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

沈鑫华 朱建英 杨剑虹 王建新 王秋艳 刘宝泉 唐振坤 陈德彩 杨永信王志广 姚传彬 孙仕田 李 王月 王玉零 魏荣国 林 立 高 烨 黄旭新金 峰 卜淑华 孙亚军 陈汉华 邵凤华 袁水平 黄圣排 王晓丽 仇援平洪清溪 林良栋 李 晶 刘松英 刘靖宇 霍迎丰 霍塞虎 窦 冰 李桂英朱光友 于相芬 孙振晓 哈保卫 满学平 李 丽 孙玉梅

本刊编辑部 综合

编辑:对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我刊已陆续作综合报道,本期对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氯氮平另作报道,不计在内)的24篇来稿作一综合,由16个单位的43位作者撰稿。X

沈鑫华、朱建英、杨剑虹:精神药物可以引起癫痫发作已众所周知。我院发生20例,男女各半,年龄16~57岁(平均25.4±8.6岁)。体格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其中2例有“乙脑”抽搐史,1例幼年有高热惊厥史,1例有头部外伤史。以抗精神病药物等治疗各种精神疾病,其中单独用药6例,两药联用11例,有3例用药3种或以上。以氯氮平为最多见(10例),其次为氯丙嗪、奋乃静。部分病例尚合并用碳酸锂和三环抗抑郁药。均使用中小剂量。3例在抽搐发作后的第2、3天作脑电图检查,有H波和D波增多,波幅增高等改变,未见尖波或棘波。经减药或停药,部分病人并加服安定,除1例外,未再复发。作者认为突然改变药物剂量可能较易发生。

王建新、王秋艳、刘宝泉:抗精神病药可引起肝功能异常也是众所周知的。我院1994~1995年期间出院、以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各种精神疾病患者873例中,发现SGPT增高者67例,占7.7%,男女发生率分别为8.3%和7.0%,两者相仿(P>0.05)。所用药物为,氯丙嗪359例,奋乃静218例,氯氮平130例,氟奋乃静26例,三氟拉嗪12例,其他128例。各种药物发生情况如附表。

发生率以氯丙嗪为最高,氯氮平为最低,一般均在使用中、高剂量时发生,但有少数病例,在应用小剂量时也可发生,可能与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

附表 各种抗精神病药引起SGP T增高者的情况

药物n(%)

用药情况

剂量(x-)(mg)时间(x-±s)(天)氯丙嗪36(10.0)150~600(442)7~151(44±17)

奋乃静17(7.8)8~64(31)4~97(36±14)

氯氮平4(3.1)25~450(306)16~176(68±29)

氟奋乃静2(7.7)12~2635~87

三氟拉嗪2(16.7)30~4022~30

其 他6(4.7)

唐振坤、陈德彩、杨永信、王志广、姚传彬、孙仕田:抗精神病药引起恶性综合征亦已有不少报告。我们见到2例均系男性,年龄18~22岁,由氯氮平、氯丙嗪等引起。均表现为意识不清,呼吸急促,高热,大汗淋漓,四肢僵直,震颤,心动过速。白细胞9.4~16.2×109/L,中性0.72~0.86,经治疗5~8天后好转,改用舒必利、奋乃静及碳酸锂后未再发生。这两例体质较差、瘦弱,又有吵闹,进食差等情况,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李王月、王玉零、魏荣国、林立:眼睑下垂是抗精神病药罕见的副反应。我们见到3例,其中有2男1女,年龄21~30岁,均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使用舒必利(每日剂量渐加至

?

184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年第7卷第3期

X作者单位:313000 浙江湖州市精神病院(沈鑫华、朱

建英、杨剑虹);山东滨州地区复退军人医院(王建新、王秋艳、

刘宝泉);山东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唐振坤、陈德彩、杨永信、

王志广、姚传彬、孙仕田、于相芬、孙振晓);辽宁沈阳市安宁医

院(李 王月、王玉零、魏荣国、林 立);海南琼海市鄂海康宁联

合医院(高 烨);广西蒙山县精神病防治院(黄旭新);吉林白

城市洮南神经精神病医院(金 峰、卜淑华、邵凤华、李 晶、

刘松英);安徽阜阳市精神病院(孙亚军);武汉市武东铁路精

神病院(陈汉华);解放军第92医院内二科(袁水平、黄圣排);

山东聊城地区第四人民医院(王晓丽、哈保卫、满学平、李 

丽、孙玉梅);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仇援平);福建泉州市第三

医院(洪清溪、林良栋);陕西榆林地区神经精神病院(刘靖宇、

霍迎丰、霍塞虎);青岛市麦岛精神病院(窦 冰、朱光友);山

东荷泽地区第三人民医院(李桂英)

1000mg,3天后),氯丙嗪(每日剂量渐加至500mg,7天后)及氟奋乃静癸酸酯后发生两眼上睑下垂,睁眼困难,可排除重症肌无力及眼部疾病。改用安定(15mg/日)及异丙嗪(75~150mg/日),分别于1周~1月后恢复。作者认为此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迟发性运动障碍。

高烨:抗精神病药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下颌不能闭合者比较罕见。作者报告2例,男女各一,年龄为32及38岁。在分别使用氟奋乃静(28mg/日)或氯丙嗪(425mg/日)中,因患者不合作,强行灌药后口呈半张状态,不能闭合,也不能张大,流涎,不能说话,考虑为下颌脱位,但复位无效。后又出现两眼上翻、颈腰歪斜等急性肌张力障碍症状。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mg,半至一小时后均恢复。这一反应易误诊为颞颌关节脱位,后者多发生于老年人,可有类似发作史,耳屏前可触及明显凹陷,肌内注射东莨菪碱无效可资鉴别。X线摄片有重要诊断价值。

黄旭新:氯丙嗪引起血象改变并不少见,但引起贫血者不多。有一例男性44岁,诊断分裂样精神病。氯丙嗪最大量用至600mg/日,后减至300mg/日,共约2.5月后,红细胞由4.4×1012/L减至3.4×1012/L,血色素由105克/L 减至95克/L。改药后因精神症状波动,仍用氯丙嗪,并以维生素B12、补血糖浆、十全大补丸等治疗40余天仍无好转而自动出院。

金峰、卜淑华:氯丙嗪引起皮疹可有多种形式,我们有一例为大疱样皮损。系38岁的躁狂症患者,入院当日服氯丙嗪50mg,碳酸锂0.3,后肌内注射氟哌啶醇10mg。数小时后感两手发痒、微红,次晨颜面及颈部有散在红色丘疹,双手肿胀,逐渐加剧。3日后颜面、颈及四肢均出现大疱样皮肤损害。停用氯丙嗪而继续使用另两种药物,并给抗过敏、抗炎治疗,一周后大疱消失。

黄旭新:氯丙嗪引起皮炎尚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有一例女性,24岁,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氯丙嗪使用约40天后,剂量加至每日600mg,全身出现麻疹样皮疹,瘙痒,起疱,破后出水有痂皮,表皮逐渐脱落。改用舒必利并作抗过敏、抗炎治疗,约1月后恢复。这种合并症性质严重,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必需立即停药并作适当处理。

