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自学周历及作业安排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教师:葛敬玉)总学时:36

注:作业交批时间见开学通知

请在此处附上作业:

第一章导论

1、主要概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

2、思考题:

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⑵有人说,经济活动都是有人参加的,因而没有什么经济规律。请对此作出评论。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有何异同?

⑶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文性能否统一?怎样统一?

⑷怎样认识政治经济学的人文精神与数理表达、经济现象与经济本质、历史与逻辑等方法之间的关系?

⑸有一种说法,不学政治经济学,也能学好应用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经济管理学。对此你有何看法?

3、判断题:

⑴人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⑵生产力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⑶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

⑷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⑸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属于生产力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6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和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

⑼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科学。

⑽存在对立阶级情形下,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客观内容就是表现为阶级性。

4、辨析题:

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⑵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客观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5、问答题:

⑴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们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⑵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什么关系?

6、论述题:

⑴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7、案例分析题:(略)

第二章商品经济一般理论

1、主要概念:

商品、价值、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劳动生产力、简单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价值规律

2、思考题:

⑴、为什么在不同所有制下会有不同类型的商品经济出现?

⑵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它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是商品的价值,那么,商品的“效用”、市场的“供求”是否也能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呢?

⑶、如何理解商品两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⑷、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因而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有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⑸、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两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那么,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将成怎样的态势?

6、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⑺、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有三个人分别生产大米、小麦、马铃薯,如果大米生产者只喜爱马铃薯,而马铃薯生产者只偏爱大米,在一个物物交换的经济中,这三个人将获得怎样的利益?

⑻、早在16世纪初,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就曾惊叹道:“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金钱正是万能的吗?货币究竟有哪些职能?他们所反映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⑼、假如某一时期社会上的商品价格总为10亿元,那么,是否需要投入10亿元货币用于流通?为什么?如果用纸币作为流通中的货币符号,那么货币的发行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⑽、“既然政府的决策者并不认为通货膨胀是好的,那么他们的政策不可能使通货膨胀的根源。”这一表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⑾、有人认为,通货紧缩不会像通货膨胀那样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破坏力,而且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是价格下跌,这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因为他们可以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所需要的商品。你对此如何评价?⑿、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

3、判断题:

⑴、商品必须使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

⑵、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⑶、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时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⑷、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⑸、商品的而因素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表现为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⑺、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⑻、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所特有的见解劳动性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存在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

⑼、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大。

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将日益减少,但社会总价值量将会不断增加。

⑾、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⑿、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他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⒀、一般价值形式使商品的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⒁、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⒂、商业信用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产生的前提条件。

⒃、纸币发行量的增加,不一定引起通货膨胀。

⒄、只要商品物价水平出现持续负增长,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⒅、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⒆、价值是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须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4、辨析题:

⑴、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⑵、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关系借以表现的特定形式。

⑶、不同商品按一定的比例向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⑷、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⑸、货币是惟一地专门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统一关系。

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已包含了买卖脱节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⑻、信用买卖的发展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有进益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⑼、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⑽、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就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⑾、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⑿、价格偏离价值是常态,但价值始终是价格的基础。

⒀、价格与价值的相背离,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⒁、通货紧缩可以使消费者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所需要的商品,因此,通货紧缩不会像通货膨胀那样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5、问答题:

⑴、货币的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⑵、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因素及其变动与货币需要量变动的关系是什么?

⑶、纸币流通规律及其基础是什么?

⑷、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何特点?

6、论述题:

⑴、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⑵、试述通货紧缩、产生通货紧缩的原因和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⑶、试述通货膨胀及其后果。

7、计算题:

⑴、去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格为1元。今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或比值未变,但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1000万件,而社会需求为1500万件。

试计算:①、该商品单位价格应为多少?

②、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偏离是多少?

③、请写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④、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了价值规律的哪些原理?

⑵、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4000亿元,互相抵销商品价格总额为2500亿元。根据经验统计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6次,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

试计算:①、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②、纸币每元贬值了多少?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③、请写出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

④、通过上面的计算,说明了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6、案例分析题:(略)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主要概念:资本、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不便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工资、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2、思考题:

⑴、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变成资本家,“必须需在流通领域中,有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试问:货币转化为资本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⑵、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正确认识资本的特殊性与一般性。

⑶、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余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⑷、怎样正确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以及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⑸、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与形式以及明一个个工资与实际工资?

