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摘要: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内部的基本矛盾问题,是人类实践与认识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它们贯穿在社会生活进步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时间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真理价值对立统一实践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题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真理与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

首先,真理与价值是有区别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真理具有如下基本特性:第一,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第二,真理具有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三,真理具有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关系与意义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它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价值的客观性。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是客观的:其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二,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第三,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人作为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主体,人的需要、人的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方式都表现出社会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第四,价值的多维性。因为任何一个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其结构和规定性都是复杂、立体而多面的,所以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样的丰富性或全面性。因此,我们知道真理与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一致;后者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追求的效用和利益,即认识对象能满足认识者什么样的需要。

其次,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中的两大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第一,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和规律,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而不去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第二,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第三,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的作用在于使不同的人和具有不同目的的活动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社会活动的统一性,它服从于归根结底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人类活动中的体现;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原则;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

活动的目的性原则;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多样性原则。

最后我们概括起来,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如下:第一,真理是主观反映符合客观事实的概念,价值是主观反映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概念。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在观念上的把握,如果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这个反映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如果这个反映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就是谬误。真理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客观决定主观。价值是主观反映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概念,它不仅要反映客体,还要反映主体需要及二者的相关程度。如果客体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如果客体不能满足主体某种需要或危害主体需要,就被认为是无价值的或负价值的;如果客体与主体需要毫无关联,就被为是零价值。主体需要决定客体对主体的意义。真理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意味着同一(主观符合客观),后者则表示一种关系(客观对主观的适宜)。第二,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来自客体的客观性,主体主观因素的参与是被排除在外或被压抑的。价值也是客观的,价值的客观性来自客体、主体需要和价值关系三者。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把握,不管主体采用何种思维形式、何种语言,都不会改变真理的客观内容,真理也不会因人而异。而价值则不同,价值这个概念可以分为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它们二者的关系,这就是价值的要素。价值的客观性由三者决定。只要一方发生变化,价值就会发生变化。第三,真理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创造,价值不仅能被发现,而且能被创造出来。第四,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形式上也是有差别的。真理性的认识主要靠理性思维,而价值是由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欲望、情感、意志、想像等多种意识形式来把握和评价的。而价值评价不仅有理性思维,也有情感因素参与其中,主体并不排除它对评价过程的参与。

真理与价值关系问题上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否定两大尺度间的差异和矛盾,企图用一方完全替代或消解另一方。另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夸大两大尺度的差别和对立,认为二者是彼此孤立、不可调和的。

(二)真理与价值的内在联系

真理与价值虽然有区别,但是并非互相隔绝毫无联系,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不仅要正确反映对象,而且还要解决认识对象对人是否有用、有什么用和有多大的用之类的问题,还包括美丑善恶的问题。真理与价值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第一,真理和价值相互蕴涵、相互渗透,有时难以截然分开。把世界划分为“事实”与“价值”两个领域虽然强调了价值的意义,但也往往导致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其实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联系和统一的。第二,真理和价值的联系、统一在逻辑上是可以证明的。第三,真理和价值的检验标准都是实践。检验一个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把主观与客观加以对照,看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如果实践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说明主观符合客观,指导实践的理论是正确的;否则,说明这个认识是错误的,需要加以修正。

(三)真理与价值的相互转化

在实践过程中真理和价值相互转化。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不仅在逻辑上可以过渡,在实践中,二者也可以相互过渡和转化。真理和价值的相互转化,以主体的需要为中间环节,以行为目的为动力。

真理向价值的转化,即主体把真理性认识与自己的需要连接起来,用真理性的认识去指导行动。价值向真理的转化,即价值向真理的转化,表现在价值作为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动力,推动主体客体不断地进行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运动。

(三)真理与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我们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情况,空泛抽象地去讲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复杂多样,因而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也就各不相同,必须有一个标准去

衡量人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和合理。由此不难看出,并不是随便什么价值与真理都是统一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有条件的,只有那种与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利益相一致的价值取向,才是与真理统一的;而那种不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与真理是不统一的,甚至是违背真理的。这是很明显的。历史上的反动阶级逆历史潮流而动,他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决不可能与真理相统一。当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的利益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需作深入分析。首先,真理总是具体的,总是特定认识主体的认识与特定对象的一致,不能脱离具体的条件和对象去谈论真理,离开了具体就离开了真理。其次,历史是人们存在和活动的历史,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历史,历史规律就是通过人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

