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译者的用心_从翻译目的论看_孔乙己_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译者的用心_从翻译目的论看_孔乙己_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译者的用心_从翻译目的论看_孔乙己_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译者的用心_从翻译目的论看_孔乙己_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7月

J O URNAL OF S O UT HWES T JI A OTO NG U N I V ERSI T Y

Ju.l 2005第6卷 第4期

(Soc i a l Sciences)

Vo.l 6 No .4

[收稿日期] 20042122

[作者简介] 陈晓霞(1982-),女,浙江浦江人,硕士研究生。

译者的用心

)))从翻译目的论看5孔乙己6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陈晓霞1

,邵 斌

2

(11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21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关键词] 翻译目的论;孔乙己;异化;归化

[摘 要] 翻译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从目的论理论出发探讨5孔乙己6一文中文化因素的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可以认为异化与归化并不矛盾,它们是在目的论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应该并存并互为补充。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5)04-0029-05

T echn iques of T ran sla tion

)))

On the T ranslat ion C on cerned Cu ltu ra l Factor s in Kong Yiji

C HEN Xiao 2xia ,S HAO Bin

(11Colle ge o f F oreign Languag es ,Da lian Universit y o f

T echnolo gy ,Da lian 116024,Ch ina;21School o f F oreign Languages ,

Zhejiang Institute of F inance &Econo m ics ,Hangzhou 310012,China )

K ey w ords :Skopos theor y ;K ong Yiji ;a li e nation;adaptati o n

Abstr act :Skopos theory holds that the key princ i p le translation shou l d f ollo w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 o n ,that is ,the end j u stifies the means .Based on Skopos theor 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 o n concerned cu ltura l f actors i n t w o English versi o ns of K ong Yiji ,and fi n ally concludes that alienation and adaptation ,t w om ethods and strategies due to the translator s 'diff erent purposes ,have the ir o wn spec ifi c va l u es .

以前的翻译研究着重点在/怎么译0上,无论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信达雅0、/直译和意译0、/形似和神似0、/化境0还是西方的/泰特勒三原则0、/功能对等0等等,强调的都是译语文本和源语文本在某种程度上的对等。/怎么译0的研究固然非常重要,但绝非翻译研究的全部。正如谢天振教授指出的,/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的许多理论进展值得我们借鉴。譬如当代西方的一些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对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把目光

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即组织或提议翻译某部作品的个人或群体)、翻译文本的操作者(译者)和接受者(此处的接受者不光指的是译文的读者,还有

整个译语文化的接受环境)身上。0112

这些理论跳出了传统翻译研究以译文与原文的相似为中心的框囿,注意到翻译作为跨文化行为的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译者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动作用等,这无疑是翻译研究的一大进步。翻译目的论就是其中一个影响较大的翻译新视角。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

一、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凯瑟琳娜#赖斯(K athari n a Re iss) 1971年在她出版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一书中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0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接着功能学派翻译学学者汉斯#威密尔(H ans V er m eer)发展了这种翻译理论模式,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为。他用Skopos一词来形容翻译行为的目的,这就是/Skopos theory0的由来,意为特定目的的理论。1984年赖斯和威密尔在其著作中提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规则:122

11译语文本取决于译者的目的。

21译语文本是在译语和译语文化中的信息提供者;而源语文本是在源语和源语文化中的信息提供者。

31译语文本不是全都能还原成源语文本。

41译语文本内部必须连贯。

51译语文本必须和源语文本相关。

61以上五条规则的重要性是递减的,目的原则最重要。

由此看来在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译语文本并不取决于源语文本,而是取决于译者的目的。而且由于原文与译文文本分别是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起提供信息作用,提供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对等,就造成了译语文本的不可逆性。第四条和第五条规则才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以及与源语文本的关联性,类似于/达0和/信0。但这些原则不是最主要的,而是在目的原则之下的附带原则,也就是说如果目的需要的话, /达0和/信0是可以牺牲的。

