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近代史》复习思考题

《世界近代史》复习思考题

《世界近代史》复习思考题
《世界近代史》复习思考题

《世界近代史》复习思考题

1、分析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一、英国革命的原因

?(一)英国城乡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专制主义发了对抗性不可调和的矛盾,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1、革命前英国城乡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1)工业方面: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逐步代替行会手工作坊;

?(2)商业方面:资本主义的对外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农业方面:资本主义在农业的渗透,资本主义农场纷纷建立

?2、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

?(1)政治上的矛盾:斯图亚特王朝从詹姆士一世到查理一世在政治上否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实行封建专制的统治。

?(2)经济上的矛盾:实施一系列损害资产阶级的经济政策。

?(二)新贵族从旧贵族中分化出来,与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矛盾,是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矛盾:(1)地产上的矛盾

?(2)自由经营工商业与皇家专卖制度的矛盾。

?(三)城乡下层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四)宗教原因: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利益的“清教”(卡尔文教)与维护王权的“国教”(安立甘教)的矛盾斗争,是导致革命爆发的思想理论前提;

?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1)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盟进行反封建斗争的;

?(2)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斗争;

?(3)革命中主力军是自耕农及手工业者

?历史意义:

?1、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国

?原因:(一)革命前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是导致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1、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1)资本主义的商业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国内市场的形成、海外贸易和殖民地贸易的发展、银行业的出现

?(2)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大量出现,在某些工业部门出现了机器生产;

?(3)资本主义也深入到农村;

?2、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

?(1)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矛盾;

?(2)与封建行会制度的矛盾;

?(3)各地货币不统一、度量衡混乱、关卡林立、设关抽税等,成了商品交通的严重障碍;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阶级矛盾激化,是导致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1、革命前法国的阶级状况

?第一等级天主教僧侣

?第二等级世俗贵族

?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贫民、手工工场工人、作坊工匠、乡村农民等

?2、阶级矛盾的激化

?(三)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在舆论方面做了准备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1、法国革命是一次比英国革命更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2、推动了整个欧洲各国反封建注意的斗争

2、评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的领导人物、文献和法案。

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

评价克伦威尔--资产阶级革命家

?(1)进步性

A、克伦威尔在军事上为资产阶级立下了汗马功劳,取得了领导内战的胜利,奠定

了英国的共和制基础,有一定的军事和组织才能;

?B、在革命内战及其胜利后,坚决镇压封建复辟;

?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维护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2)局限性

?A、建立了军事独裁,使共和徒有虚名;挟持共和,使军事独裁变成从共和过渡到复辟之间的桥梁;

?B、镇压人民群众运动,削弱了反封建复辟的民主力量,为封建复辟提供了条件;

?C、侵略爱尔兰,夺取爱尔兰的土地,大量屠杀爱尔兰的人民,形成了“在外地主”

的新的土地贵族阶层,成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新的社会基础;

?总结:克伦威尔历史作用的两重性的根源:时代性与阶级性

对华盛顿的评价:---资产阶级的革命家

?1、领导了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具有始终效忠资产阶级革命的决心和品德;

?3、他不实行君主制,也不实行终身制,具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性;

?4、力求建立“法治政府”,主持制订了共和主义的宪法

?5、局限性:是资产阶级、奴隶主利益的维护者

?(1)反对废除奴隶制;

?(2)反对实行普选制;

?(3)镇压人民起义,剿灭印第安人

?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两重性

《1787年宪法》评价:

?(1)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1)进步性

?A、使新生的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B、它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它的分权原则,有利于避免暴政的产生。

?(2)局限性

?A、默许了黑人奴隶制,从而使《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神圣原则沦为白人独享的种族特权。事实上广大黑人在独立战争中同样做出了英勇贡献;

?B、没有实行普选制,选举权仅仅局限于有产的白人男子,妇女无选举权。

?C、制宪者对人民的治理能力表示怀疑,害怕“过分的民主”会给国家政治带来混乱,因而他们设计了参议院由州议会选举,两院相互牵制,以及总统由选举人团间接选举的制度。

?不过,制宪者给修正宪法留下了余地,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国人民已经通过宪法修正案将这些缺陷一一弥补

《独立宣言》评价历史意义

?1、在动员革命力量、鼓舞北美人民的斗志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2、她肯定了人民的自由平等权,成为人民要求权利的蓝本;

?3、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予以深刻影响;

?4、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三)局限性

?1、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

?2、没有宣布废除民族压迫;

?3、宣言以人民的名义发表,但人民并未得到真正实在的利益

《人权宣言》评价

?1、进步性

?(1)否定了封建等级差别与封建特权

?(2)宣扬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合理性和彻底否定了“君权神授“;

?(3)对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有一定的作用

?2、局限性

?《人权宣言》在宣布“人人平等”的同时又宣布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虚伪的一面。这是资产阶级用财产的不平等来代替封建等级的不平等拿破仑评价:1、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其进步性:(1)维护了1793年雅克宾派的土地法,

(2)积极发展工商业,奖励资本主义工商业;

(3)制定《拿破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把法国资产阶级的成果巩固了下来,巩固了资产阶级私有制;

(4)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中央集权制度,把资产阶级专政完善化;

(5)镇压封建反革命,削弱了法国封建的反动势力;

2、拿破仑与封建主义妥协,为王朝复辟铺平道路;

?(1)拿破仑破坏了法国革命的原则,在一个打破封建专制制度的废墟上又建立了一个帝制国家,丧失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2)拿破仑背弃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与罗马教皇妥协;

?(3)拿破仑违背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实行分封制;

?(4)开始重用原来的封建官吏

3、拿破仑的反人民政策

?(1)强化镇压人民的官僚军事警察机器,镇压共和主义者;

?(2)破坏大革命期间所确立的资产阶级的民主;

?(3)与工人为敌;

?(4)向农民征收沉重的“血税”;

?(5)发动对外战争,掠夺别国人民的财富,给欧洲大陆人民造成了灾难;

3、比较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

?(一)相同之处:1、两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

?2、两国革命的主力军相同,都是人民大众;

?3、革命的结果相同,都是一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封建剥削制度

?(二)不同之处:

?1、英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与新贵族结成同盟;而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与人民结成同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完全抛开宗教外衣,而采取公开的政治斗争的形式;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法国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4、评述英国“光荣革命”事件。

?评述:

?A、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1688年事件不是一次革命,而是整个革命过程中比较微不足道的插曲。

?B、性质:是英国统治集团内部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的一次妥协。

而且这个妥协是以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前提来维护他们的统治,所以并不具有革命性。妥协后所建立起来的君主立宪制相对于共和制来说是一种倒退,所以称不上“光荣事件”

?C、影响:

?(1)使英国资本主义按照正常的轨道发展

?(2)最终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3)确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5、雅各宾专政的措施,分析雅各宾专政失败的原因。

雅各宾派采取的革命措施

?(1)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与人民结成同盟,建立强固的资产阶级民主专政;

?(2)实施镇压反革命的革命恐怖政策

?(3)按照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4)实行最高限价政策,打击奸商。限制物价,克服经济恐慌

?(5)动员和组织人民起来抗击国外的封建复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雅各宾专政失败的原因

?(1)雅各宾派在后期,当国外威胁基本解除,国内封建势力基本被摧毁后,内部发生分裂,相互屠杀,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2)雅各宾派在革命后期失去了与广大城乡平民、工人的联盟,大大缩小了雅各宾专政的社会基础;

?(3)不注意斗争策略,搞输出革命;

(4)在镇压反革命的过程中,大搞残酷镇压,不区别对待人民及各阶层,扩大镇压面?(5)大搞“造神”运动,搞革命的宗教;

?(6)实行恐怖扩大化,把革命的恐怖政策变成荒谬的反对工具

6、维也纳会议的性质、影响。

性质:既是一次策动封建复辟的反动会议;又是一次分赃的会议

维也纳会议产生的后果:

?1、确立了正统主义原则,开始了复辟时代;

?2、暂时满足了各大强国的领土野心,暂时缓和了欧洲大国间的矛盾

?3、开创了在处理国家和民主矛盾中推行强权政治,任意宰割各民族的恶例,为以

后各民族矛盾及列强矛盾的激化埋下严重的隐患;

会议自始至终是大国在争夺战利品,通过重新划分欧洲地图的办法,把拿破仑失败以后的新的力量对比肯定下来。

会议自始至终是按照大国意愿重新炮制欧洲的政治地图,任意调整欧洲各国领土。

会议开创了大国外交,强权政治的恶劣先例。从此大国主宰局势,小国作陪衬,成为国际会议的惯例。

7、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前提条件、主要进程和社会后果。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1、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王权和封建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这不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且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2、经济前提:资产阶级运用所掌握的政权,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

3、技术前提:英国手工工场的长期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

一方面,手工工场使得手工业产生的分工细致,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各个生产过程简化到能够使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且易于培养熟练工人和专业机械师,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另方面,工场手工业也显示出七局限:工场手工业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从根本上改造全部社会生产。

?首先,从本质上,工场手工业只是规模化的作坊,其技术进步仅仅体现在生产上简单的流水作业;

?其次,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各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某一生产部门的进步难以影响到其他生产部门

工业革命的主要进程: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1、棉纺织业的技术发明;2、动力的革命;

?3、冶金技术的进步;4、交通运输业的发展;5、机器制造业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

?1、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

?2、工业革命带来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

?3、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勃兴和发展,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4、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领导地位得以确立;

总结: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的革命,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的前提下出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8、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性质、特点。并与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作一比较。

革命的原因: 1、资本主义的发展;

?各国的历史条件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两种情况:

?一种是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即基本完成或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一种是封建农奴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2、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革命运动高涨;

?3、英法德各国的无产阶级的逐渐壮大;

?4、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为1848年革命作了准备;

?5、1845年~1847年欧洲的自然灾害

1848年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基本特点

1、1848革命与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任务;

(1)经济条件不同:两次革命产生的经济基础虽然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程度不一样;

?(2)政治条件不同: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以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为指导;1848年革命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不再为资产阶级谋利益,同时,还产生了无产阶级的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任务不同: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资产阶级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的任务,是消灭封建制度;铲除封建残余;推翻异族压迫;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二、1848年革命与17-18世纪革命相比,各国的各阶级在革命中的表现和作用都不相

同:

?(1)资产阶级的作用(2)农民阶级

?(3)工人阶级(4)小资产阶级

?(5)封建统治阶级(6)流亡无产者

9、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特点。

(一)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1、自由的资本主义竞争盛行,经济迅速高涨,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2、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袭击着自由资本主义世界

?3、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农业通过不同的途径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4、科技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掠夺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二)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发展特点;

?1、议会制、两党制、多党制政治的确立;

?2、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取得了不断的胜利;

?3、战争成为自由资本主义的伴侣;

?4、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

10、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作用和意义。

原因: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

作用和意义:

(1)作用:通过改革,文官质量大大提高。成为国家政局稳定和政策连续性的有力保证;(2)意义:这次改革剥夺了封建贵族垄断官职的特权,是工业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内对封建贵族的斗争的巨大胜利;

11、美国内战的原因、性质和意义。

美国内战的原因: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尖锐矛盾;

?1、对新占土地的矛盾;

?2、关税方面的斗争;

?3、市场方面的矛盾;

?4、争夺对国家权力的控制的斗争;

美国内战的性质及其意义

?1、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历史意义:

?(1)内战的结果,资产阶级获得了全国的统治权,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使美国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赶上并超过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2)内战的胜利为美国工人运动、黑人运动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3)美国内战的胜利对欧洲的工人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促进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

12、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原因:1、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

?(2)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外因: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内容: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批准了改革方案,并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文告(包括《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总法令》等17个文件。

?(1)农民可以获得“人身解放”,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地主无权买卖和交换农奴以及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拥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从事工商业活动、订约和诉讼的权利。

?(2)农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但要以高出实际地价2-3倍的价格赎买,赎金的20%-25%由农民支付现金,其余由国家银行代为垫付,农民要在49年内还本付息。

?(3)把农民组织在原来的村社中。村社和乡完全置于地方行政机构之下并受担任调停人的地方贵族管辖。这一规定使以前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被置于地方政府和贵族集体的控制之下。同时,村社还实行连保制,监督强迫农民按时完成各项义务。

?这次农奴制改革是在有利于地主阶级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实行赎买份地的过程中,地主总是以各种手段割占农民的份地。全国平均“割地”约占改革前农奴份地的18%。在土地肥沃地区,被割占的份地竟高达约20%-40%,少数地区甚至达到一半。连亚历山大二世自己都承认在改革中“凡是可以保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1863年和1866年俄国政府又颁布法令,分别解放了采邑农奴、国有农奴。

?到1866年,被解放的农奴共有2,000多万。其它俄罗斯非欧地区的改革较为缓慢。在中亚部分地区,农奴制甚至一直保留到俄国十月革命前。

?农奴制废除后,沙皇政府在1864—1867年间,在地方统治机构、司法制度、征兵制度、财政和教育等方面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影响:(1)是俄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点,即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

义的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农奴制的废除,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

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这次改革极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致使俄国日后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13、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的原因、意义和局限。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同与异。

