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脾脏淋巴管瘤一例病例解答

脾脏淋巴管瘤一例病例解答

脾脏淋巴管瘤一例病例解答
脾脏淋巴管瘤一例病例解答

?资讯

?资讯中心

?超声杂志

?健康教育

?专家

?专家介绍

?专家讲座

?教学

?PPT教学

?视频教学

?考试中心

?病例

?每周一例

?医学影像

?超声论文

?论坛

?影像论坛

?超声博客

?资料

?超声图书

?医疗设备

?资料下载

?中华超声网

??

?医学影像

??

?腹部超声

脾脏淋巴管瘤一例病例解答

作者:无来源:无时间:2010-07-11 点击:112

【摘要】

脾脏淋巴管瘤一例病例解答

病例报告

病例回顾:患者,女,36岁,因体检发现脾脏内实性结节而入院。体格检查均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常规超声检查所见:脾脏内多个高回声区,边界清,规则。cdfi:内见少许血流信号。诊断为:脾脏多发实性占位病变,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入院后行ct检查:脾脏多发实性占位病变,考虑血管瘤与转移癌相鉴别。入院后给予超声造影检查:病灶主要为周边高增强,病灶中央为低增强。因诊断不明确行超声引导下活检,结果为:淋巴管瘤。

请分析一下此病例及其鉴别诊断等...

图1、2 脾脏内见多个高会声区,边界清,形态规则,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图3 造影前锁定脾脏内的一个病灶,二维超声表现

图4造影前锁定脾脏内的一个病灶,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图5 注入造影剂14s,病灶无明显增强

图6 注入造影剂68s,可见病灶周边为高增强,内部为低增强

图7 注入造影剂140s,可见周边未见明显高增强的环,病灶内部为低增强。

图8 行超声引导下活检(图中所示虚线为穿刺线)

答案

病例解答:

脾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良性肿瘤,目前认为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先天发育不全、错构或淋巴管损伤致淋巴回流梗阻、管腔异常扩张甚至呈瘤样增大而形成的一种良性淋巴管畸形,病理上可分为毛细管型、海绵型和囊肿型。本例为脾海绵型淋巴管瘤,通常位于包膜下,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有时可弥漫累及整个脾脏,多见于儿童[ 1 ]。如脾内呈多发性瘤结节或同时伴有其他部位或器官(如肝脏、腋下、纵隔、胃肠等)的淋巴管瘤则称淋巴管瘤病

( lymphangiomatosis) 。鉴别诊断:脾血管瘤:二维超声表现与脾脏淋巴管瘤难以区别,超声造影则表现较为特异性,可以见到早期病灶周边增强,并逐渐向病灶内部充填。而淋巴管瘤由于内部缺乏血管,因此表现为无明显增强。脾脏转移癌:与肝内转移癌相似,由于原发部位的不同,可以有多血供型与乏血供型之分,前者超声造影表现为病灶早期的快速增强和消退,乏血供型的超声造影表现为无增强或低增强,较难与该病相鉴别。最后的确诊需要组织病理活检。

Powered by Ultrasound2.0 ? 2003-201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39650244.html, Runtime:0.23749

脾淋巴瘤

科室业务小讲课 原发性脾淋巴瘤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二区韦善喜 解剖概要 仪器和探测方法仪器频率 正常声像图和正常值 临床或病理分类 临床诊断 声像图与病理改变的变化 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后 解剖概要: ?形态呈橘瓣形 ?膈面、脏面;前缘、后缘;上下两端:上端朝向背内侧,下端朝向腹外侧?第9~11肋包绕,长轴与10肋一致 ?支持韧带薄弱 ?腹腔动脉→脾动脉(胰腺上缘)4~5mm ?脾静脉(胰腺背侧)5~8mm 仪器和探测方法仪器频率:常规扇扫 ?检查前不需特殊准备 不宜饱餐后→脾向后上方移位俯卧位 体位及扫查方法:

?右侧卧位:厚径及长径 ?仰卧位:厚径及长径,前倾冠状断面 正常声像图和正常值: ?有特征性的脾门切迹,脾血管断面 ?均匀的点状中低回声,比左肾皮质稍高 ?副脾 ?脾厚径:肋间斜断面显示脾长轴的脾门及脾静脉,脾门至脾膈面的距离.<4(男(3.0±0.6)cm,女(2.8±0.5)cm。 ?脾长径:通过左侧肋间扫查显示脾的最大长轴断面图像,测其上下端间距.男(9. 0±1.1)cm,女(8.5±1.0)cm。 临床或病理分类: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淋巴瘤,是指病变首发于脾脏,而无脾外淋巴组织受侵脾脏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淋巴造血组织,常为恶性淋巴瘤侵及的部位尤其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极易侵及脾脏,但原发于脾脏的极少见。 在病理学上,淋巴瘤可以为霍基金或非霍基金淋巴瘤,这两种淋巴瘤均可累及脾脏。大体从病理学看淋巴瘤在脾脏的病灶,可以是弥漫的细小结节型,也可以是多发肿块型,还可以是单发巨大的肿块型。可能的病因:由于丙型肝炎病毒的嗜淋巴性,丙型肝炎病毒在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不断有丙型肝炎合并有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报道,有人将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称之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外病变。 临床诊断:左上腹部疼痛及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部分病人伴有低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体重减轻或乏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胸腔积液、呼吸困难、急腹症等。体格检查可见脾脏明显增大,而浅表淋巴结多无异常肿大的脾脏多失去原来形状,常呈不规则形边缘钝,脾切迹多摸不清。有时脾表面可触及硬性结节,有触痛。此种脾肿大的

