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史教案

汉语史教案

汉语史教案
汉语史教案

王力著《汉语史稿》讲义

第一讲:

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

《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最早由科学出版社在1957年出版了上册,接着于1958年出版了中册和下册。1980年由中华书局再版。《汉语史稿》分为五章,第一章讲绪论,第二章讲语音的发展,第三章讲语法的发展,第四章讲词汇的发展,第五章讲结论。其中“语音的发展”后来扩充为《汉语语音史》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语法的发展”扩充为《汉语语法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词汇的发展”扩充为《汉语词汇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语法史》与《汉语词汇史》二书亦见《王力文集》第十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50年代)

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

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类似关系的学科:

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

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

三、参考书推介:

1)重点参考书:

(1)向熹《简明汉语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上册:绪论、上编之汉语语音史、中编之汉语词汇史;下册:下编之汉语语法史、结论)。

此书是继王力先生50年代《汉语史稿》之后的第二部研究汉语史的力著,总结并吸收了30年来汉语史研究的成果,对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的发展论述特别详尽。

(2)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8月。

2)一般参考书:

1.舒化龙《汉语发展史略》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年2月

2.太田辰夫著、江蓝生、白维国译,《汉语史通考》,重庆出版社,1991年5月

3.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志村良治著、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9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

一、汉语史的性质:

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

二、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1)语言内部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性:

1.词汇。(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变化最快)

2.语音。

3.语法。(最稳定)

2)语言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1.现代方言与汉语史的关系。

现代方言是汉语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反映的是汉语史不同阶段的语言特征。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2.普通话与汉语史的关系。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词汇基础、以现(当)代白话文典范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汉语史发展的结果和一个阶段。

三、与汉语史有密切联系的科学部门:

1.现代汉语。2.现代汉语的方言。3.普通语言学。4.中国历史。5.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研究汉语史的意义:

1.深入了解和使用现代汉语。

2.理解现代汉语方言。

3.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4.对中国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哲学史、民俗史等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重点)

一、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内容:

1)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

1.小学:

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

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

2)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阶段。

主要内容:

《切韵》(隋)、《广韵》(宋)、《集韵》(宋)、《中原音韵》(元)。

3)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

主要内容: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朱骏声、桂馥、王筠)

王念孙《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等;

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章炳麟《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

马建忠《马氏文通》(现代语言学的开始)。

陈第与《毛诗古音考》:

陈第,福建连江人,生于明嘉靖十九年。其《毛诗古音考》一书在古音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南北朝时期,人们读《诗经》,发现一些韵脚不和谐,便将这些字临时改读以求押韵,称为“叶韵”。唐宋时,“叶韵”之说泛滥,竟有为求“叶韵”而改动古书文字者,使得先秦两汉之书几不可读。宋人吴棫、明人杨慎都曾对“叶韵”说表示怀疑,但始终不敢断然否定。第一个敢于彻底否定“叶韵”说的是陈第,《毛诗古音考》的出现动摇了“叶韵”说的统治地位。《毛诗古音考·自序》:“故士人篇章,必有音节;田野俚曲,亦各谐声,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徐复“古汉语十书”:《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经传释词》、《马氏文通》、《文始》。(《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P272。)

二、本节的性质:

1.语言学简史概述。(汉语研究小史)

2.参考: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三节汉语史研究的方法(一般了解)

一、四个原则:

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

二、三个注意:

1.认真地审查研究的对象——辨别史料的年代。

2.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考证力求精到,避免粗疏。(邢福义“两个三角”“三个充分”:观察的充分、描写的充分、解释的充分)

3.区别一般和特殊——黎锦熙“例不十,不立法”。(王力:例外不十,不破法)

三、向熹提出的研究方法:

1.归纳、2.比较、3.统计、4.实证、5.探源、6.转换、7.推演。

第四节汉语史的根据(重点)

一、汉语史研究的根据(依据):(要求重点掌握其中五、六条。)

1.现代口语及现代方言。2.历代的字书。3.甲骨文和金文。4.汉字本身的结构。

5.韵书和韵图。6.历代韵文。7.姓氏和地名。8.古人名之外有字。9.外语中的汉语借词。10.汉语中的外语借词。11.书面作品。

二、向熹之汉语史研究的依据:(与王力进行对比)

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

2.前人的研究成果。(词汇词义、字形字义、字音)

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4.现代汉语方言。

第二讲:

第五节汉语的亲属(本节以自学为主)

一、汉语的亲属地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汉台语群。

汉台语群——汉语、暹罗侗傣语族、苗瑶语族、越南语、其他

汉藏语系

藏缅语群——藏语、彝语族、缅甸语、其他

1.有声调。

2.大多具有鼻韵尾,并且还有塞音韵尾与之整齐配合。

3.词汇多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

4.有单位词(量词)。

第六节汉语史的分期(重点)

一、汉语史分期的依据:

1.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2.语言内部要素的特点。

可以根据语言的内部要素语音、语法、词汇的特点给汉语史分期,但是不能根据外部的因素如文字、文体、文化史、民族史等等给汉语分期。

二、王力汉语史分期的内容(四分含现代汉语):

1.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4.现代: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三、王力各分期的语言要素的特点:

1.参考教材44页。

四、王云路、方一新之汉语史分期的内容(三分不含现代汉语):

1.上古汉语:先秦、秦汉。(西汉——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演变的过渡阶段)

2.中古汉语: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初唐、中唐——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演变的过渡阶段)3.近代汉语:晚唐五代以后。

(参考: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前言》,页8。)

五、太田辰夫之汉语史分期的内容(五分含现代汉语):

1.上古:

第一期商(殷)周第二期春秋战国第三期汉

2.中古:

第四期魏晋南北朝

3.近古:

第五期唐五代

第六期宋元明

4.近代:

第七期清

现代:

第八期民国以降

(参考: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页2。)

六、向熹之汉语史分期的内容(四分含现代):

1.上古期:(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3世纪)

上古前期:商上古中期:周、秦上古后期:两汉

2.中古期:(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

中古前期:六朝中古中期:唐中古后期:宋

3.近代期:(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

近代前期:元近代中期:明清近代后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4.现代期:(从“五四”运动到现在)

(参考:向熹《简明汉语史》,页40-44。)

七、高本汉汉语史分期的内容(五分):

1.太古汉语《诗经》以前

2.上古汉语《诗经》到东汉

3.中古汉语六朝到唐

4.近古汉语宋代

5.老官话元明

参考:《中国音韵学研究》

第七节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一般了解)

-、普通话的内容:

1.语音:北京音为标准音

2.词汇: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3.语法:典范的现代(当)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共同语的形成的原因:

1.政治2.经济3.文化

第八节汉语的文字(重点)

一、文字的性质:

1.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2.符号的符号。

3.文字具有二重性。

4.文字不是语言的内部要素。

图示:

语言符号:

文字符号:能指(形式:字形)所指(内容)

二、字体的变迁和字势的变迁:

1.字体:文字的笔画姿态。

2.字势:文字的结构方式。

三、刀笔文字和毛笔文字:

1.刀笔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

2.毛笔文字: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四、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第三讲:

第二章语音的发展

第九节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关系(一般了解)

一、双声叠韵:

1.汉语的特点之一。双声是两个字上字和下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是两个字的上字与下字韵母相同。

2.有许多双声叠韵现象也就是语法、词汇方面的现象。

3.联绵字中十分之九以上都是双声或叠韵的词。(纯粹的双音词——不能再分析为两个词素者叫联绵字。)

4.联绵字中有形容词、副词,还有许多是名词和动词。

5.必须依照当时的古代读音了解双声和叠韵。现代汉语也有双声、叠韵,但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不能把古代的双声叠韵和现代的双声叠韵简单的混同。

二、骈词:

1.定义: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2.骈词两类:一类是声母和主要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3.骈词虽然是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域国、荼茶)。

三、参考资料:

1.徐振邦《联绵词概论》,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7月。

第十节中古的语音系统(重点)

一、中古语音系统:

1.《切韵》系统

2.《切韵》系统不代表当时(隋)的首都(长安)的实际读音,它只是代表一种被认为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

3.此语音系统纯然属于书面语言。

4.这个系统参照了古音和方音来规定的。

5.从唐代到清代,一直是遵守着这一个语音标准。

6.以《切韵》系统为研究对象的音韵学称之为“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二、以《广韵》的语音系统来研究《切韵》:

1.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2.韵目。(《切韵》把许多同韵的字排在一起,标上一个“韵目”。“韵目”也简单地称为“韵”,即是同一个韵的代表字。)

三、注意问题:

1.一个韵目所辖的字,就是一个韵。

2.不同声调也就不同韵。

3.一个韵不一定只有一个韵母。律诗押韵只须同韵就行,不需要同韵母。

4.韵和韵母是不同的概念。韵包括韵腹和韵尾,不管介音。韵母包括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

四、《广韵》的声母:(35个)(要求背诵!!!!)

(甲)喉音:影〇馀j晓x匣?

(乙)牙音:见k溪k‘群g‘疑?

(丙)舌音:端t透t‘定d‘泥n来l

知?彻?‘澄?‘(娘)

(丁)齿音:精ts清?‘从?‘心s邪z

庄?初?‘崇?‘山?

章?昌?‘船?‘书?禅?日n?

(戊)唇音:帮p滂p‘並b‘明m

五、《广韵》的韵母:(要求一般了解。)

共206个,不算声调有61个韵类,92个韵母。

六、《平水韵》:

十三世纪,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252),把同用的韵合并,成为107个,后来又有人并为106个韵。从唐代到清代的诗人用韵,基本上都是按照这106韵来押韵。这106韵产生于十三世纪,但是“同用”的规定是从唐代就有了的。

七、中古声调:

1.四个声调:平、上、去、入。

2.入声与阳声韵相配。(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八、“摄”:

1.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若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

2.其次,又把各摄的字分为两呼,即开口呼和合口呼。

3.其次,又把每呼分为“四等”。但并不是每个声母都具有四等。山摄开口溪母平声的四等:“看”、“悭”、“愆”、“牵”。(分等主要是由元音的发音部位来决定的。)

4

九、四呼:

1.起于明末清初。

2.宋代韵图只有开口合口两呼。

3.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十、参考资料:

1.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3年4月第二版。(第二编中古音)

2.林焘、耿振生《音韵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第四章中古音韵)

第十一节上古的语音系统(重点)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主要材料:

1.先秦的韵文,特别是《诗经》里的韵脚。

2.汉字的谐声偏旁(声符)。

二、叶音说:

定义:在古代,除了少数语文学者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语音是会发展的,以为先秦古音和后代的语音相同。他们在读《诗经》的时候,觉得不和谐,就临时改念另一个音以求和谐,叫做“叶音”。如:“家”有“叶音谷”、“叶音各空反”、“叶音古胡反”等不同,实际上当时只有“古音姑”一个音。

错误原因:

1.强改字音以就今读。(朱熹《诗集传》)

2.主观。

3.缺乏语音历史演变的观念。

4.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三、同声必同部:

1.凡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同属于一个韵部,也一定和《诗经》的韵脚相符,因为先秦的韵部是由《诗经》的韵脚概括出来的。

2.段玉裁提出的。

3.谐声偏旁和《诗经》韵脚有一致性。

4.同类的韵部,其谐声偏旁也可以相通。(少数谐声偏旁和《诗经》的韵部不一致,是因为造字时代比《诗经》早得多,《诗经》时代的语音已经起了变化。)

四、先秦古韵分为十一类二十九部:(同类的韵部由于主要元音相同,可以相互通转)

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第一类:之、职、蒸

第二类:幽、觉

第三类:宵、药

第四类:侯、屋、东

第五类:鱼、铎、阳

第六类:支、锡、耕

第七类:脂、质、真

第八类:微、物、文

第九类:歌、月、寒

第十类:缉、侵

第十一类:叶、谈

五、上古声调:

1.顾炎武认为“四声一贯”。

2.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

3.黄侃认为“只有平入两声”。

4.王念孙、江有诰认为“古有四声,上古四声和后代四声不一致”。

5.王力认为“舒促两大类,细分为长短。舒而长为平声,舒而短为上声。促而长为长入,促而短为短入”。

六、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

1.主要为谐声偏旁。

2.上古韵文不能作为根据。

七、上古声母:(六类三十二母)

第一类:喉音

见k、溪k‘、群g‘、疑?、晓x、匣?(中古的匣、喻三)、影o

第二类:舌头音

端t(中古端、知)、透t‘(中古透、彻)、馀d(中古喻四)、定d‘(中古定、澄)、泥n(中古泥、娘)、来l

第三类:舌上音

章?(中古照三)、昌?‘(中古穿三)、船?‘(中古床三)、书?(中古审三)、禅?、日?

