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完整版)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一,绪论

第四纪地质学(Q uaternary G eology)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Geom o rphology)

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系/纪(Quaternary system/period)

物质:地球表面松散的沉积物

时间:地质历史中最新的一个地质时期,最近约2.6百万年。

记两个数字:

全新世:1.17万年第四纪:2.588百万年

第四季的特点

1.人类出现: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

2.大规模冰川作用:第四纪时期,地球两极均存在大陆冰盖,因此第四纪又称“冰川时期”。

3.海平面变化:第四纪时期由于气候的冷暖波动,发生了频繁的、大幅度海平面升降。

4.活跃的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喜马拉雅山每年向青藏高原推进8cm/a;

?德国巴伐利亚地区水平运动速度达18cm/a;

?印度大陆向喜马拉雅山运动速度约为1-2cm/a。

垂直升降运动

?芬兰南部沿海,上升速度0.1-0.4cm/a;

?丹麦西部沿海以0.1cm/a速度下降;

?天山的升降为1mm/a,最大达4.4mm/a。

?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和华北平原等的大幅度下降。

地貌学

地貌:就是地球表层的形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形,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风景是地貌发展的晚期结果

地貌学:地貌学则不同于地形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内容

?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在如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1)地震研究(2)环境地质(3)工程地质(5)找矿(4)水文地质(6)地质灾害(7)建筑材料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生物、古气候、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二,地貌学基本概念

1.地貌形态

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风景是地貌发展的晚期结果

地貌形态: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地貌的形态分为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地貌的基本要素

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究才能确定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地形点——两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河谷: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

地貌形态测量指标

①高度绝对高度(即海拔高度),从图上读取相对高度(2种地貌的比高)

②坡度:坡度主要反映在地形面上,一般的划分等级为:陡坡:坡角>50°中等坡:坡角25~50°缓坡:坡角<25°

在堆积地貌上,不同的坡度可反映不同的成因类型。例如:崩塌堆积物、坡积物、冲积物形成的堆积地貌坡度依次递减。在基岩组成的斜坡上,地貌的坡度反映了不同岩石的抗风化能力的强弱

高度+ 坡度能反映地貌形态高度大、坡度大---地形陡峻高度小、坡度小---地形平缓高度大、坡度小——?高度小、坡度大?

③地面破坏程度

割切深度:指一种地貌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

地面切割程度:地面破坏面积的%。水域面积/总面积切割深度+ 切割程度= 起伏度地貌的形态类型

与周围地貌的关系: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阶地、垅、丘) 负形态:比周围地貌低(谷地、洼地、坑、穴) 描述+ 照相+ 素描

2. 地貌的相对等级

相对等级:可分为5级:Ⅰ.巨型地貌Ⅱ.大型地貌Ⅲ.中型地貌Ⅳ.小型地貌Ⅴ.微型地貌Ⅰ. 巨型地貌

地球表面可以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大陆、洋盆

形成发展始于中生代:T之前为一超级大陆(泛大陆)由于板块运动而裂解形成现代大陆和大洋

大陆: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大陆壳组成,平均海拔875m。遭后期破坏严重。目前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洋盆:由单一的硅镁层的大洋壳组成,其上覆盖松散沉积物。地貌因受水体保护,形态原始。洋底平均深度-3794m

大陆边缘:是陆壳的延伸部分,具有与大陆相似的结构,包括大陆架、大陆坡

Ⅱ. 大型地貌

在巨型地貌基础上进行划分。大陆又可分为山地、平原、盆地。是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山地:由山岭和山谷组成。山地高度分类见表。成因上可以分为构造山地、剥蚀山地

丘陵:海小于500m的高地与洼地相间排列的地貌组合。成因上与山地有密切联系

平原:地势平坦、高差小,或略有起伏的大面积地貌组合。高度分类见表。成因分类包括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堆积平原

Ⅲ.中型地貌:山地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河谷、分水岭

Ⅳ.小型地貌:河谷分为谷坡(包括阶地)、谷底

Ⅴ.微型地貌:在小型地貌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在小型地貌中更低一级的地形起伏例如:大陆→山地→河谷→阶地→前缘

Ⅰ--Ⅱ--Ⅲ--Ⅳ--Ⅴ

地形的等级与成因是有一定联系的。所以,地形等级的划分,是地形成因分析的前奏和基础

地貌等级的研究:宏观观察和制图:巨、大型-Ⅰ、Ⅱ级,利用卫星、遥感的手段。微观研究和制图在野外,从小型地貌入手,然后扩展大中型地貌

3. 地貌的成因

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内外地质营力基础——岩石和地质构造过程——地貌形成发展会经历一定的时间过程

内营力--发生于地壳内部、深部,即内部的物质运动

水平运动:本世纪板块运动学说,喜山板块由于南美板块的推进,始新世以来,0.33~0.27cm/y,造成喜山的上升

地壳升降:主要是新构造运动对塑造现代地貌起了主导作用,地壳升降主要形成中小型地貌

岩浆活动:岩浆上升形成火山地形,溢出的熔岩填平地形,形成熔岩高原或平原

外营力作用有2个过程削高——产生剥蚀地貌补低——造成堆积地貌

外营力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流水、风化、冰川等能量

不同等级的地貌内外力相互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出,两头的作用力比较单纯,仅一种营力,复杂的是中小型地貌,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

