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地球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对于地球仪,传统教材在处理上偏难,本条“标准”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一切都是借助于地球仪来进行的,不要盲目加深内容。至于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可顺带完成。

(5)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前一条“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这一目的。本条“标准”明确要求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这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需要反复训练。训练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点的经纬度;其二是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的地名。在训练过程中,可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把经纬度写明确(东西经、南北纬、度数)的重要性。

地图

一、标准要求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和估算高度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技能。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标志的地图;其二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互方位。在本节知识中,无须教给学生极地图上方向的判别,内容可放在后面的分区地理中学习。量算距离只需要把握在平面图上进行即可,不要扩展到各类地图上量算。

估算高度只能在地形图上进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则要看明白高度表。

在上述三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会理解图例和注记的重要性。

本条“标准”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与课堂和教材,建议教学时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实践活动,效果更佳。(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为使学生完整的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名称,建议在教学时,除掌握“标准”中列出的三个地形名称之外,补充掌握山脊、山谷的识别,并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归纳出山脊、山谷的等高线特点。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对于五种地形,学生或多或少已经了解一些。本条“标准”学习的目的,应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会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教学时,没有必要介绍它们的概念,而它们的特点、分布等内容更不必要去讲述。

“标准”只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当然要使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的表现。一般而言,可以让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本条“标准”包含的信息较多,可以做以下理解:第一,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信息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根据所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地性质,选取适当比例尺的地图,并学会在图上查找地理信息。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几种图是人们经常要用到的,如平面图、导游图、交通线路图等。因此,也需要学生熟悉这几种图的内容特点和阅读方法,以便于顺利地从这些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第三,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它们在遇到有关地理问题时,主动地在地图上查找,并逐渐地养成用图的习惯。

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做经常的用图、读图训练。例如,去公园游玩,怎样根据导游图寻找景点;在城市里游玩,怎样根据交通线路图设计最佳游览路线等。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对于本条“标准”,只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海洋与陆地

一、“标准”要求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本条“标准”只要求学生能运用以上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而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海陆所站比例;第二,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陆地;第三,陆地无论在东西南北哪个半球都是海洋大大于陆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上分布特点。为加强学生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可通过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的训练办法,让学生掌握。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运用地图说出和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和名称、大小次序(面积数据不要求记住)、分布特点、界线等。对于大陆、岛屿、半岛等名称,学生只需要运用地图能区分开即可,不需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概念。

应引导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加深学生对各大洲、大洋轮廓的印象,便于今后的地理学习。(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本条“标准”重点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受知识量的限制,学生很难举出能说明海陆变迁的例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提供更多的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的实例应包括陆变海和海变陆两个方面。

从培养观念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轮廓仍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如珠穆朗玛峰还在升高,大西洋和红海还在扩大等。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我们感觉不出来,但地球在一直的运动和变化。(4)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本条“标准”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对“标准”可做以下理解:第一,安排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目的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第二,作为探索,重在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而且从培养科学兴趣的角度看,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而提出大陆漂移的故事是比较好的教学内容。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安排应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第四,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板块交界地带)。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建议按照以下要点和步骤把握教学:

讨论大地是运动变化的还是稳定不变的展示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可拼合性,提出它们原来是否在同一块大陆的问题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提出大陆漂移说展示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设疑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划分,板块交界处地壳特点展示证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的证据——高大的山系以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气候

一、标准要求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温与降水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使用这两个术语。

把握的重点在于:能够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理解什么是“天气”和“气候”,而在于要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时,分别关注哪些要素以及两者的主要区别。

本部分的主题是“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因此,天气的学习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了解不同的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由于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间可能有所改变,因此,学习时应注意当时的天气预报节目。

对“标准”的更深一步理解是,当学生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后,会对电视台天气预报产生较强的兴趣。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大气环境问题很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下,本条“标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因此,选择的大气环境环境问题只是用做实例,以说明人类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

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可作为达到本条“标准”要求的一条途径。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意识,理解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实现途径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基本上有三条,即: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大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是高温地区;两极地区为低温地区。

