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2020年数学八年级下全册教案

人教版2020年数学八年级下全册教案

人教版2020年数学八年级下全册教案
人教版2020年数学八年级下全册教案

16.1 二次根式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能用二次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及数量关系,体会研究二次根式的必要性;(难点)

2.能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问题1:你能用带有根号的式子填空吗?

(1)面积为3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面积为S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

(2)一个长方形围栏,长是宽的2倍,面积为130m2,则它的宽为________m.

(3)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t(单位:s)与落下的高度h(单位:m)满足关系h=5t2,如果用含有h的式子表示t,则t=______.

问题2:上面得到的式子3,S,65,h

5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定义

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

(1)11;(2)-5;(3)(-7)2;

(4)3

13;(5)

1

5-

1

6;(6)3-x(x≤3);

(7)-x(x≥0);(8)(a-1)2;(9)-x2-5;

(10)(a-b)2(ab≥0).

解析:要判断一个根式是不是二次根式,一是看根指数是不是2,二是看被开方数是不是非负数.

解:因为11,(-7)2,1

5-

1

6=

1

30,3-x(x≤3),(a-1)

2,(a-b)2

(ab≥0)中的根指数都是2,且被开方数为非负数,所以都是二次根式.3

13的根指数不是2,

-5,-x(x≥0),-x2-5的被开方数小于0,所以不是二次根式.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要看所给的式子是否具备以下条件:(1)带二次根号“”;(2)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探究点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类型一】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求字母的取值范围

求使下列式子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

(1)

1

4-3x

;(2)

3-x

x-2

;(3)

x+5

x.

解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分式的意义,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且分母不等于0,列

不等式(组)求解.

解:(1)由题意得4-3x >0,解得x <43.当x <43时,1

4-3x

有意义;

(2)由题意得?????3-x ≥0,x -2≠0,解得x ≤3且x ≠2.当x ≤3且x ≠2时,3-x

x -2有意义;

(3)由题意得?

????x +5≥0,x ≠0,解得x ≥-5且x ≠0.当x ≥-5且x ≠0时,x +5

x 有意义.

方法总结:含二次根式的式子有意义的条件:

(1)如果一个式子中含有多个二次根式,那么它们有意义的条件是各个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必须是非负数;(2)如果所给式子中含有分母,则除了保证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外,还必须保证分母不为零.

【类型二】 利用二次根式的非负性求解 (1)已知a 、b 满足2a +8+|b -3|=0,解关于x 的方程(a +2)x +b 2=a -1; (2)已知x 、y 都是实数,且y =x -3+3-x +4,求y x 的平方根.

解析:(1)根据二次根式的非负性和绝对值的非负性求解即可;(2)根据二次根式的非负性即可求得x 的值,进而求得y 的值,进而可求出y x 的平方根.

解:(1)根据题意得???2a +8=0,b -3=0,解得???a =-4,

b = 3.

则(a +2)x +b 2=a -1,即-2x +3=-5,

解得x =4;

(2)根据题意得?

????x -3≥0,

3-x ≥0,解得x =3.则y =4,故y x =43=64,±64=±8,∴y x 的平方根

为±8.

方法总结:二次根式和绝对值都具有非负性,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这几个非负数都为0.

探究点三:和二次根式有关的规律探究性问题

先观察下列等式,再回答下列问题.

①1+112+122=1+11-11+1=112; ②1+122+132=1+12-12+1=116; ③

1+132+142=1+13-13+1=1112

. (1)请你根据上面三个等式提供的信息,写出

1+142+1

5

2的结果; (2)请你按照上面各等式反映的规律,试写出用 含n 的式子表示的等式(n 为正整数).

解析:(1)从三个等式中可以发现,等号右边第一个加数都是1,第二个加数是个分数,设分母为n ,第三个分数的分母就是n +1,结果是一个带分数,整数部分是1,分数部分的分子也是1,分母是前项分数的分母的积;(2)根据(1)找的规律写出表示这个规律的式子.

解:(1)1+1

42+1

52=1+

1

4-

1

4+1

=1

1

20;

(2)1+1

n2+

1

(n+1)2

=1+

1

n-

1

n+1

=1

1

n(n+1)

(n为正整数).

方法总结:解答规律探究性问题,都要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字母和数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找出题目隐含条件并用关系式表示出来.

三、板书设计

1.二次根式的定义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被开方数(式)为非负数;a有意义?a≥0.

教学反思

通过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联系与对比,随后由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由此引入二次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研究二次根式是实际的需要,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间的紧密联系,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发现过程,体验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重点)

2.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会运用其进行有关计算.(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a2等于什么?

我们不妨取a的一些值,如2,-2,3,-3,…分别计算出对应的a2的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22=4=2;(-2)2=4=2;

32=9=3;(-3)2=9=3;…

你能概括一下a2的值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性质

【类型一】利用a=|a|、(a)=a进行计算

化简:

(1)(5)2;(2)52;(3)(-5)2;(4)(-5)2.

解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计算即可.

解:(1)(5)2=5;(2)52=5;(3)(-5)2=5;(4)(-5)2=5.

