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品推荐]关于高详解考改革的几个问题与解题

[精品推荐]关于高详解考改革的几个问题与解题

[精品推荐]关于高详解考改革的几个问题与解题
[精品推荐]关于高详解考改革的几个问题与解题

关于高考改革的几个问题

河南洛阳轴承集团公司第一高级中学李从如

一、为什么要进行高考制度的改革?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的科类划分、科目设置和高考内容的确定,对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和考生的复习备考具有多方面的重大影响,是高考制度改革中最为敏感的热点问题。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考试形式科学化、现代化即标准化考试改革。在高考的科目的设置上,先是实行文理分类、分别考核6~7门课程的科类划分和科目设置;在考试制度方面进行了中学毕业会考与高考分离的改革,推行在高中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文理分类、“3+2”的科类划分和科目设置;在高考内容方面,进行了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考查的改革。这些曾对高等和中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如文理分科带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特别是有些学校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考试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面,突出能力考查的力度不够大,每年只有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没有照顾到不同层次大学的需要及中学办学实际水平的差异程度,等等。

面对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面对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加大教育改革,以改革促深化改革,主动适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着力引导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现行的高考科目设置的“3+2”模式就显得不适应。必须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使高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

教育部学生司,基础教育司和考试中心在近一年联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并经教育部党组讨论通过并报给中央领导同志原则同意,并发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1999年3号文件)

二、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的自主权的三项原则,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深化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1、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将来不再分文理科;“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考试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根据目前状况,综合科目可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科综合或专科综合。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3+X”突出“3+综合”,“3”也要突出能力、突出应用。鼓励开展综合能力测试,以支持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全面学习、掌握中学阶段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形成较强的能力。

2、高考内容的改革。这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家教育部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深入、细致地进行这项改革。总体上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各个科目的命题都要体现这些要求。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高考形式的改革。积极探索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待条件成熟时实

施。

4、录取方式的改革。重点是实施计算机网上录取。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学籍学历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网上录取是高校招生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既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又可以节省人力、财力,并将带动高校招生考试其他方面的改革。

四、高考改革的实施分几步?

1、1999年广东省即试行“3+X”科目设置方案并将进一步完善;2000年将有六、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这项改革(1999年上半年公布具体方案)。2001年左右在全国推开“3+X”方案。

2、在天津市、广西自治区网上录取试点的基础上,1999年再增加六个省参加这项试验。2000年争取一半左右的省市建立网上录取系统;2001年基本建成全国招生网上录取系统。

3、1999年在全国对全部保送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为以后高考综合科目的命题积累经验。

4、继续深入进行考试科学与测量学的研究,进一步加强考试手段现代化建设,以不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五、“3+X”科目考试是怎样产生的?

高考科目改革是在高中九门必修课程会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有三。一是遏制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势头;二是减轻学生负担;三是防止学生知识结构的偏科现象。改革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四个‘3+1’科目组考试”。1991年,湖南、海南、云南(简称为“三南”)三省率先试行“3+1”的四个科目组考试,即一科目组考“语文、外语、历史、政治”;二科目组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三科目组考“数学、外语、化学、生物、”;四科目组考“语文、数学、外语、地理”,开考科目涵盖了九门必修课程,而实践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如应届生的升学率不如往届生高;不同科目组间不能公平况争;考生的学科知识仍然偏科;考生选择科目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的某些学科强项选定的,而较少考虑自己的的将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各学科都能平衡发展的考生降低了他们的录取机率。

第二阶段是“两个‘3+2’科目组考试”。1992年,鉴于上述情况,国家教育部对高考科目进行了调整,将“三南”地区的四个“3+1”科目组调整为文科、理科两个“3+2”科目组,即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文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和历史、政治”。1993年在部分省区开始实施“3+2”科目考试。1994年在全国各省都实行了“3+2”科目考试。经过几年的高考实践,发现这种高考科目的设置,仍然没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没有防止过早分文理科的现象,这样下去,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要进一步进行高考科目的改革。

第三阶段是“3+X”科目组考试。1999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新一轮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东省实施的“3+X”科目组,X为除语文、数学、外语外高中阶段所学科目(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中的一科或几科,具体由学生和高校选择确定,即X大于或等于1小于或等于6。这把“X”科目的选取权交给了高等学校和考生。也就是说,普通高中开设的九门修课全面开考,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或系科专业的特殊要求自由地选择“X”的考试科目。考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X”的科目和高等学校。广东省科目考试组的科目改革的设想无疑是正确的、美好的,其理论根据也是有的,而实施的结果也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1999年全国共有近476所本科院校在广东省招生,选择X=2的院校53所,仅占本科院校的12%,88%的院校选择了X=1。1999年广东省约有16.5万生,选择考X=2的考生仅有5637人。这里恐怕既有学校考虑到生源问题,也有学生“处于容易被录取”的思考问题,不管怎

样,从选择科目上看,“3+X”变成了“3+1”,这当然不是实施“3+X”科目设置的初衷了。

第四阶段是“3+X”突出“3+综合科目”的模式。2000年国家教育部已经批准广东省将在“3+X”科目改革者的基础上,将把高考科目改为“3+综合科目+特长”的新模式;在浙江、江苏、吉林、山西等省将实施“3+X”科目改革方案,X=综合科目。这两种模式,稍有不同,广东省的综合科目是指除语文、数学、外语以外的高中所学的所有科目的综合考试,特长是根据高校的专业(系)所设置的高考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高校的专业(系)。而四省的综合科目分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前者包括政治、历史和地理3门学科;后者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门学科。这种模式的高考科目设置其目的是要有效地防止高中学生的偏科现象,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中学教育更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五阶段是全国推行“3+X”方案。这个“3+X”方案已经和初始的“3+X”方案有了不同的含义。它更具有“3+综合科目”的特色。据消息说,2001年河南省将实施“3+综合科目+特长”的模式。

六、“3+X”高考科目改革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

高考科目的改革是我国教育考试制度上的一项重要改革,这个改革必须起码符合两个条件:(1)必须符合当前国际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潮流:(2)必须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教学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趋向于“个人化学习”。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每个学习者都有他的特点,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学习会获得最佳效果。而个人化学习要求实现三点:学习者的自控权,适应于每个学习者个人的课程,和学习者随时可获得对于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意见和辅导建议。“个人化学习”正是代表了当前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方向。至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正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而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按照社会的需求规律进行公平竞争,市场的选择和有序的竞争正是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

“3+X”高考科目改革的意义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五点:(1)是开放性和高校、考生的自主选择性。这迎合了“个人化学习”的“自控、适应和反馈”三点要求。(2)打破了原来高考的文理分科的界限,学校对各专业选考科目更加合理,考生也可以跨类报考,这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边缘学科不断产生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同时,“3+X”的实施为高校专业的发展、文科交叉渗透所需要的考试科目提供了选择的可能,这种可能是在以往的考试科目设置中无法实现的,如在“3+2”模式中,考文、考理,考生只能两者选一,而实行“3+X”,考生不再受到限制,只要有能力,可以进行跨类报考,使有能力的考生得到充分的发挥。(3)“X”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可视素质教育的需要增加它的内容。如增加综合科目考试、专业技能考试等等。(4)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在招生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在招生计划、选考科目、录取划线(包括综合分的最低控制线和“X”的资格线的确定)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权。(5)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防止偏科,可更好地发挥高中毕业生的个性特长。

七、怎样全面、正确理解“3+X”方案?

