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语文--庄子

古代语文--庄子

古代语文--庄子
古代语文--庄子

言无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不完美中的均衡,不苛求,容不得渣滓。看透人情转而冷峻,取得保护,对自身的悲悯。

庄子冷峻的,冷的,呼唤着“无情”

儒家热切的,热的不能忘怀恻隐,并一直追求着推己及人

有分别的爱

墨家一视同仁,兼爱无分别的爱舍生取义OP 轻物重生

比儒家更理想主义

杨朱站在生命一面突出生命与外物的矛盾,庄子的先驱

物物而不物于物辨无胜逻辑辩论的无用

从人情冷暖,人际关系的滑稽体味荒诞性,冷笑置之

制定规则,钳制自己与他人,造成束缚OP站在规则之外

卸乱清明正视人类不幸堪于重负逃脱混沌旁观清自身价值体系可仍要投入

庄子屈原李白苏轼魏晋守望月亮的心灵之树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而且还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数学里的极限思想。

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安知鱼乐

庄周梦蝶

宁做自由之龟

《庄子·山木》

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鲁迅高度评价庄子散文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一寓言言在彼而意在此,就叫做寓言。因为人与人常常有争胜的心理,假如我有一种真理,无论怎样真切,同辈的人总是不肯承认。这种情形,在庄子看来,庄子的语言,正是处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当儿说的。他有时借河伯和海若来谈道,有时借云将和鸿蒙来说法,甚至蝉蜩鸦狸,山灵水怪等,无一不可演为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哲学。但是要知道,无论是哪一则寓言,必然有个庄子藏在里面,你只要明了这个故事,也就懂的庄子的哲学了。大凡人与人是好胜的,人与下等动物不一定来争胜,人与下等动物既无所好恶,则下等动物的是是非非,就可得到客观的评价了。既然得到客观的评价,则真理才不至于被淹没。庄子寓言的功用,正式如此。

二重言重言是借重古先圣哲或是当时名人的谈话,来压抑时论的。不过庄子的真意,并不是崇拜古先圣哲和当时名人的,他是利用世人崇拜偶像的观念,来借着偶像说话.这个不难理解,就是借“权威”说话。他有时借黄帝,有时借空孔子……历史上的人物不够用,他还另造了许多古代的“乌有先生”来,让他们谈道说法,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了一个庄子。你明白了某一古人的见解错误,你自己就当反省,看看有无同样的错误;你服膺了某一古人的理论正确,其实着正确的理论,正同于庄子的见解!

三卮言卮是漏斗,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话,这话怎么讲呢?漏斗之为物,是空而无底的,你若向里注水,它便立刻漏下,若连续注,就是江河之水,只要常注不息,它也常长漏不息,汩汩滔滔,没有穷尽,几时不注了,它也几时不漏了,而且滴水不存。庄子卮言的取义,就是说,他说的话,都是无成见之言,正有似于漏斗。他是替大自然宣泄声音的,也可说是大自然的一具传音机。你看他自己道:“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这话的意思,是说他所说的,并不是出自个人成见,是大自然他叫他说,他不能不说,其实还等于不说;反之,就是他终生不说,而大自然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还不是同样的兆示大众吗?庄子的卮言,正是期合与于这种天然的端倪,顺着大话的流行,而代为立论,所以很像漏斗的注水,毫无成见。

最后为什么说这“三种言”是庄子的钥匙呢?你若明白了这“三种言”,你才知道庄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无成见的话,要知道庄子全书,无一不是卮言,寓言重言都在卮言中包着,所以也就是前面说的“三位一体”。如此,庄子的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才不是瞎说八道、野马无归;他是诙谐中寓有十分的严肃,恣肆处却有极端的谨慎;这其中缘由很大的一番苦心和很高的一种技术的。

1.清代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庄子论略>>中写到: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

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

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心肠极热那是怀者一颗悲天悯人之心,而另一方面却又冷酷犀利,这是对人世间种种荒唐与罪恶的仇视,更是对黑暗世界的控诉.表面上看

似无情的他,却有着温柔与宽仁的心.

2.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至人无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充分的表达了庄子至人无几,物我合一,神人无功,不染红尘,圣人无名不求在人间立名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从这两点看他不仅仅秉承了老子朴素的道家思想,还将其推向高峰.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一、积厚与有待

从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这也就是说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现一个无所不在的领域和境界。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何等壮阔的世界?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之鲲,酝酿变化而成为鹏,除了展现「道」的无边无际,而大鹏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可说是求道的历程。在转换的历程中,「积厚」与「有待」是两个重要的观念。「积厚」,意谓北海之水不厚,则无可养大鲲,非大道之渊源广大,不能涵养圣人。「有待」,如鲲化鹏,虽欲远举,若无大风承负,必然无法抵达南冥,就算已养成大体,若不能加以变化,亦无法获致大用,要承於自然之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至远,而自然之道是只能顺乎其中,而不得外求的,因此圣人也必须要乘世道交兴之大运,才能应运出兴,成就事业。总结来说,必须要深蓄厚养、待时而动,才能尽大圣之体用。

