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形成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形成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形成

第一节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并成多元区域性发展

“单源中心说”与“外来说”

一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

1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 Age)(距今260万年至1万年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或人类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

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直立人

距今115万年-30万年之间:陕西蓝田公王岭人、北京猿人等。直立人

1963年、1964年,陕西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发现一个老年女性猿人下颌骨和一个中年女性猿人头骨化石,分别距今60万年和115万年,专家命名其“蓝田中国猿人”

距今30-10万年:陕西大荔县甜水沟人、山西丁村人、湖北长阳人等。早期智人

距今5万年-1万年:北京龙骨山山顶洞人.晚期智人或新人

山顶洞人是原始黄种人的代表,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北美印第安人是其散布于各地后逐渐演变而成。文化现象:

o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石锥等。

o人工取火(北京人)

o使用骨器

o缝制衣服

o原始宗教观念出现

o婚姻制度转变

前婚姻时代的血缘团体,即同一原始群体内的男女,在两性关系方面是杂乱的,没有任何限制。不仅在兄弟姐妹间,而且在父母子女直系血亲间都没有禁忌。这一时期存在于人类最初的漫长时代。

群婚制,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最大的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期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经历了血缘群婚制,排除了直系血亲间的两性关系,即不同辈分的男女间不得结婚;再经历了亚血缘群婚制,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这从而引起了母系氏族的产生,使人类婚姻由族内婚向族外婚发展。

对偶婚制,指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过着相对稳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其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是从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态,从血缘结构上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它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确立的必然结果。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婚姻家庭。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

二中华文化呈多元区域性发展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距今约7000年到公元前两千年)

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首次提出

文化标志:

o农业、畜牧业分离

o结束了穴居野处生活,过上集体定居生活

o大量使用磨制石器

o陶器纺织术的出现

o社会结构从母系发展到父系;新石器文化晚期,出现私有财产,阶级分化萌芽。

全国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存6000多处,分为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流域、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北方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

1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共同发现)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1961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彩陶为主、陶器钵口上发现刻划符号)

姜寨文化:陕西临潼区姜寨村(出土黄铜片)

河南龙山文化:距今4350-3950年,洛阳平原及登封

(灰陶为主,红陶、黑陶并存、精美的蛋壳)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4300 年,山东泰安大汶口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进入原始社会崩溃期

(私有观念出现、贫富开始分化、父系权威开始确立)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

1953年发现,1958年4月中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在西安铲河东岸建成。1961年国务院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坡文化特点

重男轻女思想(半坡152号墓葬)

“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半坡人的墓葬形式

单人仰身直肢、二次葬(洗骨葬)、合葬、屈肢葬、翁馆葬。

半坡陶器特点

多为葫芦状

《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2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文化特征:

o人工栽培的水稻谷物

o发现杆栏式建筑

o出土朱漆木碗

o出现陶埙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原西湖博物馆馆长施昕更先生发现于浙江余杭市良渚镇

文化特征:

o农业进入犁耕稻作时代

o手工业趋于专业化

o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出现揭示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

o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中国文明的曙光从良褚文化升起”

o绢、麻、丝的出土说明养蚕缫丝工艺的出现。

大溪文化:距今6000-5300年,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镇

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阶段

以红陶为主,黑陶、灰陶次之、彩陶纹饰和戳印纹颇具特色。戳印纹是大溪文化特有的纹饰,它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小戳子印成,主要施于圈足盘、子母口碗和豆的圈足上。

代表器形:高圈足深腹豆,曲腹杯等。

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000年,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村

父系文化遗存

陶器以觚形杯、喇叭形杯、双腹器、彩陶纺轮、彩绘黑陶、蛋壳彩陶最具特色。“陶祖”

3北方地区

红山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内蒙古赤峰县。

母系社会全盛期

(红陶黑彩与之子形陶器;出土大量玉器,“天下第一龙”)

三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炎帝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太昊)、神农、燧人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五帝本记》

