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

学前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

学前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
学前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及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从而理解教育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2、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了解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4、掌握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的关系。难点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共3课时。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1课时。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上,我们初步了解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受社会诸因素的决定、影响,另一方面,教育又反作用于社会因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教育的一大规律。本章将剖析与学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选择题】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制约;二是(B )

A、教育与社会制度相互制约

B、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C、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

D、教育与人口发展相互制约

【判断题】教育活动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客观制约性,即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环境的制约性。()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㈠、教育独立论

教育独立论是一种主张教育超越于政治、政党、宗教而处于独立地位的教育思潮。“教育独立”思想由来已久,如严复提出“政、学分途,”而王国维更明确强调:“学术之发达,存乎其独立而已。”

对教育独立思想进行完整阐述的则是蔡元培。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阐述了他的关于教育独立的主张:

1、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

教育以人为本,而政党以事业为本,教育求远效,而政党求近功,二者在方向上有矛盾。而且执政党的更换和党内政策的变化使得教育跟着变来变去,无法办出成效,故教育应摆脱政党的控制。

教育尊重个性,而宗教要人盲从,教育追求前进,而宗教趋于保守,尤其是教会学校借办学之名诱使青年信奉宗教,更是害人不浅,故教育要摆脱宗教的影响与束缚。

所以,教育要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

2、教育经费独立

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

3、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管理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因政局而变动。

4、教育思想独立

教育思想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5、教育内容独立

要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6、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但反映了蔡元培反对军阀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独立自由地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他的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更含有反对帝国主义国家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独立论是以教育中立论的形式出现的。主要表现

为教育不受政党、教会的控制,在政治上、宗教信仰上保持中立。

【选择题】教育独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

A、陶行知

B、梁漱溟

C、蔡元培

D、胡适

【选择题】教育独立论的主要观点不包括(C )

A、教育要独立于政党

B、教育要独立于宗教

C、教育要独立于社会

D、教育经费要独立

【名词解释】教育独立论

【简答题】述评蔡元培教育独立论思想。

㈡、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是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社会,决定人发展的教育主张。

1、过分夸大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的教育万能论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法国的爱尔维修、德国的康德等。教育万能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洛克:“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而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则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提出的:“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是万能的,它甚至还能创造天才。”爱尔维修反对天赋观念,认为人的天赋是平等的,遗传素质不存在差别,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都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则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完全靠教育。

【选择题】过分夸大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的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是(A )

A、爱尔维修

B、史潘斯

C、陶行知

D、爱德华兹

【选择题】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A )提出的。

A、爱尔维修

B、史潘斯

C、陶行知

D、爱德华兹

【选择题】“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这是(A )的观点。

A、洛克

B、史潘斯

C、陶行知

D、爱尔维修

【判断题】华生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之一。()

2、过分夸大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教育万能论

中国在上世纪出现的“教育救国论”、“科技救国论”。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如果给我教育的全权,不需要一百年,就可以使欧洲改观。

【选择题】过分夸大教育对社会的发展的作用的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是(B )

A、爱尔维修

B、莱布尼茨

C、康德

D、史潘斯

【名词解释】教育万能论

【简答题】试评述“教育万能论”。

㈢、人力资本论

1960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会第73届年会上所作《人力资本投资》,标志人力资本理论创立。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了物力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所以,该理论十分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对个人而言,个人接受教育可以增加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收入回报,一个人的教育水平越高,其工资收入越高;就社会而言,教育提高了人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第一次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纯福利性观念,表明教育是一项资本性事业;第一次用比较精准的数学模型证明了教育事业的收益率,使教育收益变得明确清晰起来。

其主要缺陷在于:首先,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个人收入都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只是众多因素之一,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的提高与教育并不总是成正比。其次,教育、教育产品难以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

最后,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容易冲击、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

【选择题】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C )(2009年考研真题)

A、忽视了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

B、有教育万能论的倾向

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D、夸大了教育对人力资本的作用

【选择题】第一次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纯福利性观念的是( B )

A、教育独立论

B、人力资本理论

C、教育万能论

D、劳动力市场理论

【选择题】用比较清晰的数学模型证明了教育事业收益率的是(B )

A、筛选假设论

B、人力资本理论

C、教育万能论

D、劳动力市场理论

【选择题】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于(B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选择题】人力资本是关系人口质量的投资。在下列投资方向上,最主要的部分是(A )

A、对教育和训练的投资

B、对医疗保健卫生的投资

C、对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投资

D、对企业的投资

【选择题】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A )

A、舒尔茨

B、贝克尔

C、丹尼森

D、闵塞

【选择题】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的发展目标是(A )

A、人的全面发展

B、学校发展

C、社会发展

D、创造经济效益

【选择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这种政策的理论基础是(D )(2011年考研真题)

A、教育万能论

B、劳动力市场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填空题】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

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专升本真题)

【填空题】1960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会第73届年会上所作《人力资本投资》,标志人力资本理论创立。

