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概论练习题

教育概论练习题

教育概论练习题
教育概论练习题

《教育概论》模拟练习

Ⅰ导论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

1、《学记》----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我国儒家学派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它阐明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任务、制度、内容、原则、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等,体系比较严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在这本著作中,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贯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教育学研究范式----范式这个概念代表了从事某一特殊领域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信念、传统、理论和方法。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了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和主要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不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不是教育学的研究方式,也不仅仅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取向。

二、问题简答

1、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是在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还没有系统的理性认识,没有成为教育之“学”。因此,可以把这一教育认识活动阶段称为“前教育学时期”。这一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2、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普通教育学》这本教育学的巨著已经完全脱离了哲学的体系,形成了教育学自身的话语体系。其次,赫尔巴特还指出:“假如教育学希望尽快地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而不再有这样的危险——像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那么情况可好得多。”总之,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这一论著中从一定的理论基础出发,应用一系列的教育基本概念,建构了完整的独立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

3、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某一个问题构成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

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教育学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教育而是教育问题,而且是已经意识到的现代教育问题。因为不管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还是教育规律,只有当它们成为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时,才有可能成为它的研究对象。

三、观点辨析

1、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较为完善的教育学论著。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论语》中虽然有众多对教育的论述,但是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前教育学阶段,虽然对教育活动的论述已经不少,但是在论述教育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简单形式逻辑的推理上,即使有些论述比较深刻,也显得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理论论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2、教育现象也可以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参考答案:所谓教育现象,指的是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关教育活动的一种客观实在。教育现象是客观地存在并且融合在整个的社会现象当中,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教育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之所以说教育现象不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是因为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能被人们意识到,因为教育现象是存在于社会客观现实之中,但是这些教育现象有时和其他社会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人们并没有把它当作是教育现象。既然不把它当作是教育现象,就谈不上将它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是教育现象即使被意识到,也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因为现代教育学更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教育,更关注的是教育的现代特性。

3、对新中国教育学理论模式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教育理论。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新中国教育学理论模式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的教育理论。苏联的教育学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几乎中小学教师人手一本,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就是当时中国教育学的代名词,这一时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直到今天还留有深刻的痕迹。

四、理论阐述

1、试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前教育学阶段—教育学形成阶段----教育学多样化阶段。

2、简述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向。

参考答案: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并不算悠久,但在它的发展进程中,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却在不断发展。概括讲,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学研究范式逐步走向多元化。这一方面是指教育研究范式日益增多。随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断拓宽,一些新兴的理论和学派给教育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更主要的是给教育学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教育学研究新观念、新做法不断出现,教育学的研究范式逐渐增多,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教育学研究范式多元化的另一含义是指教育学研究中某一种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共存的局面。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等等各种研究范式因为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特点各不相同,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互为支持和补充,形成了一种个性张扬、多元并存的新局面。

第二,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不断革新。在教育学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已有的教育学理论难以对新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甚至难以对这些教育实践中的新现象做出解释,于是便要求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不断革新。

第三,我国的教育学研究范式还处在引进和借鉴的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研究流派。如前所述,尽管我国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有悠久的教育历史,但真正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学在我国发展较晚,20世纪初才得以起步,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教育学的研究基本上还处在一个引进国外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研究方法的阶段,对教育学还缺乏独立的科学研究。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种教育思潮涌入中国,一些研究者在积极吸纳国外的一些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建构本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Ⅱ第一章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

1、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我国儒家教育的经典文集。《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五经》是《易》、《诗》、《书》、《礼》、《春秋》。

2、终身教育----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郎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理论,指出接受教育应当是人一生不断、反复的过程;提出把工作与学习交替起来,把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起来,把各种正规教育与非正规形式教育联系,在人们需要教育的时候,能以最好的形式为人们提供最好的教育,使教育能贯穿全人生,从出生(甚至生命的形成时)到坟墓。

3、“产婆术”----“产婆术”是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即为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施教者只不过是学生新思想的“助产”者。教师就是“产婆”,其任务在于帮助学生“生产”----新思想、观念的产生。

4、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有教育作用、教育职能等不同的称呼,它是指教育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或作用。

二、问题简答

1、简要评述教育的几种起源论。

参考答案:(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5)教育生活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生活与劳动是并列关系,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提升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实切性,丰富

了教育实践理性,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基于低下生产力水平,教育具有原始性。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3、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第二、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阶级性。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第四、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4、东、西方教育都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东方教育的特点:第一、东方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当然,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教育之中,注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支配作用也是一种占主流的思想、行动。第二、东方教育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第三、东方教育具有强制性。当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强制性的问题,但究其严格性与程度而言,远远不及东教育。

西方教育的特点:第一、在西方教育中,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支配作用较少,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师引导作用之特点。第二、学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在西方教育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就在于此,此反映西方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之特点。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等,教师只为学习环境的制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育中少有教师强制、严格纪律约束等现象,此反映西方教育中自动性之特点。

5、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根据对现有的研究材料总结发现,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长期性,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6、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各有哪些个性?

参考答案:资本主义教育因其教育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制约,因而其教育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二是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社会主义教育也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制约,因而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要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二是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三、观点辨析

1、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自觉的教育、指导和学习就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动物界。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只不过继承和改进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一些新的性质而已。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虽然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但其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把动物为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而进行的本能性活动作为人的教育的基础,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机械地还原为生物现象,忽视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甲说:“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乙说:“教育就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你

认为呢?

参考答案: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正确。我认为在论及教育的功能时首先是要坚持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即发挥教育对人的影响、选择教育对人正面的影响---促进发展功能,即在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内容上实施全面的教育内容,在过程中完成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过程,使人趋向真、善、美的境地。其次是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即发挥教育培养社会人才,通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人口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并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科技支撑与文化服务的功能,使社会朝着文明、富裕、和谐的方向前进。

四、理论阐述

1、试述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当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民主政治替代宗法专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系统的全面变革时,世界教育也表现出许多共同性。

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现代教育面向全体公民,培养具有相应智能与品格的劳动者就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现代社会教育还重视教育的公平性,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的机会均等,把传统教育目的观由精英教育转变到精英教育与大众并重。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现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教育挑战与现代教育的社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功能,使得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功能在与社会高度联系中得到体现,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日渐强大。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现代社会的教育内容,无论是从教育内容的时代分类,还是教育内容种类划分,都是十分广泛的,为古代社会教育所不能比的。现代教育的内容富于变革性,不断地调整课程、编写新教材,删去或压缩原有课程、教材中陈旧的部分,把当代科技的新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民主政治、以法治国、教育的生产性、普及教育等因素促使了教育立法的发展、以法治教的实施。重视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由于科技创新速度加快、社会急剧变革,要求人们不断地接受教育训练,因而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普遍的观念。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郎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理论。当然,终身学习是受教育者个人的认识、态度问题;终身教育是实现个人终身学习的教育保证,而学习化社会则是实现终身教育的社会保障。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业务的意识、知识、情感和技能。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同历史以经验指导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则注重科学指导,由此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获得重视。

