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要苏轼年谱

简要苏轼年谱

简要苏轼年谱
简要苏轼年谱

简要苏轼年谱

简要苏轼年谱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7) 一岁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七岁

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1043) 八岁

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1045) 十岁

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 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1056) 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于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于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于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熙宁二年己酉(1069) 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1070) 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学官。第二子苏迨生。

熙宁四年辛亥(1071) 三十六岁

春间,自判官告院改权开封府推官。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阵州见苏辙,初识张耒。九月与弟辙赴颍州谒欧阳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戏子由》等诗。

熙宁五年壬子(1072) 三十七岁

在杭州。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作《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少子苏过生。

熙宁六年癸丑(1073) 三十八岁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在常州、润州赈饥。作《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村五绝》等诗。

熙宁七年甲寅(1074) 三十九岁

在杭州。纳妾王朝云。行部至于潜,识诗僧参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

熙宁八年乙卯(1075) 四十岁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记。作《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复相。

熙宁九年丙辰(1076) 四十一岁

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离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

熙宁十年丁巳(1077) 四十二岁

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决澶渊,亲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复》等诗。

元丰元年戊午(1078) 四十三岁

在徐州。建黄楼,重阳大会宾客。秦观来谒。与参寥游百步洪。作《九日黄楼作》、《百步洪》等诗。

元丰二年己未(1079) 四十四岁

三月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弹劾所作诗文言涉讪谤,被逮。八月下御史台狱。十二月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三年庚申(1080) 四十五岁

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州守徐大受待之厚。初居定惠院,后迁城南临皋亭,筑南堂。作《梅花》等诗。

元丰四年辛酉(1081) 四十六岁

在黄州。躬耕东坡。陈师仲自杭州来书,告以编成《超然》、《黄楼》二集。撰《易传》、《论语说》成。

元丰五年壬戌(1082) 四十七岁

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两游赤壁,写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

元丰六年癸亥(1083) 四十八岁

在黄州。参寥来访。

元丰七年甲子(1084) 四十九岁

迁汝州团练副使。游庐山、石钟山。过金陵访王安石。年底到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作《题西林壁》、《石钟山记》。

元丰八年乙丑(1085) 五十岁

得神宗诏旨,允许常州居住。六月自常州起知登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五十一岁

在京师。自起居舍人升为输林学士,知制诰。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马光相继去世。

元佑二年丁卯(1087) 五十二岁

在京师。因政见不洽,四上札乞外任,不许。

元佑三年戊辰(1088) 五十三岁

在京师。因言遭新旧两党攻击,又连上札乞郡,仍不许。

元佑四年己已(1089) 五十四岁

在京师。连章请郡,三月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事。五月过南,都谒张方平。七月到达杭州任所。时方旱饥,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以工代赈。

元佑五年庚午(1090) 五十五岁

在杭州。春夏间,疏浚西湖,建堤桥,即苏堤。秋,大雨,太湖泛滥,上疏请求救灾。作《赠刘景文》等诗。

元佑六年辛未(1091) 五十六岁

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还京时绕道视察湖州、苏州水灾。八月出知颖州军州事。

元佑七年壬申(1092) 五十七岁

在颍州。春,疏浚颍州西湖。被命移知扬州军州事。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十一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癸酉(1093) 五十八岁

在京任端明殿学士,左朝奉郎、礼部尚书。八月,妻王闰之卒于京师。九月出知定州军州事。

绍圣元年甲戌(1094) 五十九岁

在定州。四月以讽斥先朝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八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十月二日到达贬所,时詹范守惠州。苏迈、苏迨归宜典,苏过与朝云同行。

绍圣二年乙亥(1095) 六十岁

在惠州。作《荔支叹》等诗。

绍圣三年丙子(1096) 六十一岁

在惠州。买白鹤观地筑屋。助修惠州东西二桥。七月,朝云病故。作《悼朝云》等诗。

绍圣四年丁丑(1097) 六十二岁

在惠州。白鹤峰新居落成。子苏迈来惠探望。四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属今海南岛)安置。五月遇弟辙于藤州。六月渡海。七月抵贬所,儋守中待之甚恭。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六十三岁

在儋州。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买地筑屋,名曰桄榔庵。潮州人吴子野渡海从苏轼学。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六十四岁

在儋州。琼州进士姜唐佐从苏轼学。从惠州至儋州,除继续修改《易传》、《论语》外,又作《书传》十二卷。着《志林》,未完稿。

元符三年庚辰(1100) 六十五岁

在儋州。五月量移廉州。施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得旨奉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年底越南岭归。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 六十六岁

正月抵虔州。五月至真州,作《自题金山画像》诗。暴病,止于常州。六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