第四类:齿头音

精?、清?‘、从?‘、心s、邪z

第五类:

庄?(中古照二)、初?‘(中古穿二)、崇?‘(中古床二)、山?(中古审二)

第六类:唇音

帮p(中古帮、非)、滂p‘(中古滂、敷)、並b‘(中古並、奉)、明m(中古明、微)

八、参考资料:

1.林焘、耿振生《音韵学概要》第七章“上古音韵”。

2.胡安顺《音韵学通论》第四编“上古音”。

第四讲:

第十二节上古声母的发展(一般了解)

一、?的分化:

云母(喻三)归匣母。直到《切韵》时代,云母(喻三)仍属匣母,但在唐末守温三十六字母里,云已归喻,可见从这个时候起,云母已从匣母分化出来。

?

?

j

从上古的史料上看,云匣也是同一声母的。从谐声偏旁来看,云匣常常是互谐的。云母字也和见溪群疑互谐,更证明它在上古是属于喉音一类的,再加上《玉篇》和《经典释文》反切中云匣未分的情况来看,就可以确信上古云匣同属一个声母了。

二、t,t‘,d‘的分化:

钱大昕说“古无舌上音”,就是说上古没有知彻澄娘,只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在上古应归端透定。)

证据:1.谐声偏旁。2.上古史料中一些异文。3.古人的读若和反切。4.现代方言的证据。

t t‘d

t t‘d‘

??‘?‘

三、d的失落:

馀母(喻四)的字,绝大部分和端透定相谐,小部分和邪母等相谐,可见它的上古音是d。上古的d到中古失落了,剩下来是些以半元音j起头的字,例如“怡”,dǐ?—jǐ?,“阳”dǐɑ?—jǐɑ?。(喻四归定)。

四、?,?‘,?‘,?的发展:

照穿床三等即章昌船三母的上古音是?,?‘,?‘;日母的上古音是?,

?———t??‘———t?‘?‘———d?‘

章炳麟“古音娘日二纽归泥”。

第十七节中古声母发展的一般叙述(重点)

一、三十六字母和《切韵》声母的主要分别:

1.守温三十六字母(相传为唐末和尚、至少为北宋时期的)

2.唇音分化为重唇(双唇)和轻唇(唇齿)两类。3.庄系和章系合流。

4.云母从匣母中分化出来,并同馀母合流。

二、

(参考: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3年4月,页11。)

三、十四世纪的“中原”(北方)共有二十四个声母:(《中原音韵》)

(甲)“喉牙音”:k k‘x 〇

(乙)“舌音”:t t‘ n l

(丙)“齿音”:ts ts‘ s

??‘??

t?t?‘??

(丁)“唇音”:p p‘ m f v

(在《中原音韵》里,只有支思韵里的照系字和日母字才变了卷舌音t?,t?‘,?,?,其余各韵的知照系字和日母字还只是念?,?‘,?,?。)

四、十五世纪北方话的声母二十个:

明兰茂《韵略易通》所载《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K见k‘开x 向〇一

t 东 t‘天 n暖 l来

ts 早 ts‘从 s 雪

t?枝t?‘春?上?人

p 冰 p‘破 m 梅 f 风 v无

(与《中原音韵》相比较,十五世纪北方话所没有的,是?,?‘,?,?四个声母,后来变了t?,t?‘,?,?。与现代北京话相比较,现代北京话所没有的只有一个声母v;现代北京话所特有的,也只有三个声母,即?,?‘,?。)

五、浊音清化:

1.声母简化规律。

2.除了次浊音(m,n,l)之外,所有浊音声母都变了清音,于是它们与清音合流了。

3.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一个破裂音或破裂摩擦音,那么:平声字变为吐气的清音,仄声字变为不

吐气的清音(入声变阳平不吐气)。(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如果这个声母是一个单纯的摩擦

音,没有吐气不吐气的分别,一般是变为相应的清音。

六、浊声母在现在方言中的分布情况:

1.现代北京话里有一个浊摩擦音?,不是从全浊声母来的,而是从次浊声母(日母)来的。2.闽南有全浊声母,但是不完全和中古的全浊声母相当。

3.只有吴方言和一部分湘方言所保存的全浊声母最为完整。

七、参考资料:

1.林焘、耿振生《音韵学概要》第十章“汉语语音历史发展纵览”。

2.胡安顺《音韵学通论》第八章“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变化”。

第十八节现代声母p,p‘,m,f;t,t‘;t?,t?‘,?的来源(重点)

一、现代p,p‘,m,f的来源:

1.双唇音一部分字分化为唇齿音,分化的条件是合口三等。合口三等是带有韵头ǐw或全韵为ǐu的韵母。凡合口三等的双唇字,到了后来一律变了唇齿音。

P p‘b‘m

帮p 滂p‘並b‘明m

f f‘v ?

2.唇音分化的时期不能晚于第十二世纪,因为:(一)三十六字母一定是唐末宋初的产品,而三十六字母中有非敷奉微。(二)《集韵》成书在1037年,而《集韵》的反切已经改为以双唇切双唇。

3.到了十二、三世纪浊音清化的时代,v变了f,于是非敷奉合流了;同时微母由?变为v。由此看来,现代的p,p‘,m是从中古合口三等以外的p,p‘,m来的,现代的f是从中古的合口三等的p,p‘,b‘来的。

4.闽方言(闽北、闽南)到现代还是没有唇齿音,凡普通话年f的字在闽方言里是p,p‘或h。

二、现代t,t‘的来源:

1.中古的t(端)到现代仍是t;中古的t‘(透)到现代仍是t‘。中古的d‘(定),到了现代,原平声字变为t‘,原仄声字变为t。

三、现代t?,t?‘,?的来源:

1.现代t?,t?‘,?的来源很复杂,它们是从知彻澄,章昌船书禅,庄初崇山这十二个声母逐渐演变合并而成的。

第五讲:

第十九节现代声母k,k‘,x;ts,ts‘,s;?,?‘,?的来源(重点)

一、现代k,k‘,x的来源:

1.由于浊音清化的发展规律,中古的浊音?不能再维持了,它发展为x;因此,匣母(云母除外)和晓母合流了。到了后来,齐齿字和撮口字的舌根音变了?,?‘,?,而开合口不变。

x

k k k‘k‘x

?

二、现代ts,ts‘,s的来源:

1.现代汉语里的ts,ts‘,s有两个来源:大部分的字来自精清从心邪;小部分的字来自庄初崇山。

2.来自精清从心邪的:凡声母后面不紧接着i,y的,就能保持中古的ts,ts‘,s。由于浊音清化,从邪两母(dz‘,z)不能再保持了,于是从母平声并入了清母,念ts‘,仄声并入了精母,念ts;邪母不分平仄,一律并入心母,念s。

ts ts‘s

ts ts‘s dz‘(仄)dz‘(平)z

3.来自庄初崇山的:照系二等(庄初崇山)和精系相近,三等(章昌船书禅)和知系相近。只有庄初崇上变的ts,ts‘,s,没有章昌船书禅变的ts,ts‘,s。

三、现代?,?‘,?的来源:

1.现代北京话的?,?‘,?有两个来源:(甲)来自齐撮呼的k,k‘,x;(乙)来自齐撮呼的ts,ts’,s。舌根破裂、舌根摩擦、舌尖破裂摩擦、舌尖摩擦都由于受舌面前元音(i,y)的

影响,而变为舌面前辅音(?,?‘,?)。

2.在十八世纪以前,不但齐撮呼的见溪群晓匣已经变了?,?‘,?,连精清从心邪也变为?,?‘,?了。舌根音的舌面化,所占方言区域较广;舌尖音的舌面化,所占方言区域较小。在京剧界,见系字被称为团音,认为应念?,?‘,?;精系字被称为尖音,认为应念ts,ts’,s。

第二十节现代声母n,l,?和零声母的来源(重点)

一、n,l,?的来源:

1.从中古到现代,n始终是个n,没有起什么变化。现代北京话里的n,基本上是由中古的n 变来的。但是,也有极少数的字有着不同的来源。一部分疑母齐齿,本来念?的,现在变了n 了。

2.现代北京话和大多数北方话于n,l分别很严,不像湖南和四川等处n,l不分。只有一个“弄”字的白话音是n??,但它的文言音是lu?仍然合于来母的读音。

3.声母l和n一样稳定,或者可以说更稳定,因为从上古到现在没有发生过变化。

4.声母?的基本来源是n?(日),也是相当单纯。现代北京话里,有几个u?韵喻母字转入了日母,如“荣”、“容”、“镕”等都念?u?(不念ju?)。这是非常晚起的现象。

二、零声母的来源:

1.所谓零声母,是指以元音起头的字;因为没有辅音起头,所以叫做零声母。以i、y、u起头的字,可能是半元音j,?,w;但是从音位观点看,可以不必加以区别。

2.韵头或全韵为i的,可以叫做i类零声母;韵头或全韵为y的,可以叫做y类零声母;韵头或全韵为u的,可以叫做u类零声母;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o,?的,叫做a类零声母。3.i,y,u三类零声母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它们都是从云(?ǐ-)、馀(j)、疑(?)、影(o)变来的;u类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除此之外还多了一个微母(?)作为它的来源。至于a类零声母,它只有两个来源,就是疑和影(因为云喻没有一等字)。

第二十一节中古韵母发展的一般叙述(重点)

一、塞音韵尾的消失:

1.韵尾-p,-t,-k是和入声有连带关系的。先是韵尾-p,-t,-k消失了,然后入声跟着也消失了。2.首先是收-p的入声消失了。黄公绍《古今韵会》(1292年)是保存着收-k和收-t的入声的,但是收-p的入声字已经并到了收-t的入声去了。

3.到《中原音韵》里入声就完全消失了。当然其间可能经过一个收[?]的阶段,就是-p,-t,-k 一律变为[?],像现代吴方言一样。

4.十四世纪(或更早)的北方话里,韵尾-p,-t,-k就已经消失了。

二、鼻韵尾-m的消失:

1.韵尾-m在北方话里变为-n尾,比韵尾-p,-t,-k的消失晚些。在《中原音韵》里已经有了一个开端,就是声母为唇音而韵尾为-m的字一律变为收-n。(唇音声母对韵尾的异化作用)2.《中原音韵》还保存着侵寻、监咸、廉纤三个“闭口韵”,可见基本上还保存着-m尾。

3.在北方话里,-m的全部消失,不能晚于十六世纪,因为十七世纪初叶(1626)的《西儒耳目资》(金尼阁)里已经不再有-m尾的韵了。

4.到了十六世纪,-m尾变了-n尾,于是侵寻并入了真文,监咸并入了寒山,廉纤并入了先天。桓欢到后来也和寒山合流了。这样,十九个韵类减为十五个韵类。(基本上代表着现代普通话的韵类)

三、四呼的转化:(不作教学内容!!!!)(页160-168)

1.开口和齐齿的交替。——韵头i的插入和失落。

2.开口和合口的交替。——韵头u的插入和失落。

3.撮口向开、合口的转化。——韵头y(ǐw,ǐu)的失落或转化为韵头u,又全韵为y(ǐu)者,也可以转化为u。

4.齐齿变合口的特殊情况。——只是有关江阳两韵的问题。

5.齐齿变撮口的特殊情况。——这种情况只出现觉药两韵里。

6.不规则变化。

第二十七节现代-n尾韵母的来源(只记结论!)

