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翻译目的论汇总

翻译目的论汇总

翻译目的论汇总
翻译目的论汇总

第五讲翻译目的论简介

即就是Skopos 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值得强调的是她的这种理论观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等值”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 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费米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包括口译、笔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且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性——这是一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语际连贯法则”

(inter-textual coherence)。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3.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 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曼塔利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曼塔利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翻译”一词在曼塔利的理论中也已脱离了传统的内涵。她提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就这样,功能派翻译理论从译入者的全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使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4. 诺德(Christiane Nord)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在功能派学者中,她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功能派各种学术思想,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诺德在1997年出版《目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说明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并对这些批评做了回答。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加忠诚”

原则,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从此,“目的论”从译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克里斯蒂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二、运用原则

1.目的原则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

构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2.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

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3.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

这是由诺德提出的。她发现目的论有两大缺陷:首先,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好的译文有不同的看法;另外,如果目的原则所要求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与原文作者的意图刚好相反,那么我们就会遵守目的原则而违背忠实性原则。因此,诺德就提出了忠诚原则来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忠诚原则的一方面。该原则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Nord:2001)因此,忠诚原则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客户、译文接受者等参与者之问的关系。诺德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总之,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三、评价标准

至于翻译的标准,目的论用充分性(adequacy)而非等值(equivalence)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目的论理论框架下,充分性指译文要符合翻译目的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为基础选择实现翻译目的的符号”。这是一个与翻译行为相关的动态概念。等值指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但实现了相似的交际功能。等值只是充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描述翻译结果的一个静态概念。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以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为指导,用合适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

与传统“等值观”不同,德国功能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出发点,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也就是说,译者的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即所谓的“目的法则”。在注重译文功能的同时,该理论同时强调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可读性,即“连贯法则”,以及译文

与原文之间的语际连贯,即“忠实原则”,但后两者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

Skopos theory: pros and cons

Pros:

1.Purpose governs translation;

2.produce equivalence to various aspects of the source text, that is, one text

various translations;

3.client is a key factor;

4.free from control of language.

Cons:

1.Concept of purpose is too unstable;

2.without equivalence, the translator may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text;

3.accuracy can be compromised;

Skopos theory examples

What’s in a name?

It sounds ordinary on paper. A white shirt with a blue check. In fact, if you asked most men if they had a white shirt with a blue check, they’d say yes.

But the shirt illustrated on the opposite page is an adventurous white and blue shirt. Yet it would fit beautifully into your wardrobe. And no one would accuse you of looking less than a gentleman. Predictably, the different white and blue check shirt has a different name. Viyella House. It’s tailored in crisp cool cotton and perfectly cut out for city life. Remember our name next time you are hunting for a shirt to give you more than just a background for your tie.

On women and children’s wear as well as on men’s shirts, our label says—quietly but persuasively—all there is to say about our good quality and your good taste. Our label is our promise.

名字算什么?

写在纸上它听起来平平常常。带蓝格的白衬衫。事实上,如果你问大多数男人他们是否有带蓝格的白衬衫,他们都会说有。

但是,下页展示的衬衫是色调大胆的蓝格白衬衫。它会为你的衣櫃横添风采,穿上它没有人会责怪你缺少绅士派头。可以预想,这种不同的蓝格白衬衫会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名字:维耶拉。它为都市生活选用凉爽的棉布精裁细製。下一次你寻购衬衫时请记住我们的名字,它给你的不仅是作爲领带的背景。

对妇女和儿童的服装正如我们对男人衬衫的承诺,我们的品牌悄悄地动人地说, 这裡展示的是我们的上乘质量和你们的一流品位。

(A translation guided by equivalence theory. Flexible places still can be seen.)

名牌推荐

英国人以其衬衫的风度闻名世界。其知名品牌就是维耶拉衬衫,它以精纺棉布为面料,由英国维耶拉品牌精心裁製,质量上乘,畅销世界。维耶拉特此郑重地承诺:蓝格白底,是白马王子的首选,风度翩翩,惹来窈窕淑女的青睞。穿上维耶拉,男人闯天下。穿上维耶拉,生活真瀟洒。

维耶拉还请您关注我们出品的妇女和儿童服装,百分之百的一流品位,百分之百的质量保证。(A translation guided by Skopos theory.)