苏轼年谱简编

八大家年谱简编 韩愈年谱简编 柳宗元年谱简编 欧阳修年谱简编 王安石年谱简编 苏洵年谱简编 苏苏辙年谱简编 曾巩年谱简编 苏轼年谱简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苏序。父苏洵,北宋学者,与子轼及辙俱以文著名,世称“三苏”,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母程氏。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7)一岁 苏轼生於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1042)七岁 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1043) 八岁 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1045) 十岁 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1056) 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於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於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於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於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熙宁二年己酉(1069) 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1070) 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学官。第二子苏迨生。 熙宁四年辛亥(1071) 三十六岁 春间,自判官告院改权开封府推官。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阵州见苏辙,初识张耒。九月与弟辙赴颍州谒欧阳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戏子由》等诗。 熙宁五年壬子(1072) 三十七岁 在杭州。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作《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少子苏过生。 熙宁六年癸丑(1073) 三十八岁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在常州、润州赈饥。作《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後雨》、《山村五绝》等诗。 熙宁七年甲寅(1074) 三十九岁 在杭州。纳妾王朝云。行部至於潜,识诗僧参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 熙宁八年乙卯(1075) 四十岁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记。作《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复相。 熙宁九年丙辰(1076) 四十一岁 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离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 熙宁十年丁巳(1077) 四十二岁 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决澶渊,亲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复》等诗。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摘要 密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就其词来说,突出表现在题材的开拓、风格的转变、词境的提升等方面。究其原因,这既与苏轼本人生活际遇的改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和苏轼词学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综观苏词的发展历程,密州时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时期苏词的观照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苏轼;密州;词;原因;影响 Abstract The period of Mizhou is important for Sushi’s ci. For his ci, the outstanding express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and so 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one is the experience, the other is the theory of ci. All in all, the period of Mizhou deserves researching. Key words:Sushi; Mizhou; ci; reasons; affection

目录 前言 (2)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 (3)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 (4)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 (4)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5) (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6) 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7) 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8) 总结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苏轼年谱

苏轼年谱、行踪简编 肖世德按:苏轼生年一般材料均为1037年,这是按照苏轼生日农历1036年12月19日对应公历1037年1月8日而来。中国古人一般采用皇帝年号和农历记载年月日,按“男晋女满”原则计算寿数。苏轼诗文自认出生于1036丙子年且按虚岁计算年岁。鉴于公历推行在中国民国1911年以后。因此本年谱中年月日阿拉伯数字一般均按农历年月日理解。 有人概括苏轼一生经历了“三次在朝,十二次外任,八方太守,三次贬居”这样一个“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

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036年1岁,宋仁宗景祐二年腊月十九日卯时(公元1037年1月8日摩羯宫),苏轼生于四川眉州纱榖行(今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父亲苏洵时年27岁,母亲程氏时年26岁。祖父苏序时年63岁。 1039年3岁,宋仁宗宝应二年二月丁亥(1039、2、20),弟弟苏辙出生。 1043年8岁,庆历三年。发蒙小学,师从眉州天庆观道士苏易简。与陈太初同学(道士)。本年王安石中进士。 1045年10岁,庆历五年。父亲苏洵出川赶考落第,游学四方。 1046年11岁,庆历六年。传说写处女作《黠鼠赋》。读书栖云寺,题字连鳌山。 1047年12岁,庆历七年。5月11日祖父苏序去世,葬眉州修文乡安道里。 1054年19岁,至和元年甲午。与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16岁结婚。 1055年20岁,至和二年乙未。弟弟苏辙与眉山史氏15岁结婚。 1056年21岁,嘉祐元年丙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首次出川,到成都拜访张方平太守。经剑门,穿秦岭,五月到达首都汴梁(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七月礼部初试,考中开封举人。 1057年22岁,嘉祐二年丁酉。苏轼、苏辙考中进士。苏轼试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欧阳修赞赏,因避嫌取为第二(榜眼)。本科状元章衡(章子平),同年曾巩、程颐、章惇等共388人进士及第。本年4月8日母亲程氏眉山去世,终年48岁,丁母忧归里。

苏轼的“人生如梦”(一)