实行“3+X”高考改革首先必须将认识统一到教育部1999第3号文件上来,按照文件所提出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步骤进行,并注意走出以下误区。

第一个误区:“3+X”使中学生更加偏科。

有的人认为,高校考什么,中学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原来考“3+2”,还只是偏文或偏理两类,而现在“3+X”,就有可能出现六种偏科现象,使偏科现象更加严重。有的中学甚至在高一就开始按科类分班教学,而有的学生则声称:只学自己要考的科目,其他科目不上课、不学习。正如上所述,“X”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可以是“大综合能力+特长”,这也是河南2001年要采取的高考科目的设置。所以,如果只学自己要考的科目,学校不会

这样去做,我们学生更不能这样去想,要胸怀大志,树立为国而学的理想,努力学好每一门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为自己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第二个误区:“3+X”改革要减轻学生负担。

高考既然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就意味着存在竞争。学生学业负担重,实际上是一种升学压力大的具体体现。在我国社会经济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仍远未能满足人民群众升学的迫切需要。在同龄人的高校入学率只有9.1%的情况下,以及我国“儒家”文化传统观念影响和现实社会实行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越来越突出的“学历化”倾向情况下,“学而优则仕”依然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推动力,上不上大学,是人生泾渭之分,高考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就业竞争的开始。依靠高考科目改革来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目的只不过是一种奢想。无论是考“3+1”还是考“3+6”,对于学生来说,要在竞争中获胜,其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是一样的。不可否认,少考一科,在精神上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只起到某种心理调节作用而已。只有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同龄人的入学率提高,供、需矛盾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才成可能。

第三个误区:“3+X”等于“3+1”。

高考科目改革“3+X”本意不是“3+1”,而“3+1”只不过是“3+X”的一种形式。以后的高考科目设置上国家教育部一定会在“X”的内涵和外延上做足文章的。

第四个误区:综合学科意味着有关综合科目的地位下降。这实际上是怎样正确对待综合学科的问题。与以前单一学科的考试相比,综合科目的考试在考试目的、能力目标、内容范围、题型及分值等方面都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试卷部分由每科的150分减少到3个科目共260分,不少教师认为这些学科的地位已经在下降,有些任课教师甚至产生“失落感”,以为从此“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有教师产生“解脱感”,觉得3个科目合在一起,成绩好坏又难分你我,就可以“鱼目混珠”。显然,失落感受会使人放弃追求、进取,解脱感更会使人淡化责任,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高考改革的深入。

第五个误区:综合考试意味着综合科目教学要求的下降。有的教师以为教学内容的减少必然带来教学要求的下降,其实,综合考试既是“综合能力测试”就有其自身的特点。同现行高考侧重于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考核相比,“综合能力测试”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注重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因此,就总体而言,这些学科的教学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

第六个误区:综合能力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加深。有的教师认为,既然综合能力是比学科能力更高要求的能力,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学科知识就要比以往挖得更深,教学的难度也就要相应地有所增高。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错误认识。其实,“综合能力”更多强调的是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对于知识内容的要求,不是提高,相反是有所降低。我们所指的能力提高,主要不是教学内容的加深,而侧重于知识的拓宽与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如何处理知识点的问题上,我们提倡“广积粮”,反对“深挖洞”。

第七个误区:“3+综合”代替“3+2”意味着“3”的教学保持不变。高考改革用“3+X”取代“3+2”的科目设置,其中。语数外仍稳定在“3”的位置上,说明其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作用;而数学不分文理卷,则反映了这些作用被进一步强化。高考改革提出对“一般能力”的考查,而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对“一般能力”的培养,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形成、发展,也是以“一般能力”为前提的。因此,语数外的平时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当然,这种加强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增加课时,加深内容,而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第八个误区:以“能力立意”代替““知识立意”意味着基础知识无关紧要。知识与能力是

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又反过来影响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测试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的,没有知识空讲能力,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是把知识排除在能力训练之外,而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八、为什么录取分数线由“3”科综合分和“X”资格分组成?

一直以来我们高考都是采取将所有考试科目的总分划线进行录取,这是不科学的。“总分”顾名思义即多个分数之总和,但是在统计学中,要对掌握的数据做“总和”统计却必须有个“分类”的前提,也就是说,同类数据相加的总和才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高考总分相加”,如理科,是将语文分加上数学分加上英语分加上物理分加上化学分,这算什么?理科能力?80分语文加30分数学加90分英语加30分物理加30分化学总和是260分“理科能力”?这和30分语文加70分数学加20分英语中70分物理加70分化学总和同样是260分的“理科能力”一样吗?本来这若干种能力之间并不具备可加性,因此加出来的总和显然是不科学的。

此外,考试试题的难易,直接影响了试卷的得分高低,几个不同考试科目的不同难易的试题所得出来的成绩,其哪一科容易,哪一科题目就容易拿高分,则其在总分中所起的作用就大,这必然就会导致每一年的高考“总分”所体现的”能力价值“随各科试题的难易不同而转变,这是与我们公平录取想要参照的”学科总能力“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另外,还有权重的问题等,这里就不再讲了。

而“3+X”要求用“3”科综合分和“X”单科分划线录取,是“3+X”改革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就是要求考生既要有扎实的文化教育基础(语文,数学、英语),以要有突出的专业基础(“X”科目)才能够上大学。。其次,“X”资格分的划定,表示由大学决定“X”科的录取标准,这更进一步体现了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划线方式必须贯彻三条原则:一是必须体现“3+X”的本质;二是要体现高校招生的处主权;三是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同时也要考虑可操作性。今后,划线方式还要继续完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恐怕逐步要过渡到以单科成绩等级划线录取考生。

九、高考综合能力测试测什么?

综合科目

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这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防止中学过早地分科、偏科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中学生是有个性的,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可以有文科倾向的综合能力测试,称作文科综合;也可以有理科倾向的综合能力测试,称作理科综合;还可以有不分文理科的综合和专科层次的综合。

同现行大学入学统一考试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核相比较,“综合能力测试”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的局部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就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言,现行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各个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主要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测试”所涉及的知识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测试目标

(1)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2)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 测试内容(含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经济、哲学、政治等学科)

(1)了解基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现象,规则、定律、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

(3)能通过简单实验观察自然现象;较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

(4)能认识数据、公式、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发现相同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的区别;能把握不同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5)根据图表、数据解释说明有关概念或能图示相关概念。

(6)能阅读、理解、选择、使用适当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和解释相关问题。

(7)能通过数据、图表等到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

(8)能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变化发展的原因;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9)能根据事实作出科学的和有效的判断、归纳、推理。

(10)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11)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从以上的测试目标和测试内容可以看出:“综合能力测试”则以观察事物的全面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学科知识的渗融性、基础要素的宽广性、科学方法的交互性、审视角度的多元性、社会与自然的相关性以及探究未知的创新性,构建了崭新的考评载体。这对于信息时代教育目标的实现将产生意料之中的正反馈作用。这一点是综合测试的时代要求。

基础科目

1 语文

语文科着重测试写作、阅读和语言表达三项能力。(1)写作能力包括语言思维的综全能力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见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2)阅读能力包括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辩别和筛选文章中重要信息,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初步的鉴赏和评价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规范:语言运用符合语法规范;简明:辨别和清除语句中多余的词不达意语和句子;连贯:语言运用中上下文文意的衔接连贯。得体:语言运用符合场合、对象的要求。

2 数学

数学科的考试,测试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科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科的能力要求为:

(1)逻辑思维能力: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推断;以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2)运算能力:会根据概念、公式、法则,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和变形;能分析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3)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画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形。

(4)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

3 英语

高考英语科以考查考生的语文交际能力为主,同时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语言交际能力一般是指在特定语言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这四项中,听和读为接受能力,说和写为产出能力,听和说、读和写又可以构成互动能力。目前,仅听、读和写为高考考生的必考内容,说则依据各高校的要求而定,一般说来外

语类考生必须参加说(口语)的考试。

听力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听懂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简短对话或独白;阅读部分要求考生能够读懂简单的通知、介绍和广告及通俗易懂的英文书刊或报纸;写作部分要求考生在熟悉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可以用英文与外国人交流,包括交换特定的信息,诸如:时间、事件、地点等。语言知识部分要求考生能够适当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

十、1999年的全国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有什么特点以及对高考综合能力测试有什么启示?

