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肠道杆菌

肠道杆菌

肠道杆菌
肠道杆菌

肠道杆菌

肠道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特性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

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随人与动物的粪便排出,广泛分布于水、土壤或腐物中。

肠道杆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种类繁多。根据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核酸杂交和序列分析进行分类,目前肠杆菌科有44个菌属。与医学有关的有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枸椽酸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和耶尔森菌属等10个菌属,包括25个菌种。其中大多数是肠道的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细菌移位至肠外部位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仅少数为病原菌,例如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及少数大肠埃希菌等。

肠道杆菌具有下列共同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相似均为(0.3~1.0)×(1~6)μm中等大小、两端钝圆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和菌毛,少数有荚膜。

2.培养要求不高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培养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形成光滑、湿润的中等大小菌落;有些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可出现溶血环,在液体培养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3.生化反应活泼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常用来作菌属和菌种的鉴别。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致病菌一般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菌多数能分解乳糖。

4.抗原结构复杂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K)抗原或包膜抗原。其他尚有菌毛抗原。(1)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层,具有属、种特异性。其特异性取决于LPS分子末端重复结构的多糖链的糖残基种类的排列。O抗原耐热,100℃不被破坏。从病人新分离菌株的菌落大多呈光滑(S)型,在人工培养基上多次传代移种保存日久后,LPS失去外层O特异性侧链,此时菌落变成粗糙(R)型,称为S-R型变异。R型菌株的毒力显著低于S菌株。(2)H抗原:存在于鞭毛蛋白。不耐热,60℃ 30分钟即被破坏。H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序列和空间结构。细菌失去鞭毛后,运动随之消失;同时O抗原外露,称为H-O变异。(3)荚膜或包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围,能阻止O凝集现象。成分为多糖,但60℃ 30分钟可破坏。重要的有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等。

5.抵抗力不强因无芽胞,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加热60℃ 30分钟即死亡,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常用氯进行饮水消毒。胆盐、煌绿等对大肠埃希菌等非致病菌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制备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以分离肠道致病菌。

6.易发生变异肠杆菌科细菌易出现变异菌株。除自发突变外,更因相互处于同一密切接触的肠道微环境,可以通过转导、接合或溶原性转换等转移遗传物质,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而导致变异。最常见的是耐药性转移、毒素产生和生化反应特性等的改变。在致病力、细菌学诊断、治疗与预防中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埃希菌属

埃希菌属(Escherichia)有5个种,其中大肠埃希菌(E. coli),俗称大肠杆菌,是临床最常见的菌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并能为宿主提供一些具有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产物。其次,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后,即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第三,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导致人类胃肠炎。此外,大肠埃希菌在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卫生检测指标。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中,大肠埃希菌是重要的实验材料。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中等大小革兰阴性杆菌,宽0.4~1μm,长0.7~3μm。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与性菌毛,肠外感染菌株有多糖类包膜(微荚膜)。

(二)基因组特征

大肠埃希菌基因组由一个环状染色体和质粒组成。其中大肠埃希菌K12基因组仅由4.6Mb的染色体组成,含有4 290个ORF。大肠埃希菌O157∶H7(sakai)基因组由5.59Mb的染色体和92.7kb质粒组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存在许多50 kb~200kb的致病岛。

(三)生化反应与培养特性

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37℃ 24小时后,形成直径2~3mm的圆形、凸起、灰白色S 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株产生β型溶血。

生化反应活泼,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产气。发酵乳糖,可同沙门菌、

S阴性,动力志贺菌等相区别。在克氏双糖管中,斜面和底层均为产酸产气,H

2

阳性。IMViC试验(即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结果为“++--”,即为典型大肠埃希菌。

(四)抗原结构

大肠埃希菌有O、H和K三种抗原,是血清学分型的基础。O抗原为细胞壁脂多糖最外层的特异性多糖,有170多种,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M抗体;H抗原位于鞭毛上,有60多种,可刺激机体产生IgG抗体;K抗原位于O抗原外的多糖抗原,有100多种,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从病人新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有K抗原,根据耐热性等不同,K抗原分为L、A、B三型,其中A型耐热,L、B型不耐热,一个菌株中,一般只含有一个型别的K抗原。大肠埃希菌血清型的表示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五)抵抗力

一般不强。有些大肠埃希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强,经55℃ 60分钟或60℃ 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胆盐、煌绿等对大肠埃希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因子包括内毒素、荚膜、Ⅲ型分泌系统等。所谓Ⅲ型分泌系统是指能向真核靶细胞内输送毒性基因产物的细菌效应系统,约有20余种蛋白组成。这些都是肠杆菌科成员一般的毒力因子,大肠埃希菌还具有自身一些特殊的毒力因子,主要是粘附素和外毒素,特别在引起胃肠炎等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1.粘附素(adhesin) 又称定植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 CF),包括CF/Ⅰ、CF/Ⅱ、CF/Ⅲ型,是特殊菌毛。粘附素能使细菌紧密粘附在泌尿道和肠道上皮细胞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的蠕动作用而被排除。大肠埃希菌粘附素具有较强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2.肠毒素由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产生,可分为耐热和不耐热两种,均由质粒编码。

(1)不耐热肠毒素Ⅰ和Ⅱ(heat labile enterotoxin, LT-Ⅰ, LT-Ⅱ):对热不稳定,65℃ 30分钟即失活。LT-Ⅱ与人类疾病无关,LT-Ⅰ是引起人类胃肠炎的致病物质。LT-Ⅰ是一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A亚单位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膜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受

体结合后,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与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使胞内ATP转化cAMP。当cAMP增加后,导致小肠液体过度分泌,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而出现腹泻。LT的分子量较大,免疫原性较强,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有保护作用;并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相似,两者的抗血清有交叉中和作用。

(2)耐热肠毒素(heat stable enterotoxin, ST):对热稳定,100℃ 20分钟不被破坏,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ST可激活小肠上皮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增加,在空肠部分改变液体的运转,使肠腔积液而引起腹泻。ST与霍乱毒素无共同的抗原关系。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的有些菌株只产生一种肠毒素,即LT或ST;有的则两种肠毒素均可产生。

3.其他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具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多数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不致病,但如移位至肠道外的组织或器官则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此种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和化脓性感染最为常见。

(1)泌尿系感染:引起泌尿系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大多数来源于结肠,污染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肾脏和前列腺,为上行性尿道感染,可表现为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女性尿道短,较宽,故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比男性高。

(2)肠道外的化脓性感染:大肠埃希菌也可引起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手术创口感染;婴儿、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大肠埃希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早产儿,尤其是出生后30天内的新生儿,易患新生儿大肠埃希菌性脑膜炎。

2.肠道感染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能引起人类胃肠炎,与食入污染的食物和饮水有关,为外源性感染。根据其致病机制不同,主要有五种类型(表9-1)。

表9-1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1)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常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人-人间不传播。临床上常出现轻度腹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腹泻常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但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

致病物质主要是LT或ST,或两者同时致病。有些菌株具有定植因子,常见者为O6∶K15∶H16株和O25∶K7∶H42株。鉴定ETEC主要是通过测定大肠埃希菌肠毒素,血清型有一定参考意义。

(2)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 e E.coli, EIEC):EIEC在表型和致病性方面与志贺菌密切相关,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所致疾病很像菌痢,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EIEC不产生肠毒素,能侵袭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细菌粘附到结肠上皮细胞上,引起细胞内吞,被带入细胞内空泡中。细菌破坏空泡而进入胞质中增殖,最后杀死感染细胞,再扩散到邻近正常细胞,导致组织破坏和炎症发生。EIEC的侵袭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能力与质粒上携带的一系列侵袭性基因有关。

(3)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 EPEC):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者可致死,成人少见。细菌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粘膜表面大量繁殖。切片标本中可见细菌粘附于绒毛,导致刷状缘被破坏、微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造成严重腹泻。EPEC不产生LT或ST。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引起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1982年首先在美国发现,血清型为O157∶H7。以后在世界各地有散发或地方小流行。目前已经分离到50多个血清型,除O157∶H7外,还可有O26、O111等。

EHEC菌株可产生志贺毒素Ⅰ和Ⅱ(Shiga toxins, Stx-, Stx-Ⅱ),引起上皮细胞微绒毛的破坏。Stx-Ⅰ与痢疾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基本相同,Stx-Ⅱ则有60%的同源性。两型毒素均由溶原性噬菌体介导。

(5)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 EAEC):EAEC引起婴儿持续性腹泻,脱水,偶有血便。不侵袭细胞。这类细菌的特点是能在细胞表面自动聚集,形成砖状排列。感染导致微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和出血。介导这种排列的是质粒编码的Bfp和AAF/I和AAF/Ⅱ。EAEC还能刺激粘液分泌,促使细菌形成生物膜覆盖在小肠的上皮上。此外,致病物质可能还包括产生的毒素。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临床标本的检查

1.标本肠道外感染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腹泻者取粪便。

2.分离培养与鉴定

(1)肠道外感染

1)涂片染色检查:除血液标本外,均可作涂片染色检查。

2)分离培养:血液需先经肉汤增菌,再转种血琼脂平板。其他标本可同时接种血琼脂平板和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孵育18~24小时后,观察菌落并涂片染色镜检,并采用一系列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3)鉴定:初步鉴定根据IMViC(++--)试验,最后鉴定靠系列生化反应。尿路感染尚需计数菌落量,每毫升尿含菌量≥1×105时,才有诊断价值。对引起腹泻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还要做血清学定型,必要时测定肠毒素等毒力因子。

(2)肠道内感染:将粪便标本接种于鉴别培养基,挑选可疑菌落并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后,再分别用ELISA、核酸杂交,PCR等方法检测不同类型致胃肠炎大肠埃希菌的肠毒素、致病因子和血清型特征。

