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群落演替与更新及其关系

群落演替与更新及其关系

群落演替与更新及其关系
群落演替与更新及其关系

群落演替与更新及其关系

张润杰,张阳

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广州(510275)

E-mail:lsszrj@https://www.wendangku.net/doc/194171366.html,

摘要:群落演替以及群落更新是群落动态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两个概念有一定的共性,对于它们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有些学者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将两个概念混用。但是它们确实存在某些差别。群落的更新和群落的演替在自然环境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群落的更新在某种程度上是群落演替的动力,群落演替往往又可以反作用于群落更新。群落演替和群落更新的相互关系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群落演替,群落更新,相互关系

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生态学研究中,演替是中心问题之一(彭少麟,1996)。由于演替研究与农、林、牧和人类经济活动紧密相连, 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 以致于Odum 认为“生态演替的原理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是解决当代人类环境危机的基础”(Odum,1971)[1].群落的更新(regeneration) 已有大量的研究, 但至今仍未有公认的定义, 有些学者常把更新与演替在某种程度上混用[2].但是其定义确实存在差别,以至应用的范围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展。植物群落更新是群落动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落发展的动力。

群落演替与更新的研究较多但是演替与更新概念易混淆,还没有人对两者辨证关系进行比较。本文就群落演替和群落更新相互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阐述群落演替与更新相互关系,同时展望群落演替与更新研究未来发展方向。

1.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动态一直是植物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演替” (succession)一词是法国生物学家Dureau dela Malle (1825)首次应用于植物生态学研究中。Thoreau(1863)把演替描述为弃耕田向森林过渡的变化。Clements(1916)最早提出了群落演替科学体系——演替系、演替期以及顶极群落的概念和分类方法。他认为演替是植被通过几个离散阶段发展为顶级的过程[3]。演替不仅包括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连续的变化过程,更重要的是还要包括非生物组分(如地形、流域、沉积、营养盐等)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变化(Odum,1983)。中国学者对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定义是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更替及群落环境中生化的过程( 严岳鸿,2004)。现在普遍观点认为控制群落演替的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4]。

群落演替理论主要有:1)促进作用理论(Clement,1916),其主要观点认为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群落从一个简单的先锋植物群落通过演替最终发展为复杂的气候顶级群落,最早定居的植物改造了群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更多新物种的定居生存,直到产生顶级群落。2)初始植物区系学说(Egler,1954)也被称为抑制作用理论,此观点认为演替途径是由初始期的立地拥有的植物种类组成决定(先锋树种的存在),替代过程是种间的且有较强的个体性,每一个种都试图排挤和压制任何新来的定居者。演替系列是连续

的但并不一定总是朝着顶极群落的方向发展,其详细途径是难以预测的。3)适应对策演替理论(Grime ,1989),从物种的生活史、适应对策方面指出植物的三种基本,适应临时性丰富的环境的R-对策种;竞争力强,生境状态良好的C-对策种(又称竞争种);适应于资源贫瘠、恶劣的生境S-对策种(又叫做耐胁迫种)。R-C-S对策模型反映了植被演替是胁迫强度、干扰和竞争之间平衡的结果。4)资源比率理论(Tilman,1985) 演替发生的原因是当两种或多种限制性资源的相对利用率改变,组成群落的植物种也相应随之改变。5)等级演替理论(Pickett ,1987),提出的关于演替原因和机制的原因等级系统,其中心思想是立地种的因素和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是演替的本质;物种对裸地利用能力、适应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能力取决于物种的繁殖体生产力、传播能力、萌发和生长能力。6)螺旋式上升演替理论(张德全,2002)演替的方向和趋势是植被的内在生理机制决定的,演替是植被所在的空间生态位、时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3 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7]。群落动态不会停留在顶极,由于顶极群落内生理机制的局限,它最终要回到原来演替的某一阶段,重新产生新

的生物群落,这样循环往复,产生更高层次的演替,是一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过程。7)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以能量生态学为基础,将群落看作热动力单位, 以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比率来判断群落演替的阶段。8)忍耐作用学说(Conell &Slatyer ,1977),任何种都可以作为先锋种开始演替。在环境资源的减少情况下,较能忍受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它种。9)Whittaker 和Liven(1977)提出镶嵌演替,此外还有变化镶嵌体稳定态学说。