孙亚军:甲硫哒嗪可引起昏迷。我院一例男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服甲硫哒嗪25mg,每日2次。第2天出现浅昏迷,即停药并作吸氧、吸痰、输液、抗感染等处理,一天后恢复。改用舒必利、罗拉后未再发生。考虑与其器质性基础有关,老年人、有严重脑与躯体疾患,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应慎用。

陈汉华:甲硫哒嗪尚可引起全血减少。有一例男性,43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氯丙嗪治疗约4月,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加服甲硫哒嗪50mg,每日2次。约10天后血象改变,红细胞2.42×1012/L,血色素69克/L,白细胞3.0×109/L。停药并经鲨肝醇、利血生、维生素B6等治疗2月余后方逐渐恢复,后用舒必利及安度利可未再发生。

邵凤华:抗精神病药过量中毒,经抢救后意识恢复时可能出现各种精神症状。有一例女性,32岁,原无精神疾病,一次吞服泰尔登25mg×60片企图自杀,昏迷,抽搐。经抢救后意识清晰,但出现幻视,看到床上、地上都是虱子、蛤蟆和小纸人而乱抓,幻听,听到小孩和邻居哭泣,幻触,感手上有异物而反复洗手,自语,乱翻东西,易怒,不眠等。检查有两侧锥体束征,白细胞12.0×109/L,中性0.82,心率125次/分。经治疗9天后恢复。

袁水平、黄圣排:抗精神病药可引起恶性综合征,有时很小剂量也可引起。我们遇到一例男性,21岁,病期2年,曾使用五氟利多、三氟拉嗪和氯丙嗪等均无何副反应。改用氟哌啶醇,口服2mg后8小时出现肌强直、脸潮红、言语不清、大汗淋漓、心动过速、流涎及植物神经症状。经处理恢复后改用奋乃静,未再发生。可能与患者具有高度过敏的个体素质有关。

王晓丽:白细胞减少以氯氮平的发生率较高,但氟哌啶醇也可发生。有2例均为女性,年龄18及38岁,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分别每

?

185

?

日使用氟哌啶醇40mg口服及20mg肌内注射,分别于42及20天后,白细胞由7.6~8.0×109/L降至3.4~3.6×109/L。改用奋乃静或氯丙嗪,并经适当治疗后恢复。

仇援平:抽搐亦以氯氮平引起较多见,但氟哌啶醇也可引起。有一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25岁,体格正常,无抽搐史。肌内注射氟哌啶醇20mg,第2天出现肌张力增高,两肩部有皮疹,第3日频繁发生大抽风,左侧踝阵挛阳性,经安定等治疗后停止。以后改用他药,抽搐未再发生。

洪清溪、林良栋:氟哌啶醇还可能引起窒息。我们见到一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肌内注射氟哌啶醇10mg,3小时后感到窒息,脸色青紫,不能言语,烦躁不安,张口喘气,鼻翼扇动,口唇紫绀,舌体后坠,体温37.2℃,脉搏130次/分,呼吸40次/分。经吸氧,肌内注射海俄辛,静脉滴注非那根,夹出舌体等治疗后约半小时恢复,改用他药后未再发生。作者认为患者系发生喉部及舌肌痉挛所致,与其个体敏感性有关。

邵凤华、李晶、刘松英:氟哌啶醇副反应不少。我们见到2例引起心律失常,均为女性,年龄24及29岁,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每日肌内注射氟哌啶醇20~30mg,一天后即出现心律不齐,心电图示有多发性房性及室性早搏,有1例呈三联律。给予抗心律失常药及心肌营养剂后恢复,改用氯丙嗪后未再发生。

刘靖宇、霍迎丰、霍塞虎:恶性综合征有时不易及早诊断。我们见到一例男性,23岁,服卡马西平、五氟利多后发生皮疹,后持续低热,情绪低落、少动,曾诊断为抑郁症、散发性脑炎或其他精神障碍。后患者出现全身僵直,意识混浊,多汗,尿失禁,血压波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方改诊为恶性综合征。在临床工作中应引起警惕。

窦冰:安度利可(氟哌啶醇癸酸酯)锥体外系副反应比较多见,亦可表现为顽固性痉挛性斜颈。有一例女性,32岁,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每半月肌内注射安度利可25mg,后有震颤、静坐不能等反应,加用安坦、安度利可改为每月肌内注射1次。约2年后出现颈部酸痛,肌肉紧缩,头颈向左侧歪斜,紧张时加剧,半年后加重并始终不能恢复,肌内注射海俄辛亦无效。经多项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

李桂英:氟奋乃静癸酸酯可在短期引起严重锥体外系反应。有4例均系青年人,体格健壮,家属自行购买予肌内注射25mg,3~7天后出现全身强直,呆立,眼上翻,吞咽困难,震颤,定向障碍,大汗淋漓等症状。故此药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邵凤华:五氟利多也可引起痉挛性斜颈。报告一例女性,30岁,诊断为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服五氟利多每周80mg,2月后渐出现斜颈,口服安坦后稍好转,但至今未愈。

窦冰、朱光友:我们也见到类似的一例。女性,25岁,诊断精神分裂症。氯丙嗪等治疗无何副反应,改用五氟利多,每周20mg。约半年后颈部紧束感、酸痛,向右侧歪斜,开始时尚可恢复,后逐步加剧,紧张时更重。停用五氟利多,并经各种治疗皆无效,随访约10年,症状依旧。作者认为可能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一种特殊形式。

于相芬、孙振晓:舒必利也可引起各种副反应,有的颇为罕见,我们见到的有:

一、癫痫大发作 一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23岁。过去史(—)。舒必利增至0.9/日, 6天后突然发生大抽风,咬破唇舌,减量并加用氯硝西泮后未再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干内侧上行网状结构,抑制冲动传入,对大脑皮质放电的去同步化有关。

二、哮喘 文献尚无此报道。一例26岁的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过去史(—)。舒必利用至7天时呼吸急促,哮喘,脉搏102次/分,呼吸31次/分,两肺有哮鸣音。氨茶碱静脉注射好转,次日又发,经停用舒必利后未再发作。

三、静坐不能 见到4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16~42岁(平均30.3岁),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使用舒必利0.6~1.5/日, 7~20天后出现静坐不能,并感难受、想死。给

?

186?