(二)卫生细菌学检查

寄居于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可不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食品等。取样检查时,样品中大肠埃希菌越多,表示样品被粪便污染越严重,也表明样品中存在肠道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卫生细菌学以“大肠菌群指数”和“细菌总数”作为饮用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

1.细菌总数检测每1ml或每1g样品中所含细菌数,采用倾注培养计算。我国规定的卫生标准是每1ml饮用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

2.大肠菌群指数(coli-index)指每1000ml(g)样品中的大肠菌群数。大肠菌群系指在37℃24小时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包括埃希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及肠杆菌属。我国的卫生标准规定,大肠菌群数在每1000ml饮用水中不得超过3个;每100ml瓶装汽水、果汁中不得超过5个。

四、防治原则

疫苗免疫预防已在畜牧业领域中开展了广泛研究。研究发现大肠埃希菌菌毛抗原在自然感染和人工自动免疫中是关键性抗原之一。在家畜中,用菌毛疫苗防治新生畜崽腹泻已获得成功。例如在孕牛产前6个月接种大肠埃希菌K99株的菌毛抗原,则新生牛犊吮乳后可被动获得特异菌毛抗体,而受到同型菌毛型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免疫保护。

大肠埃希菌的很多菌株都已获得一种或几种抗生素耐药,因此抗生素治疗应在药物敏感试验的指导下进行。

保持高度卫生标准,减少接触致胃肠炎大肠埃希菌的危险。避免食用污染的水源和食品,烹调食品要煮熟。

进行尿道插管和膀胱镜检查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对腹泻病人要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医院内感染发生。

第二节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Shigella)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

(dysentery bacilli)。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全世界年病例数超过2亿,其中500万例需住院治疗,年死亡数达65万。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大小为(0.5~0.7)×(2~3)μm的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多数有菌毛(图9-2)。

(二)基因组特征

我国细菌性痢疾的优势流行株福氏志贺菌2a 型301株基因组包括一条由4 .6Mb 的环状染色体和一个含221kb的侵袭性大质粒DCP301以及另外两个小质粒。其染色体上有572 Kb特异性序列,形成了320个长度大于50 bp的“痢疾岛”(Shigella island, Sis),其中大于1 Kb的共计131个。这些岛共包含519 ORFs,多数痢疾岛的一侧或两侧均伴有插入序列元件、转座子或者tRNAs。G+C含量及密码子使用频率等分析显示出部分痢疾岛的外源性。

(三)生化反应与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平板经24小时生长,形成直径达2mm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志贺菌属中的宋内菌常出现扁平的粗糙型菌落。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多数发酵甘露醇。除宋内志贺菌个别菌株迟缓发酵乳糖(一般需3~4天)外,均不分解乳糖,故在SS等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上,呈无色半透明菌落。动力试验阴性。

(四)抗原结构与分类

志贺菌属细菌有K和O抗原,无H抗原。O抗原分为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前者常在几种近似的菌种间出现;型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高,用于区别菌型。根据志贺菌抗原构造的不同,可分为4种(群)、48个血清型(包括亚型)(表9-2)。

表9-2 志贺菌属的抗原分类

A群:又称痢疾志贺菌(S. dysenteriae)。俗称志贺痢疾杆菌。唯一不发酵甘露醇。有12个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为三个亚型。

B群:又称福氏志贺菌(S. flexneri),俗称福氏痢疾杆菌。有13个血清型(含亚型及变种),抗原构造复杂,有群抗原和型抗原。根据型抗原的不同,分为6型,又根据群抗原的不同将型分为亚型;X、Y变种没有特异性抗原,仅有不同的群抗原。

C群:又称鲍氏志贺菌(S. boydii),俗称鲍氏痢疾杆菌。有18个血清型,各型间无交叉反应。

D群:又称宋内志贺菌(S. sonnei),俗称宋内痢疾杆菌。只有一个血清型。有两个变异相,即Ⅰ相和Ⅱ相;Ⅰ相为S型,Ⅱ相为R型。

根据志贺菌的菌型分布调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菌为主,其中又以2a亚型、3型多见;其次为宋内志贺菌;志贺菌与鲍氏菌则较少见。但近年来,志贺菌Ⅰ型的细菌性痢疾已发展为世界性流行趋势,我国至少在10个省、区发生了不同规模流行。了解菌群分布与菌型变迁情况,对制备疫苗,预防菌痢具有重大意义。

志贺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加热60℃ 10分钟可被杀死;对酸敏感;在37℃水中可存活10~20 天,蝇肠内可存活9~10 天;对化学消毒剂敏感,1%石碳酸15~30分钟死亡。

志贺菌属常出现的变异现象有:

1.S-R型变异宋内志贺菌易为R型。当菌落变异时,常伴有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致病性的改变。

2.耐药性变异由于广泛使抗生素,志贺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3.营养缺陷型变异南斯拉夫Mel(1963年)首创的依赖链霉素的志贺菌株(依链株,Sd),作为口服疫苗有一定预防效果。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志贺菌感染几乎只局限于肠道,一般不侵入血液。

(一)致病物质

包括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尚能产生外毒素。

1.侵袭力志贺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菌表面,继而穿入上皮细胞内。细菌粘附后,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向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4种蛋白(IpaA、IpaB、IpaC、IpaD),这些蛋白可诱导细胞膜凹陷,导致细菌的内吞。志贺菌能溶解吞噬小泡,进入细胞质内生长繁殖。

2.内毒素各型志贺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粘膜,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内毒素能破坏肠粘膜,形成炎症、溃汤,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内毒素还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致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痉挛最为明显,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3.外毒素 A群志贺菌I型及部分Ⅱ型菌株还能产生一种外毒素,称为志贺毒素(shiga toxin, Stx)。本质为蛋白质,不耐热,75~80℃1小时被破坏。该毒素与EHEC产生的毒素相同,由一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组成。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糖脂受体结合,导入细胞内的A亚单位可裂解60S核糖体亚单位的28SrRNA,阻止与氨酰tRNA的结合,终止蛋白质合成。毒素作用的基本表现是上皮细胞的损伤,但在少部分病人志贺毒素可介导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二)所致疾病

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我国常见的流行型别主要为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

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志贺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人类对志贺菌普遍易感,10~150个志贺菌可引起典型的细菌性痢疾。常见的感染剂量为103个细菌,比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感染剂量低2~5个数量级。一般说来,痢疾志贺菌所致细菌性痢疾的病情较重;宋内菌起的症状较轻;福氏菌介于二者之间,但排菌时间长,易转为慢性。

志贺菌感染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各型志贺菌都可引起。发病急,潜伏期1~3天,常有发热、腹痛和水样腹泻,约一天左右,腹泻次数增多(10多次至数十次),并由水样泻转为脓血粘液便,伴有里急后重、下腹部疼痛等症状。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是在体弱老人和儿童,水分和电解质丧失可导致脱水、酸中毒,有些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甚至死亡。

急性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各类型志贺菌都有可能引起。常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而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可迅速发生呼吸和循环衰竭,若抢救不及时,往往造成病人死亡。

2.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性。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迁延不愈或时愈时发。有10%~20%的急性病人可转为慢性。

部分患者可成为带菌者,带菌者不能从事饮食业、炊事及保育工作。

(三)免疫性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不能防止再感染。但同一流行期中再感染者较少,即具有型特异性免疫。志贺菌菌型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机体对菌痢的免疫主要依靠肠道的局部免疫,即肠道粘膜细胞吞噬能力的增强和分泌型IgA(sIgA)的作用。sIgA可阻止志贺菌粘附到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病后三天左右即出现,但维持时间短,由于志贺菌不侵入血液,故血清型抗体(lgM、lgG)不能发挥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在用药前,取粪便的脓血或粘液部分,标本不能混有尿液。应在使用抗生素前采样,标本应新鲜,若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保存于30%甘油缓冲盐水或增菌培养液中。中毒性菌痢可取肛门拭子检查。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孵育18~24小时,挑取无色半透明的可疑菌落,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和菌型。如遇非典型菌株,须作系统生化反应以确定菌属。

(三)毒力试验

测定志贺菌的侵袭力可用Sereny试验。系将受试菌18~24小时的固体培养物,以生理盐水制成9×109/ml细菌悬液,接种于豚鼠眼结膜囊内。若发生角膜结膜炎,则Sereny试验阳性,表明受试菌有侵袭力。志贺菌ST的测定,可用HeLa 细胞或Vero细胞,也可用PCR技术直接检测其产毒基因stxA、stxB。

(四)快速诊断法

1.免疫荧光菌球法将标本接种于含有荧光素标记的志贺菌免疫血清液体培养基中,37℃孵育4~8小时。若标本中含有相应型别的志贺菌存在,则生长繁殖后与荧光抗体凝聚成小球,在荧光显微镜下易被检出。此方法适于检查急性菌痢的粪便标本。方法简便、快速,有一定的特异性。

2.协同凝集试验用志贺菌的IgG抗体与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结合,测定患者粪便滤液中志贺菌的可溶性抗原。

3.胶乳凝集试验用志贺菌抗血清致敏胶乳,使与粪便中的志贺菌抗原起凝集反应,来诊断粪便中有无志贺菌抗体。

4.分子生物学方法 PCR技术、基因探针检测140MD的大质粒等。

四、防治原则

(一)非特异性免疫预防

因为人类是志贺菌的主要宿主,所以应以人为中心进行非特异性免疫,努力防止人的感染和传播,其措施包括水、食物和牛奶的卫生学监测,垃圾处理和灭蝇;隔离病人和消毒排泄物;检测发现亚临床病例和带菌者,特别是从事饮食行业人员;抗生素治疗感染个体。