西北华夏集团(黄帝、炎帝、颛顼等)

东方东夷集团(少昊、蚩尤等)

南方苗蛮集团(三苗、女娲等)

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法,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挥师诸侯,与蚩尤作战于逐鹿(河北保定)之野,随禽杀蚩尤。炎黄联手击败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欺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制五器,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虎,以与炎帝战于坂泉(山西运城县盐池)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汉武帝正式开典祭祀,明朱元璋将祭祀黄帝列入国家大典。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其他:舟车、弓矢

四中华文化的形成

夏、商、周

夏朝(BC21-BC17),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历时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二里头文化遗存:河南偃师

宫殿遗址(中华第一宫)、青铜器(中国乃至世界最早)、农业、文字

公元前16 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殷墟文化遗址: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宫殿遗址、青铜器、铁器、原始瓷器、文字

公元前11世纪武王(姬发)伐纣,建立周朝。

青铜器、瓦、原始瓷、文学《诗经》、礼制文化

周代对中华文化最大影响是它使夏、商以来的华夏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尽量制度化。西周初年周公进行制礼作乐的工作。“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宾礼、吉礼、嘉礼、军礼、凶礼——“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城市高度发达、农业(铁器的广泛使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领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经典著作《道德经》

自然哲学思想

道家自然观的中心概念和最高范畴是“道”,《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是一个高度抽象的一元性、超越性的哲学范畴。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先于天地而存在,具有“独立不改”的永恒性,是“周行而不怠”的运动实体,虽无形无名,不能为我门的感觉而感知,但真实存在,能被我门的思维所把握。

道也是世界的普遍法则,它“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作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他所为的。它不强制,不干预万物的生长,顺其自然,经常向事物的相反方向运动,以静制动,以柔弱制刚强。它产生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有利于万物而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以万物主宰自居。这叫“玄德”,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道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政治思想------小国寡民”《道德经》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这样子的话那些打战啊、徭役啊、祭祀啊等用的大鼎、大锅就用不上了。老百姓就会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不会背井离乡,迁徒远方。那些车、船等便利的交通工具,也就没人去乘它了。武器装备,也就派不上用场了。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时不时还可以看到邻国的老百姓,听到他们鸡犬的叫声,而彼此到死也不互通往来。

墨家:创始人墨子,名翟,鲁国人,手工业出身。《墨经》

哲学思想

强调认识来源于耳目之实,否定“生而知之”

自然观

提出“非命”,反对“富贵在天,死生有命”

政治思想

兼爱:墨子整个学说的基础,“人人相爱,普遍相爱,爱人若爱己”

尚贤:贤良之士治理国家

尚同:“贤可者”立为天子,天子选“闲可者”任为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吏。(一同于天子,一切以天子的是非为是非。天子的好恶不仅是衡量是非的准则,而且是人们必须效法的榜样。而天子必须以公例为义,只有这样才能服从于上而不符合于下)

非攻:兼爱的原则推广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尚简:主张“节用”、“节葬”提出不劳费民力,不过分加重劳动者负担有其进步意义。但他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完全否定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认为音乐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比儒家思想大为退步。

法家:法家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管仲、子产,实际创立者是战国初期李俚、商鞅、申不害,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政治思想:

“法”国家必须要有公开的成文法典

实行法制时,法律应统一,不能朝令夕改;

严刑苛罚,轻罪重罚

法不阿贵

“术”统治之术,用人之术

“势”君主的权势即政权

秦汉

中华文化制度化、模式化

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

政治

三公九卿

文化

“书同文,行同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儒家思想(Confucianism)

1孔子和先秦儒家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圣人”

基本思想

贵“仁”

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爱人,以人爱之心对待他人”

孝悌为仁之本

“泛爱”,:“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认真可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崇“礼”

礼,用以严格区分亲疏、长幼、贵贱、尊卑、上下、男女的宗法制度、贵族等级制度、财产分配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礼即是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又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克己复礼”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中庸之道”