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气候: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植被: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地质构造: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上的表现

地壳的连续上升:作用强度越来越大,造成大峡谷,稳定期短

地壳间歇性上升:分水岭与河谷高度不变,形成多级阶地或夷平面

长期稳定:随时间延伸,分水岭降低,河谷降低,分水岭接近河谷,宽河谷,低小丘陵

抬升加快剥蚀速率

剥蚀速率增加导致地形高度降低,并加快沉积速率

地形的高程= 构造抬升和剥蚀的平衡

?小结

–内营力:造成地形的高低起伏

–外营力:产生削高补低

岩性不同、地质构造不同、作用营力不同、经受作用的时间长度或发育所处的阶段不同,都会导致地貌形态不同。反过来说,地貌形态的差别,可从岩性、构造、营力、历史或阶段等方面得到解释,地貌形成的内因是岩石与构造,外因是外营力,其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阶段

4. 地貌的成因分类

基本成因分类(单因素分类)按形成地貌的地质作用分类

外力地貌:每种地质作用形成两种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内力地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

人工地貌:古运河、修大寨田、围海造田、红旗渠

内力地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

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N2以来,青藏高原隆起,三峡地形;

剥蚀构造地貌: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多。指已经形成的地质构造,经过外力风化剥蚀后,把其构造揭露出来

特点:必定有一大部分地质构造(折皱、断层、地层面)反应在地形面上,构成地面的一部分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形态组合分类(多因素分类)复杂,是一种多成因分类,关键是要找出形态组合形成的主要原因,要考虑:形态特征,动力因素,地质构造基础,地貌发展史

目前这仍然是一难题,尚无统一的地貌形态组合分类方案

一般来讲时代较新的褶皱,往往形成顺构造地貌,即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一致的,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时代较老的褶皱,往往形成逆构造地貌,即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相反的,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如褶皱山、断块山等

5. 地貌的年代及发展

概念: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能算年代,任何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例如:坳谷发展的阶段性

–切沟冲沟坳谷

现代地貌与古地貌

现代地貌——指全新世(≤1万年)的地貌,和当地的气候一致。古地貌——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如江汉平原的丘陵之上,多堆积风化红土,为炎热气候条件下形成(N2),现在的气候为温暖较湿

注意:千万不能把组成地貌的岩层时代作为地貌的年代,尤其是侵蚀地貌

复习资料:地质年代确定的基本原理

?地层层序律

–沉积岩和喷出岩等成层产出的岩石,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

–沉积物层层叠置,较老的岩层在下面,较新的岩层在上面。只要岩层没有发生倒转,上面岩层的形成时代一定比下面的岩层新。这称为地层层序律。

?生物层序律

–岩石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它是在岩层中保留下来的古生物记录。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的。因此,可

利用一些演化较快、存在时间短、分布较广、特征明显的生物化石和生物

化石的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的依据。每一个地质时代都有其特征的

标准化石或化石组合。下图为根据化石确定不同地区地层是否为同一时代

的地层的示意图。

?接触和穿插关系

–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岩浆岩

–一种岩浆岩穿插、贯入另一种岩浆岩,则显然被穿插的岩石形成较早

–类似的,这一原则也可应用于一般的地质界面,如根据断裂面的穿插切割关系判断其形成顺序

?放射性同位素年龄

–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的原理是基于放射性元素都具有固定的衰变常数(λ),且矿物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后剩下的母体同位素含量(N )与蜕变而成的

子体同位素含量(D)可以测出,这样,根据公式:

t =1/λ* Ln( 1 + D/N )

–就可计算出该放射性同位素的年龄(t)。即包含该同位素的矿物的形成年龄,其相当于包含该矿物并和该矿物一起形成的岩石的绝对年龄。

–可以用来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的同位素应具备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在岩石中有足够的含量;易于保存等条件。

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

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 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

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主要利用地貌堆积物中所含的古生物(Q)化石或其组合,直接确定地貌的年代此法适用于堆积地貌,因侵蚀地貌常无堆积物

b.年间法:确定的地貌在某一年间或阶段形成,确定的时间越短越好,长了则无意义,主要是利用寻找地貌上最老的堆积物和剥蚀地形切割的最年轻的堆积物,其区间即为地貌形成年龄

c.其他方法:同位素:C14法,历史考古法

6. 地貌发展理论

? 1. 地貌的发展

–指地貌形成以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地貌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现在地貌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 2. 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指根据地貌的发展,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它本身的特征,而后一阶段又包含前一阶段的若干特征