方法总结:利用a2=|a|进行计算与化简,幂的运算法则仍然适用,同时要注意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要为非负数.

【类型二】

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1)a2-13;(2)4a2-5;(3)x4-4x2+4.

解析:由于任意一个非负数都可以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利用这个即可将以上几个式子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解:(1)a2-13=a2-(13)2=(a+13)(a-13);

(2)4a2-5=(2a)2-(5)2=(2a+5)(2a-5);

(3)x4-4x2+4=(x2-2)2=[(x+2)(x-2)]2=(x+2)2(x-2)2.

方法总结:一些式子在有理数的范围内无法分解因式,可是在实数范围内就可以继续分解因式.这就需要把一个非负数表示成平方的形式.

探究点二:二次根式性质的综合应用

【类型一】结合数轴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求值或化简

已知实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1)2+2(b-1)2-|a -b|.

解析:根据数轴确定a和b的取值范围,进而确定a+1、b-1和a-b的取值范围,再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和绝对值的意义化简求解.

解:从数轴上a,b的位置关系可知-2<a<-1,1<b<2,且b>a,故a+1<0,b -1>0,a-b<0.原式=|a+1|+2|b-1|-|a-b|=-(a+1)+2(b-1)+(a-b)=b-3.

方法总结:结合数轴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求值或化简,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数轴判断字母的取值范围和熟练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

【类型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综合

已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2-(b+c-a)2+(c-b-a)2.

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b+c>a,b+a>c.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出含有绝对值的式子,最后去绝对值符号合并即可.

解:∵a、b、c是△ABC的三边长,∴b+c>a,b+a>c,∴原式=|a+b+c|-|b+c-a|+|c-b-a|=a+b+c-(b+c-a)+(b+a-c)=a+b+c-b-c+a+b+a-c=3a+b-c.

方法总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不等关系,再进行变换后,结合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

【类型三】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已知x为实数时,化简x2-2x+1+x2.

解析:根据a2=|a|,结合绝对值的性质,将x的取值范围分段进行讨论解答.

解:x2-2x+1+x2=(x-1)2+x2=|x-1|+|x|.当x≤0时,x-1<0,原式=1-x+(-x)=1-2x;当0<x≤1时,x-1≤0,原式=1-x+x=1;当x>1时,x-1>0,原式=x-1+x=2x-1.

方法总结: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时,要结合具体问题,先确定出被开方数的正负,对于式子a2=|a|,当a的符号无法判断时,就需要分类讨论,分类时要做到不重不漏.【类型四】二次根式的规律探究性问题

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下列各式,然后解答问题.

(1)2+1=2,S1=

1 2,

(2)2+1=3,S2=

2 2,

(3)2+1=4,S3=

3 2.

(1)请用含n (n 是正整数)的等式表示上述变化规律; (2)推算出OA 10的长;

(3)求出S 21+S 22+S 23+…+S 2

10的值.

解析: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观察上述结论,会发现第n 个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就是n ,另一条直角边长为1,然后利用面积公式可得.

解:(1)(n )2+1=n +1,S n =

n

2

(n 是正整数); (2)∵OA 1=1,OA 2=2,OA 3=3,…∴OA 10=10;

(3)S 21+S 22+S 23+…+S 2

10=????122+????222+????322+…+????1022

=14

(1+2+3+…+10)=554

. 方法总结:解题时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探寻规律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

探究点三:代数式的定义及简单应用

按照下列程序计算,表格内应输出的代数式是____________.

n →立方→+n →÷n →-n →答案

解析:根据程序所给的运算,用代数式表示即可,

根据程序所给的运算可得输出的代数式为n 3+n n -n .故答案为n 3+n

n

-n .

方法总结:根据实际问题列代数式的一般步骤:(1)认真审题,对语言或图形中所代表

的意思进行仔细辨析;(2)分清语言和图形表述中各种数量的关系;(3)根据各数量间的运算关系及运算顺序写出代数式.

三、板书设计 1.二次根式的性质1:(a )2=a (a ≥0); 2.二次根式的性质2:a 2=a (a ≥0). 3.代数式的定义

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探索求知作出了引导,并且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但在师生互动方面做得还不够,小组间的合作不够融洽,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样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

第1课时 二次根式的乘法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重点) 2.会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计算:

(1)4×25与4×25; (2)16×9与16×9. 思考:

对于2×3与2×3呢?

从计算的结果我们发现2×3=2×3,这是什么道理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乘法

【类型一】 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成立的条件

式子x +1·2-x =(x +1)(2-x )成立的条件是( ) A .x ≤2 B .x ≥-1

C .-1≤x ≤2

D .-1<x <2

解析:根据题意得?

????x +1≥0,

2-x ≥0,解得-1≤x ≤2.故选C.

方法总结:运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a ·b =ab (a ≥0,b ≥0),必须注意被开方数

均是非负数这一条件.

【类型二】 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计算:

(1)3×5;(2)

1

4×64; (3)627×(-33); (4)3418ab ·???

?

