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114;李卓-孙小俊;马鹏飞加急返修;急性脑梗死后抑郁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0114;李卓-孙小俊;马鹏飞加急返修;急性脑梗死后抑郁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0114;李卓-孙小俊;马鹏飞加急返修;急性脑梗死后抑郁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0114;李卓-孙小俊;马鹏飞加急返修;急性脑梗死后抑郁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再添加3个核心参考文献

注意修改以下几点:

1、题目与内容我自己粗略的修改了一下,最好是写急性脑梗死后抑郁

2、例数最好是奇数,统计表格一定要准确,不要写的疗效太显著,有点假

3、选用的文章最好都是统计源核心期刊,这样更有说服力

4、抑郁的名词解释最好加进去,评分标准等

5、分析同型半胱氨酸与脑神经的代谢最好再加一点

6、分析脑血管病,不用带进心肌梗死,选一些专业的词语

7、把脑血管病等其他危险因素说一下,我适当改了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关于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79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采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甲钴胺、维生素B6、叶酸治疗。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的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体内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其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治疗,运用肠溶阿司匹林、甲钴胺维生素B6、叶酸治疗等药物联合治疗后,效果显著,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症状明显减轻。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疗效观察急性脑梗死又称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1]。近年来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诱发脑梗死的独立因素。而且老年人脑梗死患者因为其机体功能降低,很容易在治疗期间出现精神问题。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79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79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观察组3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相关诊断标准(MMSE<27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3.69umol/l),剔除对此次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患者。

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61~79)岁;女性18例,年龄范围(60~78)岁;平均年龄(65.48±4.25)岁。对照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2.12±5.23umol/L。

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年龄范围(62~77)岁;女性16例,年龄范围(61~76)岁;平均年龄(65.46±4.28)岁。观察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2.09±5.24umol/L。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饮酒、高脂血症、高代谢综合征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式

对照组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具体用法用量如下:为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一日一次,每次300毫克。以十四天为一个疗程。

1.2.2 观察组方式

观察组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采用肠溶阿司匹林、甲钴胺维生素B6、叶酸治疗,具体用法用量如下:肠溶阿司匹林300mg 一日一次,肌肉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每天一次,每次0.5毫克[2-3] 。维生素B6 20mg 一日一次口服,叶酸片 10mg 一日一次,以十四天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的评分变化。MMSE评分标准为患者病情愈重评分愈低,反之愈高。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最高得分为30分,分数在27-30分为正常,分数<27

为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方法:轻度MMSE≥21分;中度,MMSE10-20分;重度,MMSE≤9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两组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处理。两组患者男女例数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评分、同型胱氨酸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之间,对比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MMSE评分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两组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之间,对比其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MMSE评分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两组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治疗后MMSE 的评分

组别例数(例)治疗前认知功能障碍评分

(分)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分(分)

对照组40 22.42±2.24 15.72±3.42

观察组39 22.63±2.06 12.34±2.36

表2:两组老年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同型胱氨酸水平的比较

组别例数(例)治疗前(umol/L)治疗后(umol/L)

对照组40 22.12±5.23 18.57±4.53

观察组39 22.09±5.24 14.04±3.24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4-5]。该病会导致患者运动、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头晕、目眩、平衡能力失调等症状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

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其原因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在增加,导致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脑功能降低以致痴呆发生[6]。认知障碍的表现不仅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失用及空间障碍等,还可伴随焦虑、抑郁、激越、冲动等情感行为障碍,这些情感和行为障碍同样也是患者致残的原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上通常用MMSE量表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主要是指患者血浆或血清中游离及与蛋白结合的同型半胱氨酸和混硫化物含量增高,由甲硫氨酸代谢障碍引起[7-8]。而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引发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当患者血液中HCY增高时会刺激血管壁引起动脉血管的损伤,从而导致炎症和管壁的斑块形成,最终引起脑血流受阻。据有关研究表明,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AD等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发现,如果患者体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含量过高,其中风的危险性便会增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俨然已经成为中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9]。而且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升高也是影响老年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危险因素。

