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导学案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同步

【知识梳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__ __乘机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政权在__ __建立起来。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不久,他解散国会,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 __策源地形成。

3.希特勒上台以后,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乘机解散了工会。法西斯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疯狂地迫害、屠杀犹太人。希特勒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__ __》,实行普遍__ __,建立起庞大的军队。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4.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__ __,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__ _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 __策源地形成。日本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了《国策基准》。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要点探究】

1.纳粹党为什么能够得到德国民众的信任,被选上台呢?

①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渴望民族复兴,民族复仇主义思想蔓延;②经济大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使垄断资产阶级需要对外扩张来转嫁危机;③希特勒高超的演讲才能和欺骗手段。

2.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①历史因素:(宗教信仰)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古代欧洲的罗马教廷由于宗教信仰,对犹太人进行宗教迫害,并且伴随着对犹太人的经济掠夺;②国际因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③个人因素:希特勒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其厌恶犹太人,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3.意、德、日三个国家的法西斯化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下转变为法西斯国家的,而德国和日本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②方式不同。德、意是以政党夺权的方式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而日本是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逐步控制政权来实现的。相

同点:这三国都是因为国内政治危机的加剧而最终走上法西斯道路的。

【当堂训练】

1.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而德国和日本则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发动内战

C.走上法西斯道路 D.实行新经济政策

2.德、意、日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是人类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下列各项,与德、意、日三个国家法西斯上台都有关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1929~1933年经济危机

C.罗斯福新政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3.当今世界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构成了威胁。那么,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危机的连续打击B.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

C.国际恐怖活动的频繁发生D.民族复仇主义的打击报复

4.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B.1933年希特勒上台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5.图片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历史的瞬间。下列三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日军刺杀中国人《格尔尼卡》纳粹迫害犹太人

A.法西斯暴行B.纳粹的暴政C.战场的残酷D.种族的灭绝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2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46.2%,有13万家以上的工厂倒闭,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约为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民的农业净收入从61亿美元降到20亿美元,100多万家农场破产,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对外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许多家庭连照明用的蜡烛都买不起。——选自《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克服经济危机。在罗斯福的努力下,

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之后全国3/4的银行重新开业,银行信誉获得恢复;通过《农

业调整法》,对农业的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国工业复兴法》的颁布,达到了减少盲目生产,规范工业生产的目的;《联邦紧急救济法》通过后,对缓解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先后颁布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了劳资矛盾;《社会保险法》则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了救济。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元气,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美国人均收入水平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选自《经济成长历程》材料三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希特勒和纳粹党趁机大肆活动,通过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支持。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德国建立了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恐怖统治。1939年9月1日,德国以强大的兵力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随后,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选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写出经济大危机破坏性的表现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通过何种方式干预美国经济?

(3)根据材料三回答,希特勒领导德国走上了什么道路?

参考答案

1-5 CABDA

6.(1)工业生产下降;农民收入降低;对外贸易减少;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贫困。

(2)立法。

(3)法西斯道路。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过程和反犹暴行

教学难点:德、意、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特点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原本只是波兰的一个安静的小镇,但它却在二战中成为比正面战场还要残忍和惨烈的“杀人工厂”。1940年4月27日,纳粹德国开始在这个作为铁路交通枢纽的小镇上建造最大的集中营。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关押波兰政治犯和消灭苏联战俘,但1942年1月20日纳粹在万湖会议上通过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则使这里成为犹太人的“屠宰场”。据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其中超过九成都是犹太人。从此,奥斯维辛成为大屠杀的代名词,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悲恸之地。

什么是法西斯?为什么德国法西斯要疯狂屠杀犹太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内外政策。

图一图二

设问:图一反映了什么信息?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

提示:意大利法西斯党徽。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它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教师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归纳总结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概况。

归纳总结:(1)背景;(2)时间;(3)建立过程和标志;(4)内外政策: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知识拓展】进军罗马是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因为不满法西斯党在1921年的意大利国会选举中的535席只取得105个议席而号召3万名支持者进入罗马的事件。该事件成功令当时的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它标志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使意大利成为第一个由法西斯掌权的国家。

目标导学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阅读教材和下列图片,说说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

图一图二

(1)材料中图一是哪一党的党徽臂带?

提示:纳粹党。

(2)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政权的?

