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给孩子制定规矩的六条准则

给孩子制定规矩的六条准则

给孩子制定规矩的六条准则
给孩子制定规矩的六条准则

给孩子制定规矩的六条准则

每个家庭都有规则,它是所谓家庭文化的一部分,是无形中形成的。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规则定的好,孩子也更容易成功。

以下是几条家长给孩子定规矩时需要遵守的准则,请家长对照一下自己做到了多少?

规则不要太严厉

在给孩子订规则时,如果爸爸妈妈能用他愿意接受的形式进行,也许能避免很多矛盾。

用直接的而不要用会刺伤孩子的说法。如不要

说:“你的房间看上去真乱!”而是说“请你把玩具收拾好!”

用明确的而不要用含糊的说法。如不要说:“穿得暖和点!”而是说“把帽子戴上!”如孩子玩得高兴不想吃饭,要明确向他指出:“吃饭时间到了,我们一起收拾玩具、洗洗手准备吃饭。”你可

以答应饭后再和他玩。明确让他知道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用正面的而不要用负面的说法。如不要说:“不要跑到街上去!”而是说“在院子里玩!”

要学会称赞他而不是责怪他。如果他把玩具交到你手上,照你的话去做,就要称赞他,用亲吻拥抱表示鼓励,使他明白你喜欢他做什么,不喜欢他做什么。订规则时态度要严肃些,但不要责怪打骂。要多从正面鼓励,表扬他做对的事,不能引起他的反感。

如果孩子大哭大闹,可以冷处理,不去理他,也不要显得紧张,舍不得,你管你做事、吃饭。等他哭过了安静下来,可以再和他交流。

订规矩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撒网

爸爸妈妈们在订规则之前,要好好商量一下,制定出计划。一旦你定下了规则,就要坚持到底,必须让孩子做到,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你要知道,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权掌握在你的手里。如果你规定孩子每天睡觉前一定要把他的玩具整理好,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就必须这样要求

他,等孩子养成这个习惯后,他就不会再故意耍赖或找借口不遵守了。

因此要给孩子订规则,最好想清楚了,一步到位,否则反反复复会给孩子添更大的麻烦。

不要无休止地和孩子“讨价还价”

有些妈妈说,我每次都向孩子解释得很清楚,为什么有些事情他不能做,而有些事他必须做,但孩子还是不肯放弃他的想法,最后常常陷入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中,有时为了一些小事就会缠磨很久,比如每天要不要刷两次牙。

向孩子解释原因、顾及孩子的想法肯定要比简单地命令孩子好,但好言相劝也不能没完没了,孩子会利用这样的场合进行长时间的讨价还价。如果你首先表现出犹豫,孩子就会“乘胜追击”,最后往往使你定出的规则顺着孩子的心意转换。

而且并不是所有规则都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并

讨价还价的。比如,在外遵守交通规则就没有孩子反驳的余地。此外,当时间很紧或你耐心不够时,就不要与孩子继续缠磨下去。这时,你只要对孩子清楚地说一遍:“现在结束讨论,就这样做!”就

行了,不要有丝毫的犹豫。如果孩子发觉你是很严肃地说这件事的话,一般都会照你的话去做。

不要有太多的惩罚和物质奖励

许多爸爸妈妈会在制定规则时给孩子许下一些

奖励,或者处罚措施,比如:“如果你将东西整理好,我就给你吃个冰淇淋。”或“你如果再不整理好东西,我就把你的玩具扔到垃圾筒里。”

虽然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我们已经发现有时一个奖励或一个惩罚比一千句话都管用。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方法一般只能在特殊情况下采用,否则孩子遵守规则动力,可能只是随之而来的奖励或惩罚,而非规则本身的意义。

所以在决定给孩子奖励或惩罚时,尽量与他要遵守的规则结合起来,让孩子把规则记在心上。比如,你为孩子制定了“每天只能吃两颗巧克力”和“每天睡觉前都要把玩具整理好”的规则,如果孩子没有遵守,你可以对他说:“如果你不把玩具整理好,那么明天你一颗巧克力都不能吃。”

有些规则你和孩子都要遵守

大部分规则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爸爸妈妈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人——使

用文明用语。

家里人也要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互相配合方能取得成功。而且,给孩子订规则,不要只是订规则,还要帮助孩子自己认识到为什么要守这些规则,否则孩子将来就又会像现在的一些大人那样,只要没人管就胡来,怕别人说的时候才守规则。

