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西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划(2006~2020)

陕西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划(2006~2020)

陕西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划(2006~2020)
陕西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划(2006~2020)

陕西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划

为有效开发利用我省生物质能资源,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陕西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划(2007~2020)》。

一、我省生物质能资源情况

(一)生物质能资源分类及潜力

我省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常年可利用总量约1100万吨标煤,其中:秸秆、林业废弃物等能源作物占74%;畜禽粪便和城镇垃圾占26%。我省可收集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主要种类如下:

1、能源作物。主要有薯类、甜高粱、油葵等。薯类资源比较丰富,常年土豆种植面积约429万亩,产量约441万吨,50%以上的资源集中在榆林市;红薯种植面积约20万亩,产量约26万吨,主要集中在渭南、汉中地区。

2、农作物秸秆。我省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棉花、油菜、油葵等作物秸秆,常年总产量1600余万吨。其中,小麦秸秆约650万吨、玉米秸秆约800万吨、水稻秸秆约100万吨、棉花秆约50万吨。小麦、玉米、棉花秸秆的三分之二分布在关中,

水稻秸秆80%分布在汉中和安康。从发展趋势来看,秸秆总产量基本稳定。

3、畜禽粪便。全省现有养殖场、养殖小区约1100多个,加上农户散养,大家畜存栏总数约340万头、猪约1160万头、羊约930万只、家禽约7685万只,年产畜禽粪便总量约5000多万吨,其中可规模利用的畜禽粪便总量约800多万吨。

4、林业及其加工剩余物。全省林地总面积1.14亿亩,抚育间伐剩余物、经济林修剪枝条、薪炭林平茬等常年总量约1860万吨,可利用总量约515万吨。其中,渭北旱原及关中平原果区修剪枝条约230万吨;陕北薪炭林、防护林等受政策保护,林木剩余物按可利用15%计算,可收集量约80万吨;秦巴山区天然林资源储量较大,但受自然条件及政策限制,回收率低,按可利用15%计算,可收集量约150万吨;木材加工废弃物7万多吨,可全部收集利用。

5、木本油料能源林。我省主要有黄连木、文冠果、油桐、漆树、乌桕、花椒、油茶等树种,遍布全省,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区和渭北黄土高原,总面积约685万亩、年产果实总量约36万吨,可收集利用量在50%以上。我省现有2000余万亩宜林地和荒山荒坡,尚有很大发展潜力。

6、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我省主要有果渣、有机废水等。果渣是一种可转化为燃料乙醇的生物质资源。仅据20个苹果汁生产厂统计,年产鲜果渣约135万吨,主要分布在渭南、咸阳地区,

分别占总量的44%、42%。

7、城镇生活垃圾。全省城镇年产生800余万吨生活垃圾,其中,大中城市380余万吨:西安市160余万吨,宝鸡市、安康市各40余万吨,咸阳市、铜川市各30余万吨,渭南市24余万吨。未来5年内,全省城镇年产生垃圾总量将达到1000万吨。

(二)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五”以来,我省生物质能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是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底,农村户用沼气已覆盖102个县(区、市),争取国家投资3.5亿元,省财政投入4400万元,新建沼气池41.9万口,比“九五”末增长2.6倍,全省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57.5万口,建池总量列全国第12位。二是秸秆综合利用初显效果。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气化、秸秆微生物快速沤肥等取得积极进展。秸秆利用总量约500多万吨,占总量的30%;利用秸秆和果木枝条加工新型包装材料和木塑复合新材料已进入试产;一批秸秆发电、林木废弃物加工机制木炭等项目已开始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利用取得积极进展。西安垃圾填埋沼气发电站已建成投产,装机容量4×1250千瓦,年发电3800万度;咸阳市垃圾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

虽然我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尚处在初级和起步阶段,资源潜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体系,尚未形成产业;二是鼓励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缺位;三是资金投

