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需要设置抗震缝的几种情况

需要设置抗震缝的几种情况

需要设置抗震缝的几种情况
需要设置抗震缝的几种情况

需要设置抗震缝的几种情况

a、建筑平面复杂,有较大突出部分时;

b、建筑物立面高差在6米以上时;

c、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d、建筑相邻部分的结构刚度、质量相差较大时。

沉降缝和伸缩缝可兼作抗震缝。

结构位移,周期控制

(

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

1.1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3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

[抗规],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高规],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1/800

筒中筒,剪力墙1/1000

框支层1/1000

1.4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PKPM软件中的SATWE程序对每一楼层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值,详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但对于计算结果

的判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4)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5)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故楼层最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

2.周期比:

2.1 名词释义:

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1的比值。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藕连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

2.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

[高规],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即周期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高规],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2.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计算结果详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因SATWE电算结果中并未直接给出周期比,故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需人工按如下步骤验算周期比:

a)根据各振型的两个平动系数和一个扭转系数(三者之和等于1)判别各振型分别是扭转为主的振型(也称扭振振型)还是平动为主的振型(也称侧振振型)。一般情况下,当扭转系数大于0.5时,可认为该振型是扭振振型,反之应为侧振振型。当然,对某些极为复杂的结构还应结合主振型信息来进行判断;

b)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T1;

c)计算Tt / T1,看是否超过0.9(0.85)。

对于多塔结构周期比,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这时应该将多塔结构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结构分别计算、分别验算(注意不是在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

(2).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使得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SATWE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算功能,通过参数Ratio(振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X方向或Y 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

(3).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作为

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

(4).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从新规范的角度来看,可能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结构外圈,或者削弱内筒。

(5).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a)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

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

c)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周期;

d)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

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

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应设法在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不应采取只通过加大中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抗扭刚度。

3 刚度比

3.1 名词释义:

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该值主要为了控制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抗规]与[高规]提供有三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即剪切刚度(Ki=GiAi/hi)、剪弯刚度(Ki=Vi/Δi)、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Ki=Qi/Δui)。

3.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高规],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高规],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高规],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E的规定:

E.01)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

E.02)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与底部大空间层相同或相近高度的部分的等效侧向刚度与转换层下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 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①伸缩缝 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 5m。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 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 ③防震缝 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她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与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与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与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与地面高差的影响。 4、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某些标准图集与《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她防渗漏措施处理。 8、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她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第5节。

建筑变形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

建筑“三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 什么是变形缝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统称为变形缝。 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一、伸缩缝 1、名词解释 伸缩缝: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2、需要设缝的情况 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 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 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3、设置原则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4、缝的间距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2)。P112页表分别列出了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5、缝的构造 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6、其他要求 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①墙体伸缩缝构造: 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②楼地板伸缩构造: 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 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③屋面伸缩缝构造: 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缝的设置原则

伸缩缝的设置原则: 伸缩缝: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建筑中须设置伸缩缝的情况主要有三类: 一是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 二是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 三是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有关结构规范。P167页表8.1和8.2分别列出了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二、伸缩缝的构造: 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1、墙体伸缩缝构造: 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 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2、楼地板伸缩构造: 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 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3、屋面伸缩缝构造: 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沉降缝的设置原则: 沉降缝:是为了预防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承载力不同或各部分荷载差异较大等原因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

结构设计常用参数及抗震数据介绍

结构设计常用数据及抗震参数 1.常用参数 1.1环境类别 注: I:室内潮湿环境是指构件表面经常处于结露或湿润状态的环境; 2: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的有关规定; 3:海岸环境和海风环境宜根据当地情况,考虑主导风向及结构所处迎风、背风部位等因素的影响,由调查研究和工程经验确定; 4:受除冰盐影响环境是指受到除冰盐盐雾影响的环境;受除冰盐作用环境是指 被除冰盐溶液溅射的环境以及使用除冰盐地区的洗车房、停车楼等建筑。 5:暴露的环境是指混凝土结构表面所处的环境。 1.2保护层厚度 注: I: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厚度数值应增加5mm; 2: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混凝土垫层,基础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 不应小于40mm;

