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引言

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一、引言

近三年来,货币政策取向已经出现了从“宽松”到“从紧”的骤变,特别是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7月,国家连续五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调整力度之大,频率之密集,可谓空前,可见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的决心。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方式还是以银行借款、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票据贴现业务为主,这些都需

的,但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势必会削弱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放贷规模的缩小必然带动了贷款利率的上升,增加了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来势凶猛的政策变化的背景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

二、货币政策理论和企业融资理论

(一)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①。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可以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可直接支持企业扩大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相反,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消费和投资,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前者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要了解货币政策,必须先具备一些银行制度的知识,因为货币政策要通过银行制度来实现。大致来说,金融机构包括金融中介机构和中央银行两类。金融中介机构最主要的是商业银行,其他还有保险公司,私人养老金等。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一般以为,中央银行具有三个只能,即: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即: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率①。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贴现率越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越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对债券的市场需求就增加,债券价格会上升,而债券价格上升,就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反之亦然。法定准备率是指一国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只要留出更少的准备金。反之,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减少货币供给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需要要留出更多的准备金。

在货币政策的执行实践中,上述三大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例如,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使市场利率上升后,再贴现率率也必须相应提高,以防止商业银行增加贴现。于是,商业银行向其顾客的贷款利率也将提高,以免产生亏损。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扩大信用时,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买进债券的同时,也可同时降低贴现率。

(二)企业融资理论与信息不对称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广义的企业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是一种以余补缺的经济行为,这是资金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狭义的企业融资主要是指资金的融入,也就是资金的来源,它既包括资金持有者之间的资金融通,也包括某一经济主体通过一定方式在自身内进行的资金融通,既企业自我组织与自我调剂资金的活动,也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筹资①。

企业融资方式按照资金是否来源企业内部可分为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所谓内源融资,是企业依靠其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内源融资数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企业创造利润的数额和企业利润分配政策。一般来说,当内源融资不足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所谓外源融资,则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从外部融入资金用于投资。企业融资方式按照企业融入资金后是否需要归还可划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融入的资金企业可以自主调配使用、还可以长期拥有、无需归还,如企业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债权融资是指融入的资金是企业通过约定代价和用途所获得的,必须按期归还得一种融资方式,如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所取得的资金。企业融资方式按照企业融资时是否借助于金融中介机构的交易活动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企业不经过金融中介的交易活动,而直接与资金供给者协商借款或发行股票、债券等方法来融入资金,如商业期票、商业汇票、债券和股票的融资方式。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向资金提供者融通资金的方式。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由于某些参与人拥有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②。

信息经济学融资理论的研究中,有以下几种理论:

1.迈尔斯的“融资优序理论”,认为外部融资需要支付各种成本,而且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因而企业一般会按照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顺序进行融资。通过迈尔斯和马吉洛夫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股票价格高于它所估计的价值时,企业会利用其内部信息发行新股。投资者会意识到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因此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投资者会将现有股票和新发股票的估价调低,导致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市场价值降低。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它等于净利润加上折旧减去股利。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2.信贷配给理论,即S-W 模型,该模型证明了产生信贷配合的基本原因由①肖翔,刘天善:《企业融资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1页

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的。银行的预期收益将取决于银行对企业信息的了解程度,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一般都会通过价格歧视的方式来实行信贷配给,如对信息透明度高的企业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而对信息透明度低的企业以较高利率实行信贷配给①。

三、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融资成本的增加

央行宣布加息,意味着企业要多付出一定的利息费用才能获得相同数量的资金。假设一年期贷款利率上升1%,全国企业将新增财务负担将近1482亿元,大大增加了企业融资负担。对于那些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获取资金的企业来说,融资成本的增加,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随着银行可贷资金的调整,各类融资业务的费用也有所提高。高额的贴现费用也大大加重了企业的票据融资成本。企业进一步面临贷款难和贷款成本提高带来的双重困境。

(二)企业融资来源受限

201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的通胀风险逐渐显现,为抑制投机、减轻国内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中国人民银行逐渐收紧信贷,并于2011年上半年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我国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8%,创下历史新高,累计冻结金融机构可贷资金22625亿元。这些原本商业银行可用于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资金,现在却必须缴存在中央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的可用资金。企业要发展需要资金就必然会向银行进行融资,由于银行所能提供给企业资金总额的减少,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系数,银行对每笔的融资申请都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核,筛选出信誉高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获得融资的渠道就受到了限制。

中国人民银行存贷款利率历次调整一览表①

(三)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 传达其宏观调控的意图, 提示商业银行关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和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 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地控制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 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受此影响,各商业银行贷款主要对象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行业。对于在银企关系中长期处于劣势、无力与大型企业抗衡的那些企业来说, 获取银行信贷难上加难。

