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机械通气技术概论

临床机械通气技术概论

临床机械通气技术概论
临床机械通气技术概论

临床机械通气技术概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王辰

一、历史

二、呼吸机(respirator)的基本构造和种类

三、正压通气的生理学效应

四、应用指征

五、呼吸机的操作方法

摘要:机械通气是在患者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通气机,)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机械通气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手段,为治疗原发病提供了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对呼吸衰竭的治疗水平。本文上半部分介绍了机械通气的发展历史、呼吸机的基本构造和种类、正压通气的生理学效应和机械通气的应用指征。

关键词:机械通气呼吸机生理效应指征

机械通气是在患者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通气机,ventilator)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

机械通气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手段,为治疗原发病提供了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对呼吸衰竭的治疗水平。

一、历史[返回]

(一)早期阶段

在罗马帝国时代,著名医生盖伦(Galen)曾经作过这样的记载:假如通过已死动物咽部的芦苇向气管吹,会发现动物的肺可以达到最大的膨胀。1543年,Vesalius在行活体解剖时,采用类似盖伦介绍的方法,使开胸后萎陷的动物肺重新复张。1664年,Hooke把一根导气管放入气管,并通过一对风箱进行通气,发现可以使狗存活超过一个小时。1774年,Tossach首次运用口对口呼吸成功地对一例患者进行复苏。Fothergill还建议在口对口呼吸不能吹入足够气体时可使用风箱替代吹气。之后不久,在英国皇家慈善协会(Royal Humanne Society)的支持下,基于这种风箱技术的急救方法被推荐用于溺水患者的复苏,并在欧洲被广泛接受。但在1827-1828

年间,Leroy通过一系列研究证明风箱技术会产生致命性气胸(但以后证实上述研究所使用的压力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达到),法国科学院据此开始限制这种技术的应用,英国皇家慈善协会也放弃了这一技术。早期阶段的机械通气实质上属正压通气,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条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相对缓慢,直至进入20世纪。

(二)负压通气阶段

苏格兰人Dalziel在1832年首先制作成型一负压呼吸机:患者坐在一密闭的箱子中,头颈部显露于箱外,通过在箱外操纵一内置于箱中的风箱产生负压而辅助通气。1864年,美国人Jones 申请了第一个负压呼吸机的专利,其设计与Dalziel类似。此后,各种设计更为精致小巧的负压呼吸机相继出现,使患者的护理更加容易。但真正成功进入临床并广泛使用的负压呼吸机是由Driker-Shaw在1928年研制成的“铁肺(iron lung)”,这种呼吸机的使用使当时脊髓灰质炎的死亡率大大降低。由于当时脊髓灰质炎的流行,客观上促成了铁肺的广泛应用和负压通气的发展,直至本世纪50年代正压通气的再次崛起。

(三)正压通气阶段

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正压通气技术,特别是人工气道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仅限用于麻醉科和外科的手术患者。本世纪30和40年代在欧美发生的脊髓灰质炎的大流行以“铁肺”为代表的负压通气提出了挑战,并为正压通气的再次崛起提供了契机。1952年夏天,在哥本哈根市,因脊髓灰质炎所致呼吸肌麻痹而接受治疗的首批31例患者在3天内死亡27例,麻醉科医生Ibsen被请去会诊,他建议放弃负压通气,而行气管切开,采用麻醉用的压缩气囊间隙正压通气。事实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成功,以致于当时许多医学生和技术员被动到医院操作气囊以完成手动正压通气。哥本哈根成功的经验对正压通气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之后,正压通气方式不断增多、完善,而负压通气几乎被淘汰。

近年来负压通气重新得到重视,特别是在神经肌肉疾患的长期夜间和家庭通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此主要介绍临床最为常用的正压通气技术。

二、呼吸机(respirator)的基本构造和种类[返回]

由于呼吸机的主要功能是辅助通气,而对气体交换的影响相对较少,因而称为通气机(ventilator)更符合实际情况。本文沿用习惯叫法,称ventilator为呼吸机。

呼吸机本质上是一种气体开关,控制系统通过对气体流向的控制而完成辅助通气的功能。

呼吸机的种类

1.依工作动力不同:手动、气动(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电动(以电为动力)。

2.仍吸-呼切换方式不同:定压(压力切换)、定容(容量切换)、定时(时间切换)。

3.依调控方式不同:简单、微电脑控制。

三、正压通气的生理学效应[返回]

(一)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1、对呼吸肌的影响

机械通气一方面全部或部分替代呼吸肌做功,使呼吸肌得以放松、休息;另一方面通过纠正低氧和 CO2 潴留,使呼吸肌做功环境得以改善。但长期应用呼吸机会使呼吸肌出现废用性萎缩,功能降低,甚至产生呼吸机依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临床上可根据病情的好转,给予适当的呼吸负荷。

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的反馈机制在机械通气中的作用:机械通气使肺扩张及缺氧和CO2潴留的改善,使肺牵张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传入呼吸中枢的冲动减少,自主呼吸受到抑制。另外,胸廓和膈肌机械感受器传入冲动的改变,也可反射性地使自主呼吸抑制。

2、对呼吸动力学的影响

机械通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一定的驱动压以克服呼吸机管路和呼吸系统的阻力,把一定潮气量的气源按一定频率送入肺内。驱动压和对比关系决定潮气量,用运动方程式(equation of motion)表示为:P=V T/C+F×R,其中P为压力,V T为潮气量,C为顺应性,R为阻力,F为流速。

(1)压力指标

◎ 吸气峰压(peak dynamic pressure P D)用于克服胸肺粘滞阻力和弹性阻力。与吸气流速、潮气量、气道阻力、胸肺顺应性和呼气末正压(PEEP)有关。

◎ 平台压(peak static pressure或 plateau pressure, P S)用于克服胸肺弹性阻力。与潮气量、胸肺顺应性PEEP有关。若吸入气体在体内有足够的平衡时间,可反映肺泡压。

◎ 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若无外源性PEEP,呼气末压应为零。

◎ 气道平均压(mean airway pressure, Pmean)为数个周期中气道压的平均值。与影响PD的因素及吸气时间长短有关。Pmean的大小直接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关。

(2)气道阻力(resistance,R)

人工气道使气道阻力增加,与人工气道的管径及长度有关。正压通气对气道的机械性扩张作用使气道阻力降低。

(3)顺应性(compliance, C)

正压通气通过减轻肺水肿和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使肺顺应性改善。气道压过高,肺泡过度扩张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使肺顺应性降低。

3.对肺气容积的影响

机械通气通过改善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和对气道、肺泡的机械性扩张作用使肺气容积增加,而PEEP的应用使呼气末肺容积增加尤为明显。

4.对气体分布的影响

(1)时间常数(time constant TC)TC=R×C,决定气体在肺内的分布,正常为0.4秒。在一个TC内,肺泡充气至最终容积的63%,2倍TC可充盈95%,3倍TC可充盈100%。局部肺区TC的不同造成气体在肺内分布不均。机械通气通过改善顺应性和降低阻力而改善气体分布。

(2)自主呼吸参与的程度自主呼吸的主动参与,使外周肺组织扩张较控制通气显著,加之膈肌的主动下移可使肺门以下的肺叶扩张,更多的气体进入下肺区,从而改善了气体的分布。

5.对肺血流和通气/血流比值(V/Q)的影响

(1)改善低氧和CO2潴留,缓解肺血管痉挛,降低死腔通气,V/Q改善。

(2)肺泡压过高,肺血管受压,肺血流减少;通气较差区域的血流增多,使得分流增加;胸内压增加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进一步使V/Q增加,死腔通气增加。

(3)当自主呼吸参与正压通气时,由于自主呼吸时胸腔压为负压,有利于血流回流及改善血流分布,从而改善V/Q。

6.对弥散功能的影响

弥散功能与膜弥散能力、肺血管床容积和气体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速率有关。正压通气通过减轻肺水肿和增加功能残气量使膜弥散能力增加,但回心血量减少,使肺血管床容积下降,弥散降低。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心肺交互作用)