入严重不足,使生物质能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相对滞后,相关设备技术含量不高,项目储备少;四是资源分散,收集储运难度大、成本高,收购组织管理体系有待探索和研究。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可再生能源法》,以《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为指导,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宗旨,以做强做大生物能源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废弃物、林木种实和城市垃圾、污水等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强化科技创新,加大资金投入,着力研发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筛选和培育生物质能新资源,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推广农村沼气和固体成型燃料;加快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县和清洁能源示范村,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举,构建和谐化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产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既要以形成规模和产业为目标,不断提高其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又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为目标,高度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和生态系统

保护的统筹和谐发展。要根据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不得违法占用耕地,不得大量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

——坚持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并重,高起点、规模化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对资源潜力大、商业化发展前景好的生物质能发电、秸秆综合利用等生物质能新兴产业,要在不断加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力度的同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努力扩大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通过建立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生物质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体系,加快生物质能源技术进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近期开发利用与长期技术储备并进,实现生物质能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积极发展未来具有巨大潜力,近期又有一定市场需求的生物质能源技术,按照产业化一批、技术储备一批和攻关研发一批的思路,形成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和项目梯队体系,为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项目保证。

——坚持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并用,全方位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要通过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建立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鼓励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产业发展,提高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水平,推进产业化发展步伐,提高生物质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三、主要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秸秆建材、秸秆发电、固体成型燃料和主要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利用初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生物质能年利用量占到一次性能源消费量的1.5%。

到2020年,我省基本形成生物质能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建成一批能源作物和能源林生产基地,使生物质能源产业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生物质能年利用量占到一次性能源消费量的4%。

(二)产能目标

1、新型复合材料。到2010年,年产秸秆托盘200万个、出口型结构板30万立方米,年耗用秸秆10万吨。到2020年,年产秸秆托盘达到1000万个、出口型结构板达到150万立方米,年耗用秸秆50万吨。

2、生物质发电。到2010年,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7.5亿度,年耗用秸秆等生物质资源150万吨。到2020年,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0亿度,年耗用生物质资源300万吨。

3、沼气。到2010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60万口,总量达到100万口;新增大中型沼气池25处,累计达到36处。到2020年,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达到360万口,大中型沼气池总数累计达到300处。

4、固体成型燃料。结合农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变农村用能方式,选择有条件的乡、村开展秸秆成型燃料试点。到2010年,开展11个固体成型燃料应用试点建设,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2万吨。到2020年,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50万吨,使生物固体成型燃料成为农村普遍使用的一种优质燃料。

5、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发展以生物质发电、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技术为内容的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到2010年,力争将我省15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建设成为绿色能源示范县,秸秆利用率达到50%,农户沼气池普及率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全省达到绿色能源示范县标准的县(市、区)力争占到全省县(市、区)总数的60%以上。

四、“十一五”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

1、秸秆、果枝综合利用。关中地区和延安市,沿高速公路和主要道路,选择以下项目做示范。一是生物质综合利用。利用果树剪枝、稻壳、秸秆等废弃物,布点建设气化厂,供居民生活用气或发电,并产出机制木炭、焦油和木醋酸。首先在咸阳、渭南和延安三个市的苹果大县建设10个示范点,年供气3300万立方或年发电4300万度,年产机制木炭5万吨、木醋酸3.25万吨,年消耗果树剪枝12.5万吨。二是新型包装材料。采用“公司+农户”等多种方式,建设3到5个示范厂,利用玉米秸秆生产工业用托盘、垫块和多功能板、秸秆纤维材料包装箱等。三是木

塑材料。建设3到5个示范厂,引进加拿大木塑加工设备,利用70%秸秆、30%废旧塑料合成加工木塑材料,每个项目年产规模不小于1万吨木塑产品。

2、生物质发电。在关中地区布点建设周至、富平、杨凌、乾县、凤翔等5个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发电厂,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左右,消耗秸秆约70-80万吨;在咸阳市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装机容量3万千瓦,日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在条件具备时,合理选点再新建3到5家生物发电厂、1到2家垃圾发电厂。

3、沼气工程。以有规模的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农产品加工业有机废水、废渣为主,力争每个市建设一个沼气及发电项目,每个项目装机容量500千瓦,总容量5000千瓦。可以对已有沼气工程进行建设完善,增建配套发电或供气设施,也可以新建包括发电、供气在内的综合性沼气工程。