(四)信息不对称加剧

林毅夫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交易的一个基本特征,在银企关系中,对于银行来说,它们提供贷款主要依赖于对方企业财务报表等易于传递的“硬信息”,由于存在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从而出现银行“慎贷”、“惜贷”、甚至“不贷”的现象,使得一些优质的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金融资源的扭曲和浪费。在货币紧缩政策背景下,信贷规模的萎缩,信贷结构调整,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会更加谨慎和苛刻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等“硬信息”,有些企业为了获得贷款,对“硬信息”采取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方式,然而这种带来的结果就是银行更加严格地发放贷款,从而导致一个银企关系紧张的恶性循环①。

四、紧缩货币政策下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企业融资渠道的单一性

1.过度依赖于银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期发布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银行贷款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截止201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为148.05万亿元人民币,占到同期GDP的260%,而据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A股总市值收盘为23.76万亿,仅仅为同期GDP的41.76%。银行贷款在社会总融资量中占绝对优势,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相对偏小,企业外部融资无论期限长短,均过度依赖于银行。因此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和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的企业比重相对于通过银行贷款获取资金的比重较少。

1991-2013年中国股市总市值占GDP比例变化图如图所示,横坐标代表年份,纵坐标代表中国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股市总市值占GDP比例总体是上升的,在2007年这个比例达到一个最高点,这与2005年到2007年之间发生的股市泡沫是分不开,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股市泡沫破灭,这个比例急剧下降,回归到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2.民间融资监管不健全。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银行向企业可提供贷款本来就减少,很多企业更倾向于与采取非正规金融(民间融资)这种融资手段,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规章制度中,关于非正规融资合法地位方面的法律条款还很缺乏,使得非正规融资一直处于非法的边缘。再加上民间金融风险控制手段还很薄弱,为非法收入的资金转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洗钱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往往是地下金融和灰色金融的代名词,政府很难有效监管。并且民间融资的利率远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有“高利贷”倾向,由于民间融资的趋利性,无论这种融资行为属于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是作为资金的借出方,都企图通过此类借贷活动获取经济利益,因而也致使了民间借贷的利率要比银行利率高好几倍,甚至更高,形成“高利贷”及至“利滚利”现象,加大了金融风险。

(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指货币政策冲击如何通过金融系统来影响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导致经济总量发生变化的一整套机制理论,在本文中主要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企业融资的关系。一般以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包括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①。

1.利率渠道。利率渠道是最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观点。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过高的利率会抑制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从而不利于经济发展,他主张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紧缩货币政策下,这种传导机制对企业融资的影响表现为:货币供给量减少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

2.信贷渠道。信贷渠道可分为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信贷渠道是由典型的信用传导理论来支撑的。在这种传导机制下货币政策对那些依赖银行获得资金的企业有更大的营想作用。在紧缩货币政策下,货币供给量减少导致银行存款的减少,存款的减少意味着银行储备的减少,进而银行可供贷款的数量就会下降,进而影响企业融资。资产负债表渠道又称为净财富渠道,这种渠道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实际上,上文已经提到过,由于在信贷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存在着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监督成本等问题,在借款者和贷款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借款者的外部融资成本取决于它的财务状况。当借款者的净价值越大,其违约的可能性就越低,获得的外部融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它的外部融资成本就会越低。

3.货币政策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过程是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影响资产价格,再通过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影响产出水平。具体分析框架:货币供应量→资产价格→投资和消费→产出。在紧缩货币政策下,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资产价格的下降,资产价格的下降导致投资和消费的减少,投资和消费的减少意味着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从而企业内源融资变得困难。

4.汇率渠道。货币供应量会影响利率水平,而利率的变化会对汇率产生影响,而汇率的变动会对净出口产生影响,并最终作用于总产出。在紧缩货币政策

背景下,货币供给量减少或导致利率的上升,造成本币需求上升,从而本币升值,进而对外币的汇率上升,汇率上升导致净出口的减少。进出口的减少意味着那些进行出口创外汇的企业的内源融资减少。

(四)企业的自身管理与信息披露不够透明

从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 有些企业自身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完整的企业规划,财务管理制度薄弱,透明度差,自我约束力差,重视扩张但忽视风险控制,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状。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因而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还会导致信息不对称。

