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考研,考研大纲,复试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真题解析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考研,考研大纲,复试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真题解析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考研,考研大纲,复试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真题解析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考研,考研大纲,复试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真题解析

北师考研详解与指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思想原则:①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思想指南。因此,从革命的发展的观点,从矛盾斗争的观点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及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最基本的特点。②坚持列宁的党性原则。党性就是作家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为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同时,党性并不是一种附加物,不是从外面贴到作品上去的东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党性是溶化在思想体系中的美学因素。③肯定社会主义的现实,塑造正面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与此相联系,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必须具有理想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这种理想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不是别的,而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高瞻远瞩”:“站得比现实更高,并且在不使人脱离现实的条件下,把它提升到现实以上。”(高尔基)

荒诞派戏剧absurd theatre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sardu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生存环境脱节。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其艺术特点为: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

②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代表作家有S。贝克特、E。尤内斯库、J。热内等。代表作品有《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椅子》、《阳台》、《屏风》等。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声誉,但作为一种强大的戏剧潮流则已成陈迹。

荒诞派:是二次大战后盛行于西方戏剧界的一种文学流派,代表作家作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侧重揭示世界的荒诞性、表现人物的荒诞感,宣扬生存的非理性。荒诞主义戏剧是深受悲观主义哲学影响的一种文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在作品中那些体现了作者审美理想和情趣,与作品所展现的特定环境相吻合,既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又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意象就叫典型人物;围绕人物所构建的,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人际关系特定的环境,就叫典型环境。

艺术典型:艺术典型是指那些既有鲜明的独创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了历史发展的某些必然规律,有较高的真实性的审美意象。艺术典型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意识流:"意识流"一词,首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意识流文学是一种在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影响下而诞生的一种重内心轻现实,重感性而轻理性,重新奇而轻传统的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等。

黑色幽默:是二次大战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种以喜剧形式蕴藏悲剧内涵的文学创作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作品有冯内古特《叮呱呱的早餐》、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

超现实主义:是一次大战后源于法国的现代文学流派,以阿波里奈、布勒东等诗人为代表,认为文学是一种人们的潜意识、无意识和梦的状态支配下的自动写作,从而超越现实,抵达内部现实和外部现实的非理性合一。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也最大的一种文学流派,以法国诗人波特莱尔《恶之花》为代表,主张文学"纯粹是个人的",侧重文学是心灵的表现,艺术上倾向于暗示和象征,作品是有朦胧而晦涩的神秘特征。

灵感:指文艺创作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而突然表现出来的积极活跃的艺术创造能力,极高的创作效率和突出的创作成果的现象,是作家长期积累和艺术实践的必然结果。

共鸣:当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作家通过作品的审美意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读者思想和感情的强烈的回旋激荡,他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恨,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的经典命题: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况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不能与环境相离。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具有较大概括意义和普遍性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的现实,再从现实生活中人们身上提炼出具有高度概括意义的人物,集中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阶级的人们的面貌和心理。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性格概括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环境下人们一方面奴颜婢膝,另一方面又逃避现实,利用精神胜利法求得安慰和解脱,这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从阿Q身上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劣根性,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所以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的经典命题。

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致玛?哈克奈斯》)强调艺术典型必须达到形象与环境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指的是叙事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它是指作家创造的、蕴含丰富的社会人生意蕴的形象结构,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高度融合的充满生气的性格整体,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又环绕并深刻影响典型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的辨证关系:一方面,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又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同时,这也说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相互依存,时期任何一纺,另一方面都不复存在。

意境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

a.景中藏情式

b.情中见景式

c.情景并茂式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学习者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3、韵味无穷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意象多指单个的事物形象,是构成意境的元件、最小单位。意境则是物象与物象相互联结,组合而构成的一片艺术天地,是组合意象形成的意象系统。

表现主义

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

表现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它在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其诗歌的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或是对“普遍的人性”的宣扬。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德国的海姆、贝恩等。其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精神危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等。其戏剧内容荒诞离奇,结构散乱,场次之间缺少逻辑联系,情节变化突兀,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多用简短、快速、高声调、强节奏的冗长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大量运用灯光、音乐、假面等来补充语言的效果。代表人物有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托勒尔、美国的奥尼尔、捷克的恰佩克、英国的杜肯、衣修午德以及爱尔兰的奥凯西等。

悲剧

悲剧是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戏剧题材。这里专指悲剧剧作。以时间为序,悲剧大概经历了如下时期的演变:

发源: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是整个西方戏剧的起源,所以悲剧是最古老的戏剧题材。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是:欧里庇德斯、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著名的古希腊悲剧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底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亚》等

法国古典主义

两位戏剧大师不可不提。第一位是拉辛(Jean Racine),他的Bérénice因为首开悲剧中无人死亡的先河而广受批评;第二位是他的竞争者,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的名作《熙德》(Le Cid,1636年)则是一出

引起了轰动的佳作。

在英语文学中,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无疑是文艺复兴时期遗留下的文学瑰宝。莎翁著名的悲剧包括:安东尼与克利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哈姆雷特(Hamlet)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李尔王(King Lear)奥赛罗(Othello)麦克白(Macbeth)

走向当代:19世纪后期的悲剧挪威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的《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1879)是一部现实主义社会问题剧,也是一部标准的现当代悲剧作品,对欧美现当代剧坛都有示范性影响。现代戏剧作品越来越多地从关注个人悲剧,走向了通过人物来批判社会制度。悲剧的“悲剧核心”不再是古希腊的“人神矛盾”,而成了人与人之间种种不可调和的冲突与再现。

中国的传统悲剧《感天动地窦娥冤》《赵氏孤儿大报雠》《梁山伯与祝英台》。

印象主义: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其形成的基础为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最初指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一个绘画流派,以后逐渐被批评家用来描述美学观点相近的音乐和文学作品或流派。

法国印象派歌剧大师德彪西(1862-1918)代表作为《牧神午后》(1894年)他的独特创作风格被称之为印象主义音乐。他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缔造者。

表现派或表现主义在概念上同印象主义是对立的,如将原文相对比则理清楚:“Impressionism”(印象主义)意思是向内推入:“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意思是向外推出。总之,在原则上印象主义是客观的,而表现主义则是主观的。

电影理论经典论述题

1.比较经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的异同。

答:(1)经典电影理论一般是指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兴起之前的以研究电影本体为核心的电影理论,包括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等诸多形态;现代电影理论一般是指以6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的一系列新的电影理论思潮和流派,发轫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还包括后来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意识形态学电影理论等。(一般认为经典理论止于米特里,而现代理论始于麦茨。)两者是连续性和断裂性的统一。他们统一于深层主题的连续性,即那些反复出现的论题,如电影的本性、电影的特性,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电影与现实、或者说电影与真实的关系问题。经典理论研究的是电影作品和世界以及和作品自身的关系,而现代理论研究是电影作品和观众的关系。经典理论回答电影与现实关系是通过对感知的解释,而现代理论是通过分析影像与观众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确定为一种想象关系,即想象关系如何形成的叙事策略和由此造成的意识形态快感。观众取代现实成为基本的参照点。现代理论甚至认为,电影再现的现实就是自我。博德里的“电影机器意识形态”和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的对立恰为明证。这个从经典理论到现代理论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单纯对客观世界的探究进入对主客观世界关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演变同时也意味着电影理论研究对象的根本转变,也是是由对电影本身的研究转变为对电影性或电影关系的研究,由对电影艺术的研究转变为对电影文化的研究,由本体研究、生产美学、产品美学转变为接受美学、观众心理学。而整个现代电影理论则是“观影者与影像关系”这一核心命题的构成、变形、消解的历史。

(2)现代电影理论是一种独立于影片制作的电影文化学,不同与一般的艺术哲学或美学。和经典理论不同,它重视的不是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是其背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它的起点并非电影是否是一门艺术,而是电影是否是一门语言,在晚近时期则是电影是否像一场梦。现代理论著作采用的方法不是美学,而是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叙事学研究。经典时期由美学提供的统一方法已经解体,被分解成多种方法;只有多种主导表述,没有单一的主导表述。现代理论尤其是符号学屏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批评,建立电影批评理论的“元理论”。现代理论最终使电影与电影创作、电影理论与电影评论分开。同样,现代理论对影片的关注不再是本文艺术的、

美的一面,而是力图找出本文中断裂、沟壑的一面,从中发现它所暴露的社会文化问题。

(3)经典理论时期,无论蒙太奇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还是电影心理学派,彼此间都缺乏密切的、递进的发展关系,而显示出分散的、自说自话的特点。而现代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某种内在的连贯性(具体阐释)。而整个现代电影理论的出发点则是结构主义。

