年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等。

6.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起步:1905 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有声电影:1931年《歌女红牡丹》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获奖电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4)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5)电视业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播音,标志着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

7.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四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4)影响:一方面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节奏;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15-16世纪)

(1)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导致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3.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1)海上马车夫——荷兰(17世纪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日不落帝国”——英国(18世纪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1)主要途径: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2)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造成发展缓慢、贫穷落后。

5、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主要条件(新增)

(1)政治条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2)经济条件: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扩大了海外市场。②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积累了技术条件。

(3)思想条件: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解放了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6.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①棉纺织: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

②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的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③交通运输: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造成第一艘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2)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西门子创制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电车、电影等产品纷纷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885年德国内燃机汽车、1903

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③化学工业: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多种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7、了解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8.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①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了国内市场的容量,促使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便捷。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方便。③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亚、非、拉:粮食、原料;欧美:工业产品)。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最终于建立,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

附: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全球化起步;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形成和拓展的主要途径;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全球化趋势加强。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②主要(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③直接原因:股票狂跌。

(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大崩溃,危机爆发。后由美国波及全世界。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

(5)影响:①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6)结果:胡佛政府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危机不断恶化。

2.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①整顿银行和金融业。②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③调整农业政策,为减少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④进行社会救济,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稳定了社会秩序。

⑤进行一系列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3.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政府干预经济;多以立法形式解决问题。实质:是在未触动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作用:①使美国摆脱危机困境,逐渐走出经济低谷;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④此后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4.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美国著名刊物《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一词就来源于此。“新经济”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5.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1)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内容: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4)过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仍继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5)评价: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6.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称中的政府干预

(1)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

(2)实践效果: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导致滞涨局面出现。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增)

(1)背景:集中一切力量,巩固新生政权。

(2)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国有化,不论大中小企业。③产品分配: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意义:巩固了政权,但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没有成功。

2.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1921年2月,海军基地发生兵变。为克服经济危机,列宁等人决定调整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

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1)内容:1921年,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无力开发的以租让方式给外国资本家。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取消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2)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4.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创的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2)主要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④推行农业集体化。

5、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6.了解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危机局面,1985年尔巴乔夫执政,首先实行经济改革。(1)主要内容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调整所有制结构,改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③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后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而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1)目的:直接——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根本——建立以美国为指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建立: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主要内容: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了解世界银行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

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

3、理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二战后,美国凭借超强的经济实力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即《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根据这两个体系成立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经济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4.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European Union — EU),是集政治和经济实体于一身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由欧洲共同体 (European (1)欧洲联盟:

communities) 发展而来。1992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通过《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标志着欧洲共同体由政治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2)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NAFTA)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5.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1)成立: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宗旨目标:1991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贸易壁垒。

(3)中国加入: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4)上海会议: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6.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由来和发展(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1)由来:1994年4月15日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

(2)建立: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成立并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7.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

(2)促使成员国经济繁荣和提高生活水平。

(3)其运行基于规则而非强权,采取“完全协商一致”的方式作出决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中的强权政治。(4)减少成员国间的不平等,重视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

8.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1)申请: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

(2)加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经过与成员国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8.探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

①是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对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优势的技术、资金、市场)。

③对发展中国家:机遇:有一定的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挑战:落后技术、资金、市场,经济安全、政治压力等。对策: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战国时期的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强调精神上的自由。

儒家:孔子(创始人)、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观点: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法家:商鞅、韩非子。

观点: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1)孔子(至圣):其言论

汇编成《论语》一书。思想核心是仁:就是爱人;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克已复礼”;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性相近”。

(2)孟子(亚圣):发展“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背景:适应汉初中央集权的需要(适应政治大一统)。②时间:西汉汉武帝。③提出:董仲舒。

(2)太学:中国古代官方最高学府。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学习儒家经典,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垄断。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及其影响(新增)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