为达到此条标准要求,课堂上需要补充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等温线图等。

为便于学生后面知识的学习,在此最好能说明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

(5)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本条“标准”的把握可参照前一条“标准”的要求操作。

(6)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和绘制气候直方统计图,即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之后的地理学习中要经常运用到。课程标准将本条技能做了明确要求,正符合“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本条“标准”可细化为三条,即能阅读和处理气温、降水资料;阅读气候直方统计图;绘制气候直方统计图。

绘制气候直方统计图时,可以先学习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然后再学习气候直方统计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学习也可以采取先阅读后绘制两个步骤进行。绘制时主要步骤如下:

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①绘制坐标轴,把它平分为12段,逐段标上月份。

②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

③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出一条曲线。

④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气温曲线图。

实际绘图时,不一定事先将绘制的办法详细介绍给学生,可在学生绘图遇到困难是给予指导和帮助。(7)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对于本条“标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第一,对气候类型的分类不必太细,可作适当概括和综合,只要能反映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可。第二,对于气候类型名称中涉及的概念,如季风、海洋性、大陆性等,不必做解释。第三,对于每种气候,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起分布地区即可,不必讲述其特征、分布地区及景观特点等。

这是一部分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结合上条“标准”要求,可安排学生读某种气候

气候直方统计图,让学生从读图中归纳出气候类型的特征。所以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气候直方统计图归纳气候特征的能力。

注意,由于本部分知识学习时,学生尚未学习分区地理,因此在描述气候分布区域时,不要出现东南亚、南亚、西欧等分区词语,而应该用热带、温带、寒带地区和大陆东岸、西岸、内部等。

(8)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中的“分析”,不必从成因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例如,影响热带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使得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存在降水差异,山上和山下存在气温差异。

(9)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引起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所举实例应主义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生活方面,气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学生不易理解,而对穿衣、住房的影响接受容易;生产方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较为适合的例子。

气候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候的异常变化所带来的灾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涉及一些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问题,以加强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认识。

居民

一、标准要求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2.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着眼的区域范围是全世界,至于各大洲或地区的情况,可等到后面世界分区地理中学习。

第二,会通过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要求学生会阅读和分析世界人口统计数据或世界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柱状图等。数据分析时,可突出世界人口达到10亿整数倍的年份,或以某一基数为准突出世界人口每翻一番的年份。

第三,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因此,学生要会通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统计资料,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

第四,要对学生进行绘制简单的人口统计图(曲线土、柱状图、折线图等)能力的培养。

第五,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能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可简单地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尤其是自然原因)。

第六,学生应会通过人口面积和人口计算一地的人口密度。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本条“标准”中的人口问题侧重于人口过多过快所带来的问题,但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也可适当的介绍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的影响,“标准”要求“举例说明”。所举实例,最好具体。例如,可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下降、人口对环境压力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可从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不同的,因此也可适当的介绍不同的国家为解决人口问题而制定的相应政策。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三大人种指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是指肤色、头发形状和颜色、眼睛、面部特征体毛等方面。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应通过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获得。对于黑种人在非洲之外的分布,可结合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的罪恶行径。

通过世界人种的学习,学生应能形成各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观念,反对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

(4)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的语言有约几千种。“标准”选择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6种语言,不仅因为它们是联合国常用的语言,而且它们的使用范围广、使用人数多。各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通过阅读世界语言分布图获得。

本条“标准”要求了解三大宗教的名称,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可通过一些典型的宗教建筑景观图片,让学生对宗教文化有直观的认知。

通过三大宗教地区分布的学习,并结合一些国家的实例,学生不仅要认识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的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而且要认识到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上也存在着差异。人们自由的信仰宗教,每个人都应理解并且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6)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大类型。在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第二,只要求描述景观的差别,不要扩大到其它的方面。景观是在照片上看到的,并且比较宏观。

(7)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盆地或谷地。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地区、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从后果上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有着相同的特点。其三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的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成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呈条带状。其四,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的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学生系统的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应能针对具体的聚落(提供的图片或说明材料)实例,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举聚落应能体现上述几个方面,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