Examples about names:

1.Tiger Woods

2. Green Span

3. George Bush

4.Poor Simon

5.Gold Lion

6.Tencent

7. 百度

弗米尔

翻译“目的论”创始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去世(1930-2010) On 4 February 2010, the great translation theorist and scholar, Professor ,Dr. Hans J. Vermeer, our invaluable and very dear teacher and friend, departed from us. We, his friends and students and everyone who knew him, feel this loss deeply; the pain and emptiness caused by his

passing away is indescribable. The wor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lost one of its founders, one of its most productive and creative theorists, and a magnanimous, modest and caring teacher, who was the source of so many works and who inspired countless researchers and scholars. We offer our deepest condolences to all his friends,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and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community.

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是目的与功能理论的基础概念,目的论成为该理论的核心。弗米尔是莱斯的学生,也是海德堡大学的翻译教师,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在1976到1977年的一系列讲座中,提出了翻译的普遍理论的框架,随后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成为目的论的基础。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成为目的论的宣言。在书中,他与莱斯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而应该把翻译看成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因此,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一个目的。

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目的决定一切,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到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弗米尔把原文只是看作是一种“信息供源”,仅提供翻译委托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是评价译作的唯一或最高标准,译者有权按照翻译目的来取舍其中的信息,是否与原文保持篇际一致是由翻译目的来决定的,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翻译位于两极之间——遵循目标文化的行为与预期,与用目标文化的方式来表达源语文化的特征,这两极间存在多种可能性,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翻译目的实现的可能性取决于目标文化的条件,而不是源语文化。委托只是间接依赖源语文化,因为翻译不得不涉及到原文本,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个目的的实现需要依靠目标文化与源语文本的关系。翻译中使用的很多术语,也需要根据特定的任务来定义,如翻译、释译、改编等。

学习翻译理论的人,都应该熟知翻译“目的论”。应用翻译“目的论”来解释翻译现象,指导翻译实践与译员培训的论文也很多。翻译“目的论”成为了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让我们继续推动这

个理论的发展,来纪念弗米尔博士。

Skopos theory

与nida的理论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

目的论one to several translation 看翻译目的觉得翻译策略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英语二学历论文)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及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他的昨天与今天、语言与文化。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也创造了不少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些鲜活的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少不了“翻译”这个环节。然而,如何将这些流行与自然得体地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了解它们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呢?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一、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同时,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自2012年4月,毒果冻、毒老酸奶疑云未散,毒胶囊风波又起。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破皮鞋很忙的恶搞段子:忙着被提炼成工业明胶,被无良商人掺入食品中,被消费者吃进肚子里。于是网络一时爆红一首打油诗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 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 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 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 2012,皮鞋很忙…… 这是目前网上热传的段子,它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不免也有些淡淡的悲凉。中国的食品安全竟会到如此田地?可见网络流行语用诙谐

翻译目的论汇总

第五讲翻译目的论简介 即就是Skopos 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 解说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梅盛王晨婕 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

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就为译者“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3]。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 在目的论框架下,本文将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具体要求整合成以下三个方面: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博物馆解说词一般包括该馆的概况介绍、最新资讯信息、展品与史料介绍等。从译文文本功能来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兼具信息和操作功能,旨在为国外参观者提供准确而详尽的博物馆信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译文接受者是以“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5]为主。由此,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视为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原则:1.以服务外国游客为导向,译文能准确地传达博物馆相关信息,并且做到通俗易懂;2.以顺利实施跨文化交流为主旨,即译文能有效帮助外国游客观赏博物馆所

目的论与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目的论简介即就是skopos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手中,因此翻译实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 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 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 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 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 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 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第三阶段: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 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完整word版)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一、目的论的内容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弗米尔认为:决定译文(面貌)的不是原文(面貌),而是翻译目的。 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翻译目的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三层意义:它可以用来指: ( 1) 翻译过程:亦即翻译过程的目的; ( 2) 翻译结果:亦即译品( translatum)的功能;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