在威密尔/目的论0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 olz2M 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用信息传递(message trans m itters)来指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a co mplex acti o n design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purpose)。翻译行为都有一个既定目的,并且要尽一切可能实现这一目的。132在翻译目的论看来,决定译者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译本的读者,也即译者心目中的面向对象,他们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和交流需要。每一个译本都有预期的读者,因此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在目的语环境中,产生一个面向在目的语环境中的目的读者的文本(to produce a text i n a target setting f or a target pur pose and target addressees in target circu m stances)。132翻译目的论认为源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它只是信息的提供者(off er of inf or m a ti o n),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正如刘全福指出的:/翻译是一个选择过程。越是处于宏观层次的选择,越是明显地受到翻译的目的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在微观层次的选择中,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则显得模糊,有些选择甚至还会被认为是潜意识的,但借助于宏观层次的外部因素,却能够发现支配实际操作中的每一个选择的内在目的。0142也就是说,翻译的各种具体的方法和策略的采用,都可以从目的的角度进行解释。

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获得一个在功能上合适的译本。它强调的是/合适0 (adequacy),而不是/对等0(equ i v a lence)。各种翻译行为有着不同的目的,译者应根据特定翻译情形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目的。在目的论中,翻译原文的目的和译文要起的作用对于译者就至关重要。德国的译论家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na N ord)认为翻译目的论解决了长久以来的种种两极化的争端,譬如意译和直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等。因为根据译者的目的,有时需直译,有时需意译,或者介于两者之间,这都得视译者的目的而定。他还指出目的论并非就一定要靠拢目的语读者,虽然翻译目的论常常被人误解为那样。132

明确了翻译目的论,我们再来审视翻译中对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的分歧。对于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一般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0与/归化0。前者主张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主张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如果从目的论的角度去考虑,不难看出/异化0和/归化0都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如果译者的目的是想把源语文化真实地传递给读者,为对源语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服务,势必在翻译中会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意

#

30 #

第4期陈晓霞译者的用心)))从翻译目的论看5孔乙己6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象,也即采用/异化0的翻译方法。反之,如果译者目的是为了取悦译文读者,是为一般的西方读者服务的,他们会采用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归化0的方法。可见,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面向对象不同,翻译就必须遵循不同的原则,而方法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不同目的下的不同手段而已。152接下来笔者从5孔乙己6一文的两个英译本,分析译者在不同目的指导下对文化因素采取的不同处理办法,由此看翻译目的论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5孔乙己6杨宪益译本的异化

5孔乙己6一文有两个英译版本。一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162一是西方学者乔治A.肯尼迪(George A.Kennedy)的版本。172应当说两个译本都较好地反映了原作的思想内容,都是上乘译作。但通过对其中文化因素英译的细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方法,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不同的目的。杨译本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向。杨宪益曾指出英国翻译家亚瑟#韦利在他的5诗经6英译中用了/骑士0、/城堡0等词,使译文读起来/像英国中世纪的民谣,而不像反映中国情况的诗歌0。112而这正是杨宪益翻译5孔乙己6这篇短文着重避免的。在他的眼里, 5孔乙己6里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承载。所有涉及到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杨宪益都想竭尽全力地让外国人明白,从这个角度来说,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作为作家的鲁迅,而是一个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鲁迅。比如以下的例子:

(1)/曲尺形的大柜台0

/a bar i n the shape of a carpenter p s square0(杨)

/L2shaped bar0(K ennedy)

在这里,杨宪益先生采用的是异化的方法,保留了汉语文化的因素;而肯尼迪则舍弃了原文的表达,采用了西方人更容易接受的文化意向,采用了归化的方法,译文当然更加自然和易懂,但丢失了汉语中常用木匠的曲尺来形容/L0形的东西这个文化意象。

(2)/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0

/,,it see med t h at Kong Y iji had studied the classics bu t never passed the officia l exa m i n ati o ns and,,0(杨)

/,K p ung I2ch i had stud ied books all ri g h,t bu t tha t he hadn p t ever been to a proper school,0 (K ennedy)

(3)/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0

/H ow is it you never passed even the l o west of ficial exa m i n ation?0(杨)

/H o w did it happen that you couldn p t manage even ha lf a degree f or yourse lf?0(Kennedy)

原文的/读过书0,肯尼迪译为/had studied books0,而杨译为/had stud ied the classics0;原文的/进学0,肯尼迪译为/been to a pr oper school0,而杨译为/passed t h e offic i a l exa m i n ations0;原文的/捞半个秀才0,肯尼迪译为/manage even ha lf a degree0,而杨译为/passed even t h e lo west offic ial exa m i n ati o n0。从这三个有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例子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杨译本着力想体现孔乙己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5孔乙己6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这就是为什么杨宪益在翻译这些跟科举制度有关的词语时格外小心翼翼,紧跟原文亦步亦趋的原因。反观肯尼迪的译文,虽然通顺可读,但在他的笔下,孔乙己因为没有接受/正规教育0(proper school),而/半个学位0(half a degree)也没拿到,如此一来给人错觉,仿佛孔乙己当时所处的背景是现代教育,有着学位制度等等。那么原作者所鞭挞的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就落了空,文章的主题大大受损了。

