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1. 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分别是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

1 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

2 系统是由若干个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3 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形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

4 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

5 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线循环和发展的。

系统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和广义性。

1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

2 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人工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

1 它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型和中介性等特征;

2 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3 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4 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人工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价值性的特征。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

1 确立了生态概念;

2 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自然环境。人类得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和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 人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4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5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6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让我重新认识了辩证唯物主义观,以全新的视角深刻的理解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层的

指导,当代世界,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列主义的条条框框,不能搞教条主义,始终要坚持和发扬实践精神,在实践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在研讨学术的过程中,在借鉴他人作品的同时要有自己的创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使其符合自己的理论特点,而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的观点。三种自然形态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坚持了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答: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自然界作为系统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部分也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意义:系统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学习系统自然观可以使我们更系统,全面的认识自然,学习系统自然观有着深刻的意义,表现为: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例如老三论SCI----①②③(已打印)。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它能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如新三论DSC④⑤⑥。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互联系的内部属性;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有序、无序、整体等概念对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物质的广延性作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通过学习系统自然观能让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唯物辩证思维模式,深刻理解事物普遍联系的内容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理解辩证认识的实质,为我们将来形成良好的辩证思维打下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P73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答: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

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2.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

答:科学的需求是推进科学的主要动力。技术的发展是众多矛盾推动的结果,其中既有社会需求等外部的拉力又有技术体系中不同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推动力。

1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此外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也表现出巨大的张力作用。

2 科学发展的动力分为科学外部的动力,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层面的科研需求,社会生产需求,技术仪器和技术问题,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等,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要与内部的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内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科学问题历史和科学实验提供的题材,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冲突,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的冲突等。

一实验与理论的对立统一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一方面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事实,新的材料,从而揭露出原有的理论和概念的局限性和错误,形成科学危机,要求在理论上、概念上做出性的解释和概括,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科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开拓新的实验领域,获得更加新的实验材料。实验和理论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推动科学不断前进,二者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它们的矛盾解决始终是对立的。

二理论自身的矛盾,科学问题、科学悖论、科学佯谬都会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是一个理论的体系,是用严密的逻辑表达出来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可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某一现象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绝对的首尾一贯,或许现在看来没有矛盾,但是一经过科学思想深层次的批判性革命性的认识往往会产生出一

些与科学理论的规范不相容的概念、观点和结论,从而将科学理论固有的内在矛盾揭露出来,从而出现了以上三种问题,这些都是科学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也是科学发展的契机和生长点。

三不同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首先,科学争论能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芽,其次,科学争鸣能促进原有理论的不断完善,第三,科学争鸣会导致不同学派的形成,第四,不同学术观点、学派间争论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更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四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更能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五科学的分化和综合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独立、相互综合和相互转化,构成科学自身的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3.试分析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答: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广泛结合,给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意识形态以至整个社会以极大影响。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如此巨大,它不仅改变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而且引起了全球的变化。科学技术又仿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类以巨大恩惠,被誉为“善”的化身;另一方面,它又带来种种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危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又被谴责为“恶”的渊薮。不论人们用什么目光和见解审视科学技术,但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在极大地增强,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增加,迫使许多学者走出“为科学而科学”的象牙之塔,着力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透过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背景探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以说明它的社会地位。

一、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功能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综观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命题:(1)科学技术是一般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2)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它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就会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它可以不断物化、创造、改善生产工具,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它还会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它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可以优化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强化生产效率,满足生需要,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后,它通过在社会管理、企业管理和生产管理过程的运用,可以使生产要素、社会要素达到最优组合,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就生产力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看,它也起着首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总之,科学技术在社会物质生产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物质文明及其变革的基础。

2、科学技术是社会物质生活方式发展的重要动力(1)科学技术不断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内容:“三大件”演变…… (2)科学技术拓宽了人类生活的空间:鸡犬之声……,朝发夕至……,太空旅行(3)科学技术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人类寿命的延长,互联网…… (4)科学技术优化了人类生活的结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班倒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1、科学技术能促进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中国第三产业的现状及其前景……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主为首的社会”。中国的经济改革、参与国际竞争,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科学技术促进了政治生活方式的变革一方面是通过生产力促使经济基础变革,最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使政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具体的政治活动参与手段实现对政治的影响,如电视会议、舆论的力量