一、现代汉语的-n尾韵母来自中古的-n,-m两种韵母。

1.覃谈配寒,衔咸配删山,严凡配元,盐配仙,添配先,侵配真。-m尾除了凡韵外没有合口呼,这是它和-n尾大不相同之点。-m,-n合并以后,依照对应规律,由山臻两摄的读音可以推知咸深两摄的读音。

2.对于山咸臻深四摄(即-n尾和-m尾韵母)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掌握四点:第一,-m尾并入相当的-n尾;第二,在唇音的影响下,合口呼和撮口呼都变了开口(微母字实际年wan,w?n,可以当作开口呼看待);第三,在卷舌音的影响下,齐齿变了开口,撮口变了合口;第四,开口二等喉音变为齐齿。(不作教学内容!!!)

3.中古的山咸臻深四摄,在现代方言里有九种不同的类型。第一个类型是完整地保存中古的-n 和-m,并且不和-?尾相混,如粤方言(广州“间”kan,“监”kam,“新”??n,“心”??m),闽南方言(厦门“间”kan,“监”kam,“新”sin,“心”sim);第二个类型也是完整地保存中古的-n和-m,但是臻摄和梗曾两摄相混,如客家方言(梅县“亲”=“清”ts‘in,“侵”ts‘im);第三个类型是-m变了-n,但是不和-?相混,如北方话;第四个类型是除-m变了-n之外,臻摄还和梗曾两摄相混,如西南“官话”;第五个类型是-m,-n,-?合流为-?,如闽北方言;第六个类型是-m,-n,-?合流为-n,如湖北和湖南的某些方言;第七个类型是-m,-n,-?韵尾失落而变为鼻化元音,如西北方言(西安“谈”=“坛”t‘?,“糖”t‘a?);第八个类型是韵尾失落而变为单纯的开口音节,如西南某些方言;第九类型是山咸两摄韵尾失落,和江岩两摄不混,臻深两摄念-n和-?随意,和梗曾两摄相混,如吴方言。

第二十八节现代-?尾韵母的来源(只记结论!)

一、现代-?尾韵母来自中古通江宕梗曾五摄。

第二十九节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重点)

一、声调变化规律:

1.平分阴阳。

2.浊上归去。

3.入派三声。

4.去声不变。

二、声调变化图示:

中古现代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六讲:

第三章语法的发展

第三十一节语法发展的一般叙述

一、语法有很大的稳固性:

1.维持下来的语法特点。

2.发展出来的新语法特点。

二、语序的稳固性:

1.主语——谓语。

2.修饰语——被修饰语。

3.动——宾。(特例:宾语前置)

三、虚词的稳固性:

1.沿用的虚词。

四、各地方言语法比较一致:

1.汉语方言经过中古时期的分化,语音上和词汇上的差别相当大;但是,各地方言的语法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形态方面:

1.上古汉语有自己的形态,不同于其他语言,也不同于现代汉语。

2.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音节范围内发生。或是在韵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双声),或是在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叠韵)。

3.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面。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的声调对立。

4.就动词来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情况特别明显。凡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总之,转化出来的一般都变为去声。

5.本义(本来的意义,而非原始意义)与派生义。

6.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形尾的产生是近代汉语史上一件重要的事实。7.“了”、“着”、“们”的起源。

六、声调转化分类:

1.本属名词或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1)本属名词的:衣————衣;冠———冠。

(2)本属形容词的:好————好。

2.本属动词而转化为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思————思;观————观;分————分。

3.同是动词,由于词性上细微的分别,也引起声调的变化。

(1)由内动转化为外动,外动变去声。语————语;雨————雨。

(2)一般动词转化为致动词,致动词变去声。饮————饮;来————来。

七、一词的分化:

1.至、致

2.买、卖

3.授、受

八、“读破(破读)”和“如字”:

1.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如:平声的“衣”。

2.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做“读破”。如:去声的“衣”。

九、句法方面:

1.特殊语序。

2.系词“是”。

3.上古后期产生的使成式。

4.中古产生的处置式。

5.被动句的发展。

6.词汇复音化。

7.句子的严密化。

第三十二节名词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名词前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

1.有:有夏、有虞、有民、有梅、有的、有政、有众等。(战国之后的仿古用法:有唐、有清等。)

2.於:於越等。

3.句:句吴等。

二、阿:

1.上古末期,产生了一个新的词头“阿”字。[a]

2.“伊谁”《诗经》——————“阿谁”(汉代以后)

3.可以作人名、亲属称呼、人称代词的词头。

4.现代北京话里已经没有了词头“阿”。方言中存在。

参考: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页119-125,黄山书社,1993年3月。

三、老:

1.来源于形容词“老”字。

2.可以用于人和动物。(称谓、姓、名字[宋代出现]、排行[至少在清代前]、动物[唐代])3.是在唐代产生的。

4.“老婆”之“老”元代成为词头。

5.“老师”之“老”清代成为词头。

参考: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页125-128,黄山书社,1993年3月。

四、子:

1.词尾“子”字比词尾“儿”字产生得早。

2.至少可以说在上古时代“子”字已经有了词尾化的迹象。

3.魏晋以后,到了中古期,词尾“子”字逐渐普遍应用起来了。

参考: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页128-136,黄山书社,1993年3月。

五、词尾“子”和非词尾“子”的区别:

1.“儿子”的“子”。

2.作尊称用的“子”。

3.禽兽虫类的初生者。

4.鸟卵。

5.某种行业的人。

6.圆形的小东西。

六、儿:

1.“儿”字用为词尾,是从“小儿”的意义发展来的。

2.一种比较谨慎的说法,应该说词尾“儿”字是从唐代才开始产生的。

3.普通话中,“儿”发展为爱称,“子”没有发展为爱称。

参考: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页136-142,黄山书社,1993年3月。

七、词尾“儿”、“子”的方言分布:

1.南部方言(粤、闽、客家)基本上维持着上古汉语的情况,很少或完全不用词尾“儿”和“子”。2.吴方言除个别地方(杭州)外,一般只用词尾“子”字,不用“儿”字。

八、头:

1.词尾“头”的产生,应该是在六朝。

2.宋元以后,词尾“头”用得更加普遍。

参考: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页142-146,黄山书社,1993年3月。

九、五四以后的新兴词尾:

1.主义。——————

2.者。——————“类词缀”(补充:“师”)

3.家。——————

4.品。

5.性。

6.度。

第三十三节单位词的发展(重点)

一、单位词(量词):

1.度量衡单位(一般语言都具备)。

2.天然单位(东方语言特别是汉藏系语言所特有)。

二、与其他词类的配合:

1.指称事物单位的,与名词配合。

2.指称行为单位的,与动词配合。

三、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三种表示方式:

1.数词+名词:“五事”“五城十二楼”等。

2.名词+数词:“牛一”“羊一”等。

3.名词+数词+单位词:“马三匹”“禾三百廛”等。(度量衡单位必须用第三种方式)

四、原始的天然单位表示方法:

1.数词后面再加同样一个名词:“羌十羌”“玉十玉”等。

2.天然单位在先秦已经萌芽了,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最常见的是“枚”字。(头、只、株、颗、块、枝、根、条、片、朵、把、粒、架、面、锭)。

五、单位词的发展:

1.范围扩大:个(箇、個)、只、条、张

2.范围缩小:枚、

3.范围转移:盏

4.新兴的:顶、挂

5.消失的:株、章(指树木)

(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六、单位词位置的变化:

1.先秦时代,数词兼带天然单位词或度量衡单位词的时候,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的。(马十匹)2.就在先秦时代,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的位置已经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一箪食)

3.汉代以后,不但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到名词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单位词和天然单位

词也都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了。(一尺布、六石米)

4.到了中古时代,单位词移动位置的情形更加普遍起来。

七、单位词位置前移的意义:

1.和名词联系更密切。

2.逐渐成为一种语法范畴。

3.数词和名词的结合不能不借助于单位词。

八、单位词的新用法:

1.中古以后,单位词前面的数词如果是“一”,这个“一”字往往可以不用。

2.用在名词后面,不加数词,当做名词的词尾。这种名词往往是无定的,至少不是单数的。直到宋元时代,单位词才用做词尾。

3.单位词后加词尾“子”“儿”“头”等,单位词本身,重新转化为普通名词。(只限北方话,且只有一二百年的历史。)

九、动量词的发展:

1.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的产生,要比表示事物单位的单位词晚得多。

2.在唐代以前,除了“两次”的意义用“再”之外,关于行为得称数,一律用数目字加在动词的前面。(八发、十一战)

3.唐代以后,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回”“次”等,逐渐出现了。

十、名量词和动量词的区别:

1.事物单位词+名词(一般情况)

2.动词+行为单位词(一般情况)

十一、参考资料: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1965年6月。

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页151-162,黄山书社,1993年3月。

第三十四节数词的发展(重点)

一、“两”和“二”:

1.在现代汉语里的区别:单位词前面不能用“二”;零数又不能用“两”;序数不能用“两”。2.上古的“两”,最初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可以当单位词用,也可以当数词用)

3.从汉代开始,“两”和“二”的范围渐渐交错起来了。在先秦当用“二”的,到了汉代就可以用“两”了。从此以后,“两”和“二”在某种程度上竟成了同义词。

二、“双”和“两”:

1.“两”指天然成双的事物,“双”字强调相配成对。

2.“双”并不是纯粹的数词,而是带有形容词性质。

3.先秦时代,“双”字罕见。到了汉代以后,“两”和“双”的用途自然也有交叉的地方。三、“再”:

1.上古:两次。

2.唐代新兴义:第二次。

3.在杜甫诗歌中,“不再”是不可能有两次,或不会有第二次;“不复”则是简单地表示情况的变迁。

四、零数的表示法:

1.在上古汉语里,十被认为为整数,十以下被认为为零数。

2.“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往往加上一个介词。(又、有)

3.如果有百数,“百”和“十”之间还要加“有”字。

4.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一般口语已经不用“有”字了。

5.“零”字是近代才产生的。

五、分数的表示法:

1.上古和中古的分数,分母往往是“两”、“三”、“十”、“百”等。

2.几分之几:如果加名词,加在“分”字后面,“之”字前面。

六、“第”:

1.“第”本作“弟”,是“次第”的意思。

2.“第一”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排在一位”。“第”字用为动词。

3.“第”字在汉代已经用为序数的词头了。

4.在“第”字用为词头的初期,虽有“第一”、“第二”等,但是后面还不带名词。带名词是汉末以后的事。

第三十五节人称代词的发展

一、上古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卬、余、予、台(音“怡”)、朕等。

第二人称:汝(女)、若、乃、而、戎等。

第三人称:其、之、厥等。

二、上古人称代词分类:

意义上的两大类:纯然指人的(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兼指事物的(第三人称)。

语音上的两大类:相互间是双声的关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相互间是叠韵的关系(第三人称)。

三、第一、第二人称相配关系:

吾、余、予————汝

我——————尔

卬——若

台——而(乃是而的变体)

朕——戎

四、人称代词历史变化:(重点)

(一)上古时期

从殷代到西周,“朕”和“乃”(而)只限用于领格。春秋战国以后,“朕”字渐渐兼用于主格了,但是“乃”(而)仍以用于领格为常。

【“余”(予)、“吾”、“我”、“卬”相互间的界限,“汝”(女)、“尔”、“若”、“戎”相互间的界限,还没有人能够划分清楚。】

区别:

1.“吾”与“我”的分别:

“吾”字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的宾格。2.“汝”和“若”没有什么分别。

3.就现有的史料观察,还看不出“汝”与“尔”的分别。

4.“卬”、“台”、“戎”比较少见。

5.第三人称的情形比较单纯。“其”字用于领格,“之”字用于宾格。“厥”的用途和领格的“其”大致相同。(上古第三人称不用于主格,同时也就是不用于主语。凡是现代汉语需用“他”或“他们”的地方,在上古汉语里就只用名词来重复上文,或者省略了主语。)

6.“彼”可以用于主语,但是指示性很重,又往往带有感情色彩,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7.“其”字在某些情况下,很像句子形式(子句)中的主语。但是,实际上它仍然是处于领格。8.上古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没有明确的界限。当然,有些人称代词是专用于单数的,汝“朕”、“予”(余)、“台”、“卬”,但是,“我”、“吾”、“尔”、“汝”(女)则可以兼用于单数和复数。

9.第三人称的“其”(厥)和“之”,自上古到后代,一直都兼用于单复数。

(二)中古时期:

1.第一,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了,“吾”与“我”的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了,“其”字也不专用于领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了。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形式,即“伊”、“渠”、“他”。

寒山诗《东家》:“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p145)

2.“吾”字除了在否定句(“不吾知”)的情况下,在先秦一般不用于宾语。但是,到了战国时代,这个规则已经不能严格遵守了。到了汉代,也有“吾”字用于宾语的情况。到了中古时期,这种情况就更为常见。

3.“其”字用于宾语,出现于晋代以后的史料中;至于主语,则出现在南北朝以后。4.“伊”字大约起源于第四世纪到第五世纪,唐代继续使用着。“渠”字始见于《三国志·吴书·赵达传》:“女壻昨来,必是渠所窃。”“渠”字应该认为是从“其”字变来的(广韵:“渠”,强鱼切,“其”,渠之切。同属群纽)。“伊”、“渠”在六朝、唐代的时候很重要。到了宋代,由于“他”在口语里的更普遍的应用,“伊”、“渠”已经很少见了。到了现代,除官话地区用“他”外,“伊”、“渠”仍在一些方言中使用。上海:伊。广州:渠(佢)。客家:渠。

5.“他”字起源于唐代。人称代词的“他”是从无定代词的“他”来的。“他”字等于“其他”

的“他”,它在上古的意义是“别的”。“他”在上古可以指事物,亦可写作“它”;又可以指人。人称代词的“他”正是从“他人”的“他”来的。

6.“我”、“你”、“渠”(由“其”变来的)自古以来就是人称代词;“伊”、“他”是中古时代发展出来的人称代词。第一、二人称没有产生新形式代替旧形式的问题,第三人称除“渠”外产生了新形式。从中古时期起,在实际口语里,“其”和“之”已经不用了,而代之以“伊”“渠”“他”三个形式(在某些结构里“他的”代替了“其”)。第三人称在中古时期起了两大变化:第三人称可用于一般主语;第三人称一般只指人,很少指物了。

(三)近代时期:

1.形尾“们”的产生。大约在第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到了元曲里,它被写成“每”。(懑、满、瞒、门、们)

2.《左传》:吾侪。汉代以后:属、曹、等、辈。

3.区别:“们”字成为复数的固定形尾;“侪”“曹”“等”“属”“辈”则不是固定的,有一定的实义,而且没有成为形尾。

4.看来“们”字也经过单复数不分的阶段,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单纯表示复数,只简单地作为人称代词和某些指人的名词(特别是有关人伦方面)的词尾。“懑”、“门”、“每”不表示复数的例子,在宋元词曲中很不少。

5.在北方方言里,在宋代,有一个新兴的第一人称代词“咱”字(等于“我”),后来加上形尾“们”字,成为“咱们”。到近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咱们”是包括式,包括对话人在内;“我们”是排除式,不包括对话人在内。

(四)现代汉语:

1.“他”、“她”、“它”的分化。(1917年)

2.“它们”的应用。

五、人称代词的礼貌式:(重点)

不用人称代词————用名词。

称人则用尊称,自称则用谦称。

先秦时代的五种礼貌式:(重点掌握)

1.自称不用“余”“我”等,而用自己的名。

2.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身份。

3.称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等;自称以不德,如“寡人”、“不榖”等。

4.以地代人,作为尊称。

5.以他所使令的人来代他。

6.自称称名,他称称字,老师称学生称名,同学在老师面前称同学称名。(结合《论语》以及《古代汉语》有关文选。)

六、参考资料:

张玉金,《西周汉语代词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4月。(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页162-170,黄山书社,1993年3月。

第七讲:

第三十六节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的发展(重点)

一、上古指示代词概况:

1.“之”、“其”的意义和用法:

“之”字用于指示的时候,是用作定语的(所谓“指示形容词”),它是近指的指示代词,等于现代的“这”。

“其”字用于指示的时候,也是用作定语的,它是特指(非近指,亦非远指)的指示代词,略等于现代汉语的“那种”、“那个”。它具有特定的意义,古人用它来表示它后面的名词所代表的人物是“适当”的。

2.“若”、“尔”的意义、用法、区别:

第二人称“若”、“尔”两字,同样地可以用作指示代词,作为定语。

“若”字以用于近指为常。

“尔”字则以用于远指为常,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近指和远指的分别是不清楚的。“尔”字

用于定语,在上古还没有见到过;但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尔”字就已经有这种用法了。

在语法作用上,它们有一个不同之点:在用作指示代词的情况下,“若”字不能用作宾语及谓语,而“尔”字可以用作宾语及谓语,等于现代汉语的“那个”、“那样”或“这个”、“这样”。3.“此”、“斯”、“是”等的意义、用法:

在上古时期,更常见的指示代词是“此”“斯”“是”等。它们都是近指。(“此”和“斯”的分别最初可能是由于方言的不同。《论语》不用“此”字,《孟子》则以用“此”字为常。)“此”、“斯”、“是”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4.“彼”:

远指代词。

二、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和“那”的来源:

1.“这”字在唐代就出现了,宋代更多,有时候写作“者”,“遮”。

2.朱骏声、吕叔湘等认为“这”来源于“者”。王力认为“这”来源于“之”。(“之”和“者”同属照母。由于口语和文言读音的分道扬镳,“之”字的口语音到了中古,和文言的“者”相混了[声调微异],就有人借“者”字表示。但是,许多人觉得“者”字并非本字,所以又写作“遮”。“这”(這)本音彦,是“迎”的意思,为什么被借用来作指示代词,还是一个谜。)3.“那”在唐代出现了,宋代以后就继承下来。

4.“那”字的来源可能是上古的指示代词“若”或者“尔”,“尔”应用更广泛,来源于“尔”的可能性更大。

三、关于“这么”和“那么”:

1.“这么”和“那么”的出现可以说是很晚的事,但是我们还没有研究清楚它们最初出现在什么年代。

2.在现代副词“这么”和“那么”产生之前,在唐宋时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大致相当的有“能”、“能尔”、“能许”、“能样”、“能底”、“能亨”、“能地”、“能箇”、“如许”、“尔许”、“宁许”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319-321页,324-325页)

3.“恁么”在唐宋人的语录里出现,最初既可以表示“那么”,又可以表示“这么”。在宋元的词曲里,“恁么”只写作“恁”(有时候作“惹”),或者在“恁”字后面加个词尾“的”。到了《水浒》里,“恁的”又写作“恁地”。

四、疑问代词的分类:

1.禅系(指人)

(甲)主语、宾语:谁(偶然用于定语)(“谁”的另一形式:“畴”)

(乙)主语(常用于选择):孰(不能用于宾语,可指无生之物)

2.匣系(指物):何、曷、胡、奚

3.影系(指处所):恶(乌)、安、焉

五、疑问代词的发展:

1.“孰”字主要是用于选择,而且不能用于宾语。还可以指无生之物,而“谁”字则没有这种功能。

2.“何”字指物,以用于宾语为常。用为定语,兼指人和事物。用为状语,大致等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怎么”。

3.“曷”“奚”“胡”的应用范围比“何”字窄得多,它们不能指人。“奚”用于宾语的比较少见,“曷”“胡”用于宾语的更是个别的情况。它们通常只是用作状语,很少用作定语。

4.指物的“何”“奚”又可以兼指处所。

5.就先秦的情形来说,“恶”“安”“焉”,只是专指处所。有些虽然不显然指处所,并且大致可以由“何”“曷”“胡”“奚”代替,但是,由于本义不同,引申义也有细微的分别。这类“恶”“安”“焉”,实际上只等于现代汉语“哪里”的活用。“恶得”、“恶能”、“安能”、“焉能”、“焉得”等于“哪里能够”,“安知”、“焉知”等于“哪里知道”。

6.“底”从南北朝时期出现,到唐代用得更普遍。意义与“何”相同。

7.“什么”在唐代产生,也写作“是勿”。但是一般总只是写作“什么”、“甚么”、“甚末”,或者单写一个“甚”字(“甚”是“甚么”的合音)。《集韵》:“不知而问曰‘拾没’。”

8.“遮莫”又写成“者么”、“者末”、“折莫”等。意义为“什么”。

9.现代汉语的“怎么”,在唐代只用“争”字来表示。到宋代才产生了“怎”字,同时产生了“怎生”、“怎么”(怎末)、“怎的”等。“争”(“怎”的前身)的产生时代在第八世纪前后,和“什么”同时。来源还不清楚。

10.和“争”差不多同时的还有个“作么生”。也表示“怎么”的意思。“作么生”在唐代禅家语录里用得很普遍。

11.疑问代词“那”的产生时代早于指示代词的“那”。

12.真正对处所提出疑问,就用“何处”。如果是活用的疑问(反诘),就用“那”字来代替上古的“恶”、“安”、“焉”。这个“那”字的产生时代比“什么”和“争”都早得多。大约在汉末就产生了。到了唐代,已经用得很普遍了。看来“那”字的语法意义是来自上古的“安”和“焉”。

六、“者”、“所”的区别与联系:

“者”“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

“者”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这定语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谓语形式。此外,还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放在“昔”字后面,表示时间(后来有“乃者”、“曩者”等);另一种是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

“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及物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这个定语后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者”字(两个指示代词前后相应)。这种“者”字往往可以不用,名词如果是泛指人、地和事物的也往往不用,于是定语变为名词性仂语。

