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辨男女脉

辨男女脉

辨男女脉
辨男女脉

辨胎孕男女法

辨胎孕男女法古代对怀孕妇女,以脉象、腹形及两乳房而进行辨别男女胎的方法。如左手太阳浮大为男,右手太阴沉细为女;左脉疾为男,右脉疾为女;左乳房有核胀痛为男,右乳房有核胀痛为女;

论男女各由百脉齐到

氏言男女交合,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而男形成;阳精先入,阴血后参,而女形成,信斯言也。人有精先泄而生男,精后泄而生女者,独何欤?东垣曰∶经水才断一二日,血海始凈,感者成男;四五日血脉已旺,感者成女;至于六七日后,则虽交感,亦不成胎,

看回头知男女法

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盖男胎在左则左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左也。如胎在右则右重,故回首时,慎护重处而就右也。推之,于脉亦然。胎在左,则血气护胎而盛于左,故脉亦从之而左。疾为男左大,为男也。胎在右,则血气护胎而盛于右,

[卷一]辨男女脉法

左手实大是男胎。右手弦洪女孕来。两尺偏大分男女。命门滑实主怀胎。《女科秘要》

[卷二安胎上]胎辨男女法

人有孕三五月之间,令人摸之,上小下大,形如箕者为女。以女胎面向母腹,其足膝抵母腹故也。中正圆高,形如釜者为男。以男胎面向母背,其背脊抵母腹也。又妊妇左乳房有核为男,右乳房有核为女。又男动在三月,阳性早也,女动在五月,阴性迟也。是胎气钟

[卷一]男女辨

则种子者,当以男子为主。男子为主而交媾之时,又以百脉齐到为善,交媾能而百脉齐到,虽老弱易泄,亦可以成胎。若百脉参差,虽少壮康宁难泄,亦不能成胎。若男女之辨,不以精血先后为拘,不以经尽几日为拘,不以夜半前后交媾为拘,只以男女精血,各由百

[卷之上]试男女胎法

气血从左而左脉盛;发右,则血气从右而右脉盛也。丹溪以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为医人左右手,岂非智者之一失欤。但丹溪治产精微,恐无此失,大约以此诊男女之病而分顺逆,原非诊别男女也。《胎产心法》清闵纯玺公元1644-1911年

[卷二安胎上]脉辨男女歌

是男胎,右手浮弦女孕来,两尺偏大分男女,命门滑疾主怀胎。左脉带纵两个男,右手带横一双女,左手脉逆生三男,右手脉顺生三女。寸关尺部皆相应,一男一女分形证。诸阳为男诸阴女,指下分明常记取。(愚按,男左女右胎之所居,气血聚焉。故左盛则男,

欲知男女算法

先下夫年,次下妇年,仍下胎月,正月胎下算十二月,并取十二月算合数。仍除天一,又除地二,又除人三,又除四时四,又除五行五,又除六律六,又除七星七,又除八风八,又除九章九,单即男,偶即女,万无参差。

辨妊娠分别男女及将产脉法

欲知男女。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左右俱疾必怀二子。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必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必生二女。妇人右俱大产二子者。其脉如实状也。左右俱

浮为产二男。不尔则回女作男。左右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回男作女也。

辨男女以左右之脉

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俱疾为生二子。又曰∶左脉尺内偏大为男,右尺内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也。即阴搏阳别之义。尺脉实大,与寸脉殊别,但分男左女右也。又曰∶左脉沉实为男,右脉浮大为女。《女科经纶》

论成胎分男女之异

故夫男女同孕者,刚日阴时感,柔日阳时感,则阴阳混杂,不属左,不属右,受气于两歧之间者也。亦有三胎四胎五胎六胎者,犹是而已。或曰,其有男不可为父,女不可为母,与男女之兼形者,又若何而分之耶?予曰,男不可为父,得阳气之亏者也,女不可为母, 得阴气之塞者也, 兼形者, 由阴为驳气所乘, 而为状不一, 以女兼男形者

[卷下]分男女脉

男子尺脉常弱。(气有余为无事)女子尺脉常盛。(血有余为无事)经曰。女人反此背看之。(女要尺盛而寸弱。男要寸盛而尺弱。)谓之反此。断病亦然。童女脉。尺弱而寸盛。童子脉。尺盛而寸弱。男子若尺脉大而浮。名曰虚。必走精。女子若尺脉