群落演替理论对于合理指导生态恢复,植被保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荒漠草地恢复过程中利用演替理论来对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变化研究,衡量相应的植被恢复情况[8]。在森林群落动态的研究中,以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组成和结构动态为基础合理描述了植被演替的种群动态[9]。通过研究演替中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土壤的结构和土壤中有机成分来定位群落的动态[10]。群落演替在解释多样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与本质规律上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及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国外许多学者从群落演替的理论、方法及演替的原因和内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不同地区群落演替动态的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关于演替过程和机制的理论和学说及描述演替过程的数学模型。随着相应检验手段以及研究设备的成熟对于演替的研究也从以定性描述为主,上升到利用演替理论指导生态恢复,同时研究的水平向微观(分子水平)和宏观(景观,生态系统水平)两个方向发展。演替的研究将仍以长期定位研究、空间换时间的生态序列研究、数学建模动态模拟的传统方法为主。以时空尺度和等级理论的综合研究、演替的定量研究、演替机制以及演替过程中格局的演替、干扰与生态演替的研究,同时以传统的通过历史资料记录与现有群落比较等研究方法结合现代的数学、计算机数值仿真和实验室模拟为特征的研究方法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态学与进化论、遗传学紧密结合起来。演替的发展趋向是强调个体的生命史特征、进化对策、干扰等因素的作用。现代演替理论的研究更注重探讨演替机制以及演替过程中格局的演变;强调随机因子在生境进展中的重要性[2]。演替理论将与其他各学科渗透结合, 形成系统的多分支学科。同时各种现代化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的采用以及各种数学模型的动态模拟是现代演替研究方法的特点。研究对象也从以往单一考虑植被变化进一步扩大到微生物、动物和人类活动以及整个生物界的物流与能流。

现在群落演替研究方法以简单的数量对比, 所得的结论往往是模糊的,没有能从系统水平上去研究演替的过程, 只是孤立地根据群落的某一特征或某几个特征来研究, 因此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同时人们的主观的假设往往会造成结论与现实的偏离。

现代演替理论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演替过程中,绝大多数参加演替的物种在原来生态系统都是存在着的。是什么促使它们成为演替的物种?许多演替早期物种抑制后来物种的发展。又是什么决定了它们的发展?为了很好解释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另一种群落动态——群落更新。

2. 群落更新

群落更新(community regeneration)是群落动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它确保了群落在干扰后维持稳定所需要的物种组成[11]。王伯荪(1995)指出: 更新是当群落内某种群的个体死亡后, 能由同一种群的新个体所替代的过程。李永萍(2006)认为顶极群落的更新是指当群落内某种群特别是建群种的个体死亡后,能由同一种群或相同性质的新个体所替代的过程[12]。群落的更新主要通过建群种的更新实现. 这种更新是以个体冗余补充为主。更新的结果是同种或不同种新老个体的更替,这个过程是以不影响群落的结构和性质为标志[13]。彭少麟(1996)也指出了更新与演替的不同含义, 他认为, 群落演替的最基本点是指一个群落类型为另一个群落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而更新的基本点是不改变群落性质的新老个体的更替。所以, 他定义森林群落的更新是:“指由植物个体衰老枯倒或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林隙中, 由原种群或相同性质的种群的新个体所更替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以不影响群落的总体宏观结构和性质为标志 [2]。

大多数植物的更新从种子开始,种子的产量和扩散,种子的发芽影响天然更新的因子。在植物天然更新中,幼苗是植物生活史中对环境条件反映最为敏感的时期。幼树在群落内的自然生长与分布状况以及天然更新是植物更新的关键。幼苗生长发育为成年植株, 需要不断同外界的不利因素做抗争, 不同的植物种类因为不同的生活史策略而产生不同的命运。