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情况下,它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

七、参考资料:

张玉金《西周汉语代词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4月。(第四章、第五章)

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年7月。

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页170-177,黄山书社,1993年3月。

第三十七节动词的发展(重点)

一、上古汉语动词的前加成分:

1.爰、曰、言

2.聿(又作“遹”)

二、上古汉语动词的后加成分:(也像语气词)

1.思、止

三、现存动词词尾“得”:

1.词尾“得”字来自动词“得”字。从汉代开始,“得”字就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后代也一直沿用着这种结构。

2.“得”字后置以后,在另一些句子里,“得”字又具备乐另一种意义,即“达到行为的目的”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往往使“得”字成为倒装的“能”(“料得”=“能料”)。这样“得”字就开始虚化了。

但是,这种“得”字和动词之间还可以被“不”字甚至被“末”字隔开。由此可见,这种“得”字还不是真正的词尾。不过词尾“得”字也正是从这种“得”字发展来的。

3.真正的词尾“得”字是在唐代产生的,这个时代,词尾“得”字已经有了两种性质。一种是作为递系句的动词词尾。另一种作为紧缩句的动词词尾。

到了宋代,由于“得”字和使成式配合,来表示“能够”,这时,词尾“得”字又获得了第三种性质,即作为能愿式中的动词词尾。

4.这三种性质的动词词尾“得”字是同一来源的,就是由原来的“获得”意义转化为“达成”,由“达成”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虚化,而成为动词的词尾。它作为递系式和紧缩式的动词词尾的时候,是表示造成某种情况。但是紧缩式的词尾“得”字后面可以用句子形式,而且往往表示夸张。当它作为能愿式的动词词尾的时候,是表示达到某种目的。因为递系式和能愿式的词尾“得”是同源的,所以能用同一的结构形式。(“修理得好”在递系式里表示“修理的结果良好”,在能愿式里表示“能修理好”。)

在后代的文艺作品中,这三种性质的“得”字都可以写成“的”字。

四、形尾“了”:(意义虚化、语法功能、位置、可不可分离)

1.构词法、构形法。

2.在现代汉语里,“了”和“着”表示动词的情貌(体)。“了”表示完成貌;“着”表示进行貌。“了”表示时点;“着”表示时面(时线)。

3.和完成貌“了”字有历史关系的是“终了”(内动)、“了结”(外动)的意义的“了”字。这

种“了”在汉代已经出现了。《广雅·释诂四》:“了,讫也。”

4.在唐人诗句中,“了”字已经在很多地方不用作谓词,而逐渐虚化。实际上它变了补语的性质,仅仅表示行为的完成。(它还不是形尾,因为当动词后面带有宾语的时候,“了”字是放在宾语的后面,而不是紧贴着动词。)

5.但是作为真正的形尾“了”字,在南唐已经出现了,因为它紧贴着动词而且放在宾语的前面。不过,这时候,这种“了”字很少见的。在宋代,这种真正的形尾“了”已经逐渐多起来了。6.大约在宋代有一个新旧规则同时并用的时期,到了元代以后,新规则战胜了旧规则。从此以后,汉语动词形尾“了”字有了固定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了”字的职能。

五、形尾“着”:

1.“着”本写作“著”。形尾“着”字就是从“附着”的意义演变而来的。

2.在汉末,“着”字已经有了虚化的迹象,它不是句中的谓词,而是放在动词后面和动词构成使成式的结构。

3.到了南北朝以后,“着”字开始虚化。一方面,它不用作谓词;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保存着“附着”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动词加“着”字构成一个类似使成式的结构。这时候,“着”字一般只用于处所状语的前面,并且常常和“前”、“后”、“上”、“下”、“中”、“边”等字相应。(连上念,所以和“在”不同,但是有“在”的意义。)

4.到了唐代,带“着”字的动词后面开始可以有宾语,“着”字的意义也有了变化,它带有“到”的意思。(这类“着”字演变到现代汉语里,多数念重音“zhao”,所以它不是形尾。)

5.真正的形尾“着”似乎还是继承了表示处所的“着”字。(过渡时期表示静态。)真正表示行为在进行中的形尾“着”在宋代已经存在了。但是进行貌的形尾“着”字的普遍应用是由元代的史料证实的。

6.到了宋代,“着”字已经像现代汉语的“着”一样,用作谓语形式的状语里。表示静态的“着”也字也沿用下来。

7.在元代,最值得注意的是连“同”字后面也可以跟着“着”字了。

六、形尾“了”、“着”的分工:

1.表示情貌的形尾,“了”比“着”的时代早些。同时形尾“了”的普遍应用时代也比“着”早些;拿《朱子语类》来说,其中“了”字已经很多了,而“着”字好像还处于萌芽状态,只有少数的例子。

2.直到元代,“了”和“着”的分工还是不够明确。有时候,“着”字表示行为的完成,等于现代汉语里的“了”字。有时候“了”字又表示行为的持续,等于现代汉语里的“着”字。3.到了明代,特别是十七世纪以后,“了”和“着”才有了明确的分工。

4.动词形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七、其他形尾:

1.过:“行为成为过去”。唐代已经萌芽,到了宋代就逐渐多了起来。

2.起来:“开始貌”。大概元代产生。

3.下去:“继续貌”。由于“起来”的类化。起源晚。《红楼梦》中还没有,《儿女英雄传》中才发现用“下去”表示继续貌的例子。

4.化:五四运动后产生,多数使名词转化为动词,也有少数使形容词转化为动词的。由于用“化”对译“-ize”,由日文传于中国。

第三十八节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重点)

一、形容词的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

1.其、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2.不是专作形容词的附加成分的。

3.可认为是助词(语气助词)。

二、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

1.如(?ǐɑ)、若(?ǐɑk)、然(?ǐan)、尔(?ǐa)、而(?ǐ?)、耳(?ǐ?)等。它们都是一个词的变形。

2.“如”“若”“尔”在上古时期较为常见,“而”“耳”比较少见。

3.“然”字的寿命最长。从《诗经》时代起,直到五四时代止,“然”字始终在书面语言中用为副词的词尾。直到现代汉语里,我们还说“忽然”、“突然”等。但是,“然”字在现代已经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应用了。

4.“然”发展为副词词尾是由指示性形容词“这样”义演变来的。

对外汉语初级班教案

对外汉语教案 第三课 一、教材:汉语强化课本句型课本 二、教学对象:学习汉语一周左右。 三、教学重点:1.声母z、c、s 2.声调的联系。 3.三声连读、变调。 4.声韵拼合规律。 5.语法:主语、谓语、宾语和语序。 四、教学难点:1.三声变调。 2.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及语序 五、教学目标:1.掌握声母z、c、s的发音 2.认读本课生词 3.能在句子中正确应用“三声”的变调 4.掌握本课语法 六、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1分钟) 向同学问好,从而复习前一节课对话内容。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二)检查复习:(15分钟) 1.巩固已经学过的声母,韵母及声韵拼合。 方法:教室拿出闪卡让学生认读并纠音。 2.检查前一节课学习的生词。 方法:把卡片发给大家,老师说字词,同学们举起手中的卡片并朗读。 3.进行简单会话,巩固前一课句型: A:你们是学生吗?A:你们是老师吗? B:我们是学生。B:我们不是老师。 A:这是你朋友吗? B:这不是我朋友。 (三)学习新课:(70分钟) 1.语音:声母Z、C、S (15分钟) 1)由zh、ch、sh引出,通过手势说明舍位变化、发音部位。 2)教室板书并领读,学生跟读。 3)个别朗读,教室纠音。 4)声韵拼读,在语流中进行练习,展示声韵拼合表,领学生朗读。 2.声调练习:(15分钟) 1)三声连读:找同学进行对话: A:你好吗?A:你好! B:我很好B:你好! Níhǎo hěnhǎo shǒubiǎo 两个“三声”连读前一个三声要读成“二声”。

例:měihǎo bǎoguǎn shǒubiǎo Zhǐhǎo yǒngyuǎn liǎjiě 2)三声变调: 教师读出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A.mǎshāguǎngbō kǎchē mǔqīn B.yǚyán jǐngchá Měiguó Fǎguó C.kǎoshì nǔlì tǐyǜ lǐwù D.běnzi jiějie jiǎozi yǐzi 小结:三声在三声前变读成二声 三声在一、二、四、轻声前读三声的一半读降调。 3.生词:(20分钟) 1)先进行分类,在按词类进行教学(教师领读,个别朗读,教师纠正发音) 副词:很形容词:忙疑问代词:什么 动词:做名词:作业身体 写汉字生词 看电视 听音乐 念课文 你忙吗? 我很忙! 你做什么? 我学习生词! 引申:你----忙吗? 他很忙! 他做什么? 他--------. 2)结合生词引出对话、句型。 做什么?我做作业。 我看电视。 我写作业。 我听音乐。 我上课。(写汉字。) 3)用“你好”引出“你好吗?” 你好吗?(你身体好吗?)你爸爸(身体)好吗? 我很好,谢谢。我爸爸(身体)很好。 你妈妈(身体)好吗? 你爷爷(身体)好吗? 玛莎(身体)好吗? 做22页句型练习2 4.语法: 1)主语、谓语(8分钟) 主语:subject 谓语:predict 通过句子讲解: A.他听音乐。 B.我们学习汉语。 说明:A句中“他”听音乐,B句中“我们”学习汉语。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教案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教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第6课《香蕉多少钱一斤》教案 第一次课(90分钟) 一、复习(15分钟) 1.认读词语,并写出拼音 做什么工作几口人学生多少我们班老师律师 大学生职员医生 2.回答问题 你爸爸是老师吗?(否定回答时问:他做什么工作?) 你妈妈是医生吗?(否定回答时问:她做什么工作?) 你们班有多少个学生? 你们学校有多少学生? 你们学校有多少美国/韩国/法国留学生? 二、学习课文一(45分钟) 1.读生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自己读,并认读汉 字;学生个别读,教师纠正发音。 难读的词语:词典一共需要 2.词汇扩展

(1)量词 注 意: “一”在 语流中会发生变 调,可参 见51页 语音知识 2的说 明。例如: 一 yī 斤 jīn 一斤 yì jīn 台 tái 一台 yì tái 种zhǒng 一种 yì zhǒng 个gè 一个 yí gè (2)买~ 词典 电子词典 书 sh ū 买 电脑 水 shu ǐ 茶 ch á 咖啡 k āf ēi 你买什么?你买多少?你买几个? (3)想+买+O 词典 电子词典 电脑 想买 水 shuǐ 书 shū 茶 chá 咖啡 kāfēi 你想买词典吗? --想买。 --不想买。 数词 Numeral word 量词 Measure word 名词 Noun 一 yí 个 留学生 一 yí 个 面包 miànbāo 一 yí 部 电子词典 一 yí 块 钱 一 yì 口 人 一 yì 台 电脑