(二)特异性免疫预防

特异性预防主要采用口服减毒活疫苗,近年试用者有链霉素依赖株(streptomycin dependent strain, Sd)。Sd株是一种减毒突变株,环境中存在链霉素时才能生长。将其制成活疫苗给志愿者服用后,因正常人体内不存在链霉素,该菌株不能生长繁殖,但也不会立即死亡,尚可有一定程度的侵袭志愿者肠粘膜而激发局部免疫应答,产生sIgA。同时血清中IgM、IgG特异抗体也增多,因此Sd活疫苗具有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目前已能生产多价志贺菌Sd活疫苗。

治疗可用磺胺类药、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等。中药黄连、黄柏、白头翁、马齿苋等均有疗效。

第三节沙门菌属

沙门菌属(Salmonella)是一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含8个种。1885年Salmon首先分离到猪霍乱沙门菌而命名。目前至少有67种O抗原和2 000个以上血清型,根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可分为三类:①对人致病;②对人和动物均致病;③对动物致病。

对人类致病的沙门菌有:伤寒沙门菌(S.typhi)、副伤寒沙门菌

(S.paratyphi )、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猪霍乱沙门菌

(S.choleraesuis)和肠炎沙门菌(S.enteritidis)等。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大小(0.6~1.0)×(2~4)μm革兰阴性杆菌。除个别外,多数有周鞭毛。一般无荚膜(图9-3)。

图9-3 伤寒沙门菌(Wistreich, 1998)

(二)基因组特征

沙门菌基因组大小与大肠埃希菌相近,至少包含7个致病岛(Salmonella pathogenicity island, SPI)以及大量前噬菌体。其中SPI-1和SPI-2与Ⅲ 型分泌系统有关。

(三)生化反应与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S型菌落。兼性厌氧菌,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因不发酵乳糖而形成无色半透明菌落。

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除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沙门菌均产酸产气。生化反应对沙门菌的种和亚种鉴定有重要意义。

(四)抗原结构

沙门菌抗原构造主要有O和H两种抗原。少数菌具有表面抗原,功能与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相似,一般认为与毒力(virulence)有关,故称Vi抗原。

1.O抗原为脂多糖,性质稳定。能耐100℃达数小时。决定O抗原特异性的是脂多糖中的多糖侧链部分,以1、2、3等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有4、5、12三个。鼠伤寒沙门菌有1、4、5、12四个;猪霍乱沙门菌有6、7二个。其中有些O抗原是几种菌所共有,如4、5为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共有,将具有共同O抗原的沙门菌归为一组,这样可将沙门菌属分为A~Z、O51~O63、O65~O67共有42组。我国已发现26个菌组、161个血清型。使人类致病的沙门菌大多属于A~E组。O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lgM抗体。

2.H抗原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60℃经15分钟或乙醇处理被破坏。具有鞭毛的细菌经甲醛液固定后,其O抗原全部被H抗原遮盖,而不能与相应抗O抗体反应。

沙门菌的H抗原有两种,称为第1相和第2相。第1相特异性高,又称特异相,用a、b、c等表示,第2相特异性低,为数种沙门菌所共有,也称非特异相,用1、2、3等表示。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细菌称为双相菌,仅有一相者称单相菌。每一组沙门菌根据H抗原不同,可进一步分种或型。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抗体。

3.Vi抗原新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等有此抗原。因与毒力有关而命名为Vi抗原。由聚-N-乙酰-D-半乳糖胺糖醛酸组成。性质不稳定,经60℃加热、石碳酸处理或人工传代培养易破坏或丢失。Vi抗原存在于细菌表面,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反应。Vi抗原的抗原性弱。当体内病菌存在时可产生一定量抗体;细菌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故测定

Vi抗体有助于对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五)抵抗力

沙门菌对热抵抗力不强,60℃1小时或65℃经15~20分钟可被杀死。在水中能存活2~3周,粪便中可活1~2个月,可在冰冻土壤中过冬。胆盐、煌绿等对本属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对其他肠道杆菌为小。因此,可用其制备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利于分离粪便中的沙门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尚能产生肠毒素。

1.侵袭力沙门杆菌有毒株侵袭小肠粘膜。细菌先侵入小肠末端的派伊尔淋巴结的M细胞,但不被杀灭,并在其中继续生长繁殖。菌毛的粘附作用也是细菌侵袭力的一个因素。沙门菌通过特异性菌毛先与M先M细胞结合,接着通过SP-Ⅰ分泌系统向M细胞中输入沙门菌分泌侵袭蛋白(salmonella-secreted invasion proteins, Sips),引发宿主细胞内肌动纤维的重排,诱导细胞膜凹陷,导致细菌内吞。沙门菌在吞噬小泡内生长繁殖,导致宿主细胞死亡,细菌扩散并进入毗邻细胞淋巴组织。

沙门菌具有一种耐酸应答基因(acid tolerant repones, atr),可使细菌在胃和吞噬体的酸性环境下得到保护,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其他因子亦可保护细菌不被细胞内杀菌因素杀伤。

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在宿主体内可以形成Vi抗原。该抗原具有微荚膜功能,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功能,并阻挡抗体、补体等破坏菌体作用。

2.内毒素沙门菌死亡后释放出的内毒素,可引起发热、白细胞数下降。大剂量时可发生中毒性休克。这些与内毒素可激活补体替代途径,产生C3a、C5a等,以及与诱发免疫细胞分泌TNF-α、IL-1、IFN-γ等细胞因子有关。

3.肠毒素有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肠毒素,性质类似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的肠毒素。

(二)所致疾病

只对人类致病的仅有引起伤寒和副伤寒的沙门菌。而不少沙门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动物宿主范围很广。家畜有猪、牛、马、羊、猫、狗等,家禽有鸡、鸭等;野生动物如狮、熊、鼠类,以及冷血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均可带菌。人类因食用患病或带菌动物的肉、乳、蛋或被病鼠尿污染的食物等而患病。

人类沙门菌感染有4种类型:

1.肠热症是伤寒和副伤寒的总称。主要由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伤寒和副伤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只是副伤寒的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细菌经口到达小肠后,穿过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经淋巴管至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并在其中繁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时相当于病程的第1周,称前驱期。病人有发热、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细菌随血流至骨髓、肝、脾、肾、胆囊、皮肤等并在其中繁殖,被脏器中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此期症状明显,相当于病程的第2~3周,病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及全身中毒症状,部分病例皮肤出现玫瑰疹。存于胆囊中的细菌随胆汁排至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部分菌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出现超敏反应,引起局部坏死和溃疡,严重者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肾脏中的细菌可随尿排出。第4周进入恢复期,患者逐渐康复。

典型伤寒的病程约3~4周。病愈后部分患者可自粪便或尿液继续排菌3周至3个月,称恢复期带菌者。约有3%的伤寒患者成为慢性带菌者。

2.急性肠炎(食物中毒) 是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多由摄入大量(>108)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食品引起,或者因食入未煮熟的病畜病禽的肉类、蛋类而发病。细菌对肠粘膜的侵袭以及细菌释放的内毒素可能是主要的致病机制。该病潜伏期短,一般4~24小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偶有粘液或脓性腹泻,严重者可伴有迅速脱水,导致休克、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可达2%,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一般沙门菌胃肠炎多在2~3天内自愈。

3.败血症常由猪霍乱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引起。患者多为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经口感染后,病菌进入肠道后,迅速侵入血流,导致组织器官感染,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心内膜炎等。败血症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贫血等,但常常缺少胃肠道症状。在发热期,血培养阳性率高。

4.无症状带菌者约有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在症状消失后1年或更长时间内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有相应沙门菌,称为无症状带菌者。这些细菌留在胆囊中,有时也可在尿道中,成为人类伤寒和副伤寒病原菌的储存场所和重要传染源。其他沙门菌带菌者很少,不到1%,故在人类的感染中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三)免疫性

伤寒或副伤寒病后有牢固的免疫性,很少再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表现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胞内酶数量增多,活性增强,从而杀死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

体液免疫方面,局部抗体较重要,尤其是sIgA具有特异性防止伤寒沙门菌粘附于肠粘膜表面的能力。抗O和抗Vi抗体能抵抗病原菌的感染。至于血循环中IgM、IgG抗体对胞内寄生菌免疫作用较差。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肠热症因病程不同采取不同标本,通常第1周取外周血液,第1~3周取骨髓液,第2~3周取粪便或尿液。急性肠炎取患者吐泻物和可疑食物。败血症取血液,胆道带菌者可取十二指肠引流液。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液和骨髓液应先接种胆汗肉汤增菌;粪便和经离心的尿沉渣可直接接种肠道鉴别培养基或SS(Salmonella-Shigella)选择性培养基。37℃经18~24小时培养后,挑选无色半透明的不发酵乳糖的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并接种双糖含铁或三糖含铁培养基。疑为沙门菌时,作生化反应和玻片凝集试验鉴定。

近年来应用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测定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或尿液中沙门菌的可溶性抗原,协助临床早期诊断肠热症。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可用于沙门菌感染的诊断中。

在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源追踪中,Vi噬菌体分型是一种常用方法。标准Vi噬菌体有33个型,其特异性比血清学分型更为专一。

(三)血清学诊断

主要适用于肠热症可疑患者。因目前使用抗生素普遍,肠热症的症状不典型,临床标本阳性分离率低,故血清学试验仍有其协助诊断意义。血清学试验有肥达(Widal)试验、间接血凝试验、ELISA法等,其中肥达试验是一种经典的方法,现仍普遍使用。