(8)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设计在聚落的主题之下,因此可将教学内容缩小到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举例也应中外兼顾。我国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有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西递和宏村村落等。其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等。通过本条“标准”的学习,学生应能将视野扩大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地区发展差异

一、标准要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国际合作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用数据比较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作总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者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和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二是将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的国家作个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类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为引起学生的兴趣,用实例来比较时,可举生活中的例子,如居住水平、收入、消费水平、教育状况等。

注意: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成果。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在某些领域,甚至还超过了发达国家。

(2)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有多种标准,因此教学时应介绍公认的发达国家,但又不能绝对化。

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突出“北”,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突出“南”。以使学生能了解新闻媒体中经常提到的“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

(3)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本条“标准”倾向与从学生容易理解的经济领域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从我国的现实来看,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企业面向世界市场以及世界同行业的竞争,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资金、人才。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生产活动的国际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4)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在国际合作中,国际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是世界上重大的国际组织,我国是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的许多领域都与联合国的下属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在联合国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让学生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等重要的国际组织。

认识区域

一、标准要求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的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各的方面的概况。

?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说明:

?本单元通过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实际教学时,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时,所选择的“洲—地区—国家”的组合,其内容必须涵盖所列各项“标准”;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

?安排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不规定必学区域,是本课程标准的总原则,但所学的“地区”中,有一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这是因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它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中国地理

疆域与人口

一、标准要求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频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得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本条“标准”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四方面来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二是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三是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通过与其它国家进行对比。例如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大国的比较,可凸显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通过与蒙古、日本等国家比较,可凸显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至于为什么显出优越性,还需要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来说明。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频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我国的领土面积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的数据。从增强国土意识的角度看,在记住我国领土面积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我国的海洋国土。我国还有12海里范围的领海,并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接近于领土面积的1/3。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陆上有15个邻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虽然不要求一一记住,但学生应能在地图上指出来。学习的方法是在地图上,按照一定的方位,逐个指出。

通过我国辽阔的陆上国土和海洋国土、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可以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本条“标准”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名称的内容,然而,本条“标准”要求记住的具体名称约100个。这么多的地名,需要在中国地理学习过程中,逐个掌握,而不要强求学生一下子记住。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还需要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以便在实际生活和与人交往中能正确使用。(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得人口国策。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实际教学中,应使用我国最新统计的人口总数。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期应放在1949年以后。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后,很容易认识到我国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为加深学生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巨大压力,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本条“标准”要求的概况是指人口分布的大势,即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可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自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来,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可让学生调动思维,尝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大势的形成原因,不必追求思考的结果。(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前两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助文字说明,例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的民族构成。

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标准要求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得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本条“标准”与以往教材的不同在于删繁就简,不再要求学生集中地记忆大量的地名,而是将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的读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一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限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条“标准”的设计思路与上条标准是一致的,具体要求上有两点不同要求。其一是“运用资料”,它的要求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统计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其二是对于气候的主要特征,还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可抓住两条。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包括自北向南寒温带至热带;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气候。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图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分别结合上述气候特征学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我国的主要河流,可分别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其二是长江、黄河的概况,包括源流情况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长江的水能、航运和洪水,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

(4)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本条“标准”的要求不是背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而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自然资源一般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型。各种类型不需要展开讲述,但可把她们作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根据课程标准对自然资源的总体设计和“说明”,结合自然资源的概述,应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

(5)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得主要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等。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可突出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问题。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这两个特点,可通过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比较说明。耕地的利用保护问题,可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理解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需要用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数据、地图、统计图等,以及一些事例,“标准”把这些都归为资料。

(6)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条“标准”要求与上条标准要求设计思路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更突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时间分布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这一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国土整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总体上说,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并且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在各类资源中,水资源是学生每天生活都要经常用到的资源,因此,由学生从生活中调查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制订节水计划,是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并规范自己行为的一个可行途径。

(7)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继续,以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采取的措施。其中,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布,修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相对每一方面,我国都有很多的大型工程值得举例说明,其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作重点案例。

