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

(1)准备: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

的有关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②是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9月,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3)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5)意义

①加强了,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④推动着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运行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1959年和1964年,又分别召开了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

③各届人大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3)意义

①奠定了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

的历史

(2)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互相监督”的方针。

(3)主要形式:。

(4)历史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自治机构,行使权。

(2)确立

①《》首先明确规定实施。

②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3)实施

①形成了、新疆、广西、宁夏、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

②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4)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概念辨析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课堂探究一: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一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笑着拉住他并和他握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材料二上述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政治构想为基础,随着时代

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留下每代人智慧烙印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吴邦国《“七确立”与“五不搞”描述中国特色政治文明》材料三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1)萧姓盐商说“今天总算见到民主了”,请依据材料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2)材料二中所述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的?(6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6分)

当堂检测

1. 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即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 )

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 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2(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3.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的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课后巩固

(12分)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复杂的探索历程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民国初年,革命党人作了宪政设计的伟大尝试,以限制袁世凯独裁,捍卫民主共和制度,请根据材料一概述其设计的内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议会民主政治在中国难以实施的原因(3分)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测试题(答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测试 (一)选择题 1、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持久战》 D. 《论十大关系》 2、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发动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军事力量,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基本成熟,此事件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A.沈钧儒 B.宋庆龄 C.罗荣桓 D.朱德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7、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李济深 8、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重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及意义。 自学导练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背景 (1)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2.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__________年9月,内容:通过了《_____________》;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等。 (3)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职能 (1)1954年以前,代行_____________职权。(2)1954年以后,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4.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的方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召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制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1)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原则(2)意义: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为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目的: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概念: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县)和,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3.概况:1947年,____________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__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4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愿望,实现了人民民主,也保证了民族平等和民族的团结。 问题探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2.我国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解疑精讲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 1、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①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十七大报告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并要求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广大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它对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村民自治; 党的领导; 法治建设 一、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生活日渐丰富,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当前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制约民主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民主的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化的程度、方式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制约了农民对民主的有序参与。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长年累月在外务工,对本村(本地)公共事务知之甚少,这就使得他们难以正常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对他们而言,生计问题大于民主,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参与政治活动。有的因回家参与选举经济成本高,甚至放弃了选举权。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也使”廉价贿选”有机可乘,在某些经济十分落后的地方,甚至花几块钱就能买到一张选票,”民主”荡然无存。[1] 第二,文化素质低和封建保守意识的影响。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与民主政治参与程度成正比,”政治能力随着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的升高而增长”。[2]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盲、半文盲者居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诚如列宁所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农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对民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因而也就无法正确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此外,我国农民受封建皇权主义、”官民相对”等意识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各种违法乱纪现象,虽然强烈不满,但多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息事宁人的态度或者干脆忍气吞声。 第三,民主参与的渠道欠畅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从实际情况看,在当前我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大部分农民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其它三个民主权利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在部分行政村合并后变得更加严重。目前,尽管各行政村都在积极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但由于受村民代表数量和推选方法及村务、财务公开质量和内容的局限,大多数村民还是不能直接地参与到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村民的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高考政治专题归纳: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知识归纳】 1、是什么(含义) (1)国家制度: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统治阶级中的多数→阶级性 2、为什么(原因、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主程度:不成熟、不完善 3、怎么样 (1)要求和任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2)原则 ①三统一(根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②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制度(政策)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A、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B、坚持和完善: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A、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B、前提保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独立的,与共产党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C、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典型试题】 1.(06广东34)某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方便同选民的沟通,设立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并且通过电视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简要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强化同选民沟通的认识。(9分) (1)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予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自已的合法权利,如提案权等。(2分)(2)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2分)如:主动密切联系群众;(1分)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l分)(注:若答及“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可给2分。但本要点最高分不得超过4分。)(3)强化同选民的沟通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3分) 2.(08年四川38)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后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后反思 在紧张、兴奋、纠结的心情下开了自己的第一堂市级公开课。我在备课过程中的诸多困惑在评课过程中被同仁们一一指出,顿时感觉“拨云见日”。 第一,以点带面,是否恰当?本课的重点应该是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是重点关注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解析,其他两项制度基本上是略带带过。作为高三一轮复习课,大胆地取舍是否合适呢?而且2011年高考已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上呢?看来,高三一轮复习课还是应该以夯实基础知识为主,光注重整体,忽视局部也是大忌。 第二,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到位。本课是以导学案的模式进行教学的。导学案教学的前提就是预习的充分到位,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可能是因为借班上课的缘故,学生没有及时地预习,导致课堂过程中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的回归而影响了问题探究案的提高。课堂上如何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呢?老师讲,还是学生背?基础知识和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恰当,才不影响课堂对能力的拔高呢?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的难度把握问题。 第三,探究问题的设置跨度太大,思维量大,冲淡了本课的主题。探究一需要联系党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探究二需要联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及启蒙运动的知识。设计的意图

