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施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_20140513094555_4663

实施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_20140513094555_4663

实施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_20140513094555_4663
实施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_20140513094555_4663

实施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

与实践

吕俊杰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经验表明: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前言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大多数工科学生在生产企业实践“动手难”,实习环节的效果难以保证,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薄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相适应,高校培养的工程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场需要,毕业生往往在毕业后需要真正完成工程师培养任务。但另一方面,整个社会依然缺乏工程师培养体系,企业不愿意承担工程师培养任务。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人才培养与现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矛盾。

因此,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借鉴美国学制的情况下,要完成欧洲特别是德国、法国等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关于工程师的培养任务,其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坚持产学研合作育人,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重庆科技学院秉承长期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与行业和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找准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共同需求和结合点,以校企协同构建基于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将校内真实工程环境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校内真实工程环境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和课程的校企共建共享,校外实习基地稳定有效,使工程实践教学现场化、真实化、课程化和模块化,强化和实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的重要基地。

二、主要的做法

在校企共同组建的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的指导协调下,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前提,以校企协同共建具有真实工程实践环境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为重点,以完善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为保障,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搭建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

第一,校企协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联合共建的校内真实工程环境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衔接,共同修订工程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开发实验实训项目,重点开发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真正“动手”的实践项目,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构建起了基于真实工程环境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抓起,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重点做实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产学合作培养人才。设立人才培养方案专项调研经费,支持和鼓励各专业对企业和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强调企业专家和全体教师(包括基础课教师)的广泛深度参与,要求各专业将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真正落到实处,定期提出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论证、修订全过程,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意见,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反映生产现场实际需要,做到六个“充分体现”,即充分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充分体现社会实际需要与学生发展;充分体现行业企业专家的全程参与;充分体现广大教师的广泛参与;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深度论证;充分体现产学合作教育理念。

——校企协同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围绕联合共建的校内真实工程环境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衔接,共同修订工程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开发实验实训项目,重点开发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真正“动手”的实践项目。如直接涉及到企业生产效益的项目,学生在现场往往很难得到亲自操作和训练的机会;又如,石油、冶金都属于安全事故高风险行业,涉及到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项目,无法在现场生产过程中来“真实再现”,但又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这就需要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根据现场生产的安全事故案例,共同开

发模拟和“再现”现场生产事故的实践训练项目,如石油钻井中的“井喷”、钢铁冶炼中的“连铸漏钢”等。这些项目,不仅用于培养在校学生,也是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再培训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校企合作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校企共同共同实施教学考核与质量监控。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校内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聘请现场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由双方共同完成教学考核,共同实施质量监控。特别是在毕业设计方面,长期坚持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现场生产实际“真题真做”,企业导师侧重对学生进行现场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指导,校内教师侧重对毕业设计规范和知识综合运用的指导,两者充分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了教师。

第二,校企协同共建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校内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立足行业实际需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需要,采取共建共享模式,与中石油重庆气矿、重钢集团、美国卡万塔能源等企业联合共建了源于现场,而又不拘于现场的石油天然气钻采集输技术与装备、冶金工程技术与装备、化工过程及装备、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与装备等校内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真实“再现”了现场生产过程,并通过模拟和仿真等方式“再现”现场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或故障,如石油钻井中的“井喷”、钢铁冶炼中的“连铸漏钢”等,与现场生产实习互为补充,既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的效果,也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搭建了平台。

——石油天然气钻采集输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学校进一步彰显石油行

业背景特色,紧抓石油行业和重庆及西部地区富集的高产、高压、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以及西气东输工程急需培养一大批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良好机遇,为满足石油、机械、化工、安全、自动化等专业办学需要,由中石油投资700万元资金和大量现场生产设备、学校投入2000余万元,总价值近5000万元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和石油企业文化与石油科普教育展示平台。