【填空题】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填空题】舒尔茨认为,资本包括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

【填空题】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人力投资。

【名词解释】人力资本

【简答题】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论述题】结合实际,评析人力资本理论。

㈣、筛选假设理论

1972年迈克尔·史潘斯发表其博士毕业论文——《筛选假设——就业市场信号》一文,质疑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而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该理论把教育水平看成是反映个人能力或未来生产率高低的有效信号,教育则扮演着一种起信号作用的过滤器的角色。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又称为“文凭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的。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但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而实现的。该理论描述和解释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并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该理论的不足在于片面强调了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选择题】筛选假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 )

A、舒尔茨

B、史潘斯

C、皮奥里

D、爱德华兹

【选择题】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而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这种理论是( C )

A、教育万能论

B、劳动力市场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选择题】片面强调了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这种理论是(C )

A、教育万能论

B、劳动力市场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选择题】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的是( C )

A、教育万能论

B、劳动力市场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简答题】述评筛选假设理论。

㈤、劳动力市场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认为劳动力市场不是统一的市场,而是被分割为二元或多元的劳动力市场。而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皮里奥、多林格和戈登)认为市场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及职业有保障等特点,主要雇佣男性、年纪较大的人、白人及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往往是工资低、待遇差、就业不稳定的工作,主要雇佣女性及年轻人、有色人种及教育水平较低的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而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又与他的性别、年龄种族及教育程度有显著的关系,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该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假设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有显著正相关的观点,认为上述观点只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成立,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不成立。因此,该理论认为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

劳动力市场理论过分强调了教育的安置功能,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选择题】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B )

A、戈登

B、皮奥里

C、舒尔茨

D、爱德华兹

【选择题】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这种理论是( B )

A、教育万能论

B、劳动力市场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选择题】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这种理论是(B )

A、教育万能论

B、劳动力市场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选择题】过分强调了教育的安置功能,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这种理论是( D )

A、教育万能论

B、劳动力市场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填空题】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市场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简答题】述评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这些涉及到教育方方面面的东西,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名词解释】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在制约教育的诸多社会因素中,经济对教育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教育的发展水平、规模、速度、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由社会的物质水平决定的。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越来越雄厚的物质条件,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选择题】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CE )

A、性质

B、机会

C、规模

D、管理体制

E、速度

【选择题】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 )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填空题】教育的发展水平、规模、速度、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

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判断题】教育发展水平归根到底是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专升本真题)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生产力水平影响到办教育的物质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同时生产力发展也对教育提出客观要求,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教育为其提供不同数量、规格和质量的劳动力,以保证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人的培养标准或规格如何,并不是由教育本身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其他因素一起决定的。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

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而社会能够给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因为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影响教育的投入。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一个国家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年限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与该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选择题】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

【选择题】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是( A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

D、社会制度

【判断题】一个国家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年限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都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判断题】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的变化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结合方式。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与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制约。现代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大量新型专业的设置,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育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教育体制的基本模式,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这种新体制包括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多渠道的投资体制、政校分离的管理体制、自主招生与择业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体制等。

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

生产力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必然影响到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因此,学校教育内容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更新。

古代社会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当时落后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是息息相关的,而近代以来学校课程的发展则与近代以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相一致。

【判断题】社会主义学校的教学内容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无关。()

6、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的变革

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以及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手段,都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地获得提高,这些都引起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

教学组织形式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古代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适应当时生产力不发达、对教育的要求不迫切的状况的。近代以来的班级授课制为工业生产培养了大批的劳动者。

7、职业的不断变动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

【简答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如何影响和制约教育的?

㈡、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既是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着教育的一切。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变革。

【选择题】直接决定教育性质的是(B )(专升本真题)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其它意识形态

【选择题】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C )(专升本真题)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意识形态

【填空题】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社会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判断题】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一切。()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主要表现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政权、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谁就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它的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的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控制教育的经费,按照他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去教育受教育者,通过这些手段,把教育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选择题】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B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进一步说,教育权利的享受是由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下掌握领导权的统治阶级来决定。这是因为教育具有政治功能,能影响政治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什么样的人受教育,就必然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只有那些符合统治阶级利益要求、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的人才能有受教育的权利。再者,统治阶级为了取得经济、文化和思想上的优势,也总是让自身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权与机会,并排斥被统治阶级的受教育权。

【选择题】制约教育发展的权利和机会的是( D )

A、经济

B、文化

C、生产力

D、政治

【判断题】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目的的性质指的是培养为什么样阶级利益服务的人的问题,统治阶

级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权也就必然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首先,统治阶级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政策和规章,借此来合法地强制教育部门贯彻执行教育目的。

其次,统治阶级利用其拥有的组织人事权控制教育人员的教育行为,以使之符合教育目的要求。

第三,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公职录用政策来左右教育的方向。

在阶级社会,思想、道德带有阶级性,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道德,就会成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育目的的性质主要通过学校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来实现,而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总之,教育上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选择题】在最终意义上决定教育目的的是(A )(专升本真题)