(四)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二者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好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真理与价值是相互引导的,二者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真理与价值还是相互促进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中国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因为它具有真理性,而且还具有价值性,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性,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物质实惠和精神享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客观真理性还在于,它是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者。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性著作。正是在对“苏联模式”的利弊进行反思和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初步总结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走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国防、外交和祖国统一等方面的重要指导原则,为后来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重要指导方针。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面对真理与价值,必须:(一)坚持真理和追求价值的统一,因为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途径。(二)坚持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必然要求我们努力坚持与实

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正处在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晓偲樊勇:《红旗文稿》期号2009.12.14 11:30

[2] 4.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原知识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马原知识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已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价值的特性主要有: 第一,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因为人的所有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因为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的内容。 第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第四,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维性和全面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是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意义的判断。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第一,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第二,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第三,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指引,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关于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发言

关于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发言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等特性。同时真理也是具体的,发展的,然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实践之所以能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于真理不同的是,价值除了具有客观性外,还具有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以及多维性。虽然真理和价值的定义和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主体的尺度。因此,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那么,为了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真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抱之以清晰严谨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真理与价值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而避免形而上学的尴尬境地。然后,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只有当我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定义来看,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哲学定义在于价值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有用和有害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世界万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每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 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本质和性能。人和具体事物、主体和客体、事情和事情、运动和运动、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是价值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而价值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以及多维性 1、价值的客观性: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是客观的:其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二,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2、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3、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人作为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主体,人的需要、人的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方式都表现出社会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4、价值的多维性:因为任何一个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其结构和规定性都是复杂、立体而多面的,所以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样的丰富性或全面性。 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有:1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也在社会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它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它服从于实践满足于人们的客观需求,它引导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人的意识只有正确地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才能为社会从而为个体的发展带来幸福和 快乐.所以,人是需要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将会推动我们的长远发展,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我们从小树立了怎样的价值观,将来就很可能成为哪种价值观所对应的人,做相应的事情。所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一生中的重要课程。

简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辨证统一

简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辨证统一 一、引言 近年来,一幕幕的“造假门”频繁浮出水面,披露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中。学历造假、食品造假、团购网抽奖造假等一系列的造假活动,让人们不禁质疑,在现如今的和谐社会中,有多少诚信可言?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外乎就是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追求暴利,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制假贩假。而学历造假则是通过捷径来帮助自己成功。虽说学历造假、团购网抽奖活动的造假导致自身失去的仅仅是信誉。然而食品造假,失去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声誉,还有可能对老百姓的健康造成危害,更有甚者将人致死。 就拿食品安全来说,无可厚非,科学技术在食品生产中广泛应用,然而,若是科学技术的运用一旦与“损人利己”的价值选择相结合,就使得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生存危机。因此企业应该也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最高目标来谋求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二、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 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两大原则。 一方面说来,真理具有客观性,其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进而取得成功。我们按照现实世界的规律来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真理原则。另一方面,价值强调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即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便会不断的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这就是价值原则。 三、价值观的引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只有一个,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性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性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是一种有着思想和感情的高级生物,其存于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也不应该只是因为追求简简单单的物质生活而存在,人活着,要因为存在而活着。人在生活中追求真理,也在追求价值。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的正确认识。人类的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人类不只是要存在,而且要发展。人类必须要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这个过程中,就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我们说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特性。真理具有客观性,而且,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正如列宁所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响;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承认真理是客观的,就真理的发展过程来说,可以这样说,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说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现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能成为真理。而真理的相对性是相对真理的绝对性而言的,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会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此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正如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的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他的‘直接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时间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真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意识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观的问题。可以这样子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相对统一。我们都知道,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萌发了对人性的探索,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束缚中的人性慢慢得到解放,人们开始撇开宗教的外衣一步步探索人的价值,并开辟了以人作为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的价值意义所在主要是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九讲: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价值评价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内容 1、哲学上讲的价值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是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价值往往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2、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地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成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课题。 第一,合理把握评价的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我们既不能只承认社会需要的尺度而否认个人需要的尺度,更不能只承认个人需要的尺度,而否认社会需要的尺度。 第二,正确处理评价的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在主体的不同需要、不同评价标准中,历史需要和道德需要、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特别值得分析。 第三,科学对待评价的动机论和效果论。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主张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把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评价人的行为。在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侧重于效果,强调以效果为根本。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如“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珍视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建构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实现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成果;而价值是具有一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人的需要的意义,是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的成果。真理和价值所表示的实际上是客体在实践中对于主体的一种关系:真理是主客体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价值是主客体在实践中形成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真理和价值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认识这一点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真理尺度:指制约人们实践的外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所谓遵循真理尺度,就是指实践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用人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即真理来指导实践,否则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 价值尺度:指制约实践主体即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规律和规定性,具体表现为人的需要和要求。所谓遵循价值尺度,就是指实践要按人的需要和要求办事,要用真正反映了人的需要和要求的价值目标指导实践,否则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于是,我们看到,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例如,我们建筑一幢居民大楼,一方面,要遵循真理尺度,要根据建筑学的力学、材料学、施工方法等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否则大楼就无法建成,即使建成也会因达不到设计的标准和要求而带来严重后果;另一方面,还要遵循价值尺度,要根据人们居住对房间布局、采光、保温、通风、给排水、出入通行等要求去做,否则大楼再结实人们也不会满意。 再如,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也同样要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邓小平提出的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实就是改革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其中“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有利于综合国力提高”是真理尺度,它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水平,因此改革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其中“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是价值尺度,它揭示的是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要求,是否能满足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需要,因此改革要符合人民的价值要求。不符合上述哪一方面要求的改革实践,都不能说是成功的。 总之,成功的实践必然应该是两个尺度的统一。由于真理尺度的内容就是真理所揭示的内容,而价值尺度的内容也就是价值所表现的主体的要求,因此,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说: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这是因为实践中的