——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为冶金行业培养大量急需的工程应用型

技术人才,满足学校冶金材料、机械电子、化工、安全类等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完全自主研发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冶金工艺过程及装备、控制技术于一体的可以操作的工业虚拟现实系统。由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和学校共同建设。它具有真实性好、服务面宽、操作性强、使用费低、安全性好、利用率高、示范性好等特点。

——化工过程及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我校紧密结合石油天然气行业和冶金行

业需要以及重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长寿化工园区建设对化工人才的大量需求,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学校内建立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或真实的工厂环境。该教学平台由“石油炼制,天然气化工,化工工艺,化工仿真,分析测试”五大模块组成,涵盖了化学工程、材料检测、冶金分析、安全工程、资源环境工程和自动控制于一体的共享平台。

——垃圾焚烧发电关键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钢铁(集团)公司所属重庆三峰卡万塔环境产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专门从事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教学平台。我校与美国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公司、投资商、运营商、美国的上市公司-卡万塔能源公司签署了合作建设垃圾焚烧发电中试基地的协议。根据协议,卡万塔公司先后共计出资2000万元,在我校建成一套完整的日处理量为6 吨垃圾的焚烧及气化中试基地,开展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炉排式气化燃烧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中。该教学平台由“垃圾物化特性分析与测试,预处理系统,推料系统,炉排系统,气化器/燃烧室,灰烬收集系统,烟气净化处理系统,烟气、灰渣以及飞灰检测与分析、控制系统、系统建模及仿真等模块组成。涵盖了机械工程、热能动力工程、化学工程、材料检测、冶金分析、安全工程、资源环境工程和自动控制于一体的共享平台。

在此基础上,学校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资助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现场生产实际联合开发实验实训项目近70 项,编制实验实训指导书近30本。依托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全面开放,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服务,也为科普教育服务。目前,我校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已经成为重庆市科普旅游基地,已接待科普旅游上万人次。

(二)构建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

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是有效利用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方式,是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以联合共建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为纽带,校企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企业成了学校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双方在学生培养与选拔、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应用技术研发等方面协同建立了共建共享的互利双赢的产学合作机制。

第一,构建高层联系机制。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政府部门领导和行业企业高层建立密切关系,互通信息,互相支持。一是主动加入行业组织和地方政府产业合作协作组织。学校已经加入了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冶金教育学会等行业组织。这些组织成为学校与政府和行业企业对话的重要平台。二是与重要企业、高校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西南铝、武钢集团、重钢集团等重要企业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展开深层次的合作。三是创办“就业促进·变化中的新机遇”论坛。定期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企业精英参加论坛,探索合作就业途径,拓展合作就业渠道。

第二,构建共建共享机制。产学研合作,以共建为途径,以共享为目标,通过共建实现共享,通过共享深化共建。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找到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兴趣点,共建共享成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驱动力。一是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向学生更加深入地宣传了企业文化,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考察学生,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搭建了平台。二是依托共建平台,举办了“中原(油田)班”、“鄂钢班”、“重钢班”等订单式人才培养班,并长期为合作企业开展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已培养订单式人才2000余人,每年为企业培训工程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三是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共同申报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我校科研经费总额的70%以上来自于具有长期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的企业,并产生了一批联合申报的科研成果。如由我校教师联合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申报的“川东地区低效气田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构建反馈改进机制。一是开展调查研究。学校组织中层干部、博士教授利用每年寒暑假走访石油冶金企业,了解社会和企业发展对科技攻关的新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技创新团队,跟踪企业发展需要,对接企业科技攻关项目,提升合作发展的水平;同时,根据企业一线反馈意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二是召开三年一度的教学工作大会、科技工作大会、学生工作大会。邀请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相关人士参加,就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依据。

(三)建设虚实结合的工程环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传统实验教学普遍存在高温环境操作危险多、资源能源运行成本高、设备贵重动手机会少、工艺复杂生产流程长、污染严重环保压力大;石油工程类专业现场生产实习操作困难,设备复杂、危险源多等特点,以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和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应用型冶金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引入,可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零消耗、实验过程的零污染、实验容量的无限化,丰富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消除了实验的危险性,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产生的效果