五、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建议

(一)国有企业融资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融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国有企业筹集资金以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为主要的融资途径,但是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对企业贷款项目的保护性条款多,一定程度上妨碍企业筹集资金的应用和企业筹资的规模;银行会要求企业保留补偿余额,或为保护资金安全而限制企业的现金流量,这造成企业资金的占用,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要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的,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①。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明晰是指企业要有具体的出资人和资本金,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所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针对于以往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政企不分的情况,这是一项突破性的变革,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国有资产产权明确化和具

体化对国有企业走向市场、解决自身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法人权责健全则要求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由于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标对于我国很多国有企业来说是很难完成的,权责健全则从制度方面规定国有企业应该依据公司章程进行管理和经营,政府不应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拖欠银行资金的情况,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后,国有企业应该以资产作为担保,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主动偿还银行欠款,让银行的利益得到保障。最后,就是政企分开。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体制,政府更多的应该是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引导,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对国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行干预。国企改革必须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前提,实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通过上市融资,拓宽资本金渠道,吸引适量的私人投资。再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三高一低”的产业进行整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新兴技术产业,增强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最后,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同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国企改革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深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于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银行对国企的约束机制。在国有企业实行改革后,利用银行贷款进行资金筹集已经成为国企重要的融资方式,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数额巨大的不良资产加大了其自身风险,而且影响了国有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①。因此应该加强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机制,首先应加强对借贷企业进行审查。除对抵押物品进行仔细核对和审查外,还要对企业的“硬信息”进行审查和分析,再根据掌握的财务数据分析贷款的可行性。相对于以往“亡羊补牢”的补救方式,现在要转变观念,预防潜在的风险,避免问题积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加强对负责审批考核人员的监管,明确工作纪律,回避利益相关者,不得瞒报企业真实信息,如实向借贷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其次,对于已经发放的贷款做好资产保全的后期责任工作,积极履行债权人职责,对企业的贷款资金使用进行监督,防止企业无效经营和滥用资金等风险的出现。最后,银行应建立起信贷信用统计库,实行差别对待。银行应对借贷企业进行定期的信用评估,对于那些存在违约前科的企业再融资请求,银行应该进行更严格的审核或

者不受理,对于借贷信用良好的企业则继续提供支持。

(二)上市企业融资对策与建议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重视外源融资,轻视内源融资;直接融资比重小,间接融资比重大;融资渠道窄,融资方式单一;股本结构小,股权结构不合理等①。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体制上优化股权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协调发展资本市场;同时明晰公司产权,完善公司治理,不断增强公司的自我积累能力,不断提高公司的资本使用率,使公司的融资行为符合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是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问题的必然途径。

1.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在我国股票市场不景气的今天,上市公司要想拓宽其融资渠道,必须积极地利用债券市场。然而,当前中国融资体系中,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时不平衡的。举个例子,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股市融资为4134.38亿元,而同期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仅为1707.4亿元,因此债券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政府应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筹集资金,改变债券融资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丰富债券市场品种,促进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制定和完善公司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资产抵押。信用担保等偿债保障机制。逐步建立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行政级别管理人员实行经理负责制,同时,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监事会严格履行自身对董事会的监督权,监事会作为独立的机构,也要加强自身的监督。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使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同时,上市公司的不合理的融资结构还在于企业本身的经营和管理机制存在问题。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并且让经营者的权利和利益收到制约。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上市公司管理走向成熟,走向社会,建立起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

体制,充分发挥经营者和生产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传统的,保守的,封闭的管理模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此外,政府应调整其角色,以尽量减少对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等微观领域的过度干预,防止对不同的企业实行歧视性政策,允许不同行业之间形成纽带,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宏观上,对上市公司给予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构建一个和谐的融资环境,从而使中国的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向着好的方向的发展。

企业还应进一步完善人才的激励和管理机制改革,树立明确的业务战略和经营目标,逐步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的建设,提高整体员工的专业水平,定期全面开展员工培训计划,切实搞好员工的后续教育工作,树立员工的终身学习理念,进而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中小企业融资对策与建议

1.寻求创业板上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寻求创业板上市是解决融资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创业板是在服务对象、上市标准、交易制度等方面不同于交易所主板市场的资本市场①。其主要目的是支持那些暂时不符合主板上市要求但又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 也为风险资本营造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可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打破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性障碍。单纯从融资的角度来看, 创业板所起的作用在短期内是有限的, 因为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管理运作、信息公开都有严格要求, 达到创业板上市要求也并非易事。但是创业板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对先进管理经验的传播, 对于提升中小企业素质的激励, 它是为拥有长远眼光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准备的。

