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五笔记整理

专题五笔记整理

专题五笔记整理
专题五笔记整理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世界市场得到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课程标准】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重要概念:

1.新航路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即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

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2.资本的原始积累

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主要通过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掠夺殖民地等。这样使大量生产资料和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庞大的雇佣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证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9页)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客观原因:分散的文明。

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根本原因) (一)原因:社会根源(动机):欧洲人的“寻金热”。

商业危机:土耳其控制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1.客观原因:分散的文明。

◆思考:古代世界文明的分布及其特点是什么?

分布:(1)五大文明摇篮: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沿岸。

(2)五大区域文明: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特点:文明区域是封闭的,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相当明显,基本处于隔绝或完全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

◆思考:文明区域之间的关系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关系:基本处于隔绝或完全隔绝状态,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局限2、自然环境的阻隔3、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

2.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根本原因)

(1)时间: 14、15世纪。(威尼斯、佛罗伦萨、尼德兰等地区较早)

(2)原因:a.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b.社会分工的扩大

→c. 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发展;

市场交换活动的频繁展开;

d.科技知识普及。

(主要指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并普及。)

〓标志;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的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生

农业: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

(3)表现:手工业:出现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工商领域:包买商和公司

3.社会根源(动机):欧洲人的“寻金热”。(寻找黄金,掠夺东方的贵重商品,特别是香料)原因: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二)条件

1.客观条件:

(1)物质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物资和资金)

(2)航海技术:罗盘针和计算纬度的星盘等的应用

(3)造船技术:已出现了新型的快速、舱宽的大船(多桅多帆海船)

(4)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

2.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情境分析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试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答:(1)积极: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使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消极: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三、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商品种类----增多

商业革命:贸易范围----扩大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贸易中心----转移

含义: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价格革命

社会分化:地主阶级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3.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4.思想震撼之路:证明了“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比较一下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有什么不同?

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新航路开辟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

背景不同:郑和下西洋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自然经济带有封闭性;新航路开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商品经济带有开放型,影响不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者不仅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节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课程标准】

了解荷兰、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重难点突破】

重点:荷兰和英国的崛起;西欧国家进行的殖民霸权的争夺。

难点:殖民霸权变化的原因与资本主义发展间的关系。

[概念理解]

殖民:一国侵占国外地区并将居民大批移往居住。

殖民地:指遭到外来国家侵略,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和经济上完全由它国统治和支配的地区,也包括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国、附属国等。

殖民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西方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把它变成自己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种侵略政策。

一、殖民扩张和争夺(书88页课文和89页图)

(一)葡、西早期的殖民活动(15、16世纪)

1.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1)开始时间:15世纪初

(2)特点:用暴力和敲诈的方式来获取商品,用武力垄断亚欧商路。

(3)范围:非洲东西海岸、除菲律宾外的亚洲、美洲的巴西。

(4)结果:垄断亚欧、贸易达一、世纪之久

2.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1)开始时间:15世纪末(哥伦布探险开始)

(2)范围:除巴西以外的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

(3)结果:16世纪中叶,在中、南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

3.结果:西、葡没有将掠夺的金银财富转化为资本而是用于上层贵族的享乐,17世纪走向衰落。

(二)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

1. 海上马车夫---荷兰

(1)荷兰能兴起的原因

★学法指导:分析历史现象条件的一般规律:主要是从经济、政治、环境[地理、社会]、军事、思想、组织、群众等方面去归纳条件。

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②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③造船业和对外贸易发达。

④较好的政治条件:尼德兰革命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特点:商业资本发达。

(3)荷兰对外扩张的过程(崛起过程)

①对外扩张,夺取殖民地(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

②与英国联合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③垄断世界航运业。

造船业的发达以及大型的远洋船队的组建,使荷兰成为了继葡萄牙后的贸易霸主,垄断了西北欧贸易和新大陆的贸易。

结果: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

(4)存在问题:忽视国内工业发展和海军建设。

2.“日不落帝国”--英国

(1)英国崛起的条件

①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伦敦、利物浦)

②经济优势: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商业贸易和农业的飞速发展。

◇商业贸易飞速发展

A.政府政策:采用重商主义政策。

B.军事手段:打败无敌舰队。

C.经济措施:成立“东印度公司”。

◇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A.原因:圈地运动。

B.作用: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城市的发展。

③制度优势:17世纪,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

④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2)英国是如何确立殖民霸主地位的?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形成海上霸权。

16世纪末开始参与殖民掠夺,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主要扩张地区:北美和印度。

主要方向:(3个)

②17世纪中期的英荷战争

导火线: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主要有哪些规定?)