8.2.2当有充分依据并采取下列措施时,可适当减小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I:构件表面有可靠的防护层; 2: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 3:在混凝土中掺加阻锈剂或采用阴极保护处理等防锈措施;与土壤接触一侧钢筋的保护层厚 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25mm; 8.2.3:当梁、柱、墙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构造 措施;当在保护层内配置防裂、防剥落的钢筋网片时,网片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1.3地面粗糙度 1.4钢筋砼设计值

1.5民用活载 表5.1.1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kN/m2)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 续表

1 本表所给各项活荷载适用于一般使用条件,当使用荷载较大、情况特殊或有专门要求时,应按实际情况采用; 2 第6项书库活荷载当书架高度大于2m时,书库活荷载尚应按每米书架高度不小于2.5kN/m2确定; 3 第8项中的客车活荷载仅适用于停放载人少于9人的客车;消防车活荷载适用于满载总重为300kN的大型车辆;当不符合本表的要求时,应将车轮的局部荷载按结构效应的等效原则,换算为等效均布荷载; 4 第8项消防车活荷载,当双向板楼盖板跨介于3m×3m~6m×6m之间时,应按跨度线性插值确定; 5 第12项楼梯活荷载,对预制楼梯踏步平板,尚应桉1.5kN集中荷载验算; 6 本表各项荷载不包括隔墙自重和二次装修荷载;对固定隔墙的自重应按永久荷载考虑,当隔墙位置可灵活自由布置时,非固定隔墙的自重应取不小于1/3的每延米长墙重(kN/m)作为楼面活荷载的附加值(kN/m2))计入,且附加值不应小于1.0kN/m2。 1.6 pkpm调整系数 注: 1:ψc为有彻体填充墙框架榀数与框架总榀数之比; 2:无括号的数值用于一片填充墙长为6m左右时,括号内数值用于一片填充墙长为5m左右时.

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7.1.7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 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 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11 6.5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6.5.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6.5. 1采用。 表6.5.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注:1 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

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 3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 4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 5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3.4.5 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由于是否设置防震缝各有利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总体倾向是: 1 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设置防震缝可使结构抗震分析模型较为简单,容易估计其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措施,但需考虑扭转地震效应,并按本规范各章的规定确定缝宽,使防震缝两侧在预期的地震(如中震)下不发生碰撞或减轻碰撞引起的局部损坏。 2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结构分析模型复杂,连接处局部应力集中需要加强,而且需仔细估计地震扭转效应等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6.1.4 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 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3.4.9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置防震缝。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 3.4.10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

防震缝设置要求

防震缝 新的《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2009年版)将防震缝的宽度加宽了。 新规定各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米时最小缝宽取100mm(原来是70mm),超过15米时应在100mm的基础上按下表的规定增加缝宽。必要时可按计算校核防震缝的宽度。 房屋高度超过15米时防震缝宽度增加值(mm)

注:1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 震缝宽度按需要设置较宽防震缝的结构 体系考虑,并按较低房屋的高度计算缝宽; 2 当相邻结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适当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在下列情况下宜设 防震缝: 1 平面长度和外伸长度超出规范规定 的限值又未采取加强措施时; 2 各部分刚度相差悬殊,采取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体系时: 3 各部分质量相差很大时: 4 各部分有较大错层,不能采取合理的加强措施时。

结构缝宜沿结构平面直线通过,特别是防震缝,不应采用折线防震缝。沉降缝应贯通基础和上部结构,伸缩缝、防震缝在基础和地下室可不设置。 非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或沉降缝的最小宽度要求,原则上宜大于缝两侧结构允许的风荷载作用下水平位移之和。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适当加大缝的宽度。 钢结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5倍。 (2010.03.12) 于2010年12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1.4条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