3、判断题:

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自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⑵、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

⑶、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⑷、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⑸、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6、个别资本价值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⑺、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⑻、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即使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4、辨析题:

⑴、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⑵、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⑷、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便资本是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因此,不变资本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5、问答题:

⑴、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⑵、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⑶、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

⑷、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有何区别和联系?

⑸、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

6、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6、计算题:

⑴、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①、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②、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③、请写出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及公式。

⑵、某资本家纺织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生产棉纱5000千克。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5年;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6000元;雇佣工人50人,每月平均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而本月由于改进生产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0.5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

①、每千克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②、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

③、本月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④、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出哪些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结论?

7、案例分析题:(略)

第四章资本积累

1、主要概念: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资本积累、资本集中、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2、思考题:

⑴、为什么说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

⑵、试举一二个实例,具体解释决定资本积累的因素及其变化。

⑶、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⑷、目前流行一种观点,说各国都要反贫困,不能只讲资本主义社会有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那么,怎样正确认识一般意义上的生活贫困与马克思所说的接济贫困?

⑸、有人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学说是一种主观想象。对此,请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来解析之。

3、判断题:

⑴、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社会再生产的手段。

⑵、资本积累就是投资者把全部资本集中起来,追加投入生产过程,是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⑶、资本积累的实质使用无偿占有工人创的剩余价值,不断增大资本,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⑷、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特点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掩盖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内容。

⑸、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利时资本的技术构成。

(6)、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及资本有机构成。

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劳动力的量比他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⑻、个别资本增大的唯一途径是资本集中。

⑼、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⑽、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剥夺者被剥夺。

4、辨析题:

⑴、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扩大再生产又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⑵、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绝对和相对减少。

⑶、失业现象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存在,并没有本质区别。

⑷、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是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所以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⑸、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一定提高,因此,已不存在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

5、论述题:

⑴、试述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

⑵、分析资本积累的实质及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

6计算题:某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美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周工资为50美元。本周追加资本4万美元,资本有机构成由原来的9:1提高到现在的19:1,工人工资不变。

试计算:该企业在本周就业人数是多少?有多少工人失业?

问:①、通过上述计算,请写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关系。

②、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人口过剩规律是否会发生作用?为什么?

7、案例分析题:(略)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1、主要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时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折旧费、折旧率、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总产品、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2、思考题:

⑴、某企业有机器设备9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15年;厂房建筑物3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15年;其它工具6000元,平均使用年限6年。该企业生产周期为3个月。一个生产周期中,消耗原材料30000元,燃料15000元,辅助材料15000元,该企业雇佣工人200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50元,一个生产周期支付一次。该企业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多少?

⑵、产业资本循环要经过哪些阶段?与这些阶段相应的资本职能形式有哪些?他们的职能是什么?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⑶、生产资本有哪两种划分?这些划分有什么意义?

⑷、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因素有哪些?怎样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加快资本的周转对资本价值增殖有什么样的影响?

⑸、企业筹集资本的途径有哪些?企业怎样做好投资决策?

(6)、什么是个别资和社会资本?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的异同点有哪些?

⑺、为什么说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要着重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

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3、判断题:

⑴、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⑵、W′—G′是预付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

⑶、G—W…P…W′—G′表示的是货币资本的循环。

⑷、P—W′—G′.G—W—P表示的是生产资本的循环。

⑸、W′…G′.G—W…P…W′表示的是商品资本的循环。

(6)、流通时间是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所组成。

⑺、资本流通时间是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它与生产时间是相互排斥的。

⑻、缩短生产时间中的非劳动时间和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能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

⑼、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反比,与周转时间成正比。

⑽、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和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成反比。

⑾、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实质是其价值的贬值。

⑿、固定资本物质损耗仅由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所引起。

⒀、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周转时间大致上是相等的。

⒁、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比重成正比,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反比。

⒂、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中心问题是社会总资本运行的速度问题。

⒃、Ⅰ3000c﹢1500v﹢1500m=6000

Ⅱ2000c﹢1000v﹢1000m=4000

是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⒄、社会总产品是分析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⒅、Ⅱ(c-m+m/x)>Ⅰ(v+m/x)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的前提条件之一。