二、大知与小知

庄子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然而针对此处,有人认为此处是教人「各适其所适,各安其所安、各尽其性,各得其所」,不为用有所苦,不为有所求而伤其生、害其志。如同跛足的人不要要求他跑得像猎犬一样快,因为他有天生的限制。固然此说是针对客观限制与心灵的一种调和,亦是处世的适当态度。当然鲲变为鹏的例子在物理现象中没有出现过,但是这只是寓言,寓言中的寓意就是要打破物质的局限,揭示人生的开展。因此若摆脱寓言的「物性」,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庄子重在真实心志的保存与开展,心志与万物原本即是一体的,心志的培养,可以像小鱼变成鲲,由鲲变成大鹏,自由变化,重点并不是外在的变化,而是心志的「开拓」,终於与万物融为一体。因此我认为庄子在此的想表现的意义是更具积极意义的。

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了解所谓的逍遥游,应该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气之辩,而游於无穷。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藉依附的,是悠游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乃是有待於外;宋荣子的「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是有待於内;而列子的「欲风而行」则是有待於方术。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气之辩完全是顺乎自然,而得自由之乐。而如何能做到「无己、吴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我们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无己之道,从不曾知道自己,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己以达「有己」,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无功,从不曾有过功劳,进而有功於社会、造福人群,最后到达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无名之道,从不曾有过名声,到有名於世、为人楷模,最后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累实,达到无名的境地。这种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以表露人性的无限开展。能够达於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才能体悟逍遥之道,三者之主体为「无己」,所以想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是在於「无己」的功夫。庄子的无己,就是於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四、有用无用

庄子在篇末连举几个例子,藉由以说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无用」并不是真的无用,乃是因为人的判断的结果。若是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同一个事物,将会有不同的判断。自然间的万物皆有其本性,有用无用乃是人离开自然大道后,因为自己偏见好恶所产生的概念,自然会有所偏颇,若使其心志顺应自然的规律,那麼有用无用又有何差别?此即所谓「忘物」的功夫。

参、结论

我们试著从庄子的思想来探讨追究,知道所谓逍遥游的境界,也就是想在无限生的痛苦与现实的凄楚中,追求自己能够超脱而出,拥有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境界,培育一个属於灵性的、而且充满无限自然和谐的广大精神世界。所以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把逍遥游列为其中的第一篇,开宗明义的显示出他思想世界的要旨。在逍遥游的叙述中,我们如果以鲲来作为人的影射,水来代表现实世界,那麼鲲的形成,就如同是一个哲人在人群中造就了心灵境界的雄伟,而不沈浮於世俗尘埃。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酝酿变化而成为鹏,那麼大鹏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因为他已有所蓄养,成其与自然相近之体,另一个则是他因为能够待时而动,随著自然规律,自然能与万物融合一体。

大鹏最后能够在天池中逍遥,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默默耕耘。同样,我们想要逍遥而游,绝不是想那些小鸠一样,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满足、自我陶醉,便自认为是逍遥。逍遥的境界,其最终固然是无待的,无待的真义,不是流於虚无,而是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因此要达到逍遥的功夫,仍然必须从有待做起。只是有待而不拘限於有待,最后才能把有待化为无待。而「无己、无功、无名」的功夫,也是必须有己而后可以无己、无己而后可以见真己;有功而后可以无功、无功而后可以成大功;有名而后可以无名、无名而后可以得实名。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即是在於体认自我、存在真我、由忘我偏见的破除,而追求人生的真我,以求逍遥。关於篇中叙述,大多著重於境界的描述,然而我们不可将境界误以为就是方法,而不知庄子逍遥境界的背后,有切实的修练功夫。但这些切实的功夫,在逍遥游一文中没有明确的说明,而是散见於其他篇章中,逍遥游只是总纲,想要对庄子思想有全面的了解,仍然要研读体会庄子全书。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论庄周之道

自秦至今,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大行其道。它教我们,身心如何伤痛疲惫,现实如何残酷黑暗,也要积极投入这个社会。而庄子,他愿意回头淡漠地看这个世界,看别人与自己蚂蚁般的存活,挣扎。他对人生的艰难有更深的体味,更愿意教人们如何在障碍中保全自己。他为清醒者创造了一个镜花水月的世界,让人超脱个人的苦乐,追求高洁的境界。绵长历史中,多少深陷庸碌生活泥淖中的人,尤其是那些文人,求助于庄周之道,抬头仰望星空,反观世间。儒家思想显扬时,不若说庄子世界渐渐与那些思考者共通,成为他们思想交流的精神后花园。