(一)提高了育人质量

学校长期坚持将产学研合作育人作为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在23家企业设立了教授工作室和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基地,共建了111个稳定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200个学生就业基地,促进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名列重庆市高校前三位,其中80%以上的工科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就业。工科类90%以上的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第一线工作,以“德优业精、学以致用”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近3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器人等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得了370余项国家、省市级奖励。2013年7月两项教学成果获得重庆市第四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9月“石油与天然气实验教学中心”成为我校第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12月“大型机械炉排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及产业化”成果实现我校第一个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突破。

为适应冶金工业高度集约化和学科专业交叉的特点,按照现代钢铁制造“炼铁—炼钢—连铸—轧钢”全流程,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先进的钢铁制造全流程动态模型、虚实结合的仿真教学平台服务于冶金材料、化学工程、冶金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

(二)产生的辐射作用

学校成立了由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以及校内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产学研工作委员会,与近200余家行业协会、地方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与中石油共建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与重钢集团联合开发共建的“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在国内高校独树一帜;“铁-钢-铸-轧”全流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每年为企业培训1000余人,接待著名冶金高校及企业各类参观

2000余人次,相关平台已推广到多所冶金高校,在冶金高校及行业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与重庆市科委、重钢联合组建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垃圾焚烧发电等环保技术在国内领先;与重庆市安监局联合成立的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和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已经成为重庆市建设全国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研发基地。学校科研经费的70%来自于产学研合作。

2010年5月,作为全国10所新建本科院校之一,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调研性合格评估,被誉为发展最好、最快的本科院校之一。其中,产学研合作育人被专家组认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目前有第二、第三批5个专业批准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

(三)形成的社会影响

基于学校良好的产学研合作背景,2011年5月,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重庆科技学院协议,武钢集团、重钢集团、西南铝业集团和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密切了政校合作、校企合作。大公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平面、电视、网络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学校在与重钢集团联合开发共建的“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重庆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吉林电子学院、唐山科技学院等高校采用,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研发了20余系列的冶金检测设备,已经应用在重钢集团,南钢集团、攀钢集团、柳钢集团等全国60余个冶金企业,为企业带来了上十亿元的经济效益,提升了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

作者简介:吕俊杰,重庆科技学、教授、冶金工程硕士,重庆401331。

参考文献:

[1]严欣平.校企共推“双主体”合作教育[N],中国教育报,2103-10-21第6版

[2]吕俊杰. 打破传统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重庆科技学院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冶金报2013-04-25,第5版及第11版

[3]王丽英.实践教学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重庆科技学院加强和创新实践教学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3-03-25第12版

[4]王丽英.依托行业突出应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庆科技学院冶金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3-01-17第8版

[5]朱光俊.应用型本科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 No.4

[6]吕俊杰.高校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No.5

0---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5.10)