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就为译者“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3]。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 在目的论框架下,本文将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具体要求整合成以下三个方面: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博物馆解说词一般包括该馆的概况介绍、最新资讯信息、展品与史料介绍等。从译文文本功能来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兼具信息和操作功能,旨在为国外参观者提供准确而详尽的博物馆信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译文接受者是以“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5]为主。由此,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视为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原则:1.以服务外国游客为导向,译文能准确地传达博物馆相关信息,并且做到通俗易懂;2.以顺利实施跨文化交流为主旨,即译文能有效帮助外国游客观赏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以及发布的各种信息,同时激发其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下文将根据诺德(nord)自上而下翻译问题的分类模式,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其文化和语言两大层面的翻译问题,依照笔者所提出的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原则,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剖析宁波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 二、宁波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层面翻译问题 博物馆解说词里常常会出现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若只是简单机械地采用音译的方式,则势必无法让外国游客了解这些专有名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试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

rr从翻译目的论看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原则

第19卷第4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No.4 2005年8月J 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 Y OF TECHNOLOGY(S ocial Sciences)Aug.2005 从翻译目的论看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原则 陶全胜 (安徽理工大学外语系,安徽淮南 232001) 摘 要: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的有关原理,并通过译例分析,提出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应遵循“传译主要信息、语用等效、概念术语的译名统一”的原则。贯彻这三条原则有助于达到译界所公认的“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的应用文体翻译标准。 关键词:企业外宣资料;主要信息;语用等效;概念术语的译名统一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05)04-0124-06 Exploring principles o f translating econom ic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based on Skopo stheory T AO Quan-sheng (Departm ent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 d T echnology,Huainan232001,China) Abstract:Based o n Skopo stheo ry and w ith ex amples analy sis,the author puts forw ard the v iew that major pr inciples o f tr anslating economies literature should be convey ing the main information, achiev ing pr agmatic equivalence,and reaching co nsistency o f translating concepts and ter ms.By adhering to the thr ee principles,the version of translation can m eet the well-accepted practical translatio n standard w hich stresses conveying inform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ranslating. Key words:eco no mic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s;m ain info rmation;pragm atic equivalence;consistency of translating concepts and terms 一、引 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主体,要走向世界市场,融合于世界经济,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应有过硬的宣传推销措施,以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空间。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是企业向国外拓展市场的前提,良好的对外宣传资料有助于企业产品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但目前一些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过分拘泥于“忠实”与“等值”,在译文中出现了中式英语的倾向,不利于企业对外交流。还有一些企业对外宣传工作没有体现“内外有别”,把对国内使用的资料直接翻译出来对外使用,影响了企业的对外宣传效果。许建忠教授提出的“得作者之志,为读者所接受”的实用文体的翻译收稿日期:2004-05-12;修回日期:2004-09-27 作者简介:陶全胜(1964-),男,安徽枞阳人,安徽理工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浅析科技问题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浅析科技问题翻译 摘要:近年来,我国每年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项目达一万余项。这些科技合作和交流不仅日益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日益成为中国科技翻译发展的极好机会。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角度,通过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对科技翻译进行浅析。 关键字:翻译目的论;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科技翻译学是一门用不同语言反应同一共识真理的翻译科学,但翻译和科技文体翻译,有共通之处,却也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角度来探讨科技翻译的一些问题。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他有三项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主要是指译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原则要求译文能够被读者所接受和认可,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原则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并且和原文之间应具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之间的关系是:在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的前提下,这二者又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 一、目的原则 在科技翻译是为了通过翻译达到科技信息的交流。然