定规则容易,让孩子自己理解为什么要有规则难。但是只有他真正理解了,才是长远的事,他才真的能够能够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做一个自由的人。

遵守规则要循序渐进

让孩子遵守规则是一件长时间的事,要让它自然形成常规,不可操之过急。

注意,规则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规矩多只会带给孩子压力,甚至遭到他的反抗。如果循序渐进,

从执行几条简单但关键的规则开始,孩子比较容易掌握并遵守,效果也更好。

使孩子守规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常积极提醒,持之以恒,使之成为自然遵守的好习惯。

【读书笔记】给孩子立规矩的建议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winner前一阵子她要求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她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她不理解。我就依着她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她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她"难受、不舒服”。我告诉她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

孩子没规矩,是因为家长不会立规矩

孩子没规矩,是因为家长不会立规矩 优选家庭教育2018-08-08 11:22:35 点击上方,关注小象妈咪育儿。 导读 1. “爱孩子”和“立规矩”不是单选题,规矩和爱是统一的; 2. 对孩子立规矩,有些事不能惯,有些事必须自己做,有些责任必须自己担着; 3. 四个规矩必须立: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不能随意打扰别人、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力要求别人道歉。 孩子没规矩,是因为家长不会立规矩 正文 很多家长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所以,一味地纵容,觉得“只要他喜欢就好”、“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规矩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 俗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

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的还是坏的。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1“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孩子没规矩,是因为家长不会立规矩 其实,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要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趁着现在还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 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尊重;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 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爱和规矩成就宝宝未来

爱和规矩成就宝宝未来 哈佛教育博士王涛 “规矩要从宝宝出就开始做;规矩重要有爱,爱中要有规矩给孩子做规矩的前提是父母给自己上规矩” 打孩子是一门艺术:打孩子要用杖、要有爱、要交流。 “听了王博士的观点,我开始反思自己打孩子的行为。说白了,以前经常会要求孩子听话,比如不能抢别人的东西,不能欺负同学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做法不太好。”现场一位葛爸爸告诉记者:“我觉得王博士所说的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很有道理。想想自己很多时候总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倔强而气得够呛,然后巴掌就挥上来了,什么道理都忘了讲”对此现象王博士认为,愤怒的家长打孩子,往往会告诉孩子一个信息:我打你,是因为你把我气坏了,这样的家长不是在给孩子做规矩,而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撒谎,有的孩子第一次撒谎,被父母知道了、挨了打,孩子不会觉得错在“撒谎”,而是觉得错在被父母知道了,以后,他想方设法地要做的是如何将谎撒的更高明。王博士说:“所以打孩子很有学问。不是抡起巴掌就打,而是要用杖打,中国传统的家法就很好,往往在拿家法的短暂过程中,家长首先就冷静了下来,然后用家法打,打几下打多重都有讲究。同时,打孩子、给孩子做规矩要让孩子明白:规矩是在施打者之外,打你是因为爱你,你做错了,不是爸妈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打你,爸妈只是执行者打在你身上疼在爸妈心里······孩子如果从小有这样的观念,长大以后会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和孩子交流要找一个合适的环境,

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通过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和孩子除了语言交流,还要目光交流,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要能轻声轻气说重话” 爱和规矩高度统一体现规矩的爱,带有爱的规矩 “爱没了规矩就是溺爱,规矩没有了爱就是发泄。所以做为家长要做高度满足孩子需求,但对孩子高度坚持原则的严格型父母。”王博士认为早期规矩对人生发展影响巨大,规矩迟早要做,越晚代价越大。给孩子建立规矩必须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开始。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主要是建立吃、睡、玩的规矩,“喂养要有规矩,按时喂养多做交流,无论是语言还是肢体的,虽然宝宝很小的时候,反应不大,但宝宝都能接受。而到孩子大了以后,更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我们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错误总是特别敏感。比如孩子考了两个100分、一个80分回家,家长首先看到的大多是那个80分,即便是全靠100,也还要再追问一句:‘你们班上有几个100分的?’其实我们应该多发掘孩子的长处,哪怕孩子从一开始眼睛不眨地撒谎,到撒谎的那一刹那有些许的忧郁,也应该去夸奖他,不能只爱孩子可爱的时候,更要爱孩子不可爱的时候,对孩子有爱心,更有耐性,这才是真正的爱。同时要先注意先给自己上规矩,家庭成员内、教育者之间且都能做到高度统一爱和规矩的原则,有了这样的爱和规矩,相信将为孩子带来幸福。

