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一、住所的起源和发展

住所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为了避免风霜雨雪的侵袭,防止水患兽害, 保护火种,御寒保暖,因而需要有住所。人类最早的住所是自然界中的山洞、树洞以及灌 木丛等天然掩蔽处。我国距今60 至 25万年间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遗址,就 是早期穴居的典型例子。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在现代仍发现有个别住在天然岩洞中的 人群。据 1993 年 4月 3 日《北京晚报》转载《湖南科技报》消息:在云南省广南县城 100 多里外的大山中,发现一个面积几千平方米的古岩洞,洞中住着一个村子的 54 户人 家 280 多名乡民。近百年前,首先有 1户入洞避难,至解放前发展为 7 户,到今天已成 为 50 多户。洞中平顶房屋连成一片,还设有一所小学。该村叫峰岩村,前往考证的专 家称其为“中国现代第一奇村”。假若不能把这种现代穴居的情况,称为居住上的“返 祖”或“活化石”的话, 那么, 说人们在避难于山林中时, 往往会自然地首先想到山洞, 总不算牵强吧!云南独龙族在解放前还有“筑屋于树,或就石洞为屋”的现象。

人类住所的发展,大体可分为3 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巢穴风篱式。这是一种极为原始简陋的住所。在地面上有风篱挡风,在 地面有地穴,在树上有巢居的树屋。风篱是用树枝、树皮等搭建的近于鞍形的窝棚,在 现代农村瓜田地头时有所见,是看瓜者的临时居所。人类营建的这种挡风棚,约出现于 旧石器时代晚期。

第二阶段是穹庐帐篷式。这是游牧民族的创造,有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帐篷, 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的毡房。帐篷有坡面顶的,也有“人”字形的。蒙古包和毡房的 下部是用条木结成网状圆壁,壁上留一木门框,挂门帘;蒙古包和毡房的上部是伞骨形 圆顶,俗称穹庐顶,顶端留有可开合的天窗。

第三阶段是土石砖木结构的房屋。这个阶段的住所建筑有墙壁和屋顶,越来越结实、宽 敞和美观。由于各地气候和经济条件不同,在建筑形制与风格上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总的来说,固定于某地的永久性建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

从建筑观念上来说,也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但是后一阶段并不完全排斥和代替 前一段,而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的扩展和丰富。这几个阶段是生活物品、艺术品、工业 产品、空间艺术、环境科学和艺术。社会发展到今天,建筑虽然被当作涵有自然科学和

艺术双重内容的学科,但是仍不排斥其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实用功能。

二、古代建筑的发展

①汉族民居。很有特色的是以山西、陕西为代表的黄土高原窑洞住房,以北京为代 表的北方四合院民居,以福建永定县为典型的圆形土楼。

②北方草原民族民居。主要包括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和裕固等民族, 以其牧业区的蒙古包和毡房为典型建筑。

③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牧业民族民居。以藏族为代表,包括部分纳西族,在放牧中 常使用帐篷。藏族农区多土木石结构的平顶房,中甸、宁蒗的纳西族农民住房,使用木 料很多。

④东北内蒙古地区民居。蒙古族农区、朝鲜、满、锡伯(东北和新疆分布)、赫哲、 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的民居,在定居之后,基本上都是砖瓦房。满族有四合院。 朝鲜族的村落里各家新建房屋多成行排列,布局非常整齐,带有篱笆或栅栏围的院子。 屋顶为“船”型或“宇、殿、阁”型,四个斜坡面。

⑤西北地区民居。在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干旱少雨地区,回、东乡、保安、 撒拉、土、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等兄弟民族的农村和乡镇,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 顶土房,有干打垒的院墙,院里有花池、菜畦。有一部分是四合院。

⑥青康藏高原民居。主要包括藏、门巴、珞巴和羌等民族的住房。门巴、珞巴和部 分藏族以木结构两层楼房为主,有的依山势而建,一层的房顶是二层的平台院落,很有 特色。比较典型的是羌族和部分藏族的碉楼式木石结构住房。最独特的是羌族的石碉房 和碉楼,《后汉书?西南夷传》称之为“邛笼”。

⑦西南山地民族民居。主要包括彝族、哈尼族的土掌房,傈僳、怒、独龙族的木垒 房,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瓦房,具有普米族特点的木楞房(即木垒 房),布依族的石头房、石板房,仡佬族的“穿斗房”(高架房)等。彝族干打垒墙的 木瓦房,是以木板作“瓦”引流雨水,覆盖屋顶的房子。木垒房是以圆木垒墙建筑的。 白族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堪称民居建筑的艺术杰作。