4、科学技术促进了军事活动方

式的变革(1)促成武器系统的新旧更替(2)促进军队组织结构和作战方式的变革(3)促进军事和战争目的的改变:古代为获得人口、财富和土地,现代为了石油、争夺太空(4)极大地提高人的军事战斗力

三、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功能1、科学技术与社会精神文明(1)科技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其进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2)科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3)科技是批判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它推动着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的变化2、科学技术与人的素质提高(1)自然科学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2)科技推动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进步:首先,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人们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其次,科技进步推动思想观念现代化、民主化;第三,科技推动着道德水准的提高。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的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资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首先,对生产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即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造福人类,同时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首先,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消极作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引起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其次,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关。资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维持着剩余价值的积累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制度设计中缺乏对科学技术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使科学技术的控制本身成为对人自由、隐私的权利侵害,对科技的过分依赖使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失去自我和能动性,使科学技术“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政治的权利”。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资源环境文化以致国际关系中的强权主义和霸权主义。落后国家不科学的发展战略,在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上受制于人,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4. 试结合当前有关学术腐败的一些现象,谈谈你对科研诚信的认识。

答: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一些违背科学研究活动的伦理规范现象。一些人把别人学术成果不加任何注明就化为己有,任意抄袭剽窃,甚至将他人的文章仅仅更换题目和作者又即投稿发表;有的研究人员随意编造实验数据和图表,伪造包装,有的研究人员不同程度的虚报论文篇数和等级,利用职务和学术权力浮夸虚报,巧取豪夺,还有的人在科研评比成果中互相拉拢,大搞“人情风”骗取学术荣誉。这些行为无疑给学术之风埋下了败笔,造成了学术腐败的发生。一些科研单位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学术评价的科学性问题,由注重数量改由注重质量和原创性,这对遏制学术腐败是很重要的制度化保证。

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研环境,而科研环境对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人才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开展科研诚信建设。我认为,只有将其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大力推进,才可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首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科研诚信建设应从“加强教育、完善规范、严肃惩戒”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因此,建议在大学生或研究生中,开设关于科研活动中基本

道德规范的课程,对青年人进行系统的教育。此外,为有效预防和惩戒科研不端行为,应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科研道德规范标准,并切实作为判断与惩戒的依据。其次,从深层次来讲,如果科研不端行为在较大范围发生并且屡禁不止,往往反映出管理中存在制度性缺陷。为此,提出以下3点建议。第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设立国家科技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加快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转变。第二,遵循科学技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客观发展规律,改革科技评价体系与奖励机制,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第三,充分认识不科学的管理机制给科研诚信和科技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快改革步伐,改善创新环境。总之,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建设良好学术环境十分迫切,国家应当高度重视。科学研究规律与人才发展规律不仅应当尊重,而且值得敬畏。希望国家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高水平发展与高素质科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5.请结合你自己的专业性质,谈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负责任的科技工作者。

答:作为一名通信专业的研究生,不仅要求我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我们具有辩证思维能力,从多方面想问题、做科研。而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很热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我们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增强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把我们锻炼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对我们的科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首先,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可以支持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这点可以从自然辨证法的性质看出,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往往是以理论为基础开展分析、处理问题的。自然辩证法则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可以作为科技研究的理论支持。其次,掌握自然辨证法可以更好地开展研究。《自然辨证法》导言中提到,莱奥纳多?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分支中都有重要的发现。其实每个科技工作者,虽然说是术业有专攻,但是大多数开展研究工作时,通常是需要对交叉学科以及综合学科等进行研究的,不是局限于某一专业,需要充分拓展视野。最后,懂得自然辩证法能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哲学思维。自然辩证法是培养人形成更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有效途径,自然辩证法所拥有的理论基础,对开拓人的视野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希望通过学习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观念和道德的规范,是从观念和道德层面上规范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行为准则。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事实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在现今社会科技活动中更应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执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

我认为科技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执业群体,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只有具备相应的伦理责任素养才能扎根于科学服务于社会。思想境界上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几点:为人类谋福利;为真理而献身;坚守爱国主义;坚持人道主义。在科技工作者应具备以下素养:责任、诚实、严谨、理性。当然由于科学和技术也有一定的区别:科学工作者进行科研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试验和动物试验,应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则应遵循一定的执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并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随着生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发展应用,引发了一系列如克隆人等伦理问题,故而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素养的培养应受到更广泛的重视。