提示:学生自主回答(首先赢得群众支持;其次当选国家总理,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

【图解过程】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信息,指出纳粹政权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暴行。

材料展示:在德军进军莱茵区之后的二十四小时,是我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我不止一次地跪下来祈求神显灵,保佑德国。结果我的祈求灵验了,我要消灭法兰西,夺回因为1919年《凡尔赛条约》失去的国家、土地,以及应有的尊严。

——希特勒

(1)图片反映了什么信息?除此之外,纳粹政权还有哪些暴行?

提示:图片反映了希特勒掌权期间,大肆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暴行;除此之外,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纳粹党乘机解散了工会;纳粹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等。

(2)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为什么德军进军莱茵区之后的二十四小时,是希特勒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

提示: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因为《凡尔赛条约》规定:禁止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害怕德军的进军军事行动遭到协约国的攻击(或制裁)。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纳粹德国对内独裁和对外扩张的表现。

【图解内外政策】

目标导学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说出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过程与特点。

材料展示: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而且逐渐转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尤为致命。尽管当年是难得的丰收之年,但由于物价全面下跌,日本农民因此负债累累。与此同时,大量城市失业人口重新返回农村,这使得本来就贫瘠的农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祸不单行,1930到1931年冬春,日本东北地区遭受了五十年一遇的霜害,稻田八成受害,比常年少了四成收获,导致日本东北七县爆发了连封建时代都少见的严重饥荒。一时间,饿殍遍地,卖儿卖女,甚至举家自杀,导致日本经济一落千丈,国计民生凋敝。深感政府无能的陆军将校把日本东北问题解决方案押到了中国东北上。二者虽在同一纬度线,气候条件也相差不离,但中国东北的农业条件却是日本东北无法比拟的。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过程与特点。

(1)背景: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工业生产急剧萎缩,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

(2)过程

①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②对外扩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接着,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

(3)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4)军备与扩张:制定《国策基准》;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

2.德、日法西斯化的过程有何不同之处?法西斯专政本质上是一样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提示:不同点——德国法西斯政权是骗取民众信任,依靠军队,组织纳粹党,通过选举方式上台;日本法西斯政权是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利用军部控制内阁上台的。

认识——法西斯是独裁、专政、侵略和战争的代名词,法西斯主义三大特征:独裁专制;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对内专政独裁、对外侵略扩张是其共同特征;法西斯是违背时代潮流的,注定要被人类所抛弃。(类似亦可)

三、课堂总结

在一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英国等国家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调整,挽救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强化了法西斯统治,最终挑起了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严重威胁。它告诉我们:只要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的内容是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分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而徳、意、日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可以说本课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鉴于学生对这一部分历史知识的生疏,教师可以采用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主要梳理清楚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势力抬头、猖獗的活动脉络,揭露法西斯德国的种族歧视及各法西斯国家对内实行恐怖政策、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的