A、政治经济

B、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选择题】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社会因素是(B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判断题】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的是经济因素。()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着教育体制

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往往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政治对教育制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从行政结构和管理权限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大多与其政治经济制度相对应,教育体制反映着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政治经济制度的翻版。如,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上多强调集中统一;地方分权制的政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上多强调地方自主。

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体制的改革起着定向和驱动作用,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全方位的教育体制改革,多是由政府推动和领导的。

5、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教育内部问题

6、政治经济制度本身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作用

可见,教育的性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方法、师生关系、教育管理体制等都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制约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正如《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一书所指出:任何起如此重大作用的社会事业是不会被允许在某一政体下任意游荡的。

【判断题】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判断题】教育始终具有阶级性,所谓“超阶级”是不存在的。()

【简答题】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和制约教育的?

㈢、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指的是全部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生产经验、技术、劳动技能,以及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达到的水平。狭义的文化则专指文学艺术。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指中义的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具体说来,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主要表现在:

1、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⑴、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如中国注重道德教育和历史教育。

⑵、文化的发展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

⑶、文化内容结构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知识。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文化知识是教育的主要资源。由于文化的特定内涵特别是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通过教育传递给下一代,文化必然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

2、文化影响教育的目标选择,影响人们的教育价值观

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即价值观念和取向将极大影响人们对现代教育目的的确定,深刻影响人们教育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如,日本培养具有团队精神、社会责任的国民。美国培养适应民主社会生活的国民。再如:儒家“学而优则仕”对人们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3、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

如文化水平的高低、文化的差异都会影响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如中国式教育的灌输的方法与西方启发的方法都是其文化传统的反映。

4、文化影响师生关系

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往往是由其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造就的。

5、文化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政策与教育管理体制

文化及其价值观对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因为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管理体制,都要能够被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观所接受。体罚教育为何屡禁不止?

6、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

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一个人降临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他的个性中无疑就浸透了这种文化特质。如:不同国家、地区的人起居、饮食、言谈;自信与自卑、勇敢与怯懦;情趣爱好等尤其是思维方式。

【简答题】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㈣、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首先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探索这种知识的认识活动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它并且还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个体认识活动,而是变成了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是根据生产实践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科学技术通过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两个途径影响教育。

1、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

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教育能力则是教育者实现这种理想和目的的本领和技能。

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科学发展的水平,科学发展水平会影响到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对教育工具的使用,也会影响到教育者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机智。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到教育对象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扩大教育对象,也可以使教育活动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使教育对象扩展自己的受教育能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技术上的广泛应用,能够使教育对象的视野和实践经验得以扩大。

3、科学技术会渗透到教育资料中的各个环节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科学作为教育内容,不仅因为它有用,而且还因为它凝聚着真善美的因素,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科学作为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学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别人已知而自己未知事物的过程,与科研过程有相似的内在心理机制。

科学的发展成为当代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4、科学技术影响到教育目标

首先表现为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这是每个现代人都必须具备的品格,同时还表现为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家。

【填空题】科学技术通过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两个途径影响教育。

【简答题】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㈤、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即生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和一定区域内的人的总和。人口现象一般表现在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等方面。

【填空题】人口现象一般表现在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等方面。

人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教育是延续人类的基本活动,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主要表现在:

1、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数量主要指人口的规模,人口规模通常要与人口增长速度联系起来考虑。

【填空题】人口数量主要指人口的规模。人口的规模与人口增长速度密切相关。

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

⑴、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应有速度

人口数量是决定教育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而且每一名新增人员都是终身学习者,政府和社会应该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这就需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人口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应有速度。

【判断题】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

【判断题】人口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应有速度。()

⑵、人口数量还影响教育结构、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

人人都是终身教育的对象,就必须改变单一化的学制,所以人口会影响到教育结构。

人口数量会使教育经费和师资质量的平均水平降低,从而影响到教育质量。

人口数量的增长要求增加教育的投入,从而影响到教育投资。

2、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其中,人口的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物质基础,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社会内容。

人口的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个体发展的重要的内部条件)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其次,全社会人口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人口的文化结构,作为大的背景对学校教育起着间接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素质高,就会普遍地重视教育,积极地发展教育,反之,就会对教育漠不关心,不重视教育,从而不利于教育的发展。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选择题】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直接影响是指()

A、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B、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C、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对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的影响

D、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和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名词解释】人口质量

3、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⑴、人口的自然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填空题】人口的自然结构包括构成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构成。

①、性别构成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性别差异造成受教育机会的差异。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被接受,女子受教育的意义也逐渐受到

重视,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性别差异所造成的教育差异依然存在。就我国来说,在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女童不能按时入学或不能完成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和偏远农村更为严重,所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女童。

一般来说,造成男女受教育机会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贫困是女童入学的最大障碍;第二,受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第三,受父母文化水平的限制;第四,教育存在对女性的歧视。