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群落的更新是维持群落的重要基础。种子雨、种子库、幼苗库和克隆生长是群落实现更新的关键,林窗更新是维持群落结构的重要途径[14]。1)种子雨是群落更新繁殖体的主要来源,是地表植被种子成熟后(或未完全成熟) 洒落或是种子入侵形成的[15]。2)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面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的种子[16]。只要土壤中种子的生命力没有丧失,一旦有了发芽的机会便可发芽生长,因此,土壤种子库是种群补充更新的基础。种子库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天然更新的能力和方向,凡影响土壤种子库变化如时间动态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均能影响天然更新[17]。3)很多学者(Ewel 1977; Kauffman 1991; Miller and Kauffman,1998; Ceccon et al. 2004)发现植物是通过幼苗实现更新。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萌发形成实生苗以及具有萌蘖特性的植物通过克隆生长形成萌生苗都是天然更新来源[18]。从地下根萌生和从残留的部分生命体萌发的两种形式的克隆生长都实现自我更新。另外干扰也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四川九顶山红桦种群自我更新困难,其原因在于林下人类活动频繁,更新层长期遭到人为破坏[19]。4)林窗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得以长期维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也是森林循环更新的一种重要方式[20]。A S Watt (1947)首先提出了林窗的概念,为森林在自然干扰(风倒、枯死、轻度火烧等) 下一株或几株林冠层(主林层) 树木倒伏或死亡而形成的将由新个体占据与更新的空间。林窗的形成导致了生境异质性,改变了微地形、光照和温湿度,提高了土壤养分和资源有效性,为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所以林窗被认为是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更新的动力之一。

周期性的季节(Miller and Kauffman, 1998);土壤生产力和湿气(Ceccon et al., 2004);天然扰乱和有效的资源(Kertiens, 1994; Grubb, 1995);人为的扰乱和火的使用(Kennard, 2002)等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群落更新的非生物因素。

Gordon(2001)在秘鲁的亚马逊河流域,根据亚热带森林动态中更新的作用,实施采伐带交替带状择伐经营,从而达到促进森林更新,维持森林发展的目的。Muller C.H.和Rice E.L.(1960)分别对美国南加州的荆棘丛化感作用和俄克拉何马草原草本植物演替中的化感作用进行究,表明先锋植物分泌物对自身的幼苗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第二阶段的优势种的幼苗却不产生任何抑制作用。于是先锋种的更新困难,先锋群落很快为其他群落所取代。

群落更新研究必将对在理论上解决种群分布及植物群落演替与进化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更新理论对森林经营,草地的管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该理论可用于特有的建群种保护及特定地区的森林抚育更新和合理利用。对森林中其他树种进行合理的择伐,促进某些珍贵树种的更新,来加快森林群落演替进程,从而促进珍贵树种种群数量迅速增长,达到对其科学保护的目的[21]。可以预见,随着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引入,群落更新理论将为现代生态学研究建立新的起点,并为生态环境经营、管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对群落动态中更新理论的研究,与环境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结合起来,将对推动生态学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群落更新能力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日益加深,势必要在研究中更多地采用多种群模拟。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尽可能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体系。

群落更新理论在某些方面可以解释群落演替无法回答的问题,其应用的范围与群落演替理论有细微的差别,更新理论研究对象更注重的是个体,种群而不同与演替理论侧重的是更加宏观的群落。

群落更新理论和群落演替都无法很好回答的问题就是群落演替过程中最早的先锋种在演替过程最终总是成不了顶级种,早期物种抑制后来物种的发展。如果要很好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群落演替与群落的相互关系。

3. 群落演替与群落更新的关系

群落更新以及演替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但是其应用的范围和侧重点不同,导致研究的对象有所差别。没有植物的自然更新,群落演替是不可能发生的。Chapman 和Reiss (2001)认为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植被变化,进行内源发生演替,群落更新是群落发生演替的内源性因素。群落演替过程中侵移、定居、竞争和反映都和群落更新密不可分。以种子库,种子雨的更新为繁殖体传播,迁移提供了条件;以幼苗库,克隆生长为基础的更新方式确保植物能够顺利在新环境中定居——发芽、生长和繁殖[22];通过林窗干扰实现更新的方式造成了新形成的系统中植物之间的竞争,争夺有限资源,最适者生存;最后以各种更新方式结合的更新使得植物最后可以反映环境,改变环境调节。

3.1群落更新影响群落演替

群落天然更新是群落演替的动力,优势种的天然更新往往可以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优势种的更新而导致群落内光照、温度、水分状况的改变,为演替创造条件。在云杉林采伐后的林间空旷地段,首先出现的是喜光草本植物。但当喜光的阔叶树种定居下来并在草本层以上形成郁闭树冠时,喜光草本便被耐阴草本所取代。以后当云杉伸于群落上层并郁闭时,原来发育很好的喜光阔叶树种便不能更新。这样,随着群落内光照由强到弱及温度变化由不稳定到较稳定,依次发生了喜光草本植物阶段、阔叶树种阶段和云杉阶段的更替过程,也就是演替的过程。

