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第六章记忆和表象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memoery)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个体的经验。例如,从前见过的人,现在不在面前,我们能想得起他的姿态相貌;见到他时能认得出来,这就是记忆。不仅感知过的事物能保持于头脑中,而且思考过的问题、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做过的动作都能保持于头脑中。在生活实践中见过、学过、做过的事情以及体验过的情绪,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经验而保持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以后生活的适当时候回想得起,或当他们再度出现时能认得出来。这些都是记忆。识记、保持和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识记具有选择性。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被个体注意才能识记住。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在编码时,人试图将当前经验同某一名称相联系。这一过程通常是自动的迅速的,因而未被意识到。进一步的编码过程是使新输入的信息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储存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称为回忆。例如学过的诗歌,我们不看书而把它背出来,就是回忆。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识记,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也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回忆或再认。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而回忆和再认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识记和保持。

二、记忆的作用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没有记忆,就不可能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对解决复杂问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记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从蹒跚学步到行走自如,从牙呀学语到出口成章,无不凝结着记忆的痕迹。没有记忆和学习,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文明。三、记忆的种类记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一)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图尔文(Tulving,1972)根据记忆内容对时空关系的依存性,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episodicmemory)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由于情景记忆受时空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确定。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比较稳定。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根据记忆时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记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外显记忆(explicit)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而不在意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外显记忆能随意地提取记忆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例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以及再认等,都要求人们参照具体的情境将所记忆的内容有意识地、明确无误地提取出来,因而它们所涉及的只是被试明确地意识到的,并能够直接提取的信息,用这类方法所测得的记忆即为外显记忆。

2.内隐记忆内隐记忆(implicit)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它是未意识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它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而不管信息识记过程是否有意识。也就是说,个体在内隐记忆时,没有意识到信息提取这个环节,也没有意识到所提取的信息内容是什么,而只是通过完成某项任务才能证实他保持有某种信息。正因为如此,对这类记忆进行测量研究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识记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任务,被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反映出他曾识记过的内容的保持状况。如果人们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受到了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或者说由于先前的学习而使完成这些任务更加容易了,就可以认为内隐记忆在起作用。

(三)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上述三种。

1.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就是说,对于刺激停止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有一个极短的感觉信息保持过程,但如果不进一步加工的话,就会消失。感觉记忆的最明显的例子是视觉后像。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感觉记忆的特点是:在感觉记忆中,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原有的物理特征编码的。例如,视觉性刺激通过眼睛登记在图像记忆中;听觉性刺激通过耳朵被登记在音像记忆中。感觉记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保存下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的容量较大,它在瞬间能储存较多的信息。感觉记忆内容保存的时间很短,据研究,视觉的感觉记忆在1秒钟以下,听觉的感觉记忆在4~5秒钟之内。在感觉记忆中呈现的材料如果受到注意,就转入记忆系统的第二阶段--短时记忆;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则很快消失。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书中讲不超过2分钟,但一般不超过一分钟)。例如,我们打电话通过114查询,查到需要的电话号码后,马上就能根据记忆拨出这个号码,但打完电话后,刚才拨打过的电话号码就忘了,这就是短时记忆。我们听课时边听边记下教师讲课的内容,也是靠的短时记忆。实验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组块,就是记忆的单位。究竟多大的范围和数量为一个组块,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它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数字、一个或几个汉字、一个或几个英文字母,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例如,呈现一系列的数字“28459638585196”给一个人,让他听一遍或读一遍之后立刻回忆,只能回忆起5~9个数字。但如果把上边的一系列数字分成2845、963、8585、196这样四个组块呈现给被试,就很容易使这14个数字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使记忆内容的量扩大。由此可,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取决于记忆的项目数,而是取决于其组块数。若以一个字为一个组块,可以记住5~9个字;以短语为组块,可以记住16~20个字;若以一句律诗为组块,以记住20~28个字。组块化提供了一个超越短时记忆存贮空间度的一种手段。对短时记忆的材料适当加以组织,可在短时间内住更多的内容。例如,学习外语,以课文记忆效果最好。课文记正是把许多单词构成的无论是在时空结构还是在意义上都紧密联的句子作为一个组块,使每个组块增大,相应地减少了组块量,提高了词汇量和记忆效果。这比只以每个单词作为一个组块,而导每次学习不得超过7土2个单词的方法的效果要优越得多。研究表明,短时记忆倾向于对言语材料进行听觉编码。随着研究的深入,又进一步发现短时记忆还采用视觉编码与语义编码,并且短时记忆会受到声学上相似性的干扰。康拉德(Conrad)在实中选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SX为材料,发现记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特性有关方面,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内容保持的时间在没有复述的情况,18秒后回忆的正确率就下降到10%左右。如不经复述,大约1分钟之内就会衰退或消失。短时记忆的内容若加以复述、运用或

进一步加工,就被输入长记忆中,否则,很快消失。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贮存时间超过一分钟以上,直至数日、数周、数年乃至一生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制的,它贮存的信息时间长,可随时提取使用,与短时记忆相比,受干扰小。短时记忆的内容经过复述可转变为长时记忆,但也有些长时记忆是由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长时记忆的信息是以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主要以意义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的,通过整理、归类、贮存并提取。记忆的三种类型若按信息加工的理论来划分,它们的关系是: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其痕迹就是感觉记忆;感觉记忆中呈现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就转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若得到及时加工或复述,就转入长时记忆,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四)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1980年,Anderson根据记忆获得的方式以及提取时是否需要意识的参与,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种。

1.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得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2.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识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有关的一些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运动技能,真正学会了在水中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了。

(五)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根据记忆的具体内容,可将记忆分为上述四种。

l.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我们参观所得的印象就是形象记忆。形象记忆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如我们见到过的人或物、看到过的画面、听过的音乐、嗅过的气味、尝过的滋味、触摸过的物体等的记忆都属于形象记忆。正常人的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通常发展得较好,在生活中起主要作用。触觉记忆、嗅觉记忆与味觉记忆,虽然一般正常人在这些方面也都有一定发展,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可称之为职业形式的记忆,因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由于特殊职业的需要,这些记忆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缺乏视觉记忆、听觉记忆的人,如盲人或聋哑人等,其触觉记忆、嗅觉记忆、味觉记忆等会得到惊人的高度发展。

2.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游泳的一个接一个的动作的记忆,对体操、舞蹈动作的记忆等都属于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运动、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形成及熟练的基础,对形成各种熟练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运动记忆一旦形成,保持的时间往往很长久。在运动记忆中,大肌肉的动作不易遗忘,而小肌肉的

动作易遗忘。

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过去的一些美好事情的记忆,对过去曾经受过的一次惊吓的记忆,或对过去曾做过的错事的记忆等都属于情绪记忆。情绪记忆的印象有时比其他记忆的印象表现得更为持久、深刻,甚至终身不忘。在某种条件下,它还可以引起习惯性恐惧等异常症状。

4.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例如,我们对心理学概念的记忆,对数学、物理学中的公式、定理的记忆等都属于逻辑记忆。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高度理解性、逻辑性的记忆,对我们学习理性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四、记忆表象

(一)什么是记忆表象记忆表象也叫表象(image)。是指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如果没有知觉经验,表象就不可能产生。

(二)表象的特征表象有三个主要特征:

1.表象的直观性表象与感知觉一样具有形象的特征。当我们唤起视觉表象时就好像在“内心视觉”上“看到”那个事物一样。当我们唤起听觉表象时就好像在心灵中“听到”那声音一样。但表象的形象却没有感知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例如,我们对某人的感知,其形象总是很清晰的、全面完整的、也不会变化无常的。但是当我们回忆这个人时,其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就不那么鲜明生动和全面完整了。它一般只反映这个人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的特征,同时不论我们在头脑中怎样努力要保持这个形象,它也不会持续很久,最多能保持几秒钟就会发生变动。在儿童中可能发生一种“遗觉象”(eideticimage)。2.表象的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经常感知过的一般特点,因而它比知觉形象有更大的概括性。根据表象对象的性质,有一般表象和特殊表象之分。一般表象如我们头脑中马的形象、田野的形象,显然具有概括性。因为这类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是同一类事物的一般特点。即使像你对自己经常使用的茶杯的表象(特殊表象),由于在知觉它的时候,往往因光线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也不同;因而在回忆时,在头脑中浮现出的却不是某一次感知到它的个别特点,而是浮现出多次感知过的一般特点。但是,表象的概括性和语词的概括性却是不同的:表象是形象的概括,而语词是抽象的概括。

3.表象的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此特性可用“心理旋转”mentalrotation)的实验说明。心理旋转实验的结果表明,被试在完成任务时,对表象进行了心理操作,即他们倾向于把倾斜的字母在头脑中旋转到直立的位置,然后再做出判断。正因为表象具有可操作性,形象思维、创造思维、想象才成为可能。

(三)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由于记忆表象的存在,人的认识才有可能摆脱知觉,通过抽象、概括,为思维提供基础,使感知过渡到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表象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表象,理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概念、原理。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大多数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现的。据研究推测,人脑中形象信息与语言信息的比例约为1000:1。人的知识内容大多数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现的,因此表象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3.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表象就无法进行想象活动。

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长期以来,对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许多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生理学家们对此提出了许多假说。

一、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假说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在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形成)、巩固和恢复(再活动)。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形成),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经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得到巩固,因不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回忆和再认则被认为是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目前关于暂时神经联系接通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水平上和分子水平上探讨。例如,有一种假说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看成是在这条神经通路上的突触发生了某种解剖的或生化的变化;或者是突触前神经末梢的体积增大、变长、数量增多,从而同突触后神经元能更好地接触;或者是突触后细胞发生生化变化,对特定的递质产生有选择性的敏感,从而有助于以后神经递质的传递。但这种假设机制尚缺少明确的证据。还没有揭露出痕迹是怎样产生的、脑神经细胞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二、关于记忆的脑细胞机制的假说