总之,从总体看,现代教育比之于古代教育,富于高度的革命性。

2、给出教育的概念并说明之。

参考答案: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对此“教育”概念的界定,做如下说明:

第一、此概念注意抓住教育的基本矛盾----人类自身欠成熟与社会要求既成熟的矛盾。教育中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之活动,其目的就是要解决自然人(人类自身永远不能完成而又必须不断趋于完成的未完成性,表现为身心发展的欠成熟)与社会人(为一社会所预期要求的社会成员,表现为身心较为发达、自然性与社会性均较为成熟)之基本矛盾;此概念界定对此教育基本矛盾的把握使得该概念的界定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保持一致。

第二、此概念凸现教育的目的----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完成共性的形成;通过社会的个体化,完成个性的形成,作此目的之概括,抛去了具体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内容,使概念更为抽象,更具概括性。此概念的界定中,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三、此概念展现了教育的过程----完成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教育对象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知识技能、法律道德的个体化,作为同一问题两个方面的,揭示了教育的过程性;此概念界定也能涵括过去的经验—操作式定义,揭示了“教育”概念的抽象性、教育活动的实践性。

第四、此概念揭示了教育活动的诸多属性----交往性、动力性、社会性。教育作为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两个方面的耦合,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社会”的交往过程,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与社会影响之间的作用是互动的,突出教育的动力性特征----施教者的引导与受教者的主动,教育对象的发展就在此过程中通过社会性的/主动型的交往而得以实现。

第五、此概念的界定也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层次性:广义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活动,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狭义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活动。

Ⅲ第二章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

1、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即人改造和征服客观世界能力的发展。

2、二因素论----主要指的是人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就是遗传和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决定性。

3、道德内化----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道德内化的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4、科学人本观----人的本质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自然人是人作为生物体与动物共有的特质;社会人是人作为社会的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要接受教育和进行实践的社会人。

二、问题简答

1、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参考答案:影响人类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实践四个方面。其中遗传是生物基础;环境是外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教育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而个体实践是人最终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也是人要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2、简述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因而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

3、简述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第一,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他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中对劳动能力的影响作用最大。第二,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纯粹的劳动能力、艺术才能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是不存在的,都包含有政治教育的因素和哲学观点的教育。因此,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第四,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

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4、请简要回答遗传影响人发展的辩证性。

参考答案:遗传影响人的发展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人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不完全取决于遗传素质,而还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不能认为儿童智力水平和品质早已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对这些“智力种子”的萌发或者只能延迟或者加速这些先天的遗传能力的实现而已。

三、观点辨析

1、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发展。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科学。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即人改造和征服客观世界能力的发展。

2、个体的活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

参考答案:说法不正确。个体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心理活动使人们获得了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形成了各种心理活动的能力和个性。而人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参考答案:此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它集中体现了生物特征DNA的遗传是父辈通过基因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俗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人生长发育最基本的前提。

四、理论阐述

1、环境影响人发展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环境影响人发展的表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自然环境中的构成因素众多,它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臵。比如光照、空气是生命生长发育的最终能量,它为生命的群体、人类的个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能源。

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包括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显而易见,这一切对人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生活在不同制度下的人们,对某一特定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认识是有其共同性的特征的。

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第一,从个体心理素质而言,通过德育、智育和美育,追求智力、道德和情感全面和谐的发展,塑造真善美三者相融合的理想化个性。第二,从心理素质与生理素质的和谐统一而言,通过体育与德智美诸育的结合而追求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从人格体系的开放性而言,全面发展的大教育应当追求个体与外部世界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有机榫合,追求陶行知先生那种“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的教改理想。

五、案例分析

1、阅读材料: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差异大,于是对几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自学课外读物,同时让他们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把有关内容有选择性地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并让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使该班提前5个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这位老师的做法符合或

违背了哪些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指导,接收到不同深度的知识。

2、阅读材料:在一项家庭调查中发现,家庭和睦以及父母有较多时间陪同孩子学习和娱乐的家庭,大多数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而家庭中父母不合,多有争吵的家庭以及父母多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与子女的亲子活动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的事事不关己。请问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家庭作为人生的起步地,它的教育具有启蒙性特点;家庭作为基本的常存教育单位,教育的时间具有开放性,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随机性要求;家庭的血缘性使得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可以是无所不谈。当然,家庭中的许多元素也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才具有概括力,才具有感召力。

Ⅳ第三章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结构----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这里的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各级学校的比例构成、各类学校的比例构成、各级教育内部各类教育之间的比例构成、学校系科的专业设臵以及学校的布局结构等。

3.教育公平----其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收教育的机会,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政治上的公平和经济上的公平。

二、问题简答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参考答案: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

2.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3.简述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参考答案:科技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教育对科技的影响: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4.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教育对文化的影响:现代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现代教育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有利于文化创新。

三、观点辨析

1.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教育先行并非教育无限制地先于经济发展,而是有一个限度。教育不能脱离经济的现有条件而盲目发展,教育无论怎样优先发展都必然反映经济的发展实际,必须考虑本国经济实力和生产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限制。教育的发展都是立于本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绝对不经济现状而无限制地发展教育,即使有,也终将受到经济的惩罚。

2.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参考答案:该说法是错误的。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学校教育等推动文化的进步,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文化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教育,是文化变迁的主要推动力。

3.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答案:该说法正确。因为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所以唯有发展教育才能不断推动科技发展与进步,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四、理论阐述

1.试论“教育先行”

参考答案:教育可以先于经济而发展。教育不能无限制的先于经济而发展。教育先行总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所决定。

2.试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阐释“科教兴国”提出的战略意义。

参考答案: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五、案例分析

1、阅读材料: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也称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劳动力。而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主要指其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其中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又是主要的。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2、阅读材料:材料1: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应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融合中不失其相对独立,在对峙中体现超越。因此,不难看出,教育既可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樊篱,也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归根结蒂要看教育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但不管怎样,教育地位的合法性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2: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说它独特,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活动像教育这样以明确的目的、精选的内容、系统的方法去培养人的,人才的成长有自身规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品德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必须遵从认识活动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群,就是探讨教育活动的内外规律性特征的。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把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来看待,它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与观念系统,因此,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前几年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要让经济规律来取代教育规律,让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自生自灭,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有预谋地残害教育,也是出于对教育的无知。

材料3: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他们依

靠对学生知识、思想的影响,主导着社会的智力状况和思想走向,是一股特殊的不客忽视的力量;学生是社会上一种特殊的群层,并有着独特的文化;教育设施是标志教育存在状态的一类独特存在;教育活动是一类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学校中的课程虽来源于社会文化,但自有内在规律,并自成体系。

上述材料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参考答案:教育存在是合法的、合理的;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系统及运行规律;教育受社会因素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联,教育是相对独立的。

Ⅴ第四章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2、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3、个体本位论----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4、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5、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功能,是一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二、问题简答

1、教育目的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宏观性。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第二、预期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第三、强制性。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第

四、时代性。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

2、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哪几种?