肠溶阿司匹林主要用来预防短暂性脑缺血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降低急性脑梗死复发的风险。本次实验中对照组用来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它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相关研究表明,甲钴胺可以促进培养的大鼠组织中卵磷脂的合成和神经元髓鞘形成。甲钴胺注射液可以用来治疗周围神经病变。本实验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而甲钴胺可以通过加快患者体内同型半胱氨酸的转化,降低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从而达到恢复患者正常神经系统的作用。相比之下用肠溶阿司匹林片治疗脑梗死,促进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恢复,虽有一定效果,然而运用甲钴胺治疗患者后,其体内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脑梗死后抑郁症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后抑郁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在接受肠溶阿司匹林、甲钴胺维生素B6、叶酸治疗等治疗后,其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脑梗死后抑郁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治疗,运用

肠溶阿司匹林、甲钴胺维生素B6、叶酸治疗等药物联合治疗后,效果显著,患者抑郁症状明显减轻。

【参考文献】:

[1]薛艺东,师宁,高晓嵘等.甲钴胺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卒中后抑郁的疗效[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7):720-722.

[2]刘曙东,刘全生,付红梅等.B族维生素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7-10. [3]赵园园,吴玉泉,蔡韵等.血栓前体蛋白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6):619-621.

[4]李召晨,于福英,杜瑞艳等.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早期治疗预后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5):514-515.

[5]冯光坤,牛建花,朱海英等.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1940-1942.

[6]郑姣琳,肖兴军,王维治等.早期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并发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2):163-164,167.

[7]李知莲,吴慧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7):141-142

[8]段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a)水平相关性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9):1000-1001,1009.

[9]寇雪莲,陈琳迪,何松彬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5):697-699.

