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

试论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

试论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
试论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

试论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

杨东明、纪昌和

(井冈山学院马列教学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摘要:鸦片战争的爆发打开了中国人对外学习的大门,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他们努力寻求救亡之道。于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他们在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上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痕迹。本文就是从留日学生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况、近代中国出现大量留日学生的原因和留日学生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贡献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关键词:留日学生;中国近代化;“游(留)学政策”。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大潮的冲击下,古老的中国也开始了艰难而缓慢的近代化历程,中国近代化的产生和发展,固然是由于中国内部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外部资本主义的影响所致,但近代留学生运动所造就的知识分子大军,却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社会力量,而留日学生又是这支大军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生力军,那么,留日学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呢?

一留日学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概况

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大清帝国的惨败,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很沉痛的教训,而统治阶级中的顽固保守派只知道墨守成规,不变祖宗的成法,但惨败的刺激却使他们看到,再墨守祖宗成法,已不可能保住。维持他们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了,向以开明自居的洋务派在事实面前也认识到,不从根本上加以变革,任何改变也都是不可能的、他们还害怕广大人民的起义和武装变革,又不能不设法应付日益高涨的要求变革的呼声,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条件下,把持政权的清廷权贵们为了继续保全其统治地位,就不得不寻思变革,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威胁其统治基础的。和缓的变革方式,主要是教育方面的改革,以利用这种和缓性的活动来对应各方面的压力,平息人民的反抗。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顽固派或洋务派,都把教育方面的改革视为一件重要的事,虽然顽固的保守分子还多方面阻拦,科举并没能立时撤废,但学堂的设立却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学堂中所教授的也不再是旧的一套,而是掺杂有新的西欧先进文明的课程,但当时能教授这些新课程的师资实在是凤毛麟角,就是请外国人也解决不了,要谈教育改革,要兴办学校,就得解决师资问题,这样,过去曾为顽固派所一再阻止的。洋务派又视为虚应故事的“游学政策”又被重新提出,作为解决师资困难的重要途径,随着时势的变化,日本从和中国一样积弱的国家一变而成能战胜老大帝国的事实,更证明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实行“游学政策”的必要,不但如此,有人还认为“游学政策”是迅速改变中国积弱的唯一方法,所以,甲午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在大量设置学堂时,也积极派遣和鼓励出洋留学。

与此同时,世界自进入近代以来,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科技大变革所产生的一股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新潮流,将一切古老社会都卷入到这一旋涡之中,当“天朝大国”闭关自守的闸门被这一潮流冲开之后,中国人对过去一向被称为“夷蛮小邦”的西方世界不得不刮目相看,一些有识之士以新的思维方式睁开眼睛看世界,探讨挽救民族危亡之道。19世纪70年代,随着作为中国近代化先声的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为了“求强求富”借以自保,遂派出第一批学生赴欧美留学,但由于当时社会风气闭塞保守,一般人视留学为“非正途”,

为数寥寥的留学生倍受歧视,收效甚微,然而,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留学生状况发生急剧变化,首先是因为20世纪初年,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危机。许多人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唯游学外洋者,为今日救吾国唯一之方针。”[1]孙中山先生曾指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输入欧美之新制度,改革国政,迩来国运发展,以成一大强国。”[2]“若中国以其固有之文明,转而用之,突驾日本无可疑也。”[3]所以,自甲午战争后,举国上下把留学东洋视为富强之捷径,国内学子纷纷出洋留学。