优势种群数量结构决定着群落的结构和特征。优势种具有丰富的种子库,幼苗以及幼树,那么它在自然群落种年龄结构往往就属于增长型,那么其在群落未来发展中增长较快,竞争较小,可以作为群落演替的先锋种。天目山群落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年龄结构是稳定的,落叶优势树种年龄结构是衰落型,其天然更新困难。导致天目山群落常绿阔叶林占有极高的生态位[23]。天然更新可以加速群落演替,对利用围封放牧草地,修复土壤种子库,以及辅助播撒优质牧草种子可以加速过渡放牧草地的恢复演替进程[8,24]。农田弃耕后恢复演替是个快速演替,形成这样演替要以种子传播来源就近为条件;不然弃耕地的恢复过程就可能延续达几十年。所以这个快速演替的群落是通过种子库更新是加速了演替的进程。

通过群落更新加速生态系统演替的恢复是最现实的方法。这种加速演替的潜力是不仅能够被观察到而且可以被实验模拟。Griscom研究水滨森林的群落通过观测以及实验发现,更新不仅增加群落种的幼苗的数量,树木的直径而且增加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加速了演替[25]。

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幼苗的成功建植是植物群落演替的最初阶段。也是成功演替的的关键。如果其中的一个阶段进展出现困难,那么群落也就很难完成天然更新。由幼苗向成树转化过程中,格氏栲虽然处在优势地位,但对林窗更新反应不显著,幼苗幼树存活率不高,可能对其生存构成威胁。这样该种在群落演替中必然会被淘汰[26]。

群落更新理论就很好的解释了群落演替中的第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参加演替的物种在原来生态系统都是存在着的。是什么促使它们成为演替的物种?群落更新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长,繁殖,促进群落演替的进行。

3.2群落演替反作用与群落更新

自然演替可以反作用与更新。这种作用可以大致分为抑制群落天然更新以及促进更新。

随着自然演替的进展,群落盖幕作用造成林下微环境的改变,使种群难以进行有效的更新,其种群明显处于衰退状态。而且演替中会有部分种的死亡或衰落,叶片凋落物或死亡植株通过对微气候、营养循环和化感作用的影响, 或通过叶片的物理障碍来影响种子和幼苗的存活。凋落物通过阻止种子到达土壤表面, 而减少其萌发可能性和幼苗定居机会。从种子生产到幼苗定居的更新是植物生活史中最敏感的阶段之一,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群落的更新。

群落演替可以使天目山的常绿阔叶林树种的更新优势得到加强。使常绿阔叶林树种更新更加趋向于代替落叶林,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演替的进程[23]。人为活动可以促进或推迟演替的进程.在研究和林业管理中可以人为加速群落更新进程,对濒临灭绝的植物进行保护[26]。

上述群落演替理论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最早的先锋种在演替过程最终总是成不了顶级种,早期物种抑制后来物种的发展。利用群落演替和更新关系可以较好解释这个问题。

在森林群落演替中,最早的优势种和先锋种是草本。草本植物种子储量占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针叶林中[27],随着演替年龄的增长,其比例有所减少,这是由于群落朝高级阶段演替时,乔木种类和数量均增多,占据了优势地位,逐渐攫取了总量有限的环境资源,草本渐渐朝弱势地位方向发展。乔木一般具有较大体积的种子,种子寿命较短,在种子下落或者扩散后能够在荫蔽的林冠下快速萌发,难以留在土壤种子库中,更新速度较快[28]。

草本虽然有一定的幼苗,随着高大乔木生长,占据了大量的生态位,空间资源。幼苗对空间和光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幼苗很难进入到幼树层.它们龄级结构虽然都呈金字塔形,但是发展趋势明显不同,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可能先锋种是衰退种群而不是增长种群。草本逐渐被高大乔木代替。物种龄级结构是与生态学特性及环境条件密切联系的,然而年龄结构很大程度

上是与自然更新密切相关的。所以自然更新可以准确地预测种群的发展方向,决定群落演替的动力。

按着经典的演替观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的优势种虽有变化,各物种相对重要性也在改变,但绝大多数参加演替过程的物种都在未砍伐的森林中是存在着的,或者是活动状态或者是休眠状态。所以决定演替速度的是群落中不同优势种更新程度,而不是由优势种的种类决定的。