?如:坳谷包含冲沟。

W.M.戴维斯侵蚀旋回学说

?美国地貌学W.M.Davis提出侵蚀旋回学说,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

–根据剥蚀程度,分为三个阶段:a.幼年期 b.壮年期 c.老年期

–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

– a.幼年期地貌特点:时间上短暂,起伏迅速增加,峡谷,V字型,高差大

– b.壮年期地貌特点:“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

– c.老年期地貌特点:起伏微弱,时间无限延长,山坡消失,在分水岭之间残存有小小的残丘。形成老年期的时间需很长

幼+壮≤老年期。老年期发展的终极状态,即成为准平原

W.M.Davis 认为世界上有2块准平原(加拿大地块、中亚地块)

–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剥蚀面:内、外营力相近条件下剥蚀削平的有限地面。如山足剥蚀面、冻融剥蚀面(笼统的概念)

–侵蚀面:限于河流地质作用

–准平原与夷平面的关系

准平原是剥蚀作用发展的趋势,夷平面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阶段。

以河流作用为主形成的夷平面,可能是准平原,也可能是尚未达到准平原化的老年期宽谷地形,所以,夷平面与准平原不能完全等同

夷平面的研究:时代的确定、变形研究。夷平面研究的意义:隆升幅度的推算、气候的研究等

地文期

?由来:1903年维里斯地在研究中国华北地区第四纪时提出的概念,用地文期来表示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每个旋回包括一个侵蚀期和一个堆积期具有区域性

中国地貌特征

? 1.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

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青藏高原外缘以北、以东,地势显著降低,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构成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在第二级地形阶梯边缘的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第三级地形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 2. 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3。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

? 3.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按地貌形态区分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类型

–在纵横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于这些网格之中

复习题

?名词:地貌,地貌的基本形态和组合形态

?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和测量指标

?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试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什么是地貌的年代,地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

?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思考题

?试用地貌学有关理论,结合其他课程知识,论述中国地貌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三,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

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1. 风化作用和残积物,2. 土壤和古土壤,3. 重力地貌及堆积物1. 风化作用和残积物: 风化作用及其类型,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风化作用阶段及产物,残积物与风化壳

1.1 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风化作用:暴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的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各种岩屑、砂粒和粘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分化

1.2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地质因素(岩性、结构、裂隙度等),植被,时间,人类活动

1.3 残积物与风化壳

残积物(eluvium):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

风化壳(weathered crust):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

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盖于地壳表面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weathered crust)。因此残积物是风化壳的一部分,而风化壳则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1.4 残积物与风化壳

(1)残积物岩性:原岩岩屑(岩块、角砾、粉砂级颗粒);风化残余矿物(抗风化能力: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和硫酸盐>卤化物。溶解度:食盐>石膏>方解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滑石>蛇纹石>绿帘石>正长石>黑云母>白云母和石英。地表新生矿物,主要是粘土矿物和胶体矿物)

(2)残积物(风化壳)结构构造:全风化带,半风化基岩带,未风化基岩带

(3)残积物的特征:①岩石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下伏基岩有密切的联系;②是基岩风化破碎后留在原地的风化物质,未经搬运磨圆,未经分选,不具层;③残积物经长期风化,所形成粘土矿物,常粘附在石英砂的表面;④残积物的结构等特征向下伏基岩逐渐过渡;⑤由上而下风化程度逐渐减弱,颗粒由细变粗

(4)残积物类型:岩屑型残积物,硅铝-碳酸盐(或硫酸盐)型残积物,硅铝粘土型残积物,铁铝型残积物

(5)古风化壳(paleo-weathered crust):风化壳形成后,被后来的各种堆积物覆盖,而保留下来的风化壳称为古风化壳,在一定的地形构造条件下,可形成多层古风化壳2. 土壤和古土壤

土壤(soil):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结构

A层(腐殖层):位于土壤顶部,颜色较深。植物分解产生大量腐殖质,在有机酸作用下,矿物被分解。以富含有机质(含量6%~l 2%,25%)为本层特征,具有团粒、孔隙和细小裂隙等土壤结构。

B层(淋融层):位于A层之下,颜色较浅。被分解物、微粒矿物和有机质在淋滤作用和淋溶作用(细小颗被下渗水流悬移过程)下,从本层往下移动,故本层缺少腐殖质。

C层(淀积层):C层(淀积层)位于土壤下部、由母质层组成,颜色和下伏成土母岩相近,但淀积从上部滤下来的成分(CaCO3、SiO2等),故称淀积层。本层以下为成土母岩。土壤成层结构的发育状况,取决于土壤类型。

O层(有机质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风化层)R层(基岩层)

土壤与残积物的区别:土壤是残积物的表层,经成土作用发育而成,即经有机酸对残积物发生生物化学作用,使土质富含腐殖质而具有肥力。残积物与土壤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不具有肥力。其次土壤形成速度比风化壳和残积物的形成快得多。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一个完整的风化壳,需要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而在同样气候条件下,形成土壤剖面只需几十年或几百年

古土壤(paleosoil)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土壤。古土壤是指非现代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古土壤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

古土壤与现代土壤的区别:古土壤的剖面一般不完整,大多没有腐殖质层,即使有也由于易遭分解而颜色变浅,或易遭炭化而染成黑棕色。淋溶层下部与淀积层则为质地较粘的粘化层,因铁的富集,颜色带红。淀积层下部为富含碳酸钙的淀积层,常聚集形成钙结核或姜结石