高技能人才“十二五”培养规划 (讨论稿) 人资(通)12--000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是公司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本培养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知识和技能提高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目的,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工作原则 * 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养、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坚持“重实际、重实效、按需培训”的原则,使技能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效果; 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技能提升与岗位复训相结合的原则,把持有证书作为使用、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坚持“服务企业生产、服务全体员工”的原则,更新培训工作服务理念,探索人才创新培养方式。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提高、重点培养、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的培训思路,通过深入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目标到“十二五”末: ——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大幅度增加高级工总量,增加各类高技能人才人,使全公司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工人的%以上,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渐趋合理。 ——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高技能人才队伍,选送外培训高技能人才名,培养名具有企业特有专业特色、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引进紧缺急需型高技能人才名,其中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名。 —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基本形成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畅通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完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投入保障机制。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公司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才占工人队伍的比例提升10%左右,技师及以上等级提升6%左右。 三、实施八项工程 1、实施高技能人才选拔工程。 为培养造就一批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今后两年在全公司评选表彰名“技能大师”、50名“首席技师”、300名“公司技术能手”,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各专项技能的拔尖型高技能人才。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对“技能大奖”、“首席技师”、“公司技术能手”荣誉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他们当好刻苦学习、岗位成才的带头人,带动我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待遇,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2、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 结合我公司生产及产业发展特点,每年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以良好的条件吸引高技能人才来企业工作。积极利用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条件,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人才。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到其它大型企业,积极引进我公司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缓解我公司企业、行业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局面。建立浙江公司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董刚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董刚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中也提出“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专题研究,例如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选择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等,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形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本包括高职教育培养的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并以此保证产品在市场有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适应性 1.高职教育人才规格以往提法的梳理 关于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人才四分说”得到国内专家较大的共识,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研究领域的几个提法:技术型人才说:我国现在通称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理解为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这是由人才结构类型决定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说:应用型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理论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使命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性运用,也就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者是产品构型,并且还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复合型人才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又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1)从主导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政府推动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导,重视并强化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围绕地方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的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为了一定目的,比如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或者仅仅为解决某个技术难题,通过合作、委托开发等方式吸引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研发过程,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其研发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并支付费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又称为学研主导或者联合开发模式,是学研两方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建立研究实体或者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研发和经营管理,风险和收益共担,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创新模式。

2200万技能人才缺口,高级技能人才紧缺

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虽超过1.65亿人,但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不足就业人员的6%,高级技工缺口更是高达上千万人。 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艺考,马上就会有大批的俊男靓女背着行囊离开家乡踏上艺考的道路。他们有好看的皮囊,也有一定的特长,虽然通过某些特长合理的避开了高考这一独木桥,但面对日趋竞争激烈的艺术圈,仍有很多学生死在艺考的羊肠小道上。 为什么参加艺考? 无非是为了学一门未来谋生的好手艺,而这和在如今大事小事离不开互联网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IT技能是一样的。 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社会的刚需,通过培训机构踏足计算机领域,是很多人的第一想法。那么,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和之前学历教育不同的职业教育呢?或许以下来自校区的几位新入学学员,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学员一:初中毕业后想辍学打工,但是年纪小爸妈不放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打工一时但打不了一世,现在学点技能还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工作也有个保障。在了解学校的教学状态等各方面后,爸妈就送我过来了。 学员二:高考失败后心灰意冷了,但想想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趁现在有时间学点技术丰富自己,这个社会是不会淘汰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人! 学员三:大学毕业后发现找工作难,而且实操锻炼不够,有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想通过学技能让理论知识变现,找一份好工作。 学员四:从事销售工作已经一段时间了,但发现很多后来学的技能很高超,工资很高,想要来这里学一段时间试试,毕竟现在是互联网的天下,感觉学这个很有前途。 这些学员目前已经开始在校区上课,而且觉得很不错,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出,现在各个年龄阶层都想在这个行业创出一片天下,这些初中生、高中生已经不是把学技术当做一种枯

浅谈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

浅谈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要建设一支“敬业、爱生、身正、学高”的创新性教师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抓师魂,塑造教师高尚师德 2011年6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中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出几点希望。 (1)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要甘于奉献。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从中看出,温总理赋予师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即爱心与奉献是师德的灵魂。因此,必须始终将师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教育教师忠于教育事业,树立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注重品德修养,努力学习,严于律己,爱护、关心和信赖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1.多形式组织学习。以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幼儿园教育纲要》等,强化教师依法施教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2.多途径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师德评价考核机制,采取领导、教师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分师德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与年度评优、评模、职评、教师职务聘任挂钩,激励教师的敬业意识。 3.多角度树立典型。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宣传活动。评选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对他们的师德经验总结推广,宣传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师德素质。 二、抓龙头,造就一流领导团队 加强领导团队建设,是打造幼儿教育发展的核心。在幼儿园发展过程中,能够谋全局者是园长带领下的后勤管理团队。这个团队是幼儿园的灵魂,在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团队集体的作用和影响力。团队只有在人格、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存在着科技成果闲置、科技工作与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企业缺少关键核心技术等问题。如何有效聚集创新资源、推进创新主体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服务,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新思考。文章对我国产学研现状进行剖析,并依据国家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产学研;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在科技经济全球的背景下,能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既为开放、合作、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式,这是因为协同创新是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达到1+1+1>3的非线性效用,并能有效促进大学、企业、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动技术产业化。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何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个环节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这对实现知识创造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与资源整合显得及其重要。本文将从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1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1.1取得的成果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产学研”,随后在2006年国家颁布的《规划纲要》、2007年十七大报告、2012年十八大报告逐步确立了通过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产学研工作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高校在推动协同创新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取得了相当的协同创新成功经验,例如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它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出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驱动、参与各方内在利益驱动的两大运作模式。为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我国于2012年5月7日推进“2011计划”,更使得国内一批高等院校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及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出发,发挥了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融合多渠道资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目前我国共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其中14个中心成为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包括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组成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组成的河南粮食作物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效率不高。因此,亟需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技管理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字:协同创新高校 第一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