予氯硝西泮,输液并改用氯氮平、氯丙嗪后未再发生。

四、不宁腿综合征 系一男性,23岁的分裂样精神病。使用舒必利0.9/日,20天后两小腿有难以形容的不适,捶打或走动则减轻,不能入睡,停药3天后消失,后再用又出现。改用氯氮平后又消失,严重时并有焦虑、抑郁和自杀意念。

五、末梢神经炎 见到一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系47岁男性。舒必利(1.2/日)维持治疗约1年后两下肢麻木沉重感,疼痛,行走不便,后两手指亦然。检查两手手指及双膝以下浅、深感觉均明显减退,腱反射迟钝。停药后加服大量B族维生素,3月后渐好转。

六、尿失禁 未见文献报道。有一例15岁,女性,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使用舒必利0.9/日,10天后出现尿失禁,其他无异常,减量至0.3/日,尿失禁现象消失。后改用氯丙嗪,未再发生。

哈保卫、满学平:舒必利尚可诱发躁狂,甚至小剂量也有可能。我们有一例36岁,男性神经衰弱患者。使用舒必利0.1,每日2次,佳乐定1.2mg每晚,第3天出现兴奋话多,好管闲事,彻底不眠。停用舒必利,而佳乐定加量至2.4mg/日,5天后躁狂症状消失。约半年后再用舒必利0.1,每日3次,4天后躁狂症状再现,改用氯硝西泮,7天后又消失。尚有一例女性, 15岁,神经症患者。服舒必利0.1,每日3次,也引起类似的躁狂状态,氯丙嗪治疗5天无效,停用舒必利3天后即恢复。

李丽、孙玉梅:舒必利尚可引起昏睡,我们见到一例系42岁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舒必利0.3静脉滴注,并口服0.1,每日2次,一天后进入昏睡状态,小便失禁,停药并经适当处理后恢复。后因精神症状加重,再次应用舒必利后再次出现昏睡,改用氯氮平后未再发生。

(本文作者姓名,以在文中出现先后为序)

(收稿:1996—09—10)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年第7卷第3期

精神分裂症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左 杨

随机抽取1980~1990年期间按CCMD—2—R重新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317例,按病程和诊断分为三组:甲、乙两组为非偏执型患者,甲组186例,病程5~10年;乙组92例,病程10年以上。丙组39例,为病程5年以上的偏执型患者。选取性别、文化程度、婚姻、家族史、病前性格、病前生活事件、躯体情况,前次发病年龄、病程、复发次数、病程类型、治疗情况。家庭结构、支持系统、家庭关系、邻居关系,经济状况和家庭照顾等18个因素为自变量,其相关系数为0.001~0.330。患者现状为因变量。采用ANALYST 统计分析软件包运算,在M—340机上进行。

结果:三组分别作多元回归分析,界值定为2.0,经方差分析(P<0.01)。选入方程的因素,甲组为家庭因素、复发次数、首次发病年龄、躯体情况和经济状况;乙组为家庭因素、复发次数和躯体情况;丙组为家庭因素、治疗情况、病程、病前生活事件和躯体情况。

讨论:从本组结果表明,家庭因素在各组均占首位,其余因素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值相近似,均明显低于家庭因素,说明家庭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大于其它因素,提示在精神分裂症的三级预防中,应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它不仅包括生活上的关心和治疗上的督促,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与理解。

Bir loy等指出“凡病人在家庭生活中受到情感激惹越大,对预后的影响越坏”。本结果显示,与预后较为密切的因素还有复发次数和治疗的情况,复发次数越多,预后不好,治疗不系统的预后也较差,而且三个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看来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减少复发次数,是防止病人过早衰退的关键。

(收稿:1996—05—27)作者单位:550004 贵州省安宁医院

?

187

?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及处理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和处理措施 ( 一) 药源性精神症状(即矛盾反应) 1、主要表现 (1) 过度镇静多由于一次服药量过大、几种镇静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或对老年、体弱病人剂量调节不当所致。病人表现睡眠过多、难以醒转、软弱无力等。 ( 2)情绪抑郁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抑郁状态。其中以氟哌啶醇、氯丙嗪、利血平等较为多见。 (3) 焦虑激越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初期,病人可出现失眠、多梦、易激惹、焦虑及心神不定等症状,多发生于具有焦虑素质的人。其中以氟哌啶醇、奋乃静、维思通等较为常见。 (4) 紧张症状群往往先有锥体外系症状、肌张力增高,随即表现缄默、呆滞、直至木僵,可出现吞咽困难。常与药物剂量过大( 包括注射长效剂) 有关,老年病人特别易发。 (5) 谵妄错乱抗精神病药及抗胆碱类药均能引起。 (6) 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2、处理措施 (1) 根据病史、症状特点、病人的反应等,详加鉴别,必要时停药观察。 (2) 出现明显药源性精神症状时,应采取措施促进排泄,足量输液,给予维生素B、C 等治疗。 (3) 采用心理治疗,进行安慰、解释。 (4) 症状治疗 抑郁状态:经一般处理无效时,可给予抗抑郁剂,如SSRI类左洛复、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SNRI类的度洛西汀。 紧张症状群:给予金刚烷胺100mg,2 次/日。意识障碍,应注意除外合并症。抗胆碱类药物引起者,可用0.1%毒扁豆碱0.5-1ml ,肌注,可每小时重复应用,至症状改善。 (二)急性锥体外系症状 1、主要表现 (1) 震颤麻痹综合征一般在治疗早期多见。主要表现有:假面具 面容、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动作笨拙、小步态及流涎等,严重时可影响吞咽动作。 (2) 静坐不能多发生于用药早期。表现为不能静坐、不能静立、坐卧不宁、来回踱步,重者可伴有烦躁、焦虑,甚至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3) 急性肌张力障碍通常在服药48 小时内发生,以青少年为多见。表现为面、舌、颈部的大幅怪异动作,痉挛性斜颈、动眼危象(眼球上窜)、角弓反张、脊柱侧弯、张口受限、扭转痉挛等。 2、处理措施 (1) 注意鉴别,必要时减用抗精神病药物或加用对抗药(如安坦)来治疗观察。 (2) 采用抗震颤麻痹综合征药治疗①安坦2mg, 3次/日。②东莨菪碱针0.3mg,肌注,2次/日。③苯甲托品1mg, 3次/日。④金刚烷胺100mg,2次/日。 ( 三) 迟发性运动障碍(TD)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的常见药物有哪些? 抗精神病药,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是一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那么,抗精神病的常见药物有哪些? 抗精神病药,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是一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在通常的治疗剂量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意识,却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那么,抗精神病的常见药物有哪些? 一、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1、舒必利:与氯丙嗪比拟,锥外副反应较轻。因为口服后吸收不十分可靠、因人而异,故疗效较不不乱。治疗剂量为600到1400毫克。女性服用后,往往泛起月经异常。 2、氟哌啶醇:在新药临床试验时,往往被认作是尺度的抗精神病药。与氯丙嗪比拟,锥外副反应较重。泛起TD的可能性好像也比氯丙嗪较多。治疗剂量为6到20毫克。 3、奋乃静:疗效不见得比氯丙嗪更好,只是嗜睡较轻。与氯丙嗪比拟,锥外副反应较重。泛起肝功能异常较少。治疗剂量20到60毫克。 4、氯丙嗪:是最老牌的抗精神病药。作用机理很广泛,所以副反应比较多。嗜睡较多,锥外副反应不太严峻。治疗剂量是天天400到600毫克。服药久了,有的会泛起肝功能异常。 以上这些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因为有泛起各种副反应的可能,所以在临床应用时,往往逐步增加剂量,以期逐步适应。 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1、齐拉西酮:治疗剂量为80到160毫克。疗效不理想,锥外副反应不少。对心脏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必需予以留意。长处是体重增加较少。 2、阿立哌唑:疗效不理想,副反应较少。治疗剂量10到30毫克。加大剂量后可否增加疗效,没有研究可以作此证实,所以谁也不敢超过30毫克。