你想买电脑吗? 你想买什么? 你想买多少? (4)需要 钱 需要汉语书(shū) 不需要水(shuǐ) 电脑 词典 你需要词典吗?你需要电脑吗?你需要……吗? 你需要什么? 3.大数的读法 101一百零一 210二百一十 856八百五十六 629六百二十九 1001一千零一 2015二千零一十五 7894七千八百九十 四 练习:请读下面的数字(教师可随便写万以内数字来读) 1000 3987 4025 9812 6731 8001 9060 4390 3.读课文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自行朗读;学生读,教师纠正发音。(读课文时要求学生逐渐脱离拼音,最后达到所有学生都可以不看拼音读) 马丁想买()和()。一()电子词典()块钱,一()电脑 ()块钱,一共需要 ()块钱。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马丁想买什么? 电子词典多少钱? 电脑多少钱? 5.问答练习 你想买什么? 你想买电子词典吗? 你想买电脑吗? 三、学习课文二生词(25分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 发表时间:2017-06-02T10:36:42.16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2月作者:马海霞 [导读]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关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习得偏误,对比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与跨文化交际障碍相对应的各种跨文化交际案例不断涌现,与之相关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和理论也日益多样化和深化,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者去克服,我们期待进一步拓宽研究面以提升汉语教学的研究水平和层次。 关键词:案例;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关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习得偏误,对比分析。然而,对外汉语教学还有一个“跨文化”的特点,在交际,教学和来华留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跨文化交际障碍。我们也应更多地关注文化冲突,而冲突则通过跨文化交际案例得以体现,所以笔者认为最终应该着眼于跨文化交际案例的研究。 二、跨文化交际案例 “案例”一词是医学界对医案及个别病例的统称。杨惠英的《基于跨文化交际案例语境教学法的教学改革研究》(2015)谈到:案例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景或事件,通过参与、思考、分析和讨论的培训方式,培养和发展管理人员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障碍,分别是:文化冰山,文化优越感,文化定型论和文化偏见。笔者还论述了亲身遇到的一些跨文化交际案例,如:文章谈到日本学生无法理解中国老师上课为什么总是素面朝天,还穿得那么随便,因为日本老师都会穿得比较正式,并配上精致的妆容。 以上这些文章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些跨文化交际中生动的案例,我们通过这些案例能进一步探究案例发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案例中冲突的办法。 三、跨文化交际案例存在的条件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存在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然,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可知,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势即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共享一套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而这种定势很有肯能上升为对本族文化的优越感和对它族文化的偏见,在此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冲突孕育而生。在具体教学方面,张全生,刘欢的《歧义容忍度对中亚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2013)调查了中亚留学生歧义容忍度与汉字学习效果的关系,发现高歧义容忍度的学生汉字识别能力强,但对待汉字笔画的细微差别教随意,易写错字和不规范字;低歧义容忍度的学生汉字识别能力弱,但较为注意汉字间细微差别,易写别字,或者不写。 通过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总结得出,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的。案例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问题,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把握交际对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四、跨文化交际案例的解决策略 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提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三种应对策,分别是:丰富本国与外国文化知识,增加了解;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包容机制,互相尊重;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求同存异。王悦欣的《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与策略》(2014)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垮文化交际应对策略,应该研究异国文化,识别文化差异;重视跨文化交际,改善跨文化沟通技巧;利用文化差异,丰富校园文化。 综上可以得出,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首先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包括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也包含对交际对象文化背景的认识,其次就是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具备这种意识才能理解并包容对方,同时积极应对各种交际问题,最后,还要投身于交际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逐渐习得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培养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五、跨文化交际案例存在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客观性,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跨文化交际案例也不例外,更何况很多学者都意识到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分析案例来寻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张春燕在《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中指出跨文化交际学应该单独设课,并且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应该分开上课,而对于该课的教学方式,笔者建议采用案例分析,但要注意教学案例的典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教师鼓励学生寻找解决案例冲突的不同途径和策略。有志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我们也要学习更多关于案例描写,分析方面的相关内容,以期充分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案例记录下来,并能对一些真实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六、结论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外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是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应该以中国的主流文化为主,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背景文化,分析学生的认知,具体可以多收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通过案例总结经验,发现案例背后所隐含的真实文化,价值观念,认知规律以帮助自己的教学。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案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所拓展和创新,但是也存在很多空白之处,学者们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但怎样将案例教学法很好地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蔡绿.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3,(3). [2]张全生,刘欢.歧义容忍度对中亚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1). [3]王悦欣.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与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 [4]杨惠英.基于跨文化交际案例语境教学法的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张春燕.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4).

最新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 教学对象:二年级下学期(中级二册教材) 教学内容: 1、“复杂”、“快人快语”、“打抱不平”、“耿直”、“沉默”、“得罪”“遭”7个生词以及它们的用法。 2、通过大声朗读以及问题提问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3、掌握“一……就……”的用法,能够灵活运用。 4、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沉默是金”、“打抱不平”等俗语的背后深意。 教学目标: 1、掌握一定的常用汉语词汇,掌握“复杂”、“耿直”、“遭”这几个生词的用法和意义。 2、操练语法点“一……就……”,了解其不同用法,并能熟练运用于社会交际生活中。提高日常的交际能力水平。

3、通过俗语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和风俗习惯,比较目的语的文化因素与学生母语的文化因素的差异。 教学重点: 1、“复杂”、“耿直”、“遭”这几个生词的用法和意义。 2、“一·····就……”的两个用法 教学难点: 1、生词的运用,特别是个别生词的使用情况分多种。 2、生词词性的掌握,特别是个别生词不止止一种词性。 3、俗语的意义及运用。 4、反义词和近义词的掌握。 教学方法: 1.对于生词和语言点的讲解,重点放在词义、语义以及用法上。在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语境对重点生词和语法进行操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达到会应用的目的。 2.在课文教学中,在掌握生词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领读和大声朗读使学生感知文章,对难理解处进行简单的讲解,力求掌握文章大意。3.围绕课文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地提问并小范围讨论,加深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

课时安排: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2分钟) 1、稳定情绪,师生互致问候。(大家上午好) 2、检查出席情况。(我们先点一下到) 二、复习旧课:(14分钟) 1、听写生词老师有目的地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听写(写在黑 板的左边),其他人写在练习本上。每个词说两遍。师生共同改正写错的汉字。及时表扬鼓励写得好的或进步大的学生。(5分钟)姑娘翻译前年给 蛋糕访问照相是……的 2.快速问答(老师问学生答,复习语法“是…的”句型和介词“给”) (5分钟) (1)安娜是什么时候儿来北京的? (2)她是哪年毕业回国的? (3)安娜是一个人来北京的吗? (4)安娜他们是从哪儿去敦煌的?他们是怎么去的? (5)安娜的那张相片是在哪儿照的? (6)玲玲给安娜买了什么? (7)安娜给张正生看了什么? (转入实景问答)

最新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20课教案

第20课《快餐可以送到家里》教案 教学任务一、语音难点 1.难点词汇的发音。 2.词汇重音、句调、语调。 二、重点词汇 快餐、快餐店、外卖、有名、外国、服务员、比萨饼、面条、意大利、比赛、收音机 三、语法 1.结果补语(2) 2.又,,又,, 3.概数 4.吧 四、语言技能 1.读:能够熟读生词和课文,达到声调、语调基本准确。 2.说:能够使用适当的结果补语来表达。 3.写:能够认识本课生词,并学会书写重点汉字。 时间安排1.本课共需三次半课,7课时 2.课时安排 第一次课(2课时):复习第十九课、学习课文一第二次课(2课时):学习课文二和课文三 第三次课(2课时):做综合练习 第四次课(1课时):学习汉字知识及练习写汉字

教学实施 第一次课(90分钟) 一、复习第19课(15分钟) 1. 听写19课部分生词 后来、只好、打电话、看见、打开、以前、认为、容易 2. 完成句子 第20课我。(准备好) 我你的手机。(看见) 我的电脑坏了,现在。(修好) 那本书我。(看完) 这个电影我已经了。(看两遍) 我的信用卡昨天就。(办好) 外边冷,出门要。(戴上) 二、学习课文一(70分钟) 1.读课文一生词:听CD跟读两遍,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读至熟练; 请学生读,纠正发音。 难读的词语:快餐、快餐店、外卖、有名、请坐 2.词汇扩展 (1)常 经常常常不常 (2)店 商店书店花店饭店面包店快餐店 (3)外 外国外国人外语外卖 (4)买——卖 热——冷 3.词语用法 (1)一些 我有一些汉语书和词典。 今天我买了一些菜,我们一起吃饭吧。 对不起,我还有一些事。 (2)有名 颐和园(Yíhéyuán)很有名。 这是北京最有名的菜。 这个地方不太有名。 (3)舒服 我的房间很舒服。 这件衣服很舒服。 4.读课文一:领读两遍,然后学生自读至可以不看拼音读;请学生读, 教师纠正发音。 我学习很忙,我一般()做饭,下课以后经常()

对外汉语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对外汉语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功能法的引进以及国际“汉语热”、“文化热”的兴起,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围绕着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进行了热烈、持久而有意义的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问题 语言教学中要不要渗入文化教学?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尚且还是一个有待肯定的问题。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和外语教学界普遍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看成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而把文化看成是历史、地理、哲学等非语言专业的教学内容。这种纯语言教学的观念和模式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低下。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与分类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渗入文化教学,这已成为公论。但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究竟哪些文化内容该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范畴,哪些文化内容不该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范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给文化教学准确定位。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属于交际文化。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与原则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除了对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定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外,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另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关于文化因素教学的方法与原则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共出现过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 (四)文化教学的大纲与教材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和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文化教学大纲的构建与教材编写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对文化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讨论基本都是围绕着文化因素的教学来进行的。2000年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张英(2004)和赵宏勃(2005)在严格区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突破了仅在语言课教学范围内进行文化因素教学研究的局限,主张重视专门的对外汉语文化课的教材和大纲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教案示例】 一. 教学对象/班级 二. 课型:听力、口语、综合、汉字 三. 教材:名称、第几册 四. 教具:口型图、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内容:词汇数量、课文内容 六. 教学目的、要求:重点词语、语法点;功能目标;技能训练 七. 教学重点、难点:如“了”、“把”、同义词 八. 教学时间/课时安排/时间分配:100分钟 九. 教学步骤/环节/过程: 1. 复习旧课:字、词、语法、课文,写、说等。 2. 学习新课: (1)学习生词:认读、部分词语扩展、用法 (2)讲练课文:听、读、讲、会话、问答 (3)重点词语讲练: (4)语法点讲练:释义、形式、练习 3. 活用练习:综合练习、各类形式的练习题 4. 小结与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十一. 课后记/思考/评估:成功与教训;值得注意的问题;哪些问题没讲清楚;哪些问题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等。 初级汉语精读课教案 ——《今天冷还是昨天冷?》 一、教学对象 本教案的教学对象大约学习了140小时的汉语,掌握的汉语词汇在400个左右。 二、教学内容