⒆、Ⅰ(c+△v+m/x)可以与第二部类有关部分进行交换。

⒇、Ⅱ(C+△c)可以在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内部实现双重补偿。

(21)、生产资料的更快增长是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消费资料增长的条件。

4、辨析题

⑴、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两个阶段的统一。

⑵、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⑶、资本的流通时间是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所组成。

⑷、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按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否移动区分的。

⑸、资本家垫支在机器设备上的资本之所以是固定资本,是因为这部分资本的物质形态始终不变。(6)、资本的周转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⑺、固定资本周转速度是和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成反比。

⑻、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可变资本的平均周转。

⑼、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⑽、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

⑾、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⑿、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图示中,属于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是Ⅰ(v+m)与Ⅱc

⒀、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Ⅱ(v+m)>Ⅰc

⒁、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性决定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

5、论述题:

⑴、试分析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运动的异同点。

⑵、分析、阐述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⑶、试述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与三次产业划分理论的关系

⑷、为什么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先具备前提条件?为什么前提条件具备后还要具备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⑸、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为什么生产资料必然优先增长?

6、计算题:

⑴、设社会两大部类预付资本的情况如下:

Ⅰ12000c+1500v;Ⅱ3000c+750v。两大部类c中固定资本都占60%,使用年限均为5年,当年更新1/5;剩余价值率为100%

求:①、请写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②、当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多少?

③、为实现扩大再生产,第一部类积累率为60%,第一二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9:1,剩余价值率不变,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社会总产品价值,比第一年增加了多少?

④、通过上述两大部类的计算,说明了社会资本在生产的哪些基本规律性。

⑵、设社会两大部类预付资本的情况如下:

Ⅰ24000c+3000v;Ⅱ6000c+1500v。两大部类c中固定资本都占50%,使用年限均为5年,当年更新1/5;剩余价值率为100%

求:①、当年社会总产品价值是多少?

②、为实现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积累率为60%,第一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1:1,则第二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比例应是多少?

③、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在生产的结果,两大部类生产的发展速度各为多少?

④、请写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7、案例分析题:(略)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主要概念:利润和利润率、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商业利润、生产性流通费用、纯粹性流通费用、借贷资本、利息、利息率、土地制度、地租、资本主义地租、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土地价格

2、思考题:

⑴、什么是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影响他们的因素分别有哪些?

⑵、有人说,一个雇佣工人只受一个资本家的剥削。试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来评析之。

⑶、利润率平均化以后,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种转化过程如何体现了二者的内在统一性?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有何变化?

⑷、什么是商业资本?商业利润的来源和获得途径是什么?

⑸、借贷资本是高利贷吗?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6)、有人说,《白毛女》作品中,杨白劳与黄世仁的关系是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请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之。

⑺、试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⑻、举一两个事例,说明级差地租Ⅱ的特点。

⑼、什么是绝对地租?

⑽、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有什么特点?

⑾、为什么说土地价格又上升的趋势?试述土地价格的实质、量的决定及其发展趋势。

3、判断题:

⑴、成本价格作为资本主义的实际耗费就是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

⑵、利润和剩余价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⑶、在研究利润率平均化问题时是以个别资本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活基础的。

⑷、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⑸、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因而会直线下降。(6)、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独立化形态。

⑺、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⑻、生产性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

⑼、纯粹流通费用不参与价值或剩余价值的创造。

⑽、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下降。

⑾、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贷给他人使用的货币资本。

⑿、借贷资本的来源主要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闲置货币资本。

⒀、借贷资本既是一种资本商品,也是一种所有权资本和财产资本。

⒁、利息作为资本商品的价格,实质上是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⒂、银行资本是职能资本,因此,银行企业同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一样要求获得平均利润率。

⒃、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

⒄、资本主义地租是占有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⒅、绝对地租来自农产品的价值和成本价格的差额。

⒆、在租约期限内,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由农业资本家获得。

⒇、级差地租来自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4、辨析题:⑴你是否同意以下观点:在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土地经营者一定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在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底足可以灵活存在。

5、论述题:⑴为什么说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试比较封建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区别。

6、案例分析题:(略)

第七章资本社会化和垄断形成

本章主要是研究和分析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掌握垄断的形成、组织形式、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价格、垄断竞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实质、。作用

1、主要概念:

2、思考题:⑴、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有何特征?

