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

和29%

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

“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战略的需要。陈耀告诉记者,过去开放总体上不平衡,更偏重于海上开放,而陆上向西开放是短板,通过“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有助于我国扩大陆路、沿边开放,解决能源保障等问题。

同时,陈耀分析认为,通过内陆沿边开放也是解决国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途径。“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缘于我国长期推进的沿海开放战略,造成内陆进出口贸易不畅,发展受限。”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也表示,“一带一路”彻底改变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转

型升级。

多语种政策

法语观察员贯彻语言多样性多语种政策 在各国际组织内部的实施

(7) 法语共同体对推进多语政策的承诺 (11) 多语种实施政策过程中带来的挑战 (12) (16) 人员聘用 (18) 交流与信息 (19) 集体行动 (19) 决策机关 (20) (22) 联系人 (24) 几个国际组织的语言制度 (25) 法语共同体的国家和政府成员 (28) 法语在国际组织内部的使用推广手册 (29) ? éditions Nathan, Paris, 2013 ISBN : 978-2-09-882660-1

成员国更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联合国的各项事务当中,还能保证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好的成果和更全面的投入。秉着分享和沟通的精神,各行动方案应以保护并鼓励多语种的使用为宗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多语种使用撰写的报告,2007年 效工具。所有危害各国际组织内部不同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公平使用的意图,均以阻扰国际间交流与对话为目的,而顺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正是法语国家推崇的多边协议的基础。 阿卜杜·迪乌夫(Abdou Diouf), 法语国家组织秘书长,2008年

一个多语种的世界 世界几大语言区 英语区Array状态:英语是54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或 官方语言之一,这些国家遍布世界各 大洲。 英联邦(Commonwealth)是一个集合了多个英语使用国家的组织。 人口:共有十八亿居民。 在各国际组织内的使用状态:它是所有国际组织(万国邮政 联盟除外)和地区组织(受国家和地域限制的组织除外)的 官方和工作语言。 使用者:英语的使用总人数预计有五亿人(有人甚至预估总人数达十亿人)。英语的母语使用者位居世界第二。 学习者:英语的学习人数在全世界预估为二十亿人。 英国文化协会在全世界110个国家内开设分部。 7

欧洲经济一体化

.

材料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2)根据上图,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 (3)权利让渡是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问题。结合材料三,谈谈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国家主权、本国利 益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4)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量”的方向发展。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当堂检测】 1、欧洲一体化得以出现的根源在于 A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B .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 .知识经济的兴起 D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2.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B .实现欧洲政治经济的一体化 C .加快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D .保证西欧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3、.西欧国家开始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有①经济政治上深受美国的控制②受到苏联及东欧盟国的威胁 ③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④要重振欧洲,必须实现联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4.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政治经济实体过渡的是 A . (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 B . 1969 年“欧共体”共同目标的确定 C . 1993 年欧洲联盟的成立 D . 1973 年英国加人“欧共体” 5.欧盟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结果。下列各项中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的是 A.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C.华约组织的建立D.欧共体的建立 6.下列关于欧洲一体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B.符合欧洲各国的利益 C.改变了世界格局 D.破坏了欧盟各国的主权,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7、欧元的启动对这一地区产生的积极影响中最主要的是 A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 B .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 C .有效地保护了区域经济的独立发展 D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自我反思思维升华】 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惑需要解决?写出来大家都来帮一帮。 .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精选文档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 世纪60 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 世纪70 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 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精选文档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摘要 技术创新划分为生产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前者提高生产率,因而能够推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后者改变产品的质量和差异性,不一定加速增长。产品创新在后工业经济时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比不上工业经济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证明了这一趋势。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性政策。本文从技术创新的理论渊源谈起,在承认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利用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后工业经济;生产力;经济发展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production process innov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 former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so it can improve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changes the quality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oduct, and not necessarily accelerate the growth. Product innovation is the main for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ost industrial economy period, so in this new historical stage,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proved this tren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i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d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its impact on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