家庭教育:给孩子“立规矩”的方法

很多人也提倡“不走寻常路”,觉得循规蹈矩的人简直蠢透了。 的确,“循规蹈矩”容易跟“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等现代社会不推崇的理念连在一起。但对年幼无知的孩子来说,守规矩≠循规蹈矩。 守规矩≠循规蹈矩 社会本身就是有秩序的,而孩子们还缺乏自制力,家长需要帮助他们明白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如何学会守规矩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当孩子年龄越大,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越强,也就越能够意识到规则给他带来的好处。他会发现,当他按照规则去游戏的时候,通常会获益更多,如果没有规则,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所以你会发现,四岁左右的孩子,特别在乎自己有没有赢,有没有得第一。 当然,这个守规矩的过程有些孩子需要的时间会长,有些孩子需要的时间会短——守规矩其实也跟孩子脾气秉性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脾气可大呢,你要跟他说点啥事,他根本不听。” 不愿意遵守规矩?那孩子脾气大,不愿意遵守规矩,可能说明了什么呢? 可能我们立的这个规则不合适;

就是我们在立规则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自主选择性; 就是立下的规则一旦被孩子打破,我们会觉得受不了——我都跟你说了,你为什么不听我的呢?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 我们可以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和孩子共同讨论和修正规则。很多时候,规则不是和孩子讨论一次就制定好了,而可能是一个充满反复和波折的过程。 不过,经历了波折之后建立起来的规则,往往会让孩子铭刻在心,孩子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成长。 6个方法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不要让你的规矩成为“黄灯”。交通信号灯上的黄灯亮了,意味着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所以给孩子立规矩,一定是要么是“红灯”要么是“绿灯”,可以就是可以,不行就是不行。告诉他们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做。 在游戏中践行 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规则的意义,知道不守规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懂得一个游戏如果没有规则作保证,就没办法顺利进行。这样,

给孩子立规矩的二十条规范标准

-------2012年4月4日 近年来,很多父母接触到“爱和自由”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施。有些父母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扰: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不“管”孩子?如果约束孩子,是不是意味着我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孩子受到约束后,哭闹得厉害,我是不是伤害他了? 的确,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自由,没有和父母以及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疆界,所以当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爱和自由的度应该怎样把握。 简而言之,爱和自由不意味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孩子的生活、听任孩子为所欲为。爱和自由不意味着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惯”出来的孩子散漫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真爱需要我们保护孩子,保护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孩子过上有规律、有规则的生活。 自由不是放纵,而是与责任相辅相成,有多大自由就要担负多大责任。大自然的安排是合理的,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他的“破坏力”成正比:孩子很小的时候,力量薄弱,不能对他的环境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恰是他到处爬到处摸的探索时期,我们在保护他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自由探索。孩子大一些,“破坏力”提高了,相应的规则也需要逐步引进,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儿童需要成年人树立规则,因为规则给儿童安全感。曾经有人做过以下两个测试,生动地说明儿童对规则的需求。 例子:5岁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妈妈在着急:“明明,快点,我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 明明好象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明明妈妈在叹气。 晚上,明明的妈妈生气地把明明的事告诉爸爸。爸爸更加生气对明明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 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需 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 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 明明妈妈只是告诉明明,“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她并没有传达出来。 第二,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明明妈妈告诉明明,“我要被开除了。”可是,事实是, 也许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如果这样,就等于说了谎。孩子更不把她的话当真。甚至,也许孩子还巴不得她呆在家里呢!我儿子小时候最盼的几乎就是我不上班,被开除在家带他。所以,明明的妈妈如果估计出一个合理 的时间,比如30分钟,让明明吃饭,吃不完,就不让吃。这可能比说“我被开除”要好。 第三,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四,自己能解决的事就别再告诉配偶。明明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明明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半人,应该能够自己解决。她把这件事告诉明明的爸爸,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会想,我妈妈也就这么回事,能把我怎么样?她什么