中国学生正式赴日留学是从1896年开始的。在此之前,虽有学生赴日,但只是由驻日使馆延请教师教授日语,以培养日文翻译能力为主。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裕庚招募13名学生到日本学习。实际上这13名学生并非清政府计划派遣,但由于他们是正式进入日本学校就读,所以,一般认为他们是中国第一批留日学生。直1900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也不过百人。然而到1901年,由于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朝野之间鼓吹去日本留学便蔚然成风,清政府就把派遣留学生作为一项政策积极予以推行。此后,东渡留学的年轻学子急剧增多,形成“学子互相集约,一声‘向右转’,齐步辞别国内学堂,买舟东去,不远千里,北自天津,南自上海,如潮涌来”的局面。据统计。自1896年中国首派留日学生起,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停派留日学生止,42年间中日关系虽善恶交乘,但“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负笈东渡者一直络绎不绝。留日学生的总数达五、六万之多。在近代中国留学生史上。超过美、英、法、德等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居于世界之首。期间,共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905—1906年间。留日学生达到了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史上的最高峰。总人数在8000人以上、第二次是在1913—1914年的民国初创期间,此期留日学生总计约6000人左右。以革命党人及其子弟为主,概因受到孙中山等人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吸引。第三次是在1935—1937年间,由于九一八事件后,大批热血青年痛切感到“要抗日救亡”,需要深入了解日本,兴起了一股日本研究热的浪潮。许多青年爱国志士忍辱负重,东渡日本留学。此次留日学生总数也不下6000人。

那么,何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留日运动的发展会如此迅猛?为什么清朝要把派遣留学生的对象国从西洋转到日本呢?

二近代中国出现大量留日学生的原因

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这种影响大到今天西方有些学者甚至不认为有一种独立的日本文明。然而,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出现了与此前截然相反的局面:即不再是中国文化以汹涌之势流入日本,而是满清政府举国上下积极派遣留日学生,吸纳经由日本改造过的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思想文化,以期促成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

晚清政府之所以派出大量学生留学日本。是有其深刻根源的。

从客观上来说,一方面列强入侵使国人逐渐意识到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必要性。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战争的失败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由战前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一夜之间沦为惨遭外敌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其后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和先进的经济。日益加大对中国进行野蛮的资源掠夺和疯狂的商品倾销。加剧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逐步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给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在思想上使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渐渐意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国人在痛定中反思出。面临极其险恶的生存环境。求生存乃是唯一的选择。而救亡图存必须切实改变国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累积了几千年的封建体系已积重难返。把中国一步一步拖进亡国灭种的绝境、要抵抗外强除了向对方学习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外。别无他途可寻。这样,“师夷长技以制

夷”便自然成为在列强打压下迸发出的共同渴望。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在甲午战争后,为达到永久独霸中国的目的。势必扶植一批死心塌地为日本效劳的各方势力。所以积极怂恿清政府派遣学生留日。他们妄图使中国留学生在接受日本文化的。反哺;中。培植亲日情绪以利于其统治中国。此种用心使得日本政府长时间里对中国留学人士持开放姿态。并设立相关机构专事吸引-容纳-培养中国留学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中国学生留学日本。正是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留日风潮。

从主观上来说。留学日本现象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日本观的整体变更有关。甲午战败之后。中国人对日本的看法。特别是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的日本观有了很大的改变。诱发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尤其是留日青年学生,的日本观发生改变的因素大体有三一是中国人对日本的总体印象的改变、二是活跃在政界-学界及社会各方的名流的舆论导向、三是留日学生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实践。在此三者中。以第一因素为最。我们知道。日本作为中国的紧邻。向来都受到国人关注。但在古代是日本派遣大批留学生来中国,尤其以隋唐时期最为突出,。即使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日本也和中国一样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所以在1895年甲午战争前,中国人并没有想到向日本学习。然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以突飞猛进之势迅速崛起。甲午战争中又大败清帝国。向来被鄙视为。蕞尔岛夷;的一小国。居然能战败。天朝大国;。自不能不令人惊奇。中国人不得不对日本另眼相看。致使朝野上下乃至民间均呼吁向日本学习。振兴中华。因此就有想学日本之长以制日本-师法日本以改变局势的念头,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就是这种想法的具体表现,此其一也。