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 日期:2008-01-06 作者:张晖明来源:文汇报 我们通过引进学习,加速了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学习效应之高、学习效应之好。但是从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来看,一定是研发效应、研发收益高于学习效应、学习收益,否则就没有人愿意做研发。之所以人家愿意做研发,是因为在它的财务结构里,用于研发的开支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投资,并且是有高回报的投资。但在我们自己的财务结构里,本来利润空间就很小,还要再增加研发费用,难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现在财务结构很难跨过这个转变的周期阶段;一旦跨过这个时间段,我们的企业发展肯定会不一样。 大家知道,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以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将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这个命题不论对国家的生存发展而言,还是在全球化格局下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反思,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一、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1、改革开放成就与发展模式反思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包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力增长、企业竞争力提高、中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回到“以人为本”方面而言,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我更多想讲的是问题。现在我具体讲几个与技术创新等有关的问题。 一是D V D付费。在2001年《中美知识产权双边协议》签定后,第二天,在荷兰鹿特丹港,就有深圳先科公司生产的D V D 被查扣。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或者跟美国有直接双边协议之前,人家可能也没有直接约束我们的办法,但是既然签约了,采用了他们的核心产品,就必须技术付费。因此,谈判的结果是给3C联盟付费,每台D V D9美元,给6C联盟每台D V D付6美元。最近美国贸易委员会还在就D V D问题进行讨论,谈判中讨论是否多追加每台3美元。到现在为止,D V D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小了。这是非常典型的事件,可以看出自主知识产权对产

金砖国家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体系的影响--新兴国家崛起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新兴国家崛起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共同构建的二十国集团成为代替G7的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以发达国家群体为高层的等级制的全球经济秩序发生动摇。现行国际经济制度体系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体系,通过新兴国家与传统发达国家的良性互动和渐进性变革,国际经济秩序将逐步实现从等级制向多元平衡的转变。 关键词: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经济结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经济秩序是指特定时期和特定阶段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为了某种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进行相互竞争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均衡状态。国际经济秩序随着国家间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近年来,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势头强劲,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逐步从体系边缘向体系中心迈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融合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的G20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G20的出现与发展势必将对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兴国家崛起使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2001年,吉姆·奥尼尔在高盛集团全球经济报告中首次提出“BRICs国家”的概念。2003年高盛集团第99号报告《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的道路》预言: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

俄罗斯。“BRICs国家”作为新兴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世界的关注,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的最大特征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最显著标志。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加快了新兴国家崛起与国际经济结构变化的步伐。西方传统发达经济体受到本次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2010年希腊引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国家经济面临极大困难并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世界经济衰退危险加剧的现实情况下,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依然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四国对全球经济增幅贡献率超过45%,成为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火车头”。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2010年“金砖四国”国内生产总值均进入世界前十二位,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中印两国进入世界前五的行列,俄罗斯、巴西分别位列第六位和第九位。 尽管在人均GDP、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新兴经济体照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但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新兴经济体地位上升,西方发达经济体地位相对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动摇了过去几百年时间里形成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正以极快的速度从国际经济体系边缘地带向中心区域靠近,国际经济中心区的国家数量增加,在成员上向新兴国家偏移,“七国集团”垄断世界经济权力的局面将发生变化,国际经济权力分配分散化趋势将逐步加强,权力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传统强

中国与非洲国家有合作潜力的项目一览表

中国与非洲国家有合作潜力的项目一览表 非洲项目 商店 非洲很多国家都有高档商品店,商品主要来自欧美,价格高,质量好,主要是富人阶层购买。很多国家的中小商店都是印度,巴基斯坦或黎巴嫩人开的家族店。 中国大陆商品质优价廉,在非洲市场随处可见,但往往是经香港和台湾转口而来,中国人完全可以挑选合适的非洲国家,开商店。利润往往比在国内高出许多。 饭馆 在穷的非洲国家也有一批贵族阶层,如当地的权贵,各国外交官,援非人员,外商和游客。中餐馆在这批人中颇受青睐,不亚于法国餐馆或美国快餐。 中餐馆投资不大,通常就是2-3万美元。只要有中国特色就行。最好有中国厨师,调料,中式餐具,字画,灯笼等。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当地的蔬菜不贵,餐馆的菜却很贵,因此餐馆的利润通常是很高。 诊所 非洲整体来说缺医少药,霍乱,黄热病,埃博拉,爱滋病,疟疾等比较流行,医药市场巨大,中医药基本为空白。因此在非洲开办诊所,兼做中成药生意,是很好的选择。而且申办行医执照,一般比较容易。目前在非洲开诊所的中国人许多都发了大财。 中医药在非洲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国在非洲的医疗队深受非洲人民欢迎。埃及总统,莫桑比克总统,南非总统都曾经用过中国保健医生,中国的科泰新等药品已经风靡全非。 在非洲行医最好是多面手,既懂中医,也懂西医。 畅销的药品主要有:可以行气活血的中药,可以治感冒,咳嗽,风湿,跌打外伤的中成药等。