男女脉位

戴起宗曰:《脉诀》,因男子左肾右命,女子左命右肾之别,遂言反此背看,而褚家以尺脉盛弱解之,褚氏又以女人心肺,诊于尺倒装五脏,其谬又甚。不知男女形气精血虽异,而十二经脉,所行始终,五脏之定位则一也,安可以女人脉位为反耶?丹溪朱震亨

男女脉位

祛疑说)戴起宗曰∶脉诀因男子左肾右命,女子左命右肾之别,遂言反此背看,而诸家以尺脉盛弱解之,褚氏又以女人心、肺诊于尺。倒装五脏,其谬又甚。不知男女形气精血虽异,而十二经脉所行始终,五脏之定位则一也,安可以女人脉位为反耶?丹溪朱震亨

男女禁忌

子日不针,未日不药。男忌除,女忌破。《异授眼科》

男女受胎时日法

凡男女受胎,皆以妇人经绝一日三日五日为男,仍遇男宿在贵宿日,又以夜半后生气时泻精者,有子皆男,必寿而贤明高爵也,若以经绝后二日四日六日泻精者,有子皆女,过六日皆不成子,又遇王相日尤吉。《外台秘要》唐·天宝十一年王

验男女法

遣妊妇面南行走,急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又验丈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丈夫脉左寸洪盛者是男,右寸洪盛者为女。《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 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 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 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 名为伤寒②。 注释】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 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 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②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乂伤寒, 不是泛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评析】本条讲太阳伤寒症的主症、主脉。 本条在太阳病提纲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伤寒症的主要脉症。不论已发热,或尚未发热,因风寒等外邪袭表,卫阳被郁,病初起就必然发生恶寒。 未发热不等于始终无热,只是因卫阳郁闭较甚,未能及时向外抗邪,而暂未发热,当卫阳郁闭到一定程度,发热自会表现出来。发热的迟速,固然与感邪的性质有关,而体质因素尤为重要,不应专责之于邪气。卫阳郁闭则营阴亦必郁滞,经气运行不畅,则身体疼痛;胃气被外寒所束,不能顺其下降之性,则上逆作呕;皮毛闭塞,肌肤敛束,则脉象浮紧。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子午流注与五脏六腑疾病

子午流注与五脏六腑疾病 *导读: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调理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

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都是"所知障"。学习时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养生方法。 附:子午流注简表