参考答案: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以下两种:第一,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所谓外在的教育目的,即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因而又称为“正规的教育目的”;所谓内在的教育目的,则是作为个体主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对参与教育活动者的教育行为起作用的目的。第二,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所谓指令性教育目的是指立法与执政部门、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所谓指导性教育目的是那些不拥有政治权力的部门和团体制定的。

3、确立教育目的有哪些客观依据?

参考答案:确立教育目的有以下三个客观依据:第一、生产力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第二、生产关系的影响。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第三、受教育

者身心的制约。首先,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其次,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4、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区别: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深受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以现代社会的期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和尺度的。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臵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臵课程。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一种“授之以鱼”的方法;素质教育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方法。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仅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以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

5、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所组成。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6、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有以下三个方面:应试教育是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产物。应试教育也是当前我国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教育机会竞争激烈。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

三、观点辨析

1、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对待五育,要坚持“五育”并举,使五育均衡发展。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对于五育,我们要防止重此轻彼、顾此失彼,要坚持“五育”并举,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但“五育”并举并不是均衡发展。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处理五育的关系时,我们即不能只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只看到它们的区别,我们要辨证统一的看待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关系。

2、我们对待应试教育应该全盘否定,而对待素质教育应该全盘接受。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应试教育有很多弊病和危害,素质教育有很多优点和好处,但我们要辨证的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万能的,因为教育本身就不是万能的。影响人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教育仅仅是一种影响而已。此外,我国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走入实践没多久,素质教育理论这方面还准备的不足。应试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学生具有应试能力,也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此外,教育离不开考试手段,考试具有选拔和评价功能,素质教育的结果同样需要考试进行衡量,高素质的人才也需要考试来选拔。

3、在教育实践中,“应然”的教育目的基本上等同于“实然”的教育目的。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由于国家教育目的在理解、贯彻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当事人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应然”的教育目的并不等同于“实然”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当事人观念中的教育目的也并不必然地反映社会总体的教育目的意识。在教育实际生活中发挥直

接作用的,往往是“实然”的或“内在”的教育目的。

四、理论阐述

1、论述我国当代教育的目的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参考答案::当代教育目的价值观的转变有以下两种:第一、由“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传统的教育目的论,都没有把人作为主体来培养,也没有发挥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教育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这种人不是社会的工具,而是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培养变革社会、推动社会的主体人,必须实行以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为目标的主体性教育。“建构”不是把人作为客体进行塑造,也不是人的自然发展,它是在人的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使人得到新的发展的过程。它把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主体的发展水平与教育的要求(教育目的)等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了起来。第二、“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14~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了个人的主体意识。从此,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个人的主体精神。但这种主体性在满足对自然的统治之后,人类的生存家园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人统治他人之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因此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社会环境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之中,这促使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个人主义的理性主体性或占有性个人主体性进行反思,呼唤一种新主体性,一种共存的类主体性。教育也从培养孤立的个人主体转变为培养类主体,从发展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这样的类主体教育,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不只是以个人发展为目的,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第二,类主体教育作为面向个人主体的教育,它发展的不只是“颈部以上”的认知方面,而是人的完整人格即真善美的统一,它发展的不是以征服占有为目的的个人主体性,而是人的“共存”或“交互”主体性。

2、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有哪些?

参考答案: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有以下: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18世纪中叶,卢梭提出培养所谓“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取向。即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有其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其人格特点是:自爱、自主、自立、自制。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新人文主义是18世纪、19世纪之交主要在德国兴起的带有启蒙色彩的哲学、文化、艺术思潮,它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传统在德国的反弹。新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取向旨在弘扬更加纯正的古希腊文化,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其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为后来长期流行的口号:“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或“德、智、体和谐发展”。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带有功利色彩的所谓“个人完满生活准备”说的教育目的论。所谓“完满的生活”,包括: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自我保全的活动;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同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这是一种带功利主义色彩的教育目的论,其出发点为“个人生活”,只是在个人生活中注入社会内容。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19世纪末,为矫正“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之偏,产生了“社会本位”教育目的取向,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他认为人们应当同自己肩负的职责相适应,即个人不能不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专业化。他还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同时他还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每个个体都具有双重人格:“个体我”与“社会我”。“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3、谈谈你所理解和的“素质教育”?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它是凸现以提高学生创新力为核心的主体教育,在教育与人的关系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它是“造就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它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的教育,它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等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素质教育是体现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强调学前经验和学校学习的结合,学校和学校后实践活动的结合,强调各级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上的一体化,体现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体化,体现教育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结合的教育。

Ⅵ第五章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

1、教师----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2、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3、发展性教师评价----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师评价制度。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评价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而且,它不是指某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是指一系列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的总称。

4、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以教师为研究者、以实践情境为研究场所的研究形式。由于行动研究强调从经验中学习,强调实践者就是研究者,注重“研究”与“实践效果”的有机结合,因而它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5、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它不是作为大学研究基地的实验学校,也不同于我国师范院校所设立的附属学校,更不是在现有的大学和中小学校之外重新设立的新的学校形式,它是在原有中小学校的基础上与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合作形成的,融合教师职前培训、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学校形式。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功能。其目的是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促进学校和大学的发展。

二、问题简答

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参考答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参考答案::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发展性的人;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3、什么是学生社会化?

参考答案:学生社会化是学生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因此它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学生社会化目标一般包括:养成社会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形成价值观念;认可角色定位;掌握职业技能。学生的社会化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其内容的任何缺损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的社会化,因此,学生的社会化是在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维度上展开的。

4、教师劳动的特点?

参考答案: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内容的再创性、重组性;劳动手段的示范性、多样性;劳动效果的迟效性、长效性

三、理论阐述

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参考答案:现存问题。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

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

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参考答案: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与学生携手共建师生关系。

四、案例分析

1、阅读材料: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参考答案:从课程与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2、阅读材料: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

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Ⅶ第六章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

1、课程----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2、自然设计模式----自然设计模式(naturalistic model)是美国课程学者瓦克(Walker,1971)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借鉴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两种设计模式的优点,关注课程实践中的实际进展,从而建构一种符合实践需要的、实用的课程设计模式。

3、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教者的行为会使学习者的行为产生一些变化。狭义上说,教学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其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态度、能力,使其获得发展。

4、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综合教学过程的诸要素,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教学策略一般具有指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二、问题简答

1、把课程等同于学问与学科的局限性在哪里?

参考答案:①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②忽略智力发展、创作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度向;③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经验;④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的诠释等。

2、当前理论领域关于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主要有哪些观点?