-2a

6b 2a . 解析:有理式的乘法运算律及乘法公式对二次根式同样适用,计算时注意最后结果要化

为最简形式.

解:(1)3×5=3×5=15; (2)

1

4

×64=1

4

×64=16=4; (3)627×(-33)=-1827×3=-1881=-18×9=-162; (4)3418ab ·

???

?

-2a

6b 2a =-34·2a ·18ab ·6b 2a =-32a ·36×3b 3=-32a ·6b 3b =-9b a 3b .

方法总结:在运算过程中要注意根号前的因数是带分数时,必须化成假分数,如果被开

方数有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可先将二次根式化简后再相乘.

探究点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化简:

(1)(-36)×16×(-9);

(2)362+482;

(3)x3+6x2y+9xy2.

解析:主要运用公式ab=a·b(a≥0,b≥0)和a2=a(a≥0)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解:(1)(-36)×16×(-9)=36×16×9=62×42×32=62×42×32=6×4×3=72;

(2)362+482=(12×3)2+(12×4)2=122×(32+42)=122×52=12×5=60;

(3)x3+6x2y+9xy2=x(x+3y)2=(x+3y)2·x=|x+3y|x.

方法总结: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以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探究点三:二次根式乘法的综合应用

小明的爸爸做了一个长为588πcm,宽为48πcm的矩形木相框,还想做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圆形木相框,请你帮他计算一下这个圆的半径(结果保留根号).解析: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圆的面积公式,构造等式进行计算.

解:设圆的半径为r cm.因为矩形木相框的面积为588π×48π=168π(cm2),所以πr2=168π,r=242cm(r=-242舍去).

答:这个圆的半径是242cm.

方法总结: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式子进行计算,体现了转化思想.

三、板书设计

1.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a·b=ab(a≥0,b≥0)

2.积的算术平方根:

ab=a·b(a≥0,b≥0)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安排上,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对于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先利用几个二次根式的具体计算,归纳出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在具体计算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缜密思考和严谨表达,更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除法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会运用其进行相关运算;(重点) 2.能综合运用已学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计算下列各题,观察有什么规律?

(1)36

49

=________;

36

49=________.

(2)

9

16

=________;9

16

=________. 36

49________3649;916

________916

.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除法

【类型一】 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计算: (1)

0.76

0.19

;(2)-123

÷554; (3)6a 2b 2ab

;(4)5÷

???

?-5145. 解析:本题主要运用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来进行计算,若被开方数是分数,则被开方数

相除时,可先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再进行约分.

解:(1)0.76

0.19=0.76

0.19

=4=2; (2)-

123

÷5

54

=-123÷5

54

=-53×54

5

=-18=-32; (3)6a 2b 2ab

6a 2b

2ab

=3a ; (4)5÷

?

??

?

-5145=-5÷

595=-5×15

×59=-15×53=-1

3

. 方法总结:利用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时,可以用“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

这个数的倒数”进行约分化简.

【类型二】 二次根式的乘除混合运算

计算:

(1)945÷3212×3

2223; (2)a 2·

ab ·b

b a

÷9b 2

a

. 解析:先把系数进行乘除运算,再根据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运算. 解:(1)原式=9×13×3

45×25×8

3

=183;

(2)原式=a 2·b ·

ab ·b a ·a 9b 2=a 2b

3

a . 方法总结:二次根式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与整式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相同,在运算时要

注意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若被开方数是带分数,要先将其化为假分数.

探究点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类型一】 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确定字母的取值范围

若a 2-a =a

2-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2

B .a ≤2

C .0≤a <2

D .a ≥0

解析:根据题意得?

????a ≥0,

2-a >0,解得0≤a <2.故选C.

方法总结:运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b a =b

a

(a >0,b ≥0),必须注意被开方数是非负数且分母不等于零这一条件.

【类型二】 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化简:

(1)

17

9

; (2)3c 3

4a 4b 2

(a >0,b >0,c >0). 解析:运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用分子的算术平方根除以分母的算术平方根. 解:(1)

179

=169=169=43

; (2)3c 34a 4b 2=3c 34a 4b 2=c

2a 2b

3c .

方法总结:被开方数中的带分数要化为假分数,被开方数中的分母要化去,即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从而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探究点三:最简二次根式

在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最简二次根式?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1)45;(2)

13;(3)5

2

;(4)0.5;(5)14

5

. 解析:根据满足最简二次根式的两个条件判断即可.

解:(1)45=35,被开方数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因此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2)13=3

3

,被开方数中含有分母,因此它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3)

5

2

,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且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因此它是最简二次根式;

(4)0.5=12=2

2

,被开方数含有小数,因此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5)

14

5

=95=355

,被开方数中含有分母,因此它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方法总结: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最简二次根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探究点四:二次根式除法的综合运用

座钟的摆针摆动一个来回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周期,其周期计算公式为T =2π

l

g

,其中T 表示周期(单位:秒),l 表示摆长(单位:米),g =9.8米/秒2,假若一台座钟摆长为0.5米,它每摆动一个来回发出一次滴答声,那么在1分钟内,该座钟大约发出了多少次滴答声(π≈3.14)?

