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前纵隔肿瘤CT影像特征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前纵隔肿瘤CT影像特征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前纵隔肿瘤CT影像特征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前纵隔肿瘤CT影像特征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 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其中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 1.CT: (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 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DTPA增强扫描: 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 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 (2)小脑星形细胞瘤: 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

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临床路径 一、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膀胱癌(ICD-10:C67) 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ICD-9-CM-3:57.49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或内窥镜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适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67膀胱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天。 所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型、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胸片,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3天。 1.麻醉方式: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必要时用抗菌药物。 4.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5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2.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拔除尿管。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X线和CT资料。结果:13例中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6例,周围型肺癌5例,隐匿型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5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6例。13例均有呼吸道症状。单侧,外缘分叶、毛刺,与纵隔锐角相交,内缘脂肪线影,支气管以及肺内继发性改变,淋巴结肿大以中纵隔和肺门多见,是纵隔型肺癌多见的影像表现。结论:纵隔型肺癌有一定的特点,CT在鉴别中更有价值。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纵隔型肺癌是生长在特殊位置上的肺癌,影像诊断上极易误诊为纵隔占位,对其正确诊断对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的13例纵隔型肺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特点,对今后的诊断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间病例13例中,男10例,女3例,年龄42岁~74岁,平均年龄58岁。患者均有咳嗽、咳痰,伴有胸痛3例,血痰者6例,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1例,声嘶2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3例,1例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1.2 检查方法全部患者均行正侧位胸片及CT平扫检查。CT检查用GE bright speed16螺旋CT机,胸部常规螺旋扫描,层厚5 mm~10 mm,螺距1.0,部分病灶处行HRCT扫描,其中12例行CT增强扫描,非离子型造影剂Ioverl Injection 75 ml肘静脉注射,延时45 s~80 s,速率 2.5 ml/s~ 3.0 ml/s。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1.1 X线表现正位片13例均表现为单侧性上纵隔增宽,与纵隔无界线,局部弧形膨出8例,3例伴肺门增大,边缘光滑6例,边缘毛糙不清2例。肿块状突出8例,其中外缘有毛刺4例,浅分叶2例,光滑3例,肿块影与纵隔夹角为锐角9例,钝角4例。伴有阻塞性肺炎2例,代偿性肺气肿4例,气管向对侧移位3例,膈肌上移3例,胸腔积液2例。侧位呈条带状或不规则块状高密度影,其中5例位于中纵隔,8例位于前上纵隔,3例伴肺门增大,9例主动脉窗观察不清。 2.1.2 CT表现平扫13例为纵隔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纵隔间无肺组织,其中4例可见与纵隔间有脂肪影存在,9例无脂肪且横跨纵隔内外;肺窗边缘光滑3例,毛刺6例,毛糙5例,分叶2例。3例可见支气狭窄或截断并伴体积明显减小的上叶肺组织,12例可见伴发淋巴结肿大,多位于中纵隔、肺门和右气管旁,9例融合成团块状。肿块包绕肺动脉4例,包绕上腔静脉1例。增强后软组织肿块不同程度强化,肿大淋巴结多边缘强化。1例见胸椎椎体溶骨性转移。 2.2 手术和病理 13例中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6例,周围型肺癌5例,隐匿型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5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6例。 3 讨论 3.1 形成机制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最初在X线上,原发性肺癌形成的肿物位于纵隔旁,与纵隔无界线,极似纵隔肿瘤而得名。综合文献[1~3],其形成机制有以下几点: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紧贴纵隔,并完全包裹肺门肿块和肿大的淋巴结;纵隔胸膜下的肺癌同时向肺内和纵隔发展;从大支气管发生的中央型肺癌向纵隔发展,或尚在纵隔内走行的大的支气管发生的肺癌;原发性肺癌恶性程度高,较早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融合,使纵隔增宽,而病灶观察不到。本组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均符合以上机制解释。根据以上机制,其影像学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隐匿型。多数文献认为纵隔型肺癌以小细胞癌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一.纵隔解剖、分区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 (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 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 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 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 4.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 5.下端:至横膈与腹腔相隔。 (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 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 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