德国:统一的前提:(1)政治前提:德国资产阶级君主国的建立

?(2)经济前提:50~60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统一的意义:(1)它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为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创造条件;

?(3)它改变了欧洲的国际关系

?局限性:德国统一是通过普鲁士发动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实现的,容克的前工业化特性,尤其是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不仅丝毫没有受到冲击,反而被大

大强化了。

?结果,德国的民主化还将不得不由其他民主国家来帮助完成,而且那还要等待它连续扮演完两次世界大战元凶的角色之后

意大利:统一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2)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蓬勃兴起,促使意大利人民要求重新统一;

统一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促进了意大利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局限性:统一后仍保留君主制和大量的封建残余,影响了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同与异:

1、相同点:两国的统一都存在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条道路的可能性,但最终都

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完成了统一,这是两国统一运动的基本共同点。具体来说:?(1)两国都是在一个封建王朝领导下实现统一的。

?德国: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意大利:撒丁王国的萨伏依王朝

?(2)两国的统一都是通过王朝战争的途径完成的;

?(3)两国的统一都是以保持封建贵族的优势而结束的;统一后建立了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妥协政权

不同点: 由于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决定的经济力量的对比不同,两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也不同,因而两国的统一运动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具体来说:?(1)德意两国统一运动面临的任务不同:

? a 德意志的统一,主要是消除封建割据;

?b意大利的统一,除消除封建割据外,首要的是反对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

?(2)德意两国统一运动中两条道路的阶级内容不同。

?“自下而上”的道路的领导者,在德意志理应是无产阶级;在意大利并非无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民主派。

?“自上而下”统一道路的领导者,在德意志主要是普鲁士容克地主阶级;在意大利则是资产阶级自由派。

?(3)德、意两国统一过程中两条道路所起的现实作用不同。

?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自始自终存在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条道路的斗争。

并呈现出势均力敌的局面;

?而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自上而下的道路占有绝对优势,统一完全是以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方式完成的;

14、明治维新的原因、内容、性质和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1、明治维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前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幕府统治危机出现;

?(1)幕府统治的腐败

?12世纪末,日本就形成了军事贵族统治的幕府制度,天皇由此大权旁落,形成了“幕藩体制”

?(2)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日本的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A、封建生产关系已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A)封建统治使国内市场狭小,并限制了工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来源

?(B)封建割据的状态阻碍了商品的自由流通;

?(C)幕府政府垄断了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限制了工商业者的好的;

?B、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动摇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

?(A)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地主的出现

?(B)封建武士的下层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逐渐地资产阶级化;

?C、阶级矛盾激化、阶级斗争尖锐化,促进了幕府统治的崩溃

?(A)下层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频频发生。

?(B)各种改革的出现

?天保改革(1841年):禁武、遣返令、禁奢矫俗、经济倒退;

?名藩改革(长州、萨摩、佐贺、肥前):公开财政、广求民意;破格用人;减免地租;改革教育和军事;“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2、深刻的民族危机,成为促进维新的外部因素;

维新内容:

?(1)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3)改革土地制度,实行新地税;

?(4)“殖产兴业”,保护、扶持资本主义工商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5)提倡“文明开化”,实行教育改革;

?(6)实行义务兵制

明治维新的性质和意义

?(1)性质: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2)意义:

?A、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B、挽救了民族危机,使日本从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

15、第二次技术革命出现的社会背景、影响。正确评价垄断组织。

第二次技术革命出现的社会背景:

?(1)工业生产的大发展对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要求;

?(2)工业生产的发展为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3)资本主义各国不同程度地建立和健全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政治上为新的科技和工业革命提供有力保障;

?(4)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它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使欧美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开始由轻工业为主转变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社会物质条件;

(3)它使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革;

(4)使西方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加剧;

(5)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传输业也因此发生革命,预示着世界一体化高潮的到来,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

垄断组织出现的评价

(1)积极作用:

A、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B、具有一定的调节生产的作用,使之适应市场的变化;

C、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率

(2)消极作用:

A、垄断组织的产生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出现某种暂时的停滞趋势;

B、垄断组织垄断市场,垄断价格,获取更高利润,势必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从而降低其生活水平;

C、垄断资本的形成,就是“大鱼吃小鱼”的结果,期间充满暴力、欺诈等不公平的行为及卑劣丑恶的手法;

D、导致寄生的食者阶层的出现;

E、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

F、垄断资本是战争的根源;

16、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帝国主义特征。

(一)英国

?1、英国的经济发展特点

?(1)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落后,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

?(2)银行资本迅速集中,资本输出最为发达;

2、英国的帝国主义特征――殖民帝国主

A、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P400页

B、殖民地成为英国粮食及各种原料的重要供应地;

C、成为英国商品的重要市场和资本投资市场;成为英国输出“过剩人口”的重要场所;

D、殖民地的财富成为补偿工业消耗、收买工人贵族、防止革命的主要保证

(二)法国

?1、法国的经济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2)银行资本高度集中,资本输出增强;P411页

?2、法国的帝国主义特征――高利贷帝国主义

?(1)经济上,高利贷资本对法国的经济起重要作用;

?(2)政治上,高利贷资本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手段;

(三)美德

?1、美德两国的经济发展特点:以跳越式的速度迅猛发展;

?2、美德两国的帝国主义特征

?(1)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A、经济上,托拉斯成为美国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力量,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B、政治上,托拉斯的金融寡头控制了美国政治,成为美国幕后决策人;

?(2)德国:容克地主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经济上,容克地主经济与垄断资本相结合;

?政治上,容克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联合掌权;

(四)俄国、日本

?1、俄国的经济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迅速,但水平低下;

?(2)经济上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性和依存性;

?2、俄国的帝国主义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1)俄国的垄断资本是与经济上、政治上浓厚的封建残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政治上,俄国保持着极端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

?(3)军事上,俄国沙皇的统治,又是依靠军事力量来维系的;

?3、日本的经济发展特点

(1)工业迅速发展;

(2)财阀操纵了全国的经济生活;

4、日本的帝国主义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1)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并存;

(2)政治上,封建军阀、贵族和官僚地主、财阀三位一体,控制了日本的政治生活;

(3)社会关系上,封建的等级色彩极浓;家长制、等级制存在;

(4)军事上,好战的封建武士大军阀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军事工业占主要地位;

17、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和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是欧洲列强长期推行霸权政策的结果。他们争夺地区霸权、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这是战争发生的最深刻原因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关系

?(一)列强争霸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

?2、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三国同盟的建立德奥意

?2、三国协约的形成英法俄

?(三)帝国主义列强的军备竞赛

?1、许多新的科技发明被应用于军事目的;

?2、列强们不断扩军备战,军费猛增;