正压通气通过对肺容积、胸内压和呼吸功耗的影响而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

1.肺容积变化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自主神经系统肺扩张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兴奋,心率和血压下降。

(2)肺血管阻力肺容积增加一方面使肺泡周围肺泡血管(alveolar vessel)受压,阻力增加;另一方面,受间质压力(interstitial pressure)影响的肺泡外血管(extraalveolar vessel)在肺容积增加时,由于间质弹性回缩力增加,间质压降低,其阻力下降。但肺容积增加总的净效应是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容积降低时,由于肺弹性回缩力下降,肺泡外血管阻力增加,同时使终末气道趋于陷闭,产生低氧性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阻力进一步增加。在ARDS和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加用PEEP,使功能残气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肺血管能力。

(3)对心包腔的挤压类似心包填塞,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严重时使冠脉受压,心肌供血减少,心功能受损。

(4)左心室(LV)和右心室(RV)的相互作用正压通气时,由于RV顺应性的变化较LV 大,当心包腔压力增加时,RV容积缩小较LV显著,但这种变化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如何,取决于双室的收缩能力。此外,正压通气使RV舒张末容积降低,LV顺应性增加,但LV舒张末容积的变化取决于肺静脉血流量和压力。在自主呼吸存在时,则发生与上述相反的变化。

2.胸内压的变化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自主呼吸使胸内压更负,血液回流增加,引起RV前负荷增加,从而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心脏的收缩受阻使LV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后一种效应在正常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但在胸内压显著降低时(如急性气道阻塞),后负荷和前负荷的增加可诱发急性肺水肿。

正压通气使胸内压增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与自主呼吸相反。

对于健康心脏,心输出量主要与前负荷有关,对后负荷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在正压通气时心输出量下降。在心功能不全者,对前负荷相对不敏感,主要与后负荷有关,故正压通气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心输出量增加。

3.呼吸功耗

自主呼吸的呼吸功耗越大,心脏负担越大。在危重病患者,由于缺血、感染等的影响,心功能常受损,在心输出量不足以代偿呼吸功耗的增加时,往往会发生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竭。正压通气可完全或部分替代自主呼吸,使呼吸功耗降低,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

(三)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

1.消化系统

正压通气时胃肠道血液灌注和回流受阻,pH降低,上皮细胞受损,加之正压通气本身也可作为一种应激性刺激使胃肠道功能受损,故上机患者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6~30%)。正压通气时肝脏血液灌注和回流受阻,肝功能受损,胆汗分泌亦受一定影响。

2.肾脏

由于正压通气时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使肾脏灌注不良,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同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从而导致水钠潴留,甚至肾功能衰竭。但缺氧和CO2潴留的改善又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

3.中枢神经系统

PaCO2降低使脑血流减少,颅内压随之降低。正压通气使颅内静脉血回流障碍,颅内压升高。

总之,正压通气对机体的影响是双向的和全身性的,在实施正压通气时,即要权衡利弊,把握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着眼全身,注意对各脏器功能进行监测,以随时调整通气模式和有关参数。

四、应用指征[返回]

上述机械通气的生理效应,即(1)改善通气(2)改善换气及(3)减少呼吸功耗决定了机械通气可用于改善下述病理生理状态。

A、通气泵衰竭:呼吸中枢冲动发放减少和传导障碍;胸廓的机械功能障碍;呼吸肌疲劳。

B、换气功能障碍:功能残气量减少;V/Q比例失调;肺血分流增加;弥散障碍。

C、需强化气道管理者:保持气道通畅,防止窒息;使用某些有呼吸抑制的药物时。判断是否行机械通气可参考以下条件:

◎ 呼吸衰竭一般治疗方法无效者;

◎ 呼吸频率大于35~40次/分或小于6~8次/分;

◎ 呼吸节律异常或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

◎ 呼吸衰竭伴有严重意识障碍;

◎ 严重肺水肿;

◎ PaO2小于50mmHg,尤其是吸氧后仍小于50mmHg;

◎ PaCO2进行性升高,pH动态下降。

具体适应症:

◎ 肺部疾病:COPD、ARDS、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肺炎、肺栓塞等。

◎ 脑部炎症、外伤、肿瘤、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等所致中枢性呼衰;

◎ 严重的胸部疾患或呼吸肌无力;

◎ 心肺复苏。

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

◎ 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行引流者;

◎ 肺大疱;

◎ 低血容量性休克补充血容量者;

◎ 严重肺出血;

◎ 缺血性心脏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判断是否行机械通气除参考以上因素外,还应注意:

◎ 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若使用常规治疗方法仍不能防止病情进行性发展,应及早上机;

◎ 在出现致命性通气和氧合障碍时,机械通气无绝对禁忌症;

◎ 撤机的可能性;

◎ 社会和经济因素。

五、呼吸机的操作方法[返回]

(一)呼吸机与患者的连接

1.鼻/面罩

用于无创通气。选择适合于每个患者的鼻/面罩对保证顺利实施机械通气十分重要。

2.气管插管

经口插管比经鼻插管容易进行,在大部分急救中,都采用经口方式,经鼻插管不通过咽后三角区,不刺激吞咽反射,患者易于耐受,插管时间保持较长。

3.气管切开

适应症:

◎ 长期行机械通气患者;

◎ 已行气管插管,但仍不能顺利吸除气管内分泌物;

◎ 头部外伤、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的患者;

◎ 解剖死腔占潮气量比例较大的患者,如单侧肺。

(二)通气方式的选择

本文着重讲述常用通气模式,对一些新的通气模式仅作一般介绍。

◎ 吸气相关气方式

1.控制通气(controlled medchanical ventilation, CMV)

呼吸机完全替代自主呼吸的通气方式。包括容积控制通气和压力控制通气。

(1)容积控制通气(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VCV)

① 概念:潮气量(V T)、呼吸频率(RR)、吸呼比(I/E)和吸气流速完全由呼吸机来控制。

② 调节参数:吸氧浓度(FiO2),V T,RR,I/E.

③ 特点:能保证潮气量的供给,完全替代自主呼吸,有利于呼吸肌休息;易发生人机对抗、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不利于呼吸肌锻练。

④ 应用:

a、中枢或外周驱动能力很差者。

b、对心肺功能贮备较差者,可提供最大的呼吸支持,以减少氧耗量。如:躁动不安的ARDS 患者、休克、急性肺水肿患者。

c、需过度通气者:如闭合性颅脑损伤。

(2)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PCV)

① 概念:预置压力控制水平和吸气时间。吸气开始后,呼吸机提供的气流很快气道压达到预置水平,之后送气速度减慢以维持预置压力到吸气结束,呼气开始。

② 调节参数:FiO2,压力控制水平,RR,I/E。

③ 特点:吸气流速特点使峰压较低,能改善气体分布和V/Q,有利于气体交换。V T与预置压力水平和胸肺顺应性及气道阻力有关,需不断调节压力控制水平,以保证适当水平的V T。

④ 应用:通气功能差,气道压较高的患者;用于ARDS有利于改善换气;新生儿,婴幼儿;补偿漏气。

2.同步(辅助)控制通气(Assisted CMV, ACMV)

(1)概念:自主呼吸触发呼吸机送气后,呼吸机按预置参数(V T,RR,I/E)送气;患者无力触发或自主呼吸频率低于预置频率,呼吸机则以预置参数通气。与CMV相比,唯一不同的是需要设置触发灵敏度,其实际RR可大于预置RR。

(2)调节参数:FiO2,触发灵敏度V T,RR,I/E。

(3)特点:具有CMV的优点,并提高了人机协调性;可出现通气过度。

(4)应用:同CMV。

3.间歇强制通气(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altion, IMV)/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ynchronized IMV, SIMV)。

(1)概念:IMV:按预置频率给予CMV,实际IMV的频率与预置相同,间隙期间允许自主呼吸存在;SIMV:IMV的每一次送气在同步触发窗内由自主呼吸触发,若在同步触发窗内无触发,呼吸机按预置参数送气,间隙期间允许自主呼吸存在。

