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政治经济体制比较

世界政治经济体制比较

世界政治经济体制比较
世界政治经济体制比较

世界政治经济体制比较

(比较政治学)潘维讲义

第一讲课程简介

一、政治学的范畴

政治学又称政治科学,继经济之后第二个进入科学领域,是在二战之后。在中国,政治并未进入社会科学,更多是人文学科。它包括:

(1) 本国政治:Eg:美研究选举政治,各国研究角度千差万别。

(2) 政治哲学:五六十年前几乎是政治学的全部,研究如何是好君主、好民主。分析如何

是善治等。带有强烈价值观念色彩和形式逻辑推理的思辩色彩。二战后随政治科学兴起而衰落。政治研究转向对于因果关系的研究。

(3) 比较政治(世界政治):二战后成为政治科学的主体,一切重大政治事件、问题凡以

比较方法加以研究即为比较政治。不同区域政治的比较,同一命题在不同地区的研究,如革命。比较政治能帮助我们把因果关系弄得更明白,已成为主流。

Eg:a.康奈尔大学研究说中共建国初人民公社基层干部与旧中国乡绅行为模式极为相似,这是纵向比较带给我们的启示。乡绅的基本行为方式有两重性,一条腿向着政府,一条腿为本乡利益服务,村民自治实际就是乡绅之治;基层干部对中央的一些指示阳奉阴违。为什么处于同一位置的人会有同样的行为?

b.耶鲁Dhal说,民主必然带来繁荣富裕,但各国或地区比较发现却未必如此,这是横向比较。

(4)行政管理:训练官员,基础是来源于社会学的组织理论。多培养行政官员,之授硕士

学位,传授的是技巧而非知识。Eg肯尼迪政治学院

(5)国际政治:国家间关系就是贸易和战争。战争是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最早起源于畜牧民族间的掠夺,产生了战争,再发展成贸易,与战争相伴。这既是国际关系的本质——无政府的政治。无政府自然导致战争,而国内贸易产生专业化这一规律在国际贸易中也并不适用,如各国都竭力保持农业等产业完整性,归根到底是为政治服务。只要没有世界政府发挥作用,国际社会弱肉强食规律就永远适用,中国的和平也是打出来的,一个朝鲜战争换来50年的和平——西方社会宣扬所谓天然的尊重,但尊重实际是挣来的。

国际政治研究一国国际行为,行为原因50%来源于结构,即国际层面,国际利益决定了各国的行为。整个系统的结构性压力塑造着各国行为,使得实力相当的国家对外行为惊人地相似。如美苏实力相当时。这就是国际结构的影响,国政即做这一范畴的研究,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军事战略等。其余50%来自人与国家本身的原因,这也是比较政治所要研究的。

(6)政治学方法论:作为科学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当政治走向科学后,政治哲学衰落,政治学方法论就控制这个科学走向,不偏移向人文学科。

二、此专业的历史沿革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切文明的核心是政府的文明——权利与政治的文明

批:“上者见同,下者见异。”

1、权力与政治文明——基本概念:

(1)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学问。

(2)社会:彼此相关的人群构成社会,天然血缘关系、地缘、权力都可以成为纽带,权力更是社会关系的核心。

(3)权力:是一种相对的能力,是使他人去做他们本不会去做的事的能力。只有在与别人发生关系时才涉及权力,产生于社会关系,又是支配社会关系的能力,源于社会,作用于社会,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其内容(或说实体)是多样的,如暴力、金钱、观念/意识形态、魅力等。平等从来不是生来即有的,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就有等级和不平等。人生而不自由,被形形色色的权力关系束缚。

(4)政治学:关注政府权力的来源、构成和结果。

(5)政治权力:指一切与政府相关的权力。在一切权力中,政府权力至关重要,其内容影响一国乃至一个民族,所以无政府会导致严重后果,在一定地域内建立一个政府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步,有政府的社会才是文明社会。

(6)文明首先意味着人民八使用暴力的权力都让渡给了政府,政府垄断了一切暴力的权力。

在文明社会中对人民福利的最大威胁是政府,所以怎样控制政府,使其不滥用公共权力,使人民服从于政府权力,这是政治的永恒话题。例如如何组织政府——宪法制定政府的组织方法,但在中国,最民主的立法成为专制的起点,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要谁控制了人大就控制了全部社会。(可见民主与法制无本质的区别)政治文明主要体现在政府组织之上,没有独特而杰出的政府制度,就没有独特杰出的文明。典型例证就是西方文明,其三大来源是希腊的民主、罗马的法制、基督教。还有中国,传统的儒家官僚德治。所以,一个民族对政府文明的理解和支持对这个民族的前途至关重要。

2、政治制度/体制——关于中央政府的制度

(1)横向制度:中央政府本身。

① 包括A产生方式、B政府机构的构成、C政府的职能/职权;A决定B,B决定C,为逻辑关系。

② 可分为四类——自由民主制(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不稳定的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制度、咨询型法制(理想中)(2)纵向制度:

u 联邦制——地方政府不隶属于中央政府的政治制度,有自主权,尤其是立法权和税收权,联邦法要在各州通过才会有效。

u 单一制——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地方政府。

u

混合制——中国是典型。人大开会时分省团议政,地方人大的地方法规经常违宪;省长要省人大批准,县级及以下也是。行政系统是单一制,议会系统却是联邦制。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但中国这种混合制没有制度化和法律化。

传统与规矩的合力形成特定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集中了一切形式的政治权力,约束了所有人的生活。观察制度是研究本国及外国政治最有效的途径,研究制度变迁是政治学的核心命题。

“政治的实质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行的程度。”——亨廷顿?《变动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人类的精神与物质是相通的,意识形态(或政治制度)有时夸大了人们的差异,而地缘和血缘的差异有时(或说一般)大于政治制度引起的差异。当然政治制度差异也是很重要的,是文明的杰出表现。文明/政治制度的竞争有时也是战略的竞争,如美伊之间。公民对政治的认识、理解都是国家出色的基础。但社会上不正常的现象归根到底都能发掘到政府层面,败坏的仕风导致士风败坏,之后才导致民风败坏。所以中国历史上好的政府都是明主治吏不治民。

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

1、科学

不追求真理,而是为了追求或说创造理论。现实不够构成知识,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爱因斯坦,每个人都有一套不同的理论,我们并不认为亚、牛都是错的,只是在淘汰他们,爱因斯坦也总会有被淘汰的一天。现实是真理,不可能被淘汰。知识只是科学对现实的不同解释。不能被证伪的就不是科学,评价理论的标准只是其解释力的强弱和解释范围的大小,而不是其对错。离真理/现实越近,离科学就越远。现实没有的才有科学的意义。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概念,实际中不存在。计划经济←柬埔寨红色高棉——中国改革开放前—……—今天的美国和西欧——中国香港→市场经济

容忍的精神是一个伟大国家的必要因素。

2、社会科学沿袭了自然科学的理念,相信社会中有一些不被人的意志左右的因果关系规律,以发现和解释这些规律为目的。方法为:A、提出问题(注意问题和疑问的区别,issue

and question)B、提出解释——为什么会这样,通常称为假设。(针对因果关系,定义即what是服务于因果的工具。)社会科学的目的是解释这个社会。

社会科学也难于避免价值判断与文化偏见,但一直在努力排除,非常强调方法的科学性。

3、人文学科以人为本,以人的精神为研究主要的对象,注重价值的判断,关键工作是记录,但记录中不可能无价值观判断,手段包括逻辑,成果常常是应当如何。以哲学为例,被罗素称为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灰色地带,前者要证明,后者却不要。人文方法为how描述,should价值判断,what定义,定义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社科研究提供基础。人文有价值判断,人类很多价值观共通,因而某种程度上人文精神比科学精神更为重要。两者对人类文明同样重要。

科学直接作用于人的物质,人文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

4、人文与社科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但它们的界限并不清,远不如社科与自然科学明显,两者讨论的内容也有交叉的地方,社科不像自然科学那么严整有序,因而只有pattern,而不是像自然科学中有law和rule,这是由于人生活在社会中,增加了其不确定性。

5、政治科学紧跟经济学进入社科领域,它永远达不到自然科学的程度,但也不会退回贴上政治标签的阶级政治中去,科学理论就不是真理,也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大政方针,不可与政治理论等同,若如此,政治学就成了政策辩护学,将政治学变成官方学、学官方,是政治学在中国声誉不佳的原因。

6、评价理论的尺度所有因果关系都是理论,其抽象程度越高,适用性越强,即理论性越强。理论除因果关系外,还包括一部分解释。举两例:

Eg1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现在一些农民能很快进入市场化、工业化,有些则不能?

假设:市场适应能力与生产责任制实行得越晚正相关,公社组织打破越晚适应市场能力越强。

解释/证明:市场经济是工业、商业的经济。农村只有发挥集体力量才能承受市场经济、工业社会的打击,华西村等地都是公社经济、集体经济实行较久的地区,所以现在比较富裕。

评价:这是一个理论性比较弱的因果关系。它可以被证伪:全部证伪——华西无公社精神,或第一村都是郊区村;部分证伪——温州责任制早,市场发展也好。这个理论的理论性差,适用性差,局限于一时一事,但其潜力也是存在的,它揭示了中国由于社、资之间存在一种特殊桥梁,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Eg2 问题:工业发展、市场经济导致阶级和谐还是分歧加剧,政府力量上升还是下降?

假设:前提是技术发展导致分工、分工导致分化、再导致阶级分化

分析:A近代工业社会导致无产、资产两大阶级斗争,所以政府作用上升,因为镇压的需要加强了。市场经济导致经济竞争激化,也需要政府统治加强。——马克思的观点

B近代工业技术,导致分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依赖关系加强,社会趋于和谐,有看不见的手在控制,政府的作用自然下降。——亚当斯密的观点

评价:

①都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因果关系,可被证伪,不是显示,都是科学理论,抽象性高而很难证明。

②它们使用了横向解释各国和纵向解释历史情况的方法,因而理论性强,适用范围广。

③理论价值高,使用同一概念,是同一范式中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

④两者都不是排斥另立的理论体系,科学意味着拒绝信奉,一旦信奉就成了宗教。科学没有禁区,其触角无所不及。

第二~第四讲自由与民主

Part One 自由民主制

引论:西方为何如此强大?