而科技文体大多涉及科技专业词汇,并且纯科技词汇或者半科技词汇则严谨规范单一,使用频率较低。比如“promethazine”(异丙嗪)“Oc-tylene”(辛烯)。所以为使译文达到交际目的,需译者对译文加释,以使读者理解。例如“normal stress”中“normal”并不是平时经常用作“正常的,标准的,常规的”意思。这里就需要加释上“normal”在这里表示名词或者形容词“法向(的),垂直(的、线),定向(的)”。 科技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译文的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原文表达的思想,已传达信息,使不能阅读原文的读者通过阅读译文来方便而又准确的获取信息。而为了达到传播交流的目的,科技问题翻译还应注意语言的规范化。译文必须具备科技文章的特点,才能有特定的效果。 例:“The leakage current from each circuit conductor to the grounding conductor is to be calculated by dividing the votage indicated by the voltmeter by the accurately known resistance of the resistor” 译文1:“从每条电路导线到地线的漏电是应该用有电压表显示的电压除以电阻器上的已知电阻计算出来。” 译文2:“把电表所示的电压,除以电阻器所示的已知电阻,即计算出每条导线到地线的漏电情况”。

从目的论看电影字幕翻译

摘要:电影字幕翻译是电影的一部分,利用文字去展现和诠释影片对白不为人理解的内容,因此,电影字幕翻译跟一套电影的影片种类、故事情节、地域背景、语言运用息息相关。电影字幕对于译入语观众理解影片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目的论角度来分析《肖生克的救赎》及《疯狂动物城》这两部电影的字幕翻译方法。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方法;目的论 一、引言 外语片字幕译文主要功能是传达影片人物对白的内容。外语片对白是影片的灵魂,是剧本作者潜心构思、独具匠心之作,是符合表演特点的艺术结晶: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字幕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目的语的观众能够接受并能感受到此电影的魅力。因此,字幕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文化传输与移植的过程,更是一种以目的语观众为接受者的有目的翻译。 本文选取了《肖生克的救赎》和《疯狂动物城》这两部电影的字幕来作分析。在这里我想简单谈一下我选择这两部电影的原因:《肖生克的救赎》是我最喜欢的影片,也是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没有之一:该影片内容发人深省,演员演技精湛,整部电影的场景也很精致,堪称佳作。自发行以来,《肖生克的救赎》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的史上最佳250部电影影迷评选中,一直以来都位居前三位,也是至今最多影迷参与评分的电影。在1994年的奥斯卡奖,该片获得七项提名,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完美影片、好莱坞最有气势的十大巨片之一。而《疯狂动物城》则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电影了,该影片刻画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全新世界,在表面的美丽之下却能找到人内心所充满的偏见和自己的心思。用绝伦的艺术形式刻画以及反讽了当今的世界形态,结尾则是充满着正能量,绝对是用心制作的良心之作。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部电影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国际影响,其外文字幕的一份功劳不可忽略。本文是从对照剧中人物的英文对白,仔细体味汉语字幕中发现,从整体上来说这两部影片的英译字幕是十分贴切的,可以归纳为简洁明了、流畅通达、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二、目的论翻译理论简介 以赖斯、弗米尔、曼塔莉和诺德为主要代表的功能主义目的论(functionalistskopostheory)是当今世界颇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skopos”是希腊语,其意思为目的、意图、目标和功能。在功能主义目的论出现以前,主流的翻译学派都把重点放在原文本上。然而,目的论却颠覆了这一传统,它将译者应该关注的重心移到了译文上。目的论学者认为,在翻译进行之前,就应该决定翻译的目的或要达到的目标。翻译原则及策略的选择必须与翻译的目的、功能或是在译文中要表达的功能相融合。将功能目的论应用于字幕翻译,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字幕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目的语观众更好地了解荧幕上发生的一切,以使观众与电影之间有更流畅的沟通,充分体验到电影的美和魅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译者的任务就是采用适当的翻译原则和策略,在时间和空间受到一定限制的前提下,为观众提供清楚、准确的字幕。如果译文达不到原文的效果,或者不能让译入语或说目的语观众像原语观众一样体验一部优秀电影的杰出之处,这种翻译行为毫无疑问就是一种失败。 接下来,我将《肖生克的救赎》与《疯狂动物城》中的英文台词与中文字幕翻译进行了对比,以翻译目的论的目的性原则为主要标准,分析其字幕翻译是否以及如何在译入语文化中实现其目的。 三、字幕汉译 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目的,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比如,有译者可能为了赚钱过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翻译;也有为了目的语读者或观众以沟通交流为目的进行的