在杨先生的眼中,5孔乙己6绝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而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资本0(cult u ral cap ita l)。即使在我们本族语的读者眼中是普通和不经意的文化内容,在杨先生的笔下也翻译得独具匠心。他充分体会中英文化的差异,试图把中国文化中细枝末节的东西都传达给西方人。比如以下几例:

(4)/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0

/,where hot water is kept ready f or war m ing rice w i n e.0(杨)

/,i n si d e of which hot water is kept ready f or war m i n g up the w i n e.0(K ennedy)

(5)/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0

/,t h ey spend f our coppers on a bow l of w i n e.0(杨)

/,to spend f our cash f or a bo w l of w i n e.0

#

31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

(Kennedy)

(6)/纸张笔砚0

/paper,brushes and i n kstone0(杨)

/paper,pen,and inkslab0(Kennedy)

咸亨酒店卖的/酒0跟英语中的/w ine0还不太一样,是用米做成的/黄酒0,而w i n e一般是指葡萄酒,杨先生没有放过这点细小的文化差别,把这个/酒0翻译为/rice w i n e0。基于同样的考虑,杨先生又把/铜钱0翻译成/coppers0,而不是一般的/cash0,因为中国古代的钱币是用铜造的。把中国的/笔0译为/brush0(毛笔),跟西方的/pen0以示区别。这些例子都体现了杨先生翻译的目的,他要采用异化的方法,让西方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杨先生对待文化的态度一贯如此,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所谓-信.,就是不能(和原文)走得太远。如外国人觉得rose(玫瑰)很了不起(能够代表爱情等美好的事物),而中国人觉得牡丹是最好的,把玫瑰翻译成牡丹,这就只做到了-达.,忽略了-信.。0182杨先生这里所指的/信0,已不仅仅是字面的忠实,而是对源语文化的尊重。

三、5孔乙己6肯尼迪译本的归化

从上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杨先生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是以想多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为对象,因而基本上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这种/异化0的方法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巨大。而肯尼迪的翻译则是从便于译文读者理解的角度出发,是以一般的英美读者为对象的,因此他的翻译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他的译文有时避开了中国的文化,寻找到英美文化中相应的替代部分,巧妙地实现了/功能对等0,达到了交际的目的。比如以下几例:

(7)/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0

/So meth i n g about-sit ph ilosophus i n d i g ens,.a succession of-wheref ores.and-whereases.0 (Kennedy)

/,Such,as-A gentle men keeps h is i n tegrity even i n poverty,.together w ith a spate of archa is m s0(杨)

肯尼迪用拉丁文的形式来对应中国的文言文,用很正式的英文连接词/wheref ores0,/whereases0来对应文言文的/者乎0,可谓惟妙惟肖。相信英美读者在这里获得的感受跟我们读到这段中文的感受是相近的。而杨译拘泥于内容的解释,在功能效果上则稍逊一筹。涉及到汉字结构的内容,比如拆字等等,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字特有的东西,在英文中是很难体现的,因此一般都认为是不可译的,这种情况在5孔乙己6这篇短文里也出现了:

(8)/,,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0

/,,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0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0

这段话涉及到中文/茴0字的写法,即来回的/回0加一个草字头,而且还涉及到/茴0和/回0的同音,所以处理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两种译文分别是:

/,H o w do you write the character sp i c e i n the wor d-sp iced beans.?0

/,Isn p t it the character-hu i.meaning ret u rn, w ith the grass rad ica l over i?t

/,Now t h ere are f our ways of w riting the character-hu.i.0(K ennedy)

/,H o w do you write the hu i i n an iseed peas?0

/,Isn p t it the hui w ritten w ith the e le m ent f or grass?0

/,There are f our d iff eren t ways of w riting hu.i0(杨)