经济与文化

一、标准要求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明因地适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明因地适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由此可归纳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并可以简单分析差异产生的自然原因。用以说明的“资料”包括地图和文字材料等。“标准”没有进一步要求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但是可以将这样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作为说明农业分布的资料。“联系实际”可以联系当地的实际,也可以联系一些地区的实际,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的对比,说明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加强实际材料说明的力度,所举实例可抓住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的不同情况加以比较。例如,从地形角度可分别说明陡坡地、缓坡地、平原、低凹地、水域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热量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每一温度带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干湿度的角度,可分别什么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可关注两点。第一,我国工业哪儿多(东南沿海、长江沿岸等地区多),哪儿少(广大的西部地区少)。第二,我国已经形成的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地区)。具体的工业部门的地区分布,以及重要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等,不要求学生掌握。

高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应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也不必全面阐述,而应从小处着眼,如对地区经济振兴的作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等。

(3)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可介绍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可不介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主要可通过运时、运量、运价比较,学习时宜结合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各种运输方式特点的认识,又可以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大致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可描述为东部地区稠密,西部地区稀少。根据我国地域广大的特点,交通运输网络应以铁路网络为主,而铁路网也以铁路干线为主。学习重点在“网络”,不必让学生记住具体的“线”的名称。随着我国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运输在我国客货运输中的比例稳步提高,而且,公路运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因此,可适当介绍公路运输,特别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本条“标准”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地域文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多个方面,“标准”选择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是因为它们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的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或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实际教学中,不必全面、系统介绍,可通过举例说明。例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等民居,学生都能较容易的理解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地方文化特色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全国主要旅游区都力求体现出当地文化的特色,以吸引旅游者。这类例子很多,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海南岛的黎族风情等都为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即使在少数民族不集中分布的地区,也会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例如,四川把传统的变脸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南京为促进旅游开发传统的庙会和小吃等。

由此,学生的学习应能联系当地实际,思考当地哪些具有特色的传统可以开发成旅游项目,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地理差异

一、标准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1月0℃等温线、800≥10℃积温4500——淮河一线。此线成为我国东部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区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河流冬季封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南,河流冬季不封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等值线大致经过秦岭毫米等降水量线和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也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地区差异。教学时除从以上几方面了解该线的地理意义之外,还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此线南北人们的生活习惯的不同,例如,此线以北,居民喜食面食,此线以南,居民爱吃米饭。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单元是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而划分的,因此,具体的界线,“标准”未作明确决定,可根据便于学习的需要而划分。例如,南方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界限,可根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也可国家地形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划分,如果考虑到行政区的完整性,还可根据省级行政区划分。尽管具体的界限可能有多种取法,但宏观上四大地理单元的特征和地理差异是明显的。“标准”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是因为如果不明确范围,则无法比较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单元得到自然地理差异,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比较。

四大地理单元中的任何一个,包括的范围都很大,其内部的自然地理差异也很大,这是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掌握的。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对上一条“标准”的进一步要求。中国的地理差异不仅表现在自然环境上,还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在学习时,不要从方方面面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而应以自然环境差异为基础,说明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更易于学生学习。这也是单列此条“标准”的原因所在。

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以农业最为典型,此外对交通、聚落的影响也很明显,而对工业、矿业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了。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还表现在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如南方的赛龙舟和北方的跑旱船。对于艺术方面的影响,如民歌、舞蹈、戏曲等,则不宜涉及。

对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应注意“影响”而不能绝对化。学习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反过来想,即一定地区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是该地区人们因地制宜、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果。

认识区域

一、标准要求

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环境与发展

?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利用资料说出时代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这个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说明:

?本单元通过从全国范围内选学部分不同尺度的区域,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本单元至少学习5个区域,具体区域的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本单元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的区域地理实际出发,不求面面俱到。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标准”中若干条内容,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所选择其余的组合,其内容必须涵盖所列各项“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即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也要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发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乡土地理

一、标准要求

?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

?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

?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

?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

?举例介绍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说明:

?“乡土”范围是指县一级行政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

?乡土地理的学习,要求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地球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与教法探讨】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与教法 探讨】 湘版新编初中地理教材给人以清新朗目之感,它在内容编排、形式结构等方面都与以往所使用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侧重探讨根据该教材的特点,采用相适应的教法,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从整体编排来看,湘版地理教材按“先总后分”的原则编写,即“世界一大洲一地区一国家”。初一上册安排的是关于全球的知识: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初一下册则是分区地理: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进国家。初二中国地理的编写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初二上册学习的内容有: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及中国的区域差异;下册内容的第一章为中国的主要产业,以后的各章则主要是分省地理,教材把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按沿海(第二章沿海万里行)、沿边(第三章陆疆万里行)、沿江(第四章黄河万里行和第五章长江万里行)的位置特点分别加以介绍,区别于以前的教材按东北、西南、华南、西北等方位编写的方法,这也是湘版地理教材的一大特点。 从结构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采用大字正文和辅助文字混排的形式,重点突出,版式新颖。大字正文一般叙述地理事实,讲解地理概念,解释地理成因,说明地理规律。辅助文字主要包括富有特色的两个栏目:“活动”栏目侧重安排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地理问题,密

切配合课文的重点、要点以及关键内容,以加深理解,启迪思维,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良好习惯;“阅读”栏目侧重选编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阅读材料,与课文所讲内容密切配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而且在每一章的前面,都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该段文字不但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还起到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从形式上看,湘版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生动形象。在课本的封面、封底、以及课文里面,增加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在课文之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地图、速描图、示意图、模型图、统计图、漫画图以及卫星图片等。这些图像与课文紧密配合,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补文、以图代文,形象直观地反映和说明地理问题,把繁、难和语言不便表达的地理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不仅改变了地理教材的面貌,也增强了地理教材的吸引力,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从内容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选材典型,知识量适当,不求全不求深,表述生动活泼;围绕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些主题,选材上注重体现人地关系,地理知识的时代性、实用性、教育性以及科学性;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删减了难教难学的有关内容;注意减轻学生负担,删减单纯记忆性知识,如国家减少为七个有代表性的、区域特征典型的国家来讲授,这七个国家,既包括了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课文表述不但简洁、明了、准确,而且主要还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读图思考、启发设问、引用实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两课时,所用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四部分内容。共计五章,16节: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从本章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及中国地里的基础之一。 在前面各章了解自然地理,人文状况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2个教学班,每班接近70人。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加到7各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不好。所以,初一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方法;认识地球的面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网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力培养,世界气候。 应对策略: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 材。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四、帮困扶优措施

初中地理教材湘教版与人教版比较

初中地理教材湘教版与人教版比较“一本好书就相当于一位名师,一套好教材就相当于茫茫大海上的一座航标,受惠者众,它给人的益处是无穷的。”十余年来,通过义务教育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理念变革,同时也受困于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以及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存在的许多不妥之处。下面就湘教版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优劣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湘教版的优点与不足 一、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二、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 1.新教材重新调整了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和结构 新教材改变了过去几十年一贯都是以初一《中国地理》、初二《世界地理》的呆板滞后的教材体系结构。新教材改为初一在学习了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之后,先学世界地理,初二再学中国地理及乡土地理。这种安排,体现了地理学由整体到局部,由部门到区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认识、又便于知识前后联系和应用。 新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加强了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世界区域地理更加突出重点和特点,减少了层次。以《南亚》一节为例,以归纳共同性,突出南亚区域地理特征,并侧重讲述地形、气候,从而认识南亚的农业、宗教与社会,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分析自然地理与人文

