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

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明清科举的三级四试

明清科举的三级四试 我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于明,衰落于清,1905年终废除,前后绵延达千余年之久。其中,明清两朝可谓是其鼎盛期。 当时的读书人首先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本府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后,取得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正式的科举考试。明清两朝的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其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一、院试——考秀才 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 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所谓岁试,即俗话所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中了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走上了仕途的起点,地位比普通百姓高人一等,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动以刑罚。 二、乡试——考举人 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一般建在城内的东南隅。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也称“乙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三、会试和殿试——考进士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又称“春闱”。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发榜在四月,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之后还要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也就到了头。在揭榜时,要在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称传胪。 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 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 试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

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

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院试 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 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应考者称 “童生”又称“儒童”、“文童”。意即尚未“进学”的童年人。童试 三年两考,丑、未、辰、?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顺 天府所辖各县县试,与各省县试同。凡参加县试的童生,在本县礼房 报名,须填写内容包括籍贯、、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表格。 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其确系本县之籍贯、 且出身清白,非倡、优、皂隶之子孙,并无居父母之丧者,方准报名 应考。县考分四场,入场按卷面盖号戳对号入座。第一场试一文一诗。 第二场仍一文一诗。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

第四场覆 试以小讲三、四艺。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 县之县官。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 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 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主考官为学政。一般以监察御史、各部侍郎中由进士出身 者充任。任期三年,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八月由皇帝钦命派往各 省一人,顺天府学政驻通州,余各省皆驻省城。院试分两场进行,第 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考完亦发一 “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 “生员”,别称“庠生”。凡录之生员都送入府州县学,如北京东城今 有府学胡同,因原顺天府学所在地故名。各级学校都有一定

限额,以 清朝为例大致府四十名,直隶州三十名,县二十名。此类生员为廪生, 明初给生员月廪六斗,清制每月给廪银四两。后又增加名额称“增生”。 再加者为“附生”。其中廪生地位最高,如考试作保非方廪生不可。秀 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 关键的资格。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 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地位与最高学府——国 子监的监生、五贡同属一类了。虽同在一个档次但有高低之别,秀才 出类拔萃者方能入监出贡。 第二级乡试 乡试,是科举才试的第二级才试,习惯称乡试之年为“大比”之 年。北京顺天府乡试在京城东南隅崇文门内。各省考试地点也在省城 之贡院,所有贡院都建在城之东南方。贡院是科举考试的考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 1、院试 有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 2、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以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 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魁”) 4、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乡试第一解元,第二亚元

会试第一会元 殿试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乡试第3,会试第2第3的没有特定称谓 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 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宋朝的、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

科举各级考试知识点

科举各级考试 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 历朝科举制度一览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 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 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

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明朝: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清朝: 清朝开始沿用明朝科举制度。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科举制常用术语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乡试会试殿试

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 1、院试 有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 2、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以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 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魁”) 4、殿试 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乡试第一解元,第二亚元 会试第一会元 殿试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乡试第3,会试第2第3的没有特定称谓 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古代科举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在中国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而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持续了1300多年。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一)童试 童试亦称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8]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为禀膳生员,简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10] (二)乡试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11]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则称为“亚元”。[11]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三)会试和殿试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会试殿试 1、院试有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 2、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以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魁”) 4、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乡试第一解元,第二亚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乡试第3,会试第2第3的没有特定称谓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