《药物化学》经典作业最新版本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药物化学》课程作业答案(必做) 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绪论、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 一、名词解释: 1.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一门化学学科,由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学科所形成的交叉性综合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 2.先导化合物: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得到的具有特定药理活性,明确的化学结构并可望治疗某些疾病的新化合物。 3.脂水分配系数:即分配系数,是药物在生物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水相中物质量浓度之比,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4.受体:使体内的复杂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可以识别活性物质,生成复合物产生生物效应。 5.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一组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原子、基团或片断的价电子的数目和排布,可产生相似或相反的生物活性。 6.药效团:某种特征化的三维结构要素的组合,具有高度结构特异性。 7.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识别生成药物受体复合物的能力。 8.药物代谢:又称药物生物转化,是指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正常系统排出体外。 9.第Ⅰ相生物转化:是指药物代谢中的官能团反应,包括药物分子的氧化、还原、水解和羟化等。 10. 第Ⅱ相生物转化:又称轭合反应,指药物经第Ⅰ相生物转化产生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除体外的轭合物。 11. 前药:是指生物活性的原药与某种化学基团、片断或分子经共价键形成暂时的键合后的新化学实体,本身无活性,到达体内经代谢,裂解掉暂时的运转基团,生成原药,发挥生物活性。 12. 内在活性:是表明药物受体复合物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的能力,激动剂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范新印 1、过度镇静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镇静、乏力、头晕,发生率超过10%。氯丙嗪、氯氮平和硫利达嗪等多见,与药物拮抗组胺H1等受体作用有关。奥氮平和奎硫平治疗患者也可出现。利培酮和舒必利少见。多见于治疗开始或增加剂量时,治疗几天或几周后常可耐受,也有不少长期服用氯丙嗪、硫利达嗪和氯氮平者表现多睡和白天嗜睡。将每日剂量的大部分在睡前服用,可以避免或减轻白天的过度镇静。严重者应该减药,并告诫患者勿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高空作业。 2、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与药物对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有关。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常于直立位时血压骤然下降,可引起患者猝倒,多见于低效价药物,快速加量或剂量偏大时。此时应让患者平卧,头低位,监测血压。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有助于血压恢复,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3、流涎 流涎是氯氮平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大约64.3%的患者出现流涎。过度流涎在睡眠时最明显,患者经常主诉早晨枕头被浸湿。尽管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治疗这一不良反应,因为抗胆碱能药物的毒性反应,一般不主张使用。有建议外周抗肾上腺素能药物可以拮抗氯氮平对唾液腺的毒蕈碱样胆碱能效应。可乐定(0.1 mg或0.2 mg贴剂每周1次)和阿米替林也用于睡眠时的流涎,最近发现氯氮平不增加唾液流量而是减少吞咽,因此在睡眠时候流涎最明显。建议患者侧卧位,以便于口涎流出,防止吸入气管,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4、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类帕金森症、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与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作用有关。该不良反应常见于高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的发生率可达80%,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率也较其他抗精神病药为高。低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较少见。利培酮高剂量时或个体敏感者也可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氯氮平、奥氮平和奎硫平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有报道氯氮平可以改善迟发性运动障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可发生在治疗的任何时期,低剂量起始或药物剂量滴定速度缓慢常可减少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症,可以合并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等治疗;静坐不能(严重的运动性不安),可通过降低药物剂量或者使用B受体拮抗剂治疗;合并使用抗焦虑药物可以控制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急性激越。 5、泌乳素水平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常引起泌乳素水平升高及高泌乳素血症相关障碍如闭经和溢乳、性功能改变。舒必利多见,高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也较常见。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也可导致催乳素水平增高及相关障碍。奥氮平也有暂时性催乳素水平升高(呈剂量依赖性)的报道。氯氮平、奎硫平对血浆催乳素水平无明显影响。该不良反应发生与药物拮抗下丘脑一垂体结节漏斗区DA受体有关。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通过减药、停药、中药、DA激动剂和激素治疗。 6、体温调节紊乱(下丘脑体温调节的影响) 多见于氯氮平治疗者。氯氮平治疗头3周,部分患者出现良性发热,最多持续至治疗第10天左右。体温增高一般不会超过1℃或2℃,继续治疗几天后可恢复正常,没有临床意义。但是,偶尔也可见到体温超过38.5℃,需要监测血常规,停止氯氮平治疗。同时要鉴别诊断是药源性发热、并发感染或是继发于粒细胞缺乏症的感染,脱水、高热、休克、严重木僵或可能是恶性综合征的症状。曾出现过高热的患者可以再次给药,但加量要缓慢。如果仍然出

抗精神类药物

常见药品、常见的抗精神病药:泰尔登、高抗素(氯噻吨)、氯丙嗪、甲硫达嗪(利达新,硫利达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氟哌啶醇癸酸酯(安度利可)、氟奋乃静癸酸酯、安乐嗪棕榈酸酯、舒必利、洛沙平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维思通(利培酮)、再普乐(奥氮平)、思瑞康(奎硫平)、氯氮平 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 不良反应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和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控制躁狂发作,还可以用于其他具有精神症状的非器质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以及有严重的全身感染时禁用,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重症肌无力、闭角型青光眼、既往同种药物过敏史也禁用。白细胞过低、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慎用。 1.锥体外系反应 (1)急性肌张力障碍 呈现不自主的奇特的表现,包括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怪相和扭曲、吐舌、张口困难、角弓反张和脊柱侧弯等。 (2)静坐不能 表现为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 (3)类帕金森症 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和神经功能紊乱。 (4)迟发性运动障碍 以不由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运动为主要特征。 2.其他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1)恶性综合征 意识波动、肌肉强直、高热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 (2)癫痫发作 3.自主神经的副作用口干、视力模糊、排尿困难和便秘。 4.代谢内分泌的副作用 (1)催乳素分泌增加 (2)体重增加 5.精神方面的副作用过度镇静 6.其他:肝损伤 7.过量中毒