由其为可考其身,由其言可循其思,由逍遥游可窥其志——

其人畸人

“畸人”一词出自《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可见,庄子所谓“畸人”乃是与世俗不同的“异人”、“奇特的人”的意思。但他又是“侔于天”就是能与天“相等”或相通亦即能够“通天道”(掌握自然规律)的人。庄子喜欢“畸人”之名,作为“畸人”,他有着与正常人不同的想法,也过着和正常人不同的生活。

前人之述少矣。我们如今知晓的是,庄子(公元前369--前286),他一度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并没有底是个什么样的职位,学者间并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也许漆园是一个基层的行政单位也许只是漆树的园子。无论如何是很卑微的,而且庄子似乎也没有做很久。可以想见,庄子家贫。他曾向监河侯借贷度日,经常以钓鱼、打草鞋为生,住在破巷子里,穷得织草鞋,饿得颈项枯槁,面黄肌瘦——“处穷闾隘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即是他处境的真实写照。

对于如此的困窘,庄子表现的不仅仅是不以为意如此单纯的豁达,仿佛更有一种超越此生的淡然。

他曾穿着补缀的衣服,捆着绳的草鞋去见魏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

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

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

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此比干之见剖心徵也夫!?

——《庄子外篇〃山木》

“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眼中,贫穷不是值得鄙夷的事。庄子的观点,透着超脱于情感的,理智分析的冷峻,是为常人——情感的动物所不可理喻的。或许常人更无法在乱世中真正看清自己的存在价值,进而凌于现世,看到在荒芜混沌的世中,一个渺小、挣扎如蜉蝣般的自己。庄子说,是生不逢时,已被注定沉落的此生更值得悲哀,才负有生命的某种不可承受之重。

他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因不愿“为有国者所羁”: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作为最早给庄子立传的人,司马迁只用寥寥几百字描写这位伟大的先哲,而以上的记载几乎就占了一半篇幅。

庄子终生不仕,治国话题退出庄子心灵,他要生命摆脱外物的控制,物永远是次要的,人的生命,以及“游于无穷”的自由度才是第一位的。“自快”“以快吾志焉”,像个顽童,用一个任性的理由草草回绝有国者。

相似的一段出现在《外篇·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每读至“持竿不顾”,我心里就会生出一阵酣然快意。庄子持竿,正是一个与天地万物融合化一的形象,一幅墨色浅淡,景物置得恰到好处的烟云水墨。二大夫就像是着华服艳色灼眼的斑点,被庄子一阵戏谑后,退出画外。烟云又再次轻笼,深藏住画中人。一番对比,淋漓的自由无饰之感,是庄子也是画外人可感的。

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更对汲汲于此的人以鄙夷,寥寥轻言似连鄙夷都不屑予: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

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

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

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外篇〃秋水》这里,同一行当的惠子作为庄子的对比,被惠施那么看重的相位,在庄子看来不过像一只腐烂的老鼠,只有鸱才会喜欢的东西。庄子以鹓鶵自况,这恐怕不仅是视权贵如腐鼠可以一语盖之。哲学家的生活是一种艺术性的游戏,他不耽溺于尘世物欲情欲,即使是不可抵达的理想主义,哲学就是追求一种不存在的绝对完美,庄子求道,关照现世就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后世李商隐有诗“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庄子与正常人思想相异,不仅表现在对权利、荣华的拒绝,还表现在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上。生不足喜,死不足悲,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

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

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

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外篇〃至乐》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把死生看做是一种自然现象,从对死生的态度,他在常人之上,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从常理,这是理智得可怖的思想,他刻意地想向世俗挑战。庄子要求的绝对自由,是包括情感的决绝,脱离与现世小喜小悲的粘着,追求与自然的充分融合,而有时自然于人情来说是残酷的。

《庄子》,言无言

庄子在《天下》篇中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语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一寓言言在彼而意在此,就叫做寓言。庄子喜欢“寓”,因为人与人辩必然争胜,即使一方持真理,无论如何真切,同辈难于超越己见对对方表示认同,如此,便是真理受了委屈,但世俗如此,他也是无可奈何的。寓言是“藉外论之”,“外”意味着还有“内”,但“内”是不出场的。他有时借河伯和海若来谈道,有时借云将和鸿蒙来说法,甚至蝉蜩鸦狸,山灵水怪等,无一不可演为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哲学。但是要知道,无论是哪一则寓言,必然有个庄子藏在里面,只要明了这个故事,也就懂得庄子的哲学了。大凡人与人是好胜的,庄子这并不是故弄玄虚,只是出于世情的考虑。从自己一方发出的关于自己的看法,一定不容易被另一方接受,对方关于自己的话,尤其是赞扬的话,就显得客观,更容易被一般人认可。这时,托外人之口来说