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1)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就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与小说,新闻与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就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就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就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 ◆就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就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就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就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就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1)题眼(答题重点)就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与“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 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就是“作者” ;(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明确答题要点 A、回答问题,要朴实具体,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文本中若出现形象化的概念或词语,在作答时可引用,并加以具体阐释说明。 B、综合分析,要有概括而具体的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 C、对应题旨,要分点答题,不能遗漏答题要点。之所以要这样去做,就是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就是“要点给分” D、瞧赋分,配答案。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就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哪几个方面”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住。 4、有效地组织语言 A、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就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抓住问题的陈述对象,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B、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经济生活一.第一单元 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价格的因素 A.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B.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4.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A.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亦然。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 C.商品需求量还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互补品需求量下降。

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需求量也上涨。 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A.调节产量 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会缩小。 B.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当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投入。 7.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 B.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当前收入越高,消费量就越大。未来预期收入越乐观,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消费水平会下降。 C.物价水平也会影响消费。一般物价上涨,消费量下降 D.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对消费也有影响。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会影响消费。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消费原则会影响消费。 二.第二单元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反作用生产 ①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

2012年北京市高二学生化学竞赛试卷及答案

2012年北京市高中学生化学竞赛试卷(高中二年级) 2012年4月8日上午8:00-10:00北京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总分 满分12 9 10 7 7 12 5 8 9 6 15 100 得分 评卷人 ·竞赛时间2小时。迟到超过30分钟者不得进场。开赛后1小时内不得离场。时间到,把试卷纸(背面向上)放在桌面上,立即离场。 ·竞赛答案全部写在试卷指定位置上,使用黑色或蓝色圆珠笔、签字笔、钢笔答题,使用红色笔或铅笔答题者,试卷作废无效。 ·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属区、县、学校必须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写在其他处者按废卷处理。 ·允许使用非编程计算器及直尺等文具。 ·试卷按密封线封装。 题中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H C N O S Cl Cr Fe Ni Ag 1.01 1 2.01 14.01 16.00 32.07 35.45 52.00 55.85 58.70 107.9 第1题选择题(12分)(多选,每选1.5分) (1)实验室配制SnCl2溶液,必须先用盐酸溶解SnCl2,才能配成澄清溶液,若将SnCl2直接溶于水得不到澄清的溶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利用同离子效应B.缓冲溶液 C.抑制盐的水解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定量分析中可用AgNO3溶液滴定Cl-溶液,加入K2CrO4为指示剂,达到滴 定终点时溶液体积为50mL,[Cl-] = 10-5 mol·L-1,AgNO3与CrO42-生成砖红色的 Ag2CrO4沉淀。已知K sp(AgCl) = 1.77×10-10,K sp(AgI) = 8.51×10-17,K sp(Ag2CrO4) = 1.12×10-1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定开始时应向含Cl-的溶液中滴加0.1mol/L的K2CrO4溶液4.00mL B.滴定终点时,溶液中CrO42-的浓度约为3.6×10-3 mol·L-1 C.滴定开始时,若向试液滴加的K2CrO4溶液超过4.00mL,测定出的Cl-浓度小于实际浓度 D.可用0.1 mol·L-1的KI溶液代替K2CrO4做指示剂

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的内容,具体内容:在考试前做好每一个复习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一)①湘西的凤凰城是一座风情别具的古城,传说... 在考试前做好每一个复习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二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一) ①湘西的凤凰城是一座风情别具的古城,传说有一对凤凰从这里拍翅而起,小城便有了这么一个美丽的名字。 ②走进凤凰城,感觉小城的确有着凤凰一样美丽迷人的风采。山水相依,钟灵毓秀,是小城生动的容颜。微雨过后的小城,空气格外的清新,远处的山峦上萦绕着一层薄雾,青翠欲滴的山林在薄雾中时隐时现。田野是绿的,山峦是绿的,沱江的水也是绿的。 ③沱江是绕过小城边廊的一条河,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见。河上渔舟荡漾,欸乃声声,几只慵懒的鱼鹰随渔翁的号子扎进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恰似你扩展的思绪。河畔,有阿妹在淘米、洗菜、捣衣、照身影,阵阵杵声与姑娘的欢声笑语相应和。那些由木柱做架,以纵纵横横的杉木板做壁,支撑起湘西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壁连着壁,檐接着檐,悬挂在高高的河壁上。连同木楼后面的青山倒映在沱江清澈的波光里,那和谐、淡雅的意境,只有从唐诗宋词或水墨画中才寻得见。