现代土壤一般有完整的剖面,有色暗的腐殖质层,淋溶层的颜色较浅,其粘性不如古土壤古土壤研究意义:土壤形成于地表,故埋藏土壤(古土壤)的起伏反映了古地形变。古土壤的存在,表示当时地面稳定,既没有强烈的剥蚀,也没有快速的堆积,使土壤发育较充分。故可根据古土壤的剖面特征及埋藏条件等来研究第四纪古气候、古地貌等,古土壤也是划分第四纪地层和冰期、间冰期的重要依据

3. 重力地貌及堆积物

3.1 斜坡的重力作用及其分类

斜坡的分类:可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如地貌位置、形态、物质成分、成因、岩石倾向与斜坡的关系等

分类:基岩斜坡、碎屑坡;凹形坡、凸形坡;顺向坡、反向坡、切向坡;侵蚀坡、剥蚀坡、坡积坡和人工坡,等等

斜坡块体运动

定义: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的土体(统称块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往下运动的过程称块体运动

块体运动是引起斜坡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稳定性:K= 抗滑力/下滑力;K>1, 块体稳定;K<1, 块体不稳定

块体的稳定性取决于:坡度、土体内摩擦力、土体粘结力、和坡高等因素

斜坡重力作用分类:滚落作用,滑动作用,流动作用

3.2 斜坡的重力作用及其地貌与堆积物

1. 崩塌及崩塌堆积物

概念: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特征:速度快(一般为5—200m/s)规模差异大(小于1m3—108m3)形成条件:地貌条件(高陡的悬崖),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构造条件(地质构造及其组合方式),气候条件(强烈的物理风化、差异风化)

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冰雪融化,爆破,地震,人工开挖坡脚等等

崩塌堆积地貌: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倒石堆的形态规模不等。结构松散、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无层理

倒石堆发育的三个阶段。根据崩塌作用的强度以及后期的风化剥蚀,可以把倒石堆划分为三个发育阶段:

正在发展中的倒石堆:陡峻,新鲜断裂面,坡度陡

趋于稳定的倒石堆:较和缓的轮廓,岩块风化,呈上陡下缓的凹形坡,表面碎屑有一定固结

稳定的倒石堆:坡面和缓,呈上凹形,结构紧密,部分胶结,生长植被

崩塌的治理

2. 错落

错落: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移动岩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

特点:整体下坐位移,垂直位位移大于水平位移,无破碎和翻滚

3. 撒落和倒石锥堆积物

撒落:斜坡(30-50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对斜坡改造起重要作用,但不造成重大灾害。

剥蚀地貌:剥蚀坡堆积地貌:倒石锥

倒石锥的特点:上部细、下部粗,细土充填裂隙;显示粗略的分选。最厚处在斜坡由陡变缓处

4. 滑坡及滑坡堆积物

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与滑动带,③滑坡床

滑坡体: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滑坡体以滑动面与下伏未滑动地层分隔开来。滑坡体虽有局部的土石松动破碎,但因呈整体下滑,移位之后,基本保持原有的层位关系和节理、构造的特点。滑坡体的规模大小不一,从几十立方米到几亿立方米不等

滑坡体上的树木随土体滑动而歪斜,称为醉树

滑动面和滑动带:滑坡体沿斜坡主体滑动的面。呈向上凹的圆弧形。上陡下缓,中部接近水平,前缘出口常成逆向反坡。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有几个,故可分出主滑动面和分支滑动面。滑动面上有磨光面和擦痕。有时在滑动面附近的土体有一层明显揉皱的结构扰动带,称为滑动带。滑动带的厚薄不一,从几厘米到数米不等

滑坡床(滑床):指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体。滑坡床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滑坡周界,它圈定了滑坡作用的范围

滑坡地貌:

滑坡壁:滑坡体与坡上方未动土石体之间,由一半圆形的围椅状陡崖分开,这个陡崖称为滑坡壁。滑坡壁是滑动面露出的部分,它的高度代表下滑的距离

滑坡台阶:滑坡体下滑时,由于滑坡体各个部分移动的速度差异,产生分支滑动面,使滑坡体分裂成为几个滑坡台阶。由于滑坡体沿弧形滑动面滑动,因此滑坡台阶原有地面都向内倾斜呈反坡地形

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体前缘常呈舌状突出,称为滑坡舌。在滑坡体移动过程中,滑坡舌前面由于受到阻力挤压而鼓起,称为滑坡鼓丘

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滑动后,在滑坡壁下部和滑坡台阶的后缘,即滑坡台阶的反坡处,常常形成滑坡洼地。有时因地表水或地下水出露而形成滑坡湖

滑坡裂隙:滑坡刚滑动时,地面出现的纵横交错的裂隙

4. 滑坡及滑坡堆积物

滑坡形成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地貌条件,气候和水分条件,地震,人工活动滑坡发生的过程

A.蠕动变形:后部产生断续的张裂缝,中部开始微微蠕动向前挤压,出现滑动面位移

B.滑动:上下部同时滑动,后部与边部裂缝贯通

C.稳定阶段

滑坡分类(按运动形式)