【判断题】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女童。

②、年龄构成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年龄的构成,制约着需要受教育的实际人数。人口的年龄结构还决定着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

【选择题】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比例的因素是( A )

A、人口的年龄结构

B、人口的性别结构

C、人口的阶级结构

D、人口的地域分布

【填空题】人口的年龄结构结构决定着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

⑵、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职业结构要求教育结构与之相适应,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的职业结构经常调整自身的科类结构。

阶级社会中人口的阶级构成会对教育产生影响。

人口的文化结构会对教育的需求和质量产生影响。

人口的民族结构会对教育产生影响。

人口分布和密度,不仅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学校布局,而且影响受教育者的人均教育费用。

4、人口迁移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影响到教育的规模、各地域教育的差异性、目标的制定、人才的培养、结构的选择、移民教育等方面。如增加迁入地的教育负担;两地文化差异造成心理不适应,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问题;引发新的教育公平问题。

【简答题】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

【选择题】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

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A )(2008年考研真题)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

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

三、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㈠、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1、现代化的含义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首先,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的概念,是一个社会不断变革、创新的发展过程。其次,现代化又是一个实体性的概念,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达到相应的水平,也指人的观念、心理与人格等方面的现实状态。包括:以技术和经济指标为基础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以社会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以人的理想、思想、人格等为核心的观念层面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2、现代化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是全方位的。社会的现代化如生产的现代化、科技的现代化要求教育达到相应的水平,从而构成对教育的挑战。人的现代化如人的观念、知识的现代化对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而构成对教育的挑战。

3、教育如何应对现代化的需求与挑战

概言之,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反映并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达到现代化发展所要求的先进水平。教育现代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摒弃与现代化相背离的落后的教育观,树立与现代化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

⑵、教育目标的现代化

使每一个人都具备现代化所要求的素质,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

⑶、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⑷、教育体制的现代化

⑸、教育条件的现代化

⑹、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选择题】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A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教师素质现代化

【填空题】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

【简答题】简述现代化对教育的需要与挑战。教育如何应对?

4、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把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

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强调要把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再次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培养大批人才,就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1997年,党的十五大深刻阐明: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教育首次成了领先于经济发展的“根本大计”。

2002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教育的战略地位再次得到强调。

㈡、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1、全球化的含义

全球化是指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增长为动力,人们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获得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和不断达成共识,在众多方面制定共同纲领,采

取共同行动的过程。

全球化是指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影响。

2、全球化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⑴、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教育的同化

⑵、全球化要求缩小民族国家间的教育差距

⑶、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

3、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的需求与挑战

⑴、正确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使全球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融合,使之转化为中国教育实际;克服“西化”,在坚持中国特色教育的基础上与国际教育开展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⑵、辨识全球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

对全球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和风险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对全球化抱有太多的幻想,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西方的教育,克服抄袭多于创造甚至全盘抄袭的弊端。必须认识到全球教育规范或标准的相对性,在这一前提下寻求教育多元发展的框架,即要注意摒弃同质化趋势,尊重教育的多元性。

⑶、拓展全球视野,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

要鼓励与支持教育的国际化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教育必须破除国别限制而顺应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核心就是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

⑷、加强道德教育

⑸、探索全球化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简答题】全球化对教育有哪些需求与挑战?教育如何应对?

㈢、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1、知识经济的含义

知识经济是一个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10年4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9-300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9-305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2-49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2-56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6-200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6-218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1-18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3-87 A.格思里 B.赫尔 C.托尔曼 D.卡特尔 )3-74 10.关于概念的结构,目前心理学中主要有哪两种理论?( C )7-233 A.分析说与综合说 C.特征说与原型说 B.模板说与分析说 D.演绎说与归纳说 11.教材中未提到的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检测方法是( D )7-252/253 A.守恒法 B.分类法 C.排除法 D.两难故事法 12.教育活动设计程序有五种观点,以下选项中教材中未提及的是( D )10-354/355 A.媒体观 B.胚胞期系统观

学前教育学自考练习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阶段美的启蒙重在发展( D )155 A.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B.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C.表现美的能力和技巧D.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2..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 导论”和( C )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156 A. 卢梭 B. 洛克 C. 皮亚杰 D. 蒙台梭利 3.学前教育启蒙性的完整含义是( C )152 A.传授知识的浅显性 B.品德教育的启蒙性 C.学前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启蒙性 D.个性发展的启蒙性 4..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 杜绝包办代替,这是学前教育的( D )原则。130 A.发展适宜性 B.启蒙性 C.综合性 D.独立自主性 5.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宜其所有发展领域不同需要的课程,而儿童的发展是动一发而牵 全身的。所以其课程应具有( C )137 A.连续性 B.发展性C.综合性D.差别性 6.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含义是( A )152 A.幼儿教育内容的粗浅性B.幼儿教育内容的发展性 C.幼儿教育内容的系统性D.幼儿教育内容的诱导性 7.学前教育的( A )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于1986年针对当时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而提出来的教育理念与实践。135 A.发展适宜性 B.启蒙性 C.综合性 D.独立自主性 8.现代学前教育中,教育者主要以广、博、浅为准则,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体现了( C ) 152 A.综合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 C.启蒙性原则D.活动性原则 9.提出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理念的组织是(B)135 A.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B.美国幼儿教育协会 C.香港幼儿教育协会D.日本幼儿教育协会 10.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是( A )144