⑧中东南地区民居。主要有壮族的“麻栏“式建筑,仫佬、毛南族的泥墙瓦顶房, 瑶族的砖瓦结构长型房、竹木结构茅草房,畲族的木石结构楼房,黎族的船型房等。

⑨干栏式民居。干栏亦名麻栏,即楼房式,但底层不一定都封围。我国已发现的干

栏遗址有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云南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年代都甚久 远。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时滇入铜鼓上就铸有干栏式建筑的图案,亦可证明其历史的悠 久。干栏式建筑的显著特点是在地基上先竖立桩柱,然后离开地面扎横木,横木上铺木 板或竹片篱笆构成地板。这种构建法造合于南方高温、多雨、潮湿的气候,既通风防潮, 又可防止爬虫毒蛇进屋,还能在底层圈养牲畜,防兽害与盗贼。

在现代,干栏式房屋亦分布很广,形式多样。壮、傣、布依、苗、侗、水、瑶、毛 南、佤、德昂、布朗、傈僳、独龙、基诺、黎、白、哈尼、拉祜、怒、土家、高山、普 米、景颇等民族都有干栏民居。

三、建筑的文化内涵

建筑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是以空间作为直接对象的特定的文化活 动,既有设计者的主观塑造意图,又有享用者的心理反馈。这两个精神过程是由建筑这 一媒介联系起来的。 任何建筑都是人创造的。 假若我们依照多数学者所理解的文化定义, 即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 “人们习得的生活行为方式或规范”,我们自然会把建筑看作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 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艺术、文化、科技高度集中的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 都反映了文化的时代、民族和地域特色。数千年以来,许多杰出的文化巨人都充分肯定 建筑的文化价值。恩格斯在论述阿拉伯人文明发展时说:“他们的建筑物,就证明了这 点。”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人民的思想就象宗教的一切法则一样,也有它们自已的纪 念碑,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 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法国雕塑家罗丹说:“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括在(哥特式) 大教堂里。”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 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建筑的综合性使其最能代表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的形象。我国的万里长城和天安门就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看到它们就 能联想到中华文明史和伟大的文化成就。金字塔能代表埃及,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能代 表法兰西,自由女神像能代表美国,悉尼歌剧院能代表澳大利亚,克里姆林宫和彼得堡 的彼得大帝塑像能代表俄罗斯,如此等等,都与建筑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关。

建筑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普遍性,即每一个 人从生到死都要时时事事与建筑打交道,在建筑物内、在建筑群内或建筑文化的氛围里 生活;二是复合性,即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体现政治、经济、科学、 技术、哲学、宗教、美学观念等精神方面的要求,还得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 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的需要。复合性也可以简 单理解为各种文化的综合表现。建筑有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它能映射 某一文化环境(即“文化圈”)中的群体心态。因而,建筑文化又称为“环境文化”和 “背景文化”。这当然是一种人造的环境。

中国民族建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简要分列于下:

①我国各民族建筑是研究建筑史和建筑艺术的巨大宝库。在我国现实的民族建筑 中,至今仍能看到窝棚式、账篷式、窑洞式、干栏式、邛笼式、土墙瓦顶式的各种民居 建筑, 它们几乎包括了人类早期建筑的各种形态, 并鲜明地勾勒出了建筑发展的轮廓。

②民族建筑是研究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参见精神文化部分的宗教信仰情况。著名 的寺庙、道观建筑。著名的石窟寺有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柏孜克里 克千佛洞,宁夏须弥山石窟,云南石钟山石窟等。著名的塔有云兰大理的崇圣寺三塔、 景洪县的曼飞龙塔,宁夏银川的海宝塔,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万部华严经塔等。藏传佛教 寺庙著名的都多得不能一一列举, 仅举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一部分。 色拉寺、 甘丹寺、哲蚌寺、瞿坛寺、拉卜楞寺、大昭寺、昌珠寺、萨迦寺、塔尔寺、扎什伦布寺、 雍和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等。宗教建筑对于研究宗教历史、宗教文化具有重 要史料价值。因为民族地区信奉原始宗教和其他大宗教的人较多,所以在村寨及居民建 筑中,还有一些祭桩、木鼓屋、神龛等建筑设施。

③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建筑是代表民族的重要的永久性标识。我们看到布达拉宫就 会联系到西藏、 拉萨和藏族; 看到成吉思汗陵及穹庐顶的现代建筑上装饰有奔马的形象, 就会想到蒙古族;看到鼓楼和风雨桥会想到侗族;看到竹楼和笋塔就会想到西双版纳和 傣族;看到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和清真寺,自然要联系到回族和新疆的伊斯兰民族, 如此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是由于这些建筑与这些民族的文化形象密切融合 联系在一起。

④民族地区的古建筑和古遗址是研究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史料。如西藏的布 达拉宫,原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筑的宫城,既有藏式建筑