(一)反响回路通过脑电和神经结构的研究发现,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机制。反响回路(reverberatory circuit)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neuronal loop)。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个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人们认为这种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贾维克(Jarvik)和艾思曼(Essman)的白鼠跳台实验支持了这种看法。他们将一控制组的白鼠放在一个窄小的台子上,使它总想往下跳,当它跳下台后,就受到带电金属的电击,为了避免电击,白鼠很快又跳上高台,形成回避反应。但高台的窄小使它又想往下跳。这样经过一天的训练,白鼠在高台上呆的时间明显延长,说明它“记住”了下面有电,形成了长时记忆。这时给予白鼠电休克以破坏它的记忆。当白鼠从休克状态恢复正常后,再将它放回跳台上,这时它还是不往下跳,这表明电休克没有破坏它的长时记忆。他们将实验组的白鼠在形成回避反应后,立即给予电休克,也就是在短时记忆时用电休克破坏它的电回路。在白鼠恢复正常后再把它放在跳台上,发现它立即往下跳,这说明电休克可能破坏了回避反应的电回路,引起了“遗忘”。由此,人们认为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二)突触结构——突出生长假说有人认为刺激的持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例如,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增大,树突增多、变长,突触间隙变窄,突触内的生化变化使相邻的神经元更易于相互影响等。这种变化可能是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这种看法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把刚生下的一窝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内容丰富的环境里,一组放在内容贫乏的环境里。结果发现,前一组白鼠的皮层比后一组白鼠的皮层厚而且重。这可能是由于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白鼠接受了较多的刺激,使它们的神经元突触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树突或轴突的数量增加,皮层的重量也因而增加。在另一实验里,实验者将刚出生的一部分白鼠,放在黑暗环境里,生活25天后,再与其他生活在光亮环境中的白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生活在黑暗环境中的白鼠的神经元的树突数量比生活在光亮环境中的白鼠的树突数量要少。这说明黑暗环境影响了突触的形成。有人认为突触结构的变化,可能是长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三)神经元的生化假说1.核糖核酸——信息的物质载体说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特别是发现了遗传信息传递机制——脱氧核糖核酸(DNA)借助另一种核酸分子“核糖核酸”(RNA)传递遗传密码。这使一些科学家假定,个体记忆是由神经元内的核糖核

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那些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就像遗传经验能够反映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细微结构中一样。20 世纪60 年代初,美国生理学家科恩(Cohen)等人,用核糖核酸处理无脊椎动物涡虫,消除了涡虫对已学会的某种行为的记忆。以后瑞典神经生物化学家海登(H.Hyden)训练小白鼠走钢丝,发现鼠脑中有关神经细胞的RNA含量显著增加,其组成成分也有变化。据此,海登等人把大分子看作是信息的“储存所”,并认为RNA和DNA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还有研究发现,给学习过迷津的白鼠注射嘌呤霉素和抗菌素可以消除其有关的记忆,其机制是注射的药物阻碍了神经元内部蛋白质的合成。2.激素和记忆近来的研究表明,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hormone)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麦科夫(Mcgaugh,1983)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在动物学习时给予中等强度的刺激,往往会引起动物体内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后叶加压素(vasopressin)和肾上腺素(epinephrine)等激素的分泌,而这些激素对动物记忆的保持有明显的加强作用。高德(Gold, 1984)在研究中给学习后的动物马上注射小剂量的肾上腺素,结果发现,动物刚才进行的学习得到了加强,但是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则会损害动物的记忆。另外,如果利用外科手术阻碍动物肾上腺素的分泌,动物的近期记忆会有缺陷,但在经人工补充肾上腺素之后,这种缺损的情况会有好转。研究者们近来普遍认为,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但是,为什么在轻度唤醒的情况下,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呢?这是因为某些激素能使大脑更好地注意当前的输入信息,从而加强了记忆的保持。

三、记忆的脑结构学说(一)记忆的脑定位说很早以前,法国医生布洛卡(Broca, 1860)就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localizationism),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也不例外。对记忆脑定位说的支持,来自许多研究。潘菲尔德(Penfield,1952,1963)在医治癫痫病人时,用电极刺激右侧颞叶,引起患者对往事的鲜明回忆。在科恩(Cohen,1968)等的研究中,给抑郁病患者脑的不同部位电击痉挛。被试分三组:一组只击右脑,另一组只击左脑,第三组电击脑的两侧。在电击前所有患者都有言语记忆(有词的联想)和形象记忆(画了一幅图画)。电击治疗后几小时,测验他们记忆保持的情况。结果表明,电击左脑损害言语记忆,但不损害形象记忆。电击右脑损害形象记忆,但不损害言语记忆。电击脑的两侧,形象记忆和言语记忆都受到损害。因此,可以推论,言语记忆可能储存在脑的左半球,形象记忆可能储存在脑的右半球。也有临床经验发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部分也不在一起,两者似乎也存在着区别。例如,脑损伤病人对往事记忆犹新,说明原来的长时记忆没有被破坏,发生在近期的事也能记起,当刚刚发生的事情却很难回忆。这个事实意味着,脑的损伤部位存在着一种把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作用。(二)脑均势说(整合说)1929 年,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Lashley)对大脑皮层定位说提出了挑战,提出了整合说(integrationism)。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通过切除白鼠大脑皮层的实验发现,动物学习的成绩与切除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关系不大,即记忆无定位,而与大脑皮层被损伤部位的大小有关:切除面积越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越大。由此推断,人的学习、记忆与广泛的神经细胞活动有关,记忆痕迹普遍地存储在大脑中,是整个大脑形成的组织体系。但有人批评说,白鼠和人是不一样的,白鼠的大脑皮层机能不分化,而人的皮层机能是分化的。拉胥里的实验只能说明白鼠。现在一般认为,记忆是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参与的联合活动,但不同部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三)SPI理论由于多重记忆的观念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近年来,一些研究者(Tulving , 1995; Squire, 1992)提出了SPI 理论来解释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SPI 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独立(independent)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三个词集中说明了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SPI 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这些记忆模块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其二,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这样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就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例如,给被试呈现一个有意义的陌生句子,关于这个事件的不同信息就登记到相应的子系统中:体现在字词结构特征中的信息登记在知觉表征的字词形式系统中;这些产物会转送到语义系统,以便对字词和意义间的关系作更抽象的加工,语义系统的产物告诉大脑关于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可能性;这些产物还会到达工作记忆和情境记忆系统,工作记忆以各种编码和提取操作对信息作进一步的精细加工;情境记忆系统参照已经存在的情景信息确定新进入信息的时-空关系。在这个完整的加工过程中,不同记忆模块对信息的解释、编码和存储操作是以串行方式进行的,各个模块之间彼此依赖。例如,形成清晰的知觉表征可以更快地获得语义,有关的语义信息激活也同样可以完善知觉表征。在这个最初的编码过程完成后,关于这个句子的各种信息就会并行地存放在不同的系统中,获得不同类型信息的通路也将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当你再次看到这个句子时,你记得它的含义,但却想不到曾经在哪里看到过它。作为一个抽象的模型,SPI没有说明不同系统的神经解剖结构,但它认为多重记忆系统并行地存在于不同的脑区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的支持。如斯奎瑞(Squire, 1992)通过对动物的试验,以及遗忘症病人和正常被试的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大量研究,发现,近来还有许多研究,证明人的几个主要脑区与人的多重记忆系统有关。

第三节三种记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最早提出记忆有三种存储信息系统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阿特金森(R.C.Atkinson)。

一、感觉记忆的特点和规律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进入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例如,视觉信息通过眼睛开始被登记在图象记忆(iconicmemory)中;听觉信息经由耳朵被登记在音响(余音)记忆(echoic memory)中。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存很短,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映像的保存仅十分之几秒。它发生在模式识别的意义分析之前。

(一)关于感觉记忆的研究关于感觉记忆,研究得较多的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1.图像记忆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图像记忆。图像记忆的存在是由斯帕林(Sperling,1960)的首创性实验而被确定的。开始时,他用速示器以50毫秒的极短时间向被试呈现一套符号(字母或数字),要求被试把他看到的符号尽量多地报告出来(全部报告法),结果被试仅能回忆出4—5个符号。后来,斯帕林修改了实验程序,给被试呈现12个符号,排成3行,每行4个符号,仍以50毫秒时间加以呈现,但在视觉呈现终止后,向被试发出3个不同音中的1个,通知被试:高音表示要回忆上面1行,中音回忆中间1行,低音回忆下面1行。这种实验程序叫部分报告法。当符号呈现停止后,立即响起声音,被试回忆出的项目几乎完全正确。被试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但当回忆开始时间稍微延迟一点就会严重影响回忆成绩。如果延迟300毫秒响起声音能正确回忆出任何1 行符号中的75 %,即12个符号中的9个符号。如果延迟1秒钟响起声音被试回忆的正确量便降到最低点——即只能回忆出1行符号中的36%,12个符号中只能回忆出4—5个。如果再延迟一些时间,其结果与延迟1秒钟没有多大差异。根据这个实验结果,斯帕林认为,人的记忆系统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它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保存时间十分短暂。输入的信息这时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的。2.声像(余音)记忆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声像记忆。声像记忆的存在是由莫瑞等人(Moray,et al.,1965)仿