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在国家地理方面,新教材选择了东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在内容上比旧教材具有份量适当,头绪简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等优点。《日本》体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紧密结合的精神,在自然地理内容上也作了较大改变,突出了重点。有助于学生结合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理解日本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工业分布(布局)。 2.课文中的小标题紧扣教材,醒目突出 新教材课文中的小标题设计能紧扣教材,醒目突出,既抓住了重点,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重视,内容体系突出了人地关系,加强反映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时代感。以《澳大利亚》一节为例,该节小标题可连结成:拥有一个大陆——低平的地形——古老的动物——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这些简短的小标题既高度概括了澳大利亚国家地理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又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人地关系。 3.图象丰富多彩,更贴近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 新教材大量增加了图表、景观图等,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每幅图都能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对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识图技能和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地图表现力强,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清晰易读,既可巩固正文地理知识,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信息面,适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 教材对图象也进行了创新,每幅图的信息主体明确,使图象表达的内容重点更加突出,便于学生掌握。 4.练习编写有新意,富有启发性 新教材注意地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地理基本训练。在增加图幅的同时,还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练习的题型多种多样,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合,图文并茂,目的性明确。 新教材中设“阅读”、“活动”两个小栏目,以丰富学习内容和启发学生思考,促进讲练结合。练习内容有一定弹性,具有可选择性特点,减少了记忆量,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活动”中的“读图”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概念。思考题题目设计富有思考性、趣味性,答案也具有辩证性。目的是促使学生课堂消化所学的内容,同时寓思考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特点。 三、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 虽然此教材有不少创新,但是问题和缺陷也很多,主要体现在: 1、相关材料更新速度慢,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特别是人口数据、国家人均GDP收入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 版)教材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长沙雨花外国语初级中学尹延荷 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根据近些年来中考改革,地理为开卷考试形式,就更加重视对地理知识的综合与运用方面,更加重视学习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对地理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教学建议: 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应以从如何处理地理信息入手,来获得地理知识,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地理有关数据绘制曲线图。(人口增长图、各种数据的比较以及经济生产的增长等等。) 2.根据阅读材料获得地理知识。(对阅读材料的整理,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3.根据图例说出某种地理事物的分析,并归纳出其分布的规律。 4.利于图表回答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各章节的教学建议如下: (一) 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上)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上)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课本1—6页) 1.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文献是《易经·系辞》。 2.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地理学》专著的作者是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 3.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4.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气候炎热、风沙多。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课本7—14页) 1.在地图的家族中分为两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图家族的新成员是电子地图。 2.地图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地图上的方向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北、西北、 东南、西南共八个方向。 4.地图上的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指南针定向;北极星定向;太阳定向;太阳和手表定向。 6.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①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现有1:1000和1:20000两个比例尺,较大比例尺是1:1000,较小比例尺是1:20000。 ②所画地图范围越大(如中国地图),内容就越简略,选用比例尺越小,

③所画地图范围越小(如北京地图),内容就越详细,选用比例尺越大。 ④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注意:比例尺的大小比较要将比例尺化成统一表示形式再比较。另注意单位换算, 1km=100000cm。 7.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说明地理事物的名称和数字。 8. 识记课本P10的图例表。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本16—27页) 1.①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葡萄牙(国)的麦哲伦;他的船队环球 航行成功,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②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③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经线与纬线 ①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赤道也叫0°纬线。 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3.经度与纬度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附图版)

