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邹忌练习题

邹忌练习题

邹忌练习题
邹忌练习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8分)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4.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14分)

⑴朝服衣冠: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5)邹忌修八尺有余

(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7)王之蔽甚矣

(8)形貌昳丽

(9)窥镜

(10)莫不私王

(11)时时而间进

(12)谤讥于市朝

(13)今齐地方千里

(14)闻寡人之耳者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

6.请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1分)

今齐地方千里

7.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之妻私臣私: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间:间接

8.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2分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9.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10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11.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1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l 分)

13.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3分)答:

14.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 2 分)

答:

15、请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成语。(2分)

16.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搞笑版(1)(2)

舞台正中有一低案,虚拟门。 Zou avoid (Taiwan, on the side to sit chair, POSS thinker) :XuGong, XuGong, you took my first superstars qi! On! 邹忌(台侧上,到正中椅子上坐下,摆思想者POSS):徐公,徐公,你居然抢了我齐国第一美男的位置!上耶!(闪电声) On the other side (zou wife) :Sir, you come back? What also not zhi 1? 邹妻(另侧上):夫君,你回来啦?怎么也不吱一声? Zhou:cheep 邹忌:吱 Zou's wife: er... The moon displays, sir, the tea? 邹妻:厄。。。婵娟,夫君来了,还不快上茶? The moon displays: (behind-the-scenes) 婵娟:是(幕后) Zou...plz, madam: ShouShouBuQin, men and women, are called you I still keep distance for good. 邹忌:嘿嘿嘿,这位女士,正所谓男女授受不亲,你我还是保持距离为好。 Wife: (injustice zou) husband, you how was this? 邹妻:(委屈状)夫君,你这是怎么了?! Zhou: how, I have what problem? 邹忌:怎么,我有什么问题吗。 Zou's wife: that, you and my soul in pairs, but, since you when the officer, increasing the distance from us. (to) crying 邹妻:想当年,你与我情投意合,成双成对,可自从你当了官以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大。(欲哭状) Zhou: madam, don't do that! 邹忌:夫人,别这样嘛! Wife: when you zou, which go? (background music: can't say secret) 邹妻:当年的你,到底哪去了?(背景乐:不能说的秘密)

曹刿答案(2)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4)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故:公问其故: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属:忠之属也: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有良田美池之属:类。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7)成语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3.作者链接《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链接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5.文体链接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①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②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③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二)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邹忌真实的身高是多少 邹忌到底有多美

邹忌真实的身高是多少邹忌到底有多美 邹忌真实的身高是多少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他通过自己是否长得美丽的生活体验来向齐王纳谏,并收到了全国上下大一统的显著效果。 美男子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就是战国策中所这邹忌啊,身高八尺多,当然不会有人用现在的尺度来丈量吧,那少说邹忌八尺男儿至少也得比姚明高出大半个脑袋吧。 那么邹忌的身高究竟有多少呢,还真有人对这个问题做过比较系统的研究,据说当时应该是还有一种计量的尺子,并且似乎是古今通用的,那么邹忌的身高之谜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呢。 说邹忌有八尺,折合到今天来说,应该是有五尺多,也就是邹忌大概是1米65左右,什么这落差也太大了吧,这不会拉低齐国男子身高水平线吗!据研究啊,这里的尺应该和汉朝时候用的差不多,那就有确是数据可以考察了,要是战国的东西我们不了解,汉朝的应该算马马虎虎吧,根据西汉时期出土文物来看,似乎当时的一尺要比现在少个10厘米,不要说不知道现在一尺多少!据说当时生产力有限,没有使用过这样的大尺寸,当然也不排除少部分地区会用,至少说是没有普及的,所以说怎样的度量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是关系到一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品的,然后又经过一系列研究,结合出土文物总结出当时的一尺大概是现在的23厘米。 所以,我们探讨了这么久邹忌身高之谜的问题答案也就浮出水面,