过程:三次英荷战争。

结果:荷兰战败,丧失了海上霸权。说明:商业资本不敌日益发展的工业资本。

③英法战争

时间:17世纪下半叶——1763年。

争夺范围:北美、印度。

结果:英国最终战胜法国,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说明:先进制度必然战胜落后制度。

●影响殖民霸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殖民霸权地位变化根本上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

二.殖民主义的罪恶

1.野蛮的掠夺

2.残酷的屠杀

导致劳动力锐减:新航路开辟之后的约一个世纪多一点,以墨西哥为例印第安人口就减少了90%

3.强盗的贸易罪恶的三角贸易

★探究学习: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

提示:破坏性、建设性

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节“蒸汽”的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 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

【重难点突破】

重点: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难点: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的理解.

[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它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是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英国的工业革命)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代议制确立)。(《权利法案》1689年)

(2)条件

①资金:圈地运动,殖民掠夺,黑奴贸易。可能性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

③技术知识: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资源和原料:英国本土煤铁资源丰富;海外掠夺资源。

⑤市场:圈地运动(国内)和殖民扩张(国外)——必要性(直接原因)

18世纪中期成最大的殖民国家

2.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进程)

1)生产领域:棉纺织业开始标志: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生产手段:机器大工业取代了手工劳动

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的确立

2)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3)交通运输: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

②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工厂制度兴起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第一座水利纺纱厂,表明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和资本主

◆从1765年开始,到1840年前后英国主要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标志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3. 工业革命的扩展

(1)推动因素: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2)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3)概况:扩散方向:英国——向欧美及亚洲等地进行扩张。

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逐渐扩展到法国、美国、德国、俄国、奥地利、日本等。在各国随后的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⑷美国工业革命

重大发明:机床的出现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

影响:使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4.工业革命的影响:

⑴经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世纪中期成世界工厂);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分离,转入工业生产,然后,又被机器排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工厂制度兴起。

⑵政治: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兴起。全球扩张——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⑶社会生活: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

⑷思想文化:自由主义思想盛行;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⑸世界格局: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使东方人属于西方。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消极影响:无产阶级遭日益重的剥削和压迫;殖民掠夺,灾难,东方从属西方;人与自然的矛盾,环境污染………

二、打造“世界工厂”

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

(1)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2)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政治方面:进行民主化改革。

经济方面:运用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经济。

法制方面:进行法制建设

外交方面:推行“炮舰政策”迫全世界为英商品打开门户

⑶企业界:大工厂制的管理剥削及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2.具体表现:

(1)19世纪中期英国生产能力比其它国家总和还多; (英国煤和钢铁的产量遥遥领先世界的生产)(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 ⑶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修建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取得的财富.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

1.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条件)

[何谓“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世界市场在广义上指的是国际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合,它的出现,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根本动力(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

⑴途径: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⑵物质条件: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⑶技术条件(联结纽带):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⑷保障: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初步形成的标志: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洞开”。

3.逐渐成熟

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原则:自由主义

内容: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

具体做法: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

思考题:“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1、为什么说是一次技术革命?

生产手段: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生产组织形式:工场发展到工厂

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到以工业为中心

新兴工业部门产生、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2、为什么说是社会革命?

①改变了政治结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兴起,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改变了阶级结构,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

③改变了东西方的国际格局,东方从属于西方

④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

⑤思想教育……

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重难点突破】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以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难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比较。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前提和条件

(二)过程

⒈发源地、中心:美、德

⒉开始标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866年)

⑴电的发明应用:“电气时代”

爱迪生:电灯、改进电话、实验电车、电影放映机、留声机……做为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城市公共事业等领域,促进了和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⑵钢铁工业:“钢铁时代”

⒊成就

⑶新兴产业:电力、电器制造、汽车、飞机、石油、化工……

⑷传统产业改造:农业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

●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造成环境的破坏

●加强世界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

2.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4.经济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稳定的环境。

5.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垄断组织的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

垄断组织发达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德国

形式:托拉斯、卡特尔、辛迪加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人。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_阶段。

(①列强经济实力上升;②垄断加剧对市场的竞争。)

2.目的:争夺商品市场,扩大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3.瓜分概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英法俄等占优势)

(2)德美日等后起强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列强之间矛盾加剧

4.影响:(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一战

(2)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灾难,变的更加贫困和落后。

5.美国的扩张

(1)称霸西半球:门罗主义→泛美同盟→发动美西战争(20世纪初,确立了西半球的霸权地位。)

(2)新殖民主义的倡导和设计者——背景、表现(见书)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原因:(1)根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客观: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

2.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3.世界一体化的表现:

基础(框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手段(途径):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内容: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物资和物种交流、国际劳动分工发展、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

4.影响:

(1)积极方面: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①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推进了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世界劳动分工粮食、原料生产---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

的基本格局: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发达国家

③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2)消极方面:扩大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19C末国际关系的日趋复杂:

①拉大了东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差距并导致亚非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②列强之间矛盾和冲突加剧,最终引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①三两重含义:其一,是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主要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其具体体现是:意大利、德意志、奥匈帝国、俄国、日本等国以不同方式步入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等国则进一步发生了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或革命。其二,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其三,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指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

②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③形成原因:根本原因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革命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促使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一大批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造成商品数量上和产量上的大幅提高,资产阶级更加疯狂地进行征服世界的活动,占领更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的形成。

★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影响分析:往往从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入手。)

第一次:

(1)政治: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太平天国)

(2)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近代企业产生(洋务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3)思想: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⒈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运动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政治

⒉“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出现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

——经济

3、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

(整理)SQLServer数据库基本知识点.