参考答案:①强调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过程发展取向,它关注的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教,而不是教什么。②强调教学组织及效能的科技取向:这种课程设计的观点认为,课程的作用在于寻找有效的手段,用以实现一系列事先规定的目的。③强调个人成长的自我实现取向:他们认为课程的功能在于协助儿童争取个人解放和自我实现。它关注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作用。④强调改革的社会重建取向:社会重建取向强调课程设计时重点考虑社会需要、社会改革和承担社会责任。他们认为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以及提高儿童的批判意识。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他们遵循三个原则:真实、行动取向和价值教育。⑤强调教学内容的学术理性主义取向:它所关注的是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继承文化传统的工具,同时使他们学习前人创造的伟大思想和事物。他们主张设臵传统学科,以使学习者获得具有力量的、精确的和普遍性的思想。

3、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①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着预先制订的行为目标来进行。②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而不含糊的外显性行为

目标。③重视目标的结构性,要求按不同的层次水平将各项目标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④主张目标的“价值中立”。拥护这种模式的学者们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因此课程设计是一个技术问题,就像工程技术理论一样不受社会价值标准的约束,它只是为某一既定目标的实现提供手段,其本身可以单独由经验方法来确定。⑤在目标模式规范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是以社会为出发点的,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因而特别注重教师的作用。

4、国外学者如何对教学进行界定?

参考答案:①描述式定义。教学的描述式定义指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今天的教学的描述性定义可作如下表述:教学是传授知识或技能。②成功性定义。教学的成功性定义指将教学作为成功。它表明教一定包含学,“教—学”(teaching—learning)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③意向式定义。教学的意向式定义指将教学作为一种意向活动。意向式教学是人们对教学的一种期望,期望教学能引导学习者的学。教师教学的成功,在于人们对其教学的期望。④规范式定义。教学的规范式定义指将教学作为规范性行为。这就要求教学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条件,是使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理智的因素——事实根据与推理运用的因素。⑤科学式定义。教学的科学式定义指将教学界定为一个专门性、专业化,具有科学性的概念。

5、怎样有效运用教学监控策略?

参考答案:有效教学监控策略的制定和选择,需要以教学目标达成为前提,以教学主体的互动为本,以课堂教与学的行为为中心,从教学情境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据此有效教学监控策略包括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策略、主体自控策略、课堂互动策略、教学反馈策略等;①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策略:一般来说,应付偶发事件的办法有三种,即冷处理、温处理和热处理。②主体自控策略,包括激发主体动机,提高主体的自我认知水平;提高元认知监控的水平。③课堂互动策略:主要有规范约束策略、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策略、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策略、行为矫正策略等。作为课堂教学监控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的师生互动也是教师采取一系列有效教学监控策略的结果。④教学反馈策略:从反馈源上分,有教师反馈、专家反馈、学生反馈、同行反馈等形式;从反馈方式来看,有现场言语反馈、摄像反馈、测验反馈等。教学中采取何种形式的反馈策略最有效,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理论阐述

1、关于课程本质问题有哪些重要认识?

参考答案:①课程本质认识一:课程即学问和学科。把课程等同于学问(discipline)和学科(subject),是出现最早且流行甚广的一种观点。把课程看作是学问和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课程的主体,但并没有反映出课程的全部。

②课程本质认识二: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把课程看作是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安排,甚至教学方法和技术设计都包含在内,力图实现对课程的较全面把握,既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又强调教学活动过程的预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但这种观点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过于重视计划性;第二,过于重视“书面化”的课程形式,而忽视了真实教学情境的课程意义;第三,把教学计划等同于课程,混淆了课程与教学的概念,缩小了课程的外延,导致课程研究的狭窄化。

③课程本质认识三: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这一课程定义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科学管理原理为基础,强调目标预测、行为控制和工作效率,在课程设计时注重事先制定结构化和序列化的学习目标,以此作为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它将课程计划和教学情境进行了明确的区分,这一做法是十分必要的。但把课程仅看作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不能处理好学习结果的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处理好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系,容易导致对校园环境、师生互动、心理气氛等与学生成长有重要关系的非预期因素和过程的忽视。

④考察本质认识四:课程即学习经验。把课程看作学习经验,实际上是把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一部分,把教师作为课程发展人员的一部分,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暗示课程改革不是单纯的学科或教材的改革,因此,其积极意义值得我们肯定。但批评者也指出了这种观点的不足之处,如未能指出何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可能排除了系统化的知识;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可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经验;未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果,似乎以学习经验为目标。

⑤课程本质认识五: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有研究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把课程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从文化产生、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出发揭示课程的内涵。文化的再生产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实现的文化选择,二是在文化变革过程中实现的文化创新。从整个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出发来考察课程现象,研究课程问题,有助于加强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为我们深入理解课程、研究课程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和新颖的思路,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但如果看不到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特殊性,以及文化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类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性,则不利于我们对课程的恰当认识。

综上所述,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2、你认为学校课程具有哪些重要特点?

参考答案:第一、客体性。相对于学习者来说,课程是一种外在于学习主体的客观存在,是学习主体认识和经验的对象,而不是主观性的自我意识或观念。第二、目的性。从人类教育活动所特有的育人目的性角度看,课程也无非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手段,具有预期的目标指向性,如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经验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影响因素、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课程应该是可以通过认识和实践而转化为个体经验的,不管这种经验是知识性的,还是活动性的。第四、教育性。从内容性质看,学校课程应在学校环境中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和作用,缺乏教育性的经验不属于课程范围之列。第五、系统性。具有预期目标的课程不论其存在形式如何,总脱离不了一定的结构系统,包括横向的组织与纵向的序列。

3、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

参考答案:教学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以不同形式表现出的一些矛盾关系。这些基本关系主要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动力与操作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这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和缺乏沟通的关系。②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教与学的关系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等特征。③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不能完全割裂的内在联系。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的获得总是个体通过蕴含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过来,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起来。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教学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两者都不可偏废,应力求它们的统一。教学应努力克服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割裂开来的偏向,在强调从书本中系统地掌握间接经验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掌握直接经验的乐趣,以实现教学的目的。⑤动力与操作的关系:教学动力与操作是教学系统运作的两个侧面。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形式来

具体操作。教学动力与教学操作的关系,主要涉及教学运行的机制。⑥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两种教育思潮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各自的不足也正好是对方的优势。教学的最终理念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因而,我们认为理想的教育发展观应建立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理整合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教育需要融合在教学中。

Ⅷ第七章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

1、教育制度----指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体系的总称。

2、教育体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体制是指是指教育行政机构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广义的教育体制是指各种教育机构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与教育学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内涵和外延重叠。

3、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的国民基础教育。

4、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5、校本管理----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一场国际性学校管理改革运动。它主要是强调教育管理权的下移,把中小学作为决策的主体,运用分权、授权、协作、团队等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技术,来构筑学校与外部(上级主管部门、社区等)及学校内部(校长、教师、学生等)的新型关系。其着眼点在于学校效能的提高。

二、问题简答

1、何谓义务教育?它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

2、谈谈你对当代中等教育的认识?

参考答案:主要从中等教育的产生、中等教育的阶段、中等教育结构,以及中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来谈。

3、谈谈你对当代高等教育的认识?

参考答案:主要从高等教育的产生、高等教育的层次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来谈。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局限有哪些?

