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测试题教用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测试题教用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测试题教用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测试题教用

清明假期作业(一、二)——周练七(选修Ⅲ第Ⅰ-Ⅴ单元)2014.4.5 说明:两套作业的选择题(1-10题)填涂在答题卡,开学后交卡和两张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掌握战略主动权的是:

A.德国 B.英国 C.俄国 D.法国

2.下列不符合19世纪晚期世界历史发展特点的是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B.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激烈

C.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格局

D.英、法、俄正式结成三国协约

3.1879年德国迈出了构筑同盟体系的第一步——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主要是为了A.实现日耳曼民族统一 B.防止法国东山再起

C.共同对付俄国的威胁 D.抗衡英国的均势政策

4.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①日德兰海战②马恩河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凡尔登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5.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是

A.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B.美国后期参战

C.参战国物质严重匮乏

D.战争旷日持久

6.一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有①使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②引发了欧洲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③动摇了欧洲的国际地位④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下列说明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的有①帝国主义参加大战的目的②大战之前形成的三对基本矛盾③列强签订一系列秘密协定,瓜分势力范围④参加大战的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下列事件不能体现这句话中政治意义的是

A.英国签订《英法协约》 B.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C.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 D.英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9.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反对拿破仑的斗争中形成的,1870年以后发展成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并在统治阶级的煽动下,成为一股潮流。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是A.爱国主义 B.崇尚战争 C.维护国家主权 D.对外扩张

10.《凡尔赛和约》内容中,没有最终解决的问题是

A.领土问题

B.军备问题

C.赔款问题

D.战争责任问题

11.下列关于山东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山东问题是巴黎和会的重要问题

B.山东问题是华盛顿会议上解决的

C.山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D.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是对《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12.“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国家问主要矛盾的变化是

A.由德法矛盾到美日矛盾 B.由英德矛盾到美日矛盾

C.由英美矛盾到美俄矛盾 D.由英德矛盾到英美矛盾

13.“一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有

①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问的矛盾②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1

③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4.对英国推行的“势力均衡”政策的最恰当的解释是

A.英国与欧洲各国力量保持均衡 B.英国与欧洲大陆强国保持均势

C.欧洲大陆强国之间力量保持均衡 D.欧洲大陆各国力量保持均势

15.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提出“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其真实目的是

A.打破英国海上优势 B.限制德国潜艇的发展

C.维护公海航行自由 D.维护美国海上霸权

16.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全世界。”为此美国

A.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B.提出“十四点原则

C.掌握德国赔款主动权” D.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

17. 英、法、美三国在巴黎和会上争夺的焦点问题是

A.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B.掌握德国赔款问题的主动权

C. 国际联盟的领导权问题

D. 地区和世界霸权问题

18.下列各项符合国际联盟盟约基本规定的是

①国联成员国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②国联会员国应实行裁军③对于发动战争的国家,国联会员国应加以制裁④对一战战败国的殖民地由国联委托“先进国家”进行统治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9.国联的实权被英法所掌握,这表明

A.美国不希望建立这个组织 B.美国无意谋求世界霸权

C.美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及英法 D.世界格局的中心仍在欧洲

20.构成凡尔赛体系的重要条约包括

①《凡尔赛和约》②《国联盟约》③《色佛尔条约》④《洛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下列哪一项不是凡尔赛体系对亚洲和非洲的影响

A.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势力增强 B.英法在非洲扩展了殖民地

C.土耳其的国家面貌发生了变化 D.非洲出现了一些新国家

22.下列关于华盛顿会议召开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战后列强开展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B.凡尔赛体系受到各方面受到冲击C.巴黎和会未能调整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 D.战后美日两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23.华盛顿会议上所签订的《九国公约》

A.使帝国主义重新划分了在华势力范围 B.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C.日本趁机扩大在中国的势力 D.美国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地位24.“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A.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B.战后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帝国主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5.1923年鲁尔危机的发生,从实质上看是