④在凤凰城中,到处能读到历史的沧桑。沱江中有座石墩搭成的小木桥,古时为一步一墩的"踏岩",是人们从北门进城的必经之路。北门又称"壁辉门",城门上的城楼依然完好,雄伟壮观。古城楼两端沿江岸筑有城墙,高近两丈,为紫红色砂石垒成,建成于康熙年间,现在依然保存完好的一段约有500多米。古城所有的小巷都是由青石板铺就,这一块块从山里背来的青石板,纵横交错成小城的血脉,每一条小巷的青石板都被人们的脚板打磨得油光发亮,无疑是小城岁月的见证。 ⑤走进临江老街,满眼是陈年的砖墙和古朴的木板门槛。说是街却没多少店铺,更没有招惹人眼的广告招牌,临街的多数房屋敞开着门扉和窗子,很坦然地任你观览。几束斜阳投身的光影里,偶尔有挑着山货挎着背篓的人匆匆掠过。门边窗前,不时就有老妪、孩童好奇的目光,看风景的我分明成为他们陌生的风景。在小街幽深而神秘的氛围中,唤起人们对一个久远年代纯朴民风的回忆,恍然依稀,我仿佛回复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岁月。我似乎听到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朦胧中看见"边城"里的爷爷、翠翠、大佬......向这边走来,看见沈从文先生朝他的故居走去。 ⑥沈从文先生的故居位于城南中营街,是那种典型的南方四合院,看上去很古老。院中有用石板铺成的小天井,天井四周为瓦木结构的古屋,有正屋、前屋各三间,厢房四间。屋子不大,却优雅怡神,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正是这种古朴雅致的环境陶冶了他的性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沈从文先生的书房,临窗是一张大书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成的。 ⑦凤凰城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这里有古寺、古塔、古阁、古城墙和古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公有制经济 1、内容: 2、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A、(量)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 作用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增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措施 A、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实现形式:处理资产的方式。这里主要为实行股份制,以较少资金控制较多的资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

经济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B、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二、非公有制经济 1、内容 2、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1、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 3、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国情 4、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实施基本经济制度的措施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

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收到法律保护,将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注意: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的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分为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经济)和非社会主义经济。】 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它们在市场竞争 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2011-2012高二理科化学试题(期中)有机化学选修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模块检测 高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Ag 108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1.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们使用的装饰材料、胶合板、内墙涂料释放出的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是 A.CH4 B.NH3C.HCHO D.SO2 2.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燃烧系统内装环保型燃料——丙烷。下列关于丙烷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中的碳原子不在同一条直线上B.光照下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C.比丁烷更容易液化D.是石油分馏的一种产品 3.常温常压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是 ①一氯甲烷②二氯甲烷③甲醇④甲醛⑤甲酸⑥甲酸甲酯 A.①②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④ 4.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两者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的物质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5.下列有机物中加入溴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到水层变为无色,有机溶液层为橙红色,该有机物是 A.苯B.1 —己烯C.1,3 —丁二烯D.乙醛 6.能在KOH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7.下列不可能存在的有机物是 A.2—甲基丙烷