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不同高校各学科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者、企业生产者以及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具体来说,在学科上,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荣融合;在社会发展上,科技界与经济界的互动更加密切;在国际科技形式上,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与频繁。 第二章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 在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

浅析我国高素质技能劳动者问题及培养对策

浅析我国高素质技能劳动者问题及培养对策(任淑霞)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同资本、土地、管理等一样,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与资源。作为资源,它的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劳动者的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有些专家认为劳动者素质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身体素质,这是基本层次;二是技能素质,在经济活动中,技能素质起着重要;三是文化素质,起着导引和制约前两个层次素质的作用。技能是劳动者素质的第二层次,在经济生活及其结构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劳动者技能素质,包括技术和经营中的管理能力。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它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尤其是技术素质。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农民素质的提高。 一、培养高素质技能劳动者的意义 (一)培养高素质技能劳动者是知识经济的要求 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能适应变化的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要求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素质:一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二要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技能,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以适应多变的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劳动者;要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则需要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在我国,一方面是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一方面是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短缺,存在着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因此,为了改变现状,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就要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增强竞争能力,以促进经济发展。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劳动者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因此,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足以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我国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就面临来自市场等多方面的制约和挑战,这对劳动者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技能人才必须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将自己的技艺和劳动成果转化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积极参与市场经济的前提和保证,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培养高素质技能劳动者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经验反复证明,先进的科技成果设计需要技术工人的实际操作,否则难以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欧洲一些国家接受中等职教育者的比例在50%左右,构成了发达国家高中阶段学生的主流,而我国居民都希望接受高等教育,但我国仍有很多适龄青年不能接受高等教育,未经职业教育与培训就走上工作岗位的初高中毕业生已占到新增劳动力总数的30%,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这些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高中生,未经职业教育与培训就走上工作岗位,其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素质较低。面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的高素质,难以与国外竞争,因此,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我国高素质技能劳动者素质问题及影响其素质提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技能劳动者素质问题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