苏轼的“人生如梦”(一) 摘要: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如梦;《圆觉经》;如幻三昧作者简介: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潮州521020) 苏轼“人生如梦”的观念,非常引人注目。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这一题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就不下10篇,主要就苏轼的词展开探讨,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思想来源以及对这一观念持“消极”说的重新评价等。这些论文对所探讨的问题还不够深入细致,或仅满足于从苏轼某篇作品进行引申发挥。另有一些学者在其著作当中附带提及这一问题的,例如较早注意到苏轼喜写梦的孙昌武先生,认为苏轼深受佛家“人生如梦”观的影响,而佛家讲“如梦”,是因为我、法两空,比中国固有的老、庄思想深刻得多。这一见解非常精辟。张再林的《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一文在列举了大量苏轼词中例句后,认为“人生如梦”是其词表现得最为深沉、动人的感慨之一。张丽华则统计出在苏轼近350首词中,使用“梦”字达80多次。但上述学者均未展开讨论。 其实,苏轼喜写梦,并不局限于其词,其诗、散文、笔记小说中均有。据笔者所知,在其诗中所用“梦”字要远远超出其词,至于以梦为题的诗、梦中作诗以及记梦诗、叙也非常多;笔记小说里,《东坡志林》卷一列了“梦寐”专条共十一事,此外一大批铭、颂、书信也屡屡提及梦。除却记梦题材的作品,“人生如梦”的确是他许多作品中最为深沉的感慨之一。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人生如梦”难道是苏轼的套语、口头禅,用以故作旷达,甚或是他思想中的悲观消极的表现?如果不是,而是他本人深切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又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有哪些具体表现,我们又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他这种人生观? ]一、“人生如梦”观的基本涵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定型期 我们考查苏轼的诗词与文集可知,他的关于“人生如梦”的思想观念,最初发轫并形成于知徐州时期,而定型于黄州时期。欲知其“人生如梦”观的定型,先必溯源其“人生如梦”观念,明其“人生如梦”观念的基本内涵。 苏轼“人生如梦”观念的理论成因得力于佛教。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如梦’是(佛教)大乘十喻之一,是佛家人生观的表现”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人生如梦”是一个佛教概念。中国本土虽然也有庄周梦蝶、蕉叶覆鹿、南柯春梦等寓言,但把梦与宇宙人生明确而紧紧联系起来,并予以最为深入论述的,却是佛教。大乘佛教无论是般若系还是唯识系的各种经论,无不连篇累牍地提到以梦为诸法本质的譬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最著名者,如《大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六等以十种譬喻说明诸法空相: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此即所谓“般若十喻”,其中即有“如梦”一喻。又如《维摩经#8226;方便品》表示“人身无常”之十喻,也举出梦喻。至于《金刚经》结尾的“六如偈”,更是最广为人知的偈子。其实,佛教“人生如梦”应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生是一场迷梦,盲目而缺乏方向,缺乏自觉性,并且无法把握自已的命运,就好像人在做梦时无法掌控自己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一样。二是指人意识到人生、世事的虚幻性、不实性,人生是一场梦幻。前者就迷而言,后者就觉而说,前者是身处其中的迷情,而后者却是跳脱出来的觉悟,含义相反而相生相成,互为因果。“只有一个因为无意义、盲目及缺乏方向而觉绝望的人才能有机会找到方向。要能因自己身处的处境而感到绝望,一个人需要在大量的理智与

简要苏轼年谱

简要苏轼年谱 简要苏轼年谱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7) 一岁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七岁 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1043) 八岁 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1045) 十岁 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 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1056) 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于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于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于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熙宁二年己酉(1069) 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1070) 三十五岁