是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但思维量过大,学生思维很疲惫。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进行古今中外的前后联系?需要联系又该掌握一个怎样的度呢? 以上问题是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难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2)在各级领导机关中加强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反对和纠正个人专断现象;(3)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变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人兼职过多、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的状况,发挥政权机关的作用;(4)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革干部制度;(5)保障少数民族的民族自治权利等等。(6)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中共领导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坚持这一特点和优势,是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目的,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从一开始就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不能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这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民主成果就会丧失。 ——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和创造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机制新方式,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如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如何推进基层民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侠客丹心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重点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政治利益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就如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我从以下五方面阐明自己的观点: 一、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政治意识是关键 多年来,农牧区居民的法制和民主政治观念淡薄,重家族和亲戚利益至上,在村民选举中,注重的是关系的远近,而不是整个嘎查的长远发展,往往忽视了正确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社会责任。在农牧区,作为实践基层民主政治主体的农牧民群众,他们关心、支持、参与程度决定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败。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首要的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培训和教育广大农牧民群众,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政治责任感、政治鉴别力和民主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共同管理,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积极化解各种矛盾,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改善、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正确划分苏木和嘎查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中的权益是核心 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依法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政权机关、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把人民群众在基层民主政治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政策,把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苏木作为嘎查的上一级基层政权机构,最主要的是把握好正确的方向,领导好、引导好嘎查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要求,完善村民自治,形成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自治权,而不是越权代办或者直接包办。 三、统筹兼顾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方法 要统筹兼顾就是要全面关注、长远规划、利用有效的手段有效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解决现实中最突出的问题。具体应做到:扩大基层民主,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教育基层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参加民主政治活动的热情和能力,保证公民依法实行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时通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通过村民的自治行为,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扶正祛邪,促进村风民风根本好转。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基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在基层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实验学校谭晓丽【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制度建立的背景与民主制度框架的构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及体现的特点。理解建国之初的政治建设为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在政治、地理课知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基础知识。 认知水平:在初中历史政治学习的基础上,高一学生通过前期历史学习,已具备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方法: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归纳、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建立及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掌握概括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习史料、观察图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掌握感悟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再现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场面,提供各项制度建立时不同阶层人民的心情与感受,学生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广泛性,感悟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特色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讲授”结合 【媒体使用】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陈逸飞的油画《占领总统府》 这幅画有什么寓意? 生:“青天白日”旗被扔在地上,总统削 去了,意味着国民党垮台了,统治中国22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一个旧政权被 推翻了。即将升起的红旗,意味着新政权 即将诞生了。 【探索新知】 师:新政权到底“新”在哪里?这得从新中国的筹建开始说起。早在1948年4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五一”号召,号召各党派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大计,筹建新中国。出示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毛泽东在火车站接宋庆龄、毛泽东在西苑机场迎接各界人士照片。 生:观看图片 师:出示新政协开会的照片,及《共同纲领》的引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 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 为盼!”。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应当特别关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变革和伟大成就。亿万城乡居民群众亲身参与了民主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民主实践中提升了民主素质和对民主的认知。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率先发起了革命性变革,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席卷全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亿万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中事务的管理,迫切希望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西罗城县、宜山县(现已改为宜州市)的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把“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作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选择给予了进一步肯定,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 1982年12月修改《宪法》时,全国人大第一次把农民创造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并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是扎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新型民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人民政治要求的根本特征。经走过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我国三代领导集体的艰苦探索。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实践来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的方面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党的任务政策,民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成的民主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特别是某些利益群体的政治需求越来越突出,这就要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2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保持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因此,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十六大报告重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强调“适应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号召我们扎实工作,“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提出“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证,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严格实施”的具体要求。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目前我们仍然面临着司法腐败,犯罪猖獗等严重问题,我们离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要在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司法民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权力监督等方面扎实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证。 3第三,深化各项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攻坚阶段,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巨大进展而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在多个方面向深度推进。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只有理顺了党的领导方式,才能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高度而有效,才能规范党的工作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党更好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断增强执政的基础。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再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以行为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在基层执政地位的基础。近几年来,____(省、市、区、县)顺应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探索出了切合实际、符合发展要求的新路子,效果十分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解决。 