的鲜明特色,也有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拉萨小昭寺原为文成公主督饬藏汉工匠建造。 由于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进藏时带了大批工匠,所以在唐及以后的青藏地区藏族建筑 中,都吸收有内地汉族建筑的工艺成就。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建于南诏时期,其中凝 聚着白族和汉族工匠的智慧。内蒙古的五当召是研究藏传佛教和蒙藏关系的重要文物。 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西夏古都黑水城遗址中,城外西南角有座伊斯兰建筑,说明西夏时期 伊斯兰文化的广泛影响。

⑤土司衙门类建筑为研究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宝贵资料。湖南省永顺县的 “老土司城”,距今已 800 多年。新疆的北庭故城、伊犁将军府旧址等,都是研究民族 地区与中央王朝关系的重要文物。此类建筑在民族地区遗存较多。

⑥陵墓建筑为丧葬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除穆斯林陵墓外,在国内影响最 大的是皇陵,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有清朝的东陵、西陵,蒙古族的成吉思汗陵(1954 年迁 建),藏族中极少数转世活佛享有的灵塔葬。民间的陵墓建筑主要施于土葬。例如毛南 族,石墓以石料精心雕刻后垒成,围盖墓碑的重檐石楼阁有的高达四五米,上面刻有各 种人物和神仙的图像;墓柱上浮雕着盘绕的蛟龙;柱础上雕有花卉动物;墓顶装饰着石 雕的大仙葫芦、太阳、云水、麒麟等,墓碑两侧刻有大幅挽联,联边刻有凤凰、画眉、 仙鹤、蝙蝠、游鱼、梅花鹿、仙桃、水仙、大象等图案,象征吉祥、长寿、福贵、有余、 厚禄、清廉等祝愿和颂赞。这些雕刻所反映的文化心理,是我国许多民族所共有的。

⑦建房礼仪,各民族有许多共同点。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都把建筑新房屋视为重大活 动,因而有传统的礼仪需要遵守。从选址、奠基、破土到伐木、立柱、上梁、盖顶,直 至乔迁,都有相应的仪式,最重视的是选址、上梁、“合龙”、落成等关节。一般有专 人主持问卜、献祭品、放鞭炮、念祝词等。在民族村寨中,某家建房,全村亲友乡邻协 力帮助,多为义务劳动,而且尽心尽力,看作是共同的大事喜事。

⑧公用建筑所反映的社会公共活动。除宗教建筑中的寺庙是举行宗教活动和宗教节 目活动的主要场所外,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聚居村寨或更大的社区里,都有举行社会公 共活动的地方。例如高山族的多数支系都有以部落为单位建立的男性会所,是男性年龄 组织的教育训练中心,也是部落的政治军事中心。侗族、壮族有戏楼,京族有哈亭,土 家族有摆手堂,苗族有芦笙堂(或场),有些民族有铜鼓场等,基本上是公众聚会或进 行歌舞活动的场所。最典型的公用建筑可能要算侗族的鼓楼了。它的社会功能很多。鼓 楼作为侗寨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建于寨子中心,有老人义务看守。鼓楼是侗寨商讨重

要军事、经济事务和举行集体娱乐活动的地方。

⑨民居建筑能反映出婚姻家庭情况。民居的建筑单元,实际上是为个体家庭而创造 的。基诺族的“大房子”是父系家庭公社的产物;拉祜族西支的“大房子”是母系残余 形式大家庭的反映。羌族民居的起居室较大,一般在30 至 60 平方米之间,而且地板距 天花板的空间有四五米高, 如此宽敞是为了满足亲友们节日聚会时喝咂酒, “跳沙朗”, 即跳羌族锅庄集体舞。侗族木楼的外廊很宽,因为这里是夜晚一群姑娘和一群小伙子对 歌(行歌坐夜)的地方。傣族竹楼楼梯口有间为姑娘设的纺线房,晚间几个姑娘结伴在 此纺线;小伙子用歌声征得姑娘同意后可以进去对歌。黔南“青裤瑶”中,姑娘卧房的 门上有个拇指大的小洞,高低与床相同,夜晚小伙子可以用小竹棍捅醒姑娘,与之隔门 谈情说爱,俗称“闹门洞”或“恋爱洞”。过去海南黎族中有为姑娘建的“寮房”,云 南宁蒗纳西族中有“姑娘房”,都是为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准备的。

⑩建筑中表现出丰富的装饰美术。主要是雕刻和绘画,最普遍的是上彩油饰。在藏 族、蒙古族、傣族、白族、纳西族、回族、东乡族的寺庙和民居中反映很突出。甘肃临 厦回族、东乡族的砖雕技术精湛绝妙;纳西族和白族的木雕镂刻十分有名。侗族在鼓楼 和风雨桥上的彩绘绚丽夺目,喇嘛寺庙的壁画艺术成就卓著。俄国作家果戈里说:“建 筑是世界的年鉴,当音乐和歌曲沉默的时候,建筑仍在歌唱。”相信同学们能从我国的 民族建筑中“听”到更美的音乐和歌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