变形缝伸缩缝抗震缝如何设置

屋顶变形缝怎么设置? 屋顶变形缝在构造上主要解决好防水、保温等问题。 屋顶变形缝一般设于建筑物的高低错落处。 不上人屋顶通常在缝的两侧加砌矮墙。高出屋面250mm以上,再按屋面泛水构造将防水层做到矮墙上。缝口用镀锌铁皮、铝板、或砼板覆盖。盖板的形式和构造应满足两侧结构自由变形的要求。 寒冷地区为了加强变形缝处的保温,缝中填沥青麻丝、岩棉、泡沫塑料等保温材料。 上人屋面一般不设矮墙,但应做好防水,避免渗漏。构造如下图。 沉降缝有哪些设置条件? ①平面形状复杂、高度变化较大、连接部位比较薄弱; ②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的层数相差两层以上或层高相差超过10米; ③建筑物相邻部位荷载差异较大; ④建筑物相邻部位结构类型不同; ⑤地基土压缩性有明显差异处; ⑥房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⑦房屋分期建造的交接处。 等高屋面变形缝怎么设?

1)在缝两边的屋面板上砌筑矮墙,以挡住屋面雨水,矮墙的高度不小于250mm、半砖墙厚;2)矮墙面与屋面连接处理类同于泛水构造; 3)缝内嵌填沥青麻丝; 4)矮墙顶部可用镀锌铁皮盖缝,也可铺一层卷材后用混凝土盖板压顶,如下图。 抗震缝有哪些设置条件? 对以下情况,需要考虑设置抗震缝。 a、建筑平面复杂,有较大突出部分时; b、建筑物立面高差在6米以上时; c、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d、建筑相邻部分的结构刚度、质量相差较大时。 墙体变形缝有哪些构造要点? (1)为保证外墙变形缝自由变形,并防止风雨影响室内,应用浸过沥青的麻丝填嵌缝隙; (2)当变形缝宽度较大时,缝口可采用镀锌铁皮或铅板盖缝调节; (3)内墙变形缝着重表面处理,可采用木条或金属盖缝,仅一边固定在墙上允许自由变形。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设置及其要求学习资料

17.1.2.1 伸缩缝 ?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甚至破坏,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垂直缝隙称为伸缩缝,也叫温度缝。 ?伸缩缝的位置和间距与建筑物的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及当地温度变化情况有关。结构设计规范对砌体建筑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伸缩 缝最大间距所作规定。根据墙体的材料、厚度及施工条件,伸缩缝可做成平 缝、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伸缩缝内应填塞具有防水、保温和防腐性能的弹性材料,如沥青麻丝、泡沫塑料条、橡胶条、油膏等。内侧缝口通常用具有一定装饰效果的木质盖缝 条、金属片或塑料片遮盖,仅一边固定在墙上。 17.1.2.2 沉降缝 ?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隙称为沉降缝。 ?沉降缝宜设置在下列部位:沉降缝一般兼起伸缩缝的作用,其构造与伸缩缝构造基本相同,只是调节片或盖缝板在构造上应保证两侧墙体在水平方向和垂 直方向均能自由变形。 ?一般外侧缝口宜根据缝的宽度不同,采用两种形式的金属调节片盖缝,内墙沉降缝及外墙内侧缝口的盖缝同伸缩缝。设置部位: (1)建筑平面转折部位; (2)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 (3)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 (4)地基土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5)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6)分期建造房屋的交接处。 沉降缝的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地基越软的建筑物,沉陷的可能性越高,沉降后所产生的倾斜距离越大。 17.1.2.3 防震缝

?建造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房屋,为避免破坏,按抗震要求设置的垂直缝隙即防震缝。 ?防震缝的设置原则依抗震设防烈度、房屋结构类型和高度不同而异。对多层砌体房屋来说,遇下列情况时宜设置防震缝: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3)房屋相邻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防震缝构造与伸缩缝、沉降缝构造基本相同。考虑防震缝宽度较大,构造上更应注意盖缝的牢固、防风、防雨等,寒冷地区的外缝口还须用具有弹性的软质聚氯乙烯 泡沫塑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保温材料填实。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其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房屋,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 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第(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第(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7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 高度确定缝宽。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着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的 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她出生在一个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关于多高层建筑抗震缝、伸缩缝的总结与理解