2.发行集合债券。所谓集合发债, 即“捆绑发债”。将企业打包捆绑、集合发债的方式, 不仅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同时开创了企业新的融资模式。集合债券为企业带来的特定优势包括:第一,中小企业能在资本市场融资, 将极大地提升中小企业的知名度;第二, 多个企业分摊评级、担保、承销等费用, 降低融资成本;第三,有利于提升单一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

信用等级;第四, 易于得到地方政府及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

3.建立中小企业与外界的互信机制。一方面要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数量增多,这使得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然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小企业与银行在信息沟通方面变得越来越模糊,交易风险的随之增加。从本质上讲,这种交易风险产生与银行所能获得的信息量与其必须拥有的信息之间的差额。差额越大,交易风险也就越高,必然会导致防范和降低风险的交易成本增加,所以要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树立一个更加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才能有效降低此类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与银行以及其他融资渠道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与融资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与银行和各方面的协调和沟通不畅。因此,可以整合政府、银行、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通过相关政务服务机构的派驻以及优质融资服务资源的集聚形成完整的融资服务产业链,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综合性、高水准并具有公信力的专业化服务,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技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4.借助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①。互联网金融包括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网络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随着信自、技术和移动通讯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2005年-2014年中国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互联网金融的规模越来越大。互联网金融已成为打破垄断,实现金融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在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上,互联网金融具有传统融资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如产品类型多样、贷款审批流程简单以及放款速度快等。阿里金融、P2P、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拓展了新的路径。互联网金融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多渠道聚合资本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足资金。从实践来看,以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盈利能力强,具有很好的资金渠道整合能力,可以整合商业银行、证券机构、风险投资商,以及其它民间资本等多渠道资本,拥有相对丰富的资金来源。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掌控着大量的短期资金,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其次,信息技术支撑中小企业实现快捷融资。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弱化了传统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减少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浪费,也降低了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减轻了企业的融资负担,同时,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放款速度快和审批流程简单的特点。实现了中小企业的快速融资。最后,平台融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提供者可以通过贷款者的消费、收入等历史信息或通过第三方获取借款者的信用信息,大大降低借款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进而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

六、结语

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通过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企业融资难问题越加突出。解决这个难题, 需要创建现代市场金融资源配置机制, 重建市场经济的信用关系。需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自身的财务机制。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关注。企业不仅要立足现在, 积极灵活地寻求多元化融资渠道及创新融资模式, 更要放眼长期, 加强自我积累, 完善自身治理,为长效融资机制的建立而努力。

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一)

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一) 4月23日上午,2004春季武汉金融论坛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隆重举行。论坛活动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省金融学会和武汉金融杂志社联合举办,主题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现将本次论坛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认识 对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存在局部的经济过热,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吴少新(湖北经济学院教授):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是:总量基本平衡,但达到上限,局部存在着体制性、结构性和口周期性的过热。其中体制性过热表现为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投资大于民营主体的投资;结构性过热表现为房地产、原材料价格上涨;周期性过热表现为积极财政政策经过6年之后使物价呈现周期性上涨。 虽然目前物价在可承受范围内,但存在三个加压和三级扩张压力态势。 三个加压是:①物价从负数到正数,其中高的达到20:6以上,投资品最高达200%;②从正数转入较高上涨率;③从投资品向消费品价格上升。由纵向三级加压最后走向扁平的物价全面温和上涨。 三级扩张是:①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到批发物价指数;②批发物价指数到零售物价指数;③零售物价指数到消费品价格指数。 由于生产——比发——零售——消费指数有一个传递过程,有6—9个月的时滞,因此物价走势表现为:1-2年温和通胀在所难免,因为粮食库存在下降;恢复性投资增长在2-3年内是必然趋势;物价增长惯性在2-3年内会持续。 吴新民(湖北省经济委员会):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有所显现。但呈现局部性、结构性和恢复性特征,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变。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情况看,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3个百分点。在主要类别中,食品价格上涨7.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同比上涨3.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5%。从上述情况可看出,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是来自食品牙口投资类产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存在,由于时滞的作用,下半年可能会表现为通货膨胀。卢芸{湖北经济学院教授):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投放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金作为货币供应量最为活跃的部分,对物价有着推动的作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10多年来我国年度现金投放一直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2003年现金投放2468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到2003年末,我国市场的货币流通量为19746亿元。上涨了14.3%。由于其中有一个时滞的作用,2003年货币投放的影响有可能在2004年的下半年表现出来。 周加庆(湖北省统计局城调队),当前的湖北经济已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一是价格总水平的涨幅逐渐加大,价格上涨的范围在进一步趋广:二是农村价格涨势逐步加快。1-3月,全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比城市涨幅高出了0.9千百分点。一举改变了较长时期以来“城市物价涨幅高于农村”的格局。 从物价上涨的商品构成看,还不是商品的普遍上涨,说明了目前的通货膨胀尚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对于目前的湖北物价形势,从“量”的角度观察,已突破了通货膨胀的临界点,步入了温和通货膨胀运行区间;从质上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逐步加大,使宏观经济潜伏着更大程度通货膨胀的危险。 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是暂时的,不会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和通货膨胀。 黄宪(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目前物价上涨主要包括消费品和工业品价格上涨。 从消费品价格上涨看,主要是粮价上涨引起的,但这种现象不会持续下去。原因是:①近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价格恢复性上涨及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供给缺口的加大,所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起伏较大,货币政策几经转变。而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的严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宏观货币政策,思考国家在复杂的经济条件下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近年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两个重大的部分,一个是微观经济学,而另一个就是宏观经济学,两者相辅相成,用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研究解析国民经济。如果把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看作是一片大海,那么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组成这片大海的水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它波澜壮阔的海面。尤其在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形势受到国际国内多种条件的影响,可谓纷繁复杂。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我国20世纪前后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 正文: 一、实体经济分析 1、经济增长 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了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的通货紧缩时期,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1%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之后,经济增长率便开始逐步回升,2001年至2002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较为平稳,而从2003年起,经济增长率便迅速上升,到2004年第三季度,在国际原油以及其它中间投入品价格大幅上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率仍达到9.2%。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复苏的前景并不容乐观。