A.德国抵制《凡尔赛和约》的结果 B.洛迦诺公约不能有效执行的结果

C.英美与法国矛盾尖锐化的产物 D.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调整的产物

2

2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B.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C.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D.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27.下列关于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目的是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②损害了波兰等国的利益

③把国界向西移动了150-400千米④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8.二战期间日军控制太平洋战场战略主动权的时间是

A.1941年12月—1942年8月 B.1942年1月—1942年8月

C.1941年12月—1942年4月 D.1942年6月—1944年8月

29.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A.直接决定了法西斯同盟失败的命运 B.法西斯军队突然袭击

C.受绥靖政策的影响 D.法西斯国家撕毁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30.20世纪30年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

A.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B.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 D.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3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直接违背了

①《国联盟约》②《凡尔赛和约》③《四国条约》④《九国公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2.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表明

①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美、英、法的绥靖意图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B.捷克被德国吞并

C.加速了二战爆发的进程 D.苏联与英法矛盾扩大

34.西班牙内战时,美英法实行“不干涉”政策实际上是纵容侵略政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A.客观上限制了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进行援助 B.直接支持佛朗哥叛军

C.客观上限制了西班牙共和国取得武器援助 D.直接支持德意公开干涉西班牙35.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表明

A.绥靖主义的遗毒仍在肆虐 B.“二战”出现重大转折

C.“二战”的性质由此改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有了坚实基础3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丘吉尔任首相②敦刻尔克大撤退③法国沦陷④埃塞俄比亚复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37.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闪电战成了时髦的事情,德军闪电战破产是在

A.莫斯科保卫战

B.不列颠之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中途岛之战

38. 二战中,作战方式的改变与新型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密切相关。这方面的典型战例是

A.日本偷袭珍珠港

B. 中途岛海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阿拉曼战役

3

4

39.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A .独裁与民主

B .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C .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 .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40.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苏德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②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③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 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41.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很快发生了重大转折。下列战场最早发生转折的是

A.中国战场

B.太平洋战场

C.北非战场

D.苏德战场

4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一次国际会议中,为了不失去“上场取得最后一分,以决定全局胜利”的机会,罗斯福说服了丘吉尔同意了斯大林的一项建议,客观上加快了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的进程。这次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43. 右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A .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B .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 .“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D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

4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开罗会议内容的是

A.“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B. “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C. “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D.“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曾召开一次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这次会议是指

A.德黑兰会议

B.开罗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46. 菲舍尔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A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B .英法对德宣战

C .美国宣布实施中立政策

D .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47. 1918年世界因患“西班牙流感”(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传染病)死亡的人数约为4 000 万 人,交战各国几乎都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这反映了

A.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灾害因素能够影响战争进程

C.传染病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D.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疾病

48.《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3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

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 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

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 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49. 1933年德国国会通过的“授权法”规定:法律由政府制定,只要不影响国会和参议院的地位,可以与宪法相违背,内阁总理发布的法律于次日生效。这项法案

A.为纳粹党上台铺平了道路

B.使希特勒获得独裁的权力

C.发展了德国民主制度

D.使德国放弃了共和制度

50.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对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了“不干涉”政策;1938年9月,英法同德意共同签订慕尼黑协定,宰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但出现“奇怪战争”;1942年初,中、英、美、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对上述历史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①英法自始至终推行绥靖政策②英、法、德、意曾一度结成法西斯同盟压迫弱国③英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④英法对德

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的相同点是

①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

③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④促进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超出一国范围

A.①②

B. ①③

C.①④

D. ②③

52.“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国际关系的突出特征是

A.意识形态分歧,两大阵营对立 B.美居霸主地位,苏在政治、军事上与之抗衡C.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势均力敌 D.美、苏抗衡,争夺世界霸权

53.凯南八千字电报指出:“我们面对这样一支政治力量,它狂热地为之献身的信仰认为:若要使苏维埃国家获得安全,就应该,也必须扰乱我们社会的和谐,推毁我们传统生活方式……(苏联)势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必须以实力遏制苏联。”从这段材料我们看出凯南提出遏制理论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努力扩大势力范围 B.战后的和平愿望强烈