CH 2=CH CH 2CHCH 2COOH CH 3COO OH B .2,3—二氯—2,2—二甲基戊烷 C .3—溴—3—乙基戊烷 D .2,2,3,3—四甲基丁烷 8.乙醇分子中各化学键如图所示,对乙醇在各种反应中应断裂键的说明,正确的是 A .与金属钠作用时,键②断裂 B .与浓硫酸共热至170 ℃时,键①和⑤断裂 C .与乙酸、浓硫酸共热时,键①断裂 D .在铜催化下和氧气反应时,键①和②断裂 9.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则此有机物可发生反应的类型可能有①取代 ②加成 ③消去 ④酯化 ⑤水解 ⑥中和 ⑦氧化 ⑧加聚,其中组合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⑤⑥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全部 10.某有机物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还原反应,且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能发生酯化反应,所生成的酯也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A .CH 3OH B .HCHO C .HCOOH D .HCOOCH 3 11.下列仪器的洗涤方法正确的是 ①残留在试管内壁上的碘,用酒精洗涤。 ②盛放过苯酚的试剂瓶中残留的苯酚用酒精洗涤。 ③做银镜反应后试管壁上的银镜,用稀氨水洗涤。 ④黏附在试管壁上的油脂(属于酯类),用热碱液洗涤。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2.“绿色化学”对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原子节约)的概念及要求。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中原料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全部转变成所需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以下反应中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2012年北京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及答案(更新版)

2012年北京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回答24、25题。 24.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 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5.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 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6.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7.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 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8.图8漫画中人的困境启示我们,实现人生目标要 A.有坚定的理想信念B.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C.百折不挠反复实践 D.努力发展自身才能 29.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我国《村民委 员会组织法》规定,村规民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 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 法财产权利的内容。下列内容能够纳入村规民约的是 A.外出务工者必须按时返乡参加选举 B.牲畜毁坏他人农作物被 打死不赔偿 C.村委会定期张榜公布村内重要事项 D.村民发生纠纷必须服从村委会裁定 30.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开辟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通车”、“人民来访接待室”、“政法民声热线”等民意渠道,对收集的民意进行分析,做到“警务跟着社情民意走、警力围着群众工作转”。这些做法强调 ①坚持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②重视代表提案,维护群众利益 ③促进信息公开,审慎行使权力④加强公民参与,主动接受监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某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探究。回答31、32题。 31.甲组同学撰写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有:《关于宗教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发挥宗教团体在赈灾救济中的社会功能》、《论农村信教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新时期爱国宗教人士的培养研究》,据此推断,甲组的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A.我国如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B.我国如何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我国宗教如何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在高二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是考察的重要阅读题材之一,为了帮助大家进行阅读训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二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阅读练习。高二现代文阅读原文在文化的各...在高二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是考察的重要阅读题材之一,为了帮助大家进行阅读训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二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阅读练习。 高二现代文阅读原文 在文化的各种构成中,制约人们精神状态的政法、道德、宗教、哲学等文化,特别是构成文化核心部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文学关系尤为重要和密切。文学既广泛反映文化的内容,同时,作家因自己赞同或反对某种文化,文学作品反过来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发展。 我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四大支柱是"礼乐刑政"。"礼"指的是道德伦理。"乐"指的是文学艺术。"刑"与"政"指的就是政治法制方面的行为与文化。如果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制和伦理道德就是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最有权威性的行为与精神规范。它们与文学虽有区别,却往往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而文学也往往通过自己的传播,宣扬或反对一定的政法文化与道德文化。 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自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渗透于人与人彼此关系的系列行为中。文学要描写人,自然不能不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人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处于一定政法制度、思想中的生存状态。文学艺术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往往都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善,就包含政法与道德判断。文学作品由于通过艺术形象感染和熏陶读者,使读者于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教育,包括受到政法和道德伦理的教育。文学艺术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升华,其中也包括使人们获得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断进步。历代优秀的杰出的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总在这方面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宗教文化与文学在历史上也早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人类的宗教想象和文学想象往往混在一起。文学作品不但表现有宗教内容,并且由于自己的艺术性,成为宣传宗教信仰的有力的工具。因此,宗教也很乐于利用文学作为它的工具。在一定条件下,宗教可以有益于社会,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而在另一条件下,宗教则可能有害于社会,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这在历代都不乏先例。 文学与哲学都是人类精神的花朵,又似乎是对立的两极:一个是形象的;一个是抽象的。文学作品很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哲学著作则往往只能在社会精英的有限范围内才得到阅读和理解。读文学作品,会得到审美的愉悦;读哲学著作则得到的主要是智慧的启迪。文学通过形象的描绘去表现人自身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通过抽象思考企求回答人与宇宙生存的基本问题的答案。 自然,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作品都表现政法观念或道德、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因为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审美愉悦的渴求,而非为了寻求其他。有相当多文学作品即使没有反映政法、道德、宗教、