1、统计数据重新计算,最好认知障碍分型更详细点

2、增加引用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文章

3、同型半胱氨酸与卒中痴呆的关系相关的文章

4、别忘了加上叶酸和维生素B6的代谢途径

5、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抑郁患者28例,有针对性心理护理并予抗抑郁药物干预,对比治疗前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值19)。总有效率为96.42%.结论:通过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失语、偏瘫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心理护理;治疗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对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旨在缓解抑郁症状,促进卒中病情的康复,调动患者积极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8例,均根据全国第2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与CT或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符合CCMD-3器质性抑郁综合征的症状诊断标准为入组条件。男16例,女12例,41~83岁,平均63.1岁。住院时间13~38天,平均(23±0.5)天。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症状评分[1],患者入院后即由主治以上神经、精神专业医师逐项评分填写量表。入院时量表评分与出院作对照,作为判定治疗效果的依据。量表总分反映病情严重程度,20分以上诊断为卒中后抑郁状态。随着病情好转总分减少,降至7分以下为效果满意,减为8~10分为好转,18分以上为效果不明显。根据入院时首次量表评分情况,作因子分析。归纳为:⑴迟滞性抑郁,⑵激越性抑郁,⑶焦虑反应,⑷躯体症状四个方面;有利于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抗抑郁剂治疗。 1.2.2心理护理的内容及方法心理护理在入院后即进行。内容包括:⑴重点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其悲观、焦虑不安情绪,树立疾病一定能治好的信念。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护理上从解决患者的日常生活困难着手,同时解决患者的躯体痛苦。对激越性抑郁者应予关心安慰,积极开导,使其正视病情,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迟滞性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引导,消除沮丧,克服消极悲观心理,鼓励和指导功能锻炼,向患者介绍治愈的典型病例,增强治愈信心。⑵老年患病后要求康复的心理非常迫切,愿意让有经验的老医生和护士给以治疗和护理。同时容易出现情绪低沉,心情忧郁。认为自己年龄大,患病后留下残疾,不能照顾自己,反而给亲人带来麻烦,增加经济负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轻生的心理。这部分患者存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他们,正视现实,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信心。对失语的患者应用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人体语言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 1.2.3药物干预在作好心理护理的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精神与躯体性焦虑为主要表现者,用多虑平50~75mg/d,2~3次服用。对迟滞性、激越性抑郁患者予西酞普兰20~40mg/d,每日1次服用。伴有睡眠障碍者应用罗拉1~2mg每晚睡前服用。 2.结果28例经针对性心理护理与抗抑郁药物治疗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如下: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19分)。总有效率96.42%. 3.讨论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比较多见,文献介绍发生率约为30%~50%[2],并且认为急性期即发生抑郁。本资料28例均为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3]:⑴卒中后内源性抑郁,⑵对卒中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⑶卒中后脑损伤的直接作用。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E)降低有关[2]。有学者认为卒中后抑郁的病残状态多为精神性而非躯体性。卒中后抑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如不及时有效的进行临床干预,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失语和肢体瘫痪的康复,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研究提示;急性脑卒中并发抑郁,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4],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抑郁状态,总有效率为96.42%,效果满意。我们认为;积极防治卒中后抑郁,对患者失语及肢体瘫痪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例数尚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参考文献】[1]沈渔邨。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 发表时间:2016-04-28T15:35:57.480Z 来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作者:黄忠卫[导读] 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工作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江苏海门226121)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2015.2我院收治的17例脑梗死后HT患者临床资料,包括HT部位与类型、临床表现、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患者发生HT平均时间为(4. 9±2. 7) d,多为脑叶出血、非血肿型。HT 的发生与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病、高龄(>70岁)有关。治疗后11例患者病情好转,4例患者病情无变化,2例患者病情加重。结论: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龄是发生脑梗死后HT的影响因素,尽早进行颅脑CT复查是及时发现脑梗死后 HT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率为10%~43%,大部分没有严重的临床后果,但出血性转化形成的大血肿影响临床预后。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工作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2014.1-2015.2我院收治的HT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72~86岁,平均(73.2±9. 5)岁。既往有冠心病、心房纤颤病史14例,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病史10例。 1. 2 HT判定及分型 17例HT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 ECASS II)颅脑CT血肿形态将其分为4型: (1)出血性脑梗死Ⅰ型( HI-Ⅰ型) : 即沿着梗死灶边缘小的斑点状密度增高; (2)出血性脑梗死Ⅱ型( HI-Ⅱ型) :梗死区内较大的融合的斑点状影,无占位效应; (3)脑实质血肿Ⅰ型 ( PH-Ⅰ型) : 血肿块不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轻度占位效应; (4)脑实质血肿Ⅱ型( PH-Ⅱ型) : 高密度血肿块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1.3治疗入院确诊为脑梗死,常规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100mg,1次/ d; 瑞舒伐他汀,1片/次)、活血化瘀、营养脑神经,脑水肿给以甘露醇、呋塞米,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预防消化道出血并发症,不能进食予鼻饲流质及对症治疗。继发梗死后HT则停用抗血小板、活血化瘀、血管扩张剂、抗凝等,脑水肿严重加强脱水降颅压,血肿较大占位效应明显病情严重者请神经外科会诊,必要时行开颅去骨瓣减压及清除血肿手术。 1. 4疗效判定标准在患者初病时、发生HT时和出院时均由同一位医师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好转:评分减少≥2分; 恶化:评分增加≥2分;无变化:上述两种情况之外。 2结果 2.1患者发生HT平均时间为( 4. 9±2. 7) d。 2. 2HT部位、类型脑叶出血( 82. 4%,14/17); 非血肿型( 70. 6%,12/17)。HT部位: 顶叶1例,额、颞、顶叶7例,颞叶3例,颞、顶叶4例,基底节区2例。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 ECASSⅡ)CT分型标准: HI-Ⅰ型7例,HI-Ⅱ型3例,PH-Ⅰ型5例,PH-Ⅱ型2例。 2. 3临床表现 5例患者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均经复查CT后证实为HT; 12例患者病情无变化或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常规复查颅脑CT发现HT。 2. 4合并疾病合并心房纤颤14例,占82.4%,糖尿病10例,占58. 8%; 高血压15例,占88. 2%。 2.5临床疗效 11例病情好转,4例无变化,1例患者因出血量多转脑外科行手术治疗,1例病情加重自动出院。 3 讨论 HT是脑梗死发展动态变化的一个复杂过程,可能机制是: (1)栓子迁移和闭塞血管再通: 脑血管被栓塞后,栓子碎裂、崩解,由于远端血管因缺血麻痹而扩张使栓子随血流移向血管远端,此时远端血管由于已发生缺血坏死,在血压的作用下破裂出血而发生HT。(2)侧支循环形成:大面积脑梗死水肿明显,梗塞灶边缘毛细血管受压发生缺血坏死,通透性增高。此外,脑梗死第2周脑水肿消退,软脑膜动脉侧支循环开放,梗死灶周边血流再灌注,而新生血管未发育健全,在血压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渗血或破裂出血。脑梗死后第2周是侧支循环建立的时间窗,也是HI的高发期。本组资料各分型中,HI-1最多,占41. 2%,HI高发于脑梗死后第2~3周,CT表现为位于梗死灶边缘皮质的点状出血,考虑大脑灰质皮质侧支循环丰富,较白质更易发生HI。 HT的促发因素:(1)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后脑水肿引起的缺血坏死和内皮损伤,在脑水肿消退后,易引发其梗死区域内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大动脉主干闭塞后的大面积脑梗死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HT,而且梗死面积的大小同HT的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高血压: 本组资料中高血压患者占88. 2%,比例较高。可能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结构改变,脆性增加,动脉壁变性坏死时更易发生出血。(3)高血糖:高血糖状态下,梗死脑组织缺血缺氧,糖原无氧酵解加速,乳酸生成增加,脑组织酸中毒、水肿、血管扩张,动脉壁变性坏死,促进HI发生,高血糖导致脑梗死出血机会增加5倍[2],本组病例中糖尿病10例,占58. 8%。(4)心房纤颤:本组病例中心房纤颤14例,占82.4%,研究显示HT常见于心源性栓塞。(5)高龄:年龄>70岁,HI的发病率增高,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淀粉样病变有关,本组资料平均年龄为(73.2±9. 5)岁,HT与年龄有关。(6)抗凝和溶栓: 抗凝和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缺血后血管壁损伤、继发性纤溶和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流再通后灌注压增高等原因破坏血脑屏障和细胞外基质,导致血浆成分的外渗和水肿形成,使抗凝、溶栓后更易于发生出血性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 6) : 379 - 380.[2]宋远道,殷梅.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1,17(1):110-113.