其二,1898年的戊戌变法因慈禧太后镇压而失败后,由于日本曾保护过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故清政府曾在很短的时间内停派学生赴日留学,但不久就恢复了,就是在政府停派的一段时间里,民间赴日留学游历的人仍络绎不绝,义和团事件之后,变法成了举国上下一致的要求,顽固派也无法再公开出面阻扰,于是废科举成为事实,兴学堂更是一时风尚,许多人把向日本学习视为第一要事,张之洞在。劝学篇。序中曾明确提出、;明时势,长志气,扩见闻,增才智,非游历外国不为功也’,。、。;’、。。而对于游学国家,他也一再申述、;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其理由在于、》一路近费省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于是,向日本学习就成为中国人的最佳选择*,。-.年后,中国留学生大批东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在当时,朝野各方都把到日本留学视为解决人才,特别是解决师资的唯一捷径-同时,在统治阶级看来,这种方式既不会威胁/影响其统治基础,且能笼络一些知识分子0士大夫1,欺骗人民大众,因而将其视为维持和延长统治的灵丹妙药*

其三,清政府实行;新政.,鼓励留学,是推动留日运动勃兴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史料载,,。-,年。月,清政府正式颁布命令,责令各省选派学生出洋,宣称学成归国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年,清政府批准了张之洞拟定的2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和2自行酌办立案章程。,第一次详细规定了对留学成绩优等的毕业生分别授予拔贡/举人/进士/翰林等出身及酌量录用为官的原则-同时也规定了自费留学毕业生3品学兼优者.享有与官费生平等待遇*,。-*年时,为了适合时宜,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取士制度,成立学部*而科举制度作为封建专制集权笼络仕人/强化统治的一杆大旗,一旦大旗倒下,对于那些封建知识分子0士大夫们1来说,通过读经史/做八股/考科举,从而进入仕途为官为宦,以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希望之路被完全堵死,使他们不得不面对朝廷的腐败和现实的残酷,谋求新的办法,而出国留学则成了当时最好的出路之一*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必然出现;游学之盛,至于父遣其子,兄勉其弟,航东负笈,络绎不绝.。*。的盛况*

此外,在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作为一个刚崛起不久的东方新秀,竟能战胜欧洲老牌资本主义的沙俄大国,进而跻身世界强国行列*由此日本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声望更高,

对于中国人的吸引力更大,因而中国留日学生也成倍增加*,。-.年时已突破千名大关,而在,。-*年和,。-/年则增至。---余人,创下了最高纪录,直到。年代,留日学生的人数远超欧美*因而才有了从,。。/年至,。.0年的、。年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超过*万的纪录*这个数字在世界各国派到其它国家留学生人数中是仅见的*因为这样,对中国的近代化建设来说,留日学生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远比到其它各国的留学生要大/要多,或者说,是远非其它国家留学生所能比拟的*因此,没有一个研究中国/注视中国变化的人能忽略中国在近代化建设中有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这一特殊存在的群体*那么,这五/六万之众的留日学生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究竟做出了些什么贡献/起了些什么影响呢4

三留日学生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在一般国人心目中,留日学生的形象并不是十分良好,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留日学生因政治原因大多受到排斥*但就中国向近代化转型的客观进程而言,谁也无法否认对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启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留日学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当然,客观地评价留日学生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影响,必须使之与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变迁联系起来,从影响历史进程的那些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多元因素中,围绕其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变化的主线,具体地解读留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实质性贡献-由此决定了对留日学生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做的贡献的评定,应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前进*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从,。。。年康有为/梁启超力倡变法/推行新政失败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历史过程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内几乎没有一件事不和留日学生有关,不受留日学生影响*,。,-年,朱庭祺在2留美学生年报。著文中谈到留学生和中国时局的影响时,曾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当吾华似醒未醒/初醒之际,新欤,旧欤,彷徨莫定之时,有日本留学生之詈骂,有日本留学生之通电,以致通国之人为之大醒,已明者因而更明,顽固者因其詈骂而醒悟,前进者有其驱策而更前,后退者有其鞭策而前进*故曰,中国之醒悟,受日本留学生之影响巨矣*.。/。应该说,这段话对留日学生的贡献的评价是相对客观和公允的*