2012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A.原子半径:Z>Y>X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W C.WX 3 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23.对于常温下pH为2的盐酸,叙述正确的是 A.c(H+)=c(Cl-)+c(OH-) B.与等体积pH=12的氨水混合后所得溶液显酸性 C.由H 2 O电离出的c(H+)=1.0×10-12mol·L-1 D.与等体积0.01 mol·L-1乙酸钠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Cl-)=c(CH 3 COO-)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18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30.(14分)过渡金属催化的新型碳-碳偶联反应是近年来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之一,如反应① 化合物Ⅱ可由化合物Ⅲ合成: (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Ⅱ与Br 2 加成的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3)化合物Ⅲ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4)在浓硫酸存在和加热条件下,化合物Ⅳ易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不含甲基的产物,该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注明反应条件)。因此,在碱性条件下,由Ⅳ与反应合成Ⅱ,其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 (5)Ⅳ的一种同分异构体V能发生银镜反应。V与Ⅱ也可发生类似反应 ①的反应,生成化合物Ⅵ,Ⅵ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 31.(16分)碘在科研与生活中有重要应用。某兴趣小组用0.50mol·L-1KI、0.2% 淀粉溶液、0.20mol·L-1K 2S 2 O 8 、0.10mol·L-1Na 2 S 2 O 3 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 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012年高考天津卷文综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卷) 文科综合思想政治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思想政治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4 页,第Ⅱ卷5至6页,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 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1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1.“俯身接地气,用心听民意。”近来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正在蓬勃展开。群众反映干部们带来了政策和资金,改善了干群关系;干部们体会到只有“接地气”,才能“有人气”。下基层活动的良好成效体现了我们党 A.坚持政治领导的领导方式 B.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C.坚持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 D.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2.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 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中国古人用“五行”说来解释世界。如图l所示,“五行”相生相克。“生”即产生、滋生、促进,“克”即战胜、排斥、克制。该学说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①事物之间具有多种多样的联系 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④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有一种雷人的“楼盘文化”:挨着臭水沟叫水岸风光;旁边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围有荒草地叫无限绿意;弄个喷水池叫英伦风情。这种现象反映了 A.人的主观随意性 B.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 C.真理的条件性 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5.图2是我国对农村人口的扶贫标准以及对应的扶贫对象数量的柱形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 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款准备金率,

2012年化学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全国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化学) 6.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A 【解析】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A正确;只有单原子分子单质分子中不含化学键,B错误;CO2分子含有极性键,但CO2是非极性分子;NaOH等离子化合物含有共价键,但是离子化合物,不是共价化合物,D错误。 7.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OH-= Al(OH)3↓ B.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Ca(OH)2+CO32-= CaCO3↓+2OH- C.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Cl2+2OH-= ClO-+Cl-+H2O D.稀硫酸中加入铁粉2Fe+6H+= 2Fe3++3H2↑ 答案:C 【解析】A答案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式,错误;B中澄清石灰水应写成离子形式,错误;D答案中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错误。 8.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 CO(g)+H2O(g)催化剂 CO2(g)+H2(g) △H < 0 反应到达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增加压强B.降低温度 C.增大CO的浓度D.更换催化剂答案:B 【解析】CO(g)+H2O(g)催化剂 CO2(g)+H2(g)是一个气体总体积不发生改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CO的 转化率不变,A错误;反应式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B正确;增大CO 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 的转化率降低,C错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D错误。 9.反应A+B→C(△H<0)分两步进行:①A+B→X(△H>0),②X→C(△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反应A+B →C(△H <0)分两步进行①A+B→X (△H >0)②X→C(△H <0)可以看出,A+B →C(△H <0)是放热反应,A和B 的能量之和C,由①A+B→X (△H >0)可知这步反应是吸热反应,X→C(△H <0)是放热反应,故X的能量大于A+B;A+B的能量大于C,X 的能量大于C,答案:D。