苏轼年谱思维导图版以及主要作品的创作时间

苏东坡年谱 苏东坡年谱 (1) 1.北宋仁宗天圣元年至嘉祐八年(1023-1063 (3) 1.1.1036年东坡出生(12月19日) (3) 1.2.1054年娶妻王弗 (3) 1.3.1057年中进士母丧 (3) 1.4.1059年举家迁京都 (3) 1.5.1061年任凤翔判官 (3) 2.英宗治平元年至四年 1064-1067 (3) 2.1.1064 任职史馆 (3) 2.2.1065年妻丧 (3) 2.3.1066年父丧服丧 (3) 3.神宗熙宁元年至元丰八年(1068-1085) (3) 3.1.1068年娶王闰之 (3) 3.2.1069年返京 (3) 3.3.1071年11月-1074八月任职杭州通判 (3) 3.3.1.1073年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3.4.1074年11月至1076年11月任密州太守 (3) 3.4.1.1075年作《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3) 3.5.1076年 -1077年三月居住徐州 (3) 3.5.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 3.6.1077年-1079年3月任徐州太守 (4) 3.7.1079年4月-7月任湖州太守 (4) 3.8.1079年8月-12月入狱 (4) 3.9.1080年-1084年4月谪居黄州 (4) 3.9.1.1082年筑学堂号东坡居士作《前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 大江东去》 (4) 3.10.1084年4月-1085年3月往常州 (4) 3.11.1085年6月-11月往登州 (4) 3.12.1085年10月任登州太守 (4) 3.13.1085年10月-12月往京都 (4) 3.14.1085年12月-1086年7月任中书舍人 (4) 3.15.子主题 15 (4) 4.哲宗(1086年-1100年)元祐年间太后摄政(1086年3月-1093年8月) (4) 4.1.1083年6月-1089年2月以翰林学士制诰 (4) 4.2.1089年4月-7月往杭州 (4)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一(单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单项选择题 一、单选 1《诗经》的“二南”中应有的作品西周末至东周时。 2《诗经》中“二南”产生的域是以陕西为中线而分之。二南北界黄河,由北向南伸展,直至楚汉 3《诗经》中的“王风”都是东周以后的作品。 4《诗经》中的“郑风”都是春秋时期的作品。 5《诗经》的十五国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的是魏风。 6《诗经》中的《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 7《诗经》中的《鲁颂》都是春秋时期伯作品。 8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产生于商代。 9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宋国。 10中国古代第一部自觉运用文字音韵学理论对《诗经》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是段玉裁《诗经小学》。 11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是陈焕《诗毛氏传疏》。 12能够打破今、古文家法之争,亦无汉、宋门户之见,从音韵、训诂入手,独见功力的清代《诗经》研究之作是马瑞辰《毛诗传通释》。 13清代今文《诗经》研究中体例严谨周详、利用前人成果丰富赅博、以搜辑完备而著称的集大成之作是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14清代《诗经》音韵研究中最为完善的著作是江有诰《诗经韵读》。 15清代《诗经》研究中以辨名物训诂、考订山川器服制度为主的研究著作是王夫之《诗经稗疏》。 16重在《诗》的应用的赋诗言志时期是春秋时期 17著书引《诗》时期为战国时期。 18两汉《诗经》研究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19两汉时期,为《诗经》研究开拓了经学研究广阔天地的原因是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20两汉时期,推动《诗经》研究,形成《诗经》第一个高潮的原因是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21成为汉学《诗经》的里程碑式,代表隋唐五代《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平的是作品是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22代表宋学《诗经》最高研究水平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朱熹《诗集传》。23开启《诗经》音韵学 至先秦古音研究的是陈 第《毛选古音考》。 24从纯文角度欣赏评论 《诗经》、开拓文学研究 新天地的清人戴君恩 《读风臆评》。 25二十世纪前期开始以 马列主义观点研究《诗 经》的学者是郭沫若. 26二十世纪第一位为 《诗经》作今译的学者 是郭沫若。 27一九五九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 集》,全书搜集论文19 篇,河南大学的作者占 了6位。 28中国《诗经》研究会 成立于1993年。 29最早将《诗经》介绍 到欧州、并于1625年以 拉丁语翻译了《诗经》 的著名耶会士金尼阁是 法国人。 30欧洲现存最早的《诗 经》译本《孔夫子的诗 经或民歌》是法国传教 士孙璋1728年翻译、 1733年出版。 31打破风、雅、颂的顺 序,以内容重新分类编 排,并在附录中将《诗 经》与欧美文学作了比 较,在西方学界产生了 重大影响的西盿学者是 英国汉学家威阿瑟韦 理。 32从中国的方言和古音 韵学的角度来研究《诗 经》,并作有《诗经注 释〉》,被誉为西方学界 《诗经》的权威的学者 是瑞典汉学高高本汉。 33功底深厚并着重对 《诗经》的体裁和艺术 风格作了分析和研究的 重要著作《诗经及其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的作者是俄罗斯汉学家 费德林。 34称庄周生活的时代与 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的 是司马迁。 35“庄子却聘”的故事 出自《庄子》一书的《秋 水篇》。 36《庄子齐物论》中一 段议论说:“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始也者。。。。。 而未知有无之果塾有塾 无也。”这段议论说明 (唯心主义的不可知 论)。 37关于庄子著作的最早 记载是(司马迁)所说 的著书十余万言。 38班固《汉书艺文志》 著录的《庄子》一书为 (52)篇。 39班固《汉书艺文志》 著录的《庄子》当出自 (刘向[别录])。 40班固《汉书艺文志》 著录的52篇本《庄子》 至(魏晋以后)被区分 为内篇和外篇两部份。 41班固《汉书艺文志》 著录的52篇本《庄子》 在区分为内外篇之后, 再区分为“杂篇”的学 者是(司马彪) 42首次怀疑郭象注本中 保留有他人掺入之作, 并指明属于“杂篇”的 《盗跖》《渔父》等四篇 不是庄子著作的学者是 (苏轼)。 43唐宋以后,流传最广 的《庄子》注本是(郭 象注本)。 44《庄子集释》的辑者 是(郭庆藩)。 45今人注本中较为通行 的《庄子今注今译》作 者是(陈鼓应)。 46《史记》八书中记载 经济问题的是(《平准 书》)。 47“书者,五经六籍总 名也。此之八书,记国 家大体。”这段阐释《史 记》八书内容的名言出 自(《史记索隐》)。 48“系家者,记诸候本 系也,言其下及子孙, 常有国。”这几句阐释 《史记》中三十世家的 名言出自《史记索隐》。 49《史记》七十“列传” 的第一篇是(《伯夷列 传》)。 50司马迁写作《史记》 的基本史料是(皇家典 图书资料与历代官方档 案)。 51现存《史记》最早的 版本是(南宋黄善夫记 刻本〈史记〉)。 52〈史记〉“三家注”原 俱单行,散列于正文之 下,合于一编,始于(北 宋)。 53在宋明清诸刻本〈史 记〉中,最为通行的是 (武英殿本)。 54清代后期的〈史记〉 善本是(金陵书局本》)。 55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出版的标点本《史记》 的底本是(金陵书局 本)。 56今传世诸本中最为通 行的《史记》是(北京 中华书局标点本)。 57陶渊明集的首部集注 本为(李公焕《筐注〈陶 渊明集〉》)。 58收入《四部丛刊》的 陶渊明集为(李公焕《筐 注〈陶渊明集〉》)。 59收入《四部备要》的 陶渊明集为(清陶澍, 靖节先生集》)。 60陶渊明集的旧注本中 资料最为详尽的是(清 陶澍〈靖节先生集〉》)。 61陶渊明最早的集子是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八 卷本)。 62现存陶渊明集皆为 (南宋)以后的刊本。 63将萧统所编八卷本陶 集增补为十卷本者是 《北齐阳休之》。 64陶渊明集最早的刊本 是(北宋宋详十卷本)。 65今人许逸明校辑的 《陶渊明年谱》共收有 宋代以来的(9)年谱。 66《栗里谱》的作者是 宋人(王质)。 67《吴谱辩证》的作者 是宋人(张寅)。 68《陶靖节先生年谱》 的作者是宋人(吴仁 杰)。 69陶渊明年谱作者中 (陶澍、杨希闵)是清 人。 70陶渊明作品的集注本 中资料最为丰富的是 (龚斌《陶渊明集》校 本)。 71李白出生于山东说源 于(唐代元稹)。 72元代辛文房《唐才子 传》称李白出生于(山 东)。 73明代杨慎《李诗选题 解》称李白出生于(蜀 中)。 74率先提出李白出生于 西域的学者是(李宜 琛)。 75郭沫若提出李白出生 于(中亚叶)。 76王琦、黄锡珪《李太 白年谱》均采用李白出 生于(蜀中)说。 77率先提出李白两入长 安的学者是(稗山)。 78发表《李白两入长安 及有关交游考辩》等系 列文章补充证明李白两 入长安的学者是《郁贤 皓》。 79率先提出李白三入长 安的学者是(李从军)。 80率先确定李白出蜀年 代为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的(黄锡珪)。 81率先确定李白出蜀年 代为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的(詹鍈)。 82率先确定李白出蜀年 代为康玄宗开元十二年 的(郁贤皓)。 83认为李白在山东寓居 地为任城的是(《旧唐书 李白传》)。 84认为李白在山东寓居 地为唐州治所瑕丘的是 (郁贤皓)。 85率先提出李白在天宝 十四载冬曾回梁园,恰 逢乱起,于是南奔的学 者是(郭沫若)。 86考证出天宝十四载冬 李白并非从梁园南奔, 而是从沦陷区改换胡装 逃出来的学者是(郁贤 皓)。 87率先提出李白流放未 到达夜郎的是(曾巩)。 88(黎庶昌)主张李白 流放已至夜郎。 89率先提出李白死于唐 代宗广德二年的是(曾 巩《李白死年刍议》)。 90最早对李白《菩萨蛮》 《忆秦》二词著作权提 出质疑的是(胡应林)。 91黄锡珪《李太白年谱》 从《四六法海》《古今图 书集成》中辑录出的李 白文三篇为今人(郁贤 皓)考明非李白之作, 而是独孤及所作 92率先在文章中认为杜 甫长篇排律远优于李白 的是(元稹)。 93继唐人之后进一步贬 李白的宋代作家是(苏 辙)。 94将杨李抑杜推到极致 的是(郭沫若)。 95宋郭知达编辑的《九 家集注杜诗》为(《四库 全书》著录)。 96宋蔡梦撰《杜工部草 堂诗》是按(编年)编 次。 97宋无名氏《分门集注 杜工部诗》为(分类会 注)本。 98《杜臆》今有(中华 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 本。 99仇兆《杜诗详注》的 特点是(资料丰富)。 100中华书局1962至 1963年编辑出版了(三) 辑《杜甫研究论文集》 101冯至曾撰写过有关 杜甫的著作是(杜甫 传)。 102陈贻焮撰写过有关 杜甫的著作是(《杜甫评 传》)。 103苏轼 苏辙进士及第之后,名 动京师,正欲一展身手 之时,导致苏洵、苏轼、 苏辙立即返蜀的原因是 (母亲下世) 104嘉祐四年十月,苏氏 父子经由水路再度赴 京,途中创作诗歌约百 首,编为(《南行集》)。 105嘉祐四年十月,苏轼 随父出蜀所作诗歌多以 (五古)为主。 106苏轼词的创作,一开 始就忆显示出明显的 (以诗为词)倾向。 107嘉祐五年八月,苏轼 参加“制科”考试,以 “贤良方正能方极科” 考入第三等,北宋历史 仅有(4)人。 108标志苏轼诗歌成熟 的《辛丑十一月十九日 ~~~~~》是他(嘉祐六年) 与苏辙分别写作的。 109苏轼到凤祥上任是 在(嘉祐六年)。 110苏轼在凤祥任职三 年多,于(宋英宗治平 二年)正月还朝,以殿 中差判登闻院,又经学 士院考试。 111宋祥宗(熙宁二年), 苏轼守父丧期满,返朝。 112宋神宗1071年十一 月,苏轼任(杭州通判), 此后又相继在密州、徐 州任知州近八年。 113宋神宗熙宁四年之 后,苏轼文学才能有了 尽情挥洒的广阔空间, 登上一个新的艺术高 度,带来创作上的(第 一个)高丰收时期。 114“是处青山可埋,他 年夜雨独伤神”这首著 名的绝命诗是苏轼(乌 台诗案时在狱中所写)。 115“乌台诗案”后苏轼 被贬官(黄州)。 116“东坡居士”之自称 是苏轼贬官到(黄州) 所自号。 117自号“东坡居士”标

