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会考总结

地理会考总结

2009高二会考地理复习

四班整理

会考说明P4

1.分析锋面、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必修1(P42~P43)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成为锋。

若冷气团主动推动暖气团,则称为冷锋,特点是雨在锋后(图2-1-17),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多转晴好。反之则为暖锋。(请大家联系语文学科中反义词的知识自己理解,详见小学二年级语文书)

若冷暖气团相当,称之为准静止锋。

闭合的等压线,中心气压值低于四周气压值的区域是低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就是高气压。

气旋: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四周流向中心,气流一但形成,马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呈逆时针旋转辐合的大旋涡,这就是北半球气旋形成过程。

反之南半球。

反气旋: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方向与气旋相反。

2.判读简易天气系统图

认清这四个图\(^o^)/~

3.说明影响我国主要的天气系统(上面那4个)

4.结合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P46第一段

5.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运用世界洋流分布示意图,归纳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P48图2-2-6

洋流有一个特点,在其冷暖流交汇的地方会有丰富的鱼饵和营养物质的交换,所以一般会形成渔场。注意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但是秘鲁渔场的形成不是这个原因。

大洋环流方向:北顺南逆

必修二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P4 赵欣韬提供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说出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

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2.分析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书上貌似没有,前几年好像没有出过类似的题。

3. 说明该地区内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构成该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

BY 林玫

结合城市地域结构的相关理论,用实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Ⅱ)P28—30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小城镇地域狭小,工业、商业、居住各项功能混杂布置,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异。中等城市,外来人口和市区旧宅院中分离出来的人口都陆续迁居外围,形成居住区,原来的市区变成了工商业混合的市中心。如果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工业也开始从日益拥挤的中心部位向外迁移,在居住区外围形成郊区工业区,市中心的商业更加发达,会增加多种服务行业。由此可见,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特别是特大城市,其服务范围往往超出所在区域,辐射到邻近区域乃至全国。某些城市的服务范围甚至超出国界。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强,城市影响范围的增大,吸引人口的增多,城市规模也必然增大,但城市的规模大小不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P.S.实例大家就自己随便琢磨几个吧,我怕我举个错的例子把大家坑了。。。)

用所给城市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进程?)与特点,并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Ⅲ)P33—37

·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具体反映在人口集中过程、地域转换过程、经济结构变化三个方面。

·第二、第三产业在特定地域的空间集聚是前提,人口的集中、地域的转化则是第二、第三产业空间集聚而引起的结果。∴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是城市化的本质内容。

·四方面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加快

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入后期阶

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③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④出现巨大的城市带

·影响(四方面):

①城市环境问题:原有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改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

→城市中心空房过多,穷人集中、缺乏住房,形成贫民窟,市中心区逐渐衰落。

④城市社会问题: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问题。

(P.S.做题时需要根据题中所给资料有选择性的答题~)

(再P.S.关于题目中“过程”还是“进程”的问题是由于啊,会考说明我没带回来,范姐帮我短信发过来的是“过程”,可书上是“进程和特点”,所以我不太确定是哪一个,所以就都写上了…)

用所给资料,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Ⅲ)P42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P.S.做题时需要根据题中所给资料有选择性的答题~)

P49三个绿点

7.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般暖流给其流经的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气候,如……

结合说明自己看书去吧,祝大家会考取得理想成绩。

会考说明P7/3

必修二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说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P87-89

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

崇拜自然,依赖关系,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改造自然,开发利用资源,人地对抗性增强,出现局部环境问题,环境科学萌芽

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

征服自然,过度消耗资源,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新技术革命——人类谋求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P80-85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

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

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P92-93

1.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

2.发展要有限度,要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代际公平)

4.强调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公平。(代内公平)

基本原则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

共同性原则:只有全球一致共同奋斗,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结合实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P94-100

1.转变观念

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消费观等。

2.调整社会行为

政府行为:调整政策和规划行为

市场行为:调整企业的生产活动

公众行为:节约资源,回收利用,绿色消费,真爱生灵

3.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

会考说明P8

结合所给区域,分析说明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III)

(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1)耕地面积广,森林面积大,草场、渔业资源丰富

(2)富含腐殖质的肥沃黑土,黑钙土

(3)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雄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2)水陆交通便利,交通网密集