4、生物固体成型燃料。力争每个市安排一个村做示范,年加工和利用固体成型燃料1万吨,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需要。通过示范项目,改进秸秆和林木生物质高效低成本成型专用技术设备,探索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销售的商业化途径和模式。

5、燃料乙醇。在关中建设一个以红薯为原料的1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年消耗干红薯33万吨。在陕南建设一个以红薯为原料的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年消耗干红薯100万吨。

6、生物柴油。在陕南启动建设以黄连木、油桐为主的能源

林基地,以及以黄连木籽、油桐籽为原料,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15万吨黄连木饼粕、1万吨甘油的生物柴油生产项目;在关中建设一个以文冠果、元宝枫、米糠油、花椒籽、地沟油为原料,年产5万吨生物柴油的综合利用项目。

以上项目既是我省“十一五”期间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重点示范项目,也是我省未来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我省“十一五”已启动生物质项目建成后,年利用秸秆将新增300万吨,达800万吨,占秸秆总量50%。

五、政策措施

1、全面贯彻落实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管理办法》、《可再生能源发电费用分摊办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法规。要切实落实国家规定的税收、信贷、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上网电价要按国家规定,在2005年脱硫燃煤机组标杆电价的基础上加上补贴。要鼓励发展能源作物和木本油料种植基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物质能项目,可按规定给予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增加相关企业的竞争力。要针对当前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制定出台专项政策,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促进我省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发展。

2、建立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生物质能源是新兴产业,涉及面广、带动效应大,需要政府建立鼓励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精心培育、大力扶持。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加强衔接和协调,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并实施统一、有效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产业扶持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做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项目筛选、组织论证和建立项目库工作,研究拟定绿色能源县、推广清洁能源示范村的建设标准、认定和管理办法,实行依法管理,确保有序发展。

3、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生物质能产业专项资金和农村能源建设事业专项资金,同时建立省级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生物质能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建设。二是要大力引导各种投资主体参与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发展资本构成多元化的生物质能创业投资,为全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合资。四是要加快生物质能企业的上市融资步伐,鼓励生物质能企业通过上市和吸引其他上市公司参股投资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五是要加大资本营运力度,通过联合、控股、参股等方式,促使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一批生物质能大公司、大集团。

4、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力度。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向我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形成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强大动力。一是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和鼓

励有实力的生物质能源企业到我省投资,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内外资源,尽快壮大我省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提高竞争力。二是通过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增强我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后劲,提高国际竞争力。

5、完善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体系。生物质能源是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必须坚持科技先行,产学研相结合。各级政府要把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纳入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制约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要整合技术资源,组建生物质能源技术研发推广服务机构,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要建立健全农村能源建设和服务体系,充实技术力量,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推进科技入户,提高队伍素质,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

6、营造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可再生能源法》,宣传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增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作为促进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要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培育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生物质

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附表一:陕西省主要生物质能种类与数量统计

13

表二:陕西省“十一五”已启动生物质项目情况

万吨,占全省一次能源消耗的1.75%(预计2010年一次能源消耗0.8亿吨)。

14

注:

1、绿色能源县,是指全县生活能源有50%以上来自高效清洁可再生能源,各种废弃物资源基本得到合理利用,基本消除常规能源的低效、污染利用方式。

2、本规划引用的数据资料,除部分调查数据外,均为2005年的统计数据。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杭州市技术规范

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确定专门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让和建筑间距等指标,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条各项建设项目,应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按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本规定执行。 临时建设工程按有关规定执行。 农民建房和城市居民私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后 报市政府。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分类。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所附表(2—2)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地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出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七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经批准的详细 规划执行。

