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聚焦2015农产论坛,农管家成耀眼明星

聚焦2015农产论坛,农管家成耀眼明星

聚焦2015农产论坛,农管家成耀眼明星
聚焦2015农产论坛,农管家成耀眼明星

聚焦2015农产论坛,农管家成耀眼明星

今天的北京告别了近期的连绵多雨,迎来了一个好天气。虽是周六,小编却一改往日的贪睡姿态,不到五点就激动的起床去参加2015农产品与农业产业发展论坛了。这可是一场国家级的论坛,作为新农人的小编,在今天都亮瞎了眼,且听小编为您讲讲咋回事。

能够代表农业互联网的新生力量农管家公司参加论坛,小编真的开了眼界了。不仅亲眼见到了农业界如雷贯耳的大咖,而且还听到了他们独到的见解。论坛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会与挑战,表示农业互联网化的应用将被赋予时代使命,谁能屹立风口,谁就赢得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何宇鹏表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互联网+”时代,将会迅速崛起。

听完了政府机构的高大上演讲之后,农管家CEO王磊为业界分享了一线接触农业的体会。王总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是未来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早在2014年,农管家公司便走在用互联网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道路上,以助力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成长为使命。王总结合桦川合作社和松原合作社成长的两个小故事,讲解了农管家的互联网服务模式,掀起论坛高潮。王总表示,农管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打包”服务,除了下田,都可以找农管家,这也就是农管家口号“下田之外,交给农管家”的由来

王总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承担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任,现实发展过程中,他们需要跟产业链的上下游谈判,为经营活动组织商流、物流和信息流。而我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都由个体农民来转变的,他们目前需要第三方机构来帮助他们。农管家通过创新的农业供应链互联网服务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高效融资、优质农资、科学种植技术,以及农产品的流通,这种“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领先农业领域,得到论坛上各位嘉宾的赞誉。

农管家展位的参观者一直爆棚,人气之高超乎想象。有的参观者看到近期媒体对农管家的报道后慕名前来,有的看到农管家展板产生了兴趣,王总的演讲之后,现场参观者更是将展台围堵的水泄不通。参观者纷纷主动拿起手机扫码关注农管家官微,并下载APP。前来参观的合作社理事长坦言,农管家的互联网模式很创新,“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对他们很有帮助,将来就靠你们农管家了。

抬头做人(人民论坛)

抬头做人(人民论坛) 作者:张保振 《人民日报》 ( 2006-08-04 第04版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民间俗语,不仅妇孺皆知,且演化为激励人的格言,鼓舞、鞭策着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生命不息,奋进不止。 人往高处走,就要有目标、有追求。对共产党人来说,这个目标与追求,不是高职位、高薪酬,而应该是高品位、高情操。人民日报《人生境界》栏目中报道的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虽身为平凡人,却干出不凡事,透出非凡心。这也叫往高处走——受人敬仰,被人传颂。正因为如此,人往高处走,就必须学会抬头做人。 抬头做人,不是盛气凌人,傲视一切,而是温温恭人,学人之长;不是趾高气扬,颐指气使,而是堂堂正正,光明处事;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而是找寻差距,见贤思齐;不是因己之拙,忌人之能,而是解剖自我,自省赶超。一句话,抬头做人,就是要以正大为先,以善意为怀,以谦谦为基,以光明行事。 抬头做人,要义在“抬”。抬者,仰也,即向上之意。要向上,不抬头是不行的。山外青山楼外楼,不抬起头来,如何看得见;强中更有强中手,不抬起头来,如何看得出。抬头是看,也是比较。只有在比较当中,才更能见短长,知优劣,从而激发潜能,天天向上。

抬头做人,应在会“抬”。遥想当年的岳飞,他“抬望眼”,却只会也只得“仰天长啸”,可叹自己“壮怀激烈”。此时非彼时。如今的抬头做人,最重要的是自自然然、平平常常地抬头见大、望远、仰高。 一曰抬头见大。人不能总低头看自己鼻尖下那么一丁点儿事:今天嘴里能吃到什么好饭喝到什么好酒?明天手里能拿到多少钞票进入自己的账号腰包?后天脚儿能迈进多大 平方米的私宅庭院?等等。抬起头来,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环顾左右,使眼界骤增宽广:世界真大,且是大家的世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自己很小,仅是世界的一微尘,大家庭的一分子。人在世上,不能只见自己,不见别人,须得人与人携起手来,才能更好更愉快地在世间生活。 二曰抬头望远。人抬起头来,就是要让眼界望远。望远,才能憧憬未来,放飞思想,追求幸福不止,追赶快乐不疲;望远,才能紧盯理想之光,坚定信念不移,不至于被眼前一时的困难所吓倒、一时的不快所阻碍;望远,才能充满乐观,笑对人生,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简化为一个字:乐,用乐以破苦,把事业上的酸、甜、苦、辣净化为一个字:苦,品苦中之乐,从而使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向有理想、有道德、有益于人民的方向迈进。 三曰抬头仰高。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云:“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生活中的“高人”,不仅需要经常见,而且需要抬头仰视才行。“高人”自有其崇高处,如善良、宽厚、仁慈、节俭、诚信等。譬若丛飞,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