3.3群落演替和更新的共同作用

在自然环境中,天然更新与群落演替不是孤立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个连锁反应。首先是天然更新为群落的演替开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不同种的更新的程度高低往往是群落演替调节的。导致了先锋种和顶极种的不同更新状况,从而在森林中产生了种类组成及生长速度等方面不同的同资源种团结构(guild structure)。这样某些优势种代替了另一些优势种,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存在的优势种的更新又进一步改变群落的结构,最终这个群落达到顶级群落的稳定状态,在一定时间段中处于相对稳定。达到稳定后,群落的更新还是没有停止,这样群落就不会因为某些种的死亡而趋向与消亡。群落的更新是群落维持稳定的基本条件,但是更新同时又是群落改变的潜在动力,更新的过程改变了群落中的生物生存的微环境,从而相应的使某些种的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是从植物开始,最后影响到定居其中的动物。

3.4 群落演替与群落更新关系研究实例

彭少麟研究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一锥粟一荷木群落,发现草本层阳生性草本的明显消退,灌木层的常绿阔叶小乔木个体的增多. 经过14 年的演替针叶林马尾松群落已发展为什阔叶混交林[29]。

表1.草本层和灌木层在演替过程中种类数量变化(彭少麟,1995)

可以发现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中优势种种群数量的改变,这是演替影响群落种优势种的生长,发展,优势种的命运又决定了群落演替的进程,推动了演替的发展。群落演替和更新共同推动群落的动态发展,整个群落则是由单优群落结构变为多优群落结构组成,结构趋于多层次和复杂化。

4. 展望

总体上说对群落更新和演替的研究都是研究群落的动态发展。它们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时空上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群落在同一时空上往往会出现群落动态的各种形式。植物群落的演替是各种动态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植物群落的更新是较植物群落演替的时空范围要小的动态过程, 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象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而只是同一种群

或相似种群间的更替, 其结果并不会引起群落总体结构和性质的改变。群落更新和演替都是群落维持相对稳定以及群落发展的决定因素。群落的更新是群落演替的动力,群落演替可以反作用于群落更新。在群落达到顶级群落的条件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促进群落维持相对稳定以及保持一定的发展潜力,如果群落遇到某些剧烈的的外在作用以至可以改变群落的整体结构,那么群落的更新是群落恢复演替以及群落发展的根本动力。群落的更新是群落维持生命力的关键,群落更新是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是长期存在的现象,而群落演替是群落更新的结果,往往只是存在于群落发展的某一个特定的时期。

对于群落演替的研究较多,大多结合荒漠化改善,森林草地群落动态发展,重点保护景区的生态保护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影响。群落的更新研究也有不少,侧重点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更新情况来反映群落动态,促进濒临种自然更新保护珍惜植物等[30]。但是结合群落演替和群落更新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还较少。群落更新和群落演替的相互关系将会成为未来群落动态研究的重点,两个理论的综合应用对于群落动态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上升的平台。同时结合先进的仪器分析,物理化学手段,多学科交叉渗透,群落演替与更新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将会得到更大提升。

参考文献

[1]ODUM E P. Fundamentals of ecology[M]. Philadelphia :Saunders Co. 1971.

[2]周灿芳. 植物群落动态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2000, Vol.119 No12.

[3]Clements F E.plant succession: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tion[M].Publication No.242.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1916.

[4] 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2002.

[5] 王伯荪. 植物群落学[M]. 北京 1953.

[6] 范竹华,法永乐,李梅,等.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探析[J]. 农业与技术.2005.

[7] 张德全,牛继宗,陈志敏,郑泽玉,朱全利.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的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02 第1 期(总50 期).

[8] 周志宇,付华,陈亚明,吴彩霞,李雪瑞,朱兴运,甘红军,爱东.拉善荒漠草地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变化[J].草业学报 2003第12 卷第1 期.

[9] 彭少麟.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M]. 北京:辞学出版社,1996.

[10]曲国辉,郭继勋.松嫩平原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关系[J].草业学报2003 第12卷第1 期

[11]Soares JJ, Souza MH, Lima MI. Twenty years of post-fire plant succession in a "cerrado", Sao Carlos, SP, Brazil.. Braz J Biol. 2006 May;66(2B):587-602.