从保送生的综合测试题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涵盖的全面性。10个题含盖了高中阶段的各学科的知识(除外语)体现了社会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充分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素质。从试题内容看,任何一道题都有可以说是课内学过。课本上见过的,但又必须通过学生的分析、综合才能解答,这种分析和综合素持应较其他学生高一个档次的。

(3)全面考查中学阶段各科综合能力。试题中没有一题属于纯粹某一学科的试题,各学科交叉渗透是试题的一大特点。这对于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知识相容及渗透能力十分有利。(4)试题中较侧重考查学生对一些重大社会性问题的关注。如1999年的试题就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出题。还有多道题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及热点问题等。

(5)试题中重视考查学生对问题对矛盾的分析与综合及解决的方法,而较轻计算的过程。全试卷中凡涉及运算的题目,都不复杂、不繁琐的特点,但方法不对是无法解答的。呈现出与欧美发达国家考试试题相接轨的发展态势。

综合以上的几个特点,试题给我们如下的启示:

第一、保送生是每个学校的优秀生,综合测试水平要高一些。而一般的高考是大面的选拔,综合的程度可能不会太高。但无论如何,学科间的综合交叉与渗透,利用多学科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高考改革的趋势。这一点从1999年的高考题中已有所体现。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在掌握学科能力方面要多下功夫。

第二、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复合型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必须更新知识,必须学习和掌握新兴的和新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不仅对本学科的知识要精深,而且还要旁通其他学科知识。

第三、学生要多接触社会,扩展视野,关心国内外的重大时事。

在这里还要请大家注意:不能误认为:保送生的综合试题即是高考综合学科命题的例题。综合能力测试是1998年在五省市保送生试验基础上,1999年推向全国保送生测试的一种考试,但我们绝不能将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原封不动地推到“3+X”中去。这是因为“3+X”的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机械地认为保送生的综合试题即是高考综合学科命题的例题,这势必对学生产生一种误导。实际上,作为试验阶段,其综合程度或难度也不会太高。当然,保送生的综合试题作为一种命题思路,对其进行认真分析还是很有启示的。

十一、“3+X”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 导向性。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机制下,高考客观上起着“指挥棒”作用,“怎么考,就怎能么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关系。有人说,高考造成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现象。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就是从“三个有助于”出发,发挥其积极的导向功能。

2 探索性。从上面的“3+X”方案的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它是我国高考改革中的一个步骤,高考方案的完善必定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3 综合性。“3+X”方案中的“X”包含着“综合科目”,它不仅体现学科内的综合而且还有跨学科的综合,在语数外三门学科中,其综合性也将逐渐加大。

4 应用性。“综合科目”的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在中学所学这些相关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它主要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和方法,既要引导学生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实际问题材的归纳、思考,形成新的认识,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 开放性。高考改革中“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这种试题必然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高考命题将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依据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各学科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同时,为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高考试题的答案将增加开放性,有的题目不定标准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可以自由发挥。

十二、怎样理解“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在学科中“能力”和“素质”的内涵是什么?

整个高考制度的改革要坚持“三个有助于”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就很高,希望他们教会学生们:做人、求知、办事、健体,而学生们则要努力学会这么做;以老师为主导,把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课程体系建立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理论与实际、动脑与动手、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求得德、智、体全面发展。高考内容的改革应由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了什么,转向主要是检验和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进入高校学习的能力。当前高考采用纸笔形式的测验方式,由于它的天然局限性,不可能考查中学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而只是在中学文化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侧重考查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一定能力。这些能力也包了学生的文化科学修养和素质。

十三、“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有什么区别?“能力立意”的含义是什么?

传统的命题方式是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即更多地考虑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设计问题情境,一道得到肯定的题目往往包含着比较系统的知识内容,是否考到重要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覆盖面的大小也常常作为衡量一道题目是否成功的标准。将“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主要表现在命题的出发点发生转移,“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的出发点在于问题本身而不是知识内容,考察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掌握知识的完整程度,学科知识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

关于“能力立意”具有丰富的内涵,有许多方面值得探索。但是从命题的“能力立意”至少有以下一些含义:

1 “能力立意”要求涉及到的知识是最基础的学科知识。由于综合考试的特殊性,要在没有相应的综合学科基础上设计涉及几个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型题目,在内容和范围选择上应该与单一学科有不同的特征。综合题目涉及的内容不应过分超越各科教材,要以教材的最基本知识为出发点。

2 实际问题作为题干是“能力立意”的着眼点之一。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这际问题不只是单个学科的问题,本身包含了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这是取之不尽的命题资源,关键在如何选择问题、采用怎样的命题技巧加以组合。

3 “能力立意”要让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无利可图”。机械训练需要有大量的可供训练的类同的题目,由“能力立意”编拟的题目很难进行相似的知识的变换,强化训练也只能着眼于思维方式,而不是放在知识概括上。

4 “能力立意”力图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就学科教育来说,这种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觉地感受到仅靠简单的知识内容训练不能有效地提高考试成绩,只有通过规范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并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来扩大知识面。设法提供学生更多现实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能萌生发现问题的冲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考试成绩。如何做到考试成绩好差与是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相一致,应该是“能力立意”的最大目标。

十四、怎样理解“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大纲”是教学依据,按照大纲编写的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向导,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大纲中所要求的能力。考试内容应与新教学大纲的要求一致,根据教学大纲进行命题。从这点看,命题仍然以《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教学目标要求为依据,这是“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并不是说综合考试是超纲考试,而是指高考既要“遵循大纲不能超纲”,又可以“不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考核”。因为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如通过创设新情景,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是很难在大纲教材中加以明确界定的。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依据教学大纲命题的原则,又要反对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单纯的死记硬背,而强调综合的运用能力。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的覆盖率,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当前已为大多数人接受了的信息迁移题,已经是突破了大纲的限制,考生没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给出信息的方式使考生形成新的知识网络,这种题型既考查了考生的自学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其它诸种能力。但是,这是不是就够了呢?需要在测试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究。这是一个应该通过反复实践升华到理论的新课题。

我认为:在将来的《考试说明》中应当给出“不拘泥大纲”的说明,特别是对知识的范围作明确的规定,以免考生备考无所遵循,也让广大中学教师心中有个“普”。

十五、“3+X”对当前的中学教学有没有不利的影响?

既然“3+X”改革的本质不仅仅是考试科目的重组,就必然会对中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至人们感到“中学的教育秩序有些乱了”,“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了”。必须看到,一个改革的推出,必须导致对原有的秩序和结构的一种革命。问题是这个革命是否符合真理,是否适应了教育发展的现代化潮流。如果,这种“乱”从系统论的角度说,只是一个从“无序”到有“有序”的重构过程,是前进中的必然。

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学生最充分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尽管“3+X”改革才刚推出,它的良好效应已经初见端倪了:教育领导部门提倡良久的高中必修、选修、活动三大块课程的思想和操作被迅速重视和自觉执行起来了;广东省大多数高中1999年就开学取消了持续20多年的文理分班,报纸如是说:“高中教育要提高规模效益”的呼声从政府的行政命令变成了中学校长的发自内心的需求;“高中会考必须提高信度,严格质量才能保证中学教学不偏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高中教学出现了大班教学、个别辅导、实验教学、自学等多种形式同进并举的情景;由于“X”课程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对教师的教学法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平行班的选修课,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将面临无人来上课的局面;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能力也开始受到了检验,传统的、单纯应试教育的观念受到了挑战等等。这些无一不是显示出这场改革对中学教育的深远影响。而那种限制学生学习,有意无意去引导学生只是偏重某科学习的思想和行为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反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省。所以,要说“3+X”对中学教育有影响,那也是正面的影响,极积的影响。

十六、“3+X”对高等教育有什么影响?

对高校的影响主要是,有助于高校的选拔新生和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

首先,“3”和“X”和科目确定是经过充分征求高校的意见。其次是“3”和“X”科目的分数线划定也充分体现了高校自主权的扩大,这样更便于高校对考生基础文化知识和特长的水平审核。

十七、高招分两次考试,是怎么回事?

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3号文件中已明确指出:“现行的一次性全国统考暂时不变。积极控索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了待条件成熟时再实施。”即在高考一年分两次,一次在秋季,一次在春季。这样就给了考生多一次竞争机会,使高考更加公平合理。尽量减少偶而一次失误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遗憾。对于国家来说也减缓了升学的压力。在2000年春季已在北京和安徽开始实验,从考试和填报志愿情况来看还有些方面不尽满意,但必定开始进行实验,我们相信通过实验和控索总结,将会不断地完善两次高考的。

十八、高考录取如何进行网上录取?