自己的话,就成为一种从俗的说话技巧。

寓言作为一种说话方式,好处是容易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但庄子的寓言,被依托者说的话并不是他们该说的话,甚至正是他们该说的话的反面,造成一种荒诞的效果。这是一出戏剧,人们在其中反串着某个角色。庄子在玩什么游戏?也许他想说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荒诞的,因此不值得认真对待,或者说话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

二重言重言是借重古先圣哲或是当时名人的谈话,来压抑时论的。《天下篇》说“以重言为真”。被依托者属于耆老,因为传统社会中智慧总和年纪、经历联系起来,或是依托古先圣哲和当时名人。他是利用世人崇拜偶像的观念,来借着偶像说话。这个不难理解,就是借“权威”说话,让他们谈道说法,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了一个庄子。

三卮言一般被解释为无心之言。卮据说是一种酒器,酒后的话少了算计,从心而出,多了真实。你看他自己道:“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结合《杂篇·寓言》,庄子是在说,他说的,不是出于个人成见,是在替大自然宣泄声音,他不能不说,但这种没有分辨的言论与事理齐同,其实还等于没有说。反之,即使他终生不说,而大自然的万物生息,四时更迭,亦是在昭示众人。庄子的卮言,是顺着大话的流行,是“与天为徒”。

“三言”本身体现了庄子一边立言,一边却又破言的态度。立言是从俗,通过语言与人交往,互相了解,为求真正的理解,破言以求真。庄子以无言的态度来言,则虽言而无言。《庄子》此书是从俗的产物,其目的是通过这些言论,到达疑始的状态。《内篇·大宗师》的一段话值得回味: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

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闻道源于对文字,文字源于语言,语言源于对世界的洞察,洞察源于通过耳朵把握世界的节奏,耳闻源于修持,修持源于咏叹,咏叹源于玄冥,玄冥源于空旷,空旷源于疑似的本源,再由“未始有夫未始有始者也”,万物之初回到“道”,庄子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引人入道,而入道之后,回望,言,无言。这让我想到老师引言“无限的远处是向起点的复归”。

培风逍遥游

《逍遥游》听起来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洒脱境界,往往是一般人对于庄子最深刻的印象。其位居篇首无疑能够显示出某种意味,或许它可能是立说的宗旨,或者作者刻意要突出的某些内容。

无论它看起来是多么怡然自得,逍遥游其实是从一个人从人世间开始艰难旅程的起点。《逍遥游》是从北冥之鱼——鲲开始的。鲲在水中游,还是滞重的,阻力重重。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样的变化,从常识来说是荒谬的,可是在寓言中,显得很自然而且富于意义。鱼深游,而鸟要高飞。“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一个无限壮阔的境界。由鲲的空间到鹏的空间,也就是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现一个无所不在的领域和境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由鲲的视野到鹏的视野,从而从现实中超拔而起俯瞰这个世界,从以人视天到以天视人,突破人类视角的局限,庄子展示

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

蜩鸠和斥鴳的寓言中,藉鸠的无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这是蜩鸠斥鴳先天的限制无法使他们遨游千里,也是小年天生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或者“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对于蜩、鸠和斥鴳,由于小,只能局限于自己的世界。这并不怪他们,指望寿命只有一天的菌知道晦和朔的区别,或者只是在夏季生存的蟪蛄知道春和秋,那都是不可能的事。小大之辩,是客观存在的,齐物不仅仅是要超越万物的区别,它应是以对万物差异性的肯定为前提。鲲变为鹏的例子寓意就是要打破物质的局限,揭示人生的开展。小大之辩,不在知识,突出的是眼界,或是境界的高低。由道的高度俯瞰,一切消失在野马尘埃般氤氲的宇宙大化中,形体都不见了,没有固定的东西,鲲可以化为鹏。重要的不是执着于外物,而是心智的开拓。小物之所以小乃因为执着于自己,以为是最后的真理。鲲化鹏,正是对自己的超越。“化”是一种遗忘和丧失自己的象征,超乎形体之变,是从人间浊重的解脱,与自然契合的轻盈。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要获得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凭藉依附的,是悠游於自然之中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这些仍是在世俗中因为知识才能而见用的人,满足了虚荣的形体,心为形役,有待于外。宋荣子的“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已忘掉了毁誉,然而忘不了功,是有待於内的。列子的“欲风而行”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超离人世的态度。他虽然免去人间的行走,却需御风,有待与法术。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气之辩完全是顺乎自然。这种游是在这个世界中的游,但又与世界保持距离,在若即若离的关系中,消释这个世界上物的拘囿,进而消释物于我的相对性,将自我也消释。最终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累实,达到“无名”的境地。即自我精神于天合,与万物通,舍形保质,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全其心灵的自由,以观照宇宙人生。

逍遥游其实代表一种心灵的解脱。庄子在世间污浊和生之艰辛中,追求精神的超拔,拥有自由快乐的境界,而且是于自然和谐永恒广大的精神世界。鲲代表受固的心灵,鹏则是上升了的境界,既有厚积的蓄势,又能随自然律动,与万物融合一体。