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

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 脾脏淋巴管瘤是由囊性扩张的淋巴管构成的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有关其CT报道[2,3]较为少见,本文收集9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的CT诊断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21年09月~2021年06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管瘤患者9例,男3例,女6例,年龄2~80岁,平均50.2岁。3例以腹痛、腹胀就诊,其中1例伴牙龈出血等脾亢症状,其余5例为查体时偶然发现。 1.2方法9例均行CT平扫,其中7例行CT增强扫描,采用GE Light Speed VCT 64 扫描机,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脾脏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40~260mA,层厚0.625 mm,螺距1.25mm。平扫前常规口服1.5%泛影普安500~800ml充盈胃肠道。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流率3.0ml/s,分别由开始注药后25~30s、50~70s、160~180s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1.3图像分析由两名诊断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观察图像并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量、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及强化特点等。 2结果 9例患者脾脏外形及大小正常2例,外形增大7例,其中5例邻近器官受压移位。脾内病灶单发3例,多发6例,共计29个病灶;单个病灶最大径136mm×127mm,最小4mm×3mm。其中3例合并有纵隔、腹膜后、腹腔、肝脏或骨骼等部位单处或多处病变。CT平扫表现为脾内类圆形病灶23个、分叶状病灶6个;病灶边缘清晰21个,边缘不清8个;CT平扫呈囊性低密度影(图1、2),CT值10~38Hu,平均27Hu;3例为单囊性病变,其余6例内可见粗细不均的间隔(图1、2)。增强扫描病灶边界更为清楚,4例囊壁轻度强化,

脾脏的超声诊断技术

【编号】B16.7.1 【名称】脾脏的超声诊断技术 【别名】 【适应证】 1.超声基本上可明确提示的病变包括下列五种。 (1)脾肿大。 (2)脾含液性占位病变,如脾囊肿、多囊脾、脾脓肿等。 (3)脾实性占位病变。 (4)脾实质钙化灶。 (5)脾外伤。 2.部分病例结合声像图与临床病理情况及其他检查有可能确定病变的性质。 (1)脾急性局灶性感染。 (2)脾动脉栓塞。 【禁忌证】 1.一般无特殊禁忌证。 2.病情危重应先进行抗休克等治疗,待病情稳定或配备抢救措施后再进行检查,以免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意外。 【准备】 1.填写申请单 逐项认真填写申请单,提供临床资料,掌握超声检查适应证,提出检查要求。 2.向患者说明检查的必要性 解释检查的过程,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与合作。 3.检查室应安静、整洁、安全,并配有暗色窗帘。 4.启动仪器,调节仪器的分辨率,以保持显像清晰。 5.明确超声检查重点。 6.体位 根据病变位置不同选择仰卧位或侧卧位等。 【方法】 脾脏检查常规采用二维灰阶超声。临床需要检测脾脏血流变化时,应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脾外伤、脾肿大、脾囊肿、脾肿瘤等多采用二维灰阶声

像图,对良、恶性肿瘤一般仅可作提示性的诊断。脾脏局灶性感染包括脾结核,有时难以与肿瘤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加以判断。脾内钙化灶常为多种炎症愈合后的最终改变。脾动脉栓塞在脾实质内出现水肿、出血及坏死区,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大致确定脾动脉阻塞造成的梗死区。 1.患者通常不需进行检查前准备,必要时可行空腹检查。可取右侧卧位或平卧位。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 2.0~5.0M Hz,亦可用相控扇形探头。 2.常规检查多需行左肋间斜切和左肋下斜切。 (1)左肋间斜切,声束朝向脾门,切面经脾脏长轴时测量脾脏长径及厚径。声束转向头端,可观察脾上部膈下区。声束转向脾门下部,可观察胰尾与脾门的关系。再转向长轴可观察脾脏上极和下极,以及脾门处的脾血管。 (2)左肋下斜切,脾肿大时,可观察脾肋缘下的厚度。 3.有条件者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以显示脾门及脾内血管分布,频谱多普勒可获得血流动力学的参数,二者结果相互比较,能更准确判断血流的状况。 4.检查时应观察脾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脾实质回声改变、有无钙化及异常团块回声。如有占位病变,应观察其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分布均匀度、形态等,必要时再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 【结果判断】 【注意事项】 超声提供病理声像图改变但应进一步检查的病变包括下列两种。 1.脾实质弥散性回声异常。 2.脾实性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判断。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淋巴瘤 [病因病理] 脾淋巴瘤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脾脏受累,也可以是脾脏原发淋巴瘤,以前者较为多见。 在病理学上,淋巴瘤可以为何杰金或非何杰金淋巴瘤,这两种淋巴瘤均可累及脾脏。大体从病理学看淋巴瘤在脾脏的病灶,可以是弥漫的细小结节型,也可以是多发肿块型,还可以是单发巨大的肿块型。 [临床表现] 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有时患者感觉左上腹疼。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若是全身淋巴瘤,则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影像学表现] 1.超声表现:脾脏增大,脾实质内显示单个或多个境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回声区,内部可间杂以较强回声与无回声区。 2.CT表现: ①脾脏增大,脾脏内可见到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灶。 ②主动脉周围可有成堆的肿大淋巴结。 ③脾内病灶在增强扫描时显示更清楚。 ④腹膜后淋巴结则强化程度很低。 [临床治疗] 湛江细胞治疗中心的专家介绍说,在临床上DC-CIK生物细胞免疫治疗作为肿瘤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已为无数肿瘤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带来健康的福音。 dc-cik的治疗原理 1、DC可以高表达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MHC分子与其捕获加工的肿瘤抗原结合,形成肽-MHC分子复合物,并递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MHC-I类限制性CTL反应和MHC-Ⅱ类限制性的CD4+Thl反应。同时,DC还通过其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 2、CD40等)提供T细胞活化所必须的第二信号,启动了免疫应答。 2、DC与T细胞结合可大量分泌IL-12、IL-18激活T细胞增殖,诱导CTL生成,主导Th1型免疫应答,利于肿瘤清除;激活穿孔素P颗粒酶B和FasL/Fas介导的途径增强NK细胞毒作用;