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下部)首先开裂起动滑移,而后牵引中、上部岩土体依次开裂滑移的滑坡

推动式滑坡:滑坡体先从后缘(斜坡上部)开裂,滑坡体后部的巨大势能逐渐向中、前部推进,在滑坡体前部滑移面附近产生应力集中,当滑坡体前部的抗剪能力支持不住滑动体推力时便产生滑动

古滑坡的识别:滑坡壁遗迹,反坡台阶,坡脚出现渗泉、孤石或弧形突出的堆积体,斜坡上单沟转向与双沟同源,岩层倾向异常及埋藏高度的变化,滑坡泥、擦痕、滑动面和被填塞的裂缝

5. 泥流

泥流是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或黄土、红土)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往斜坡下缓慢(有时迅速)流动的现象。

发生区域:热带、温带发生于暴雨集中区,坡度20?40之间。寒冷气候区:形成冻融泥流地貌:泥流阶地、泥流阶地群(融冻泥流)

堆积物:泥土与碎石混杂,无分选和层理。稀性泥石流的主要物源

6. 土层蠕动

斜坡上的表层岩屑,受温差或冻胀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顺坡缓慢移动的现象。速度慢,几mm~几十cm/年。但长期积累也会引起建筑物的破坏

原因:重力作用,斜坡上碎石片热胀冷缩,使土层缓慢移动

7. 片流作用

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水流(片流)对坡面的破坏作用

它可以带走雨滴溅起的泥沙,对坡面上松散的土层产生较均匀的破坏作用,即面状洗刷作用。它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坡度为45度时片流作用最强

剥蚀地貌:斜坡洗刷带,可以分为三个亚带。微洗刷亚带,弱洗刷亚带,强洗刷亚带

堆积地貌:坡积裙,是坡积物围绕山坡下部形成的裙边状堆积地形;其宽度在山坡较陡处窄,缓坡地带则较宽。在平缓丘陵区坡积裙规模较大。要注意从坡面坡度、沉积成因等方面等把坡积裙与倒石锥区别开来

坡积物

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粗粒堆积物

坡积物岩性,以片流搬运的砂、粉砂和亚粘土为主,其正态概率为细一段式。角砾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短距离搬运,岩性与斜坡上基岩一致

坡积物厚度,与斜坡形态和坡面流速有关

坡积物结构、构造

由于片流往坡下运动速度逐渐变慢,坡积物呈现水平与垂直方向粒度变化

平面上:近坡以粗粒为主,夹细粒碎石砂土透镜体,宽度和厚度不大。中部以亚砂土或亚粘土为主,夹少量碎石透镜体,宽度和厚度最大。近谷底部为亚粘土,厚度不大;有时过渡为坡积——冲积层

垂直坡面上:形成自下而上由碎石——亚砂土——亚粘土构成的韵律层。表面常发育古土壤。坡积物层理与坡面倾向、倾角大体一致,岩屑扁平面多顺坡向排列,长轴与坡向近垂直

3.3 斜坡地貌的发展

发展是指斜坡的高度、坡度、稳定性三个方面的变化

总趋势:高——低;陡——缓;不稳定——稳定。不同坡度,重力作用的方式不同

不同坡度的重力作用类型:>50度: 崩塌、错落、撒落。40~20度:滑动。D、20~30度:土层蠕动。20 度: 片流作用

斜坡发展的两种基本观点

W.M.戴维斯“平行下降说”:在坡面流水作用下,斜坡按下凹形坡面平行降低其高度与坡度,最终形成有圆顶残丘的和缓地形。

M.彭克“平行后退说”:改造斜坡的动力为重力作用,在斜坡演化过程中上部重力作用不断进行,使陡坡不断平行后退,最终形成有尖顶残丘和山足剥蚀面的和缓地形。彭克认为:斜坡的发展是由于重力作用而非流水作用,即使到晚期仍有崩塌、错落之类的重力作用发生。

实际情况:斜坡演化受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植被和人为活动影响,演变过程复杂,既有平行下降为主的地区(湿润气候区);也有平行后退为主地区(干燥区),甚至同一地区平行下降和平行后退交替进行。

复习题

?名词解释:

–风化壳,古土壤,残积物,崩塌,错落,撒落,倒石堆,倒石锥,滑坡,滑坡要素,片流,坡积物

?简述残积物和坡积物的特征

?试对比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

?简述斜坡重力作用的分类

?简述滑坡要素和主要的滑坡地貌

?简述滑坡形成条件并论述滑坡的防治措施

?古滑坡的识别标志有哪些

滑坡发生的前兆

1、滑坡前缘出现放射状裂缝、土体隆起现象;

2、滑坡后缘裂缝急剧扩大,并不断出现新裂缝,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松弛;

3、滑动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声响,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气;

4、泉水、民井出现异常现象;

5、动植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

6、树林出现歪斜现象。

滑坡治理措施

措施:夯填、排水、护坡、减重、支挡

原则:一是消除或减轻水对滑坡的作用,即排除滑坡地表水、地下水和防止水对坡脚掏蚀。二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即改变滑坡外形,降低滑坡重心和修建支挡建筑物而增加滑坡抗滑力