关于多高层建筑防震缝、伸缩缝的总结与理解 结构组--殷岳超 高层建筑结构中设置“三缝(抗震缝、伸缩缝、沉降缝)”,可以解决产生过大变形和内力的问题,但却又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例如:由于缝两侧均需布置剪力墙或框架而使结构复杂和建筑使用不便;建筑立面处理困难;地下部分容易渗漏,防水困难等。所以,这就要促使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三缝”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实际工程中能够很好的应用。在设计多高层建筑过程中,处理“三缝”时尽量做到以下基本原则:应当调整平面尺寸和结构布置,采取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能不设缝就不设缝,能少设缝就少设缝;如果没有必须设缝时,则必须保证有必要的缝宽以防止震害。 一、防震缝 建筑物各部分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或有错层时应设置防震缝。防震缝是“三缝”中的老大,伸缩缝、沉降缝在设置时必须要满足防震缝规定和要求。防震缝也是在相关现行规范中出现章节最多的。 1、规范从概念性的角度多处规定需要设置防震缝的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2、多高层建筑除了以上规范规定外,对于平面和外伸长度超出以下规范限值要求且不采取加强措施时的建筑也应设置防震缝。《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二、伸缩缝 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叫温度-收缩缝,也成为伸缩缝。有些多高层建筑平面尺度和竖向高度都很大,水平和竖向都会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变形和内力。但是在结构计算中一般不计算由于温度、收缩产生的内力,因为这方面的参数很难确定。因此,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问题,由构造措施来解决。也就是说,伸缩缝是否需要设置更多的取决于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只要采取相关措施能够解决了因温度、收缩产生的内力问题,这栋建筑就不需要设置伸缩缝。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伸缩缝、变形缝、防震缝的区别

建筑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区别建筑工程中常说的“三缝”指的是:①伸缩缝(温度缝)、②沉降缝、③防震缝,也统称为:变形缝。 变形缝: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防震缝。 室内变形缝:

室外变形缝:

屋面变形缝: 一、伸缩缝 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需要设缝的情况 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 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设置原则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缝的间距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缝的构造 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其他要求 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①墙体伸缩缝构造: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②楼地板伸缩构造: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③屋面伸缩缝构造: 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二、沉降缝 是为了预防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承载力不同或各部分荷载差异较大等原因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