肥达试验是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的鞭毛(H)抗原与受检血清作定量试管凝集

试验,以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高低。可根据抗体效价及其消长情况,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肥达试验结果的解释必须结合临床表现、病程、病史,以及地区流行病学情况。

1.正常值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抗体,其效价随各地区情况而不同。一般是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1∶80,H凝集效价≥1∶160,引起副伤寒沙门菌H凝集效价≥1∶80时,才有诊断价值。

2.动态观察判断肥达反应结果须结合临床症状、病期等。单次凝集效价增高,有时不能定论。若效价逐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比初次≥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3.O与H抗体在诊断上的意义患肠热症后,O与H抗体在体内的消长情况不同。IgM型O抗体出现较早,持续时间仅半年左右,消失后不易受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细菌的非特异性抗原刺激而重新出现。IgG型H抗体出现较晚,维持时间可长达数年,消失后易受非特异性抗原刺激而短暂地重新出现。因此,①若H、O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感染伤寒、副伤寒的可能性大;②H与O效价均低,则患肠热症的可能性甚小;③若H效价高而O不高,可能系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④如O效价高而H不高,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肠炎沙门菌与伤寒沙门菌有共同O抗原)引起的交叉反应。

4.其他有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肥达试验始终在在正常范围内。其原因可能是①发病早期曾用大量或多种抗生素治疗;②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本试验阴性时,不宜匆忙地否定诊断。

伤寒不同病期血、粪便、尿液中病原菌与特异性O凝集素的阳性检出率见图9-4。

图9-4 伤寒病人不同病期血、粪、尿中病原菌和特异凝集素检出阳性率

(四)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最可靠的方法是分离培养病原菌,标本为可疑者的粪便、胆汁或尿液,但检出率不高。因此,一般可先检测可疑血清中有无Vi抗体,当效价≥1∶10时,再取粪便或尿液多次分离培养,才能确定是否为伤寒带菌者。

四、防治原则

做好水源和食品的卫生管理,防止被沙门菌感染的人和动物感染。感染动物的肉类、蛋等制品要彻底烹饪。发现,鉴定和治疗带菌者。带菌期间不能从事饮食行业的工作,并严格遵循卫生注意事项。

伤寒、副伤寒的免疫预防,过去一直沿用皮下多次接种死疫苗。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效果低、副反应大,不够理想。

减毒口服活疫苗是研究方向。目前以伤寒沙门菌Ty21a活疫苗较好。伤寒菌Ty21a 株是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差向异构酶缺失株(gal E突变株)。由于酶的缺陷,在半乳糖存在时虽能合成有免疫原性的细胞壁LPS;但同时因半乳糖中间产物的堆积,阻碍代谢过程的完成,致使细菌生长停顿渐趋死亡。此可解释为何Ty21a 菌在接种者体内能够短期生存,诱发免疫应答的原因。经志愿者试验,口服Ty21a 活疫苗后,粪便中排菌仅一天,表明该菌在人体内不能持续生长繁殖。用有毒株攻击,攻击菌很快被排出,提示经口服免疫后的肠道已产生阻止病菌粘附的功能。又经现场试验,Ty21a活疫苗安全、副反应小,接种者有显著免疫防护作用,有效期至少3年。

肠热症治疗早期采用氯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目前使用的有效药物主要是环丙氟哌酸。中药白花蛇舌草,穿心莲等有效。

第四节其他菌属

一、克雷伯菌属

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含有10个种,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K. peneumoniae),该菌又分三个亚种,即肺炎亚种、臭鼻亚种和鼻硬结亚种。肺炎克雷伯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和医源性感染菌之一。

肺炎克雷伯菌为较短粗的杆菌,单独、成双或短链状排列。无鞭毛,有较厚的荚膜,多数有菌毛。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较大的灰白色粘液菌落,以接种环挑之,易拉成丝,有助鉴别。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能发酵乳糖,呈现有色菌落。具有O抗原与K抗原,后者用以分型。利用荚膜肿胀试验,肺炎克雷伯菌K抗原可分为82型。

肺炎亚种于1882年Friedlander首先从大叶性肺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俗称肺炎杆菌。本菌存在于人体肠道、呼吸道。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泌尿系和创伤感染,甚至败血症、脑膜炎、腹膜炎等。

臭鼻亚种俗称臭鼻杆菌,引起慢性萎缩性鼻炎,有恶臭,以及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等。

鼻硬结亚种俗称鼻硬结杆菌,引起慢性肉芽肿性病变,侵犯鼻咽部,使组织发生坏死。

克雷伯菌一般对先锋霉素、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氯霉素、多粘菌素等敏感。易于耐药。

二、变形杆菌属

变形杆菌属(Proteus)分布很广,广泛存在于水、土壤腐败的有机物以及人和动物的肠道中。一般不致病,为条件致病菌,多引起继发感染,如慢性中耳炎、创伤感染等,也可引起膀胱炎、婴儿腹泻、食物中毒等。变形杆菌属包括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莫根变形杆菌、雷极变形杆菌和无恒变形杆菌。其中以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与临床关系较密切。特别是奇异变形杆菌可引起败血症,病死率较高。

革兰阴性,小杆菌,宽0.4~1.0μm,长0.6~3.0μm。呈明显的多形性,有球形和丝状形。无荚膜。有周身鞭毛,运动活泼。有菌毛。营养要求不高,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生长,形成迁徙生长现象(swarming growth phenomenon)。若在培养基中加入0.1%石碳酸或0.4%硼酸可以抑制其扩散生长,形成一般的单个菌落。在SS平板上可以形成圆形、扁薄、半透明的菌落,易与其它肠道致病菌混淆。培养物有特殊臭味,在血琼脂平板上有溶血现象。具有尿素酶,能迅速分解尿素。不发酵乳糖。根据菌体抗原分群,再以鞭毛抗原分型。此属细菌X19、XK、X2

的O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的部分抗原有交叉,可替代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此反应称为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用于某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是仅次于大肠埃希菌的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氨,使尿液pH值增高,以利于变形杆菌生长。碱性环境亦可促进肾结石和膀胱结石的形成。同时高碱性尿液对尿道上皮也有毒性作用。此外,有的变形杆菌菌株也可引起脑膜炎、腹膜炎、败血症和食物中毒等疾病。

人体各部位常见的致病菌

人体各部位常见的致病菌 一、人体中的常见的致病菌: 1、葡萄球菌: 属革兰氏阳性球菌。是人体皮肤上寄居最多的致病菌,也见于鼻咽等处。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主要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和血浆凝固酶等,造成许多种感染,如疖、痈、脓肿和伤口感染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局限性组织坏死,脓液稠厚、黄色、不臭。也能引起全身性感染。 2、链球菌: 属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存在于口、鼻、咽和肠腔内。链球菌的种类很多,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溶解破坏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使炎症易扩散而缺乏局限化的倾向。脓液特点是比较稀薄,淡红色,量较多。典型的感染是急性蜂窝织炎、淋巴管炎等。绿色链球菌是一些胆道感染和亚急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粪链球菌属厌氧菌,常和大肠杆菌一同引起混合感染。 3、大肠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寄居于肠道内。对维生素K的合成有重要作用。它的单独致病力不大,若和其他致病菌在一起时,可造成严重的混合感染,如大面积烧伤感染、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产生的脓液稠厚,有粪臭。 4、绿脓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常寄居于肠道和皮肤上,它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故成为继发感染中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大面积烧伤感染时,可引起难以控制的绿脓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常不易愈合,其脓液呈淡绿色,有腥臭味。 5、变形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和前尿道,为尿路感染、急性腹膜炎和大面积烧伤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变形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有耐药性。脓液具有特殊的恶臭。 6、无芽胞厌氧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的专性厌氧菌。在一般外科感染中,此类细菌为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具有临床意义的有脆弱类杆菌、核梭形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多种。这些无芽胞厌氧菌寄生在人体内的腔道,特别是胃肠道(结肠内的数量最多)、口腔、阴道等处。它们与需氧菌共同构成机体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相对平衡,对人体无害。其致病条件是:当某些原因(如血液供应障碍、组织坏死、需氧菌共生等)造成局部组织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便有利于无芽胞厌氧菌的繁殖。在机体许多封闭部位,单纯厌氧菌可造成感染,但多数厌氧菌是与其他需氧菌共生而引起感染的。厌氧菌感染脓液有恶臭。目前有效的治疗药是甲硝哒哇(灭滴灵)。 二、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 1、肉毒杆菌: 偏爱高蛋白食物。肉毒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菌,在土壤、动物粪便等地方经常可以见到它。它尤其喜欢肉肠、火腿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同时在豆制品和煮熟的黄豆、豆酱类食品中也可能含有。在我国的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因自制发酵肉制品而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 2、沙门氏菌: 多在动物性食品中出现。它是导致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元凶之一,通常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内。它主要污染动物性食品,包括禽畜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如果没有彻底加热,则可能感染。美国曾多次出现大规模沙门氏菌污染事件,包括鸡蛋等。