浅析翻译目的论

本文由csq3011贡献 pdf1。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浅析翻译目的论 汤玉洁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理论 模式,它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 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文文本的生产活动。 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和忠诚原则中,目的原则是首要的原则。本文 简单介绍了目的论的一些基本内容,指出了它对翻译实践活动的积极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原则;翻译实践 Abstract: Seen from the target-oriented perspective, Skopostheory boasts itself of one of the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ich focuses on the target-text’s function and practicability. Skopostheory hold that translating is a purposeful communicative human activity. Skopos rule is the primary one of the four rules that includes skopos rule,coherence rule,fidelity rule and loyalty. This paper, at the outset,presents a brief content of Skopostheory,and then,discusses its positive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Skopostheory; rules; translation practice 引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翻译理论争妍斗艳,为翻译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已经 有了很大的突破。理论家开始从阐释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义、话语权利、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角度去阐释翻译现 象,出现了操纵派、多元系统派和功能派等多个派别。其中,功能 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西方翻译 理论从聚焦于语言和文本的微观研究,到论证社会、历史、文化对 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影响的宏观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多元的翻译 研究格局,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翻译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 学翻译理论、纽马克的关联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培训班、多元体系 翻译理论,以阐释学为基础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描写翻译研究等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是 由德国译论家 Han Vermeer 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 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 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 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译是人的一种行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 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威密尔提出 “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 , 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 。因此,翻译 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根据行 为学理论,目的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目的的 行为,它既是构成具体情境的一部分,又对情境有一定的影响。由 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是一 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但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人类其他 行为一样,翻译亦有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确定。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 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第三阶段,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 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目的论的发展。前者重点 研究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后 者提出了 “忠诚原则” 关切的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 ,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建立了行为翻 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

从翻译目的论看口译标准的突破

2013年1月第32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Jan.2013Vol.32No.1 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3.01.051 收稿日期:2012-06-16 作者简介:申奥(1984-),女,河南漯河人,教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翻译目的论看口译标准的突破 申 奥 (许昌市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简要介绍翻译目的论的渊源、形成、基本原则及目的论指导下评价译文的标准是符合翻译目的的合适 性标准, 重点阐述此标准是针对翻译动态过程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阐明口译的动态交际本质,并梳理了著名的口译标准。同时,尝试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列举口译标准突破的四个方面,即得体的服装语言、恰当的语调、平稳的语速、准确的语句。 关键词:目的论;原则;口译标准;合适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3)01-0135-03 引言 从西方的翻译研究历史来看,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了“直译”、“意译”之说;巴特主张“作者是主人”;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奈达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促进翻译理论的发展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将翻译的核心关注在语言本身,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建立原文与译语文本的对等。在这种翻译观的指导下,译者在翻译时就像带着镣铐跳舞,原文是翻译的镣铐,译者必须在原文束缚的枷锁中,追求翻译最大化的精准。翻译之难,堪比上青天。但仅从语言层面入手,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间的等值“换码”,无法揭示翻译的本质问题。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针对以上现状,从不同的方向重新定位翻译的实质。多元系统论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解构主义学派极力否定传统的原文译文二分法;而目的论提出翻译必须要达到目的,而对于忠实度可有所取舍,这种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认识翻译的真正面貌 [1] 。 1目的论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她以“对等”为基础进行翻译研究,同时认识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译者在翻译时“有时甚至不希望建立对等,因为有些译本要实现不同于源语文本的某一目的或某种功能”[2] 。因此, 她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非对等,形成了目的论的起源;其后,弗美尔以行动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目的为翻译的首要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随后,曼塔利和诺德进一步发展了目的论。 曼塔利把翻译定义为 “为取得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是一种目的性行为”[3] ,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 。这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最终奠定了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翻译界的地位。 2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包括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首要规则是目的规则,目的一词确指交际目的,翻译活动的目的由翻译发起者,决定着整个翻译过程。翻译目的分为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以及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其次是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连贯规则指译文能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境达成语际连贯,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规则指译文和原文能够实现语际间连贯,译文忠实于原文,而翻译的目的决定着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在三者的关系上,忠实规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二者服从于目的原则 [4] 。 3目的论的翻译标准 目的论认为,翻译不是单纯的语码转换活动,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 跨文化行为。曼塔利将翻译行为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的行为”。目的论重视对翻译行为过程本身的研究,提出了翻译过程的标准,即合适性标准。合适性是指译文是否符合翻译要求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也就是说译文文本要完成其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合适性是一种与翻译行为相关的动态的、共识论的概念,是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为基础,选择适合实现翻译目的的符号,表现为对翻译要求的实现效果,即 — 531—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 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翻译问题对策目的论 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 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 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 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 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就为译者“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3]。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 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 在目的论框架下,本文将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具体要求整合成以下三个方面: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博物馆解说词一般包括该馆的概况介绍、最新资讯信息、展品与史料介绍等。从译文文本功能来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兼具信息和操作功能,旨