真理与价值的论文

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两个间题。对于真理,过去一直在讲,且讲得不少,但对它的理解却过于狭窄利简单。至于价值及其与真理的关系,则因受“左”的思想影响而长期受到冷落。现在,这个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迅速成为理论“热点”,这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反映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认识论范畴。真理,即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认识的一种性质。即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符合或一致的性质。凡能称为真理的认识都必须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符合意味着认识与对象有信息意义范围的对应性和内容的一致性、真实性。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性就是真理的本质特征,也是衡量或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标准。 所谓价值,属于一种关系范畴,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应,效益的关系。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它概括了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各种价值关系,表示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能关系,显然,它不同于经济学中所说的那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价值。其构成包括主体的需要,欲求和客体的属性,功能及主体和客体统一的现实际基础。它标志着人类在真理性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中,客体的存在,属性以及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真理与价值虽然各有不同的规定与特性,但其二者之间却是相互统一的。这种辩证的统一性是有其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源的。 l、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理论依据在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外在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思想。这里所讲的这里所讲的“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指的是任何对象、客体的规定性和规律;“内在尺度”则是指人、主体的规定性和规律。动物只有一个尺度,即该物种的本能和本性。而人却有两个尺度,即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客体尺度在实践运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或科学原则,它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主体尺度在实践运用中表现为价值原则或利益、效用原则,它要求人不仅要遵循物的客观尺度,而且还要根据自己的要求、需要和本性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于人的需要。人高于其他动物,能够意识到这两个尺度,并在行动中自觉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内在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内在环节,是人的实践和认识所必须遵循的两个最高原则。探寻和遵循真理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正是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根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本性,是实践的必然要求。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统一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本质特点。,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紧密相连的两个内在环节。缺少某一个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全面。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并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去有效地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是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具体来说,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一方面必须承认客体、了解客体、认识和掌握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即追求真理。另一方面,主体又要改变客体、重建客体,使客体为主体的目的和需要服务,即创造价值。人类不断地实践,使客体与主体彼此接近,相互适应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方面的交流,实现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与规律在人的观念中越来越明确,并把它贯彻到行为规则中去。于是,就形成了人类活动的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基本原则,即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所以说,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质和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是真理原则。 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例如一尊雕塑,商人看重的是雕塑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雕塑家则看重雕像的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历史学家则看重雕塑的历史人文价值。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们渴望拥有某些价值或承载着价值的物品,即需求。而不同的人就会用不同的方法和取向来达到他的目的,获得他的需求,当人们是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这就是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对立统一的。凡真理都有价值,凡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也不应违背真理。当二者发生对立时,我们要自觉主动地调节,使价值服从真理,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高素质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的人生观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的世界观。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离开了实践人们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同样,离开了实践也谈不上创造任何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事件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类遵循真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成果。这成果就是所谓的价值,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相互转化的条件。有了实践这一标准,真理与价值就可以做到统一,并在人类活动中获得共同检验。 从个人来看,作为一个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我们把自己封闭在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在那种刻苦中我们是收获刻板的知识,却给剥削了那些美好的时光并失去培养真正能适应社会的实力。也许你考了高分,获得了很多证书,得到很多奖项,但是最后却只是顶着光环的拥有脆弱翅膀的雏鸟,没有坚实的羽翼来撑起社会的风雨飘摇。这就是我们疏忽了真理的固有属性,所以我们就需要实践这一个标准来检验。从价值原则角度说,我们的所谓的个人进步并没有创造太多的价值,而是自以为是的把能凸显自己能力的凭证靠着执着追求到手。所以我们应当把自己的时间有机的分配在不同的区域,做到真理认识和实践参与同步前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从社会角度来看,近几年中国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其重要原因在于食品生产者在贪婪的驱使下用违背真理原则的手段追求暴利,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自己的犯罪做凶器。在食品生产方面,科学技术的运用一旦走向错误的价值选择,就使得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存危机,我们每天都要吃,原本是给人们补充营养和能量的食品却成了危害人们健康的毒品。科学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应该也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最高目标,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马哲论文: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班级:数学1002 姓名:汪明玥学号:41063050 世界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适应发展的需要,人类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和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真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首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也就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还有,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真理,必然能够经得起实践不断的考验。同时,必须清楚的是,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与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 二、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因为,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的条件性和真理的有限性,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就拿数学计算规则来说,刚开始时,人们只是认识到,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就等于两个苹果,所以人们就得出结论,1+1=2,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一堆沙子加一对沙子还是等于一堆沙子,所以说,1+1=1。从这点就可以充分看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其次,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一、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特点表现着主体性的内容,因为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为主体的需要不同而不同。举个例子,对于穷人来说,他们也许最需要的是一顿饱饭,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所以,食物,衣服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物;而对于富人来说,衣食住行不用担心,所以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时候,他们就会认为一场演奏会,一次异域旅行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如:石油,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煤炭等能源形态,对于人类的价值也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价值具有多维性。每一种主体的价值关系都是多维的或是全面的。比如我们看一件事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它的美学价值,经济学价值,科学价值等等,而且在实践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而去实现它的一种或多种价值,同时舍弃其他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中学会舍弃。 以上,我分述了真理与价值的定义及特点,那么,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