肠道菌群小知识

1代谢作用 ? 提供热量 ? 生产短链脂肪酸 ? 合成维生素K 和叶酸 ? 胆汁酸的分泌 ? 参与药物代谢 2. 免疫效果: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 刺激免疫球蛋白A (IgA )的生产 ? 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下调促炎细胞因子 ? 诱导调节性T 细胞 3. 预防病原体入侵: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菌群间存在的生物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病原体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人类肠道菌群 什么是肠道菌群? 人的肠道内寄居着种类 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 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 一定的比例组合,各种菌间 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它们 与宿主存在着共生关系,共 同维护着宿主的生理平衡。 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就 有的,当胎儿还在母体子宫 内时,胎儿所处的环境几乎 是无菌的,因此胎儿肠道内 是无菌的,婴儿出生时迅速暴露在母体阴道或皮肤的微 生物下,随着从婴儿到老年 的发展变化,我们的肠道菌 群在出生后几个月迅速增多, 多样性增加,到成年后达到 稳定状态,之后老年时期多 样性渐渐减少[1]。这些微小 的生物群体就这样不知不觉 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肠道菌群的数量和分类 据推测,正常健康成人 肠道菌群总数高达1×1014, 种类超过1000种,而一个成 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约为 1×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在 我们肠道内的菌群数量是人 体细胞总和的10倍。在胃和 小肠中,细菌的种类相对较少。结肠中,每克肠道内容 物存在1012个细菌细胞,细 菌种类达300-1000种,而其中99%的细菌来自于其中30-40种[2] 。 正常人肠道中包括四种主要的细菌门类:厚壁菌门 Firmicutes (约50-75%,包 括梭菌属),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约10-50%, 包括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和卟啉单胞菌属),放线菌门 Fusobacteria (约1-10%,包括双歧杆菌),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常常约少于1%,包括大肠杆菌),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人类肠道菌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细菌属于拟杆菌属、梭菌属、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其他属,如埃希氏菌属和乳杆菌属较少。拟杆菌属约占肠道中所有细菌的30%[][3]。 我国科学家在健康年轻人体内观察到的9个属的细菌广泛存在,分别为厚壁菌门的考拉杆菌属、罗氏菌属、Blautia 、 Faecalibacterium 、梭菌属、Subdoligranulum 、瘤胃球菌属和粪球菌属以及来自拟杆菌门的拟杆菌属。这9个属的细菌均具有在人体肠道内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能力,而短链脂肪酸具有维持人体健康的多重作用,例如充当肠道上皮特殊营养和能量组分,保护肠道黏膜屏障,降低人体炎症水平和增强胃肠道运动机能等[4] 。 Phylum Proporti on (%) [3] 厚壁菌门 Firmicutes 50-75% 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 10-50% 放线菌门 Fusobacteria 1-10%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 a 少于1% 肠道菌群的作用 正常肠道菌群具有重要 的自我平衡功能[5]。 肠型 未来某一天,当你走进 医院的时候,医生可能不仅 会询问你的过敏史、血型, 还会问到你的肠型。 来自德国海德堡欧洲分 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 ) 的科学家们提出了这个概念 ——肠型,他们通过全球性实验国际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发现以肠道内的 细菌种类和数量划分,人类拥有三种肠型,研究人员把这3种肠型命名为拟杆菌型 (Bacteroides )(肠型Ⅰ)、普雷沃氏菌型(Prevotella )(肠型Ⅱ)和瘤胃球菌型 (Ruminococcus )(肠型Ⅲ),

肠道致病菌(本科)

第7章肠道杆菌(Enteric bacilli) 第一节概述 肠道杆菌是指寄生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大群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们为兼性厌氧菌, 属于肠杆菌科。本科细菌不产生芽孢, 形态相似,? 但含有多种酶类, 故生化反应繁多, 根据它们的特殊构造、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可将肠杆菌科的细菌分为6族13属。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及部分埃希氏菌属是人类的重要致病菌。其它各属细菌大多是肠内常居菌或机会致病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肠杆菌科的细菌皆为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 多数有周鞭毛, 有些菌株有性菌毛可传递质粒。 (二)生化特性生化反应活泼, 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 形成不同的代谢产物, 这都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一般说来非致病性的埃希氏菌属和肠杆菌属细菌具有β-半乳糖甘酶,而致病性的志贺氏菌属和沙门氏菌属细菌无此酶, 可利用乳糖发酵试验作为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重要依据。 (三)抗原构造与血清学分型 1.抗原构造复杂: 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K)抗原三和种。 (1)O抗原: 脂多糖分子最外层, 由重复的低聚糖所组成的聚合体 (2)H抗原: 是组成细菌鞭毛的蛋白质成分, ?按多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及空间构型决定鞭毛抗原的特异性。 (3)K抗原: 是多糖质, 它存在于荚膜或微荚膜中。 2.血清学分型是用血清学方法检查待测菌株细菌表面的特异性群或型抗原, 这需要单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 (四)抵抗力 肠杆菌科的细菌无芽孢, 对热力和一般消毒剂的抵抗力都不强。雾化器,是医院感染中重要的传染来源。 二、微生物学诊断原则 粪便是最常采取的标本, 初次分离时, 一般采用具有选择和鉴别性质的培养基, 如S.S.琼脂和中国兰培基。对肠科细菌的鉴定, 主要是根据生化反应。 第二节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大肠埃希氏菌可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非致病菌是人和哺乳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且可帮助机体合成维生素B、K和大肠菌素(colicins)等,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阻止外来的病原体生长、繁殖及引起疾病。生物间若失去平衡或因机体过度虚弱或外伤而其它无菌部位时,它们也会乘机侵害, ?成为机会致病菌。 一、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定居因子(或称粘附素):为大肠杆菌一种特殊菌毛,抗原性强,可粘附于宿主体肠壁。 2.肠毒素分耐热不耐热两种。 a 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60C时30分钟灭活。与霍乱弧菌外

第10篇肠杆菌科

第 10章肠杆菌科 一、选择题 【A型题】 1.鉴别肠杆菌科致病菌与非致病菌常选用: A.葡萄糖发酵试验 B.乳糖发酵试验 C.菊糖发酵试验 D.甘露醇糖发酵试验 E.吲哚试验 2.能发酵乳糖的肠杆菌科细菌属是: A.埃希菌 B.志贺菌 C.沙门菌 D.变形杆菌 E.空肠弯曲菌 3.能产生外毒素的志贺菌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都不能 4.急性中毒性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全身中毒表现 B.腹泻腹痛 C.脓血便 D.恶心呕吐 E.相对缓脉 5.下列哪一项结果可辅助诊断泌尿道大肠杆菌感染? A.每毫升尿含大肠杆菌≥100 B.每毫升尿含大肠杆菌≥1,000 C.每毫升尿含大肠杆菌 ≥10,000 D.每毫升尿含大肠杆菌≥100,000 E.每毫升尿含大肠杆菌≥1,000,000 6.肥达试验是一种: A.定量凝集试验 B.半定量凝集试验 C.定性凝集试验 D.沉淀试验 E.补体结合试验 7.肥达试验结果是:H 1:640,O 1:320, A 1:40, B 1:40,该受检者可能患有: A.伤寒 B.甲型副伤寒 C.肖氏沙门菌副伤寒 D.胃肠炎 E.回忆反应 8.水、食品等卫生细菌学检查的指标菌是: A.伤寒杆菌 B.副伤寒杆菌 C.大肠杆菌 D.痢疾杆菌 E.变形杆菌 9.志贺毒素具有毒素活性的部位是: A.B 亚单位 B.A亚单位 C.D亚单位 D.E亚单位 E.C 亚单位 10.关于大肠杆菌的特性,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为革兰阴性杆菌 B.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 C.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D.鉴定主要依靠生化反应及血清学鉴定 E.为肠道内正常菌群,无致病作用 11.下列那种细菌不会引起食物中毒: A.鼠伤寒杆菌 B.产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痢疾杆菌 E.希氏沙门菌 12.我国卫生细菌学标准是每升饮水中大肠杆菌群数不得超过 A.3 个 B.5 个 C.30 个 D.300 个 E.50 个 13.我国卫生细菌学标准规定:瓶装汽水、果汁等饮料每 100ml 中大肠菌群不得超过: A.3 个 B.5 个 C.30 个 D.50 个 E.300 个 14.肠道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中,下列哪项对菌种鉴定无意义? A.生化反应 B.血清学鉴定 C.形态学检查 D.培养观察 E.细菌动力 15.下列症状中,哪一项不是伤寒病的表现? A.持续性高热 B.相对缓脉 C.表情淡漠 D.皮肤出现玫瑰疹 E.口腔黏膜出现柯氏斑 16.对细菌性痢疾患者做微生物检查,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7-肠道杆菌

医学微生物习题 第9章肠道杆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Vi抗原 2.肥达反应 3.S-R变异 4.不耐热肠毒素 二.填空题 1.肠道杆菌是一群生物学形状相似的有动力或无动力的革兰染色无芽胞杆菌, 随排出体外。 2.大多数肠道杆菌是菌群的成员, 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疾病, 故称为 . 3.肠道杆菌中的多数非致病菌能迅速分解 ,而大多数致病菌与之相反 ,故此项生化反应可作为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试验 . 4.肠道杆菌的抗原构造主要是抗原、抗原和荚膜(K)抗原 . 5.肠道杆菌H抗原为鞭毛蛋白 ,不耐热,℃24h才被破坏 , min即被破坏 ,细菌失去鞭毛后 ,H抗原消失 ,菌体抗原为露 ,称细菌的H-O变异 . 6.伤寒杆菌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可使宿主体温 ,血循环中白细胞数 . 7.Vi抗原与有关 ,含Vi抗原的菌株比Vi抗原的菌株对小鼠毒力强 . 8.大多数志贺菌不分解乳糖 ,只有志贺菌呈乳糖 . 9. 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 . 10.IMViC试验是指、、、 . 11.肠道杆菌抗原主要有、和 . 12.大肠杆菌为正常菌群成员 ,但当侵犯组织时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引起肠内感染的大肠杆菌主要有、、、 . 13.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有、 . 14.伤寒杆菌免疫以为主 .肠热症后可获得 . 15.疑似肠热症病人做病原体分离培养采取标本时 ,发病1~2周取 ,2~3周可采取、 或 . 16.志贺菌属的细菌通常称为,是引起的病原菌 .按生化反应不同分为、、、四群 .其致病因素主要有、 ,某些菌株还可产生毒性很强的 . 17.分离肠道杆菌一般选用、培养基 . 三.单选题