SQL Server 数据库基本知识点一、数据类型

二、常用语句 (用到的数据库Northwind) 查询语句 简单的Transact-SQL查询只包括选择列表、FROM子句和WHERE子句。它们分别说明所查询列、查询的 表或视图、以及搜索条件等。例如,下面的语句查询Customers 表中公司名称为“Alfreds Futterkiste”的ContactName字段和Address字段。 SELECT ContactName, Address FROM Customers WHERE CompanyName='Alfreds Futterkiste' (一) 选择列表 选择列表(select_list)指出所查询列,它可以是一组列名列表、星号、表达式、变量(包括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等构成。 1、选择所有列 例如,下面语句显示Customers表中所有列的数据: SELECT * FROM Customers 2、选择部分列并指定它们的显示次序查询结果集合中数据的排列顺序与选择列表中所指定的列名排列顺序相同。 例如: SELECT ContactName, Address FROM Customers 3、更改列标题 在选择列表中,可重新指定列标题。定义格式为: 列标题 as 列名 列名列标题如果指定的列标题不是标准的标识符格式时,应使用引号定界符,例如,下列语句使用汉字显示列标题: SELECT ContactName as 联系人名称, Address as地址 FROM Customers 4、删除重复行

SELECT语句中使用ALL或DISTINCT选项来显示表中符合条件的所有行或删除其中重复的数据行,默认 为ALL。使用DISTINCT选项时,对于所有重复的数据行在SELECT返回的结果集合中只保留一行。 SELECT DISTINCT(Country) FROM Customers 5、限制返回的行数 使用TOP n [PERCENT]选项限制返回的数据行数,TOP n说明返回n行,而TOP n PERCENT 时,说明n是 表示一百分数,指定返回的行数等于总行数的百分之几。 例如: SELECT TOP 2 * FROM Customers SELECT TOP 20 PERCENT * FROM Customers (二)FROM子句 FROM子句指定SELECT语句查询及与查询相关的表或视图。在FROM子句中最多可指定256个表或视图,它们之间用逗号分隔。在FROM子句同时指定多个表或视图时,如果选择列表中存在同名列,这时应使用对象名限定这些列 所属的表或视图。例如在Orders和Customers表中同时存在CustomerID列,在查询两个表中的CustomerID时应 使用下面语句格式加以限定: select * from Orders,Customers where Orders.CustomerID =Customers.CustomerID 在FROM子句中可用以下两种格式为表或视图指定别名: 表名 as 别名 表名别名 select * from Orders as a,Customers as b where a.CustomerID =b.CustomerID SELECT不仅能从表或视图中检索数据,它还能够从其它查询语句所返回的结果集合中查询数据。 例如: select * from Customers where CustomerID in (select CustomerID from Orders where EmployeeID=4) 此例中,将SELECT返回的结果集合给予一别名CustomerID,然后再从中检索数据。 (三) 使用WHERE子句设置查询条件 WHERE子句设置查询条件,过滤掉不需要的数据行。例如下面语句查询年龄大于20的数据:select CustomerID from Orders where EmployeeID=4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考研复试)数据库笔记

1: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2: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3:数据库管理系统维语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具有,数据定义,数据组织管理,数据操纵,数据库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数据库建立和维护。 4: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系统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简称数据库。 5:数据管理技术3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保存,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数据不共享,数据不具有独立性。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可以长期保存,文件系统管理数据,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大,数据独立性差。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结构化,数据共享性好,冗余低,易扩充,独立性高。 6:数据模型分为:第一类:概念模型。第二类是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逻辑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对象关系模型),物理模型:对数据最低层的抽象,描述数据库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式。从现实世界到概念模型的转换是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完成,从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转换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和工具完成,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就由DBMS完成。 7:数据模型由:数据结构(描述数据库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各对象的操作的集合),完整

性约束(数据和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三部分组成。 9:层次模型:简单清晰,查询效率高,良好的完整性支持,但是和现实世界不符,查询子女必须通过双亲。网状模型:更直接的表达现实世界,存取效率高,但是结构复杂。关系模型:简历在严格的数学模型上。概念单一,简单易懂,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高独立性,保密性,但是查询效率不高。10: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外模式有多个,就是视图的意思,模式就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内模式就是物理结构。 11:三级结构有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修改此映像保证外模式不变,保证逻辑路理性,模式/内模式映像,修改此映像保证模式不变,保证物理独立性。 12: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13:关系数据库:候选码:某一列的值能唯一标识一个元组。主码:候选码之一。候选码们的属性称为主属性, 14:实体完整性:主码不为空。参照完整性:关系的外码一定为其他关系的主码,或者外码全部为空。用户定义完整性:比如XX不能为空,XX只能取指定值。 15:SQL 结构化查询语言 16:查询:select。定义:create,drop,alter。操纵:insert,update,delete。控制:grant,revoke。