(四).纵隔分区 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 1.从前向后分为: (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 (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 (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 2.从上向下分为: (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 (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线之间区域。 (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 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 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 上纵隔胸腺、 疏松结 缔组 织、淋 巴组织 等 上腔静脉、主动脉 弓升部、无名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支 气管动脉、气管、 胸导管、副半奇静 脉、迷走神经、喉 食管、交感神经 节等

膀胱肿瘤的超声诊断

膀胱肿瘤的超声诊断 发表时间:2012-02-22T14:45:31.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李莉[导读]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临床症状多为无痛性血尿,晚期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李莉 (辽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老虎台分院113003) 【关键词】膀胱肿瘤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175-01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临床症状多为无痛性血尿,晚期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膀胱肿瘤分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两类。前者占95%~98%,且以恶性居多,其中移行上皮癌占90%左右,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和腺癌。非上皮性肿瘤仅占2%~5%,有血管瘤、纤维瘤、平滑肌瘤、嗜铬细胞瘤、肉瘤等。肿瘤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其次为侧壁,发生在顶部者很少。膀胱乳头状瘤属于良性,常多发并有癌变倾向。膀胱癌依据浸润程度可分为以下几期。Tis期:原位癌,病变局限在粘膜内;T0期:乳头状带蒂,无浸润;Tl期:病变累及粘膜层或粘膜下层;T2期:病变突破粘膜浸润浅肌层;T3期:病变浸润至深肌层(全肌层)或至膀胱周围;T4期:病变浸润至膀胱壁以外或膀胱邻近脏器、淋巴结转移。 1 超声检查 1.1 膀胱肿瘤的声像图表现 膀胱肿瘤多数表现为膀胱壁限局性增厚或隆起。隆起呈结节状或菜花状,向腔内突出。肿物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光滑。有蒂肿瘤可随体位变化摆动或“漂动感”。膀胱肿物以高回声或中等高回声居多数,少数呈中低水平回声。极少数膀胱肿瘤呈弥漫性壁增厚。 早期病变基底部狭窄或有蒂与膀胱壁相连,膀胱壁回声正常(提示未侵及肌层),振动腹壁可见肿瘤在尿液中漂动。晚期病变侵犯膀胱浅层或深层肌层时,肿物基底部增宽而固定,局部膀胱壁增厚,其层次模糊不清,常使膀胱壁回声的连续性破坏,轮廓不清或缺损,甚至侵犯至膀胱周围组织或器官。 个别膀胱肿物瘤体表面附有小结石或钙化斑时,后方可出现声影。较大的肿瘤后方可有轻度声衰减。 1.2 膀胱肿瘤的声像图分期 现代高分辨力超声能够显示膀胱壁的各层结构,故对膀胱肿瘤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精确的声像图分期可通过膀胱镜,应用高分辨力的经尿道探头。经腹部超声扫查对膀胱肿瘤精确分期尚有一定困难,但是适当降低增益和调节聚焦,对于清楚显示膀胱壁的层次,大致估计膀胱肿瘤有无浸润及其程度,对于初步判断其病理分期仍有相当帮助。 1.2.1 非浸润型膀胱肿瘤(T0、T1) 肿瘤基底部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声像图表现为肿瘤基底窄,可见纤细的瘤蒂,膀胱粘膜光滑,各层次连续性好。 1.2.2 浸润型膀胱肿瘤(T2、T3) 病变侵犯至膀胱浅、深层肌层及更深组织。声像图表现为肿瘤基底宽大,肿瘤周围膀胱壁不规则增厚,粘膜回声紊乱并有回声中断现象。 1.2.3 侵犯至膀胱壁外及远处转移型膀胱肿瘤(T4) 超声表现除膀胱壁高回声中断外,病变与周围组织或脏器不易区分,呈不规则的中低回声。肝脏、腹腔淋巴结等处可见实性占位病变。 膀胱肿瘤超声检出率和声像图分期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受仪器的分辨力和超声扫查技术方法的影响。有时,肿瘤直径小于5mm可能被漏检。位于膀胱前壁的肿瘤可能由于经腹壁扫查产生的伪像(混响)而受到限制,改用5~7MHz近场聚焦探头,或采用经尿道或经直肠超声检查可能有帮助。彩色多普勒显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二维超声的敏感性,一般在瘤体内或癌肿浸润的部位血流信号明显增加。 2 鉴别诊断 2.1 良性前列腺增生增生明显的前列腺可突入膀胱,横断时易误认为膀胱肿瘤。注意显示尿道内口图像,采用纵断面和全面检查有助于鉴别。 2.2 膀胱内血凝块和结石膀胱内血块在改变病人体位时,血块常有较大幅度移动,与膀胱壁不相连。彩色超声检查膀胱内血凝块不显示彩色血流。膀胱结石具典型强回声和声影,一般容易区别。 2.3 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结节型与膀胱肿瘤声像图极相似,前者表面光滑,回声均匀,基底较宽大,不累及肌层,不影响输尿管出口。彩色血流图在病变处不显示血流,而膀胱癌即使较小的瘤体,其基底部常显示点状彩色信号,中等以上肿瘤除基底部外,在瘤体内也有彩色血流信号出现。腺性膀胱炎的最后诊断仍有赖于膀胱镜检和组织学活检。 2.4 膀胱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二维超声很像基底宽的膀胱肿瘤,但月经期前后声像图有变化;彩色血流图检查在肿块内无血流信号。 3 临床价值 膀胱镜检查可以发现直径1mm的膀胱肿瘤并可进行活检,此为超声检查所不及。但是,在无创性筛选手段中,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膀胱肿瘤影像诊断的首选方法。对于直径大于0.5cm的肿物,检出率高达90%以上,还有助于膀胱肿瘤的分期。 CT检查对本病诊断与分期和超声内镜相似,总的衡量未必比经尿道超声更为优越。对于小病变和位置隐蔽者以及术后随诊中的早期肿瘤,超声检查常有一定难度,不及膀胱镜检查;对于膀胱肿瘤病理性质的确定仍需依靠膀胱镜检和组织学活检。参考文献 [1]张劲元,严君.膀胱肿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诊断研究.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11):852. [2]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34-541.