参考答案: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具有过分制度化、封闭性、霸权性和一次性等弊端。

5、何谓终身教育?它的影响有哪些?

参考答案: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受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一方面传统的学校教育的体系正在从时间和空间上突破其局限,变得不拘形式;另一方面,非正规教育的迅速兴起正成为正规教育的有益补充。

6、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主要有:教学管理、人事管理、总务管理和学生管理几个方面。

7、什么是“校长负责制”、“校本管理”?

参考答案:校长负责制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实行的一种校内管理体制,它包括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项制度。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一场国际性学校管理改革运动。它主要是强调教育管理权的下移,把中小学作为决策的主体,运用分权、授权、协作、团队等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技术,来构筑学校与外部(上级主管部门、社区等)及学校内部(校长、教师、学生等)的新型关系。其着眼点在于学校效能的提高。

三、观点辨析

1、中等教育的普职之争的实质是现代中等教育中的教育分流问题。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正确。关于普通学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是分还是合的争论被称作普职之争。普职之争涉及的是学生的能力和能力倾向的多样性、社会对中等教育需求的多样性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等问题(1分),中等教育必须提供多样性的教育才能满足需要,但是对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分还是合以及何时分的问题存在争议。因此中等教育的普职之争的实质是现代中等教育中的教育分流问题。

2、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基本的特点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正确。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的国民基础教育。它具有三个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其中强制性是最基本的特点。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基础教育,强制性直接来自于法律的权威。免除学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保障,而普及基础教育是最终追求的结果。

3、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错误。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终身教育仍然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在时间上,将学龄期向前和向后扩展,涵盖人的一生;在空间上,由学校扩展到社会和家庭。因此,终身教育不是不要学校教育,而是要求学校教育制度能够从人的学习需要出发增加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理论阐述

1、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参考答案:校本管理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学校自主、共同决策;校本管理与我国校长负责制异同;校本管理对我国教育管理的重要启示在于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一是校长与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的关系。

2、面对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存在哪些局限?其改革方向是什么?

参考答案: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局限表现在过分制度化、一次性、霸权性、封闭性。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终身教育特点。

五、案例分析

1、阅读材料:“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试用所学过的教育学知识对这段话作出分析。

参考答案:把学校视作工厂,这是一种科层组织观。科层组织观强调组织内部的秩序。重视提高学校组织的效率。忽视了学校中人的维度。过分简化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2、请阅读以下材料: 1984年4月,美国“全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提交白官发表的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寻找教育问题的答案,必须致力于终身教育,开创一个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教改起动。]991年4月18日布什总统发布的《美国2010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又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美国的这一改革方向体现了当代教育学在哪些方面的发展 ?

参考答案:反映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学习化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终身教育制度的特点。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_特殊教育概论___ __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智力落后(我国) 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3)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2, 2、超常儿童 是由下列三种主要的心理品质构成和相互促进的:一是中上等以上的智力,二是较高的创造力,三是强烈的动机与责任感。 3、癫痫 癫癎俗称羊癲疯,是脑部未能对神经细所释放出来的电流作有效的控制而突然引的抽搐现象。 4、学习困难(我国) 智力正常~学习成绩明显不良~学习效果不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的儿童就是学习障碍儿童。 二、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C; 2、C ; 3、C; 4、D; 5、B; 6、C; 7、D; 8、A; 9、A;10、A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 1、简述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点 ,每要点2分,

,1,固着性行为 ,2,自我刺激性行为 ,3,自伤性行为 ,,,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2、简述多重障碍儿童教育训练的环境模式及课程设置。 环境模式是着眼于多障儿童未来实际活动范围及其涉及到的真实生活环境进行教育训练的模式。,4, 多障儿童大多是严重障碍儿童~他们最基本的和最有可能实现的需要是日常生活自理~所以从他们开始接受教育训练起~教育内容就来自于现实生活~培养的目标就是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相应的课程设置如衣、食、住、行、交流、休闲娱乐、安全防范和应急求助等~对 1 这些方面发展比较好的~还可以进行职业教育~掌握生存技能。实践中~教师或治疗师要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了解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然后同样在真实环境中训练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技能。,4, 3、简述特殊儿童职业教育的内容。 培养职业意识,3, 是职业探索,3, 就业准备,2 4、简述“十五”期间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基本目标。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3,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3, 办好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校)~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 四、论述题(28分,每题14分)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 第五章课堂教学 一、判断题 1、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它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和谐统一的。(√)P146 2、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P147 3、教师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与学生学科素养成正相关。( )P149 4、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P149 5、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P151 6、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P158 7、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有着选择、改造、控制的功能。(√)P158 8、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既是教师活动的任务和内容,也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P158 9、教学策略是指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的综合。(√)P167 10、概念形成模式是由美国教育家塔巴提出的。(√)P169 11、探究训练模式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组织作用的概念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整合关系和适当程度。( )P173 12、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主要反映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P178 二、单选题 1、班级规模要适宜,据我国有关规定,在容量上每班学生为(C)。P154 (A)30-35人(B)45-50人(C)50-54人(D)55-60人 2、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A)。P158 (A)主导作用(B)中心作用(C)决定作用(D)重要作用 3、教学相长的意思是(D)。P161 (A)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B)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提高的过程 (C)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提高的过程(D)《学记》中提出,意思是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 4、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中,第二层级的主成分以(B)为主要标志。P162 (A)记忆因素(B)理解因素(C)判断因素(D)应用因素 5、有目的引起新问题情境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介入,这样的教学是(C)。P164 (A)解释性理解水平教学(B)记忆水平教学(C)探究性理解水平教学(D)开放性转换教学6、(C)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P165 (A)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C)教学模式(D)教学评价 7、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B)。P165 (A)理论体系(B)策略体系(C)中介体系(D)实践体系 8、角色扮演模式是基于谁的实验以及主张提出来的(B)。P175 (A)塔巴(B)F.谢夫特和G.谢夫特(C)萨奇曼(D)马夏拉斯和考克斯 9、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其中程序教学模式最为典型,如(A)提出的直线式经典教学程序,其流程为“解释——问题——解答——确认”。P180 (A)斯金纳(B)克劳福德(C)凯(D)萨其曼 10、凯程序属于哪一种教学模式(D)。P181 (A)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B)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 (C)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D)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练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练习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法规——亦可称教育法、教育法律或教育法律法规,它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意志,通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调整有关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和。 2、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教育法律关系同样也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3、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颁布并通过一定的教育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育行为规则。一个完整的教育法律规范应当包括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要素。 4、教育立法——教育立法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行使国家教育权的行政机关,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一定社会的教育秩序,根据其权限和一定的程序,以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制定、修改或废止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 5、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其主要包括三种方式: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6、教育法规的适用——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将法律适用于具体人和组织的专门活动。