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知识讲解

变形缝 由于温度、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的作用,建筑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同时在建筑的内部产生附加应力。当这种附加应力大于建筑构件的抵抗能力时,就会在建筑结构薄弱的部位产生裂缝,轻者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严重时将会导致建筑破坏,为了使建筑能够具有抵抗以上不利因素的能力,通常采用设置变形缝的构造方法。 变形缝是一种人工构造缝,它包括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和防震缝。通过在建筑的结构薄弱部位和变形发生的敏感部位设置变形缝,用变形缝把建筑划分成几个在结构和构造上完全独立的单元,进而达到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和保护建筑的目的。 (一)伸缩缝 1、伸缩缝的作用 伸缩缝又叫温度缝,是为了防止因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对建筑的破坏作用而设置的。由于建筑是建造在自然环境中的,温度的变化对建筑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即热胀冷缩现象。一般来说,建筑的长度越大,环境温差越大,积累的变形就越多。变形是产生内力的主要原因,一般在建筑的中段积累的较多。当变形引起的内力超过建筑某些部位(如建筑的薄弱部位及设置门窗的部位)构件能够抵抗内力的能力时,将会在这些部位产生不规则的裂缝,这将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通过设置伸缩缝的办法来设防。 2、伸缩缝的设置原则 伸缩缝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了使伸缩缝两侧建筑的变形相对均衡,伸缩缝一般应设置在建筑中段,当建筑设置几道伸缩缝时,应当使各温度区的长度尽量均衡。 (2)以伸缩缝为界,把建筑分成在结构和构造上完全独立的两个单元。屋顶、楼板、墙体和梁柱要完全各自独立。由于基础埋置在地下,基本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因此仍然可以连在一起。 (3)伸缩缝应尽量设置在横墙对位部位,并采用双横墙双轴线的布置方案,这样可以较好的解决伸缩缝的构造问题,并把伸缩缝对建筑内部空间影响削减到最小。 我国对伸缩缝的设置做有具体的规定,可以查找相关的规范。 3、影响伸缩缝间距的因素 (1)建筑的结构形式的影响 由于整体性好的建筑在发生变形时容易在局部形成集中应力,因此伸缩缝的间距较小;整体性较差的建筑在发生变形时可以把变形及应力分散到各个构件之中,不易形成集中应力,因此伸缩缝的间距反而较大。 (2)建筑的保温及采暖情况的影响 采暖建筑在寒冷季节只有外围结构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温度的变化,而内部的构件在一年四季感受的温差变化较小,因此伸缩缝的间距较大,不采暖建筑地上部分的全部构件均要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伸缩缝的间距较小。 应当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对建筑的温度变形问题研究得还不够精细,在许多方面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当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气候以及建筑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伸缩缝的设置问题作出正确的选择。 4、伸缩缝的构造 为了使伸缩缝能够正常地工作,并为解决建筑的构造问题留有较好基础条件,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需要设置抗震缝的几种情况

需要设置抗震缝的几种情况 a、建筑平面复杂,有较大突出部分时; b、建筑物立面高差在6米以上时; c、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d、建筑相邻部分的结构刚度、质量相差较大时。 沉降缝和伸缩缝可兼作抗震缝。 结构位移,周期控制 ( 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 1.1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3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 [抗规]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高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1/800 筒中筒,剪力墙1/1000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区别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理解 请问什么叫?怎么理解?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1伸缩缝 定义: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作法:从基础顶面开始,将墙体、楼板、屋顶全部断开使其分成若干段。伸缩缝间距为60m左右;宽度20mm ~30 mm。 2沉降缝定义: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作法:从基础底部断开,并贯穿建筑物全高。使两侧各为独立的单元,可以垂直自由的沉降。设置原则: (1)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 (2)建筑的高度和荷载差异较大处 (3)过长建筑物的适当部位 (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着显著差异 (5)建筑物基础类型不同以及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3、防震缝 定义:在地震烈度≥8度的地区,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震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防震缝。 作法:从基础顶面断开,并贯穿建筑物全高。最小缝隙尺寸为50 ~100 mm。缝的两侧应有墙,将建筑物分为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 设置原则: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并且楼板高差较大 (3)各组成部分的刚度截然不同 规定:在地震设防区,当建筑物需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时,应统一按防震缝对待 4、始终坚持一缝多用 沉降缝一般兼起伸缩缝的作用,其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但是伸缩缝不能代替沉降缝,当伸缩缝和沉降缝结合设置时,或防震缝与沉降缝结合设置时,基础也应断开!

建筑设计中各种缝设置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 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 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结构体系施工方法最大间距m 框架结构现浇 55 剪力墙结构现浇 45 注:1 框架-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 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 当采用下列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 4 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 5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基础知识介绍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基础知识介绍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 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 2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 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3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结构体系施工方法最大间距m 框架结构现浇55 剪力墙结构现浇45 注:1框架-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2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 3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 当采用下列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