伤寒论(4.1.6)--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第四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一、 选择题 (一)A1型题 1.以下那一项,不属于少阳经系的组成部分: A.手足少阳经脉 B.腠理 C.手足厥阴经 D.三焦腑 E.胆腑 2.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由表入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既不同于太阳之表寒,又不同于阳明之里热,其病属于: A.表寒里热 B.表里俱热 C.表里俱寒 D.热郁表里之间 E.表热里寒 3.少阳伤寒典型的脉象特点是: A.弦細 B.弦大 C.浮大 D.沉紧 E.滑数 4.头痛发热者,不属以下病证: A.阳明 B.太阳 C.太阴 D.三阳 E.少阳 5.小柴胡汤原方中,重用达半斤的药是: A.柴胡 B.黃芩 C.柴胡、黃芩 D.半夏 E. 柴胡、半夏 6.柴胡证往來寒热,休作有時的产生机制主要是: A.血弱氣盡,腠理開 B.藏府相連,邪高痛下 C.邪氣与正氣相搏於胁下 E.正邪分爭于表里之间 7.阳微結与純阴結鉴别的要点是: A.头汗出 B.大便鞕 C.发热微惡寒 D.心下满,按之痛 E.手足冷,不恶寒 8.小柴胡汤 可用于治疗头痛发热 A.伴脉弦细者 B.伴大便干结者 C.伴小便不利者 D.伴汗出短气者 E.伴汗出恶风者 9.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发黄 A.伴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 B.伴腹微胀满,口渴,小便不利者 C.伴胁腹不满,发热无汗者 D.伴胁下满痛,心烦喜呕者 E.伴心中懊(恼),小便不利者 10.下列诸症,不宜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C.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D.太阳病转人少阳,胁下硬满,但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E.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 11.小柴胡汤证若病人咳嗽,其加减法为 A.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B.去半夏、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C.去人参、生姜,加五味子、茯苓 D.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E.去人参、黄芩,加五味子、干姜 12.应用小柴胡汤时,若病人口渴,其加减应为 A.去半夏加重人参、麦冬 B.去半夏,人参加至四两半,加括萎根四两 C.去半夏,加重人参,加五味子、括蒌实 D.去半夏、黄芩,加括篓根 E.去半夏、黄芩,加五味子、括篓根 13.柴胡桂枝汤证的病机不宜表述为: A.太阳少阳合病 B.少阳夹表证 C.少阳兼外寒证 D.太阳少阳并病 E.太阳未罢,始入 少阳 14.大柴胡汤证也可出现下利,其机理是: A.湿热下注 B.少阳兼阳明,壅热迫津下泄 C.胆气下迫 D.阳明燥结,热结旁流 E.气机下陷,清阳不升 15.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出现小便不利而渴的原因是: A.上热下寒 B.上火下水 C.胃热脾寒 D.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结 E.膀胱气化 不利 16.柴胡加龍骨牡蠣汤证出现胸满烦驚、讝語的原因与下列那项机制无关? A.胃热上蒸 B.心阳不宣 C.胃热上蒸 D.热扰心包 E.热郁少阳 17.热入血室证出现谵语的特点是: A.入暮乃作 B.入夜益甚 C.高热谵语 D.神昏谵语 E.动血谵语 18.头汗出,大便硬,心下满,手足冷者,宜用: A.大陷胸汤 B.柴胡桂枝干姜汤 C.栀子豉汤 D.小柴胡汤 E.茵陈蒿汤

《六病脏腑心法秘诀》古文版纲要

古典中医《六病脏腑心法秘诀》 通真子著【此乃教材提纲】详见经方临床与实践群 376471553 六病脏腑心法,破解中医之密,临床辩证之要,疗疾万病之本 前言 继承与发展古代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融合古今中医精髓,揭秘六病本源,独创“六病脏腑论”与《伤寒杂病论》珠联璧合,解决辩证论治之根本,临证迷茫之慧眼,辩证易明,用药精准,以临床应用为重点,以培养高级临床中医师为宗旨。 《六病脏腑心法秘诀》是在古代中医理论指导下独创的一套适合临床中医师的实用中医诊断治疗学,具有和教科书完全不同的辨证思路,是以舌诊、脉象、症状为重点,以六病脏腑辩证为根本,以症候为用药准则的一套完整的、易用的临床治疗学说。尤其对于疑难病,更加易于精准辨证和用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六病脏腑 六脏者,心、肝、脾、肺、肾、心包是也;六腑者,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是也,故称六脏六腑。脏腑内外之关联,证显之病机,规律之范围,为六病脏腑辩证之要也。太阳病,表及膀胱与小肠言也,少阳病,胆及三焦之证也,阳明病,胃及大肠所归也,少阴病,心与肾之主也,太阴病,肺脾所包也,厥阴病心包与肝也。 太阳病,以表证为主,言表之热,肿,体表之疾。 少阳病,以郁证为主,证见于上,头痛,口苦,咽干,目眩诸证。 阳明病,以痰证为主,证见于中,胃家之邪,躁狂,热咳,胸闷,腹胀痛诸证。 少阴病,以湿寒症阴虚为主,证见于中偏下,腹泻,妇人诸疾,小便不利,小腹痛疼,耳鸣诸疾。 太阴病,虚寒为主,证见于下偏上,腹满,下利,食不下,腰腿酸软,乏力,诸疾。 厥阴病,寒瘀为主,证见于下,便秘,逆冷,畏寒,寒热错杂之证。 至于伤寒感传,太阳、少阳、阳明之热,另有论述。 舌象要旨 自内经至伤寒论,皆有舌诊之论述,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乃最早之舌诊专著。陈楠序曰:敖氏抱独见之明,著《金镜录》一书,只以舌证,不以脉辨,其法浅而易知,试而辄效,诚千载不偶之秘书也。学医者推类以尽其余,则庶几矣。曹炳章《辨舌指南》曰:“辨舌质可辨脏腑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以舌脉诊六病,归而为诸病之源,俱万病之法规,脏腑之准绳,用药之尺度,处方之准则,愈病之根本。 舌之色,以查人体之气、血、寒、热、阴、阳、盛、衰;苔乃胃气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察五脏之寒、热、虚、实、痰、湿、瘀、郁。 六经即明,观舌之变,当知有表里之寒热,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血热血瘀,湿,痰,郁之分。诸证或互见,或轻重之别,临证当详辨。 下焦痰湿重,下肢及腹常有疾也;中焦湿重,则脾胃多病也。上焦痰湿重,则头有不适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 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 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 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133】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 【133】 展开全文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