制药厂项目 一,加纳缺医少药,药品价格较高,现有的制药厂规模小,品种少,每年需进口药品4000万美元。RACNOM PHAMACEUTICALCO.LTD希望我企业以资本、技术,投资750万美元在大阿克拉省举办药厂,生产片剂和胶囊。 二,乌干达年生产4亿粒剂抗菌素和15万瓶(每瓶50毫升)大输液(葡萄糖液和生理盐水)的制药厂。乌的主要疾病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另外还有疟疾、皮肤病、性病、爱滋病和其他疾病。现在乌有4家小制药厂,主要是来药包装和来料生产及少量的大输液进口。规模均不大,远不能满足需要,每年需进口3000至4000万美元的药品。我可从国内出口制药设备、药粉和大输液塑料袋在此进行生产,这样不但解决了乌部分药品缺乏状况,也可带动我设备和原料药的出口。 工厂 随着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轻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的需求会逐渐增加。而我国的一些产业如轻工、纺织、家电以及服装加工在该地区比较优势显著,境外带料加工大有可为,现在我国已经明令地方的小水泥、小玻璃、小陶瓷、小造纸等企业限期停产下马,而有些设备状况良好、图纸齐全的,完全可以采取整厂搬迁的形式,移到非洲办厂。 农场 在非洲--这个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每年至少有1/4的粮食需要进口,1/3的人口完全依靠粮食援助。 非洲大陆大多数国家是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非洲的农业基础仍十分薄弱,殖民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单一农业经济尚未得到改变,不少地区依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况,生产力十分低下,基本上靠天吃饭。 非洲大陆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中国有比较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以较少的耕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因此,双方农业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其他农业项目 据新近一期《非洲农业》杂志报道,非洲中部和西部国家的一些农业项目正在向非洲开发银行申请贷款。根据惯例,非行的贷款项目均在非行成员国中招标实施。中国公司有权参加非行贷款项目的竞标。 这些农业项目是: 布基纳法索西南、中部和东部地区森林资源持续发展项目(贷款额为1780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现代经济;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当夸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赣于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其迅速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究竟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富民强国之路,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因而要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

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9月4日,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面向全球发布了《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全面的量化分析,并对各国的未来经济走势给予了进一步预测和判断。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说:“紧张的全球地缘形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以及财务状况可能出现的紧缩,都会给前途未卜的暂时性复苏带来风险,这就需要结构性改革,以确保更加可持续且具有包容性的增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沙维尔·萨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补充道:“全球经济衰退之后的几年,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近,我们看到这种特征消失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差距,这种差距存在于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的高增长与低增长经济体之间。在这一点上,能够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的显著特点是,它们有能力通过结构改革来获得竞争力。” 《报告》指出,尽管不同发达经济体之间仍有差异,但相较于过去几年发达经济体总体上面临更好的增长前景,而新兴经济体则面对更为温和的增长态势。美国的复苏得到了良好的出口与就业指数的支撑,欧洲的经济形势在内部出现分化,中国则继续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 《报告》显示,中国、日本和东南亚最大的五个经济体取得了积极进步,进一步拉大了东盟和南亚的竞争力差距。《报告》同时指出,在采纳并落实长期经济增长所必须的结构改革方面,进展尚有不足。在决定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方面,创新、人才开发和制度保障继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是《报告》最受关注的内容。今年进入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世界经济体前三名的美、中、日的国家竞争力如何?欧洲、亚洲以及金砖国家的排名又如何? 欧洲:瑞士连续6年排第一,前十位中欧洲国家占六席 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前十名依然是去年的10个国家或地区。瑞士连续6年拔得头筹,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继续保持了强有力的竞争力水平,在前十名中占据六席。 瑞士排名第1,芬兰第4,德国下降一位到第5,荷兰、英国与瑞典分居第8到第10位。 出色的学术机构,在研发领域的高投入,以及科研与商业的紧密关联使得瑞士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瑞士劳动力市场平衡劳工权益与雇主需求的能力也位居世界第一。此外,瑞