淋巴瘤的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淋巴瘤的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B细胞淋巴瘤分类的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 肿瘤类型CD3 CD5 CD20 CD23 CD43 CD79a CD138 Pax-5 CyclinD1 Bcl-2 Bcl-6 MPO TdT B细胞- - + - -/+ + - + - - - - - 套细胞- + + - + + - + + + - - - 滤泡性- - + + - + - + - + + - - 弥漫大B - - + - - + - + - - - - - 富于T的大B -1- + - -1+ - + - - - - - B淋巴母- - + - -/+ + - + - - - - + MALT淋巴瘤- - + + - + - + - - - - - Burkitt2- - + - - + - + - - + - - 浆细胞瘤- - -/+ - - + + - - - - - - B细胞白血病- -/+ + - - + - + - - - + -/+ 1 背景大量的T淋巴细胞阳性表达 2 Ki-67在Burkitt淋巴瘤中80%以上细胞阳性表达 B细胞淋巴瘤与T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肿瘤类型CD3 CD20 CD45RO CD79a CD43 Pax-5 B细胞淋巴瘤- + - + -/+ + T细胞淋巴瘤+ - + - + - 含有大细胞的淋巴瘤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肿瘤类型CD3 CD15 CD20 CD30 EMA Pax-5 ALK-1 Fascin EBV 弥漫性大B - - + - -/++ - - - 富于T的大B -1- + - -/++ - - - 霍奇金(R-S)- + - + - + - + + 霍奇金(L&H)- - + - -/++ - - -/+ 间变性大细胞-/+- - + + - + -/+2- CD30阳性的T + - - + - - - - - 1背景大量的T淋巴细胞阳性 2弱阳性表达 滤泡性淋巴瘤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病变类型CD3 CD10 CD20 CD23 Bcl-21Bcl-6 Ki-67 滤泡性淋巴瘤- + + + + + 低/无极性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 + - - - 高/有极性 1 不能用于淋巴瘤的分类,仅有助于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滤泡反应性增生的鉴别诊断。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NLPHL)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的鉴别诊断 肿瘤类型CD15 CD20 CD30 CD45 Fascin EMA Bcl-6 Leu-7 EBV NLPHL - + -/+1+ - +2/- + -/+3- CHL + -/+1+ - + - - - +~60% 1 会有少数细胞不同程度阳性 2常阳性 3围绕L&H细胞的小细胞阳性呈玫瑰花环状