班次______ 姓名_______ 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课本P2) 1、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亚洲、欧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②纬度位置:亚洲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北温带。 欧洲大部分在北温带,没有热带。 ③海陆位置:亚洲北临北冰洋,南面濒临印度洋,东面濒临太平洋,西连欧洲,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连,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2、地形特点: 亚洲欧洲平均海拔高度:亚洲是除南极洲外海拔最高的洲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 地形地势分布: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分布在 中部,平原分布在四周。南北高,中间低;山地分布在南北两侧,平原分布在中部 3、气候特点: 4、河 流特征: 5、 人 特征: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有6个在亚洲;欧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人口密度大。 6、亚洲之最: 湄公河——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第二节非洲(课本P13) 7、国家:目前,非洲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大洲; 8、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穿过南北,赤道穿过中部,大部分在热带。 ②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临地中海; ③相对位置: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 9、非洲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 地形:①高原为主的地形,被称为“高原大陆”;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气候:①气候普遍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②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区面积世界最大; ③气候类型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热带草原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 河流:①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 ②刚果河——主要流经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区,水量居世界第二;水力资源丰富 资源: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亚洲欧洲 ①气候复杂多样(地跨寒、温、热三带,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其他气候类型都有) ②大陆性特征显著; ③季风气候典型。①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 ②海洋性特征显著;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世界上分布最广、最典型。 亚洲欧洲 ①大河众多; ②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 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③内流区面积广大;(亚洲中部的锡尔河和 阿姆河注入咸海,是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 河。) ①欧洲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原因: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地势低平) ②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原因:欧洲轮廓破碎,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③河流的航运价值高; (其中多瑙河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6月11号 周三—————————————————————————————————————————————————————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重难点细目表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重难点细目表 2013年1月章节重难点 第一章认 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 理位置及特点。 2.亚洲和欧洲的主要河流。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第二节非洲 (一)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 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 地形区 3、了解非洲丰富的资源。 (二)教学难点 1、利用非洲气候图分析非洲气候对 称分布的特点。 第三节美洲 (一)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 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 其交通地位。 2、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 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 析,掌握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 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 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 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 路口”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和分布。 4、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 的分布 (二)教学难点: 第二节南亚 (一)教学重点: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及首都名称。 2.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 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 高原、河流。 (二)教学难点: 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 响。 第三节西亚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 的重要性。 2、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 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3、了解西亚的宗教特色。 教学难点: 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 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第四节欧洲西部 教学重点: 1、熟悉本区旅游资源及分布。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地球 一、标准要求 1. 地球得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就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描述地球得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得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得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得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得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就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得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就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得重点就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得就是“使学生受到有关得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瞧,它有两个要求,一就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得认识过程,二就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就是球体得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描述地球得大小。 地球得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得大小。知识要求就是次要得,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就是主要得。 从“标准”得表达瞧,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得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得数字,只就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得形状与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得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得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得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就是地球得自转与公转得周期、方向等被瞧作就是学生已有得知识;二就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得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就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就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就是一条)说明地球得自转与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就是一种)就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得,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得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得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得自转,用四季更替与不同纬度地区热量得差异来说明地球得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得划分。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 下册全册说课稿 八年级(下)目录: 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地区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三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 第二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五节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第二节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 第四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四大地理区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一、学教材 说教材我又把它分为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只对区域地理宏观进行介绍,其主要内容是在认识不同地理区域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为了更合理,更准确的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接下来,我们有必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必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位置、范围。 掌握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能力目标: 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学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养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全套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教案 第一章认识大州教案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时区 【学情分析】: 很多同学在上学中地理成绩不够好,对学习地理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不化解这种心理情绪,对以后的地理教学有阻碍作用。本期教材编写从简,从大洲、地区、国家三个方面介绍世界地理,不再注重系统的知识介绍,而是从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对一些常用知识和重要的地理科学方法的介绍和运用,重在对新课标教材的解读,增加了教学难度,也释放了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了解时区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时区换算。 【教学过程】: 【板书】:开学第一课 目标一: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方法:与学生课聊如:1)请几位学生叙述假期作了哪些有意义的事?(依据回答,做一些引导和肯定,如果有外出旅游的经历,可引导叙述有哪些人文风情,地理事物等) 2)介绍各班的成绩状况,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向周围的同学学