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求是》期号:2013/07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在率先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强劲复苏之后,新兴经济体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困境:从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到南非、土耳其,从印度到中国,经济增速普遍放慢。就短期而言,经济增速放慢的直接诱因是国际金融危机留下的后遗症;但长期来看,这种放慢很可能是结构性的。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长率有可能下调,难以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增长状态。因此,新兴经济体的出路在于调整其经济增长模式,实现新的可持续增长。 短期内新兴经济体增速放慢源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后遗症 在经历了2009—2010年的强劲复苏之后,多数新兴经济体从2011年开始经济明显减速。印度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10.1%降到2011年的6.8%,2012年预计会进一步降到5.0%,创下自2004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同期,巴西从7.5%降为2.7%和1.9%;土耳其从8.9%降为8.5%和3.0%。过去3年间,中国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尽管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仍然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发挥着经济复苏火车头的作用,但增速放慢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外部环境恶化是新兴经济体减速的直接诱因。发达国家复苏乏力,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恶化对新兴经济体构成了巨大的外部冲击。新兴经济体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对外部需求的依存度较高。发达国家的需求疲软客观上抑制了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 面对外部环境的恶化,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选择:为应对外部需求冲击,迫切需要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但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后已限制了政策空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状况恶化,成为很多新兴经济体的隐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与发达国家一直实施宽松经济政策不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先后经历了三轮方向性调整。第一轮是危机爆发之后,新兴经济体尾随发达国家的经济刺激措施,普遍扩大了财政支出,降低了利率,信贷投放规模迅速增长。这一做法对率先摆脱经济衰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刺激了其国内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考虑到一些国家原有的资产泡沫并未随国际金融危机而减少,经济过热的压力更为明显。因而,从2011年开始,多数新兴经济体不得不进行第二轮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从扩张转向紧缩的经济政策。内部的经济紧缩政策与外部的欧洲债务危机交织在一起,新兴经济体在尚未有效遏制通胀与资产泡沫的情况下,经济增速放慢。这迫使其进行第三轮经济政策调整:从紧缩转向有选择的经济扩张。近来,美日欧同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货币战的风险加大,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又将面临新的调整压力。这种频繁的被动政策调整凸显了新兴经济体还远不能实现与发达国家经济“脱钩”;更重要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留下的后遗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 长期内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长率有可能下调 进入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目前的经济减速有可能成为中长期内潜在增长率下调的一个标志:尽管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会继续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会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但很难再恢复到危机前10年的高速增长状态。 第一,发达国家经济“去杠杆化”与全球经济低速增长还会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全球总需求增速放慢是不可避免的。以外向型为特征的新兴经济体增长将会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的目标是促使家庭与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缓解家庭债务与金融机构债务的压力。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私人债务的国家化。经过近4年的调整,这一目标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入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二阶段,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政府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化解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危机并不局限于欧洲,美国、日本同样存在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按照“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指标来看,日本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验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验 摘要: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取得举世瞩目的最高经济增长率和现代化发展速度。实践证明, 像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以出口主导型发展政策的国家(地区) 比起那些实行出口替代型政策的国家或地区, 在经济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我国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应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出口导向对外贸易战略经济发展产业调整 一、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经济特点是缺乏天然资源, 是以加工出口工业作为其国民经济的基础。自六十年代起, 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或先或后地转向出口主导型。当时美国沉在加紧进行侵越战争, 军需品供应需要就近加工和采购; 日本则致力于重化工业的发展, 把部分轻纺工业转移到国外, 这就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轻型消费品出口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二十多年来, 它们一直按照利用宝贵的、低廉的人力资源, 大力引迸外资、积极实施出口工业的战略来发展经济,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也稳步地迅速增长, 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大大地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新加坡的对外贸易总额1970 年比1955 年增长了近一倍, 1980年又比1970年增长了近十倍, 香港的对外贸易总额1970年比1955年增一长了近四倍, 1980年又比1970年增长了约七倍。台湾与韩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新加坡和香港, 自七十年代中期起,其对外贸易规模已基本上与新加坡和香港相当。以1970 年与195 5 年相比, 台湾与韩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分别增长了八倍与七倍,198O 年又比197O年分别增长了十二倍多与十三倍多。 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经过六、七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 已经发展成为众所周知的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六十年代已经开始经济“起飞” , 但它们在七十年代期间的经济高速发展却更加引人注目。七十年代世界各先进国,家经历了“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速度普遍下降, 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却仍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水平。1970 年至1978年期间, 韩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11%,台湾9.7%,香港9.5% ,新加坡8.3 %。同一时期, 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却只有5.5% ,其他各先进国家也均只停滞在2一3 %的水平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与对外贸易的扩展是分不开的, 对外贸易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与经济增长 2.1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2.11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欧洲经济共同体产品责任指令(李明刚)