解析:由给出的公式代入数据计算即可.要先求出这个钟摆的周期,然后利用时间除周期得到次数.

解:∵T=2π0.5

9.8≈1.42,

60

T=

60

1.42≈42(次),∴在1分钟内,该座钟大约发出了42次

滴答声.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公式.用二次根式的除法进行运算,解这类问题时要注意代入数据的单位是否统一.

三、板书设计

1.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2.商的算术平方根

3.最简二次根式

被开方数不含分母;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注重积和商的互相转换,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再结合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对比、归纳得到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在此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索方向.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观察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品质得到升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加减

教学目标

1.会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掌握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重点)

2.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并运用其解决问题.(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明家的客厅是长7.5m,宽5m的长方形,他要在客厅中截出两个面积分别为8m2和18m2的正方形铺不同颜色的地砖,问能否截出?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

已知最简二次根式2a+b与a+b

3a-4能够合并同类项,求a+b的值.

解析: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求出a,b的值,再代入a+b求解即可.

解:∵最简二次根式2a+b与a+b

3a-4能够合并同类项,∴a+b=2,2a+b=3a-4,

解得a =3,b =-1,∴a +b =3+(-1)=2.

方法总结:根据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求待定字母的值时,应该根据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求解.

探究点二:二次根式的加减

【类型一】 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计算:12-1

3

-(2)2+|2-3|.

解析: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应先化简,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解:原式=23-

33-2+2-3=????2-13-13=233

. 方法总结: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

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合并时系数相加减,根式不变.

【类型二】 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

先化简,再求值:a 2-b 2a ÷????

a -2a

b -b 2a ,其中a =2+3,b =2- 3.

解析:先将原式化为最简形式,再将a 与b 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

解:原式=(a +b )(a -b )a ÷a 2-2ab +b 2a =(a +b )(a -b )a ·a

(a -b )2=a +b a -b .当a

=2+3,b =2-3时,原式=2+3+2-32+3-2+3=423

=23

3.

方法总结:化简求值时一般是先化简为最简分式或整式,再代入求值.化简时不能跨度

太大,缺少必要的步骤易造成错解.

【类型三】 二次根式加减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母亲节快到了,为了表示对妈妈的感恩,小号同学特地做了两张大小不同的正方

形的壁画送给妈妈,其中一张面积为800cm 2,另一张面积为450cm 2,他想如果再用金色细彩带把壁画的边镶上会更漂亮,他手上现有1.2m 长的金色细彩带,请你帮他算一算,他的金色细彩带够用吗?如果不够,还需买多长的金色细彩带(2≈1.414,结果保留整数)?

解析:先求出每张正方形壁画的边长,再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求所需金色细彩带的长. 解:镶壁画所用的金色细彩带的长为:4×(800+450)=4×(202+152)=1402≈197.96(cm).因为 1.2m =120cm <197.96cm ,所以小号的金色细彩带不够用.197.96-120=77.96≈78(cm),即还需买78cm 的金色细彩带.

方法总结:利用二次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认真分析题意,注意计算的正确性与结果的要求.

三、板书设计

1.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加减

一般地,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例题的选择上可由简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在得到定义、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思考、探究的过程,体会学习知识的成功与快乐.

1.1 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重点) 2.正确地运用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法则及运算律进行运算,并把结果化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如果梯形的上、下底边长分别为22cm ,43cm ,高为6cm ,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毛毛是这样算的:

梯形的面积:1

2(22+43)×6=(2+23)×6=2×6+23×6=2×6+

218=23+62(cm 2).

他的做法正确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类型一】 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

计算:

(1)12

223

×9145

÷35

; (2)????312-213+48÷23+?

??

?132

; (3)2-(3+2)÷3.

解析:先把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把括号内合并后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然后进行加法运算.

解:(1)原式=1

2

×9×

83×145×53=12×9×229

=2; (2)原式=????63-233+43÷23+13=2833×123+13=143+13

=5; (3)原式=2-(3+2)÷13=2-3+23

=2-1-23

3.

方法总结: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先把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然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探究点二:利用乘法公式及运算律进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计算:

(1)(2+3-6)(2-3+6); (2)(2-1)2+22(3-2)(3+2); (3)?

??

?6-

1

332-3424×(-26).

解析:(1)利用平方差公式展开然后合并即可;(2)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展

开然后合并即可;(3)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即可.

解:(1)原式=[2+(3-6)][2-(3-6)]=(2)2-(3-6)2=2-(9-218)=2-9+62=-7+62;

(2)原式=2-22+1+22×(3-2)=2-22+1+22=3;

(3)原式=?

??

?

6-

66-326×(-26)=-236×(-26)=8. 方法总结:利用乘法公式进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乘法公式;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整式乘法的运算律同样适用.

探究点三: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综合运用

【类型一】 与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有关的新定义题型

对于任意的正数m 、n 定义运算※为m ※n =??