2、投资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投资增长的驱动。自1993年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到1999年后,2000年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开始迅速上升。200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28%强,进入2004年之后,投资增长率之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月份的投资增长率竟然达到了53%。这迫使中央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包括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在内的严厉调控措施。在宏观调控的努力以及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自今年3月份,投资增长率开始缓慢下降,到9月份,投资增长率下降到了27.7%。对于宏观调控当局而言,投资增长率的这种变化是政府所期望看到的趋势。 鉴于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投资增长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固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以下两个因素不可忽视。 其一,我国人均GDP的上升、住房分配的市场化以及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对消费者贷款的增加),促使了我国城镇居民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第三次需求结构的升级,对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兼具投资与消费双重效应的需求日渐殷盛。而这次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关联度很高,带动了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新的盈利机会和新市场的出现。事实上,2003年以来投资比较活跃的领域也大多集中在这些行业之中。 其二,与我国居民需求结构第三次升级相呼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迅猛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稳步上升,到2003年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40.5%。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又带来了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装修、装饰等行业的产出增长,进而也带动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 其三,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投资增长,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追求"以人为本"的经济

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一、引言 近三年来,货币政策取向已经出现了从“宽松”到“从紧”的骤变,特别是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7月,国家连续五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调整力度之大,频率之密集,可谓空前,可见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的决心。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方式还是以银行借款、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票据贴现业务为主,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可支配银行信贷资金作为保证,虽然上调利率是面对机构所进行的,但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势必会削弱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放贷规模的缩小必然带动了贷款利率的上升,增加了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来势凶猛的政策变化的背景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 二、货币政策理论和企业融资理论 (一)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①。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可以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可直接支持企业扩大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相反,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消费和投资,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前者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要了解货币政策,必须先具备一些银行制度的知识,因为货币政策要通过银行制度来实现。大致来说,金融机构包括金融中介机构和中央银行两类。金融中介机构最主要的是商业银行,其他还有保险公司,私人养老金等。 ①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472页

通货紧缩及对策

1,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就叫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就叫通货紧缩。2,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措施,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的工具: 1.预算政策 2.税收政策 3.公债政策 4.投资政策 5.补贴政策 3,财政政策的优势:可以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具有手段多、力度大和见效快的特点,在调节公平分配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 货币政策的优势:通过货币供求总量的调整,可以直接调节物价总水平,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调节经济运行中的消费与储蓄关系。特别是货币政策操作属于一种经济行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缓和和灵活,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主要是改变总量中的比例和分布; 第二,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是政府干预,因而这种调节作用容易对市场机制形成较大冲击,也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相结合的过程,政策实施起来灵活性相对较小。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货币政策难以解决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问题; 第二,货币政策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不如财政政策直接和有效。 4,“双紧”搭配类型——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 当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 “松”的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 “紧”的政策措施:减少财政支出、增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 具体应该采取哪一种类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 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目录 定义 货币政策分类 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对银行经营影响有限 中小企业融资 定义 货币政策分类 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对银行经营影响有限 中小企业融资 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编辑本段货币政策分类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编辑本段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编辑本段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历史 大幅度提高利率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探讨