C.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 D.美国的霸权政策

54.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实际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B.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霸斗争力量的变化

C.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D.中美关系及中苏关系的变化

55.1949年10月,原德国的四个公民议论在原德国土地上出现两个德国主要原因时有四种说法,最合理的是

A.甲说: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 B.乙说: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C.丙说:美国冷战政策造成的 D.丁说:受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56.20世纪70年代美国主动同中国改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

A.改变侵越战争的结果 B.在美苏争霸中扭转被动局面

C.调整对外策略,以华治苏 D.借中国压制日本的发展

57.20世纪80年代苏联丧失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的根本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尖锐 B.国民经济军事化造成经济困难

C.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D.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引起混乱

5

6

58.美苏争霸不同于英德争霸和英美争霸的特点有

①争夺全世界的霸主地位 ②以核武器为争霸的威慑

③以军事集团作为基础 ④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较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59.“特种战争”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越南南方人民的反美斗争

B .为对抗北越政权

C .出于称霸世界的需要美国加紧对越南的干涉

D .美国想侵略、独占越南地区

60.尊重历史,从历史中获取必要的教益是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重要

途径。 1970年,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

兰华沙的一个纪念碑前,“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勃

兰特这一跪的意蕴包括 ①诚恳承认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所犯下的罪恶

②向曾遭受种族灭绝大屠杀的犹太人谢罪 ③承担发动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责任 ④消除历史包袱,帮助德国减轻民族复兴的困难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1. 越南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苏两国均直接派军参战

B .美苏两国均间接支持交战双方

C .美国直接参战,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中国为越南人民提供了大量援助

D .美苏两国战场上交战,意识形态上相互攻击

62.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他所指的是

A .遏制理论的提出

B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 .北约集团的建立

63.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指挥官克拉克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这句话说明

A .美国承认失败

B .中国取得胜利

C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 .中朝力量增强

6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政权的主要原因是

A .朝鲜人民的选择

B .美苏冷战的结果

C .联合国的决议

D .日本对朝鲜的分而治之

65.美国侵越战争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的标志是

A .派军事顾问直接指挥

B .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

C .派地面部队到越南参战

D .侵越美军对北方增兵

66.美国在越南推行所谓的“特种战争”是指

A .排挤法国,插手越南事务

B .“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

C .直接派“特种部队”进入越南南方

D .将战争由南方扩大到北方

67.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实质是

A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

B .两国的内政问题

C .美国干涉两国内政的局部战争

D .地区争霸战争

68.右图是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

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 .“怎么会这样?”B.“糟糕的战争!”

C .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 .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7 69.下列关于1947年联合国大会关于中东地区决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利于阿拉伯国家

B .公正合理

C .由英国提议

D .有利于犹太国家

70.自“贝尔福宣言”发表以来,中东地区阿以冲突就不时发生,那么导致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关键是

A .不同的宗教信仰

B .地区恐怖主义

C .排他性的主权要求

D .英国的殖民统治 71.1995年,推动巴以和解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在一次群众集会上被刺身亡。拉宾遇刺说明

A .中东和平之路被迫中断

B .中东和平之路的曲折与艰难

C .拉宾的执政违背了以色列人民的意愿

D .阿拉伯国家不希望与以色列和谈

72.以色列建国后,第一次中东战争,也就是巴勒斯坦战争发生。在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占据优势,但停火后,以色列却控制了战争主动权,其原因是

A .阿拉伯国家无心战争

B .西方大国的直接参战

C .以色列总体实力强大

D .阿拉伯国家分歧过大

73.成为引发印巴之间战争的“火药桶”的是

A .印度

B .克什米尔

C .巴基斯坦

D .孟加拉

74.20世纪90年代,某些地区的冲突和局部战争说明

①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插手别国事务 ②冷战结束后力量暂时失衡

③地区霸权主义引发危机和战争 ④被冷战掩盖了的地区民族矛盾爆发

A .①②③④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5.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的是