?(四)巴尔干半岛成为战争的火药桶

?1、“东方问题”的实质及其症结

?2、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3、两次巴尔干战争

?2)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

?A、从根源上看:“一战”的根源于帝国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在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这种不平衡加强,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法德矛盾和争夺巴尔干的矛盾也激烈),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争夺霸权;

?B、从参战国的构成及其参战目的看:1879-1882年德奥意组成三国同盟,1892-1907年英法俄组成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目的在于掠夺别国领土,奴役其他民族,最后导致战争爆发。

同时,帝国主义各国政府还企图提高这场战争,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殖民地。

“1914-1918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列宁选集》卷二732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空前的大破坏,使亿万人民遭受苦难。

?2、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帝国主义各国之间又孕育着新的争夺和战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教育了各国人民,促进人民革命意识的增长,使人民认识到要摆脱战争就必须团结起来,调转枪口用革命战争扑灭帝国主义战争。

?4、一战也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18、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

2、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的起义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的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坚实基础;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宣布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使命;

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党的学说,指出共产主义政党是实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策略;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第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首次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第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各国共产主义者得到了共同的战斗纲领;

第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开辟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共产主义进行革命斗争的新时代;

19、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前提

?1、经济前提:欧美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极盛时期;

?2、政治前提:国际工人运动出现新高潮;

?3、组织前提:欧美各国工人运动出现了工人联合组织;

?4、思想前提:马克思恩格斯从思想理论和干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5、国际前提:国际斗争形势的变化,为国际的成立提出了要求;

第二国际成立的前提条件

?1、19世纪80年代各国工人运动的重新高涨,为无产阶级新的国际联合创造了前提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第二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实行基础;

?3、欧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的建立,为第二国际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20、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要措施、性质及原则。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一)革命爆发的原因

?1、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国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

2、巴黎公社革命是在法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爆发的;

?性质: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主要措施:

?(1)打碎资产阶级的国际机器,建立立法、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

?(2)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政权。

?(3)为防止产生权力蜕变,建立了“人民公仆”制度。

?(4)建立民主监督机制。

?(5)在社会经济方面实行了许多旨在保护工人利益的措施。

?(6)以教育作为民主基础。

?(7)公社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失败原因:

?A、从主观上说是由于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因而公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犯了一系列的错误;如在胜利初期没有对凡尔赛的反革命政府乘胜追击,没有实现与农民的联合等

?B、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当时历史条件还不具备,资本主义还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当时法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还没有发展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国际无产阶级还没有联合起来互相支持;而国际资产阶级却结成反革命联盟,共同绞杀巴黎公社革命;

(2)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第一、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无产阶级民主制的试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及恩格斯为此书写的《导言》,对公社的经验教训教训了总结:

A、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武装,是胜利地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

B、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无产阶级必须与广大城乡劳动者,尤其是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

D、必须有一个以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作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

?第二、巴黎公社为世界无产阶级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巴黎公社革命以惊人的成就和宝贵经验,激励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21、基础知识:启蒙运动维也纳会议“光荣革命”列克星敦的枪声雾月政变倒幕运动北方大战《宅地法》神圣同盟叶卡捷琳娜罗伯斯比尔俾斯麦萨拉热窝事件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期(1688年),资产阶级联合土地贵族发动了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推翻了原英国国王的统治,迎来了荷兰亲王威廉作为英国新国王,实行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的统治。这事件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事件

启蒙运动:是指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教育人们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奴役及教会迷信思想对人们的蒙蔽,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舆论准备的一场思想领域中的运动。

神圣同盟: 1815年9月,俄奥普三国君主签署条约,建立了带有宗教色彩的“神圣同盟”。

2个月后,三国又与英国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1818年法国偿清了全部赔款,也加入四国同盟,四国同盟变成五国同盟。这两个同盟及维也纳会议的各项决议共同构成了维也纳均势体系。目的:维护维也纳会议的各项决议,防止革命的再度爆发

巴古宁主义:巴古宁主义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意大利、瑞士等国,而由俄国人巴枯宁创立的一种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流派。

蒲鲁东主义是由法国人蒲鲁东创立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反映了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的愿望和要求。

工联主义也叫工会主义,是工人运动中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英国工会联合会(简称“工联”的领袖们所推行的改良主义路线和政策的总称。

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提议和组织的。其目的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莱克辛顿的枪声:“ 莱克星顿的枪声”亦称“美国独立战争”。莱克星顿也称”列克星顿”。

1775年4月19日,在列克星敦打响第一枪的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从1775年至1783年,持续8年之久,最终以英国在北美殖民统治的破产和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告终。

1775年4月18日,英国总督得知离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藏有民兵的军火武器,于是派出士兵前往查缴没收。工兵保尔·瑞维尔得知消息后,星夜疾驰,通知各个村庄的民兵组织起来,迎击英军。英军和民兵在莱克星顿发生激战,英军尽管赶到康科德,夺取了部分武器,但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波士顿。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因此,在美国建国的历史进程中,波士顿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莱克星顿的枪声”也不仅仅是枪声的意思,而是转变成一个事件的代名词,即美国独立战争的的开始。此次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标志。

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开始行动,他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变”,史上通称“雾月18日政变”。

倒幕运动主要指的是江户幕府末期,为了打倒江户幕府而发起的政治运动。狭义来说,是以武力打倒江户幕府的革命运动;广义的意义来说,避免军事冲突而经由谈判来使政权和平转让的事业也被称作倒幕运动。明治维新前在日本,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中心在西南部经济较发达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危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实质是推翻幕府统治。

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

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

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宅地法:1862年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只交纳10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得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隶主夺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发了

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

叶卡捷琳娜:叶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芙娜(1684年—1727年,1725年—1727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女皇,立陶宛农民塞缪尔·斯卡乌龙斯基之女。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原名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什切青,1796年11月6日逝世于普希金城),1762年至1796年在位。在俄国历史上,叶卡捷琳娜女皇与彼得大帝齐名,这位俄国女皇,原为德意

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给俄皇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1762年6月28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宫廷政变中废黜彼得三世,并登上皇位。她对外两次同土耳其作战,三次参加瓜分波兰,把克里木汗国并入俄国,打通黑海

出海口,她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俄罗斯帝国。她的政绩卓越,一

段段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史更成为一代代史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罗伯斯比尔:马克西米连·佛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比尔(Maximilien Fran?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又译罗伯斯比,法国革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人物,是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

俾斯麦: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生于1815年4月1日,殂于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剔除奥地利)的代表人物。

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三国同盟: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