录取方式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内容之一,重点是实施计算机网上录取。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学籍学历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网上录取要做到信息编码统一、考生基础信息统一、同级界面统一、高校录取工作软件统一,并且能同其他环节顺畅衔接。网上录取是高校招生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既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又可以节省人力、财力,并将带动高校招生考试其他方面的改革。

普通高校招生计算机网上录取,继续执行并完善“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工作体制,其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提出调阅考生档案材料数、录取与否由学校决定,遗留问题由学校负责处理;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实行监督。其中,考生档案材料及其电子化的部分(电子档案),由各省(区、市)招生办公室向高校提供。

教育部统一领导和协调节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工作,统一研制和维护网上录取系统,统一颁布信息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在本省(区、市)范围内统一组织和实施网上录取工作。

高校根据各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划定的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考生人数及在当地的招生计划数,确定本校在当地调阅考生电子档案,调档比例一般不超过计划数的120%。高校不得退掉第一志愿符合条件的高分考生而要求调阅非第一志愿的低分考生档案,不得拒收符合条件且服从调剂的非第一志愿高分考生。

高校在审阅考生电子档案后确定拟录取和拟退档的考生名单。拟退档的考生名单应按有关省市招生办公室的规定按时提交,超过时间或不按规定提交的省招生办公室有权回收所发出的考生电子档案,并从低分到高分代为退档。

高校在录取期间需要调整招生计划时,要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方式提交各省(区、市)招生办公室,各省招生办公室应及时予以答复。

高校在有关省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上经调剂仍无符合条件生源的,可决定减少在该省招生计划。

高等学校将拟录取的考生名单提交各省招生公室,经各省招生办公室审核备案后,形成录取考生名单。为便于各省招生办寄发录取通知书,高校可在录取考生名单形成后,填写录取通知书并及时寄送有关省招生办公室;也可于录取工作开始前,将录取通知书寄送有关省招生办公室并委托其代填写。

在录取前,各省招生办公室应将由国家下达并经本省招生办公室向社会公布的年度招生计划提请有关高校核对,在录取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的招生计划,录取后检查、复核高校是否全面完成招生计划。

各省招生办公室对高校调档分数、执行招生政策规定等录取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确有违反

国家招生政策规定的问题,须提请高等学校复议,高等学校应予纠正;必要时,可由各省招生办公室纠正。各省招生办公室负责将录取通知书寄送考生本人,或代高校填写录取通知书并寄送考生本人。

录取工作结束后,各省招生办公室应将录取考生名单(盖章)、新生档案材料、以及代发录取通知书的存根等一并寄送有关高等学校。

各省招生办公室在当年招生工作结束后,应向社会公布各有关高等学校在该省录取考生的总人数及平均分等。

十九、网上录取有哪些好处?

实现网上录有以下几个好处:

(1)网上录取实现了“足不出户”的远程录取方式。高校可以在学校用一台计算机,输入指令就可以录取到填报本校志愿的学生,学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录取杈。它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考生档案电子化,并通过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传送给招生院校。招生院校通过计算机调阅考生的电子档案,提出拟录取意见和退档意见,由省市招生办公室进行审核批准-----所有这些交流,都是通过计算机网来进行。(2)网上录取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网上录取,计算机“认指令”而不“认人”,投档和阅档过程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按照总分和单项控制线设置的投档条件一旦设定,系统将以录取院校为单位自动生成投档单,并按分数高低自动排序,分数低的根本进不了阅档视线。在这里,“塞档案”行不通,“递条子”没市场,高考录取过程中的一些不正之风可以最大限度得以避免,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开放式录取。所谓全开放式样录取,包括两个层面的远程录取、现场录取投档与阅档过程无纸化。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系统设置了三层防火墙,并运用了多种防护措施,大量的加密、压缩也不是采用流行的工具软件。不必担心“黑客”的造访。计算机的科学、严密、规范和安全确保了其严格按照规定投档,每一个操作都将被记录在案,每一个数据都不能被改动,在计算机上所有操作都会受到监督,以往的“条子”自然失去了作用。(3)学生、学校、省市招办三者之间的关系变了。在当前的录取体制下,省市招办在录取工作中实际上代替政府职能。管理学校的录取工作,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在某种意义上充当裁判的角色。当实行远程录取后,录取的最终决定权放在学校,省市招办的主要职责转变为为考生服务(组织考生的所有数据)和为学校服务(将这些数据提供给学校)。那么,学校的录取工作要受到高招办及教育部等部门的监督。(4)网上录取大大提高了录取的效率。以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到远离学校的外省的高招现场去录取。实现了网上录取后就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减少了招生院校的经费支出。举个例子。南开大学1998年在天津招收600名新生,分布在50多个专业,学校配备了4台计算机,组织了10名工作人员,一天多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录取工作。而在往年,这项工作至少需要30多人到录取现场工作三天才能完成,且还要花费一笔食宿费,这还不算到省外招生。有人粗略计算,实现网上录取,所花的费用只有以往的费用的1/21--1/50。

总之,远程网上录取,改变了学校的决策地点,使决策过程公开化。决策地点的改变和决策过程的公开,势必导致省市招办职能的转变,最终将导致录取的决定权最大限度地放给学校。实施网上录取是一项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有相应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而且还要求考生信息标准的规范统一、录取管理体制及制度方面的调整等等,因此需要有一个努力过程。1998年,教育部在天津和广西进行了网上录取的试点工作,由于处在试点阶段,受工作经验、网络传输速度等因素限制,大部分是在近距离的“局域网”上进行。从局域网到远程录取,还需要一个过程。根据教育部的安排,1999年,北京、上海、辽宁、四川、重庆、湖北、云南、等省市加入网上录取的试点行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12所院校与天津、广西、北京、上海、四川、辽宁、湖北等7省市之间实现完全的网上录取。2001年建成全国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初步打算河南省在2001年要实

现网上录取。

二十、网上录取需要规范的内容有哪些?

网上录取需要规范的内容是:

1、统一信息标准:今后的考生的信息可能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为录取依据的基本信息,另一部分是考生的背景材料。2 、使用统一的分数制度:目前在录取工作中,大部分省市使用原始分,少数省市使用标准分。将来在全国范围内远程网上录取,两种分数制度并存肯定不妥。将来可能要全国统一使用一种分数制度。3、统一划定每所院校所在的录取批次。

4、志愿设计:规定每批次充许填报的志愿数。

5、划定全国本科的统一录取时间。

6、统一的投档规定。对投档比例、时间、退档记录、计划调整办法等作出统一规定。

7、公开信息。统一规定录取过程中何时通过何种方式在何地公开何种信息。

二十一、高考外语听力怎么考?

1999年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3号文件规定,在推进“3+X”科目设置方案的进程中,“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经教育部批准,1999年广东省首先采用含听力部分的高考英语试卷。浙江、河南等省也将对考生增加听力测试。长期以来,语言工作者一致认为,听、说、读、写是语言交际能力中不可或缺的四种技能。近二十年来在国际外语教学界发展起来的交际性语言活动模式,将语言技能描述为产出、接受、互动和中介活动四种能力,其中的接受能力是指“听”和“写”;而互动能力是指“听”和“说”,或“读”和“写”。从中不难看出,“听”在整个语言交际能力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外语试卷中应该含听力部分,这不仅仅出于理论方面的考虑,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实际的需要。每个人学习外语,都出于某种需要。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以前,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有限。由于改革开放,国内各行各业与国外的交流频繁,外语已成为对外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形势下学外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必须全面发展,才能满足实际需要。

高考外语试卷中增加听力部分将会对中学外语教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中学外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高考外语试卷中有必要增加听力部分。由于英语学习者多,故英语比日、俄等语种先行一步。

高考英语测试命题的依据是:1993年推出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即是现行高中教材的教学大纲。

高考英语试卷中听力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听懂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查要点主要为:理解主旨要义;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对说话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作出简单的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该部分由两节组成。第一节共5小题,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5段简短对话,从每题所给的3个选择项中选最佳选项。第二节共15小题,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5段对话或独白,从每题所给的3个选择项中选出最佳选项。第一节中的录音材料因长度较短,每段仅播放一遍;第二节中的对话或独白因涉及内容较多,每段均播放两遍。

各问题在试卷上印出,不在录音中播放。听力考试进行时,考生可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听力部分结束前,考生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该部分所需时间约为20分钟(含转涂时间)。

教育部高考改革小组在2000年向各省提供3种高考英语试卷:不含听力的高考英语试卷;听力部分占全卷权重13%的试卷和听力部分占全卷权重20%的试卷。同时单独提供含听力部分高考英语试卷中的听力部分(含录音母带)。各省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各种试卷中任选一种。