A .朝鲜战争

B .越南战争

C .两伊战争

D .海湾战争

76.两伊战争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战争爆发的相同因素是

A .领土争端

B .宗教矛盾

C .图谋地区霸权

D .民族矛盾

77.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从此,高科技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高科技战争的表现不包括(

A .电子战

B .信息战

C .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

D .短兵相接

78.美国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一枚就价值100万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美国人20年左右的收入。这最能说明)

A .美国的富有

B .战争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C .美国武器价格昂贵

D .普通美国人收入低

79.观察右图,人类历史越过战争的废墟继续前进。

通过前四次中东战争,交战双方的最主要“收获”是

逐渐认识到

A .阿以矛盾只有通过战争才得以解决

B .阿以矛盾需要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

C .解决阿以矛盾必须排除外来干预

D .解决阿以矛盾必须排除恐怖主义威胁

80.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随后,安理会687

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所有成员国,在1991

年1月15之后,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促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从中可以看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 A.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努力维持国际均势

D.重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81.以下不属于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新式武器是

A.

“飞毛腿”导 B.

“战斧”式巡航导 C.

“爱国者”导

82.右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

图中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

这三国是

A.美国、英国、法国

B.英国、法国、苏联

C.美国、英国、苏联

D.美国、法国、苏联

83.下列漫画反映了某国某段时间在欧洲的实行的外交政策,

该政策为

A.英法结盟政策 B.英俄结盟政策 C.三国协约 D.英国大陆均势政策84.下面两幅摄制于二战期间的经典照片,分别记录了激战后的美国与苏联士兵将国旗插上制高点的历史瞬间。两国士兵这种行动展露的主要情怀是

1944年硫磺岛升起美国星条旗 1945年苏军攻克德帝国议会大厦

A.英雄主义 B.爱国主义 C.社会主义 D.民族主义

8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最早出现转折的太平洋战场,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有

①②③④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86.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尚未散尽,局部战争的烽火又起。导致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局部战争不断的因素有

①历史遗留的领土纠纷②民族矛盾③美苏等国的干涉④地区霸权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7.面对朝鲜战争的结果,克拉克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有威胁性。”这说明

①朝鲜战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②美国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③抗美援朝战争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④美国放弃了扼杀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8

88.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越南战争时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力,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麦克纳马拉认为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

A.战争发动的地点和时间有误

B.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C.按自己的标准去塑造别人

D.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89.下列有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说明美国全球扩张政策的重点在亚洲

B.说明美国全球扩张政策的重点在欧洲

C.两次战争都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

D.中国支持过朝鲜,但没有支持过越南90.下图为印巴战争中使用的武器,由此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巴基斯坦使用的美式“巴顿”坦克印度使用的苏式米格—21战斗机

A. 国际调停

B. 联合国的干预

C. 战争的激烈程度

D. 美苏等大国推动了印巴战争

91.中东战争及巴勒斯坦地区问题的核心

A.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矛盾

B.关于巴勒斯坦分治方案的合理性问题

C.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家园的权利问题

D.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

92.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是地区性冲突的典型代表。关于这两场战争说法错误的是

A. 都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

B. 都因领土争端、民族矛盾而引起

C. 都有大国操纵和干预

D. 争夺焦点都是丰富的石油资源93.“他(右图)是20世纪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起者,在他的带领之下,巴勒斯坦民族解放斗争成为国际政治中的倍受关注的重大事件之一,他的灵魂将‘在战火洗礼中获得永生’。”文中的“他”是

A.纳赛尔 B. 阿拉法特 C. 沙龙 D. 拉宾

94.美国曾经引发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但也曾为中东和平作出努力。由此可见,美国制定海外战略实质是