淋巴瘤最新分类

淋巴瘤最新进展 WHO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更新将于今年9月出版的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第4版的一些新内容。 成熟B细胞肿瘤在成熟B细胞肿瘤分类中增加了4项:①脾淋巴瘤/白血病,不能分类;②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③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具有DLBCL和Burkitt淋巴瘤(BL)之间的中间性特点;④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具有DLBCL和CHL之间的中间性特点。后两者即所谓的交界性(灰区)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对于FL的分级问题,2008年WHO分类依据中心母细胞(CB)数量仍将其分为3级。将原来的1级和2级归在一起,为FL1-2=CB少(“低级别”);CB数量多(>15/hpf),仍存在中心细胞(CC),为FL3A;CB成片则为FL3B。如果符合FL3而有弥漫大细胞区域,不再用“FL3级伴弥漫性区域”描述,而直接诊断为DLBCL。在FL中,将胃肠道FL、儿童淋巴瘤和滤泡内肿瘤(“原位”FL)分别列出,因为这些肿瘤具有特殊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进一步分为以下9类:DLBCL,无特殊说明(NOS,not otherwise specified);DLBCL,伴有慢性炎症;淋巴瘤样肉芽肿病;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LBCL);血管内LBCL;ALK阳性DLBCL;浆母细胞性淋巴瘤;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和起自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相关多中心性Castleman病的LBCL。其中DLBCL,NOS最为常见,又将其再分为:GCB/ABC,形态学变型;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LBCL;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原发性皮肤DLBCL(“腿型”)和老年人EB病毒(EBV)阳性DLBCL。有些DLBCL与BL或CHL具有两者之间特点而又不能归入上述任何一种肿瘤的交界性(灰区)淋巴瘤,在2008年WHO分类中也单独列出,其中介于DLBCL和BL的交界性肿瘤可能不是一种独立类型,而介于DLBCL[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和CHL[结节硬化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SCHL)]的交界性肿瘤现认为是一种真正独立类型。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对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分类则明确区分出ALK阳性和ALK阴性两类,ALK阳性ALCL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累及淋巴结或结外,临床上具有侵袭行为,但能治愈,预后好,遗传学上存在t(2;5)和变型,现认为是一种明确的独立疾病。ALK阴性ALCL则具有明显异质性,不是一种独立疾病。 其他 2008年WHO分类中,成熟T/NK细胞肿瘤中增加了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伴有慢性活动性EBV感染),还依据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WHO皮肤T细胞淋巴瘤新分类,增加了痘疮样水疱病样淋巴瘤、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亲CD8+表皮细胞毒性T细胞淋 +小/中T细胞淋巴瘤。 巴瘤和原发性皮肤CD 4 淋巴瘤治疗新药研究进展人们已研制出针对恶性淋巴瘤各种分子靶点的新药和单克隆抗体,此外,提高抗肿瘤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一些小分子免疫调节剂和肿瘤疫苗也正在研发中。有些药物的临床试验已显示出其在肿瘤治疗上的良好前景。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发表时间:2013-05-14T11:51:42.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王欣 [导读] 如果放疗及化疗同时进行,则化疗周期要适当减少。 刘培杰 (河南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 475000)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30-02 【摘要】目的分析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980年— 2010年在我院获的确诊并治疗的12例原发性脾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例为霍奇金淋巴瘤(HL)。结论脾脏原发性淋巴瘤以NHL为主,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上腹痛或不适 ,脾肿大 ,贫血和发热等。 【关键词】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淋巴瘤,是指病变首发于脾脏,而无脾外淋巴组织受侵。脾脏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淋巴造血组织,常为恶性淋巴瘤侵及的部位,尤其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极易侵及脾脏。但原发于脾脏的确极少见。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5岁。临床表现: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上腹部疼痛、不适,10例患者触诊发现脾肿大,9例患者有发热、食欲减退、贫血、消瘦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象白细胞增高6例,血小板计减少3例,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均正常。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平片检查发现9例患者左膈肌抬高;B超检查显示10例患者脾肿大,脾内显示有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实性低回声光团,提示脾脏内有占位性病变存在。CT检查显示10例患者脾脏体积增大,脾内有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边界不清,CT增强扫描后显示病灶多数不强化,少数轻度强化,强化后病变边界清晰。 2 病理分析 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均匀弥漫型4例,粟粒结节型3例,多肿块型2例,巨块型2例;10例B细胞型者中小细胞型7例,大细胞型3例,1例为T细胞型。1例患者为霍奇金淋巴瘤(HL)。 3 结果 12例患者均行脾切除、脾门和腹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10例行辅助化疗。脾淋巴瘤作脾切除手术后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而且也是一种诊断手段。术后一般可使因脾淋巴瘤导致的血象降低恢复至正常。 4 讨论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原发于其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约有半数以上累及脾脏,而真正原发于脾脏的恶性淋巴瘤却相对少见,其发病率不足恶性淋巴瘤总数的1%。 4.1 诊断标准 1965年Das-Gupta[1]等提出PLS诊断标准:①原发症状为脾肿大、腹部不适及压迫症状;②临床生化、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能排除其他病变;③肝门部、肠系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无受累;④切脾后至其他部位出现淋巴瘤至少间隔6个月。此标准较严格,要全部符合以上各条较困难,且因就诊时间有早晚,可能导致部分病例漏诊。Dachman[2]等提出其研究病例的入选标准:①病变局限于脾内或仅伴脾门淋巴结;②脾外浸润只允许直接突破脾包膜;③骨髓象及外周淋巴结均未受累。此标准相对简易,可操作性强。 4.2 淋巴瘤根据瘤细胞的特点及瘤组织的结构成分可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 4.2.1 霍奇金淋巴瘤(HL),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具有以下特点:(1)主要发生于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其次是纵膈、腹膜后、主动脉旁等淋巴结,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淋巴结外淋巴组织者较少。(2)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即Reed-Sternberg细胞。瘤组织内常并有多数各种炎症细胞浸润。根据瘤组织内肿瘤细胞成分与非肿瘤细胞成分的比例不同,可将霍奇金淋巴瘤(HL)分为: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HL)扩散时多由近及远,可将其分为四期:1期病变限于一个淋巴结或限于一个淋巴结外器官。2期病变局限于膈的一侧。3期膈两侧淋巴结都受累,可累及脾、并直接蔓延至邻近的淋巴结外器官。4期肿瘤扩散至淋巴结外。 4.2.2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多发生于表浅淋巴结,以颈部淋巴结为主,其次为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近三分之一的淋巴瘤发生于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病变可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侵犯其他淋巴结,也可开始即为多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为B细胞型、T细胞型、组织细胞型。 4.2.3 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联系 (1)霍奇金淋巴瘤(HL)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较晚期病变扩散,患者常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乏力、皮肤瘙痒、贫血等全身症状,并常有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感染。感染和肿瘤扩散是招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晚期病变可累及多个淋巴结或其他器官。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扩散多无一定规律。晚期病人常有发热、盗汗、消瘦及肝、脾肿大。 4.3 治疗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原则为:脾切除后,对脾脏进行放射治疗和或化学治疗。 4.3.1 手术采取腹探查术,术中明确肿瘤部位及其向外周组织侵犯的范围,将脾脏及其受侵组织切除,无法完全切除者采取病变组织做活检,手术中必须采取肝及腹腔淋巴结做活检,为术后分期、分型及放、化疗提供依据。术后采取辅助化疗。 4.3.2 放疗不必采取全腹照射,采用光子刀直接照射肿瘤部位或采用适形放射治疗脾区。 4.3.3 化疗高度恶性淋巴瘤以全身化疗为主。霍奇金淋巴瘤以MOPP方案为首选,非霍奇金淋巴瘤选择联合化疗方案。如果放疗及化疗同时进行,则化疗周期要适当减少。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所占比例较高,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着力于原发性脾脏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的意义在于可以提供有关疾病进展程度更为准确的信息,以便于治疗医师选择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早日让患者摆脱病患折磨。 参考文献 [1] Das-Gupta T, Coombes B, Brasfield RD, et al.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 of the spleen. Surg Gynecol Obstet,1965,120(5):947-