虽然无何有之乡是虚无飘渺的,理想与现实有着深刻的矛盾。它成了一个幻象,梦醒后眼前依旧是熙熙攘攘的世界。但庄子至少让我们有梦可做,有一片海市蜃楼可以追寻,在沉重拥挤的世间,偶然白驹过隙的刹那,形体似轻灵无碍,对逍遥之游有神性的感应。

清代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庄子论略>>中写到: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看似冷酷,他看透了世间荒谬的规则,无法不疏离当时冰冷的社会,这也是对自我明净的一种保护。他是愿意拯救人心,在混沌的社会里,构建一套价值体系,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这里没有任何牵累,可以悠然自得,怡然自适。他正视人类不幸的遭际,又能体会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创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然而,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现实的,他们喜欢制定规则,钳制他人,造成束缚。世界就是钳制的交错,有时甚至也是自己对自己的钳制。庄子愿意做那个站在规则之外的人。对人际关系的滑稽体味荒诞性,冷笑置之。他愿意自己旁观以清,用理想的价值体系来超脱此生,求得与永恒自然的一种归一。他一边对理想世界不懈追求,一边在

现世的不完美中寻求均衡。他的“热心”不在于苛求人的转变,面在外依旧冷峻,心在内暖着,狂言如《庄子》。有人说,他在夜晚,站成一棵守望精神明月的孤树。

古诗庄子秋水翻译赏析

古诗庄子秋水翻译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orG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docx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 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 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 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 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 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

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 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 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 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 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 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2月课程考试《大学语文(一) 》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大学语文(一) A卷 一、多项选择题。(以下正确答案至少有两项,5题,每题4分。) 1、以下不属于《庄子》一书的篇目是(CD ) A.《秋水》B《逍遥游》 C 《劝学》D《天论》 2、李煜疏于整军治国,却通晓文艺,擅长的有(ABCD ) A书画B音律C诗文D词 3、在“新乐府运动”中,白居易写的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诗作有(ABC ) A《秦中吟》B《长恨歌》C《新乐府》D《将进酒》 4、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自余为僇人”,僇人的意思不正确的是(D ) A.闲人B被贬谪的人 C.受刑戮的人,罪人D地方官 5、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所表现的心情有(A B CD ) A悲秋B因战乱流落他乡C家国之思D身世之感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4分。) 1、《老子》又名《道德经》、《德道经》。√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最初出处是曹操的《短歌行》。√ 3、《将进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都是典故中的人物。√ 4、王维《汉江临泛》中的汉江指的是汉水。? 5、著名的《垓下之围》中的垓下在今江西省境内。√ 三、分析题。2题,每题15分。 1、以《蒹葭》为例,谈谈你对诗歌的朦胧美的认识。 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都是远距离产生美感的极好例证。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还是主题的多义性。《蒹葭》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是实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吗?真有那么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在苇边河畔彷徨踯躅,神魂颠倒,去追求一个幻影吗?那么,是写一个梦境么?也许是一个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后进入梦境,醒后以诗记之。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模式。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种体验,某人或某物好像在那儿,具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大学语文作业

一、请你按照顺序写出本学期大学语文课所讲的全部篇目,并列出文体和作者 1. 议论文《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现代议论文:鲁迅《灯下漫笔》 2.散文:《郑伯克段于鄢》—《左转》《李将军列传》—《史记》《氓》—《诗经》 《国殇》—屈原《短歌行》—曹操《饮酒》—陶渊明 3.唐诗:《山居秋暝》—王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宋词:《定风波》—苏轼《破阵子》—辛弃疾 元曲:元曲的兴起、组成、发展、体裁 元杂剧:组成、特点、内容构成、角色 元曲四大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赋:《前赤壁赋》—苏轼 汉/大赋四大家、 明清小说:《红楼梦》—曹雪芹《宝玉挨打》 二、修改病句(指出错误原因并进行修改) 1.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辱的国家 修改:语序错误,改为:我们再也不是被列强任意欺辱的国家。 2.南昌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 修改:累赘,改为:南昌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 3.数百位死难者的家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修改:指代不明,改为:数百位死难者家属出席了隆重的

葬礼。 4.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修改:因83岁高龄的黄昆患病住院和姚明正在美国,她们没能到场领奖。 5.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修改: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我,但是我觉得自己还需要继续努力。 6.这种新闻报道势必会弄虚作假,危害党的事业,我们要坚决加以反对。 修改:这种弄虚作假的新闻报道势必危害党的事业,我们要坚决加以反对。、 三、你最喜欢四大名著的哪一部?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我最喜欢的名著是《红楼梦》。因为这是国粹。《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同时对现代养生和饮食亦有帮助。这本书里面包含对人生有深刻认识,它是一种诗性小说,悲剧也有很强的感染力,是中国文学史上巅峰之作。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百科大全书。小说以讲评领导社会形态中的四大亲族为核心图画,真实、具有活力地描画了十八百年上半叶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所有生存,是这段历史生存的一面镜子和缩略影像,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形态已经无可重新挽回地走向解体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龙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氏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块记。有以甄居士为线索着手即终了了整个儿的故事。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