欧洲经济共同体产品责任指令 李明刚 上传时间:2007-10-17 欧洲经济共同体产品责任指令(以下简称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 是欧洲经济共同体(以下简称欧共体) 理事会于1985 年发布的第374 号指令, 它是欧共体统一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此之前, 欧共体各成员国各自施行不同规则原则下的产品责任制度, 有的采取过错责任原则, 如荷、意等国; 有的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如德、比等国; 有的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 如法、卢等国, 如此以来, 在统一的欧共体内, 对于同样的产品侵权案件, 在不同的成员国发生诉讼, 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处理结果——这显然违背建立欧共体的目的。因此,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的发布实施, 对平平衡欧共体内生产者的产品责任及其诉讼权利, 保障消费者权益, 以及平等维护各成员国经济利益, 促进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商品流通具有积极意义。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所调整的产品是指除初级农产品和狩猎产品以外的所有动产产品, 产品亦包括“电”。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 生产者应当对其产品存在缺陷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生产者是指成品的制造者、原材料的制造者、零部件的制造者以及将其名称、商标或其他识别特征标示于产品之上, 表明其是该产品的生产者的任何人。在不影响生产者产品责任的前提下, 进口产品的进口者视为生产者并承担相应责任。而在无法确认生产者的情况下, 产品的供应者视为生产者并承担相应责任。依据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 两个或两个以上对同一损害负责的人承担连带责任。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在为生产者设定了严格的产品责任的同时, 亦赋予生产者相当的免责事由。该指令规定, 生产者能证明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承担产品责任: (一) 生产者未将产品投入流通: (二) 引起损害的缺陷在产品投入流通时并不存在; (三)产品并非由生产者出于商业或经济目的而制造或销售; (四) 生产者为使产品符合政府机构发布的强制性法规而导致产品存在缺陷; (五) 生产者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技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而作为零部件的制造者, 能够证明缺陷是由于装有该零部件的产品的设计或制造的指示所造成的, 即不承担产品责任。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对产品责任因果关系中的损害要件作出了规定, 即损害是指人身伤亡或对缺陷产品本身以外的任何财产的损害或灭失, 并且该财产是价值不低于500 欧洲货币单位的用于个人使用或消费的财产, 该指令并不影响欧共体成员国有关非物质损害(如精神损害) 的规定。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 成员国应在本国法律中作出产品责任诉讼时效为 3 年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应当被合理地认为已经知道损害、缺陷和被告身份时起计算。成员国对时效中止和中断的规定不受该指令的影响。该指令还规定, 成员国应当在其法律中规定, 指令赋予受害人的索赔权利从造成损害的产品投入流通满10 年后丧失, 但受害人在此期间对生产者提起诉讼的除外。 由于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把在商业活动过程中, 以销售、出租或其他形式的分销为目的,