二OOO年三月二十日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职能逐渐扩展,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审计理论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审计“免疫系统”论就是从这一进程中凝练出来的。

高分子物理部分复习题.doc

高分子物理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构型、构象、柔顺性、内耗、等同周期、假塑性流体、 远程结构、近程结构、末端距、聚集态结构、液晶、 取向、嫡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应力松弛、蠕变、杂链高分子、元素有 机高分子、键接结构、旋光异构、均相成核、异相成核、时温等效原理、粘流态、玻璃化转变温度、 二、填空题 1.聚合物的粘弹性体现在具有 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三种力学松驰现象。 (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包括________ 、和o (1.5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橡胶、塑料和纤维使用的聚合物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4. ________ 材料一般需要较高程度的取向。 5.某聚合物试样中含两个组分,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1X10“ g/mol和 2X105g/mol,相应的质量分数(w)分别是0.2和0.8,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多分散系数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分子链的柔顺性越大,它在溶液中的构象数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均方 末端距越 _____________ O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橡胶的高弹性的特点是:(1)弹性模量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形变量很 _____ ; (2)形变需 要 _______ ; (3)形变时有________ 效应。 &制备高分子合金的方法有()和()o 9.随着聚合物结晶度的提高,其弹性模量_____________ ;随着结晶聚合物分子量 的增加,其熔点________________ ;随着聚合物交联程度的提高,其弹性模 量___________ O 10.PE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69°C,但用它制造的可乐瓶和矿泉水瓶在很低的温度下却还 有很高的抗冲击性能,主要是由于它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还存在

高分子物理考研复试题及答案

判断题 1 结晶性聚合物不一定总就是形成结晶聚合物(√) 交联前的线性聚合物就是结晶性聚合物,交联度不太大时,有结晶能力,但随交联度增大,结晶能力减小;当交联度太大时,丧失结晶能力 需要结晶条件 5、不能通过改变高分子的构象提高高分子的等规度。(√) 高分子的等规度就是由分子的化学结构决定的,要改变改变高分子的等规度必须改变高分子的构型。 06年判断题: 1、双酚A型聚碳酸酯就是结晶性聚合物,所以一定形成结晶聚合物(×) 原因:交联前的双酚A型聚碳酸酯聚合物就是结晶性聚合物,交联度不太大时,有结晶能力,但随交联度增大,结晶能力减小;当交联度太大时,丧失结晶能力 需要结晶条件 8、尼龙1010,尼龙66,尼龙610这三种尼龙熔点最高的就是尼龙66(√) 氢键密度 1影响高分子柔顺性的因素有哪些?聚乙烯单个分子的柔顺性很好,为什么高聚物不能作为橡胶使用而作塑料用? 答: (1) 影响高分子的柔顺性有那些因素: ○1高分子主链结构中键长越长,键角越大或含有孤立双键,单键内旋转

越容易,高分子的共轭双键,芳杂环,典型刚性键,高分子的柔顺性较差(体积) ○2侧基的极性越大,柔顺性越差,若含有氢键时,柔顺性更差,侧基的刚性越大,柔顺性越差,但沿主链刚性侧基密度增大,柔顺性更差(体积) ○3分子量越大分子链的柔顺性越好 ○4高分子发生交联,交联度不大时,对柔顺性影响不大,交联度太大时,分子链失去柔顺性 ○5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决定高分子的柔顺性能否表现出来 ○6温度越高,外力越大,分子链的柔顺性越好;外力作用速度越大,分子链的柔顺性越难表现出来,加入溶剂,分子链的柔顺性较好,但还与外界条件有关 (2)对称,柔性越大,分子结构越规整,但同时结晶能力越强,高分子一旦结晶,链的柔顺性就表现不出来,聚合物呈现刚性,聚乙烯的分子链就是柔顺的,但由于结构规整,很容易结晶,失去弹性,所以聚乙烯聚合物能够作塑料用不能作橡胶用。 2、作出下列高聚物的温度—形变曲线,标出各特征温度,并简要说明。 (1)自由基聚合 的聚苯乙烯:试样B的分子量适中,试样A的分子量较小。 (2)聚乙烯:试样A的分子量适中,试样B的分子量很大。 PS为非晶高聚物,分子量小的高弹平台很短或没有高弹态。PE 为结晶高聚物,分子量小的没有Tf,分子量大的有 3、分子结构,分子量与外力作用时间如何影响高聚物的粘流温度?

GRE逻辑题的解题技巧—削弱结论型题目

GRE逻辑题的解题技巧—削弱结论型题目 根据GRE逻辑题的题目类型,将其划分为五类:支持结论型,削弱结论型,分析逻辑结构型,得出结论型(推断题),和解决矛盾型。接下来重点介绍GRE逻辑题削弱结论型题目的解题技巧,大家好好进行复习吧,以便更好冲刺GRE高分。 GRE逻辑题中削弱结论型题目与支持结论型题目非常像,当然它们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著的,一个是削弱结论,一个是加强结论。削弱结论型题目回忆很多的形式出现:Which of the following, if true, most seriously weakens the argumen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f true, could present the most serious disadvantage of XYZ Corporation’s new marketing initiativ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f true, most strongly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drug treatment will NOT be successful? 几乎所有削弱结论型题目的正确答案都会挖掘出论证中出现的一个错误或者破坏论证中的假设,又或者直接否定结论。其错误答案也具有一定的特征:第一点就是与结论无关,很多错误的答案与前提条件有关,但是与结论无关,不正确的答案只是提供一些与前提条件相关的不必要信息;第二点就是答案的方向错误,一些错误答案事实上支持结论。 同支持结论型题目一样,你需要记住的是逻辑论证中既会有结论,也会有相反的结论。 下面列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The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for airport runways and air traffic control require immediate expansion to accommodate the proliferation of new private, smaller aircraft. The Federal Aviation Authority (the FAA) has proposed a fee for all air travelers to help fund this expansion. However, this fee would be unfair, as it would impose costs on all travelers to benefit only the few who utilize the new private plane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f true, would allow the FAA to counter the objection that the proposed fee would be unfair? A. The existing national airport infrastructure benefits all travelers. B. The fee, if imposed, will have a negligible effect on the overall volume of air travel. C. The expansion would reduce the number of delayed flights resulting from small private planes congesting runways. D. Travelers who use small private planes are almost uniformly wealthy or traveling on business.

高分子物理试卷一

高分子物理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下面每个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右边的括号里,选对者得1分,不选,错选或者多选均不得分。) 1、在二氧六环中将锌粉与聚氯乙烯共煮,红外光谱表明产物中有环丙烷结构而无双键,则 反应前聚氯乙烯结构单元的键接顺序是()。 (a)头-尾键接(b)头-头键接(c)头-尾和头-头各占50% 2、某结晶性聚合物在偏光显微镜先呈现十字消光图案,则其结晶形态是()。 (a)单晶(b)串晶(c)球晶(d)片晶 3、比较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丙烯腈(PAN)之间的柔韧性,正确的顺序是()。 (a)PP>PE>PVC>PAN (b)PE>PP>PVC>PAN (c) PE>PP>PAN>PVC (d) PAN>PVC>PP>PE 4、加入含有成核剂的聚丙烯在等温结晶时生成球晶,则其Avrami指数n为()。 (a)2 (b) 3 (c) 4 (d) 5 5、聚甲醛的分子链在晶体中的构象是()。 (a)平面锯齿形(b)扭曲的锯齿链(c)螺旋链 6、大多数聚合物熔体都是属于()。 (a)牛顿流体(b)假塑性非牛顿流体(c)宾汉流体(d)胀塑性非牛顿流体 7、聚合物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会使玻璃化转变温度()。 (a) 升高(b)降低(c)不变 8、通常地,在常温下,下列聚合物溶解最困难的是()。 (a)非晶态非极性聚合物(b)非晶态极性聚合物 (c)晶态非极性聚合物(d)晶态极性聚合物 9、下列方法测定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数值最大的是()。 (a)膜渗透压法(b)沸点升高法(c)稀溶液粘度法(d)光散射法 10、Maxwell模型可以用来描述()。 (a)蠕变过程(b交联聚合物的应力松弛过程(c)线性高聚物的应力松弛 二、多项选择题(20分) (下面每个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所有的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写在括号里。全选对者得两分,选错一个扣一分,少选一个扣0.5分,但不做选择或所选答案全错者不得分。)1、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 (a)静电力(b)诱导力(c)色散力(d)氢键 2、用来描述聚合物非晶态结构的模型有()。 (a)樱状微束模型(b)无规线团模型(c)两相球粒模型(d)折叠链模型(e)插线板模型 3、下面哪些聚合物适合做弹性体()。 (a)聚异戊二烯(b)天然橡胶(c)聚丁二烯(d)聚氯乙烯 4、高分子的三级结构包括()。 (a)晶态结构(b)取向结构(c)多相结构(d)液晶态结构 5、支持插线板模型的实验依据是()。 (a)结晶PE均方回转半径与在熔体中的一致