邹忌大概有1.85左右,看来不仅在当时是位美男子,现在也能迷倒万千少女。 邹忌的人物形象介绍我们大多数人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多出自纳谏齐王时的他,也的确这一时期的邹忌人物最饱满,最能总结出其优秀的品质。 邹忌向齐王纳谏文中邹忌是最真实的邹忌,首先,我们可以肯定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善于表达,能够看懂君王内心想法的谋士。 站在谋士的角度出发,邹忌能从生活的一点一滴联想到如何治理天下,这里充分说明邹忌恪尽职守,忠心耿耿,一心为国。 邹忌在妻子、小妾、和宾客的赞美中,邹忌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一步调查,甚至亲自观察体验,而且得出了自己果真比不过人家的结论,这可是真大丈夫所为啊,试想有谁不是喜欢听好话,说明邹忌有讲求事实的态度,他遇事头脑冷静,不会慌乱,他善于思考,不会仅凭一面之词就以偏概全,被谎言蒙蔽了事实真相。 他观察事物时细致入微,因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的阅历,所以,他往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往往能总结出一般人看不到,意识不到的观点。 而且一旦考虑成熟,邹忌会毫不犹豫向君王进谏。 他不想一般的说客一样,虽然长篇大论,但毫无重点,危言耸听。 邹忌的进谏总是通过身边一些小事,这样齐王不仅能设身处地的为民众想出好的解决办法,更能让齐王在听取他人意见的时候多长一

《曹刿论战》拓展阅读(含答案)

《曹刿论战》拓展阅读(含答案) (一)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 (选自《孙子-军争篇》) 【注释】 ①夺气:挫伤士气。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②夺心:动摇决心。心,指决心。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锐,旺盛。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惰,懈怠。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治,掌握。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治,治理、有序。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哗,喧哗,指躁动不安。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心,指心理。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堂堂,壮大的样子。阵,阵容。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变,指机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驰. (2)望其旗靡.靡. (3)三军可夺气.气. (4)朝气锐.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参考答案: 1.(1)驱车(追赶) (2)倒下 (3)士(元)气④锐利(饱满) 2.(1)他们的勇气淌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④无沦干什么事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一、课文知识与理解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 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 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 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 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 7、再而衰古义:今义: 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9、必以情:古义:今义: (六)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从:___________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 参考答案: 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 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 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鲁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曹刿论战+答案

曹刿论战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二、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三、完成下列各练习题。 1、概括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第二段: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2、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时候。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第⒈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4、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敌人是真的溃败,不是设埋伏。 5、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急躁冒进。 6、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7、“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了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 表现了曹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表现的语句: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本文表现了曹刿哪三个思想观点? ⒈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 ⒉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⒊作战时要把握好各种战机 9、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不鄙的表现) 有可取之处。他实事求是办案,尊重下属的意见,重用人才,虚心求教。 10、从第一段中看出鲁庄公对待人民的态度是怎样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一)【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24分)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1.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今齐地方千里 2.解释加点的词语。(8分) ①私:②美:③方:④谤: ⑤亡:⑥以:⑦朝:⑧重: 3.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 ②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答: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 ④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答: 4.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皆以美于.徐公骈死于.槽枥之间 D.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吾欲之.南海 5.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

《曹刿论战》复习 (一) 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伐:攻打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4)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 (6)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7)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8)夫大国,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能) (2)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讨伐) 9、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掌握心理,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0、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答: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二) 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逐句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逐句翻译.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 修:长,这里指身高。昳(yì)丽:光艳美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谓:对…说。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窥(kuī)镜:照镜子。孰:谁,哪一个。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一天清晨,邹忌穿戴好衣服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比得上。 ——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而:就,表顺承。复:又。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谁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旦日:明日,第二天。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如。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孰,通“熟”(shú),仔细。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弗如:不如。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寝:躺着。美,认为……美。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 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与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原文及翻译)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

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 参考答案: 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 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 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鲁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曹刿和邹忌

曹刿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彼竭我盈,(故克之)之时,第二次是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之时(用原)。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语言描写议论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邹忌》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 的品质?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1.阜新市(09辽宁省) (一)阅读回答9~12题。(10分)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2.河南省(09)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2)忠之属也。属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3.怀柔区(09北京市)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3)小大之狱狱: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答: 4.莆田市(09福建省)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3)既克,公问其故。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5.天水市(09甘肃省)(二)(15分)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小惠未徧. (2)又何间.焉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2分)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20.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4分) 6.义乌市(09浙江省)

曹刿论战习题和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题 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答: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1、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1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答: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取信于民”才

《曹刿论战》练习题有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 ...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 ..()..我()()(2)齐师败绩 (3)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 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忠之属也() 3、公将鼓之() 4、公与之乘()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 ..玉帛古义:今义: 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 3、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6、再.而衰古义:今义: 7、必以情.古义:今义: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0、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11、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12、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3、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 七、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