7、教育制度(广义)——根据国家的性质所确立的教育目的、方针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各种机构的体系和运行规则的总和。 8、狭义的教育制度——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9、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机构,其中既包括学制系统以内,以实施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 10、学位——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的学术性称号,表明学位获得者所达到的学术或专业水平。 11、教育督导——教育督导是指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为保证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所辖地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制度。 12、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指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经认可的社会组织,对高等学校及其他高教机构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条件等进行综合或单项的考核和评定制度。它主要有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等形式。 13、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14、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15、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是指通过教育法律法规设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有关教育活动引发的纠纷,从而使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的活动和制度。 16、教师的义务——指法律规定的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

教育概论171答案

《教育概论》模拟试卷A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A 4.C 5.C 6.A 二、概念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2.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3.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 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 4.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的完善的过程。也就是有一个专业新手逐步发展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三、简答题 1. 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是: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2)难以满足学生个体化的学习需要;(3)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 3.(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是主体性的人;(3)学生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4.(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

《特殊教育概论》试题答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教育诊断中,可作为筛选工具使用的是() A、画人测验 B、麦卡锡儿童智力量表 C、中国比内智力量表 D、韦氏量表 2.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发布的时间是() A、1986年 B、1988年 C、1992年 D、1994年 3.资源教室的方案要求:特殊学生到资源教室接受辅导的时间同在普通班学习的时间相比是() A、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 B、大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 C、时间相等 D、由资源教师确定 4.“资源教室方案在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时,要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而不止考虑学生残障的补偿”。这句话体现了资源教室的服务应符合() A、支持性 B、个别性 C、统合性 D、暂时性 5.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异质性小组的人数为() A、2-3名 B、2-4名 C、2-5名 D、2-6名 6.让普通学生戴上涂有凡士林的眼睛看东西,这是一种() A、合作学习 B、伙伴教学 C、体验性学习 D、个别化教学 7.学习困难学生与弱智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 A、年龄 B、智力水平 C、体力 D、个性特点 8.先天愚型最普遍的情形是() A、第21对染色体异常C、第23对染色体异常 B、第22对染色体异常D、第20对染色体异常 9.按照我国弱智分级标准,“二级智力残疾”属于() A、轻度 B、中度 C、重度 D、极重度 10.智力残疾定义中所说的“智力发育期”指的是() A、3岁以前 B、6岁以前 C、12岁前 D、18岁以前 11.苯丙酮尿症的致病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缺氧 C、德国风疹 D、有害物质的影响 12.弱智儿童记忆缺陷主要表现在()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以上都是 13.日常交谈最常用的声音频率是() A、500-1000HzC、500-3000Hz B、500-2000HzD、500-4000Hz 14.将“五(wu)”读成“胡(hu),是构音障碍中的”() A、替代现象 B、省略现象 C、扭曲现象 D、添加现象 15.使用假声说话是属于() A、构音问题 B、音调问题(声音高低失常、假声、破裂声) C、音量问题(声音强弱不当)) D、音质问题(声音特征奇特,气息声、嘶哑声、鼻音过多、缺乏鼻音) E、音变异常(声音高低强弱变化异乎寻常) 16.“失去知觉、虚脱、全身惊厥”意味着癫痫的() A、小发作 B、大发作 C、精神运动性发作 D、以上都不对 17.在下列各种运动项目中容易引起哮喘发作的运动是() A、长跑 B、短跑 C、体操 D、体操 18.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为3秒-30秒的是() A、小发作 B、大发作 C、精神运动性发作 D、以上都不是 19.随班就读学生的入学,必须经由() A、由班主任老师决定 B、由学校决定 C、须经父母或儿童监护人同意 D、由学生本人决定 20.一般在普通班,每班可以有随班就读学生() A、0-1人,最多不超过2个 B、1-2人,最多不超过3人

《教育方法概论》模拟练习题一二

《教育方法概论》模拟练习题一 一、是非判断题 1、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论着《学记》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2、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3、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4、在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最根本的任务,而教学是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 ( () 5、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 6、加涅认为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化、维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一整套条件。 (() 7、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是决定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8、促使“文化反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经济的出现。(() 9、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的观点可用公式表示为" S— O—R” (() 10 、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 11、对于个体而言,有意义学习就是习得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 () 12、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是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的是陈述性知识。( () 13、由于默会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一个人的默会知识是不可以传递给另外一个人的。( () 14、执拗是情感未成熟的标志之一,有研究表明,执拗和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反比的。( () 15、直觉型的学习者倾向于喜欢学习事实性的内容,而感觉型的学习者则常常更喜欢发现事 物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关系。( () 16、人们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与智力上的差异相似,不同个体有着明显不同。(() 17、冲动性认知方式的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往往低于反省性认知方式的儿童。 ( () 18、分析性思维是一种以演绎推理过程为特征的思维形式,而直觉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进行内 隐式的感知为特征的思维形式。( () 19、学徒制最初是适合手工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兴起的一种教育形式,所以,学徒制教学是 不能适应现代学校教育的教学形式。( () 20、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无对错之分,教师要根据教学情景来决定是否采用竞争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21、在教学过程中,是“教教科书” 还是“用教科书教” 不仅反映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 22、秧田式的坐位编排方式为师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 () 23、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及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 ) 24、探究训练模式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组织作用的概念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整合关系和适当程度。 ( () 25、凯程序与衍枝式程序不同的是,学生通过支序列的学习不再回到原点,而是前进到主序列的下一个问题。 (() 26、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是一种基于学生等待回答教师问题的时间分析的师生交往研究模型。( () 27、教师对学生成就的期望最终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水平有关。( () 28、课堂交往仅仅能够促进教学过程认识、情感沟通的发展。( () 29、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必须一味采取同情的态度,这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提高学生的“预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 一、判断题 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P5 2.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P249 3.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P244 4.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 )P120 5.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P9 6.存在主义认为,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强调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P72 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P111 8.在一个不存在公共法律和道德的社会里,人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P81 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P24 10.国家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1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P76 12.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P131 1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4.德育内容规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P199 15.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直接经验。( )P174 16.《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名词使用的。(√)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 )P2 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P203 1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P117 20.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是人格平等和共同探究的交往。(√)P173 21.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P41 22.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P249 23.《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P27 24.绝对评价也就是目标参照评价。(√)P250 25.国家课程的开发采用“实践—评估—开发”这种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 )P161 26.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P205 27.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P3 28.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P81 29.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P138 30.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P150 31.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P165 32.《学记》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P27 33.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基本上属于课程的横向组织。(√)P149 34.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P49 35.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P51-52 36.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他们智力发展的高低。(√)P176 37.学科课程强调直接经验的学习。( )P174 38.卢梭是持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39.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P122 40.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与社会一般的活动和交往是完全相同的。( )P209 二、单选题 1.经馆的对象大多数是成年人,主要是(C)。 A、天文学习 B、技术学习 C、儒家经学著作学习 D、“射”与“御”学习 2.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