数据库原理学习笔记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1.1 1,数据(DATA):数据是数据库存储中的基本对象,描述事务的符号记录。 数据解释;对数据含义的说明,数据的含义成为数据的语义。 2,数据库(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以共享的数据的集合。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1),数据定义功能(DDL,数据定义语言),对数据库重的数据对象进行定义(2),数据操纵功能(dml 数据操纵语言)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系统恢复,多用户对数据库的并发使用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数据库初始数据输入,切换,数据库的存储,回复功能,数据库的重组功能,性能监视分析功能 4,数据库系统(DBS):由DB DBMS DBA 应

用系统组成。 1.2 数据的处理指的是对各种数据进行搜集存储加工和传播 数据管理,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和检索和维护 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数据库系统管理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与文件系统的根 本区别,可以存储数据库中的 某一个数据项,某一组数据项,, 一个记录或一组记录。 2,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3,数据的独立性高 a)物理独立性 b)逻辑独立性 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a)数据的安全性保护 b)数据的完整性检查,即正确性 c)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1,数据库 a)硬件平台及数据库; i.要求有足够大的内存 ii.要有足够大的磁盘的直接存储设备 iii.要求系统有较高的通道,提高数据的传输率 b)对软件的要求 i.DBMS 数据库的建立维护和使用 配置的软件 ii.支持DBMS运行的操作系统 iii.具有数据库借口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系统 iv.以DBMS为核心的应用开发工具v.为特定应用环境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c)人员数据抽象级别不同,具有不同 的数据视图 i.数据库管理员 1.决定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和结构 2.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储 策略(为了提高存取效率和空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汇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数据库原理王珊知识点整理

目录 1.1.1 四个基本概念 (1) 数据(Data) (1)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 (1) 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1) 基本特征 (1)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 数据定义功能 (1) 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1) 数据操纵功能 (2)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2)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 (2) 其它功能 (2) 数据库系统(DBS) (2)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3) 数据管理 (3)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3) 人工管理特点 (3) 文件系统特点 (4) 1.1.3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4) 数据结构化 (4) 整体结构化 (4) 数据库中实现的是数据的真正结构化 (4) 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 (5) 数据独立性高 (5) 物理独立性 (5) 逻辑独立性 (5) 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的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的 (5) 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5) 1.2.1 两大类数据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6) 1.2.2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7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7)

关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 (8) 1.3.1 数据库系统模式的概念 (8) 型(Type):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说明 (8) 值(Value):是型的一个具体赋值 (8) 模式(Schema) (8) 实例(Instance) (8) 1.3.2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9) 外模式[External Schema](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 (9) 模式[Schema](也称逻辑模式) (9) 内模式[Internal Schema](也称存储模式) (9) 1.3.3 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9) 外模式/模式映像:保证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10) 模式/内模式映象:保证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10) 1.4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10) 数据库管理员(DBA)职责: (10)

数据库学习笔记

数据库学习笔记 图形化界(Navicate Premium)面操作数据库 1、工具---->命令行操作 2、选中某个表对象--->右击---->逆向表到模型---生成各表的关系模型 3、选中某个表对象-->右击-->对象信息--->DDL查看创建表的信息 Sql语言集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数据查询语言,数据控制语言于一体,可以完成数据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工作。 数据定义语言:完成创建,修改或删除数据库中的各种对象有create,drop,alter的命令。 数据查询语言:按各种条件查询数据库中的数据有select及其相关命令。 数据操纵语言:对已经从在的数据库对其进行数据的插入,删除和修改有insert,update,delete命令。 数据库控制语言:用于授权或收回访问数据库的某种特权,控制数据操纵事物的发生时间及效果,对数据库进行监视。有grant,revoke,commit,rollback等命令。 一、数据库操作 1、启动数据库:net start mysql 2、关闭数据库:net stop mysql 3、打开数据库:mysql -u root -p123 4、显示所有数据库:show databases;

5、创建数据库:create database mydb1; 6、删除数据库:drop database mydb1; 二、单表操作: 1、选择并使用数据库:use mydb1 2、创建表:(宠物表) 宠物表:id名字、主人、种类,性别、出生和死亡日期。create table pet( id int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20), owner varchar(20), species varchar(20), sex char(1), birth date, death date ); 3、插入数据: insert into pet values(1,’ergou’,’zx’,’dog’,’f’,’2013-09-06’ null); 4、查询所有内容 select * from pet; 5、删除一条数据: delete from pet where id=1;