一、我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第一,深化选举的民主程度,更加深入地落实广大党员和群众的选择权。一是在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全面推行“海推直选”。坚持把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选举,作为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突破口来抓。早在____年,我县就在全省率先在宋河镇鲍河村村委会换届时推行“海推直选”,正式候选人由全体选民直接推荐产生,村委会成员由全体选民直接、差额选举产生。XX年、XX年两次村委会换届,全面推行了“海推直选”。 XX年,我县将村委会换届模式由农村向城镇社区进行延伸,在新市镇云杜社区进行了社区居委会成员“海推直选”试点。在____年2月份启动的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又全面推行了这一选举模式,顺利产生全县30个社区居委会新一届班子。“海推直选”这一选举模式的全面广泛深入的推进,使广大群众的选举权得到了充分的落实。二是在基层党组织中普遍进行“两推一选”。 XX年8月,我县又在在杨集镇进行了以“两推一选”镇党委书记和镇党委其他成员为主要内容的“杨集选举”,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以“杨集选举”为契机,乘势而上,分别在村党支部、社区党组织及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广大党员群众参与民主选举的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三是在县直事业单位中试行领导班子成员“直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就是所说的“几大”,如“十九大”,十九大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这就是“几届的含义”。中央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一次,第几次就是“几中”。如去年九月中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是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第四次全体会议。几届几中全会”是党的会议。一般而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五年一次,并选举出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由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代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职权。几大几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所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 例如: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换届,举行第一次会议,称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即“十大一次会议”。2009年二次会议,2010年第三次会议,2011年四次会议,2012年五次会议。然后2013年就又该换届了。选举国家主席。 几届几中全会与几届几次会议前者是指中国共产党第某届中央委员会第某次会议,后者是指第某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某次会议;前者是表示党的中央全会,后者是表示人代会的年会,分属于党政两个体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专题四讲述的是现代中国在政治建设及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作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三个子目组成,根据课程安排,将其调整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及“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两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而1954年宪法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②、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之间的关系。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摘要] 党的十八大后,关于民主建设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举措。为了切实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构建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对我国民主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文章主要对民主政治的基本含义进行阐述,分析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十八大精神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 民主政治;实现途径;十八大 我国正处于一个从经济大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1]报告从民主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民主政治的发展科学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 按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个政治范畴,是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要理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政治和民主的本质。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伴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问题。[2]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为夺取权力的斗争。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政治主要表现为调整社会各劳动阶级、阶层之间及内部的关系,表现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民主政治,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自治管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治生活最大限度地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要求。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民主制度不健全 60年来,我国的基本民主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和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另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和基础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的框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民主自治制度主要由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社区自治和行业职工自治三大体系构成。[3]但有目前,我国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大代表结构不合理,官员比例过多,代表提议难以执行,监督难落实;拥有社会财富多的代表过多,“人大代表老板化”,“选票金钱化”,人大代表的身份成为一些人捞取个人资本和实惠的“红色保护伞”、“护身符”。人大运作机制不完善,议事无辩论。代表选举形式化,候选人提名主要是组织推荐,代表选举变成人事安排,只有“举”,没有“选”。政治协商上,事前协商不够;民主监督力度不够。[4]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对高一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经了解,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五、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新中国政治建设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第六单元制定人:时伦香第六单元第21、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 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民主法制建设的构建(1949——1956年过渡时期;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两极格局美苏对峙)必修一21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会后,中共中央迁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 (3)1949、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组织) 【1949年新政协】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确立了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②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3、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政治建设的思考 [摘要] 党的十八大后,关于建设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举措。为了切实推进我国政治建设,努力构建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对我国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文章主要对政治的基本含义进行阐述,分析了我国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十八大精神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 政治;实现途径;十八大 我国正处于一个从经济大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大力推进我国政治建设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1]报告从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政治的发展科学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一、政治的涵 按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个政治畴,是政治的主要容和表现形式。我们要理解政治的基本涵,首先需要理解政治和的本质。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伴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问题。[2]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为夺取权力的斗争。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政治主要表现为调整社会各劳动阶级、阶层之间及部的

关系,表现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政治,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自治管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治生活最大限度地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要求。 二、我国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制度不健全 60年来,我国的基本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和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另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和基础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政治的框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的自治制度主要由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社区自治和行业职工自治三大体系构成。[3] 但有目前,我国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大代表结构不合理,官员比例过多,代表提议难以执行,监督难落实;拥有社会财富多的代表过多,“人大代表老板化”,“选票金钱化”,人大代表的身份成为一些人捞取个人资本和实惠的“红色保护伞”、“护身符”。人大运作机制不完善,议事无辩论。代表选举形式化,候选人提名主要是组织推荐,代表选举变成人事安排,只有“举”,没有“选”。政治协商上,事前协商不够;监督力度不够。[4] (二)形式和基层建设滞后 社会主义归根结底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1 人民版必修1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教材分析: 专题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本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专题的主线之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它们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专题的主线之二“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本课分析: 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因而包括新中国的筹建过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指导要求: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本课内容和地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专题三课标要求,放在这节课中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象征,是专题三容的延续,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