[12] 李永萍, 党承林.森林顶极群落研究进展.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J] , 2006, 298~303 .

[13] 党承林,王崇云,王宝荣,等. 植物群落的演替与稳定性[J]. 生态学杂志,2002 ,21 .

[14] 彭闪江,黄忠良,彭少麟,等. 植物天然更新过程中种子和幼苗死亡的影响因素[J]. 广西植物,2004 ,24 .

[15] 沈泽昊,吕楠,赵俊.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的地形格局[J]. 生态学报,2004 .

[16] 杨跃军,孙向阳,王保平. 森林土壤种子库与天然更新[J]. 应用生态学报,2001 .

[17] Parciak W. Seed size,number,and habitat of a fleshy-fruited plant;Consequences for seedling estabilishment .Ecology, 2002 83:794-808.

[18]张光富. 浙江天童灌丛植被的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库特征[J]. 云南植物研究,2001 .

[19]刘守江,苏智先. 四川九鼎山西坡红桦林天然种群空间格局及更新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4 ,15 .

[20] Runkle J R. Gap regeneration in some old- growth forests of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Ecology ,1981 ,62 (4) :1041~1051.

[21] CH Xiang, YP Yang.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uccession Regulation of the Forests in Alpine and Canyon Region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P. R. Chin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2.

[22]杨允菲, 张宝田.松嫩草原水淹恢复演替群落五脉山黧豆无性系生长及根茎构件年龄结构[J].草业学报2004第13 卷 第5 期

[23]汤显平.天目山常绿阔叶林树种优势种群及其空间分布格局[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5)743-752.

[24]赵丽娅.科尔泌沙质草地放牧和围封条件下的土壤种子库[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4)617-623.

[25] Griscom, Heather Peckham.Rehabilitation of a dry 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 in a cattle pasture matrix on the Azuero Peninsula, Panam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2004 Volume: 65-11, Section: B, page: 5510. [26]刘金福,洪 伟,李俊清. 格氏栲林林窗更新特征的研究.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J]. Vol. 28, No. 3 2006.

[27]史军辉,黄忠良,周小勇,张池,欧阳学军,李林.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A].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Sept. ,2006.

[28]魏识广,李林,黄忠良,彭闪江,史军辉.鼎湖山森林土壤种子库动态研究[J]. 生态环境 2005, 14(6): 917-920.

[29] 彭少鳞,方炜鼎湖山森林群落演替过程林下种类的演变[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1995.

[30] ChristopherW.Mckindsey and Edwin Bourget. Diversity of a northern rocky intertidal community:the influence of body size and succession [J]. Ecology, 2001, 82(12), pp. 3462–347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REGENERATION

Zhang Runjie,Zhang Y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Biocontrol & Institute of Entomology,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

Abstract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regeneration are both the importance community dynamics concepts. There have some commonness between them. The study t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regeneration is less. Some scholars even confuse in using the two different concepts. The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regeneration accelerat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 community regeneration is the community succession power in some part, and the community succession can also feed back the community regenerati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will be focused. Keywords:succession,regeneration,relationship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方案

群落的演替 版本:人教课标版 学校: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学科:生物 年级:高二年级 姓名:许华 课型:新授课

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填写学案、阅读图片材料,学生 小组合作归纳)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后者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 五、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课前准备: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种群密度或丰富度的调查,对应正确的是… ( ) A.蚯蚓——标志重捕法 B.鼠妇——目测估计法 C.狗尾草——记名计算法 D.田鼠——样方法 【解析】对蚯蚓种群密度的调查用样方法;鼠妇喜群聚,活动快,用目测估计法;狗尾草用样方法;田鼠可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B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种群不仅具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等;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由于生物逐渐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也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D 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条件适宜,次生演替也可形成森林。 【答案】C 4.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从容说课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在第4节“群落的演替”中,重点介绍了演替的两种重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及描述初生演替的实例——在裸岩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和次生演替的实例——在弃耕农田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国家也由原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活动转变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湖等活动。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印尼火山爆发文字资料、我国退耕还林举例)。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https://www.wendangku.net/doc/194171366.html,] 4.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5.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进展情况。 7.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8.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课件展示: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师在火山未爆发之前,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构成群落。由于火山爆发,使原有生物都死亡。但在这块裸地上,先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 生虽然生物种类比较少,但我还是觉得它们应该是一个群落。 师是的,但是这个群落是不是非常稳定呢? 生不稳定,因为,过了一些年后,这里的动植物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小树林。 师后来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一个群落呢?

