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视角下的中国老龄化趋势及退休年龄测算

新视角下的中国老龄化趋势及退休年龄测算

— 51 —

李汉东,赵茜,王然

摘要:利用新的老龄化测度方法,基于六普数据得到的中国人口预测结果分析了中国未来人口老龄

化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比年龄中位数、老年系数和老年抚养比三个指标,显示在新的老年测度下中

国未来老龄化程度虽然仍然存在长期增加的趋势,但老龄化程度明显改善,且在2040年后大致稳定,

这与以前对老龄化的认识明显不同。给出了在2010年男性60岁、女性55岁的退休年龄不变条件下,

利用新测度计算得到的未来各年对应的退休年龄,该结果可以作为政府调整退休年龄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老龄化;期望寿命;人口预测;退休年龄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98 (2014) 01 - 0051 - 12

(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收稿日期:2013-10-27;修订日期:2013-11-29

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婚姻市场挤压形成机制与对策研究”(项目号:12YJA840013)资助。

作者简介:李汉东(1965- ),河北保定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口统计学,社会经济系统分析。

·老龄统计·

A New Perspective on Aging Population Trend and Retirement Age

Calculation in China

LI Han-dong, ZHAO Qian, WANG Ran

(School of Gover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a new measuring method for aging to analyze the trend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forecast of the sixth census data. By comparing the median age,

aging coefficient and aged-dependency ratio, the paper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aging trend continues

in the long term according to the new measuring method, the degree of aging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trend is also going to get steady after 2040, which is apparently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understanding of aging. Meanwhile, the retirement age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new measuring

method can be taken as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adjust the retirement age.

Key words :aging ;life expectancy ;population forecast ;retirement age 新视角下的中国老龄化趋势及退休年龄测算

第2卷 第1期

2014年1月老龄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 on Aging Vol.2, No.1January 2014

老龄科学研究 2014年 第1期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大人口挑战之一。根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本》,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快速上升到30%以上,然后直至21世纪末一直维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中方案)(蔡泳,2012)。在这样的人口形势下,科学地分析与评价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以及变化趋势是妥善应对中国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前提。

国内老龄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化人口结构本身的变化趋势以及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钱凯,2010)。蔡昉等(2006)认为人口老龄化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左右着我国人口的变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莫龙(2009,2011)运用AECI指数法并借助人口模拟,对1980-2050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的强度、趋势和调控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和国际比较,指出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将面临巨大的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面对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合理制定政策减缓老龄化,降低社会压力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而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是发达国家应对社会老龄化的一个基本手段(符齐华,2004)。对于中国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社会普遍关注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董之鹰(1998)在《老年资源开发与现代文明社会》一书中关于“退休年龄政策的影响”中谈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而退休年龄没有延长,其结果是不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受影响,而且带来退休金的资金来源减少和退休金逐年增加的压力”。而姜向群等(2004)则认为“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并不表明老年人口的余寿也有大幅度的提高,相反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提高的幅度很小,加之我国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也比较低,提高退休年龄的这方面根据不足”。

总的来看,目前对老龄化的测度普遍采用基于生存年龄的传统的人口老龄化测度指标,没有考虑期望寿命增加以及老年健康状况改善因素对老年人口的影响,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也缺乏相关依据。近年以来,Sanderson等人(2005,2007,2008,2010)先后在《自然》和《科学》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期望寿命以及老年人自理能力等角度提出了新的年龄测度。Sanderson等人指出,在人的期望寿命增加并且老年健康时间延长的条件下,仅仅以生存年龄来测度老龄化是不正确的。他们提出了考虑了人口期望寿命变化和基于无自理能力老年人比率变化的新的老龄化测度,并以此对所有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进行了预测分析。他们指出这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与传统的老龄化测度比较,显示了更慢的老龄化变化趋势。郭震威等(2013)利用Sanderson等人提出的方法计算了200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化情况,指出按新的方法计算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人口抚养比明显低于传统指标。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对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和15岁以下人口比例进行了总体测算,没有从队列人口和完全生命表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能给出新年龄测度下老年人口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

本文将利用新的年龄测度和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得到的人口预测数据来分析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同时我们也考虑在新的年龄测度下的潜在劳动力人口的变化情况,并给出基于新的年龄测度下的相对应的退休年龄,以期为政府科学认识老龄化以及制定退休年龄等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 52—

李汉东等:新视角下的中国老龄化趋势及退休年龄测算

二、方法与数据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利用中国人口预测模型,以2010年的“六普”数据作为基期数据,预测中国从2010年至2050年的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的人口数量,然后利用新的年龄测度,计算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以及新年龄测度下的劳动力人口数量。该方法需要使用中国2010年至2050年分城乡、分性别的完全生命表。