(2)调节参数:FiO2,V T,RR,I/E。SIMV还需设置触发灵敏度。

(3)特点:支持水平可调范围大(0~100%),能保证一定的通气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自主呼吸参与,防止呼吸肌萎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自主呼吸时不提供通气辅助,需克服呼吸机回路的阻力。

(4)应用:具有一定自主呼吸,逐渐下调IMV辅助频率,向撤机过渡;若自主呼吸频率过快,采用此种方式可降低自主呼吸频率和呼吸功耗。

4.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

(1)概念:吸气努力达到触发标准后,呼吸机提供一高速气流,使气道压很快达到预置辅助压力水平以克服吸气阻力和扩张肺脏,并维持此压力到吸气流速降低至吸气峰流速的一定百分

比时,吸气转为呼气。该模式由自主呼吸触发,并决定RR和I/E,因而有较好的人机协调。而V T与预置的压力支持水平、胸肺呼吸力学特性(气道阻力和胸肺顺应性)及吸气努力的大小有关。当吸气努力大,而气道阻力较小和胸肺顺应性较大时,相同的压力支持水平送入的V T较大。

(2)调节参数:FiO2、触发灵敏度和压力支持水平。某些呼吸机还可对压力递增时间和呼气触发标准进行调节。前者指通过对送气的初始流速进行调节而改变压力波形从起始部分到达峰压的“坡度”(“垂直”或“渐升”),初始流速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人机不协调;后者指对压力支持终止的流速标准进行调节。对COPD患者,提前终止吸气可延长呼气时间,使气体陷闭量减少;对ARDS患者,延迟终止吸气可增加吸气时间,从而增加吸入气体量,并有利于气体的分布。

(3)特点:属自主呼吸模式,患者感觉舒服,有利于呼吸肌休息和锻练;自主呼吸能力较差或呼吸节律不稳定者,易发生触发失败和通气不足;压力支持水平设置不当,可发生通气不足或过度。

(4)应用:有一定自主呼吸能力,呼吸中枢驱动稳定者;与IMV等方式合用,可在保证一定通气需求时不致呼吸肌疲劳和萎缩,可用于撤机。

5.指令(最小)分钟通气(mandatory/minimum minute volume ventilation, MVV)

呼吸机按预置的分钟通气量(MV)通气。自主呼吸的MV若低于预置MV,不足部分由呼吸机提供;若等于或大于预置MV,呼吸机停止送气。临床上应用MVV主要是为了保证从控制通气到自主呼吸的逐渐过渡,避免通气不足发生。这种模式对于呼吸浅快者易发生CO2潴留和低氧,故不宜采用。

6.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PRVCV)

在使用PCV时,随着气道阻力和胸肺顺应性的改变,必须人为地调整压力控制水平才能保证一定的V T。在使用PRVCV时,呼吸机通过连续监测呼吸力学状况的变化,根据预置V T自动对压力控制水平进行调整,使实际V T与预置V T相等。

7.容量支持通气(volume support ventilation, VSV)

可将VSV看作PRVCV与PSV的联合。具有PSV的特点:自主呼吸触发并RR和I/E。同时监测呼吸力学的变化以不断调整压力支持水平,使实际V T与预置V T相等。若两次呼吸间隔超过20秒,则转为PRVCV。

8.比例辅助通气(proportional assisted ventilation, PAV)

呼吸机通过感知呼吸肌瞬间用力大小(以瞬间吸气流速和容积变化来表示)来判断瞬间吸气

要求的大小,并根据当时的吸气气道压提供与之成比例的辅助压力,即吸气用力的大小决定辅助压力的水平,并且自主呼吸始终控制着呼吸形式(吸气流速,V T,RR,I/E),故有人称之为“呼吸肌的扩展”。PAV和PSV一样,只适用于呼吸中枢驱动正常或偏高的患者。我们将PAV与PSV 在COPD患者中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人机协调,患者自觉舒适,在维持基本相同的通气需求时能明显降低气道峰压,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上述通气模式可相互组合,如SIMV+PSV等。

◎ 吸-呼切换方式

吸-呼切换方式依呼吸机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常见的方式有压力切换、容量切换、时间切换和流速切换,即吸气达到预置的压力、容量、时间或流速则转为呼气。现代呼吸机可以是两种以上方式的结合,如压力-时间切换。

◎ 呼气末状态调定

1.呼气末正压(PEEP)

呼气末正压借助于呼气管路中的阻力阀等装置使气道压高于大气压水平即获得PEEP。它可以产生如下生理学效应:

(1)使气道压处于正压水平,平均气道压升高。

(2)一定水平的PEEP,通过对小气道和肺泡的机械性扩张作用,使萎缩陷肺泡重新开放,肺表面活性物质释放增加,肺水肿减轻,故可以使肺顺应性增加,气道阻力降低,加之对内源性呼吸末正压(PEEPi)的对抗作用,有利于改善通气。

(3)功能残气量增加,气体分布在各肺区间趋于一致,Q S/Q T降低,V/Q改善。

(4)弥散增加。

但PEEP过高除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利影响外,还使肺泡处于过度扩张的状态,顺应性下降,持久会引起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损,通透性增加,形成所谓的“容积伤”(volutrauma)。由此可见,PEEP的作用是双相的,临床上应根据气体交换、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调节PEEP.

2.呼气末负压(nega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NEEP)

呼气末气道压低于大气压水平即为NEEP。应用NEEP可降低平均气道压及胸内压,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可用于心功能不全和上气道梗阻的患者。但由于NEEP能使气道和肺泡萎陷,目前已很少应用。

◎ 双相状态调定

1.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气道压在吸气相和呼气相都保持一定的正压水平即为CPAP。当患者吸气使气道压低于CPAP 水平时,呼吸机通过持续气流或按需气流供气,使气道压维持在CPAP水平;当呼气使气道压高于CPAP时,呼气阀打开以释放气体,仍使气道压维持在CPAP水平。因此,CPAP实际上是一种自主呼吸模式,吸气V T与CPAP水平、吸气努力和呼吸力学状况有关。它与PEEP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对持续气流的调节而获得动态的,相对稳定的持续气道正压,而后者是通过在呼气末使用附加阻力装置获得一个静态的、随自主呼吸强弱波动的呼气末正压。CPAP的生理学效应与PEEP基本相似。

2.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irway pressure release ventilation, APRV)

APRV是在CPAP气路的基础上以一定的频率释放压力,压力释放水平和时间长短可调。在压力释放期间,肺部将被动地排气,相当于呼气,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CO2。当短暂的压力释放结束后,气道压力又恢复到原有CPAP水平,这相当于吸气过程。因此,APRV较CPAP增加了肺泡通气,而与CMV+PEEP相比,APRV显著降低了气道峰压。

3.双相间隙正压气道通气(biphasic interminttent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

BIPAP为一种双水平CPAP的通气模式,自主呼吸在双相压力水平均可自由存在。高水平CPAP 和低水平CPAP按一定频率进行切换,两者所占时间比例可调。该模式允许自主呼吸与控制通气并存,能实现从PCV到CPAP的逐渐过渡,具有较广的临床应用和较好的人机协调。实际效果与APRV相同。事实上,如果在BIPAP 中使低水平CPAP所占时间很短,即相当于APRV。

在实际工作中,又可从不同的角度将通气模式进行分类:

(1)按所提供的呼吸功是否全部或部分替代自主呼吸可分为:

A、完全支持通气:呼吸功全部由呼吸机完成,如CMV,适用于呼吸中枢和外周驱动能力很差的患者。

B、部分支持通气:呼吸功由呼吸机和自主呼吸共同完成,如SIMV、PSV等,适用于有一定自主呼吸能力的患者。

部分支持通气较完全支持通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避免呼吸肌萎缩,呼吸机易于和自主呼吸同步,不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气压伤及通气不足或过度的发生也因此减少,并能逐渐过渡到撤机。

(2)按通气目标可分为:

A、压力目标通气:如PCV、PSV、BIPAP等。

B、容积目标通气:如VCV、IMV等。

压力目标通气在吸气开始后提供的高速气流使气道压很快达到目标压力水平,之后根据自主呼吸用力和呼吸力学状况调整流速,使气道压维持在目标压力水平,与容积目标通气相比,在改善气体分布和V/Q比值、增加人机协调和降低气道峰压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不能保证潮气量的恒定供给。近制造年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通气模式,如PRVCV、VSV等,则将两者的长处集于一身,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呼吸机参数的调定

1.FiO2:>50%时需警惕氧中毒。原则是在保证氧合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较低的FiO2。

2.V T:一般为6~15ml/kg,实际应用时诮根据血气和呼吸力学等监测指标不断调整。容积目标通气模式预置V T压力目标通气模式通过调节压力控制水平(如PCV)和压力辅助水平(如PSV)来获得一定量的V T。近来的研究发现:过大的V T使肺泡过度扩张,并且,随呼吸周期的反复牵拉会导致严重的气压伤,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目前对V T的调节是以避免气道压过高为原则,即使平台压不超过30~50cmH2O;而对于肺有效通气容积减少的疾病(如ARDS),应采用小潮气量(6~8mm/kg)通气。PSV的水平一般不超过25~30 cmH2O,若在此水平仍不能满足通气要求,应考虑改用其它通气方式。

3.RR:(1)应与V T相配合,以保证一定的MV;(2)应根据原发病而定:慢频率通气有利于呼气,般为12~20次/分;而在ARDS等限制性通气障碍的疾病以较快的频率辅以较小的潮气量通气,有利于减少克服弹性阻力所做的功和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3)应根据自主呼吸能力而定;如采用SIMV时,可随着自主呼吸能力的不断加强而逐渐下调SIMV的辅助频率。

4.I/E:一般为1/2。采用较小I/E,可延长呼气时间,有利于呼气,在COPD和哮喘常用,一般可小于1/2。在ARDS可适当增大I/E,甚至采用反比通气(I/E>1),使吸气时间延长,平均气道压升高,甚至使PEEPi也增加,有利于改善气体分布和氧合。但过高的平均气道压往往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并且人机配合难以协调,有时需使用镇静剂或肌松剂。

5.吸气末正压时间:指吸气结束至呼气开始这段时间,一般不超过呼吸周期的20%。较长的吸气末正压时间有利于气体在肺内的分布,减少死腔通气,但使平均气道压增高,对血流动力学不利。

6.PEEP:目前推荐“最佳PEEP(best PEEP)”的概念:(1)最佳氧合状态;(2)最大氧

运输量(DO2);(3)最好顺应性;(4)最低肺血管阻力;(5)最低Q S/Q T;(6)达到上述要求的最小PEEP。但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病情和监测条件进行,一般从低水平开始,逐渐上调,待病情好转,再逐渐下调。

7.同步触发灵敏度(trigger):可分为压力和流速触发两种。一般认为,吸气开始到呼吸机开始送气时间越短越好。压力触发很难低于110~120ms,而流速触发可低于100ms,一般认为后者的呼吸功耗小于前者。触发灵敏度的设置原则为:在避免假触发的情况下尽可能小。一般置于-1~-3 cmH2O或1~2L/min。

8.流速波形:一般有方波、正弦波、加速波和减速波四种。其中减速波与其他三种波形相比,使气道峰压更低、气体分布更佳、氧合改善更明显,因而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9.叹气(sigh):机械通气中间断给予高于潮气量50%或100%的大气量以防止肺泡萎陷的方法。常用于长期卧床、咳嗽反射减弱、分泌物引流不畅的患者。

(四)呼吸机与自主呼吸的对抗

1.概念

呼吸肌用力和呼吸机送气方式的不协调。为了避免呼吸机与自主呼吸的对抗应在以下环节使自主呼吸和呼吸机之间保持一致;(1)吸气触发;(2)流速波形;(3)潮气量大小;(4)吸呼切换。

2.表现和监测

(1)患者躁动不安,呼吸节律和动度不规则,心率和血压波动,SpO2下降,呼吸机报警。

(2)呼吸力学波形:压力-时间曲线和流速-时间曲线形态不稳定。

(3)定量监测:WOB(呼吸功)、VO2(氧耗量)、EE(静息能量消耗)和PTP(压力-时间乘积)增加。

3.处理

积极寻找原因最为重要。

(1)患者因素:除做好解释工作外,各种病情变化是常见原因,应通过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鉴别。

(2)呼吸机、呼吸管路因素:如为呼吸机故障,应以简易呼吸器代替呼吸机;呼吸管路原因:如管路脱开、插管移位和痰痂形成等。

(3)呼吸模式和参数设置不当:应针对上述各环节进行处理。

(4)必要时可使用镇静或肌松剂。

(五)人工气道的管理

1.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问题

气管插管或切开的患者失去了上呼吸道的温、湿化作用,机械通气时需使用加温加湿器予以补偿。要求吸入气体温度在32~36℃,相对湿度100%,24小时湿化液量至少250ml。

2.吸痰

每次吸痰前后予高浓度氧(FiO2>70%)吸入2分钟,吸痰时间小于15秒,吸痰中应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3.雾化吸入

通过文丘里效应将药物水溶液雾化成5~10μm微滴送入气道后在局部发挥药物作用。常用药物有扩支药(β2受体兴奋剂、糖皮质激素等),有时使用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

4.气管内滴入

通常用于稀释、化解痰液。每1/2~1小时一次缓慢注放气管深部。

5.气囊充放气

气管粘膜下毛细血管内压约为25mmHg,为避免粘膜缺血坏死,气囊内压须<25mmHg(在保证气管导管与气管间间隙基本不漏气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充气压力);每4小时将气囊放气5分钟(放气前务须吸净气囊上坠积物)。

第二十七章 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机械通气是指借助各种类型的呼吸机,将空气、氧气、或空气--氧气混合气压入肺内,产生或辅助患者的呼吸机动作使肺间歇性膨胀,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减轻或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的一种治疗措施或方法;是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患病期间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通过机械通气治疗能使过去认为无法抢救的呼吸衰竭患者起死回生,病情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不正确的机械通气不但不能起到抢救患者的目的,反而会加速患者的死亡。机械通气分无创和有创,无创通气是指应用鼻或面罩以及鼻囊管或口接器连接呼吸机的一种通气方法。有创机械通气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相连的通气方法。机械通气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肺不张、肺气压伤、氧中毒、上呼吸道堵塞、通气不足、过度通气(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机依赖、腹胀、胃肠胀气、低血压等。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 (一)临床表现 1、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患者出现: 2、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颜色改变。 3、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做功增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4、学培养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 5、痰培养常见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真菌。 (二)预防措施 1、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一类严重的院内感染,关系到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做好病房和人工呼吸机相关物件的消毒管理,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重视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2、呼吸机通气环路中的冷凝水是高污染物,细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口咽部。因此积水瓶要始终放在呼吸环路的最低位,并及时倒去瓶内的冷凝水。 3、所有接触呼吸道的操作要严格无菌,吸痰管一人一吸一更换,气管切开内套管、街头、过滤器、雾化器要每天消毒。呼吸机管道及时更换消毒。 4、加强病房内空气、地面消毒管理。空气消毒每班一次,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湿抹室内地面、病床、床头柜等设施,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出入病区更换衣服、鞋,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洗手。 5、机械通气的患者加强翻身、叩背、排痰,翻身、叩背每2~3小时一次,每次5~10分钟。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吸痰管吸痰时,湿润后插入,吸痰前加大氧浓度,防止脱机吸痰时氧饱和度下降过快。吸痰时掌握要适当,出现吸痰指