数据库读书笔记 李辉

SQL是英文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的缩写,意思为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被作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一个典型的关系型数据库通常由一个或多个被称作表格的对象组成。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或信息都被保存在这些数据库表格中。数据库中的每一个表格都具有自己唯一的表格名称,都是由行和列组成,其中每一列包括了该列名称,数据类型,以及列的其它属性等信息,而行则具体包含某一列的记录或数据。 SQL 语句可以用来执行各种各样的操作,例如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等。SQL语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组: 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数据操作语言):用于检索或者修改数据; 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数据定义语言):用于定义数据的结构,比如创建、修改或者删除数据库对象; DCL(Data Control Language,数据控制语言):用于定义数据库用户的权限。 DML 组可以细分为以下的几个语句: SELECT:用于检索数据; INSERT:用于增加数据到数据库; UPDATE:用于从数据库中修改现存的数据 DELETE:用于从数据库中删除数据。 DDL 语句可以用于创建用户和重建数据库对象。下面是DDL 命令: CREATE TABLE ALTER TABLE DROP TABLE CREATE INDEX DROP INDEX DCL 命令用于创建关系用户访问以及授权的对象。下面是几个DCL 命令: ALTER PASSWORD GRANT REVOKE CREATE SYNONYM 下面主要介绍几个常用的数据库操作语句的格式: 数据查询:select 语句主要被用来对数 据库进行查询并返回符合用户查询标准的结果数据。Select 语句的语法格式如下:select column1 [, column2,etc] from tablename [where condition]; ([] 表示可选项) select 语句中位于select 关键词之后的列名用来决定那些列将作为查询结果返回。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任意列,还可以使用通配符“*”来设定返回表格中的所有列。select 语句中位于from 关键词之后的表格名称用来决定将要进行查询操作的目标表格。Select 语句中的where 可选从句用来规定哪些数据值或哪些行将被作为查询结果返回或显示。 向表格中添加、更新、删除记录 添加新记录 SQL 语言使用insert 语句向数据库表格中插入或添加新的数据行。Insert 语句的使用格式如下: insert into tablename (first_column,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4460589.html,st_column)

数据库知识点整理(全)

UNIT 1 四个基本概念 1.数据(Data):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2.数据库的定义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 3.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系统软件)。 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主要功能: 数据定义功能; 数据操纵功能; 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 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数据库管理员(DBA)和用户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工管理阶段 文件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如下 (1) 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少;(2) 数据结构化;(3) 数据独立性高;(4) 由DBMS进行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数据模型 用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的工具。通俗地讲数据模型就是现实世界数据的模拟。 数据模型三要素。

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它是刻画一个数据模型性质最重要的方面;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 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数据允许执行的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主要有查询和更改(包括插入、修改、删除);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 数据的约束条件:数据及其联系应该满足的条件限制 E-R图 实体:矩形框表示 属性:椭圆形(或圆角矩形)表示 联系:菱形表示 组织层数据模型 层次模型 网状模型 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 基本概念: 关系(Relation) :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张表 元组(记录): 表中的一行 属性(字段):表中的一列,给每一个属性名称即属性名 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分量为最小单位,不可分 主码(Key):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

数据库原理笔记 (1)

数据库

数据库原理 数据库简介(理解) 1.数据库的重要性:数据库无处不在:它们是电子商务和其他WEB应用程序的主要组成部 分,是企业操作和决策支持应用程序的核心部分。 2.数据库的目的: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数据。 3.关于列表的问题:过于简单的列表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和其他问题,如删除行会 丢失过多的数据,改变行会导致不一致的数据,插入行会导致数据遗漏。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列表含有的数据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事情时,修改数据就会出现问题。 4.可以用关系模型的方法解决列表所产生的问题。一个关系数据库含有一个独立表的集 合。在很多情况下,每个表中的数据有且仅有一个主题。如果一个表含有两个或多个主题,我们就需要将其分割为两个或多个表。 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1.数据库系统的4个基本元素是:用户、数据库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 数据库。 2.数据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据库就是关联记录项的自描述集合。对于所有的关系数 据库,该定义可以修改为:数据库就是关联表的自描述集合。自描述意味着数据库本身含有对数据库结构的描述。 关于数据库结构的数据称为元数据。元数据的示例是表名、列名和列所属的表、表和列的属性等。应用元数据用于描述应用程序元素,如表单和报表。 3.DBMS的目标是创建、处理和管理数据库。 DBMS的功能包括:(1)创建数据库(2)创建表(3)创建支持结构(如索引等) (4)读取数据库数据(5)修改(插入、更新或删除)数据库数据(6)维护数据库结构(7)执行规则(8)并发控制(9)提供安全性(10)执行备份和恢复 4.应用程序的功能包括:(1)创建并处理表单(2)处理用户调查(3)创建并处理报表 (4)执行应用逻辑(5)控制应用 关系模型 一、关系 ●关系是具有如下特征的二维表: ●表的每一行存储了某个实体某个属性的数据。 ●表的每类包含了用于表示实体某个属性的数据。 ●关系中的每个单元格的值必须单值。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名师郑超然习题详解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名师郑超然习题详解 总论篇 第一章口语传播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口语传播 1.概念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时,只有依靠音讯传播、协调人类行动,共同与大自然作斗争,才能求得人类的生存和延续。这一时期,人们使用以口语为主,以标志、声光、图式等为辅的原始、简单的手段来传播音讯。 2.传播方式