生物课后巩固作业人教版必修344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课后巩固作业(十二)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内培养,得到图a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2.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3.(2011·海南高考)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4.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的是( ) A.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 B.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减少 C.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 D.微生物随有机物增加而减少 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 D.不论哪种演替,最先出现的都是地衣 6.如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C.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稳定性逐渐降低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4.4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07普理课型:新授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5月28日 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学习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一.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演替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生演替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的进行。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自测 1.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地衣作为“开拓者”,可通过它的活动打破裸岩的沉寂,使裸岩焕发生命的活力,进而进化为较复杂的生物群落。其原因是 A.地衣的结构复杂,进化地位较高等 B.地衣是阳生植物,光合作用较强 C.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安家创造条件 D.地衣与其它生物是互利共生关系 2.演替过程中乔木层逐渐取代了灌木层,其主要原因是 A.乔木的繁殖力较强B.灌木的寿命较弱 C.灌木较为低等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森林,大约要经历以下阶段:○1干涸池塘阶段○2灌木阶段○3乔木阶段○4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A.○1○2○3○4B.○2○3○4○1C.○1○2○4○3D.○1○4○2○34.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 5.人类的下列活动,不利于种群向正面演替的是 A.封山育林B.治理沙漠C.兴修水利D.围湖造田 6.下列因素中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较大的是 A.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B.气候的变化 C.人类活动D.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7.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A.有规律B.可预测C.有一定的方向D.永远进行,无终止 8.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 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D.产生的生物量不同 9.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重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 (三)合作探究 1.问题探讨 观察课本78页问题探讨图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2.思考与讨论 阅读并观察课本79页图4-14 及80页图4-15,思考: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精选教育文档

第五节群落演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能力目标:调查身边群落的演替情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78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后思考: 思考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这就是本节要讲述的内容) 思考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________________的。如果________________受到干 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________, 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__________,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 __________的阶段。 2、像这样随着__________,一个______被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演替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______阶段、苔藓阶段、____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阶段。 思考3、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思考4、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思考5、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3)除了裸岩上的演替外,水生演替也发生属于初生演替。 水生演替常开始于水域和陆地环境交界处,即沿淡水湖或池塘的边缘。由于水生植物的占据和动物带的有机物使池底逐渐变浅,然后变成陆地。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的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 乔木森林。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关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⑤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STS教育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四、学情分析 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学生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五、教法分析: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本节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本节的引入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观看“我国黄土高原历史变迁”的科学资料,并以问题“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千百年后能恢复为茂密浓郁的森林吗?”作为本节课的中心轴线展开,在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首尾呼应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而将本节课的新知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学生 活动 教学说明 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演替的学习。 案例引入: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案例,分析案例: 1、火山为爆发前,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是 群落? 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 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 落?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后讲解演替的概念。回顾群落的结 构 分析讨论案例 学习发生在裸 岩上的演替,在 教师引导下,逐 回顾前一节的 内容,温故知新。 结合案例,引出 群落演替的概 念。

设疑: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居的?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层分析: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 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 阳光有优势? 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 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6、灌木阶段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还有没 有比灌木更有竞争力的植物类群? 7、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 本、灌木? 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阅读思考: 讲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提问: 1、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 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3、火山爆发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 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类 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 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 群落呢?步分析讨论问 题。 学生回顾光裸 岩石上发生的 演替过程。 学习在废弃农 田上进行的演 替,思考讨论问 题。 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讨论践踏对草 地群落的影响。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层层深入 地分析解决问 题。 锻炼学生比较分 析的能力。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 讨论分析,合作 学习。从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事 例展开教学。

2020高考人教版生物复习练习题:第31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Word版含解析

[新题培优练] [基础达标] 1.(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选B。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2.(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三模拟)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K”表示)逐渐变为B(以“K”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 B.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 C.a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 D.d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 解析:选A。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 和d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 3.(2020·高考预测)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平方米) 20 18 10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3.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落消失了以后,总会有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 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 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解析:选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5.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主要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绝大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群落的演替》是在种群和群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通过学习能够加深对群落中优势物种、群落结构等知识的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⑶注重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水平目标 ⑴用“动态发展观”来分析客观世界。 ⑵培养学生观察、独立分析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分组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⑵注重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