(一)期望年龄计算方法

本文中的年龄测度及其趋势研究主要利用了Sanderson等人提出的基于剩余期望寿命计算期望年龄的方法。

所谓期望年龄,是相对于生存年龄来讲的。生存年龄就是指个体已生存的年数,而期望年龄不是生存意义上的年龄,它是将个体剩余期望寿命作为衡量年龄的标准,通常需要以基期为对照,即不同时期与基期相比,具有同样剩余期望寿命的个体具有与基期个体的生存年龄相同的期望年龄。例如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2000年60岁的人若与1980年(设为基期)50岁的人有相同的剩余期望寿命,则2000年60岁的人的期望年龄就是50岁。

若要计算某一年份中各年龄队列人口的期望年龄,以2050年为例,其具体方法是,首先选取一个参照的基准年(本文将2010年作为基准年),并找到基准年和指标年(进行调整的年份,即2050年)分别对应的完全生命表,指标年的期望年龄就是基准年中具有同样剩余期望寿命的队列人口所对应的生存年龄。

具体期望年龄的确定方法如下:

e P(A P,S)=e P(a,I)

其中e P(·)表示期望寿命,A P表示调整后的标准年龄,即我们定义的期望年龄,S表示基准年(本文取2010年),a表示实际年龄,I表示指标年。

本文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得到年龄中位数、老年抚养比、老年系数、潜在劳动力等一系列测度老龄化的指标,分析并研究其发展趋势。

(二)完全生命表的计算

计算期望年龄的关键是不同时期的完全生命表。Sanderson等人指出,使用时期生命表和队列生命表对于计算期望年龄几乎没有影响。由于中国国内人口生命表的数据有限,且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期望寿命快速增加。因此,本文采用普林斯顿西模式模型生命表为基础,在预测中国未来人口期望寿命的条件下,得到中国未来人口的分性别和城乡的完全生命表。

由于我们得到的普林斯顿西模式模型生命表①女性的期望寿命最高为80岁,而我们预测的中国2050年女性人口期望寿命将超过80岁(我们估计2050年中国城市女性的期望寿命

①普林斯顿模型生命表也称为科尔-德曼模型生命表,它是由科尔和德曼两位教授在1966年根据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192张实际生命表编制出来的,包括四种不同的类别,其中西方模型生命表(西模式)包含了中国台湾地区和瑞典的实际生命表。它不仅与联合国模型生命表类似,而且女性期望寿命达到了80岁。

— 53—

老龄科学研究 2014年 第1期

为82.5岁),所以我们需要将普林斯顿西模式模型生命表外推,得到女性期望寿命85岁的模型生命表。我们的方法如下:

首先,做Logit变换。这样由模型生命表得到的累积存活概率近似为一条直线。每一累计存活概率曲线完全可由一条由截距和斜率确定的直线来决定。

其次,将现有的模型生命表中年龄别死亡率分别作趋势拟合外推,得到死亡概率,然后利用这些死亡概率,根据生命表计算公式得到所求期望寿命的模型生命表。

最后,根据所得的模型生命表线性插值得到完全生命表。此时可得到每一年目标人口中每一年龄组对应的剩余期望寿命。

在实际变换过程中,由于累计存活概率曲线通过Logit变换后并非是一条严格的直线,因此我们采用的是分段直线拟合的方式,此时应保证通过分段拟合得到的不同折线不相交,并在满足其他基本要求的条件下得到不同期望寿命的模型生命表。

(三)中国人口预测模型及相关参数

本文使用的中国人口预测数据均来自我们建立的人口预测模型,我们的人口预测模型采用的是具有LESLIE矩阵结构的人口动力学移算模型。该模型的特色是采用了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的人口数据,并使用了分孩次生育模式、出生性别比、迁移率、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的存活率等指标,特别是模型中采用了分城乡、分孩次的总和生育率指标,以考虑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①。

预测模型使用的基期数据和参数说明如下:

基期数据来自2010年“六普”的全国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的人口数据,并统一调整到2010年12月31日,其中未列入分年龄人口的230万军人和465万无法确定常住地的人口我们按照一定的比率匹配到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的队列人口中,以使基期总人口保持为13.39亿。

模型中使用的总和生育率为1.57②,并由此得到相关的预测数据。

模型中使用的其他参数包括:分城乡的生育模式参数取自2010年“六普”数据公布的分城乡育龄妇女的年龄别生育率分布,并进行了归一化处理;未来各年的出生性别比参数则采用了固定比率,其中,城镇为115:100,乡村为120:100③;模型中迁移率参数主要反映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趋势,我们使用了历史数据拟合的方法得到了未来各年迁移率的估计值;预测模型中使用的未来各年分城乡、分性别的各年龄人口的存活率通过完全生命表得到,其中各年的0岁人口存活率(即当年出生且存活到当年年底的0岁人口存活比率)和100岁以上年龄组的存活率分别由各年的完全生命表推算得到。

①具体模型请参见:李汉东,李流.中国2000年以来生育水平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12(5):75-83.