首先,政治方面*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留日学生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大家都知道,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辛亥革命所以能成功,清王朝所以被推翻,作为其领导主体的同盟会是有一定贡献/起了不少作用的,而同盟会就是在日本组成的,有一段时间还在日本指挥国内各种革命活动,且其主要干部大多数是由留日学生担任,多次武装起义活动也都是在日本计议筹划,并由多数留日学生参加的*例如在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中殉难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有。名是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武昌举义之后,首先响应参加起义的云南陆军中坚干部、-人中,有.,人是留日学生-而在上海光复之役中,发起和组织者几乎全部都是留日学生。因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主要成员是留日学生。所以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但在政治制度、行政机构等方面仿效日本。而且在人事上最初也是以留日学生占优势。五四运动后。欧美留学生的势力已有了极大的发展。但留日学生的作用仍不可小视。从整个情势来观察。留日学生的影响依然有足以牵动全局之力。正因为此。没有留日学生。也就没有辛亥革命。留日学生的光辉业绩。熔铸了中华民族的又一座历史丰碑。

这种以留日学生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领导骨干。不仅在革命派方面如此。就是主张立宪的改良派方面也这样。都是以留日学生作为其主力、骨干。以日本作为根据地。例如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潜逃到日本。并以日本的横滨为其根据地。从事宣传和组织工作。甚至在反革命这一方。也同留日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旧中国。存在过一批和日本反动势力相勾结的政客。即所谓的亲日派。他们大多数都是留日学生出身。他们因私利而不顾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危亡。在日本反动势力的支持下。或称霸一方割据称雄。或利用权势出卖国家权益。祸国殃民。无所不为。他们从反面说明了留日学生对中国近代政治影响之大。

其次。军事方面。政治方面如此。军事方面亦相类。尤其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就。。。,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的情况而论。舒新城曾感慨地说;’二十年来。中国军界之重要人物底姓名。几十之九可以从明治四十年。振武学校一览。之学生册中查出。其影响于中国军政者。可谓大焉*+》、-这里所说的’军政者+。主要是指北洋军阀而言。而北伐完成、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情况虽多少有些改变。但留日学生出身的军事方面的骨干。其比例仍不小。尤其在中国新式军队的建立上。不仅在制度上是模仿日本。连在干部方面。也是由日本为中国留学生特设的成城学校、振武学校、东斌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等训练出来的。也就是说。新军的基础完全是建筑在留日学生身上的。以后虽有欧美留学生回国而稍分其权。但由于历史原因。留日学生的人数仍数倍于欧美留学生。可见。留日学生在旧中国的军事方面是占着重要地位的。

再次。文化方面。留日学生在文化、思想方面的作用。较之其在政治、军事方面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则影响更为深远。之所以如此。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清末民初。中国变法改革以后。西洋留学生为数甚微。可当时中国的形势对西洋现代文化思想的需求却十分迫切。那时。西欧的现代思想多已介绍到日本。而留日学生的人数又远远超过留学欧美的。因此。从日文转译的西欧现代思想便陆续介绍到中国。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五四运动中的领导人虽然不少是欧美留学生。但去日本的留学生在事前的长时期内鼓吹新文化。宣扬新思想。对五四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是对于后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留日学生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大多是经由留日学生从日本逐步介绍到中国来的。

在文化思想建设中。报章书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从。;。;年梁启超创办。清议报。至。。。。年。中国青年学粹。出版。十余年间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有,,种。其中’,种属社会科学性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国内杂志。至于由留日学生编撰、在日本出版而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发生很大影响的书籍也不少。大家熟知的陈天华所著的。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等。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做出过很大贡献。

在中国新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鲁迅和郭沫若。是众所周知在日本留学的。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有过深远影响的创造社也是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留日学生在日本组织。在日本成长、活动的。从整个新文化发展的历史看。可以这样说。在开始时。因有留日学生的转译、鼓吹和介绍。使其能传入中国。并生根、发芽/以后又在留日学生的努力下。巩固了基础。并发扬光大。也就是说。新文化的发展、建设过程。始终是和留日学生有密切关系的。

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教育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统治阶级的政策虽有所改变。但对留日的方针却始终赓续着。大量的留日学生在教育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中国的新教育从一开始到以后之有惊人发展。直接间接都和留日学生有关。留日学生归国后。把日本教育制度移植到我国。。。。,年我国首次制订的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和。。。。年第一次实行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即是抄袭日本而来。,。世纪初。中国刚兴学堂、创设新式学校时。教员中大部分是在留学日本政策下。到日本受速成教育回来的。或是由受聘到中国的日本教习所教导出来的。一直到,。世纪。。年代。这种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由当时中日两国间的政治形势。以及五四运动之后。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加剧所致。