更多资料请访问.(.....)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金融学 导师 学生 学号 2011年11月30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教研室及学院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符合我校的有关规定。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二、论文提纲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概念 2.1.2 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2.1.3 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2.2 相关理论提出 2.2.1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理论 2.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2.2.3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3 货币政策不断调整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 3.1 近年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及诱因 3.1.1 稳健的货币政策及诱因 3.1.2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及诱因 3.1.3 紧缩的货币政策及诱因 3.2 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 4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4.1 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增大 4.2银行业信用风险可能上升 4.3影响了银行的中间业务 4.4 促进了银行收入结构的调整 4.5贷款结构将得到优化调整 5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对策 5.1 提高认识措施 5.2 加强业务创新 5.3 控制信贷风险 5.4 完善营销体系 5.5 强化风险管理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什么意思? 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通货紧缩(deflation)该如何定义?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的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跌两季,即表示已出现为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统统价格不能停顿的持续下跌,而且全部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一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 通货紧缩——成因 (一)总需求不足引发的通货紧缩 (二)供给绝对过剩引起的通货膨胀 日本的经济紧缩已是世人关注的重心。联准会最近发表了一篇由多位名经济学家合力著作的文章,“防止通货紧缩-- 从日本1990 年代的经验学功课(Preventing Defiation;Lessons from Japan's experence in the 1990s)。 该文章述说日本的经济紧缩源于该国80 年代的经济泡沫。与今日美国的情况十分神似。日本通货紧缩始于1999年,由于供求失衡,商品价格下跌。物价下跌一方面使企业利润减少,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消费。该文章也提到造成日本经济紧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没有积极的以减息及放宽银根刺激日本的经济成长。 可怕的是经济紧缩除了日本之外已在世界各国有逐渐成形的趋势,在过去的六个月,法国、德国、巴西、瑞士的物价也都在下跌。就连成长快速的中国大陆,其物价也免不了下跌的命运。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大陆物价已跌了大约20%,香港的物价在过去五年也跌了大约16%。有些经济学家已开始预料美国的经济已有陷入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分析师洛旗(Srephen Roach)表示,“美国已徘徊在经济紧缩的边缘”。美国当前的“低通货膨胀、低经济成长”经济状况,有转成通货紧缩的可能。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距离只有一线之隔。怎样防止美国从低通货膨胀跨入通货紧缩的境界实在是政府的首要职守。也有乐观人士认为:目前通货紧缩机会较1930年代小,原因是-当时主因为央行政策失当;而今日服务业比重相对高,其多是劳力密集,价格(薪资)较难调降。通货紧缩不见得不好:如十九世纪末之价格下跌乃基于生产力快速提高,故能与经济同步成长。通货紧缩——影响(一)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促退论:通货紧缩会抑制经济增长,甚至使经济发生衰退。理由:①物价的持续下降会使生产者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继而减少生产或停产。 ②物价持续下降将使债务人受损,继而影响生产和投资③物价持续下降,生产投资减少会导致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加剧总需求不足2、促进论:适度的通货紧缩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理由:①通货紧缩将促使长期利率下降,有利于企业投资改善设备,提高生产率。②在适度通货紧缩状态下,经济扩张的时间可以延长而不会威胁经济的稳定。③如果通货紧缩是与技术进步、效益提高相联系的,则物价水平的下降与经济增长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二)通货紧缩的财富收入再分配效益1、实物资产的持有者受损,现金资产将升值。 2、固定利率的债权者获利,而债务人受损。 3、通货紧缩使企业利润减少,一部分财富向居民转移;通货紧缩使企业负债的实际利率上升,收入进一步向个人转移。 4、政府财富向公众转移实质债务加重→贷款人减少开支、出售资产→企业获利下降进而删减劳工成本、贷款人收入与资产价格下降→贷款人实质贷款增加、经济需求减少(恶性循环开始)。由基本经济学理分析,通货紧缩是由于过度供给与需求不足所造成的。解决通货紧缩的积极方法,应以提振国内有效需求为优先,再辅以政府配合扩大公共支出,才可望舒缓通货紧缩威胁。通货紧缩——利弊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 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引言 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一、引言 近三年来,货币政策取向已经出现了从“宽松”到“从紧”的骤变,特别是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7月,国家连续五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调整力度之大,频率之密集,可谓空前,可见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的决心。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方式还是以银行借款、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和票据贴现业务为主,这些都需 的,但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势必会削弱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放贷规模的缩小必然带动了贷款利率的上升,增加了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来势凶猛的政策变化的背景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 二、货币政策理论和企业融资理论 (一)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①。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可以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可直接支持企业扩大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相反,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消费和投资,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前者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要了解货币政策,必须先具备一些银行制度的知识,因为货币政策要通过银行制度来实现。大致来说,金融机构包括金融中介机构和中央银行两类。金融中介机构最主要的是商业银行,其他还有保险公司,私人养老金等。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一般以为,中央银行具有三个只能,即: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即: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率①。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贴现率越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越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对债券的市场需求就增加,债券价格会上升,而债券价格上升,就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反之亦然。法定准备率是指一国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只要留出更少的准备金。反之,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减少货币供给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需要要留出更多的准备金。 在货币政策的执行实践中,上述三大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例如,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使市场利率上升后,再贴现率率也必须相应提高,以防止商业银行增加贴现。于是,商业银行向其顾客的贷款利率也将提高,以免产生亏损。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扩大信用时,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买进债券的同时,也可同时降低贴现率。 (二)企业融资理论与信息不对称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广义的企业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是一种以余补缺的经济行为,这是资金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狭义的企业融资主要是指资金的融入,也就是资金的来源,它既包括资金持有者之间的资金融通,也包括某一经济主体通过一定方式在自身内进行的资金融通,既企业自我组织与自我调剂资金的活动,也就