A. 改变美国在全球霸主地位

B. 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和国际地位

C. 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

D. 稳定资本主义,打击共产主义95.右图反映的是1972年的越南战争中,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

对平民百姓和村庄狂轰滥炸,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弱惊

吓地四处奔跑的情景。这幅照片不久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的

头版上,于是一场反战浪潮重又兴起。美国反战运动表明

①美国在越南作战在道义上是不得民心的

②世界和平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③霸权主义越来越站不住脚

④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6

.美国人阿兰·坎彭在《第一场信息战争》中写道:海湾战争是一场“一盎司硅片比一吨

9

10

铀还要有作用的战争”,这说明

A .核武器的破坏作用已消失 B. 信息技术是决定战争成败的根本因素

C. 现代战争不需要人的参与

D. 电脑网络技术在战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97.“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北伐战争的胜利 98.1980-1988年爆发的两伊战争,其原因包括

①边界争端 ②教派纷争 ③民族纠纷 ④经济利益的冲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99.下列对于两伊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战争中双方都曾占领过对方的领土 ②战争中曾使用过化学武器

③双方在1987年7月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后停火,接着举行直接谈判

④战争期间,为维护非交战国的利益,联合国曾组织部队护航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00.二战后,最不稳定且多次爆发局部战争的地区不包括

①巴尔干半岛 ②朝鲜半岛 ③西亚 ④南亚次大陆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全部选自高考题和名校高考模拟试题)

101.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

37题)(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图16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导致A 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 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中美关系在A 、B 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101.(1)主要事件:朝鲜战争。

原因: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

(2)A 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

B 阶段: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02..(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37题)(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而且也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10分)

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102.解析:

本题属于历史小作文题,从命题者不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一点看,是按照层次给分这样的评分标准命题的,这就与近两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思路结合了起来。

41.(10分)评分标准:一等(10~8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7~3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2~O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本题的考点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材料给出的观点是不能只以军事角度衡量战后的和平问题,更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要围绕这一主张把两次大战后西欧国家力量对比变化及其影响等知识进行整合,以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103.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103.(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

11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批,该审批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批制定《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获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定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法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群、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0分)

105.(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47题)(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培育,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

105.(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已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12

106.(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47题)(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图12

(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106.(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

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7分)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8分)

107.(2010年全国新课标文综46题)(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

13

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107.(1)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8分)(2)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7分)

108.(2011年海南历史31题)(8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摘自罗斯福《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1940年12月29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1939~1940年的史实,概括罗斯福提出“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主要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所带来的影响。(3分)

108.(1)绥靖政策失败;纳粹德国在欧洲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急需帮助和支援,“中立法”已不能满足英国的需要;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法西斯对世界的危害进一步加大;美国的安全和利益受到威胁。(5分)

(2)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最后胜利;保护了民主国家和西方民主制度;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扩大了美国的政治影响。(3分

109.(2012年海南历史31题)(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

14

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7分)

109.(1)德国战败;《波茨坦公告》发布;美国在广岛、长崎投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抗日力量大反攻;日本已无力抵抗。(5分)

(2)回避了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事实;美化战争目的;掩盖侵略本质,推卸战争责任;没有写明“无条件投降”;将投降辩解为挽救人类文明;不利于反思战争罪责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7分)

110.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袁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间在日内瓦缔结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包括:战地公约、海上保护、战俘待遇、保护平民等。其中1949年日内瓦第4公约,有159条正文和3个附件,主要内容是: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包括准予安全离境,保障未被遣返的平民的基本权利等;禁止体罚和酷刑;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荣誉、财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非战公约》(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内瓦公约》体现的主要原则以及与《非战公约》内容的主要区别。(6分)

110.(1)《非战公约》有利于巩固一战后欧洲的和平秩序;强调的互不侵犯和限制战争的原则,体现了历史进步;但《非战公约》因其内容的缺陷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力,没有起到应有的实质作用。(9分)

(2)原则:人道主义和保护人权。(2分)区别:《非战公约》旨在限制战争,维护和平;《日内瓦公约》强调战争状态下对基本人权的保护。(4分)