机械通气临床的应用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 机械通气是RICU中最常用的抢救措施,而且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MODS的重要治疗手段。 人工气道模式的选择 正压机械通气通常需经气管内插管(无创通气除外)建立人工气道,其插入路径通常选择经口、经鼻、经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等。如何选择合理的气管插管路径是临床上常遇到课题。建立人工气道可首选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较易,插管的管径相对较大,便于气道内分泌物的清除,但其对会厌的影响较明显,患者耐受性也较差。与经口气管插管比较,经鼻气管插管增加医院获得性鼻窦炎的发生,而医院获得性鼻窦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若患者短期内能脱离呼吸机者,应优先选择经口气管插管。对于需要较长时间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与其他人工气道比较,由于其管腔较大、导管较短,因而气道阻力及通气死腔较小,有助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但是气管切开的时机仍有争议。1989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建议:若预期机械通气时间在10天以内者优先选择气管插管,而超过21天者则优先选择气管切开术,在10至21天之间者则应每天对患者进行评估。有研究发现,早期选择气管切开术,可以减少机械通气天数和ICU住院天数,同时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对于“早期”的确切定义也没有统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2周内可考虑气管切开。由于气道阻力与管径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关系,因此成人气管插管的直径不应小于7mm,直径8mm最佳。一方面可降低机械通气时高流速模式对气道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可减少撤机过程中患者自主呼吸中额外的呼吸功。临床上有约10%气管内插管的位置不正确,常见太浅(球囊位于声门附近)或太深(进入一侧主支气管,以右侧多见),因此,在插管时完全依赖听诊器判定气管插管的位置并不可靠,需常规进行床旁胸片检查,插管尖端应位于隆突之上2~3cm,为金标准。 人工气道的管理 (1) 气囊压力监测 维持高容低压套囊压力在25cmH2O-30cmH2O之间既可有效封闭气道,又不高于气管粘膜毛细血管灌注压,可预防气道粘膜缺血性损伤及气管食管瘘,拔管后气管狭窄等并发症。现使用低压高容气囊不再提倡定期气囊放气。 (2)气道湿化 气道湿化包括主动湿化和被动湿化,不论何种湿化,都要求进入气道内的气体温度达到37摄氏度,相对湿度100%,以更好的维持粘膜细胞完整,纤毛正常运动及气道分泌物的排出,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近年来多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得出结论人工鼻(热湿交换器)与加热型湿化器比较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如采用气管内滴入湿化,24小时气管内滴入水量不应小于200ml。 (3)加强吸痰,保持气道通畅 根据气管导管口径的不同,选择吸痰管,吸痰管最大外径应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1/2,吸痰前先高浓度氧气吸入1-2分钟,吸引时负压不超过-50mmHg,吸痰应严格无菌操作,最好带无菌手套进行吸痰操作,将吸痰管伸入气管导管,边旋转边吸引,动作一定要轻柔,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钟。 机械通气的目的和应用指征 目的: 机械通气可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缓解呼吸肌疲劳,防止肺不张,为使用镇静和肌松剂保驾,稳定胸壁。因此,应用机械通气可达到以下临床目的:(1)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2)纠正低氧血症:通过改善肺泡通气、提高吸氧浓度、增加肺容积和减

急诊医学试题概论

名词解释 1 呼吸衰竭 2 多发伤 3 心源性休克 选择题 1.Rotch 征是指 A.心浊音界向两侧增大,呈绝对浊音 B.心尖冲动微弱,位于心浊音界左缘的内侧或不能扪及 C.背部左肩胛角下呈浊音,语颤增强和支气管呼吸音 D.胸骨右缘第3-6 肋间出现实音E.心音低而遥远 2.环磷酰胺的毒性作用是 A.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出血性膀胱炎、肝损害 B.胃肠道反应、口腔溃疡、骨髓抑制、巨幼红样变 C.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胃肠道反应、口腔粘膜炎、脱发 D.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粘膜炎、肝功能损害 E.发热等过敏反应、高尿酸血症、低血浆蛋白、出血、白细胞少、高血糖、胰腺炎、 3.Cullen 征是指 A.上腹可们及肿块,有肌紧张及反跳痛 B.明显腹胀、肠鸣音稀少而低 C.急性胰腺炎下见肋腹皮肤呈灰紫色斑 D.急性胰腺炎下见脐周皮肤青紫 E.胆总管或壶腹嵌顿性结石时出现黄疸 4.Mobius 征 A.眼球向前突出,突限度一般不超过18mm B.上眼睑退缩,睑裂增宽 C.双眼向下看时,上眼睑不能随眼球下落 D.向上看时,前额皮肤不能皱起 E.两眼看近物时,眼球辐辏不良 5.关于紫癜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中,描述正确的是 A.可有粘膜下水肿、出血 B.血管壁可有灶性坏死及血小板血栓形成 C.脐周围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 D.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E.关节肿胀、疼痛 6.下列哪一项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中最有意义 A.血气分析 B.血常规检查 C.临床症状和体征 D.呼吸功能检查 E.胸部X 线检查

7.Beck 三联征是指 A.血压突然下降或休克、心包摩擦音、呼吸困难 B.心胞摩擦音、颈静脉显著怒张,呼吸困难 C.血压突然下降或休克、颈静脉显著怒张、心包摩擦音 D.心音低弱、遥远、颈静脉显著怒张、呼吸困难 E.血压突然下降或休克、颈静脉显著怒张、心音低弱、遥远 8.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心室压力——容量曲线 A.向右移位 B.向左上移位 C.向左下移位 D.向右上移位 E.向右下移位 9.对于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如有频繁抽搐,应首选 A.地西洋10-20mg 静滴 B.静滴苯妥英铀0.5—1g C.静脉滴注20%甘露醇 D.静脉滴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E.注射呋塞米 10.有关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胰腺肿大,质地结实 B.可见轻度黄疸 C.腹痛多3—5 天后缓解 D.多数病人可能发生休克 E.可发生假性囊肿 11.当肝性脑病患者出现抽搐时,不应使用下列哪种药物 A.安定 B.东莨菪碱 C.水合氯醛 D.扑尔敏 E.异丙嗪 12.下列不属于阿托品化指标的是 A.心率增快 B.颜面潮红 C.瞳孔较前增大 D.肺部罗音减少 E.口干、皮肤干燥 13.关于清除进入人体尚未吸收的毒物,下列不正确的是 A.患者处于昏迷、惊原状态,吞服石油蒸馏物、腐蚀剂不应催吐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引言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 E级,其中A级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IV级或V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课题分级 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II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风险较高

急救护理学(4)概论

第四章重症监护 一、单项选择题 1、漂浮导管留置最佳时间为() A.1~2天B.2~3天 C .3~5天D.5~7天E.以上都不是 2、颅内压中度增高,是指颅内压为() A.5~10cmH2O B.10~15cmH2O C.15~20cmH2O D.20~40cmH2O E.>40cmH2O 3、AGP(阴离子间隙)升高提示() 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E.以上均不是 4、最高尿比重低于多少,则表示肾脏浓缩功能不全() A.1.006 B.1.008 C.1.010 D.1.012 E.1.018 5、正常人昼夜尿量比为() A.1~2:1 B.2~3:1 C.3~4:1 D.4~5:1 E.以上都不对 6、BE负值增大,提示() A.呼吸性酸中毒B.呼吸性碱中毒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E.以上都不是 7、严重肾损害时,尿比重固定于() A.<1.008 B.1.008 C.1.010 D.1.012 E.1.018 8、酸碱失衡时,pH的抢救限度是() A.5.80~6.80 B.6.80~7.80 C.6.25~7.37 D.7.35~7.45 E.7.45~7.80 9、某人血气结果如下:pH7.32,HCO3—15mmol/L, PaCO230mmHg,他可能发生了() A.呼吸性酸中毒B.呼吸性碱中毒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E.混合性酸碱失衡 10、某人血气结果如下:pH7.45,HCO3—32mmol/L,PaCO248mmHg,他发生了何种酸 碱失衡() A.呼吸性酸中毒、B.呼吸性碱中毒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E.混合性酸碱失衡 11、某人血气结果如下:pH7.42,HCO3—19mmol/L ,PaCO229mmHg,他发生了何种酸 碱失衡() A.呼吸性酸中毒B.呼吸性碱中毒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E.混合性酸碱失衡 12、某人血气结果如下:pH7.35,HCO3—32mmol/L,PaCO260mmHg,他可能发生了() A.呼吸性酸中毒B.呼吸性碱中毒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E.混合性酸碱失衡 13、AB受代谢和呼吸因素的双重影响,AB下降提示() A.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代偿 B.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代偿 C.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代偿