居住建筑高度的0.8倍且不得小于13米 第十三条居住建筑与其主日照面垂直布置的遮挡建筑山墙的间距,不得小于遮挡建筑山墙高度的1.0倍(不套用折算系数),且不得小于13米;居住建筑与其非主日照面垂直布置的建筑山墙的间距,不得小于垂直布置建筑山墙高度的0.8倍且不得小于13米;当遮挡建筑山墙宽度大于等于13米或连续排列且排列间距小于15米时,其间距按第十二条平行关系控制间距。 第十四条居住建筑与遮挡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时,日照间距按如下标准控 制: 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30度时,最窄处按平行关系控制间距,并以遮 挡建筑的方位套用方位折减系数。 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其最窄处间距不得小于遮挡建筑的1.0倍, 且不得小于13米。 第十五条新建居住建筑楼底层作架空层、自行车库、商业、办公等非住宅用房时,与南侧遮挡建筑的日照间距可扣除其底层高度(最高限扣5米),但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3米。当新建建筑在南侧,计算日照间距时,不得扣除北侧现状居住建筑(不包括同步规划先行建造的居住建筑)底层任何非居住建筑高度。 第十六条老人公寓、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敬老院(含疗养院)疗养住宿楼和一类居住用地内的低层独立式住宅等建筑与遮挡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不得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5倍,其它相关规范无特殊规定时,最小值按不得小于13米控制;与其主日照面垂直布置的遮挡建筑的间距,不应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2倍, 且最小不得少于13米,当遮挡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3米或连续排列且排列间距小于15米时,其间距按平行关系控制。与遮挡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时,按如下两种情况控

杭州市总体及分区规划.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1.规划背景 为适应杭州市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整合新市区空间布局,在1983年国务院批准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和《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补充(1985-2000年)》以及《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基础上,根据市区行政区划的变动,编制本次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分为近期(2001-2005)、中期(2006-2010)、远期(2011-2020)、远景(至2050年左右)。 2.城市性质 新一轮总体规划把杭州城市性质定位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和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城市规模 2000年全市总人口现状为389.76万(城市人口253.72万)。预计近期(2005年)全市总人口达到430万(城市人口313万),远期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530万(城市人口445万)。根据国际特大城市的发展经验,此后人口规模将稳定在500多万。 近期(2005年)市区城市用地规模为290.38 km2,远期(2020年)市区城市用地规模为452.99 km2。 4.城市布局结构 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发展战略,提出"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发展方向,并明确了"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发展格局,将城市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4.1一个主城 主城由上、下城区和西湖、拱墅、江干五个城区组成,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贯彻"控制、疏散、重构"方针,保证城市中心功能的发挥,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控制规模,疏解工业和居住用地,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调整用地结构,增加综合服务类用地和就业岗位,重点发展以旅游服务、商贸、金融、会展、信息咨询为主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型都市工业,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城市繁荣。中部、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北部以工业、仓储物流区为主;东部为交通、市政设施区;西部为教育科研、居住区。湖滨地区为旅游商业区,江滨地区为城市新中心。

