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

又热烈又恬静

又深刻又朴素

又温柔又高傲

又微妙又率直

——傅雷

道德、文化、素养、理想,那些看似空洞的概念和道理,我们可能都懂,但又可能都满不在乎一笑而过。毕竟我们还是喜欢那些能见度高见效快的快餐文化,毕竟我们能很聪明的知道哪些东西是水中镜,雾中花,毕竟我们都是现实的。

看透了世间,并不意味着都能跳出红尘。现代人找了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古老遥远的概念失去了其存在价值,比如说关于学问,比如说关于人生的苦难,比如说对情感和理智的把握,比如亲情,比如爱国。。。。。。那些古老的话题,那些永恒的讨论。

一个世纪后,在众生喧哗、熙熙攘攘的闹市中,在争名夺利、追求物质的混沌中,还是有许多力求众醉而独醒的赤子,在多媒体和网络风行的时候,静静的阅读这一本充满了两代艺术家灵魂交流的"家书"!

我无法理解把“家书”“情书”类私密的信件进行出版,总有一种偷窥他人生活的意思,好比前两年热炒的张爱玲<<小团圆>>,分明就是带着几分不怀好意的窥探,不过,傅雷一早提到将把通信作为资料献给大家,而既然存着“面向公众”的目的,就该如其他作品一样审慎,在完成后——出版前的挑选,删节,润色等各项工作一件不落。

毕竟,作家卖情如戏子卖肉,自己易沉浸其中,处理不得当,往往让观者难堪。

到网上转了一圈,批评的言论收获不少,有人说,傅雷的目的只有艺术道德学问真理,人生中的其他如妻子爱情友谊被归为附件,包括收信的儿子。时不时提到的“我们这种人。。。”“你作为一个艺术家。。。”所以不少人无法理解父亲怎么会如此要求自己的儿子,甚至还有人说没有这样的父亲太幸福了。这个我之前读木心的文章,讲到奥古斯丁对上帝的爱实际上是爱情的爱,或许艺术家对艺术的爱也是一种爱情的爱,细细读来,恰如鲁迅先生的妙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何须不丈夫”。傅雷的爱子心切是建立在“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才做钢琴家”之上的,他所坚持的时真正德才兼备的教育,真正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你看,在孩子经受痛苦时,傅雷鼓励孩子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在孩子事业方面遇到挫折时,他鼓励孩子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

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当孩子成年后,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而当孩子们成家后,他又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在家书中,他们告诫儿子说:“一个人的机会,享受,是以千千万万人的代价换来的,那是多么宝贵。你得抓住时间,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看重自己就是看重国家。”只要读者认真阅读附录于《家书》后的“遗书”便可尽皆释然。真是见他衔食哺子,子已不稚,已老大高飞,但无论如何也要喂,脐带连了八千里路——不是怕他饿,是怕他不够茁壮,达不到期望。

更何况,此书之妙处在于博采众长,手捧《家书》时而穿梭于文学长廊,欣赏到唐诗宋词的妙处,懂得李白苏轼的精神内涵;时而徘徊于音乐之都,听到贝多芬的抗争和莫扎特的恬静;时而游溯于历史之河,走过文艺复兴时期的觉醒,亦走过巴洛克时期的浪漫;时而又来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下,饱览瑰丽的自然风光,足不出户游览世界,耳畔冬雨沙沙,手上书香漫漫。细品老一辈学问人的严谨庄重,更不必说那自律的精神,傅雷对艺术的理解十分深刻,站在人格的高度上看艺术,他说: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细想如今活跃的某些"大师",腹中空空,却上窜下跳,不甘于平淡做好学问,一心只问功名利禄,贻笑大方,真乃云泥之别。

一个好艺术家,不一定是一个好教育家,也不见得是一个好家长。《傅雷家书》的缺点,大概在于向清新好奇的年轻人灌输过多老成持重的道理。即使这些道理一千个一万个正确,可惜大抵年轻人总有年轻人的傲气,不经历几十年风刀霜剑实在无法领悟,更不要说产生共鸣。苦心培育,有时却免不了沦为拔苗助长,他说:“做人必须要有担当,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待朋友不能马虎;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随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还有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掩卷叹息,不到黄河心不死,人总是碰到挫折了,才知道古人诚不欺我,不由得羡慕起傅聪来,有个老爹这样为他设身处地地预想各种可能在成长道路上的情景,还为他设计应该如何对待。

他是大师可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也迫切地想收到儿子们的信,会有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怅惘、“家书抵万金”的劝诫。他会委婉地提出对媳妇的建议,他理性的说明儿子应该如何和气地和来自外国的媳妇相处。夫人也把自己的理财经验和生活技巧教给媳妇。生活上的琐事越发显示他们的感情,不免想起老妈偶尔的抱怨:怎么不打电话来?天下父母同此心啊!

也归功于其恳切,急不可待地想把生平所学都传授给儿子,字句既无花招,也无空谈,想必都是反复思量后的重中之重。无论学问见解,抑或道德情操,都是半生端正刻苦求得的真材实料,以前推崇天赋异禀或另辟蹊径的人,要灵要酷最好美貌年轻,不是不好,但平心而论,实在是被贪逸恶劳的本能和可笑的虚荣占了脑子,现在固然欣赏难得的天才苗子,但勤恳踏实的栋梁如大树带来福荫,过程平凡辛劳,真正令人折服尊重。又由于个人情况——如年纪,处境,知识和某些内容有契合,得益效果简直立杆见影。

除了拳拳慈父之心,家书也反映在为人处事上,他教导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要慎于允诺,言而必行,认为要学会合理的计划,只有充分掌握时间与区别事情的轻重缓急才不会打折扣。认为有时候人要学会逼自己,“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还记得他在孩子抑郁、遭遇挫折时的鼓励,“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被回忆腐蚀”,要怀抱这样一种意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拨开云雾见月明;依然想起他在其人生得意时给予劝解,“才气越高,越要提防,要用扎实的学识来充实,用冷静和客观的精神,持续不断地检查自己”。

掩卷长叹,书中一句话浮上心头:

“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

联系人:郑桂珊

手机:13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