家长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家长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很多孩子在学校没有规矩,家长对此非常头疼。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规范孩子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削弱孩子的独立性,会让孩子产生负担。那么应该怎么理解对孩子的规范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没有框架的自由,孩子容易迷失,而且没有安全感。规矩的培养,也是心智成熟的过程。没有规矩和爱,孩子会失去感恩的能力,会对任何事情都失去敬畏,学不会谦卑和自信。所以孩子应该学会以现实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家长也需要用合适的方法给孩子立规矩。 对于如何规范孩子: 第一,父母对孩子的规范尽量一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很正常,但是父母在孩子执行规则面前要保持一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可以事后再做沟通。 第二,规矩应该是事先说定的。孩子经常通过家长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的反应来判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家长只是根据情况和心情来把握尺度,或者家长双方的意见不一致,就会使孩子产生混乱。如果这种混乱重复下去,孩子就会错过了熟悉规则的时期,进而养成一些不利于成长的坏习惯。 第三,对孩子的规范也要体现父母的爱。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不要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觉得父母不爱他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孩子爱抚,在他情绪不好或者哭闹反抗时,父母不要为了威严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第四,规范不能等同于专制。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逐渐给孩子立规矩,了解社会规则、道德原则、风俗习惯以及行为规范。适当的规矩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希望给孩子“相对的自由”,也就是说在行为上给予孩子“框架内的自由”。 第五,表率非常重要。规范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父母更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父母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孩子,自己却做了违背已经制定的规范的事情,这样在孩子面前就丧失了信誉度和权威感。家长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情绪好坏来对待孩子是否遵守规则。好的效果在于坚持,家长更不能在监督的过程中不坚持原则,使规范变了质,这样规范仅仅流于形式。

给青春期孩子立规矩

给青春期孩子立规矩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 峨眉五中燕韧 2014年6月底,峨眉山市教育局组织我们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远赴北师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内容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关于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课程,也有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课程,于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北大陈艳老师在“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之道”的课程中讲到“为青春期孩子立界限”(即立规矩)的问题。让我与青春期孩子的孩子相处有了更大的信心。对于这个问题,结合陈艳老师的讲解,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给青春期孩子立规矩的重要性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也要有班规,让青春期的孩子懂得遵守相应的规矩,成年后方能尊重国家法律。一个自小缺乏规矩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漠视法律,为所欲为。对青少年来说有两个地方很有必要立规矩——家庭和班集体里。 家庭里立规矩,即立家规。一说到家规,不要只想到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那些不人道的家法。现在讲家规,指在家庭里确立规矩,做任何事情要懂得规矩。常有家长反映说,孩子只听老师的话,回家一点都不听话。其实,是因为学校有校规,班级有班规,每个同学都要遵守,学生在学校养成守规矩的习惯,可在家里却没有明确的规矩要遵守。家长不断的给孩子提要求,随时在变,或者根本没有要求,孩子在家自然就为所欲为。很多名人家里都有一定的家规,比如奥巴马有两个女儿,他的夫人给孩子定了几条观念性很强的家规;美国托马斯.杰弗逊总统的家中也有日常生活十诫;香港富豪李嘉诚有六大家规,可见家规的重要性。 一个学校有校纪校规,班上也要有班规,班规可以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我们会发现,一个班规完善的班级,学生们都知

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教育心理学论文 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尤乐/文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这就是——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

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给孩子立规矩的规矩

跟几个朋友去餐厅吃饭,刚点完餐,一个朋友就说了一句:不好。 我问怎么了,朋友指了指旁边的餐桌。那一桌的人在聚餐,看得出来,他们可能快吃完了,正在喝着小酒闲聊。朋友忌惮的应该是那桌的三个孩子,看起来最大的不过6、7岁的样子,围着餐桌疯跑。 果然,那顿饭我们就在孩子的追逐打闹声中度过。期间有服务人员提醒过孩子的父母,建议孩子不要乱跑,以免在服务员上菜时烫伤孩子,孩子的父母也会叫孩子到身边,说上一句:“你们几个老实一会”。但显然,对孩子的震慑力远远不够。 后来那桌人终于埋单走人,我们才落得个清静。朋友说:看看现在的孩子,我小时候哪敢这样,长辈不坐下我都不敢坐,更何况这么大庭广众下吵吵闹闹,东奔西跑的呢。 另一个朋友马上接口道:你可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现在的孩子可不是都这样。我邻居家的孩子,规矩定的可严了。食不言寝不语是最基本的,写错个字父母也要把本子撕掉让孩子重写,小小的孩子脸上连个笑模样都看不见,倒是宁愿那孩子能疯玩一会。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其实,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要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趁着现在还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 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尊重;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 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民国年间,广东一位省长写过一本叫做《家庭教育》的书。书中写到“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 听起来很拗口,但理解起来却不难:“比如牧牛场,周围用铁栅栏起来,牛在栅里吃草喝水,东奔西跑,这叫做活泼,放牛的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栅外,就是放肆,不干涉就不能了。不准牛出栅,这就是规矩;如果在栅里,也不准它吃草喝水,也不准它东奔西跑,定要把动物里的牛,变成植物里的木头,如此就是呆板了。” 我们的孩子不是牛,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给孩子的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与懒惰,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与教养,那这种爱就是贻害无穷的。 相反,如果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让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和扼杀,