盟。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条约与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国同盟的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英国协调了与法国和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最后形成了三国协约。意大利改善了同法国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为自身利益,望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三国协约:三国协约(英语:TripleEntente) 是英、法和俄三国在1907年签订的互相谅解和互相支持的协议。Entente是法文字,意指谅解。1904年的挚诚协定及1907年的英俄条约签订后,英法、英俄的各种纠纷已经平息。这两个协约,加上法俄同盟便促使三国家走在一起。此外,他们皆因为德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不断上升而警醒。因此,他们便结盟,名为“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其核心英国放弃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光荣孤立”政策,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国也向英国靠拢。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从此,英法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为了共同对付德国,英国又主动协调了同俄国的利害冲突。1907年英俄签订协定,调整了双方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协定,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英法、英俄协定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为重新瓜分世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高分子材料》课后习题参考

1绪论 Q1.总结高分子材料(塑料和橡胶)在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1)最早被应用的塑料 (2)第一种人工合成树脂 (3)是谁最早提出了高分子的概念 (4)HDPE和PP的合成方法是谁发明的 (5)是什么发现导致了近现代意义橡胶工业的诞生? 1.(1)19世纪中叶,以天然纤维素为原料,经硝酸硝化樟脑丸增塑,制得了赛璐珞塑料,被用来制作台球。(2)1907年比利时人雷奥·比克兰德应用苯酚和甲醛制备了第一种人工合成树脂—酚醛树脂(PF),俗称电木。(3)1920年,德国化学家Dr. Hermann Staudinger首先提出了高分子的概念(4)1953年,德国K.Ziegler以TiCl4-Al(C2H5)3做引发剂,在60~90℃,0.2~1.5MPa条件下,合成了HDPE;1954年,意大利G.Natta以TiCl3-AlEt3做引发剂,合成了等规聚丙烯。两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5)1839年美国人Goodyear发明了橡胶的硫化,1826年英国人汉考克发明了双辊开炼机,这两项发明使橡胶的应用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奠定了现代橡胶加工业的基础。 Q2.树脂、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的定义。 化工辞典中的树脂定义:为半固态、固态或假固态的不定型有机物质,一般是高分子物质,透明或不透明。无固定熔点,有软化点和熔融范围,在应力作用下有流动趋向。受热、变软并渐渐熔化,熔化时发粘,不导电,大多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等,根据来源可分成天然树脂、合成树脂、人造树脂,根据受热后的饿性能变化可分成热定型树脂、热固性树脂,此外还可根据溶解度分成水溶性树脂、醇溶性树脂、油溶性树脂。 通用塑料:按塑料的使用范围和用途分类,具有产量大、用途广、价格低、性能一般的特点,主要用于非结构材料。常见的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 工程塑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能够经受较宽的温度变化范围和较苛刻的环境条件,并在此条件下长时间使用的塑料,可作为结构材料。又可分为通用工程塑料(如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和特种工程塑料(如聚酰亚胺PI,聚苯硫醚PPS)。Q3.弹性体、天然橡胶、合成橡胶,通用橡胶、特种橡胶的定义。 弹性体:是一类线形柔性高分子聚合物。特点:①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大的形变②除去外力后能迅速恢复原状 天然橡胶:指从植物(巴西橡胶树,银菊,橡胶草)中获得的橡胶,主要成分顺式聚1,4-异戊二烯。 合成橡胶(synthetic rubber):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具有可逆形变的高弹性材料,包括通用合成橡胶和特种合成橡胶。 通用橡胶:主要指用于轮胎制造和民用产品方面的橡胶,产量占合成橡胶的50%以上,包括顺丁橡胶,丁苯橡胶,乙丙橡胶,丁基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特种橡胶:指具有特殊性能和特殊用途能适应苛刻条件下使用的合成橡胶,包括硅橡胶,氢化丁腈橡胶,氟橡胶,丙烯酸酯橡胶,氯醚橡胶等。

2020智慧树,知到《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章节测试答案 见面课:创新思维训练之一 1、问题:思维定势的来源有 选项: A:经验定势 B:权威定势 C:从众定势 D:书本定势 E:自我中心定势 答案: 【经验定势;权威定势;从众定势;书本定势;自我中心定势】 2、问题:“想问题、做事情完全从自己的利益与好恶出发,主观武断地不顾他人的存在或感觉。”指的是(E) 选项: A:经验定势 B:权威定势 C:从众定势 D:书本定势 E:自我中心定势 答案: 【自我中心定势】

3、问题:跳出书本定势需要重视实际情况。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4、问题:跳出权威定势就要敢于大胆怀疑权威言论。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5、问题:“守株待兔”的故事指的是 选项: A:经验定势 B:权威定势 C:从众定势 D:书本定势 E:自我中心定势 答案: 【经验定势】 见面课:创新思维训练之二 1、问题:发散思维又称为 选项: A:辐射思维

B:多向思维 C:扩散思维 D:求异思维 答案: 【辐射思维; 多向思维; 扩散思维; 求异思维】 2、问题:( )不是发散思维的特点。 选项: A:流畅性 B:概括性 C:变通性 D:独特性 答案: 【概括性】 3、问题: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不受现有知识和常规定式的束缚,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是发散思维的( )特点。 选项: A:流畅性 B:比较性 C:变通性 D:独特性 答案: 【变通性】

4、问题: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5、问题:日常可以运用“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培养收敛思维能力。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见面课:如何认识创新和创新思维 1、问题:从中兴通讯到华为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没有具有世界竞争力自主品牌,就会被西方国家压榨。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2、问题:对企业来说,创新是一个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近代史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1、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的主要矛盾? 战后国内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 2、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作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教材P171—174) ●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前途的努力: 1、毛泽东应邀赴谈判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而做出的重大冒险尝试 2、共产党为和平民主在政权和军队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同意适当比例地收缩解放区和缩编军队 3、在中共的努力下,重庆谈判达成了有利于和平民主的《双十协定》 ●政治协商会议中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1、共产党采用了团结各民主党派的斗争策略: (1)在参会名额问题上,坚决支持民主同盟,使其保有9个参会名额。 (2)在军队问题上,对民主同盟作有原则的让步,同意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同时并举。 (3)在政权问题上,支持民主同盟的主张。 2、政协会议形成《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和《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等五项协议。 3、如何理解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P175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格局是怎样形成 的?P184-186 5. 民盟一届三中全会P185-186 6、七届二中全会P189 7、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原因分析P174-189(请结合教材提供的史实进行分析) 国民党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打了败战,处于全