苏轼年谱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號東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蘇序。父蘇洵,北宋學者,與子軾及轍俱以文著名,世稱「三蘇」,亦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母程氏。 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1037)一歲 蘇軾生於四川眉山縣城紗穀行。時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慶曆二年壬午(1042)七歲 開始讀書。知歐陽修、梅堯臣文名。 慶曆三年癸未(1043) 八歲 入小學,師為天觀道士張易簡。 慶曆五年乙酉(1045) 十歲 聽母程氏講授《漢書·范滂傳》,奮發有當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十九歲 娶四川青神縣進士王方之女王弗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歲 到成都,謁張方平。張待以國士。 嘉祐元年丙申(1056) 二十一歲 與弟轍隨父赴汴京(今河南開封)應試。 嘉祐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歲 春,與弟轍應試禮部,兄弟同科進士及第。深受歐陽修讚賞,謂「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是時蘇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師。四月,母程氏卒於眉山,奔喪歸里。 嘉祐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歲 與弟轍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詩文為《南行集》。是年長子蘇邁生。 嘉祐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歲 至京。授河南福昌縣主簿,弟轍澠池縣主簿,俱未赴任。 嘉祐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歲 參加制科考試,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十一月與弟轍別於鄭州,作《和子由澠池懷舊》。十二月到任。 嘉祐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歲 在鳳翔。春,赴寶雞、虢、郿、盩屋四縣減決囚犯。 嘉祐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歲

