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年间我国网络舆论的发展与引导-最新资料

十年间我国网络舆论的发展与引导-最新资料

十年间我国网络舆论的发展与引导

我国网络舆论规模宏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信息,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三亿。从1999年的为抗议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而开设抗议论坛,纵观近年来的重大新闻事件,网络媒体均参与其中,通过新闻报道的选择,新闻跟帖,博客互动,新闻论坛等方式,迅速形成舆论,这种民意反馈和公共领域的建构,到达令当事者和管理部门无法忽视的地步。十年来,网络舆论经历了初生,发展,壮大三个阶段,其影响在全面渗入到生活中去,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也在这十年来的众多网络舆论事件中摸索前进,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引导思想和策略。

一、中国网络舆论的初生(1999~2002)

1994年我国正式全面接入互联网,随后网络的影响全面而且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重要的手段和方式。2000年,我国网络技术进入web1.0时代,得益于网络技术的推动,我国网络舆论开始发端。网络传播学者彭兰认为,1999年5月9日为抗议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而开设强国论坛一事是国内网站成为民意表达的平台的标志性事件。但是碍于当时上网技术的限制以及电脑的普及程度,网络舆论没有系统化和普及化。只有重大事件,尤其重大政事件发生时,人们才会去网络论坛上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言论经常会被论坛版主删除、限制,所以其影响力微乎其微,总体而

言,这一阶段算是揭开了网络舆论发展的序幕。

二、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2003~2004)

中国网络意见的真正形成力量始于2003年。SARS暴发、孙志刚案、刘涌案、美伊战争、“宝马车撞人案”等的讨论活动中,网络舆论成为了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转折力量,有人甚至将2003年称作是“网络舆论年”,是网络舆论开始由边缘走向主流的重要标志年。此后网络舆论日益壮大,成为非常活跃的公共话语空间,讨论焦点也由边缘化问题发展成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与改革、社会政治稳定之类的主流话题。

这一年网络舆论首次对政府和相关政策产生了影响,并对公共权力和权威进行监督和制衡,以强大的舆论压力推动司法公正,对于网络舆论乃至整个公民舆论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孙志刚之死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和收容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同年的“刘涌案” 则促进了司法制度的改革。论坛已不只是虚拟的网络社区,而已经具有现实的公共领域的特征。广大群众更多地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监督国

家权力并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2003年以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相对开放的公共平台,在社会谏言、行政监督、舆论推动方面正产生者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这一阶段网络舆论的蓬勃发展,究其原因,是由于政府信息

的不公开,限制乃至封锁消息来源,传统媒体无法进行及时有效

的宣传,而民众又急需了解相关消息并发表意见。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正好填补了传统媒体缺席所留下的空间,充当了社会所需要的媒介角色。例如在非典肆虐期间,政府封锁信息,传统媒体在政府压力下保持缄默,人们在极度的恐慌中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寻求到有关信息,只能通过网络论坛里获取消息。

三、中国网络舆论的壮大(2005~今)

近年来,web2.0 成为互联网的产业亮点。web2.0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互动、参与的需求,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从web1.0到web2.0,需求的层次从信息上升到了人。正如喻国明先生所说“作为一个新的传播技术,web2.0以个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权为其三个主要特征给了人们一种极大的自主性。”[1]web 2.0背景下,博客、播客等自媒体的普及为网友发布信息、表达意见、展开讨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很多论题先是在博客等自媒体上提出,经过大量的互动讨论形成网络热题,形成网络舆论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后,传统媒体再予以关注和深入报道。随着博客播客等自媒体的发展,普通公众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并进行意见表达。普通公众可以在网络上发布独家新闻(如公民新闻),可以参政议政、献计献策(如强国论坛),还可以在网络上号召某种社会行动(如抵制家乐福,抗日游行等)。在Web2.0的技术推动下,自媒体成为传播格局中的新力量,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发展中,网络舆论对于传统舆论格局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已经无法忽视,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在政府和公众的沟通