111. (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迭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5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6分)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6分)

111.(1)美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美苏争夺霸权激烈;德国分裂;两德是美苏对峙的前沿。(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2)加速了德国的统一;有利于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面;加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加快了冷战结束的步伐。(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112.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众所周知,两次世界大战是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近代史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把殖民地视为生死攸关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少数殖民大国为了打开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的大门,多次发动殖民战争,殖民大国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也进行过战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这些战争的继续,是殖民地瓜分完毕,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但是,上述背景仅仅是世界性大战发生的一个原因。要认识世界大战,还需要看到20世纪围绕殖民地进行的战争与以往的时代不同,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和整体世界形成以后发生的,因此战争的特点和影响也与以往大不相同。整体世界形成后,少数大国的殖民地和经济利益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这是以前所没有的现象。由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局部地区的利益会牵涉到全球性利益,因此,少数大国的争夺具有了全球性,局部地区的冲突容易转化为全面对抗,使得战争具备了转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在冷兵器时代,世界性大战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明了越洋电话、电报、汽车、飞机等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能够在广阔的地域及时指挥和迅速调动军队,使得战争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参战的国家只有动员国家的全部力量,才能够维持战争,这样,现代战争涉及的范围和残酷性远远超过了近代战争。这也说明,科学技术本身应该造福于人类是一旦用于战争,反而给人类造成更大的灾难。可见,世界大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战争认识的深化,世界大战是可以制止的。——《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6分)

(2)“随着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战争认识的深化,世界大战是可以制止的。”试用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9分)

112.(1)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体世界的形成

(2) 政治:加强互信和国际合作和地区合作。如联合国的建立、欧共体成立

经济:建立和健全国际经济体系,全球化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贸易总协定建立

思想上:和平主义思想盛行,欧美和新独立的国家出现了反战、反殖民主义、反霸权主义的思想和运动潮流。如不结盟运动(思想)(9分)

16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A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7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A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ADCCA 6.CBDDC 11.BDCCA 16.BDADD 21.DBBAA 26.CDABA 31.DBCCD 36.AABAC 41.BBCAD 46.ABBBD 51.BACAC 56.BBCAA 61.CBCBC 66.BACCC 71.BDBAD 76.ADBBB 81.DCDBB 86.DACCD 91.ADBBA 96.DCCAA

18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三一至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是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A.认为教育可以兴国 B.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重视民意 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 3.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as well.”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 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4.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④私学兴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6.下列有关宋时期程朱理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 B.二程的理学学说有唯心的一面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D.成为北宋起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8.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 .宗教束缚的削弱 D C.人文主义的影响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检测试题附答案

2018-2019必修三二轮复习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土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土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2.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写道:“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 3.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婚姻受礼教束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烟自主的权利 4.隐士是古代远离权力中心的特殊群体,或洁身自好,守道不仕,或逍遥山林,与世无中。钱钟书在评价历代统治者对待隐士的态度时认为,“为政者亦识隐士装点山林,其作用每胜于趋跄廊庙”。下列观点与之相似的是 A.“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B.“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 C.“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D.“重贞退之节,息贪竞之风” 5.唐宋很多皇帝各种宗教都提倡。如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说明 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理学的社会基础薄弱 C.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D.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 6.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宋代以后,孟子也被视之为圣人,被尊称为“亚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宗法血缘制度的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7.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8.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创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 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 B.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 D.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 9.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 A.肯定人的尊严 B.否定神灵存在 C.强调理性至上 D.推崇绝对真理 10.《百科全书》由哲学家狄德罗、数学家达郎贝尔、博物学家布丰、政论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共同参与编撰。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再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公众。这体现了A.自然科学逐渐摆脱神学束缚 B.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融合C.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D.科普教育与科学救国的统- 11.1895年,李鸿章评价李提摩太译作《秦西新史概要》一书时说: “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嬴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至我大清,海禁大开……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表明李鸿章 A.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 C.试图以古制治理当世 D.认为民主实践已刻不容级 12.1898年,总理各回事务衙门制定奖励意程,凡发明军用器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伤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据此推断,该章程 A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 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D.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13.“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做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上的这种转变,直接促成了 A.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北代战争的发动 14.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欧美科学家信仰基督教的案例为数不少。这表明 A.基督教教义蕴含着理性精神 B.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彻底性 C.基督教会推行宗教宽容政策 D.科学伦理离不开上帝指引 15.南宋理宗对朱熹的儿子说:“卿先卿《四书》注解,有补于治道,朕读之不释手,恨不能与之同时。”宋理宗此言,主要是基于《四书章句集注》 A.通过儒学神秘化以尊崇君权 B.宣扬了“天理纲常”的永恒性 C.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命题素材 D.恢复了孔孟儒学的正宗地位 16.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盂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达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A.主张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 C.注重道统权威 D.强调学术创新 17.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列“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18.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团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 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 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 19.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忻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诉的这一认识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20.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有学者统计,1868-1879 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111部。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新思想的萌发 B.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精选试题及答案