“修于内”方能“形于外”(人民论坛)

“修于内”方能“形于外”(人民论坛) 魏寅《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0日04 版) “现在过节,不再逢人必喝、逢喝必醉,像是卸去了身体和心灵的一道枷锁”“不再为送月饼、拒月饼费尽思量,反而觉得一身轻松”……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大家普遍感到清风习习。一些党员干部感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的这5年,不只言行举止被“箍紧”了,思想觉悟也被“震醒”了。 作风的转变与觉悟的提升,其实互为表里、同频共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思想觉悟看似无形,却决定着一个人的状态和行为。面对顽固性、反复性极强的“四风”问题,如果觉悟在“风”中飘,行为难免在“风”中摇。回顾那些走入歧途的官员,不论是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自欺欺人中沉沦,还是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功利主义中堕落,抑或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意识中迷向,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自我省察不足、思想觉悟滑坡。 北宋隐士林逋在《省心录》中写道:“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正所谓“心正则众邪不生”,当前,制度之网越织越密、执纪刚性愈发增强,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把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由“不敢伸手”变为“不会动心”,才能真正做到明是非、知进退、有取舍。反之,如果仅畏惧于外在的制度,而不内化为心中的律令,不推不动、不拖不走,就难免痼疾难除、旧病易发,最终受到严处。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正因其“难”,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以世俗的眼光看,一首诗中所云“岂不爱权位”“岂不爱粉黛”,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提升觉悟,就是要搬掉“岂”字头上那座“山”,就是要努力做到“己不爱”。拿出“更挽藤梢上上头”的决心毅力,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才能在面对“名利风”“攀比风”“浮躁风”“奢靡风”之时,心境坦然、不为所动。 砥砺思想觉悟、传承优良作风,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的妻子缪敏不幸被捕入狱,方志敏手握为革命筹集的公款,却坚决不徇情济亲、拿钱营救;罗荣桓去世时,拉着妻子的手再三嘱咐,“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杨善洲退休后,没有颐养天年享清福,而是选择回到家乡种树20多年,最后把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对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而言,觉悟是洪亮的钟声,警醒他们有所畏、知所止;觉悟是心中的灯塔,引领他们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人民论坛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人民论坛) 徐文秀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09日04 版)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两年没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没挪动,四处去活动”,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最怕就是“差不多”

世事变迁,勿忘初心(人民论坛)

世事变迁,勿忘初心(人民论坛) 盛玉雷 《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23日 04 版) 不知何时起,“致于学”的人们突然发现,身边的问题变得复杂了;“而立之年”的人们不经意间觉得,身上的担子有些沉重了;“知天命”的人们,也不得不习惯了回首。透过这些感受,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动态的、未知的变化造成认知上的冲击,人们才无所适从,或畏难不前,或局促不安。 的确,变化是永恒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世间万物,都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经受时光的洗礼、岁月的冲刷。如今的断壁残垣,昔日也曾是万民朝拜的华都;前几日尚在寒风中战栗地迎春,这几天竟也抽了新芽。小到周遭的日月更替、草木生长,大到国家文明的兴衰、时代风云的起伏,都在变化中见证彼此留下的印记。 古人也早早意识到,变化,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易经》有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然追溯历史,却不尽然。不明变化之理,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坑儒的八股沿袭,才有“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的近代之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正是变化之道的朴素解读。 然而,透析历史片段,我们也会发现,在或剧烈、或渺小的变化之外,尚有不变的“影子”,如同宇宙中的“原力”般,存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多年未见的朋友聚会,变的是人世沧桑、世事起伏,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亲近的情感;互联网技术再如何更新、商业模式再如何巧妙,不变的是网民对健康生态的追求、对基本价

值观的坚守;社会现象无论如何复杂、信息无论如何爆炸,不变的是凝聚全民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从改革伊始到全面深化,不管面对怎样的难题,不变的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追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这些“不变”,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得到众人认可的理念,反映社会基本操守,奠定社会基调,是整个社会的“初心”。 所以,“勿忘初心”,从来都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切实可行的原则。只是有人不一定能够坚持。落马官员中也曾有人许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豪言壮志,却在权力的起伏中迷失了自己;电影《老炮儿》里六爷看似对“规矩”的复古,却在一定程度上只强调了形式、忽略了内容。“初心”往往并不畏惧艰难险阻,却尤其怕诱惑和蒙蔽。功名利禄的浮华、尸位素餐的敷衍,是造成社会价值失衡的根源之一。 在变化的繁华世事中,如何保持一颗不变的“初心”非常重要。对个人来说,摆脱面对生活变化时的陌生感和无力感,“初心”是最有力的武器。青年的迷茫或许在追求无限可能的奋斗中突然化解,中年的压力可能在对“小确幸”的感受中得到释放,老年的怅惘也许在知足常乐的心态中不经意消散。而对社会来说,“初心”同样是面对技术革新、社会动态中出现问题的最好回应。毕竟,社会的“初心”是对每个人的考验,只有所有成员“勿忘初心”,社会心态才能保持客观和理性。 世界瞬息万变,注定了我们无法一成不变。但是,一颗不曾泯灭、永远充满正能量的“初心”,将在陌生的变化中,带给我们一条恪守的底线和一丝久违的暖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