最后。民族独立方面。留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先锋作用。当初。日本政府大量接受中国留学生。原是想培养一批供其侵华驱使的奴才。可出乎日本当道意料之外的是。中国归国留日学生绝大多数成了抵制日货、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年。日本第*。届国会中。清水留三郎等向政府提出的质询书中称;’来日之中华民国留学生归国之后。多成为排日论者。而留学美国之归国者却多成为亲美论者。政府将采

何种方针0+》;-显然。在他们看来。这已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此。也足以说明留日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留日学生并不对其曾经学习的国家发生一种亲近的感觉。反而要抗日、排日。并成为最坚决的抗日、排日论者。其外因是日本相关人士所设计的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与其国家所秉持的对华根本方针是不合拍的。日本自明治开国以来,进一步说自甲午战争以来,再进一步说从东方会议以来所实行的所谓。大陆政策*是有计划+分步骤。由缓及骤地推行灭亡中国的政策。而内因则在于留日学生在留学期间,受到了日本的教育,加深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使他们感到,只有坚决从自己国土上驱除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才能有独立生存可言、因而回国之后成了最坚决的抗日。排日论者,领导人民觉醒。正是由于留日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积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综上而言,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过去的五。六万留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大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且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一直在延续,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于OE]F 年恢复邦交,两国的关系恢复正常,步入一个新阶段,两国间经济。文化和其它方面的交流,日渐频密。在这种过程中,留日学生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今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老一代留日学生还将起作用,新一代留日学生也正在发挥他们的作用,共同为中日两国世世代代的友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王忍之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60年,第361页。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N第三卷S》,北京.中华书局,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N第一卷S》9-《北京_中华书局,

张之洞著,李忠兴评注《劝学篇》9-《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丁三青《中国近代化与留学生的社会参与》》-《当代青年研究,

朱庭祺《留美学生界》。-《留美学生年报,OQDO=DO《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9-《北京.中华书局,OQFP《]]《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上海.三联书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A 2.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诸多“盛世”,出现在清代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之治 D.康乾盛世 正确答案是:D 3.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瑗珲条约》 正确答案是:C 4.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正确答案是:B 5.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马建忠 D.郑观应 正确答案是:A 6.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俄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正确答案是:C 7.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 A.1851年 B.1853年 C.1856年 D.1864年 正确答案是:A 8.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永安建制 B.北伐失利 C.天京事变 D.洪秀全病逝 正确答案是:C 9.最早对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作出完整表述的人是( ) A.冯桂芬 B.马建忠 C.王韬 D.郑观应 正确答案是:A 10.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 )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正确答案是:A

论川籍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论川籍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李成波朱华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这一过程中,川籍留日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日本留学期间,还是回国后,他们都积极投身革命实践,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思想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关键词:四川留日学生辛亥革命特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黄兴等人功不可没,但四川①留日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川籍留日学生既是革命理论宣传者,也是革命实践者。他们怀着救亡图存的目的而留学日本。在留学期间,他们创办了《鹃声》和《四川》,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研制武器弹药,策划武装革命;参加中国同盟会,扩大革命组织。回国后,他们又著书立说,发展同盟会员,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通过发起保路运动,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埋葬了清王朝和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川籍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做初步考察,有不足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斧正。 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肆无忌惮的蚕食没落的清王朝,将中国一步步的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亡种灭国的危机面前,各阶级都曾探索过中国的出路。但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或是康梁领导的维新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以容闳为代表的爱国学生将目光投向西方,拉开了中国留学运动的序幕。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没落的清王朝被蕞尔小国日本击败。这一结局犹如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国人不得不对日本刮目相看,同时也在反思:同样是“师夷”,为何昔日小国如今变得如此强大?中国的出路在何方?这是时代留给他们的思考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留学日本并不是偶然。日本“师夷”的成功既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的①本文所指“四川”,均系近代以来的四川,包括今重庆。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1840-1895年,起步阶段。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