现实生活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现实生活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两大原则。一方面,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质和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是真理原则;另一方面,人们是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这就是价值原则。真理的本性在于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价值的特点却是主体性,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以满足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为行动的目的。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常说的“满足人的需要”。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践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是必然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这是因为实践中的价值目标作

为一种预见性的评价认识,它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没有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而没有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也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同时,任何真理都必然具有价值,这是因为真理能为实践提供科学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因此,一种认识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地显现出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显示出自身的价值。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在近年来,中国频发食品安全事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利润的驱动下,不法生产者为了追求暴利,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制假贩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食品工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食品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运用一旦与“损人利己”的价

真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

真理性尺度与价值性尺度有机统一 ———邓小平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学习体会 王定俭 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在不断地思考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邓小平在思考和解答这一课题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即在现实的认识和实践中,必须既遵循认识和实践的真理性原则,又遵循认识和实践的价值性原则;既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又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并实现二者具体的和历史的有机统一。邓小平真理性尺度与价值性尺度有机统一的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中的一根红线,具有有多方面的理论纬度,对邓小平这种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观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我们深刻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真理性尺度与价值性尺度有机统一的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历史视野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马克思明确提出社会发展有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两重尺度,并且主张这二重尺度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既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的外在尺度,又可以把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有机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中,以此创造出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世界。在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既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追求人类解放和自由的价值理想,又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价值构想的“空想”性,使科学的认识和崇高的价值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创立了真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

真理与价值相互区别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真理原则,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客体内容和检验尺度所决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规则、准则。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尺度,这是由人以外的客观事物所设定的尺度,即物的尺度。人对这一客观尺度的遵从,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但同时却带有自己明显的自觉性和积极能动的特点。 首先,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所谓人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运用物的客观尺度,不但是指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真正懂得物的客观尺度。 其次,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人要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客观尺度,仅凭动物那样的遗传本能显然是不行的。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思维,并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自觉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由此才能遵循由统一的物质世界所规定的一般尺度,从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把握和运用方式,决定了人认识真理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人为了自觉地、全面地把握物的客观尺度,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念去追求客观真理。但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不能归结为“理性的热情”,而是出于改造自然界实现人类美好愿望的需要,就是说,人类的活动还必须遵循价值原则。 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着主体需要、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使之适合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或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和社会本身)。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另一个尺度,是由人的需要和“本质力量的性质”所规定的尺度,这种尺度对人来说是内在地起作用的属于人自身的尺度。这种尺度,使自然界成为对人来说应当如此的世界。这种由人的本性和需要决定的尺度是人所特有的内在尺度。 人的内在尺度即不是由狭隘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需要所设定的,也不是由人的主观精神所任意设定的,而是由人的历史地形成和历史地变化的具体的社会本质所决定的。人的任何需要都要同人的社会本性相联系,相适应。因此,由人的社会性本性和需要所决定的内在尺度,也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体现在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真理与价值各自有着不同的规定性。真理所体现的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的实在状态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所体现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或效用关系,二者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所必须遵从的两大基本尺度,即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因此,无论是就其本质内容来说,还是就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基础和根据来看,真理和价值都是有根本区别的。 真理与价值作为两种不同尺度的体现,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在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又是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 二、真理与价值相互联系 (一)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 一方面,真理中包含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真理作为主观同客观的符合,是指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统一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生态2 文靖201130020222 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两大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二者不可分割、互为前提、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没有真理指导就失去了价值取得的正确轨道,没有价值目标就失去了真理追求的动力。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有机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区别在于: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它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基于“物”的尺度上,要求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从人们的主观想象、主观愿望出发,不能歪曲世界的本来面目。违背了真理原则,就违背了客观规律因而人们的活动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还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而价值原则