民包围之中。 军事战线上的失败表现在哪里?(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7月到1947年2月,国民党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起,国民党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以内线防御作战的方式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进攻阶段:“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使国民党军队处于被动之中,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战略反攻阶段: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政治战线上的失败表现在哪里?(解放区因土地改革而民心高涨;国统区因政治经济危机而形成了第二条反蒋战线;民主党派做出携手中国共产党反对蒋介石的新选择) 总之,国共两党因阶级立场的不同带来执政方式的差异,使解放区和国统区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产生了民心向背的差异,决定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政权的覆亡。 7.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193-195 第六章 1、如何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标志意义;P144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爆发,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可以考虑从日军的作战意图和中国国内抗战力量的构成两个角度来分析其标志意义。 2. 国共二次合作的标志p148 3、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P154 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p156

高分子材料改性学思考题

高分子材料改性学思考题 1.聚合物熔融态化学反应有何特点? 反应温度高,所以反应速度快,而且反应效率也高;无需使用溶剂,原材料消耗少,成本较低,无污染;可以使一些无法找到合适溶剂的反应体系进行所需的化学反应。 2.简述反应挤出的基本过程。 进行反应挤出时,将欲反应的各种原料组分如聚合物、单体、引发剂、其他助剂等一次或分次由相同或不同的加料口加入到挤出机中,借助于螺杆的旋转,实现各种原料之间的混合与输送,并在外热和剪切热作用下,使物料塑化熔融、反应。随后,移去反应过程产生的挥发物。反应充分的改性聚合物经口模被挤出,经骤冷、固化、切粒或直接挤出成型为制品。 3.简述反应挤出过程的控制要点与影响反应挤出的操作因素。 控制要点:反应挤出过程的混合、反应空间和停留时间、温度控制与传热、挥发分的脱除、输送物料和排出物料的能力、挤出过程中其他组分的加入。 影响反应挤出的操作因素:配方、挤出温度、螺杆转速、喂料速度、螺杆组合。 4.举例推算多元复合引发剂的半衰期。 ∑==n i i i f 11 ττ,i f 为各引发剂摩尔分数。 5.聚合物熔融接枝工艺的控制因素有哪些? 接枝单体含量、引发剂及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挤出机螺杆转速)、交联与降解的抑制(电子给予体)、共单体。 6.影响有机过氧化物交联的因素有哪些? 聚合物分子链结构、过氧化物的品种与用量、交联温度和时间、环境气氛、抗氧剂(防老剂)、酸性物质、填充剂、助交联剂。 7.影响控制降解聚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加工温度、时间、过氧化物品种和浓度、抗氧剂。 8.什么是偶联剂和表面处理剂?它们有什么作用?作用机理是什么? 偶联剂是具有某些特定基团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特点是含有两类性质不同的化学基团,一类是亲无机基团,另一类是亲有机基团。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将两种性质差异很大,原本不易结合的材料较牢固地结合起来。 表面活性剂:极少量即能显著改变物质表面或界面性质的物质。其分子结构特点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组成:其一是一个较长的非极性烃基,称为疏水基;另一是一个较短的极性基,称为亲水基。形成不对称的分子结构,同时具有亲油性和亲水性,并且亲油和亲水的强度必须匹配,形成“双亲结构”分子。 作用:提高填料与聚合物的亲和能力。 作用机理:表面物理作用。包括表面涂覆(或称为包覆)和表面吸附。 表面化学作用。包括化学反应、化学吸附(表面取代、水解、聚合和接枝等)。 9.填料在使用之前应如何进行预处理? 干法:表面涂敷处理、表面反应处理、表面聚合处理。 湿法:表面吸附法、化学反应法、聚合法。 气相表面处理法。 加工现场处理法:捏合法、反应挤出处理法、研磨处理法。 10.填料在聚合物中的分散过程、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 分散过程1在剪切流场的粘性拖曳下,将大块的固体填料破碎成较小的粒子;2聚合物在剪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汇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汇总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a.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

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学习体会

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学习体会 姓名:专业:学号:组号: 经过一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这两种品质能帮我们更好的改善和适应社会,更好的营造有趣而丰富的人生。所以培养和开发这两种能力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很小的事物上,发挥我们的创造力。例如,附有橡皮的铅笔的发明,虽然只是对铅笔做了很小的改进,但是却能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助力。 经过每周的七个每日一设想,我发现我们每一个设想都来源于生活。纵观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发明,其实发明它们的创意也全都来源于生活,旨在为生活服务。所以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总结一些有用的想法。我记得我写过一个这样的设想:发明一种可以轻松涂掉圆珠笔和钢笔字迹的橡皮。这个设想来源于一次写错字时,想要把钢笔字迹弄干净很难,我想如果能有一种橡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该多好啊?设想只是一个开始,而且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激发了我发明创造的兴趣,也是实施发明创造的基础。说到这一学期写过的的每日一设想,我觉得它们真的很有必要,因为它们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虽然一开始我一直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如果我们以后每天都能坚持写下一个设想的话,几年下来就会有一个巨大的设想库。特别是在毕业后在企业工作的时候,创造性的想法可能会成为自己事业成功的突破口。人们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突破口。就像打仗一样,突破口选准了,才能集中力量一举切入,迅速向纵深发展,进而取得全局的胜利。在许多情况下,创造性思维的提出,创造性成果的获取,正是事业的突破口。 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做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增强自我价值,从而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怎样的呢? 一、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