脑梗塞后患者抑郁状态的临床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

脑梗塞后患者抑郁状态的临床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6-05-26T16:07:09.7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3期作者:刘浈陈海亮陈赛莲 [导读] 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建福州 350000)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病变。其发病急剧,致残率高,康复时间长,给家庭带来经济上及精神上的负担。 刘浈陈海亮陈赛莲 (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建福州 350000) 【关键词】脑梗塞;抑郁状态;调查分析;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278-02 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病变。其发病急剧,致残率高,康复时间长,给家庭带来经济上及精神上的负担。患者产生程度不等的抑郁状态,发病率高达66.9%。临床表现为绝望、睡眠障碍,易激惹、焦虑及躯体症状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本研究旨在调查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脑梗塞后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患者抑郁状态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逐步改善其抑郁状态,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104例脑梗塞后抑郁状态的患者。入组标准:①所有病例诊断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相关诊断标准。②经CT或MRI证实是脑梗塞的。③病情处于恢复期,意识清楚,能口头或书面回答的病人。④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7分者。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者。②有精神分裂症病史、抑郁史者。③智力障碍者。 1.2 研究对象的分组 将104例脑梗塞后抑郁状态的患者按抛硬币分组法分为干预组51例和对照组53例,在干预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有1例患者因病情改变中途退出研究,对照组又3例患者自动出院而中断研究。故本次研究对象实际为100例,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2.方法 2.1 设置调查问卷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婚姻状况、性格、生活自理水平、家庭支持关爱度。 2.2 干预方法 干预组采用除对照组已有的常规护理措施外,采取由主管护师带领的团队进行抑郁心理护理干预:成立抑郁心理护理干预质控小组。小组由1名主管护师和2名以上护师组成,主管护师任组长。 2.2.1个性化心理护理建立伙伴式护患关系。每日与患者交谈1次,了解患者工作、家庭经济情况以及顾虑要求等,耐心开导安慰病人。对脑卒中患者情绪影响最大的是瘫疾问题,患者患者信心重建至关重要。同时,需创设优美环境,保持病室整洁、安静与空气清新,让患者参与一定的活动,如音乐、下棋、聊天,使生活充实。家庭是主要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和家庭的教育与干预是非常必要的。要求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给患者理解与照顾,提醒家庭成员避免对患者冷淡,不要出现厌烦情绪,告诉家属探视时应平静、轻松情绪感染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生理上的需求给病人以精神安慰。 2.2.2团体治疗由心理治疗师实施团体人际心理干预治疗,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共9次。治疗前,心理师了解每个病人的抑郁症状,向病人解释团体人际心理治疗的运作,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治疗分以上下三个阶段:(1)引导团体成员相互熟悉,营造放松融洽的团体氛围;回顾每个病人的抑郁症状,并提示抑郁症状与悲伤、人际冲突、角色转变及人际关系缺乏等人际问题有关;引导成员谈论与抑郁有关的特定人际问题,找出当时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共1~2次);(2)引导成员互相倾听彼此的问题,互相关怀,并提供解决方法;并进行充分的讨论,澄清适应不良的交流模式,建立新的交流模式,使成员做出改变(共3~7次);(3)引导成员谈论治疗中的抑郁症状的改变和对彼此感受;对团体治疗结束的感受和未来感受(共8~9次)。 2.3 评价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HAMD-17可归纳为5类因子结构。总分>24分为严重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7分为轻度抑郁,≤7分为无抑郁症状。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脑梗塞后患者抑郁状态的临床调查分析 不同性别患者HAMD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等学历组患者抑郁焦虑得分均低于高等学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区患者的得分低于农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配偶者抑郁、焦虑得分均低于无配偶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经济状况分为好、中、差3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患者抑郁、焦虑得分,好<中<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 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评分比较(见表1) 4.讨论 4.1 脑梗塞后患者抑郁状态的主要原因 4.1.1文化程度不同学历层次的患者其抑郁焦虑层度也有所不同,表现为中低等学历患者抑郁焦虑分值低于高等学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类似。原因可能中低等学历患者对事物理解力偏低,而高学历者对事物的敏感性国高,对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相关的治疗护理有较高的求知欲,但临床又缺乏必要的指导,使其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 4.1.2婚姻状况有配偶组的患者其抑郁焦虑得分均低于无配偶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这说明良好的婚姻生活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分析