2012年全国高考政治试卷真题(新课标)和答案详解---WORD版

2012新课标文科综合政治部分试题 货币最早是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回答13-----14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国家先后陷入经济持续下滑、失业率大幅上升的的困境。为提振经济、摆脱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经济干预措施,加强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其依据是 ①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②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 ③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④政府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2012年1月,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S公司宣布,将斥资3.6亿欧元收购德国P公司100%的股权。P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全球混凝土泵车市场占有率曾高达4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出现严重经营困难。S公司并购P公司的积极作用在于 ①形成行业垄断格局②开拓国际市场③加速资本周转④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5.2011年11月,美国发起了针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一反补贴调查;2012年1月,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风力发电设备----应用级凤塔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美国频频发起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主要是因为 A.美国欲以贸易保护措施扶持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 B.新能源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需要其提供就业岗位 C.美国需要通过减少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口才能缩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 D.美国的新能源产业过剩,不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相关产品 16.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7.近年来,公共外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全国政协成功举办了以“对话、合作、共赢-----中国与世界”为议题的第六次“21世纪论坛”。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政协外事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书面发言,部分委员还提交了相关提案。由此可见,人民政协 A.创新了参政议政的方法和途径 B.履行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新职能 C.积极参与行使国家对外职权 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据外交部统计,2006年我国出境人员逾3452万人次,2010年突破6000万人次,驻海外企业超过1.6万家。2011年外交部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这一年外交部门共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约3万起。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①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②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③我国坚定维护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④我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高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

高二会考政治经济知识点归纳

高二会考政治经济知识点归纳 高二理科生很快会迎来高二政治会考也涉及高一经济生活的知识点,可能大家也很快把政治经济忘的差不多了。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9.消费结构的含义?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0.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1.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 12.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012年高考全国卷理综化学试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K 39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确的一项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7.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OH-=Al(OH)3↓ B.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Ca(OH)2+CO32-=CaCO3↓+2OH- C.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 Cl2+2OH-=ClO-+Cl-+ H2O D.稀硫酸中加入铁粉 2Fe+6H+=2Fe3++ 3H2↑ 8.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 H2O(g)CO2(g) + H2(g)△H <0 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增加压强 B.降低温度 C.增大CO 的浓度 D.更换催化剂 9.反应 A+B →C(△H <0)分两步进行:① A+B→X (△H >0),② X→C(△H <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10.元素X形成的离子与钙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且X的离子半径小于负二价硫离子的半径,X元素为 A.Al B.P C.Ar D.K 11.①②③④四种金属片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组成原电池,①②相连时,外电路电流

2012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文化生活)

2012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选择题(保留了原题号) (12安徽卷)8.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北京卷)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回答24、25题。 24.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 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5.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 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广东卷)30.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④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广东卷)31.广东某县依托葛洪等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挖掘当地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和宗教文化,力塑文化品牌。该县的这一做法是基于 ①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重庆卷)35、2012年3月24日,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海内外万余名炎黄子孙汇聚一堂,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是 A、典型的民间封建迷信活动 B、传统的人文艺术表演活动 C、海内外华人共同参加的宗教活动 D、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的纪念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整理汇总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整理 一、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 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 句子本身作用 2. 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2)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3)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4)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5)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6)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7)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8)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 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四、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五、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六、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七、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八、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九、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