高分子材料复习题

1.(1)合成纤维有那几种主要纺丝方法?简述每种纺丝方法的特点。 A.熔体纺丝:将聚合直接得到的聚合物熔体或聚合物切片通过螺杆挤出机熔融成熔体以后,通过过滤、挤出到 空气中凝固成型的方法,其特点是加工方法简单,流程短,纺丝速度高,产量大,成型过程中只有传热而没有传质,是一元纺丝体系。 B.溶液纺丝: (1)湿法纺丝:将聚合物溶解在溶剂中,通过脱泡、过滤并挤出到凝固浴中成型的方法,是溶液纺丝的一种,通常适用于分解温度低于熔融温度的聚合物,其特点是流程长、纺速低,丝条必须在凝固浴中成型,成型过程既有传热又有传质,宜纺制短纤维,是三元纺丝体系。 (2)干法纺丝:属于溶液纺丝,采用的溶剂挥发性强,挤出时将纺丝溶液挤出到热空气,通过溶剂的挥发而凝固成型,特点是纺丝速度高,流程较湿法纺丝短,产量小,适于纺长丝,属于二元体系。 (2)为什么不可以采用熔体纺丝的方法加工聚丙烯腈纤维?如果你想采用熔体纺丝方法加工聚丙烯腈纤维,你 需要从原料上作那些改进?请说明原因。 A.聚丙烯腈其热分解温度200~250℃,熔点达320℃,故不能采用熔体纺丝。粘流温度太高,且是极性聚合物, 熔融粘度也很大,不利于加工。 B.想熔体纺丝需加入第二单体第三单体(在聚丙烯腈大分子上引入能形成柔性链的共聚单体,通过控制共聚物的 序列结构和分子质量来降低聚丙烯腈的熔点,以制造可熔融的聚丙烯腈树脂,通过非增塑熔融纺丝制得纤维),降低其分子间较强的相互作用力,从而降低其粘流温度和粘度。另外,如聚乙烯醇,分解温度低于粘流温度也不可熔融纺丝。 2.(1)对比聚乙烯和聚丙烯的结构,分别阐述他们的性能和应用。 答:⑴写出聚乙烯与聚丙烯的结构式,对比两者结构上的差异。 ②聚丙烯分子链上有一侧基,侧基的存在增加了空间位阻,使分子链的柔性降低,刚性增大,所以聚丙烯的强 度、硬度、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比聚乙烯好,抗冲击性能和耐低温性能比聚乙烯差,所以聚丙烯比聚乙烯更适合作结构件和重型包装制品,如手柄、方向盘、风扇叶片、洗衣机外壳、电视机外壳、电话机外壳、电冰箱内衬、重包装薄膜、编织袋等。 ⑶由于聚丙烯侧基的存在,使分子链上交替出现叔碳原子,叔碳原子上的氢极易受氧的进攻,导致其耐氧化性 和耐辐射性差,即耐老化性能差,所以聚丙烯难于用于户外制品,如遮阳棚等。 ⑷由于聚丙烯侧基的存在,使分子链的距离增大,密度降低,所以聚丙烯单丝可以生产绳索和鱼网等 (2)对比聚乙烯与聚丙烯的结构、性能和用途的差异(20分)。 答:(1)书写出PE和PP的分子结构(4分); (2)分子结构的差异,侧甲基的位阻效应,使得PP具有更高的T g和耐热性,因此PP可作为工程塑料使用,而PE则不能(8分); (3)PP侧甲基的存在,使得PP耐低温性能差,冲击性能不佳;PE则具有较佳的低温性能。因此PE可用于低温环境(-40C),PP则不能(4分); (4)PP侧甲基的存在,使其耐氧化性较PE差;具体应用时,一般PP需要加入抗氧剂。(4分) 3.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和玻璃增强不饱和树脂的主要性能和应用领域。 A.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比强度高、绝热、耐烧蚀、电绝缘、抗腐蚀和成型制造方便,广泛应用于汽车、造 船、建筑、化工、航空以及各种工业电气设备、文化用品等领域,也是电气绝缘及印刷线路基板的良好材料。 B.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树脂:加工性能好,树脂中引入引发剂和促进剂后,可以在室温下固化成型,由于其中 的交联剂其稀释作用,故树脂粘度降低,可采用各种成型方法。透光性好、固化时收缩率大,耐酸、碱性稍差。 可制作大型构件,采光瓦,不宜制作耐酸碱的设备及管件。 4.水性涂料和溶剂性涂料的优缺点 总:与油性漆相比,水性漆的环保性能是其最大优势。水性漆中不含有苯、二甲苯等公认的有毒有害物质,同

安徽芜湖2012继续教育公共课试卷及最全答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

安徽省2012继续教育公共课试卷及最全答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 一、判断 (√)1、“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X)2. 思维是对事物个别属性、事物的整体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3. 专利在有效期内可以交换、继承、转让。 (X)4. 在创新活动中权威具备最大的创新优势。 (X)5. 要获得创新思维成果,就必须坚持求异思维,屏弃求同思维。 (X)6.同构同功是指元素不同、结构不同,但可以有同样的功能。 (√)7. 运用焦点法时, 列举的对象与焦点表面上看起来关系越疏远,就越有创新的可能。(√)8. 逻辑思维不受思考者的情感、兴趣、意志的影响。 (√)9.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10.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的职能以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等为 主。 (√)1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现了前瞻思维。 (√)12、类比创造发明技法是指利用两个事物间的比较,进而引起创造发明构思的一种方法。 (X)13、概括是在思想上抽引出各种对象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X)14、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X)15、异构异功是指相同的结构对应着不同的功能,这主要是因为元素不同所带来的。(√)16、人的右脑是创新的脑,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就是开发右脑。 (√)17、分析法是人们运用各种上逻辑思维的方式来作出认识与进行判断的基本方法。(X)18、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19、同类组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同或相近事物的组合。 (√)20、企业形象定位设计一般由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三部分组成. (X)21、食品、饮料、调味品和药品不受专利保护。 (√)22、美国的奥斯本提出了“智力激励法”。 (√)23、收敛思维就是从众多信息中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大家认为最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 (√)24、头脑风暴法又称为智力激励法。 (√)25、发散思维就是以思考问题为中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X)26、特殊化就是从考虑一个研究对象过渡到考虑包含这个研究对象的一个集合。(X)27、美国的马斯洛提出了“智力激励法”。 (X)28、一个人头脑中拥有的知识的越多,他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越强。 (√)29、分解组合是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分解原来的组合,然后再以新的思想重新组合起来。 (X)30、一般化是从考虑一组给定对象集合过渡到考虑该集合中的一个较小的集合。(X)31、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没有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重要。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高分子材料第二版黄丽思考题答案

1、LDPE、LLDPE、HDPE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有何不同?P24表2-1 高密度聚乙烯(HDPE),又称低压聚乙烯,因为在低压下生产,含有较多长键,因此密度高。低密度聚乙烯(LDPE),用高压法(147.17—196.2MPa)生产,支链较多,强度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是通过在聚乙烯的主链上共聚一些具有短支链的共聚物生成的。 热导率,HDPE(高)>LLDPE (线)>LDPE(低); 线膨胀系数,LDPE>LLDPE >HDPE 2、聚丙烯有三种不同的立构体。试分析一下哪种结构能结晶,为什么? 聚丙烯存在等规、间规、无规三种立体结构。P40 聚合物结晶的必要条件是分子结构的对称性和规整性,这也是影响其结晶能力、结晶速度的主要结构因素。分子链的对称性越高,规整性越好,越容易规则排列形成高度有序的晶格。等规聚丙烯的结构规整性好,具有高度的结晶性;无规聚丙烯为无定形材料,结构的对称性和规整性差,因此不结晶;间规聚丙烯的结构对称性和规整性介于两者之间,结晶能力较差。 3、热固性酚醛树脂与热塑性酚醛树脂的合成条件及分子结构有何不同,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历程如何? (1)热塑性酚醛树脂:合成条件:甲醛:苯酚摩尔比<1