对于如何确定防震缝宽度的几点探讨研究

对于如何确定防震缝宽度的几点探讨研究 摘要:在建筑物防震抗震研究中,建筑物防震缝宽度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对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至关重要,建筑物高度、设防烈度、工程地质、建筑采用材料、地下水位等诸多因素均对建筑物抗震宽度产生影响,经过研究,本文作者提出几点确定防震缝宽度计算公式和适宜条件,从而能够合理设计防震缝宽度,减少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所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建筑物地基;建筑高度;设计烈度;宽度计算 经过对最近几次较大地震现场资料调查研究发现,抗震预防除选择有利的工程地质(如避免板块边缘)、场地(如抗震设防区避免山脚处)、采取隔震措施及加强基础刚度和上部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外,主要应使上部结构的设计满足结构的抗震要求,如采用轻型结构以减少建筑物自重、钢筋砼结构代替砖混结构以加强整体性、砖混结构必须强化圈梁和构造柱等。在同一建筑中,建筑有高差、荷载有差异以及地基不同处,采用必不可少的防震缝至关重要,这样,当地震来袭时,可以将建筑物分割成若干个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防止在地震波作用下相互挤压、碰撞、拉伸,从而尽可能避免造成变形和破坏。影响建筑物防震缝宽度的因素较多,如何合理设计其宽度对减少地震危害至关重要。 一、影响防震缝宽度的几点因素 1. 建筑物基础和地基 强烈地震发生时,地基土壤的位移引起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振动,此振动所产生的惯性力即为结构发生变形乃至破坏的原因。地基情况对于建筑物的震害有很大影响,地震时有一些建筑物往往主要由于地基失效而招致损害。近年来,由于地震频发,对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地区建筑物的安全要求逐步提高,地震时,建筑物的地基基础是否还是一样坚固结实?一些建筑物会出现下沉、略微的倾斜、裂缝等现象,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地基基础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建在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因其自震周期较长,所以地震造成的危害往往较硬土地基上的的建筑严重。为避免地震时建筑相邻部分相互碰撞,建在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物除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外,应适当加大防震缝宽度。地基在建筑荷载作用下要发生压缩变形,其在基底处产生基地附加压力,因而在地基土中产生附加应力,引起土粒位移,土体中骨架重新排列或出现土的渗透固结,软土、地下水位较高的土体、填土及人工地基变形更大。在地震震动作用下,松砂、排水不良、饱和粉细砂和粉土由于振动而产生液化及震陷,因此,建在这样场地上的建筑物,其防震缝应适当放宽。 另外,地基基础设计也应按共同作用分析来设计,常规设计中将上部结构、基础、地基隔离开来分别进行设计分析。先隔离结构,求得上部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支座反力。然后,把支座反力作用于基础上,求得基底反力基底反力按线性分布,把地基反力作用在地基和桩上。共同作用分析设计是把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三者看成一体,在接触点上,同时满足静力平衡和变形协调条件的基础设计

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样本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建筑,应依照不规则限度、地基基本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比较分析,拟定与否设立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3)当设立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规定。 7.1.7 多层砌体房屋建筑布置和构造体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3 房屋有下列状况之一时宜设立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立墙体,缝宽应依照烈度和房屋 高度拟定,可采用70mm~100m: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不不大于层高1/4; 3)各某些构造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 楼梯间不适当设立在房屋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立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砌体构造设计规范 GB 50003- 6.5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重要办法 6.5.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立伸缩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也许性最大处。伸缩缝间距可按表6.5. 1采用。 表6.5.1 砌体房屋伸缩缝最大间距(m)

注:1 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办法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 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 3 层高不不大于5m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构造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 4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寒冷地区不采暖房屋及构筑物墙体伸缩缝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恰当减小; 5 墙体伸缩缝应与构造其她变形缝相重叠,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变形规定;在进行立面解决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3.4.5 体型复杂建筑并不一概倡导设立防震缝。由于与否设立防震缝各有利弊,从来有不同观点,总体倾向是: 1 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设立防震缝可使构造抗震分析模型较为简朴,容易预计其地震作用和采用抗震办法,但需考虑扭转地震效应,并按本规范各章规定拟定缝宽,使防震缝两侧在预期地震(如中震)下不发生碰撞或减轻碰撞引起局部损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