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 及处理 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机械通气是指借助各种类型的呼吸机,将空气、氧气、或空气--氧气混合气压入肺内,产生或辅助患者的呼吸机动作使肺间歇性膨胀,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减轻或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的一种治疗措施或方法;是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患病期间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通过机械通气治疗能使过去认为无法抢救的呼吸衰竭患者起死回生,病情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不正确的机械通气不但不能起到抢救患者的目的,反而会加速患者的死亡。机械通气分无创和有创,无创通气是指应用鼻或面罩以及鼻囊管或口接器连接呼吸机的一种通气方法。有创机械通气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相连的通气方法。机械通气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肺不张、肺气压伤、氧中毒、上呼吸道堵塞、通气不足、过度通气(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机依赖、腹胀、胃肠胀气、低血压等。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 (一)临床表现 1、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患者出现: 2、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颜色改变。 3、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做功增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4、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 5、痰培养常见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真菌。 (二)预防措施 1、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一类严重的院内感染,关系到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做好病房和人工呼吸机相关物件的消毒管理,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重视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2、呼吸机通气环路中的冷凝水是高污染物,细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口咽部。因此积水瓶要始终放在呼吸环路的最低位,并及时倒去瓶内的冷凝水。 3、所有接触呼吸道的操作要严格无菌,吸痰管一人一吸一更换,气管切开内套管、接头、过滤器、雾化器要每天消毒。呼吸机管道及时更换消毒。 4、加强病房内空气、地面消毒管理。空气消毒每班一次,每天用含氯消毒 液湿抹室内地面、病床、床头柜等设施,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出入病区更换衣服、鞋,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洗手。 5、机械通气的患者加强翻身、叩背、排痰,翻身、叩背每2~3小时一次,每次5~10分钟。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吸痰管吸痰时,湿润后插入,吸痰前加大氧浓度,防止脱机吸痰时氧饱和度下降过快。吸痰时掌握要适当,出现吸痰指征时再操作,以减少外界细菌入侵的机会。 6患者行肠内营养时,尽量采用空肠鼻饲管,床头抬高30。~45。,鼻饲时液体输注速度约为20~40滴/分,切勿过快以防返流,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放气管套管气囊前彻底吸痰,防止误吸。 7、每天予以2~3次口腔护理。操作前给气囊充足气。保持气管切开处敷料和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天常规换药1次,若痰液溢湿纱布及时更换。 8、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设置合适的潮气量和气道峰压。 9、年老、体弱、肺部有基础病变者,适当加强营养及免疫支持治疗,必要时予以免疫球蛋白、氨基酸等药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10、气道分泌物定期培养。应根据培养及药敏选择有效抗菌药物。 11、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气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三)处理措施 1、遵医嘱治疗基础病。 2、遵医嘱治疗VAP (呼吸机相关肺炎)严重感染者,推荐采用抗菌药物阶梯疗

呼吸机的概述

呼吸机的概述:呼吸机,是一种能代替、控制或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功消耗,节约心脏储备能力的装置。 呼吸机的基本原理:吸气—送气管道阀门开放,呼气管道阀门关闭,按照设定的条件送气呼气--送气管道阀门关闭,呼气管道阀门开放,靠病人肺和胸廓弹性回缩呼气 使用呼吸机的目的: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改善病人的预后;改善通气;改善气体的交换功能;减少呼吸功的消耗 呼吸机的适应症:肺部疾病:COPD、ARDS、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肺炎、肺栓塞等,呼吸衰竭,严重的胸部疾患或呼吸肌无力,胸部外伤或胸部手术后,心肺复苏 需要使用呼吸机的参考指标:呼吸频率>35~40次/分或<6~8次/分,呼吸节律异常或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PaO2<50mmHg,尤其是吸氧后仍<50mmHg,PaCO2进行性升高,pH动态下降,呼吸衰竭伴有严重意识障碍 呼吸机禁忌证:大咯血多发肋骨骨折气胸肺大泡气管食管瘘 通气方式:定容型通气=容量不变,压力随肺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定压型通气=压力不变,容量随肺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定时型通气=时间不变,压力、容量随肺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常用通气模式:控制通气(CMV)辅助-控制通气(A-CMV)间歇指令通气(IMV)与同步IMV(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间歇正压通气(IPP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 控制通气(CMV):是指呼吸机完全取代患者自主呼吸,并完全提供通气量的工作方式。应用CMV时,患者不能进行自主呼吸,否则会造成与呼吸机的抵抗。所以有时需要应用镇静剂或麻醉剂来抑制自主呼吸。正由这个问题现在应用较少,但对于有呼吸机麻痹或自主呼吸完全消失时,仍可应用。 辅助-控制通气(A-CMV):是指在自主呼吸基础上,呼吸机再补充自主呼吸通气量的不足。但实际上AMV只有在呼吸中枢正常情况下,呼吸机能产生较强的吸气负压,并且患者配合的情况下,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间歇指令通气(IMV)与同步IMV(SIMV):IMV是控制呼吸和自主呼吸相结合的一种通气方式。根据病人情况预先设定IMV的频率及潮气量等,在每分钟单位时间内,呼吸机将以设定值规律的强制性的机械通气。在机械通气期间,病人可以进行自主呼吸,指令通气与自主呼吸完全同步时称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压力支持通气(PSV):是由患者触发压力目标、流量切换的一种机械通气模式。即患者触发通气、呼吸频率、

机械通气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1)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器官功能支 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 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 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 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 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 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 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在这 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同时,多年临床工 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 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患者的机械 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 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 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级,其中A级 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 A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B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C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 D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仅有IV级或V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课题分级 I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II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风险较高III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IV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V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一、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 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 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 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是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及进行机械通气。 人工气道的应用指征取决于患者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治 疗需要选择适当的人工气道。

通气模式

常用通气模式 1 IPPV间歇正压呼吸(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2 CMV控制机械通气(Controlled Mechanical Ventiation,) 3 A/C辅助/控制模式(Assist/Control Mode,) 4 IMV间歇强制通气(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5 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6 CPAP气道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e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自主呼吸的患者, 在呼吸周期的全过程中使用正压的一种通气模式 7 PSV压力支持(Pressure support,)患者的自主呼吸再加上通气机能释出预 定吸气正压的一种通气,当患者触发吸气时,通气机以预先设定的压力释放出气流,并在整个吸气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压力。 8PEEP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9 PCV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预置压力控制水平和吸气 时间。吸气开始后,呼吸机提供的气流很快使气道压达到预置水平,之 后送气速度减慢以维持预置压力到吸气结束,之后转向呼气 PCV与PSV之差别 PCV 时间切換病人可有或无触发 PSV流量切換仅在Spont.起作用务必病人触发 10VCV容量控制通气VCV 的吸气压力呈递增形态, 在达到峰压(PIP)后出现平台,VCV 有恒流速的方波和非恒流速的递减波可事先选择,而VCV 取决于有无预设吸气后摒气 11sigh深呼吸或叹息 12 NIPSV无创伤正压支持通气(Noninvasive Pressure Support NIPSV 也称为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 13BiPAP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BiLevel Ventilation,同时设定呼吸道内吸气正压水平(IPAP)和气道内呼气正压水平(EPAP)。如与常规通气机比较,若有自主呼吸, IPAP等于PSV,EPAP则等于PEEP。PH持续时间与PL持续时间比即呼吸机的I/E比 VCV时PH=平台压 BIPAP--- 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双水平气道正压Drager呼吸机首创模式,两个气道正压周期性转换,产生潮气量,同时允