抗躁狂症药(antimania drug)又称心境稳定剂(mood stabilizer),不是简单的抗躁狂,而有调整情绪稳定作用,防止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是对躁狂症具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发作的药物,专属性强,对精神分裂症往往无效。 目前所指的抗躁狂症药,实际上只有锂盐一类,最常用的是碳酸锂。氯丙嗪、氟奋乃静、氟哌丁醇和氯氮平等,虽然也常用来治疗躁狂状态,但按其主要用途划分,应归于抗精神病药。卡马西平、硫酸镁及某些钙通道阻滞剂,有时也用作躁狂症的治疗,但他们分属于抗癫痫及心血管药物。近年来发现,碳酸锂不仅可以治疗躁狂症,还可以预防躁狂抑郁的复发,因而成为十分重要的精神药物之一。 具有抗躁狂作用的其他药物 1.抗精神病药:其中以氯丙嗪、氟哌啶醇的疗效最好,三氟噻吨癸酸酯(flupenthixol da-canoate)兼有抗躁狂和抗抑郁作用。氯氮平的镇静作用可使许多患者的兴奋、攻击冲动行为等症状得以迅速控制,并很少出现锥体外系副作用,也用于治疗急性躁狂症患者。 2.抗癫痫药:卡马西平(xarbamazepine,Tegretol)的抗躁狂作用及预防郁症复发的效果和锂盐相仿,对锂盐疗效差的频发循环也有效,锂盐治疗失败的病例,改用卡马西平后获效。治疗剂量为400~800mg/d,需分次服用。副作用较少,如出现嗜睡、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和复视时,提示剂量过高。偶见皮疹。 近年来,有用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报告。 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常见的第一代抗抑郁药物有两种,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常用药物有丙咪嗪(imipram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多虑平(doxepine),氯丙咪嗪(Chlorimipramine)等,治疗剂量为50~200mg/d。主要适用于内因性抑郁症及其它疾病中出现的抑郁症状。还可用于治疗症及惊恐发作。严重心、肝、肾疾患和青光眼患者禁用,老年、孕妇、前列腺肥大及癫痫患者慎用。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MAOI)是最早出现的抗抑郁药,主要通过抑郁制单胺氧化酶(MAO),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单胺类递质的破坏,增加突触间隙内的浓度,起到提高情绪的作用。由于MAOI的副作用较多,抗抑郁效果不及TCA,近20年来已逐渐被TCA取代。 三)四环类抗抑郁药(tetracyclica)代表药物是麦普替林(maprotiline)疗效与TCA 相似,但具有奏效快、副作用少、抗抑郁作用谱广等优点。因其对心脏毒性较小,病人对该药的耐受性较好,更适用于老年或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抑郁症患者。 用药方法同TCA,最高日量为200mg。

介绍几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_翟金国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typical antipsychotics)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比,对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力相对较低,而对5-羟色胺(5-HT)和α1、α2肾上腺素受体的亲和力相对较高,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缺陷症状和情感症状均有效,并产生较少的锥体外系综合征(extrapyramidal syndrome,EPS)和泌乳素升高相关不良反应,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1]。目前大部分国家的治疗指南都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推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用药[氯氮平(clozapine)除外]。利司哌酮(risperidone)、奥氮平(olan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齐拉西酮(ziprasidone)、阿立哌唑(aripiprazole)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最近又有几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上市或即将上市。本文对帕利哌酮(paliperidone)、伊洛哌酮(iloperidone)和阿塞那平(asenapine)作简要介绍。 帕利哌酮帕利哌酮,又名9-羟利司哌酮(9-hyd-roxy-risperidone),是利司哌酮的主要血浆代谢产物,属于苯并异恶唑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药理作用与利司哌酮相似[3]。帕利哌酮缓释片(商品名:Invega,芮达)2007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治疗和维持治疗[4]。帕利哌酮的化学名为(±)-3-[2-[4-(6-氟-1,2-苯并异恶唑- [文章编号]1007-7669(2009)11-0873-06 介绍几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翟金国1,王中刚2,赵靖平3 (1.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山东济宁272013;2.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山东济宁272051;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临床试验;帕利哌酮;伊洛哌酮;阿塞那平 [摘要]对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帕利哌酮、伊洛哌酮和阿塞那平的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应用、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简要介绍。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志码]A Several novel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ZHAI Jin-guo1,WANG Zhong-gang2,ZHAO Jing-ping3 (1.The School of Mental Health,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ing SHANDONG272013,China;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ing SHANDONG272051,China;3.Mental Health Institute,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410011,China) [KEY WOEDS]schizophrenia;antipsychotics;clinical trials;paliperidone;iloperidone;asenapine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action,pharmacokinetics,clinical application,drug interactions,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new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paliperidone,iloperidone,and asenapine were reviewed. [收稿日期]2009-03-10[接受日期]2009-09-28 [作者简介]翟金国(1966—),男,山东济宁人,副教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精神医学教育和临床精神药理学研究。Phn:86-731-316-5634 [通讯作者]赵靖平。Phn:86-731-536-0921。E-mail:zhaojingpinghunan@yahoo.com.cn

常见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识别与处理原则

常见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识别与处理原则 一、概念与发展历史 (一)概念 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 (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靶症状 ⒈ 焦虑抑郁; ⒉ 阳性症状 ⒊ 阴性症状; ⒋ 认知症状; ⒌ 攻击敌意。 (三)多巴胺假说 ⒈ 苯丙胺致精神病; ⒉ 溴隐亭致精神病; ⒊ 早期抗精神病药均有 D2,受体拮抗作用; ⒋ 无 EPS(锥体外系反应),无疗效; ⒌ 高效价药物也具有较高的 EPS 发生率。 四)背景 氯丙嗪(1952)问世是精神病药物治疗史上的一次变革,但分裂症治疗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包括疗效不佳(尤其是对阴性症状),药物不良反应(过度镇静、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运动障碍等)。 (五)精神病性障碍药物治疗的发展 ⒈ ECT(电抽搐治疗) ⒉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氟奋乃静、甲硫达嗪、洛沙平。 ⒊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利培酮、齐哌西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 二、作用机制、分类、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传统)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⒈ 主要作用机理为阻断中枢 D2 受体; ⒉ 治疗中可产生锥体外系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升高; ⒊ 高效价:氟哌啶醇; ⒋ 中效价:奋乃静; ⒌ 低效价:氯丙嗪。 (二)(新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⒈ 5-羟色胺与多巴胺拮抗剂(serotonic dopamine antagonists,SDA),同时拮抗DA 与5-HT 而产生抗精神病药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risperidone)、齐拉西酮(ziprasidone)、舍吲哚(sertindole); ⒉ 多受体作用拮抗剂:氯氮平、奥氮平(olan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等; ⒊ 选择性 D2/D3 拮抗剂:阿米舒必利(amisulpride);⒋ 多巴胺受体部分拮抗剂:阿立哌唑(aripiprazloe)。

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 药物的治疗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抗精神病作用,即抗幻觉、妄想作用和激活作用;(2)非特异性的镇静作用;(3)预防疾病复发作用。 目录 1药物的治疗作用 2分类 3常见药品 4适应症与禁忌症 5不良反应 6作用机制 药物的治疗作用 包括三个方面:(1)抗精神病作用,即抗幻觉、妄想作用和激活作用;(2)非特异性的镇静作用;(3)预防疾病复发作用。 分类 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按药理作用可分为两类: 1、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代表药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按其临床作用特点又分为低效价和高效价两类。前者以氯丙嗪为代表,镇静作用强,副作用明显,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较大,用药剂量较大;后者以氟哌啶醇为代表,抗幻觉妄想作用突出、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小、治疗剂量较小。 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又称非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剂量较小,出现某些副作用的情况较少,对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疗效较传统抗精神病药好。但大多价格昂贵。代表药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地平等。 按化学结构分为四类: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及其他。 常见药品 常见的抗精神病药:泰尔登、高抗素(氯噻吨)、氯丙嗪、甲硫达嗪(利达新,硫利达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氟哌啶醇癸酸酯(安度利可)、氟奋乃静癸酸酯、安乐嗪棕榈酸酯、舒必利、洛沙平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维思通(利培酮)、再普乐(奥氮平)、思瑞康(奎硫平)、氯氮平 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 适应症与禁忌症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和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控制躁狂发作,还可以用于其他具有精神症状的非器质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以及有严重的全身感染时禁用,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重症肌无力、闭角型青光眼、既往同种药物过敏史也禁用。白细胞过低、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慎用。 不良反应