(1)口头传播 ①口头传播,又称为口语的传播,即以口语述说来传达思想、消息与态度。 ②语言产生的意义 a.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b.人们不再只通过各种断续的嚎叫、音节,简单的姿势和身体的动作来应付大自然的威胁和共同劳动。人们通过单词、数字及其他代号,加上语言和逻辑规则来交流。 c.语言的产生还使人们的分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使人类在音讯传播的长度、深度、广度及精细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使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验得以相传。 d.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使人们无须再用如现代人“动作字谜”游戏的方式来传递音讯,减少了编码解码时间。简言之,语言是伟大的工具,是社会的共同纽带。 (2)标记传播 标记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结绳是一种传递音讯和帮助记忆的特殊符号。 (3)声光传播 ①声光传播是指以声和光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较之口头传播具有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优势。借助声音的高低长短、光线的强弱等多种变化传达较为复杂的内容。 ②表现方式: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等。 (4)图式传播

图式传播是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二、口语传播的内容——音讯 (1)音讯是一种符号或一组符号,由某一来源发端,可由接受者任作解释。音讯和新闻不同,音讯是一个笼统的传播名词,新闻、非新闻均可包括在内,音讯可能是指新近发生的事物,但并不一定具有新闻的要素。音讯可转化为新闻。 (2)音讯的原始化具体表现在: ①音讯数量少、分散、片面、静止、方式上不断简单地重复、呈明显的无序性和部落化。 ②传播动机单纯,主要为觅食、防卫及满足好奇心,这些传播产生于较低层次的需求。 ③没有意识对抗,思想控制,人人均可以成为传播者和受众。

郭亚夫《外国新闻传播史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英国近代报业史【圣才出品】

第三章 英国近代报业史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封建统治后期对出版事业的控制 (1)英国专制王权对新闻出版及传播通讯事业的控制始于强大的都铎王朝时代。 (2)1528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首次发布有关新闻出版的 法令,正式建立对出版物的审查制度。1529年公布第一个禁书法案。 (3)1530年,国王特许神父希顿一人出售神学家坦特尔翻译的《圣经》,并建立第一 个在政府控制下颁发许可证的制度,是特许制度的开始。 (4)1534年,国王发布保护国内出版商法案。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 (5)1621年8月13日,皇家特许出版商在国王特许下,在伦敦发行英国人自办的第 封建统治后期对出版事业的控制 出版自由 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报业的兴起 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的报刊 报业领域的压制与反压制 革命后的报业和政党报刊 报业反知识税的斗争 独立报业的成长 独立报业的成长和《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 星期日报和晚报 廉价报纸的兴起 廉价报纸的兴起和《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 其他报纸 小型报纸的兴起和报纸主题的改变 英国 近代报业 史

一份印有“准许出版”字样的定期刊物《每周新闻》。 (6)1632年,王室加强新闻管制,颁布禁令,“禁止所有的来自各处的新闻”。1637年7月11日,“星法院”通过的印刷法令进一步加强印刷控制,报业活动进入一个低潮期。 二、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报业的兴起 1.出版自由 (1)约翰·弥尔顿响亮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并加以深刻论述。 ①认为用检查制度来压制出版自由,实际上是消灭人类的理性与生存尊严。 ②坚信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是妨碍真理性,唯有保障言论出版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邪说。 (2)约翰·利尔本对英国的出版自由思想做出重大贡献。 ①认为出版自由是人类理性的发展需要,出版自由是大自然和“上帝”所赋予人民大众的、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 ②认为人民的协议是一切合法政权的来源。在《英国天赋人权维护书》和《新人民公约》等著作中,系统阐述自己“人民主权”说和“出版自由”的思想,为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理念做出贡献。 2.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的报刊 (1)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对印刷出版重采取严厉的管制手段。 (2)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复辟登基,旧有的出版管制方式悉数恢复。期间《牛津公报》作为官报发刊。 ①1665年11月发刊,每周两期(后改为每周四期)。 ②内容都是一些官方消息,并无特色,全是新闻,没有评论。 ③首次采用近代报纸的形式(单页两面印刷,每面两栏),而且一直出版至今,是世界

数据库复习整理笔记.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加密的基本思想 根据一定的算法将原始数据(术语为明文,Plain text)变换为不可直接识别的格式(术语为密文,Cipher text)。不知道解密算法的人无法获知数据 的内容。 触发器( Trigger) 用户定义在关系表上的一类由事件驱动的特殊过程,一旦定义,任何用户对表的增加、修改和删除 工作均由服务器自动激活相应的触发器,在DBMS 核心层进行集中的完整性控制。 触发器类似于约束,但是比约束更加灵活,可 以进行更为复杂的检查和操作,具有更精细和 更强大的数据控制能力。 重点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关系模式规范化的 方法和关系模式分解的方法,这也是本章的 难点。 关系数据库: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利用关 系来描述现实世界。 关系模式由五部分组成,即它是一个五元组: R(U,D,DOM,F) R:关系名