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

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后来乡试合格的“举人”,第一名都称为“解元”。唐宋时期,针对解试合格举人进行的复试,在中央政府的尚书省举行,因而称为“省试”。唐代省试合格后,即赐予进士及第。宋朝创立殿试制度之后,省试成为取得殿试资格的一种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会试”。省试或会试都是由礼部主持,在当年春季的一二月份举行,一般也有大致的录取名额。省试第一名称“省元”,即后来会试第一名所称的“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或会试合格举人的复试,是科举考试三级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一般都在皇宫禁苑的大殿内举行。如宋朝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清代的殿试在保和殿举行。宋、元、明时期的殿试,一般在三月份举行。清朝乾隆年间,殿试改为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为清朝的定制。北宋中期以后,参加殿试者一般都被恩赐及第,不再黜落,只是根据殿试的成绩,重新排列名次而已。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明、清时期的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名次排定后,要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乡试、会试与殿试 第一级院试 院试,就是正式科举考试得最低一级得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 预备性考试——县试与府试。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应考者称 “童生”又称“儒童”、“文童”。意即尚未“进学”得童年人。童试 三年两考,丑、未、辰、?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顺 天府所辖各县县试,与各省县试同。凡参加县试得童生,在本县礼房 报名,须填写内容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表格。 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其确系本县之籍贯、 且出身清白,非倡、优、皂隶之子孙,并无居父母之丧者,方准报名 应考。县考分四场,入场按卷面盖号戳对号入座。第一场试一文一诗。 第二场仍一文一诗。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第四场覆

试以小讲三、四艺。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 县之县官。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 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 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主考官为学政。一般以监察御史、各部侍郎中由进士出身 者充任。任期三年,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八月由皇帝钦命派往各 省一人,顺天府学政驻通州,余各省皆驻省城。院试分两场进行,第 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考完亦发一 “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 “生员”,别称“庠生”。凡录之生员都送入府州县学,如北京东城今 有府学胡同,因原顺天府学所在地故名。各级学校都有一定限额,以

清朝为例大致府四十名,直隶州三十名,县二十名。此类生员为廪生, 明初给生员月廪六斗,清制每月给廪银四两。后又增加名额称“增生”。 再加者为“附生”。其中廪生地位最高,如考试作保非方廪生不可。秀 才就是求取功名得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就是很 关键得资格。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 差役、田赋、也就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地位与最高学府——国 子监得监生、五贡同属一类了。虽同在一个档次但有高低之别,秀才 出类拔萃者方能入监出贡。 第二级乡试 乡试,就是科举才试得第二级才试,习惯称乡试之年为“大比”之 年。北京顺天府乡试在京城东南隅崇文门内。各省考试地点也在省城 之贡院,所有贡院都建在城之东南方。贡院就是科举考试得考场,顺天

【日积月累】古代文化常识清单(11)——院试、乡试、会试等

【日积月累】古代文化常识清单(11)——院试、乡试、会试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11) 1. 院试:先有院试,各地童生参试,三年两次,考取者为秀才,又称生员。 乡试、会试、殿试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2. 乡试: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合格者称“举人”,已具备做官的资格,第一名为解元。 3. 会试:会试在乡试后的次年三月举行,称“春闱”,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 殿试:会试后举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其中第一甲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5. 花朝: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例】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6. 悬车: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例】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7.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例】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8. 谒:进见;到陵墓致敬。 【例】丙戌,谒长陵、献陵。(《明史·本纪第九·宣宗》) 9.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 【例】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王勃《滕王阁序》) 【例】仓庾充羡,闾阎乐业。(《明史?本纪第九?宣宗》) 10.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 1、院试 有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 2、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以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 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魁”)— 4、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乡试第一解元,第二亚元 会试第一会元 殿试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乡试第3,会试第2第3的没有特定称谓 } 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 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宋朝的、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

明清科举三级四试 院试

明清科举三级四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我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于明,衰落于清,1905年终废除,前后绵延达千余年之久。其中,明清两朝可谓是其鼎盛期。 当时的读书人首先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本府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后,取得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正式的科举考试。明清两朝的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其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一、院试——考秀才 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 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所谓岁试,即俗话所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中了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走上了仕途的起点,地位比普通百姓高人一等,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动以刑罚。 二、乡试——考举人 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一般建在城内的东南隅。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也称“乙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三、会试和殿试——考进士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又称“春闱”。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发榜在四月,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之后还要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也就到了头。在揭榜时,要在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称传胪。 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 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