?m -n (m ≥n ),

m +n (m

计算

(3※2)×(8※12)的结果为( )

A .2-46

B .2

C .25

D .20

解析:∵3>2,∴3※2=3- 2.∵8<12,∴8※12=8+12=2(2+3),∴(3※2)×(8※12)=(3-2)×2(2+3)=2.故选B.

方法总结:弄清新定义中的运算法则,转化为代数式的运算,正确运用运算律及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二】 二次根式运算的拓展应用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完成相应的任务.斐波那契(约1170~1250)是意大利数学家,

他研究了一列数,这列数非常奇妙,被称为斐波那契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后来人们在研究它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花朵(如梅花、飞燕草、万寿菊等)的瓣数恰似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斐波那契数列还有很多

有趣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斐波那契数列中的第n 个数可以用

1

5

????

??

?

????1+52n -? ????1-52n 表示(其中,n ≥1).这是用无理数表示有理数的一个范例.任务:请根据以上材料,通过计算求出斐波那契数列中的第1个数和第2个数. 解析:分别把n =1、2代入式子化简即可.

解:第1个数,当n =1时,15??????? ????1+52n -? ????1-52n =15[1+52-1-52]=1

5×5=1;

第2个数,当n =2时,15??????? ????1+52n -? ????1-52n =15??????? ????1+522-? ????1-522=

15

? ????1+52+1-52? ????1+52-1-52=15

×1×5=1.

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化简求值,理解题意,找出运算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板书设计

1.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

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2.运用乘法公式和运算律进行计算

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获取新知识,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利用二次根式加减法解

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和应用新知,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7.1 勾股定理

第1课时勾股定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

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

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勾股定理

【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

如图,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CD⊥AB于D,求:

(1)AC的长;

(2)S△ABC;

(3)CD的长.

解析:(1)由于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AB=BC·AC即可求出CD.

解:(1)∵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AC=AB2-BC2=12cm;

(2)S△ABC=1

2CB·AC=

1

2×5×12=30(cm

2);

(3)∵S△ABC=1

2AC·BC=

1

2CD·AB,∴CD=

AC·BC

AB=

60

13cm.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

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的周长.

解析:本题应分△ABC 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

(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5+9=14,∴△ABC 的周长为15+13+14=42;

(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9-5=4,∴△ABC 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32.

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类型三】 勾股定理的证明

探索与研究:

方法1:如图:

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 绕其顶点A 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 ,所以∠BAE =90°,且四边形ACFD 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

方法2:如图:

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 △BEA 和Rt △ACD 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

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 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 和Rt △ACD 的面积之和等于Rt △ABD 和△BCD 的面积之和解答.

解:方法1:S 正方形ACFD =S 四边形ABFE =S △BAE +S △BFE ,即b 2=12c 2+1

2(b +a )(b -a ),整理得

2b 2=c 2+b 2-a 2,∴a 2+b 2=c 2;

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 △BEA 绕其直角顶点E 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到.∵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CD ,S 四边形ABCD =S △ABD +S △BCD ,∴S △ABC +S △ACD =S △ABD +S △BCD ,即12

b 2

+12ab =12c 2+1

2

a (

b -a ),整理得b 2+ab =

c 2+a (b -a ),b 2+ab =c 2+ab -a 2,∴a 2+b 2=c 2.

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然后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

探究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

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分别为2,5,1,2.则最大的正方形E的面积是________.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得正方形A、B的面积和为S1,正方形C、D的面积和为S2,S1+S2=S3,即S3=2+5+1+2=10.故答案为10.

方法总结:能够发现正方形A、B、C、D的边长正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最终能够证明正方形A、B、C、D的面积和即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

三、板书设计

1.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图”.3.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一些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

2.掌握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探究最短距离问题.(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 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类型一】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如图,在离水面高度为5米的岸上,有人用绳子拉船靠岸,开始时绳子BC的长为13米,此人以0.5米每秒的速度收绳.问6秒后船向岸边移动了多少米(假设绳子始终是直的,结果保留根号)?

解析:开始时,AC=5米,BC=13米,即可求得AB的值,6秒后根据BC,AC长度即可求得AB的值,然后解答即可.

解:在Rt△ABC中,BC=13米,AC=5米,则AB=BC2-AC2=12米.6秒后,B′C =13-0.5×6=10米,则AB′=B′C2-AC2=53(米),则船向岸边移动的距离为(12-53)米.

方法总结:本题直接考查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可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将已知条件转化到同一直角三角形中求解.

【类型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方位角问题

如图所示,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坐车从营地A点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走了1003km到达B点,然后再沿北偏西30°方向走了100km到达目的地C点,求出A、C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根据所走的方向可判断出△ABC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解.

解:∵AD∥BE,∴∠ABE=∠DAB=60°.∵∠CBF=30°,∴∠ABC=180°-∠ABE-∠CBF=180°-60°-30°=90°.在Rt△ABC中,AB=1003km,BC=100km,∴AC=

AB2+BC2=(1003)2+1002=200(km),∴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0km.