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诠释

摘要: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申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即“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文章对两类技术人才的内涵差异和相关的两类职业教育职能作了比较研究。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专门人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 2005年1月新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①这个思想首先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日标的“两个层次”提出,与以往的职业教育政策和理论比较,是一个全新的思想,它既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承担的教育职能作出了明确界定,又对各自办学的层次作了宏观要求。这个思想将是我国“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导航,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思想准确定位的重要依据。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本质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在职业教育领域内进行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这对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以及构建相应的职业教育运行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内涵剖析“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从概念层面其实有相互的包容性和互通性。因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核心内涵,都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思想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职业综合心理素质;二是职业认知水平,如职业的综合文化素养、职业的通识知识水平、特定职业的核心理论;三是职业实践能力,如一般的职业应用能力、与具体职业相关的专门技能、实践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等。“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从概念的三个维度看,它们在各自的结构中是不可替代的,横向比较由于两者内涵的弹性空间大,也难作出简单的差异分析。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决定”将“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从社会人才队伍构建上做了分层,提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从量化到质化,使原概念的“一元论”发展到概念特指的“二元论”,赋予了“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同的特定内容,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1.相互的关系是职业基础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的关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教育”,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这类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按我国 12亿人口概算,要让数亿人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其意义是赋予了职业教育普及化的使命,使之成为国民素质教育中有别于基础教育之外的另类基础教育。相对“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高技能专门人才”是专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仍按我国12亿人口概算,数以千万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再是普及型教育,对照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②它应属于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范畴。 2. 对应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学历和技术资格的教育。从学历因素和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看,“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及培养,是两种不同的学历层次的教育。“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属于中等或相当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属于高等专科及相当于高等专科层次的教育。从技术资格和等级方面看,“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相当于中级技工培训层次的教育,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是相当于高级技工培训层次的教育。二、“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专业素质差异比较从职业人的角色要求分析,“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公民素质和思想政治的素养要求是没有根本差异的,但从学历层次和技能等级来比较,两者在知识结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三个方面具有不同要求。 1.基础文化知识结构的差异。“高素质劳动者”有别于普通劳动者,就在于他是有一定文化的劳动者,他们具有中等及以上的文化程度,是专门技术人才中的“基础型”技能人才,其知识特征是基础性和“单一化”。“高技能专门人才”有别于“高素质劳动者”,知识结构上的最大区别就是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群”为特征,知识的广博性和系统性明显增强。 2.专业理论水平的差异。“高素质劳动者”的专门人才属性,也表现在他们具有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 摘要: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将“协同创新”定义为全面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协同创新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开放性的系统,产学研协同系统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个子系统构成,是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文章基于协同学理论,选取核心能力与协同文化两个序参量因素,通过战略协同、资源协同以及技术创新协同,以实现协同效应,促进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全世界的创新型国家都在引进优秀的知识型人才、管理理念等,用以大力发展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和建立优秀的科研结构、高校机构;随着市场竞争环境和手段日益复杂多元化,企业只有通过对知识有效应用与管理才能保证其竞争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寻求知识创新,将知识转化成效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产研学协同学协同效应协同创新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s spee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Centennial raised, "college with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to develop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research universities to 'actively enhanc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nd re-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to develop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2012'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work conferenc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defined as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As a new model of research joi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but als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As an open system, research collaboration system consists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three subsystems, is a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rticle is based on synergetic theory, select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collaborative culture two order parameters factors, through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resource coordination and synerg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synergy and promot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novation. Keywords:Research Synergetics Synerg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院长期致力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开展校企合作的有关情况与各位领导做一交流,请各位同仁给与指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实践,面向技术”办学理念,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明确了“立足市场、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定位,起草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制度,规范了校企合作的管理,逐步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等,搭建合作平台,先后与山西省内外40余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资源共享、综合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为实践教学教学搭建有效

载体。与山西益源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设“干部储备班”,与康美徕药业有限公司开办“店长强训班”,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09月,中国药店商学院山西分院在我院挂牌,标志着学院的校企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情况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专题召开院长办公会研究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教师联系企业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相关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并组织全校教职工共同学习。我校校企合作相关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校企合作已经作为我院办学的基本制度,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中处于战略地位。 二、建立健全运作机制,有效推行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为促使校企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我院逐步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指导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二是各专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论证专业设置、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三是由合作办学科作为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对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校企合作年度规划。 三、工学结合,凸显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

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免费文秘网免费 公文网 “>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2010-06-29 18:22:5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2)技术工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整体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目前,我国技能人才还很缺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企业都出现了“技工荒”问题,高素质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质量已日渐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要求,胜利油田

提出了油气当量“重上三千万”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面临的竞争与挑战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对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是加快油田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胜利油田作为我国特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不少单位对职工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职工观念比较陈旧,思想缺乏活力,留恋于吃“大锅饭”,在工作上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在技能上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学习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十一五”期间,油田确定了实现“三大目标”的战略任务,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必将加快