6.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答: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社会生活质量、社会关系的改变,对社会政治、社会文化,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导致与人类相悖的消极后果乃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科学技术进步从来就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发展提供动力之时,也为人类创造更大的悲剧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应当正视和尽力解决科学技术应用而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辨证地看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

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需要通过技术转化,在生产、工程实践的具体运用即“物化”过程中才能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并推动经济发展;

2.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发挥作用而体现其生产力的职能并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功能;

3.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是最主要的作用,经济竞争常常通过科学技术竞争而实现。

第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1.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繁荣促进各项社会生活事业如衣食住行、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发展;

2.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社会关系的改变如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脑体关系、性别关系、家庭关系的改变

3.技术进步促进日

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家庭办公、交通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

第三,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1.科学技术实力决定国家实力和综合国力;

2.科学技术对“政治民主化”有影响,它可以使得政治参与科学化和民主化,国家和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科学技术推动了政治文明。

第四,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1.文化成果和文化传播必须要有技术载体,科学技术丰富了物质文化并推动物质文明;2.科学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丰富教育文化。3.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精神文化。4.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管理,丰富管理文化。

第五,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科学技术对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都有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在给人类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还威胁着人类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首先,科学技术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如克隆技术、基因工程、转基因

食物等;其次,科学技术导致人的异化,如金钱异化、权力异化。再次,科学技术带来环境问题。如资源耗竭、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另外,科学技术还带来人类的危机和安全问题,如军事战争,恐怖活动等。

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我们应该辨证地去看待科学技术,不能只看到它的利,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弊端。所以要求我们合理应用科学技术,包括:

正视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影;科学技术问题还需要科技自身来解决;依靠科技进步,保证环境质量;进行技术评估;社会制约的完善和增强,加强国内法制与国际合作。

作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我认为任何事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正因为有了缺陷与不足,才会有缺陷美。同样,科学也一样,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考虑问题,只看到它的好处、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它的弊端。我们应该辨证地,从多角度地去思考科学技术,从而使它用在刀刃上,尽量避免、减少它的弊端,使科学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益处。为了更好的使用这把双刃剑,我们的政府和科技工作者必须加强科学伦理修养,唤起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道义感,目光深远地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首要来考虑,对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负责。在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时候,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人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功能,坚决抵制和制止危害人类的科学技术成果,不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给人类带来不可预计的灾难。同样,我们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充当好地球卫士的职责。

7.试论述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的路径及意义。

答:路径:在创新精神环境培育方面,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推崇创新、尊重创新的氛围。要实现由各创新主体独立创新向建立创新体系的转变,营造一个有利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动的良好的创新合作环境。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要实现由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向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的转变,营造一个有序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在科技投入方面,要实现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实现从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全面统筹、突出重点的转变,由部门使用为主共享创新资源的转变,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发展基础。

在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要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源源不断的培养造就高素

质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在自主创新方面,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工作的首位,着重提升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显著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升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适应国防现代化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新要求,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活动的主动权。

在创新产出方面,要使加大创新产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要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完成企业由生产主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要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有效增加创新产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创新孵化器的建设。

意义: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我过科技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而实践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我们牺牲资源、环境、劳动来促成经济增长的这三十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创新科技一直在迅猛发展,它是发源于20世纪中期美国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延续。这次产业革命有的国家抓住了机会,有的国家失去了机会,由此形成信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在信息科技发展得最为迅猛的时候,在它成为部分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时候,我们却在兴高采烈地牺牲资源、环境、劳动搞积累。我们只是按住了信息革命的一点尾巴,一直在引进信息技术,可是至今依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没有抢占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没有成为这次革命浪潮的弄潮儿,因此在诸多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 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历史证明,得科技者得天下,哪个国家占据科技发展制高点,哪个国家就是世界的历史中心。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8.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你对创新创业有何新的认识,大学应如何开展创业教育?