暴行。最后小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过程和反犹暴行 教学难点:德、意、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原本只是波兰的一个安静的小镇,但它却在二战中成为比正面战场还要残忍和惨烈的“杀人工厂”。1940年4月27日,纳粹德国开始在这个作为铁路交通枢纽的小镇上建造最大的集中营。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关押波兰政治犯和消灭苏联战俘,但1942年1月20日纳粹在万湖会议上通过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则使这里成为犹太人的“屠宰场”。据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其中超过九成都是犹太人。从此,奥斯维辛成为大屠杀的代名词,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悲恸之地。 什么是法西斯?为什么德国法西斯要疯狂屠杀犹太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内外政策。 图一 图二 设问:图一反映了什么信息?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 提示:意大利法西斯党徽。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它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教师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归纳总结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概况。 归纳总结:(1)背景;(2)时间;(3)建立过程和标志;(4)内外政策: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知识拓展】进军罗马是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因为不满法西斯党在1921年的意大利国会选举中的535席只取得105个议席而号召3万名支持者进入罗马的事件。该事件成功令当时的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它标志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使意大利成为第一个由法西斯掌权的国家。 目标导学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阅读教材和下列图片,说说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第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风俗画的出现和发展及代表作;书法"宋四家和赵孟顺"。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史学、文学的繁荣发展与其历史背景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宋元文学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作品的学习和了解,提高学生对宋词、散文等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通过文学作品透析历史的能力。通过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及采用编年体体裁编写史书的学习和了解,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史书的体裁和特点两方面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教给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在学习"文化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注重从整体上、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学习方法。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和教育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以此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通过对宋元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杰出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这些文学家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注现实社会、关怀民情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以此教育学生做人要德才兼备。通过对五代宋元时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情趣,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等。 难点:《资治通鉴》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宋朝为什么词发展的辉煌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宋元时期,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局面。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把我国在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推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元时期社会科学的殿堂,去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在中国古代史学界有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并称为“二司马”,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引导学生回忆司马迁和《史记》的有关知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时间,主持编写了一部多达294卷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比较一下《资治通鉴》和《史记》在编写体例、内容、记述的历史阶段方面有什么异同?《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的历史,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鉴于司马光和司马迁都对我国古代史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把他们并称为“二司马”。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学教案 主备人:姜燕课型:新课审核: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 备课组长签字:班级:第学习小组姓名:分数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 鉴》;认识宋词及三位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2、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欣赏北宋张 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繁荣的都市街景,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宋代书法家“宋四家”和元 代书画家“赵孟頫”。 3、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4、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 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 鉴赏力。 【学习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 【学习难点】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和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导入新课〗《司马光砸缸》故事: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 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 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 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 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 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四、巩固小结:(教师讲述)宋元时期创造了继隋唐之后的中华文明史的又一个高峰,是什么因 素促使这一时期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呢?之一:此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各民族、各地区 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之二:继承了隋唐文化;之三:吸收了外来文化;之四:各民族人民的聪 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之四: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 五、达标检测 1、同学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按照年代先后顺序编写的,这叫“编年体”,下列在编写体例上与历 史教科书类似的是()A《资治通鉴》 B《史记》 C《梦溪笔谈》 D《诗经》 2.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出现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3、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 应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4、宋朝之所以能诞生《清明上河图》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求 5、《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哪个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 ) A.唐都长安 B.北宋都城东京 C.南宋都城临安 D.元大都 6.作品被誉为"神品"的画家是( ) A.吴道子 B.张择端 C.赵孟甫 D.顾恺之 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哪位词人作品的词句?(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苏轼 D.欧阳修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1)上面词句是谁的作品? (2)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 (3)上面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什么风格?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习题1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习题1 新人教版 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首先发生在( A、非洲B C、拉美地区D 2、亚洲“四小龙”是指() ①伊朗②香港③新加坡④韩国⑤阿联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 3、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有( ①中国②日本③朝鲜④印度 A、①②③④B C、①③⑤D 4、中国内地经济起飞是在( A B C D 5、印度共和国的首任总理是( A、拉吉夫?甘地B C、真纳 D、瓦杰帕依 填空题: (1)1947年,英国被迫公布_________,印度被分为印度教徒为主的_________和穆斯林为主的_________ (2)世界上石油最丰富的国家是海湾地区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3)中国的香港地区是著名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简答题: 海湾地区国家在独立后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思路解析:此题旨在考查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亚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大战结束时,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欧洲老牌殖民主义势力一时难以卷土重来,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对帝国主义的牵制,都为民族运动首先在亚洲高涨、大部分亚洲国家在

战后初期赢得独立准备了条件。 答案:B 2、思路解析:这是一道基础练习题,要熟悉课本内容,并理解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已跻身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从地理位置分析,它们地处 答案:C 3、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识记能力和对相似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二战后,亚洲有许多国家获得了独立,但本题的关键是考查独立后国家的性质,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本题考查的重点问题。由课文内容得知: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印度也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只有中国、 答案:C 4、思路解析:这道题要和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相联系,在亚洲经济振兴中,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中国经济的腾飞,而这一现象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即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大陆经 答案:C 5、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印度独立时的首任总理。尼赫鲁是当时国大党领袖,1950年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尼赫鲁出任首任总理;真纳是当时巴基斯坦总理,两国虽然都独立, 答案:B 填空题答案: 思路解析:(1)英国《蒙巴顿方案》肯定了印度大陆的独立,但分裂为两个国家——印度和 (2)西亚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 (3)中国香港地区依托祖国内地,发展和保持了经济的繁荣,是著名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 答案:(1)《蒙巴顿方案》印度 (2)沙特阿拉伯 (3)国际贸易 简答题: 思路解析:海湾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区,但这里的石油资源最初并没有给当地人民带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学习目标: 1.记住“冷战政策”的内容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表现。 2.理解“冷战政策”的目的、本质、影响。 3.了解“美苏争霸”的史实及霸权主义的危害。 学习过程: 1.阅读“冷战政策”,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冷战政策”?“冷战”的背景是什么? (2)“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开始于何时?“冷战”在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3)面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对世界局势造成了什么影响? 2.阅读“美苏争霸”,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美苏争霸”开始于何时? (2)在下列不同的阶段,“美苏争霸”各有什么特点? ①五六十年代: ②七十年代: ③八十年代: ④九十年代: 3讨论: (1)“冷战”的目的有哪些?由此可看出“冷战”的实质是什么? (2)“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3)“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强化练习: 1.列举不同时期对立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一战前: 一战时: 二战: 二战后:

2.“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组织的建立 3.把“冷战”推向高潮的事件是()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和华约两大组织的建立 4.二战后,美苏从盟友走向对抗,其根源是() A.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B.二战消灭法西斯总目标的实现 C.为互相抢夺彼此的势力范围和控制区域 D.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5.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最典型的事件是() A.美国侵鲜战争 B.美国侵略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苏联入侵阿富汗 6.右图漫画描绘的世界格局是() A.美苏“冷战” B.美苏争霸 C.美苏和平竞赛 D.美苏和平相处 7.材料一1947年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到1952年,美国共拨款130多亿美元帮助西欧和土耳其渡过了难关。 材料二《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规定:“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进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该计划的提出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一个什么组织?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什么?操纵者是谁? (3)为了与美国对抗,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8.“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1)材料中的“战时”、“共同敌人”、“同盟”分别指的是什么? (2)战后的历史验证了斯大林的话,请举出一例战后苏联与战时盟友相互敌对的史实。 (3)你能说说“使同盟分裂”的“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都有哪些吗? (4)标志着“同盟分裂”的事件是什么?发生在何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个地方官员,有事到都城参见明太祖,应去() A.南京 B.北平 C.西安 D.洛阳 2.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3.明太祖设立的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是() A.市舶司 B.锦衣卫 C.东厂 D.三司 4.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状元卷。这份状元卷的内容以哪本书为标准() A.《齐民要术》 B.《孙子兵法》 C.《资治通鉴》 D.《四书集注》 5.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6.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①玉米②甘薯③占城稻④马铃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可以入选的有() ①废行省,设“三司”②设立锦衣卫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反映了明朝时()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京官很悲观 C.京官度日如年 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 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秩序 10.“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教案 新人教版 (2)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的收获与成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引文、图片等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是二战后中东地区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通过对中东地区动荡局面形成原因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难点:巴勒斯坦问题由来。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介绍导言中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切入本课主题──动荡的中东地区。展示中东地图,并介绍中东的地理、历史概念及中东地区的特点。 第一,“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第二,现在一般所说的“中东”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多

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 第三,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 第四,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中东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 回答问题:(1)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2)中东战火频仍有何具体表现?(3)历次中东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战争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第一,犹太人的祖先是希伯莱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迁入巴勒斯坦地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该地分为两部分:东部为外约旦(今约旦王国),西部为巴勒斯坦(包括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第三,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为他们在早已成为巴勒斯坦人家园的、犹太人古老的祖居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减少了障碍。第四,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的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约旦河以西的 2.7万平方千米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第五,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因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反对181号决议未能诞生。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 五次中东战争的情况。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打响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的侵埃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借口埃及