陕西省高速公路最新规划

陕西最新高速公路网规划 11条国网高速交会西安 在最新的高速公路网规划中,西安、关中将与陕北形成2条高速通道,与陕南形成6条高速通道。届时,以西安为中心,全省将形成28个高速公路出省通道,比原规划新增7个。其中, 11条国网高速交会于我市,西安将成为在全国范围内,高速公路交会最密集的城市。西安可通过高速公路,实现当日到达所有周边相邻省(区、市)。 西安所有区县已通达高速公路 1986年12月25日,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开工,拉开了我市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2005年至2008年,陕西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720亿元,投资总规模位列全国第三,通车里程已达到2466公里,实现全省9市1区、71个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我市境内352公里的“米”字型高速公路已经全部建成通车,所有区县均已通达高速公路。 我市及周边的旅游资源丰富,人文、自然景观星罗棋布。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西线、北线、东线、南线旅游新格局。兵马俑、黄帝陵、法门寺、华山、柞水溶洞、汉中武侯祠、商南金丝峡等一系列名胜旅游景点,很快成为市民旅游选择的一个个热点。 在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经过的地区,沿线群众收获了最大的实惠。其中以西安为中心向关中五市一区辐射的高速公路,使关中地区成为全省最活跃的经济增长带。依托高速公路,以西安为重点的关中五市开发区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吸引了大批世界著名公司和国内骨干企业入区,形成了电子和微电子、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和生化工程等产业。高速公路沿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今年西安至各地市均以高速贯通 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大机遇面前,对高速公路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8年底,省、市交通部门经过广泛调研、专家论证、公众参与,迅速形成了新的高速公路网规划,规划里程由5000公里调增到了8000公里。 其中围绕西安将形成2条高速环行线,6条以西安为中心的辐射线,构成西安对外辐射各地市的高速通道,西安到各地市实现当日往返。此外,还将形成跨省高速通道,实现西安到周边相连的省(区、市)当日抵达。 省交通厅副厅长魏培斌介绍说,省交通厅已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建行陕西分行等5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高速公路建设将累计获得1700亿元贷款。我省高速公路网将建成“两环六辐射三纵七横”,简称“2637”网,即由2条环形线(西安绕城高速和西安高速大环线)、6条以西安为中心的辐射线,即西安—禹门口线、西安—商州线、西安—漫川关线(去武汉、福州)、西安—汉中线(去成都)、西安—长武线(去银川)和西安—旬邑线(陕甘界)。除“2637”网外,我省还规划了18条联络线,涉及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线、西安咸阳北环线等,长约1675公里。 西安大环线——推进大都市圈形成 在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规划室里,墙面上悬挂了最新的“陕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图”,图中最显眼的是围绕西安的两个黄色圆圈,小圆圈是已建成通车的80公里西安绕城高速公路,而大圆圈则是此次新规划、建设的360公里西安大环线,是一条环绕阎良、三原、乾县、杨凌、武功、周至、户县、长安、蓝田、渭南等地的大环线。 既然有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为什么还要建西安大环线呢?规划室主任郭江辉说:“即将新建的西安大环线,对加快周边区县的城镇化进程,推进西安大都市圈形成;对强化西安的交通枢纽功能,缓解核心区域交通压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规划线路,大环线贯通将让沿线区县的联系更加紧密、快捷、方便,通过高速公路相连,西安与渭南、铜川、咸阳等地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继西咸一体化概念后,很可能还会发展形成西渭一体化、西铜一体化等概念。

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选拔与管理办法

. 附件3 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选拔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我省教学能手队伍建设,加强对省级教学能手人选的培养和管理,充分发挥教学能手的骨干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依据《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级教学能手是指在我省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 中,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明显,并在全省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骨干教师。 第三条省级教学能手是陕西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 中的优秀教学群体和教学骨干力量。通过省级教学能手的选拔和培养,将为我省基础教育打造一批能够在教学领域发展骨干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队伍,推动我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我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第二章选拔与认定 第四条省级教学能手的选拔对象和范围

范文word . 1.选拔对象为全省基础教育系统内获得市级教学能手及以上荣誉的在职一线教师。具有教师资格的学校领导,每年兼课须达到本学科专任教师课时量的50%。 2.选拔范围包括全省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研究机构、电教机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3.选拔培养按年度组织实施,每年遴选一次,每次选拔培养800名左右,共选拔培养6500名左右。 4.选拔名额分年度、按比例分配到各设区市,由设区市教育、人社行政部门等额推荐。 第五条省级教学能手的选拔认定条件 1.资格条件。学历符合《教师法》相关规定,具备相应学段的教师资格;年龄女性40周岁、男性45周岁以下,身心健康;教龄3年以上,具有初级及以上教师职务资格;近3年年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以上等次;近三年接受县级及以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年均不少于50学时,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2.素质要求。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熟悉教育法规,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功底