大 学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异同之我见 最喜欢的一句关于大学的语句是那 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 止于至善。”给人一种博大浩瀚的感觉,大学语文也给了我这种感觉。 一个老师曾告诉我大学之大不在于 面积有多大,而在于这个学校有都少 大师,有多么博大的胸怀去承载学子 的梦。而我是这个博大精神家园的孩子,我在努力成长,在努力体味大学 之大的真谛。 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习,让我发现在大学学习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习语文更多的

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习时枯燥乏味的练习,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习。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在学习当中,我们分别学习了中国的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一方面,对语文的学习使我的国学文化积累有了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它通过文化的手法像我们展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自然,大学的教育与中学有很大程 度上的不一样,大学的教育更加自由 开放,似汪洋大海激情奔放。而中学

的教学则有些刻板,让人想起来就有 些无趣。 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习,让我发现在大学学习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习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习时枯燥乏味的练习,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习。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在学习当中,我们分别学习了中国的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一方面,对语文的学习使我的国学文化积累有了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它通过文化的手法像我们展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fú 形声。

学习大学语文的感想

? ? ? 学习大学语文的感想 中华文化是一个浑然大圆,圆心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处可寻,而中文乃其半径,中文有多长,半径就有多长,圆就画得多大。但就合时顺势而言,中文不但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载体,也是与时并进的高速公路,不但厚载了累积的文化,也能扩大应变的功能。 ——余光中一个人的语文程度,照理在中学时代就应该奠定下基础,如果错过这个机会,至少升大学之后应加以不足。所以《大学语文》一科非常重要。 学习了大学语文,我的收获很多,也有很多的感慨。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 学习了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不仅是诗文,在戏曲中也常常洋溢着乐观精神,与西方古代悲剧中主人公在命运面前的无力相比,我国戏曲中的善良人民哪怕死去,也会化仙变神,惩治邪恶,伸张正义。读着这样的作品,我们怎会不受感染和熏陶呢?又怎么会不昂扬进取,追求崇高的生命价值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平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诗人们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

庄子—秋水译注

庄子——秋水译注 秋水 [题解] 本篇着重阐述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是《逍遥游》、《齐物论》宗旨的充实和展开。全篇的核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把其综合起来,就是讲人由于受时空的局限,所见所闻所知是极有限的。河伯以黄河汛期之水为多,到了海边才知海水比河水大得多,由此引申开来,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天地以外还有更大的,人在无限的宇宙中,就更渺小了,必须突破自身限制,才可能认识大道。进而论述大小是相对的,毫未虽小,与比它更细小之物相比则为大;夭地虽大,与比它更大的相比则为小。因此,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等等,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反而不可以相无”的,各自按其本性生灭变化,从大道来看,都是齐一的,最后归结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应当一切任其自然,不用人为去破坏它,才合于天道之真。这种理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它否认事物差别的客观性,否认认识的真理性,尽管其中包含有某些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在反对儒、墨形而上学独断论上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它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徒劳的、无意义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最终把人引向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后面几段也是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事例加以反复申说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1),泾流之大(2),两涘渚崖之间(3),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5),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6),望洋向若而叹曰(7):“野语有之曰(8):‘闻道百,川为莫己若’者(9),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0),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2)。”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干海者,拘于虚也(13);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5),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6),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7)。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8);尾阎泄之(19),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20)。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臼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2),吾在于天他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23),又奚以自多(24)?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未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3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1)这句意思为:秋雨不停的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于黄河。 (2)泾流:指黄河主流之宽度。泾(jīng):通径,指河之宽度。 (3)涘(sì}):水边、岸边。渚(zhǚ:水中间小块陆地、小洲。这句是说,由于河水上涨,河面 宽阔,两岸之间,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见物不真,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4)河伯:黄河水神。从殷代起,至于周未,一直为人所崇奉,祭祀甚隆,盖因黄河常年泛澜, 给人带来深重灾难,古人在无力征服水患的条件下,不得不祈求河神福佑。 (5)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指向,春秋战国时所称北海,多指黄河注入之渤海。此与《逍遥游》__的“北冥”不同。 (6)旋其面目:改变态度。 (7)洋:水多的样子。若:海神。何以称海神为若,王夫之以为,取其“若有若无之谓”,海神 能不以自身为大,不以他物为小,不受形象和语言的约束,虚幻无形,故能与大道合一。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的范文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的范文 (一)注重启发教学 现当代文学的思想与当今的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渐行渐远,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学者及相关教育者们对现当代文学也进 行了诸多改变。比如对现当代文学课程名称进行更改、增加现当代 文学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无论教学怎样改革,教育工作者都不 能忘记文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加强,培 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虽然现今教学环境恶劣,但是 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现当代文学不是技能,是 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文学教育应该与时代情况相结合,但不应过 多从技能处寻找突破口,教师应使现当代文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 当今时代思想文化紧密相连,而不是沿着作家介绍,主题思想和艺 术特色的传统教学套路讲授枯燥乏味的课程。对现当代文学进行作 品分析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将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中结合现今时代 思想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而引起学生对 于历史的追问,发散学生思维,借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学历史来引导 学生对当下这个时代进行思考。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学和时代精神结合,教师应带动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加强与当今 践踏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惜[3]。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不要 用过多时间讲解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不要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花 费太多的时间,这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而应该将文学作品与时代 精神结合,加强文学与历史的契合,使学生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激起大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学习的乐趣,在现当代文学中充实 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情趣,最终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应与中学语文教育接轨 三、结论