人教版2020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是本课的重点。学习时,可以用绘制表格的方式来进行总结归纳。 2.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本课另一个重点。学习时,可以通过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示意图》,并结合德、日两国执行的对外政策,来了解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以及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威胁及影响。 3.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可结合一些图表数据以及相关史料,来归纳理解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并与罗斯福新政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明确德、日与美国都受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只是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美国是通过自身改革摆脱了经济危机,而德国和日本则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转嫁经济危机。 1.表格归纳法。通过图表的方式总结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2.横向联系法。通过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横向联系,了解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漫画观察法。通过漫画欣赏的方式,理解德、意、日法西斯化的实质,了解法西斯专政的内外政策及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4.史料分析法。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了解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和影响。 图片导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政权,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并最终形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即轴心国集团,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这幅漫画所表现的就是这三个法西斯国家头目企图蚕食世界的情形。怪兽头部是德国元首希特勒,他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背部是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他是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尾部是日本内阁首相东条英机,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法西斯主犯之一,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这三人组成的怪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 电影导入 1976年公映的英国影片《苦海余生》是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影片描绘的是“圣路易号”船上一群普通的德国犹太人因希特勒的统治而无法在祖国安身,不得不离开德国前往古巴避难的故事。《苦海余生》(另译名《漂泊天地苍茫时》)以极其凝练、生动的电影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让那些犹太人的遭遇极大地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1939年,纳粹法西斯大张旗鼓地将社会各个阶层的犹太逃亡者安置在一艘豪华客轮内,载他们至古巴的哈瓦那避难。然而,当轮船抵达哈瓦那港后,古巴政府却拒绝船上的犹太裔乘客入境,这是纳粹早就预料到的结果。凭此,纳粹党证明了“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不受欢迎的种族”这一荒谬的结论,从而为希特勒的种族清洗政策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希特勒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除了迫害犹太人,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政权还有哪些罪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明太祖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明太祖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小关初中九年级历史自主学习方案 科目:九年级历史下册课题:14、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主备课人:余治孟时间:2013-1 班级:组别:学生姓名:组长签名: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内容。 2.了解与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有关的史实。 【重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自我发现】 一、《联合国家宣言》 阅读教材第80页,并结合小字部分和插图,请回答: ⑴背景:法西斯国家于1940年9月27日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了侵略性军事同盟。⑵时间:年1月1日。 ⑶国家:、、、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二、斯大林格勒战役 阅读教材第81--82页,并结合小字部分和插图,请回答: ⑴时间:年7月到年2月。 ⑵结果:军队获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⑶意义及影响:这次战役的胜利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同时也构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开始掌握在同盟国家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三、雅尔塔会议 阅读教材第82--83页,并结合小字部分和插图,请回答: ⑴时间是: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_____举行的、、______三国首脑会议是反法西斯同盟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⑵内容:①要彻底打败,迫使它无条件投降。②战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占领。③成立联合国④同意在欧洲战事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四、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 阅读教材第83--86页,并结合小字部分和插图,请回答: ⑴诺曼底登陆:1944年在6月6日,_____在精心准备后,在法国北部的______实施登陆,开辟了__________。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 ⑵攻克柏林:时间是:年4月30日。5月8日,德国正式向同盟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⑶二战结束:1945年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合作探究】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同的国家为什么能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一同盟的建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战役。(包括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25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的一课,上接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下承苏联的解体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特别是当今霸权主义仍不断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因而本课有重要地位和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地处乡镇中,九年级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学生们已经掌握二战的影响,学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了解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组织,美苏争霸的典型事件:古巴导弹事件,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 (2)通过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归纳和运用能力。通过分析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点,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比较美国、苏联争霸的局面,加强学习的条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战后,美苏从盟友关系变为敌对,随着北约和华约的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美苏两国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局势。注意对学生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是重点; 美苏争霸中变化的实质是难点。 学习方法:归纳法、指导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预习情况,查看预习作业。 2.展示图片,请学生回忆二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提出假设:如果你生活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3.分析战后各国情况:了解美国经济、军事实力位居世界第一,而苏联则成为有能力与美国抗衡的国家,那么双方关系将怎样发展,从而导出冷战政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动让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冷战政策 (1)提问并请学生在课本上找出冷战的定义, (2)美国为什么会提出冷战政策? (师生共同完成) 美国想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美国不敢发动战争。 (3)美国将怎样实施冷战? 学生看书后回答冷战的三个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成立,教师对回答进行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教案

课题: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教学目标: 1、了解意、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过程或史实及法西斯恐怖政策。 2、掌握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影响和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及其危害。 3、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法西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认识到德、日、意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教学重点:意大利、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和法西斯政策。 教学难点:法西斯建立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旧知:检查作业,复习上节内容并小结。 请学生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2、导入本课:请学生看下列两幅图,并问这两个标志是什么?同学们认识吗? 图1 图2 待学生回答后小结,图1为法西斯(fasces),图2为纳粹(Nazi )。当1929-1933年经济危机来袭时,德国、日本是如何应对的?从而转入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情况。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然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是何时由谁建立的?【1922年,墨索里尼。】 2、希特勒上台后对内建立恐怖独裁统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内:(1)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解散工会;(2)焚烧大量的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大肆迫害和屠杀犹太人。】 3、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日本法西斯积极推动对外扩张,其主要侵华史实有哪些?【史实:(1)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2)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3)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二)课堂探究?合作学习 1、探究一希特抛的法西斯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教案

第14课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正确理解以印度为代表的大部分亚洲国家在战后初期获得独立 的原因。 2、认识东亚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认识和总结各国、各地区发展经济的 共同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亚非拉广大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 面崩溃,是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振兴民族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维护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 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民族独立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结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 3、要正确认识到,亚非拉各国在取得民族独立后,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推进社会发展,增 强综合国力。为此也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教学重点应从阐述独立前的解放斗争转到独立后的民族振兴上来。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 难点:印巴分治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教具准备: 教材、相关图片及影视资料 教师活动(教案) 导入:我们已经学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由此导入。