陕西省校本研修50问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50问 陕西教育科学研究所同军咸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我们多次调研与采访中,许多校长与教师关于校本研修提出了一系列困惑。为此,我们特邀陕西省教科所专家同军咸,就我省校本研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本期特别推出—— 同军咸,陕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工作,陕西师大聘任为硕士生导师;近几年荣获教育部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省级(陕西省基础教育规划办)和教育厅一等奖八项,二等奖、三等将各一项。发表论文八篇,主编(著)四册,参编教材、教参三十七册。承担国家教育部课题一项,省级重大规划课题七项。 1、校本研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校本研修”的概念是2004年3月27日袁贵仁副部长在一个培训会议上正式提出的。陕西省的校本研修始于2010年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意见〔陕教师201069〕69号文件》中提出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每五年完成360学时的继续教育任务”,均衡基础教育资源,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 2、开展校本研修有何必要? 一是校本研修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与国家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 二是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 三是校本研修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 3、陕西省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是如何安排部署的? 2010年底,陕西省教育厅下发了《陕西省教育厅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意见》(陕教师〔2010〕69号);2011-2014年底共组织校本研修“引领者“高级研修班30期。分别在旬阳县、临渭区和西安市召开了全省中小学校本研修现场推进会。2011年11月下发了《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陕教师〔2011〕74号),提出了校本研修应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下,由各级教研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组织实施,培训机构和电教部门积极配合,各中小学学校具体组织实施。2014年12月举行了全省校本研修总结表彰会。 4、校本研修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统筹部署、全面推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成长,为我省基础教育提供有质量、高水平的师资保障。 5、什么是“校本研修”? “校本”就是以校为本,“研修”则是研究、探索和反思,以实现教师自身的提升。广义说“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6、校本研修的内涵是什么? 包括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科研和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本教研包括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杭州市城乡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标准(试行)(第十二次修改稿)

杭州市城乡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标准(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本“指导标准”依据2004年中国城市规划协会颁布的《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结合杭州具体情况制定。 第二条杭州市规划局下达直接委托的规划编制任务可按此标准执行;招投标委托的规划设计任务,应标单位可参考本标准合理报价。 第三条执行本“指导标准”的规划设计单位所提交的成果,必须符合国家、浙江省及杭州市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有关深度及质量要求。 第四条本“指导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由杭州市规划局根据具体情况适时修改完善。 第五条本“指导标准”由杭州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二、总体规划 第六条市、县(市)域总体规划按0.7万元/万人标准计费。 注:(1)市域总体规划不含城市总体规划,市域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开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含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不再单独编制。 (2)人口规模以规划期末总人口为准。 1、单独编制规划纲要的,按总设计费的40%计费。 2、各阶段工作量划分比例为:现状调研阶段30%,方案阶段40%,成果制作阶段30%。

3、两年内修编,按计费标准的50%计费;两至五年内的修编,按80%计费;五年以上的修编按100%计费。 4、调研和考察费用由双方商定。原则上委托单位组织的,费用由委托单位承担;规划设计单位自行组织的,费用由规划设计单位自行解决。 第七条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1、本计费不含单独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先期做过概念规划评估的,按计费标准的80%计费。 2、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如需进行相关专题研究,应单独计费,计费标准为:25万元/每个。 3、单独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按总体规划设计费的30%计费。 4、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工作量划分比例为:现状调研阶段30%,方案阶段40%,成果制作阶段30%。 5、两年内修编,按计费标准的50%计费;两至五年内的修编,按80%计费;五年以上的修编按100%计费。 6、总体规划调研和考察费用由双方商定。原则上委托单位组织的,费用由委托单位承担;规划设计单位自行组织的,费用由规划设计单位自行解决。

陕西中小学教师评职称新规3

陕西中小学教师2018评职称新规 第七条职能划分 一、学校评审推荐领导小组负责对申报人的材料进行审查,对申报人是否具备评审条件进行 评议并写出综合考评意见,报县(区)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改)部门进行审查。 二、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负责提出一级、高级、正高级教师的推荐意见;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负责提出高级、正高级教师的推荐意见,省级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负责提出正高级教师的推荐意见。 三、各级评审委员会下设专业(学科)评审组,负责对本专业(学科)参评教师进行评议, 并将评议意见送交评审委员会进行表决。召开评审委员会议时,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执行评 委出席。评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获得与会执行评委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 四、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改)部门负责当年评审工作的安排布置,评委库、执行评 委的审批,评审工作的监督指导,评审结果的审核、审批等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完成当年评 审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评委库、执行评委的推荐,评审对象评审材料的收取和审核; 评审结果的审核汇总报送等工作。 五、三级、二级、一级、高级教师评审结果,按照管理权限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改)部门审批。正高级教师由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提出推荐意见,报陕西省 正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审通过人员由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提出推荐意见,报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批。 第八条申报程序 一、申报人根据《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及本单位岗位设置情况,写出申请,提交能够反映本人政治表现、品德修养、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等方面的材料,填写《陕西省 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评审表》,经学校初审合格后,在全校范围内集中进行公示。