1600年前,中国文明决非西方所能比拟,瘟疫(黑死病),贸易凋敝(缺少金银),货币短缺都是存在于西方的落后现象。西方发展迅速的原因在于诸侯攻杀抢伐,加强了联合的需要——联合,便是为了易于攻伐。地理大发现以前,欧洲的语言本来就有相似性,联合又加强了语言统一的需要,局部统一产生分化,于是,语言、地域、血缘、宗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民族。一个民族在一个大诸侯或国王的领导下团结起来,逐渐形成了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比诸侯领地范围更广阔,更易进行掠夺攻法。开始其边缘非常模糊,人民自由进出境,自由贸易,但一旦有了出色君主,便会有明确国家界限,出现“机械的政治统一”,近而使国内贸易障碍被拆除,形成有机的经济统一,将一个地区内原本相互分割的市场体系联合起来,使其间的人民相互依赖。政治和经济统一加上战争产生的自豪感,使社会有机统一起来。在这种统一的社会中,不平等必然会由于商业阶层的出现而突现(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成员要求平等,并分出不同阶层,国家权力也得到加强。但平等只能是法律上的平等。法律思想和条文的不断完善导致现代国家法制的出现,这样就最终打造出了实在的民族国家,也是现代国家的雏形。其中英国做得做好,因为它恰好有一个好的系统,法制体系虽然在国王领导下,但存在社会公正,正是明确的法律界线使得英国成为一个实在的民族国家。

对比中国,一直是一个文化范畴,民族众多,从来不存在清晰的疆界划分,语言上亦缺乏统一性,市场分隔,无经济上统一,皇帝多是道义上的纽带,没有机械的政治统一,民族认同很弱。到近代,始终不能与民族国家抗争,所以只能形成民族国家。

陈天华等人所做的努力都是希望中国能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但中国一直都是有家无国,而近代的世界是无国便无家的。中国的民族意识是抗日战争时崛起的,被逼之下,终于形成民族国家,因为民族认同和团结是生存攻伐的利器。

中国的近代历程:清朝(学日本)→袁世凯(西欧)→孙中山(美国)→蒋介石(德国法西斯主义和美国)→毛泽东(德国共产主义和俄国)。开始国共的斗争实际是德国人在打,蒋的新生活运动雇用的都是法西斯顾问,中共方面有李德等人,后来共产党的胜利的决定因素是在政治制度。毛泽东的成功和贡献都在于先做成了一个民族国家。主权是实力维持的,实力依靠民族国家。正是民族国家使得西方强大,中国这种文明层次上的国家(部落聚成)是无法与之抗衡的。民族国家是西方的发明,中国自古已有的大一统思想(eg.非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决定了中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民族国家。西欧先进是因为成功,成功是因为政治制度,民族国家是西方政治制度的前提。现代化首先要建立民族国家,不要家的国,而要以国为前提的家。

1、自由liberty

自由就是自主——self-rule。

⑴ 经济自由——经济要素流动的自由

经济要素:资本——→劳动力——→ 土地(生产资料)

↑(异化)↓↘产品经济↙↓

商品←——价格 + 价格

经济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即可生产的产品,最初没有资本,人们以交换为目标,后出现资本,即成为生产的首要目标,资本的利益大大超过了人生存需要的利益,于是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经济自由异化成资本至上,实际上在现阶段真正的自由也不存在,因为劳动力不能自由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公平流动。原因就是民族国家的存在。

⑵ 社会自由:社会规范道德的自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性方面的禁忌解除其实美国未必比中国开放多少,欧洲比较自由(西欧大于东欧,天主教大于新教)

⑶ 政治自由:参与决策、反对政府、推翻政府的自由等。

自由是绝对的概念,因而决非显示的,也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人生而不自由,因为人生而被社会关系捆绑,于是人们就更加渴望自由。对自由最大的限制就是政府,自有政府以来,如何使政府服务而不伤害人民是政治学的永恒话题。西方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民主。

2、民主democracy

民主源于古希腊。在重甲步兵出现前,希腊实行原始部落的贵族制,贵族靠当骑兵、勇敢参战获得自己的地位,并保持高尚的传统。直到今天,欧洲仍有尊重贵族的传统。但重甲步兵出现后,左盾右矛,成为军队的重要力量,贵族的地位下降,而平民可以自己买盔甲参战,地位上升。在平民中也有不同的出路,穷人去海上做桨手,中产阶级就可以通过参战提高自己的地位。平民为了避免贵族滥权,便产生了民主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逻辑就是人民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决议应得到人民的大多数的通过才符合人民的福利。决议的执行是领导者的工作,但关于谁来领导,为了避免选举方式决定领导者产生结党、权威、滥权、舞弊等不良后果,希腊人选择了抽签的方式实现公平。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将军不抽签产生,可以连选连任。最早的民主是柯林斯的“三一制”,即陆地、海洋、城市各取一部分人来共同组成政府。古希腊认为人民的权力与人民的福利正相关,实际这是有问题的:

1)责任政府:一旦政府决策出错,归咎于全体人民显然是不可能的,没有一国能惩罚公民的多数,只有外国才可能实施这种惩罚。都负责=都不负责。

2)专业知识:出色的专业人才不能靠抽签产生,甚至不能单靠选举就能产生的,他们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治理国家是一门需要大量专业知识的学问,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胜任的。人民的多数并不一定能看到人民的福利,而是很容易受到煽动和灌输而迷失自己的福利,他们需要领袖。

3)多数的含义:人民不可能只分为两个集团,所以非多数不代表就是少数。这样就产生了“绝对”和“相对”的差异,人民分为两个利益集团时,(50+1)%就获胜,但不可能只有两个,如果有三个,则(33+1)%形成相对多数,已经不是多数,如

果有多个集团,而没有一个取得相对多数,就要不断复选(二选一,有强迫性),最后一定有一个获胜者,但其从来就不是多数。古希腊的科学是在民主衰微的亚历山大时代(希腊化时代)产生的,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也从来不相信多数决。4)对“自由”侵犯:当一个人的意见被其他人的决定所约束时,就不是自由,而是专制了。

所以说,民主在产生的第一天就已达到了顶峰,(抽签制,一天一次)我们不能说民主是在发展进步的。在罗马时代和中世纪,民主都被认为是坏制度,导致了雅典的衰落。卢梭成为极端民主派,但是他赞美的实际是斯巴达。美国的国父们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还都认为美国是共和制而不是民主。现代民主的来源是北欧,尤其是瑞典的贵族议会制,又成为代议制。19世纪初,美国人在借鉴了这种制度后认为自己的代议制与北欧不同,是人民而不是贵族的代议,所有白人男子都可以参加,为了区别,更名为Democracy,把民主一词复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制度上。这种制度是少数决,以选举为原则,人民的多数决定谁当权,谁当寡头,而不是投票于政治事件本身,选出的议员(寡头)之间再多数决方式处理国家大事。这不是民主制,是人民选一些寡头来管理政府,保留了少数决的优点,又加入了一点多数决的优点,经过了人民的同意,所以是间接民主,与以前的直接民主不是一回事。

另外,民主也有质量的不同,不一定都是好的,例如中国农村向来就存在很多地缘民主、裙带民主、宗族民主之类。所以民主不一定是好事,不能迷信。

3、法制(法治)

引例——民主非万能。

①苏格拉底之死——民主的耻辱

②孙中山提出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没有提到民主问题。(也是因为当时有外来侵略)

③柏拉图(哲王说),对民主有很多批评,又著了法律篇。

④孔子(仁君、圣主),认为是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提倡王治和德治。

⑤亚里士多德——提倡混合制,但要有法制(雅典的法制经常变更,不可取)

⑥西塞罗(罗马时代)总结过去的法律思想,认为政府之所以做好事,来自政府的规则约束。人是上帝按自己样子造的,人皆有神性,神法即规矩,自然产生,即为自然法(Divine

law),法是正义的化身,无好坏之分。

西塞罗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中世纪末。英国的议会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法的机构而非立法机构,所以一直无成文宪法,立法一词起源于法国大革命。(还有新西兰和以色列也没有成文宪法)但英国还是宪政,无成文宪法可以是宪政,有成文宪法也不一定是宪政。宪法的根本精神在于人心中的道义,而非成文与否。自然法是人们通过长期的痛苦实践才总结出来的道义原则。政府不可无道,道义可以用来约束政府,政府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民本主义思想)。

罗马人认为王权不能大于法权,政府要守法,并语焉不详地提到了分权制衡。罗马至少有二到十个国王,有元老院、保民官,类似于公务员系统的相互制衡。卢梭认为无最好的制度,各地情况不同,要判断一种制度好坏可以比较相同条件下人口的规模。更早的例子是斯巴达的分权制衡,无民主也非专制。后来罗马接受了基督教,立法根基发生了变化。《圣经》中的“十诫”成为西方法律思想的基础,也是自然法的来源。前四诫要人信仰唯一的神,不能任意解释神的意志,道德标准要唯一;后六诫教人不能杀、偷、抢、骗、淫,要孝顺。(即六德)基督教实际就是利用人们对神的遵从和恐惧来约束人们的。这是人与神定立的契约,如不遵守就会被以神的名义惩罚。对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来说,人性不善也不恶,需要教育;对于基督教和法家来说,人性本恶,需要法律约束。但随着社会关系的越来越复杂,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单纯,再加上“自然法基础”中如淫、孝含义的转变,使得情况愈加复杂。六诫可能随时间改变,但是基本法不会改变,它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准则。它不一定要成文,不一定写进宪法,但存于人心。天下为公则六诫非常重要,天下为私则六诫未必有效(如现在出现的同性恋,单向抚养)。私有的概念模糊以后,权利会变得有限(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带来的窘境)。法来自宪法,宪法来自基本法,基本法的变迁是非常缓慢的,如果政府按照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行事,就不会伤害人民的利益,而代表政府行事的如果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圣君哲王,就构成了一种比民主更好的可能性。

法来源于基本法。罗马的法一部分是来自传统,一部分来自神。法一向是一个独立的职业,代表中立和正义。恶法存在,但那是人立出来的,我们从不能说宪法是人民立出来的。北欧有很多民主传统,存在人民公决,但法也基本上不作修改。美国1787年宪法是由几个大奴隶主——杰弗逊(弗吉尼亚最大的庄园主)等55个绅士中的30多个投赞成票通过的,即《联邦宪

法》,发至各州,200多年以后依然是好法。日本的宪法是由美国军舰逼出来的,香港的宪法是由英国侵略者的一封信决定的,内容十分简单。

法的权威何来?法之有效,在于政府能迫使所有其他人都守法,特别是政府自己。凭什么让有权势的人守法?过去以敬神为诫,或以宗法为训,在选举制下,选举结果是惩罚政府的形式,但远远不够,只有以权力制约权力。

如何惩罚政府权力?只有政府的权力才能制约政府的权力。所以必须存在司法独立,不是任何利益集团的代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公正建立起来的权威,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构成政府的一部分,由中立、优秀来维系权威,只有基本法精神为后盾,是三权中最弱的一部分。如果无司法,则政即是法。并不是说司法独立了就不会有错案,但即使有也是树立司法权威必要的代价。政府和人民的对错由司法独立来裁断,而执法是由公务员系统执行,独立于政客的系统(包括军队国家化)。以上归结起来就是要分权制衡,各个统治层面在关键时刻相互制约,最终靠法律解决,分权制衡使法的权威上升(但分权不一定导致制衡,还包括功能要有一定的重合之处),逐渐实现靠正义之道治理国家。所以法制是解决政府犯法的唯一方法。本来就没有什么法制和法治的区别(rule

by law and rule of law),在西方两者一样。

法制的核心是分权制衡,民主的基本原则是多数决,两者共同构成自由民主制。

4、民主、法制、自由的阶级性

在现今社会上我们明显感受到集团的利益。马克思说社会地位决定社会意识,现在已逐渐庸俗化为工资决定利益的论调。利益使人聚合成利益集团,组织力量强的就能在很多问题上占优势(取决于power)。阶级首先是财产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意识的概念,如果它不稳定就无法构成文化的阻隔,所以阶级是一个稳定的概念。欧洲的阶级结构稳定,代代相传,由此产生了阶级斗争等等。社会的斗争使社会的阶级分裂、排列、组合。而当欧洲移民去往美洲时,大多是穷人。此时在欧洲各个阶级发生动荡,农民转入城市,贵族没落,阶级斗争激烈,才导致后来法西斯主义、空想或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