(4)正如前所言,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之间虽然存在明显的断裂和破格,但在某些根本性问题上却有着深层次联系。比如经典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电影特性——就以一种明显的连续性重现出现在麦茨的“电影语言”概念中。麦茨的理论就是要辨别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符码及一般文化符码而专属于电影的符码和次符码。但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物,而是作为一个根本性的方法问题。就此而言,经典电影理论与第一符号学之间确有一种真正的连续性。

2.谈谈对蒙太奇理论的理解

(1)蒙太奇理论主要指早期电影中以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为代表的蒙太奇理论。通称的蒙太奇理论并不能囊括所有对蒙太奇问题的看法。西方的格里菲斯、卓别林、雷纳.克莱尔、费里尼、爱因汉姆、米特里等,苏联的杜甫仁科、瓦西里耶夫兄弟、柯静采夫、尤特凯维奇、罗姆、格拉西莫夫等,都曾对蒙太奇的问题作出各自的解释。但苏联学派对蒙太奇的看法有一定的继承性,即便早期阶段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苏联电影理论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蒙太奇不仅是将各个拍摄下来的片段加以联接使观众对连续发展着的动作获得完整的印象的表现手段,而且是将各种现象的隐蔽的内在联系变成明显可见、不言自明的最重要的艺术方法。

(2)苏联早期的蒙太奇学派对蒙太奇的看法是:蒙太奇是对拍摄下来的时空进行主观处理,选择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以表现剧情。蒙太奇不是复制现实,而是通过把不同的因素当作相同的因素加以综合而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电影时间是经过剪裁和综合的时间,取决于观察的速度;电影空间是经过压缩和重组的空间。

(3)以下分别简介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主要观点。

3.比较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蒙太奇观念

(1)爱森斯坦强调蒙太奇表现斗争和冲突,通过冲突表现新的概念,一种完全不同于这两个镜头本身的新的质,也就是1+1>2。他的早期的“杂耍蒙太奇”和后来的“理性蒙太奇”都强调一种隐喻,希望通过镜头组接产生概念代替艺术形象,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在他的蒙太奇观念中,蒙太奇不仅是产生效果的手段,而且首先是阐明思想的手段,即通过某种电影语言及其表现形式阐明思想的手段。蒙太奇的思维是与整个思维的一般思想基础分不开的。他把蒙太奇提到一个思想方法的高度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蒙太奇理论体系。在爱森斯坦看来,美国电影中的平行关系在苏联的体系中是矛盾的,这是意识形态的差异。艺术家则责任是引导观众去体会和读解隐藏在作品中的艺术家对所叙述的故事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注意哲学观的混合的产物。

(2)普多夫金在对蒙太奇作为意识形态修辞的问题上、在电影的哲学观上以及在蒙太奇的使用方法上有根本不同。普多夫金强调蒙太奇连接镜头的作用,强调连贯性。他同样把蒙太奇视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他从一般意义上为蒙太奇所下的定义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辨证思维的过程。它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运用则显示出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这种思考,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联想蒙太奇”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却具有十分密切主题联系的视象并列起来。这种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使用,而不能用它来统一全部镜头。普多夫金的理论强调了电影的叙事性,即通过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通过对情节和事件的分解组合,再现情节和事件,使蒙太奇成为剧情片段的连续,从而加强电影的叙事力量;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30、40年代的苏联和美国的情节剧模式,因此被20年代先锋主义艺术家们看作是格里菲斯电影叙事结构的继续,甚至被爱森斯坦认为是把蒙太奇这一新的

电影造型手段纳入到传统的再现美学范畴,是现代主义美学道路上的倒退。

(3)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蒙太奇观念还有一些相同之处,他们都强调蒙太奇的辨证思维方法,也都强调一种诗意和抒情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蒙太奇在镜头连接中的两种方式:爱森斯坦强调通过冲突表达观念和情感,而普多夫金强调通过连接叙事。另外,爱森斯坦强调蒙太奇的外在形式,并把这种形式看成是社会意识的反映,而普多夫金则强调心理因素。

我总共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准备复试,一是准备英文自我介绍和相关测试,二是相关专业知识的温习。