杭州市城市防洪减灾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杭州市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完善城市防洪减灾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大型防洪骨干工程和城市防洪减灾体系的建设,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1~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第3条规划区范围。 为杭州市规划城区范围,包括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滨江和萧山、余杭八个区,总面积为3068km2。 第4条本规划是《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城市防洪减灾部分的深化和完善,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工程规划、专业规划涉及“防洪、排涝、减灾”部分以及城市防洪减灾体系建设、骨干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依据和法定文件。 第5条本规划文本中的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水系和防洪治涝单元 第一节水系 第6条水系。涉及杭州市城市防洪的主要水系包括:钱塘江、浦阳江、东苕溪、西湖、京杭运河。 第7条钱塘江。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流,自西南至东北穿越城市腹地,将城市分为江北、江南两部分。钱塘江杭州河段属河口段,受自杭州湾进入的海洋潮汐影响。当大洪水或台风暴雨侵袭时,加之潮汐作用,钱塘江杭州河段水位便会急剧壅高,水位可高于南北两岸平原地面2m~3m。 第8条浦阳江。浦阳江为钱塘江的下游支流之一,流经临浦,于小砾山汇入钱塘江。湄池以下为感潮河段,洪水期浦阳江沿程水位高出临浦组团平均地面高程2m~3m。 第9条东苕溪。东苕溪位于城区西北面,为太湖流域的重要水系之一,是典型的山区性河流,余杭至德清右岸筑有西险大塘保护杭州市城区和杭嘉湖东部平原。东苕溪发源地天目山是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洪水期河水位暴涨暴落,西险大塘沿程最高水位经常高出杭州市平原区2m~4m。 第10条西湖。西湖位于市中心,汇入湖区的主要溪流有金沙溪、龙泓涧、长桥溪、赤山溪等。雨洪主要排水口是位于少年宫广场的圣塘闸,经古新河泄入运河。 第11条京杭运河。京杭运河属于太湖流域,运河杭州段自南向北穿越江北主城区,是江北地区排洪涝水的骨干河道和重要航道。运河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遭遇大雨,运河往往形成长历时高水位,对江北地区防洪及城市排水有较大影响。上塘河、下沙水系、西湖及上述水系的汇水区也属京杭运河水系。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最全版)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陕西省人民政府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期,是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省情特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新跨越。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位次前移至全国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万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财政总收入3301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翻了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 2.6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25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预计达到87.38%,五年提高