抗滑桩与挡墙

牵引式滑坡和推动式滑坡的力学机制和运动形式不同,对它们的整治措施也不一样。若是牵引式滑坡,只需针对前部第一块坡体设置抗滑工程就能防治以后的几块滑动;若是推动式滑坡,就需对整个滑体作防治工程。

四,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暂时性流水地貌与沉积物

?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水流称洪流。

?洪流的特性:常发生在暴雨或冰雪消融的季节;历时短暂,流速大,水道紊乱;搬运力大于河流,分选作用差,地貌塑造和堆积过程比较迅速,并常伴生灾害。

水动力:E=mv2/2

m: 河水流量(m3/S)

根据流态及固体径流量,洪流可分为暂时性洪流和泥石流,泥石流又可分为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

1、洪积物及地貌:(1)洪积物的岩性、岩相和结构;(2)洪积作用地貌

2、泥石流沉积物:(1)分类,(2)形成条件,(3)泥石流堆积物特征,(4)泥石流的防治(1)洪积作用地貌

①冲沟:发育在坡地上的小型流水侵蚀沟谷。

②冲出锥:冲沟水流在沟口形成的小型堆积地貌。

③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洪流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

④洪积平原:山前若干洪积扇(或冲积扇)相连形成的中-大型组合形态。

冲沟:又称侵蚀沟,是发育在坡地上的小型流水侵蚀沟谷。冲沟的发展可以分成细沟阶段、切沟阶段、冲沟阶段和坳谷阶段。

冲出锥:是冲沟水流在沟口形成的小型堆积地貌。其面积大小仅仅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与洪积扇的区别:坡角较陡、分选差、岩相分异不及洪积扇明显。

洪积扇:多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面积:几平方公里~几十平方公里不等;水系发育:轴部常有干河床,潜水面较深;往扇缘相方向潜水面逐渐升高,潜水在过渡相与扇缘相交界地带溢出地面成泉、河或形成沼泽地或盐渍地。

洪积平原。定义:山前若干洪积扇(或冲积扇)相连形成的中—大型组合形态。规模可达几十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形态:纵向上往平原倾斜,平面上波状起伏。上凸处为洪积扇轴部,下凹处为扇间

(2)洪积物的岩性、岩相和结构

洪积物的定义:暴雨或冰雪消融季节,含有大量砂石高速运动的浊水流,分散成多股槽流或者槽流连接成面状洪流,从山地流出山口或流入主流河谷,由此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物称洪积物。

岩性:主要是碎屑混合物,很少发现化学沉积物。岩相:A、扇顶相,B、过渡相,C、扇缘相。结构:多元结构。

各相带在平面和剖面上都呈过渡关系。洪积物岩相界限离山口的距离取决于气候和新构造运动对洪流作用的影响。沉积物厚度最大处在中部,山前有活动断裂时近断裂带最厚。A、扇顶相:以巨砾、砾石等粗粒沉积物为主(槽洪相),夹有细粒沉积透镜体,巨砾间为后续水流细粒充填,发育急流交错层理。因为有短暂的后续水流,使细粒物质被带走,因此孔隙度大。

B、过渡相:从砾石过渡到砂,以砂为主,为漫洪相砂土夹槽洪相砂砾组成。

C、扇缘相:主要是亚粘土、亚砂土组成(漫洪相)看起来象“纹泥”,透水性差。

沉积学标志,积结构沉--营力结构

洪积物的结构

“多元结构”:槽洪相粗粒沉积物成条状由扇顶伸入,剖面上呈各种透镜状,常与细粒沉积物交互,呈现不连续层状,称“多元结构”。砾石透镜体代表古河道位置,砾石ab面逆指

上游。

洪积扇的研究意义

(1)洪积扇反映气候变化

A 、气候变湿:

B 、气候变干:

(2)洪积扇反映构造运动

A 、如山体继续抬升,山前地带相对下降,在老洪积扇前面可形成新的洪积扇,后者部分地覆盖在前者之上,成为 叠置式洪积扇。

B 、如洪积扇的下方相对下降,则形成的新洪积扇顶端向下迁移,老洪积扇被沟谷水流切割成为洪积台地,或新老洪积扇以沟谷相连,形成念珠式洪积扇。

C 、若洪积扇基部发生构造掀斜运动,则洪积扇轴部会沿构造掀斜方向不断迁移,形成侧叠式洪积扇。

叠置式洪积扇

洪积扇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会发生明显的变形。洪积扇形成后,如果山体不断抬升,山前平原相对下降,在已经形成的洪积扇上,往往有新洪积扇形成,而且部分地覆盖在老洪积扇上,形成垒叠式洪积扇。

串珠状洪积扇

如果上升的规模、幅度都比较大,老洪积扇也随着抬升,那么,它的下方将形成新的洪积扇,新、老洪积扇呈串珠状。

不对称侧叠式洪积扇

如果新构造运动在山前不等量升降,则新的洪积扇轴线向一侧移动,使新、老洪积扇向一侧垒叠,并形成不对称侧叠式的形态。所以,根据洪积扇的变形,可以了解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强度。