照斯帕林的部分报告法实验程序而被确定的。后来,达尔文等人(Darwin et al.,1972)进一步改进了实验方法。达尔文等人的实验简便易行,其做法是让被试戴上立体声耳机,将预先录制在立体声录音带上的符号(其制作方法是:先把 3 个符号如2、T、F 录在左声道上,把另3个符号如M、5、3录在右声道上,再把第3组3个符号如X、4、5 录在左右两个声道上)在立体收录机上播放录音,调整平衡器,从被试左侧传出“2、T、F”,从右侧传出“M、5、3”,从头部正中传出“X、4、5”。当被试听完这9个符号录音后,以延迟0—4秒的时间呈现回忆信号,令其报告左声道,全声道或右声道的符号,回忆信号是投影在屏幕上的左、中、右的线条(部分报告法)。如果不呈现出指示信号就是要被试把听到的所有符号都报告出来(全部报告法)。结果发现,当听觉刺激呈现后2秒给予回忆信号,部分报告法的成绩仍优于全部报告法,而当延迟4秒钟给回忆信号时,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成绩就相同了。因此声像记忆的消退时间约为4秒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只是文学上的夸张。

(二)感觉记忆的特点和规律实验表明,感觉记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感觉记忆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进(入感受器的信息几乎都被储存。(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视觉信息约在1秒钟内衰退,听觉信息约在4秒钟内衰退。(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例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在瞬间内呈现的视觉模式,感觉记忆就是将其原封不动地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加以登记。它没有受到英语字母“B”或数字句“3”这种意义加工,而是按原样直接加以储存的。(4)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所谓模式识别就是从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传递信息并赋予它意义的过程。确定选择哪些信息传输到短时记忆,而让哪些信息从感觉记忆中衰退,是由于注意的作用。注意使信息从感觉记忆传输到短时记忆,从而使信息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因此,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我们觉察不到的,一旦其中的一些信息被我们觉察到了,这些信息也就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之中了。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条件有两个:其一是注意,其二是模式识别。

二、短时记忆的特点和规律

(一)短时记忆的概念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其容量相当有限,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另一个是工作记忆,所谓工作记忆是指个人当时注意着的信息,为现实进行加工、操作服务的记忆过程。它不仅是对传入信息暂时保持而已,而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某种操作(或称加工),必要时还要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如阅读、考试时看题目等,绝非只是暂时保留下视觉所见的文字,而更重要的是由之引起的心理思考活动,从而了解文意和题意。所以说,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我们意识不到的,这两种记忆中的信息只有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检测、组织和思维。所以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

(二)短时记忆的特征与感觉记忆、长时记忆相比较,短时记忆具有一些有趣的特征。1.短时记忆的编码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Conrad,1964)在记忆广度实验(主试将一系列项目呈现一次后被试立即进行回忆)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语音上的联系。例如,呈现字母系列为ADQFHJP,被试回忆为ATQFHJP,以T代替D,而不是以视觉上相似的O来代替。但是这个结论是否有普遍性受到了怀疑。因为康拉德的实验是以英文字母作记忆材料,字母以拼读为主要职能,缺乏意义,虽然也有一定的形状,但对被试来说,读音应是它的最突出特征。有实验

(莫雷,1986)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因此,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似乎是随记忆材料而相应变化的。2.短时记忆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chunk)作为单位来测量。所谓组块(chunking)是指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单一代码的过程,所组成的块(chunk)即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如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数字、一个成语等。米勒(Miller,1956)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士2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这就是短时记忆的组块理论。可以用下面的小实验来验证这个理论。请你读一遍下面的一行随机数字,然后合上书,按照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71863945284 现在再读一遍下列随机字母,然后用上述相同的方法来测试自己的记忆:HJMROSFLBTW假如你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你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或字母,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即7士2个。许多研究支持米勒提出的组块理论。例如,西蒙(Simon,1974)的研究表明,说英语的人阅读一些无关联的词一次后能正确回忆5—7个词,而与词的音节无关;对以短语和句子为组块的记忆容量略小于词的记忆容量。喻柏林等(1985)、张武田等(1985)对汉语语词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结果也对组块理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不过,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等都会影响短时记忆的容量。对汉语语词的短时记忆广度的研究表明,双音合成词和四字成语的短时记忆容量不如单音词多,而四字成语又不如双音词多。随着组块复杂性的增加短时记忆容量倾向于逐渐降低。高频词的短时记忆容量比低频词多。视听通道的短时记忆容量有差异,总的来看,视觉较听觉的短时记忆容量大。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是因人而异的。例如记数字748539,你可能按74—85—39 记忆,他可能按748—539 记忆。看一幅图片,我可以以地点关系为组块,你可以以色彩的特点为组块。但不论人们储存的组块是什么,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士2个组块。3.短时记忆的加工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主要加工方式是组块化和复述,从而使其有限的容量增加,保持时间延长,并使更多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1).组块化。如上所述,组块是信息的一种意义单位。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或数字,一组字母或其他材料,甚至一组词或一个句子。组块化就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将孤立的项目连接成更大单元的过程。例如,这样一列数字:185119211839193719491935,如果把它看成孤立的数字来记,是28个组块,就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但如果将它组块化为1851,1921,1839,1937,1949,1935,把它看成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年代,则只有7 个组块,就容易记住。这样就扩大了短时记忆的容量。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输入的信息组块化。例如也可以将上述一列数字看成是朋友的年龄、门牌号码或电话号码而加以组块化。又如,下列字母:ERATVCIAFBIGMGEUSA,孤立地记字母,显然超过了短时记忆容量;如果你懂英语,把它看成EAR—TV—CIA—FBT—GM—GE—USA,就在短时记忆容量以内了。2).复述。复述就是出声或不出声的重复。对一个电话号码进行复述,只要没有其他干扰,它就可以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如果让被试记“XTC”三个辅音,20秒后都能回忆出来,因为他们进行了复述。彼得逊夫妇(Peterson &Peterson,1959)改变了实验程序:给被试呈现由三个辅音字母组成的字母表后,立即让他作减3 逆运算(例如376,373,370,267……)直到要求开始回忆的信号出现,被试才回忆这三个辅音。实验结果是,三个辅音听后立即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延长,回忆成绩急剧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回忆率约为10%。到18秒钟之后,记忆几乎完全消失。在无复述时,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将迅速消失。复述使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以防止被其他信息排挤掉。4.短时记忆的提取人们是怎样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斯腾伯格(Sternberg,1969)的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实验中向被试呈现在短时记忆容量以内的(1—6个)不同长度的数字系列(如,52946),接着呈现一个探查数字(如,4),要求被试回答在呈现的数字系列中是否有探查数字。如果数字系列

中有探查数字,就按下“是”键;如果没有就按下“否”键。以反应时作指标分析短时记忆提取的特点。所谓反应时是指从个体接受刺激到作出回答反应所需的时间。可以想见:被试在作出“是”或“否”的反应前必须将探查数字与记忆中的数字系列进行比较。那么,这一比较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这里有三种可能:1)平行扫描:将探查(数字同时与记忆中的所有项目相比较。如果用这种方法,则反应时将不会因数字系列的长短而变化。(2)系列自中断扫描:将探查数字逐个与忆记中的项目相比较,发现有与探查数字相同的就中断扫描。如果用这种方法扫描,则长数字系列的反应时就比短数字系列的要长;同时,作出“否”反应比作出“是”反应的反应时长。因为作出了“是”反应被试即可停止扫描,但要作出“否”反应需扫描记忆中的所有项目。(3)系列全扫描:将探查数字逐个与记忆中的所有项目都进行比较,不论记忆中有或没有探查数字。如果用这种方法,扫描长数字系列的反应时就比短数字系列的要长,并且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是相等的。实验结果说明,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以系列全扫描方式进行的。

三、长时记忆的特点和规律

(一)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条件1.短时记忆的内容加以复述。复述有两种类型:1)维持性复述,即从感觉记忆中抽取某种信息并使该信息适应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保持在短时记忆中。(2)精制性复述,即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精细结构的编码。所谓精细结构编码,是指联想编码、组织编码、心象编码等等。这种编码能在长时记忆中稳定地储存,并在日后被提取出来使用。2.印象深刻一次形成。1)闪光灯效应(flashbulb effect):指对人震撼的事件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比如2001 年9 月11 日,震动全世界的“911”事件,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大厦。2)莱斯托夫效应(Restorrf effect)学习材料中最为特殊的事件,容易记忆。由莱斯:指托夫于1933年所证实。其最明显的例子是,在一场人数众多的宴会上,当主人将来宾对你一一介绍时,只能对在身形、年龄、地位等特征中最为突出者留下深刻印象。正因如此,有些人为了增加别人对他的印象,不是在服装上力求表现新颖,就是在言行上刻意表现突出,方式不同,目的则一。

(二)长时记忆的编码长时记忆究竟如何编码,迄今尚未完全了解,其编码方式可能因信息的性质(因视、听、味、嗅感官而异)、个体需求,以及个体经验、能力等条件而有所差异。1.以语义编码为主的心理特征。在记忆一系列语义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进行归类。研究也表明,在学习中,对材料进行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系统,有助于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我们在生活中的体验也有很多例子证明长时记忆的编码是语义编码为主。例如,当你听完或看完一个故事,然后凭记忆将故事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转告别人时,你所记忆的不是原来说故事者所说的话,也不是故事书上的文字,而是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要义。例如,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在自表上列50个两字词,其中有一部分是同义词:如漂亮、美丽;迅速、快捷等,让被试阅读一遍,然后凭记忆写出来。核对结果时,你会发现,错误最多的是同义词。原因是它们语义相似容易产生混淆所致。2.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3.主观组织