②具体依据同注释①。

③出生性别比的确定依据:首先,我们根据历年人口统计年鉴公布的出生性别比数据进行了曲线拟合,其次,在分析中国未来的生育政策走向以及社会经济诸多因素变化的基础上,我们判断中国出生性别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回复到正常水平。据此,我们确定了一个固定的比例。

— 54—

— 55 —

三、新老年龄测度下的结果比较

(一)中国未来人口预测结果

利用给出的人口预测模型,得到了从2010年至2050年中国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其中,图1中的左图给出了中国从2010年至2050年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预测结果表明,中国2050年总人口为12.45亿,达到人口最高峰的时间为2023年,最大人口峰值为13.90亿。图1中的右图给出了预测的2050年中国人口金字塔。从人口金字塔图可以看出,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是呈锥形分布的,即新出生人口不断减少(底部形状窄小),中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特别是在40岁左右和60岁左右的人口中出现两个明显的高峰。

(二)新年龄测度下的年龄中位数以及变化

引入新的年龄测度后,未来人口的期望年龄将小于实际年龄,由此计算的未来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也会明显低于以实际生存年龄计算的老龄化程度。为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利用未来人口的期望年龄代替实际生存年龄来重新计算各个老龄化指标。

利用新年龄测度计算的年龄中位数就是将某一年所有人的年龄调整到基年之后,年龄比其小的人数和年龄比其大的人数相等的年龄。本文根据完全生命表分别计算了分城乡、分男女的调整前后的年龄中位数,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得到了调整前后年龄中位数的趋势和各自特征。

图2中左图分别为城市和农村男性调整前后年龄中位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右图为城镇

李汉东等:

新视角下的中国老龄化趋势及退休年龄测算

老龄科学研究 2014年 第1期

女性和乡村女性调整前后年龄中位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无论是城乡还是男女性别,其调整后的未来各年的年龄中位数均比调整前年龄中位数要小,并且距离基年的时间越长,调整后年龄中位数与调整前年龄中位数的差越大。虽然总体趋势基本同步,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小。调整后的年龄中位数上升幅度小于调整前年龄中位数上升幅度;同时,城镇男性和乡村女性人口年龄中位数不仅在2040年左右不再增加,甚至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城镇女性人口年龄中位数虽仍在上升,但速度减缓;而调整后的乡村男性人口年龄中位数则出现两次增长波动的低谷,这主要是由乡村男性人口特定的队列结构引起的。

(三)新年龄测度下的老年系数以及变化

老年系数是指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在本文中,为比较调整前后老年系数的变化,我们利用线性插值的方法找到各个年份中期望年龄为60岁的队列人口所对应的生存年龄,并采用这个年龄作为划分老年人口的标准,从而得到调整后的老年系数。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 56—

— 57 —

通过图3和图4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全国还是分城乡的人口,调整前的老年系数自2010年起基本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到2050年老年系数依然保持上升趋势,其中全国老年系数2050年将达到36%,城镇老年系数将达到39%,农村老年系数将达到29%。而调整后的老年系数,无论全国还是分城乡人口,老年系数在2040年前保持增长趋势,但明显比调整前平缓得多,而到2040年后,调整后的全国老年系数增加更趋缓慢,到2050年为29%;城镇人口调整后的老年系数与调整后的全国老年系数变化类似,到2050为31%;而乡村人口调整后的老年系数在2040年后甚至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到2050年仅仅为24%。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调整前后的老年系数不仅差距明显(2050年调整前后的全国老年系数差为7个百分点),而且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利用新测度得到的老年系数明显减缓了调整之前的老龄化程度。

李汉东等:

新视角下的中国老龄化趋势及退休年龄测算

老龄科学研究 2014年 第1期

(四)新年龄测度下老年抚养比及其变化

老年抚养比是指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与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数的比值。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利用线性插值的方法找到各个年份中期望年龄为60岁的个体所对应的已生存年龄,然后采用这个年龄来划分人口,以计算老年人口数。在计算劳动力人口数时,我们仍以15岁为劳动力的初始年龄,并在未来保持不变。由调整后的老年人口与调整后的劳动力人口之比就得到调整后的老年抚养比。图5和图6分别给出了全国以及分城乡人口调整前后的老年抚养比。