功能目的论在旅游汉英翻译中的应用及其缺陷

功能目的论在旅游汉英翻译中的应用及其缺陷 【摘要】纵观西方翻译理论30年来研究的发展,可谓学派林立,内容丰富多彩。其理论研究“实现了从语言学向文学、又向文化、乃至最后向国际政治学的转向,相应地,翻译研究的趋势经历了从原文转向译文、从规定性转向描写性,译文地位从低于原文经过等于原文一直到比原文更重要,译者的地位从低于作者到被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等一系列转变。”(潘文国,2002)其中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翻译时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的需求。旅游翻译旨在传达信息,传播文化。本文研究功能目的论在旅游汉英翻译中的应用及其缺陷,希望能够寻求更佳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旅游英语;翻译;应用;缺陷 一、功能目的论简介 功能目的论是德国翻译功能派理论的一个分支,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 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次提出功能分类翻译批评理论,也就是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她认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 第二阶段: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 汉斯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他提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是文本目的。 第三阶段: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 她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提出翻译行为理论,即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她指出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 第四阶段: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他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二、功能目的论在旅游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1.功能分类

从翻译目的论看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原则

第19卷第4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19N o.4 2005年8月JOU RNAL O F H EFE I UN I V ER S IT Y O F T 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A ug.2005 从翻译目的论看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原则 陶全胜 (安徽理工大学外语系,安徽淮南 232001) 摘 要: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的有关原理,并通过译例分析,提出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应遵循“传译主要信息、语用等效、概念术语的译名统一”的原则。贯彻这三条原则有助于达到译界所公认的“以传达信息为目的, 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的应用文体翻译标准。 关键词:企业外宣资料;主要信息;语用等效;概念术语的译名统一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634(2005)0420124206 Exp lo ring p rinci p les of tran slating econom ic literatu re of en terp rises from Ch inese to English based on Skopo stheo ry TAO Q uan2sheng (D epartm ent of Fo reign L anguages,A nhui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H uainan232001,Ch ina) Abstract:B ased on Skopo stheo ry and w ith exam p les analysis,the au tho r pu ts fo r w ard the view that m ajo r p rinci p les of tran slating econom ies literatu re shou ld be conveying the m ain info r m ati on, ach ieving p ragm atic equ ivalence,and reach ing con sistency of tran slating concep ts and ter m s.B y adhering to the th ree p rinci p les,the versi on of tran slati on can m eet the w ell2accep ted p ractical tran slati on standard w h ich stresses conveying info r m ati on and con sidering the effect of tran slating. Key words:econom ic literatu re of en terp rises;m ain info r m ati on;p ragm atic equ ivalence;con sistency of tran slating concep ts and ter m s 一、引 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主体,要走向世界市场,融合于世界经济,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应有过硬的宣传推销措施,以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空间。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是企业向国外拓展市场的前提,良好的对外宣传资料有助于企业产品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但目前一些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过分拘泥于“忠实”与“等值”,在译文中出现了中式英语的倾向,不利于企业对外交流。还有一些企业对外宣传工作没有体现“内外有别”,把对国内使用的资料直接翻译出来对外使用,影响了企业的对外宣传效果。许建忠教授提出的“得作者之志,为读者所接受”的实用文体的翻译收稿日期:2004205212;修回日期:2004209227 作者简介:陶全胜(1964-),男,安徽枞阳人,安徽理工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