肯尼迪的译文分别用了/sp ice0来代替/茴0,然后用/hui0来代/回0,巧妙地避开了同音字造成的混乱,从意义上和形式上把/茴0和/回0区分开来,比较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不懂汉语的英美读者大体上也能明白。而杨译则未能区分/茴0和/回0(都借用两个词共同的汉语拼音hu,i造成了混乱),只是照着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这种/异化0失之僵硬,不精通汉语的学者是读不懂的。

肯尼迪的重交际而轻文化,也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翻译上。中国文化里习惯用节日更迭来表示时间的推移,如5孔乙己6一文中:

(9)/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可是没有说0

/The next year at the fifth of t h e fifth moon,bu t atM i d2Autu mn,he sa i d nothi n g0(K ennedy)

/A t the D ragon2Boa tFestival the next year,Bu t when the M id2Autumn Festi v a l arrived he was silen.t0(杨)

可以看出,杨宪益对于中国文化的细节非常敏

#

32 #

第4期陈晓霞译者的用心)))从翻译目的论看5孔乙己6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感。在杨宪益的译文中,/端午0(Dragon2Boat Festi v a l龙舟节)和/中秋0成了典型的中国节日。而在Kennedy的译文里,它们成了时间推移的标记。杨的异化翻译法让英美读者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而Kennedy的归化翻译法则侧重传达节日在这里的功能,即表明时间的推移,这样使得译文更易懂,原作的内容传达得更充分,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结语

王佐良先生在5严复的用心6一文中指出,/严复之所以选择-汉以前的字法句法.,也不只是从语言风格着眼的。他从事翻译是有目的的,即要吸引士大夫们的注意。,,雅,乃是严复的招徕术。吸引心目中的读者)))这是任何译者所不能忽视的大事。0192同样,杨宪益和肯尼迪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用心。杨宪益是想吸引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西方读者,而肯尼迪面对的是不懂中文的一般西方读者。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读者定位,导致了不同的处理文化因素的翻译方法。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从源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译者目的的新视角来阐释翻译活动,为文化因素的异化归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异化归化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只是译者在不同目的驱使下,面向不同的读者对象而采取的策略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译法是互为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的。以译者目的为中心的翻译,其创造性显而易见。重视翻译目的,译者的贡献才能得到充分重视,才能提供给读者丰富多彩的译文版本,帮助读者从多角度去审视原作文本,翻译研究的视野也就更广阔了。

参考文献

112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1M2.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93-94.

122JeremyM.Intro ducing Transla tio n S tud ies1M2.London: R outl edge,2001.79.

132Chr istiane N.Tran sla ting a s a P urposeful Activit y1M2.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3,12.

142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1J2.中国翻译, 2002,(6):25-28.

152郭建中.归化与异化1A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1C2.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0.276-288.

162杨宪益,戴乃迭译.Kong Yiji1A2.鲁迅小说选1C2.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36-51.

172George A K.K p ung I2chi1A2.R obe rt F,Kenne t h J.etc.

The Ch inese:Adapti ng the P a st,F a cing the F u ture1C2.

M ich i gan:The Un i versity ofM i chi gan,1991.619-624. 182周谨.真水无香)))记翻译家杨宪益先生1J/OL2.

htt p//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4800855.html,/ch i naese/z huanti/qk jc/690571.

ht m(2004.11.5).

192王佐良.严复的用心1A2.5翻译通讯6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C2.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483 -484.

(责任编辑:杨珊)

#

33

#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互译上。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从翻译目的论看红色旅游景介的英译策略