“汉语精读课”是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技能课中的主干课,也叫核心课、综合课。“汉语精读课”以讲解教授汉语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本课共用三课时。 1.教学重点:比较句“A比B+形容词”以及三种变式;比较句“A比B+形容词”的疑问式、否定式。 2.副词“刚”的用法。 3.温度的读法。 4.陈述感冒的感觉:头疼,嗓子疼,浑身没劲儿,很不舒服,觉得很渴,不想吃饭,很想喝水,还不断地打喷嚏,流鼻涕。 5.北京的天气特点:空气很干燥,春天常常刮大风,夏天经常下大雨,温差很大,早晨和夜晚比中午凉。有时候早、晚的温度比中午的低10℃,早上比中午凉多了。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句“A比B+形容词”的句法特点,能根据具体条件用这一句型表达比较。 2.能根据自己的感冒体会,陈述感冒的感觉。 3.了解北京的天气特点,并能用所学词语介绍自己国家的天气特点。 四、教学方法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语法点。抓住课文中的语法点范句,并精选学习对象容易理解的例句,讲解语法点。每一个语言点讲解结束后,立即进行语言点练习。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和准备时间。 与其他同类教案相比,本教案的特点在于精选与留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句,是他们熟悉的场景、真实的环境。另外,同一语法项目根据讲解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3课教案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I》编著荣继华 *********************************************************** 第3课《你叫什么名字》教案 教学任务一、语音知识 1.学习3个声母、10个韵母。 2.主要练习声韵拼合,进一步练习四声。 3.难点:j, q, x 。 二、语言技能 1.读:能够熟读生词,达到发音和声调基本准确,并认识汉字。 2.说:学会询问姓名。 3.写:学习汉字基本笔画(3)和基本笔顺(3),并学会书写有关汉字。 时间安排一、本课共需三次课,6课时 二、课时分配 第一次课:学习声母、韵母,j, q, x的发音方法;辨别j, q, x和z, c, s以及j, q,x和 zh, ch, sh;练习声韵拼合;重点音节和词语的 听读练习。 第二次课:语音练习;学习课文一、二、三; 第三次课:做综合练习; 学习汉字知识及书写汉字。 教学实施 第一次课 (90分钟) 一、复习(20分钟) 1.听读下面的音节 wǒzhōng sān cuī cí chīshàng sān zhī shū chá rè cǎo zài zǎo 2. 朗读下面的词语 Zhōngguó chángchéng chī fàn kànshūzhīdào zhège Rìběn shàng kè sān ge rén réndà lǎoshī shēngcí Hànzì Hànyǔ 3.听写音节 hěn kàn shí máng chīwǔkāi zhōng chǎo róng zài péng cù gē lín yǔsāng bīng tán shuō zì 二、学习语音知识(30分钟) 1. 韵母Finals(3) 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模仿,每个学生读,老师纠正发音 ia ie iao iou(iu) ian iang iong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13课教案

第13课《我已经搬家了》教案

东边西边 南边北边 (4)每~ 每天 每年(nián) 每(个)星期 每(个)月 每个人 每个老师 每个学校 每家银行 每台电脑 每本书 (5)贵——便宜(piányi) 大——小 满意——不满(意) (6)满意 对……很满意对……不满意 我对我的房间很满意。 他对我不太满意。 你在北京学习和生活(shēnghuó),你对什么很满意?对什么不满意? 3.读课文一:领读两遍,然后学生自读至可以不看拼音读;请学生读,教师纠正发音 山田想(),他上星期六()了。那套房子在(),去学校(),买东西也(),可是,他觉得房子(),房租也(),每个月需要()。最后他()。这个星期一,他又去()了,他对这套房子()。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山田什么时候去看房子了?

什么时候又去看房子了? 他一共看了几次(cì)房子? 第一套房子山田觉得怎么样? 为什么山田最后没租第一套房子? 第二套房子山田觉得怎么样? 5.讲解课文一语法 (1)了:他上星期六去看房子了。 “了”(见139页注释2):usedattheendofasentence,indicatingsomethinghashappenedorthesituation haschanged. e.g. Time S V+O了 星期六我去看房子了。 我吃早饭了。 昨天下午我去超市了。 否定形式:在动词前边加上“没”或者“没有”,句尾不用“了”。例如: Time S没有/没V+(O) 星期六我没去看房子。 我没吃早饭。 昨天下午我没去超市。 疑问形式: ……了吗? A:今天早上你吃早饭了吗? B:吃了。/没有。/没吃。 V(+O)+了+没有?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2

对外汉语教案2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以下几个语言点 (1)我爱人最近老是不舒服。 老是的用法 (2)我觉得你还是带她去一次。 还是的用法再的用发与又的区别 (3)千万别耽误了 千万的用法 ( 4 ) 我不清楚 清楚的意思与用法 (5)我上星期带她去过了 上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环节:(1)领读课文(2分钟) ( 2 ) 讲解课文(以课后习题为主,意味理解全文)(8分钟) (3)解决教学目的(20分钟) A我爱人最近老是不舒服。 老有经常的意思,老是不舒服就是经常不舒服的意思,但在语气上比经常强, 应重度。后经常加形容词或副词,有时也加动词。 ex: 人家老(是)提前完成工作,我们呢!(加副词) 他老(是)问别人借钱。(加动词) 拓展训练:老的另一种用法。老后加名词,表长久的, ex:他是我们的老主顾了。 B 我觉得你还是再带她去一次。 a还是,副词,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还表希望,有“这样办 比较好”的意思。此句中,还是再带她去一次,说明带她去医院这个动作的 继续进行和再去医院比较好的意思。 ex:你明天还是再去试试吧! 今天天气还是很好。(昨天天气就很好) B再,副词,表示一次又一次,有时候专指第二次。再带她去医院就是继续 第二次带她去医院。 ex:我明天再来! 拓展训练:“再”表示将来时,动作还未发生,“又”表过去时,指已经发生 过的事。表示已经重复的侗动作用“又”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用“再”。 ex:这本书前几天我又读了一遍,以后有时间我还要再读一遍。 C 千万别耽误了 a千万,副词,务必,一定的意思,但语气比一定婉转。表恳切叮咛。 ex:天冷了,千万要记得添衣服啊! B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ex:手续繁琐,实在耽误时间! D 我不清楚 清楚,三个意思,一是,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二是对事物了解的很透彻, 三是了解明白。作动词用,就像此句中,我不清楚就是我不了解不明白的意思。

对外汉语教案

《对外汉语教案设计》 专业班级:对外汉语一班 姓名:严婵娟 学号:100505011118 《我的家庭》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初级汉语综合课 教学对象: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 授课学时: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句型和重点词语的用法 (1)"有"字句、“的”字句

(2)1-100称数法 (3)基本家庭成员称呼语 (4)结构助词“的”的定语和中心语词组 2.掌握本课的“谈家庭”和“问职业”,能够初步就“家庭”的话题进行交流。 3.掌握基本汉字如“几”“个”“两”“爸”“妈” 会写部件:攵、乍、钅; 4.用“几”和“多少”提问 二、教学要求 1.生词 正确掌握每个生词读音; 正确听出本课生词; 能将生词运用于句子扩展中; 2.课文 要求学生熟练进行交流; 理解熟记本课意思; 3.语法 “有”字句熟练运用; 疑问句,熟练用“几”“多少”提问; 4.练习

独立完成课后作业,正确率70%以上。 正文 This Lesson Will teach you how to describe your family members. You will learn to how to count to one hundred,and ask question related to number and amount. 一、课文 Text 丽娜:这是你家的照片吗? 刘讯:是啊! 丽娜:我看一下,你们家有多少人? 刘讯:我家有四口人,这是我爸爸、我妈妈、我姐姐和我。 你们家呢? 丽娜:我家共有五口人,有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和我。

你家照片最右边站着的是谁? 刘讯:是珊珊,我们两个人的关系最好了。 丽娜:是你表妹? 刘讯:是的,旁边的是她的男朋友。 丽娜:他是做什么的? 刘讯:他是一名律师。 丽娜:是个很棒的职业! 刘讯:我也觉得,你以后想做什么? 丽娜:我想当一名汉语教师。 你呢? 刘讯:还没想。以后再说吧! (生词)家、照片、男、棒、职业、律师、教师 爸爸、妈妈、姐姐、哥哥、弟弟、妹妹 表妹 (扩展) 1.家庭:(名)jiāting family 2.家:(名)jiā home;family 3.一共:(副)yígòng altogether 4.有(动)yǒu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初级).pdf

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希望同学们能理解并掌握课文生词 2.掌握并正确运用新的语法点 3. 理解课文内容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 词汇: 尤其、爱、有名 2.语法: 理解并正确把握语气词“了”在句末的用法 (文中“刮风了”“几点了”) 3. 课文与功能: 结合课文讨论喜欢的季节 三.课时安排:100分钟 四.教具准备: 1、PPT课件 2、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两分钟):师生问候,教师点名,目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向学生传递上课信息。 (二)复习及引入(10分钟): 1、检查作业,听写上节课生词 2、请学生用上节课学过的语法造句,老师简单点评,师生快速问答上节课内容,以巩固所学知识。 3、提醒同学天气转冷,及时加衣,照顾好自己。 (三)学习新课(80分钟): 1、【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图片一--冬天的雪景,老师先表达下自己对冬天的感受:畏惧—怕冷。再请同学们谈论下自己是否喜欢冬天,为什么。

2.【学习生词】(20分钟): (1)老师先顺读课文一遍,同学们按照课文生词表找出生词所在 刮风真滑冰/滑雪 爱有名一年四季 旅游尤其经营 (2)生词和重点词语 生词:以PPT集体展示生词,老师带读一边,学生齐读一边,学生接龙式读 一遍,每人读两个(老师指导发音难点并给学生随时正音,学生齐读时,老师只纠正有普遍 意义的发音错误,学生个别读时,老师有错必纠) 重点词语:(重点讲解大约三四个生词) 例如:尤其、爱、有名。 具体讲解过程如下: A.尤其:这是个副词。表示更加,一般用在句子的后一部分。 (一)尤其+形 词语扩展:尤其漂亮、尤其便宜 师生互动: 1.老师说大家的衣服都很好看,你认为玛丽的衣服最好看,你可以说 ---------玛丽的衣服尤其漂亮。 2. 校园外有很多超市,东西都便宜,其中一家特别便宜,我们可以说 ----------这家超市尤其便宜。 (讲解例句:第一个例句,用到了尤其,在这里主要是说玛丽的衣服在全体衣服当中最好看。第二个句子表示与别的超市相比,这家更便宜) (二)尤其+是 例句:大家学习都很认真,尤其是玛丽。 师生互动:你喜欢吃中国菜吗尤其是什么菜 你喜欢体育运动吗尤其是() B.爱:这是个动词。表达的意思是喜爱。 作为动词,可以分作几个意思: ------1..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可带名词宾语。 例句:我爱祖国/我爱妈妈/我爱你,父母爱儿女/老师爱学生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教案修订稿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6课《香蕉多少钱一斤》教案 第一次课(90分钟) 一、复习(15分钟) 1.认读词语,并写出拼音 做什么工作几口人学生多少我们班老师律师 大学生职员医生 2.回答问题 你爸爸是老师吗(否定回答时问:他做什么工作) 你妈妈是医生吗(否定回答时问:她做什么工作) 你们班有多少个学生? 你们学校有多少学生? 你们学校有多少美国/韩国/法国留学生? 二、学习课文一(45分钟) 1.读生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自己读,并认读汉字;学生 个别读,教师纠正发音。 难读的词语:词典一共需要

2.词汇扩展 (1)量词 注 意:“一”在 语流中会发生变 调,可参见51页语音知识2的说明。 例如: 一 yī 斤 jīn 一斤 yì jīn 台 tái 一台 yì tái 种zhǒng 一种 yì zhǒng 个gè 一个 yí gè (2)买~ 词典 电子词典 书 sh ū 买 电脑 水 shu ǐ 茶 ch á 咖啡 k āf ēi 你买什么你买多少你买几个 (3)想+买+O 词典 电子词典 电脑 想买 水 shuǐ 书 shū 茶 chá 咖啡 kāfēi 你想买词典吗? --想买。 --不想买。 你想买电脑吗? 你想买什么? 数词 Numeral word 量词 Measure word 名词 Noun 一 yí 个 留学生 一 yí 个 面包 miànbāo 一 yí 部 电子词典 一 yí 块 钱 一 yì 口 人 一 yì 台 电脑