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往来

一、中非贸易成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发动机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德国《青年世界报》1月3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南南贸易兴旺》,副题为《对华贸易关系成为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摘编如下: 中国政府临近年终时发布了首部中非经贸合作白皮书。中国正在成为非洲大多数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自新千年开始,南南贸易飞速发展,带动它的火车头是印度、巴西,尤其是中国。中非贸易额在1962年恰巧为1亿美元,20年后达到了10亿美元。2000年,中非贸易额已经达到100亿美元,此后增速越来越快:2008年,中非贸易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中国在非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平均比重在这一时期内从3.8%升至10.4%。也就是说,中国对非洲来说变得重要得多了。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中非贸易是平衡的。在中国与非洲的贸易中,进口额与出口额基本持平。不过,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并不相当。中国出口到非洲的商品越来越多地由电器、机械和汽车,也就是由工业品构成;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则主要是铜、钢铁、原油和多种农产品(000061)这类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中国也正发展成葡萄酒、咖啡、可可豆和类似产品的繁荣市场。事实明,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市场成为了非洲出口商的稳定之锚。中国对金属、石油和其他原材料持续的高需求也给原材料丰富的国家带来了好处,使其出口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无论如何,中国近年来显著改善了许多非洲国家向中国出口商品的条件。欧盟和美国再三要求非洲国家消除贸易壁垒,与此同时却迟迟不取消本国的农业补贴、进口限制,也不免除非洲产品的关税。中国则采取不同的策略。中国在国内为非洲出口商举办交易会,积极推动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如此,中国还为多种非洲商品取消了关税,且正在继续扩大免税商品的名单。资本输出也早已随商品交流而至。非洲国家到2009年底在中国对企业的累计投资达90亿欧元。2009年,中国对非洲投资有22%投入了制造业。过去几年中,大量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建立起生产纺织品和其他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小型工厂。另外,建筑业方面投资约占中国对非洲投资的15%。 二、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十年来,双边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双方贸易额由2000年的100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269亿美元,2010年中国对非投资约10亿美元,投资存量超过100亿美元,涉及矿业、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跃居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中国对非援助力度不断加大,援助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中国对非援助额比2006年增长1倍。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为非洲培训3万多名官员和各类技术人员。 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将继续本着平等相待、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深化中非经贸合作。 一是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双方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贸易环境。从2010年7月1日起,中国开始对26个非洲国家减免60%关税,涉及4700多个税目。 二是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并引导投资向农业、制造业、金融、商贸、环保等领域拓展。 三是全面提升经贸合作的水平和层次,对非援助进一步向农业、教育、医疗卫生、减贫、清洁饮用水等民生领域倾斜。

2012年 新兴经济体仍将领跑世界

2012年新兴经济体仍将领跑世界 2012年的全球经济形势复杂而多变,新兴经济体依然领跑并带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 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新兴经济体崛起是一种不可逆转的长期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在新兴经济体中,“金砖国家”是核心,据统计,“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30%,人口占世界的42%,经济总量大,2010年占全球GDP的18%,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15%,过去10年来,世界总产出增加值的近一半都是由金砖国家贡献的。 2007年至2012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将接近60%。新兴亚洲总体增幅将接近50%。同期,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幅将仅为3%。高收入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人均收入的趋同速度,正驱使双方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惊人的差距。新兴市场经济的高韧性增长缓冲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其实东欧和中亚也属于新兴经济体,但这个地区落后了,东欧和中亚国家受到了全球危机很大的冲击,因为他们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国资本,当出现全球金融危机时候,他们就很难继续的从国外借款保持自己的经济增长,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为自己的增长融资。除了这些国家之外,所有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做的非常好。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说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砖国家”、“钻石十一国”、“展望五国”和“灵猫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金融危机后,亚太新兴经济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更加明显。2009年在世界平均增长率为-1.1%的情况下,亚洲新兴国家达6.2%,亚洲经济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乃至政治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新兴经济体与经济高增长伴随的是高通胀,2011年,新兴市场国家一直与通货膨胀作斗争。有数据显示,2011年前10个月,新兴市场经济体的CPI(消费物价指数)一直呈现出单边劲升的格局。其中,1月至10月,巴西CPI累计上涨7.74%,俄罗斯通胀率累计达5.20%,印度物价涨幅累计达10.40%,中国CPI累计升幅达5.55%,越南更是成为“重灾区”,物价涨幅不仅连续10个月保持在20%的高位,而且2011年前10月物价创出了累计涨幅21.8%的历史新高。 回顾历史,高通胀出现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是经济高增长,一般来说GDP增速持续在10%以上,或者大幅超过10%,伴随着投资高增长,例如实际增速超过25%;其次是信贷高投放,一般来说增速超过20%;第三是粮食减产。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发展,新兴经济体普遍采取收缩货币政策,自2011年10月起,新兴市场国家物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并出现了下拐的趋势。