从翻译目的论看红色旅游景介的英译策略 作者:肖群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名: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9,(5)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Neubert A,Shreve GM.Translation as Text[M].Kent& London: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 2. 2.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ord 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范勇.目的论观照下的翻译失误:一些大学网站英文版例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5.陆国飞旅游景点汉语介绍英译的功能观[J].外语教学,2006(9). 相似文献(0条)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4800855.html,/Periodical_cqgygdzkxxxb200905077.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月22日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_陈琳琳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 陈琳琳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语言植根于文化中,人们的世界观反映在他们的语言里。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波及词汇层、语言层直到语境层。本文基于奈达的五类文化 因素来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及其翻译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文化 因素时,应考虑译作在预期读者中的可接受性,从而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目的;读者因素 1.语言、文化与翻译 在西方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19世纪最有影响的定义是 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中提出来的。据《文 化学辞典》(1988),Tylor给文化下的定义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rt,moral,law,custom,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也受到文化 的制约。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 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 的。”(Susan Bassnett:2004)而在在洪堡特那里,语言反映世界 观。(潘文国,)语言反映人们的文化认知,也有着传达文化意义的 功能。因此,在翻译中如果不谨慎处理,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不能传达文化意义的翻译无法在读者中引 起应有的文化共鸣,这对原作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 理翻译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读者因素,只 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翻译目的,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例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应运而生的“福娃”,这五个可爱 的娃娃,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 妮”,看到他们,中国的民众就会想到“北京欢迎您”,作为吉祥 物的这五个中国小精灵承载了中国公民想要传递给世界人民的“和 平、友谊、进步、和谐”等理念。但是“福娃”最初的译名 “Friendlis”仅有“友好、友谊”的指称意义,并没有传达给外国人 上述所承载的特殊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利于我们借助奥运会这一盛 会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翻译成Fuwa,另外附加注释。这样,外国读者在看到Fuwa时才会具体地把它和那五个可爱的中国吉祥物联系在一起,进而联想到它们的特殊文化意义。Fuwa保留了“福娃”的文化蕴含意义,达到了更好的翻译效果。 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针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 蕴,我们应坚持“文化传真”的翻译基本原则。无论我们采取何种 翻译策略,都应既考虑原文的文化特色,又顾及译作的可读性。 下文在奈达五类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浅谈翻译中如何应对词语 搭配的伴随意义传达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译者可 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和预期读者来选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2.奈达的五类文化 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五类:(1)Ecology生态学;(2)Material Culture物质文化;(3)Social Culture社会文化;(4)Religious Culture宗教文化;(5)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文化。 2.1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包括动植物、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 等。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而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表:all at sea (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ail before the wind (顺风航行)等。而汉语中呢,有“挥金如土”来形容一个人花钱 大手大脚,英语中则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很 能喝水或喝酒,说他“牛饮”,英语中则说drink like fish. 从生态环境讲,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各异。汉语里,“狗”总带有贬义,比如汉语里常用“狐朋狗友”来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帮坏人;用“狼心狗肺”来比喻一个人心肠像狼和狗一个凶恶狠毒。与此相反,英美国家人士却常把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英语中关于狗的表达几乎都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arking dog never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等。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译本对狗的传译迥然不同: 杨译:“…‘Desperation drives men to rebel and a dog to jump over a wall.’…” 霍译:“…,it will be a case of ‘the desperate dog will jump a wall,the desperate man will hazard all’;…”(转引自:邵志洪,2005) 在这里两种译文看上去差别不大,都有直译的成分。原文中,宝玉的丫鬟将红儿比作狗,应该含有侮辱的涵义。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针对的国内读者,所以不必大费笔墨去解释“狗急跳墙”的比喻意义,读者应该能明白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而霍克斯的读者是英文读者,他们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思,但译者添加了desperate 一词,应该能很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 2.2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文化里特有的物质产品,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比如中国的长城,各国独特的食物和衣着等等。比如中国的饺子、混沌、包子、豆腐等等,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现在大家都似乎都能接受它们的音译名了,这样才体现了它们的“中国特色”。 请看一下例句:“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 杨译:“…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she’s a hundred times…” 霍译:“…They call jealous people “vinegar bottles”,don’t they? Well,she’s not just a bottle full of vinegar; she’s a storage jar – a whole cistern – full of it! …”(转引自:邵志洪,2005) 汉语里形容一个人爱嫉妒,叫吃醋。因此,醋缸子、醋瓮还有爱嫉妒的文化伴随意义。杨译采用了意译的手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义,但丢弃了文化形象,对原文来说是种损失。霍译采取了直译和增译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文里文化特色,有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笔者认为比杨译更出色。 2.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风土人情、传统、社会规则、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等。比如不同的文化有不用的节日和庆祝风俗,不用的打招呼的方式,不同的称呼方式,另外还有人们赋予颜色词不用的含义。不同文化里的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不同的。 在汉语里,红色总是和“吉利”“好运”“喜庆”相连,是个有着褒义词,中国文化把婚丧嫁娶称作“红白喜事”。过年要贴对联,对联写在红纸上。哪家有人娶媳妇嫁女儿都要、贴大红喜字。再比如:“开门红”(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本命年要穿红色的衣服来避邪等等。但是英语文化里,红色却有着截然不用甚至相反的文化伴随意义。西方文化中,红色总是和革命、激进和血腥联系在一起,带有政治色彩。英语“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或“大发脾气”,“to wave a red flag ”是做“惹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眼红”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嫉妒心理,而相应的英语表达却是green-eyed。例: (1)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杨译:Her power and red chamber,her youth and beauty wasted. 144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 解说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梅盛王晨婕 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