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19T10:08:29.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武秀丽 [导读]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武秀丽(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医院 122400) 【摘要】目的探索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120例经CT和MRI正式的脑梗死患者根据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合和非PSD组。分析PSD组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伴发疾病等对PSD的影响。结果本组PSD发生率为35%(42例)与非PSD组比较。PSD组年患者年龄≥67岁,文化程度低、伴高血压及糖尿病比率较高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增高(P<0.01-0.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PSD正相关。梗死灶多发或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或位于皮质下白质的患者。结论脑梗死患者PSD与病灶部位,病情及文化程度,社会因素等有关。 【关键词】脑梗死卒中后抑郁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168-02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患者在出现神经系统相应症状及体征的同时,亦可表现不同程度的卒中后抑郁(PSD)[1]。抑郁是指患者在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中或疾病后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情感(心境)障碍。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亲属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研究对120例头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发生PSD情况判断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110例。男65例,女45例年龄50-78岁,平均66.5岁,病程<72h,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度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入组者中文盲15例,小学文化20例,初中文化31例,高中及以上44例。且经头CT或MRI检查证实,排除: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有精神障碍、重度痴呆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认知功能障碍等。 1.2方法 1.2.1观察项目:观察并记录入组者入院14d内PSD症状的发生及临床资料的统计。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 1.2.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入院2h内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进行评分。轻型≤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分。 1.2.3神经心理学评分:入院第3-7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分别于入院第3d、14d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和蒙可马利抑郁量表评定患者抑郁症状极其严重程度。若两量表评分≥7分,则诊断为PSD,并据此将入组患者分为PSD组和非PSD组。 1.2.4统计学分法: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各变量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数资料比较行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2.1PSD的发生率:入组者经神经心理学评估,符合PSD诊断42例(35%),非PSD组68例(65%)。 2.2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见表 PSD组年龄≥65岁,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率明显高于非PSD组,受教育水平高者明显低于PSD组。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例(例 %) 3、讨论 PSD是常见的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0%-60%[2],先前的研究[3]显示,PSD多发生于卒中后2年内,以3-6个月为发病率高峰期。本组110例脑梗死患者PSD发生率为38%,多为轻度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主动性差、乐趣丧失、焦虑、食欲紊乱等。 有资料[4]显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PSD发生率正相关,其发生与脑梗死的数量有关,即多发性梗死更易引起抑郁。本研究显示高血压及受教育水平是PSD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躯体疾病,其长期身体不适和沉重经济负担使患者易于发生抑郁,高血压所致脑缺血导致患者脑皮质-纹状体-边缘网络白质空整性损伤,减弱了其情感调节相关环路的储备与代偿功能,增加了对PSD的易感性。 脑卒中后抑郁(PSD)研究发现脑损伤的部位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大脑优势半球额叶皮质和基底节区损伤的患者较其他部位损伤的患者在数周内更易出现抑郁症状而且更严重。研究表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减少,可能是PSD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PSD为脑梗死后较常见的症状,与梗死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受教者程度及高血压等有关,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注意发现PSD患者,并给于抗抑郁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Krishnan KR,Taylor WD,McQuoid DR,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efined subcortical ischemic