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机械通气是指借助各种类型的呼吸机,将空气、氧气、或空气--氧气混合气压入肺内,产生或辅助患者的呼吸机动作使肺间歇性膨胀,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减轻或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的一种治疗措施或方法;是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患病期间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通过机械通气治疗能使过去认为无法抢救的呼吸衰竭患者起死回生,病情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不正确的机械通气不但不能起到抢救患者的目的,反而会加速患者的死亡。机械通气分无创和有创,无创通气是指应用鼻或面罩以及鼻囊管或口接器连接呼吸机的一种通气方法。有创机械通气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相连的通气方法。机械通气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肺不张、肺气压伤、氧中毒、上呼吸道堵塞、通气不足、过度通气(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机依赖、腹胀、胃肠胀气、低血压等。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 (一)临床表现 1、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患者出现: 2、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颜色改变。 3、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做功增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4、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 5、痰培养常见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真菌。 (二)预防措施 1、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一类严重的院内感染,关系到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做好病房和人工呼吸机相关物件的消毒管理,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重视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2、呼吸机通气环路中的冷凝水是高污染物,细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口咽部。因此积水瓶要始终放在呼吸环路的最低位,并及时倒去瓶内的冷凝水。 3、所有接触呼吸道的操作要严格无菌,吸痰管一人一吸一更换,气管切开内套管、接头、过滤器、雾化器要每天消毒。呼吸机管道及时更换消毒。 4、加强病房内空气、地面消毒管理。空气消毒每班一次,每天用含氯消毒

临床机械通气技术应用进展

临床机械通气技术应用进展 一、通气参数的设置 (一)分钟通气量(VE)的设置: 绝大多数高档呼吸机既可通过压力操纵模式(或也可称为压力目标通气)又可通过容量操纵模式(也 称为容量目标通气)来提供分钟通气量。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讲明两者孰优孰劣,具体选用哪种方式可依照临床情形和使用者的熟悉程度决定。一样来讲,当患者的肺顺应性和呼吸阻力变化迅速时,最好选用容量操纵通气,而当人-机和谐性不良为要紧矛盾时可考虑选用压力操纵通气。 当采纳容量操纵通气时,依照呼吸机的配置不同,有两种方法设置和调剂VE。一种是分不调剂VT 和f(VE= VT×f),大多数呼吸机通过此方式确定VE。另一种方法是先设定VE和f,VT通过运算得出(VT=VE÷f),临床常用的SIMENS900C型呼吸机确实是采纳此方法确定VE和 VT。对完全通气支持的患者来讲,VE全部由呼吸机提供,不管是调剂VT依旧f都可导致VE的变化,进而阻碍PaCO2水平。但对部分通气支持的患者来讲,VE是由呼吸机和患者自主呼吸两部分来提供,即VE= VE(呼吸机)+ VE(自主呼吸),其中由自主呼吸提供的VE受患者的呼吸中枢驱动阻碍专门大,因而变化较大。当采纳部分通气支持时,大夫应及时评估患者的总的分钟通气量需求,当总的VE需求增大,而未能及时调整呼吸机提供的VE,必定使患者自主呼吸增强,导致实际VE>设定的VE,如过超出报警限则显现呼吸机报警,对某些患者可引起呼吸功增加,产生呼吸肌疲劳。 当选用压力操纵通气时,通过设定呼吸驱动压力来产生一定的VT,VT受驱动压力的水平、患者肺顺应性、气道阻力等因素阻碍。一样认为在机械通气开始时,设定15cmH2O的压力水平较为安全,然后依照VT的大小上调或下调压力水平。 VE的确定通常按理想公斤体重来估算,不同的疾病状态应区不对待,如COPD呼衰时为减少肺动态过度充气和内源性PEEP的程度,应尽量减少VE。采纳部分通气支持时f设置应低,而采纳完全通气支持时,f设置应接近正常呼吸频率。使用SIMV初期,f应接近患者的自主呼吸频率,以后逐步降低呼吸机支持频率。采纳辅助-操纵通气模式时,备用呼吸机通气频率应低于自主呼吸2-4次,以防止患者呼吸停止或

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概述】 机械通气是从简单负压装置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目前具有以时间周期性和监测各种呼吸指标及多种通气膜式的定容型呼吸机已有300多 年的历史。机械通气的推广和应用对急救医学来说是一个革命,也是治疗呼吸衰竭的一新的里程碑。现将机械通气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操作规范介绍如下: 【适应症】 1.急慢性呼吸衰竭,f>40次/分或<5次/分 2. 最大吸气压力<25㎝H2O 3. 严重通气不足 PaO2<60㎜Hg(急性)或<40 ㎜Hg(慢性) PaCO2>60 ㎜Hg(急性)或>80 ㎜Hg(慢性)VC<15ml/㎏,VT<5ml/㎏ 4.严重换气功能障碍,PA-aO2 50mmHg 5.哮喘持续状态, 6.心胸外科手术 7.重症SARS : 【禁忌症】 1.正压通气时使病情加重,肺大泡,气胸 2.急性心梗合并休克,心衰 3.失血,休克,血容量不足 4.活动性肺结核

【呼吸机连接】 1.接口:神清合作,短期使用,接口器处配合鼻夹防止漏气 2.面罩:神清合作,间歇使用,口鼻同时-Venture面罩 3.插管:神志不清,昏迷,紧急抢救, 经口,经鼻,戴气囊导管 72小时 4.切开:插管后较长时间应用呼吸机,安全可靠,有损伤,易感染。 5.喉罩:神清合作,短期使用,避免胃肠胀气,不利于吸痰 — 【操作程序】 1.确定通气模确定通气模式 2.确定分钟通气量(MV) 3.机械通气MV=病人所需MV-实际自主MV 4.机械通气MV的调节(f,TV和IT) 5.确定FiO2(PaO2,仅开始到) 6.确定PEEP(FiO2>, PaO2<60mmHg 从4-15cmH2O) 7.确定报警限和气道压安全阀(5-10cmH2O) 8.调节同步触发灵敏度(-2~-4cmH2O) 【并发症】 1.导管堵塞:分泌物-活瓣形成,气囊滑脱-危险并发症,牙垫移动、咬 扁、阻塞 。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分享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容之一。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性。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制定规有明确的必要性。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 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是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及进行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应用指征取决于患者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人工气道。 推荐意见1: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可首选经口气管插管 推荐级别:D级 原因和解释: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较易,插管的管径相对较大,便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但其对会厌的影响较明显,患者耐受性也较差。 经口气管插管适应征:①严重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或其他原因需较长时间机械通气,又不考虑气管切开;②不能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返流物或出血,有误吸危险;③下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且自主清除能力较差;④存在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道瘘等严重影响正常呼吸;⑤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的关键在于声门的暴露,在声门无法暴露的情况下,容易失败或出现较多并发症。 禁忌征或相对禁忌征包括:①口困难或口腔空间小,无法经口插管;②无法后仰(如疑有颈椎骨折)。 经鼻气管,较易固定,舒适性优于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较易耐受,但管径较小,导致呼吸功增加,不利于气道及鼻窦分泌物的引流。

第一节MODS概论

第一节MODS概论.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第六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一节概论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是指急性疾 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过去称为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或多系统器官衰竭( 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 MSOF),认为是严重感染的后果。随着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现在已经认识到, MODS的发病基础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也可由非感染性疾病诱发,如果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仍有逆转的可能。因此,MODS受到各科医生的高度重视。但是,迄今为止,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有效的 治疗方法尚在探索中。 病因任何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的疾病均可能发生MODS,外科疾病常见干, 1.各种外科感染引起的脓毒症; 2.严重的创伤、烧伤或大手术致失血、缺水; 3.各种原因的休克,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 4.各种原因导致肢体、大面积的组织或器官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5.合并脏器坏死或感染的急腹症; 6.输血、输液、药物或机械通气; 7.患某些疾病的病人更易发生MODS,如心脏、肝、肾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免疫 功能低下等。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略有差异。但是,已认识 到各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参与加剧了SIRS并导致MODS的发生。 肠道作为细菌的贮存库,当肠道因为缺血一再灌注(如休克的纠正)损伤引起肠壁屏 障功能受损时,细菌或内毒素可经门静脉、体循环及淋巴系统发生移位,导致全身性内皮细胞活化,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释放,启动SIRS并引起MODSo 全身感染情况下,单核细胞受细菌毒素攻击可释放促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 +),加上其他的介质如白介素一1 (IL-1),许多细胞因子、补体片段,一氧化氮及某些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等的过度释放,可造成广泛的组织破坏,最终导致MODS发生。 机体释放促炎性介质应能激发细胞的防御能力、对抗感染和促进组织的修复,但是过度的释放却加剧了炎性反应过程,导致SIRS。在释放促炎性介质后,机体很快也释放各 种抗炎性介质如转化生长因子P (TGF-因、IL-4, IL-10, IL-11, IL-13及集落刺激因子(CSF)等,以便下调促炎症介质的生成,控制炎症的过度发展。促炎介质与抗炎介质之 间的平衡可使内环境保持稳定。当促炎介质占优势时,将出现SIRS及持续过度的炎性反应。如果抗炎介质过度释放,则为代偿性抗炎性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 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CAIS),引起免疫功能瘫痪。此外,单核细胞除了释放促炎症介质以外,还同时释放前列腺素(PGEZ), PGE:能强烈抑制T淋巴细胞有丝分裂、抑制 瓣粉吵铆缈吟熟夔 IL-2生成和受体表达、.抑制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导致细胞免疫低下;从而加重SIRS, 最终导致MODS。此外,机体受到一次不太严重的打击后可导致免疫系统处于预激状态, 一旦受到再次打击,全身炎症反应过激,更容易发生MODSo 临床表现及诊断临床上MODS有两种类型:①速发型,是指原发急症在发病24小 时后有两个或更多的器官系统同时发生功能障碍,如ARDS+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 ARDS+ARF+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 AHF),弥漫性血管 内凝血(DIC) +ARDS+ ARF。此型发生多由于原发病为急症且甚为严重。对于发病24