学前教育学教案王小雪

松花江大学 学前教育学教案 授课教师:王小雪 授课班级:11学前教育 授课科目:学前教育学 授课学时:4/周

绪论 教学目标: 理解概念:学前教育学 明确学前教育学学科内容和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 教学难点: 学生学好本学科的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 课程准备: 多媒体课件,播放器材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通过案例引入课题,帮助学生理解学前教育有其必然规律及学前教育学概念。【案例呈现】(多媒体文字展示) 案例1: 两个同样大的还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栓着走。 案例2: 一位教师在组织学前认识在教学前认识蔬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青菜、西红柿等图片,告诉学前它们的名称和特征、用途,另外一位教师则带领学前到附近菜农的地里参观菜农是如何种菜施肥和浇水,并让学前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蔬菜并进行管理,做好观察记录。 【问题研讨】 案例1中,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为什么? 案例2中,哪一个教师的做法较好,为什么? 【归纳总结】 教育不仅是经验,教育是有规律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教育结果。而学前教育学则是对学前教育规律的总结。 【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学前教育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 二、讲解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和学习的方法。 【问题引入】 作为一个幼师,是否学会弹唱画跳就够了?你认为除了这个技能要求还应具备什么能力?如何获得教育的能力? 【知识要点】 (二)为什么要学习学前教育学 1、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人才培养奠基的光荣任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任建龙)

“学前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2年3、22上午1、2节 学生:学前教育系学前专业09级五专2班 地点:教学楼J—A510 执教老师:学前教育系任建龙 教学内容:模块七投身教育事业 项目一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设计意图: 本次课内容是课程标准第七模块,项目一的部分内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理解与运用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幼儿园保教质量。对于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掌握、运用是幼儿教师投身幼儿园教育事业必备的专业素养,鉴于这几条原则的整体性,执教教师将其作为一个单元来进行组织。 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情况了解到09级学生五专学生已有很多的幼儿园见习经验,因此,这两节课主要基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相关案例,来逐一剖析这些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教师归纳提升的方式使学生能初步知道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重要,并掌握初步运用这些基本原则的能力,在这几条原则的讲解过程中,执教教师主要侧重于幼儿教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误区和忽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体现“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方式。此外,由于教材关于六条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解释较为冗繁,且略有重复,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执教教师将其作以概括和归纳,使其更加的条理化,执教教师并根据书本讲解的不足之处,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在参照《学前教育学》——李生兰版和《学前教育学》黄人颂版的基础上补充了相关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内容。 2、能力目标:掌握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并初步掌握运用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 3、素质目标:锻炼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知道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运用幼儿园教育基本工作原则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学时:2课时 教材处理:将教材分为设计步骤的内容和技能项目训练的内容。简单讲学生已经孰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详细讲解幼儿教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误区和忽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 教学方式:集中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试教的方式;采用案例分析、讲解归纳。 教学准备:

学前教育学(0383)自考复习分章重点及答案精华篇(7)

第七章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前阶段美的启蒙重在发展(D A.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C.表现美的能力和技巧 2.. 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 认知发展理论。 ) B.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D.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 C )的儿童 A. 卢梭 B. 洛克 C. 皮亚杰 D. 蒙台梭利 3.学前教育启蒙性的完整含义是( C ) A.传授知识的浅显性 B.品德教育的启蒙性 C .学前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启蒙性 D.个性发展的启蒙性 4.. 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 包办代替,这是学前教育的(D )原则。 A. 发展适宜性 B. 启蒙性 C. 综合性 D. 独立自主性 5. 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宜其所有发展领域不同需要的课程,而儿童的发展是动一发而牵全 身的。所以其课程应具有( C ) A.连续性B .发展性 6.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含义是( A ) A.幼儿教育内容的粗浅性 C.幼儿教育内容的系统性C.综合性 D.差别性 B.幼儿教育内容的发展性D.幼儿教育内容的诱导性 7. 学前教育的( A )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于1986 年针对当时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 等倾向而提出来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A. 发展适宜性 B. 启蒙性 C.综合性 D. 独立自主性 8.现代学前教育中,教育者主要以广、博、浅为准则,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体现了( C ) A.综合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启蒙性原则 D.活动性原则 9.提出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理念的组织是(B) A.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B.美国幼儿教育协会 C.香港幼儿教育协会 10. 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是(A ) A.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与师生关系 B.教师的保育意识 C.保育员的工作态度 D.幼儿的自理能力 D.日本幼儿教育协会 11. 在教育实践中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教育方案,这是学前教育的 ( C ) A. 保教结合原则 B. 综合性原则 C.发展适宜性原则 D.启蒙性原则 12.在教育实践中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这是学前教 育的(D ) A.保教结合原则 B.独立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启蒙性原则 13.发展适宜性的含义:一是个体适宜性,一是(C )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过程和现代主要的理论流派,对学前教育理论产生初步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主要流派中的前六个流派的理论观点。 教学难点: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 (一)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教子婴孩”、“早欲教” (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母育学校教育,是指出生到6岁的儿童应在母亲身边接受教育 (三)近代幼儿园产生后,学前教育的年龄趋向于3岁到入学前。 (四)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应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 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 (二)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 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构及设施。其特征如下: 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主张 1、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重视学前期的教育 3、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4、根据人的身体发育,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为系统学前教育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2、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学前教育学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37年福禄被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1840年正式将学校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福禄贝尔基本的教育思想。 三、进入20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形成了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 1、杜威的儿童观。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自考学前教育(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据了解,开始出现以“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如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20世纪的( C.80年代)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2.一般我们认为可以把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追溯到( D.卢梭) A.福禄贝尔 B.裴斯泰洛齐 C.蒙台梭利 D.卢梭 3.维特罗克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C.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P50