高分子物理考研复试题及答案

判断题 1 结晶性聚合物不一定总是形成结晶聚合物(√) 交联前的线性聚合物是结晶性聚合物,交联度不太大时,有结晶能力,但随交联度增大,结晶能力减小;当交联度太大时,丧失结晶能力 需要结晶条件 5.不能通过改变高分子的构象提高高分子的等规度。(√) 高分子的等规度是由分子的化学结构决定的,要改变改变高分子的等规度必须改变高分子的构型。 06年判断题: 1.双酚A型聚碳酸酯是结晶性聚合物,所以一定形成结晶聚合物(×)原因:交联前的双酚A型聚碳酸酯聚合物是结晶性聚合物,交联度不太大时,有结晶能力,但随交联度增大,结晶能力减小;当交联度太大时,丧失结晶能力 需要结晶条件 8.尼龙1010,尼龙66,尼龙610这三种尼龙熔点最高的是尼龙66(√)氢键密度 1影响高分子柔顺性的因素有哪些?聚乙烯单个分子的柔顺性很好,为什么高聚物不能作为橡胶使用而作塑料用? 答: (1) 影响高分子的柔顺性有那些因素: ○1高分子主链结构中键长越长,键角越大或含有孤立双键,单键内旋转越容易,高分子的共轭双键,芳杂环,典型刚性键,高分子的柔顺性较差(体积)

○2侧基的极性越大,柔顺性越差,若含有氢键时,柔顺性更差,侧基的刚性越大,柔顺性越差,但沿主链刚性侧基密度增大,柔顺性更差(体积) ○3分子量越大分子链的柔顺性越好 ○4高分子发生交联,交联度不大时,对柔顺性影响不大,交联度太大时,分子链失去柔顺性 ○5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决定高分子的柔顺性能否表现出来 ○6温度越高,外力越大,分子链的柔顺性越好;外力作用速度越大,分子链的柔顺性越难表现出来,加入溶剂,分子链的柔顺性较好,但还与外界条件有关 (2)对称,柔性越大,分子结构越规整,但同时结晶能力越强,高分子一旦结晶,链的柔顺性就表现不出来,聚合物呈现刚性,聚乙烯的分子链是柔顺的,但由于结构规整,很容易结晶,失去弹性,所以聚乙烯聚合物能够作塑料用不能作橡胶用。 2.作出下列高聚物的温度—形变曲线,标出各特征温度,并简要说明。 (1)自由基聚合 的聚苯乙烯:试样B的分子量适中,试样A的分子量较小。 (2)聚乙烯:试样A的分子量适中,试样B的分子量很大。 PS为非晶高聚物,分子量小的高弹平台很短或没有高弹态。PE 为结晶高聚物,分子量小的没有Tf,分子量大的有 3.分子结构,分子量和外力作用时间如何影响高聚物的粘流温度?答:能增大高分子相互作用能及增大高分子刚性的结构因素会使Tf

公务员考试逻辑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自打算考公务以来,我一有时间就研究逻辑题,发现逻辑题目难易程度相差很大,经常会把我们的脑子搞晕。但其实,任何题目都是有章可循的。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来学习!~~ 今天先从削弱题型开始吧!文字可能比较多,比较好的知识点建议大家可以打印出来。 削弱 削弱题型是MBA逻辑考试的一个重点,归结为此类题型的考题是数量是最大的。考试难度增加的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削弱题型增加,由于这类题型对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看来这是今后的一个方向,要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削弱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支持题型的解题思路大致一样,只不过是其答案对段落推理的作用刚好相反。只要将某选项放入前提与结论之间,使段落推理成立或结论正确的可能性降低,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所以削弱答案既可以是段落推理不成立的必要条件,也可以是充分条件,还可以是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削弱的主要方式有:前提与结论没有联系、推论不可行或没有意义、直接削弱等 削弱题型的解题关键是首先应明确原文的推理关系,即什么是前提,什么是结论;在此基础上,寻找削弱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前提、结论还是论证本身。下面对如何削弱,做一个详细分析。首先要明确,要使一个结论为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前提真实,②推理或论证形式有效。于是要反驳或削弱某个结论,通常有这样几条途径:削弱论题(推理的结论)、削弱论据(推理的前提)和削弱论证方式(推理形式)。 如果是削弱结论,那么首先要搞清题干中的结论是什么;如果是反对什么观点,特别要注意的是问题问的是反对的是谁的观点,什么观点;如果对推理提出质疑,那么就要搞清题干的推理结构和前提条件是什么,一个有效的推理必须前提成立,推理形式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类题目要求在选项中确定哪一项为真,能构成对题干中论证的一个反驳,从而也就削弱了该论证的结论。另外,在削弱结论型考题中,有时虽然要确立的选项不直接构成对论题、论据或推理形式的反驳,但作为前提加入到题干的原前提中去以后,会减低证据支持度,减低结论的可靠性,从而削弱题干的论证。 如果是削弱论证,那么一定要搞清其实是要削弱什么?这就要求我们要对题干部分的论证进行尽可能的简化,抓住中间最主要的推理关系。解题思路是寻找一种弱化的方式,使其既可以是肯定选项中与题干的结论不相容的选项,也可以从选项中找到一个使题干的论证不能成立的条件。要构成对题干中的推理的一个反驳,归谬法是一种有效方法,具体就是举出另一个推理,它有同样的形式并且有真实的前提,却得出了假的结论。 (一)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联系或有差异 如果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联系或有差异,那么,就从这个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也就很好地起到了削弱作用。 -过去,大多数航空公司都尽量减轻飞机的重量,从而达到节省燃油的目的。那时最安全的飞机座椅是非常重的,因此只安装很少的这类座椅。今年,最安全的座椅卖得最好。这非常明显地证明,现在的航空公司在安全和省油这两方面更倾向重视安全了。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最有力地削弱上述结论? A.去年销售量最大的飞机座椅并不是最安全的座椅。 B.所有航空公司总是宣称他们比其他公司更加重视安全。 C.与安全座椅销售不好的那些年比,今年的油价有所提高。 D.由于原材料成本提高,今年的座椅价格比以往都贵。 E.由于技术创新,今年最安全的座椅反而比一般的座椅重量轻。

2019高考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

2019年全国卷选修一解题技巧(特点类)高考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一) 特点的归纳概括是高考历史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它主要通过对比或观察概括以发现、归纳历史的差异性或突出的方面。这一讲历史罗就来讲述这个问题。 那么,回答特点类的题目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思考呢?就让历史罗来告诉你:特点=本质+各方面状况+新发展、新变化+时间+目的+过程+程度+因素+性质+地位+作用+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 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如: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本质+局限性) 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特点:不结盟(新发展)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新变化)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时间+范围+作用) 商鞅变法的特点: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程度+方式+目的+本质+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曲折发展(过程)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因素)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点: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十分稀少;从部门来看,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从实力来看,民族工商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正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才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的一面,又具有对中外反动势力依赖和妥协性的一面;从产生原因来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不是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到足够程度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即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下提前产生的一个“早产儿”。(性质+地域+阶级属性+因素)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继承性、实用性、领先于世(地位) 1.(2010年天津卷·12)(40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高分子物理试卷 及答案