在鳳翔。始識陳慥。慥為新任鳳翔知府陳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歲 在鳳翔。與文同訂交於歧下。同字與可,善畫竹。十二月罷鳳翔任,赴長安,遊驪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歲 正月還朝。判登聞鼓院,直史館。五月,妻王弗卒於京師。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歲 在京師。四月,父蘇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歲 與弟轍護父喪返川。 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歲 十月,續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閏之為妻。冬,與弟轍攜家赴汴京,途中在長安度歲。 熙寧二年己酉(1069) 三十四歲 二月還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寧三年庚戌(1070) 三十五歲 在京師。弟轍以議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條例司屬官出為陳州學官。第二子蘇迨生。 熙寧四年辛亥(1071) 三十六歲 春間,自判官告院改權開封府推官。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陣州見蘇轍,初識張耒。九月與弟轍赴潁州謁歐陽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遊金山寺》、《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戲子由》等詩。 熙寧五年壬子(1072) 三十七歲 在杭州。冬間,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孫覺。作《吳中田婦歎》、《山村五絕》等詩,反映民間疾苦,有所託諷。少子蘇過生。 熙寧六年癸丑(1073) 三十八歲 在杭州,行部富陽、新城,始識晁補之。協助陳襄修復錢塘六井。在常州、潤州賑飢。作《法惠寺橫翠閣》、《飲湖上初晴後雨》、《山村五絕》等詩。 熙寧七年甲寅(1074) 三十九歲 在杭州。納妾王朝雲。行部至於潛,識詩僧參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鄭俠上《流民圖》,王安石罷相。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四十歲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記。作《江城子.記夢》,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復相。 熙寧九年丙辰(1076) 四十一歲 在密州。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移知河中府,離密州。是

“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模板_0

“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 提要:900年前,一代文坛巨子苏轼仙逝常州。本文围绕苏轼与常州的“缘”,论述了苏轼与常州的关系。对苏轼自首次通判杭州途经常州,至晚年海南获赦逝世于常州的重要活动进行了叙述,强调苏轼买田阳羡,归老常州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仕途的厌倦和畏惧,常州的秀美山水,常州人民及好友的真挚情谊等等,突出了苏轼与常州的深厚感情和密切,认为常州可谓苏轼的第二故乡。 关键词:苏轼常州缘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整整900年了。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i]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900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ii]。 常州为我国江南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很早就有历史记载。自汉朝起,先后曾有毗陵、毗陵郡、晋陵之称。隋开皇九年(589)于常熟县置州,因县得名为常州,后移治于晋陵,废郡称常州,沿用至今。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市、无锡市及武进、江阴、宜兴等县地。苏轼与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他买田宜兴、仙逝常州,常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 “吾归何处”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祐二年(1057)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iii],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负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叶落归根乃人之常情,在初入仕途不久,他在《华阴寄子由》诗中就说:“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iv],可见苏轼对故乡的一片拳拳赤子之情。熙

苏轼研究综述作业

苏轼黄州诗研究综述 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现当代学者对他的词进行了较为充分地研究,但对其诗却缺乏研究,尤其是对苏轼的黄州诗的研究却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 一、苏轼年谱 曾任翰苏轼于1037年1月8日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

孔凡礼:略谈《三苏年谱》

孔凡礼:略谈《三苏年谱》 来自: 慧仁(三界無家誰是親十方唯有一空身) 1979年,我在点校苏轼诗文集的同时,着手编撰《苏轼年谱》(以下简称《轼谱》)。此书于199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此以前的几年,我开始为编撰《苏辙年谱》做准备,稍后,我又把编撰《苏洵年谱》付之于行动。经过6年的努力,《辙谱》于2001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洵谱》亦完成。 在学术界和出版界一些朋友的鼓励下,我合以上三者为一书,融以上三书于一整体,打乱各书原有次第,删除其重复的部分,增入应该增加的内容,自成体系,定名为《三苏年谱》。经过3年的努力,此书现在已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一 在《轼谱》问世后,陆续出现和发现一些研究苏轼的珍贵资料,举其重要者有: 一、《郁孤台法帖》。南宋理宗时知赣州事聂子述刻石,石久亡,幸有宋拓孤本,1999年1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影印行世。 此帖收苏轼作品20篇,其中大多数为苏轼佚文,是研究苏轼最可信赖的第一手资料。如《叠辱书教帖》、《数日远勤徒驭帖》,是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谪贬惠州途中,写给庐陵至虔州之间一个县的叶姓县尉的。简中云及“野次窜逐”,可以形象地了解到苏轼途中的狼狈相。此前,苏轼现存著述中从未云及。再如《府事想益清简帖》、《知灼艾想已有验帖》,是元八年(1093)十一月,写给友人知真定府刘安世(器之)的,其时苏轼知定州。苏轼称安世为铁人,相知甚深,此二帖有助于对苏、刘二人友情深层次的了解。《法帖》所收作品,有的虽已见于苏轼诗文集,但文字有不同处,对研究苏轼有重