在美国情况不同,自然条件的广阔使得社会分工不用在强制下进行,使美国成为缺少阶级意识的国家,久而久之就具有了高速度的社会流动性,阶级间没有成型的界限,很多时候人们的决策源于信仰而非理性。这种流动性是随着一系列传奇建立起来的,这种传奇使每个人都萌发着“美国梦”,体现出乐观主义的信仰。美国是一个利益集团的社会(group of profits),欧洲则是classes of profits,但相同点即都是强者占有权力。这种强权在于人数多即为统治者,但在中国没有,因为中国不信仰强者统治,而是正义统治,并始终认为西方强者统治是野蛮的。在我们的观念里没有贵族观,中国传统社会两头小中间大?,布衣中可选拔出官员,因而走中间路线,讲求中立。中国历史上反贪官反昏君却不反制度,因为中国人认为这是文明的。

政党内也不是民主的,有党鞭存在。美国有强权的概念,是从欧洲继承而来的,不信仰阶级就会信仰强权,组成利益集团,形成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选举、投票等行为受到权力的影响很深,这种权力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教育等途径实现。中国不存在公民社会,存在underground society,一切都与政治权力结合。

总之,一定的社会构成导致一定的政府形态。因而我们能看到各种政治制度——阶级社会、利益集团社会、两者均无的社会等。

1、自由民主制在西方的根源

为什么中国至今还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制?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又是如何生根的呢?比较西欧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与中国传统社会,我们发现封建制在中国的存在极为短暂。

(1) 什么是封建?

是封建贵族土地阶层统治的时代。领主(barons)、公爵(duck)、侯爵等有分封的

领地,在领地上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拥有一切财产。在贵族阶层之上可能存在君主,君权神授(divine right),还有神权。多元的至少是二元的权力,这种权力结构就可能产生民主。——与我们以前所说的封建不可能产生民主有明显的对立。在中国,我们不认为君权神授,虽然口头上称天子,实际上却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君权与神权分离的二元体制,相互制约。等级森严的贵族世袭,不同等级不可通婚。——经济上不自由,人身不自由(土地、农奴)←→中国商鞅变法。

2、封建制是怎么松动的?

新阶级的产生:北欧出现了自由市(burgh),于是产生一些自由民,市民阶级出现(既非农奴,也非领主),为burgher estate,这部分人后来导致了资产阶级和雇用劳动的出现。新阶级实力上升。出现了关于国家与政府的新理解。(社会构成+对政府的理解→政府形态)

技术进步→新的分工→新的阶级→新的意识→政府

这些思想主要有:

(1) Thomas

Hobbes(1588-1679):1651年写成《利维坦》(约明末清初),当时1640-1660正值克伦威尔摄政,英国国会与国王之间的斗争产生无序状态,霍布斯认为君主制仍有存在的必要,同时需要进行改造——废除君权神授。社会秩序是人的秩序而非神的,是人之间的契约。把这种契约托付给一个人,那么人的行为意志才能得到统一。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因而争斗不已,才使得将自然权力托付给一个人以避免争斗成为必须,这种契约之说促成了state产生。Government是一个与统治者本人相联系的观点,state则是一个大概念,是要执行人民与国王之间订立的契约。国家掌握权力是为了惩治违背契约的人,是一个巨大的利维坦,在其中的人不再有最野蛮的争斗,这构成文明社会的来源。

(2)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与霍不同,不赞成君主制,也不攻击自然秩序,并不认为这必然导致斗争,他更强调阶级利益。

A国家与教会的分离:政治是没有神性的,是世俗的。官方的意识形态不可反对,因为政府不可反对,无官方意识形态就使政府没有了神圣的光环。《论宗教宽容》就是说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宽容,宗教即是一种官方意识形态。当然宽容必须建立在法律基础上。

B国家的职能主要是保卫私有财产。美国独立宣言中并没有对保卫私有财产的规定,因为美国的独立过程中就剥夺了支持英国那部分美国人的财产,迫使其逃往加拿大。英、新西兰、以色列虽然无成文宪法,但对宪法精神却有深刻理解。

C保卫最合适的方式是共和制。所谓共和,就是精英统治,由全体人民民选产生的议会组成政府,行使权力,政府分权制衡。政府权力分为外交、立法、行政。他注意到了立法与行政的分离,但却没有预见到两者在议会机制中逐渐统一。另一缺点在于他认为外交需要独立出来,而孟德斯鸠的理解更恰当,他认为英国政治最出色之处在于立法与司法的相互独立。(对美国最好的评论是托克维尔,所谓旁观者清)

(3)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式的浪漫主义。《波斯人信札》在道德、政治、宗教方面见解独特;《罗马盛衰原因论》后马基亚维利时代的政治学理论;《论法的精神》:

A指出英国制度成功的关键是三权分立(欧洲议会之,35 西方多数国家现已成为两权分立),强调司法独立时分权制衡的关键。

B自由是通过制衡机构加以维护的,自由从来不来自于民主,而是靠法制来维持的。

真正实行分权制衡的是美国,他们担心权力过分集中导致专制,尤其是多数人的专制。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把分权的必要性讲的非常清楚,认为一派人不能也不应该取得压制另一派人的权力和地位。多数决特别容易导致不宽容。(拉美构成了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最大挑战)新思想家的新思维体现出一种利益,代表新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

社会的进步(对政府文明的理解取得决定性进步)来源于人类自身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人类的变迁又来自于新的阶级的产生,阶级是由财产决定的。在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过程中,“民”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从贵族到有财产的男性公民,再到平民,再扩展到妇女,最后包括了18岁以上的成人。到今天,“民”仍受限于国籍,但受限于国籍,但已有了很大发展,这都是发生自资产阶级这一新兴阶级产生以后。

中国一直是个人主义,如今去“变成”集体主义,这是一种文明也是一种专制,有机会就要反抗。文明是一种等级结构。(4) 让·雅各·卢梭Rousseau(1717-1778)《论人类不42 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强调人民主权,“全民公决与国家大小无关”,不管大小都是少数以多数的名义统治操纵多数,从不存在真正多数的统治。这是对直接民主的揭露。不实行直接民主的原因有民意不稳定(多变),政府素质比精英统治低得多,人民智力毕竟是一般的。民意即法律的时候,国家会缺乏一致性的决策,可能导致暴民专制。私有财产摧毁了人原有的平等,使少数人统治多数人,这是不公平的,因此代议制民主也不好,所以不要多数决,提出了公意的概念,来源于全体,而非部分。

(5) 亚当·斯密(1723-1790)区分了政策权力和财产权。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生产和消费的依赖,政府作用下降,市场自动调节,这与马克思的学说截然不同。资本主义是对封建制的进步,但确实成果不归工人所有。“大部分人的理解力

由岗位决定”,因而终生只从事几种简单劳作的人,丧失了发挥智慧的机会,成为最愚钝的人。工作的先进性剥夺了劳动者在机体、智力、工作机会上的优势,从而导致另一部分人的领导,但又不会有阶级斗争和有产者。(政治自由的思想来源于经济的自由主义)

(6) 哈耶克:对自由的绝对颂扬,对自由主义极右的推崇。但其使它的自由主义不为大多数人认可,西欧实行的social market 是由市场调节社会,无论如何也不可解雇工人,为了社会利益可以放弃市场利益,(利润为人民服务,不能异化为人民反为利润服务)在美国看来是社会主义,不可采用。

总结:

(1) 民主制的起源——阶级分野、斗争;阶级争斗而起的政治文化代表的强权政治。

(2) 自由——与法律、制衡相关

(3) 自由民主制之所以适应西方国家是因为

①符合了西方人强权即公理的政治文化

②能做好的很大原因是法制的完善,保证人的权利。

民主自由实际上是“民主+法治”的制度,民主很容易,但是法治很难,因此,西方的自由民主制表现很好,而东方国家多数有民主而无法治,缺少独立的公务员系统,所以东方没有好的自由民主制,只有好的无民主的法治,而这少数法治做得好的东方国家一旦扩大民主程度也不行。

2、自由民主制的案例

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意大利的城市,如中世纪的威尼斯等,冰岛拥有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长寿的议会制。但英国的议会民主最为典型。

英国是最早从君主制过渡到议会制的一类国家中的一个,之所以重视它是因为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英国,克伦维尔的革命被人有意忽略,而突出强调1688年光荣革命的重要意义。它的民主制是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渐进形成的。英国无成文宪法,但有宪政,这是一种精神,是领导阶层、精英阶层对宪法的尊重。Eg.孙中山实际上是武力破坏宪政的典型,这是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1265年,英国成立西蒙议会(simons parliament),约是中国的南宋末年。是贵族用于对付亨利三世的工具,经过一系列斗争曲折形成了定期议会,代国王制定决策,逐渐地下议院逐渐取代上议院成为政府的基石。这也是阶级斗争和国王优雅妥协的结果。

1832年通过《改革法案》,取消了腐败选举。这以前议会职位可以买卖,后又有缴纳财产税即可获得选举权。选民基础扩大,20世纪初,妇女开始享有选举权,后又有对社团的承认。所以说,渐进的改革是更可靠的。

[穷人的党是很危险的,因为穷人最容易被分裂。特别是富人利益被损害时就更危险了。例如智利阿联德信奉马克思主义,美国煽动智利叛乱,被推翻。独立自主,强有力的政权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比较优势。拉美如此,其他国家也如此。文人专制,军人专制都是有稳定作用的,所以专制受到美国人的支持。上世纪50年代,整个拉美、亚洲菲、印、巴等国都是民主制,拉美比较稳定的是智利,至今仍较稳定的是哥斯达黎加。智利军政府以一切手段阻止阶级斗争,专制阻止了共产党掌权,因而保持了美国的支持。]

瑞典的Rickstag议会,可追溯到中世纪,由机构选举国王,大概是第一个具有全民选举基础的制度,带有北欧部落民主制度的遗风。这也阻碍了君主机制的发展,其实英国的君主制也是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才得到巩固的。1371年以后,贵族迫使国王接受条款:国王需要宣誓后才能就职,需要提出政纲。(国王享有全部权力的制度就不叫封建制了)到1570年,200年间,很多国王因为被贵族指责违背誓言而退位,二元体系,十分不稳定。1435年,真正的议会Rickstag正式召开。是由于农民起义反抗当时统治瑞典的丹麦王室,国王要求召开议会,解决社会危机。这样逐渐形成了频繁的规范化的议会体制,至1660年规定定期(每三年一次)召开,由贵族、神职人员、市民、农民四大阶级的代表参加会议。1523年瑞典自丹麦独立,议会选举古斯塔夫一世为国王,使向议会制的转变发生倒退;1682年卡尔十一世成功地团结了第二、三、四等级,对抗第一等级,国王代表基层人民,建成了绝对君权,直到1719年卡尔十二世辞世,议会才又宣布“自由时代来临”,绝对君主权力在一系列限制君主权力的措施颁行后宣告结束。