微生物实习--_肠杆菌科_1_

兽医微生物学实习 -- 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 肠杆菌科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运动者周身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好;发酵葡萄糖和碳水化合物者产酸或产酸产气;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细胞色素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等。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和其它生化试验是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的重要试验。 大肠埃希氏菌(E.coli )简称大肠杆菌,作为原发和继发病原可引起多种动物疾病:犊牛的肠道感染和水泻;幼猪的水泻和腹泻,二月龄以上猪的出血性肠炎和水肿病;狗的尿道感染;鸡的气囊炎和大肠杆菌肉芽肿 ( Coligranuloma )。 沙门氏菌(Salmonella ),虽然沙门氏菌血清型超过 2200 个,但承认的种为数不多,在 O 抗原的基础上,沙门氏菌血清组(群)用字母 A 、 B 、C …表示,然后根据它的 H 抗原(鞭毛抗原)再分,用阿拉伯数字 1 、 2 、3 …等表示,沙门氏菌可引起多种动物和人的疾病,是肠杆菌科重要的致病菌,如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 )可引起动物流产,胃肠炎和败血症。 其它肠杆菌科成员: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可引起牛乳房炎、肺炎、母马的宫颈炎和子宫炎,这个菌常形成厚的荚膜。变形杆菌(proteus )引起动物的尿道和胃肠道疾病。耶尔森氏菌(yersinia )引起鼠疫、胃肠炎等。 生化试验和血清群的鉴定和定型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形态与染色特性以及主要培养特性; 2 .熟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常规微生物学诊断法; 3 .掌握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生化试验的方法和原理; 4 .熟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选择性和鉴别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 二、实验材料 每 6 人一组,每组所需材料:

一片看懂肠道菌群在人体中的作用

一片看懂肠道菌群在人体中的作用 日文名:肠内フローラ解明!惊异の细菌パワー中文名:肠道细菌 / 肠道花园类型:医疗健康时长:49min官网:播出时间:2015年2月22日午後9时00分~9时49分腾讯视频链接英语中字版,非会员只能看5分钟,后台回复“肠道细菌”下载1080p英语中字版收藏观看日语中字版,在线可看全片,后台回复“肠道细菌”下载720p日语中字mp4 版收藏观看由于面向读者略有不同,两个版本画面也有15 分钟许多不同。如日语还有几段综艺风格的段落。影片简介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尤其在肠道内,存在着一个肠道细菌生态系统,就是所谓的肠道floral(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组)。其中的细菌种类超过数百种,细菌总量超过了100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随着现代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居然跟我们的健康、美容、甚至性格都有着深不可测的关联。特别是在医疗方面,癌症、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都与之有关。现在在欧美国家正在掀起一场医疗革命,使用一种称为粪便微生物移植的特殊的治疗方法,就可以彻底治愈很多之前无法治愈的顽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来会有更多的疑难杂症会被攻克。闲言少叙,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隐藏在我们的身体中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小伙伴们吧。图文解读在我

们的身体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即美容和保持健康的机制。这里是吸收营养的肠道内部,实际上存在着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命。这是在我们的肠道中居住着的细菌们,它们的数量超过了100兆。它们被称为肠道生态系统。floral是花圃的意思。肠道中的花圃是各种细菌的家园。现在肠内生态系统的研究使医疗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的国家接二连三地启动了国家级的项目,使用最先进的基因解析技术,陆续发现了新的细菌。研究发现这些肠内细菌会影响到全身的健康。癌症、糖尿病、肥胖症、过敏,之前从未考虑过这些疾病跟肠内细菌有关。我们已经发现了30多种疾病与肠内生态系统的关系。虽然还无法预知研究会达到什么程度,但毋庸置疑,这使得医学发生了巨大的进步。肠内生态系统已经被运用于临床医疗中。这位女性患有重度感染征,她被全身的倦怠感和眩晕所困扰。她接受了最新技术的治疗,替换了她的肠内细菌之后,居然完全康复了。我现在感觉很棒。令人惊奇的肠道生态系统对美容也有效果。肠内细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够减少皮肤皱纹。另外肠内细菌竟然也能对大脑产生影响。能够改变性格和情感等等。大脑与肠内细菌的关系,将在以后的研究中有惊人的发现。肠内细菌的世界正备受关注。让我们对肠内生态系统的惊人力量探索一番。肠内生态系统:揭秘奇异的细菌的力量。酸奶主要有两种菌,对肠道有一定好处(因人而异)。但肠道菌群种类非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类型 肠道传染病是由相应的肠道致病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它可以引起散发、流行、暴发、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不仅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影响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旅游、经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肠道症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3、急性胃肠炎 多由被细菌及其毒素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致病菌主要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群、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等。其媒介食物主要为肉类、蛋类、水产品、凉拌菜等。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4、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传播途径以粪便排出,经口使人

肠道益生菌常见种类

肠道益生菌常见种类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益生菌种类:到目前为止,已有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弧菌属、假单孢菌属的众多种类及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应用于水产养殖业。 根据中国农业部2013年发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征求意见稿)》,可用于养殖动物的饲料级微生物添加剂菌种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乳酸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乳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沼泽红假单胞 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罗伊氏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黑曲霉、米曲霉、迟缓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纤维二糖乳杆菌、发酵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 1.乳酸菌 乳酸菌是最早用作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益生菌,种类繁多。从微生物特性来说,乳酸菌为革兰阳性、分解糖类产生乳酸、无芽胞; 通常在厌氧或者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 耐酸,在pH 3. 0 ~ 4. 5 下仍能够生存; 不耐高温,经80 ℃处理5 min,损失达70% ~ 80%; 包括乳杆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片球菌属[15]。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乳酸菌在动物体内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①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阻止和抑制致病菌,降解消化道内的有害物质; ②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增强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 ③产生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消化酶; ④产生细菌素,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2.芽胞杆菌 芽胞杆菌是应用很广泛的一类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如枯草芽胞杆菌和地衣芽胞杆菌,属于需氧菌,以内孢子的形式零星存在于动物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中[1]。与乳酸菌相比,由于芽胞杆菌能够耐受高温、高压,经过饲料制粒等过程依然可保持良好的活性,更加适宜在饲料加工过程中添加应用,在饲料中比较稳定。芽胞杆菌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芽胞,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具有以下优点: ①抗性强,耐高温、酸碱、高压,对颗粒饲料加工具有良好的耐受力; ②贮藏过程中以孢子形式存在,不消耗饲料的营养成分; ③在肠道上部迅速 复活,复活率接近100%; ④可产生多种氨基酸及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 ⑤消耗肠道内的氧,维持厌氧环境,抑制致病菌生长。2013饲料添加剂目录中允许使用的芽胞杆菌有枯草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短小芽胞杆菌、迟缓芽胞杆菌、凝结芽胞杆菌、侧孢短芽胞杆菌等。 3.酵母菌 饲料添加剂目录( 2013) 中,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使用的酵母主要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等。酵母在动物肠道的作用包括: ①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②提高动物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力; ③可直接和肠道病原体结合,中和肠道中毒素; ④促进动物生长。 4.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主要应用于水产方面。该类细菌是一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光合细菌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①净化水质条件,提高水产动物生产性能; ②菌体蛋白中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为水产动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③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增强动物的免疫力。

肠杆菌科带答案

第八章肠杆菌科 一、单5选1 1. 关于肠杆菌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 B. 肠道杆菌均为G-杆菌 C. 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D. 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E. 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 2.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主要依据是: A. 是否发酵葡萄糖 B. 是否分解乳糖 C. 是否具有鞭毛 D. 是否具有菌毛 E. 是否具有芽孢 3.关于肠道杆菌的特性,下列错误的是: A. 均为G-杆菌,多数有鞭毛 B. 能分解多种糖类,并具有鉴定作用 C. 多由消化道传播疾病 D. 致病物质均为内毒素 E. 营养要求低,有氧或兼性厌氧环境下均可生长 4.关于大肠埃希菌的特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 B. 多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C. 分解乳糖产酸 D .IMViC 试验为“+ + - -” E.均为肠道正常菌群,无致病作用 5.伤寒病中易发生肠出血、肠穿孔是因为: A.细菌严重感染 B.发生了败血症 C.发生了严重腹泻 D.发生了Ⅳ型超敏反应 E.对食物过敏 6.以下无动力的肠道杆菌是: A.志贺菌 B.伤寒沙门菌 C.大肠埃希菌 D.变形杆菌 E.肠炎沙门菌 7.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特点是: A.形成细小,圆形凸起菌落 B.形成粗大、干燥的R形菌落 C.形成相互融合粘液型菌落 D. 血平板上有溶血现象 E. 营养要求高,普通营养基上不生长 8. 发病1周内,检出伤寒沙门菌阳性率最高的方法是: A. 尿培养 B.血培养 C. 粪便培养 D. 痰培养 E. 胆汁培养