药物化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2)

1.环丙沙星的临床用途是治疗呼吸道感染。 2.环磷酰胺属于氮芥类烷化剂,甲氨蝶呤是叶酸类拮抗剂。 3、当分子结构中引入极性大的羧基、羟基、氨基时,则药物的水溶性增大,脂水分配系数减小。 4.在磺胺类药物分子中芳伯氨基与磺酰胺基在苯环上必须处于对位,在喹诺酮类药物分子中的6位引入氟原子可大大增加抗菌活性。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抗溃疡 16、青蒿素是我国学者子黄花蒿中分离出的具有强效抗疟作用的药物,其分子 中的过氧键是必要的药效团。 1.通过I相代谢可使药物分子引入或暴露出(B) A.羟基、卤素、巯基 B.巯基、羟基、羧基 C.羟基、硝基、氰基 D.烃基、氨基、巯基

2.具有二氢吡啶衍生物结构的抗心绞痛药是(A) A.硝苯地平 B.硝酸异山梨酯 C.吉非罗齐 D.利血平 3.下列关于青蒿素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B) A.体内代谢较快 B.易溶于水 C.抗疟活性比蒿甲醚低 D.对脑疟有效 4.下列对脂水分配系数的叙述正确的是(C) A. C. 5. A. C. 6 A. C. 7 A. C. 8 A. 9 A.硬药 B.前药 C.原药 D.软药 10、从植物中发现的先导物的是(B) A.二氢青蒿素 B.紫杉醇 C.红霉素 D.链霉素 11、硫酸沙丁胺醇临床用于(D) A.支气管哮喘性心搏骤停 B.抗心律失常 C.降血压 D.防治支气管哮喘和哮喘型支气管炎 12、血管紧张素(ACE)转化酶抑制剂可以(A) A.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 B.阻断钙离子通道 C.抑制体内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D.阻断肾上腺素受体 13.下列药物中为局麻药的是(E) A.氟烷 B.乙醚 C.盐酸氯胺酮 D.地西泮 E.盐酸普鲁卡因

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

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 发表时间:2018-01-08T16:06:16.1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0月下第20期作者:杨航 [导读] 阿立哌唑的抗精神病的药效作用可能与D2受体及52HT1A受体的部分拮抗作用和52HT2A受体拮抗作用有关,它是D2受体部分激动剂、D1受体激动剂。 (昆明市精神病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疗效及不良反应。 【关键词】?阿立哌唑;抗精神病药 最近由日本大冢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开发,在美国由施贵宝公司和大冢公司共同申请上市的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Aripiprazole)于2002年11月通过美国FDA批准上市,被一些学者誉为“第三代抗精神病药”或“多巴胺系统稳定剂”。阿立哌唑的商品名为Abilify,属喹啉类衍生物,化学名为:72[4[4(2,32二氯苯基)212哌嗪基]丁氧基]23,42二氢喹诺酮。 1药理作用 阿立哌唑的抗精神病的药效作用可能与D2受体及52HT1A受体的部分拮抗作用和52HT2A受体拮抗作用有关,它是D2受体部分激动剂、D1受体激动剂。体内的微透析分析研究显示,在服用较高剂量(10~40mg/kg)阿立哌唑后,纹状体细胞外的多巴胺显著降低了。它可以拮抗由阿扑吗啡诱导的刻板症,且有量效关系,还可以拮抗由DA自身受体拮抗剂(+)2AJ76所诱导的DA的增加,这些结果提示阿立哌唑既是多巴胺突触后受体的拮抗剂也是多巴胺突触前自身受体的激动剂。在动物实验中阿立哌唑不引起刻板行为,在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上具有典型的拮抗D2受体的作用,在中脑皮质却有独特的D2受体部分激动作用,在被盖区可同时对D2神经元起激动和拮抗作用,能抑制黑质2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传递。阿立哌唑对多巴胺D2、D3受体和多巴胺自身受体具有高亲和性(前两者的Ki值分别013,018),对15例健康男性研究发现,阿立哌唑对D2、D3的受体占有率为40%~95%,并产生剂量和受体间量效关系。在较高剂量时,D2受体占有率甚至超过90%而EPS现象并未出现。阿立哌唑与D2L、D2S受体的亲和力比D3、D4受体高,对D2L受体有双向(拮抗与激动)作用。阿立哌唑对垂体D2受体具有持续抑制作用,这是其在临床应用中极少出现高催乳素血症的基础。阿立哌唑对多巴胺具有部分的激动活性,在中国大鼠卵巢细胞膜上与重组人52HT1A受体具有高亲和性,在鸟苷25,202(32[35S]硫代)2三磷酸盐结合分析中显示了对52HT1A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且可以被选择性25HT1A受体拮抗剂完全阻断。阿立哌唑对人的52HT2B、多巴胺D2L、D3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对52HT1A、52HT2A、52HT7受体也有较高的亲和力,对肾上腺素能Α1、组胺1受体有一定的亲和力,对52HT1D、52HT2C、肾上腺素能Α1b、Α2a、Α2c、Α2b、Β1、Β2、组胺3受体的亲和力较低。 阿立哌唑是第一个被称为“多巴胺系统稳定剂”的药物。大脑正常的多巴胺能神经传递的稳定是靠平衡刺激多巴胺(DA)突触前、突触后受体实现的。多巴胺系统稳定剂的概念就是指它能在DA能神经传递水平降低时增强神经传递,而在亢进时降低神经传递功能。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它能下调亢进的DA活性,改善阳性症状:上调低兴奋状态的的DA神经元,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同时维持正常的DA生理功能,不影响运动功能和催乳素水平。 2药代动力学 阿立哌唑的药效作用来自于母药阿立哌唑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去氢2阿立哌唑,它与D2受体的亲和性与母药相似,在血浆中代表母药的40%。阿立哌唑和去氢2阿立哌唑的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75h和94h,在14天内都可达到稳态浓度。阿立哌唑的累积量可根据单剂量药代动力学推测。在稳态下,阿立哌唑的药代动力学是与剂量成比例的。在人体,阿立哌唑可以被很好的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为87%,口服3~5小时后达到血浆峰浓度。可与食物分开或同时服用,与高脂肪食物同时服用会使阿立哌唑Tmax延长3小时,去氢阿立哌唑的Tmax延长12小时。 阿立哌唑在静脉注射后的稳态分布容积很大(419L/kg),在治疗浓度下,阿立哌唑和其代谢产物与血清蛋白的结合率大于99%。它可通过血脑屏障。阿立哌唑的代谢主要通过3种生物转化途径,脱氢作用、羟基化作用和N2脱氢作用。通过肝酶CYP2D6、CYP3A4灭活。单剂量口服使用14C标记的阿立哌唑,在尿和粪中分别回收到服用量的25%和55%,尿中大约有小于1%的原形,粪中大约有18%的原形。 3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在包括1238例精神分裂症与分裂情感精神病患者的3项研究中,根据PANSS总评分、PANSS阳性症状量表评分、PANSS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和CGI严重程度评分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阿立哌唑使患者的分裂症状获得了显著的改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锥体外系反应(EPS)的发生率与安慰剂同样为6%;平均体重变化,阿立哌唑组与安慰剂组分别增加017kg与减少0105kg。 4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阿立哌唑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这与肾上腺素Α1受体的拮抗剂有关。报道的较常见(>10%)的药物不良反应有:焦虑、头痛、失眠、头晕、思睡、恶心呕吐、尿失禁、颈硬;偶见(1%~10%)的有:静坐不能、便秘、皮疹、咳嗽、鼻塞;少见(<1%)的有:震颤、发热、骨痛、肌痛、视物模糊。 在选用阿立哌唑时对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或处于低血压状态的病人用药时应注意,因阿立哌唑可能存在潜在的判断思考和自主活动损害,用药后应避免操纵危险机器及驾驶汽车,妇女服药期间应停止哺乳。阿立哌唑在65岁以上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尚未很好的研究,对儿童尚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总之,阿立哌唑是第一个多巴胺系统稳定剂,它对精神分裂症阳性、阴性症状和焦虑、抑郁、认知功能都有明显的疗效,而安全性更高,其独特的药理学特性将引导精神科领域一番新的探索。