议会的作用在瑞典是不断上升的,主要由贵族和主教组成,其中很多红衣主教享受法王路易十五的津贴,被称为“法王的雇佣”;等级再低一点的普通主教则得到沙皇的贿赂。当时议会主要由这两股势力控制,1772年,古斯塔夫三世发动政变,恢复国王可否决议回立法的权力。到俄国兼并芬兰时,才有了自己的宪法,由四个estates组成议会。

19世纪60年代,Rickstag改为两院制,上院间接选举,两院都受财产限制,80%公民无权投票,政体控制在贵族手中。又过了50多年,1907-9年左右,选民才扩大到所有男性公民,1921年扩大到女性公民,1920年左右,国王不再为首脑,让位给Rickstag领袖,内阁便了控制政府日常事务,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二为一,兼由议会控制。瑞典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从事农业的人下降到50%,从事工商业的人口由20%上升到50%,阶级地位变化导致政体变迁。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工人与业主间周期性矛盾,大规模移民潮移往北美。与此同时,出现现代化教育体制,各阶级人民有了阅读权力,封建行会制度由工会取代,(垄断制,不合资本主义)妇女权益得到发展。新的经济制度诞生,新的政治制度出现,新的四个阶级出现,由四大政党代表,直至今日。社会民主党——代表工薪阶层(蓝领wage-earner);自由党——代表白领雇员(salary-employee);中间党——农民;保守党——商人、工业家(对学生运动的反抗最为敏感)。人民习惯于依附其中之一,所以瑞典由半封建主义直接进入半社会主义,没有给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留下任何空间。

瑞典采取比例代表制,对于议会而言,只有代表产业工人的力量才是新兴力量,激进的共产党脱离社民党。自1914年以来,社民党(工人政党)在瑞典一直处于执政地位,仅在36年法西斯主义盛行和苏联解体的极端时期里曾失去政权,表现出极大的稳定性。属于一种社会合作主义corporatism。

总结:(1)比例代表制和多党制本身并非必然导致政治不稳定。

(2)瑞典自由民主制的稳定在于A保守阶层同意让步,甚至对基本的政治改革提供支持;B左派的容忍,促使他们选择改革而不是革命。

二战结束时,有一个例外,资本主义导致战争,整个欧洲倾向社会主义,激进的共产党在瑞典准备彻底废除私有制(46年),但48年就放弃了,因为其他三个党派的尖锐反对。瑞典百年的妥协传统使左翼政党不能提出特别激进的政策,从而保持了稳定。

★社会结构导致政治体制:讲社会科学时的因果关系,不同政体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在西方,社会结构就是阶级,阶级的分际、分野、势力的均衡导致妥协,同时妥协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固定到法律中就是权利。(1)如果阶级分际不清楚,但确实存在弱势、强势的团体,西方社会中于是有认赌服输一说,例如“选举”中由弱者、输者服输的精神。如果我们这里不承认弱势、强势之分,就会在选举、提名等事情上挑毛病,因而导致不服输、分裂、没有统一公认的领导,不承认多数决。当没有实力时,如农民,是弱势团体,较为自私自利,触及到个人利益时很容易被分而治之。要把这种弱势群体组织起来,我们靠的是退伍军人,形成一定组织抵抗捐、税、费等。组织起来以后,他们强大了,但是对别人、对社会构成了威胁。(2)没有阶级分际的时候,则要依靠强权。并不是不抵抗,就不会有侵略。如伊拉克战争。一个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是在对侵略者的抵抗中打出来的,在强权政治情况下,世界是无秩序的。

另:什么叫强权?东西方文化有不同,东方主张和平更多,但是在面对强权的时候,“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搭钉”的观念就不可取了。在西方,贵族是在战斗中产生的,长期以来,在欧洲,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从事战争。

德国——一个有中断的民主

有些国家的民主发展受到过重大挫折,如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希腊、西班牙、葡萄牙、芬兰等。也就是说在民主的发展进程中,被独裁、专制、法西斯主义打断过。被打断的原因比民主持续稳定的原因要复杂得多,各国的情况非常不一样,很难举一反三。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主要是民主导致腐败,腐败导致专制。(参看老师写过的一篇文章,民主导致腐败)

法西斯上台,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民主导致腐败,所以要用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取代,如果纳粹不进行侵略扩张,就国内政治而言,他们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扭转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大幅提高,生活有了保障,讲“阶级合作主义”,拒绝阶级斗争,劳资合作,由法西斯主义发明:a打倒共产党,b不允许资本家解雇工人。禁止阶级斗争,劳资合作,由国家来协调。奉行某种程度的社会主义政策,资本家让渡一部分利益作为工人福利。

在拉美,阶级斗争非常激烈。二战后,一些军人政权奉行专制,讲阶级合作主义,因此也被称为法西斯政权。转机:康奈尔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卡森斯坦研究为什么北欧小国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如此之强,生活水平保持得如此之高,总能在国际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二战后贫困的渔民国家变成富裕国家?他的结论是这些国家奉行的是democratic cooperatism(民主的阶级合作主义),从此cooperatism逐渐洗涮了其法西斯主义的名声。

民主的中断有无数的理由,很难举一反三。举德国为例,并非因其具有代表性,而是希望有联想到其他(如中国)的可能性。从德国的例子中讲到现代化问题,这是最主要的议题。

首先说影响德国政治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当时是建立现代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是近代西方发明的一种集体工具,用以进攻和防卫。在文艺复兴后,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兴起,封建主义开始没落,人们之间交往不再只是王公之间的联姻,而变得更为复杂。全球化促成相互依赖、相互交往,导致冲突和战争增加。利益纷争促使有共同语言,相关地域,类似宗教的人相互认同,并进而出现民族认同。王公诸侯通过战争统一国家后,用强制性的机器、机械性的手段做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我们称之为机械性的,因为是以武力为手段,人民的认同感还很低,在边界人们自由往来,没有边防军,没有货币,我们称之为机械性的政治统一。

接下来有了有机的经济统一。在政治划定的疆界内有了自由市场,在民族疆界范围内可以无障碍,谁也不用担心相互依赖会导致欺侮。例如农民不用担心工人不提供工业产品,工人也不用担心农民不提供农产品,因为存在政府。而在另一个国家则不同,所以才有关税壁垒。经济统一导致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社会秩序有了保障。

再往后有了正义的政府形式,或许叫做稳定的正义。人们有了政治,经济统一后,要得到整个社会的正义,就要求法治,由法来控制政府。

我们称之为现代化的三部曲,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坚强的民族国家整体。而这个整体是西方的新发明,无往不胜,无坚不摧。对于东方国家和部落,如中国这种以国为家,不能构成坚强共同体的国家,才有了几千个洋人兵就把一个有4亿5千万人口的大国打败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分散的、不知道爱自己民族国家的国家就会面临困难。

在西方,德国较其他国家来说,建立起民族国家较晚,普鲁士做到了,非常强大,但是整个德意志内只有一个普鲁士,其他讲德语的国家不能统一在一起,都只能由弱小的王公贵族统治着。这就是当时德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单回顾一下德国的历史:在与罗马帝国的斗争中,就有了对德意志文化的记载。日尔曼有非常好战的战士,是对罗马作战的主力军,也就是后来的得意志人,我们称之为条顿人,他们穿越欧洲,甚至一直攻打到北非,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在法兰克人建立起来的王国里,统一了现在德、法这一带,到公元800年左右,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版图包括现在的法、德、西班牙、奥地利等地,教皇当时为查理曼大帝加冕,成立了神圣罗马帝国。查理曼死后,它的三个孙子分裂了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于是就包括了大部分的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士。版图虽辽阔,但帝国秩序松散,几乎有点像中国,官员少,王国更替频繁。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大部分时期,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长期占统治地位。对于大多数德国人来讲,政府仅仅就是一部分地方领土,是封建制度,就形成了在领主的管辖范围内才是有效的政府组织,接下来我们又看到了在近代开始以前的由自由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即市民组成的城市国家组成同盟,我们称之为“汉萨同盟”,实质上是北欧一些自由城市所组成的同盟。包括德意志北部地区,商业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产生向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趋势,当地人开始讲民权、人身自由。由于“汉萨同盟”的自治,它们本身对神圣罗马帝国影响有限。15世纪,汉萨同盟慢慢就消失了。(城市同盟-认同感不足-很快被击败-地方专制君主)对汉萨同盟的领土兼并,代价是使德意志民族在政治上蒙昧化,也就是从民主自由式逐渐变为臣民式的。(eg.伊拉克的阿拉伯人即将沦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奴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汉萨同盟很有可能逐渐成为一个非常民主自由的国家。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在1517年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九十五条论纲》历数朝廷腐败。当时德国在书面语言和地域上已获得某种形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对市民阶层、农民阶层不利,只有利于各省的地方贵族。路德教也使得地方分裂,宗教分列使国家难以统一,这种统一对地方庄园主可能也不利,宗教分裂反倒顺应了地方利益。

现在西方最为发达的基督教国家基本上都是新教国家,如英美。剩下的还留在天主教中,仍承认教皇为精神领袖,保留更多传统,更为原始的基督教是东正教。新教不统一,各自为政,英国有统一的国家教诲,其余多为不同教派。

路德教使德国发生分裂,北方为新教,南方为天主教,是德奉行联邦制的重要原因,拥有高度自治权。路德教派具有民粹主义倾向,但很快成为地方专制主义的工具。(共产主义从一种穷人的抗议运动变成专制的工具。马克思反国家、私有制、婚姻等,追求绝对自由,因而在任何时候都是叛逆者。成为官方宗教后,马克思主义已经变成变色龙,所以被很多人所不喜。若看原著,会更喜欢,不应被篡改,它的观点会给一切批评现在、未来所有政府的人提供灵感,他不是神,是官方精神的叛逆者。)当农民要求废除人身依附时,德意志农民暴动指向天主教会,要求降低税收,牧师选举产生时,路德教就开始反对大众的要求,宣扬造反者要受到惩罚。(《启示录》)(秩序的核心就是等级、尊卑)从此路德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成为一种僵化的教条。

到了三十年战争时期(1618-1648),德意志境内的各邦国仍然分裂,受到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制约,经济上贫困,远远落后于英法等,18世纪,德国东北普鲁士邦在皇帝弗里德里克大帝领导下,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强大军队(军队是建立民族国家最重要的手段,如日本),还建立了一个高效率的欧洲第一个官僚制政府,(英国的文官制度直接学自中国)在当时欧洲最为优秀。领土遂不断扩展,向东一直到波兰,今立陶宛。到19世纪,普鲁士已经非常强大,有能力挑战法、奥地利。所以统一德意志的任务必然落实到普鲁士手中。

两个问题:

A平等是美国民主的基础(托克维尔)——未必!

托克维尔时代的法国国王,贵族势力很强大,民主很难兴起,于是说美国缺少阶级,平等是美国民主的基础,但反观印度,人民没什么平等,种姓影响强,但印度民主从49年以后从未中断过,坚如磐石。

B法律的公正是否有赖于立法者的公正。——不是!