脑梗死后抑郁与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研究

脑梗死后抑郁与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研究 刘迎梅1,李长清 2(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神经内科,苏州21500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0)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伴发抑郁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脑梗死伴发抑郁障碍与心脏自 主神经活性的关系。方法:收集81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对照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评价其是否合并有抑郁,采集24h 动态心电信号进行心率变异性(HRV )分析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分析入选脑梗死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比较抑郁脑梗死组、非抑郁脑梗死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HRV 各参数的差异。结果:病后3月内24例患者合并抑郁,发生率29.63%。抑郁障碍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入院时NIH-SS 、家庭关系和睦程度、文化程度、社交能力和不良习惯(饮酒和/或吸烟)密切相关,合并抑郁障碍的脑梗死患者HRV 参数SDNN 、HF 、TP 比非抑郁脑梗死患者更低,LF /HF 更高,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抑郁是脑梗死 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入院时NIHSS 评分、家庭关系和睦程度、文化程度、社交能力和不良习惯(饮酒和/或吸烟)是脑梗死伴发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伴发抑郁障碍的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明显,表现为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和交感神经活性的相对亢进。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自主神经;心率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434.2012.12.012 Study of De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ardiac Autonomic Nerve Activity LIU Yingmei ,LI Changq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Suzhou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Depression disorders and related factor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are analysed and the rol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oncomitant depression on HRV parameters are explored.Our study is helpful for the treatment ,pro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depression.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se patients and health control were collected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17)were used for the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during the examination and follow -up visit.Twenty -four -hours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signals were analysed to obtain various parameter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Incid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depression in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analysed .The difference in HRV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group A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depression ),group B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out depression )and group C (health control ).Results :Twenty -four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three months (29.63%).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disorders closely related with NIHSS scores in admission ,harmonious degree of family relationship ,educational leve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bad habits (alcohol and /or smoking ).And it did not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age ,sex ,the location and numbers of le-sions.The SDNN ,HF ,TP were lower and LF /HF was higher in the depression group than that in non -depression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The only risk factor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autonomic nerve activity was depression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Conclusions :The harmonious de-gree of family relationship ,educational level ,communication ability ,bad habits (alcohol and /or smoking )and NIHSS scores in admission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depression.Cardiac autonomic nerve dysfunction was more apparent in depression patients than that in non -de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It showed a decrease of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activity and a increase of sympathetic nervous activity.3341第23卷第12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年12月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療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值得推广。 标签:脑卒中;抑郁;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发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是指在脑卒中病情稳定后6个月~12个月,出现情绪低落、烦躁、自卑、忧愁、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情绪不稳定、绝望等表现[1]。据一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在25%~54%,且近年来有一定的上升趋势[2],脑卒中后抑郁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即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开展了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3例。观察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44~66岁,平均(52.8±3.1)岁,病程6个月~10个月,平均(7.9±0.5)个月;观察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45~65岁,平均(52.5±3.2)岁,病程6个月~9个月,平均(7.7±0.6)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脑神经、控制血压及血糖、降血脂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中医针刺、艾灸、推拿、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特色治疗,在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措施干预。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如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注意监测患者的脉搏、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饮食、大小便、睡眠等情况,并详细记录,遵医嘱定期复查有关项目、给予相应治疗,给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表现,针对患者、患者家属,给予全面的健康教育,为患者做好口腔、皮肤、会阴部的日常护理工作,避免发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2019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完整版)

2019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完整版)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出血转化)是急性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改善血流疗法(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介入等)的常见并发症,其不仅与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也是上述有效疗法明显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相关共识只针对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处理提出了相应推荐,未涉及静脉溶栓以外的具他原因出血转化、自发性出血转化及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等更多临床热点问题。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前国内医生、患者及冥家属都对出血转化问题更加恐惧和担忧,且有研究提示亚洲人继发性/治疗性出血(包括华法林、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等)和脑出血的发生率都显著高于西方人群。加之我国医患关系紧张,使问题更加突出。此外对脑梗死出血转化后何时重启抗栓治疗(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有必要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自然史和结局、自发性出血转化以及症状性/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等概念有科学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具脑血管病学组组织写作组,通过查询和评价现有硏究证据、参考国际相关共识和指南内容、结合国情和国内需求反复讨论,提出了诊断和处理的共识性意见,希望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正确认识、临床处理和进一步硏究提供参考。 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