学会正确的给孩子立规矩

学会正确的给孩子立规矩 一招出天下太平 可能在快要吃晚饭之前,孩子偏偏要吃饼干,想着孩子一会因 为吃了零食而不吃饭的情景,妈妈拒绝了孩子的请求。接下来就是哭闹、纠缠不休,妈妈没了耐心,一气之下,以暴力结束了这场闹剧。 孩子哭哭泣泣地去饭桌那吃饭了,看似被立了规矩。但其实呢? 很多爸爸妈妈常常认为“给孩子立规矩,他又不听,有什么用,只有一招最灵验,那就是打!”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 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暗示 孩子一切问题都能够使用暴力来解决。还有一些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 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子弹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 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 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仅仅在吓唬他,次数多 了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比如孩子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妈妈 能够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一直到第二天早上 起来才能够吃东西。孩子可能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 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不一致导致混乱 孩子犯了错误后,爸爸妈妈也许会立场坚定地要给予处罚,但 是爷爷奶奶往往就会替孩子求情了,甚至会用自己的来压制爸爸妈妈。这种情况是最要不得的。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 态度都应一致,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 否则的话,孩子很快会找到家长之间的“空子”,会因为有老人的撑

腰,变得不明是非、不讲道理,难以教育,这种局面一旦形成想要扭 转就难了。 坏规则目的不明 我们给孩子立规矩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学会心 中有规矩,但是爸妈回想一下,自己的做法对吗?给孩子立的规矩对吗? 比如说这个规矩其实无关紧要,但是在爸妈看来是很重要的, 于是就用自己的意愿去强加给孩子,这样到最后只会让孩子迷茫,到 底这种规矩是该立还是不该立?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之间为了所谓的“面子”常常给孩子树立一 些自相矛盾的规矩。最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的就是两家孩子在一起玩, 抢玩具。小孩往往觉的很困惑,为什么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了要去抢回来,大人却不让“让别人玩一会儿嘛,不要那么小气”等到自己去抢 别人的玩具时,大人又说“不许抢”,反正怎么做都不对。碰到这种 情况该怎么办?的就是尽量把他们分开,如果他们不能轮流玩,都要 同时抢同一个玩具的时候,就把那个玩具收起来,干脆谁也别玩了。 做过头过犹不及 给孩子树立规矩时,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不要 太严苛。小孩子的理解水平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水平也不强,树 立十分复杂、艰难、严格的规矩,不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 糊涂。不要制定太严格的规矩或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 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 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如果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能够宽松一些,不能过度苛求完美。爸妈想想我们自己还不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经常“违规”吗?有时,也能够在孩子的要求下,偶尔放宽一下“政策”,比如中午看

给孩子立规矩

6岁前,不给孩子立下这6个规矩就晚了 名校家长 2015-10-07 08:49:23 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幼升小阅读(4291) 评论(1) 无规矩不成方圆,6岁前的小孩子正处于各项意识发展期,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还是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那么,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立下什么规矩呢?立下规矩之后又应该怎样对孩子实施呢?下面和小辣一起来看看6岁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规矩一: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孩子有怎样的行为才算粗野、粗俗呢? 比如乐乐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不给,他就开始打小朋友,还说道:“你要是不给我,我就让我哥哥把你变成残疾!”……乐乐这样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为。 这一类的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乐乐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比如妈妈可以问:“乐乐现在知道错了,那么以后要玩小朋友的玩具,应该怎么做呢?”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候也要适当地给他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已经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规矩二: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6岁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想乐乐一样,总是说:“妈妈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妈妈牵着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乐乐就会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还记建立自我意识,可以拿着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诉他:“这一件是你的,这一件是爸爸的,这个是妈妈的。”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刻意地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让他独立地进行判断,并给他立下规矩。