药法。 陈修园:今试言结胸之因,并详其状而及其治。病发于太阳,太阳主外,宜从汗解,而反下之,则热邪乘虚而入,结语胸膈有形之间,因作结胸;病发于少阴,少阴主里,当救其里,而反下之,邪若结于下,则为脏结矣。今不结于脏,而结于心下,因而作痞。痞证发于阴,原无法下,不以下之迟早论也,其证治另详于后。而阳证之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试再由其因而更详其状。太阳之脉上循头项。今结胸者,气结于内,遂不外行于经脉,以致经输不利,其项亦拘紧而强,犹如柔痓反张之状。下之,令内之结气一通,则外之经输自和,宜大陷胸丸方。 张钱塘云:此言结胸、结脏之所因,而欲脏结之中,复又推言痞结,以见痞之同发于阴,而不与脏结同者,脏结结于下,而痞结结于上也。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结于上者,感上焦君火化也。 黄元御:承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来。(在太阳首篇)。 病发于阳,风伤卫也。风伤卫气,遏逼营血,而生内热,藏阴衰者,先作,以阳盛于上也。热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气受伤,升降倒置。胃土上逆,胆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刑克肺金,肺热愈隆。而皮毛不泄,经络之热,遂内入胸膈。经腑之气,两相拒格,硬满作痛,是为结胸。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

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犬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血管里头充血了, 血里头水份多了,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出汗并不太多,恶风,脉缓者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名为中风。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体痛,呕逆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脉阴阳俱紧者上下脉全紧,名曰伤寒。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内传少阳病,若躁烦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6条 当了太阳病,若发汗已误发其汗,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热由里往外蒸,身重身体有湿, 里面不实,多眠睡,鼻息必鼾热往上涌,语言难出热往上涌,白虎

汤证。 若被下者阳明病下而不伤人,但里头不实,下后脏气虚了,小便不利更伤津液,直视下药伤脏气,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失溲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若被火者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微发黄色一点血色都没有,剧则如惊痫发惊恐时瘛疭时常的抽。若火熏之黄褐色,一逆误下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指火攻,促其命期。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少阴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使经不传则愈。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是外邪侵犯少阳, 出现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为主证的疾病。 病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 病位:半表半里 病性:热证 少阳病治则:和解少阳 代表方:小柴胡汤 兼夹证:随证加减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火气为病” 火胜则苦,胆气上逆——-口苦 灼伤津液——-咽干 循经上扰清窍——-目眩 二、少阳病治禁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提要】论少阳中风证的症状、治禁及误治后的变证。 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下胸中,贯膈;手少阳之脉上耳后,人耳中,出耳前,止于目锐眦,其支者布胸中,络心包,下膈。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提要】论少阳病禁用汗法以及误汗后的变证与转归。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少阳病的证治 病程:五六日 往来寒热——正邪分争,邪胜则寒,正胜则热 胸胁苦满——少阳经气不利 神情默默——肝胆气郁,疏泄失职 心烦——胆郁,胆热扰心 不欲饮食——胆热胃虚,胃气上逆 喜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或然证:胸中烦而不呕——痰热结聚于胸 渴——津液不足 腹中痛——脾虚肝旺 胁下痞硬——水饮结聚于胸胁 心下悸,小便不利——水饮停留,影响及心