答:一个民族的创新和创业素质和能力,是关系民族兴旺发达的大问题,也关系

到这个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奠定人类现代文明作出了永记史册的贡献。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高度社会协作化的大商品经济工业时代。电的发现和利用、飞机、电报、内燃机、汽车、轮船等发明,以及各方面科学技术成果的创新与发展,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学应如何开展创业创业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校共青团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优势

发挥共青团文化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搭建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平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2、专业课教学要积极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作用

专业课教师是将学生从学习生涯领入到职业生涯的领路人,各门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根据其专业的内容和教学特点,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有机渗透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3、学校教务不断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校应在原有的多学科公共选修课基础上,结合专业基础知识,组织骨干教师增设学术科技类系列选修课程,广泛调动学生的科技兴趣,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4、不断完善学生科研管理制度,争取制度保障

高校要为促进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9.试论述创新驱动战略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关系。

答: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文件,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有鉴于此,国家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28日至31日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既定战略,要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增添原动力。

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认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推进全民创业带动产业繁荣,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基本原则:

1.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坚持把破解制约东北创新创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作为出发点,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通道,依靠创新创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围绕提升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深化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全面创业等重点施策,充分释放区域创新创业活力。

3.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在东北地区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支持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大发展,形成发展新动力。

4.人才为本,强化激励。把留住人才放在优先位置,积极引进人才,使科研人员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待遇和尊严,使创新创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蔚然成风。

5.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统筹好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和地方政府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东北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2015-2016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2、试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1)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

科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学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并从科学外部输入各种资源。科学外部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层面的科研需求,社会生产需求,技术仪器和技术问题,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等。

(2)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

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要与内部的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内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科学问题历史和科学实验提供的题材;科学实验(事实)与科学理论(假说)的冲突,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科学

学科的分化和专门化,从原来的学科中逐渐分离出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新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变小,认识层次更深入,从而使得科学向纵深发展;不同研究团体学术观点的论争等。

3、试分析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试分析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或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凭借着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们不仅能认识自然状态下显露的事实,也能认识超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红外线等;不仅能捕捉、搜寻到现象,也能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认识当下的现有事物,也能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

第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一方面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通过物化为新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扩大劳动对象;开辟新的产业部门来实现其生产力功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还渗透到生产力的非实体要素(如生产管理、决策、教育等)当中,通过加强这些要素的功能,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改变整个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力上,也体现在它的革命的精神力量上。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一,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的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资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首先,对生产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即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造福人类,同时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首先,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消极作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引起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其次,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关。资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维持着剩余价值的积累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制度设计中缺乏对科学技术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使科学技术的控制本身成为对人自由、隐私的权利侵害,对科技的过分依赖使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失去自我和能动性,使科学技术“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政治的权利”。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资源环境文化以致国际关系中的强权主义和霸权主义。落后国家不科学的发展战略,在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上受制于人,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4、请结合当前有关学术腐败的一些现象,谈谈你对科研诚信的认识。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

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因此,科学精神是科学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不端与不当行为是科研活动中背离科学道德的负面表现,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

科研本身就是一件严肃以及认真的事情。对于研究生而言,学术固然重要,道德却更不容忽视。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

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

然而当今社会中,科学道德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各种学术造假问题屡禁不止。钟南山院士曾指出当前科研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浮躁,不踏实。目前很多国际专业学术杂志主编批评中国某些科学研究论文存在的“四宗罪”:伦理问题、造假问题、抄袭问题、一稿多投问题。我们研究生应清醒地认识到:科研诚信是科学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我们应当掌握科研工作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

5、请结合你自己的专业性质,谈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负责任的科技工作者。1.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为已任,以满足人民大众现实需求为已任,为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科技工作者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是科学研究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研究致力于获得可检验成果的知识,科学的诚实性和严格遵循良好科学实践规范,是科研工作质量的必要保证。

3.科技工作者要有主动服务于社会的崇高理想。科学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与参与,科学与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和支持。在新的时代,我们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更多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更多地关心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4.科技工作者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创造性科研活动,有效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民众;另一方面,科学的进步还必须赢得社会的充分信任,包括公众对科学、对科学家的信任以及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信任。

5.科技工作者应当成为社会道德规范的楷模。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从来都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标杆。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科学家,不仅因其在科技事业上为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更因为其品德的高洁而成为社会的楷模。

6、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对社会之间的影响不仅仅是用简单的“好”、“坏”能够的回答的,这早已为我们所知,现代世界及其未来需要的不是仅停留在概念上的转向,更需要的是可操作的对策,即使只是最前线的尝试,因此,将不仅关注科学、技术内在