U: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集合 D:属性组U中属性所来自的域 DOM :属性到域的映象集合 F:属性间的数据依赖关系集合 由于 D 和 DOM 对模式设计关系不大,因此可以 把关系模式看做一个三元组: R 。 例如: 关系模式: S(Sno, Sdept, Sno→ Sdept)当且仅当 U 上的一个关系r 满足 F 时,r 称为关 系模式 R 的一个关系。 数据依赖是数据库模式设计的关键,它是一个关系内部属性与属性之间的一种约束关系,这种约束关系是通过属性间的值是否相等体现出来的数据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现实世界属性间相互联系的抽象,是数据内在的 性质,是语义的体现。 数据依赖有很多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 函数依赖( Functional Dependency,简记为 FD )多值依赖( Multivalued Dependency,简记为 MVD ) 其中,函数依赖起着核心的作用,是模式分解和模式设计的基础,范式是模式分解的标准。

数据库读书笔记

数据库读书笔记 导语: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数据库读书笔记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数据库读书笔记n 物化视图——物化视图是包括一个查询结果的数据库对象,物化视图不是在使用时才读取,而是预先计算并保存表连接或聚集等耗时较多的操作结果,这样在查询时大大提高读取速度,特别适用于多个数据量较大的表进行连接操作及分布式数据库中需要进行分布在多个站点的表进行连接操作时使用。 物化视图可以进行远程数据的本地复制,此时物化视图的存储也可以成为快照。主要用于实施数据库间的同步。 物化视图对于数据库客户端的使用者来说如同一个实际表,具有和表相同的一般select操作,而其实际上是一个视图,一个定期刷新的数据视图。物化视图的刷新可采用自动刷新和人工刷新两种方式,具体刷新方式和刷新时间在定义物化视图的时候可以定义。使用物化视图可以实现视图的所有功能,因物化视图不是在使用时才读取,而大大提高了读取速度,特别使用抽取大量数据表中某些信息以及分布式环境中跨节点进行多表数据连接的场合。 n 聚集 在数据库运行初期,数据库对SQL语句各种写法的性能

优劣还不敏感,但是随着数据库正式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断增加,劣质SQL语句和好的SQL语句之间的速度差异就逐渐显示出来。 n 合理使用索引 n 避免和简化排序:通常在运行order by和group by 的SQL语句值,会涉及到排序操作,应当简化成避免对大型表进行重复排序,因为磁盘排序的开销是很大的。与内存排序相比,磁盘排序操作很慢,从而会花费很长时间,降低数据库性能,而且磁盘排序会消耗临时表空间中的资源。 当能够利用索引自动以适当的次序产生输出时,优化器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排序步骤,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由于现有索引的不足,导致排序时索引中不包括一个或几个待排序的列;group by或order by 子句中列的次序与索引的次序不一样;排序的列来源于不同的表。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排序,就要正确建立索引,合理地合并数据表。如果排序不可避免,那么应当试图简化它,如缩小排序的范围等。 n 消除对大型表数据的顺序存取:嵌套查询中,对表的顺序存取对查询效率可能产生致命的影响。避免这种情况的主要方法就是对连接的列进行索引。还可以使用并集来避免顺序存取,尽管在所有的检查列上都有索引,但某些形式的where子句强迫优化器使用顺序存取。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7.1 复习笔记 【结构脉络图】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 (1)《向导》 《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 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一、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和“韬奋精神” 1.什么是“韬奋精神”? 答: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2.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答:(1)1926年主编《生活》周刊,从此开始新闻生涯; (2)1934年2月10日,《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主编。 (3)1933年7月—1935年8月,游历欧美多个国家,撰写新闻通讯30多万字,后来汇集成《萍踪寄语》。 (4)1935年3月27日,邹韬奋回国,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鲜明地提出“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主张。 (5)1936年3月7日,生活书店创办《永生》周刊,作为《大众生活》周刊的继续。 (6)1936年6月7日,《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 3.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思想。 答:第一,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第二,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第三,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第四,文风要“明显畅快“。 第五,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第六,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新闻属性的讨论及取得的共识有哪

些? 197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会议围绕“文化大 革命”中新闻工作所犯的错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讨如何蒋新闻宣传工作的 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 三、新闻总署是怎样的一个机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是国务院主管新闻出版事业 和著作权管理的直属机构。在著作权管理上。以国家版权局名义对内对外单独 行使职权。 四、政论文体与报章文体 1.《循环日报》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特点: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感情,后来逐步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 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王韬的政论文章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2.维新派报刊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报章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的,但当时没有形成气候,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数据库笔记整理