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就为译者“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3]。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 在目的论框架下,本文将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具体要求整合成以下三个方面: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博物馆解说词一般包括该馆的概况介绍、最新资讯信息、展品与史料介绍等。从译文文本功能来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兼具信息和操作功能,旨在为国外参观者提供准确而详尽的博物馆信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译文接受者是以“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5]为主。由此,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视为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原则:1.以服务外国游客为导向,译文能准确地传达博物馆相关信息,并且做到通俗易懂;2.以顺利实施跨文化交流为主旨,即译文能有效帮助外国游客观赏博物馆所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_ 学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绪论 (6) (一) 文化的概念 (6) (二) 翻译的概念 (6) 二、分论 (6) (一)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1 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8) (二) 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6) (三) 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0) 三、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在阐述文化和翻译概念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ion. Langu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 Translation is a transfer activity of two languages. It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houghts, but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mea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ool for us to communicate. This article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 what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notic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fe-style, outlook on values in foundation of explaining idea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Factor;Effects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2009年4月 第6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09Vol.6No.4 一、英汉互译应注意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任何译者都必然会遇到它。这是因为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 [1] 而且语言与 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既多样又广泛。毫无疑问,学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写作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对语言规范的发展有着影响。”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体现,而译者必须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民族的适应度和可接受度。在交际时,译者必须介绍该民族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否则就造成很大的笑话。据说一个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误解故事,即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就是有位中国官员携妻子访美,在与美国员相遇寒暄时,双方都忽视了对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语义误解的尴尬局面。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领悟道译者在口笔译时都必须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常识等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其语言语义。比如译者所进行的是英译汉,他或她就须首先想到本民族读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化,照顾其身份与利益,扬长避短,使一些难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尽量离他们远一些,或提醒他们以批判的态度待之,在可让译文适合欧化的同时,注意使用规范的词与句,要尽可能地从汉语中去寻找现成或规范的部分,有时即便无计可施也得设法为之,这就是翻之技巧。当然还可采用加脚注的办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文化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 如:“You don ’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do you ?” She shook her head. S.Maugham:THE RAZOR ’S EDGE,p.256.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头。 周煦良译:《刀锋》,第245页。 [2] 从译文看,译者很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并善于处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即将shook 摇头译成点头。摇头是英美人同意否定句问话的习惯,译者为了使中国读者不至误会,而译成了点头。这里的文化差异在于:回答否定句时,英美人是着眼于所问的内容,而中国人则着眼于问话本身的正确与 否。所以译者的译文是恰到好处的。达到了使广大读者也无理解困难或异议。 就语言文化本身来言,一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是另一民族理解和翻译的障碍,是因为它事先未为这个民族的人所了解。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除了重视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外,还应重视其它翻译技巧。如“读者对等”“归化、异化”等等。 就“读者对等”而言,它是奈达有名的“灵活对等”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众多的奈达的研究者们看中的只是他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语言神韵的对等,对“读者对等”这一部分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而谭载喜在《奈达论翻译》一书中从读者反应这一角度对奈达的理论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概括与研究。他在《翻译的性质》这一章中,特别强调论述了这一点,奈达主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翻译,则必须引进另一观点,要看译作能否被读者所理解、衡量它的标准不仅在于译文中词句能否被理解,还在于读者对整个译文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3]这无疑告诉了翻译工作者在英汉互译时不仅要注重读者的反应,也要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二、英汉互译应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1.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双语翻译中绝对对等的实现难以完全达到,然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贴近则是可以达到的。当然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双语的表达方式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翻译者要学会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从而实现对等。例如: (1)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红楼梦》四十六回) “It makes no odds ”,said Faithful,“You can take an ox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Hawkes)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You can ’t force an ox to bend its head to drink ”,said Yuan yang.(Yang) 霍克斯将英谚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作了变通,这样既保持了汉语谚语 的表达力,也成功地达到了对等。对西方读者而言,也是一点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王芳,张君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 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若忽略了语言与文化,无论怎么说都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同样是 翻译,译文还有高下优劣之分。好的译文不仅符合作者的原意,还能传达其微妙之处,使读者能很好理解原文要旨,感受其风格等。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以印证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翻译;技巧 122··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Contents 1 1.0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1) 2.0 Language, Culture & Translation ......................................... .2 2.1 Idioms (2) 2.1.1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ame meanings and cultural images (2) 2.1.2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imilar meanings but different cultural images (3) 2.1.3 Translation of idioms not restricted to only one version (3) 2.2 Communications with peopl 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4) 2.2.1 Communications in a restaurant (4) 2.2.2 An embarrassing answer (4) 2.3 Animals that bear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5) 2.4 Colors that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earings (6) 2.4.1 B lue (6) 2.4.2 White (6) 2.4.3 Black (7) 3.0 Conclusion (7)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