通过图5和图6可以看出,无论是全国还是城镇,调整前的老年抚养比都保持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2050年全国老年抚养比将达到70%,城镇老年抚养比更是接近78%,且这一比率还在继续增加),而调整后的老年抚养比增速明显低于调整前的老年抚养比,特别是在2040年后增速更加趋缓(调整后的全国老年抚养比到2050年为50%左右,而调整后的城镇

— 58—

李汉东等:新视角下的中国老龄化趋势及退休年龄测算

老年抚养比到2050年为54%)。与此同时,调整前的农村老年抚养比也存在快速增加的趋势,且在2040年后甚至存在一个加速增加的趋势,但调整后的农村老年抚养比则增加缓慢,特别是2040年后甚至出现了一个下降的变化轨迹。

总之,无论是全国还是分城乡人口,调整前后的老年抚养比存在明显的差异,调整后的老年抚养比明显低于调整前的老年抚养比,而且无论是全国还是分城乡,调整前后的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也不相同。

(五)中国老龄化程度的总体比较分析

在前面的分析中,分别比较了新年龄测度调整前后的人口年龄中位数、老年系数和老年抚养比等指标的差异和变化趋势。总的看,调整前的各个指标都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到2050年这种趋势也不会停止。而调整后的指标总体上看,前期虽然也保持了增加趋势,但明显低于调整前的变化趋势,到后期(2040年左右)则出现了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这一变化与我们原先对老龄化的认识有明显的不同。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根据人口学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人口的期望寿命将一直稳步增加,相应地,不同年龄队列人口的剩余期望寿命也在增加。因此,调整后的年龄势必会比调整前的年龄小。剩余期望寿命增加越多,调整后的年龄与调整前的年龄的差就越大。也就是说,通过新的年龄测度方法计算所得年龄中位数会减小,因此经过调整,老年人口数减少而劳动力人口数增加,老年系数、老年抚养比都会小于调整前各个数值,表明在使用了基于期望年龄的测度方法后,测得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会有所减缓。特别地,当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低于人口期望寿命增加的幅度时,用新测度得到的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将会下降。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转变的终点。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政策结果的自觉选择。然而,经过人口结构的变革,在其趋于稳定后,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将趋于稳定。调整后的年龄在衡量人口年龄程度时考虑了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的人类寿命普遍增长的因素,从而在新测度方法下,中国老龄化程度比调整前的老龄化程度明显减缓甚至在未来会出现改善。

第二,在新测度方法下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延迟的原因分析中,我们通过调整后的老年系数和老年抚养比可以发现,较之调整前的趋势二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迟。从测度方法本身来看,在利用新的测度方法来计算老年系数和老年抚养比时,事实上是延迟了一部分即将被划入老年行列的中年人进入老年的时间。例如,按照以前的年龄测算方法,一个61岁的个人在未来任何一年都可被认为是一个老年人,而按照新的测算方法,这个人可能在未来某一年利用新测度计算不到60岁,但可能在下一年会变成60岁。由于未来各年期望寿命不同且呈单调增加的趋势,这会导致未来各年调整后60岁所对应的实际年龄各不相同,也就使

— 59—

老龄科学研究 2014年 第1期

得各年份个人延迟进入老年期的时间也不相同。

这种趋势的延迟是测度老龄化程度减缓的必然结果。如果测度的老龄化程度减轻,就必然要使一部分应该进入老年队伍的人不进入,而这部分人最终会进入老年人队伍,因此必然会导致老龄化趋势的延迟。

四、新年龄测度下潜在劳动力人口及退休政策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利用新的测度方法测得的中国老龄化程度并非以往认为的那么严重,基于剩余期望寿命调整之后中国的老龄化将在2050年呈现稳定的态势。但是,现有的中国退休政策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期望寿命增加的影响。实际上,退休年龄以上的一部分人口(即实际年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调整后的年龄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口群体)也可以算入劳动力人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口的数量在逐渐增多。但是由于我国固定的退休年龄政策,这部分人口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使得中国的实际劳动力人口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这一部分人口的数量以及变化趋势,同时,以男性60岁、女性55岁作为基年(2010年)的退休年龄,列出未来各年份按照新测度换算出的实际退休年龄,这些换算出的年龄就是考虑了期望寿命增加因素而可以参考的退休年龄,这一退休年龄可以为政府调整退休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我们定义潜在劳动力是指相对于基年的期望年龄小于法定退休年龄,而实际年龄大于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口群体,这部分人口的总数我们称之为潜在劳动力人口数。为方便分析,我们将15-60岁男性人口与15-54岁的女性人口总数称为初始劳动力。