(0.8~0.86),酸催化(pH<7);分子结构:线型结构; 热固性酚醛树脂:合成条件:甲醛:苯酚摩尔比>1(1.1~1.5),碱催化(pH=8~11);分子结构:体型结构。 (2)热固性酚醛树脂是体型缩聚控制在一定反应程度的产物。因此,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使体型缩聚继续进行,固化成体型缩聚物。 固化机理P67-68 热固性酚醛树脂是多元酚醇的缩聚物。 (因为加成反应结果:单元酚醇与多元酚醇的混合物) 酚醇之间的反应与温度有关,以170℃为分界线。 低于170℃主要是分子链的增长,主要发生两类反应。 a .酚核上的羟甲基与其他酚核上的邻、对位的—H 发生反应,生成亚甲基键: b .两个酚核上的羟甲基相互反应,生成二苄基醚 苄基醚不稳定,能否形成与体系的酸碱性有很大关系 OH CH 2 OH OH CH 2OH CH 2OH HO HOH 2C CH 2 CH 2OH OH H 2 O OH CH 2 OH OH CH 2OH CH 2OH OH CH 2OCH 2 OH CH 2OH H 2O

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模板

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的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学习了关于《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的公共课,收获很多。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创造中或在解决问题时产生独创性效果的认识活动过程。它既是非逻辑思维,又与逻辑思维、多维思维相通,是一个辩证的思维统一体。 细细回味我们的教育工作,其实,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创新都来源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领悟,那些创新思维比较强的同志,在某种方面讲,仅仅是比一般人更能够关注教育规律。来源于细微之处的创新,这些创新正是来自于对教育规律的关注。 正如教育系统之中,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催生了很多巧妙的教育构想,进而形成了多项教育创新。教育管理工作同样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会解决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创新都在于是否有心去发现,是否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运用到工作中,让小教育规律产生大的收获! 我们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的授受行,当今讯息万变、知识爆炸的今天,传统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处于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我认为积极开展加强个体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见与社会经济价值。

.下列温度最接近23 ℃的是.人体的正常体温.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通常会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初秋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属于固态变为液态现象.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气态变为液态现象.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液态变为气态现象.初冬树上的霜是液态变为固态现象.下面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4.在测量水的温度时,甲、乙、丙三位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读数,正确的是__乙__,水的温度是__42__℃,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__热胀冷缩__。.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A.120℃ B.100℃ C.90℃ D.80℃6.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下面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习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是)8.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约为21℃9.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9 ℃.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10.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__固态、液__态和__气__态。在个标准大气压下5 ℃的酒精、氢气、铁三种物质中,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的是__铁__,既没有固定的体积又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是__氢气__。11.把①糖、②醋、③白雾、④碗、⑤勺子、⑥味精、⑦水蒸气、⑧二氧化碳、⑨干冰按物质的状态进行分类:属于气态的是__⑦⑧__;属于液态的是__②③__;属于固态的是__①④⑤⑥⑨__。均填序号)12.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时、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若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__5 ℃__,最低气温是-2 ℃__,一天的温差为_7 ℃__,平均气温是__1.25 ℃。13.在寒冷的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气温是-10℃,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冰的上表面为-10℃,下表面是℃.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10℃.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冰层下表面的温度是-10℃14.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碳纳米管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约10-米,直径10-米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金属镓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可读出温度值。其测量范围为18 ℃~490 ℃,且精确度高,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异常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18 ℃~490 ℃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金属镓的熔点很低,沸点很高.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比较均匀15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热胀冷缩_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乙__;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病人的体温分别是37.℃和38.6℃,则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将分别是__38__℃和__38.6__℃。1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气体__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__左__(选填左或右移动。(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__0__℃。(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__会__(选填会或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17.有一只刻度均匀,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 ℃;把它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 ℃。把它放在某种液体中时,示数是22 ℃,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__20 ℃__,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40℃的温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40 ℃__。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水是生命的乳汁、经济的命脉,是自然界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资源。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认知正确的是)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地球上的淡水大约占地球总水量的3%,淡水资源丰富.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霜、露、雾、冰、“白气”中,由液化而形成的是.霜、雾、白气.霜、露、白气.露、雾、白气.露、雾、冰.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里的水会结成冰,但是冰冻的湿衣服也能晾干,这是因为衣服上的冰升华成水蒸气了__。.有下列物态变化:①洒在地上的水慢慢变干的过程;②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③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④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其中属于凝华的是__③__,属于吸热过程的是__①②__填写序号。5.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6.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汽化现象.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8.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春天,冰雪消融.夏天,积水干涸.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10.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江河湖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11.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升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_凝华__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12.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液化__;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__吸热__选填吸热或放热。13.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__升华__,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凝华__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__熔化_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4.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凝华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__吸__热。15.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__汽化成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__液化__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形成了雾。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以下,你家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__凝华__而成的,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的__内侧__(选填外侧或内侧。16.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_(填物态变化名称。(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原因:__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__。(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干冰升华吸热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水蒸气遇冷液化__形成的17.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1)霜是由__水蒸气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凝华__。(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空气湿润__和__气温在0 ℃以下__。(3)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第三节汽化和液.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A.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给湿头发吹热风.下列哪一种现象属于液化?)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清晨,草的叶子上有露水凝结.用久了的灯泡的钨丝比新时.如图是对一定质量的水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98__℃;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__吸热__选填“吸热”或“放热”,其温度__保持不变。第题图题图.如图是草叶上出现的露珠,露珠的形成是__液化__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__放__(选填“吸”或“放”)热。.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雾是水蒸气.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6.人游泳上岸以后,风一吹感觉身上很凉。这是因为( C )A.水中的温度比岸上的气温高.人的皮肤产生的错觉.人身上的水分蒸发,要从人体吸热.风把身上的热量带走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春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是汽化现象.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出现水珠,是液化现象.深秋,枯草上出现的霜,是凝固现象.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汽化现象8.如图甲、乙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两组同学分别安装的实验装置,图丙是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跟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图线对应的是乙实验中的数据.图线对应的是甲实验中的数据.水的沸点跟水的多少无关.到100℃时温度不再上升是因为水不再吸热9.夏天,人们常吃雪糕解暑,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熔化时要放热.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汽化时要放热.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10.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B .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11.取一只大的注射器吸进适当的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向拉

近代史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其科学体系看,它是一门历史课,从其社会功能看,它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因为,历史本来就具备以史鉴今,明治乱、知兴替,资政育人的功能。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向来就高度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政育人的功能。 2.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是什么?这一主题在中国近现代历史 的进程中又通过哪几条主要线索而得到展开?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归结到底,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主题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主要通过下述四条基本历史线索得到展开: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及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当怎么学习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1、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科学体系看,是一门历史课,从其社会功能看,则是一门以对青年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争取民族复兴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 第二,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了解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在指导思想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于马克思主义,在领导力量上由资产阶级让位于工人阶级,在革命结局上由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是历史的必由之路。 第三,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运用和发展的历史,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