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就为译者“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3]。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 在目的论框架下,本文将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具体要求整合成以下三个方面: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博物馆解说词一般包括该馆的概况介绍、最新资讯信息、展品与史料介绍等。从译文文本功能来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兼具信息和操作功能,旨在为国外参观者提供准确而详尽的博物馆信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译文接受者是以“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5]为主。由此,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视为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原则:1.以服务外国游客为导向,译文能准确地传达博物馆相关信息,并且做到通俗易懂;2.以顺利实施跨文化交流为主旨,即译文能有效帮助外国游客观赏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以及发布的各种信息,同时激发其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下文将根据诺德(nord)自上而下翻译问题的分类模式,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其文化和语言两大层面的翻译问题,依照笔者所提出的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原则,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剖析宁波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 二、宁波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层面翻译问题 博物馆解说词里常常会出现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若只是简单机械地采用音译的方式,则势必无法让外国游客了解这些专有名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试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有差异[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归化;异化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这就是说源语信息的再现应是翻译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其次考虑译语中选择最适当的对等语。 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和用阿拉伯写的《福音》,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下。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所以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是这种差异也包含着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况,否则翻译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说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是“绝对歧异,相对相似”,正因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所以最初的翻译者就把两者基本等同起来,比如,中国龙取蛇身,而dragon在西方其实就是大蛇serpent,这是其一;其二,两者均为虚幻神化之物。然而究其文化根源,正如本文开篇所述,两者在本质上实乃截然不同。因此,在翻译这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时。我们就必须慎之又慎,在归化异化等翻译手法中寻求最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所谓归化,即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而异化,也就是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则是保留原文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法,甚至包括形象,将异国文化的表现法介绍到目的语中转换方法。 一般说来,归化翻译法侧重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实质上是将原语文本纳入到目标语文化体系框架下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使得译文容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收,然而,“归化”是将一种文化中的独特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表面上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实际上这样就往往造成了对原语文化的损害,从而不利于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因为不同文化拥有的共核非常小,那么文化间的空缺和不对称(包括相似部分)就占主体地位。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的经常使用“异化”。虽然异化翻译法可能会由于文化上的空缺导致暂时的不可理解或难于接受,但是从长久的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祖木热提古丽·牙生学号 3100105234 班级人文1012 成绩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中英公益广告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公益广告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媒介以广告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并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英汉公益广告又各自有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修辞手法的比较,以期在公益广告理解与翻译中,把握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修辞手法,比较与翻译 一、引言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 “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因此在广告语言里运用修辞是再适合不过了。“从大量的广告作品实例来看,凡属优秀的广告作品,无一不有十分精美的语言文字,修辞格式是语言文字艺术之花,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精美的广告作品,又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格式”。公益广告创作者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主题,达到其说服教育的目的,常常要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有力。 英汉公益广告中都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赋予广告极强的艺术性。因此在翻译公益广告时既要重视功能性又不可忽视艺术性。失去语言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广告的魅力。广告译文能否与原文在语用上等效取决于广告修辞手法的传译。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基于本民族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形成的,所以传译往往较难。 二、英汉公益广告的修辞手法与翻译 公益广告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广告的艺术性才是广告的灵魂,成功的公益广告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图片上,语言的感染力也非同小可,其中修辞手法就是赋予公益广告艺术感染的常用方法,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英语和汉语的公益广告中欣赏修辞与试析翻译公益广告修辞的沿用与转换。 (一)英语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修辞与翻译 1.头韵,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及审美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辞格。英语的公益广告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语音美的效果,会使用头韵修辞手法,如:“Loose Lips Sink Ships.”这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保密防谍的标语。在翻译这则广告时,欲在译文同样使用头韵的修辞传达原文的语意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处理这句标语时,我们不妨利用汉语中的文化或不同的修辞使译文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艺术美,如译文“一言不慎,千帆尽沉”中采用汉语的四字格,“祸从口出”中的习语,以及“三思而后言”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译出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2.脚韵,脚韵也类似汉语中的押尾韵,指词尾音素重复。在英国,男士们都比较绅士,在用完抽水马桶后通常会被期待着将坐垫放下,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所以在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Please be sweet,put down the seat.”其中采用的就是以/e/音结尾的“sweet”和“seat”。这样一种温馨提示使得男士的举手之劳让女士都能从中受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翻译句广告时应将其语音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追求其形式美。故此提示语译文“麻烦放下坐垫,谢谢您的关照”中用“麻烦”、“谢谢”礼貌体,以及句式字数上的对应来实现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公益广告为公众服务的效能。 3.强调,指采用修辞手法(Stylistic Devices)来表现句中相对重要的概念。这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词序或位置、对照或对比、重复、省略、语气、固定句式或结构。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主张个性张扬,这也使得西方的公益广告中出现强调“you”的作用,如美国一则家喻户晓的以Smoky Bear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