习。 3)谈论学习地理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些总结,板书如下)【板书】:一、地理学习方法 ①预习并认真听课 ②及时完成作业 ③增加知识,进行课外阅读 目标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趣味提问 如:1)小明接爸爸回家。(小明的爸爸在日本从大阪回北京,通知小明9点钟去机场迎接,8点30分时,小明正准备出门,却发现爸爸正站立在门口,小明觉得很奇怪,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2)NBA直播的时间差 NBA球赛一般在大城市的晚上开始,每次看到姚明上场的时候都是当地万家灯火的时候,可我们中国正好是上午时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3)妹妹比哥哥早一天过生日 有一对双胞胎兄妹,妹妹出生在5月4日,哥哥出生在5月5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通过这样的提问,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出“地方时”的概念) 目标三:了解地方时的概念方法:提问引导法 过程:1)阅读课本第三页的“阅读活动题” 2)提问:为什么会有地方时的产生?(人们习惯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作为一天中的12时,依据太阳高度确定各个时刻,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下册修订2012.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和下册) 修订说明 1.教材修订前后的内容和编排变化。 根据本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依据、基本原则和目标,结合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在大力强化教材原有特色、完善原有体系、优化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教材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过程性、实践性和可行性。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教材进行梳理、完善和优化提质。 (1)教材内容的增加。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以及实验区师生对教学内容增加的合理建议,增加了部分教材内容。例如, 在“学会看地图”中,增加了遥感图像、电子地图等正文内容(七上P11); 在“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的活动中,增加了武汉与杰克逊维尔气候的比较(七上P91); 在“大河众多的亚洲”中,将亚洲河流特征改为从水系特征方面进行描述,增加了阅读“流域和水系”(七下P9);等等。 (2)教材内容的精简。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精简的内容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以及实验区师生对教学内容精简的合理建议,精简了部分教材内容。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发展差异”一章中,对原来第二节“国际合作”作了较大的删减,删除了原来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 在“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中,对阅读“亚欧政治地图的变化”的内容作了精简,删除了阅读“亚欧的民族”(七下P11);等等。 (3)教材内容的更新。 我们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统计年鉴,对地理数据进行了全面更新,并将地理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材吸收进教材。 例如,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将阅读“智利大地震”替换为“东日本大地震”(七上P45)。 (4)教材内容的调整。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教材编写建议,以及实验区师生的合理建议,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例如,对七年级下册许多章节中过多的“目”标题进行了梳理和压缩,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 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先讲述静态的地球,再讲述动态的地球,增加了正文内容“地球的运动”,并将原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中的活动“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移到这里(七上P27);

初中地理教材目录表---湘教版

新课标湘教版地理教材目录新课标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第二节国际合作 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 附录英汉地理词汇 ----------------------------------------------- 新课标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第二节非洲 第三节美洲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 第二节南亚 第三节西亚 第四节欧洲西部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三章走进国家 第一节日本 第二节埃及 第三节俄罗斯 第四节法国 第五节美国 第六节巴西 第七节澳大利亚 附录英汉地理词汇 --------------------------------- 新课标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 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秦岭一淮河线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三节南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1《我们怎样学地理》教案 湘教版

《我们怎样学地理》教案(第1课时)课 题 学会使用地图,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开展地理考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2、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 学 重 点 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难点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习了第一节,我们知道了我们身边很多的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相信大家都会有所收获。 一、学会使用地图 教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你不难猜出谜底----地图!你用过地图吗?你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运用地图学习地理。

1.地图的概念 先展示一幅地图,请学生大致了解,通过提醒,旁敲侧击点出重要词语---平面图,某一区域,符号,文字。从而得出地图的概念,即: 用绘制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的相应位置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2.绘制平面草图 活动:首先参看教材P7图1-12.指出该图有立体感,不是平面图,然后请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学校的平面草图,选取其一作为点评,指出错误,并点出绘制平面草图的关键: <1>真实展现学校或者要绘制地点各种景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表示景物的符号要清晰,简明 <3>同一幅图中,表示同一景物的符号要始终保持一致 3.地图种类的选择 可通过提问方式,得出地图的种类很多,应学会根据需要准确选择不同类别的地图。如:在公园游玩,应该选择导游图;了解国际时事,应该选择世界政区图;了解乘车路线,应该选择交通图;了解旅游景点位置,应该选择旅游图;了解某一地区的地形状况,应选择地形图;了解人口的分布状况,应选择人口分布图。 二、收集地理信息 1.通过媒体获取地理信息 地理学习要经常关注新闻媒体瞬息万变的信息,这是因为它们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地理知识,敏感的地理问题,是对地理教材最及时的补充和修正。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手足口病发生的地区等信息,都是首先在媒体上披露的。 2.阅读地理图书,是获取地理信息,丰富地理知识的基本途径 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地理书籍有地理科普书籍,中学地理教材,地理辞书,地理专著及地理刊物等。另外,还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气象,地质,水文,土壤,海洋,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书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