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从小砖屋到高大的楼房,从自行车到小轿车,从衣服的单调到多彩颜色,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它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下巨大成就: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的鼓舞着全国人民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去争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但是,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难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但我相信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更能克服这些前进中的困难。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脱离实际,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感受到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国家责任意识,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所宣传的重要思想是(D)。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戊戌政变后,新政中被保留下来的只有(B)。A.农工商总局B.京师大学堂C.译书局D.铁路矿务局 3.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B)。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4.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AA.江南制造总局B.马尾船政局C.天津机器局D.湖北枪炮厂 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B)。A.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产生洋务派B.师夷长技,洋务派选择资本主义强国C.自强求富,办军工兴民用采用机器生产D.只师长技,破产结局不可避免6.洋务派认为清王朝的“心腹之害”是(D)。A.英国B.俄国C.日本D.太平天国和捻军。) 7.在我国近代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C)。A.洋务派创办的企业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外商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8.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D)A、兴中会B、科学补习所C、华兴会D、中国同盟会

9.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礼教进行揭露控拆的《狂人日记》的作者是(B) A.胡适 B.鲁迅C.李大钊 D.陈独秀 10.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B)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A.香港B.台湾C.澳门D.崇明 11.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D)。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12.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C)。A.龚自珍B.林则徐C.魏源D.郑观应 13.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是(A)。A.林则徐B.魏源C.马建忠 D.郑观应 14.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运动的新特点是(C) A.商人罢市B.学生大规模罢课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5.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由于它(B)A.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在军事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在生死关头妥协地处理了党内当时最主要的问题D.保证了长征转移的胜利

现在中国要怎么真正进入现代化

现在中国要怎么真正进入现代化 现在中国要怎么真正进入现代化,我认为关键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周恩来的讲话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也同样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可以说,中国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都将其上升到了战略层面。日本、韩国的经济 崛起,就是把握了科学技术这个关键,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只是二十年时间的经济腾飞,就 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三十年,科学技术在理论上也 一直都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经济在改开后已经飞了三十年,腾飞的时间已远超日韩,而且据 说还要再飞一会儿,但中国却还是发展中国家,很是令人遗憾。既然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认 识到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所在,都将科学技术放到了战略的高度上来,为什么我们国家 的科学技术却依然落后发达国家二三十年? 答案就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政策。 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在科学技术方面走得是两条路线:前三十年坚持“独立自主、自 立更生”的自主路线;后三十年走得是“市场换技术、国际分工、世界工厂”的依靠路线。 前三十年的遗憾在于:没有良好的国际环境,苏联的经济援助也只是五十年代那短短的几年 时间,但这不是我们的主观意愿就能实现的。好在,经毛主席的运筹帷幄,艺术化的卓越谋 略,中国的国际环境终于得到了彻底改善,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环境。后三十年的遗憾在 于:放弃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路线。受惑于美国的战略欺骗,先是寄希望以市场换来技 术,在80年代下马了绝大部分高科技军工研发,自此科学技术再难望欧美项背;后又加入 国际分工,成为世界加工厂,使得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基础千疮百孔,几乎使中国科技的再 次崛起失去了物质基础。 “独立自主”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这不仅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得到了充分验证, 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同样是一次又一次的得到验证。日本与韩国 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主权不完整“军事上都受美国的保护”,也正因此,两国领导人在内心 都深刻认识到了“独立自主”的可贵之处,尤其是韩国充分运用一切的市场手段,以某几家 大企业为骨干,实现其科学技术的独立自主。日本二战战败,虽然基础设施全被摧毁,但高 素质的产业工人却保留了下来,其实现现代化只是时间的问题,只要政策不要失误太多。而 韩国就不一样了,它与中国类似,建国时都是没有什么产业基础与产业工人的,在60年代 后以日本为师,且其模式更形突出,以三星、现代、浦项制铁等大企业为核心,国家全力提 供尽可能的金融与产业指导,同时在美国的有意扶持下,产业层次一级级强行提高了上去,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1) 第六课洋务运动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些人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 2、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主张师夷长技。初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后期以求富的口号,创为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派运动产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1、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1300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要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维新变法从此拉开了序幕. 2、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失败后在北京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创办机关报《中外纪闻》。 3、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4、内容: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育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戊戍变法失败原因:1.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大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切身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2.采取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现代化,主要是指世界自产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即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引起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相应的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这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大生产的一般规则、管理方法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就是说搞现代化,必须借鉴和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各国的历史、文化基础、国情条件和内外环境的不同,各国现代化的方式和进程肯定会呈现出多模式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看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则区别,照搬硬套别国现代化的模式和经验,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追赶世界新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最早是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中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十三大进一步概括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十四大规定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方针与政策。可见,“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有一个形成过程。 第一步战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经过将近九年的努力,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到2000年,人口控制到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到下一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人均4 000美元,那时就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了。 “三步走”的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和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它是革命胆略与实事求是精神的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第一步目标解决温饱,为我国现代化确定了切实的起点;第二步目标实现小康,找准了从温饱到现代化这个较长过程的中间阶段;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过程将历时大约一百年。这样的部署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确定的目标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它是发展国民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统一。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注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产值,对改善人民生活有所忽略。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兼顾人民生活,特别是确立了从“温饱”过渡到“小康”最终达到“富裕”的目标序列,使人民每前进一步都能看到和得到实惠,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试题汇总(含全答案)