孔子晚年提出的修身处世的理论原则。“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即事物变化中量的规定性。“庸”通用,中庸即以中为用,把握矛盾相互依存或相互渗透所遵循的量的规定性,使矛盾双方各在一定限度内发展。例如:民慢官残是非常有害的,民众必须知理而为,官府必须宽政惠民,双方达到“不残”“不慢” 的中度才是最理想的社会。

“执两用中”

“仁、智、勇”的统一“仁、智、勇,君子之道”。

儒家学说以治国、修身为目的,实现途径是对君子人格的塑造和完善。

智,通晓事物的才能

勇,实现理想的大无畏的精神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泛爱无私,胸怀坦荡,故无忧;

智者明于事理,究往知来,故不惑;

勇者钢键自强,知难而进,故不惧

“学、思、知、行”的统一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并以培养君子似的人作为宗旨,以知识和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启发教学作为基本方法,以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作为基本方针,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楷模,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学、思、知、行”。

学:读书,治学,做人

思:大脑运用知识进行思维

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

行:学得知识后的实践活动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恭行”、“慎行”、“择善而从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柯,字子舆山东邹县人。“亚圣”

基本思想:

“人皆有不忍之心”的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忍仁之政”的仁政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义利”观

“舍生而取义”

“由博返约”的认识论

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在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到简略地述说大义的地步。

“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0),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人之性恶”的人性论

“隆礼”“重法”为中心的治国主张

“正名”的政治思想,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2两汉经学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

基本思想: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春秋大一统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针对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德教为主,刑罚为辅

“教”,政之本也; “狱”,政之末也。

“性三品”的人性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知性

“三纲五纪”(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纪,即仁、义、理、智、信) “察举”和兴办“太学”

吏为民之师帅,教化的统治之术能否推行,关键在于各级官吏,应选“德教之官”,而非“独任执法之吏”,更反对任子和訾选的入仕制度

3宋代理学

朱熹(公元1130-1200),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基本思想:理

修复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创建考亭书院。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一分为二”、“生生不息”朴素辩证法思想

“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人伦哲学

“知为先,行为重”的认识论

“存天理、灭人性”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传》

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该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理论依据:天人关系上强调“与天地参”

知行关系上强调“行重知轻”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的具体表现

志存高远“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夫之

“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陆九渊

刻苦坚忍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逆境奋斗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不韦迁蜀,传世《吕览》”——司马迁《报任安书》 乐观进取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老夫卿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苏东坡《江城子》

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传》

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人际关系上严己宽人,推己及人

“宽则得众”、“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各学派之间相互融合

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开放的性格,突出表现为广采博取,兼收并蓄,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汉代丝绸之路;历史上第一次引进外国文化

唐代文化交流;

明清后“西学东渐”;

“五四”后吸收西方文学、哲学、艺术、科学等

三人本精神

不事鬼神“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子产《左传》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述而》

不屈从命运

关注人的人文精神

“民为贵”的民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礼治精神

“礼”,中国文化之根本特征和标志。“礼仪之帮”

“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

礼与仁相结合

人而不仁如礼何,仁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礼云礼云,玉帛云呼哉?乐云乐云,钟鼓云呼哉?《论语﹒阳货》

尊尊与亲亲:

尊尊即尊贵,维护等级制度的原则,首先尊君。亲亲即心向着自己的亲族,首要一条是孝悌。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正名:为维护周礼的尊严,整顿人与其身份不相符的言论和行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论语·子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注重整体精神,强调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

儒家在自身修养上确认的是群体原则

“修己以安人”,“内圣外王”

“修己”自我的涵养;“安人”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修身达到的崇高目标“内圣外王”

至善的八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内圣”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外王”把内圣的修养功夫转化为治国的业绩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帮”------《尚书﹒尧典》 以群为重,以国为本

整体观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公义胜私欲”、“先人后己”