芊芊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地影响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地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地过程[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地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地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地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地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地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地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地差异对翻译地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地: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地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地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地概念.英语“ ”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汉语地“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 ”和“ ”.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 英语地“ ”,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地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英语为“ ”(蓝色风光片) ;汉语地“红眼病”,英语为“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 英文句子.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地表达不同地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地局限进行意义上地对等翻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信仰地差异对翻译地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地居多, 认为上帝() 可创造一切,因而有. (上帝帮助自助地人) 地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地一切,与此有关地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地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地文化内涵,对译文地准确性产生重大地影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环境地差异对翻译地影响 英汉民族生存环境地差异在语言中地一个表现是习语地运用.习语地产生与人们地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地理方面地差异, 习语承载着不同地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道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地生活离不开土地.例如, 形容花钱大手大脚, 英语是,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地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地对应习语, 如’ (奋力图存) (不知所措) 等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另外, 在汉语地文化氛围中, 中国人心目中地东风是温暖地, 是春天地风, 只有西北风才是寒冷地.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地却是西风, 看下面地例子: ?(在许多冬日里我

rr从翻译目的论看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原则

第19卷第4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No.4 2005年8月J 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 Y OF TECHNOLOGY(S ocial Sciences)Aug.2005 从翻译目的论看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原则 陶全胜 (安徽理工大学外语系,安徽淮南 232001) 摘 要: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的有关原理,并通过译例分析,提出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应遵循“传译主要信息、语用等效、概念术语的译名统一”的原则。贯彻这三条原则有助于达到译界所公认的“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的应用文体翻译标准。 关键词:企业外宣资料;主要信息;语用等效;概念术语的译名统一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05)04-0124-06 Exploring principles o f translating econom ic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based on Skopo stheory T AO Quan-sheng (Departm ent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 d T echnology,Huainan232001,China) Abstract:Based o n Skopo stheo ry and w ith ex amples analy sis,the author puts forw ard the v iew that major pr inciples o f tr anslating economies literature should be convey ing the main information, achiev ing pr agmatic equivalence,and reaching co nsistency o f translating concepts and ter ms.By adhering to the thr ee principles,the version of translation can m eet the well-accepted practical translatio n standard w hich stresses conveying inform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ranslating. Key words:eco no mic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s;m ain info rmation;pragm atic equivalence;consistency of translating concepts and terms 一、引 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主体,要走向世界市场,融合于世界经济,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应有过硬的宣传推销措施,以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空间。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是企业向国外拓展市场的前提,良好的对外宣传资料有助于企业产品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但目前一些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过分拘泥于“忠实”与“等值”,在译文中出现了中式英语的倾向,不利于企业对外交流。还有一些企业对外宣传工作没有体现“内外有别”,把对国内使用的资料直接翻译出来对外使用,影响了企业的对外宣传效果。许建忠教授提出的“得作者之志,为读者所接受”的实用文体的翻译收稿日期:2004-05-12;修回日期:2004-09-27 作者简介:陶全胜(1964-),男,安徽枞阳人,安徽理工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