膀胱肿瘤临床路径

膀胱肿瘤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膀胱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膀胱肿瘤(ICD-10:C67, ,,,) 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或内窥镜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适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67, ,,,膀胱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天。 所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型、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胸片,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3天。 1.麻醉方式: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必要时用抗菌药物。 4.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5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2.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一.纵隔解剖、分区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 (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 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 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 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 4.上端:直接和颈部相连。 5.下端:至横膈和腹腔相隔。 (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 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 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四).纵隔分区 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 1.从前向后分为: (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

角形区域。 (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 (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 2.从上向下分为: (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 (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线之间区域。 (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 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 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 上纵隔胸腺、疏松结 缔组织、淋巴 组织等 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升部、无名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支气管动脉、气管、 胸导管、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喉 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 食管、交感神经节等 中纵隔胸腺、疏松结 缔组织、淋巴 组织等 上腔静脉、升主动脉、气管、胸导管、 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心脏、心包、 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 结等 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等 下纵隔疏松结缔组 织、淋巴组织 等 心脏、心包、下腔静脉、迷走神经、 膈神经等 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 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迷 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淋巴结 等 二.纵隔的X、C T、MRI表现: (一)X线表现: 1.正位胸片:位于胸腔中部,右缘有两个弧形影,上为下腔静脉、下为右心房;左缘有四个弧形影,由上向下为主动脉弓、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中部向两侧延伸为肺门影。 2.侧位胸片:心脏影在前下方,其前方是胸骨后间隙;后方是心脏后间隙(有食管钡餐可示、支气管、胸主动脉);上方可示半透明的气管、主动脉弓、大血管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