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对种群和群落已有一定的了解;对身边群落演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理解,仅仅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认知方面,高二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策略 以“问题讨论法”为主,贯穿“对话法、讲述法”等,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展示群落演替中事物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2019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Word版含解析

第4节群落的演替 _______________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h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是() A. 灌木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 C.苔藓阶段 D.森林阶段 答案:D J 2.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 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 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C. 河流因为堵塞形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D.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答案:A IW3.某山区的原始森林被过量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B. 物种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C. 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D. 演替过程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答案:C J 4.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A. 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 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 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答案:D 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 影响因素不同 B. 起始条件不一样 C. 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答案:B ,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其演替过程大体为() 6.—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 A. 湖泊T沼泽T灌木林T草原T森林

B. 湖泊T草原T灌木林T沼泽T森林 C. 湖泊T沼泽T草原T灌木林T森林 D. 湖泊T湿地T灌木林T森林 答案:C < 7.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 A. 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终极阶段是森林阶段 答案:D !W8.下列人类的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 A. 引入外来物种,保护生态环境 B. 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C. 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 减少草原放牧量 解析:引入外来物种后,外来物种可能会因当地环境条件适于其生长且没有天敌而疯长,而对当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会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不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答案:A 匕9.下列有关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B. 草地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 C.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数量多少,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发生变化 解析: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草地群落既具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 结构;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多少;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均发生变化。 答案:D < 10.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光裸的岩地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会演替为森林。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光裸的岩地最终演替为森林,其过程大致 (2)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___ 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 (3) 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⑷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 _______________ ,微生物种类较多的 答案:(1)裸岩阶段T地衣阶段T苔藓阶段T草本植物阶段T灌木阶段T森林阶段 (2) 有机酸土壤 (3) 草本植物阶段 (4) 苔藓阶段苔藓阶段

4.4《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第四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习题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从光裸的岩地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B.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中,由于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和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此该演替阶段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答案:A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经过演替会达到一相对稳定的阶段 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 解析:不同生物群落的起点不同,因而演替的过程也不尽相同。 答案:B 3.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雨林、苔原或沙漠等顶级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 B.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

解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在没有受到影响的条件下会较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答案:C 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生演替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有关 解析:丘陵地带地震后,没有彻底消除原有的土壤条件,应该发生次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此种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的营养结构变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初生演替速度缓慢;光照既可影响植物的分布与生理繁殖,也可影响动物的生理繁殖,故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动物群落的演替。 答案:A 5.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D 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很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理解,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升思维水平,形成相对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注重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水平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相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3.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优秀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尝试运用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来解释演替的实质,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3.在小组合作利用“希沃”电子白板建构初级演替各阶段的模型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表达展示的能力。 4.认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对群落有了一定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还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间的联系。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希沃”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图形移动功能、微课制作功能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动手操作、成果分享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之后学习生态系统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过程 解决的策略: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录制微视频,课上尝试构建初级演替各阶段模型,并利用“希沃”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克隆功能、图形移动功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重难点。 何规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实验《水 体中群落的变化》 通过课前分组调查, 学习兴趣,锻炼团队合作能 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 锻炼学生对信息化资源的应 用能力 观看微课,寻同求异 建构模型,深化细节 自主探究,初窥实质

播放微课,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相似点总结群落演替的定义,通过比较差异区分答问题: 1.两个演替实例有哪些相似 之处? 2.两个演替过程速度一样快 或者说所经历的时间一样长 吗?为什么会有差异? 3.对几个演替的实例进行归 类连线 片, 习兴趣, 取信息的能力; 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起始 条件, 的区别。 西沃电子白板展示学习结果: 直观、 自己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群落的演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群落的演替练习(含解析)新 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演替 [A组·基础达标练] 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群落演替的发生只在于群落内部,与外部环境无关 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解析:退耕还林还草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群落演替的发生与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都有关,C错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竞争现象,D错误。 答案:A 2.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被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A项属于初生演替,B、C、D 项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A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 A.退耕还林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沙漠变绿洲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析:退耕还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沙漠变绿洲,都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现象,属于群落演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的是温度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答案: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