方法总结:先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各边长,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C的长.【类型三】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立体图形最短距离问题

如图,长方体的长BE=15cm,宽AB=10cm,高AD=20cm,点M在CH上,且CM=5cm,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M,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解:分两种情况比较最短距离:

如图①所示,蚂蚁爬行最短路线为AM,AM=102+(20+5)2=529(cm),如图②所示,蚂蚁爬行最短路线为AM,AM=202+(10+5)2=25(cm).∵529>25,∴第二种短些,此时最短距离为25cm.

答: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25cm.

方法总结:因为长方体的展开图不止一种情况,故对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展开时,考虑要全面,不要有所遗漏.不过要留意展开时的多种情况,虽然看似很多,但由于长方体的对面是相同的,所以归纳起来只需讨论三种情况:前面和右面展开,前面和上面展开,左面和上面展开,从而比较取其最小值即可.

【类型四】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折叠中的有关计算

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纸片,将其沿MN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的B′处,点A的对应点为A′,且B′C=3,则AM的长是()

A.1.5B.2C.2.25D.2.5

解析:连接BM,MB′.设AM=x,在Rt△ABM中,AB2+AM2=BM2.在Rt△MDB′中,MD2+DB′2.∵MB=MB′,∴AB2+AM2=BM2=B′M2=MD2+DB′2,即92+x2=(9-x)2+(9-3)2,解得x=2,即AM=2.故选B.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设出适当的线段的长度为x,然后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其他线段,然后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解答.

【类型五】勾股定理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如图,在树上距地面10m的D处有两只猴子,它们同时发现地面上C处有一筐水果,一只猴子从D处向上爬到树顶A处,然后利用拉在A处的滑绳AC滑到C处,另一只猴子从D处先滑到地面B,再由B跑到C,已知两猴子所经过的路程都是15m,求树高AB.

解析:在Rt△ABC中,∠B=90°,则满足AB2+BC2=AC2.设BC=a m,AC=b m,AD =x m,根据两只猴子经过的路程一样可列方程组,从而求出x的值,即可计算树高.

解:在Rt△ABC中,∠B=90°,设BC=a m,AC=b m,AD=x m.∵两猴子所经过的路程都是15m,则10+a=x+b=15m.∴a=5,b=15-x.又∵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10+x)2+a2=b2,∴(10+x)2+52=(15-x)2,解得x=2,即AD=2米.∴AB=AD+DB=2+10=12(米).

答:树高AB为12米.

方法总结:勾股定理表达式中有三个量,如果条件中只有一个己知量,通常需要巧设未知数,灵活地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探究点二:勾股定理与数轴

如图所示,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a,则a的值是()

A.5+1 B.-5+1

C.5-1

D. 5

解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三角形的斜边长,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A点的坐标.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1和2,∴斜边长为12+22=5,∴-1到A的距离是 5.那么点A所表示的数为5-1.故选C.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确定点A 的位置,再根据A的位置来确定a的值.

三、板书设计

1.勾股定理的应用

方位角问题;路程最短问题;折叠问题;数形结合思想.

2.勾股定理与数轴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类比较能力、讨论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魅力和知识创新的乐趣,突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1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重点)

2.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难点)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埃及人曾经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将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如图),他们认为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类型一】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ABC ,若小方格边长为1,则△ABC 的形状为(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解析:∵正方形小方格边长为1,∴BC =52+52=52,AC =32+32=32,AB =22+82=68.在△ABC 中,∵BC 2+AC 2=50+18=68,AB 2=68,∴BC 2+AC 2=AB 2,∴△ABC 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

方法总结: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构造出三角形,然后求出三条边的大小,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与最大的边的平方比较,如果相等,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

【类型二】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垂直关系

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AE =EB ,AF =1

4

AD .求证:CE ⊥EF .

解析:根据题设提供的信息,可将需证明垂直关系的两条线段转化到同一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证明.

证明:连接CF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 =BC =CD =DA =4.∵点E 为AB 中点,AF =1

4AD ,∴AE =BE =2,AF =1,DF =3.由勾股定理得EF 2=12

+22=5,EC 2=22+42=20,FC 2=42+32=25.∵EF 2+EC 2=FC 2,∴△CFE 是直角三角形,且∠FEC =90°,即EF ⊥CE .

方法总结: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所以此定理也是判定垂直关系的一个主要的方法.

【类型三】 勾股数

判断下列几组数中,一定是勾股数的是( )

A .1,2,3

B .8,15,17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总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学期尤为重要,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关注学困生和女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精华版)

1.1 不等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 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 (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 )4 (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 为2 2?? ? ??ππl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 25)4 (2 ≤l ,即25162≤l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 2 2?? ? ??ππl >100, 即 π 42 l >100 (3) 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41682 2cm =,圆的面积为)(1.54822cm ≈π ,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916122 2cm =,圆的面积为)(5.1141222cm ≈π ,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 不论怎样改变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 用长度增色为l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π42l >16 2 l 2.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 离地面1.5m 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m/s ,导火线的长度x (m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则5+3x >240。 (2)人离开10m 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410<2 .0x 分析巩固练习: 用不等式表示: (1) a 的相反数是正数; (2) m 与2的差小于3 2; (3) x 的 3 1 与4的和不是正数; (4) y 的一半与x 的2倍的和不小于3。 解答:(1)a 的相反数是-a ,正数是比零大的数,所以“a 的相反数是正数”就是-a >0; (2)“m 与2的差”就是m-2,“ 差小于 32”即是m-2<3 2 ; (3)“x 的31”就是31x ,“x 的31与4的和不是正数”就是3 1 x+4≤0; (4)“y 的一半”不是2 1 y,“x 的2倍”就是2x ,“不小于3”即指大于或等于3,故 “y 的一半与x 的2倍的和不小于”就是2 1 y+2x ≥3。