货币银行学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2.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案例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以下简称通胀)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性通胀指货币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指两经济体之间币值相对性降低。通货紧缩(以下简称通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通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长期的通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和经济衰退。通胀和通缩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二者都会使价格信号失真,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因此都必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抑制。 一、通胀和通缩的起因 通胀是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升,主要原因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进、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以及通胀预期等。 一是需求拉动的通胀。需求拉动的通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通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程度,过度的需求将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因而,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总需求拉动的通胀的具体原因。 二是成本推进的通胀(又称供给型通胀)。成本或供给方面形成的原因形成的通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上升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等。 三是需求和成本混合推动的通胀。实际中,造成通胀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因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胀。假设通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体水平上涨,价格总体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动的通胀,这时通胀就成为了需求和成本混合推动的通胀。 四是预期和通胀惯性。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胀惯性,对通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胀作出的相应预期。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就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然形成通胀惯性。 与通胀相比,通缩是一个令政策制定者头疼的问题,因其更难治理。通缩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生产过剩。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大量产品销不出去,造成通缩发生。中国在2007年经济顶点的时候很多企业大幅扩张产能,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经济增长“逆转”,经济出现下滑,需求萎靡不振,大量产品找不到销路造成生产过剩。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因受投资减少、收入降低、股市低迷等因素制约,消费物价指数与以往相比下降,这也是通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互为因果。 三是欧美经济低迷。欧洲和美国是全球经济火车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打击后,美欧经济持续低迷。由于欧美是世界主要商品的消费地,欧美经济低迷对世界经济增长打击是巨大的。

去年的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去年的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续签《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 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银发〔2018〕3号),明确凡依法可使用外汇结算的跨境交易,企业都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 1月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境外银行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区域交易有关事项的公告》,同意符合条件的境外银行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区域交易。 1月1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开始陆续使用期限为30天的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 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海洋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7号),统筹优化金融资产,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7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1月25日,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全面实施。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开展金融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银发〔2018〕30号),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集中解决金融扶贫领域存在的各项问题,强化金融扶贫工作合力,确保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8〕29号),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担任美国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2月14日,发布《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27日,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8〕第3号,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行为,切实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 3月26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投产试运行。 3月26日,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第11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习题及答案

第14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填空题 1.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 _______ 贬值、 ______ 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2. 产生通货膨胀的前提条件是 ____________ 流通,通货膨胀是其所特有的现象,但不能因此推断存 在 _____________ 流通就必然产生通货膨胀。 3. _______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4.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______和______两大类;按物价上涨的幅度可分为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为_____ 、______ 、______ 和 ______。 5. 在实际操作中,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同时编制和公布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在对通货膨胀进行测定和分析时,一般都是以 _____________ 为主,参考其他物价指数综合考虑。 6._______________ 来度量通货膨胀,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工业投入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 7 .通货膨胀对社会成员的主要影响是改变了原有 _______________ 的比例。 8 .通货膨胀时期对于债务关系中的 ________ 有利而对 __________ 不利。 9 .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是_______ 。他们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_______ ,而不是货币量。 10. 后凯恩斯学派则用________ 解释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归咎于_______ 提高。 11. 货币主义学派则认为,通货膨胀完全一种________ 现象,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于_______ 和________ 。 13. 通过宏观紧缩政策控制社会总需求,各国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有:_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 14. 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三大对策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__。 15. 国外学者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 三者同时持续下降。 16. 对温和型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有三种观点:______ 、______ 和 ________。 17. 1997 年以来中国的通货紧缩趋势是以________ 和______ 为主要特征的。 二、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通货膨胀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 B. 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C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上涨 D. 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 2 .通货膨胀时期债权人将()。 A .增加收益 B. 损失严重 C .不受影响 D. 短期损失长期收益更大 3 .我国目前主要是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A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B. GDP 平减指数 C .批发物价指数 D. GNP 平减指数 4 .成本推动说解释通货膨胀时的前提是()。 A .总需求给定 B. 总供给给定 C .货币需求给定 D. 货币供给给定 5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可能产生的通货膨胀类型是()。 A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 结构性通货膨胀 C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D. 预期型通货膨胀 6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是个关键。 A .社会总需求 B. 收入分配 C .财政收支 D. 经济结构 7 .下列各项政策中,()可以解决通货膨胀中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A .限价政策 B. 指数化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