民主的核心机构是议会,立法者是利益集团的代表,人定的法律必须服从一个更高层次的法律,宪法高于一切。宪法也是人定的,说更高法律应是基本法、自然法,神定的或者是优秀人总结的,总之不是现代人根据现实情况决定的。因此要说依法立法。根据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行为准则。道德与法律是同源的,但有显著区别。法律来源于法律,更早的法律来源于道德。

当普鲁士准备统一德意志时,我们就要谈到它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什么是神圣罗马帝国呢?实际上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它更不像一个帝国,只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最终成为1790-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牺牲品。1805-1815年期间,拿破仑依靠武力建立莱茵联邦,进行一系列自由主义性质的改革,使德意志西南部的一些邦国获得一些变革的动议。(德南一直落后于北部,直至80年代后半期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电脑等才繁荣起来)1814-1815年期间法战败,普鲁士作为反法同盟的一员成为战胜国之一,民族国家的故事开始了,与战争紧密联系。

中国民族国家建立:民族意识在20世纪初出现,后来的中华民国也未实现统一,军阀政府仍然相当松散。到张学良易帜,中华民国才统一。抗日战争促使了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真正唤起了民族意识的是学生,向往自由的人未必具有民族意识。战争产生意识,日本也是这样,佩里的军舰才使日本成为统一的日本,脱离封建分裂,走向团结与强大。不同的是日本对民族交流的看法。佩里在美国被视为开拓东亚的英雄,而在日本被看成侵略战犯、无赖。在佩里登岸的地方,立有一块由伊藤博文手书的碑,称佩里为使日本与美国、西方交流的第一人,真正的学习在明治维新时期。在中国,利玛窦是中西交流的最大功臣,但我们却有历史偏见,唾弃它,中国天主教会也如此,若不是他将中国儒家与基督教的融会贯通,基督教在中国也不会如此地发展。

假如德国没有统一,那么它就不会有很强的竞争力。Eg:施罗德在议会发表演说,要求在美国战争期间增加德国军费。

欧洲统一的动力,基本动力是别国的强大,如日本、美国、俄国、中国,欧洲如果不联合,则必然受其他国家欺侮。欧盟保护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利益。欧洲有团结的基础,历史、文化传统、语言、民族类似,在大的实力结构竞争中欧洲需要团结。其中,英国稍为例外,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德法也既竞争又合作。

德意志联邦建立了关税同盟,帮助了货物的自由流动,农业技术也因此发展起来,到1840年左右,机器生产,全国性的交通网特别是邮局,全部都统一起来(通邮、通高、通航),到1850年左右,德仍落后于英法,但有后发优势,宽轨铁路。

德统一的第一次努力是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当时在巴黎、柏林、维也纳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起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贵族惊慌失措,于是在商业城市法兰克福制定了一部宪法,由受过教育的人担任议员,起草宪章,希望建立统一的君主宪制政府,希望有两院制的议会,议院不再按贵族和平民区分,而应以一院代表各州(邦联内部各诸侯国的利益),另一院是普选的人民代表,也就是说地方势力应有自己明确的代表,地方利益法制化、规范化。这是德意志今天上下院制的来源。德美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美的参议院是州政府派官员组成的,因此说德国民主程度低于美国,美国则低于英法等绝大多数欧洲国家。1848年宪法还呼吁政教分离,自由企业制度、个人自由等,这些东西中国49年前一直都有,中国的问题不在于资产阶级革命,而在于帝国主义压迫。但是,当时法兰克福议会失败了,因为当时德意志联邦有国王(奥地利王室,但不管事),只有在封建时代才能闹革命,法兰克福议会没有军事力量,没有自己统辖军队(孙中山违宪),而且从来没有得到大众的支持,(五四运动中,学生以良心呼吁社会,北京市民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五四后有一批学生走向农村、工厂、与工农相结合),议会四处奔波,找到普鲁士国王,希望他支持自己统一共和国的理想。但全德意志的贵族们已失去了信心,奥地利和普鲁士两个邦国派军队到法兰克福驱散了议会。

自由资产阶级革命没能统一德意志,在法兰克福失败的议会的自由思想只体现君主制和共和制统一思想的妥协与混合,在当时的German很难想象统一和议会,除非在国王与贵族之间玩弄某种平衡,但是1848年资本主义改革的失败对German资产阶级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德的工业资产阶级支撑了一种非常特别的阶级合作式的专制主义,他们接受自由经济、自由企业合理性,但不接受政治上的自由(与英国、瑞典很不同)。

思考:德意志走的这条民主道路(即使是中断的)是不是优秀的?

接下来是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他生于1898年。1848年老一代自由派知识分子领袖已经销声匿迹了。(文革与1976年自由派的领袖已经是两代人了,**领袖又是另一批人了,过眼烟云)他们让位给了工业资产阶级,他们对政治的关心集中在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上,其关心非常符合实际需要,他们与老一代精英还有一定联系,有一定民主思想,但这时追求经济利益的大趋向已足够强大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建立议会制度转移到建立自由的民族主义的制度上。强敌环伺,建立坚强的统一的民族国家更为必要。德国资产阶级没有在自由民主旗帜下统一,于是愿意与保守贵族妥协,以民族统一、经济增长为条件,接受保守贵族的领导地位,同时,国家要帮助他们免遭工人运动威胁,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富人要求宪法中有“保护私有财产”条款,体现出的心态与的相似)。对政治体制的支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是不稳定的,因为经济危机一来就垮了。

德意志国家很大程度上是俾斯麦个人智慧的结果,在1866年战争、1870-1871年普法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与冲突中,俾斯麦占据主导地位,普鲁士军队一一击败境内对手。1871普鲁士皇帝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俾斯麦把皇帝套入准议会的圈子中,使皇帝无法拥有绝对权利。

英雄创造历史,人民创造英雄。

权力掌握在皇帝、军队和官僚机构(公务员系统,考选上任,非政客)手中。在德国,这些人主要由土地贵族组成。宪法规定建立国民议会,下院由全体男性公民选出,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接着因为有了自由议会制度,多党体制很快出现,又因为有了这种官僚机构所掌握的法律体系,法律需要规定言论自由。

我们也规定言论自由,但有批准制度,所以是有名无实。

帝国议会开始有言论自由,大众所选出来的议会其实没有很大的权力,皇帝掌握外交、军事、任命首相等权力。上院代表州的利益,由以普鲁士为首的邦来领导,也即在上院58席中普鲁士占17席,有一定立法权和管理政府权力。上院权力大于下院一直延续到现在,德美均如此,说德国民主不太民主,这是一体现。

民主导致德的专制,德的民主在二战前是普选的,民粹的,战后安排有意挫折了德的民主程度。第三世界70-80年代的专制均出自民主。专制的最大敌人不是民主,而是法治。

民选的专制者上台,之所以被称为专制者,不管在德、日、意,标志就是停止执行宪法中保护少数自由的条款。第三世界所有的军政府和民选的专制者都是如此。因此,他们就在人民的要求下不给少数人说话的自由,说他们违背了人民的意志。希特勒上台最先迫害共产党,停止共产党人倡导的言论自由,其驱逐犹太人的做法也获得了人民强大支持。所以只有坚强的法治才能制止这些,民主的基础是民选的机构(议会、总统),法治的基础是非民选的机构(法院、公务员),当民选机构压倒非民选机构时,该国就无法法治了。(如领导震怒、指示法院严办等语汇)

最后,讲涉及内政和公民生活的立法行政事务权都留给了州,即不是议会管辖,不归联邦管,在普鲁士州的立法机构仍按封建等级组成,贵族三分之一,市民三分之一,工农三分之一。

统一以后的20年,俾斯麦被称为铁血宰相,玩弄帝国会议中各派别于股掌之中,简单地说,他的政策就是分而治之,这是民主游戏中最基本的东西。

若把香港变成议会政治,它也会走这条路。

特别想指出,工人阶级的社民党随工业发展兴起。俾在议会中通过反社会主义法,于1881-1890年实施,各党领袖从本阶级中寻求代理人,不像中国的全民党。

这种多个阶级的多党制瑞典也有,它未必展现了自由民主制的发展,对于德国来说,当时主要影响来自于工业家的态度和倾向(工业时代)。当社会民主党势力上升时,容克地主经济势力下降,农村势力下降,民族主义的企业家阶级把自身命运与之相联,反对民主,反对社会主义,因为德资产阶级在1848年争取民主失败从而转向反民主,而在美国,自由民主的建立先于工业革命,在工业资产阶级出现、工人运动前出现,因而很稳定。

在政治中,次序很重要,政治家要考虑的头等要务。中、俄都想要一个资本主义的民主国家(如美国),中先经济改革、俄先政改,故俄推翻共产党,而中认为可在中共内部进行,两国想法不同,次序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timing时机,政治家所需要考虑的第二大要务(与学者不同)。1987年改革困境(工资),邓说长痛不如短痛,放开价格-生产增加-物价回落。但是实际上工资不涨,物价上涨,民怨沸腾,88年紧缩银根,回笼货币,降低物价,计划控制物价,赵**“负责”。“**”北京物价狂落,两年未能反弹,李鹏总理放开物价,仍不起来,计划经济结束,经济改革:短缺时不能放开物价,低迷时才能开放,才能顺利。

政策出台的速度。工业化、民主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在德、瑞相似,工业资产阶级都可能是反民主的。不同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的政策倾向可能不同,取决于穷人,也即工人阶级政党的态度,如杰弗逊/弗吉尼亚州的民主(欢迎)——麦迪逊/纽约、波士顿的民主。

在当时德国,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工人领袖遭流放,共产党、社民党严格禁止,工会组织被严格限制,工人阶级革命,民主得到资产阶级支持;10年之后,俾认识到警察式的镇压不能阻止工人阶级运动的存在发展,不拘泥一时一事的想法,放弃镇压,率先实行了社会保障政策(世界之首),工人运动釜底抽薪了。

美、瑞、德三国的社会福利区别:德与议会制、民主制无关,专制政府完成。所以福利未必需要民主制保障。在此体现阶级划分:土地贵族、民族主义自由派,工业(保守),天主教与中间派,自由派知识分子与小资、社民党。美与阶级斗争有关,与民主制未必有关。

1890年俾斯麦辞职后,德认为俄的复兴将成为德最大的威胁,这是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斯巴达之所以对雅典发动战争,是因为对雅典快速崛起而产生的恐惧。——《伯罗奔尼萨战争史》)

〖石油:中国年人均消费量,2.5亿吨,其中进口量1亿吨(一吨=7桶半),即每天需要500万桶石油,需要进口200万桶。国际通用的石油储备是指三个月。如果中国要储备一百天,2亿桶(20美元一桶)——40亿美元,所以根本不须过分担心。〗1918年德国战败,才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是英法(德国战败其实就是因为误解俄为最大的对手),战后极度虚弱,社会极度混乱,民主派签订凡尔赛和约,企图收拾残局,成立魏玛共和国,经历军事叛变,社会主义起义,保皇派的起义等事件而不倒,号称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制度,然而在当时的德意志,民主的政府就意味着失败:军队中的统帅不服从政府,骑墙派的伪忠诚。至1928年,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在民选中得票率仅3%,33年大危机暴露出民主的软弱无力,此时专制胜于民主,人民支持上升,32年大危机前夕,纳粹党的支持已上升到37%,纳粹靠党派联盟赢得政权,通过民主手段登上统治宝座,由此可见,民主与专制没有明显的界线。