17.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陕西本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12连丰,苹果、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能源化工高端化步伐加快,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中煤榆横60万吨煤制烯烃、未来能源100万吨煤制油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煤油气产量1.21亿吨、720万吨和192亿立方米。非能源工业增速连续4年高于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0%,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物流、文化、金融成为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8∶51.5∶39.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3.3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成为新优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西安至郑州、太原等高铁建成投运,铁路营业里程4900公里,西安地铁1、2号线建成投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顺利完成,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国际航线达到36条。水利建设五大体系、十大工程全面展开,王圪堵、南沟门水库等建成投运,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斗门水库等加快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5.4亿立方米。电力装机超过400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横贯关中、连接陕北的750千伏电力骨干网架全面建成,油气管网达到7400多公里。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沣西新城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信息化指数西部第一。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协调发展取得新提升。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中年均增长11.7%,占全省比重65%,引领支撑作用继续增强;陕北年均增长8.9%,占全省21.3%,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建设;陕南年均增速超过全省2个百分点,占全省13.7%,循环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宝鸡副中心、渭南东大门、铜川资源转型等“一市一策”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发展格局。大西安建设稳步推进,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版完整版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 术规定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0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杭州市城市规划区。杭州市域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第三条详细规划编制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技术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确定的风景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地段等特定区域,在编制详细规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确定专门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让和建筑间距等指标,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第四条各项建设项目,应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本规定执行。临时建设工程按有关规定执行。农民建房和城市居民私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后报市政府。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进行分类。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所附表(2—2)—《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 围表》执行。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地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 出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教学能手比赛)校本研修中的50个问题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50问 校本研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校本研修”的概念是2004年3月27日袁贵仁副部长在一个培训会议上正式提出的。陕西省的校本研修始于2010年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意见〔陕教师201069〕69号文件》中提出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每五年完成360学时的继续教育任务”,均衡基础教育资源,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 开展校本研修有何必要? 一是校本研修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与国家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二是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三是校本研修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 陕西省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是如何安排部署的? 2010年底,陕西省教育厅下发了《陕西省教育厅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意见》(陕教师〔2010〕69号);2011-2014年底共组织校本研修“引领者“高级研修班30期。分别在旬阳县、临渭区和西安市召开了全省中小学校本研修现场推进会。2011年11月下发了《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陕教师〔2011〕74号),提出了校本研修应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下,由各级教研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组织实施,培训机构和电教部门积极配合,各中小学学校具体组织实施。2014年12月举行了全省校本研修总结表彰会。 校本研修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统筹部署、全面推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成长,为我省基础教育提供有质量、高水平的师资保障。 什么是“校本研修”? “校本”就是以校为本,“研修”则是研究、探索和反思,以实现教师自身的提升。广义说“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校本研修的内涵是什么? 包括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科研和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本教研包括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全体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校本科研是以教育教学问题为科研的主要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规律作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科研活动。形式主要有:教育教学叙事,教育教学随笔,教育教学案例,教案,论文等。 ——校本资源开发其主体包括教师个人、教研组、学科组、与校外机构或个人。种类有课程、教材、教法与教辅等。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精心整理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行。 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七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且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市政基

顷)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并参照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但办公、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时,办公、商业建筑的容积率,应通过选址论证报告进行分析并且原则上不大于3.5。 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由 表(3—2)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但有下列情况之一,在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前提下,可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用房、变配电房、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

2.因邻近土地为已实施或已经通过规划审批的河道、道路、绿化等工程,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经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需进行翻建的项目。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十条新建房屋建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管线埋设、土地合理利用等因素合理确定。 第一节低、多层建筑之间的间距 第十二条住宅与北侧非住宅建筑的间距,不应小于住宅高度的0.7倍且不应小于13m,有一幢建筑为低层时最小值可放宽至10m。 第十三条住宅两侧的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垂直布置的,其间距不小于9m,遮挡建筑为低层时最小值可放宽至6m。若对住宅主朝向产生较大视线干扰时,间距不应小于与住宅垂直布置的建筑高

西安综合交通规划

目录 一.城市概况--------------------------- 2 1.城市现状------------------------- 2 2.公路现状------------------------- 2 3.道路运输现状------------------- 2 4.公共交通现状------------------- 3 二.交通问题--------------------------- 3 1.主要问题------------------------- 3 2.症结-------------------------------- 5 三.综合交通发展和规划----------- 6 1.发展目的------------------------- 6 2.规划范围------------------------- 6 3.规划期限------------------------- 6 4.主要内容------------------------- 6 四.规划关键问题及实施对策---- 10 五.结语--------------------------------- 11

一.城市概况 1.城市现状 西安地处渭水流域的关中平原,是陕西省省会,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世界文明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全市现辖9区4县,176个乡镇街办,3162个行政村,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西安市常住人口855.2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39.21万人,占51.4%;女性人口416.08万人,占48.6%,性别比为105.56(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8.64万人,出生率为10.13‰;死亡人口4.75万人,死亡率为5.57‰。全年净增人口3.9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56‰。城镇人口611.62万人,占71.51%;乡村人口243.67万人,占28.4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95.98万人,比上年增长0.5%。 2.公路现状 西安市公路总里程8598公里。其中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237公里,国、省道805公里,农村公路7556公里。按技术等级划分,高速公路237公里,一级公路161公里,二级公路791公里,三级公路1204公里,四级公路4304公里,等外公路1901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1189公里,占总里程的13.83%。路网密度85.1公里/百平方公里。 3.道路运输现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