要意义。如《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诗,见《苏轼诗集》卷二五,而《法帖》之题则为:“欧育旧为南京将官,永乐之役在焉。近除杭州钤辖,出旧所赐刀剑战袍,求诗赠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西夏败宋于永乐。欧育参加了永乐战役,勇猛无前,武艺超群,苏轼在诗中对他进行了热情赞颂。《法帖》的诗题,对研究欧育和永乐战役都有重要意义。 二、见于宋刊孤本《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九的宋李清臣《超然台赋》。《轼谱》熙宁九年(1076)纪事谓“清臣赋已佚”,我于2001年春在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发现。苏轼熙宁七年末知密州。八年,作超然台。九年春,李清臣因公到密州,登超然台,乃作赋。清臣在赋中劝告苏轼应该具有忧患意识。苏轼认为他说得对,把他的赋刻石超然台上,并作跋文,赞清臣“善自持”,自己应该“自儆”。这是一篇研究苏、李关系及苏轼当时思想的重要文献。 三、苏轼手书《花蕊夫人宫词》30首拓本影印件,我于2003年始见到。苏轼对花蕊夫人的诗评价很高,并为之刻石,已见《轼谱》熙宁五年纪事。此手书,有助于深入了解苏轼为何对花蕊情有独钟。 四、2002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影印上海书店所藏孤本南宋曾宏父所刻《凤墅帖》残拓。其中有萧世范所作《拙句四篇奉简故人兼呈苏公端明》五律4首。萧世范,字器之,绍圣四年(1097)为虔州通判,元符三年(1100)为广州通判,已见《轼谱》各该年纪事。苏轼在南贬惠州、儋州期间,给萧世范写过信,与他有过唱酬。萧此4诗诗题中所说的“苏公端明”就是苏轼。诗作于苏轼南贬时,是研究苏轼与萧世范交往的第一手新资料。 五、见于《三苏全书》第14册《苏轼文集》卷九六的《书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苏轼书写此经,是为了追荐亡妻王弗百日。苏轼夫妇笃于琴瑟之谊,此跋是研究其夫妇

苏东坡传 要点

《苏东坡传》要点汇总 作者简介 林语堂 一代幽默大师,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后推向海外,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目录 一、“斜杠男神”苏轼 二、少年至青年 三、从反对王安石变法到“乌台诗案” 四、人生三次主要贬谪:黄州→惠州→儋州 附录:苏轼年谱

正文 一、“斜杠男神”苏轼 近些年有一个身份标签的叫法很火——“斜杠青年”。它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人群。这让很多人在自我介绍时有了新的方式,比如:张三,厨师/作家/说唱歌手。 其实“斜杠青年”在中国自古就有,今天我们说起的这位不仅是斜杠青年,甚至可以说是“斜杠男神”。在宋代的诗歌领域,他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在豪放词界,他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时人有“欧文如潮,苏文如海”的美誉;在书法领域,苏轼是“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绘画上,他因擅画怪石墨竹,成了“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在哲学上,他是当时宋代三大哲学派系(关学、洛学、蜀学)中蜀学的代表人物。在他65年的人生中,一共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书法绘画不计其数。 除了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全才外,他还是士林领袖,一代贤师,门下有“苏门四学士”这样的高徒;他还是一个不畏强权,直言敢谏的政治家,一个美食家、养生专家、佛教徒……是的,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

苏轼年谱

蘇軾 (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號東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祖父蘇序。父蘇洵,北宋學者,與子軾及轍俱以文著名,世稱「三蘇」,亦為唐宋古文八大家其中三家。母程氏。 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 (1037) 一歲 蘇軾生於四川眉山縣城紗穀行。時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慶曆二年壬午 (1042) 七歲 開始讀書。知歐陽修、梅堯臣文名。 慶曆三年癸未 (1043) 八歲 入小學,師為天觀道士張易簡。 慶曆五年乙酉 (1045) 十歲 聽母程氏講授《漢書·范滂傳》,奮發有當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 十九歲 娶四川青神縣進士王方之女王弗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歲

到成都,謁張方平。張待以國士。 嘉祐元年丙申 (1056) 二十一歲 與弟轍隨父赴汴京(今河南開封)應試。 嘉祐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歲 春,與弟轍應試禮部,兄弟同科進士及第。深受歐陽修讚賞,謂「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是時蘇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師。四月,母程氏卒於眉山,奔喪歸里。 嘉祐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歲 與弟轍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詩文為《南行集》。是年長子蘇邁生。嘉祐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歲 至京。授河南福昌縣主簿,弟轍澠池縣主簿,俱未赴任。 嘉祐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歲 參加制科考試,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十一月與弟轍別於鄭州,作《和子由澠池懷舊》。十二月到任。 嘉祐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歲 在鳳翔。春,赴寶雞、虢、郿、盩屋四縣減決囚犯。 嘉祐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歲