高分子物理试卷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全同聚乙烯醇的分子链所采取的构象是( A )。 (A )平面锯齿链 (B )扭曲的锯齿链 (C )螺旋链 2.下列聚合物找那个,熔点最高的是( C )。 (A )聚乙烯 (B )聚对二甲苯撑 (C )聚苯撑 3.聚合物分子链的刚性增大,则黏流温度( B )。 (A )降低 (B )升高 (C )基本不变 4.增加聚合物分子的极性,则黏流温度将( C )。 (A )降低 (B )基本不变 (C )升高 5.可以用来解释聚合物的零切黏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是( B )。 (A )分子链取向 (B )分子链缠结 (C )链段协同运动 6.在下列情况下,交联聚合物在溶剂中的平衡溶胀比最大的是( C )。 (A )高度交联 (B )中度交联 (C )轻度交联 7.光散射的散射体积与θsin 成( B )。 (A )正比 (B )反比 (C )相等 (D )没关系 8.高分子的特性黏数随相对分子质量愈大而( A )。 (A )增大 (B )不变 (C )降低 (D )不确定 9.理想橡胶的泊松比为( C )。 (A )21 < (B )21 > (C ) 21 10.交联高聚物蠕变过程中的形变包括( B )。 (A )普弹形变、高弹形变和黏性流动 (B )普弹形变和高弹形变 (C )高弹形变和黏性流动 二、多项选择题(20分) 1.以下化合物,哪些是天然高分子( AC )。 (A )蛋白质 (B )酚醛树脂 (C )淀粉 (D )PS 2.柔顺性可以通过以下哪些参数定量表征( ABCD )。 (A )链段长度 (B )刚性因子 (C )无扰尺寸 (D )极限特征比 3.以下哪些方法可以测量晶体的生长速度( AB )。 (A )偏光显微镜 (B )小脚激光光散射 (C )光学解偏振法 (D )示差扫描量热法 4.有关聚合物的分子运动,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ACD )。 (A )运动单元具有多重性 (B )运动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C )热运动是一个松弛过程 (D )整个分子链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E )运动但愿的大小不同,但松弛时间一样 5.下列有关聚合物熔体流变性能的叙述,正确的有( ABDE )。 (A )大多数聚合物熔体在通常的剪切速率范围内表现为假塑性非牛顿流体 (B )在极低的剪切速率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 (C )在通常的剪切速率范围内,黏度随剪切速率升高而增大 (D )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E )在无穷大剪切速率下,在恒定温度下的黏度为常数 6.下面有关聚合物黏流活化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D )。

逻辑判断推理五大题型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推理五大题型解题技巧 一、真假型 真假型题目的特点为题干给出几句话或者几句描述,但未指出其真假情况,要求根据所给条件进行推理。 【例题】张老师将文房四宝装在一个有四层抽屉的柜子里,让学生猜笔、墨、纸、砚分别在哪一层。按照笔、墨、纸、砚的顺序,小李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一、二、三、四层,小王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二层,小赵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三、第一和第二层,而小杨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二、第三和第一层。张老师说,小赵一个都没猜对,小李和小王各猜对了一个,而小杨猜对了两个。 由此可以推测: A. 第一层抽屉里装的是墨 B. 第二层抽屉里装的是纸 C. 第三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笔 D. 第四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砚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画图表如下: 由上表,显然几人的猜测有一致之处,再由张老师说的话继续完善表格进行推理。由“小赵全部猜错”,可知其他几个人猜测的跟小赵一样的也全部错误,即下图阴影部分都是错的。 又由于小杨和小李对于墨和纸的猜测相同(如上图圆圈圈示),且小李只对1个,而小杨只对2个,因此对于两人墨和纸的猜测只能对一个,故小杨对砚的猜测是正确的,即“砚在

第一层”一定为真。因此答案选D。 【点拨】对于真假型题目,通常可以从确定条件、一致条件和唯一条件这几个点出发,或者当所给条件相似时,从最不一样的条件入手,此外,在考场上一时没有思路时,可直接选择假设法或代入法。 二、匹配型 匹配型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多个条件,且涉及两类或两类以上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匹配型题目可以看做复杂的排序型题目,所以解法也与排序型相似。 【例题】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 A.甲不是湖北人 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 D.湖北人年龄最小 【解析】分析推理题目,题干有两个条件涉及河南人,可以把河南人作为突破口。 由题干可知,河南人不是甲,也不是乙,则只能是丙;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即丙比乙年龄小,而丙比湖北人年龄大,则湖北人只能是甲,且年龄最小,因此山东人是乙。由此可得:乙(山东人)>丙(河南人)>甲(湖北人)。故答案选D。 【点拨】匹配型题目的解题关键是找出元素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结合不同类型的关系由确定的推出不确定的,常用图表形式表示元素间关系,有些步骤运用排除法比较方便。 三、排序型 排序型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多个条件,但只涉及一类元素,这些元素在时间先后、位置顺序或者数量、程度等方面有一定关系。 【例题】北京市为缓解交通压力实行机动车辆限行政策,每辆机动车周一到周五都要限行一天,周末不限行。某公司有A、B、C、D、E五辆车,保证每天至少有四辆车可以上路行驶。已知:E车周四限行,B车昨天限行,从今天算起,A、C两车连续四天都能上路行驶,E车明天可以上路。 由此可知,下列推测一定正确的是: A.今天是周六 B.今天是周四 C.A车周三限行 D.C车周五限行 【解析】分析推理题。首先由“保证每天至少有四辆车可以上路行驶”可知,每天至多有一辆车限行,又E车周四限行,可画图如下:

【高考主观题答题技巧——特点类题目】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2015年4月14日打印】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 设问呈现: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角度一,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根据材料总结法家思想的特点。 角度二,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方面设问,如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兴建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角度三,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知识设问,如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答题模版: 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 范例运用: [例] 材料1: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 材料2:19世纪30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材料3: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后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 (1)依据材料2,分析英国政府为解决材料1中存在的社会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3,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措施”及其“特点”,问题主体是“解决材料1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有两个限制性条件,即回答依据(材料2)、采取措施的力量(英国政府)。第(2)问要求回答的是“特点”,问题主体是发达国家福利制度,限制性条件是回答依据(材料3)、时间(二战后)。 第二步,套用“答题模板”。材料2、3都重点介绍了英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第(1)问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答题模板,从做法上总结(自愿原则);第(2)问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答题模板,主要从依据、涉及面方面总结。 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以自愿为主”“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答案] (1)措施:推行社会保障措施。 特点:以自愿为主。 (2)特点: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保障的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尝试运用: 1.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材料2: (1)依据材料1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与材料1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 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第(1)问要求据材料1回答“核心内容”和“特点”;第(2)问要求在比较材料1、2的基础上,总结材料2中课程内容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 第二步,套用“答题模板”。根据材料,结合答题模板,第(1)问的“特点”应从目的、内容两方面思考,第(2)问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总结。 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第(1)问由材料1中的“学而优则仕”和“男儿欲遂平生志”可知读书人的“平生志”是做官;由“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所读之书主要为“六经”(儒家经典)。第(2)问中材料2与材料1的对比主要是课程内容上的比较,材料1中课程内容为“六经”,而材料2中,除经学外,还有多门社会与自然方面的课程,可见课程内容有同有异。 答案: (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2: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3: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简析材料1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分子物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六.是非题答案