2018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3班、 4班比较,3班优生稍多一些,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4班学生单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

最新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13年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四川省射洪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华师大版第17章分式 §com 分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元总重m千克箱重n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元二概括 形如 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

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即有理式整式分式 三例题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 2 3 4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 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中a≠0在分式中m≠n 当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分析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0即≠1 所以当≠1时分式有意义 2分母2≠0即≠- 所以当≠-时分式有意义 四练习 P5习题171第3题13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2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五小结 什么是分式什么是有理式 六作业 P5习题171第12题第3题24 七教学反思 §com 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并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约分通分的依据和作用学会分式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 2几个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过程httpx kb1com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是 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7 B .37 C .x D .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4 B .16 C .8 D . 1x 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 ) A .5 B .5 C . 1 5 D .以上皆不对 二、填空题 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面积为a 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 3.负数________平方根. 三、综合提高题 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 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 ,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 2.当x 是多少时, 23x x ++x 2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3.若3x -+3x -有意义,则2x -=_______. 4.使式子2 (5)x --有意义的未知数x 有( )个. A .0 B .1 C .2 D .无数 5.已知a 、b 为实数,且5a -+2102a -=b+4,求a 、b 的值.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A 2.D 3.B 二、1.a (a ≥0) 2.a 3.没有 三、1.设底面边长为x ,则0.2x 2=1,解答:x=5. 2.依题意得:2300x x +≥??≠?,320 x x ? ≥- ???≠? ∴当x>- 32且x ≠0时,23x x ++x 2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 3. 13 4.B

5.a=5,b=-4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15、3a 、21b -、22a b +、220m +、144-,二次根式的个数是( ). A .4 B .3 C .2 D .1 2.数a 没有算术平方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0 B .a ≥0 C .a<0 D .a=0 二、填空题 1.(-3)2=________. 2.已知1x +有意义,那么是一个_______数. 三、综合提高题 1.计算 (1)(9)2 (2)-(3)2 (3)(12 6)2 (4)(-3 23 )2 (5) (2332)(2332)+- 2.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 (2)3.4 (3) 1 6 (4)x (x ≥0) 3.已知1x y -++ 3x -=0,求x y 的值. 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 2-2 (2)x 4-9 3x 2-5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B 2.C 二、1.3 2.非负数 三、1.(1)(9)2=9 (2)-(3)2=-3 (3)( 126)2=14×6=3 2 (4)(-3 23 )2 =9×23=6 (5)-6 2.(1)5=(5)2 (2)3.4=( 3.4)2 (3) 16=(16 )2 (4)x=(x )2(x ≥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与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就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就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与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与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与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与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与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就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与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就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

最新新人教版八下数学教案

最新新人教版八下数学教案 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新人教版八下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新人教版八下数学教案1:中位数和众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位数与众数同平均数一样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基本概念,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第1 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质疑习惯的良好素材。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以表格、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正确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同时注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适用的范围。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3)能从表格统计图等参考资料中获取信息,并能求出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据的处理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区别与联系,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6.1.1 二次根式 教案序号:1 时间: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难点与关键:利用“a(a≥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课本P2的三个思考题:二、探索新知 很明显3、10、4 6 ,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 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a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2、33、1 x 、x(x>0)、 0、42、-2、 1 x y + 、x y +(x≥0,y?≥0). 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 解:二次根式有:2、x(x>0)、0、-2、x y +(x≥0,y≥0);不是二 次根式的有:33、1 x 、42、 1 x y + . 例2.当x是多少时,31 x-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31x -才能有意义. 解:由3x-1≥0,得:x ≥1 3 当x ≥ 1 3 时,3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P5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当x 是多少时,23x ++1 1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要使23x ++ 1 1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同时满足23x +中的≥0和1 1 x +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230 10 x x +≥??+≠? 由①得:x ≥- 32 由②得:x ≠-1 当x ≥- 3 2 且x ≠-1时,23x ++1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y=2x -+2x -+5,求 x y 的值.(答案:2) (2)若1a ++1b -=0,求a 2004+b 2004的值.(答案: 25 )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形如a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5 1,2,3,4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7 B .37 C .x D .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