2009-2010第一学期特殊教育概论期末试卷(含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期末试卷 2009—2010学年第 一 学期 注意事项: 1. 适用学生: 此试卷供统招本科学生使用 2. 考试方式: 闭卷 3. 考核时间: 100分钟 4. 总 分: 100分 一、名词解释(总分20分,每小题5分) 1 .特殊儿童 2.随班就读 3.智力障碍 4.听觉障碍 二、简答题(总分56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全纳教育的支持模式。 2.简述瀑布式安置体系及其特点。

第 1页共 5页 3.简述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4.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 5.简述多动症状的表现。 6.沟通障碍的教学策略。 7.列举特殊教育专业方向的5本著作(包括作者、出版社或出版日期)。

第2页共 5页 四、材料分析题(总分24分,每题12分) 1.阅读材料:12岁的小军有一大“爱好”就是咬衣角、红领巾、被角 等一切有角的织物。他在家里咬,在学校也要咬;紧张时要咬,无聊时还要咬;上课时要咬,睡觉时依然要咬。小军自己对于曾经出现过的行为似乎并无印象,也不知道这里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这个咬东西的“爱好”,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小军出生一个幸福的家庭,又是家里的唯一的孙子,爷爷、奶奶、姑姑、叔叔都很宠爱他。4岁时,父母发觉他语言发展迟滞,带他去医院检查,拍CT片,才发现小军的左右半脑发育不平衡,有中等的智力障碍。2~4岁时,小军由外公、外婆抚养,每晚都与老人同睡,老人对他更为溺爱。后来外婆去世,外公搬来和他父母同住,小军这才与父母一起睡。住房条件改善后,他也长大了,父母安排小军自己睡一个房间。可能是害怕,开始时,孩子总是先要拉住父母的衣角才能安心入睡。后来逐渐养成临睡前即使不害怕,也要咬着手帕或被角才能睡着的坏习惯。 小军随班就读一年后,进入辅读学校学习。老师发现他情绪不稳定,对各类刺激的反应都较强烈;性格固执、任性,遇到挫折,易焦虑、发怒,易放弃;在学校也经常咬衣领或红领巾,往往咬个不停,频率极高。老师进一步观察发现,小军咬衣角行为的出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无所事事时;二是紧张、恐惧或焦虑时。这种刻板行为出现的频率约为每30分钟4~5次。老师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他在家时也经常咬东西,其频率:无聊时7~8次/小时;焦虑时5~6次/小时。 回答问题: ①分析小军咬东西这一不良刻板行为的成因。(4分) ②请您为小军这一行为制订一份有针对性的矫治方案。(8分)

教学方法导论(考题)

教学方法概论真题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A.教学方法B.教学设计C.教学媒体D.教学研究 2、下列关于教学方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教学方法就是教法B.教学方法就是学法 C.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D.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学法和教与学的方法 3、教学方法现代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 A.自动教学机器B.程序教学机器C.电视、电影D.计算机辅助教学 4、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教学法”是以(B) A.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B.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C.发展心理学为基础D.无意识心理学为基础 5、在幼儿音乐、美术等技能性比较强的课程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B.实验法C.讨论法D.实习法 6、在中学体育、音乐、美术等技能性比较强的课程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B.练习法C.实习法D.讨论法 7、在小学体育、音乐、美术等技能性比较强的课程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B.练习法C.实习法D.讨论法 8、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侧重选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演的方法B.探究的方法C.直观的方法D.实习的方法 9、中学阶段为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教学中应多选用() A.探究的方法B.活动的方法C.直观的方法D.讲授的方法 10、幼儿阶段的教学应侧重选用的教学方法是() A.直观的方法B.讲演的方法C.探究的方法D.实习的方法 11、注入式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A.教师从头讲到尾B.以讲授法为主 C.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D.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 12、“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讲的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 A.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B.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C.做到最佳选择D.做到优化组合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 1、教学方法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A.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B.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C.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D.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 E.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 2、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直接因素有() A.教学目的和任务B.教学内容C.时代要求D.学校环境E.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A.小型化B.个别化C.现代化D.心理学化E.个性化 4、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基础和前提 B.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 C.从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 D.注重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谁知因素 E.把研究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西南大学2018年秋季[1101]《特殊教育概论》辅导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1101 学年学季:20182 单项选择题 1、 尽可能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这符合特殊教育的()原则。 .零拒绝 .个别化教育 .正常化 .早期干预 2、 下述是自闭症儿童最明显的特征的是() .智力落后 .动作发育迟缓 .情绪冷漠 .攻击性行为 3、 智力障碍儿童认知的典型特点是() <="" 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margin: 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听觉分辨不灵敏 .感受性慢和范围狭窄

.知觉恒常性差 .触觉感知麻木 4、 下列属于超常儿童典型特点的是() <="" 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margin: 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认知能力高 .不合群 .智力发展迅速 .成绩好 5、 视力障碍儿童的主要情绪问题是() .被动 .过分依赖 .攻击行为 .焦虑与挫折感 6、 “全纳教育”的概念是由()正式提出并进行阐释。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一 一、判断题 1、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5、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 1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1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 15、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 1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18、《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9、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20、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21、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2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2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2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25、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26、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2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2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29、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为方式。() 30、通俗地讲,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加学生的学的活动。() 3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32、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配答案)

第一章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判断题 1、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教学原理,他认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2、《学记》发展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特别强调教师要“善喻”。 3、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了“勤、博、眼、实”的学习思想。(√) 4、朱熹在《进学解》一文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最为著名的“五步读书法”。( ) 6、“博学、审问、审思、明辨、笃行"说的就是“朱熹读书法”。( ) 7、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 8、在教育上提出要“学思相资”的思想家是王夫之。(√) 9、“八字教学”又被称之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10、邱学华的“尝试教学”采用的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方式。(√) 11、主张“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家是杜威。( ) 12、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应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要采取直观与循序渐进的思想教学。(√) 13、《大教学论》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写的。( ) 14、范例教学是由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 ) 15、赞科夫所认为的“一般发展”是特指儿童智力的发展。( ) 16、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的教学思想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17、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知识激增”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挑战,当时联邦德国的克拉夫基等人提出了“范例教学”,即通过对“范例”的接触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18、美国教育家加涅认为,教学必须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从做中学”。 19、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是“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 20、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最根本的任务,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 21、前苏联教育家奥苏伯尔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 2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从学习进行的方式看,可以把学习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 23、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等同于有意义学习。( ) 24、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知识关键在于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而非掌握多少知识。(√) 25、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利用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那么,“接受式学习”就会是有意义的。(√) 26、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知识的产婆”。( ) 27、维果茨基提出,教学的任务就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教学。(√) 二、单选题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出自于中古代哪一部著作?(D) (A)《学记》(B)《师说》(C)《颜氏家训》(D)《进学解》 2、提出“敏而好学”思想的教育家是(A)。 (A)孔子(B)韩愈(C)颜之推(D)王夫之 3、《颜氏家训》是由(C)写的教育专著。 (A)孔子(B)朱熹(C)颜之推(D)孟子 4、《学记》提出了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是(B)。 (A)学思结合(B)“善喻”(C)勤学深思(D)博学求精 5、韩愈提出“尊师重教”是在哪本著作中(C)。 (A)《学记》(B)《进学解》(C)《师说》(D)《大教学论》 6、把“温故知新”作为“人师”前提的学者是(A)。 (A)朱熹(B)韩愈(C)孔子(D)颜之推 7、在课堂上倡导“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的学者是(A)。 (A)段力佩(B)李吉林(C)卢仲衡(D)顾泠沅