讲授新课: 一、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简要介绍本课的导言,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独立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以及殖民体系崩溃的概况。 重点理清印度历史发展的以下线索: (1)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 (2)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 (3)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发起不结盟运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4)印巴之争的历史根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 (5)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然后教师强调:中国、朝鲜、越南等国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新加坡和韩国的工业化 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 1、你对目前新加坡和韩国的印象怎样?了解市场上有哪些韩国产品? 2、目前新加坡和韩国以是工业化国家,教材讲了它们哪些方面的成就? 3、新加坡和韩国发展经济的共同原因有哪些?措施有哪些不同之处?对我国有何借鉴作用? 三、西亚经济的发展 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 1、你了解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吗?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 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了55%,而他们的平均工资却只增加了2%。越来越多的财富聚集到少数人的手中,5%的人掌握了美国1/3的财富,绝大多数家庭挣扎在温饱线上或者连温饱水平都达不到。 材料二: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任意款式……的福特汽车”。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1:根据材料一,想一想:美国繁荣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以福特为代表的资本家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冷战中对峙学练案及答案

左权宏远学校2015-2016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学练案 班姓名时间:2016年1月 一、知识梳理 1、冷战政策 (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目的(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他国内政。 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终结,美苏冷战开始)(3)表现: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建立北约。 (4)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2、两级格局 形成标志:华约的建立。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3、美苏争霸: (1)阶段及表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守美攻(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高潮:苏攻美守(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80年代,双方有限缓和(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2)影响: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二、迁移应用 1、1945年5月8日,美国有位外交官清醒的指出:“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战争才刚刚开始”的标志是() A.萨拉热窝事件爆发B.德国突袭波兰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D.朝鲜战争的爆发2、2014年3月2日,俄罗斯以保护黑海舰队和生活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公民安全为名出兵克里米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随即宣布对俄实施制裁。该情况与下列哪一历史状况相似?()A.冷战B.全球一体化C.世界多极化D.经济全球化 3、标志着二战以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双方之间冷战开始的是()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 C、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D、古巴导弹危机 4、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纽约时报》称:“冷战的幽灵突然卷土重来了”,并把这一事件称为“新冷战”。下列关于新旧冷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色彩 B.尽量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 C.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纷争D.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5、1955年,苏联和东欧7个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至此,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两极格局C.“一超多强”D.多极化趋势 6、下列对杜鲁门主义的评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心内容是要对欧洲国家进行经济援助 B.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之间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C.揭开了美苏之间“冷战”的序幕 D.是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中提出来的 7、以下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B.美国经济地位下降C.美国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D.美国经济持续发展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极格局的相同点有()①都维护了世界长期和平 ②都由大国所控制③都是在大战后形成的④都因大战而解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冷战”(Cold War)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它开始的标志是()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0 。 对表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美苏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B. 苏联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 C. 美国军费开支总是多于苏联 D. 美苏争霸中美国始终处于攻势 11、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时说:“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为此,美国() A.推行了“杜鲁门主义” B.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C.建立了北约组织D.缓解了和苏联的关系 12、1948年,一些运往希腊的物资上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的标语。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铁幕”演说的发表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北约组织的建立 13、2014年乌克兰事态升级后,英国《卫报》指出:现在已经进入“第二轮冷战”。对上个世纪“冷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B.冷战与雅尔塔体系密切相关 C.冷战带有明显的军事对抗色彩D.冷战以苏联的解体而告结束 三、能力提升 14、美国是世界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崛起和强大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国兴起】华盛顿是“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 ——一位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兵的话 (1)美国于何时建立?美国独立战争中颁布的重要文献是什么? 【大国内忧】1858年林肯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 (2)美国是通过哪次战争解决“这个政府半奴隶、半自由的状况”?这次战争对美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国内忧】给我们什么启示?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手段和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通过对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及其新政的介绍,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导读提纲阅读教材,并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片、引文及小字部分生动的描述,从理论方面一般性地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理解这次危机的特点,进而认识到这次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经济危机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和彼此之间政治矛盾尖锐化。同时,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危机不惜大量销毁产品,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克服了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引导学生会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3.通过讲述罗斯福的故事,感知挫折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磨砺作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