⑵、为什么说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生产力发展和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⑶、垄断为何不能消除竞争?

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6)、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有经济的原因?

3、判断题:

4、辨析题:

5、论述题:

6、案例分析题:(略)

第八章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本章主要讲述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必然性、跨国公司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1、主要概念:

2、思考题:

⑴、资本国际化的必然性及其影响?

⑵、经济全球化及其成生的原因?

⑶、跨国公司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及其形式?

3、判断题:

4、辨析题:

5、论述题:

6、案例分析题:(略)

第九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章主要讲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本质特征。主要掌握和了解,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非公有制形式、分配形式。

1、主要概念:

2、思考题:

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

⑶、怎样理解我国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⑷、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原因?各个非公有制形式有哪些特征和作用?

⑸、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原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哪些具体形式?

3、判断题:

4、辨析题:

5、论述题:

6、案例分析题:(略)

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本章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基本特征与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主要概念:

2、思考题:

⑴、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⑵、为什么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⑶、简述国家计划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3、判断题:

4、辨析题:

5、论述题:

6、案例分析题:(略)

。。。。。。

编者:葛敬玉

经济史 、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以及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及经济思想史。 一、经济史 经济史是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横跨历史学与经济学,具有双重属性。它要求我们还原真实的历史。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经济史研究过去的经济实绩。因此学习研究经济史可以为现实经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的发展做出时序性、规律性的阐释。因而经济史分析过去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来研究经济运行的框架。并在合理的经济框架中解释现今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带来的实绩。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源泉。这样的创新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更容易推动理论的创新。所以经济史可以说是经济学的“源”。并且可以为经济学的实证方法提供基础。一部人类经济史,是市场和市场经济产生、发育的历史,是走向市场化和市场化演变的历史。市场化将古代、近代和现代经济相互贯通,从中可以看到经济现代化产生、发展的过程。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再到凯恩斯的通论。如今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枝繁叶茂,几乎覆盖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建国后,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发掘和积累了有关经济史的资料,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经济史研究的骨干,尤其是明清经济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论著数量成倍增长,伴随着正本清源,回归学术本真,经济史学界对既有问题的探讨进一步延续与深化,同时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拓宽了近代经济史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时限、放归整体,因此,我认为未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而经济史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之一,不仅能告知历史条件和历史的真实状况,还能借助于历史综合分析的方法推知一些不同于经济学方法的结论。前者对于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偏好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后者可以引发经济学家作更深和更全面的思考。总之,经济史不能替代其他研究方法,但也决不是可以忽略的经济分析方法。 一、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 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地域, 产生某一种的经济环境, 便随着产生某一种特殊的经济思想。换句话说, 就是产生某一种的经济理理论。”经济思想史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见解、主张、政策方案,以及它们赖以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相互之间的影响等,其中不但包括早期人类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原始观念、见解和主张,也包括以后各个时代产生的比较成型的系统理论化的经济学说。任何文化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时代的产物, 经济思想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总是受到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商品 1.体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统一。 3.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5.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7.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9.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区分为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 10.具体劳动:具有一定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11.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12.抽象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生产 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但是性质不同,一个 具体形式,一个单纯的从人类脑力体力支出考虑。)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6.私人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 品也归自己占有和支配。 17.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表现为私人劳动,同时,商品生产者互 相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表现为社会劳动。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 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19.私人劳动要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 20.商品商品被市场接受,能,这使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如 果不能,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出去,由此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就得不到补偿,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进行,商品生产者可能会因此而破产。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史

