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文科期末考试题

高二文科期末考试题

吕梁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检测

政治试题(文)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人:刘明全

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本卷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党的相关文件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里的“文化”是()

①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③指科学知识或受教育的程度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亲,外面好冷,请随手关门!”这是某校一教室门口贴出的小标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B.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D.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接受是消极被动的

3.2014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在谈到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时,他生动地形容,青年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因此,要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在青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强制的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C.优秀文化能够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4.2014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红军在长征中孕育了“一不怕苦,二

不怕死”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C.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5.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

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

功申遗的项目。中国大运河项目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

遗产项目。文化遗产是()

①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

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社会发展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7.2014年7月1日,来自台湾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的近100位知名人士访问山东并参加了“情系齐鲁——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这体现了()

①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加强文化交流实现两岸文化趋同

③两岸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决于文化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

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

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体现了()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②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这些建筑特色鲜明、异中

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且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10.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下列诗句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

①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先锋②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这首诗表明()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内容通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关键所在。通俗化并不是简单化,更不是

庸俗化,它是思想美、语言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是准确与生动的统一,是深刻与简明的统一。可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就应该()

①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②用通俗娱乐文化取代高雅严肃文化

③将文化创新的立足点放在文化的形式上④用多彩的形式诠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②它体现了人类

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③它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④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高尔基说:“智慧是珠宝,如果用谦虚谨慎镶边,就会更加绚烂夺目。”这表明()

A.只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就一定能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B.思想道德修养决定科学文化修养

C.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D.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2014年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中国迎来首个“烈士纪念日”,以深切缅怀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富强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先烈们。回答15—17题。

15.纪念日是一种唤醒,更是一种建构。国家以立法形式确立了“烈士纪念日”并开展纪

念活动,主要目的在于()

A.培养公民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B.发挥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C.构建先进的公共文化,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D.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育文明风尚

16、当前的一些书籍、网站、微博、网络大V抹黑、诋毁我们的先烈,妄图在青少年心中造成思想混乱,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这说明文化建设应()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英雄先烈们带着他们的红色记忆离去,但是他们所创造的伟大精神,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从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表明()

①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火炬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8、新时期,我们要以文化担当托起中国梦,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我们()

A.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汲取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一切文化

C.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造腐朽文化

19、每年央视的春晚都为我们奉献一处精彩的文艺大餐,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对每年的春晚评价也有所不同。这表明()

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②要博采众长,生产适合所有人需要的文化产品

③大众需要的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2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应当同时具备的基本素养。下列古语中蕴涵二者关系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子)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司马光)

③“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

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2、《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书有高下优劣之分。多读那些向你传递爱和真善美,传递博大精神、高尚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书,你的生命一定会浸透了书香,一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发光体,能够创造文明和书写历史,能够引导、照耀、温暖别人和后人。这突出表明()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B.自省、自律是提高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

C.要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D.凡是书籍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23、当前,“汉字危机”现象不容忽视,由于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面临着提笔忘字的尴尬。必须高度重视汉字书写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汉字是()

①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之一

③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④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①③

C. ②

③ D.③④

24、眼下网络风行一种称为“火星文”的语言,它杂糅了繁体字、错别字、中文偏旁、符号等,如“囧’,字,可以代表郁闷、悲伤、无奈、无语、很好很强大等等意思。对“火星文”正确的态度是()

A.应予以取缔,因为它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不利于文化交流

B.应大力推广,因为它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

C.应正确引导,因为它是在特定区域里与特定对象交流时使用的工具

D.应让其自生自灭,因为文化发展具有条件性和时代性

25、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体现了()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26、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这说明()

A.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B.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二者有没有同一性两个方面

C.对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27、美国科学家于2014年3月首次直接探测到宇宙大爆炸第一波震荡即原始引力波,这

是物理学的一个重大突破。正如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阿维勒布所评价的,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存在,宇宙是如何开始的”。材料表明()A.人们可以探求到终极真理 B.世界统一于物质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28、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以下说法中最有可能是他说的是()

A.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

D.心外无物

29、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

A.静止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B.运动和静止是不可分割的

C.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0、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

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34、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5、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36、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这表明( )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7、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38、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9、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韩两国地缘接近,文化相似,文化交流在推动中韩现代友好交往、实现邦交正常化以及促进两国贸易合作等方面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随着“中韩友好交流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从官方到民间,文化交流愈发活跃,“文化日”、“文化周”、“文化月”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层出不穷,“韩流”与“汉风”交相辉映,共同推动中韩文化交流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材料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是韩国SBS电视台2013年12月末播出的经过精心策划和广泛宣传的企划剧,受到中国观众的强烈追捧。韩剧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感,在继承自身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不断借鉴国际影视成功的经验,创造出亚洲式的不同风格的新文化;韩剧制作过程精细,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韩剧始终把观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剧情和演员。随着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发展,使得《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刺激了文化消费,从而带动韩国经济的发展。

(1)简要说明材料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8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韩剧的成功对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启示。(12分)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刚刚过去的2014年,国内外大事频发,有几件大事备受关注。

材料一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决定”,将进一步指导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工作。

材料二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3月在几内亚等国家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定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埃博拉成为世界性联合行动。

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和斗争是不断前进的。1976年最早暴发埃博拉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防制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防止疫情暴发也无有效办法,人类对该病毒的认识防控还是一个相当长期艰巨的任务。人类要彻底战胜埃博拉病毒,需要准确掌握发生条件、传播方式、研制疫苗等许多步骤,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而逐步实现的过程。现在中美等国医学界正在加紧研究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最新消息,美国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两位医生在回国接受试验疫苗后,已出院与家人团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会在不远将来最终取得成功。

(1)请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9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11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