9.泌尿系感染的最常见的细菌是: A.阪崎肠杆菌 B.产气肠杆菌 C.大肠埃希菌 D.黏质沙雷菌 E.肺炎克雷伯菌 10.在沙门菌与O特异性血清反应时可不出现凝集反应,应采取的方法有: A.增加特异性血清浓度 B.增加用于反应的菌液量 C.加热除去细菌表面抗原 D.降低反应温度 E.更换试剂 11.辅助诊断伤寒病的试验是: A.肥达试验 B.汹涌发酵试验 C.抗O试验 D.外斐氏试验 E.锡克试验 12.肥达氏反应,下列有诊断价值的结果是: A.O凝集价≧1:80,H凝集价≧1:80 B. O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 C. O凝集价≧1:160,H凝集价≧1:80 D. O凝集价≧1:160,H凝集价≧1:160 E. O凝集价≧1:160,H凝集价≧1:320 13.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并能引起致死性并发症如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大肠埃 希菌O157:H7属于下列哪一类的大肠埃希菌: A.ETEC B.EPEC C. EIEC D.EHEC E.EaggEC 14.有“迁徒生长”现象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伤寒沙门菌 C.大肠埃希菌 D.变形杆菌 E.痢疾志贺菌 15.急性中毒性菌痢: A.以成人多见,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B.以成人多见,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C.以小儿多见,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D.以小儿多见,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E.只有痢疾志贺菌能引起 16.有一黏液脓血便患者,经多次培养基没有检出志贺菌,则应怀疑下列哪种细 菌感染:

肠球菌属(新)

第三节肠球菌属 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常栖居人、动物得肠道与女性生殖道,就是引起医院内感染得重要病原菌。 一、分类: 链球菌科,具有D群链球菌得D抗原,过去就是属于链球菌属得D 群,但种系分类法用DNA杂交研究发现,证实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不同于链球菌属细菌,与链球菌同源程度低,所以现将其从链球菌属中划分出来,命名为肠球菌属。由16SrRNA序列分析与核酸杂交等,证实有19种肠球菌,分成5群,临床标本分离得多属于群2。 二、临床意义: 最多见于尿路感染,多与尿路器械操作、留置导尿、尿路结构异常有关,就是重要得医院感染病原菌。腹腔与盆腔创伤时肠球菌也就是常见细菌。肠球菌引起得菌血症常发生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得老年人、长期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疗得免疫功能低下得患者。近年来不断上升得肠球菌感染率与广泛使用抗生素出现得耐药性有关。 三、微生物特性: G+球菌,单个、成双或短链状排列,琼脂平板上生长得细菌呈球杆状,液体培养基中呈卵圆形、链状排列。无芽胞与荚膜,个别菌种有稀疏鞭毛。 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35℃,大多数菌株在10℃与45℃均能生长。所有菌株在含6、5%NaCl肉汤中能生长,在40%胆汁培养基中能分解七叶苷。

多数菌种具有吡咯烷酮芳基酰胺酶,能水解吡咯烷酮-β-萘基酰胺(PYR),氧化酶(-),触酶(-)但某些菌株触酶可出现弱(+)。当粪肠球菌培养于含血得培养基中,可合成细胞色素氧化酶或触酶或两者皆有。 含D群链球菌D抗原。 与链球菌得显著区别: 能在高盐(6、5%NaCl)、高碱(pH9、6)、高胆汁(40%)培养基、10℃与45℃均能生长、对许多抗菌药物表现天然耐药 四、微生物检查: (一)检验程序:图6-3 (二)标本采集: 血、尿、创伤标本等,标本1h内接种完毕。 (三)标本直接检查: G染色镜检 (四)分离培养与鉴定: BAP 若标本中含G-杆菌,可用选择鉴别培养基: ①叠氮胆汁七叶苷琼脂——可抑制G-菌生长,肠球菌分解七叶苷为黑色菌落; ②哥伦比亚多黏菌素-萘啶酸琼脂(CAN)与苯乙基乙醇琼脂(PEA)。35℃、24h形成灰白色、不透明、表面光滑、直径0、5~1mm大小得圆形菌落,羊血平板上为α溶血或不溶血,粪肠球菌得某些菌株在马

第10章 肠道杆菌测试题

第10章肠道杆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肥达反应 2.S-R变异 3.不耐热肠毒素 二.填空题 1.肠道杆菌是一群生物学形状相似的有动力或无动力的革兰染色无芽胞杆菌, 随排出体外。 2.大多数肠道杆菌是菌群的成员, 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疾病, 故称为. 3.肠道杆菌中的多数非致病菌能迅速分解,而大多数致病菌与之相反,故此项生化反应可作为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试验. 4.肠道杆菌的抗原构造主要是抗原、抗原和荚膜(K)抗原. 5.肠道杆菌H抗原为鞭毛蛋白,不耐热,℃24h才被破坏 , min即被破坏 ,细菌失去鞭毛后 ,H抗原消失 ,菌体抗原为露 ,称细菌的H-O变异 . 6.伤寒杆菌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可使宿主体温 ,血循环中白细胞数 . 7.Vi抗原与有关 ,含Vi抗原的菌株比Vi抗原的菌株对小鼠毒力强 . 8.大多数志贺菌不分解乳糖 ,只有志贺菌呈乳糖 . 9. 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 . 10.IMViC试验是指、、、 . 11.肠道杆菌抗原主要有、和 . 12.大肠杆菌为正常菌群成员 ,但当侵犯组织时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引起肠内感染的大肠杆菌主要有、、、 . 13.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有、 . 14.伤寒杆菌免疫以为主 .肠热症后可获得 . 15.疑似肠热症病人做病原体分离培养采取标本时 ,发病1~2周取 ,2~3周可采取、或 . 16.志贺菌属的细菌通常称为 ,是引起的病原菌 .按生化反应不同分为、、、四群 .其致病因素主要有、 ,某些菌株还可产生毒性很强的 . 17.分离肠道杆菌一般选用、培养基 . 三.单选题

1.关于肠道杆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 B.肠道杆菌都为Gˉ杆菌; C.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D. 肠道杆菌中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E. 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 2.肠道杆菌不具有的一种抗原是 A.M抗原; B.H抗原; C.O抗原; D.K抗原; E.Vi抗原 3.伤寒杆菌Vi抗原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耐药性变异; C.菌落变异; D.形态排列变异; E.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变异 4.初步鉴定肠道致病菌与非肠道菌常用的试验是 A.IMViC试验; B.甘露醇分解试验; C.乳糖发酵试验; D.胆汁溶菌试验; E.葡萄糖发酵试验 5.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O血清型是 A.O6; B.O25; C.O157; D.O111; E.O158 6.我国城市水饮用卫生标准是 A.每10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 B. 每1000ml水中不得超过10个大肠菌群 C.每100ml水中不得超过5个大肠菌群; D. 每100ml水中不得超过30个大肠菌群; E.每5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 7.我国卫生标准规定: 瓶装汽水、果汁等饮料每100ml中大肠杆菌不得超过 A.3个; B.5个; C.10; D.50; E.100 8.引起肠道疾病的无动力细菌是 A.沙门菌; B.霍乱弧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痢疾杆菌; E.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9.志贺菌的抗感染免疫在消化道粘膜表面主要的抗体类型是 A.IgM; B.IgG; C.IgD; D.分泌型IgA; E.IgE 10.可迟缓发酵乳糖的志贺菌 A.福氏志贺菌; B.宋内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痢疾志贺菌; E.B群志贺菌Y变种 11.初步将志贺菌从肠道杆菌中鉴别出来的生化反应方法是 A.培养基中加亚碲酸钾; B.菊糖发酵试验; C.尿素分解试验; D.胆汁溶解试验;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致病菌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致病菌 一、人体中的常见的致病菌: 1、葡萄球菌: 属革兰氏阳性球菌。是人体皮肤上寄居最多的致病菌,也见于鼻咽等处。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主要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和血浆凝固酶等,造成许多种感染,如疖、痈、脓肿和伤口感染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局限性组织坏死,脓液稠厚、黄色、不臭。也能引起全身性感染。 2、链球菌: 属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存在于口、鼻、咽和肠腔内。链球菌的种类很多,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溶解破坏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使炎症易扩散而缺乏局限化的倾向。脓液特点是比较稀薄,淡红色,量较多。典型的感染是急性蜂窝织炎、淋巴管炎等。绿色链球菌是一些胆道感染和亚急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粪链球菌属厌氧菌,常和大肠杆菌一同引起混合感染。 3、大肠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寄居于肠道内。对维生素K的合成有重要作用。它的单独致病力不大,若和其他致病菌在一起时,可造成严重的混合感染,如大面积烧伤感染、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产生的脓液稠厚,有粪臭。 4、绿脓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常寄居于肠道和皮肤上,它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故成为继发感染中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大面积烧伤感染时,可引起难以控制的绿脓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常不易愈合,其脓液呈淡绿色,有腥臭味。 5、变形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和前尿道,为尿路感染、急性腹膜炎和大面积烧伤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变形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有耐药性。脓液具有特殊的恶臭。 6、无芽胞厌氧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的专性厌氧菌。在一般外科感染中,此类细菌为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具有临床意义的有脆弱类杆菌、核梭形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多种。这些无芽胞厌氧菌寄生在人体内的腔道,特别是胃肠道(结肠内的数量最多)、口腔、阴道等处。它们与需氧菌共同构成机体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相对平衡,对人体无害。其致病条件是:当某些原因(如血液供应障碍、组织坏死、需氧菌共生等)造成局部组织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便有利于无芽胞厌氧菌的繁殖。在机体许多封闭部位,单纯厌氧菌可造成感染,但多数厌氧菌是与其他需氧菌共生而引起感染的。厌氧菌感染脓液有恶臭。目前有效的治疗药是甲硝哒哇(灭滴灵)。 二、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 1、肉毒杆菌: 偏爱高蛋白食物。肉毒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菌,在土壤、动物粪便等地方经常可以见到它。它尤其喜欢肉肠、火腿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同时在豆制品和煮熟的黄豆、豆酱类食品中也可能含有。在我国的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因自制发酵肉制品而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 2、沙门氏菌: 多在动物性食品中出现。它是导致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元凶之一,通常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内。它主要污染动物性食品,包括禽畜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如果没有彻底加热,则可能感染。美国曾多次出现大规模沙门氏菌污染事件,包括鸡蛋等。