药物化学总结

药物化学重点总结 给结构写名称和作用靶点(10*1分)单独列出 给通用名写结构(5*1分)单独列出 选择(20*1)构效关系重点 填空(30个空*0.5分) 简答(4-5道,20分) 合成(2-3个,10分)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药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产生药效的两个主要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药效团:药效团是与受体结合产生药效作用的药物分子中在空间分布的最基本的结构特征(三维结构) 2、药动团:是指药物结构中决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且参与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基团。(与药效团以化学键结合,是药效团的载体) 3、天然氨基酸:L-氨基酸或二肽在体内可被主动转运,可作为药动基团连接于药效团上,以利于其吸收和转运。 4、毒性基团:是指药物分子中产生毒性以及致突变或致癌等作用的结构基团。(毒性集团一般都有亲电性质,与体内核酸,蛋白交联)其药物分子中的主要亲电基团: ①含有环氧类的基团 ②可生成正碳离子的基团 ③β-内酯及醌类的基团 ④烷基硫酸酯或磺酸酯及β-卤代硫醚类的基团 ⑤N-氧化物、N-羟胺、胺类以及在体内可转化为含胺类的基团等。 5、药物生物转化反应

①Ⅰ相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羰基的还原反应硝基和偶氮基的还原反应) ②Ⅱ相反应:结合反应:1.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最常见、最重要) 2.与硫酸结合 3.与谷胱甘肽结合 4.与乙酰基结合 5.与甲基结合 6、前药:是一类经结构修饰将原药分子中的活性基因封闭起来而本身没有活性的药物。 进行前药修饰的作用(一般出选择): ①改善药物的吸收性②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③提高药物的选择性④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⑤提高药物的水溶性⑥降低药物的刺激性⑦消除药物的不良味觉⑧发挥药物的配伍作用 7、软药:软药是容易代谢失活的药物,使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后,按预先设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速率分解、失活并迅速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药物的蓄积毒性。 8、电子等排体:是指外层电子数目相等的原子、离子、分子,以及具有相似立体和电子构型的基团。如亚甲基与氧原子 9、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学活性的基团或分子。 第三章镇静催眠药和抗癫痫药物 第一节、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咪唑并吡唑类 一.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 结构特征为具有苯环和七元亚胺内酰胺环骈合的苯二氮卓类母核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之令狐文艳创作

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令狐文艳 1.过度镇静和嗜睡 2.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3.神经内分泌不良反应 4.心血管不良反应 5.植物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6.其它不良反应:肝功能损害、过敏性皮炎、酮症酸中毒7.严重不良反应:血象变化、恶性综合症、猝死、药物性惊厥(诱发癫痫)、5-羟色胺综合症 8.药物超量中毒 一、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机制: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对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的阻断作用,使得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失去平衡。 临床类型和表现: 1.帕金森综合症:肌张力增高、肌强直(铅管样或齿轮样),运动减少、迟缓、启动困难、走路时前冲、双手不摆动、面具脸、流延、静止性震颤等。 2.急性肌张力障碍:多发生于治疗早期。多见于颈、眼、下颌肌受累,偶见躯干肌肉。表现角弓反张状、动眼危象、嘴合不拢。

3.静坐不能: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烦躁、“不宁腿综合症”(症状与体征分离,安静状态下表现严重,活动后反而消失,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主要发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有一种难以表达的特殊不适感觉,迫使患者下肢不停地运动,双侧同时受累或者在一侧表现明显。安静时发作,夜晚或者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更为严重,有时仅仅持续数分钟,严重的则整夜不停,活动下肢可以使症状明显减轻,但患者在休息或入睡以后症状会明显加重,成为严重失眠的主要原因。体征夜间安静睡眠时,从一侧下肢到另一侧下肢出现交替性的、周期性的肌肉活动亢进,可见下肢肌肉的交替性不适)。 4.1.迟发性运动障碍:不自主的口、颊、舌不规则运动,手指、手臂、腿和躯干舞蹈样动作,睡眠时消失。 4.2.迟发性肌张力障碍:持久的斜颈、头后仰等。 二、神经内分泌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 原因:催乳素分泌增高。 临床表现:月经紊乱、泌乳、性功能障碍、体重增加等。 三、代谢综合症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1.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110mg/dl 2.脂代谢异常:甘油三脂≥150mg/dl(1.6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1.04mmol/L(<40mg/dl),女1.3102cm,女腰围>88cm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和处理措施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和处理措施 (一)药源性精神症状(即矛盾反应)▲▲▲▲▲ 1、主要表现 (1)过度镇静多由于一次服药量过大、几种镇静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或对老年、体弱病人剂量调节不当所致。病从表现睡眠过多、难以醒转、软弱无力等。 (2)情绪抑郁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抑郁状态。其中以氟哌啶醇、氯丙嗪、利血平等较为多见。 (3)焦虑激越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初期,病人可出现失眠、多梦、易激惹、焦虑及心神不定等症状,多发生于具有焦虑素质的人。其中以氟哌啶醇、奋乃静、维思通等较为常见。 (4)紧张症状群往往先有锥体外系症状、肌张力增高,随即表现缄默、呆滞、直至木僵,可出现吞咽困难。常与药物剂量过大(包括注射长效剂)有关,老年病人特别易发。 (5)谵妄错乱抗精神病药及抗胆碱类药均能引起。 (6)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2、处理措施 (1)根据病史、症状特点、病人的反应等,详加鉴别,必要时停药观察。 (2)出现明显药源性精神症状时,应采取措施促进排泄,足量输液,给予维生素B、C 等治疗。 (3)采用心理治疗,进行安慰、解释。 (4)症状治疗 抑郁状态:经一般处理无效时,可给予抗抑郁剂,如多虑平25-75mg,3次/日。