二、布局特点

1.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

2.草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西、三江平原地区

3.辽东湾、海洋岛两大渔场,东北地区内部淡水湖、水库淡水养殖

4.布局变化

(1)农田向东西两侧扩展,西侧草原面积缩小

(2)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面积增大

(3)城市周围为副食产品基地

三、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2.开垦沼泽,水土流失,生态严重破坏

3.农产品质量低、品种单一,不适合市场需求

分析说明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III)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说出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的主要方式。 ( I ) P69

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结合实例,在生产活动中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III ) P70

短距离运输,公路运输运费较低;

长距离运输,水路运输运费最低;

铁路运输适于中长距离运输;

管道运输运费受距离影响不大。

比较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特点,说明其重要性。(III)P76

交通运输:

特点:不生产出任何新的物质产品,交通运输的产品只是货物或旅客的位移,分别亿吨千米和人千米为单位计量。

重要性:交通运输作为一个生产部门,其生产活动把工农业的产品运到消费地,交通运输是产品生产过程的继续。没有这个环节,生产活动的目的没有最后完成。通信:

特点:把实物和信息从一地传到另一地,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

重要性:对信息的获得、传递和处理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

商业贸易:

特点: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动力,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重要性:商业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运用所给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P74-76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通过改变空间的通达性而对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造成城市功能结构的改变,进而使城市的空间形态发生变化。

1.城市多因水陆交通而兴,在重要的江岸渡口、两条通航河道交汇处,常常形

成城市。

如武汉就是长江和汉江的交汇之地。

城市一般沿河流带状发展。交通技术的进步使城市从沿河而立转入延江延伸,空间更广阔。

2.随火车、汽车问世,城市继而沿交通轴发展,改变了城市沿江和单一扩展的形式。

2..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形成:

帆船、马车运输的时代,城市出现在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城市主要建在公路、铁路沿线,大城市往往布局在交通枢纽处。

我国的长江、黄河沿岸和京广、京沪、京哈、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全国1/3的城市。

美国的纽约、芝加哥等城市,也都是依托良好的交通位置发展起来的。

3..交通运输布局与商业网点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布局的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商业中心的兴衰。

距离已不再是决定顾客商业行为的主要因素,而道路的通行能力成为影响购物的重要条件。

1.近一二十年,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网点,多配置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

而城市中心商业区简直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所以中心商业区不再是最便捷的购物场所。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了衰落。

2.导致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这也是促使新的大型商场向城市外围郊区布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3.另外,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人口和企业向大城市郊区集聚,客观上要求形成相应商业中心。

结合所给区域,分析说明合理开发该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理必修3

2.区域可持续发展

结合所给区域,分析说明该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黄土高原为例地理必修3 P35)

原因

(1)发生的自然条件

地形、地质条件:山地、坡度大;山区、丘陵地区的沟壑和陡坡是水力侵蚀引发的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

土质条件: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性差;

气候条件:气候干燥、夏季暴雨,对地表侵蚀力强

植被条件:植被稀疏

(2)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开矿、采石、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淤塞河道,洪涝灾害频繁发

工程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於地、修建水平梯田

结合所给区域,分析说明该区域在森林、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必修3练习册P30)

问题:围湖造田,排干沼泽,洪涝灾害频发

危害:洪涝灾害频发

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田还湖、还沼,退耕还湿地

结合所给流域,分析说明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结合该流域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

说出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所采取的综合治理的措施。

根据该流域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为出发点作答。

必修3练习册P55~56 [学法指导]

结合所给的经济发达区域,分析说明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III)

一、工业化

1.从业人员大量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是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转

向中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2.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增加

3.工业内部结构,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大,人均收入增加

二、城市化

1.2004年底城市化水平达到48%以上

2.目前,特大城市、大城市各5个,中等城市9个,小城市45个2个

三、问题

1.过多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忽视了“以人为本”

2.环境污染的治理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说出解决该区域上述问题的对策和措施。(I)

1.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2.“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3.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保证进城农民的利益,使农村城市化有稳固基础

2.生产活动与地域关系--------王仲舒

说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Ⅰ) P48-49

自然条件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地形等。

社会经济条件的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政策,此外还有劳动力、地价、农业技术等。

运用所给实例,说明其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Ⅱ)p50

迁移农业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形式。

这种形式目前仍然是热带雨林地区某些原始部落的一种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与其他类型相比,迁移农业不使用畜力,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极其简单,也无固定的农业。