最新人教版本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16.1.1 二次根式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a ≥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a ≥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课本P2的三个思考题: 二、探索新知: ,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 a ≥0)? (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 老师点评:(略)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 1 x x>0)、、1x y +、 x ≥0,y?≥0). 分析0. x>0、x ≥0,y ≥01x 、1 x y +. 例2.当x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 解:由3x-1≥0,得:x ≥13 当x ≥ 1 3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P5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当x +1 1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11x +0和11 x +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230 10 x x +≥??+≠? 由①得:x ≥- 32 由②得:x ≠-1 当x ≥- 32 且x ≠-11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求 x y 的值.(答案:2) (2)=0,求a 2004+b 2004的值.(答案: 25 )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a ≥0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5 1,2,3,4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 B C D .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知识梳理: (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 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当已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范围时,可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量取值的范围。

人教版2020年数学八年级下全册教案

16.1 二次根式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能用二次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及数量关系,体会研究二次根式的必要性;(难点) 2.能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问题1:你能用带有根号的式子填空吗? (1)面积为3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面积为S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 (2)一个长方形围栏,长是宽的2倍,面积为130m2,则它的宽为________m. (3)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t(单位:s)与落下的高度h(单位:m)满足关系h=5t2,如果用含有h的式子表示t,则t=______. 问题2:上面得到的式子3,S,65,h 5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定义 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 (1)11;(2)-5;(3)(-7)2; (4)3 13;(5) 1 5- 1 6;(6)3-x(x≤3); (7)-x(x≥0);(8)(a-1)2;(9)-x2-5; (10)(a-b)2(ab≥0). 解析:要判断一个根式是不是二次根式,一是看根指数是不是2,二是看被开方数是不是非负数. 解:因为11,(-7)2,1 5- 1 6= 1 30,3-x(x≤3),(a-1) 2,(a-b)2 (ab≥0)中的根指数都是2,且被开方数为非负数,所以都是二次根式.3 13的根指数不是2, -5,-x(x≥0),-x2-5的被开方数小于0,所以不是二次根式.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要看所给的式子是否具备以下条件:(1)带二次根号“”;(2)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探究点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类型一】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求字母的取值范围 求使下列式子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 (1) 1 4-3x ;(2) 3-x x-2 ;(3) x+5 x. 解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分式的意义,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且分母不等于0,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 数学教案 九年级下册 科任老师 二次根式 16.1 二次根式(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

2、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0(0≥≥a a 和)0()(2≥=a a a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的性质. 难点:综合运用性质)0(0≥≥a a 和)0()(2≥=a a a 。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已知x 2 = a ,那么a 是x 的______; x 是a 的________, 记为______, a 一定是_______数。 (2)4的算术平方根为2,用式子表示为 =__________; 正数a 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0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 式子)0(0≥≥a a 的意义是 。 (二)提出问题 1、式子a 表示什么意义? 2、什么叫做二次根式? 3、式子)0(0≥≥a a 的意义是什么? 4、)0()(2≥=a a a 的意义是什么? 5、如何确定一个二次根式有无意义? (三)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2页例前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试一试: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 3,16-,34,5-,)0(3≥a a , 12+x 2、计算 : (1) 2)4( (2) (3)2)5.0( (4)2)3 1( 根据计算结果,你能得出结论: ,其中0≥a , )0()(2≥=a a a 的意义是 。 3、当a 为正数时指a 的 ,而0的算术平方根是 ,负 2 )3(________ )(2=a 4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十六章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难点是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从分数入手,研究出分式的有关概念,同时还要讲清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本章从实际问题引出分式方程 10020v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3. 以上的式子五、例题讲解 P5例1. 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m(2)1m1m 3 m 10020v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6020v 小时,所以 10020v = 6020v . 10020v , 6020v ,s,v,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 s m2m 1 2 = 6020v ,给出分式的描述性的定义:像这样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属于分式. 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分析] 分式的值为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 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 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 2.试将计算结 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AB长x(m)123456789 BC长(m)12 面积y(m2)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 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

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 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 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 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 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 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 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

第八章 分式 8.1分式 8.1从分数到分式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 10,a s ,33 200,s v .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 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v +20100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v -2060小时, 所以v +20100=v -2060. 3. 以上的式子v +20100,v -2060,a s ,s v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 五、例题讲解 P5例1.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 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1 -m m 3 2+-m m 1 12+-m m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 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1-x 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七、课后练习 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 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 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 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 与y 的差于4的商是 . 2.当x 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 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0? 八、答案: 六、1.整式:9x+4, 209y +, 54-m 分式: x 7 , 2 38y y -,91-x 2.(1)x ≠-2 (2)x ≠ (3)x ≠±2 3.(1)x=-7 (2)x=0 (3)x=-1 七、1.18x, ,a+b, b a s +,4y x -; 整式:8x, a+b, 4y x -; 分式:x 80, b a s + 2. X = 3. x=-1 4 522--x x x x 235-+2 3+x x x 57 +x x 3217-x x x --221x 80 23 32 x x x --21 231 2-+x x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及答案 全册

第十六章 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10,a s ,33200,s v .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 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v +20100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v -2060小时,所以v +20100=v -2060. 3. 以上的式子v +20100,v -2060,a s ,s v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 五、例题讲解 P5例1.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 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 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 38y y -,91-x 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1-m m 32+-m m 11 2 +-m m 45 22--x x x x 235-+23+x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