(三)长时记忆的存储(保持)1.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在质量上的变化表现在四个方面:1)简略、概括;2)完整、合理;3)详细、具体;4)夸张、突出。例如,巴特莱特的实验结果就可以证明上述表现。巴特莱特在一个实验中以埃及的一种古老图形为原型,让被试看后回忆画出原型(参见下图)。第1个被试回忆画出的原型为1那样;然后以1图为原型,让第2个被试回忆画出原型,结果成为2图那样,依此类推,最后第18个人回忆出的就成为18图。这个实验清楚地表明:1)由于记忆内容的变化,人们凭记忆传递信息往往是不确切的,这也是流言在传播过程中必然要发生变型的原因之一。(2)接力式传递回忆图画也出现伍尔夫所举的标准化现象。

在数量上的变化有两种,一般情况下,随着时间的进展,保持量会逐渐减少。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有例外的情况,学习后过1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多。这种现象被称为记忆回涨。

巴拉德(P.B.Ballard)让一组十二岁的儿童学习诗歌,事先没有提醒,在学习后立即进行测验,之后,在1,2,3,4,5,6和7天后又进行重测,结果发现,儿童在学习后的第2、3天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高6%至9%。继巴拉德之后,许多人重复了这类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证明儿童在学习后的两、三天保持会有所发展。保持的发展不是被试在这段时间进行复习的结果。在这类实验中这个条件是控制了的。记忆恢复现象,儿童比成人较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较易的材料更明显,学习程度较低的比学习纯熟的更容易看到。对记忆回涨现象的解释,具有几种假设,一种观点认为,识记后立即进行回忆,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材料的储存是零散的,因而回忆成绩低;之后学习者采用了某种较为有效的解决任务的方法,把学习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样回忆的内容就较详尽。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识记时有累积抑制,影响了识记后的立即回忆成绩,过了一定的时间,抑制解除了,记忆的成绩也就可能提高。这些解释,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保持的材料在数量上的减少,通常就是遗忘。

2.遗忘及其规律

1)什么是遗忘有两种定义,一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二是用信息加工的概念定义遗忘,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提取,或者提取时有困难。

2)遗忘的类型暂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和回忆,但有了适当的条件,记忆还可能恢复。比如有时一时想不起一个字怎么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名字。舌尖现象(tip-of-tonguephenomenon)。永久性遗忘:不经重新学习,永远不能再认和回忆。

3)遗忘的规律性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创制了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记忆的材料。采用节省法,又叫重学习法。以自己为被试,共进行了163次试验。每次学习8个音节组,每组包括13个无意义音节。每次学习达到连续两次无误的背诵。比较两次学习所用的诵读时间和次数计算节省值。根据实验结果,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将实验结果绘成曲线,这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过程的一般规律为:遗忘在识记完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最初遗忘速度很快,而后逐渐缓慢,到最后几乎不遗忘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thecurveofforgetting)

4)影响遗忘的因素: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会影响遗忘的进程。记忆材料性质的不同对保持进程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来,熟练的动作,保持得最好;记熟了的形象材料,也比较能长久记住;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材料,保持得更好些。识记材料的数量也会影响遗忘速度。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也越多。因此,随着有意

义材料的数量的增加,其遗忘曲线就接近于无意义材料的遗忘曲线。第二,遗忘受学习程度的影响。学习程度越高,遗忘得越慢。一种学习材料如果学得没有达到一次完全能背诵的标准,我们说这是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下去,这种材料就是过度学习的。显然,低度的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了的材料要比恰能成诵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在一个实验(Krueger,1929)中,让三组被试练习划手指迷宫,第一组被试者练习到100%的正确地划出手指迷宫,第二组被试多练习150%,第三组多练习200%。以后检查三组保持量,结果显示,学习程度达200%,保持量最佳,其次是学习程度为150%的,最差的是刚刚达到100%正确的学习程度。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也大致如此。第三,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对保持和遗忘也有重要影响。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学习32个单词的词表,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原来的先后顺序。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第四,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容易出现遗忘。第五,遗忘的速度还与对记忆采用不同的指标检查有关。一般常用的测量和检查记忆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其一是回忆法。就是原来学习或识记过的材料不在面前,让被试把它们默写出来或说出来。回忆法又可分为两种,自由回忆法和依序回忆法。自由回忆法即对所回忆的资料,在次序上不加限制。依序回忆法是规定按一定程序回忆学得的材料。从难度上,后者大于前者。回忆法中,保持量的计算是以正确回忆项目的百分数为指标。算式如下: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量/原来识记的项目量)×100% 其二是再认法。就是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要求被试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区分开来。通常是识记过的旧项目和没有识记过的新项目的数量相等,然后向被试一一呈现,由被试报告每个项目是否识记过。保持量按下列公式计算: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呈现材料的总数)×100% 其三是再学法,也叫重学节省法,就是要求被试把原来学过的材料再学或再记,直至达到原来学会的标准。然后根据初学和再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保持量,即以再学比初学所节省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保持量。计算公式如下:保持量=((初学的次数或时间-再学的次数或时间)/初学的次数或时间)×100% 艾宾浩斯在研究记忆时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在学习法。在实验中,用回忆、重学、再认等三种测量方法测量被试记忆无意义音节后的成绩,一般来说,其结果是,以再认为标准遗忘最少,以回忆为标准遗忘最多,以重学为标准居二者之间。

5)遗忘的原因我们都能长时间地记住许多材料,可以准确地回忆起许多儿童时代做游戏时唱过的歌谣和其他很多细节。语义记忆的知识材料比情节记忆保持的材料更多。只要撇开时间地点这个因素,我们仍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不少自然知识、初中时学过的历史地理知识,虽然可能忘记了教师的姓名和上课时的情景。在语义记忆中,概括化的知识要比细节保持得多、时间更久。然而,尽管是学得很好的材料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遗忘。为什么会产生遗忘?对于遗忘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

衰退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记忆痕迹是指记忆的编码。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来看,记忆痕迹是指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质有关部位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使经验得以识记和保持;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使旧经验以回忆、再认等形式表现出来。可见,记忆痕迹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说法。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假说接近于常识,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某些物理的痕迹或化学的痕迹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的。但是,要证明记忆痕迹的衰退是遗忘的原因,就必须证明:在原初

学习之前或之后不能有其他心理活动产生,否则,这些心理活动就会对原初学习所留下的痕迹产生干扰;或者,神经组织中的记忆痕迹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否则,这些痕迹就会产生新的神经联系。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虽然,衰退理论接近于常识,但目前我们只能肯定:衰退是感觉记忆和维持性复述被阻断时的短时记忆信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长时记忆的遗忘,衰退理论还没有被科学实验所证明。尽管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衰退理论,但也难以驳倒这个理论。因为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记忆痕迹可能也不例外,也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记忆的恢复,可能是痕迹的生长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忆量减少或回忆内容愈来愈不确切,愈模糊,甚至彻底遗忘,也可能是痕迹衰退在起作用。

干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干扰理论的最早研究是睡眠对记忆的影响。在一个实验(Jenkins &Dallenbach,1924)中,让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字表,达到一次能正确背诵的标准。一种情况是识记后即行入睡,另一种情况是识记后继续日常工作。然后分别在1、2、4、8 小时后,再让被试回忆学习过的材料。结果发现,日常工作干扰了对原先学习材料的回忆,其效果都低于睡眠的被试。还有研究(Yarouchetal.,1971)表明,有梦睡眠比无梦睡眠的保持差,也可能表明了干扰对记忆的影响。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为了检验倒摄抑制的效果,通常采用的实验程序如下:实验组:学习A 学习B 回忆A 控制组:学习A 休息回忆A 如果实验组的保持量低于控制组,这就说明后学习的材料B对先学习的材料A的回忆产生了干扰。处理下述几种变量:A与B的相似性,对于A与B的学习程度、时间间隔以及B 的难易程度,便可以检验在不同情况下倒摄抑制的效果。研究表明,先后两种学习材料又相似又不相似,倒摄抑制的影响最大;先后两种学习的材料很相似或很不相似,倒摄抑制的影响较小;先学习的巩固程度愈低,倒摄抑制的影响愈大;先学习的巩固程度愈高,倒摄抑制的影响愈小;后学习的材料的难度愈大,倒摄抑制的影响愈大;后学习的材料越容易,倒摄抑制的影响愈小;恰在回忆A前学习B,倒摄抑制的影响最大;学习A后立即学习B,倒摄抑制的影响次之;在学习A后和回忆A前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然后学习B,倒摄抑制的影响最小。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为了检验前摄制的干扰效果,通常采用的实验程序如下:实验组:学习B 学习A 回忆A 控制组:休息学习A 回忆A 如果实验组的保持量低于控制组,这说明先学习的材料B 对后学习的材料A的回忆产生了干扰。识记无意义材料时,前摄抑制的影响大,因而造成大量的遗忘。识记有意义的材料或学习材料已经熟悉,前摄抑制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了。在学习中,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总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容易忘记。其原因是,课文的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影响,因而最易遗忘。看来,干扰在遗忘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那么,遗忘的原因究竟是始于衰退,还是源于干扰,多年来一直处在争议之中。不少的心理学家试图用实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但最终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至少从实验的角度,还不能单纯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提取失败理论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能回忆起某件事,但又知道这件事是知道的。有时我们明明知道某人的姓名或某个字,可是就是想不起来,事后却能忆起;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试题的答案,一时就是想不起来,事后正确的答案不加思索便油然而生。这种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种情况说明,遗忘只是暂时的,就像把物品放错了。这地方怎么也找不到一样。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这就