2、泥石流(Debris flow )

泥石流是洪水夹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沟谷下泻而成的特殊洪流。其中粘性泥石流是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重力流。 水量增加 沉积物增多 → 洪积扇面积变大

水量减小 沉积物减少 洪积扇范围缩小

→ → →

●密度大,搬运力强,是洪流的5-50倍;爆发突然,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是山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

●搬运介质:泥、砂、水

●被搬运体:大石块

●搬运方式:悬运、推移、惯性移动

(1)分类

A、流体性质:粘性、稀性

B、水源条件:降雨型泥石流、冰川型泥石流、冰雪融化型泥石流和溃决型泥石流

C、地貌:沟谷型和山坡型

D、其它(危害性大小,流体中固体物质组成,发生频率的高低,一次带出的物质量,人类活动的关系)

沟谷型与坡面型

沟谷型泥石流一般流域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有明显的沟道,水系发育完整。

山坡型泥石流一般流域面积小于0.5平方公里,发生在山坡上,流域发育不完整。

(3)泥石流堆积物特征(粘性泥石流)

A、岩性:为与当地岩性一致的石块、砂、粘土的混杂堆积。

B、分选:极差,与冰碛物相似。

C、粒径:粒度频率曲线具双峰(图)。

D、结构:有层而无理,砾石AB面逆指上游。

E:次生构造:泥包砾、泥球、充填构造、压楔构造;>0.5m以上砾石上有纺锤状碰撞坑或擦痕。

(4)泥石流的防治

河流地貌与冲积物

河流动能:E=mv2/2 m: 河水流量(m3/S)上游与下游水动力条件的差异河水的运动方式水质点

层流紊流

河床河谷与河漫滩冲积物

1、河谷

(1)河谷的发展(横剖面)“V”形谷→河漫滩河谷→成型河谷。

A、V形谷: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发育在河流上游地区

B、河漫滩河谷:以侧向侵蚀为主,塑造河漫滩

C、成型河谷:既有溯源侵蚀、又有垂直侵蚀;既发育河漫滩又发育河流阶地,为河谷发育的晚期。

上游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水量小、侵蚀强烈、纵断面呈V字型并多急滩和瀑布的河段。

中游河谷:比降已经和缓,河床位置比较稳定,侵蚀和堆积作用大致保持平衡,纵断面往往成平滑下凹曲线。

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沙滩和沙洲。(1)河谷的发展(纵剖面)

?凹形、凹凸形、不规则

?受三重要素影响, 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岩性。

裂点与岩槛

裂点:成型河谷中,每一次侵蚀基准面下降都会引起河流溯源侵蚀,溯源侵蚀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纵向陡坎称为裂点.

岩槛:由于河床上岩性的差异而形成的陡坎.称为岩槛.

河谷类型:侵蚀谷,构造谷,多成因谷

(3)河流阶地

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或构造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超出一般洪水面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①阶地的分类: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嵌入阶地,内叠阶地,上叠阶地,掩埋阶地

侵蚀阶地(erosional terrace ):侵蚀阶地由基岩组成,阶地面上没有或残留零星河流沉积物基座阶地(bedrock seated terrace):基座阶地是指以基岩为基座,基岩顶面覆盖有河流冲积物的阶地。基座阶地的形成是由于构造上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谷的底部。

内叠阶地(in-laid terrace):形成后期阶地时,阶地下切深度达到发育前期阶地的谷底,年青阶地的坡麓触及基岩,新老阶地呈内叠相接。

埋藏阶地(buried terrace):早期形成的阶地,被后期河流冲积物所埋藏,就形成埋藏阶地。

阶地的结构

②河流阶地的研究方法:A、分清真假阶地B、作横剖面C、作纵剖面(阶地位相图)

D、分析新构造运动

非旋回性阶地,即假阶地:1、构造阶地,2、河曲阶地,3、河流袭夺阶地,4、冲出锥、洪积扇阶地,5、滑坡、泥流阶地

2. 河床与河漫滩

3 冲积物:河流的沉积物统称为冲积物。其主要鉴别标志是:

①砾石成分复杂, 往往具叠瓦状排列。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

②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

③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

⑤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

⑥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①洪积物具有明显的相变,但比较粗略,

各带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

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物质成分较单一,

不同地点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

③分选性差

④磨圆度较低

⑤层理不发育

⑥在剖面上呈现多元结构①冲积物具有明显的相变

②砾石成分复杂, 往往具叠瓦状排列。

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

③分选性较好

④磨圆度较高

⑤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

下游

⑥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

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冲积扇”与“洪积扇”的成因相似,区别在于前者扇面轴部有常年性河流并形成冲积物,后者轴部为间歇性河流,主要形成洪积物。

复习题

?名词

–冲出锥;洪积物;洪积扇;泥石流;洪流;河谷;隘谷;障谷;峡谷;河流阶地

?简答题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特征与图示

–试述阶地研究的新构造运动意义?