如何帮助孩子立规矩

父母该如何帮孩子立规矩? 家长来信: 我的儿子是爷爷奶奶的命根子,属多代单传的男丁。刚生下来时,他由4个保姆轮流照顾着,六年来,他一直都在绝对溺爱和宠护中长大。他出门从不走路,凡事都要照顾,眼看快到上小学的年龄,却毫无规矩和能力可言。 每天面对这个孩子,身为母亲,我非常着急,却不知从哪里下手。请问: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状况?您愿意帮助我吗? 专家: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说:“爱不只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与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而合理,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判断以及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然而,这些年您们给予孩子的爱,是一种近似于病态的爱。我之所以这样说,其根据来源于您信中所反映的各种现象,比如:孩子有脚不肯走路,有手不愿干活,没有照顾自己的本领,无法离开家长和家庭的庇护。这不能说这不是一种爱的失败和爱的悲哀! 您的家人高度重视这个男孩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这个孩子是您家多代单传男丁,他很宝贵。但我要提醒您别忘了一个事实,即:只要他走出您的家门,这个宝贝就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所有的特殊照顾都不存在,一切事情都必须靠他亲力亲为。如果按照您现在的抚养方式继续下去,我可以很诚实地告诉您,这个孩子将成为一个缺乏基本素质,基本品德,基本规矩的低能儿。

建议这位家长朋友: 1、必须彻底改变您家全体成年人的育子观念和爱孩子的方法。因为你们是家庭的领导,你们是孩子一切毛病的制造者,如果你们不变,孩子的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 2、针对孩子的现状,全体家庭成员可以反躬自问一下,为什么爱了6年后的结果会如此不理想?这究竟是谁之错?谁之过?希望通过这种问责制,使你们清醒地认识到:娇惯溺爱,包办代替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不仅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摧残儿童的创造力,还束缚儿童的思想发育。 3、请勇敢地告诉孩子,是由于你们的教育方法不正确,才导致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毛病。在你们向孩子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请求原谅的同时,还要积极动员孩子赶快行动起来,和家长携手,制订出纠正不良习惯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4、请你们尽快统一爱孩子、教育孩子、管理孩子的标准和尺度,请用残酷的现实,让每个家庭成员真正明白:爱,是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首要任务的。孩子是独立的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家里,不可能永远依靠父母。一个不懂规矩,没有能力的孩子,是无法走出家门,无法适应社会,无法生存下去的。 《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 然而,现在有许多家长一味强调孩子的自由发展,对他们的各种物质要求,言听计从,出手大方,但却相当忽视规则意识的培养。这些家长的行动,导致孩子错误的以为,家庭、学校、社会、父母、外人统统都是没有区别的。 这样一个从小不受约束,没有规矩的孩子,在人群中更容易受到挫折,比如:他可能在幼儿园因抢玩具受到同伴攻击;在小学因上课讲话屡受批评;在工作中因无视制度而受到处罚……而这些,往往不是因为他不了解规则或故意违反规则,而是由于他没有规则意识造成的。 因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仅仅是一条经济定理、社会规范,更是一个人生的铁律。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没有规矩、没有制度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个人如果没了规矩,就有可能游走在危险的边缘。 综上所述,我认为,规矩就是规则。规则对人类而言,既是行为的准则,也是保护自己的准绳。

给孩子立规矩课件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

【家教】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这就是这几次家长会交流的一个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

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 题 当今社会,无一孩子不是家里的宝贝,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父母也总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对于孩子的要求大多数家长也是无条件去满足。 很多家长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让孩子开心无忧的生活,舍不得孩子哭一声,舍不得孩子受一点苦,所以,大多会一味地纵容,觉得“只要孩子喜欢就好,只要孩子开心就好”。而缺乏对孩子规则的建立和规矩的培养。 但俗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从小不为孩子制定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一味的放纵孩子,让孩子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长大后孩子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样无规矩的行为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平时所说的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由发展,尊重