脾脏肿瘤诊断与治疗

脾脏是免疫器官,血运丰富,肿瘤的发生率低。(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 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由于发病率极低,常导致临床医师对脾脏肿瘤的认识不足。 (一) 病理类型 脾脏肿瘤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 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可将脾脏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大类。 按组织成分来源不同,原发性脾脏肿瘤又分为四种类型:①类肿瘤病变:其中脾囊肿和错构瘤常见。脾囊肿又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囊肿,后者又分为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的囊壁有上皮或上皮细胞衬里,常为孤立、单房性的囊肿。假性囊肿由纤维组织构成囊壁,其发生与脾破裂出血、炎症、动脉或淋巴管梗塞后形成的局限性囊腔和液化有关;错构瘤是由于发育异常而使脾脏正常构成成分的组合比例发生了变化。②血管源性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变,其中良性居多,有海绵状或毛细血管性血管瘤、衬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血管肉瘤等。③淋巴肿瘤:由局部淋巴管发育异常导致囊性扩的淋巴管构成,如淋巴管瘤、淋巴瘤。④非淋巴肿瘤,如炎性假瘤等。 常见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有:①血管肉瘤:由血管皮细胞恶性增生所形成的肉瘤。其临床特点是脾肿大伴肝肿大,部分病例发生自发性脾破裂,易发生肝、骨和肺等远处转移。②原发性淋巴瘤:为最常见的脾脏恶性肿瘤,指原发于脾脏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③其他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较为罕见,如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恶性神经鞘瘤等。 良性肿瘤中则以脾血管瘤多见,系脾血管组织的胚胎发育异常所致。以脾实质海绵状血管瘤居多,也可为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后者常呈局限性或多发性毛细血管团。脾脏血管瘤的特点是瘤体生长缓慢、逐渐增大、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脾脏。脾脏血管瘤可发生梗塞、感染、纤维化、钙化等继发病变。脾脏淋巴管瘤在脾脏良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二位。脾脏淋巴管瘤分3个类型:①单纯性淋巴管瘤;②海绵状淋巴管瘤;③囊状淋巴管瘤。CT扫描可见脾脏增大,脾囊状低密度,轮廓清,CT值10~30HU,部多有粗大间隔且可见轻度强化,不同于单纯脾囊肿。 (二) 临床表现 脾脏肿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早期或较小的良性病变,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仅在查体时意外发现。只有当脾脏肿瘤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出现压迫周围脏器

淋巴瘤的常见症状

淋巴瘤的症状特征,它可以生在在它的出生地(骨髓和胸腺)恶变等,也可以在它原本的脾脏、淋巴瘤以及扁桃体等其他的全身组织和器官淋巴组织恶变,这些表现复杂多样,千变万化。 1.淋巴瘤最典型的表现是浅表部位的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表面光滑,质地较韧,触之如乒乓球感,或者鼻尖的硬度。以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次之。也有患者以深部的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比如纵隔、腹腔、盆腔淋巴结肿大,起病比较隐匿,发现时淋巴结肿大往往比较明显。 2.肿大的淋巴结有可能对周围的组织器官造成压迫,并引起相应的症状,如纵隔巨大淋巴结可压迫上腔静脉,导致血液回流障碍,表现为面颈部肿胀、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盆腔、腹腔巨大淋巴结可压迫胃肠道、输尿管或者胆管等,造成肠梗阻、肾盂积水或者黄疸,并引起腹痛、腹胀。 3.淋巴瘤也可以侵及淋巴系统以外的器官,表现为相应器官的受侵、破坏或压迫、梗阻,如胃肠道淋巴瘤的表现如同胃癌、肠癌,可出现腹痛、胃肠道溃疡、出血、梗阻、压迫等;皮肤淋巴瘤常误诊为银屑病、湿疹、皮炎等;侵及颅脑,可致头痛、视物模糊、言语障碍、意识不清、性格改变、瘫痪;侵及骨骼,可致骨痛、骨折;侵及鼻咽部,可出现鼻塞、流涕、鼻出血等,类似于鼻咽癌的表现。 4.淋巴瘤是全身性的疾病,因此,除了上述局部症状,约半数患者还可出现发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皮疹、搔痒、贫血等全身症状。 从以上可以看出,浅表部位的一些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的表现,这有可能会提醒到我们,其深部的病灶以及长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现症状,这是非常难以诊断的,一般地淋巴瘤分期不像其他的恶性肿瘤重要,这只是决定的多个因素,我们不必要为病情发现晚感到绝望。