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提取失败可能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例如,黄昏时分,远处站着两个人,既看不清面貌也听不到谈话声;缺乏必要的线索,往往会发生再认错误。回忆实验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如果误把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时间当作1779年,以这个线索去回忆实验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就会使回忆发生错误。因此,提供检索线索就能提高回忆成绩。在一个实验(Tulving &Pearistone,1966)中,向被试呈现48个单词(它们分属于12类,每类有4个单词),让被试识记。提供线索组(被提示类别名称)平均回忆出30个单词,无线索组(没有提示类别名称)平均回忆出20个单词。此后,向无线索组提示类别名称,这时他们的回忆数达28个单词。显然,这额外回忆出的8个词是储存在被试记忆中的,但要把它们提取出来就必须有检索线索。还有不少实验证明:即使记忆无意义音节,如果提供检索线索,回忆成绩也明显提高;有些人在催眠状态下能回忆起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过的细节。所有这些事实都表明,被“遗忘了”的材料仍然被保持着,只是没有被提取出来。我们的长时记忆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储存着成千上万的图书,如果没有正确地加以储存,即使是最好的检索线索也不会帮助我们。很多记忆的失败很可能是编码不准确或缺乏检索线索,而非真正的遗忘。

压抑说也叫动机性遗忘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恢复了。从这个角度讲,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弗洛伊德(1923)是第一个把记忆和遗忘看作是个体维护自我动态过程的心理学家。他在给精神病人施行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起早年生活中的许多琐事,而这些事情平时是回忆不起来的。它们大多与罪恶感、羞耻感相联系,因而不能为自我所接受,故不能回忆。也就是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对成年人回忆儿童时代的经验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原初经验的共同情绪是同高兴相联系(占30%),其次是害怕(15%),再其次是愤怒、痛苦和激动。总之,不愉快的事件较愉快的事件更易于遗忘(Waldvogel,1948)。另一个收集早期经验的研究表明,许多为研究者判断为创伤性记忆的被试往往将自己的经验有选择地重新编码为中性的甚至愉快的。显然,我们能重新组织自己的童年经验,以便记住过去的“美好时光”。但实际生活并非如此,只是“应当如此”而已(Kihlstrom &Harackiewicz,1982)。在一个实验(Zeller,1950)中,让一个被试组学习无意义字表后,立即给予经历不幸的“失败”。后来的测验表明,被试的回忆成绩比未经历失败遭遇的控制组要差得多。接着让这个“失败”组的被试学习新的字表但让其获得成功。结果发现,这个成功使他们的回忆成绩大为提高。这就是说,如果消除了压抑的原因,消除了记忆材料与消极情绪的联系,那么遗忘也就能克服了。总之,遗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每一种理论都能解释遗忘的部分现象但却不能解释所有的遗忘现象。因此,对于遗忘的原因,应当把上述四种理论综合起来加以解释。

6)保持的条件与方法:如何减少遗忘,而使信息能更好、更长久的保持?依赖于以下条件和方法:第一,组织有效的复习。包括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阅读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复习的形式要多样化。第二,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和采用各种记忆术。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记忆术的基本原则是使新信息同熟悉的已编码的信息相联系,从而便于回忆。第三,要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四)长时记忆的提取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前面已有所述,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节内隐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它是未意识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

的记忆。它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而不管信息识记过程是否有意识。也就是说,个体在内隐记忆时,没有意识到信息提取这个环节,也没有意识到所提取的信息内容是什么,而只是通过完成某项任务才能证实他保持有某种信息。正因为如此,对这类记忆进行测量研究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识记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任务,被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反映出他曾识记过的内容的保持状况。如果人们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受到了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或者说由于先前的学习而使完成这些任务更加容易了,就可以认为内隐记忆在起作用。

二、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是沿着两条线路展开的:一条是传统的研究--注重对外显的、有意识的记忆研究;另一条便是对内隐的记忆的研究,是当前记忆研究的热点,代表了记忆研究的最新动向。内隐记忆现象是在遗忘病人身上首先发现的。1854年,一位英国医生(Dunn)报告,一位因溺水昏迷而患遗忘症的妇女,虽然她已完全忘记了自己曾学过做衣服这件事,但不久后在学裁剪衣服时却无意中表现出某些裁剪技艺方面的记忆痕迹。1865年,又有人(Clapaede)报告,一位接受针灸治疗的遗忘症病人,治疗结束后,尽管已压根儿忘记了遭受针刺这件事,但她却拒绝与为她实施治疗的医生握手。1889年,对遗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现象进行系统调查者(Korsakoof)报告,一位接受过电休克治疗的遗忘病人早忘了曾受过电击这件事,但当他再次见到电击仪时,却露出了相应的行为表现。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Warrington & Weiskrantz)发现,这种现象在健忘症患者身上都有发现: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对某方面的学习记忆,但在他们完成有关任务的操作上却表现出了记忆效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科菲(Cofer,1967)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嗣后,对正常人进行大量研究发现,启动效应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现象。格雷夫和斯科特(Graf & Schacter,1985)把这类记忆称为内隐记忆,而把传统的、需经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现象统称为外显记忆。从70年代起,一大批从事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心理学家对内隐记忆研究表现出极大兴趣,以冀借此不仅深入理解人类的记忆过程的本质,而且将给教育和教学改革带来诸多新的启示和指导作用。目前,研究也发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有许多不同之处。

三、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别(一)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Graf等在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曾发现,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而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其实验过程如下:先将被试分成四组,被试都看同一张单词词表,但分别完成四种不同的实验任务:①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不要求记忆;②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并记忆;③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不要求记忆;④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并进行记忆。很显然,对单词喜好度的评定与字母检索作业相比,要求被试对项目有更深层次的加工。实验最后要求有识记任务的被试组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再认出刚才学过的词,目的在于测试被试的外显记忆;而对没有识记任务的被试则要求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写出其第一个想到的词,目的在于测试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结果发现,被试的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在这方面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Tulving 等(1982)在一项研究中,利用再认作业和词干补笔(word stem completion)作业,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保持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词干补笔作业是一种用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一些项目,如“cognition”,在测验阶段不要求被试回忆刚才学过的项目,而是给出学过项目的词干,如“cog ”,并要求被试用心里想到的第一个词来完成填空,然后观察被试在学习阶段获得的信息是否会影响这一作业的成绩。结果发现,在一周之后,被试的再认成绩出现了显著的

下降,而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表明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朱滢等人(1989)也发现,内隐作业成绩不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或下降很少,再认作业的成绩则下降很多。

(三)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罗德格等人(Roediger et al., 1993)研究发现,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辨认(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测量德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马正平和杨治良(1991)利用汉语字词进行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加考比等人(Jacoby et al., 1981)在研究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马正平和杨治良(1991)在实验中也发现了这种感觉通道效应(modality effect)。(五)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陈世平和杨治良(1991)利用汉字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在实验中先让被试进行词对联想学习,同时利用干扰词对该词对进行干扰。之后分别利用线索回忆作业来测量外显记忆的成绩,而利用词对补全作业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成绩,结果发现,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甦朱滢等:(1993):《当代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台北市:东华书局,1997年。

4. 杜建政:“记忆研究的新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02(2)

形状记忆智能材料

形状记忆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结构又称机敏结构(Smart/Intelligen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泛指将传感元件、驱动元件以及有关的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集成在材料结构中,通过机、热、光、化、电、磁等激励和控制,不仅具有承受载荷的能力,而且具有识别、分析、处理及控制等多种功能,能进行自诊断、自适应、自学习、自修复的材料结构。智能材料结构是一门交叉的前沿学科,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智能材料可以分为形状改变材料(SCM)和形状记忆材料(SMM)两类。SCM本身就是一个开关,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它陪伴着临时转换机制,即当移除外部触发器(刺激)时,转换后的实体便回到其原始形状。相反,SMM会适应触发的形状或临时形状,除非另一个触发器将变化推回其原始形式,并且材料能够追踪在刺激作用下自身经历的转换路径。具有形状记忆特性的材料分为形状记忆水凝胶(SMH)、形状记忆陶瓷(SMC)、形状记忆合金(SMA)、形状记忆复合材料(SMC)和聚合物(SMP),其中SMP是研究最多的类别。 1、形状记忆聚合物(SMP) SMP是一组可以在有外部刺激(例如热或光)的情况下保持临时形状并恢复其初始形状的聚合物。由于其相对高的模量和刺激响应速度,形状记忆聚合物是最广泛使用的活性材

料。对于SMP实现形状转移行为,它需要一个编程步骤和一个恢复步骤。在编程步骤中,SMP首先在高于转变温度(Tt)的温度下变形(对于半结晶聚合物,其熔化温度为Tm,对于无定形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Tg),然后冷却至Tt 以下,SMP以变形形状编程(或固定)。通过恢复步骤实现形状转变,在恢复步骤中,SMP被加热到高于Tt的温度,并且由于熵弹性,SMP恢复到其原始形状。为了更好地协助SMP在4D打印领域的应用,应该通过适当的理论模型很好地描述上述形状记忆(SM)行为。在SMP现有模型中,基于热粘弹性模型和基于相位演变的模型已被广泛采用。然而,相对依赖于时间的形状演化,设计师更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材料建模和结构设计以实现期望的目标形状。 SMP对环境(刺激)敏感,因为它们的SME特征使尺寸可能发生变化,从而确保较低的成本(进料和加工)、重量因子、可用原料、转化温度边界和表面框架。它们为刺激下形状记忆的可逆性研究提供了空间,在4D打印材料研究中被广泛探索,得到了极大的利用,例如PLA、PC、丙烯酸酯、ABS等或它们的混合物极大地推动了其在飞机、纺织品、航空航天和其他领域的应用。根据诱导SME的刺激的类型,大多数的SMP分为热响应、光响应、电响应和化学反应性的SMP;根据其刺激相应机制可分为:热致型SMP、电致型SMP、光致型SMP、化学感应型SMP等。