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出血的部位既可在梗死灶内,也可在梗死灶远隔部位。目前多数研究采用的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而再次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既往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出血转化发生率在各研究间差异很大(0-85% ),其原因主要为不同研究间的硏究设计、研究对象及采用的出血转化定义和影像学检查手段(CT/MRI)和检查时间等不同。其中较一致的是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2% -7%。规范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将有利于临床硏究和临床实践的比较和交流。 根据治疗情况分类 1.自发性岀血转化 目前不同硏究对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定义尚不统一,有多种描述,包括: (1)未使用任何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治疗等)发生的出血; (2)未使用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发生的出血; (3)未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发生的出血; (4)未使用包括溶栓、血管内治疗、抗栓(抗凝和抗血小板)等有増加出血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

---------------------------------------------------------------范文最新推荐------------------------------------------------------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4.6月-2005.9月在某三级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PSD患者45例,所有患者全部经CT或MRI检查确诊,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及符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标准(总分8分)。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43~86岁,病程<6个月者26例,6个月-1年者14例,>1年者5例。患者神志清醒,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智力障碍,内源性抑郁或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类实验研究的自身对照法,其方法是由经过培训的研究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日常生活评定(ADL)Barthel指数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定,作为初评,然后进行护理干预,时间为1个月,再由该研究者为患者做上述评定,作为末评。1.2.1心理护理(1)沟通交往与心理护理发病阶段,首先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情况,制定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在了解了心理需求和动向之后,应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他们的感情沟通。根据职业注意恰当的称呼,切忌以床号相称。(2)在了解了心理需要和动向之后,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其感情沟通。以坦诚的态度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详尽耐心地解释患者的疑问,声音要大而不急,语调要柔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3)以下是对各类型患者的心理交流与沟通技巧对生活不能自理、心境抑郁(心境低落)悲观厌世的患者,为其讲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注意事 1 / 7

脑卒中后抑郁症35例临床报告

脑卒中后抑郁症35例临床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临床表现及保健对策。方法回顾性 分析驻湛军休所2003年3月~2010年10月确诊的脑卒中后抑郁症35例患者干 预措施及预后。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最初症状并不典型,当患者表现出情绪 低落、消极厌世、坐立不安、躯体不适、自觉症状增多时才由专科医生确诊。对 于非心理科医师容易漏诊。药物治疗配合积极的综合干预措施,能较好地控制抑 郁症状的进展。结论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是一个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除积极的 药物治疗外,更需要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以达到减少抑郁心态,控制好病情,提 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 PSD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and countermeasure of health care.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tervention study and prognosis of 35 definite patients with PSD in Zhanjiang garrison rest station during March, 2003 to October, 2010. Result: The initial symptom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were not typical.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hile the increasing emergence of depression, passive, restless, upset, subjective symptoms were showed. With regard to non-psychiatrist, they easily miss diagnosis. Drug treatments combined with positiv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can controlled the progres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satisfactorily. Conclusion: As post-stroke depression become a public health problem, besides active drug treatment, more and more positiv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are essential, in order to prevent or relieve depression, control the state of illness satisfactorily, and rais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post-stroke depressive disorder PSD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发生 率为25~80%[1]。而脑卒中后抑郁它是继发性抑郁,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由于老年人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不典型,又常合并有其它内科疾病,患者常以躯体症状为主诉,而医生对 抑郁症的认识普遍不足,所以常常得不到重视。目前脑卒中后抑郁症患病率为47%。在军队 离退休老干部中也有较高的发病率。他们的主要表现为悲观失望,情趣低落,表情淡漠,反 应迟钝,个别患者发作时自觉全身不适,甚至想用自杀方式寻求解脱。现将我所2003年3 月~2010年10月确诊的脑卒中后抑郁症35例,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三甲以上驻军医院和地方医院确诊脑卒中,既往无精神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66岁~82岁,平均77.6岁。25例为缺血性脑卒中,10例为出血性脑卒中,反复两次以上卒中病人1人。均经螺旋CT或磁共振(MRI)检查明确诊断。脑卒中后产生抑郁病程平均为4.2年,均为地方医院神经科确诊,符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结果。见附表。 1.2 临床特征 本组的35例军休老人一向身体健康,一开始都很难接受事实,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 障碍很难走出痛苦的阴影。脑卒中病人由于病情的演变,不少人最初抑郁症状并不太重。但 随着梗死区域水肿的加剧,肢体瘫痪会越来越重。当希望渐渐破灭,他们便开始普遍表现出 消极、悲观、恐惧、烦躁的心理,进入绝望和忧郁状态。由于长期需要家庭成员的照顾,或 需要聘请家庭陪护,这样花去了家庭很大的一笔开支。于是他们认为自己不中用了,还成了 家庭的累赘而感到自责、内疚。随着病程的延长,低落的情绪就会伴随焦虑,睡眠障碍,躯 体不适。生活质量的下降导致自我评价的下降,甚至产生厌世心理,自杀倾向严重。 1.3 干预和预后 1.3.1 护理干预 措施包括健康教育[3]、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具体措施有:讲解疾病保健知识,以便消 除抑郁情绪,使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重点是打破他们与社会隔离的窝居生活惯性,尽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是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溶栓等疗法的主要不良反应,不仅与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也是多种改善血流疗法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科学认识出血转化的定义、分型、危险因素、诊断和处理原则。 本共识涵盖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出血转化的流行病学、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量表)、出血转化的诊断和检测、自然史与结局、出血转化的处理、出血转化后重新启动抗栓(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的时间等内容,本文仅就相关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一、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 推荐意见: (1)出血转化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CT/MRI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2)根据出血前是否采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血管内治疗、抗栓等),分为自发性或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3)可采用NIHSS评分增加≥4分或表1中其他标准来定义临床症状加重(症状性出血转化),更加客观和实用的症状性出血转化定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4)影像学分型可采用ECASS分型或Heidelberg分型方法。 二、出血转化的流行病学 推荐意见: (1)现有研究报告的出血性转化总体发生率差异大(0~85%),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7%~29%;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0%~48%,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2%~7%;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46。0%~49。5%,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2%~16%;使用阿司匹林或肝素的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率为8%~22%,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占2%~9%。 (2)中国人群出血转化的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数据较少,有待更多研究。 三、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 推荐意见: 出血转化机制主要与梗死后缺血损伤、再灌注损伤、凝血功能紊乱和血脑屏障破坏等相关,但其明确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深入研究。 四、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量表) 推荐意见: (1)除溶栓、取栓及抗凝等引起出血的治疗因素外,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和影像显示的大面积脑梗死是当前较为公认的出血转化相关危险因素. (2)更加简便、快捷且精准的出血转化风险预测模型(量表)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出血转化的诊断和检测 推荐意见:

中老年脑梗塞患者后期引发抑郁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老年脑梗塞患者后期引发抑郁的临床疗效分析 脑梗塞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也是影响患者功能恢复危险因素。它不仅使脑梗塞康复时间延长,更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关于脑梗塞后抑郁发病率的报道20%~80%,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异与研究方法、对象、评定工具、诊断标准与时间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报道各不相同,但却能说明脑梗塞增加了抑郁发生的危险。中老年人也是患脑梗塞高发人群,中老年脑梗塞患者后期引发的焦虑、抑郁等症状更不容忽视,中老年脑卒中后产生抑郁症状更明显,影响患者的康复进度。脑梗塞引发的抑郁不仅增加了患者精神痛苦,也加重了病情,影响神经功能康复和治疗,因此脑梗塞后抑郁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标签:中老年;脑梗塞;抑郁本研究对我院2002年1月~2004 年部分诊治的脑梗塞患者伴发抑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抗抑郁治疗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62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其中住院105例,门诊57例;男75例,女87例;年龄51~69岁,平均(60.6±8.5)岁。急性期(脑梗塞后20 d~2个月)91例,恢复期(脑梗塞后3个月~1年)54例,后遗症期(脑梗塞后1~3年)17例。梗死部位:大脑前部85例,左侧77例。其中有抑郁症病史者(诊断符合CCMD-3诊断标准)、发病20 d内的急性期患者,同时因失语、严重痴呆、耳聋及意识障碍影响抑郁情绪表达者除外。162例患者中按是否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分为A、B两组,A组: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组85例,B组:无负性生活事件影响77例,A、B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脑梗死部位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见表1。 1.2方法 1.2.1量表评定对A、B两组患者进行Zung抑郁量表(SDS)评分,S50分者为抑郁症患者,其诊断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对符合抑郁症诊断的患者作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RSD)17项测评。HRSD评定总分8~16分为轻度抑郁,17~23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比较两组患者抑郁症发病率。 1.2.2治疗对确诊为抑郁症者在治疗脑梗塞的基础上早晨口服百忧解20 mg/d,用药4 w后进行HRSD测定,得分5分者为好转。 1.2.3统计学方法全部资料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2结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