紧张症状群:给予金刚烷胺100mg,2次/日。意识障碍,应注意除外合并症。抗胆碱类药物引起者,可用0.1%毒扁豆碱0.5-1ml,肌注,可每小时重复应用,至症状改善。 (二)急性锥体外系症状▲▲▲▲▲ 1、主要表现 (1)震颤麻痹综合征一般在治疗早期多见。主要表现有:假面具面容、静止性震颤、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动作笨拙、小步态及流涎等,严重时可影响吞咽动作。 (2)静坐不能多发生于用药早期。表现为不能静坐、不能静立、坐卧不宁、来回踱步,重者可伴有烦躁、焦虑,甚至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3)急性隆肌张力障碍通常在服药48小时内发生,以青少年为多见。表现为面、舌、颈部的大幅怪异动作,痉挛性斜颈、动眼危象(眼球上窜)、角弓反张、扭转痉挛等。 2、处理措施 (1)注意鉴别,必要时减用抗精神病药物或加用对抗药(如安坦)来治疗观察。 (2)采用抗震颤麻痹综合征药治疗①安坦2mg,2次/日。②海俄辛0.3mg,肌注,2次/日。③苯甲托品1mg,3次/日。④金刚烷胺100mS,2次/日。 (三)迟发性运动障碍(TD)▲▲▲▲▲▲ 1、主要表现 此症状多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典型的表现为颊肌、舌肌及咀嚼肌的不自主运动,产生吸吮、咂嘴、弄舌等动作,称为"口一舌一颊"三联症。 2、处理措施 (1)停药或换药迟发性运动障碍一旦出现,应及时停药。对仍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病人可改用锥体外系反应较轻的药治疗,如氯氮平、甲硫达嗪等。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译文)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部分激动还是受体功能选择性? Richard B. Mailman ;Vishakantha Murthy 摘要 描述药物通过单个受体引起显著不同的信号传递被称为功能选择性(例如完全激动剂作用于一条通路,而拮抗剂作用于第二条通路)。最近已经得到普遍认识,这一现象影响到对某些药物作用机制的解释,并且与开发药物有关。这一机制具有特别重要的临床领域之一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是根据临床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的。起初的抗精神病药物例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被称为典型或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它们具有抗精神病作用和引起许多副作用(锥体外系和内分泌的),由于其对多巴胺D2 的高度亲和力。后来开发的药物例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及其它药物避免了神经学副作用,被称为非典型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这些化合物从作用机制上被分为D2 与 5-HT2A 高度亲和力拮抗剂;D2 、5-HT2A 和其他神经递质中度亲和力拮抗剂。目前已经得到批准的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被认为其有选择性D2 部分激动作用或D2 功能选择性。虽然部分激动作用是得到广泛接受的机制,但是现有的资料与这一机制不相一致。相反,D2 功能选择性的假说能够解释阿立哌唑所有当前的资料,而且对于发现非完全性D2拮抗作用的化合物有作用。 关键词:功能选择性,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受体机制,G 蛋白偶联受体,多巴胺受体,5-羟色按受体,药物作用 A.第一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偶然观察到氯丙嗪的抗精神病作用最终导致发现这些药物的抗精神病作用是由于抗多巴胺作用。随后,开发了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像氯丙嗪一样,主要作用为多巴胺D2 受体拮抗剂。这一类型的药物(最初称做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现在叫做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各种不同的化学结构。根据每日平均剂量,可以将这些典型药物分类为高效价、中效价或低效价药物,其临床效能通常与D2 受体的亲和力高度相关。因此,

三基培训考试精神科学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

三基培训考试精神科学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 (总分:100.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6.00) 1.SDA类抗精神病药物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SDA类抗精神病药物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其作用机制为中枢5-羟色胺和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主要代表药物为利培酮、齐哌西酮等。) 解析: 2.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与药物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DA受体有关,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增高、震颤、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特别是高效价类发生比例高。) 解析: 3.恶性综合征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恶性综合征属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高热、肌紧张、意识障碍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出汗、心动过速、尿潴留等。) 解析: 4.MAOIs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MAOIs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氧化代谢而提高神经元突触间隙浓度,其代表药物为吗氯贝胺。) 解析: 5.SSRIs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SSRIs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选择性抑制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5-HT 含量升高而达到治疗目的。此类药物包括氟西汀、帕西罗汀和西酞普兰等。) 解析: 6.撤药综合征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抗抑郁药的撤药症状源于长期阻断某些神经递质再摄取,其受体会适应性地下调,在停药后无法立即适应这种变化而出现撤药症状。抗胆碱能撤药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尿频、头痛、唾液增多;SSRIs 药物的撤药症状通常为感冒样症状、疲乏、肌痛、静坐不能和感觉障碍等。) 解析: 二、选择题 (总题数:25,分数:25.00) 7.关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分数:1.00) A.主要为中枢 5-羟色胺阻断剂 B.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 C.为多受体阻断作用药物

抗精神病药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指控制重度精神病症状的一系列药物,传统称神经阻断剂或强安定剂,其种类繁多,化学分类不同,主要有两种药理特性:特异的抗精神病作用和锥体外系反应。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传统的抗精神病药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状。同样,当这一拮抗原理作用于黑质纹状体则产生锥体外系症状的毒副作用。近年应用的新一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为5-羟色胺(5-HT)与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是可同时拮抗5-HT和多巴胺受体作用,而产生抗精神病药效的一大类抗精神病药,表现为对多巴胺D2受体和5-HT2受体的高选择性,与传统抗精神病药毒性反应相比,尤其以锥体外系反应较少,但氯氮平对造血系统的毒性较大。此外,抗精神病药还有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M受体等作用。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分类及新型抗精神病药如下表所示: 吩噻嗪类 氯丙嗪(Chlorpromazine)、奋乃静(Perphenazine)、氟奋乃静(Fluphenazine)、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甲硫哒嗪(Thioridazine) 硫杂蒽类 泰尔登(Taractan)、三氟噻吨(Flupenthixol) 丁酰苯类 氟哌啶醇(Haloperidol)、五氟利多(Penfluridol)、哌迷清(Pimozide)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氯氮平(Clozapine)、利培酮(risperidone)、奥氮平(Olan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齐拉西酮(Ziprasidone)、舍吲跺(Sertindole) 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3-8%,年发病率0.1‰-0.4‰,病程冗长且有反复发作倾向,所以,抗精神病药应用广泛,使用不当或故意使用不当所致中毒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急诊科都比较常见。抗精神病药中毒的主要原因:自杀,精神病病人误服过量药物,医源性药物过量。近年来,抗精神病药物有用药普遍过量的趋势,由于不合理用药、合并用药增多,药物的使用剂量盲目增大,抗精神病药物致死比例有明显上升。抗精神病药物的毒性作用几乎涉及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影响心、肝、肾等多个重要脏器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尤其是对心脏的毒性。 鉴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广泛性和经济原因,我国的抗精神病药以吩噻嗪类和氯氮平应用最多,抗精神病药中毒也以这两类药最多见。无论是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还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无特效解毒药。 1中毒的临床表现 (1)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出现肌肉震颤,明显的锥体外系症状(EPS)(有些患者可能存在与抗精神病药治疗无关的左侧纹状体多巴胺功能低下,EPS可能是疾病本身的一部分),静坐不能;急性肌紧张不全:颈斜或颈后斜、面肌歪斜、角弓反张、动眼危象等(重者进食时可噎呛致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