常用公式轻松记忆

常用公式轻松记忆 1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2、单价×数量=总量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4、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3、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4、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5、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小学奥数公式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的公式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的公式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的公式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的公式

人脑记忆的黄金阶段是什么时候

人脑记忆的黄金阶段是什么时候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天当中,人通常有4个记忆的“黄金寸段”,你想知道大脑记忆的4个黄金时段是什么时候吗?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大脑记忆的黄金阶段,希望能帮到你。 大脑记忆的第一黄金时段:6-7点钟 这段时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体温上升,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开始增加,此时机体已经苏醒,想睡也睡不安稳了,此时是第一次最佳记忆时期。7点钟左右,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人高潮,体温上升,血液加速流动,免疫功能加强,因为大脑经过了一夜的休息,正处于工作效率的高峰,利用这一段时间学习一些难记但是又必须记住的东西比较 适宜。 大脑记忆的第二黄金时段:8-10点钟 这段时间,人体完全进人兴奋状态,肝脏已将身体内的毒素排尽,大脑记忆力很强,此时是第二次最佳记忆时期。9点钟时,神经兴奋性提高,记忆仍保持最佳状态,疾病感染率降低,对痛觉最不敏感。此时心脏的功能最好,精力旺盛。 10点钟,人的积极性上升,热情将持续到午饭,是人体的第一次最佳状态。此时是内向性格的人创造力最旺盛时刻,任何工作都能胜任,千万不要虚度。

大脑记忆的第三黄金时段:18-20点钟 18点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当天学过的东西,以加深印象。这也是整理笔记的黄金时机。此时痛感重新下降,人的体力活动和耐力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峰,运动的愿望上升。运动员此时应更加努力训练,可取得好的运动和训练成绩。 大脑记忆的第四黄金时段:21点钟 这段时间直到临睡前为一天中最佳的记忆时间。研究发现,此时也是记忆力最佳时期,具有很高的效率。利用这段时间来加深记忆印象,特别对一些难以记忆的东西加以复习,最容易记牢,不易遗忘。 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一、多听音乐帮助记忆 研究发现,巴赫、亨德尔等人的作品中的慢板乐章,能够消除大脑的紧张,使人进入冥想状态。他让学生们听着节奏缓慢的音乐,并且放松全身的肌肉,合着音乐的节拍读出需要记忆的材料。学习结束之后,再播放2分钟欢快的音乐,让大脑从记忆活动中恢复过来。很多试验过这种方法的学生都觉得记忆效果很好。 二、背诵经典提高记忆 我们知道,人常常在看书和学习中甚至是休闲时会经常背诵一些名篇、成语、佳句、诗歌短文、数理公式、外文单

影响速读记忆力的因素

影响速读记忆力的因素 对此六个因素简单解释如下:影响因素很多,但这是主要的。 一.人的正常健康的大脑为阅读和记忆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二.学习的环境(家庭、教育、社会以及自己创造的环境等)良好的环境信息刺激,良好的教育,决定人们的智力发展的现实性;家庭和社会也是很重要的。 三.影响学习的心态(即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四.方法好的方法,可事半功倍,是提高阅读和记忆能力的关键。 五.营养与运动人体所需营养与阅读和记忆能力关系密切,多吃健脑益智食物,对提高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大有好处;而运动可以补充大脑所需的氧气。 六.睡眠良好的睡眠有益于精力集中和记忆与思维 下面wtt再为大家介绍关于快速阅读前的准备步骤,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我们准备开始阅读。但请先别开始读书的内容。这里有一些需要预先完成的步骤。 1、消除所有干扰因素。 除了阅读内容以外的任何可能引起你思考或注意的内容都应该移除。旁边有人在对话聚会电视或者是一个不舒服的座位背景

音乐(OK OK, 我知道很多读者是大学学生,会常常强调听着背景音乐他们会学得更好。 你可以继续这么认为,但这是错误的。可能你会喜欢这种方式,但你并没有学得更好。任何可能占据你大脑的东西都会降低你的注意力,哪怕是在大脑的背景里降低!如果你愿意骗自己的话那就继续吧,但如果你真的愿意认真对待快速阅读,消除这些干扰因素吧。) 2、问你自己:我的目的是什么 为何读这本书它属于哪类作品传统作品或是用来消遣时间的虚构作品为何要匆匆地读完它像吃悠闲晚餐一样,坐好后一口一口地慢慢品尝,在大脑中慢慢将这些可口的段落反复思考。或是某门课的补充阅读,你对它的中心思想一定比较熟悉。 想一下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或是即将会对这些补充阅读进行考试也许是为了寻找一些新的想法而阅读又或者是你需要为他写一篇书评。最后还可能是你要向他人教授它。每次阅读时的目的有很多种,对吧在你打开书之前,花一分钟时间告诉自己你阅读它的目的。它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从此刻起,你将会如何阅读这本书。 3、先来个10分钟的浏览。 花上10分钟或是更少的时间先浏览一下整本书。如果你还没这么做过,那就先完成它吧。将每本书当作是一个七巧板。将所有内容倒出来,在将所有内容重新置于一处之前先把所有页面进

三角函数公式与记忆方法

三角函数公式及其记忆方法 一、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一)基本关系 1、倒数关系 1cot tan =?αα1csc sin =?αα1sec cos =?αα 2、商的关系 ααα tan cos sin =ααα tan csc sec = αα α cot sin cos =αα α cot sec csc = 3、平方关系 1cos sin 22=+αααα22sec tan 1=+αα22csc cot 1=+ (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1、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2、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 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3、平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 三角函数值的平方。 二、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π/2)±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α的三角函数。 (一)常用的诱导公式 1、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z k k ∈=+,sin )2sin(ααπz k k ∈=+,cos )2cos(ααπ z k k ∈=+,tan )2tan(ααπz k k ∈=+,cot )2cot(ααπ z k k ∈=+,sec )2sec(ααπz k k ∈=+,csc )2csc(ααπ 2、公式二: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ααπsin )sin(-=+ααπcos )cos(-=+ ααπtan )tan(=+ααπcot )cot(=+ ααπsec )sec(-=+ααπcsc )csc(-=+ 3、公式三: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ααsin )sin(-=-ααcos )cos(=- ααtan )tan(-=-ααcot )cot(-=- ααsec )sec(=-ααcsc )csc(-=-

人类记忆的特点

人类记忆的特点 人类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永久记忆,一般瞬时记忆持续几秒钟,若能得到复习的话则转为短时记忆,持续时间为几小时至几天,若此期间能再次复习,则转变为长时记忆,当然,长时记忆还是可能会忘了,要经常复习则转变为永久记忆。 人类大脑的记忆规律 对文字的认知可大致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形同陌路这一类的字词,即使你见过,也认不出来,脑海里没有一点印象; 2.似曾相识这个字词我在哪儿见过,可是没法说出准确的意思; 3.一见如故一看到这个字词,就能想起它是什么意思,但不是特别熟络; 4.刻骨铭心不仅知道字词的精确意思和概念,还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科学的背诵记忆一定要遵循人类普遍的记忆规律,按照这四个阶段,逐步深入。 首先我们来看:怎样从形同陌路到似曾相识。对事物的认知需要循序渐进,对于语文的亲近感,你更不能指望一下子从形同陌路就跳到了刻骨铭心。 不信?不信我来举个例子。我请大家回到上学开学报道的时光,班主任一定都让大家 做了自我介绍。当全班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名字、毕业学校、爱好说完以后,你记住了多少?恐怕,你对大多数人的记忆都只是一个大体的印象,因为人太多,记不清。 你是怎样和他们渐渐熟络的呢?是你们在军训休息聊天的时候,和周围的人聊天,你 见到那个高高的男生,问他,你是福建人是吧?对方说是啊是啊我龙岩的。你很激动地就说,我也是龙岩人!于是,你和他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你开始问他,你哪个学校毕业的?哎,你认识那个谁谁谁吧?……发现了吗?最开始,你记不住这个人的完整资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频繁地看到他,然后慢慢地去了解。 记忆的遗忘规律 浩斯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第一个从心理学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人。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从什么时候开始遗忘的?怎样 减少遗忘?何时复习效果最佳?通过遗忘规律可以一目了然。 时间间隔保持的百分比遗忘的百分比 20分钟 58% 42%

哪些是影响孩子记忆的因素

哪些是影响孩子记忆的因素 不管是3岁前还是3岁后,影响孩子记忆的因素是很多的,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孩子记忆内容在脑中保存时间的长短。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儿种因素: 1、孩子的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或引起孩子积极情绪体验的事物,其记忆可以持有较长时间。引起孩子消极情绪体验的事物,孩子的记忆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但对孩子的性格成长是不利的.父母需要注意这一点。激不起孩一子任何情绪反应的事物,孩子就不容易记住。 2、孩子对所记忆事物的感知程度。孩子越是感兴趣的事物,越是看得清楚,听得有味.越是在脑中保持时间长。 3、理解较深的事物记忆时间就越长。孩子也是如此。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孩子对事物的理解,也越容易记得时间长。记忆对象的特点,越是形象生动鲜明,能引起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事物.孩子在脑中保存的时间就越长。 4、无意记忆是孩子在幼儿时期主要发展的一种记忆形式.此时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是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无意地、自然而然地记住的。他们的记忆取决于事物是否新奇、鲜明.自己是否感兴趣。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父母可多利用这一特点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5、孩子观察到的事物越多,所获得的记忆对象就越多,孩子的无意记忆就越能得到发展。因此,父母对于三岁前的孩子.要多带他到外面去,让他接触的范围广些,扩大他的眼界。要多和孩子做一些游戏,游戏中给孩子提供的记忆材料一定要鲜明、简单、突出、直观,且是和他的生活内容、自身有关的事物。平时要花些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语言要生动、活泼。讲一段后,给孩子提些简单的问题.帮助他记住一些内容。 孩子到5岁后,父母可提出一些要求让他完成,请孩子帮忙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例如,父母带孩子上街,或者去公园,事先都可以对孩子提要求,要求他们把看到的或听到的回家后通过回忆说出来。只要父母在要求孩子记忆某一事物之前.明确地提出识记目的、任务,又善于帮助孩子回忆,孩子的积极性就会很高,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把所见所闻告诉你。在成人的要求下.孩子会努力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这样就促进了他的有意记忆的发展,也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记忆口诀大全-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记忆口诀大全高中数学公式定理记忆口诀大全: 《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 指数与对数函数,两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 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 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 两个互为反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X是对称轴; 求解非常有规律,反解换元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 幂函数性质易记,指数化既约分数;函数性质看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 奇母偶子偶函数,偶母非奇偶函数;图象第一象限内,函数增减看正负。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 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 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 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 变成税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 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 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 1加余弦想余弦,1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