不渴,身有微热——表证仍在 咳——寒饮伤肺 处理: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辨治要点】 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方用小柴胡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提要】论少阳病的证治。 少阳病的发病机制与转归阳明的证治(97) 病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论发病 病理: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部位 结果: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 ——脏腑经络密切相联,病邪较重所致之症 治疗:小柴胡汤 药后反应:渴者——病转阳明 处理:以法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101) 【提要】论小柴胡汤的运用原则及柴胡证误下后的证治与机转。 伤寒或中风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四大主证之一)——说明证情的不典型性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 ——说明病程的曲折性 复与柴胡汤——再与小柴胡汤 药后反应:蒸蒸而战,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战汗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提要】论三阳证见,治从少阳之法。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提要】论少阳兼里虚寒证,治宜先补后和之法。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提要】辨阳明病柴胡证未罢的证治。 以下各种发热,不适合用小柴胡汤的是() A.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者 B.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C.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小柴胡汤证

医圣张仲景对于小柴胡汤的临证应用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方,小柴胡汤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过学习《伤寒杂病论》从医圣张仲景用小柴胡汤的症状来看,无论是太阳病、少阳病还是厥阴病等,有证便可投方,《伤寒论》101条所讲: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下面是有关于小柴胡汤证的条文都逐一列出,可以临床验证小柴胡方证: 一、《伤寒论》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1条):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3条):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一、肝脏脉病虚实 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胆为腑主表。肝为脏主里。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于日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于时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禁当风。肝部左手关上是也。关部脉来。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春以胃气为本。春肝木旺。 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 谓之贼也。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 虽病当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当愈。 反得缓而大者。是脾之乘肝。为土之凌木。为微邪。虽病不死。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平病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二、心脏脉病虚实 心象火。旺于夏。其脉如钩而洪大。其候舌。其声言。其臭焦。 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合。小肠为腑主表。心为脏主里。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背膊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心气

之虚也则宜补之。于四时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不已。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于日愈于戊己。 戊己不已。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于时日中慧。 夜半甚。平旦静。禁温衣热食。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寸口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夏心火旺。其脉浮洪大而散。 名曰平脉也。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之乘心。水之克火。大逆不治。反得弦而长。是肝乘心。母之克子。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是脾乘心。 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 虽病不死。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前曲后倨。 如操带钩。曰心死。真心脉至。牢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三、脾脏脉病虚实 脾象土。旺于长夏。其脉缓。其候口。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 其液涎。其养形肉。其色黄。其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胃为腑主表。脾为脏主里。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痿不收。善螈。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于四时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 起于长夏。于日愈于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于时日中慧。平旦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以泄之。甘以补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部右手关上是也。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也。长夏以胃气为本。 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大逆不治。反得微涩而短。 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当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克脾水之凌土。为微邪。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

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 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葛根四两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 将息,及禁忌法。 十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下可与之。 十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二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二三: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二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 二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

辨少阳病脉诊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辨证论治 Treatment of Shaoyang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概说Introduction 一少阳的生理 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胆与肝相表里,共主疏泄,参与脾胃的运化,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输布。三焦为水谷与气机升降的通道,并与厥阴心包经相表里。《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始也”。故三焦功能正常,气机得以升降,水道得以通调,于是周身安适,内外俱和。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为人体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职司升降和运转,故有“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为枢”之说。 二少阳病的病理 (一)少阳病的成因 太阳表邪内传 胆火上炎,经脉壅滞 少阳本经受邪 少阳病即可从太阳转入,也可有本经受邪直接发病。又因与厥阴相表里,当厥阴阳复,也可转出少阳。邪在少阳,胆火上炎,所以有口苦,胸满,寒热往来等证。 (二)少阳病的病位——“半表半里”。 (三)少阳病的病性——郁热 三少阳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 少阳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外邻太阳,内连阳明,所以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传阳明的过渡阶段,也正是这个缘故,少阳病常可外兼太阳,或内兼阳明。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病容易传入厥阴,反之,厥阴明复,又能转出少阳,因此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胆与肝一脏一府,肝胆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脾胃运化,有赖于肝木的疏泻、条达,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四少阳病的治法