先来说说英语准备。我是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然后整体都看一遍,结合自己情况,整理出了一篇自我介绍,和一些常见话题的答案。但是复试的时候,老师让在两分钟之内介绍自己,所以其实我就花了一分多钟说了第一段和最后两句客套性的总结。接下来是英语对话,英语对话和常见问题相差远了,所以根本就没用上。总体来说,这个靠的是平时的口语训练,当然,突击一下英语也很好,至少能用上几句。我们还要考科技文献翻译,这个需要突击,我是把专业课的书上后面几页的英语单词撕下来,放在随身携带的包包里,隔一段时间记一遍,尽量熟悉。

其次是相关专业知识的准备。因为时间不多,我就把毕业设计看了一遍,看了一些相关文献,网上查了一些专业相关热点。至于基础知识,这个时侯复习肯定来不及了,而且,如果没有把书本看完,会让自己更紧张。

临去复试前一天晚上,由于睡觉前我不停地读自我介绍,读得嘴唇抽筋,大脑兴奋过度,所以躺床上睡不着,还在习惯性地背自我介绍,直到快五点钟,才眯了会眼,六点十五我就起床了,因为七点钟得去体检,我基本没睡。

体检完毕,就到了一个教室里等着。老师安排了顺序,我排得比较靠后,等到了下午才到我的。

面试过程在一个会议室中进行,一个长的会议桌,学生的位置在主要位置,周围十个左右的老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属于闲扯的那种,主要看你的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接着就你的发言,你学过的课程,你的毕业设计,老师提问,一连十几个问题。有一些是很基础的东西,一些是关于专业热点的。我在里面被PK了四十多分钟,才出来。

我的经验是:第一,一定要自信;第二,一定要谦虚;第三,要尽量全面地展示自己。老师提的问题,你不一定全都会,遇到会的,能多答尽量多答一些;遇到不会的,你不仅要坦诚地承认你不会,进一步你还要把自己知道的展现出来,把老师往你擅长的方面带。如果你一点都不回答,就坐在那发愣,老师会觉得你对专业一无所知。我考的是环境科学,比如有个老师问题,“腐殖质都分为哪几类”,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但是当时太紧张,也会容易遗忘,我就忘记了一部分,只说出了两种的名称“腐黑物和腐殖酸”,我说还有一种名称一时想不起来了,但我记得分类标准,是按照是否融于酸或碱来分的……我把我所能说的都说了,最后,说了一句“老师您能提示一下剩下的那种吗?我想不起来了”。这样,尽管我没有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我表现出了自己也知道一些,只是想不起来了,并且我很主动地像老师请求帮助,说明我很主动学习,主动承认自己的不足,还让老师觉得很有面子。另外,对于那种考你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问题,建议思考三秒钟之后再开口,这样,让老师觉得你所说的话是经过认真思考

的,不仅要给出答案,还要说明原因和自己的判断根据。因为老师是通过这些东西来判断你的真实性格。不必刻意,但一定要真实,老师是按照你的性格给你指派任务的。

1、分数线出来了我该怎么办?

A、高分上第一志愿→准备复试

B、低分上第一志愿→准备复试/联系调剂学校

C、未投上第一志愿→联系调剂/同时准备复试

2、复试到底有哪些规定?

每个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校复试相关规定。

3、复试的大致流程怎样?

复试通知书(网上公布或电话通知)→准备复试的相关材料→到复试单位参加复试

4、复试的具体流程怎样?

报道→体检→专业笔试∕听力考试→专业面试∕英语口试→加试

5、复试要带哪些材料?

一定要仔细研读复试单位的相关规定。学生证、准考证、身份证、本科成绩单(要有学校教务处公章)、毕业证、学历证、四六级证书等证书、大学期间获得的奖状或者工作期间取得的一些成果等这些一定要带。(最好把这些资料都复印一份),另外,最好带上一寸免冠照片几张(体检要用)

6、一定要带准考证吗?

最好带上,有的学校虽然没有特别说明,但在必要的时候可能会用到,比如凭准考证进入复试考场(监考人不一定是老师,有可能是秘书或者研究生,到时候真不给进就麻烦了。)

7、为什么要带四六级等相关证书呀?

因为这个要加分的啊,但每个学校比例不一样,在有的学校,这些比例将占到复试总分的百分之左右十。

8、为什么还要复印这些证书?

证书的原件不可能留给学校,用来审核你的资料是否真实,复印件要给学校留档。

9、同时填写几个招生单位的调剂表会不会发生冲突?

不会,最终决定权在你手里,你可以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学校去复试。

10、A区就只能调剂到B、区和C区吗?

不一定。如果你上了A区线,没有达到学校的复试要求,你可以联系A区的其他学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