01 数据库课程导入 一、数据库:是指存储在计算机内的可组织可共享的信息的集合。 数据库特征: 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 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冗余度较小 数据独立性较高 易扩展 二、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1)层次型 2)网状型 3)关系型 4)面向对象型 三、提高数据库效率方式 1)缓存数据 2)索引 3)高性能硬件 四、数据库模型 1)概念模型:从用户角度分析,绘制E-R图 2)逻辑模型:从计算机角度分析的,绘制数据库模型图 3) 物理模型:指的是数据库的存储结构,以及索引。 五、数据库设计步骤 1)需求分析阶段(收集分析需求) 2)概要设计阶段(从用户角度分析,绘制E-R图)3)详细设计阶段(从数据库角度分析的,绘制数据库模型图) 4)实施阶段(创建数据库、数据表、建立关联、索引,并对数据表进行规范化检查) 六、学好数据库能做什么 1)DBA数据库管理员 2)数据挖掘 02 数据模型 一、数据模型分类 1)概念模型 2)逻辑模型(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 3)物理模型 二、数据模型的三大要素1)数据结构 2) 数据操作 3)完整性约束(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三、概念模型组成部分 1)实体:用矩形表示,表示客观存在的可以描述的事物。 2)属性:用椭圆形表示,表示实体的特征。 3)码:用于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 4)域:代表属性的取值范围,例如Sex取值范围是男,女。 5)实体型: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同类实体的(例如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份,系,入学时间)) 6)实体集:同一类型实体的集合 7)关系:表示实体间的关系(有1:1 ,1:n,n:1 ,m:n)用菱形表示。 四、绘制E-R图步骤 1)标识实体 2)标识实体的属性 3)标识实体关联 五、逻辑模型 层次模型:是最早的逻辑模型 a)每个节点的父节点都是唯一的 b)只能表示1对多的关系 c)每个记录类型可以选择一个属性排序,叫做码字段 b)任何记录只有按照路径查看才有意义 e)任何子女记录都不能脱离父记录而存在 f)根节点没有父节点 1)多对对关系在层次模型中的表示 a) 采用冗余节点法:也就是通过增加2个节点,把多对多关系分解成2个1对多关系。 例如: 学生与课程是m:n关系,分解成:学生到课程1:n,课程到学生1:n。 b) 采用虚拟节点法:是通过增加2个虚拟节点,把多对多关系分解成2个1对多关系。 所谓虚拟节点就是一个引用,指向所引用的节点。 2)对层次模型的操作 a) 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同时必须满足完整性约束(指的是数据记录能够正确的反应实际情况)b) 层次模型的完整性约束: 1)添加的子节点必须拥有父节点

自考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授课笔记 2013最新版

古代的新闻传播: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辅助口头传播的标记传播(延续最久的时期)、声光传播、图式传播。 图式传播是较为高级的辅助手段,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手写新闻传播:公告式(官方公报);书信式(新闻信)。 官方公报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9年),《每日纪闻》 新闻信: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出现新闻信。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标志这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 印刷新闻传播:1450年德国美因茨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拉丁文文法》《四十二行圣经》《教堂课读》印刷术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它也使印刷新闻传播成为可能。 印刷新闻萌芽:1482年奥格斯堡《土耳其侵犯欧洲新闻》、1493年西班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记》、1508年奥格斯堡《巴西探险记》。 1.规模比较小; 2.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领域,而不是整个社会; 3.没有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门机构。以上也是前新闻时期新闻传播的一般特点。 手抄小报:发源于意大利境内威尼斯 1536年威尼斯出现专门采集消息的机构和贩卖手抄小报的人。 1563年政府曾发行手抄小报。 1566年出现定名的小报“手抄新闻”。 新闻书:与手抄小报同时出现,新闻性增强,书本形式。 后期定期印刷品出现:1588年奥地利迈克尔·冯·艾津《博览会编年表》、 1594-1635年科伦拉丁文出版物《法比信使》 两种传播媒介的历史地位:近代报刊的雏形、古代新闻传播向近代新闻传播的过渡。 1.新闻传播规模扩大; 2.由特定对象转而面向整个社会; 3.逐渐出现了专门采集和公开发布新闻的机构。 从17世纪初期定期报刊问世到17世纪-18世纪日报陆续创办,这是近代新闻事业的初创阶段。 定期报刊:17世纪初(1605-1610)发源地德国 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1609年出现的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报道》。

数据库系统概论王珊第五版学习笔记

第一章 1.数据库的四个基本概念: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描述事物的符号称为数据。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数据具有永久存储、有组织和可共享三个基本特点。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计算机的基础软件。 数据库系统: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和人组成的存储、管理、处理和维护数据的系统。 2.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 数据处理:指对各种数据进行手机、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数据管理:指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 3.数据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存储是相互独立的。 逻辑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 4.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现实世界的模拟)。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概念模型:信息模型,按照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 逻辑模型:按照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 物理模型:描述数据在计算机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法。 数据模型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5.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 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征。 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 联系:失误部以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实体部的联系通常是指组成实体的个属性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通常是指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对 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等各种类型。 6.数据完整性约束条件。 实体完整性:检查主码值是否唯一,检查主码的各个属性是否为空。实体完整性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