大学语文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语文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次培训,通过聆听专家精彩地讲课,与同行进行广泛地交流,使我对如何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科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得到极大的启示。以下就三天听课内容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把好学科定位,定好培养目标。李瑞山教学授鲜明地提出了大学语文的本质是“高等母语教育”的论断。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人们给大学语文承担了太多的重负,以为大学语文是个大全,除了要履行工具性的任务外,还必须具有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教育、美育的功能。学科的定位太高,目标实现不了,功能要求面面俱到,结果不勘重负,大学语文沦为四不象的边缘学科。因此,必须守正出新,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本次培训中,李瑞山、陈洪教授提出大学语文是“高等母语教育”,“根系民族文化、根植中文学科”的观点,给出了大学语文准确的学科定位。只有教育目标、培养方向明确,才能使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选“好教材”,用“好文章”。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给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新理念:《大学语文》教材地编写要遵循一个“好文章”的思路,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来提高语文能力。“好文章”要讲究经典,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先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硕果,反映的是先贤哲人的生活与情感,虽然远离现实,年代久远,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消亡,仍然生生不息,给人以启迪和感悟,依然能成为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的范本。“好文章”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许多文学研究者,将自已的研究视点,聚焦到日益变化的社会大潮中去,用全新的方式去阐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通俗歌曲、影视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学等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文本体系。只有以“好教材”为依托,以“好文章”为核心,大学语文教学才能以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用“好方法”讲“好文章”。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盘活“教”与“学”的关系,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原文】

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

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语文,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都是一门必修课。然而,到了大学,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非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文离我们渐行渐远。选修一门语文,蓦然发现,久违了的亲切感又回来了,还有丝丝缕缕的新鲜感和幸福感。 汉语——我们的母语。尽管买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习,但汉语言文学博大深奥,未必我们各个精通。然而,学习大学语文,我们对基本的语言知识技能有了掌握和运用,系统的学习了语法规则。尤其是在这历史悠久的千年学府,我尽情的在书海中沉醉,体验到的不进食学到博大精深文学的成就感,更是一份对母语的强烈热爱。 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中国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 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啊,我亲爱的祖国!”每当徜徉在经典中的时候,我就想这么高声吟咏一句,尤其是在长沙,当你看到无数的白皮肤·黑皮肤·蓝眼睛的人们捧着汉语书时,但你微笑着用英语和他们交流中华名著时,但你听到他们用结结巴巴的汉语和你交谈时,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豪,一种深埋了几百年的扬眉吐气的自豪,像彩虹一样的缤纷色彩的绚丽光环将你包围,享受这世界最瞩目的光辉。 一首《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追寻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唯美,仿佛是棉纱线的神秘女郎,仿佛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在年少轻狂的青年人眼里,“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恋人;在求贤若渴的政客眼里,“伊人”是宝贵的助手,遥远而美丽。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虽然如今,人们对大学语文的教育提出质疑,但还没有得出实用结论之前,学习大学 语文,偶尔回顾一下经典,在忙碌的钻研中给心灵一个暂时休憩的家,何乐而不为呢大学语文心得体会二:我学大学语文的体会(1036字) 转眼睛间,这个学期短暂的大学语文生活随着紧张的复习阶段到来而结束了。 回想这段时间以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每一次生动精彩地讲解,都能让我聚精会神 地听着并认真做好笔记,在老师的言语中仿佛自己已从枯燥的书本文字里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了解文章中的更多相关知识,促使我对文中的内容起了更浓厚的阅读兴趣。虽然自己白天的