一、简述《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中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 列宁评价《资本论》“是现代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已形成。 1、劳动价值学说 劳动价值学说是马整个经济理论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是马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对商品二因素以及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得更深刻,尤其重要的是把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 第二,详尽阐明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和商品二重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对价值形式学说作了全面论述,建立了完整的价值形式学说体系。 第四,全面分析了商品拜物教性质。《资本论》中把商品拜物教的本质、产生根源及其历史过渡性揭示了出来,彻底揭露了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商品生产的私有制;而拜物教也只有在私有制被公有制取代后才能消灭。 《资本论》除了建立了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结合起来,解决了导致李嘉图派崩溃的两个难题;同时,劳动价值学说还为完成他的全部经济理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前提,尤其为剩余价值学说体系建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马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在他的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剩余价值学说科学体系的创立是马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的一个根本标志。 《资本论》里,马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全面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其不同于前期著述的贡献在于: 第一,系统分析剩余价值产生的基础和源泉,科学揭示出剩余价值是以资本和劳动力在流通领域中的等价交换为基础,其源泉则在于劳动力在生产领域的消费过程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其本身的价值。 第二,系统阐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目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过程,攫取剩余价值就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目的。 第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只不过是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转化形态,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作为剩余劳动的凝结,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表现为剩余价值。 第四,全面系统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及其相互辩证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实质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对政治经济学的独特贡献或创新性贡献 第五,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分配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是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剥削实质,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愈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楛的事实。 剩余价值学说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上建立了。 3、资本学说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实质,创立了科学的资本学说体系。 第一,阐明资本的起源和本质: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是一种运动。 第二,关于资本的构成。首先,马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在资本划分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为阐明平均利润规律的形成、地租理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等等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其次,将资本划分为固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经济学说史笔记完整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概述 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思想家努力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主国家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阐述了古代希腊奴隶主阶级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 《经济论》中,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经济思想:经济是关于家庭财产管理的学问,经济=家庭+法律; 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主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财富,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十分重视农业问题,鄙视手工业和商业; 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最先论述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到分工规模取决于市场规模; 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著作:《理想国》(提出了一个力图实现奴隶主贵族政治的理想方案)、《法律论》 “理想国”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 第二等级是战士(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 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经济思想:分工思想:分析了分工的必要性,提出了分工的原则——正义原则。按照天赋本性分工; 财富思想:把财富分成三等:第一等精神财富,知识、克制能力以及其他德性;第二等肉体财富,如健康状况;第三等一般的物质财富; 公有财产思想:主张在奴隶主阶级上层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家庭,实现共产共妻共子,过集体生活,是一种奴隶主的“共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货币和利息思想:从分工出发,认为交换、商业、货币的产生与分工有因果关系,也是自然的。意识到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著作:《政治论》、《伦理学》“古代的黑格尔”,自成“逍遥学派” 经济思想:“自然”的经济伦理思想:按照事物的本性或其本来功用使用物品就是自然的,是合乎伦理的,否则就是对自然的违背;财富是达到幸福目的的物质手段的集合;经济是自然的手段,其目的是满足消费,经济手段包括生产和交换;认为,交换是由物物交换开始,再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零售业,最后又过渡到以赚取货币为目的交换,即大商业;为财产私有的辩护; 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国家是从家庭联合发展起来的,从家庭管理开始阐述其经济思想; 生财之道家务管理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 “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高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①作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②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因而也不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3)运用商品两个基本属性说明有关现实问题 一、名牌战略(或为什么重视产品质量?)①企业:长期稳定的市场、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信誉和形象(无形资本)→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高质量的商品更容易实现价值,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巨大的经济效益,重大的社会影响。②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③消费者:高质量的商品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知识链接: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结合“劣质奶粉”事件等)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假冒伪劣商品割裂了二者的联系;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经营者的信誉与形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属于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产品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表现;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自发性表现。应加强法制性;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市场交易的原则的;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的。也是属于不当竞争;国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是行使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与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产品越来越便宜 (3)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创造商品的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盈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4)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量、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无论哪个劳动生产率,其越高,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

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 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和阐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经济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探讨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矛盾的途径.认识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个分析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为学习其它理论奠定基础.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开始;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离不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得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人们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是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是生产关系,这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建设性内容——物质生产方式(物质谋得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换言之,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统一。 统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构造出大写的科学规定,形成为关于实践科学和批判科学的大写规划 物质生产方式是物质谋得的具体方式和生产方法。这是技术的工艺学概念。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从完全的意义看,所谓生产力,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塑造自我的能力,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在历史中的全部展开。 生产力常以单位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故又称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本质是指生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可表现为科学技术即人们利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绝对产权如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内容。现实应用:在人类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五种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即主体与客体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关系;社会生产过程(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及价值规律作用问题,只要看一下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怎样使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怎样使价格上升;或者反过来,价格上升时怎样使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时又怎样使商品的供求关系减少,就容易理解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受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一原理了. 1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劳动产品,二就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与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与提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本章中你将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阶级性和科学性,从而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同时,你将初识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领略他献身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情怀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创新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生产者分化——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资产阶级形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社会矛盾的暴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制度为基本特征。(2-3页)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解决人类吃、穿、住这类生存首要问题的,是社会发展的前提。(19页)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经济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性质和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生产