心理学中记忆的基本特点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看待人的认知活动,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也可以看做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它把记忆也看做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的不同, 将记忆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一) 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称为图像记忆,把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做声像记忆. 瞬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即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因为瞬时记忆的信息首先是以感觉通道内加以登记,因此,瞬时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内容为9~20比特. 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没有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也就是遗忘了. (二)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 ± 2,即5 9个项目,这也就是平常我们所所得记忆广度.如果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动,短时记忆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遗忘.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块的方法,即将校的记忆单位组合成大的单位来记忆,这时较大的记忆单位就叫做块.例如,将单个的汉字(人、学、机)变成双字的词(人民、学习、机器)来记,记忆的容量便扩大了一倍. 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它们的形象;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而且视觉记忆的形象占有更重要地位.此外,也有少量的语义记忆.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在短时记忆中加工信息的时候,有时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时又要从长时记忆中把这些知识经验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因此,短时记忆中即有从瞬时记忆中转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不管是机械复述,还是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都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三)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有如下特点: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2类.语义编码是用语言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形象编码是以感觉映像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记忆的7大规律 6个要素 3个境界

记忆的7大规律6个要素3个境界 不记则思不起。记忆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记忆是有技巧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哲学不是说吗,世界是发展的,发展是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只要我们在认知上了解记忆的规律,运用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的效果就会更好。在工作中,思考的质量就会更高。文章略长,试着耐心读完,笔者保证不会让你失望。 一、记忆的六要素 1.物象是记忆的根本。这和认识论所说的原理是相通的,即理性的认识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 2.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倘若只记忆而不理解,就像吃食物而不咀嚼,囫囵吞枣,不能消化,毫无益处。 3.联想是记忆的关键; 4.方法是记忆的途径。记忆讲究方法,否则就会陷入到死记硬背的死循环当中。 5.奇特是记忆的秘诀; 6.动脑是记忆的灵魂。 二、记忆的七大规律 ① 主体律: ⑴记忆的时间越长,记忆的效果越好。 ⑵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越好。 ⑶在记忆的活动中自信心越强,记忆的效果越好。

⑷在记忆的过程中,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的效果越好。 ⑸在记忆的活动中,动脑思考越积极,记忆效果越好。 ② 客体律: ⑴识记有意义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的材料效果好。 ⑵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枯燥抽象的材料效果好。 ⑶记忆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比记忆无节奏、无韵律的材料效果好。 ⑷识记系统条理的文章比识记杂乱无章的文章的效果好。 ⑸识记使人感兴趣的材料比识记使人厌倦的效果好。 ③ 方法律: ⑴意义记忆优于机械记忆。 ⑵形象记忆易于抽象记忆。 ⑶奇特记忆优于一般记忆。 ④ 干涉律: ⑴在记忆过程中,识记材料的首尾部分易记,而中间部分易遗忘。 ⑵在记忆过程中,两种材料相类似,会影响记忆效果。 ⑶识记两种材料或一段较长的材料时,中间安排间隔时间的记忆效果好。 ⑤ 强化律: ⑴在记忆活动中,各种感官同时参与比单一感官参与的记忆效果好。 ⑵在识记材料达到熟记后,适当增加学习次数,记忆保持效果好。

记忆方法:数学公式的记忆步骤和方法

本文集资料共4个分类: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快速阅读、潜能开发。每个分类都有多个资料,可在百度文库、新浪爱问共享、豆丁文库中直接搜索:“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快速阅读:”“潜能开发:”,即可找到更多资料。 1.弄清公式结构 例二项展开式为: (a+b)n 2 n-2 2 = Cn0 +C a b C a b + …+C abn-1+C bn。 n 对公式右边作如下分析:(1)共有(n+1)项,全带正号;(2)每项 由三部分的积组成,呈Cab的形式;(3)a的指数从高到低(n到0);(4) b的指数从低到高(0到n);(5)C的下标恒为n,上示从低到高,明白以 上五点后,学生即可逐步写出这个公式。开始可能慢了些,但熟练后,即可 直接写出二项展开式。 2.赋予一个名称,或使用一个记号 有时候,为了加深对某个公式的印象,可以自己赋予某一公式的部件以 一个合适的名称,也可以使用一个恰当的记号。经过这种刺激,反而使学生 记住这一公式。 例如,点(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d由下公式计算: |Ax0??By0??C| d = A2??B2 此外,分子容易记住:把点代入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左边后,再取绝对值。 但分母可能要忘却,我们称 A2??B2为(该直线方程的)法化因子。由于 此名称关系,学生就会记住:还要除以一个叫法化因子的东西——而这正是 我们的目的。 当然,名称也并非胡撰的。事实上,直线方程在化为法线方程时,确实 需要除以 A2??B2,故称其为法化因子。 数学上有些公式,或是不常用到,或是重要性相对来说较为次要。这些 公式,不必一定全部记住,只要记住其大概的推导方向,或推导方法。直到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记忆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以下我们从记忆的意识性(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理解性(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以及记忆的发展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根据儿童活动有无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做无意记忆。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学前儿童记忆的基本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3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他们不会进行有意识记。而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的效果都优于有意识记。在一项实验里,实验桌上画了一些假设的地方,如厨房、花园、睡眠室等等,要求幼儿用图片在桌上做游戏,把图上画的东西放到实验桌上相应的地方。图片共15张。图片上画的都是儿童熟悉的东西,如水壶、苹果、狗等等。游戏结束后,要求幼儿回忆所玩过的东西,即对其无意识记进行检查。另外,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要求幼儿进行有意识记,记住15张图片的内容。实验结果表明,幼儿中期和晚期记忆的效果都是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到了小学阶段,有意识记才赶上无意识记。 (2)无意识记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由于记忆加工能力的提高,幼儿无意识记继续有所发展。例如,给小、中、大三个班的幼儿讲同一个故事,事先不要求记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年龄越大的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越好。

(3)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幼儿的无意识记,不是由于幼儿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的,而是幼儿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附带产生的结果,是一种副产物。事实证明,幼儿的认知活动越是积极,其无意识记效果越好。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以下因素: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物理特点,容易引起幼儿的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在无意中记住。 ②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对幼儿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成为幼儿注意和感知的对象,也容易成为无意记忆的内容。比如,感人的道德故事比空洞的道德说教容易使幼儿记住。 ③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如果使识记对象成为儿童活动任务中的注意对象,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无意识记的效果也较好。比如,发给幼儿15张图片,每张图片中央画有幼儿熟悉的物体,图片的右上角画有同样醒目的符号,如△,+,○等。把幼儿分为两组,一组的任务是按物体的特点分类,如把猫和狗放在一起,另一组的任务是按符号分类,如把有△符号的放在一起。分类完毕后,要求幼儿回忆各图片上的物体。结果,按图片所示物体分类的幼儿,平均记住10.6个物体;按符号分类的幼儿,平均只记住3.1个物体。说明由于活动中辨别的主要对象不同,对图形的无意识记效果也不同。 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多种感官参加的无意识记效果较好。比如,同一年龄班的幼儿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学习同一首歌,第一次,甲组边看图片边听歌

谈谈影响记忆的因素

教 育 心 理 学 课 程 作 业 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号:1002214061 姓名:周军晓

谈谈影响记忆的因素 摘要 记忆力是人类自然富有的能力,它是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之一,假如没有记忆力,我们便会成为转瞬即逝之物。从将来看过去,所看到的便会是一片死寂而已。基于过去所产生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可能存在,并且使我们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存在。在实际生活中,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许多。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大对影响记忆力发展的因素这一问题,有一层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影响记忆力情景因素个体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记忆力的因素不仅有情境因素,还包括个体因素。情境因素分为,位置效应,材料的可理解性和意义。个体因素包括先前经验,动机,情绪,神经化学物质[1]。 一.情境因素对记忆的影响 1.位置效应对记忆的影响 情境因素中的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2]。最早研究系列位置作用的是艾宾浩斯,他用一系列无意义的音节做学习材料,发现最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在艾宾浩之后,许多心理学家都对系列位置作用做了研究。1962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字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山、炸弹、手指、椅子、木偶等”,以每秒出现一个的速度呈现完毕,让被试以任意顺序自由回忆,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与字词在原呈现的位置有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均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3]。是的,任何活动的发生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学习活动也不例外,记忆更是如此[4]。 2. 记忆的材料可理解性和意义对记忆的影响 影响记忆因素的情境因素中第二个则为记忆的材料可理解性和意义。要求精确地记忆材料的效果,与要求只记住材料大意的效果是不相同的。例如,向四年级儿童提出记忆课文的任务,要求第一组尽可能准确地记住原文中的字句,要求第二组记住故事的内容。实验结果:从再现原文中的字词来说,第一组比第二组好。第一组平均能记住31个单词,第二组平均只能记住23个单词。但是再现课文时所增加的词的数量来看,第二组比第一组多。第二组平均增加24个词,第一组只平均增加14个词。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学习者为了提高记忆效果,应当给自己提出尽可能精确地记忆材料任务[5]。 材料数量对记忆力的影响则为,随着材料数量的增加记忆所需要的时间,并不直接按所识记东西的数量来增加,而是较这个率大得多。例如,受试者记忆12个无意义音节,达到能背诵的程度,平均每个音节需时14秒;记忆24个音节,平均每个音节需时29秒;记忆36个音节,平均每个音节需时42秒. 记忆