大学语文论文 庄子

浅析庄子哲学的当今价值 关键词: 庄子哲学社会个人当今价值 摘要: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庄子的思想就独树一帜,不论是在文学还是在思想层面都占有一席之地。在现当今社会,庄子的哲学思想依然是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的。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每个在奔波的人也都面对着很多问题,而庄子的哲学思想从社会、人生等方面对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文将从庄子哲学的本身出发,浅析庄子提出的观点的含义和精神上的价值,探究庄子哲学的现代价值。 正文: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又一继承之人,他的很多哲学思想不但继承了前人在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和中心本轮,更是有自己提出的新的哲学思维,可以说庄子的很多思想都能让我们不断思考。直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庄子的哲学。从庄子哲学的本身出发,丰富了哲学的辩证思维,对中国独有的哲学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庄子哲学的现代价值出发,庄子提出的很多学说和论断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再者,对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我们,庄子的哲学思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能让我们在奔波忙碌的生活之中有一个停下来的空隙去思考,去感悟。如果能深刻的理解庄子的哲学精髓并将之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那么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疯狂无理,甚至是可笑的行为或许会少很多。总得来说,庄子的人生哲学不单单是在当时那种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依然可以独领风骚,就是在现在社会中也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可以启发人心灵和思维的作用。通过对庄子一些文学作品的学习以及对庄子精神理想的探究,总结讨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对现当代人和社会的一些影响、作用,将从社会、个人这两方面来探究庄子思想哲学的现代价值。 一、庄子哲学在当今对社会的启发 《庄子》这部作品的看卷第一篇就是《逍遥游》,客观的展现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庄子可以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次最早曾经出现在《诗经》中,但是在《庄子》这部书中出现的时候,意思就不仅仅局限于《诗经》中的含义了,而是更加的丰富了。在庄子的哲学中,“逍遥”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 庄子认为人在现实社会中受到自然、社会中许多非人的智能所能干预或者改变的事情的限制;另外,人一出生就遇到已经被认为是社会上普通人视为是行为准则的伦理规范、道德法则,这些都是限制人自由的力量。庄子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自然和社会从外面强加于个人的,是无法抗拒的,必须顺从和适应它,否则就会使人遭到痛苦和不幸。这点对现代社会的一些时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庄子在

《庄子·秋水》(节选)

《庄子·秋水》 【学习提示】(1)通过古今词义联系,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2)注意本文宾语前置的例子和“之”字的用法。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助詞,用在主語和形容詞性謂語之間,起強調作用。再看其他例句:①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左传·宣公·十五年》)②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左传·成公·八年》)③若德之秽,禳之何损?(《左传·昭公·三十》)④五帝之聖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賢而死, 涘渚崖之間,不辯烏獲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战国策·秦策三》)】,兩 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盈”“虚”是一组反义词。如:王勃《滕王閣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语法结构同“自信、自满、自卑、自高自大”】者,自以比(通“庇”,寄託,依附)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

在大山【“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賓語】也,方存乎見少【可討論“見”的用法:是名詞見識還是表示被動?】,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主語】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賓語】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作句子的賓語】乎?” 【作業】思考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1)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 (2)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詩經·衛風·氓》) (3)忌聞以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戰國策·齊一》)(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僖公三十年》) (5)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老子》) (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 (7)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報任安書》)

大学语文论文

论文题目 摘要 《伤逝》是鲁迅唯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五四”时代的先锋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因无聊烦琐的家庭生活和失业所导致的经济困顿而不得不以悲剧告终。作者把同时代人描述的自由恋爱的颂歌作为时代的悲歌来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于妇女寻求自身解放的深刻思考。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更像一首悲情缱绻的悼亡诗,是鲁迅对现代小说形式的一个很有意味的探索。 关键词:五四思想解放关键词:封建社会关键词:自由恋爱关键词:忏悔

目录 摘要............................................................................................................. I 一、美好时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恋爱时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家庭生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悲伤结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分手的绝望...............................................................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沉痛的悔恨 三、爱情悲剧根源 (一)时代原因 (二)性格弱点和缺陷 (三)经济的困顿...............................................................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鲁迅解读《伤逝》 五、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庄子·秋水篇》译文

《庄子·秋水》翻译 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

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是一根羽毛的尖儿和一匹大马相比吗五帝相承的事业,三王争夺的土地,仁人所忧患的道德,能人所操劳的细事,全都像羽毛的尖儿一样微不足道。伯夷摒弃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高尚的名誉;孔子谈论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博学的声望,这些都是自大自满的表现,不正像你原来以为自己河里的水是最多的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当作最大的事物,把羽毛尖儿当作做小的事物,可以吗” 北海若说:“不可以。对于世间万物来说,大小是没有穷尽的,世间是没有尽头的,时运好坏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也没有固定的规律。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圣人,能于最贴近的事物中体察最玄远的道理,所以面对小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小;面对大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多,因为他知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是没有穷尽的。他能认识到现在与过去并无差别,所以长寿也不闷闷厌生,短命也不企求长寿,因为他知道,世间是没有尽头的。他能认清由满到缺的变化,所以得到了什么也不高兴,失去了什么也不伤心,因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