非洲政治的变迁概要

非洲政治的变迁 非洲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实现政治独立的洲。至2000年底,非洲共有5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为葡萄牙的直属领地,加那利群岛为西班牙的直属领地,留尼汪为法国的“海外省”,圣赫勒拿为英国“直属殖民地”,西撒哈拉地位未定,其余的为53个独立国。 非洲是一块古老的大陆,是现知最早居有人类的大陆。历史上,非洲人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从公元15世纪开始,欧洲的殖民者开始进入非洲大陆,非洲开始了它长达几百年的血腥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非洲只有北非的埃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和西非的利比里亚这三个国家是独立国家,其它均沦为英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殖民地。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陆兴起民族独立运动,非洲国家先后挣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实现了国家独立。1980年津巴布韦宣布独立,标志着非洲大陆完成了非殖民化的历史进程。 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绝大多数采取民主共和体制,实行总统制或总统内阁制。总统是国家元首,由普选产生,掌握国家权力。摩洛哥、斯威士兰和莱索托3个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掌握军政大权,任命政府官员,王位世袭。少数国家是军事政府或介于不同政体之间的政府。 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西方国家在非洲推行多党民主制,并鼓吹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将经济援助与是否按西方标准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挂钩,同时,国际形势的巨变(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等)也给非洲带来了强烈冲击,导致非洲地区原有的一些政治、经济、部族和宗教矛盾激化,造成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利比里亚、索马里、卢旺达、布隆迪、刚果(金)等国陷入了内乱之中。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则因边界问题进行了持续两年多的战争。但在另一方面,非洲大陆的政治形势也有良好的发展结果。1990年3月,纳米比亚结束了南非的统治,宣布独立。1994年5月,曼德拉就任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结束了南非长达300年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 2000年前后,非洲的政治局势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民族矛盾有所缓解,政治局势趋向稳定。 在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和平与发展已渐成主流,政治局势总体上趋向相对稳定的态势。冷战时期的“热点”消失,新的“热点”降温。近几年,非洲依然是“热点”不断。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无论是持续几年的老热点,还是刚刚出现的新热点,出现矛盾的双方或是多方都表现出比较克制的态度,使热点不至于一再升温。苏丹的反政府武装与中央政府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对抗,现在终于坐在了谈判桌前。索马里持续近十年的混乱局面也有所改变,选举出各方认同的过渡政府。阿尔及利亚的各种政治力量最后通过协商解决了国内问题,伊斯兰极端力量的势力遭到了遏制,军队逐渐退到了幕后。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两国的战争在2001年初因双方达成最后和平协议而彻底结束。科特迪瓦在1999年爆发了政变,军人夺取了政权。但在2000年下半年的大选中,巴博领导的反对派取得了胜利。虽然现总统巴博的地位并不巩固,但科特迪瓦的形势还是在朝稳定的方向发展。布隆迪在2001年4月发生了政变,但只持续了两天就被政府军粉碎。加纳、毛里求斯、贝宁等国都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为了遏制政变,保持政权的稳定,非洲国家相互约定,对通过政变上台的政权一律不予承认。 二、非洲国家更加团结,也越来越主动地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199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特别首脑会议决定2001年建立“非洲联盟”。2000年7月非统组织第三十六届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建立“非洲联盟”的章程草案。2001年3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