网络教育导论试题+答案

学习中心/函授站_ 嘉兴华清学习中心 姓名严姚嘉学号705715015104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5学年上学期 《网络教育导论》期末考试试题 (综合大作业) 考试说明: 1、大作业于2015年4月3日公布,2015年5月9日前在线提交; 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拷贝均按零分计。 一、阐述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及其突出特点。(8分)远程教育经历了哪几个发展的阶段?你是如何认识远程教育各发展阶段的关系的?(8分)阐述参加远程教育学习需要哪些认识上的转变。(9分) 答:概念: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它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综合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提高提供有力支持,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的、快捷的、广泛的教育服务。 特点:1)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2)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3)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4)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5)以计算机网络与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应用为主要特征。 认识:远程教育由于信息传送方式和手段不同,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以邮件传输的纸介质为主的函授教育阶段,第二是以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为主的广播电视教学阶段;第三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远程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网上远程教育阶段。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的逐步普及,网上远程教育离我们已越来越近,对处在大城市的我们来说其实它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远程教育的特点,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学生与教师分离;采用特定的传输系统和传播媒体进行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与面授教育相比,远距离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的成本。

特殊教育概论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美国1975年颁布的著名的94-142公法中不包括以下哪种特殊儿童( B )。 A. 特殊学习障碍 B. 自闭症 C. 言语或语言缺陷 D. 严重情绪紊乱 2、某地区一年内新发现的特殊儿童数与该地区儿童总数的比率称为特殊儿童的( A )。 A. 发生率 B. 出现率 C. 流行率 D. 检出率 3、1994年6月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明 确提出了( C )的思想。 A. “回归主流” B. “正常化” C. “全纳教育” D. “随班就读” 4、下列关于残疾儿童基本观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 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有基本的共性,同时又有其特殊性 B. 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性要具体分析 C. 先天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脑发育、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在残疾儿童发展 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D. 要从发展的观点看残疾,认识功能损害补偿和康复的可能性 5、我国现有四个公办的特殊教育服务机构系统,分别是教育系统、民政系统、卫生系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系统,其中儿童福利院属于( B )。 A. 教育系统 B. 民政系统 C. 卫生系统 D. 残联系统

6、世界上第一所聋人高等教育机构是由( C )于1864年在美国华盛顿建立的。 A. 莱佩 B. 海尼克 C. 加劳德特 D. 阿羽依 7、在以下症状中,( A )不属于由于染色体异常而造成的智力落后。 A. 苯丙酮尿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 8、人耳能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 D )Hz之间。 A. 50-10000 B. 500-2000 C. 1000-4000 D. 16-20000 9、1879年,法国盲人( D )发明的点字盲文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最佳盲文符号,世界各国盲校均采用这种盲文进行教学。 A. 西蒙·波拉克 B. 弗兰克·霍尔 C. 夏尔·巴比埃 D. 路易·布莱尔 10、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学习障碍儿童做不同的分类,以下选项( C )是柯克的分类标准。 A. 暂时性学习障碍、能力型学习障碍、动力型学习障碍、整体型学习障碍 B. 知觉学习障碍、注意学习障碍、记忆学习障碍 C. 发展性学习障碍、学业性学习障碍 D. 一般学习障碍、特殊学习障碍 11、著名的Portage计划(波特奇计划)属于一种早期的( B )干预计划。 A. 社会 B. 家庭 C. 幼儿园/学校 D. 混合 12、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是( D ) A. 学前康复训练和教育 B. 高等教育 C. 职业教育 D. 基础教育 13、我国已有五所国家教委直属的师范大学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其中( A )不在这之列。 A. 东北师范大学 B. 陕西师范大学 C. 西南师范大学 D. 华中师范大学 14、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法规是( D ) A. 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教育方法概论试题3-4

《教育方法概论》模拟练习题三 一、是非判断题 1、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2、要想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就应对其寄于高期望。() 3、李吉林的语文情境教学法的特点是“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4、无论是接受还是活动的教学方式,都存在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区别。() 5、线性序列是对一系列元素所作的线性次序的编码,如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等,彼此在脑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6、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把“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引入到教学中,提出了“一般发展”教学,即使儿童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这三方面的个性发展。() 7、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针对差距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8、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9、比起书本学习,项目学习也有其缺陷,如知识的系统性不如书本学习强,故而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尤为重要。() 10、教育评价的管理能力指教育评价对象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达到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能力。() 11、感觉型学习者不喜欢学习那些与真实世界表面上毫无干系的课程,而直觉型学习者不喜欢学习那些需要记忆的零碎课程内容。() 12、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13、直觉型的学习者倾向于喜欢学习事实性的内容,而感觉型的学习者则常常更喜欢发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关系。() 14、计算机操作系统即指用于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的系统软件。() 15、朱熹读书法是指“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16、差距评价模式旨在揭示计划的标准与实际的表现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差距评价模式包括五个阶段,按先后顺序排列是:成本效益分析阶段—装置阶段—设计阶段—过程阶段—产出阶段。() 17、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及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18、“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与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的系统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统一起来。() 19、课堂观察包括参与型观察和非参与型观察。() 20、有学者以档案袋的不同功能为标准,把档案袋评定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以及课堂型。() 21、成功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 22、科目设计没有恰当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23、推理能力的准备状况也对儿童的学习发生影响,推理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儿童是否作好心理准备,直接影响到学习是否能顺利进行。() 24、要进行详细分析才能学好的学科,冲动性风格的学生更利于学习;但对于不太需要注意细节或应急的任务,反省性风格的学生往往更利于完成。() 25、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由教师选题。() 26、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二者是互补而非互替代的关系。() 27、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等同于有意义学习。() 28、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导致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形成。() 29、课堂上师生交往模型中,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将教师言语行为分为过程问题和结果问题。() 30、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中,起制约作用的是学生和教学的心理环境。() 31、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含下列七个要素: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师生角色、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教育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概论》试卷库(共5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教育概论》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教育产生于_________________社会。 3、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 4、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5、发现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结构主义课程代表人物___________提出的。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和、作业布置与修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 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影响学生思想意识的德育方法为 8、教学过程的首尾阶段(环节)分别是和。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 )为主。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以上都不是 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A.系统性 B.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3、“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告子 4、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 B.创造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6、把人视为教育的根本,宣扬人性的解放,这体现()教育目的观。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7、不属于教师的专业权利的是()。 A.教学权 B.获取报酬待遇权 C.管理学生权 D.参政权 8、“严师出高徒”等谚语在我国很流行,这是()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多因素论 9、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0、“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 A.传授知识给学生 B.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C.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D.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