中网络舆论已经趋近成为一股主流的力量。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回复英国网友言论,表达了政府重视网络舆论和民间建言的务实姿态。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并亲自在“强国论坛”与网友实时在线交流,充分表明了我国领导人和政府层面对网络舆论的重视,拉近了政府、权利与人民之间的距离。2009年初的“躲猫猫事件”中,云南省委宣传部邀请网友组成案件调查组,不仅是对网络舆论力量的一种肯定,也是政府公开政务信息的一种有力表现。

另外一种影响体现在对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产生影响。传统舆论格局下,往往是传统媒体以其权威性设置公众议题,形成舆论。网络媒体在设置议题和传播效果两方面对传统新闻产生了影响。近年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甚至为传统媒体设置议题。网络的这种交互作用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闻线索,而传统媒体根据这些线索形成的报道又会经过网络媒体的转载讨论加以放大,很快就会达到甚至会超过预期的影响力。比如珠海买春事件最初是由当地的地方纸报道,但经过网络媒体介入后,迅速升温为一件全国性的新闻。同时,网络本身作为一个平台,是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的协同,所以网络等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又会和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相配合,使得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四、网络舆论的引导

(一)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主动设置议程

谣言止于公开,政府公开信息是十年来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逐步的展开,2008年5月1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各级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相继启动。信息公开不仅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拓展了新闻报道来源,信息公开更有力推动新闻舆论监督。有了媒体的自由和公开报道,复杂的信息才能去伪存真,对政府信息公信力的支持也才会大大加强,并进而增强政

府的权威和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汶川地震中,信息公开帮助政府高效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争取到了来自全社会和国际社会的援助,实现了全社会的有效动员。并且,公开信息能及时疏导、稳定公众的情绪,有力地遏制了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社会安定、万众一心,国人保持了对政府的信任。

(二)加强主流媒体建设,积极融合网络议程

传统的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虽然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新媒体打造的新的舆论平台正在发出越来越强大的声音,影响着社会的议程设置。传统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的同时,应积极融合网络议程。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国家级媒体早在几年前就已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与自身媒体同步发布最新新闻。其他地方级媒体也纷纷建立自己的媒体网站,并相互建立链接,达到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以友好的介面,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大容量的数据库方便读者查阅。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度日益加深,以及互联网渗透面的不断扩大,新媒体往往

能构成焦点议题同传统媒体形成及时互动,双方在议题拓展,意

见汇集等方面能够形多回合的会话和探讨,从而不断推进公共讨论的深化和社会建言的发展。

(三)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用主流的声音引导舆论

政府要加强对官方网站、重点新闻网站的扶持力度,利用传统新闻媒体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整合网络资源,实现新闻网站之间、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增强新闻网站的地方特色和互动功能,做强主流网站,吸引更多网民。建立政府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切实增强重点新闻网站

的公信力、影响力。我国第一大媒体网站――,以及被称为网络媒体行业龙头老大的新华网,堪称主流网络媒体的典范。

(四)加强网络管理保障体制,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

从1994年2月18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到2008年 2月4日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我国共有40余部计算机信息网络政策、条例、规定等设立并付诸实施。200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五)推进行业自律,建立网络信息评议机制

2003年12月,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正式成立。新浪、搜狐、网易等国内主要商业网站与30多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

公约》,并庄严承诺自觉接受管理和公众监督,坚决抵制“有害信息”。近年来又有《博客服务自律公约》以及《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多部自律公约产生。2009年初,中国网民自发制定“人肉搜索公约”,以加强网络公民的网络道德意识。

同时,应积极建立网络信息评议机制。2006年,北京43家网络媒体签署《北京网络媒体自律公约》,成立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对北京网络媒体行业开展新闻信息服务的情况实施社会公众评议。这一机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对净化网络环境正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力量。”[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