六、是非题 1、不同聚合物分子链的均方末端距越短,表示分子链的柔顺性越好。(×) 2、高斯链的均方末端距远大于自由旋转链的均方末端距。(×) 3、理想的柔性链运动单元为单键。(√) 4、因为天然橡胶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加工困难,故加工前必须塑炼。(√) 5、因为聚氯乙烯分子链柔顺性小于聚乙烯,所以聚氯乙烯塑料比聚乙烯塑料硬。(√) 6、无规聚丙烯分子链中的C——C单键是可以内旋转的,通过单键内旋转可以把无规立构的聚丙烯转变为全同立构体,从而提高结晶度。(×) 7、作为超音速飞机座舱的材料——有机玻璃,必须经过双轴取向,改善其力学性能。(√) 8、为获得既有强度又有弹性的粘胶丝,在纺丝过程须经过牵伸工序。(√) 9、聚丙烯腈的溶度参数[12.7~15.4(cal/cm3)1/2]和苯酚[14.5(cal/cm3)1/2]很接近,所以聚丙烯腈能够溶解在苯酚中。( × ) 10、高聚物溶解时体系熵降低,熔体冷却结晶时体系熵增加。( × ) 11、因为聚氯乙烯和聚乙烯醇的分解温度低于粘流温度(或熔点),所以只能采用溶液纺丝法纺丝。(√) 12、玻璃化温度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不断升高。(×) 13、主链由饱和单键构成的高聚物,因分子链可以围绕单键进行内旋转,故链的柔性大,若主链中引入了一些双键(非共轭双键),因双键不能内旋转,故主链的柔性下降。(×) 14、由于单键的内旋转,导致高分子链具有全同、间同等立体异构现象。(×) 15、由于单键的内旋转,可将大分子的无规状链旋转成折叠链或螺旋状链。(√) 16、大分子链呈全反式锯齿形构象是最稳定的构象。(√) 17、线型的结晶高聚物:处于玻璃化温度以上时,链段就能运动;处于熔点以上时,链段和整个分子链都能运动。(×) 18、分子在晶体中是规整排列的,所以只有全同立构或间同立构的高分子才能结晶,无规立构的高分子不能结晶。(×) 19、聚合物的结晶和取向都是热力学的稳定体系,只是前者分子排列三维有序,后者是一维或二维有序。(×) 20、θ溶剂是良溶剂。(×) 21、当高分子稀溶液处于θ状态时,其化学位为零。(×) 22、θ温度没有相对分子量的依赖性,而临界共熔温度T c有相对分子质量的依赖性。

逻辑判断解题思路解析(评价类)

逻辑判断解题思路解析(评价类) 评价类 评价考题主要考查我们评价论点的能力,由于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针对段落推理成立的隐含假设起作用,所以读题时要注意体会段落推理的隐含假设,然后去寻找一个能对段落推理起到正反两方面作用的选项。 当选项为一般疑问句时,对这个问句有两方面的回答——“是”和“否”。若对这个问句回答“是”是对段落推理起到了支持作用,同时对这个问句回答“否”,就对段落推理起到了驳斥作用;若对这个问句回答“是”对段落推理起到了反对作用,同时对这个问句回答“否”,就对段落推理起到了支持作用。于是,这个问题就对段落推理有评价作用。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正确的选项一定是对这个问句的“是”与“否”的回答都起作用,如果仅仅对一方面回答起作用,则不是评价。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哈丁争论说,人们使用起共同拥有的(即对任何使用者开放的)牧场比使用私人的牧场更不注意。每个放牧者都有过度使用公地的冲动,因为从中获得的利益将归于个人,而由于过度使用土地而引起的土地质量下降的成本由所有使用者分摊。但一项研究比较了2.17亿英亩的公用牧场和4.33亿英亩的私人牧场,表明公用牧场的条件更好。

与哈丁的宣称做比较,评价以上描述的这项研究的意义时,以下哪一个问题的答案将最有用? (A)有没有一些放牧者,他们的土地属于被研究之列,既使用公用又使用私人土地? (B)那些自己的土地属于被研究之列的放牧者是否倾向于更愿意使用公地而不使用私人土地来放牧? (C)在用来放牧之前该研究中的私人土地是否与公地的质量相当? (D)该研究中的公地使用者是否至少与私人土地的使用者一样有钱?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C。 哈丁的宣称是因为过度使用,公地比私人牧地条件恶化更快。研究表明,公地现在的状况更好,但如果在放牧前,私人土地与公地的质量不相当,公用牧地的条件就远远好于私人牧地,该研究中指出的现象就不会削弱哈丁的宣称。反之,如果在放牧之前私人土地与公地的质量确实相当,那么该研究中指出的现象就能削弱哈丁的宣称。因此,C能起到评价作用。A不合适,因为不管某些放牧者使用两种土地还是只使用公地,该研究都可削弱哈丁的宣称;同样,不管放牧者是否更喜欢使用公地,如B所说,该研究都可削弱哈丁的宣称;而D 不合适是因为如果公地的使用者更加富有,或更不富有,都不会使研究的说服力减小。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01异同型(比较型)试题 一.什么是异同型(比较型)历史试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有些试题,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二.异同型(比较型)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 1.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四个步骤: (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2.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主要方法 (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要善于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4)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5)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3.异同型(比较型)非选择题的主要分类、设问模式及答题思路(1)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不同?(X分)”。 【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分别做答。“前者……,后者……”。(2)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相同点?(X分)”。【答题思路】提示比较角度,用“都……”,条目清晰。 (3)“变化”类:在比较中探索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X,指出……变化?(X分)” 【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4.未指明比较点时一般要思考的比较点 在没有指明比较点的情况下,一般从背景(原因)、性质、方式、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选择最为突出的三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时答题时要根据比较点,对应性的回答。 02目的型试题

高分子物理期末考试试题

高分子物理期终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1分): 1. 下列三类物质中,具有粘弹性的是 ( ) 1). 硬塑料;2). 硫化橡胶;3) 聚合物熔体;4)三者都有。 2. 大多数聚合物流体属于 ( ) 1). 膨胀型流体(n K γ σ =切,n>1) 2). 牛顿流体(n K γσ =切,n=1) 3). 假塑性流体(n K γ σ =切,n>1) 4). 宾哈流体(γσσ K y +=切) 3. 在注射成型中能最有效改善聚甲醛熔体流动性的方法是 ( ) 1). 增大分子量;2) 提高加工温度;3). 提高注射速率 4. 下列方法中,能提高聚合物模量的是 ( ) 1). 提高支化程度;2). 提高结晶度;3). 加入增塑剂;4). 与橡胶共混 5. 下列方法中,可以降低熔点的是 ( ) 1). 主链上引入芳杂环;2). 降低结晶度;3). 提高分子量;4). 加入增塑剂 6. 下列方法中,不能测定聚合物熔体粘度的是 ( ) 1). 毛细管粘度计;2). 旋转粘度计;3). 乌氏粘度计;4). 落球粘度计 7. 下列通用塑料中,使用温度上限为Tm 的是 ( ) 1)聚苯乙烯;2)聚甲醛;3)聚氯乙烯;4)有机玻璃 8. 下列高聚物中,使用温度下限为Tg 的是 ( ) 1)聚乙烯;2)聚四氟乙烯;3)聚二甲基硅氧烷;4)环氧塑料 9. 当高分子溶液从凝胶渗透色谱柱中被淋洗出来时,溶液中的分子的分离按 ( ) 1)分子量;2)分子流体力学;3)分子链柔性;4)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的大小 10.下列高聚物-溶剂对中,在室温下可溶解的是 ( ) 1)聚乙烯-甲苯;2)聚丙烯塑料-四氢萘;3)尼龙-甲酰胺;4)丁腈橡胶-汽油 11.分别将下列高聚物熔体在冰水中淬火,所得固体试样中透明度最高的是 ( ) 1)全同立构聚丙烯;2)聚乙烯;3)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4)ABS 12.下列高聚物中,在室温下容易发生屈服冷拉的是 ( ) 1)有机玻璃2)酚醛塑料3)聚乙烯4)天然橡胶 13.将有机玻璃板材用高弹真空成型法成型为飞机座舱盖时,成型温度为 ( ) 1)Tb-Tg 之间,2)Tg-Tf 之间3)Tf-Td 之间(Tb 、Tg 、Tf 、Td 分别为脆化温度、玻璃化转 变温度、流动温度和分解温度) 14. 下列高聚物中属无规共聚物的是 ( ) 1)尼龙66;2)聚氨酯热塑弹体;3)丁苯橡胶;4)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5. 下列动态力学试验中直接测定储能剪切模量的是 ( ) 1)超声法;2)单悬臂梁弯曲共振法;3)扭摆法 二、写出下列关系式,并注明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意义(10分): 1. 以Tg 为参考温度的WLF 方程; 2. 高分子特性粘数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 3. 高聚物结晶度与密度的关系; 4. 硫化橡胶平衡溶胀比与交联点间分子量的关系; 5. 牛顿流体通过毛细管的体积流率与管壁处切变速率之间的关系。 三、解释下列名词(任选5小题,10分): 1. 溶度参数δ; 2. 链段; 3. 极限粘度η∞; 4. 断裂韧性K 1C ; 5. 临界分子量; 6.哈金斯参数1χ; 7.对数减量; 8.第二维利系数A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