脾脏淋巴瘤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脾脏淋巴瘤的C T 诊断 常 恒,袁明远,肖湘生 (上海长征医院影像科,上海 200003 )[摘 要] 目的 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 T 表现三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的C T 平扫和增强资料三结果 4例显示为多发结节或肿块(2~10c m ),平扫低密度,无明显强化;3例显示为巨块型(>10c m ),平扫密度欠均匀,有不均匀强化;6例继发,1例原发三结论 C T 对脾脏淋巴瘤有较高诊断价值三 [关键词] 淋巴瘤,脾脏;断层摄影,X 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 445.3;R 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289(2002)11-1128-02 V a l u e o fC T i n t h eD i a g n o s i s o f S p l e n i cL y m p h o m a C H A N G H e n g ,Y U A N M i n g -y u a n ,X I A OX i a n g -s h e n g (C h a n g z h e n gH o s p i t a l o fS h a n g h a i ,S h a n g h a i 20000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s t u d y t h eC T f i n d i n g so f s p l e n i c l y m p h o m a .M e t h o d s P l a i na n de n h a n c e dC Ts c a n n i n g w e r e p e r f o r m e d i n7p a t i e n t sw i t h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l yp r o v e d s p l e n i c l y m p h o m a ,a n d t h e d a t aw 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s e d .R e s u l t s F o u r c a s e s s h o w e dm u l t i f o c a lh y p o d e n s e m a s s e s i nv a r y i n g s i z e (2-10c m )w i t h o u ts i g n i f i c a n te n h a n c e m e n t .T h r e ec a s e s s h o w e d a s o l i t a r y l a r g em a s s (>10c m )w i t hu n e v e n e n h a n c e m e n t .S i x c a s e sw e r e s e c o n d a r y a n d o n ew a s p r i m a r y s p l e n i c l y m -p h o m a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C o n c l u s i o n C Ti s v e r y h e l p f u l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s p l e n i c l y m p h o m a .[K e y w o r d s ] L y m p h o m a ,s p l e n i c ;T o m o g r a p h y ,X -r a y c o m p u t e d [作者简介]常恒(1975-),男,湖北人,在读博士三研究方向:肿瘤介入治疗三 [收稿日期]2002-04-27 脾脏肿瘤临床较少见, 淋巴瘤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三随着C T 检查的普及和认识的提高,相关报道逐渐增多三本文收集我院近年来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淋巴瘤7例,探讨其C T 表现特征, 提高诊断水平三1 材料和方法 7例脾脏淋巴瘤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10~59岁,平均41.3岁三临床表现多为脾脏肿大和因脾大造成的压迫症状如上腹不适二食欲不振等,低热也较常见三6例经淋巴结活检二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三腹部检查禁食4h 以上,上床前半小时口服纯净水600~800m l ,临检查再口服150~200m l ,充盈胃和小肠三C T 机为M a r c o n i 公司M X -8000型( 多排螺旋),平扫后再行静脉团注增强扫描,对比剂为60%优维显90m l ,速率2.5~3m l /s ,分别于注药后27~30s 行动脉期二60~65s 行实质期二3m i n 行延迟期扫描三扫描范围主要是上腹部(通常以肝下缘为界),2例患者脾脏巨大,则从膈顶一直向下扫到脾脏下缘三螺距1.5,层厚6.5m m ,重建间隔5m m 三2 结果 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脾脏增大,其中4例表现为平扫多发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10c m ),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或无强化,与明显强化的正常脾组织背景对比更加强烈,延 迟亦无强化(图1~3);3例为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巨大肿 块(>10c m ),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延迟仍然是不均匀密度,有时肿块内部见裂隙状坏死区(图4~6)三除两例肝脏体积略有增大外,余肝脏未见明显异常三4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2例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强化不明显,1例未见异常淋巴结增大三淋巴结活检示5例为非霍奇金病,1例为霍奇金病三不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者手术证实为非霍奇金病三 3 讨论 淋巴瘤侵犯脾有原发和继发,后者主要由血行播散而来三脾原发淋巴瘤罕见,在淋巴瘤中<1%, 本组6例为继发,只有1例原发三无论霍奇金病还是非霍奇金病中晚期对脾脏大都有浸润侵犯,且其原发二继发病理类型相似,可分为4种类型:①弥漫浸润型: 脾脏均匀弥漫增大,无明显肿块形成,镜下瘤细胞弥漫或呈小结节状分布,直径<1m m ;②粟粒状结节型,病灶为1~5m m 大小;③多发肿块型,病灶为2~10c m 大小;④巨块型,病灶大于10c m 三其C T 检查也有相应几种表现:①弥漫浸润型和粟粒结节型均可表现为密度较均匀的脾脏增大,C T 值可正常或略低于正常,增强后可有不均匀强化三这两种类型占总数的73%,但遗憾的是本组并未见到,可能与我们遇到此类表现只简单诊断为脾大而未严格随访有关三另外即使在已确诊淋巴瘤的脾大患者中约1/3组织学证实并无瘤细胞浸润,而且关于脾脏体积的测量方法和标准还有不同 意见[1,2];②多发肿块型表现为脾脏内多发低密度灶, 边界可四 8211四C h i n a J M I T N o v 2002 V o l 18 N o 11