在鳳翔。始識陳慥。慥為新任鳳翔知府陳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歲 在鳳翔。與文同訂交於歧下。同字與可,善畫竹。十二月罷鳳翔任,赴長安,遊驪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歲 正月還朝。判登聞鼓院,直史館。五月,妻王弗卒於京師。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歲 在京師。四月,父蘇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歲 與弟轍護父喪返川。 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歲 十月,續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閏之為妻。冬,與弟轍攜家赴汴京,途中在長安度歲。 熙寧二年己酉 (1069) 三十四歲 二月還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寧三年庚戌 (1070) 三十五歲 在京師。弟轍以議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條例司屬官出為陳州學官。第二子蘇迨生。

宋人所撰苏轼年谱研究

宋人所撰苏轼年谱研究3 王友胜 (湘潭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 现存苏轼年谱有三种,施谱较为详明,又专设时事、出处两栏,将人物活动置于广阔的历史环境里,是为创例。傅谱、王谱长于考索人物仕履与诗歌系年,但对谱主的交游、唱和等情况缺乏研究,不能反映当时文坛的风气。 关键词: 宋人;苏轼年谱;生平;研究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9X(2001)05-0032-04 The Commentary on the Chronicle of Su Shi’s Life by the Scholars of Song Dynasty WANG You-sheng (Library,X iangtan N ormal University,X iangtan,Hunan411201,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chronicles of Su Shi’s life in the w ord.The chronicle com piled by Shisu gives a minute description and puts Sushi into a wide history surroundings.The chronicle com piled by Fuzao by Wang-zongji lays partic2 ular em phasis on inspecting all Sushi’s life and his poems,but it is short of study on Sushi and his friends’poems,it can’t reflect the atm osphere of literary w ord at that time als o. K ey w ords: Scholars of S ong Dynasty;a chronicle of Sushi’s life;all one’s life;research 随着宋人对年谱“知人论世”作用认识的提高,在苏轼文集大量编刻的同时,宋人所撰苏轼年谱也日渐增多。明万历时康丕扬所刊《东坡先生外集》卷首云:“谱先生出处岁月者几十家,如汴阳段仲谋、清源黄德粹、五羊王宗稷、仙溪傅荐可,盖特详者,然皆不免差误。”则知明万历以前已有苏轼年谱近十家,为宋代文学家年谱数量之冠。今可考知宋人所编苏轼年谱有如下几种:1、 《三苏年表》3卷,孙汝听编,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有宋刊本,其中《苏轼年表》明代已佚,《永乐大典》收此书时以王谱代之。2、 《眉阳三苏先生年谱》1卷,何抡编,见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宋蜀刻本《三苏文》附录。《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后杞菊赋序》注引一作《三苏先生年谱图》,疑有谱有图,为图谱体。3、 《东坡先生行纪》,段仲谋编,见傅藻《东坡纪年录跋》。4、 《东坡先生系谱》,黄德粹编,见傅藻《东坡纪年录跋》。5、 《东坡诗谱》,程子益编,见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一《程氏东坡诗谱序》。6、 《欧阳三苏年谱》,罗良弼编,见《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二六《会昌县东尉罗迪功墓志铭》。7、 《三苏年谱》3卷,李焘编,见周必大《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8、 《东坡先生年谱》1卷,王宗稷编,明成化刻本《东坡集》附。9、 《东坡纪年录》1卷,傅藻编,见各种类注本附。10、 《东坡先生年谱》1卷,施宿编,日本昭和四十年同朋舍刊《苏诗佚注》附。以上年谱除后三种外,其余均已佚。另外,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虽非年谱,但对苏轼生平仕履记载颇详;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涉及苏诗47首,这些诗的写作时间跨度从熙宁三年(1070)至元丰二年(1079),除少数诗歌是首次赴杭之前于京城所作外,大部分诗作于通判杭州及知密、徐、湖三州时期。[1] 宋人所作苏轼各谱编撰时间均在南宋,距离苏轼的时代不远,其记载较为可信。从刊印形式来说,有单行者,也有随集刊行的,苏轼诗集的每一次编刻,往往有新谱出现。从撰述方式来说,多为文谱,孙汝听的《三苏年表》名曰年表,实为文谱,也有表谱,如施宿的《东坡先生年谱》以表格的形式,分纪年、时事、出处、诗文四栏为苏轼谱年。从编撰体例来说,除常谱之外,还有专谱与合谱,如程子益《苏轼诗谱》专为苏轼的诗谱年;合谱如何抡《眉阳三苏先生年谱》,为苏轼父子三人作谱,以叙述行历及家事为主。从编撰目的来说,有乡人为光耀前贤而编,如孙汝听《三苏年表》、程子益《东坡诗谱》;有为考订、补充史书或前人年谱而编,如傅藻《东坡纪年录》即在段仲谋《行记》、黄德粹《系谱》的基础上“芟夷繁乱,剪载浮辞”而 2001年9月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01第26卷第5期Journal of Changde T eachers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26N o.5 ①收稿日期:2001-04-09 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苏轼研究的历史进程”(OOCZW005)。  作者简介:王友胜(1963-),男,湖南常德人,湘潭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宋代文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