着重于主观性,它是指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题需要的意义。它是基于“人的尺度”,要求人们必须从主体的需要出发,使人们的现实需要尽量得到满足,而不能以客观世界中已有的东西为满足。因此,人类的活动不仅要适应自然界,还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合理地改造 自然界,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有益于人类的价值。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任何的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类的需要”。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其次是,真理和价值互相引导。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表现为,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是为了以真理为指导去有效地改造自然和社会,从而创造出大量的价值,以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价值对真理的引导作用表现为,正确的价值需求、价值目标的确定,对发现和认识真理具有引导作用,同时,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的价值,又必 将进一步推动人们扩大和深化对真理的追求。最后,真理与价值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人们应用真理来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时,真理 就成为人们创造价值的工具,人们应用真理创造出了价值,真理也就具有了价值,并实现了它的价值,这就意味着真理转化为价值。人们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真理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科学真理是创造价值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以及如何运用真理来创造价值,这样,就推动着人们为获得更多的价值而继续去探求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意味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摘要: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内部的基本矛盾问题,是人类实践与认识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它们贯穿在社会生活进步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时间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真理价值对立统一实践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题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真理与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 首先,真理与价值是有区别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真理具有如下基本特性:第一,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第二,真理具有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三,真理具有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关系与意义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它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价值的客观性。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是客观的:其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二,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第三,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人作为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主体,人的需要、人的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方式都表现出社会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第四,价值的多维性。因为任何一个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 的统一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九讲: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价值评价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内容 1、哲学上讲的价值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是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 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价值往往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2、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地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成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课题。 第一,合理把握评价的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我们既不能只承认社会需要的尺度而否认个人需要的尺度,更不能只承认个人需要的尺度,而否认社会需要的尺度。 第二,正确处理评价的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在主体的不同需要、不同评价标准中,历史需要和道德需要、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特别值得分析。 第三,科学对待评价的动机论和效果论。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主张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把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评价人的行为。在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侧重于效果,强调以效果为根本。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如“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珍视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简析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关系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08级中文系 姓名:朱翠华 学号:2084050327

简析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关系 摘要: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真理;价值;实践;辩证统一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马克思认为真理和价值及其关系问题,是在人类认识并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逐步确立和深化的。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史表明,真理和价值总是构成人类活动中的一对根本矛盾,也是人类活动中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了解和服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本性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的变化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两个基本原则的形成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真理意识和价值意识的萌芽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类在最初的劳动实践中,“首先产生了对个别实际效益的条件的意识,而后来在处境较好的民族中间,则由此产生了对制约着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

解。”巾这里的的“实际效益”的意识和制约效益规律的意识就是价值意识和真理意识的最初形态。正是实践活动,使人类越来越懂得认识、掌握和遵从自然界本性和规律的需要,从而把揭示客观事物本性和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已言行的基本准则。于是真理本身以及人类对真埋的信赖和追求,便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另一方面,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要求客观世界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为了在对人有用的形式上占有世界。因此作为外界物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价值本身以及对价值的追求,也从来就是人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可见,真理和价值及其关系阔题的产生和理论上的确定,是同人类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 真理和价值及其关系是人类认识——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 两个侧面的本质体现。主客体关系是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其中主体是指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现实的人,客体是指作为主体在实践中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一方面“客体主体化”即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和改造客体,在客体身上显现主体的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的。这也是“价值”所体现的内容。另一方面“主体客体化”即客体以其自在规定性(包括属性、规律等)影响和制约着主体,并在主体身映现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这也是“真理”所体现的内容。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际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活动中两个尺度的作崩及其统一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