少阳病不是表病,故禁用汗法;又不是里实证,故禁用下法;也非胸膈实邪,吐法亦禁用。只宜和解枢机法。 何谓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 戴北山:“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所以我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有“助正达邪”之意。 现在所谓的“和法”包括 和解少阳――小柴胡,蒿芩清胆汤,达原汤, 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少阳病的证治法为和解法,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 Outlin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Shaoyang Disease 一、辨少阳病提纲Outline of shaoyang disease [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提要]:少阳病提纲 [讨论]:少阳是指足少阳胆经。胆热上蒸则口苦,胆热伤津则咽干,胆热循经上扰清窍故目眩。临床上出现这些自觉症状,则知病邪以传入少阳。因为三者是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的标志,一般把它作为少阳病的审证提纲。 有人认为口苦、咽干、目眩非少阳独有,阳明病也可见到,如(189)“阳明中风, 口苦咽干,腹满而微喘……”:(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不同意提纲之说。我们认为,阳明病有它自身的主证,而口苦、咽干、目眩只是可能发生的兼证而已。阳明病热盛伤津,不仅口苦咽干,更突出舌燥烦渴;太阳为风寒在表,口不苦,咽不干,目不眩。少阳必见口苦、咽干、目眩三证,而无舌燥烦渴,表明病邪已离太阳之表,未入阳明之里,本条作提纲,还有一定意义的。柯韵伯:“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 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应以小柴胡汤之四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五轮五脏综合疗法

五轮五脏综合疗法 眼之能够视万物,察颜色,均赖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明确指出了眼与脏腑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之寒、热、虚、实皆可导致眼部多种有形或无形的病态反应:“心冷目昏气闷,肝冷时时泪零,脾冷隐涩难开,肺冷时昏光晕。”又如“心热血灌瞳人,肝热胬肉扳睛,脾热时时刺痛。”“大眦赤者则心实,小眦赤者则心虚。”在临床中,一轮之病往往并不是由一脏一腑的病变而引起的,如“倒睫拳毛由肺与脾而相博,风热有余,睑皮宽解,痰与气而相搏。”倒睫拳毛应属于胞睑肉轮之病,但实际病因不单与脾不运湿,气结痰凝有关,而且还与肺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留、风热外袭、腠理不密有关。因此,我们应当首先明确眼与脏腑的关系。 一、眼与肝胆的关系: 1.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与目,藏精于肝”。目为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所以,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质,也能源源不断的输送至眼,使眼受到滋养,从而维持其视觉功能。 2.肝受血而能视: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虽然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目为肝之窍,尤以肝血的濡养为重要。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 3.肝气通于目:肝主疏泄,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功能。气能生血,又能行血,凡是供给眼部的血液,无不依赖气的推动。《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色矣”。强调了只有肝气冲和条达,眼才能够辨色视物。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肝为泪”。泪液对眼珠具有濡润和保护作用。它的分泌和排泄要受肝气的制约,同样与肝的疏泄功能相关。 4.肝脉连目系《灵枢·经脉》说:足厥阴肝脉“连目系”。通观十二经脉,唯有肝脉是本经直接上连目系的。肝脉在眼与肝之间起着沟通表里,联络眼与肝脏,为之运行气血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眼与肝在物质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鉴于眼与肝在生理上有着以上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因而肝的病理变化也可以在眼部有所反映。所以,《仁斋直指方》又说:“目者,肝之外候。”概括了眼与肝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5.眼与胆的关系肝与胆脏腑相合,互为表里。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乃为胆汁。胆汁于眼,十分重要。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都要受肝的疏泄功能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人年五十,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在《灵枢》论述的基础上,《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更明白地说:“神膏者,目内包涵之膏液,……由胆中渗润精汁,升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涵养瞳神。此膏一衰,则瞳神有损。”由上可知,胆汁减则神膏衰,瞳神遂失养护。 二、眼与心 1.心主血脉,诸脉属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由此可知,心主全身血脉,脉中血液受心气推动,循环全身,上输于目,目受血养,才能维持视觉。 2.心主藏神,目为心使《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这里的“神”,是指人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实为脑的功能)。因神藏于心,其外用又在于目,故眼之能视,受心主使。《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又说:心神在目,发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能明视万物。此外,《素问·解精微论》还说:“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脏腑精气任心所使,而目赖脏腑精气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作者: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