推进,油田核心竞争力要不断加强,这就需要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特别是近年来,油田加大了科技的投入,将一些先进的设备、装置、仪器等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职工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精技术、能创新的职工队伍迫在眉睫。 2、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由国内扩大到国际,人才竞争已上升到了一个多层面的竞争,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的竞争逐渐显露。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已经集中在人才上,人才不仅仅是指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且包括一大批作为生产技术骨干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就是设计出一流的产品,也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企业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经验总结,而是企业发展不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提升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国家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本文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研究背景,以协同创新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协同创新理论,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促进社会技术创新模式,综合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优势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水平,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促进高校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等相关各方的协同创新和发展,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鉴于产学研合作涉及政、产、学、研、金、用等多个单元,必须多方协同并进,才能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协同创新理论介绍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将其定义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国内以许庆瑞为首的浙江大学创新管理研究团队,先后采用理论推导、案例研究、统计实证等方法,以全面创新管理为中心,连续、系统地对协同创新进行了多角度、不断深入的研究,从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技术—市场创新的协同与管理,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创新,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企业特质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 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是管理创新,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国别界限,实现创新要素的最大限度整合。随着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断加速,协同创新重要性日益凸显,协同创新思想已经成为当今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协同创新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主要表现拥有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分享机制,拥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可以便捷地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开展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合作[2]。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_王安国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王安国1, 2 1.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071; 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本文阐述了政产学研用模式的由来,指出该模式是由产学研模式和政产学模式发展而来,分析了政产学研用模式的内涵。进而指出通过集合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各方资源优势,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政产学研用理论的协同创新模式。关键词:产学研;政产学;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9372 (2012)04-0040-04 收稿日期:?2012-09-20;修回日期:2012-10-20。 基金项目:中国海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系列图(GZH200900504)。 作者简介:王安国,男,助理经济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及海洋地质学研究工作。 一.政产学研用模式的由来 政产学研用模式是在产学研和政产学模式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行业联系的不断紧密,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互利共赢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协同集成式的管理思维。 1.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模式最早开始于美国硅谷。二战前后,加州ISanta Clara 镇附近曾是美国军方的研究基地,产生了一些研究机构,二战后军方研究项目南迁,但很多研究人员留了下来,创办了一些高科技公司,因为周边有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著名学府。高科技人力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当地政府出台了低价租赁办公场所的政策,公司运营成本具有优势,硅谷应运而生。 国际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较为成熟的实例除硅谷之外,还有美国128公路地区、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北京中关村、韩国大德科学城、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等 [1] 。这些产学研合作实例有一些 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是在著名高校聚集之地,都具有高新技术企业背景等。在现今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社会和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然而,产学研模式虽然强调了高科技知识的核心作用,但却忽视了在实践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政府的作用 [2] 。政府是产学研科学、 正确发展的保障,对产学研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 的导向作用。因此,一种新的、更为全面的合作模式—政产学模式产生。 2.政产学模式 政产学模式或官产学模式,是分析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合作创新关系的相关理论。目前三重螺旋模型(Triple Helix )是其主流理论 [2] 。该模型指出,实施产学研合作离不开政府 的支持和重视,政府应该在经济和技术创新中承担更多的任务,如财税、人才政策等应该向政产学合作模式倾斜,鼓励通过政产学合作来推动知识发展和产业进步。政产学合作模式在产学研模式的基础,强调了政府在其中的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作用,更为全面。 政产学模式虽然强调了政府的导向作用,也强调了研究工作要立足于产业实际情况而展开,但却忽视了创新过程中市场需求、用户需求的变化。政产学三重螺旋模型理论形成和发展于发达国家和高技术产业,在我国国企的创新实践中应当谨慎地吸收和采用,因此,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二、政产学研用关系分析 政产学研用分别代表了政府机构、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目标用户五个方面,其中政府机构处于宏观指导层面,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具体的科研活动,属于微观层面,目标用户代表了市场需求,是联系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中介,也是检验微观产品的试验田。 通过集合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各方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学术专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