脾脏肿瘤

脾脏肿瘤:脾脏肿瘤的发生率低。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脾脏良性肿瘤较多见:以血管瘤最常见,其次是淋巴管瘤、错构瘤、脂肪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是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纤维组织肉瘤、转移瘤等。 ———病理改变: 1、按照组织成分来源分为以下四种:. ⑴、类肿瘤性病变:包括非寄生虫性囊肿、错构瘤。 ㈠、错构瘤:病理上分为血管型、纤维型、淋巴型、混合型(多件),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但无包膜。由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组织构成,即脾固有结构的异常组合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巴组织、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尔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⑵、血管源性肿瘤:分为良、恶性。良性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恶性包括淋巴管肉瘤和血管内皮肉瘤。 ㈠、血管瘤:病理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表现为扩张的血管腔隙内充满红细胞,毛细血管瘤由薄壁小血管腔隙组成。 ㈡、淋巴瘤:病理上分为:⒈单纯性淋巴管瘤:由密集细小淋巴管构成。⒉海绵状淋巴管瘤:由扩张呈窦状的较大淋巴管构成。⒊囊状淋巴管瘤: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表现为:瘤囊腔的壁衬以一层细薄的内皮细胞,可伴有增生的平滑肌。囊腔内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腔内主要是淡黄色澄清的淋巴液,囊液中可含有蛋白性成份,偶有出血。 ㈢、血管内皮肉瘤: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是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⒈肉眼观:多为单发,少数周围可有卫星结节,多为出血性、境界不清的肿瘤,常浸润周围脂肪组织、筋膜等,切面呈海绵状、蜂窝状或微囊形成。⒉镜下:肿瘤有多数不规则的肿瘤性血管组成,管腔大小不一,相互连接吻合构成分支成网的血管脉络。肿瘤细胞衬附于血管壁,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⑶、淋巴源性肿瘤:包括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浆细胞瘤、滤泡假性淋巴瘤、局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和炎性假瘤。 ㈠、恶性淋巴瘤:可分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理上分为:⒈均匀弥漫型:脾均质性增大,肉眼光滑不见结节, 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或直径<1mm 的小结节。⒉粟粒结节型:脾均匀肿大, 表现为直径1~ 5mm 的粟粒状结节。⒊多肿块型:脾内多发肿块, 直径2~ 10cm。⒋巨块型:脾内单发直径> 10cm 的巨大肿块, 与正常脾组织分界清楚, 可有出血坏死和梗死。 ⑷、非淋巴肿瘤:包括脂肪瘤、血管脂肪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畸胎瘤和卡波西肉瘤。 ㈠、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起源于脾脏的包膜或小梁组织,由原始间叶组织发生的向纤维组织细胞分化的恶性肿瘤。在病理学上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及组织细胞构成。纤维母细胞排列呈车辐状, 还可见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细胞异型性明显, 核分裂像多见。生长方式易向周围器官直接浸润,恶性程度较高, 切除后易复发和转移。 ———临床表现: 1、脾肿大多数伴有左上腹不适、疼痛及压迫症状,如腹胀、恶心、便秘、呼吸困难等。 2、脾功能亢进与脾肿大有一定关系,但症状与脾肿大程度并不成比例,对于难以解释的脾功能亢进伴脾肿大应高度怀疑肿瘤的存在特别是血管瘤。 3、全身症状多见于脾脏恶性肿瘤,表现为低热、贫血、乏力、周身不适、消瘦、恶病质等。 4、脾肿瘤自发性破裂临床少见,表现为突发腹痛、腹膜炎,可有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脾破裂伴有早期转移则是预后最差的影响因素。自发性脾破裂有继发于嗜血细胞综合征、血管外皮瘤和浆膜多发血管瘤、T细胞白血病等。部分可伴发腹腔种植性转移,多见于脾血管瘤、血管肉瘤自发性破裂。 5、脾淋巴瘤患者,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有时患者感觉左上腹疼。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若是全身淋巴瘤,则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6、脾脏血管内皮肉瘤:脾脏迅速增大伴左上腹痛,贫血、肝肿大及体重减轻;短期内即发生转移,70%的病人发生肝脏转移;1/3的病人发生并发脾破裂。本病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其半年生存率仅为20%。 7、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或称脾纤维肉瘤,又称恶性黄色纤维瘤或纤维黄色肉瘤:临床上除常引起巨脾症和较易发生破裂外常无特征性表现可见。