第二十七章 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知识分享

第二十七章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 防及处理

第二十七章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机械通气是指借助各种类型的呼吸机,将空气、氧气、或空气--氧气混合气压入肺内,产生或辅助患者的呼吸机动作使肺间歇性膨胀,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减轻或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的一种治疗措施或方法;是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患病期间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通过机械通气治疗能使过去认为无法抢救的呼吸衰竭患者起死回生,病情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不正确的机械通气不但不能起到抢救患者的目的,反而会加速患者的死亡。机械通气分无创和有创,无创通气是指应用鼻或面罩以及鼻囊管或口接器连接呼吸机的一种通气方法。有创机械通气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相连的通气方法。机械通气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肺不张、肺气压伤、氧中毒、上呼吸道堵塞、通气不足、过度通气(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机依赖、腹胀、胃肠胀气、低血压等。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 (一)临床表现 1、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患者出现: 2、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颜色改变。 3、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做功增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4、学培养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 5、痰培养常见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真菌。 (二)预防措施 1、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一类严重的院内感染,关系到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做好病房和人工呼吸机相关物件的消毒管理,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重视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2、呼吸机通气环路中的冷凝水是高污染物,细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口咽部。因此积水瓶要始终放在呼吸环路的最低位,并及时倒去瓶内的冷凝水。 3、所有接触呼吸道的操作要严格无菌,吸痰管一人一吸一更换,气管切开内套管、街头、过滤器、雾化器要每天消毒。呼吸机管道及时更换消毒。

第二十七章 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教学文案

第二十七章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机械通气是指借助各种类型的呼吸机,将空气、氧气、或空气--氧气混合 气压入肺内,产生或辅助患者的呼吸机动作使肺间歇性膨胀,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减轻或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的一种治疗措施或方法;是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患病期间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通过机械通气治疗能使过去认为无法抢救的呼吸衰竭患者起死回生,病情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不正确的机械通气不但不能起到抢救患者的目的,反而会加速患者的死亡。机械通气分无创和有创,无创通气是指应用鼻或面罩以及鼻囊管或口接器连接呼吸机的一种通气方法。有创机械通气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相连的通气方法。机械通气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肺不张、肺气压伤、氧中毒、上呼吸道堵塞、通气不足、过度通气(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机依赖、腹胀、胃肠胀气、低血压等。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 (一)临床表现 1、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患者出现: 2、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颜色改变。 3、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做功增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4、学培养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 5、痰培养常见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真菌。(二)预防措施 1、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一类严重的院内感染,关系到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做好病房和人工呼吸机相关物件的消毒管理,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重视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2、呼吸机通气环路中的冷凝水是高污染物,细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口咽部。因此积水瓶要始终放在呼吸环路的最低位,并及时倒去瓶内的冷凝水。 3、所有接触呼吸道的操作要严格无菌,吸痰管一人一吸一更换,气管切开内套管、街头、过滤器、雾化器要每天消毒。呼吸机管道及时更换消毒。 、加强病房内空气、地面消毒管理。空气消毒每班一次,每天用含氯消毒4. 液湿抹室内地面、病床、床头柜等设施,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出入病区更换衣服、鞋,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洗手。 5、机械通气的患者加强翻身、叩背、排痰,翻身、叩背每2~3小时一次,每次5~10分钟。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吸痰管吸痰时,湿润后插入,吸痰前加大氧浓度,防止脱机吸痰时氧饱和度下降过快。吸痰时掌握要适当,出现吸痰指征时再操作,以减少外界细菌入侵的机会。 6、患者行肠内营养时,尽量采用空肠鼻饲管,床头抬高30°~45°,鼻饲时液体输注速度约为20~40滴/分,切勿过快以防返流,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放气管套管气囊前彻底吸痰,防止误吸。 7、每天予以2~3词口腔护理。操作前给气囊充足气。保持气管切开处辅料和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天常规换药1次,若痰液溢湿纱布及时更换。

临床机械通气技术

临床机械通气术操作 机械通气是在患者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机械(主要是通气机)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 一机械通气的操作方法: 1 鼻/面罩:用于无创通气 2 气管插管:经口气管插管与经鼻气管插管 3 气管切开 3种不同人工气道的优缺点 人工气 道 优点缺点 经口气管插管1插管容易,适于急救 2减少了死腔量 3管腔相对大,吸痰容 易 4气道密封好,呼吸机 治疗效果好 1容易造成导管移位和脱 出 2一般只留置3—7天, 患者不易耐受 3口腔护理不方便 4易导致牙齿、口、咽、 喉、会厌损伤 经鼻气1易耐受,留置时间长,1管腔较小,不易吸痰

管插管7—14天 2易于固定,不易脱出 3便于口腔护理 4咽喉损伤比经口气管 插管少2不易迅速插入,不适宜急救 3易发生鼻出血、鼻骨折4可发生鼻窦炎、中耳炎 气管切开1可明显减少死腔量 2导管短、口径大、气 流阻力小 3便于抽吸气管、支气 管分泌物 4易于耐受,可保留数 日、数年 1创伤大,可发生切口出 血、感染 2需要特殊护理,经常更 换敷料 3操作复杂,不适于急救 4留有疤痕,可能造成气 管狭窄 二通气模式 ㈠吸机完全作功:呼吸机完全替代自主呼吸的通气方式V/C型(容量控制型) ①概念:潮气量一定,指输出额定气量为切换方式的一种通气模式。 ②主要调节参数:VT RR I/E ③特点:有来历于呼吸肌休息,不利于呼吸肌锻炼,易发生人机对抗,适用于任何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例。 P/C型(压力控制型) ①概念:预置压力水平和吸气时间。

②主要调节参数:PC RR I/E ③特点:气道压力恒定。适用于气道阻力较小的呼吸衰竭 病例。 ㈡呼吸机部分作功: 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①概念:是一种控制通气与自主呼吸相结合的特殊通气模 式,病人在获得间歇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的间歇 时间内进行自主呼吸,指令通气可按容量控制或 压力控制来实现。 ②主要调节参数:VT或VC RR I/E 触发灵敏度 ③特点:允许自主呼吸的参与,防止呼吸肌萎缩,自主呼 吸是不提供通气辅助,需克服呼吸机回路的阻力。 适用于有一定自主呼吸能力者,向撤机过渡。 ㈢呼吸机不作功: PS(吸气正压): ①概念:在患者自主呼吸的前提下,每次努力吸气触发呼吸机后既能获得一定水平吸气正压支持。 ②主要调节参数:PS PeeP Fio2 ③特点:撤机前锻炼。 CPAP(持续气道内正压): ①概念:无论在吸气相或呼气相均使气道内保持正压的一 种特殊模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