★日本实质上并非法西斯,关东军军部中的几个狂热分子,他们所能指挥得动的士兵约800人,向沈阳大营发动攻击,竟然击溃了几十万东北军(因为不团结)。责任在几个狂热分子,不直接与天皇、军部相联系,日本并不是所谓的军事独裁。

民主机制的瓦解首先即使废止宪法的权力,希特勒实行党禁政策,禁止民主党派的活动(共产党首当其冲);控制新闻;对民众的残酷统治:严厉惩罚、对犹太人仇视迫害;劳动人民的工会被官方工会取代。希特勒依靠的劳工合作的工会联盟有四个支撑——秘密警察、军队将军、大企业家、下层平民(多数)。联盟的共同目的:A重建军事化的德国;B压制共产党人,不容许挑动阶级斗争;C使资本主义体制重新获得活力。(认为民主制导致腐败和退化)如果当时的德国不进行对外侵略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

意大利的民主中断21年(1922-1943),日本也有,法国民主制的倒退有——1789年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复辟、第二共和国、1851年雾月政变、1871年第三共和、40-44维西政权、第四共和45-56年、第五共和。所以民主不是常态。

德国1965-1966年,有一次小的经济衰退,就出现了一个激进的右翼党,得票5-10%,但70年代大危机却没有。法西斯主义都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选上台,是一种民粹主义,是对危机的一种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取消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小结自由民主制:民主制的核心机构是议会,少数情况下是总统,议会与总统可能分权,更可能勾结,也即立法与行政的勾结往往是必然的。立法与行政得分权源于洛克时代国王与议会的矛盾,但洛克是不能预料到国王会下台,由选举产生领导人的。孟德斯鸠比较明智,认识到司法独立更为重要,尤为关键的是司法独立精神。

不存在纯粹的自由,自由更重要的是严格依照法律来执法,以限制政府使之不能违法——法治是治政府的,不是最主要用来治人民的。法庭是用来抵制政府乱施惩罚的。(辛普森案)法律保障自由,由中立的公务员系统立法,比议会立法更公正。咨询型法治就是立法机关的功能相对削弱,由专门机构提出草案,人民可以否决。关于市场公平的法律事实上是倾向于富人的,一种解释是鼓励人们致富,另一种解释是阶级利益的代表。中国有中立政治传统,中西在这一点的解释上有不同之处,可参看有关资料。

发展中国家范围广、差异非常大,如:(1)宗教差别很多,不像发达国家基本上信奉单一的基督教;(2)族群复杂;(3)贫富悬殊,经济发展程度千差万别,如阿根廷、巴西从发达国家退化到发展中国家,科威特、阿联酋却极为富裕;(4)自然资源分布极为不均衡,如孟加拉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极为贫乏,被称为第四世界;(5)政治发展程度不同,政治制度千差万别。

为什么把千差万别的发展中国家以其政治制度放在一类中讲呢?我们知道,技术进步导致分工,分工导致社会结构、思想意识的变化,从中产生了某种政治体制。而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思潮就是思想扩散,靠思想建立制度,建立霸权。所以现在民主制是由信仰建立起来的,即对民主制的推崇和迷信,也包括霸权国的武力推行。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最好的例子就是伊拉克。现在人们把任何成就都归为民主所赐,把专制、共产党的成就也都归给了民主。所以说全球化是用思想、信仰去解释的。但是民主在世界各地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是因为社会结构在各地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采用以及即将被迫采用的就是这种全球化背景下的嫁接民主。

核心问题:第三世界今天为什么穷?

因为存在着富裕的强大的国家。

自由市场。在自由市场原则下,凭国家主权可使资源国有化,阿拉伯国家掌握了本国石油资源,70年代曾控制产量,一度造成西方的恐慌,但这仅是暂时的。技术掌握在别国手中,如中国有炼油能力,进口40%以上,但同时还要出口。阿拉伯国家不具备原油加工、出售成品的能力,实力弱于进口国,甚至还要从别国进口成品油,所以他们的资源还是被别国控制,只能出口初级产品,导致剪刀差。如果他们想改变现状,就要从外国进口设备、技术,这样还是要被发达国家控制。从殖民地时代开始,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就有单一性,这就更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在富饶的非洲也是如此,咖啡的价格就是不下降也不能使非洲致富,还有中东的石油。

除了自由市场原则对原料出口国不公外,还有政治垄断。伊拉克战争就是因为伊的财富招祸,科威特现在已经成为美国的半殖民地,石油出口被控制,沙特或许就是下一个目标。美国拥有强势的媒体,推行政治霸权。

经济、政治手段都是以军事实力作为基础的,美国不但有很高的科技水平,还有庞大的军费开支。三方面优势加起来,是第三世界处于明显劣势,难以致富。

还有文化和意识形态。以美国本土的黑人为例,他们占人口总数的13%,所以大学也要保留13%的名额给黑人,但是很少有人能完成学业。本土黑人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没有家庭和受教育的传统,只有体育能给他们带来荣誉,从加勒比、欧洲、非洲的黑人都强于美国本土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文化、思想意识在蓄奴时代受到的摧残不是一个世纪可以补救回来的。所以也可以说,最好的打败美国的方式就时击垮他们的民主精神,民族自信,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没有一个国家有比美国更强大的媒体武器。

心理因素——别人的成功是自己贫穷的原因。别国的富裕形成一种国际示范效应,使国民在心理上产生差距,很容易就会归咎于政府,这就给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别人的成功可以通过一个很小的例证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过来,但是自身的发展进步就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的压力使得政府自身紧绷,在紧绷状态下的体制是最难进行改革的,因为改革很可能立刻导致垮台,像现在的朝鲜。外来的压力使内部改革很难进行,导致的客观现实就是别人的成功导致自己的贫穷。

结论:世界分成一个核心和边缘,之间还有一个半边缘,核心的存在是边缘贫困的重要原因。既有的世界体系是造成贫富分野的原因。

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韩国,80年代韩国的汽车曾一度兴起,但主要元件进口自日本,改用自产零件后因为小小的毛病被排挤出国际市场。阿根廷学者在看到“核心-边缘”体系无法打破时,提出切断理论,以苏联为例,但实际上只有苏联能这样做,因为他本来就属于核心国家。切格瓦拉只能造就一个悲剧性的传奇故事,典型的委内瑞拉的例子,国内很容易被美国分而治之。拉美其实与欧洲属于同一体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白人,并非我们的兄弟)。印度的民主自由观念也与西方同类,而非我们所能理解。

这样的文化、意识垄断导致了本土文化传统的中断。受到意识形态的指挥,它们不能看到别人的优势和进步。(例如:班加罗尔的软件业纯属吹嘘,美伊战争中美撒谎萨吹牛)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很难团结,只有团结前提存在,国家才能进步。边缘半边缘国家要进入中心曾有两种选择,一是纳粹的选择。中心国家得到最大利益,如以前的英国、现在的美国,20世纪初德国进入了中心但是得利很小,一战之后几乎跌入第三世界,希特勒想当中心的头,需要把英国击败,所以选择了法西斯制度。国内政治进入国际政治。第二种是共产党人的选择,认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能打破这个体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失败了,就剩下中国,也已不再是当时的共产主义。

现在西方鼓吹市场加民主就是历史的终结,其实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单靠市场与努力想要使人民富裕,非常困难。市场不会是公平的,例如温州的打火机在欧盟受到贸易壁垒的阻碍。又如美国一直强调自己的知识产权、专利被侵犯,实际美国就是靠侵犯专利的后发优势强大起来的,其实是知识产权最大的侵犯者,现在还有微软的技术垄断,也是一种大规模侵犯。——正版与盗版之争。

潘维认为:后发优势主要源于强大的军事力量,否则,这个文明就是虚弱的。南宋尊重知识分子,但军事力量孱弱。汉则大打预防性战争,现在我们还使用汉字、汉族这样的词语。军事力量强大保证文明的先进,然汉代知识分子的境遇并不特别好。大清帝国在当时就是因为军事力量弱而无法获得与财富排位等同的国际地位。中国获得国际认同的起点(转折点)是朝鲜战争的胜利。

打破国际体系的办法唯有强大的政府、强大的军事力量,当然还有人民的辛勤劳动,否则就只能处于边缘。到了考虑世界政府的时候了,如果美国成为世界政府,它就必然要消灭中、俄。总有一天,世界要走向世界政府,世界的建构不应是现在的样子。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国际关系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方向200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系别: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外交决策学 考试科目:国际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6分) 1、英国学派(the English School) 2、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3、安全困境 4、集体安全 5、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二、简答题(80分,每题20分) 1、简述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的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方法。 2、简论民主和平论(democratic peace)。 3、如何理解温特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的”的命题(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4、简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性选择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40分) 试论二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 系别: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外交决策学 考试科目:战后国际关系史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5分) 1、第一次中东战争 2、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3、茅茅运动 4、中美“八·一七”公报 5、东盟地区论坛 6、非洲联盟 二、简答题(40分,每题20分) 1、简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三、论述题(80分,每题40分) 1、试比较冷战结束前后日美关系的特点及其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析美国小布什政府第一个任期的对华政策和今后4年的可能走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系别: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当代全球问题、外交决策学 考试科目:国际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5分) 1、新古典现实主义 2、新安全观 3、功能主义 4、建构主义 5、核不扩散机制 6、全球治理 二、简述题(每题25分) 1、简述国际关系理论新新争论(neo-neo debate)的基本内容。 2、简述英国学派。 3、简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三、论述题(45分) 在预测20-50年的中美关系时,米尔斯海默说,中国正在经济领域取得快速的发展,而美国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其结果便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这种竞争类似于美苏冷战期间的那种对抗,请用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一观点加以剖析。 考试科目:战后国际关系史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5分) 1、旧金山和会 2、第四点计划 3、尤里卡计划 4、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5、中美八?一七公报 6、1990年海湾战争 二、简答题(40分,每题20分) 1、尼克松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2、《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及意义。 三、问答题(80分,每题40分) 1、试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2、试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以和平进程中有关各方的立场和巴以关系的今后走势。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单项选择题 1.1949年,西方成立的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的组织是(B)。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巴黎统筹委员会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华盛顿统筹委员会 2.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D)。 A.1960年战后的第一次美元危机B.1968年美国实行"黄金双价制" C.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D.1973年美国第二次宣布美元贬值 3.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具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是的(A)。 A.乔治·凯南B.享利·基辛格C.斯坦利·霍夫曼D.莫顿·卡普兰 4.科索沃战争让欧盟得到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C)。 A.完全脱离北约B.和美国分享领导权C.建立独立防务D.维持现行体制 5.宣告"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的条约是(C)。 A.《罗马条约》B.《布鲁塞尔条约》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6.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C)。 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清算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银行 7.万隆会议通过内容广泛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D)。 A.五项原则B.八项主张C.九项声明D.十项原则8.提出"和平共处"、"和平共渡"、"和平竞赛"的"三和"路线的是(B)。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9.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A)。 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 10.我国首次向海外派出维和民事警察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的任务区是(B)。 A.塞拉里昂B.东帝汶C.中东D.埃及边界11.1989年非洲大陆最后一块殖民地获得独立的是(C)。 A.安哥拉B.津巴布韦C.纳米比亚D.莫桑比克12.1971年7月为打破中美关系僵局而秘密访华的美国人是(A)。 A.基辛格B.布热津斯基C.布什D.万斯 13.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是(D)。 A.安全理事会B.国际法院C.秘书处D.联合国大会 14.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C)。 A.1958年B.1960年C.1971年D.1973年15."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从解决(A)问题而开始提出的。 A.台湾B.香港C.澳门D.香港及澳门 16.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1973 17.2001年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的城市是(B)。 A.莫斯科B.上海C.东京D.墨西哥城 18.在东欧各国中率先走上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是(C)。 A.匈牙利B.捷克斯洛伐克C.南斯拉夫D.波兰19.当代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A)。 A.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B.商业资本的全球化 C.借贷资本的全球化D.产业资本的全球化 20.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思想路线是(C)。 A.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B.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D.全面完善社会主义21.美国最早正式提出"人权外交"的是(C)。 A.杜鲁门政府B.尼克松政府C.卡特政府D.里根政府 2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D)。 A.1989年B.1991年C.1993年D.1995年 23.下列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属于制度机制导向型的是(A)。 A.欧盟B.东盟C.亚太经合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 24.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陷入严重困难,被称之为"失去的10年"是指(C)。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南南合作的形式有(ABCE)。 A.建立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 B.积极开展货币金融与合作 C.进行技术合作 D.进一步加强政治与外交合作 E.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组织在区域内部或区域之间加强贸易合作 2.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期间就台湾问题发表的观点包括(ABCDE)。 A.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B.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C.不支持台湾独立 D.不支持"一中一台" E.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3.1947年5月开始实施的《日本国宪法》,对日本天皇的规定包括(ABD)。 A.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 B.天皇地位以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C.天皇总揽统治权,神圣不可侵犯