图7为潜在劳动力人口占初始劳动力人口的比例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潜在劳动力占初始劳动力的比例始终在增长,到2050年甚至接近13%,如果将潜在劳动力划入老年人口,那么这部分人群的价值将不会为社会所利用,不仅造成人才自身的极大浪费,也使中国的社会抚养成本大大提高。

— 60—

— 61 —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潜在劳动力人口,适时地调整退休政策就非常必要。表1为我们计算得到的以2010年为基年,60岁为男性退休年龄、55岁为女性退休年龄,按照新测度调整后得到的未来各年参考退休年龄,即未来各年份中,利用新测度调整为2010年男性60岁、女性55岁时所对应的实际年龄。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人口期望寿命逐年升高,利用新的年龄测度方法得到的与基年分性别退休年龄相对应的退休年龄也逐年升高。也就是说,如果以2010年人口的寿命状况作为基础,那么各年份的退休年龄应该如表1所示。当然,如果我们将2000年或1990年或更早的时间作为基期,所得到的未来各年的退休年龄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我们这里提出的参考退休年龄的意义在于,利用新的年龄测度方法,可以从人口寿命状况的角度为我国适时调整退休政策,合理保障劳动力数量、减少社会抚养成本提供科学依据。

五、总结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科学准确测度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变化趋势是正确认识老龄化问题并制定延迟退休年龄等相关政策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要求,而基于期望年龄的测度方法正可为延迟退休年龄提供依据。本文利用新的年龄测度,首先分析了中国未来老龄化的变化趋势,并将新的测度方法得到的中国未来老龄化的程度以及变化趋势和未经调整的老龄化程度与变化趋势进行了比

李汉东等:

新视角下的中国老龄化趋势及退休年龄测算

老龄科学研究 2014年 第1期

较。其次,分析了利用新的年龄测度后中国未来潜在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和比例,这可以为政府制定渐进式的退休年龄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量化计算,本文得到的基本结论如下:首先,无论是利用原有的方法还是利用新测度进行调整,中国总人口年龄中位数、老年系数及老年抚养比将在2010年至2040年间持续增加,但调整前后的增加幅度明显不同,调整后的老龄化程度明显低于调整前的老龄化程度;其次,在2040年后,调整后的老龄化程度增幅较小且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下降趋势。从新的测度方法的角度来说,中国未来老龄化的程度将明显低于之前大家所普遍预计的严重程度,且老龄化的变化趋势也明显趋缓。然而,如果保持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不改变,我国的潜在劳动力人口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也不能被减缓。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给出了未来各年的参考退休年龄,这可作为政府合理调整退休年龄政策的科学依据之一。

当然,我们所有的分析都是建立在新的年龄测度的基础上的。新测度只是考虑了剩余期望寿命的增加而带来的人口实际年龄的年轻化,并没有充分考虑未来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而导致的人口年轻化问题,而这对我们重新认识人口的老龄化同样是有帮助的,这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蔡泳.联合国预测:中国快速走向老龄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2(2):73-81.

蔡昉,王美艳.“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J].开放导报,2006(2):31-39.

董之鹰.老年资源开发与现代文明社会[M].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符齐华.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利弊谈[J].中国保险,2004(11):27-29.

郭震威,齐险峰.人口老龄化另一种测量指标[J].人口研究,2013(5):51-55.

姜向群,陈艳.对我国当前推迟退休年龄之说的质疑[J].人口研究,2004(5):69-74.

莫龙.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2009(3):10-19.

莫龙.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及其调控[J].人口研究,2011(6):27-41.

钱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0(70):43-49.

Sanderson,W.C., Scherbov,S. 2005. Average Remaining Lifetimes can Increase as Human Population’s Age[J]. Nature.435(7043):811-813.

Sanderson,W.C., Scherbov,S. 2007. A New Perspective on Population Ageing[J]. Demographic Research, 16:27-57. Sanderson,W.C., Scherbov,S. 2008.The Coming Acceleration of Global Population Ageing[J]. Nature, 451:716-719. Sanderson,W.C., Scherbov,S. 2010. Remeasuring Aging[J]. Science, 329:1287-1288.

[责任编辑:魏彦彦]— 62—

新视角下的中国老龄化趋势及退休年龄测算

作者:李汉东, 赵茜, 王然, LI Han-dong, ZHAO Qian, WANG Ran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刊名:

老龄科学研究

英文刊名:Scientific Research on Aging

年,卷(期):20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4601192.html,/Periodical_llkxyj201401008.aspx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