孩子的发展规律,绝对不是不管孩子,任由孩子随意发展,其实所谓的自由就是让孩子在有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自由的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比较极端的家长莫过于不管孩子和管得太严,一般比较溺爱孩子的家长会觉得在孩子的童年希望孩子可以快快乐乐的,孩子还小,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孩子懂规矩就要从小做起,所以给孩子制定了很严格很多的规矩,所以孩子往往会觉得因压力而失去快乐的童年。 这两种家长听起来好像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快乐或者希望孩子变得更懂规矩,更优秀,但是他们的这两种做法都是比较极端的,没有进行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孩子不听你的制定的规矩,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来要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学习家庭教育以来,感觉到在生活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宽严有度,宽就是爱,严就是规矩。真正做到宽严有度就是儒家讲的“中庸”,孔老夫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中庸已经是 最高的智慧了,人民很少有能做到中庸的人。所以这对我们来说绝 对是最重要的课程,如何做到宽严有度,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看到了一个蒙迪驯马的故事,深受启发,看来我们人类真的需 要向动物学习了。 蒙迪出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牛仔家庭,他的父亲是 当地非常有名气的驯马师,并且办了一所培训学校,专门培训牛仔 如何驯马。我们想像驯马很容易,其实每一匹马都要接受很长的训 练才能让马鞍放在马背上。那时的驯马方式都是经过祖祖辈辈传下来,它不叫驯马,而叫碎马。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过程充满着 残忍和暴力的气息,就是击碎马本能的意志,让马驯服。在实际过 程中,牛仔们先把马拴在一根柱子上,然后把马的一条后腿用绳子 吊离地面,这样马很容易失去平衡。每当马出现反抗行为时,马就 会重重的摔在地面上。这样残酷的训练一般要持续两到三周,马才 会被驯服。蒙迪从小对马特别有感情,看到父辈们驯马的过程很内

疚也很难受,他总是默默的对这些马说:“我知道这对你是不公平的,我实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们无法交流。但是我一定要找 到一个人道的驯马方法让你明白我的意思,让你自己愿意来接纳和 顺服这一切。” 小小的蒙迪因为这样一份深深地同情和爱,开始认真观察野马,看马与马之间如何交流。他惊奇的发现,在野马群中,领头的竟然 是一匹母马。最让蒙迪感到惊讶的是,母马如何教育小马的过程。 小马有不好的行为时,母马就会把小马赶出马群,让它单独在离马 群四五十米的地方待上一个小时。然后母马会走到小马身边用各种 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此时小马就开始绝对的服从。蒙迪感觉不可思议,为什么母马用这种方式惩罚小马呢?他翻阅了很多资料后才发现,原来远离马群是一种极其严厉的惩罚。因为在自然界中,马和 其它合群动物一样,只有群居生活,它才会有安全感。一旦离群就 很容易成为猛兽的捕猎对象。所以当小马被赶出马群后,它本能中 的恐惧就会笼罩全省。一旦看到母马接近自己,就会非常驯服。明 白这个道理后,蒙迪就幻想自己能用马的肢体语言和野马进行交流。一年后,他进入野马群,先分离一只野马,随后在旷野中追逐了将 近24个小时,野马开始停下来。蒙迪就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它进行

爱孩子的10种方法

爱孩子的10种方法(第一篇) 如果问为人父母者:你爱你的孩子吗?父母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可是,曾经有个女孩写过一篇文章,她取的题目叫:妈妈,请爱我少一点!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正如“知心姐姐”所说,围绕“爱”的主题,成年人世界和未成年人世界发生了“五大冲突”。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知心姐姐”告诉你—— 文·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知心姐姐”卢勤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在当今的家庭中,围绕“爱”的主题,成年人世界和未成年人世界发生了“五大冲突”,出现了“五过”,带来了“五无”。 一是父母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望; 二是父母过多的干涉,带来的是孩子的无奈; 三是父母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 四是父母过分的关心,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 五是父母过多的指责,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措。 正是扭曲了的爱,生产出了“五无”产品。孩子在痛苦,大人在焦虑,社会在反思。 在2002年8月19日召开的海峡两岸“21世纪青少年教育”座谈会上,北京幸福泉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淮博士讲了一句很精彩很深刻的话:“我们将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 面临今天“子孙”身上出现“五无”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反思我们自己,因为有什么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呢? 接下来我将与大家分享10种“爱的方法”。 一、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 二、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三、用爱的心情倾听孩子。 四、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 五、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 六、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七、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 八、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

孩子必须从小养成的四条规矩

孩子必须从小养成的四条规矩 规矩一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有一类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家长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规矩二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便拿 有的孩子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规矩三 不可以随意打扰别人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讲话,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如果发现孩子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