世界政治与经济关系1试题及答案

第一套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战后初期美国全球战略中针对不发达国家的战略措施是:( )。 A、马歇尔计划 B、北约建立 C、第四点计划 D、杜鲁门主义 标准答案:C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国际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是这种错综复杂关系的变化是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展开和进行的。揭示这一规律的是(),这一规律也被人们称作“合力论”。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标准答案:B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战后()修正了历届内阁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政策。 A、池田内阁 B、田中内阁 C、福田内阁 D、中曾根内阁 标准答案:B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1965年4月,西欧六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实行合并,统称()。 A、欧洲共同体 B、欧洲联盟 C、欧洲统一市场 D、欧洲自由贸易区 标准答案:A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明确日美形成“平等伙伴关系”的条约或协定是()。 A、《日美安全条约》 B、《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C、《日美安全保障共同宣言》 D、《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 标准答案:D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1955年体制”崩溃后,日本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从行政分权向行政集权转变 B、从权威政治向大众政治转变 C、从幕藩体制向中央集权体制转变 D、从法西斯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变 标准答案:B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和平共处 标准答案:A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周恩来在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的演说。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独立自主》 D、《自力更生》 标准答案:A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19世纪70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国际上出现了一大批专门性、技术性国际组织,统称为()。 A、国际行政联盟 B、国际政党组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解答:正确。 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经济协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本身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全球化把各国、各地区经济联成一个整体。然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却受到民族国家壁垒的限制。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最核心的行为主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界,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追求的经济目标也有所不同,需要在世界经济中运用国家权力来保护和扩展各自的利益,因此,彼此间的差异和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某种形式的协调来消除经济全球化客观趋势和民族国家壁垒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由全球性、地区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机构出面进行,也可以由各国政府直接派代表协商进行,如两国或数国之间不定期的贸易谈判、两国或数国之间定期的会晤协商制度等。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各国政府调整各自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和外贸政策,达到合作和协调的目的。 (2)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虽然导致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必然性,但没有保证协调结果的平等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协调机制趋于完善,形式趋于多样化。而国际经济协调越发达、越有效,就越能促进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际经济协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涉及国家间根本利益的对立,任何国家都不会做出妥协或让步,还有可能引发冲突。现存的各个经济集团之间多少具有一些排他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带来困难。而且,国际经济协调仍然是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的,其基础仍然是国家实力,主权国家仍然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参与协调的,最终还是要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一些国际经济组织,长期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它们的活动和规则往往更多反映西方大国意志,中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长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从短期或局部看,还有可能受到损害,引起南北矛盾激化,更加突出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2.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独立、发展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答:正确。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改变着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无力控制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限制了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难以捍卫其“信息边疆”。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方面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宣传、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那些它们不“满意”的发展中国家发动心理战,挑起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情绪,影响该国政府的决策和促使政府倒台。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享有的至高无上的主权的观念,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制约着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特别是那些处在对发达国家单方面依附状态中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受到牵制和制约的程度更甚。在区域集团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一章 1. 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大变化。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发展原因是: 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盟军分区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投资全部丧失。英、法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尤其是法国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随着欧洲的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2)美国独占鳌头 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成为世界首强。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使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了,美国成为世界首富。 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美国在全球扩张的工具。 2、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于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 为什么说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必然趋势?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 3. 怎样认识当今国际舞台上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如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备注:以下各条是选题指南,不是具体题目,题目自拟)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分析 3、欧盟一体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5、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选一个角度) 6、新经济体的兴起及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 7、雅尔塔体制及对中国的影响 8、中苏关系及经验教训 9、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0、恐怖主义盛行的原因、国际反恐现状、恐怖主义的新特点 11、当今大国关系的调整及特点 12、联合国改革问题及中国的态度 13、中印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障碍 14、印度的发展及前景预测 15、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16、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 17、巴以冲突的由来、现状、发展前景 18、比较“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19、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原因及应对 20、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1、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及解决前景 22、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如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对华武器禁运问题等) 23、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及发生的原因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24、“中国模式”的特点及优势(与世界其他发展模式比较) 25、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提出的背景、内涵、评价等) 26、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及评价 27、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28、中美关系(历史、现状、前景、主要障碍等) 29、日本“政治大国”的战略(提出的背景、过程、前景等) 30、评析新时期(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31、越南的经济、政治现状中越关系 32、朝鲜的经济、政治现状中朝关系 3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原因、表现、前景等) 34、比较德国和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表现、原因、评价) 35、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前途分析 36、独联体国家内部的纷争及原因分析 37、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38、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39、我国外交战略评析 40、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1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模拟试题一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是在()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D 1956年 2.2001年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的城市是() A莫斯科 B上海 C东京 D墨西哥城 3.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 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发展 C 发展与繁荣 D 安全与发展 4.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 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 B 局部战争 C 军备竞赛 D 国际经济旧秩序 5.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个国家出席。 A 23 B 24 C 25 D 26 6.第三世界国家组建77国集团是在() A 1955 B 1961

C 1965 D 1964 7.“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会议上提出的 A日内瓦会议 B不结盟首脑会议 C莫斯科会议 D亚非万隆会议 8.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 A 独立自主 B 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C 立足亚太 D 大国外交 9.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 独立自主的原则 B 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一个中国”的原则 10.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 A “中间地带”理论 B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C “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D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当今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是() A 东盟 B 欧盟 C 非洲统一组织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E 亚太经合组织 2、属于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 A 联合国大会 B 秘书处 C 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

世界政治与经济期末试卷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部公共理论课试卷 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部公共理论课试卷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A卷)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写出所选项的字母。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互派大使的国家是() A,苏联 B,朝鲜 C,越南 D,缅甸 2、使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确立中心地位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协定书 3、日本田中角荣内阁对日本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 A,“全方位外交”方针 B,“多边自主”方针 C,“西方一员”方针 D,“等距离”方针 4、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 A,《布鲁塞尔条约》 B,《罗马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5、中美两国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而签订的联合公报是() A,《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B,《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C,《中美八·一七公报》 D,《中美北京联合公报》

6、两极格局终止、苏联解体是在()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7、实行“新东方政策”的德国总理是() A,阿登纳 B,勃兰特 C,施罗德 D,科尔 8、中美正式建交时的美国政府是() A,尼克松政府 B,福特政府 C,卡特政府 D,老布什政府 9、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 A,1971 B,1973 C,1975 D,1979 10、1949年,在美国操纵下成立了由15个国家参加的(),集体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巴黎统筹委员会 C,马歇尔计划 D,经济互助委员会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所选项的字母。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IMF的职能包括() A,协调成员国金融政策 B,提供长期资本 C,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D,维持各国汇率相对稳定 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包括() A,联合国大会 B,联合国秘书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2015 学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 题目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学生姓名陈超阳 学号8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林媛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3) 二、现今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3) 三、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变化 (3) 四、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的困局 (3) 总结: (3) 参考文献: (3)

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世界上恐怕再也难以找到像中国与日本这样微妙的双边关系了。从历史角度上讲,两国间有二千年的交往史,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大量的人员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字。然而从甲午战争,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都建立在“软弱和分裂的中国”思维之上。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近年来,中日关系由“政冷经热”逐渐转向“政冷经凉”,引起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先对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大致的阐述,再者着重研究当今中日关系,最后分析日本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对华政策 正文: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在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上,伴随着彼此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周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调整,日本人的眼中的中日关系有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

《世界政治与经济关系》阶段练习四

《世界政治与经济关系》 阶段练习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961年,宇航员( B )乘宇宙飞船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太空飞行。 A.阿姆斯特朗 B.加加林 C. 马斯格雷夫 D.科马洛夫 2.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当时被人们称作( B )的改革。 A.布拉格改革 B.布拉格之春 C.布拉格之秋 D.布拉格曙光 3.戈尔巴乔夫国际政治新思维的核心是( D )。 A.鼓吹人道主义观 B.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 C.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 D.主张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4.1991年8月,时任前苏联副总统的( A )组织了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想阻止 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八一九事件”爆发。 A.亚纳耶夫 B.叶利钦 C.契尔年科 D.基里延科 5.独联体的最高机构是( B )。 A.政府首脑理事会 B.国家元首理事会 C.独联体中央政权机构 D.政府总理或部长会议主席会议 6.在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上采取“天鹅绒式的休克疗法”的国家是( B )。 A.匈牙利 B.捷克 C.波兰 D.保加利亚 7.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经济转轨所依据的理论是( B )。 A.九二共识 B.华盛顿共识 C.北京共识 D.凯恩斯主义 8.俄罗斯成立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最终确立了( C )的国家政权体制。 A.总统议会制 B.君主立宪制 C.总统共和制 D.议会共和制 9.俄罗斯最不稳定的因素是国内分离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日益上升,最为典型的是 ( A )危机。 A.车臣 B.格罗兹尼 C.杜达耶夫 D.印古什 10.中国在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间,一直奉行的是( B )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 方位的外交活动。 A.自力更生 B.独立自主 C.平等互利 D.互相尊重主权 11.1950年2月,中国同苏联签订了( C ),标志着中苏关系开始走向联盟。 A.《中苏同盟条约》 B.《中苏友好互助条约》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中国睦邻友好互助条约》 12.第一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是( A )。 A.苏联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论述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影响 治安系学生大队 1405区队周尚 1402050519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20世纪末期,随着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从仅有的商品交换广泛渗透到生产协作,技术、信息交流,资金融通和劳务合作等各个领域。可以说,各国经济日益融合成一个全球经济的整体。任何国家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各个国家。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某种变动,都难免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2、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首先,是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电脑和其他信息技术设备大量普及,互联网络迅速发展到全世界,把全球的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不仅信息产业本身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新产业,而且许多国家的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都已经或正在实现信息化。其次,是世界经济的市场化。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分工愈益深化。在此基础上,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并进一步面向世界市场。现在,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已被纳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之中。最后,是世界经济的自由化。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竭力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要求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的壁垒。实行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竞相扩大对外开放,更加强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趋势。 3、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和渗透性越来越强,任何国家要想置身于这一潮流之外而求得较快发展是不可能的。就整个世界经济而言,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间加强经济协调与合作,从而能缓解经济发展中的重重困难,能完成一国力量所难以承担的重大发展项目;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有可能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有效的配置,有利于各国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全球范围的专业化协作。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都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当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是并存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并没有能够平等地、均衡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面临的机遇和挑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普通高等教育) 题目中俄关系 学院工学院 专业名称 * 班级 * 学号 * 姓名 * 指导教师张宁