我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它常出现于经济过热,面临严峻的通胀时,常见措施为提高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常用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通俗说就是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太多,希望能减少一点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为什么我国要收紧货币政策呢?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一是汇率政策与结构调整政策要并举;二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不能完全解决当前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但可以为结构调整赢得时间; 三是结构调整须抓紧时机,若抓的不力,货币政策将被结构调整的滞缓而困扰,必然出现物价、资产价格和经济的不稳定状况;四是当结构调整不力时,货币与汇率政策不能过分迁就,应该按照“稳增长、低膨胀”的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操作货币与汇率政策,勇于暴露经济中的矛盾,加大结构调整的助推力,以此推动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在必要时要果断再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目前中国的股市和楼市都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急需政府出钱救市或放松银行贷款限制,使得其可以走出困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一旦政府放松银行贷款限制,必然会进一步提高通货膨胀水平,与此同时,股市和楼市之所以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国热钱在从中作梗。政府出面救市只会让外国热钱受益,同时热钱又会随时可能撤走,从而拖垮股市和楼市,并且使得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从这一角度来说,先治理通货膨胀优于政府出面救市。因此,与其政府出面救不确定性比较大的股市和楼市,不如专心的压下通货膨胀水平,必要时顶住压力,再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同时要继续维护油价和粮食价格的稳定。 通货膨胀中压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是目前经济发展中最突出和最危险的因素,因此要坚决地压下通货膨胀就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国连续多年来都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但也因此增加了银行体系货币流通过剩。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实际上代表着总需求的增加,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减少总需求,同时还可以提高银行利率,使企业更难以取得信贷,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的恶化。 我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从而保证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复出的必要性(一)抑制流动性过剩当前我国经济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要减少名义货币供给,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中央银行减少名义货币供给,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会引起经济中的实际货币流通数量几倍的下降,从而达到解决流动性过剩的目的。(二)抑制企业过度投资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有资金;一种是借贷资金,其中借贷资金是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借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就是企业通过借贷资金进行投资所需要承担的成本。贷款利率越高,企业需要承担的利息越多,对投资项目的要求也就越高,因为只有当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超过贷款利率时,企业进行投资才会获得正的收益,否则企业投资无法获得正回报。贷款利率越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防止出现呆坏账,对申请贷款企业的审查就会越严格,对投资项目的要求也就越高,企业贷款变得越困难。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贷款利率提高意味着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会抑制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只有预期收益率高的项目企业才会投资,预期收益率低的项目则被放弃,从而减少企业投资,降低投资增速。

中国货币政策

一.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这几年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结构化,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稳回升。 从宏观上来说,2013年至今,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呈现“精准定位,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持续发挥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完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其政策内容满足了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拓宽了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的成本,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了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3—15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根据外汇流入、货币信贷增长等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政府方面也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了每年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物价调控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双向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分析监测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力度和节奏,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适时适度进行流动性双向调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 B、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稳定。在国际金融形势复杂、流动性供求方向多变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保持操作利率大体稳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C、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持续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2.适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接受高等级债券和优质信贷资产等合格抵押品,向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视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金融稳定。 3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并持续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信贷支持。 4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

(扩张性、紧缩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弄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vs 货币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vs 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实施条件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 措施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加大国债发行量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目的 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联系 具体采取哪种政策,必须依据当时客观经济运行情况,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区别 含义不同 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内容不同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有关政策,如税收、税率调整,发行国债,保护价收购粮食等 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存贷款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政策制定者不同 由国家财政部制定,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并实施 联系 ①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②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配合起作用

真题演练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十几年来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列能够体现这种货币政策的有( D ) ①上调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 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③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④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