原发性脾淋巴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原发性脾淋巴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S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淋巴瘤表现形式。病变只涉及脾脏和脾门淋巴结受累的淋巴瘤,无肝脏或其他部位的侵犯,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到1%。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年龄多大于50岁。PSL的预后与首发部位、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有关。 二病因PSL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与之可能有关的因素主要为感染,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脾边缘区淋巴瘤相关。其他病毒感染与脾淋巴瘤的关系也有报道。脾脏在受到感染后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刺激脾脏炎症区域内B或T淋巴细胞的聚集和增生,淋巴细胞或整合人病毒的突变基因或自身基因发生突变而发展为肿瘤。脾脏的一些慢性疾病与脾脏肿瘤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三临床表现PSL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非特异性,左上腹部疼痛及包块是最常见的症状。部分病人伴有低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体重减轻或乏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胸腔积液、呼吸困难、急腹症等。体格检查可见脾脏明显增大,而浅表淋巴结多无异常。肿大的脾脏多失去原来形状,常呈不规则形,边缘钝,脾切迹多摸不清。有时脾表面可触及硬性结节,有触痛。此种脾肿大的特点有利于和门脉高压的淤血性脾大相鉴别,也是其与一般脾大性疾病的显著区别。 四检查1.外周血和血液学检查 (1)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减少。 (2)血沉增快,免疫球蛋白增高。部分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进行抗人球蛋白试验呈阳性。 2.骨髓象 可见淋巴瘤细胞浸润,其阳性率可达40%。 3.组织活检 脾脏手术者可进行组织活检。肉眼可见病变分为3型:弥漫增大型、粟粒结节型、结节型。近年来采用B超和CT扫描引导下经皮行脾脏穿刺取活检技术,提高了活检诊断几率。 依靠免疫组化区分为B细胞型或T细胞型淋巴瘤。通常B细胞型多于T细胞型。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PSL的诊断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淋巴瘤,是指病变首发于脾脏,而无脾外淋巴组织受侵。脾脏自身是一个很大的淋巴造血组织,常为恶性淋巴瘤侵及的部位,尤其是HD晚期极易侵及脾脏。但原发于脾脏的确极少见。[1] 发病机制 由于丙型肝炎病毒的嗜淋巴性、丙型肝炎病毒在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有丙型肝炎合并有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报道,有人将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称之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外病变。[2] 疾病检查 ⒈外周血: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白细胞减少。 ⒉血沉增快:免疫球蛋白增高。 ⒊骨髓象:可见淋巴瘤细胞浸润,其阳性率可达40%。 ⒋组织活检:手术者,可组织活检,证实均为B细胞性淋巴瘤。 ⒌CT扫描或MRI:显示脾脏明显增大,CT呈低密度改变,MRI在T1加权相呈中低信号,T2加权相呈高信号。 ⒍B超检查:呈低或无回声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状密度影,但也可表现为脾均质性增大。脾肿瘤尚可侵及邻近器官,如左肾包膜、胰腺、肝脏、胃大弯及左膈肌等。[3] 临床诊断 左上腹部疼痛及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部分病人伴有低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体重减轻或乏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胸腔积液、呼吸困难、急腹症等。体格检查可见脾脏明显增大,而浅表淋巴结多无异常。肿大的脾脏多失去原来形状,常呈不规则形,边缘钝,脾切迹多摸不清。有时脾表面可触及硬性结节,有触痛。此种脾肿大的特点有利于和门脉高压的淤血性脾大相鉴别,也是其与一般脾大性疾病的显著区别。 诊断PSL应首先排除淋巴瘤继发性脾脏受侵。 Gupta曾提出诊断原发性脾淋巴瘤的4项标准:临床主要症状为脾大及伴有腹部不适、受压症状;临床生化、血液学及放射学检查能排除其他处病变的存在;肝活检阴性,且肠系膜或主动脉旁淋巴结无淋巴瘤;诊断脾淋巴瘤后到其他部位出现淋巴瘤的时间至少6个月。 1996年Ahmann将PSL分为3期:Ⅰ期肿瘤仅限于脾脏;Ⅱ期除脾之外已累及脾门淋巴结;Ⅲ期已累及肝脏或脾门组织以外的淋巴结。[4]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精)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 [ 08-08-13 10:31:00 ] 编辑:studa20 作者:邓侠兴杨卫平陈皓彭承宏蔡伟耀李宏为 【摘要】目的提高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疗效。结果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主要靠B超和CT发现,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脾脏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实性或囊性结节,对脾脏良性肿瘤,脾脏切除术疗效好。对脾脏炎症性疾病治疗应个体化。结论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并选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以确诊。其治疗首选外科手术。 关键词脾脏肿瘤良性脾切除 Clinical analysis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Methods 34cases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ere obtained and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ative effec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ere found mainly by type B ultrasonography and CT.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might be single or multiple solid or cystic node.Splenectomy had good results in splenic benign tumor.The sple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should be treat-ed individually.Conclusion The key points in diagnosing primary benign splenic tumors are the vigilance to these diseases and choice of appropriate radiographic methods.Surgical management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ir treatment. Key words splenic tumor benign splenectomy 脾脏的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较少见,脾脏不同性质的占位性病变其自然病变过程可完全不同,随着影像检查的普及和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上收治的脾占位病例增多,对这类病人要做到术前确诊有一定难度,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也缺乏统一认识。因此为加强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认识,提高对脾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其进行早期正确治疗,对我院在1980年1月~2002年6月期间收治的34例原发性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17~74岁,平均50.8岁。其中血管瘤9例(其中多发性6例,单发性3例;实质性7例,囊性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