肠道感染细菌简述

第11章肠道感染细菌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肠道杆菌所没有的一种抗原是 A. M抗原 B. H抗原 C. O抗原 D. K抗原 E. Vi抗原 2. 关于肠杆菌科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 B. 肠道杆菌均为G—杆菌 C. 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D. 肠道杆菌中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E. 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 3. 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主要依据 A. 是否发酵葡萄糖 B. 是否分解乳糖 C. 是否具有鞭毛 D. 是否具有菌毛 E. 是否具有芽胞 4. 大肠杆菌IMViC试验结果应是; A. +、—、+、— B. —、+、—、+ C. +、+、—、— D.—、—、+、+ E.+、—、—、— 5. 能产生外毒素的志贺菌是 A. 痢疾志贺菌 B. 福氏志贺菌 C. 鲍氏志贺菌 D. 宋氏志贺菌 E. 以上都不是 6. 伤寒杆菌Vi抗原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耐药性变异 C.菌落变异 D.形态变异 E.对外界抵抗力变异 7. 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的肠道杆菌是A.沙门菌的某些菌株

B.志贺菌的某些菌株 C.埃希菌的某些菌株 D.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 E.克雷伯菌的某些菌株 8.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产生H2S+++,动力试验+、尿素酶试验-,可能是下列肠道菌中的 A.大肠埃希菌 B.伤寒沙门菌 C.志贺菌 D.变形杆菌 E.肖氏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杆菌) 9. 主要流行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是 A. O6 B. O25 C. O157 D. O111 E. O158 10. 关于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致病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潜伏期,可在肠系膜淋巴结繁殖 B. 不引起菌血症 C. 发病2周内没有第二次菌血症 D. 不侵犯肝、脾、肾等器官 E. 患病后机体获得的免疫力不强 11. 志贺菌属常引起: A. 阿米巴痢疾 B. 细菌性痢疾 C. 慢性肠炎 D. 假膜性肠炎 E. 肠热症 12. 机体抗伤寒的免疫主要依赖于 A. 体液免疫 B. 补体的作用 C.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D. 抗生素的使用 E. 细胞免疫 13. 肠热症病人发病1周内,检出伤寒沙门菌阳性率最高的方法是 A. 尿培养 B. 血培养 C. 粪便培养 D. 痰培养 E. 胆汁培养 14. 疑为肠热症的病人常需抽血做细菌学检查,什么时期采血样最好 A. 发病第1周 B. 发病第2周 C. 发病第3周 D. 发病第4周 E. 疾病恢复期 15. 肠热症并发症之一是肠穿孔,其原因是 A. 细菌的直接作用 B. 肠梗阻所致 C. 肠壁淋巴组织发生超敏反应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的分布和构成 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杀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小肠菌群的构成介于胃和结肠之间。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在远段回肠,厌氧之间。 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 远段回肠,厌氧菌的数量开始超过需氧菌,其中大肠杆菌恒定存在,厌氧菌如类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都有相当数量。 在回盲瓣的远侧,细菌浓度急剧上升,结肠细菌浓度高达10.11 ~10.12 CFU/ml,细菌总量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其中厌氧菌达需氧菌的10.3 ~10.4 倍。主要菌种为粪杆菌属、双岐杆菌属和真杆菌属。 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有益菌菌群的生理功能: 1、吸收水分,粪便较软,较易排泄 2、缓和的蠕动,能顺利将粪便排出 3、有助维他命的合成 4、迅速排出有害物质 5、避免病原菌的侵害 有害菌菌群的生理功能: 1、排泄不顺畅,肠内囤积粪便 2、蠕动过快或太慢 3、产生有害物质 4、再次地吸收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5、病原体容易侵入 肠道屏障概念 肠屏障是指肠道能够防止肠内的有害物质如细菌和毒素穿过肠粘膜进入人体内其他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的总和。它包括:肠粘膜上皮、肠粘液、肠道菌群、分泌性免疫球蛋白、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胆盐、激素和胃酸等。 肠道屏障分类 正常肠道粘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共同构成。 肠道屏障功能 肠道屏障功能是指肠道上皮具有分隔肠腔内物质,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正常情况下,肠道具有屏障作用,可有效地阻挡肠道内5 0 0多种、浓度高达1 0 12 个/g的肠道内寄生菌及其毒素向肠腔外组织、器官移位,防止机体受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存在着很多细菌,各类细菌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而肠道除消化吸收功能外,其功能完整的粘膜屏障可防止细菌入侵,也防止吸收毒素。 大肠的组成与功能

医学检验-微生物-肠道杆菌测试题

第9章 肠道杆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Vi 抗原:又称毒力抗原,在新分离的伤寒杆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具有此抗原。 2.肥达反应:系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 、H 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 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3.S-R 变异:是指细菌菌落有光滑型到粗糙型的变异,它是由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其脂多糖失去O 特异性侧链或O 侧链与核心多糖粘附,仍保有非特异性核心多糖结构造成。此变异出现时,表示细菌毒力、抗原性等也同时发生变异。 4.不耐热肠毒素(LT ):是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产生的致病物质。对热不稳定,65℃、30分钟可灭活。由A,B 两个亚基组成。 二.填空题 1.肠道杆菌是一群生物学形状相似的有动力或无动力的革兰染色 无芽胞杆菌, 随 排出体外。 2.大多数肠道杆菌是 菌群的成员, 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疾病, 故称为 . 3.肠道杆菌中的多数非致病菌能迅速分解 ,而大多数致病菌与之相反 ,故此项生化反应可作为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 试验 . 4.肠道杆菌的抗原构造主要是 抗原、 抗原和荚膜(K)抗原 . 5.肠道杆菌H 抗原为鞭毛蛋白 ,不耐热, ℃24h 才被破坏 , min 即被破坏 ,细菌失去鞭毛后 ,H 抗原消失 ,菌体抗原为露 ,称细菌的H-O 变异 . 6.伤寒杆菌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可使宿主体温 ,血循环中白细胞数 . 7.Vi 抗原与 有关 ,含Vi 抗原的菌株比Vi 抗原 的菌株对小鼠毒力强 . 8.大多数志贺菌不分解乳糖 ,只有 志贺菌呈 乳糖 . 9. 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 . 1.阴性,粪便 2.肠道正常,条件致病菌 3.乳糖,初步鉴定 4.菌体(O),鞭毛(H ) 5.60,30 6.升高,下降 7.毒力,丢失 8.宋内,缓慢发酵 9.乳糖发酵

题库-肠道杆菌

第十章肠道杆菌 是一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G-杆菌,多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抗原结构如下 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荚膜抗原 别称O抗原H抗原K抗原,Vi抗原 存在部 位 细胞壁脂多糖的最 外层 鞭毛蛋白O抗原外围 抗原特 征 具有属特异性 耐热,100℃不被破 坏 不耐热60℃,30分钟即被 破坏 具有型特异性不耐热,60℃,130分钟 被破坏 抗体反 应 主要引起IgM抗体主要引起IgG抗体— 分类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病原体为EHEC O157:H7 志贺菌素致病作用类似霍乱外毒素,导致痢疾 沙门氏菌导致伤寒 生化反应 致病菌不发酵乳糖 非致病菌大多发酵乳糖 由此可以鉴别 一、埃希菌属 菌株疾病与症状 ETEC(肠产毒型)旅游者腹泻及婴幼儿腹泻 EPEC(肠致病型)婴儿腹泻:发热、恶心、呕吐、大量水分泻 EIEC(肠侵袭型)痢疾样腹泻:发热、腹泻、水泻或典型菌痢症状,出现脓血粘液便 EHEC(肠出血型)出血性肠炎:剧烈腹痛、血便。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小板较少性紫癜 ★★EHEC O157:H7型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肠炎 我国饮用水的卫生标准规定,大肠菌群在每升饮水中≤3个,每1OOml瓶装汽水、果汁中≤5个。卫生部标准是饮用水、饮料中细菌总数<100cfu/ml。

二、志贺菌属 菌名群别产生的毒素细菌毒力抵抗力临床常见类型 痢疾志贺菌A群内毒素+外毒素最强最弱急性菌痢多见 福氏志贺菌 (我国) B群内毒素较低较强急性+慢性+中毒性菌痢,易转变为慢性鲍氏志贺菌C群内毒素较强较弱急性菌痢多见 宋内志贺菌D群内毒素较低最强急性+中毒性菌痢 主要致病物质 志贺菌外毒素—具有霍乱肠毒素功能 所致疾病 痢疾 ★★ 三、沙门氏菌 (一)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致病菌的主要种类 致病物质菌毛 与侵袭力有关 菌体(O)抗原 毒素 内毒素致肠道局部炎症和全身性中毒症状 肠毒素致严重的腹泻 对应疾病伤寒和副伤寒分别由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引起 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污染食物引起败血症免疫力低下者易发生 注意部分伤寒及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者或发病后因质量不彻底可变为慢性带菌者并成为传染源 (二)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 发病1周内应取静脉血 第1~3周取骨髓穿刺标本 第2~4周时可取粪便和尿液标本 (三)肥达试验和结果判断 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和甲、乙型副沙寒沙门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用以辅助诊断肠热症。 正常凝集价 —伤寒沙门菌O抗体的凝集价<1:80, H抗体<1:160 若O或H效价均增高且超过上述水平,或病人恢复期中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则具有诊断意义。 女,42岁。乏力、纳差、腹胀伴发热8天,于8月8日来诊。开始为低热,近3天高热,体温波动于39℃~39.8℃。查体:T 39℃,P80次/分,躯干散在少数充血性皮疹,脾肋下可及。实验室检查:血WBC 3.6×109/L,N 0.60,L 0.40。最可能感染的病原体是 A.立克次体 B.沙门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