五,风成地貌与黄土

风力地貌和堆积物:1、风的地质作用特点,2、风蚀地貌3、风积地貌4、荒漠5、风成沙风的地质作用特点

?多发生于植被稀少、地表物质疏松、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的干旱地区。

?风的地质作用是一种纯机械性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均以机械方式进行。

?风是气体介质,多无固定的流动路线。

风蚀作用(aeolian erosion)

风蚀作用(aeolian erosion):风以其自身力量和所挟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松散物的破坏作用

吹蚀作用:风将地表松散物质吹离原地的过程。对象主要为粘土- 粉砂级的松散物质

磨蚀作用:风携带的沙粒对地表岩石的冲击、磨擦使其破坏的作用

风的含沙量具明显的垂直分带性,绝大部分沙粒集中近地面,故风的磨蚀作用主要发生在30 cm的高度内。

2、风蚀地貌

风蚀壁龛:风沙吹蚀岩壁所形成的蜂窝状小形态。龛:kān, 供奉神佛或神主的石室或小閣子,泛指墻上小室

风棱石:由风沙流长期磨蚀形成的几个磨光面组成棱角明显的砾石。

风蚀蘑菇石:风沙流对孤立突起岩石的长期磨蚀过程中,由于风沙主要集中在近地面附近部分,形成上大下小的风成蘑菇石。

风蚀垄槽:在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而裂隙发育,风沿着裂隙不断地吹蚀,形成垄槽地形(雅丹:险峻的土丘)。

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而形成的洼地。

风蚀谷:风沿着暂时性洪水所形成的冲沟吹蚀,使谷地进一步扩大,形成风蚀谷。

魔鬼城:在较软弱的水平岩层分布区,风蚀作用常形成一些平顶层状山丘,类似断壁残垣的千载古城。

19世纪末至此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赴罗布泊地区考察,在撰文中采用了“Yardang”。于是,“雅丹”一词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专指干旱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

世界分布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称为mesa(麦萨),即方台地。

非洲乍得盆地的特贝斯荒原的雅丹群范围最大,约26万平方公里。

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卢特荒漠东南部,约2万平方公里,雅丹高200米,风蚀谷宽500米,雅丹呈垅脊状延伸,长数公里至十几公里。

3、风积地貌

(1)信风型风积地貌

?灌丛沙丘:风沙流在前进中,遇到障碍物时,便在其背风面发生沉积,形成各种不规则的沙堆,是不稳定的堆积体。

?新月形沙丘:是一种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其纵剖面有两个不对称斜坡:迎风坡微凸而平缓,延伸较长,坡度5~20°,背风坡微凹而陡,坡度为28~34°。

?纵向沙垄:大致顺着主要风向延伸的长垄状沙丘。高度一般为10~30m,长数百米至数十公里。(形成因素:灌丛沙堆发育而来,由新月型沙丘发展而成,受地形条件控制而形成,由单向风和龙卷风相互作用而成)

?抛物线沙丘:形态与新月型沙丘相反,沙丘的2个翼角指向风源方向,沙丘的凹侧迎风,平面上像一条抛物线,一般高2~8m.

(2)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

指在2个方向相反的风交替作用时,其中一个风向占优势所形成的沙丘。风积地貌的排列延伸方向大都与主风向垂直,沙丘经常是前后往返或移动。

?新月形沙丘链:在2个方向相反的风物交替作用下,新月形沙丘的翼角彼此相连面形成新月形沙丘链,高度一般为10~30m,长几百米至几公里。

?横向沙垄:一种巨形的复合新月形沙丘链,长10~20km,一般高50-100m,最高可达400m。沙垄整体比较平直,两侧不对称,背风坡陡,迎风坡平缓。

?梁窝状沙地:由隆起的沙脊梁与半月形的沙窝相间组成。

?新月形沙丘链:在2个方向相反的风物交替作用下,新月形沙丘的翼角彼此相连面形成新月形沙丘链,高度一般为10~30m,长几百米至几公里。

?横向沙垄:一种巨形的复合新月形沙丘链,长10~20km,一般高50-100m,最高可达400m。沙垄整体比较平直,两侧不对称,背风坡陡,迎风坡平缓。

?梁窝状沙地:由隆起的沙脊梁与半月形的沙窝相间组成。

4、荒漠

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带,称为荒漠。干旱荒漠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左右,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南北纬15~35度之间的亚热带,二是温带的内陆地区。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可将荒漠分成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四种类型。

岩漠:多形成在荒漠区的山前地带,地面被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表。在干旱的地区,岩石表面上的石子、沙粒和尘土被风和暴雨完全搬走,留下了一个裸露的岩石表面,这种地形叫做岩漠。

砾漠:是指由砾石组成的荒漠,又称“戈壁”。荒漠中的各种沉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细粒组分被吹走,留下粗大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砾漠。沙漠:是指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的荒漠。这里风力作用很强,形成各种风积地貌。荒漠中沙漠面积最大,中国沙漠面积约63.7万平方千米。

戈壁,一半是沙漠,一半是干裂的地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