关系的性质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生产力,而是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会阻碍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是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适应、保护、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3、人类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永恒性 为了生存发展,为了不断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人类总是力求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地向前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生产方式 通常指人们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它一方面表现为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形成的劳动结合方式和生产的技术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生产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这二者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以资本形式存在和展现出来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具体运作形式、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统一与对立 2.交换价值: 3.货币的双重交换价值 4.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使商品的内在价值得以外在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②流通手段。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形式出现的,这给商品交换带来了不便,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具有一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值的铸币。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并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铸币长期流通发生磨损,其实际价值和它标明的价值相脱离,使得贵金属货币由价值符号来代表成为可能,于是纸币便应运而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之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这就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这就是货币的贮藏于段职能。贮藏货币的职能可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 ④支付手段。在商品赊购买卖中,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于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既有利于商品流通和节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但也可能因债务偿还中断而影响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 ⑤世界货币。货币超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般等价物使用,这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表现在:一是作为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二是作为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由-国转移到另一国。作为世界货币,一般来说必须是贵金属条块的形式,特殊情况下某个国家由于经济力量十分强大,其铸币或纸币可在一定时期在世界很大的范围内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如第二次世更大战后的美元 5.价值规律 两个原则:①价值决定原则:价值决定价格②交换原则:等价交换 二、剩余价值理论 1.劳动力的特点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得能力。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得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得对象。(一类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自然物质;另一类就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物质。)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最重要得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物质标志。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得人。就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得决定性得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经济关系。使人们最基本得社会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得不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得要求,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得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就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得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得综合构成社会得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放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得一门科学。 二物质资料生产与在生产得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起点) (中间环节) (终点) 政治经济学得任务: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得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与发展得运动规律就是它得根本任务。 政治经济学得性质: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得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得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得经济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得经济理论依据、 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典范、 财经专业得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得重要知识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得二因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属性。使用价值总就是构成社会财富得物质内容,就是交换价值得物质承担者。 商品得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她商品相交换得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 商品交换价值比例就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得。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基础与内容,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价值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凝结在劳动产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劳动。价值体现得就是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这就就是价值得实质。她就是商品得本质特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得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统一:对立:商品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价值与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 统一: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商品得本质属性。☆劳动得二重性:生产产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既就是具体劳动,又就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得千差万别得劳动。创造了商品得使用价值。放映人与自然地关系,具有永恒性》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得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得价值。体现商品经济得社会关系。 劳动得二重性同商品二重性得关系:商品得二因素来自于劳动得二重性。(使用价值→生产力;价值→生产关系) 三、商品得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得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生产者实际耗费得劳动时间就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得社会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得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得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得提高与发展。) 价值形式得演变:简单得价值形式、扩大得价值形式、一般得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得特殊商品,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得职能:价值尺、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与要求)商品得价值由生产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得价值量进行。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得现象,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得结果,就是价值规律作用得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得影响自发得围绕价个上下波动

(完整版)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发展简史 虽然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经济活动,但是那时人们只有一些朴素的经济思想。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人们关注的是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如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的经营管理,那时的经济学可以称为家政经济学。 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要把握经济学发展的脉络,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经济学理论加以考察。一、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二、以往积累的经济理论;三、其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背景。另外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当时的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一是当时所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此外,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同一时期,也必定是百家争鸣,有很多种理论学说,但一般会有得到认可的主流学派,这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轨迹。我们的论述也将以主流学派的变迁为主,兼顾同时期有重要影响的非主流学派。就每一个学派来说,会有它的典型代表人物,弄清楚了代表人物的思想,也就对该学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古典学派; ●新古典主义; ●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综合派。 从古典主义出发,特别是根据李嘉图的理论,马克思、列宁等发展了有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经过将近一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后,前苏联和东欧开始了激进的私有化改革,试图实行全面市场经济。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不同的渐进道路。 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应的其它现代经济学派有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等等,这些学派都可以在以前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并或多或少吸取了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正日益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有力竞争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