这种农业每隔两三年或三四年就更换种植地,不断迁移,所以称为迁移农业。由于使用刀砍、火烧等办法开辟耕地,故又称其为“刀耕火种”。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刀耕火种”的频率被迫加快,其恶果是使原来相对平衡的生态变得不平衡了,这种生态破坏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2、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是自给自足的农业。

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

但一些地方人口密度大,耕作强度高,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低洼地区因灌溉不当引起土壤盐渍化。

它与迁移农业的不同在于,其耕地是持续种下去的,为此农民采用各种方法恢复土壤肥力。

3、现代混合农业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逐渐发展为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在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条件,也有一些混合,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澳大利亚小麦绵羊业)。

农业不是以自给自足性生产为目的,而是以经营性生产为目的。

现代混合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人力使用较少,和城市市场及工业有密切联系。

说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Ⅰ) p58-61

原材料、市场需求、运输条件、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环境条件、动力和政策因素、聚集因素、个人因素。

运用所给实例,说明其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Ⅱ) p62-63

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

归纳该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Ⅲ) p64-65

出口加工区

它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港口、机场附近,或其他交通便利的地方。

工业园区

建立在于吸引新兴工业的投资,缓解对中心城市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一般以新规划的工业建筑为主体,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的绿色空间。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规划建设的科学工业综合体,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使科研成果商品化。

人口与城市

分析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P6-7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是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变动模式。目前只有少数仍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处于这个阶段。

过渡模式:①高增长:高出生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发达国家大都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就已开始进入这个阶段,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还处在这个阶段之中。

②增长下降:出生率下降速度大于死亡率下降速度,自然增长率下降。欧洲和北美许多国家在20世纪前半叶开始进入这个阶段,有些发展中国家目前也已进入这个阶段。

三低模式: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慢慢接近,自然增长率低。发达国家基本上已进入这个阶段,特别是西欧国家。

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P11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运用所给实例归纳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P13-14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其他因素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涵义P17-19

在一定时期里,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称为环境承载力。

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不同点P17-19

环境承载力是个界限,超过了,就会造成对某些资源的利用过度,消弱环境的再生能力,是整个生态系统退化,甚至遭到破坏。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显然,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

说出城市的主要功能区P25-26

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用所给实例说明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形成原因P26-28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同种功能的地区结合,不同功能的地区分异,使城市内部形成不同的职能小区。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行政原因。

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

?为资源普查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可以全面系统地提供资源状况;

?能对信息进行及时更新。

?是环境和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

?遥感监测的区域范围大;

?获取环境和灾害信息快速准确;

?能够及时发现环境和灾害的变化;

?由遥感技术获得的环境和灾害动态观测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处理和分析,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监测案例:

?水污染监测

?沙尘暴检测

?台风紧急警报

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用

?军事

1、为航行中的军舰、飞机及导弹等设施提供定位和导航信息;

2、野外行进中单兵和移动装备的定位及跟踪。

?测量

1、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全天候操作;信息自动接收、储存,减少了繁琐的中间处理环节。

2、应用:大地测量、资源勘探、地壳运动观测、地籍测量等。

?交通

1、租车服务、物流配送等许多行业利用GPS 技术,可以对车辆进行跟踪、调度管理,合理分配车辆、快速响应服务。

2、汽车导航作用。

?救援

1、可对消防人员、救护人员、交通警察进行应急调遣,提高紧急事件的反应效率;

2、装有GPS设备的特种车辆可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报警、定位,以减少损失;

3、有效搜寻、救援失踪人员;

4、快速救援装有GPS设备的渔船;

?农业

1、精准农业耕作;

2、准确测定鱼群的位置,捕鱼就有的放矢了。

?娱乐

成为人们出行、旅游、探险的好帮手。

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作用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如提供旅游景点分布及详情、商业网点的布局及各自特色、城市道路与建筑物的空间分布等。

?城市规划

?案例:GIS在抗击SARS中的应用

数字地球的基本涵义

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把地球上每一个确定点(点的范围因需要可大可小)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组织起来,然后进一步组合地球上所有这样的点,构造一个能包容自然和人类大多数数据和信息的虚拟地球,这就是数字地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