寂寞~雨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2.(2009高考江苏单科)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3.(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4.(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2009福建文综高考)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6.(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7.(2009高考上海单科)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 时间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终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Ⅲ)试卷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90分)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2、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请判断下列书法的种类 王羲之《兰亭序》(唐人摹本)颜真卿《多宝塔碑》怀素《自叙帖》 A.隶书楷书小篆 B.行书隶书草书 C. 行书楷书草书 D.隶书楷书草书 4、宋人《夜行》:“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宋代科举制度完备,许多人走科举取仕的道路②宋人耿于诗书,忘记了中原的沦陷③宋代教育事 业有了较大的发展④宋代科举制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 ②④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赞誉的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 A.白 B.白居易 C.杜甫 D.轼 6、与隋唐相比,;两宋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出现的新景象有 ①人们除了创作和欣赏散文、诗外,词也非常流行 ②人们竞相购买阅读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③人们可以欣赏到风俗画 ④人们在瓦肆欣赏滑稽戏、讲唱戏以及杂技武术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元朝杂剧《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和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此句体现了关汉卿剧本的特色是 ①反封建②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③对受封建压迫的人民的同情④呼吁解放妇女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的是哪一中国画的特点? A.工笔画 B.花鸟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9、“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英国人培根所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分别指中国的 A.造纸术针灸指南针 B.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C.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0、仔细阅读下列言论,用发展的观点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②“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也无损。” ③“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考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考题 武汉市第十六中学高二历史试题 1.《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子贡 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说明() 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B .孔子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D.富商能操纵各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的本质意图是() A.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B.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C.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D.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的课程 3.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 是()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B.新文化思潮中的偏激倾向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D.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4.“从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文,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 可断言也”,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 A.鲁迅B.胡适C.陈独秀D.蔡元培 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民权主义,其目标是() A.反对封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B .反对帝国主义侵犯中华民族的利益 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6.以下关于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实质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B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D.学习西方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7.“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反对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 这种错误属于() A .教条主义B.主观主义C.官僚主义D.自由主义 8.在新文化运动中,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 .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9.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A.农业B.工业C.教育D.军事 10.古希腊智者学派喜欢通过修辞学和公开演说来感染民众,让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在政治生 活中表现得最杰出。这客观上反映了() A.参与政治生活是当时雅典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B.智者学派生活困苦,通过这种手段多收取学费以维持生活 C.智者学派主要由文学修养较高的教师组成 D.智者学派的哲学思想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11.公元前 5 世纪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A.他们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界的兴趣 B.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C.他们认为对自然界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无益 D.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界 12.信息经济出现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历史学家把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三位先进的中国人掀起的运动称为近代化运动,主要是 基于他们要求() A.民主与科学 B.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彻底废除旧制度 D.发扬新思想,弘扬民主与科学 2.1912年9月《时事画报》发表了漫画《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认真 观察图片,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A.赞美辛亥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反映辞职后的孙中山投身民生建设 C.赞扬在孙中山领导下中国不断前进 D.希望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清朝统治 3.孙中山说:“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 皇帝。”孙中山的思想实质是 ( ) A.资产阶级民权主义的思想 B.封建专制思想 C.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D.君主立宪思想 4.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 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 ( ) 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5.四位同学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讨论,形成下列四种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C.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纲领 D.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6.右图影片描绘了一代伟人书写的一幅中国近代史的真实画卷、一首壮丽的 诗史。下列说法不能证实这一诗史的是()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D.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7.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党开始也是不懂得农民工作的重要 性,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此处的“开始”是指()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 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上述文字有可能出现于()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9.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三个阶段。毛泽 东在第一阶段的杰出理论贡献在于() A.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创造性提出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更多地使用象征、隐喻、颠倒时空顺序的自由联想;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善于采用荒唐、怪诞、反理性、反逻辑的写作手法。符合这一作品风格的是( ) A.《西风颂》 B.《人间喜剧》 C.《战争与和平》 D.《等待戈多》 2.《愚人颂》的作者劝人们做“愚人”,任性而为、无所顾忌。他说:“只要你能自我赞美,又何必害怕世人的讥讽嘲笑?愚蠢是打开快乐之门的唯一钥匙。”从思想来看,这种文学作品应该属于 A.人文主义代表作B.现实主义代表作 C.浪漫主义代表作D.理性主义代表作 3.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人人心 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 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 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4.有学者就19世纪某重大科学成就称:“它的要义不能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由此推断,该学者评价的是 A.日心说B.进化论C.电磁感应现象D.细胞学说 5.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6.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下列书体中属隶书的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 10 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图 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陈独秀《新青年》 A. 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 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 .《孔子改制考》 B .《海国图志》C.《天演论》 D .《变法通议》 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 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A .“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 D .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 4.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 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 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 19 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 世纪 20 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 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 .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1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概要