【数学公式记忆的简单方法】数学公式有什么记忆方法

【数学公式记忆的简单方法】数学公式有什么记忆方法 在数学中,把一些常用的表示基本数量关系的等式作为数学公式,记忆数学公式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你知道有哪些简单的记忆方法吗?下面由小编给你带来关于数学公式记忆的简单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公式记忆的简单方法 1. 用语言描述公式 比如我们前面描述向量的数量积公式横坐标之积与纵坐标之积的和, 再比如同底数幂相乘的公式,可直接描述为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幂的乘方公式,可直接描述为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可能这些还不足以简洁神奇,那么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聊聊十字,就概括了六组几十个诱导公式,简直是高中数学中的神诀,朗朗上口,轻松记忆,很多高中生毕业后,可能数学知识忘了,但这句口诀,终身难忘。 2. 抓住公式特征 比如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公式特征相当明显,即两个余弦乘积减去两个正弦乘积,用谐音科科减赛赛或者哭哭减笑笑就很好记 再比如,一个不常用但一旦用了就很方便的公式

公式特征是sin上面1-cos,或者sin下面1+cos,根据这个特征,可谐音记作山上一剑客,山下一侠客,生动好记,还有些趣味。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琢磨这些公式的特征 3. 运用类比和比较记忆 比如上面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住了,那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类比记忆, 哭哭加笑笑,同时还可类比记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正切公式,诸如此类 再比如,学过等差数列后,你熟悉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可以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去理解记忆等比数列的性质,例如,等差数列的下标和如果一样,那么它们的和相等,到了等比数列这,就是它们的积相等了; 再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一个公式是n乘以中间项,那么类比到等比数列,可得相似结论:等比数列前n项积,等于中间项的n次方。诸如此类,类比在数列的学习中,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思想 数学公式记忆口诀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中医内科方剂复习之特征记忆法技巧

中医内科方剂复习之特征记忆法技巧 一、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证发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君)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缓解期 1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屏) 2睥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六君) 3肾虚: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匮) 四、喘证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肺+屏) 2肾虚:补肾纳气 (1)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参蛤) (2)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七+脉) 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志)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归脾)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桂龙)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苓)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天王)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桃煎+桂龙)七、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府)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疏肝)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白半+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白桂+逆)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脉+荣)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天王+炙)

影响遗忘的因素

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因素

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记忆规律 实验研究表明,遗忘有一定的规律。它就是遗忘在学习后出现,先是很快,以后逐渐减慢。记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研究,他用无孔不入的音乐作为学习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测量了遗忘的过程,经过多次的实验与计算,得出了 时间间隔保持百分数遗忘百分数 20分钟58%42% 1小时44%56% 8小时36%64% 24小时34%66% 2天28%72% 6天25%75% 31天21%79% 艾宾浩斯曲线

它可以很直观地让你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记忆材料逐渐遗忘的过程以及记忆量的大小,这便是著名的艾宾浩斯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所展示的是:认识材料在记忆后,马上会有一个迅速下降的过程(记忆后的短时间内),而当间隔延长后,会逐渐变得缓慢。因此,我们可以理解,遗忘的规律就是材料在记忆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记忆保持的份量也会迅速下降,而在经过长时间的间隔之后,遗忘发展的速度也就逐渐变慢。 遗忘快慢受许多因素制约,而受记忆材料性质、内容和数量范围的影响较大。 第一,就记忆材料的性质来说,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形象材料也较易长久地保持;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要慢得多,语文材料中遗忘最多的是原文词句,事实内容遗忘较少,主要思想则遗忘最少。 第二,就识记材料的内容和范围来说,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后遗忘也较多。虽然有意义材料遗忘得慢,但如果把有意义的材料数量增加,其遗忘的曲线就接近无意义材料的遗忘曲线了。 第三,遗忘受学习熟练程度的影响,学习熟练的程度越高,记忆得越牢固,遗忘得也就越慢。 第四,材料系列的位置对遗忘进程的影响,一般地说,材料系列的首尾比中间部分容易记住,遗忘得慢。 第五,学习方法不同,记忆效果不同,遗忘的速度也不一样。 第六,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个体遗忘进程有很大影响,符合个人兴趣和需要,对工作和学习有重要意义的记忆材料不容易遗忘。

元素智能(记忆、回忆、想象、运动的原理20200927)

思维的原理 别名:元素智能//记忆、回忆、想象、运动的原理//元素生精神、意识、思维、智能、智慧//意识的诞生//神经元使人记忆、回忆、想象和运动/ 现代,人们已经普遍知道了,记忆与思维的器官是大脑。更深入点,是神经元记录了各种信息。但是,神经元是怎样精准地、有序地记忆色彩、空间、时间等信息,又如何记忆一个图案、面孔、旋律和一件事情的经过呢。 人为什么会回忆起相同、相关的记忆,而非回忆起不相干的记忆? 记忆是现实的,想象基于记忆,却又狂放不羁、超脱现实,如何实现? 趋利地、避害地运动是以记忆为依据,但以哪个记忆为依据,如何选择? 本文将逐步解答以上问题。 一、客观的记忆 1.元和素、真值与表值 神经元如何记录时间、空间、色彩等信息? 图1 如图1,视网膜上有感光单元。各感光单元接收一定色彩的混光,转化为信号,信号激发神经元。被激发的神经元有一部分记录该混光的色彩,这一部分称为元,在图中用实心圆表示。 如图1、2,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连接也被激发,形成素,每一个素独立记录元间的时间、空间、色彩关系或其他关系,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如图1,黑色箭头为基素,记录了所连两元的色彩关系,还记录了两元是相同或毗邻的感应单元在临近时间激发的元。 图 2 大量的元和素各自具有一个参数值记录信息,可以用一个对应的数字来表示,这个数字就称为元或素的真值。 元和素记录一定的信息,真值也是确定的,所以,又可以用所记录的信息表述真值,称为表值。如图1、3:一个元有一定的真值记录了700nm的红色,它的表值为700nm;一个空间素具有一定的真值记录了一个23步的距离,

它的表值为23步;一个时间素具有一定的真值记录3秒的时长,它的表值为3秒。 2.排系 大量的元和素各自记录信息,如何有条不紊地关联在一起? 如图3:每个素有3个接点,分别为初接点、末接点在素的两端,靠近末接点处有一中接点。这些接点与该素的真值、表值无关,而是用于与其他元和素建立连接。直接的连接类型有3种,特定的连接关系又称为排系。 图 3 ●一素的两端与两元相接。这样的素称为直连素,有基素、质素、空间素、时间素4种,在图中分别用黑色、蓝色、绿色、红色箭 头表示。描述为:直连素初排系一元、终排系另一元。简化描述为:直连素连接两元;两元连接以直连素。 ●一素的两端与两素的中接点相触,这样的素称为结构素,在图中用橙色箭头表示。可描述为结构素初排系一素、终排系另一素; 简化描述为结构素连接两素、两素连接以结构素。 ●两素连接同一元或同一中接点,可描述为两素衔接排系;或两素衔接。 在初排系、末排系、衔接的基础上,元和素又有间接的多类连接关系,排系类型也多样。 所连的两素有多种类型,结构素也有多种类型。如连接两个基素的称为基比素;连接两个质素的为质比素;连接两个空间素的为空比素;连接两个时间素的为时比素。 3.素的定量与律 距离长短、明暗关系、时间长短如何得出?如何记录?相同的本质是什么? 基素很短只能连接邻近的元,是相同或毗邻的感应单元在一定时限内激发的元,记录所连元有单位空间、时间距离。 空间素只能连接一定时限内激发的元,记录了所连两元有单位时间距离。空间素的真值基于所连两元间的最小基素跨度定量,以最小基素跨度作为一个空间素的表值,单位为步,记录所连两元的空间距离。

The Elements of Style 最好的英语写作教程

The Elements of Style by William Strunk, Jr. Professor of English Cornell University Privately Printed Ithaca, New York 1918 Copyright 1918 By William Strunk, Jr. Press of W. P. Humphrey, Geneva, N.Y.

Parental Note Dear Parent, This workbook was created to be used along side Strunk & White's Elements of Style handbook. If you do not have this handbook, you can use this work book alone. Each lesson is designed to be completed weekly. Most lessons ask the student to write sentences demonstrating a particular rule. Other lessons ask the student to write a summary or narration from a literature or history text. There are 18 lessons in this workbook and each lesson should be practiced for one to two weeks to ensure that the student understands the rule and can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to use it in daily writing. The text in this workbook is from the 1st Edition, 1918. Although this handbook is currently in print (4th ed.) the references from the 1st Edition can give your student valuable practice in the art of writing well. Permission has been granted to reproduce this workbook for use in the home. This text may not be redistributed or resold. Carol Hepburn Phoenix, AZ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