10.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会议是( C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2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表现为( ABC ) A.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有效 B.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C.维护封建土地制度 2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科学地预测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即( ABC )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进攻阶段 E.战略决战阶段 35.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答: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7.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38.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存在的三种政治力量及其建国方案。 三种政治力量: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2)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近代历史探索的过程及其特征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一百多年间,先进的中国人为谋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争与探索,探索过多种救国道路,实践过多种救国方案,走过了最艰苦、最复杂、最激烈的探索道路。由于其阶级立场与时代背景各有所异,其救国方案、实施过程与结局后果也大为迥异。虽然这些的探索最终均不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历史画卷,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最终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失败再次告诉国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也行不通。 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大革命失败后,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拓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统一战线等新的革命战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无论中国革命,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才能走向成功。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 【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史实: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 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史实: 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史实: 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史实: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 【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资产 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一系列的反北洋军阀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失败。B无产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C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1919-1926年出现萧条。 史实: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跌价竞争,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思想: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历史主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国际:一战(1914-1918);俄国十月革命(1917)。 史实:A民主共和思想、实业救国思想。B1915年新文化运动。C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D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社会生活的变革: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史实: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阶段(1927~1949年) 【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替、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主要有: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矛盾。 政治:(1)民族危机: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 (2)中国人民的抗争:A:1927~1936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1937~1945年,日本侵华,国共两党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中国抗战胜利意义全民族抗战是胜利根本保证。C:1945年8月~1946年6月,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重庆谈判、重庆政协,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D 1946年6月~1949年9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解放战争。 1.防御阶段:国民党全国军事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2.反攻阶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3.决战阶段:三大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4.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经济:民族工业的夏、秋、冬三季史实: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推翻三座大山。史实:萌芽: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领导权与农民问题。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成熟: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标志)1945年《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七大确立为指导地位。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 1

中国现代化建设练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练习 一、选择题 1、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当时农民的“首创精神”主要是指( ) A.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股份制企业 3、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4、(2011·泰安统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说明( )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 B.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融合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C.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别意识形态的标准 D.资本主义应当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应当实行市场经济 5、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6、(2011·杭州模拟)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7、(2011·莆田模拟)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A.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 C.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8、(2011·宁波模拟)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9、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

中国近代史试卷答案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教育2015学年期末考试拟题纸 课程名称卷种(A/B)考核形式闭卷使用班级总份数出卷人审核人班级学号姓名成绩第1页共2页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D A A B C C C B C D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 A B C D D B A C 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12345 答案AC ABC AB AB ABD 题号678910 答案AB ABC ABC ABCD 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根据学生答案情况酌情评分) 1、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4、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门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