A.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B.动机、注意、感知和记忆 C.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D.先前经验、动机、注意和思维 4.下列选项在布卢姆认知领域六个层次的分类中没有 ..提到的是(D.综合运用)知识, 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A.分析 B.领会 C.评价 D.综合运用 5.下列选项中,在潘菽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分类中没有..提及的是(C.创造性学习)P58 A.知识的学习(1) B.动作技能的学习(2)(3)智慧技能的学习 C.创造性学习 D.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学习(4) 6.学生的学习准备包括哪两个方面(C)P61

1、个体生理因素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这是学习准备的物质基础; 2、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包括智力与技能两方面。这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3、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兴趣等,这些不仅影响 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品质。 A.动机状态和智力水平 B.原有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D.遗传素质与心理发展水平 7.提出“发现学习”的是( A.布鲁纳) 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伯尔 D.布卢姆 8.下列选项中,班杜拉没有 ..提及的强化类型是(A)P92 A.内部强化

学前教育学 自考复习重点及答案精华篇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关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 基础教育 B. 启蒙教育 C. 属义务教育 D. 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2. 在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条件下,教育者的( C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 权威性 B. 知识性 C. 主导性 D. 艺术性 3.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 D )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A. 教育制度 B. 教育结构 C. 教育内容 D. 教育观念 4.有固定的场所,有目的的按计划进行,有班级整体施教、小组施教和个别施教等形式的活动是( C ) A.自我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5.现代教育的发展是以( A )为主要标志的各种教育形式的发展。5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学生教育 6.教育的宏观功能是( B )。 A.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促进学科发展 D.促进知识掌握 7.(A )是保证每一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A.全民教育 B.终身教育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现代化 8.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 D ) A.产生效益的活动B.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 C.传递知识经验的活动D.培养人的活动 9.人类的教育与动物界中代与代之间的“教”和“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是( B )。 A.一种社会性活动 B.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C.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活动 D.一种人类活动 10.教育的微观功能是( A )。 A.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促进学科发展 D.促进知识掌握 11.从教育的起源看,教育是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种( D ) A.个体现象 B.群体现象 C.心理现象 D.社会现象 12.教育的社会性表现为教育同社会( D ) A.共存 B.共发展 C.共产生D.共存、共产生、共发展 13.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C ) A.自我教育的发展B.家庭教育的发展 C.学校教育的发展D.终身教育的发展 14.在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 A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的物质资源 15.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是( C ) A.教育影响 B.教育物质资源 C.教育内容 D.教育途径 16.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D ) A.教育制度现代化 B.教育手段现代化 C.教育方法现代化 D.教育观念现代化 17.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 C ) A.矛盾的对立面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C.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D.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18.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的是( B ) A.全民教育 B.终身教育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现代化 19.教育的场所、设备、教具、器材等是( B )

学前教育学公开课教案

幼儿膳食配制 【授课课题】幼儿膳食配制【授课章节】第三章第二节 【授课班级】2011学前(1)班【授课地点】306教室 【授课时间】 2012年10月24日【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教师】王青莲【指导教师】林金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领会幼儿平衡膳食的内容。 ●掌握幼儿膳食的配制原则。 2、能力目标: ●能分析并尝试拟制幼儿一周食谱。 3、德育目标: ●体会平衡膳食对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形成健康的膳食理念。【教学重点】幼儿膳食的配制原则 【教学难点】拟制幼儿一周食谱 【教学方法】提问法、讲演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准备】 1、学生上网查询至少一所幼儿园的食谱,对其进行了解; 2、学生自学教材,获得粗浅知识,发现学习疑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师生互动方式 组织课堂师生互相问候,考察学生出勤情况 导入新课 回顾幼儿所需的六大类营养素及幼儿合理营养的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幼儿园应该怎样保证幼儿合理营养呢?——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在膳食方面的具体体现。 导入课题:幼儿膳食配制