发展机制,而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关注焦点的新的研究领域被作为现实的人类关切推上了学术舞台。

技术越来越多的环科学技术有其造福人们的一面. 技术越来越多的环保技术已经运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当人类变得理性时,技术之剑所开辟的将是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科学技术只要人类加以合理利用必然会惠及后代! 科学技术同样会危害我们.从两面看科学技术,比只从一面看

肯定看得全面、清楚些.列宁有一个重要观点.他说, 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既然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并非假象。我倾向于是.如同任何事物无不具有两面性一样, 科学技术也有其两面性. 我们不可能期望没有任何负面效应的科学技术.只能努力减少和减轻,却难以完全根除. 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出发考虑,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弊端.

7、试论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路径及意义。

(1)通过过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国内外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和有效路径,其作法是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增加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1)加大创新投入

我国今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必须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创新投入,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引导和动员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投入,从而保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持续高速增长。

创新投入的目标选择。科技投入从目前的不足2%提高到2%一3%之间,R&D 投人应从0.5%上升到1%一2%。必须使把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从占销售额的1%提高到3%,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结构应从目前的1:0.1调整到5:5,进而调整到1:10,即从简单的技术引进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明确保证科技研发经费在国家财政投入中的地位。确保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部将严格执行《科学技术进步法》,在年初预算编制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大力增加财政资金对科技支出的投入,争取到2010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达到8%,研发投入占到GDP的2%以上。

2)增加创新产出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我国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创新产出,为此要:

——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用于鼓励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使企业完成由生产主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在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使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等。——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要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有效增加创新产出要在我国有优势的技术领域集中必要资源,有重大创新产出;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强技术集成,有重要创新产出,占领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领域不断推出创新产品。——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为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今后我国要十分注意出台加强创新孵化器的建设政策,给予企业从资金到技术推广的全力支持,使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能够实现“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3)加强自主创新

——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创新主导权

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掌握创新主导权,形成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的比较优势,增强产业创新能力,能否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创新主导权,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

——注重发挥产业界作用

国外创新型国家在制定国家创新战略和科技政策时,总是积极吸纳吸收产业界人士参与大政方针的制定。如美国始建于1990年的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就是这样的一个机构。日本重视吸收一些资深企业家进入政府最高科技决策机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

今后在我国政府在制定科技战略和科技政策的过程中能充分听取产业界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重大创新战略出台以前充分咨询产业界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企业成为是技术创新主体

我国要出台一系列政策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主要有:首先对企业的研发提供财政资助。其次要通过政府采购促进企业研发。规定企业一旦增加研发经费,则该公司或机构即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

最后要为企业创造和利用知识产权提供服务,确保中小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

——通过产学研联合推动自主创新

今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我国要大力通过产学研联合推动自主创新。注重建立利用大学强大的科研队伍和企业的经济实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机制。

(2)通过不断完善创新经济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不断调整和完善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因此要通过不断完善创新经济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做法通过采取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加强创新合作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1)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

创新型人才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条件,在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今后我国要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2)优化创新合作环境

在创新活动高度依赖于各创新主体的互动和合作且已经成为全球化活动的今天,优化创新合作环境建设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使高校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科研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注重知识产权创新制度的建设。特别要强调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是公众、是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政府的重心在于推出有利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创新性公共服务,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其次促使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的利用。一方面, 促使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竞争获利的重要手段, 拓宽知识产权流通渠道, 增强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 促使企业设立专门机构, 配备高素质专职人员, 注入巨额研究开发资金, 开发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合作。

(3)通过国家职能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

1)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作用

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在创新活动作用。为此要通过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行为有所规定或限制和制定正确的政策,加强以市场换技术的效果。还要使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社会建制变革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迅速完成由模仿创新向率先创新的转变。

2)加大创新精神培育

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推崇创新、尊重创新的氛围。

为此首先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其次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再次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3)打造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因此通过打造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能够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其建设内容是: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

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8、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你对创新创业有何新的认识,大学应如何开展创业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哪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意识培养: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能力提升:解析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

环境认知:引导学生认知当今企业及行业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等。

实践模拟:通过创业计划书撰写、模拟实践活动开展等,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创办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等。

9、试论述创新驱动战略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关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应抓住以下重点着力推进。细化战略目

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