你想买多少? (4)需要 钱 需要汉语书(shū) 不需要水(shuǐ) 电脑 词典 你需要词典吗你需要电脑吗你需要……吗? 你需要什么? 3.大数的读法 101 一百零一 210 二百一十 856 八百五十六 629 六百二十九 1001 一千零一 2015 二千零一十五 7894 七千八百九十四 练习:请读下面的数字(教师可随便写万以内数字来读) 1000 3987 4025 9812 6731 8001 9060 4390 3.读课文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自行朗读;学生读,教师纠正发音。 (读课文时要求学生逐渐脱离拼音,最后达到所有学生都可以不看拼音读) 马丁想买()和()。一()电子词典()块钱,一()电脑 ()块钱,一共需要()块 钱。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马丁想买什么? 电子词典多少钱? 电脑多少钱? 5.问答练习 你想买什么? 你想买电子词典吗? 你想买电脑吗? 三、学习课文二生词(25分钟) 1.读生词(方法如课文一) 难读词语:营业员这种这个不客气 2.词汇扩展 (1)要/ 不要

对外汉语教案

《新标准汉语中级篇第一册》 第18课《在工艺品商店》教案 教学对象:中级班留学生 学生人数:10人左右 教学时间:3学时(每节课45分钟) 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编排和要求,基本完成如下内容 (1)学习精读课文中的16个生词(包括15个生词,1个成语)和课文; (2)学习2个语法点; (3)学习“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来源; (4)解决该课的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了解并理解泛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对“不如”和“简直”这个语法点能够熟练的运用和交际; (3)对“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有很清楚的了解和把握,甚至可以合理的运用和交际; (4)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特定语境和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方法和思路:根据教材编撰指导思想,以词——句——篇的形式进行教 学和训练,从易到难。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阶段: 1、问候、寒暄,响铃后应尽快进入实际教学中 2、检查复习情况 听写17课的生词和语法点(5分钟) (2)讲解、练习生词 1、读生词 (1)领读:老师读一次,学生跟读一次。共两遍。(2 分钟) (2)齐读:让学生一起齐读,再次熟悉生词,一个词读 两遍。(2分钟) (3)选读:教师随机选择生词让学生读,使每个学生都

有机会练习。(3分钟) 2、生词讲解和练习:(主要由ppt展示出来)(20分钟) (1)工艺品:首先放出属于工艺品的部分图片,再说这一类的东西都是工艺品,最后让学生们再举出 一些工艺品的例子。 组词:工艺品商店买工艺品卖工艺品 (2) 回国: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回家”是什么意思? 回家就是回到自己的家里面。而“回家”的“回”和“回 国”的“回”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回到的意思。那么 加上“国”字就是回到哦自己的国家的意思。例如: ① 这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安娜打算要回国去看看 爸爸妈妈和朋友。 ② 丁力要回国了,我们到工艺品商店买点什么送给他 吧。 (3)礼品:礼物的意思,但要显得更为正式。例如:你猜猜,马克买的礼品准送给谁? (4)花:组词:玫瑰花牡丹花鲜花一束花一枝花 (5)茶叶:图片展示后告诉学生这种东西就被我们称为茶叶。一般茶叶是用来泡在开水里面喝的。 (6)真丝纱巾:图片展示。真丝纱巾一般是女性用于装饰在头发、脖子、衣服上的东西。 (7)茶具:用来喝茶的工具,如茶杯、茶壶等(图片展示)组词:一套茶具一组茶具 (8)贝壳:图片展示 (9)镶嵌:教师动作现场展示,做一个镶嵌的动作(在黑板上板书这两个字的不顺笔画) (10)帆船:图片展示 (11)象征:用一些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去表示一个特别的意义。例如:①玫瑰 花象征爱情。②天上那圆圆的月亮象征家人团 圆。③苹果象征平平安安。 (12)嗯:我问xx同学:“今天天气怎么样?”他没听清楚就可以说:“嗯?”表示的是一种疑问,不明白,不 清楚。 (13)民间:表示的是人民的中间例如:民间音乐民间绘画民间艺人,这些表示的是人们中间的音乐、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24课教案

第24课《妈妈给我寄来了礼物》教案

第一次课(90分钟) 一、复习第23课(15分钟) 1.听写23课部分生词 南方、北方、下雪、下雨、气温、左右、 差不多、突然、气候、锻炼、季节、正常 2. 用所给的词语回答问题 你们那儿最冷的时候是多少度?(最) 这家饭馆怎么样?(还可以) 他现在还是学生吗?(了) 你每天学习多长时间?(左右) 这两件衣服一样吗?(差不多) 二、学习课文一(50分钟) 1.读课文一生词:跟CD读两遍,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读至熟练;请 学生读,纠正发音。 难读词语:庆祝、大使馆、举行、联系、如果、感恩节 2.词语用法 (1)为了:介词,表示目的。 用法:你想要做什么,就是“为了什么”。 为了学习汉语,我来中国留学。 为了(),我今天晚上要准备一下。 为了(),我得去买一些漂亮的衣服。 为了(),我今天做了很多好吃的。 为了(),我去很多地方旅游。 为了(),我每天听收音机、看电视。 (2)庆祝 庆祝感恩节 庆祝生日 庆祝国庆节 为了庆祝国庆节,路两边都摆放(bǎifàng)了很多漂亮的鲜花。 (3)举行 举行晚会今天中国大使馆举行国庆节晚会。 举行婚礼你们什么时候举行婚礼? 举行活动公司准备举行一次新年庆祝活动 举行比赛下星期,学校准备举行一场足球赛。 (4)联系 你们有事可以联系留学生办公室。 我们以后多多联系。 我们不常联系。 我的联系电话是:

我们公司的联系方式(fāngshì)是:(电话、邮箱、地 址) 跟……联系 有事可以跟我联系。 想要报名可以跟办公室联系。 (5)层 一层(楼) 二层 (6)短信 发(送)短信 3.读课文一:听CD两遍,领读两遍,然后学生自读,最后请学生读, 教师纠正发音。 4.学习语法 (1)如果……就…… 如果表示假设,后面常与“就”搭配。有时候“如果”可以不 说。例如: 如果你想参加晚会,就给我打电话。 如果天气好,我就去爬山。 如果你能便宜一点儿,我就买。 练习: 如果我有时间,( )。 如果你想学好汉语,( )。 如果大家都不愿意,()。 (),我就给你打电话。 (),你就问老师。 (),我就自己做饭,不去外边吃饭。 5.再齐读一遍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下个星期四是美国的什么节日? 下星期四美国大使馆举行什么活动? 活动在哪儿举行? 6.模仿课文说一说 (1) ()月()日是(),为了庆祝(),我们在 ()举行()。 (2)如果你(),就给我们发()、发()或者打()。 二、学习课文二生词(20分钟) 1.读课文二生词(读法如课文一) 2.词语用法 (1)全 我们班今天全来了。 十个包子我全吃了。 我们班同学全去吗?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教案

第25课《我听不懂他们说的话》教案

第一次课(90分钟) 一、复习第24课(15分钟) 1. 听写第24课部分生词 为了、大使馆、晚会、如果、短信、让、 后边、绿色、护照、忘不了 2. 用下面所给词语组成句子 为了感恩节他们举行庆祝要一个 晚会 如果短信你给我有时间发就一 个 妈妈了寄礼物生日来给我 下课以后我宿舍去回就了 下次把带我咖啡我的来 看到我邮件已经你的了 楼下就快餐店是 二、学习课文一(70分钟) 1.读课文一生词:跟CD读两遍,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读 至熟练;请学生读,纠正发音。 难读的词语:出租车、司机、住院、担心、机会 2.词语用法 (1)懂 听懂了他的话我全听懂了。

没听懂司机的话我没听懂。 能听懂你能听懂一般中国人说的话吗? 听不懂有时候听不懂,有时候能听懂。 练习: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些词语说一说 看懂了 没看懂 能看懂 看不懂 (2)出租(汽)车 坐出租车我坐出租汽车去学校。 打车我打车去。 打的(dī)我们打的走吧。 (3)担心 担心:担心(谁,什么事),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妈妈生病了,但是他不能回家,他很担心妈妈。 我担心我听不懂。 不用担心! 我担心。 (4)机会 在中国,说汉语的机会很多。

有机会我希望去中国人家里看看。 有机会我一定去韩国旅游。 有机会我。 (5)感觉 我感觉北京人很好。 我感觉身体有点儿不舒服。 看了这部中国电影,你感觉怎么样? 你感觉这里的老师(食堂、宿舍、天气)怎么 样? 你在北京感觉怎么样? 3.读课文一:听CD两遍,领读两遍,然后学生自读,最后请学生读,教师纠正发音。 上课的时候,我能听懂()的话。可是,到了(),()我常常听不懂。坐出租车的时候,虽然我很喜欢(),但是他们(),我常常听不懂。 我生病住院的时候,也担心听不懂()的话,可是他们知道我是外国人,跟我说话(),我差不多()。还有,很多中国人也喜欢跟我()。我每天能有机会跟这么多中国人(),感觉()。 4.学习语法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评析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评析 14级汉语国际教育潘琛 F21414030 注:本案例来自于实训课堂学生试讲案例,授课人为其他学生,教学过程由本人听课记录下来。 案例正文 标题:在活动中学汉语 关键字:以学生为中心交际文化教学与技能教学相结合 一、教学背景 教学类型:对外汉语综合课 教学内容:第九课《一封信》 教学对象:母语为非汉语的留学生 教学目标: 1、掌握生词的听说读写和运用 2、掌握表示原因和假设的句式用法 3、掌握简单记叙文的和书信的书写格式 4、掌握简单的量词搭配 教学时间:全课有一个课时,共90分钟。 教学环境:中国教师在中国教汉语的语境,在中国学习,具备目的语环境,学习效果较为理想。 学生特点: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分布比较广,主要是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但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存在差异。 二、教学过程描述 环节一:组织教学 1、问好 教师语言:同学们下午好! 学生语言:老师好! 2、导入 教师语言:写信是中国人传统的联系方式。大家都是怎么联系家人和朋友的? 学生行为:学生们争相回答。 学生回答:打电话/发短信/E-mail/视频…… 教师语言:小天以前也是用那些方式联系好朋友的,不过今天他给好朋友东东写了《一封信》。我们来看看信里都写了什么吧。 教师行为:教师打开PPt,展示今天的课题——一封信。同时黑板上进行板书。 环节二:学习新课 1、生词讲练

生词一:香港 教师行为:教师展示PPT图片,并向学生提问这是哪儿。 学生回答:上海/北京/不知道…… 教师行为:教师告诉学生这是香港,引出生词香港,并在黑板上板书。 学生行为:学生看老师是怎么书写汉字的。 教师行为:教师领读生词,读两遍,并用手势强调声调的升降。 学生行为:学生齐读生词两遍。 教师行为:教师请几个学生读生词,并注意纠正发音。 生词二:冬天 教师行为:教师展示PPT图片,并向学生提问。 教师语言:图片中的人穿得衣服多不多? 学生回答:多。 教师语言:他们穿这么多衣服,说明很冷对不对? 学生回答:对。 教师语言:同学们知道什么时候很冷吗? 学生回答:不知道/春天/秋天/冬天…… 教师语言:对,我听到有人说了冬天。冬天很冷,要穿很多衣服。 教师行为:教师进行板书,同时领读生词,读两遍,并用手势强调声调的升降。学生行为:学生齐读生词两遍。 教师行为:教师请几个学生读生词,并注意纠正发音。 生词三:手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