“敬业乐群”------《礼记学记》

“厚德载物”

整体观孕育最宝贵的爱国情节

“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战国策》

“亲亲如子,爱国爱家”《汉记》

忧国忧民,变革进取

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天下兴亡,具有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爱国如饥渴”—东汉班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西汉霍去病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北宋苏询

“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位卑未敢忘忧国”—南宋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传统的忧患意识还包含着居安思危、变革进取的自觉,集中体现了民族的理性精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以身许国,忠贞报国

以国家民族整体利益为上的思想使中华民族形成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返压迫、反侵略精神。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四终令汗竹香”—张家玉

一个人在事关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要关头,必须维护祖国尊严和民族气节。

“士可杀,不可辱”;—《礼记·儒行》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金瓯已缺总需补,为国牺牲敢牺身”—秋瑾

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泛爱众而亲仁”

“孝悌为仁之本”

“忠恕为仁之道”

忠:积极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消极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同”为仁之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于己;力恶其不出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三向往理想人格,注重美德修养

重义轻利

义: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利:个人私利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管宁割席绝华歆

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孔融让梨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苏武牧羊、文天祥慷慨赴死

诚信笃实

诚:待人诚恳,包括对事业组织的忠诚。信:言行相符

排除杂念,信守始终;春秋吴国季子

排除干扰,信道而行;荀巨伯

贞信不渝;背信弃义

刚正不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疾恶如仇,伸张正义;李固弹劾梁冀

守死善道,惟义是从;“关西孔子”杨震

不阿权贵,崇尚操守:贞守自己的节操,不苟且,不逢迎,蔑视俗世,不做随风摇摆的墙头草,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周顺昌怒骂魏阉

道德践履

励志自强。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励志”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自我超越的品性。它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批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志士仁人。他们

为了实现理想报负,居贫穷而志不改,处危难而志弥坚,遇险阻而甘若怡;有的为了报国富邦,建功立业或以苦为乐,或投笔从戎,或闻鸡起舞,或卧薪尝胆,或发奋著书。

从善自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闻过则喜,改过不贰,补过必坚”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转·宣公二年》

风节自律源励立志自强,成就于从善自新,又是这两者的升华。

“疾风知劲草”;《后汉书·王霸传》

“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

“名节重泰山”;于谦《无题》

陶渊明穷不失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李白达不失道,高风傲王侯

第四节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一汉族本身是由许多民族混血而成

1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2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3辽宋金元-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4清代-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二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物质文化

青铜文化

北方鄂尔多斯青铜文化

?地区建设

东北:乌桓、鲜卑、契丹、女真、朝鲜、高丽等

北方和新疆地区:匈奴、乌孙、鲜卑、柔然、回鹘等

青藏高原:吐蕃、羌族

西南:瑶族、苗族、阿昌、哈瓦等

岭南和台湾:瑶族、黎族、高山族等

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遵义、丽江、武威等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昌故城、楼兰古城、交河故城等

古建筑群、古石窟、古墓葬:布达拉宫、莫高窟、成吉思汗陵等

?手工业等

维吾尔族地毯、阿昌刀具、壮族织锦、彝族白族漆器、苗族布依

族蜡染等

精神文化

?绘画:广西左江流域的岩画、敦煌莫高窟壁画、

?文学艺术

藏族《格萨尔王传》“东方的荷马史诗”

蒙古族《江格尔传》

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维吾尔族《福乐智慧》

彝族文学《阿诗玛》

傣族文学《召树屯》

?音乐歌舞

东汉氐羌系统的《白狼歌》;北齐斛律金《敕勒歌》;隋唐的龟兹乐、高昌乐;蒙古族长调;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壮族的歌圩、纳西族丽江古乐“中国汉唐音乐的活化石”等。

维族的赛乃姆;壮族的锅庄;蒙古族安代舞;朝鲜族的长鼓舞;

傣族孔雀舞;彝族的阿细跳月;苗族侗族芦笙舞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