讲授新课 一、幼儿平衡膳食 1、包括六大类食品: 各类动物性食品、豆类及制品、蔬菜和水果、烹调油类、调味品。 2、六大类食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优质;量足;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当、合理;调配得当、容易消化。 (承转:那么,在幼儿园里应该让幼儿怎么吃才算得上平衡膳食呢?——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膳食,配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食谱,是保证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 二、幼儿的膳食配制 (一)配制幼儿膳食的原则 第一条原则:食物选配恰当,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1、通过“幼儿平衡膳食宝塔”的分析,并结合上次课“幼儿所需的营养素”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该原则: (1)食物6大类,每天都要有: 即:谷类、蔬菜类、水果类、蛋豆肉类、奶类、油脂类。 (2)蛋白质、脂肪、糖类三大热量营养素之间比例恰当: 2、案例分析,学生简单运用“原则一”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条原则:适合幼儿消化 列举下列若干种食物,学生结合“消化系统”的知识对食物进行筛选:哪些是幼儿易消化的食物? “面条、粥、汉堡、青菜、西红柿、炸薯条、大麦、巧克力、苹果、酸奶、辣椒” 1、易消化的食物:面条,粥,青菜、西红柿、大麦、苹果、酸奶 2、不易消化的食物:汉堡、炸薯条、辣椒、巧克力 教师小结:应选择面条、粥、青菜等适合幼儿消化的食物,油炸类、辛辣类、甜食类食物对幼儿来说不容易消化,不宜作为幼儿的膳食。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儿童发展的含义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天性――教养之争 1、遗传决定论(天性难移) (1)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 (2)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3)笛卡尔 2、环境决定论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2)洛克的白板说 (3)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成熟 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4、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 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 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⑤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使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学前教育学》自考考题汇总

《学前教育学》自考考题 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最先提出幼儿园教育游戏化方法的教育家是( A. 蒙台梭利 B. 陈鹤琴 C. 福禄贝尔 D. 夸美纽斯 2.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A. 良好的智力品质 B. 良好的道德素质 C. 良好的身体素质 D. 良好的个性品质 3.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是( A. 伙伴关系 B. 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C.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 D. 行政关系 4. 在幼儿园月计划、周计划中,教师制定的目标是( A. 全园教育目标 B. 中期目标 C. 近期目标 D. 行为目标 5. 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达到学前教育的( A. 民主化 B. 社会化 C. 义务化 D. 普及化

6. 移情法第一阶段运用的基本训练技术是( A. 情绪追忆和情境表演 B. 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 C. 情感换位和情绪追忆 D. 认知提示和情感换位 7. 在其它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教育者的主导性 B. 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C. 教育的目的 D. 教育的方法 8. 就狭义上理解,幼儿园环境是指( A. 幼儿园生活环境 B. 幼儿园心理环境 C. 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 D. 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 9. 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为个体发展是( A. 从复杂到简单,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B. 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C. 从复杂到简单,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D. 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10. 学前教育学首先面对的基本问题是( A. 学前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B. 学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C. 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D.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 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

学前教育学自考练习

第十三章 、单项选择题 1.向家长介绍园所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的工作计划,反馈儿童在园所的表现等,适宜采取的形式是( B )329 A.家访 B.开家长会 C.办家长学校 D.教育讲座 2.下列家长参与中,属于亲子活动的是( B )338 A.协助孩子收集资料 B.带孩子去公园 C.参观园所保教活动 D.与孩子共同参加园所活动 3.家长学校面向家长开放,其主要宗旨是( D ) 330 A. 了解家长的教养态度 B.向家长汇报园所情况 C.让家长为园所提供方便 D.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育儿方法 4.园所设立家长接待日的主要目的是( B )332 A. 了解家长的教养态度 B.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C.向家长宣传育儿方法 D.让家长为园所提供方便 5.为解答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疑问和难题,适宜采取的形式是( D )331 A.家长接待日 B.家长学校 C.教育讲座 D.举办咨询活动 6.因为儿童生病或过生日而进行的家庭访问是( C ) 330 A.新生家访 B.定期家访 C.情感性家访 D.问题儿童的重点家访 7.由园所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园长或主要管理者接待家长的来访,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是 ( A )332 A.家长接待日 B.家长学校 C.咨询活动 D.开放日制度 8.目前我国家园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是( A )331 A.开放日活动 B.家长接待日 C.家长会 D.家长学校 9.家长亲自到园所主持一些教学活动或者参与一些教学活动,这是( A ) 337 A.园所内参与 B.园所外参与 C.亲子互动 D.亲子活动 10.托儿所、幼儿园的( A )是目前我国家园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331 A.开放日活动 B.咨询活动 C.家长学校 D.家访 11.园所和家庭书面联系的主要形式是( A )332 A.家园联系手册 B.家长园地 C.问卷调查表 D.征求意见书 1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是( B )324 A.伙伴关系 B.指导与被指导关系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 D.行政关系 二、名词解释 1.家长接待日332 由园所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园长或主要管理者接待家长的来访,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2.家长参与337 指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331 3.开放日制度:是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即请家长来园所参观各种保教活动,参加运动会,元宵灯会,节日庆祝活动等,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看到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育要求和方法,增加对园所工作的感性认识。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定稿)电子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定稿)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8/3 开设学期:3 开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学前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偏重于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宏观问题及其一般活动规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基本理论、领会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征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等。内容包括:学前教育学概述;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目标;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学前教育的教师和保育员;学前教育对象;学前儿童的班级管理;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学前教育和家庭、社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及学前教育学的概念,了解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2.明确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了解一些学前教育家的重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3.理解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4.明确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讨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5. 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目标; 6. 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内容: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一日生活活动季节假日活动。 8. 明确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 9. 明确学前教育的教师和保育员的劳动特点和职责任务基准业发展的要求。 10. 明确学前教育对象的属性和权利义务,师幼关系的特征。 11.了解学前儿童的班级管理的内容、基本要求和方法。 12. 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的特点和意义,初步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 13. 明确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的意义与任务,了解存在的问题,了解幼小衔接发展趋势。 三、学时分配表