摘要: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中俄关系国际形势中俄军演共同发展 目录 题目中俄关系 (1) (一) 中俄关系 (3) (二) 俄罗斯的主要特点 (3) (三) 中俄关系之路 (4) (四) 中俄两国学者共识 (7) (五) 结论 (8)

(一)中俄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消失,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在这种变动过程中,中俄这两个世界大国的相互关系是世人关心的问题之一。近现代史上中俄两国的关系充满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种种曲折。苏联曾经同时支持中共和国民党这两个在国内政治战场上撕杀的对手;当毛泽东满怀革命成功的豪气拜访苏共兄弟时,他却被冷落在莫斯科郊区的客宅,而久久进不了克里姆林宫;紧接着苏共与中共的“蜜月”的,却是牵动整个国际共运的翻脸相向,最后双方甚至走上战场、动刀动枪;为了应付苏联这个昔日盟友、今日仇敌,中共反而与美国这个宿敌牵起了手;中苏关系刚刚正常化就被划上了句号,而变成了中俄、中国哈萨克、中国乌克兰等一大堆不知该如何勾画的老缘分新关系。突然,中俄这两个国家又都转入一场各自历史上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一种“把鱼汤还原成鱼”的转变,而这种转型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并无任何理论可以预见其结果。这样的复杂性,使得全世界的中、俄问题观察家常常不知道如何判断这两个国家两三年以后之事,而在两国的演变各自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要分析两国关系的前景,无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二)俄罗斯的主要特点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俄罗斯的主要特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各个方面。俄罗斯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些无需更多介绍。在经济方面,15年来,俄罗斯经济经历了从危机到复苏的过程。2000年以来,由于国内政治局势趋于稳定和国际石油市场行情很好,俄罗斯经济连年增长。到2006年底,俄罗斯经济已经基本上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2006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8%,GDP 总量超过10000亿美元。照这样发展,俄罗斯国民的工资和收入水平在2007年将达到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最高水平。而六年前,俄外债累计高达1584亿美元,约占其GDP的87%,基本上是一个破产的国家。在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复兴的过程中,国际石油市场行情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并且也是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俄罗斯的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为中俄更广阔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和活跃。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心得

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台海局势 提纲: 一、台海现局势分析 (1)大陆对台政策 (2)台湾政局 (3)国际环境 二、影响台海局势的内外因素 (1)台湾当局的策略 (2)美国因素 (3)日本与日美同盟 三、台海局势发展与两岸关系展望 (1) 未上课时我就很喜爱这门课,原因有二:一、我喜欢探求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因而那些藏在时政之下的博弈和利益冲突,以及在那些经济现象下的成因和推动力都吸引我去探求,同时我对军事的爱好也促使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主导军事行为的经济和政治;二、懂得经济知识和与其紧密相关的政治是极为必要的,不管我未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经济政治都会与我紧密相关,并极大地影响我的生活,我有这样的觉悟。所以我是带着求知来上这门课的,虽然课时很少,但还是获益颇多。 先是每晚课开始时老师给我们总结罗列一周发生的国际大事,并同我们一起讨论这些事件,给我们分析这些事件,并点出这些事件中流露出来的信息。老师这是在引导我们该如何阅读时事,启发我们如何从这些事件中获取信息。 再就是老师与我们分享搜罗来的一些视频,视频都是一些事件的记录及媒体或专家关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内容都非常丰富且精彩,既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许多时事,也很好的缓解了4节课的疲劳,在放松之余又汲取了很多知识。同时,老师也是在培养我们关注时事的习惯。 还有在课堂余下的时间中,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还推荐了很多有益的书籍。譬如老师曾给我们介绍了记忆法,谈到了简历并以此来警醒我们要抓紧不多的时间学习,通过双手相握告诉我们要学会改变习惯,讲了一个大学生用家里囤积的豆子致富的例子。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习惯、看待事物的方法、经济生活的方式。在我看来,老师对于我们生活上的引导是会让我获益终生的,其意义远大于教授的学科知识。 老师的授课方式很特别,几乎没有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只是最后花了一点时间简单带过。虽然这样无法让我们从课堂上获得很多经济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但老师对时事的讲解让我们更能清晰的体会经济政治的实用意义,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和政治。事实上对于短短的16节课并不能教授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通过时事这样实例化的讲解对于我们的启蒙意义更大,比起枯燥的书本教学更易于接受,如此的授课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觉得让同学们更快的了解对这门学科并对它产生兴趣,才是这16节课来最重要的,让同学们今后能够主动去学习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远要好过讲授那么一点点的枯燥的课本知识而让同学们对这学科感到厌烦。这样才让这16节课发挥了最大的意义,对我更是意义非凡。 这些公共必修课会让大多数同学们感到无意义,但经济政治于我却是非常重要的,并对

2012年春季世界政治与经济关系网上作业

19一战戈战国意强和74年,邓小平在第()届特别联大上作了著名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此后,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更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A、六 B、七 C、五 D、八 国两制作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先在解决()问题时提出的。 A、澳门 B、香港 C、台湾 D、南沙群岛 后形成的以各种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和服务人员为主体的阶层被称为()。 A、第三院 B、压力集团 C、中产阶级 D、新移民 尔巴乔夫国际政治新思维的核心是()。 A、鼓吹人道主义观 B、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 C、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 D、主张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后()修正了历届内阁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政策。 A、池田内阁 B、田中内阁 C、福田内阁 D、中曾根内阁 际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是这种错综复杂关系的变化是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展开和进行的。揭示这一规律的是(),这一规律也被人们称作“合力论”。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大利的政治体制是()。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共和制 C、议会共和制 D、大公国制 调日本要“积极参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国际努力”的日本首相是( )。 A、中曾根康弘 B、海部俊树 C、福田赳夫 D、大平正芳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 和平共处 罗斯最不稳定的因素是国内分离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日益上升,最为典

俄在日在俄1联冷按19型的是()危机。 A、车臣 B、格罗兹尼 C、杜达耶夫 D、印古什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是()。 A、邓小平 B、江泽民 C、安南 D、克林顿 本投降后,全权负责日本战后事宜的美国将军是()。 A、艾森豪威尔 B、麦克阿瑟 C、巴顿 D、克拉克 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上采取“天鹅绒式的休克疗法”的国家是() A、匈牙利 B、捷克 C、波兰 D、保加利亚 罗斯成立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最终确立了()的国家政权体制。 A、总统议会制 B、君主立宪制 C、总统共和制 D、议会共和制 969年3月,中国同苏联在( )地区发生武装冲突,最终导致中苏两国关系的破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A、珍宝岛 B、内蒙古 C、蒙古 D、西藏 合国安全理事会现在由()国组成,其中()国为常任理事国。 A、14、3 B、15、 5 C、20、 10 D、20、 5 战后,在欧洲发生的对欧洲安全乃至世界安全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这也是美国在欧洲最重要的战略举措。 A、欧盟东扩 B、俄罗斯政局动荡 C、北约东扩 D、第三条道路的提出 照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的国家结构实行()。 A、总统制 B、三权分立 C、联邦制 D、君主立宪制 45年远东军事法庭审判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39名甲级战犯,最终有()名被处以绞刑。 A、9 B、15 C、7 D、12

2017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考二

客观题共40题(满分100分) 一、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第1题(已答).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大经济组织并立与多种经济力量得到发展,这三大经济组织指的是()。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非洲联盟 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第2题(已答). 战后70年代,在推进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亚洲四小龙,四小龙是指()。 A. 新加坡 B. 香港.台湾 C. 韩国 D. 菲律宾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第3题(已答). 创立于1949年4月4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 A. 北大西洋联盟 B. 北大西洋集团 C.

北约 D. 华沙条约组织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第4题(已答). 1993年1月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把振兴()作为维护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三大支柱。 A. 经济 B. 科技 C. 军事安全 D. 促进民主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析】 第5题(已答). 日本全面学习世界发达国家企业管理先进制度,形成日本本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其核心是(),被称为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法宝。 A. 岗位责任制 B. 终身雇佣制 C. 年功序列工资制 D. 企业内工会制 【参考答案】BCD 【答案解析】 第6题(已答).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外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谋求军事优势.与美国展开核竞赛 B. 主动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 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D. 开始在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7题(已答).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复杂,从政体上有()。 A. 议会共和制 B. 总统制 C. 君主立宪制 D. 政教合一及军人政权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8题(已答). 现代技术革命以()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A. 生命科学 B. 原子能 C. 空间技术 D. 电子计算机 【参考答案】BCD 【答案解析】

2020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交卷时间:2020-06-26 13:55:29 一、单选题 1. (2分)讨论波兰边界划分问题的会议是:() ? A. 华盛顿会议 ? B. 开罗会议 ? C. 雅尔塔会议 ? D. 日瓦会议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2. (2分)9.11事件以后,美国继打击阿富汗后,将矛头直指哪个国家:(B ) ? A. 伊朗 ? B. 伊拉克 ? C. 朝鲜 ? D. 叙利亚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3. (2分)“联合国日”定于每年的:()

? A. 4月25日 ? B. 4月25日 ? C. 10月24日 ? D. 10月30日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4. (2分)“联合国宪章日”定于每年的:() ? A. 4月25日 ? B. 4月25日 ? C. 10月24日 ? D. 10月30日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5. (2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的标志是: ( ) ? A. 马歇尔计划 ? B. 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 C. 经济互助委员会 ?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6. (2分)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 ? A. 维护和平 ? B. 解决贫困 ? C. 调整大国关系 ? D. 促进发展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7. (2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世界经济从美国独霸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 ? A.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 B. 华沙会议 ? C. 西方六国首脑会议 ? D. 万隆会议 纠错 得分: 2 知识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展开解析 8. (2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世界经济从美国独霸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