历史必修三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 1918.11.11)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更加残酷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空前激烈,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4.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1)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2)英德矛盾的核心——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3)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 【注】矛盾演进顺序:英法(七年战争)→法俄(拿破仑远征俄国)→法德(普法战争)→英德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7.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影响是? 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精细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5、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6、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7、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8、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使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基础;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

(完整word版)【精品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每小1.西方学者,公元前2 分,共 48 分) 6—公元前 3 世是人文明的“ 心代”( Axial Age),“人 意” 首次醒,理性思所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的中国,最具典型意的象【】 A.子并立,百家争B.以法教,焚坑儒 C.黜百家,独尊儒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春秋国期学派林立,学点异彩呈,然“天下一致而百,同而殊途”。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B.关注社会C.人与社会的和D.关注人的价3.思想家在世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孔子世家》,周游列国推自己思想 并“知其不可而之”的孔子受到了多同代人的嘲笑和刺,如“四体不勤,五谷 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家之狗”等。致扎子如此尬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他的宣方式不得法B.他的主不符合当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治固治D.他的思想念相旧保守 4.“《礼》者,法之大分,之也??隆礼至法国有常,尚使能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而王,重 法民而霸??”下列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的主符合同一思 想家的是【】 A.犬之声相,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社稷次之,君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舟,水覆舟 D.利用大臣,以的威来震臣民 5.“天下之人皆不相,不弱,众不劫寡,富不侮,不敖,不欺愚。凡天下 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生也”。以上言出自【】 A.孔子B.墨子C.孟子D.老子 6.儒家典著作之一《尚》中最早提到“民主”一,:“天惟求民主,乃大降 于成。”含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才是民主。此理解 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 B.肯定了成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 C.明早期儒家已有“天人感”思想 D.“主在民”,人民有推翻治者 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侯者,以其威也。”下列各中,与一政 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 “天地之人,众人之中王本”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者勉以分人”8.右《三教》。此佛、道、儒三教的始人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