学前教育学自考练习

第十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中,( D )是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需要达到的目标。264 A.幼儿园教育目标 B.近期目标 C.中期目标 D.活动目标 2.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说明的学前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 D )266 A.尊重儿童 B.重视儿童积极情感体现 C.重视儿童学习的自律性 D.重视儿童的主动操作 3.在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中,( C )是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264 A.幼儿园教育目标 B.近期目标 C.中期目标 D.活动目标 4. 幼儿园的年龄对象是( C )。257 A. 0—2岁 B. 2—3岁 C. 3—6岁 D. 6—7岁 5.在幼儿园月计划、周计划中,教师制定的目标是( C )264 A.全园教育目标 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 D.行为目标 6.就狭义上理解,幼儿园环境是指( D )268 A.幼儿园生活环境 B.幼儿园心理环境 C.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 D.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 7.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主要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应( D )266 A.尊重儿童的个性 B.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 C.重视儿童学习的自律性 D.重视儿童的主动操作 8.幼儿园教育的( A )是指在某一阶段要达到的教育目标。264 A.近期目标 B.中期目标 C.长期目标 D.活动目标 9.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 A )261 A社会要求 B 国家政策 C 教育方针 D经济发展水平 10.“三优”工程是由全国妇联倡导的群众性活动,其宗旨是(D )256 A 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B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C推动儿童社会化进程 D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1.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代表了心理学、教育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展,体现出家庭对儿童的期望的是( B )261 A 幼儿园教育机构改革 B幼儿园教育目标 C 幼儿园教育内容 D幼儿园教育手段 二、名词解释 1.幼儿的一日生活: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 267 2 .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3 .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的不同要求。 4 .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它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如几个星期,一个星期或几天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5 .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实现。 6 .“完整儿童”:指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265 7 .幼儿园环境:从广义而言,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即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即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学习、生活和游戏的全部空间。268

自考 学前教育学-考试重点(00383)

第一章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P5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活动. 2.教育者P5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3.受教育者P6在教育中承担学习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4.教育内容P7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 5.终身教育P12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 6.全民教育P12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P12 (1)全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2)终身教育;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现代化; (5)教育与社会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6)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先导。 2.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P10 (1)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 (2)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 (3)教育的内涵扩大 (4)教育作用愈加重要 (5)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P10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 (2)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予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 (3)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 (4)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一、名词解释 1.物质环境P14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精神环境P15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3. 广义的文化P19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4.狭义的文化P19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5.个体社会化P25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经济对教育的影响P16 (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P17 (1)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2)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因素 3.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4.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P18 (1)教育制度必须保持与政治制度的一致与相适应,教育制度往往随政治发展而改革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定向和支持作用。 5. 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P20 (1)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2)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 (3)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儿童的发展P28: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2.儿童观P44: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3.教育观P47: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4.人本位儿童观P45:要求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等;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主体。 5.年龄特征P37: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称为年龄特征。 二、简答题 1.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P35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第四章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P90:即儿童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观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2.恩物P68: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3.情商P91: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

学前教育原理自考知识点整合

(0~6岁、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是以特定年龄的幼年儿童为对象的教育。 2.学前教育价值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4.狭义的家庭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其他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5.托幼机构教育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6.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7.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8.儿童观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等。 9.幼儿教育观幼儿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幼儿,要把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 10.显概念显概念指教师从学校里学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 11.隐观念隐观念指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12.环境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 13.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环境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